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英语作文 > 教育资讯

广州中山纪念堂座位图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11:25:58 英语作文
广州中山纪念堂座位图英语作文

篇一:广州中山纪念堂

广州中山纪念堂

广州中山纪念堂位于越秀山南麓的东风中路,是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州中山纪念堂是一座八角形殿式建筑,正面檐悬挂着孙中山手书的“天下为公”金字匾,大堂中间是30米跨度的钢架,内部没有柱子,整个建筑富有民族风格。

广州中山纪念堂是广州人民和海外华侨为纪念孙中山先生集资兴建的。1929年1月动工,1931年11月建成。这里原是1921年孙中山先生在广州出任临时大总统时的总统府旧址。中山纪念堂是一座八角形的宫殿式建筑,全部建筑面积3700多平方米,高49米,是广州近代著名的建筑杰作。堂内有一个近似圆形的大会堂,直径71米,分上下两层,共有座位4700多个。设计者用四根大[2]柱子(柱子位于四周的墙壁中),支撑着四个大跨度的钢桁架,像一把张开的雨伞,组成一个巨大的拱形屋顶。拱形屋顶托起八个主桁架,组成一个八角亭子。这是建筑师吕彦直(1894――1929)设计的。

南京中山陵和越秀山上的中山纪念碑也是他设计的。他在35岁时早逝,未能亲眼看到他自己设计的这座宏伟纪念堂。1956年,重铸的高5米的孙中山先生铜像屹立在纪念堂前。1963年对纪念堂进行了大规模翻修,屋顶全部采用蓝色琉璃瓦。在6万多平方米的公园四周增建

了铁栅栏,在园内栽种了很多树木、花卉。现在,纪念堂已成为广州市重要集会和文艺演出的场所。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曾7次拨巨款对中山纪念堂堂体进行修缮和进行周围环境的维护,使这里变得更为幽静、舒适,是中外人士游览之胜地。

广州城市传统中轴线是历史上形成的,最早可以追溯到南越国时期赵佗在越秀山上建筑的朝汗台(歌舞岗),明代建筑的观音阁。自北向南依次为:越秀山的镇海楼、中山纪念碑、中山纪念堂、市人大大楼、市政府大楼、人民公园、起义路、广州解放纪念碑、海珠广场、海珠桥至刘王殿(昌岗路街心花坛),全长大约8千米。广州中山纪念堂就位于这条中轴线上,成为广州城市的历史脊梁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的城市景观标志。

木棉作为市花,无人不晓。"十丈珊瑚是木棉,花开红比朝霞鲜,天南树树皆峰火,不及攀枝花可怜。"(明·屈大均)。广州最“老”的木棉树(三百多年)就在中山纪念堂!这株老树亲眼目睹了满清王朝的腐朽堕落,亲眼目睹了广州起义的惨酷壮烈,亲眼目睹了孙中山的百折不挠,亲眼目睹了陈炯明的叛乱,亲眼目睹了身旁的总统府被夷为平地后又建起了一座全新的纪念堂,亲身经历了叛军的炮火和日本侵略者往它身下投下的炸弹。风走云飞,星流

人逝,老树还依旧静静站立,夜长人静时细细品味着数百年的风霜。中山纪念堂不仅有广州最老的木棉王,它还有广州最大的两棵白兰树。它们是纪念堂奠基、竣工时栽下的,它们与纪念堂一起度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坎坷岁月,终年常绿、亭亭如盖的碧绿树冠可荫地数百平方,如同两个高大忠勇的卫士守卫着纪念堂。每年的初夏(6月)和深秋(10月),浓香四溢、洁白无瑕的小花桂满枝头,香飘数里,象征着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丰功伟绩万古流芳。

孙中山(1866-1925),字德明,号日新、逸仙,广东香山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中国近代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民族英雄,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1892年香港西医书院毕业后,在澳门、广州行医。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篇二:中山纪念堂的文化传承

中山纪念堂的文化传承

作者:吴雅 尧远

来源:《设计》2013年第02期

摘要:文化需要传承,建筑是人类历史上最具持久性的文化聚敛与传承物之一。每一民族,在不同的时代都会产生反应民族特性的建筑,抑或把民族特性附着进遗存的建筑物上。中山纪念堂产生于中国社会由封建转向民主的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全面学习西方,建筑从技术到思想都受到西方科技文化的冲击。吕彦直设计的中山纪念堂蕴含了他对中国建筑革新的思考,也留下了那个时代的文化烙印。我们对于建筑的探求和解读,也是对于文化的扬弃与传承。 关键词:建筑文化 中山纪念堂 吕彦直

文化的意义很宽泛,最早是被人类学家用来表示一个部落或民族的所有信念模式和行为模式。按照这种理解我们的文化就是中华民族所有的各种信念模式和行为模式的总和。在我们的文化中,“文”最早的意思是事物错综形成的纹理和形象。石器时代陶罐上的花纹、龟壳上的甲骨文都是“文”。“文”代表了所有经过改造的,成形的,过去的事物。“文化”就是这些事物和事物对人的影响在时间上的积淀。文化是一个民族精神上的财富,通过实体或者行动一代代地传承给后人。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从未有任何实物记录,仅靠口耳相传几千年,是宝贵的文化遗产,而我们更多的文化是通过实物来传承的。中山纪念堂就是一座经典的文化承传物。1920、30年代的中国是东西方文化碰撞和交融最激烈的一段时期,中山纪念堂不仅承接了中国传统精神文化,也融入了西方的先进思想和技术,形成了那个时代特有的文化传送给后人。

一、广州中山纪念堂的建筑特色

中山纪念堂是为了纪念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而筹资兴建的纪念性建筑物,在我国多地都有同名建筑。如:广州市中山纪念堂、高州市中山纪念堂、梧州市中山纪念堂、北京香山孙中山纪念堂和惠州市中山纪念堂等。广州中山纪念堂由中国近代著名的建筑师吕彦直先生设计,于1929年动工,至1931完成。这一座庄严雄伟的具有中国传统式样的现代建筑,总体呈八边形构造,前门设立八根巨柱一字排开,与内侧同样八根巨柱支撑起纪念堂正面重檐歇山报厦式屋顶,东南西北四面都采用这种重檐构造,四面重檐交接处着空隙突显出几何形中央大厅外轮廓,上面架设八角攒尖宝顶。从纪念堂各个方向都能看见三重檐的屋顶构造。重檐层层出卷,檐角下挂风铎,上立脊兽。纪念堂正面第一、二层檐之间正中挂“天下为公”牌匾。整体配色采用中国传统的红,靛,黄分别施于门柱,琉璃瓦,宝顶、风铎上,建筑立面则保持砖石材料的本色。纪念堂各处均精心装饰以“卐”、“羊”等吉祥符号。这座具有精细的中国传统砖木风格的纪念堂,全部由钢筋混凝土建成。内部大厅高达49米,横跨71米而不设支撑柱。大厅可容纳3240人,顶部引入自然光线,绕着舞台的座位呈圆弧形分布,各处的视线都不会被阻挡,墙壁使用了吸音材料,这样的设计达到了良好的视听品质。围绕大厅形成一圈弧形的走廊,弧形走廊与八边形的建筑结构之间正好容纳四个楼梯,楼梯设计为二折三段。楼梯下的空间设为储藏室等加以利用。中山纪念堂中西结合,方正沉稳,气势恢弘,与中山先生的革命精

神融为一体。在中国战火纷飞、时局动荡的年代,标志性建筑意味着更多被毁坏的可能性。抗战期间,日军曾多次对纪念堂进行轰炸,致使中山纪念堂中弹三枚,八角形屋顶受到严重震动,混凝土预制件被震损,琉璃瓦片出现裂缝,堂内到处漏水。中山纪念堂经过许多灾难性的破坏仍然留存至今,得幸于吕彦直精心的设计和严格的督造。中山纪念堂建成后70多年一直被认为是广州的标志性建筑,不断沉淀和传播着广州的历史文化。

二、广州中山纪念堂的设计思想

广州中山纪念堂是对中国传统纪念建筑的在思想与技术上的承接与突破。中国古代的纪念性建筑通常是庙宇、塔和牌坊等。春秋时期鲁国的君主鲁哀公为了纪念孔子修建了孔庙。随着佛教的传入兴起了一种供奉得道高僧的舍利子,宣扬佛教教义的建筑塔,后来成了人们寄托美好心愿的文峰塔。中国现存最古老最高大的纯木结构塔应县木塔,与意大利比萨斜塔,埃菲尔铁塔,并称世界三大奇塔。绰楔是古时树于正门两旁,用以表彰孝义的木柱,后来成为表彰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物,就叫做牌坊。中山纪念堂没有用任何一种古代建筑的范式,却承载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和纪念意义,不是庙宇,却有恢弘的八角攒尖顶和歇山重檐;不是塔,檐角却挂有风铎簌簌作声;也不是牌坊,但门前的一排巨型立柱又显示出威武的风范。如此多中国建筑元素融合而成的不是一座旷世奇伟的丰碑,却是一座与纪念没多大关系的剧场。这其中的原因,要深入到吕彦直的建筑设计思想中才能洞察一二。

1 融贯中西的建筑设计理念

吕彦直自幼接触西方文化,1913年从清华学堂留美预备部毕业,并以庚款公费派赴美国康奈尔大学学习电气专业,后改学建筑,接受西方学院派教育,毕业后曾作为美国著名建筑师亨利·墨菲的助手工作数年,参与多个国内项目的设计。1921年回国工作后又赴欧洲考察西方建筑。吕彦直接受了一整套西方建筑的理念和技能,回国后又对中国传统建筑深入研究。吕彦直为南京中山陵奠基典礼上写的致词里说:

“此(中山陵)殆可视之为民国以来第一次有价值之纪念建筑物。吾人因此亦不能不勉励而希望有实用之纪念建筑物日新月盛。……吾人因此而发生第二种感想与希望。夫建筑者,在在足以表示吾民族之文化矣。”

由此可知,吕彦直想要设计的纪念性建筑是有价值的,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的建筑。接下来又写道:

“……夫建筑一事在文化上为美术之首要,其成之者,应用哲学之原理及科学的方法,然其所以为美术,由其具有感发之作用。凡有一价值之建筑,犹之一人必有其特殊之品格,而其品格之高尚与否,则视其图案之合宜与否。”

他认为价值是建筑通过视觉体现出来的内在精神,中山纪念堂的价值就在于能否体现征集方案时提出的“庄严固丽”、“孙总理生平伟大建设”的人格。民族文化也要以建筑外在的视觉形

象为主要切入点,达到“感发”的目的。而建筑内在的建构则应用哲学的思维和科学的方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为了表示尊卑的区别,建筑物各个部分的设计都有严格的规定,尤其是对于建筑的屋顶。中山纪念堂最上层的八角攒尖顶在园林建筑中属于比较高的等级,颐和园中现存中国体量最大的亭式建筑廓如亭就是使用的八角攒尖顶。中山纪念堂四面的重檐歇山报厦顶也是仅次于皇家最高等级重檐庑殿顶,故宫三大殿之一的保和殿就是采用重檐歇山顶。脊兽是中国古代建筑屋顶的屋脊上特有的部件,常用脊兽数目的多少表示等级的差别。脊兽数目最多的是故宫太和殿,每脊有11个,中山纪念堂脊兽数目设置略少,每脊10个。在数理上中国人向来认为奇数代表天,阳刚,男性等;偶数则代表地,阴柔,女性等。通常建筑的脊兽数目为奇数,吕彦直设计中山纪念堂的脊兽数目为偶数是为了表达对死者的敬意。对数理的应用也体现在台阶上,三层台的台阶数分别为9、5、5,象征“九五之尊”。在颜色装饰上使用靛、红,象征着国民党“青天白日满地红”的革命精神。

2 利用西方技术探索中国建筑新形式

中国古代建筑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自成一体,融合帷幕、窑洞和干栏三种形式,以木材和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形成“一明两暗三开间”的标准形式,以斗拱为主要建筑特色。材料以木为主,好处是轻便,材料随处可得,通过对斗棋和出檐高低长短的设计,使木构房屋可以适用于不同气候和地理环境。木构建筑最致命的缺点是防火性差,古代防火意识和能力比较弱,各种天灾人为的原因经常导致火灾。史书记载各种战争都伴随有建筑的烧毁,商纣王自焚于“鹿台”,项羽一把火烧掉“阿房宫”,唐朝“大明宫”也毁于兵乱,八国联军更是烧毁了“圆明园”。钢筋混凝土在建筑中的应用是在近代才传入中国,建造技术的提高改变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形式与建筑特色。中山纪念堂的建造材料全部为钢筋混凝土,从实质上提升了建筑的防火能力和耐久性。经过了残酷的抗日战争,中山纪念堂依然挺立在原址就是最好的证明。利用西方建筑理论和技术吕彦直巧妙地设计出了中山纪念堂极具功能性的内部结构,在偌大的中央大厅中没有一柱阻挡视线,座位的安排和墙壁吸音材料的布置创造了高品质的视听空间。这是利用传统建筑原理所无法实现的。

三、广州中山纪念堂文化传承的意义

在《规划首都都市区图案大纲草案》中吕彦直写道:

“(党国公园规划)使民众日常参谒游观于其地感念遗教之长存,以不忘奋发砥砺而努力吾人之天职,得不愧为兴国之国民,则其设计宜有深刻之意义,又岂徒以资吾人游息享乐而已哉。”

中山纪念堂把纪念建筑和剧场的功能结合起来是有其深刻的教育意义。吕彦直在康奈尔大学学习时的同学,胡适先生对中山纪念堂评价道:“中山纪念堂是亡友吕彦直先生设计的,图案简单而雄浑,为彦直生平最成功的建筑,远胜中山陵图案。”吕彦直对建筑之格式有这样的描述:

“中国之建筑式,亦世界之建筑式之一也,凡建筑式之形成,必根据于其构造之原则,中国宫室之构造制度,仅具一种之原理,其变化则属于比例及装饰,然因于其体式之单纯,布置之均整,常具一种庄严之气韵,在世界建筑中占一特殊之地位,……,故中国之建筑式为重要之国粹,有保存发展之必要,……”

现今全国到处能见到几何体加草帽顶式的中国建筑,形式难看功能不济,称之为中国式建筑。可知在80年前吕彦直就设计了一个经典的范例,我们真应该多做这种具有文化精神的设计,在经历沧桑后依旧突显出它的价值。

篇三:参观中山纪念堂社会实践报告

“毛泽东概论与马克思主义”之参观中山纪念堂

社会实践报告

一、实践主题

忆中华国父,宣爱国主义

二、人物平生

孙中山(1866—1925年),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生于广东香山县(即中山市)翠亨村的农民家庭。青少年时代受到广东人民斗争传统的影响,向往太平天国的革命事业。是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的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帝制”。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1929年6月1日,根据其生前遗愿,将陵墓永久迁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 中国共产党无论在建政前或后,都尊称孙氏是“中共的老师”和“革命的旗帜”。孙中山著有《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等。其著述在逝世后多次被结集出版,有中华书局1986年出版的十一卷本《孙中山全集》,台北1969、1973、1985年出版的《国父全集》等。孙中山是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为了改造中国耗尽毕生的精力,在历史上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在政治上也为后继者留下珍贵遗产。

三、实践内容

11月20日,12工本512宿舍和606宿舍共17人出发参观广州中山纪念堂。位于广州市越秀区南麓的中山纪念堂,是一座妇孺皆知的建筑物,它是广州人和海外华侨为纪念伟大的革命先烈孙中山先生而筹资兴建的。我们怀着瞻仰的心情走进中山纪念堂,孙中山先生高大的塑像耸立在纪念堂中央,他高昂着的头颅,左手叉着腰,右手坚定的扶着拐杖撑着大地,身穿风衣,是那么的潇洒之极,他仿佛在发表一段演讲,在告诉全世界,中国人民自己的事情可以自己解决,中国人民不会屈服于外来列强的坚强利炮,伟大的中华民族定会屹立在世界之林。就是这位孙中山先生,他唤醒了中国民众推翻了统治中华民族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孙中山先生的丰功伟绩和不朽壮举,名传千古。中山纪念堂这既富丽堂皇,又外观庄严宏伟的建筑,是广州最具标志性的建筑物,也是中外人士喜爱的参观游览胜地。我们都以自己的方式对这位心中永远敬佩的革命先烈者致以崇高的礼节和深深的怀念,孙中

山先生已深深活在中国人们的心中。

参观完中山纪念堂,我们接着来到了中山纪念碑,中山纪念碑也是为了纪念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先生而建的,它位于广州市观音山顶上,我们循着石阶走上去,走了498级石阶,终于到达了纪念碑前。纪念碑高高耸立,直插云天,碑底为长方形,向上渐小而尖,碑内有梯级可回旋至顶,我们登上第二层凭栏俯瞰,周围树木郁郁葱葱。纪念碑铭刻着孙中山的遗嘱,从这份遗嘱我们可以深深感受到孙中山先生为革命事业奉献一生的无私精神,我们无不为之动容。

最后我们来到了“广州起义烈士纪念陵园”,在那里,我们瞻仰了为实现民族解放,国家富强和民族幸福而壮烈牺牲的革命先烈们。当我们从正门走进去,呈现在眼前的是直插云霄的广州起义纪念碑,它的造型是手握枪杆,寓意是“枪杆里出政权”,碑上题词:广州起义烈士永垂不朽。在纪念碑前,我们一双双眼睛深情地瞻仰着。在这个烈士陵园里,每个烈士的事迹都是那么伟大,那么光荣,这更让我们参观过后懂得今天的幸福的生活来之不易,我们要好好珍惜,好好学习,为祖国的将来作贡献,让国家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喝水不忘挖井人,我们要时刻铭记这些烈士,感恩这些烈士。

四、参观心得

历史是一面镜子,记载着社会发展的轨迹,蕴涵着得失成败的经验教训。走进爱国教育基地,人们能从具有说服力的各种记载中感受厚重的历史,细细品味在这片土地上发生的血与泪、屈辱与光辉的故事。中山纪念堂见证了广州的许多历史大事:1936年,广州市各界人士在此举行禁烟大游行;1945年9月,驻广州地区的日本侵略军在这里签字投降解放后,每年各种纪念孙中山先生的活动、省市的重要集会和文艺演出都在这里举行,如教育基金百万行、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纪念红军长征60周年、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等等。

在以“传承中山思想,弘扬中山精神”为主题纪念孙中山先生的图片展览中,我也对曾经发生在广州和孙中山先生等革命先烈身上的事迹有了更多的了解。从满清王朝的腐朽堕落到广州起义的惨酷壮烈,从孙中山为革命的百折不挠到陈炯明的叛乱,从总统府被夷为平地后又建起了一座全新的纪念堂到叛军的炮火和日本侵略者在此投下炸弹??风走云飞,星流人逝,但厚重的历史却依旧静静地躺在这里,我们不能也不会忘切革命前辈的艰辛历程。孙中山先生等革命先烈艰苦奋斗、浴血奋战的献身精神,让我们更真实地感受近代各爱国党派成长成熟的艰辛历程。

老一辈爱国情怀和顽强拼搏精神,也鼓舞着一代又一代迎接当前国内和国际面临的各种挑战!时代在变,但是我们的爱国热忱却永不减弱,无论在哪个时候,都不要忘了用自己或许微弱的力量去捍卫国家的尊严。还记得去年的圣火传递过程中藏独分子在境外和国内的破坏分裂行为,面对这种令人发指的行为,全国人民共同行动起来,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网上,都用自己的行动去支持神圣的圣火传递,在全世界面前建起了坚固的爱国统一战线。我相信,坚强的中国人民,肯定能承受各种考验。

五、实践意义

这次参观“百年辛亥之广州中山纪念堂”之旅,让我们缅怀了革命烈士,增强了爱国情感。革命先烈的奉献精神给中华民族精神染上了浓重的一笔,让我们在今次参观中山纪念堂活动之后,学会自强,自立,自信,自律,为实现人生价值储备知识,储备能量,用我们的双手描绘祖国更美好的明天。同时,一代代革命前辈的奋斗精神,一个个鲜活的革命事例,都给我们极大的鼓舞去面对生活和学习上碰到的困难。尽管我们处在一个没有社会动荡的时代,但仍要“居安思危”,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为自己的明天不断地奋斗努力!

六、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孙中山[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2559.htm

篇四:中山纪念堂

中山纪念堂位于越秀山南面山脚下,是广州市人民和海外华侨为纪念孙中山先生,是全国著名的革命纪念建筑。纪念堂整体建筑包括门楼,大礼堂和东西耳楼。平面呈方形,坐北朝南,占地约6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2万多平方米。先跟大家介绍一下这位伟人的生平。 孙中山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名文,字德明,号逸仙。1866年11月12日出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哼村一个普通农村家庭,家境贫寒。10岁时入村私塾读书,12岁时在美国的檀香山经营畜牧业的哥哥处接受西方教育。17回国,孙中山先生1892年毕业于香港西医学院,后行医于广州,香港和澳门。1894年上书李鸿章遭拒。1905年在日本领导的兴中会,华兴,光复会组成中国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提出三民主义(民族,民主和民生)。1911年10月10日的武昌起义得到了各省响应。导致清政府封建专制统治的覆灭。这就是著名的”辛亥革命。”孙中山从国外回来之后,被推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21年在南京宣布就职。建立中华民国。但一个多月之后,胜利果实被袁世凯夺取。

孙中山在广州曾经三次建立政权:第一次是1917年,非常国会在广州召开,成立一个“护法军政府”,孙中山任大元帅,誓师北伐;第二次是1921年,孙中山在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总统府就设在越秀山附近;第三次是在1923年,孙中山驱逐了陈炯明之后,在广州又重建了大元帅府。

1924年,为中国革命费尽心血的孙中山病倒了,他患的是肝癌,

但是他仍然在为中国革命的前途奔波劳碌。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就在北京不幸病逝,终年59岁。

我们正面看到的是孙中山先生纪念像。这座铜像高5.5米,总重3.9吨。其实在1945年以前,纪念堂只建造孙中山纪念像的基座而没有纪念像。到了1945年春,才把中山大学校内的孙中山铜像借到纪念堂。直到1956年,雕塑家尹积昌等人创作了孙中山的全身铜像放在这里,原来的铜像才送还给中山大学。但其中还有很多的故事,刚才说到的中山大学的铜像,大概是孙中山先生的第一批铜像的其中一个,据说当时,孙中山先生的日本友人梅屋庄吉出资造了四座铜像。这四座铜像嘛,最初一座放在黄埔军校,一座放在南京中山陵,一座放在中山大学,还有一座放在了澳门国父纪念馆。这最初的四座铜像呢,只有两米高。但是放在我们面前的底座会显得格格不入。这个铜像是尹积昌先生等人根据孙中山在中山大学演讲时的样子的来做的。还有啊,这个铜像比那四个铜像多了支拐杖。这个铜像高5.5m是有原因的,因为1921年5月5日孙中山先生成为中华民国的非常大总统。为纪念这个日子,尹积昌先生独具匠心地设计了这个高度。但因为当时经费有限,铜像是由钢筋水泥造成的,表明涂上一层铜。1998年维修时改为铜。

纪念堂前面的广场分为东、西两部分。东西广场各耸立着旗杆和云鹤华表,它们是以纪念堂的南北中轴线为轴心分别对称的。华表是一种标志性建筑,已经成为中国的(转 载 于:wWW.smHAida.cOM 海达范文网:广州中山纪念堂座位图)象征之一。以前华表用于放在宫殿、陵墓外的道路两旁。但这里的华表雕刻的是代表吉祥的鹤,也是代表

了孙中山先生在人民心中的至高无上的地位。而在这里的旗杆左边是挂着国民党国旗,右边是挂着共产党国旗,现在为了保存下来已经加了围栏了。大堂后东西两面各设2层的配楼。院内的木棉、白兰、桂花、银桦、含笑等七十多种名贵树木和花草,在不同的季节里面鲜花盛开,装扮着纪念堂。纪念堂两侧的两颗大白兰有七十余年树龄,也堪称“广州之最”。 其中北门一棵木棉树已有三百年历史,被称为广州的“木棉王”; 每当春天来临,她都开出朵朵红木棉花,向游人报告春天的来临。而且,木棉花又是一种去湿热的中药,所以每当木棉花开的季节,众多游客都会在这里捡些花朵带回家去晾干,夏天时泡水喝,清热解毒。不信,明年开春大家可以来捡些带回家去试一试哦

大家转过身来,这就是纪念堂的主体建筑,在1929年1月奠基,1931年完成,是一座八角形宫殿式建筑,建筑面积为1.2万平方米。大堂正面檐悬挂着蓝色漆金大匾上是孙中山手写的“天下为公”这四个大字,选自礼记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大堂四周的基座和阶梯都是花岗石,既庄重又典雅。从整个建筑来看,富有很浓的民族风格和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特色,不愧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经典之作。

好了,我现在想问大家一个问题,有哪位知道,当时为什么要把这座华丽宏伟的建筑建在这个地方?对了,广州市的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北面的越秀山是市区内最高处,登临远眺,全城景物尽收眼底,南麓靠主要通道,交通方便。这里有一个别处所没有的条件,就是在山麓下疏落和杂乱的房屋中,有一幢清朝时间的督练公所,辛亥革命

后改为督军衙署,孙中山先生1921年5月5日就任非常大总统,总统府就设在越秀山南面,也就是现在纪念堂东侧和广东省人民政府一带,越秀山腰有座粤秀楼,这里是孙中山当年读书治事处。20年代初,孙中山和宋庆龄曾在这里从事革命工作。总统府与粤秀楼有一条约一里长的桥梁式过道也就是“天桥”相连接。所以,粤秀楼也可算是总统府的一部分。但1922年陈炯明叛变,炮毁了总统府与粤秀楼。纪念堂建在此处,不仅地理位置好,而且还具有其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纪念意义。当时广东省还决定在越秀山最高点建中山纪念碑,之后又于1932年在孙中山读书处建立一个纪念碑,这样,人们在参观纪念堂之后,进入越秀公园,从“百步梯”而上,在半山腰一棵英雄树下,就可以看到孙中山读书治事处的纪念碑,在往上去就可以瞻仰孙先生的纪念碑,站在越秀山这个制高点,俯视纪念堂全貌,十分壮观。

另外,我还想告诉大家一个秘密,北面的越秀山山顶有条贯穿南北的直线,这条直线是广州的中轴线(传说是广州市的风水线),各位可以看到,山顶的中山纪念碑和这里的中山纪念堂的圆形金顶,以及市人大、市政府都在这条风水线上,所以,有人说,中山纪念堂建在此地,也是希望中山先生能时时保佑广州城。 好了,接下来我们就去了解一下纪念堂的西式建筑,请跟随我步入堂内。大堂的设计共有四大特点:

第一:打破传统中国式建筑风格,以前的建筑都是砖木结构,但这座纪念堂是西式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大堂中间是30米跨度的钢桁架,堂内有8座楼梯,11个进出口,可以提供5000名观众上下进出。

第二:在大堂内是看不到一根支撑顶盖的柱子,设计师巧妙的把8根柱子藏到内墙里面,这8根柱子支撑着8个钢桁架,构成一个八角形的顶盖,像一把张开着的没有伞柄的雨伞一样。

第三:这顶盖分3层,上层是一个乳黄色的弧形圆顶,中层是玻璃天窗,下层是云纹色彩的斜形方格。光线通过大面积嵌花玻璃射入堂内,使偌大的会堂,不用亮灯也可见物。

第四:由于钢桁架跨度大,构成的空间也非常大,人们坐在堂中的每一个座位上,都不会被柱子挡住视线,而且,堂内没有回音,坐在任何一个角落,都可清晰地听到舞台的音响。这种构造,可说是建筑师对声学和力学的匠心独运。

大堂里北面的这个舞台,宽19米、深15米,舞台后墙镶刻的便是著名的“总理遗嘱”,请各位细看,各位团友,站在这里,可以看到,大堂的东西南有连起来的挂楼,周围有六座巨梯供观众上落。堂内四周的墙壁上面有山陵的设计图样,彩斗拱和花板作装饰。大堂有11个进出口通往外边宽阔的走廊,近五千人只需五分钟便可离场完毕。这又是建筑师考虑得十分周到的地方。

说到中山纪念堂,就不能不介绍一下中国杰出的建筑设计师吕彦直。吕彦直,字仲宜,又字古愚,原籍山东省东平县,出生于天津市,八岁那年死了父亲,第二年便随姐姐去巴黎居住,他在建筑艺术上的成就,是与他小时候喜爱绘画分不开的,他在法国时就学写画,画人象人;看了马戏后,回家默写狮子、老虎,莫不栩栩如生。吕彦直回

篇五:游中山纪念堂有感

游中山纪念堂有感 这次我们一行六个人来到了中山纪念堂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此次之行,我受益匪浅。

当我们走进大门时,我深深地被眼前的景物所折服,大大叹为观止,眼前是孙中山先生铜像,他庄严的表情正体现了他一生刚正不阿的凛然正气。广州中山纪念堂是一座八角形殿式建筑,正面檐悬挂着孙中山手书的“天下为公”金字匾。孙中山先生是中国国民党创始人,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 ,中国近代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民族英雄,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1892年香港西医书院毕业后,在澳门、广州行医。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总统。

中山纪念堂的建筑别具特色,景物宜人。

整个中山纪念堂的整体建筑主要是由蓝,白,红三种色调构成的,象征着孙中山的革命理想,蓝色琉璃瓦象征青天,白色穹顶象征白日,红色门窗,柱子,地毯象征满地红,“青天白日满地红”,代表孙中山的革命理想。主体结构纪念堂的“山”字造型,一气呵成,暗喻孙中山的个人品格及革命事业如山一样巍然屹立。大堂外三阶石阶,上下段各九段,中阶五段,暗合“九五”之数。建筑技巧充分结合了中西方建筑的特色,有重檐抱厦的气势壮美。有歇山,雀替,斗拱等中国古今代地少有特色建筑。也有西方彩绘天面,把中西方文化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十丈珊瑚是木棉,花开红比朝霞鲜,天南树树皆峰火,不及攀

枝花可怜。"(明·屈大均)。 广州最“老”的木棉树(三百多年)就在中山纪念堂!这株老树亲眼目睹了满清王朝的腐朽堕落,亲眼目睹了广州起义的惨酷壮烈,亲眼目睹了孙中山的百折不挠。风走云飞,星流人逝,老树还依旧静静站立,夜长人静时细细品味着数百年的风霜。 中山纪念堂不仅有广州最老的木棉王,它还有广州最大的两棵白兰树。它们是纪念堂奠基、竣工时栽下的,它们与纪念堂一起度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坎坷岁月,象征着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丰功伟绩万古流芳。

通过参观了中山纪念堂,我了解到了孙中山先生一生的革命事迹及革命理想。也明白了前辈们一代代的前仆后继,奋勇不惜,才换来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我想现在即使是和平年代了,但我们应该时时刻刻保持警惕性,中华虽然已崛起,但祖国的发展仍然需要一代代的年青人去付出,去奋斗。我现在虽然是一名学生,但我可以学习老一辈革命人的精神,不断奋斗,不放弃。

英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