我读了三国演义之后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4 07:07:34 初中作文
篇一:我读《三国演义》
我读《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讲述的是从东汉末年黄巾大乱到天下三分直至最后的晋统天下之间的一系列故事。主要描写了魏、蜀、吴三个统治集团间的相互斗争,刻画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也得到了很高的评价。
我很喜欢军事,每次读《三国演义》,就像穿梭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感受着英雄的魅力。
黄巾叛乱之后,东汉政府出兵讨伐,刘备、曹操等一干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后董卓独揽大权,实施暴政,群雄起而伐之,最终董卓为吕布所杀,导致中原群龙无首,各地的军阀势力纷纷拥兵自重,割据一方。影响较大的属北方的袁绍与公孙瓒,江东地区的孙策,荆州的刘表,凉州的马腾、韩遂,益州的刘璋,还有中原地区的曹操、刘备、吕布和袁术。
正所谓“时势造英雄”,三国时英雄辈出的年代。书中是以蜀汉为主体,作者对蜀汉的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等大加褒奖,而对魏中的曹操、司马懿等则诸多贬低,对于东吴的孙权、周瑜等只是轻描淡写。但英雄的光芒是耀眼的,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深深地烙在我们心中:勇不可挡的吕布(有吕布战三英的佳话)、机智过人的诸葛亮(卧龙、凤雏得一人皆可安天下,诸葛亮号称“卧龙”)、侠肝义胆的关羽,还有曹操、张飞、赵云、马超、老将黄忠、庞德、许褚??
下面笔者就书中的几个角色,谈谈我的看法:
首先说曹操。曹操不但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他的《短歌行》、《苦寒行》、《碣石篇》都是不朽的文学作品。
他被后人成为奸雄,《三国演义》中曹操也被描写成奸诈之人,一直背负着 “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骂名,不过我想正如厦门教授易中天所说,这可能是某种程度上逼出来的,由始至终我们都不能否定曹操的人格魅力。在汉末三国那个动乱的年代,曹操表现出了纵横天下的超人之才和非凡之能。在刺杀董卓失败后,他一无所有,但能迅速积蓄力量,北抗袁绍、击陶谦,中破刘备、平吕布、攻袁术、定辽东,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建立一统天下的基础。虽然而后征讨江东的孙氏,在赤壁战败,最终天下三分,但他并未一筹莫展,而是笑着说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据”,并且多次大笑展现出他豁达的胸襟和对待挫折的乐观态度。曹操的另一个优点是“令行禁止、赏罚分明”,有一次行军时,曹操下达了一个命令,不得践踏农田,谁的马踩了麦田就要杀头,诸将士都下马步行,一手牵马,一手护田。但曹操没下马,突然马受惊跳下了麦田,曹操要求实施刑法,所谓“法不适于尊者”,在将士们的劝告下,最终曹操阁下自己的头发,接受了刑法。曹操同时也是个很有文学情趣的人,喜欢作文赋诗,即使大战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许多诗作都是乐府中的名篇。曹操提出的“唯才是举”用人方针,指出现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贤最迫切的时刻.他说英雄不问出身,希望那些出身贫贱而被埋没的贤才能出山一展其才,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曹操有跣足迎许攸之美谈,他的“知人善用,唯才所宜。”是一个非常值得欣赏的地方。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曹操先后颁布了三道《求贤令》,以致投靠曹操门下的人才胜多,可谓谋臣如雨、猛将如云,不禁让我想到:“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也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的晋国才能统一全国。曹操有着结束乱世的决心,有着对天下太平的憧憬,他善于谋权,深的人心,他的气质成就了他的霸业,所以他是一位真正的英雄。
蜀汉刘备。经谋士徐庶推荐,说隆中卧龙岗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胜过自己百倍有余,当时在新野的刘备可谓穷困潦倒,急需人才,遂引关、张二人前往隆中卧龙岗,为表赤心,三请诸葛亮。诸葛亮为刘备所动,愿出山辅佐刘备,这就是家喻户晓的“三顾茅庐”。有人说刘备的江山是哭出来的,我说这是仁慈,只是在这乱世中太过仁慈未必是好
事。“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 刘备与关羽张飞“寝则同床,恩若兄弟”,与赵云也曾“同床眠卧”,这正说明了他重情重义。在这个尔虞我诈的乱世,他能结识关羽、张飞这样的兄弟,他能有屡败屡战的勇气,多次寄人篱下,却从未放弃过争霸天下的决心,虽然波折重重,但还是终取得西川,成功建立自己的政权,他的仁义使得多少人才贤士为他鞠躬尽瘁,死心踏地,助其成就霸业,不得不为之赞叹!
东吴孙权。有一次孙权坐船去刺探曹操的军情,被曹操发现,遂命令士兵射箭攻击孙权的船只,因船的一侧带箭过多,发生倾歪险些翻船沉没,孙权急中生智,便让士兵掉转船头,继续让曹操的士兵射箭,使船得到了平衡方才脱险。孙权的聪明让曹操十分感叹,留下一句名言:“生子当如孙仲谋”。(这才是史上著名的“草船借箭”,《三国演义》中写是赤壁之战时为诸葛亮所为乃虚构写法)孙权能够分析局势,善于用人,实在是有勇有谋,这是我最佩服他的一点。他善于审时度势,外交策略也相当高明,在曹操百万雄师南下、刘表降曹的时候联刘抗曹,任用周瑜火烧赤壁,大败曹操;在曹军夏侯渊败走汉中、关羽连场胜利直逼许昌的时候毅然联曹抗刘,任用吕蒙袭夺荆州,杀害关羽,重创刘备势力;刘备为报弟仇,七十於万大军压境时,拜书生陆逊为大将,火烧连营七百里,蜀国也因此一落千丈。在他身上鉴证了“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孙权最终得以雄霸一方,称王道帝,这也是对他的最大肯定,他是一位英雄。
对于诸葛亮,小时候看《三国演义》,书中把他太神话了,对于诸葛亮这个角色一直都是盲目的崇拜。后来深入看过多方面的史实资料后,学会用辩证眼光去看待他了。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已成为中华名族的宝贵财富。诸葛亮一生留下了许多的事迹千古流传,如三气周公瑾,巧布八阵图,七擒七纵孟获,空城计等等,无一不显示了他的非凡的才智。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纱,这就是他留在我们大家心中的形象。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时说:“此人乃绝世奇才,每尝自比管仲、乐毅;以吾观之,管、乐殆不及此人。此人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诸葛亮重视部队的节制和训练,主张以法治军,讲究为将之道。他勤与思考,注重革新军械、装具,研发了一发十失连弩和适应山区运输的木牛流马等作战工具,大大增强了蜀军的机动性和战斗力。他推演阵法“八阵图”,为后世流传。
诸葛亮也并非神仙,“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在人才的使用上,他就出现了一些失误,首先是让关羽镇守荆州,关羽性格高傲,太自负,目中无人。不过不可否认,诸葛亮带张飞、赵云进川时,很不放心的把荆州交给关羽,诸葛亮当时似乎也找不到更适合的人选,所以临走时一再嘱咐要东联孙吴,北拒曹操,可惜关羽未能坚守这一原则,最终失荆州。这也使得诸葛亮在《隆中对》中两路出兵北伐的设想落空,因此蜀国在之后的战争中一直处于被动地位。其次是让马谡去守街亭,刘备觉得马谡言过其实,临终前曾告诫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诸葛亮不以为然,最终导致丢失了街亭、柳列城两个军事重镇,造成不可挽救的损失。事无大小必亲自处理,这也是诸葛亮另一个不足,他这样做大大限制了他人能力的发展,而自己也劳累成疾,导致后来出现“属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的局面,当时廖化已经是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头了,真让人心生悲凉,这也反映了蜀汉后期人才短缺。“诸葛一生唯谨慎”,用兵谨慎是诸葛亮的优点,同时也是他的缺点。用兵以慎为主,以奇为辅,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奇正并用,方能建大功。时魏延提出的偷袭子午谷之计,诸葛亮弃之不用,似乎有点墨守成规。后邓艾灭蜀,正是用奇袭之策,后人也有言“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刘备之成功在诸葛,蜀国之失败也在诸葛,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料事如神的诸葛亮尚且如此,更何况我等凡夫俗子。
我们不能单纯以成败论英雄,司马懿曾评价诸葛亮说:“真乃天下奇才也”。诸葛亮过人的机智,娴熟的兵阵,未出世便知天下三分,不愧为一位杰出的战略家。他在《隆中对》中对当时形式的分析可谓高瞻远瞩,而且善观大势,始终坚持联吴抗曹,导致蜀汉得与魏、
吴鼎立,无不让后人叹为观止!
魏、蜀、吴三国鼎立后,魏国地大物博,吴蜀唇齿相依,国小力弱。站在吴蜀角度上只能两国联盟,共同抗魏,才是上策。如一直被动防守,只能导致国力差距越来越大,一统天下也就越来越不可能。
蜀汉方面,通过自己的努力经营,在建安二十四年,终于拥有两川之地,实现了《隆中对》前半部的战略计划:“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这是正确的,也实现了。但其后半部分却出现了失误,诸葛亮说“如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诸葛亮希望刘备能全据荆、益,但怎么就安排刘备在益州,一上将在荆州呢?刘备为什么不能像刘表一样在荆州呢?这种做法颠倒了主要与次要。秦川地区在汉献帝迁都后,多经战乱,已是“丘墟遍野、十室九空”,无法供给大部队的行动。而且中间隔着崇山峻岭,给养无法及时供应,军粮辎重长途穿行崇山峻岭中,一旦被断,危险异常。而荆州地处长江边处,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联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历来是兵家的必争之地。且荆州“沃野千里,士民殷富”, 战略位置上逼宛、洛,下控江南。 “荆州与国连接,若据有之,此帝王之资也”(《资治通鉴》卷十三)。诸葛亮对荆州不予足够重视,关羽失荆州后,蜀汉从此不可能“顺流而东”,只能坐困两川之地。
诸葛亮意识到这一点时已太迟,他必须确定蜀汉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是进攻,还是防守?在《后出师表》中,他说:“量臣之才,故知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也亡,惟坐而亡,孰与伐之?”。但自入主汉中以来,经夷陵之战(火烧连营)后,几年功夫,许多善于冲锋陷阵的将领和大部分军事骨干接连死亡。打仗表面是打军事仗,其实是打后勤战,旷日持久之仗,更是打国家综合实力战。在面对雄据九州之地的魏国,“北定中原,恢复汉室”只能说是一个梦想。
东吴在夷陵之战后,军事统帅已经是陆逊了。虽然陆逊戎马一生,几无败绩,但不足的是陆逊每次战役都鲜于战略意识。陆逊统兵时,没有积极配合诸葛亮、姜维伐魏。正因东吴缺少主动,缺少配合,其命运必然是继蜀而亡。
魏国方面而言,自曹操占有中原之地后,削平境内各路豪强,平定北方,势力直达辽东半岛。采取安定境内政策,屯田兴学,兴修水利,发展农业,人口增殖,生产力有很大的提高,全境已初步安定,逐渐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又有诸多良将奇才:司马懿、邓艾、钟会??,可以说,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最终的结果。难怪诸葛亮无奈道:“凡事如是,难可逆料,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料也”。
读《三国演义》,读到了时代的兴衰,朝代的更替。悠悠华夏五千年,每一个历史时代,都涌现出不朽的英雄,他们留下的是一段段荡气回肠的故事,或是仰天长啸的悲壮,或是可悲可泣的精神,让后人无限地敬仰。
滚滚长江东流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观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估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篇二:我读三国演义
我读《三国演义》
安徽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会计系04级财务管理
汤玉钰 M50414072
《三国演义》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地位自不必多说,“四大名著”之一的身份足以让它成为人们研读中国古代小说的启蒙。相对于《红楼梦》的言情,《西游记》的志怪,《水浒传》的农民起义,《三国演义》主要内容就是政治和军事领域中各方斗智斗勇的过程。从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公元184年)至孙吴灭亡(公元280年),近乎100年群雄逐鹿的历史过程,人物繁多,关系复杂,涉及种种战局和计谋,但是作者都能游刃有余地一一表现,令人不得不佩服罗贯中的文学水平和智慧。然而,同样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作者明显的爱憎思想和封建迷信思想。
《三国演义》既然是演义,是文学小说,就不应该苛求它的历史真实性。从书中不难看出,作者是站在刘备刘玄德这一方的,理由今天看来不免可笑:据说刘备是皇族后裔,并且他本人“宅心仁厚”。由于作者对刘备的偏爱,他把刘备作为正义的象征,不遗余力地表现他的仁德。上至神通广大的诸葛亮,下至底层平民百姓,都像水往低处流一样地百般拥戴他。典型的一个例子是刘备兵败徐州时,有个名为刘安的猎人“欲寻野味供食,一时不能得,乃杀其妻以食之”。即使封建社会男尊女卑也有“糟糠之妻不下堂”的说法,杀妻来改善刘备的饮食,可见作者对刘备的尊崇。因为皇室的血统,更主要的是因为作者的“特别照顾”,宽厚得似乎有些虚伪、软弱、无才能的刘备得到大量人才,助他成为三国中的一强。与之同时,作者极其厌恶曹操,原因不外乎他利用汉朝皇帝来提高自己在诸侯中的地位,无形中阻碍刘备兴汉,所以作者不仅给他安排了一个宦官祖父,还不惜笔墨表现曹操的奸诈残忍,抹杀历史真实原型对历史发展的积极作用。我想一个好作家,在作品中应该引导读者判断是非正邪,而不是自己把正邪角色安排妥当后强迫读者接受。人无完人,过分地赞美某人反而削弱人物性格的饱满和真实性,作者“仁”化了刘备,“神”化了诸葛亮,使这两人的形象反而没有多贬少褒的曹操饱满立体,给人印象深刻。
封建迷信思想更是随处可见,似乎冥冥之中,“天”知晓一切,掌管一切。刘备的长相曾让幼时的我难以接受:“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两耳垂肩”像是佛祖,“双手过膝”像是灵长类生物,“目能自顾其耳”便难以判断是耳朵还是眼睛殊于常人了。作者大概想以其奇特的长相拉开与平民百姓的距离,免得个别有点皇室血脉的刘姓平民也想入非非,揭竿而起争夺皇位。刘备乃天所赐,“龙凤之姿,天日之表”,
其余诸人请好自为之。有趣的是,第五十四回“吴国太佛寺看新郎”时,仅凭相貌,国太竟然“大喜,谓乔国老曰:‘真吾婿也!’”更是匪夷所思。除了相貌,重要人物生死,天都有预兆,或是天光云霞或是星落西南,为一些谋士提供了重要情报。除了左慈精彩的幻术,诸葛亮呼风唤雨的奇术也一再上演,尤其是在胜败攸关的大战,谋略加上奇术,未卜先知,诸葛亮可谓军师的楷模,非一般谋士可比。这些封建迷信内容,除了作者本身思想的流露外,我想也与三国故事的成长过程有关。既然描写的是历史人物,在科技水平落后的古代,人物和情节主要由人来传播。记载于纸上的文字,不可避免地有散失,有修订。修订是不可能有史实对照的,无意或有意,封建正统思想就被添加进去。而由人的语言来传播,例如民间说书艺人,为吸引听众,完全可以自已发挥,描述奇人奇事,天意预兆,使故事更精彩,给人印象更深。并且罗贯中著完《三国演义》后,在清朝,有人奉统治者之命,又对其增删涂改,使故事更加成熟的同时,也可能有了些许变化,这点从《红楼梦》的命运上可想而知。
另一个思想谈不上迷信只能算作封建思想,就是书中的忠义思想。在书中大大小小的战场上,战前“骂阵”场面最常见的就是指责对方不忠不义,“忠义”二字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关于忠,主要指忠于皇帝,从书中的诗,可以发现若干“忠君”之人:尚书丁管,在董卓废汉帝立陈留王时,高叫“贼臣董卓,敢为欺天之谋,吾当以颈血溅之”,后被董卓所杀;忠于汉献帝的太医吉平对曹操用毒反被杀;奉献帝衣带诏的董承,还有伍孚、王允、王子服等人皆因忠而死;像刘备及手下众将,不独忠于一君,而是忠于汉朝。令我不解的是,陈宫忠于吕布,吕布是不忠君之人,那么,陈宫是忠还是不忠?要避免矛盾,忠的意义就要扩大化,忠于皇帝为忠,忠于某朝代为忠,忠于某人也为忠。然而,曹操解汉帝之危时算作忠,后来挟天子令诸侯,想独霸一方,虽不忠于君,不忠于汉,但忠于自己,忠于自己的抱负,也应算作忠,又如何在书中以不忠之人立足?还有一个例子是严颜,他先是忠于曹操,后来在巴郡城感于张飞之义,投降于刘备,并且带领张飞招降雒城。曹操与刘备是死敌,严颜却被作者评为“忠”,以此类推,书中难道还有不忠之人吗?由此看来,矛盾重重,“忠”的含义要重新设定。从后人的角度看历史,在朝代腐朽昏聩时能推翻朝廷,解救人民于水火的,都促进了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而愚忠于昏君的,往往给人民造成痛苦,像诸葛亮忠于扶不起的阿斗,纵然呕心沥血,身死之后,反而蜀国灭亡,刘禅乐不思蜀传为笑谈,这样的忠有意义吗?我想,忠的对象应为人民群众,忠于人民群众的利益,捍卫人民群众的利益才能算作真正的忠,君主或是领导,只要违反了人民大众的利益,臣子或下属就应加以反对,反之则是不忠
之人。
再谈义。《三国演义》中最有名的是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三人焚香明誓:“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后来三人果然不离不弃,关羽败走麦城后刘备不顾劝说,执意报仇,不仅破坏了孙刘联盟,而且战败身亡。由此看来,兄弟身死,为之报仇是义;关羽是重义之人,华容道上放过曹操,失去大好机会,由此看来,报敌人之恩是义。可是,为死去的兄弟完成遗志,赡养其家人难道不是义吗?敌人生死关系双方战略大局时,非得放过对方才是义吗?义难道没有其他表达方式吗?我看这何所谓“义”也值得商榷,诚信待人也是义,有原则地报答对方也是义,牢记并身体力行友人的嘱托也是义,在自己的身上延续友人的生命也是义,未必走极端才算是义。修正了忠的对象,义的含义,忠义就不会像关羽释放曹操时取义舍忠般矛盾,忠与义就更好地结合在一起了。
《三国演义》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书,只有仔细揣摩,才能领略到其中的大智慧,虽然有些许值得质疑的地方,但其在文学史中的地位并不会改变。如鲁迅先生的主张,我们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种批判性吸收的做法是应推而广之的。
专家点评:本文主要谈对曹刘、封建迷信、忠义的感悟,所谈有一定的深度,说明作者读过《三国演义》后是认真思索过的。本文条理尚清楚,语句也还通顺,是一篇较好的学生习作。
魏世民
篇三:读三国演义感想
读《三国演义》感想(1) 在这个暑假期间,我读了《三国演义》、《昆虫记》、《红楼梦》等课外读物,其中我最爱读《三国演义》,读了《三国演义》一书,使我受益匪浅。 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刻划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在三国中,我喜欢猛将张飞,他长坡桥单骑救主,智夺瓦口,可谓功不可没,不过我最佩服的人是关羽,他不但武工好,而且人也好。在跟曹操打仗时,他因带着二嫂,所以才假装投降。其实他还是一心想找到刘备,保护好二嫂的。等到他得到一匹“赤兔马”时,便立即骑着这匹“赤兔马”又去找刘备了。在山下遇见二嫂,他也不忘把二嫂带回去,真是一名当之无愧的好汉。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要算他有着一种难得可贵的忠。 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
如果说魏国在三国里智谋最强,一点也不为过。曹操的用兵堪称举世无双,司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两个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点:曹操多疑,司马懿太过阴险。再说蜀国,首当其冲的必定是伏龙:诸葛亮。他那过人的机智,娴熟的兵阵,无不让后人叹为观止。还有像凤雏:庞统、姜维、徐蔗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认为都不如孔明。
这些人物中我们不难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关系着成功。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要忠义,也应该要有诚信吧。如果一个人把现实生活中最为宝贵的诚信也丢掉了,那这个人还有什么呢?诚信是一个人的永久身份证,如果没有了诚信,大家都不信任你,而且又在你背后指指点点,你不会难过吗?我相信,你也不想做一个缺点多的不胜枚举的人吧!所以,让我们打开诚信的大门,用我们永久的身份证去面对人生吧!
读《三国演义》感想(2)
欢迎来到我思想中的三国世界。《三国演义》这本名书不用我说,想必大家都很熟悉了吧!这本书中的人物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如:张飞,他虽然武艺高强,但是有勇无谋。但能让许多能人贤士辅佐的人却只有他们:曹操、刘备、孙权。
他们三人有一个相同的特点:看重人才。
关羽为保护刘备的夫人而假装向曹操投降,曹操为留关羽为己所用而用金钱美女诱惑他。曹操知道关羽这人有情有义、这对他没有用,但他也要试一试。在关羽离开曹操而要返回刘备身边时,曹操并没有下令让人追杀关羽。曹操知道即使留不下他,也不能去杀他。其一,关羽是人才,曹操很欣赏他,也希望有像关羽这样的人为自己办事;其二,曹操想借“留关羽”这事来告诉能人之士“他的求贤若渴,和他怎样对待能人之士。
刘备的求贤之事,最着名的就是我们常听到的“三顾茅庐”。诸葛亮为看看刘备是否诚心请他出山才多次为难刘备,刘备下定决心要请诸葛亮出山,诸葛亮出山不仅是因为刘备的诚心,而且是因为刘备仁德、礼贤下士、为人谦和。
孙权善于任用贤人,如:吕蒙,孙权知道吕蒙在沙场上屡建奇功、有用武之地,孙权知道吕蒙的才能不仅如此,倘若让他读书,他一定能充分发挥他的才能。吕蒙听了孙权的话“好好读书”,果然,吕蒙的知识、见解有所提升,在沙场上善于用兵。
如果要我来评价他们三人谁最好谁最坏?就我个人而言,曹操、刘备、孙权他们三人中——没有最好、也没有最坏。倘若他们不在战争时代,他们可能会保卫国家。但他们偏偏在战争时代,曹操为了实现他的抱负而发动了战争;刘备为了维护汉朝的统治而建立了军队;孙权为了保护父兄留下来的祖业而训练军队、不受侵略。
之后,他们三人先后建立属于自己的帝国。但是,他们建立的帝国最后成司马家族的江山。曹操、刘备、孙权他们三人都意识到“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但他们的后代子孙没有意识到这一点。魏国的最后一代君主魏元帝曹奂手中无实权,由司马炎控制;蜀国的最后一代君主孝怀皇帝后主刘禅,刘备死后,刘禅依靠诸葛亮帮他处理朝政,诸葛亮等贤臣死后,他昏庸无道、贪图享乐、不理朝政,宦官黄皓乘机取宠弄权、结党营私、朝政日非,魏国分三路进攻,最终蜀国灭亡;吴国的最后一代君主吴末帝孙皓,孙皓初立时,下令抚恤人民、开仓振贫、一时被誉为令主,但是,孙皓很快变得粗暴骄盈、暴虐治国、又好酒色,从而导致民心丧尽,西晋伐吴,吴国无力抵挡、最终吴国灭亡。
正所谓:一步走错,满盘皆输。
读《三国演义》感想(3)
去年暑假,爸爸给我买了一本《三国演义》,我利用整整一个暑假的时间读完了《三国演义》。这部古典名著深深地吸引了我。
很多同学看了《三国演义》后,非常喜欢刘备、诸葛亮、关羽等人,我却很喜欢曹操。《三国演义》中对曹操的评论是“治世之能人,乱世之奸雄”。我觉得罗贯中说曹操是“乱世之奸雄”,有失偏颇,我想为曹操鸣不平。在我心中,曹操的形象是高大的。
曹操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曹操是自《诗经》后重振四言诗的作家,他的五言诗也颇具乐府民歌的色彩。他和曹丕、曹植并称“三曹”。父子三人以其显赫的政治势力和杰出的文学创作居于当时文坛的领袖地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他面对美酒而高歌,感叹人生年华能有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他面对忧愁困苦,借酒浇愁。“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他尊重人才,“唯才是举”。
曹操是一位宽厚旷达的领袖。讲他心胸旷这是有证据的:如果他不是豁达大度,怎会有当关羽走时“彼各为其主,勿追也”的感叹?如果他不是宽厚仁爱,怎会有当郭嘉丧时“临其丧,哀甚”的悲痛?这一切说明曹操的心胸旷达。
曹操是一位纵横捭阖的政治家。曹操参与的大小战役有许多。如破黄巾,斩刘辟、黄邵,攻下邳,绞吕布。特别是官渡之战,曹操以“公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的情况战胜“众十余万”的袁绍。他的胜利是侥幸吗?不,绝不是!这说明了曹操过人的军事才能。有人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是卑鄙。但我不这样认为。曹操处在一个群雄角逐的年代,英雄们四处割据,四处扩张,在这样一个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年代,“挟天子以令诸侯”正说明了曹操有高超的政治手段。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漫步于历史的书页,穿越历史的风云,曹操的高大雄伟的身姿令我钦佩折服。
读《三国演义》感想(4)
读了《三国演义》一书,使我受益非浅。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刻画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在三国中,我佩服的人是关羽,他不但武功好,而且人也好。在跟曹操打仗时,他因带着二嫂,所以才假装投降。其实他还是一心想找到刘备,保护好二嫂的。等到得到一匹“赤兔马”时,便立刻骑着着匹“赤兔马”又去找刘备。在山下遇见二嫂,他也不忘把二嫂带回去,真是当之无愧的好汉。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但一的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他不但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
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 如果说魏国在三国里智谋最强,一点也不为过。曹操用兵堪称举世无双,司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两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点:曹操多疑,司马懿太过阴险。再说蜀国,首当其冲的必定是伏龙,诸葛亮。他那过人的机智,娴熟的兵阵,无不让后人叹为观止。还有像风雏、庞统、姜维、徐蔗等等一些人物3,但是我认为都不如孔明。吴,一个占据三江六郡的国度,能算的上是有谋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时期的周瑜就熟读兵书,精通布阵。
这些人物和国家我们不难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关系成功。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要忠义,也应该要有诚信吧。如果一个人把现实生活中最为宝贵的诚信也丢掉了,那这个人还有什么呢?金钱、地位、官职?都是次要的。诚信是一个人的永久身份证,如果没有了诚信,大家都不信任你,而且又在你后背指指点点,你不会难过吗?这些又岂是金钱、地位、官职能弥补的?我相信,你也不想做一个缺点多的不胜枚举的人吧!所以,让我们打开诚信的大门,用我们永久的身份证去面对人们吧!
篇四:我读《三国演义》
我读《三国演义》
(总两课时)
阅读指导要求:
1、 指导阅读一段《三国演义》中的文字,教给学生阅读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2、 学生汇报自己所喜爱的《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及故事;
3、 以故事及故事中的人物为主线,达到指导学生读懂书中语言文字的目的。 阅读指导重点:
以小故事及故事中的人物为主线,达到指导学生读懂书中语言文字的目 的,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
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课件出示 我班开展课外阅读的情况,我班读《三国》《水浒》的缘由。 2、 同学们,这学期我们阅读了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和施耐庵的《水浒传》,这堂课,我们一起来重点聊一聊罗贯中《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和故事。
二、指导学生阅读一段《三国演义》中的文字——《白门楼》选段
1、《三国演义》中有许多精彩的故事,让我们读过之后仍回味无穷,请欣赏《白门楼》中一段精彩的片段。
出示《白门楼》的片段,学生拿出打印好的片段。
2、教师指导学生借助字典阅读文字
请大家按这三点要求阅读手中的文字:
不会读的字查字典解决;
读不通的句子多读几遍;
读不懂的地方可以问人。
学生阅读,教师巡视,解决个别学生遇到的问题。
3、 请一学生大声朗读这段文字。
要求:读正确,读通顺,读出古文的味来。
4、 重点询问几句话的意思,以检查学生是否读懂了文字。
如:
“缚太紧,乞缓之!”
“我既被擒,有死而已,别无挂念。”
“公为座上客,布为阶下囚,何不发一言而相救乎?”等等
5、 讨论、读法指导
抓住其中的几句话,联系《三国演义》中的上下文,理解内容。
如:
“你心术不正,所以我才离开你!”
“丞相不见丁原、董卓之事乎?”
“大耳贼不记得辕门射戟了吗?”
这句话在《三国演义》中指的是什么故事?
同学们,读书就应该这样,读了上文想下文,读了下文回顾回顾上文,要上下文联系起来读。
6、单从这段文字的描写中,你看出陈宫是个怎样的人?吕布是个怎样的人?曹操又是个怎样的人呢?
你是从哪句话读出来的?
三、学生汇报自己所喜爱的《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及故事
1、 过渡
这段故事虽然很短,却将陈宫、曹操、吕布等几个人物的形象鲜明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令我们不得不佩服罗贯中的文笔之精彩。其实在我们引以为豪的古典巨著《三国演义》中,刻画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同学们,在这众多的人物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谁呢?
点名几个学生说说。
过渡 :你能按照以下的要求给我们介绍介绍吗?
2、 学生介绍给自己印象最深的人物
给我印象最深的人物是谁;
此人的姓名、外表介绍;
讲一个关于这个人物的小故事;
从这个故事中我知道了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是什么;
其他学生提问:你在读的时候遇到了什么困难,你是怎么解决的?
学生讲完后,教师评一下,抓住“我读”,读过《三国》之后我自己的理解,可以听一听单田芳的评书。
3、(机动内容)这些人物长得什么样,你还记得吗?(或者使用什么样的兵器) 学生展示道具,教师询问如此制作的理由。
学生再展示道具,别的学生询问如此制作的理由。
教师引导学抓住书中的有关文字描写来回答。
四、总结、拓展
《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是家喻户晓,其中有许多话更是耳熟能详,大家请看:
出示 三国中最精辟的十句话
读一句问:这句话说的是谁?如若有的话答不出来,就请他回去之后再好好看看书。
篇五:我读《三国演义》
我读《三国演义》
古典名著《三国演义》是我非常爱读的一部小说,读得多了,也有点收获,也想说点什
么,说点什么呢?我就说点缩概的人物和情节吧。 看《三国演义》,大多数人物有姓,有名,还有字,号和官衔,很难记。但有几个人物出场不多,名字不全,却容易记住。一是有名无姓的——貂蝉;二是有姓无名的——大乔,小乔。中国戏曲舞台上的人物脸谱很多都是源于《三国演义》的,如曹操——白脸,关羽——红脸,张飞——黑脸。它们分别代表着奸诈,忠义,嫉恶如仇等形象。直到今天,酒桌上还有人说,喝酒脸红的是忠义汉子,脸白的人有心计。
从史书《三国志》演变成小说,后来又编成许许多多的儿童连环画,戏典,评书等,再
后来又拍摄成电视剧, ,完全可以说,三国人物,故事早已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如果觉得《三国演义》的人物和情节太多太复杂,我们不妨缩略概括之,比如,将三国
中的文官武将、谋臣策士,都给予评价,可缩概这:
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七黄八许九姜维??
主要情节则可缩概为“七神,八献十字歌”来巧妙地联系,起到一个提纲挈领的作用。
七神为:华佗神医,孔明神算,关羽神威,张飞神声,赵云神将,黄忠神箭,管辂神卜。
初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