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七律·长征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0:20:38 作文素材
七律·长征作文素材

篇一:毛泽东《七律长征》赏析

毛泽东《七律·长征》赏析

《七律·长征》

1935年10月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律?长征》是在毛泽东长征诗词中唯一的一首律诗。全诗以其极为凝炼的诗行,概括了长征历史的全过程,再现了中国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是中国工农红军以血肉之躯谱写了人类历史上无以伦比的英雄史诗。全诗短短的56个字负载着红军长征路上的千种艰难险阻,饱含着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万种壮志豪情。它既是中国革命的悲壮史诗,也是中国诗歌的灿烂明珠。无论对革命史而言,或对诗歌史而论,它都是极具意义的红色丰碑。

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开篇点出了全诗的中心思想, 赞美了红军战士不怕困难,奋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奠定了全诗轻松豪迈、气度非凡的艺术基调。“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所在,表现出我们的红军战士在各种困难中从容不迫,勇往直前,势不可挡的英雄气概;“只等闲” 是对“不怕” 的重申和强化,从两个不同角度塑造了红军战士那种蔑视敌人、藐视困难、顶天立地的高大英雄形象,具有强烈浓郁的感情色彩;“远征难”三个字包含了两万五千里长征的无数困难,既有自然上的艰难险阻,也有敌人的围追堵截;既有来自外部的压力,也有来自党内的分裂;“万水千山”则是对“远征难”的进一步阐述,同时对全诗下一步的展开做好铺垫。在整句的布局上,诗人用 “不怕”和“只等闲”将“远征难”和“万水千山”夹到中间,表现出红军战胜一切困难的决心和勇气,形成前后句的对称,极富美感。首联是全诗的总纲,后面三

联则紧扣首联展开。

颔联“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写的是红军对山的征服。作者选取五岭、乌蒙这两座大山,代表红军长征途中所克服的所有山脉,对应的是首联中的“千山”。五岭、乌蒙在作者的视野中,不再是单纯的山,而是被感情化的审美对象, “腾”和“走” 两个动词,使静止的高山峻岭顿时赋予生命跃然纸上。“逶迤”、“磅礴”则极言山的绵延和高大,与“细浪”、“磅礴”形成强烈的对比,愈是表现山的高大绵延,就愈是突出红军对困难的蔑视。五岭山脉重峦峻岭,绵延千里,在红军看来也不过是翻腾的小细浪;乌蒙山脉挺拔险峻、高耸入云也不过是滚动的小泥球。诗人通过夸张和对比的艺术手法,明是写山,暗是表现红军战士飞越天险、抢夺雄关的威姿,动静结合,明暗相衬,运用的十分巧妙。

颈联“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写的是红军对水的战胜。与上联不同的是,此联作者通过选取在红军长征途中的巧渡金沙江和强渡大渡战役,来表现红军将士们的机智和勇敢。金沙江穿行在川滇边界的深山峡谷之间,江面宽阔、水流湍急,蒋介石企图利用金沙江天险围歼红军于川滇边境。1935年5月3日至9日,在后卫部队迂回牵制敌人的情况下,红军主力利用7只小船顺利过江。如果说巧渡金沙江是红军最富有智慧、最成功的一次战斗,那么强渡大渡河则是红军表现最勇敢、最顽强的一次战斗。大渡河的险恶丝毫不亚于金沙江,而且有敌人的重兵把守,狡猾的敌人还拆掉泸定桥的木板,只剩下十三根铁索。但是英勇的红军战士硬是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闯过了大渡河,打破了蒋介石使红军成为第二个石达开的企图。所以这两句所写的战斗在红军长征史上都是具有十分典型意义的。“暖”字给人一种温馨喜悦的感觉,是作者借“水拍云崖”的温暖,表达出红军凭机智勇敢,从容渡过金沙江后愉悦欢快的心情; “寒”字给人一种冷峻严酷的感觉,是作者借“桥横铁索”的寒冷,展现出一幅红军凭英勇顽强,飞夺泸定桥惊心动魄激烈战斗的场面。这对反义的形容词忽暖忽寒,让人产生精神和感情的巨大裂变,起伏跌宕,张驰有致,显示出作者在用词上的精妙传神。

尾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既是对首联的回应,又是对颔联、颈联的承接。岷山千里冰雪的寒冷,却也挡不住红军的欢笑。这是长征胜利

即将到来的欢笑,更是对毛泽东正确军事指挥的肯定。没有首联中“不怕”、“只等闲”的革命精神和颔联颈联中翻五岭、越乌蒙、渡金沙、抢大渡的战斗意志,就不会有尾联中红军“尽开颜”。从长征开始到翻越岷山,红军转战11个省,行程两万余里,历经无数苦难,终于从敌人的层层重围中杀出一条血路,这是令人欣喜。更重要的是红军翻越岷山进陕北后,确定了长征的最后目的地,战略大转移的目的已基本实现,作者仿佛已经看到三军胜利大会师的欢庆场面,这种喜悦自然更胜一筹。以此作结,使全诗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得到了进一步的兀现。

全诗从首联开始展开了两条思维主线:一是客观的、现实的:首联中提出长征的“远征难”和“万水千山”;颔联、颈联中分别选取红军长征途中具有典型意义的四个地理名称,对应上文的“千山”和“万水”;尾联以千里积雪的岷山结束。这些都显示出红军长征中所遇到的困难是常人无法想象和难以克服的。二是主观的、心理的:首联中的“不怕”、“只等闲”是战略上的乐观精神,强调红军对困难的蔑视;颔联、颈联中提到的红军对各种困难的克服,正是在这种乐观精神的激励下所展现的战斗力量;而尾联所表达的“更喜”、“尽开颜”则是对上文红军乐观精神和战斗力量的肯定,也是对全诗主题的强化和诗意的升华。

1933年10月,蒋介石纠集了近百万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出了规模空前的第五次“围剿”。而早在1931年党的六届四中全会之后,以王明为首的“左”倾主义开始在党内抬头,毛泽东逐渐被排挤出中央政治局,被剥夺了军事指挥权。在第五次“围剿”中,由于博古、李德等中央领导人执行王明的“左”倾主义错误军事路线政策,与国民党军队进行阵地战,导致中央红军损失惨重,根据地岌岌可危。毛泽东多次提出正确的战略、战术方针,均遭中央拒绝,而且受到了党内警告处分,更是于1934年4月被迫到会昌“休养”。1934年7月,心情郁闷的毛泽东在会昌城外的会昌山上,触景生情,写下了著名的《清平乐?会昌》。而此时中央已经做出了重要的决定,派遣红六军团湖南向西南方向突围西征,这预示着空前绝后、举世瞩目的伟大长征就要开始了。

1934年10月,中央领导人决定放弃中央苏区,率领中央红军主力从瑞金、古城向西转移,由此开始了中央红军历时一年的两万五千里长征。1934年12月,

中央红军经过湘江战役,冲破了国民党军队的第四道封锁线,中央红军由出发时的8万余人锐减到3万余人。1935年1月,中央红军突破乌江,占领遵义,召开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极为重要的“遵义会议”。会议认真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经验教训,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重新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在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在遵义会议之后,重新获得军事指挥权的毛泽东,指挥了他平生最为得意的“四渡赤水战役”,变被动为主动 ,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从此以后,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巧渡金沙江、越过乌蒙山、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跨越夹金山、爬雪山、过草地,历经无数艰难险阻。1935年9月18日,中央红军到达甘肃南部的哈达铺,毛泽东在当地报纸上得知陕北有刘志丹领导建立的陕甘革命根据地,决定去陕北同刘志丹领导的红军会师,从而确定了长征的最终目的地。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结束了两万五千里长征。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分别到达甘肃会宁,同中央领导的红一方面军会师,长征全部结束。

《七律?长征》是一首概括中国工农红军历尽千险、排除万难,行程两万五千里革命英雄壮举的诗篇。全诗平仄协调、对仗工整,并非一时的即兴之作,是毛泽东心中酝酿已久的作品。

1935年9月17日,红军攻克天险腊子口,并在岷县大草滩村取得追击敌残部战斗的胜利。9月18日翻越常年积雪不化的岷山,进驻甘肃省南部小镇哈达铺,红军终于摆脱了国民党几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走出了雪山和草地,告别了风餐露宿、荒无人烟和吃草根树皮的原野生活,全军上下充满喜悦之情,更重要的是最终确立了红军长征的最终落脚点,长征胜利就在眼前。毛泽东为革命担忧的“郁闷心情”终于可以坦然了。毛泽东在事后回忆“万里长征,千回百折,顺利少于困难不知有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过了岷山,豁然开朗,转化到了反面,柳暗花明又一村了。”在这样的情况下,毛泽东激动的心情与强烈的自豪感化为一股巨大的创作热情喷涌而出,毛泽东在诗词创作上沉寂了八个多月后,终于吟诵出注定要流传千古的史诗绝唱《七律·长征》。

1935年9月29日,毛泽东率领的中央红军抵达甘肃省通渭县城。当晚在通渭县文庙街小学,毛泽东接见一纵队第一大队先锋连全体指战员时,首次公开朗诵了这首在翻越终年积雪的岷山后就一直酝酿在心中的气势磅礴的《长征》诗篇。在随后的联欢晚会上,毛泽东又激情澎湃地朗诵了这首七律(成仿吾《长征回忆录》2006.6)。值得一提的是,2000年9月29日,为纪念毛泽东《长征》发表65周年,由上海电视台和通渭县人民政府共建的《七律?长征》诗碑(左边刻着长征的路线图,右边刻着《长征》诗篇文本,中间托着一颗闪耀金色光芒的五角星),在毛泽东当年首次吟诵《长征》的所在地“文庙街小学”正式落成,成为我们永恒的红色记忆。

而提到这首诗的发表与传播就不得不提美国进步记者、著名作家斯诺(Edgar?Snow)及他的一部真实反映中国共产党的经典著作《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1936年6月,斯诺在宋庆龄的介绍下冒着生命危险来到陕北革命根据地,成为第一个采访陕北苏区的外国记者。在陕北苏区,斯诺同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中央领导人进行长时间的谈话。毛泽东再向斯诺介绍完中国红军波澜壮阔的长征壮举之后,将这首《七律?长征》抄给了斯诺。在这期间,斯诺还长途跋涉,到边区各地深入红军战士和老百姓当中,对苏区的军民生活、政治改革、民风民情等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调查,收集到了两万五千里长征的第一手资料。1936年10月,斯诺带着四个月采访记录的14本笔记本、30个胶卷回到北平,决心把“这些日子所看到的、所听到而且所学习到的一切,做一番公开的无党派之见的报告”。

1937年3月,在北平东方快报印刷厂秘密印刷出版了《外国记者西北印象记》,整理了埃德加·斯诺发表过的几十篇文章,毛泽东亲自抄写给斯诺的《长征》单独刊登在封三上,题目是《毛泽东所做红军长征诗一首》。1937年10月,由英国伦敦戈兰茨出版公司出版发行斯诺的英文著作《红星照耀中国》,引起了世界上的巨大轰动。在这本书的第五编《长征》的结尾处,斯诺把毛泽东的《七律·长征》写进了这部著作,“我把毛泽东主席关于这六千英里的长征的旧体诗附在这里作为尾声,他是一个既能领导远征又能写诗的叛逆。”,使这首诗首次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世界人们惊奇的发现被蒋介石称之为土匪头子的毛泽东竟然还是位才华横溢的诗人。1938年2月,在上海出版了《红星照耀中国》的中译本,书名改

篇二:七律长征阅读精选(含答案)2014、11、28

【译诗】

红军岂畏惧远征的艰辛,

千山万水化区区小事不足道来。

五座大山蜿蜒荡起细小的波浪,

高峻的乌蒙山也如脚下流动的泥丸,

金沙江的水波拍打着温暖的悬崖,

大渡河上横跨了寒冷的铁索桥。

最是欢喜岷山的千里白雪,

三军将士过了此处都笑逐颜开。

七律·长征

一、根据注音书写词语

1.wēi yí________ 2.páng bó________

三、翻译“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读《七律 长征》,回答文后问题

1.解释下列词语。

等闲——

磅礴—— 逶迤—— 云崖——

2.这首诗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看,属于________诗;从体裁的角度看,属于________诗。

5.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的首联总领下文,把红军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矗立在读者面前。

B.诗的颔联描写红军翻山越岭,用“腾细浪”和“走泥丸”两个极其生动的比喻,把中国工农红军蔑视一切艰难险阻,敢于征服困难、压倒敌人的伟大气魄鲜明地烘托出来了。

C.诗的颈联描写红军渡江涉水,扣“万水”来写。一个“暖”字,一个“寒”字巧妙地交代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这两场战斗的时令。

D.红军长征途中,经过许多高大的雪山,诗中写“岷山千里雪”,实际是概括所有过雪山的艰苦斗争。

6.默写一首毛泽东描绘长征的其他诗词。

1、看拼音,写词语。

wēi yí páng bó ní wán wū méng(逶 迤) ( 磅 礴 ) ( 泥 丸 ) (乌 蒙 )

1、 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只等闲: 平平常常的意思。 尽开颜: 全都喜笑颜开。 云崖暖: 高耸入云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觉。 铁索寒: 大渡河上的泸定桥只剩下十三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 3、诗人在诗中以点带面,写出了红军长征经历的“万水千山”,“万水”是以 金沙江 和 大渡河 为代表,而“千山”则是以 五岭 和 乌蒙山 为代表。

4、在诗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中,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两件大事(请用短语概括): 巧渡金沙江 和 飞夺泸定桥.。“暖”字表达了红军 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 心情 ,“寒”字表现了红军的 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整句诗表现了红军 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5、在诗句“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中,诗人采用了 夸张 和比喻 的修辞手法,用”逶迤”“磅礴”形容 山势雄险 ,这是实际的山; 用“细浪”“泥丸”形容山的 渺小 ,这是红军眼里的山。整句诗表现了红军 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

6、长征是中共红军的一大历史壮举,其间经过 十一 个省,翻越 十八 座大山,跨过 二十四 条大河,行程约 二万五 千里。你知道长征中有名的故事吗?写出三则故事名称:《飞夺泸定桥》、 《巧渡金沙江》、 《倔强的小红军》

七、(一)

1.体现全诗中心思想的句子是: 。

全诗的诗眼是: 。(4分)

2.诗的中间四句承上句分别从哪两个方面写红军战胜困难?你认为诗句中哪些字用得精炼形象?请任选两个加以赏析。(5分)

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哪两个事件?请各用一个短语概括。(4分)

⑴ 巧渡金沙江 ⑵飞夺泸定桥

11.从这首诗中,你感受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

一、1.逶迤 2.磅礴

二、lǐng līn mín méng jǐn héng hèng

三、略

四、蜿蜒曲折的五岭山脉在红军眼里就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庞大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就像小小的泥丸在流动。 五、1.等闲:寻常,平常。逶迤:弯曲绵延的样子。磅礴:气势雄伟的样子。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2.红军不怕远征难3.过五岭、越乌蒙、渡金沙、抢大渡、翻岷山4.抒情七律(近体诗、旧体诗)5.C 6.略

六、1.ān lán hān è duò zhǔ 2.C 3.D 4.略

8.中心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诗眼:“不怕”。

9.从山和水两方面写。用字的赏析。如“腾”“走”这两个动词使山化静为动,形象地突出了红军的壮举,是红军精神的外显。又如:“暖”“寒”是一对反义词,这两个形容词是诗人精心设计的情感穴位,“暖”温馨喜悦,表现的是战胜困难的欢快;“寒”冷峻严酷,传递的是九死一生后的回味。 10.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 11.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豪壮志以及浓郁的革命乐观主义情怀。

七律·长征

1. 诗中体现全诗中心思想的句子是

2. 这首诗写了哪些物象?表达了红军的什么精神?

3. 结尾两句”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中的

”喜“”开颜“两词表达了红军将士怎样的思想感情和精神境界?

4.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2五岭,乌蒙,金沙水,大渡桥,岷山等物象。表达了红军战胜自然险阻的豪迈精神

3.喜“”开颜“两词表达了红军将士闯过长征中一道又一道难关后喜悦的心情,表现了红军将士乐观主义和革命必胜信心。

4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豪壮志以及浓郁的革命乐观主义情怀。

篇三:七律·长征

七律·长征

作者:马彦莉

来源:《新课程学习·下》2015年第05期

教学目标:

1.学会3个生字;理解“只等闲、逶迤、磅礴、尽开颜、万水千山”的意思;并且体会词语在诗句中所含有的思想感情。

2.结合资料,培养学生阅读时用心体会,做到入情入境、动心动情,让学生了解长征,理解诗句内容。

3.通过理解诗歌,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完成两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4.指导学生初步体会律诗的特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5.结合对诗歌的赏析,让学生感受伟人的风采。

教学重点:

结合资料,理解作者以“五岭逶迤腾细浪”作为全诗颔联的用意,感受长征的艰难,感受诗歌表达的大无畏精神和英雄豪迈的气概。

教学难点:

抓住“只等闲”一词反复体会,感受诗歌表达的大无畏精神和英雄豪迈的气概。 设计理念:

1.借助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2.三线并举,贯穿文本,建构课堂教学的多元立体模式。

教学准备:

PPT课件(包含长征的路线图、诗歌朗诵、课文中出现的五岭山脉、乌蒙山、金沙江、大渡河、岷山等图片。)

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引出课题

1.教师介绍毛主席,让学生初步感受伟人的光辉

在今天上课之前,老师想给大家介绍一个在中国家喻户晓的伟大人物。【PPT:毛泽东主席图,歌曲《东方红》声音轻。】教师介绍——他,是中国近代以来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他,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他,是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他,还是一位书法家和诗人。同学们,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2.出示毛主席《长征》书法作品,引出课题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PPT:毛主席《长征》书法作品。】

这幅书法作品创作于70年前,那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后,毛主席心潮澎湃,挥笔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的诗篇《七律·长征》来庆祝胜利,歌颂勇敢的红军战士。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

板书课题:七律·长征,认识间隔号。

3.长征是一次伟大的壮举,它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为共和国的成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让我们一起读课题——《七律·长征》。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读出节奏、韵律

1.过渡:有一句老话:“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千里的艰难;累不累,看看革命老前辈不怕苦。”请同学们欣赏课文配乐朗诵,仔细观察画面,并用心体会。

2.教师点拨,范读课文,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想要读好格律诗,必须要注意它的停顿、平仄、押韵等细节,因为格律诗在用词上是非常讲究的。请同学们仔细听课文范读,在书上试着用斜线标一标诗歌需要停顿的地方,标清楚2、4、6、8句末尾字的拼音。

3.学生汇报交流。

(1)学生逐句汇报,教师相机出示带有停顿线的诗歌,逐句点拨朗读。

(2)引导学生观察出,偶数句末尾的字韵母押án韵。

教师引导体会诗歌的节律美。

——看着标记,是不是感觉这首诗像一首曲子,既有节奏,又有声调的高低。注意了这些,相信同学们一定能把这首诗读得特别棒。谁愿意来试试看。

(3)全班齐读,试着读出诗歌的节律美。

三、介绍律诗四联特点,巧妙过渡

1.过渡:我们体会了平仄、押韵和停顿,就基本掌握了七律的朗读方法,有什么好方法帮助我们理解诗意吗?这就需要我们注意七律的四联。它以每两句为一联,称之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起承转合一气呵成。

四、再读诗歌,深入理解体会诗意

1.抓首联明诗歌主旨,直奔中心,引导质疑。

(1)过渡:七律“首联”也叫“起联”,它点明了诗歌所要表达的主旨。谁再来读读这首诗歌的首联。(指名读)

(2)这两句诗写了什么意思?你认为哪些词很关键?你认为哪个词最能表达红军战士昂扬进取、不畏艰难的精神?(不怕,好一个不怕,干脆地对艰难险阻作了表态,红军战士对长征的艰苦困难以一种近乎藐视的孤傲对待。)

板书:不怕

(3)伟大的统帅毛主席带领着处于生死存亡关头的中国工农红军,开始了常人无法想象的长征。诗歌开篇就写到了红军不怕远征难,你一定会问远征到底有多难?板书:远征难【出示资料,教师引读——】

【红军长征路线图】这就是红军走过的行程,足有二万五千里长。如果把这条线路拉直,那就跨过了半个地球呀。用文中的一个词来说就是——引读:远征。

2.抓颔联、颈联所提到的地名,结合资料体会远征之难,只等闲的大无畏。

(1)通过课外查找资料,你还知道了哪些红军战士在长征中遇到的困难?

(2)过渡: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雪山,穿过草地,激战腊子口等等,长征中的艰难险阻,我们就是花上一节课也说不完,诗歌中给我们介绍了哪些地方呢?

板书:千山 五岭山 乌蒙山

万水 金沙江 大渡河

(3)这四句是诗歌的“颔联”和“颈联”,它们起到了承转的作用,进一步表达诗歌的主旨。

板书:腾细浪

(4)“腾”谁来给它组歌词?“细浪”是什么意思?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眼里就像是什么?(翻越五岭山高路远。但是在作者的笔下,五岭居然成了翻腾的小细浪。作为诗人,毛主席的想象是极其夸张的,这就是伟人的风采!)

(5)请同学们按照刚才连词成句的方法,谁能说说“乌蒙磅礴走泥丸”这句诗的意思? 板书:走泥丸

(6)前有强敌,后有追兵,红军战士却气定神闲,根本不把这些困难放在眼里。我们再来看颈联的这两句话,“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你觉得哪些词很关键? 板书:云崖暖,铁索寒

(7)这“一暖、一寒”又有什么重要的意义呢?谁知道发生在金沙江畔和大渡河上的长征故事?

3.抓尾联,升华全诗,体会尽开颜的胜利之喜,结合资料突破“更喜岷山千里雪”的原因。

(1)过渡: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连续行程二万五千里,长征即将结束,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我们来看尾联部分【PPT出示尾联】尾联即合,与首联遥相呼应再次点明了诗歌的主旨。

(2)你发现尾联哪句诗与首联呼应?(更喜岷山千里雪)这千里雪山在前,为什么红军战士会更喜?哪句诗表达了胜利的喜悦?(三军过后尽开颜)

板书:更喜,尽开颜

五、配乐欣赏,总结全文,激发情怀,感情朗读

1.《七律·长征》还被改编为歌曲广为传唱,请同学仔细听,可以小声跟唱。【PPT《七律长征》歌曲,配图】

2.听完这首歌,我们感受了长征的艰难。但是,作为红军的领路人,作为人民的领袖,毛泽东仅仅是在向我们阐述长征之难吗?(不是)他还想表达什么情感?从哪知道?(抓“只等闲”“尽开颜”)【需要铺垫】

参考文献:

吴灵燕,侯友成.《七律·长征》教学设计.文教资料,2010(25).

编辑 温雪莲

篇四:《七律·长征》

南沙区区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参赛教师报名表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组第25课。本课是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学情分析】

《七律·长征》相对于当代的孩子,应该来说离得比较遥远了。特别是人教版(课标本)的孩子们,翻阅一到五年级的教材,没有任何与长征有关的故事内容,所以,要如何让学生在课前能更多更好地对长征有一个较好的理解,是上好这堂课的关键所在。因此,教者在课前布置孩子们每人必须通过各种手段,读过至少一篇与长征有关的故事。

【设计理念】

按课标精神,我把朗读作为这堂课的重点,《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诵读”,提倡教师的指导应重在引导学生深入地去领会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情感上。只有立足于对文章内容的具体体验,学生才可能得到一种整体的语感把握,从而选择恰当的读法表现出来。在入情的诵读中,学生不仅深入领悟了课文的思想感情,而且增强了语感,丰富了语言积累。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3个生字;体会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在诗句中的所含有的思想感情。

2、认识七言律诗的相关知识。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学、讨论、收集与交流长征的资料等,理解诗句。

2、正确、流利、发自内心地朗读、诵读、背诵诗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了解诗歌艺术的概括和夸张手法的运用。

2、培养学生领会红军长征在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慨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让学生通过对诗句意思的理解,感受到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

教学难点:

理解中间两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课时划分:

一课时

教具准备:

收集有关长征的影音、文字、图片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欣赏歌曲《长征》

一、创设情境,认识长征。

1、(播放长征歌曲)揭题(板书课题),解题。知道刚才那首歌曲的名字吗?《长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歌的歌词。(板题:《七律·长征》)

指导朗读课题。A 、这是一首七律诗,请同学们齐读课题——《七律·长征》。B、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一段辉煌的历史,请你读出那一份荣耀。C、长征是中国军事乃至世界军事的一个奇迹,请你读出那一份自豪。D、长征是一代伟人毛泽东写的,(板:毛泽东)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呼唤他的名字!——毛泽东。

2、简介长征。课前请同学们去了解红军长征这一历史事件,谁来说说你了解的长征是怎样的。(指名)

小结。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幅图,这是当年红军长征的路线图。(示长征路线图)教师边指图边口述。当时,红军为了北上抗日,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突破四道封锁线,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然后爬雪山,过草地,最后翻过岷山。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这首诗就是毛主席在1935年10月长征即将结束的时候写的。

带着你的理解,我们一起走进《长征》。

二、初读全诗,感知长征。

1、(出示诗歌。)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画节奏。这是一首七律诗,全诗共8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4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偶句末一字押韵。在节奏上每行四顿。读时应按以下节奏朗读。

2、现在请大家自由朗读,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并想一想这首诗写了什么?(用诗中的一句话来回答。)注意诗中有一些生字,请同学们借助拼音,同桌

间互相读读。生自由朗读诗歌。

3、检查阅读情况。看看同学们读得怎样了?谁来试试。其他同学仔细听,看看他哪些地方做得好 ?(指名——评价——再读)

这首诗写了什么?能不能用诗中的一句话来回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你是怎样理解的?(板书:万水 千山 只等闲)这句是全诗的总起,也是诗歌的中心。从1934年年10月,红军徒步长征二万余里,纵横11个省,每天跟敌人、疲劳、饥饿、伤病,跟自然界的困难作生死的搏斗,这中间的艰难险阻是可想而知的,但红军战士对这一切的回答是什么?(万水千山只等闲)

从这句诗句中你感受到什么?(不怕困难,乐观向上)请大家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齐读)

三、再读诗句,感悟长征。

过渡:你们真会读书,这么快就能把诗歌读得正确、流利,还找到了中心句,真了不起!我告诉你们呀,学习诗词的关键就在于诵读,边读边思考,还要把自己的理解用读表现出来。现在请大家边读边看图画,在小组内和你的伙伴们一起完成以下问题。

1、出示学习提示:

(1)诗中展示了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困难的五幅雄壮图画。请认真看图画,并在诗中找出相应的诗句。

(2)你最喜欢哪几幅?结合自己收集的资料说说感受。

2、学生结合背景资料和实景图片,小组交流学习。

3、学生汇报、全班交流。

预设交流环节: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板书:五岭 乌蒙)

(1)学生汇报。展示五岭山脉和乌蒙山的图片。相机点拨:理解“逶迤”和“磅礴”

(2)引导理解诵读。点明夸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写。在红军的眼中这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山却像什么?把两座大山极度缩小,这里运用了夸张、比喻的手法。这一强烈的对比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谁来试着读出这些感受?(指名读)让五岭山脉再绵延一些,乌蒙山再高一些,谁来试试?(指名读)再来“腾”“走”是什么词?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拟人)拟人化动态的描写,使静止的山有了生气,人与山都灵动起来了。这两行诗写得多好啊?真可谓想象超绝,用语新奇。好一种红军战士的豪情壮志。让我们一起把这种感觉读出来。(齐读)

(3)领悟主旨。五岭乌蒙,一长一高,可红军却把它当作平平常常的事!所以毛主席在诗的开始进行了高度的概括,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事千山只等闲。)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板书:金沙江 泸定桥)

(1)出示金沙江和泸定桥的图片。学生汇报。

(2)引导学生理解“云崖暖”“铁索寒”进行诵读。点明一“拍”一“横”也是以动写静的手法。

师:红军不费一枪一弹、巧妙地渡过了金沙江,心里肯定非常——(高兴)诗中哪个字最能表现你的心情?(暖) 是呀,巧渡金沙江这一战役,至今回忆起来,仍让人觉得心头暖烘烘的。请女同学读出这份心情!(生读);强过大渡河困难重重。泸定桥头是——(疯狂的敌人),桥下是——(湍急的江水),而桥上只剩——(十三根铁链),还被敌人用火——(烧得滚烫)。此情此景,叫人看了怎么不觉得——(心寒)!哪个字能把同学们的感受包含进去?(寒)请男同学读出这份心情。

师:长征途中红军和敌人斗智斗勇,金沙江是智取,大渡河是恶战,二者互相对比,既表达了红军渡过金沙江后的喜悦,又表现了夺取泸定桥的惊心动魄。一“拍”一“横”也是以动写静的手法。(师生互读: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3)领悟主旨。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这么艰难的事,红军战士也看作平平常常的事情,所以毛主席在诗的开始进行了高度的概括,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事千山只等闲。)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板书:岷山)

(1)展示岷山图片,学生汇报感受,教师相机点拨:理解红军当时的心情。岷山是红军长征路上所要翻越的最后一座高山,红军心情怎样呢?(喜悦)那些词语写出了红军的喜悦心情?(尽开颜)

(2)指导朗读。这里既有翻越雪山的欣喜若狂,更有对未来的美好希望,这是一种什么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谁来向我们展示此刻这种主席的豪情?(指名读)

(3)领悟主旨。千里雪山,寒风刺骨,红军战士依然看作很平常的事,所以毛主席在诗的开始进行了高度的概括,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事千山只等闲。)

4、指导背诵。(示诗歌)仅仅五十六个字让我们充分体悟到了红军不怕艰难险阻,豪迈乐观向上的精神。(板书:不怕艰险 乐观向上)这样的好诗,你们愿意记下来吗?老师在这里送你们一首歌,(播放长征歌曲)请欣赏,你们可以边听边跟着唱。

现在会背吗?请自由背一背,看看谁的节奏把握得最好,谁背得更有情感。

四、拓展延伸,总结升华。

1、小练笔。红军正是因为有这种英雄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才能跋山涉水,披荆斩棘,纵横于万里征程。作为未来的接班人,我们会说些什么?请拿出笔,我手写我心,在工作纸上写出你的此情此感。(学生练笔,教师巡视。)

2、汇报,展示。

3、拓展阅读。看大家学诗词的兴趣挺高的,今天老师在这里送给大家一首词——《卜算子·咏梅》。希望大家用今天的读书方法,学习一下,进一步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词人的文学成就。大家试着读一读。

延伸作业。请同学们课后搜集毛泽东评述长征的文章和描绘长征的诗词读读。

4、总结。下课铃声响了,可长征的精神还充溢在我们的心里,请同学们站起来,让我们一起来背诵《长征》,让奋进的长征精神激励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前进!

板书:

七律·长征

毛泽东

五岭 千山不怕艰险

只等闲岷山

万水金沙江 乐观向上

泸定桥

篇五:《七律·长征》教案

25、《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七律·长征》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八组“走进毛泽东”中的第一篇课文,《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无所畏惧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该诗是一首中国革命的不朽史诗,革命乐观主义的不朽之作,深刻表达了毛泽东的艺术风格和高昂气概。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别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礴、丸、岷”3个生字,会写“丸、崖、岷”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征、磅礴”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诵读全诗,理解诗意。

(2)通过诗句展开学生想像,激发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感受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不怕困难和乐观的革命主义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诗意。

教学难点:感受毛泽东及红军不怕困难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的革命主义精神。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建立知识结构。

1、介绍作者

幻灯片出示人民币和毛泽东图片,提出问题,从而让学生了解毛泽东。

2、介绍长征(由人物引入长征)

幻灯片出示长征有关资料,具体介绍长征,让学生初步了解长征。

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为了摆脱国名党军队的围剿,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退出根据地进行长征,红军长征共经过11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无人烟的的草地,行程约二万五千里,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让

学生体会出长征的“艰难”)

3、导入课题,了解七律

(1)(过渡语)两万五千多里的长征,历时一年,在毛泽东等人的领导下终于取得了胜利,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那么,作为领导人的毛泽东又是怎样看待长征呢?请大家翻到课本第 页,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七律·长征》。板书课题(生读,提示:缓慢、深情)

(2)学生再读课题,引导学生了解七律。

问题:大家发现了什么?七律是诗体名,它和我们学过的古诗有什么不同?数数总共几行?每行几个字?

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每一首诗共8小句,每小句7个字。每两小句为一大句,共四大句,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二)初读诗歌,解决生字词,了解诗歌内容

1、检查学生词语预习情况,出示生字词,指名读。(教师纠正错误和提醒学生注意的字词)

2、出示整首诗歌,学生自读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同学齐读、分小组朗读,师生评价)

3、听范读,要求学生注意诗歌节奏。

4、出示画出节奏的诗歌。同学根据画出的节奏再读诗歌。(同学齐读、指名读,师生评价)

(三)再读诗歌,了解主题——展现“长征难”和“不怕难”

1、前后桌合作交流。要求同学们快速地默读课文,结合注释,想想每句诗的意思,思考诗歌主要写了什么。讨论后仍然不懂的做上记号。(教师随机指导)

2、提问:谁能说说这首诗主要写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长征非常艰难,但是红军不怕艰难。) 提问:哪句诗直接写出了这个意思?(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四)理解诗歌,了解诗歌大意。

1、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1)结合注解,让学生谈谈诗句的意思(教师随机指导)

2、颔联: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1)结合注解,让学生谈谈诗句意思(教师随机指导)

3、颈联: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1)结合注解,让学生谈谈诗句的意思(教师随机指导)

4、尾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结合注解,让学生谈谈诗句意思(教师随机指导)

(五)梳理诗歌,积累运用

1、小结诗歌。出示地图看红军走过的路线与省份。引导学生总结出这首诗写出了红军长征的艰难过程和经历,也写出了红军不怕困难、乐观向上的精神,

2、引导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如果遇到了困难,能够发扬红军战士不畏艰难和乐观的长征精神,克服一切困难,勇敢前进。

(六)作业布置

1、收集有关长征的故事。(如:《金色的鱼钩》、《七根火柴》、《倔强的小红军》等)

(七)板书设计

远征难

只等闲

25、七律·长征万水千山、千里雪 不怕困难 乐观、无所畏惧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