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客家民居为什么坚固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20:21:54 作文素材
客家民居为什么坚固作文素材

篇一:中国传统民居差异

中国传统民居差异

古往今辽宁,人们对居住的感受不仅局限于建筑、空间、环境你的质感,更是对田园牧歌、天地人和、恬淡清雅生活境界的追求。“燕子飞,绿水绕,庭内秋千,墙外小道,更兼人声欢笑。”这幅经典的中国式人居图,是中国人“透在骨子里”的家园情感和家园梦想。

民居因为地域性和习俗性不同而表现为各自的特殊性,形成一种建筑文化。这种民居文化不仅反映历史、宗教、风俗、地理,而且还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审美特征,各具特色的一幢幢民居,恰似不同风格的一幅幅立体的水墨画,诗意浓郁,回味无穷。

我国疆域辽阔,各地区自然环境不同,名族风格和文化传统各异,生产原料和生产方式各具特点,建筑材料千差万别,使得我国民居建筑艺术多姿多彩,构成了完整的民居体系。这些各具特色的民居建筑,成为一朵朵绚丽多彩的艺术建筑之花。

“安居乐业”是我国劳动人民自古以来的美好愿望,足可见“居”的重要性,这也是我国传统民居质地优良、建造美观的重要原因。

民居是劳动人民在千百年里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与大自然搏斗中创造出来的,占据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位置。

与其他建筑相比,民居是出现最早也是最基本的一种建筑类型,数量最多,分布最广。住宅建造的直接目的主要在于满足人们日常生活起居的实际需要,是“家”的所在。特别是在非常重视血缘亲情的中国,“家”是一个特别富于感情色彩的地方,所以,人们在向民居提出物质性要求的同时,也并没有忘记向它提出适当的精神性要求,即普遍的审美性和情感性,甚至还可能上升到表达某种思想倾向的高度,如体现尊卑之礼、长幼之序、男女之别、内外之分等宗法伦理思想。

民居又最具地方性,也更有创造性,根据各地自然和人文环境的不同,有多种样式。中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中国民居的多样性,即使在世界建筑史上也是难得的现象。民居还更多地具有自然质朴的性格,都是利用当地出产的材料,用最经济的方法,密切结合气候和地形、环境等自然因素建造的。人和自然在这里有最直接的亲密交往,建筑镶嵌在自然中,更多与自然的协调,更少与自然的对比。

南方民居在我国的民居建筑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地理地理环境及文化传统的影响,南方民居的造型美观,贴近大自然,一般分为自由式院落和天井院落。南方民居独特的设计与建造为我国的传统文化添色不少。

一提起南方民居,许多人立刻就联想到那小桥流水的美丽画面。江南的一些小镇,大都是一条小河流过,两岸都是青灰色的小房子,一水的马头墙,青灰瓦,安安静静的。一般的民居都是从门口进去,便是一个天井,旁边有一个石水槽,那时洗衣服和洗菜的地方,往前便是一个厨房,很大,连餐厅都包括在内了,向左一转,便是一个木楼梯,走上楼去,那里有几间卧室。从楼上可以俯视楼下的天井,由青石板铺就,那里在夏天时可谓是花团锦簇,到冬天则是小孩子打雪仗的好地方。当然,这只是一个模式,各家会根据自家的特点来设计房屋。

南方地区的住宅院落很小,四周房屋连成一体,南方民居多使用穿斗式结构,房屋组合比较灵活。

在南方,房屋的山墙形似马头,南方建筑多粉墙黛瓦,颜色淡雅。

南方水资源较为丰富,水从门前屋后流过,水也是一种景致。有钱人家喜欢住房连着花园,这就是园林,南方园林不需要很大的地盘,却能营造出仙境。

北方民居给人的感觉总是那样气势宏大,开阔敞亮,这也是由于北方特有的气候及文化底蕴决定的。北方民居一般都是大院式建筑,足显豪华、气派。

一提起北方民居,大家自然会想到黄土高坡上的窑洞和北京四合院。

朴实厚拙的四合院是北京传统的住宅形式,为什么称作“四合院”,这是因为整个建筑东、西、南、北四面都有房子,围合在一起。北京的四合院院子比例大小适中,冬天太阳可照进室内,正房冬暖夏凉,庭院是户外活动的场所。

客家民居为什么坚固

松树、桃树、枣树、海棠、槐树等都是居民喜爱的庭院树,葡萄、紫藤架下,放上石桌、石凳,下棋聊天,谈古论今都十分惬意。庭院四季的景色各有不同:春天桃红绿柳;夏季浓绿清香;秋季果实累累;冬季银装素裹。

西北地区的窑洞在黄土高坡向阳面挖窑洞,在窑洞前部用砖砌成拱形门洞,并做出花饰,既起到保证窑脸黄土稳定的作用,又起到美化生活环境的作用,用材简单,手法自然。窑洞的上方,种一些植物,保持水土。从室内观察窑洞,屋顶是弧形的拱状,灶台连着暖炕。阳光容易进来,风沙难以入内。院内枣树、柿子、石碾子、水井上的辘轳,显得淳朴而有生趣。

华北农村民居进屋是灶间和餐厅及堂屋,中间一个八仙桌、两把太师椅,左右两间卧室,灶台连着暖炕,卧室与灶间有堵墙,避免油烟进入卧室内。

北方园林的一些代表性建筑有一大部分是皇家园林,比如:故宫、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故宫不用说,整个一个红墙黄瓦的大四合院;颐和园虽然秀丽,但是却逃不脱“庄严”这个字眼;至于承德避暑山庄,那气派就更大了,都建在一座山里面。北方人似乎天生就爱那红红绿绿的颜色,所以雕梁画栋上都是彩绘,大多是皇家园林,王府花园,奢华气派。

南北民居恰似南北人民一样,在许多方面都有一定的差异,这也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不同的智慧与才华。

首先,屋面用料的差异:南方民居屋面均采用较大坡度,用小青瓦相扣铺就,而北方民居则采用平屋面或采用稍平的坡屋顶,屋面材料大都采用三合土,铺瓦的瓦面厚而大。南方雨水多,必须防漏,屋顶材料要求高;北方干燥,屋顶材料要求不如南方高。

其次,外墙用料差异:南方民居采用砖砌空斗墙较多,也有木板围就的,而北方民居则采用三合土筑墙、土坯墙和砖实墙。

再次,层数与层高的差异:南方民居特别是在以前的县城中,采用二层以砖木为主,内墙隔断用木板,楼板也用木板,房子层高较高。

北方民居一般为单层,顶多在正房后又后罩楼,材料以砖土为主,墙较厚,层高一般不高,开间也比南方民居小。

北京的民居基本是单层的,因为在天子脚下,总要谨慎一些。只有山西平遥民居两层,因为山高皇帝远,管不了。清末民初建房时,时代已开明,多是经营银行商号,特别注意防盗,设计得房高墙厚。

在中国的民居中,最有特点的是北京四合院、福建和广东等地的客家民居和江南水乡民居。

北京四合院是老北京人世代居住的主要建筑形式,它作为中国传统居住建筑的典范,驰名中外,世人皆知。所谓四合院,是指东、西、南、北四面房子围合起来形成的内院式住宅,老北京人称它为四合房。

四合院四周环绕房屋,通常分前后两院,两院之间开“垂花门”。内院南向为正房,两侧为厢房。四合院结构方正,房院联合,安逸敞亮。

四合院的大门一般开在东南角或西北角,院中的北房是正房,正房建在砖石砌成的台基上,比其它房屋的规模大,是院主人的住室。院子的两边建有东西厢房,是晚辈们居住的地方。在正房和厢房之间建有走廊,可以供人行走和休息。四合院的围墙和临街的房屋一般不对外开窗,院中的环境封闭而幽静。

北京有各种规模的四合院,但不论大小,都是由一个个四面房屋围合的庭院组成的。最简单的四合院只有一个院子,比较复杂的有两三个院子,富贵人家居住的深宅大院,通常是由好几座四合院并列组成的。

《日下旧闻考》中引元人诗云:“云开闾阖三千丈,雾暗楼台百万家。”这“百万家”的住宅,便是如今所说的北京四合院。北京四合院,这种古代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民居形式,伴随人们休养生息成百上千年,留在人们心目中的印象是极深刻的,留给历史的遗产更是极丰富的。

北京四合院历经百年沧桑,仍闻名于世的原因有许多,但最关键的还在于它独特的魅力:北京四合院,院落宽绰疏朗,四面房屋各自独立,彼此又有游廊连接,起居方便。四合院又是封闭式住宅,具有很强的私密性,非常适合独家居住。院落宽敞,可在院内植树栽花,饲鸟养鱼,一家人在里面和亲和美,其乐融融,分享大自然赐予的一片美好天地。四合院还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院内的装修、雕饰、彩绘也处处体现着民俗民风和传统文化,表现一定历史条件下人们对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

岭南客家民居是中国传统民居中的一枝奇葩。客家人民的祖先是勤劳、智慧的典型代表,他们将中原的建筑文化带到其生存之地,从而形成了今天的岭南客家民居体系。

客家的民居建筑是客家民俗文化的主要内容。客家聚族而居,这正是客家农村民居分布的特色,形成了以祖居为中心,新居为“卫星”屋的村落结构。客家民居形式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传统家庭制度和小农经济制度的影响,同时受到中原传统建筑形式、客家人性格气质特征以及风水学说与民俗观念的影响,反映了激烈的民族冲突、家庭伦理观念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等等。因此,客家民居是传统文化纵贯古今的结晶,是客家民族长期发展的产物。

客家民居在技术功能上臻于完善,在造型艺术上别具一格,在文化内涵上蕴藏深刻。因此,它具有极高的使用价值、审美价值和研究价值。

客家人继承了古代的建筑技术,创造了世界上无语伦比的物化诗篇。客家人的祖先来自中原地区,因此,客家民居建筑带有浓厚的儒家思想痕迹。祖堂在上,上下厅堂,主次分明;中轴线贯穿整体、左右对称的布局都十分明显。但是,它又是在特定历史条件、地理环境下形成的特殊建筑工艺和建筑风格,富有乡土性和地域性。这些大型民居,都是客家人经商致富后精心营造的。

客家民居是中国传统民居中极为独特的一种,个性鲜明。其突出的防御性能、极端内向的空间形式以及聚族而居的庞大体型,都是其他民居所无法比拟的。现在福建、广东一带的土楼一般都有200——300年以上的历史。它们历经风雨洗礼,强力地震,台风袭击,至今依旧安然无恙,巍然屹立在崇山峻岭之中,可见其坚固性。防御性能是客家民居最为突出的特点之一,是中国传统民居内向性的极端表现。客家民居的防御性能表现在:外围封闭,墙体坚固厚实,围楼高大,防卫设备齐全。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环境的变化,客家民居的防御性能也渐趋淡化,而其内向、封闭的形式仍因给人足够的安全感而得以长久地延续下来。

江南水乡民居主要集中在苏南太湖之滨的周庄、同里以及浙江的乌镇等乡镇。水乡古镇的“小桥、流水、人家”的规划格局和建筑艺术在世界上独树一帜,驰名中外。江南水乡河网交错,环境清秀,民居都为青砖黛瓦、粉墙木轩,在小桥流水映衬下,如同一幅幅古朴湿润的水墨画。民居房屋以砖木结构为主,设计精巧,紧凑实用。临河人家多开敞窗或水门,临河有骑楼连通,构成江南水乡的优美情调。

在江南一带,水乡古镇约有数百之多,保存尚好的仅周庄、同里、乌镇等处。周庄最具神韵,遂有“周庄集中国水乡之美”之说,誉为“江南第一乡”。

周庄镇内小河纵横交错,呈“井”字状,临河形成街市,错落有致的民宅背水面街,半数以上是明清之际的建筑。“井”字形的河道构成了水巷、河埠、石栏、拱桥、廊坊、楼阁、庭院的水乡神韵,犹如一幅“盈盈碧水相环,楼阁隔河相望”的水彩墨画,激起人们无限的遐想。

周庄是水的世界,古镇四面环水,犹如浮在水上的一朵睡莲。古人这样形容:“镇为泽国,四面环水,咫尺往来,皆须舟楫。”它与远处的烟波苍天构成了一幅色调素淡的民俗画卷,故古人留下了“吴水依依吴水流,吴中舟楫好夷游”的美好意境。

镇内小河纵横交错,呈“井”字形,有河有街必有桥,因桥成街,因桥成市,桥桥相望,桥桥相连,为水乡周庄增添了魅力。到过周庄的人无不为她保存众多且完好的古建筑而赞叹,为“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秀色而迷恋;为处处可画、时时有诗的温柔风情而熏染。

中国民居在中国传统建筑哲理思想的影响下,崇尚自然、结合不同气候、不同民族风俗习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塑造了极为丰富多彩的艺术造型及审美情趣。南北高原:依山傍水,错落有致;中原平地:狭巷夹天,庭园深深;江南水乡:小桥流水、粉墙黛瓦……。无论是北方民居的深沉厚重,还是南方民居的洒脱秀丽都富于诗的韵律和画的意境。传统民居风格各异却无处不体现了天人合一,以人为中心的思想。崇尚自然,争取自然,借鉴和发挥自然。中国民居负阴抱阳,藏风聚气地把崇山、秀水、峻石、绿树、竹林、洞桥、小路与建筑融合起来成为一个整体,使民居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这里不仅是民居客观环境风貌所具有的艺术气质,而且也包含了民居建筑艺术形象所产生的感染。不仅如此,中国民居浓郁的乡土气息还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有情观念。中国民居的洒脱的生活气息、动人的民族风情和亲切宜人的空间尺度,给人予情景交融的境界,是理性与浪漫的结合。在这里山光、水影、月色和鸟语花香都成为有情之物并与建筑融为一体而令人陶醉。

篇二:民居鉴赏浅谈客家门楼

西南林业大学

中国民居鉴赏论文

题目:浅谈客家门楼

教学院系:艺术学院

学生姓名: XXXX

指导教师:XXXXX

评 阅 人:XXXXXX

专 业: XXXX 2011年10月13日

浅谈客家门楼

[关键词]客家民居门楼 民俗与艺术 文化特征

[摘要]门楼是客家民居中最为人注意的突出部位之一。由于受特殊的历史文化和地理环境的影响,客家民居门楼充满着浓郁的客乡风情,其外在的艺术表现形式往往内在地蕴涵着深刻的客乡文化,体现了客家人的生活生产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及审美观念。

客家民居建筑主要有围楼、走马楼

、五凤楼

、四点金

、殿堂式

、围龙屋和中西混合式等,

围龙屋是其中最普遍也是最具特色的。它与北方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云南的一颗印合称为中国民间五大传统民居建筑形式,被誉为“中国古建筑的奇葩”,“东方文明的一颗明珠”。客家民居不但在外型上具有独特的“客”味,在具体的细节中也能突出地反 映“客”的文化特征。门楼乃客家民居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蕴含着浓郁的“客家”文化底蕴。客家民居建筑 的独特外形及其浓郁的客家文化特征早已受到了中外客家学研究者的重视,然而,客家民居门楼却似乎被忽略,在对客家民居建筑的研究中几乎未作探讨。本文旨在对此作一初

步的探讨,从客家民居门楼的设置及其装饰艺术,揭示其设计中的民俗与文化内涵。

一、 客家门楼的类型及影响门楼安置的因素

门楼是一栋大型建筑物的最主要甚至是整栋建筑物的通道 口,是人和物进出的主要通道。客家民居的门楼通常包括大门、侧门、斗门三大类。大门是整个民居的中心,其位置与造型、装饰都是非常重要的。有安全、交通、分隔、采光、保温等功能,还具有风水、象征功能。围龙屋、五凤楼、土楼等所有的客家民居都必有大门。门的造型和色彩对客家民居的整体装饰效果影响很大,因此,一般都将其纳入建筑总设计的重中之重。围龙屋的大门两旁,设方形石座,有的设石狮。大门进去则是下厅,过天井之后则是上厅。

侧门是围龙屋、五凤楼等府第式客家民居特有的门类,是堂屋两侧横屋的外大门,呈对称在大门两边。小的民居有一对,大的民居有三对,根据两边的横屋排数而定。

有些客家民居正大门前有禾坪,其周围有高高的墙,在墙的两端各开一个大门,叫“斗门”。外围门楼的功能有如现代住宅小区的出口和保卫室。客家民居通过房屋的外墙和围墙把整座民居、门坪、池塘等围成相对独立、而紧骤的一个区域。一般来说,整座民居里居住的都是叔伯、妯哩等近亲,传统的近亲意识比较浓郁。

一方水土养一方文化,因自然气候、地理环境等条件的不同而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带有鲜明的、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的文化。客家民居门楼的安置与客家人的生活与生产以及具体的生产生活方式、环境息息相关,也与客家人独特的审美情趣 、心理有关,贯穿着独特的理念。

1.百年开基观念

在客家人看来,客家民居的修建将是百年立基的开始,而客家门楼的安置则是整个建筑中的关键事项,甚至被认定将影响整个家族未来发展是否兴盛的重要决定因素。因此,它的朝向、它的安置时刻、它的大小规格甚至于它细微局部的装饰如色调设计等,所有这些都有着严格的规定性。

敬祖是中国传统家族制度的一个核心。客家人的敬祖思想表现得更显着更强烈,他们对祖宗的崇敬在客家民居中得到充分的表现,不管是土楼、五凤楼,还是围龙屋,祖堂总是处在中轴线上,是整座民居的中心,祖堂正对大门人口,开间比环周的房间显着加宽,一进民居大门,一眼就能看见它显要突出的地位。

2.家族、宗族观念的影响

客家人有着强烈的家族聚居观念。客家地处山岭重叠的山区,往往是八山一水一分田,其间溪流密布,山水之间大小不一的盆地便成为客家先民南迁时~村一族聚居的好地方。光绪《嘉应州志》说:粤东“无平原广陌,其 田多在山谷间,

高者恒苦旱,下者恒苦涝。”严酷 的生存环境也往往要求他们共同开发耕作。为适应当时当地的环境,客家人的民居建筑也形成 了典型的集群居住特征,通廊式方楼、圆楼突出地显示出了家族宗族的群体性。居于中心的祖祠显示着宗族的尊严,而防盗、防火、饲养、加工储藏等各种生活设施综合在一起,血缘近亲聚居在一个屋顶之下 ,连为一体,达到在生活和生产中互助合作 的目的。这种建筑形式显然有利于家族宗族的安居乐业和兴旺发达。而所有这些观念则都使整个建筑处于一个宏观的整体之中,使门楼往往成为整个建筑的核心出口,维系着整个家族的大统一。

3.劳动和生活条件的影响

客家生活除去出外谋生的外,留下者多以农业为主,因此,农业生活对房屋布置也起着很大的影响。为了从事农业生产方便及就近看守农作物,住宅常常建于所垦种的田野中,造成住宅各个分散,并不紧密排列的布局。为了要解决农务上打谷、晒谷、扬谷及其它杂粮整 理的需要,一般住宅大门外就都有禾坪的设置。再外筑围墙、池塘和斗门,使之显得相对独立与安全。

4.门楼突出的防护功能

客家民居的外墙很厚,围龙屋除中间大门及横屋前端的小门外 ,很少再设其他门户出入。土围楼就只有一个大门出入。整座民居窗户开得少而且狭小,具有特别强的防御性。一方面则是因为客家人所有的“家当”都集中在楼内,必须给予很好的保护,另一方面是对“敌人”或者“外人”的防范。客家住宅大都建于平地山坡交界的地方,前置禾坪、后设堂楼、左右夹峙横屋以及“围龙”、炮楼、枪眼,既可以护卫自己,又可以居高临下

,击退敌人。为了避免敌

人的侵入,所有民居在房屋内部的门却开得极多窗也很大,可以畅行无阻。这既使敌人难于攻入,而自己却能迅速调配力量。此外,春房、磨房、鸡舍、猪圈、牛栏、柴房、谷仓、水井等设于宅内,在必要时可作为老弱妇孺及贵重财物的避难场所。

篇三:林寨四角楼被遗忘的客家民居奇葩

林寨四角楼被遗忘的客家民居奇葩

提到客家民居,人们首先想到的是福建土楼,许多人称赞它为“世界民居中一朵罕见的奇葩”。但你是否知道,在广东和平县林寨镇,还有着另一种和土楼一脉相承而又别具特色的客家民居——四角楼。

透过赭红色的古老石质射击窗,我们的目光仿佛穿透了岁月,一幢浸满了历史烟尘的四方形古堡赫然跃入我们眼帘,它静默地肃立在绿色的田野之上,和远处淡黛色的青山、天空中低垂的灰云一起构成了一幅奇异又和谐的画面。摄影/张永林

乡人原是客,客从何处来

因南岭的天然屏障作用,岭南地区形成了植被茂盛、炎热多雨的独特自然环境,并由此诞生了中国地域文化中最具鲜明特色之一的岭南文化。而承载着岭南文化的人们,则是

千百年来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居民,究其源流主要有三:百越人、疍家人和客家人。

百越各族后裔以生活在广西者居多;疍家人被誉为“水上吉卜赛人”,他们以船为家,主要在沿海生活。剩下的,就是为数众多的客家人了。岭南客家人,是指原籍中原的汉族人迁徙岭南定居者,相对于土著百越人来说,他们自称“客家”或“来人”。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平定岭南后,设置郡县,岭南正式归并中原。作为赣、粤的走廊地带,岭南河源就成了客家先民最早到达的栖息之所。平定岭南的关键人物赵佗,后任龙川令,至今河源龙川县仍存“佗城”遗址。据《史记》记载,赵佗“求女无夫家者三万人,以为士卒衣补。秦皇帝可其万五千人”。中原人从此在这里落地生根,这就是历史上来到岭南的第一批客家人。

据说,当年赵佗为保佗城安全,派一林姓将军带兵在龙川西北方向20多里处修筑关隘,建寨守卫,久之,此关隘便名为林寨。林寨具有着重要的军事意义,因为它扼守在赣粤古驿道“水陆联运”的交会处。这条古驿道是古代中原进入岭南最便捷的线路之一,如今的赣粤高速、京九铁路两条国家大动脉,也沿着这条古驿道平行而过。

历史上,南迁的客家人、大批的商旅沿着赣粤古驿道,从赣州方向南下,进入定南,跨过赣粤两省的界河——柱石河,进入粤地。风光旖旎的柱石河上,至今仍有一座古老奇特的风雨廊桥:柱石桥。如果一大早从柱石桥出发,一路向南,大约傍晚时分即可到达林寨。无论是行人还是马匹,都需要在此休整补给,赣粤古驿道的陆路就此结束。然后,从林寨开始,改走水路:沿浰江顺水而下,进入东江,再前往珠江流域。千百年后,曾经的驻军之地林寨,渐渐成了这条古驿道上最繁华的一处商埠。

群山环抱下屋舍俨然的小村镇

林寨地形低洼,位于一个群山环绕的小盆地中。又因为地处岭南,“蛮烟瘴雨”这一对岭南环境的形象概括用在这里也非常贴切。这里气候湿润,植被茂盛,村镇之上常常笼罩着一层氤氲的雾气。

摄影/黄志武

闭户御盗匪,古堡若金汤

林寨最初的建立始于客家人,林寨最终的兴盛亦与客家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现居林寨的20多个姓氏,多为元末明初从福建、赣南等地迁入的客家人。根据现存《林寨陈氏族谱》记载,现在的林寨著姓陈姓始祖陈元坤,原籍江西德安县车桥镇义门村,北宋时义门村三千余口迁居福建汀州,元朝至正(1350年)年间自汀州宁化县石壁村入粤。

让我们想象一下,千百年前,当客家人跨过千山万水,来到异域他乡,面对传说中充满恐怖与瘴气的蛮荒之地,他们心中是一种怎样的怅然与忐忑。外界的一切都是陌生的,家族的团结就显得尤为重要。中国建筑艺术上的奇葩——聚族而居的客家围屋,因此诞生。因地理环境制约,各地的客家围屋形制不同,有土围子、围龙屋、土楼等等,风格鲜明,各具特色。

来到林寨的客家人也因地制宜地修建了一种独具特色的客家围屋——四角楼。四角楼与福建土楼、梅州围龙屋等客家围屋都有一个相似之处,那就是结构坚固精巧,布局严谨。林寨四角楼的墙体,就地取材,整个楼房皆由夯土、卵石、糯米汁层层垒叠而成,从下至上,皆是如此。如此奇特的夯土建筑术,今多不存,已成为研究民间夯土建筑技艺的活化石。

明代之前,粤北本无和平县。天高皇帝远,一直是匪巢。最厉害的是“金龙霸王”池大鬓,他把持山头,打家劫舍。朝廷震惊,派王阳明前来剿匪。王阳明不仅是大儒,亦通军事。剿匪大捷。王阳明说,匪多,皆因政教不及。故请朝廷于此设县治以教化。朝廷很快批复,同意设和平县。

修筑于和平县的林寨四角楼,自然在防匪方面颇下工夫。在建筑材料、楼高、墙体厚度、门窗的结构与大小、附属防卫攻击构件等方面费尽心思。比如,夯土的墙体厚达一米,不怕山匪凿墙火攻。外墙不设窗户(解放后,四角楼分配给当地村民,这才开始凿窗),而是在墙上开凿孔洞用以瞭望和射击。大部分四角楼的大门开得很小,有的四角楼甚至没有正式的大门,例如建于光绪年间的“中宪第”,完全是一个封闭的古堡,没有大门,进出只有一个不为人注意的小偏门。

静静的浰江畔,林寨已不复昔日的喧嚣

浰江自西向东贯穿林寨全境,一路千回百转,汇入东江。曾经的林寨,河道交错,水量充沛,水上运输十

分发达,是浰江上一处重要的码头。而随着水运衰落,浰江的河道也日益壅塞,水流越来越缓,江面之上

篇四:客家民居

客家民居

三大客家民居

客家土楼 客家土楼也称福建土楼,其中以福建龙岩永定、漳州南靖的土楼最为有名,在中国汉族传统建筑中,客家土楼独具特色,有方形、圆形、八角形和椭圆形等形状的土楼共有8000余座,规模之大,造型之美,既科学实用,又有特色。中国客家民居建筑“福建土楼”建筑群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土楼居民以种姓聚族而群居特点和它的建造特色都与客家人的历史有密切相关。客家人原是中原一带汉民,因战乱、饥荒等各种原因被迫南迁。至南宋时历近千年,辗转万里,在闽粤赣三省边区形成客家民系。在他们被迫离乡背井,流离他乡的过程中,经历了千辛万苦,他们都有深切的体会。不论是长途跋涉的流离失所,还是新到一处人生地不熟的居地,许多困难都得依靠自己人团结互助、同心协力去解决,共度难关。因此,他们每到一处,本姓本家人总要聚居在一起。这样也就形成了客家民居独特的建筑形式——土楼。 由于客家人居住的大多是偏僻的山区或深山密林之中,当时不但建筑材料匮乏,豺狼虎豹、盗贼嘈杂,加上惧怕当地人的袭扰,客家人便营造“抵御性”的城堡式建筑住宅——土楼。如四角围龙--辛亥革命元老:何子渊故居等。

土楼最早时是方形,有宫殿式、府第式、体态不一,不但奇特,而且富于神秘感,坚实牢固。楼中堆积粮食、饲养牲畜。有水井,若需御敌,只需将大门一关,几名青壮年守护大门,土楼则像坚强的大堡垒,妇孺老幼尽可高枕无忧。由于方形土楼具有方向性、四角较阴暗,通风采光有别,所以客家人又设计出通风采光良好的,既无开头又无结尾的圆楼土楼。 梅州围龙屋

连城培田古民居

篇五:客家民居

客家民居

土楼是广东东北、福建西南等地的客家人的住宅。客家人的祖先是1900多年前从黄河中下游地区迁移到南方的汉族人。因为客家人的居住地大多在偏僻、边远的山区,客家先民为了防范盗匪骚扰,保护家族的安全,就创造了这种庞大的民居——土楼。一座土楼里可以住下整个家族的几十户人家,几百口人。土楼有圆形的,也有方形的,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圆形土楼。

圆楼由两三圈组成,外圈十多米高,有一二百个房间。他们不分

贫富、贵贱,每户人家平等地分

到底层至高层各一间房,其用途

十分统一,一层是厨房和餐厅,

二层是仓库,三层、四层是卧室。

第二圈两层,有30到50个房间,

一般是客房;中间是祖堂,能容

下几百人进行公共活动。土楼里

还有水井、浴室、厕所等,就像

一座小城市。客家土楼的高大、

奇特,受到了世界各国建筑大师的称赞。客家民居是中国南方山区的建筑奇葩,它那独特的风格吸引了众多中外学者、游客甚至美国的军事专家。如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同盟会嘉应州主盟人--何子渊故居等。

在闽西南和粤东北的崇山峻岭中,点缀着数以千计的圆形围屋或土楼,这就是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民居。

它们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宏伟壮观。八卦布局图土楼围成圆形的房屋均按八卦布局排列,卦与卦之间设有防火墙,整齐划一。

由于害怕有盗贼和当地人的排挤,才建成了营垒式住宅.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