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芦笛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04:38:57 体裁作文
芦笛毛主席用兵真如神体裁作文

篇一:徐向前元帅揭秘:“毛主席用兵真如神”原因何在

徐向前元帅揭秘:“毛主席用兵真如神”原因何在

2011年10月28日 07:57

来源:百年潮 作者:孙果达

核心提示:徐帅说,你们的工作很重要,在历史上是立了大功的。《长征组歌》中不是有这么一句吗,“毛主席用兵真如神”,不错,毛主席用兵确有过人之处,但他也是以情报做基础的。中央红军四渡赤水河时,中央负责情报工作的是总理、伯承、剑英、克农和陈赓、曾希圣、王诤等,对敌情了如指掌。红军之所以敢于在云贵川湘几个老军阀的防区内穿插往返,如鱼得水,就是因为我们在龙云、王家烈、刘湘、何键的内部安插了我们的人,并且我们破获了他们的密码。因此,我们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在这方面,情报工作功不可没。

文章摘自《百年潮》2008年第04期 作者:孙果达 原题为《中央红军长征与情报工作》 中央红军长征与情报工作作者:孙果达中央红军长征期间的情报工作,在一些著作当中,特别是回忆录当中,有不少零星的说法,但对其进行较为系统、客观、全面地研究还很少见。在今天这样的信息时代,尤其是信息战已经成为战场主宰之时,显然有必要做这项工作,看看当年的情报工作究竟对中央红军长征的胜利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中央红军长征的重要关节点与情报工作

我们先来看一下情报工作与中央红军作出长征决定的关系。对中央红军的长征事先究竟有没有准备的问题,历来有不同的说法,莫衷一是。现在学术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认为有准备,但准备不足,中央红军长征出发非常突然。现在看来,当年的这种情况实在与情报工作有密切的关系。

据当事人莫雄在《我将第五次“围剿”红军的计划转交中央》的回忆录中写道,1934年9月底,他奉蒋介石命令上庐山参加秘密军事会议,获得了一两公斤关于第五次“围剿”红军的“铁桶计划”文件,他立刻组织人一面紧急密电党中央,一面“将文件的主要部分用薄纱纸密写抄录,然后由地下党同志藏在鞋底,化装成老百姓千方百计地送上瑞金”。

有了这一史料就容易理解了。在第五次反“围剿”中,敌军步步紧逼,中央根据地日益缩小,红军转移已是势在必然,当然得有所准备,但在获得情报后必须于10月中旬趁“铁桶”尚未合围,就紧急转移,则显然准备是不充分的。

中央红军长征后,第一个重要决定是通道转兵,不按照原计划到湘西和红二、六军团会合,而是折向贵州。据伍修权回忆这是因为生死攸关的情报:“部队前进到湘西通道地区时,得到情报说,蒋介石已知道我们的意图是与二、六军团会合,正在我们前进方向布置了五倍于我的强大兵力,形成了一个大口袋等我们去钻。”于是红军领导层对行军路线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对这一问题王稼祥的夫人朱仲丽也有回忆,她这样写道:当时毛泽东对王稼祥说:“我们从已得到的情报中获悉,贵州方向敌人兵力不多,更没有壁垒工事和设防体系,我们满可以乘虚而入,改变路线,不去湘西,折向贵州,让蒋介石白白地操劳扑空。”王稼祥点头说道:“这个情报我也知道了。”可见,红军突然转向贵州也是以情报为依据的。

学术界对遵义会议的研究已经比较透彻,但对在敌人围追堵截之下,遵义会议为何还能开得如此从容,却至今几乎无人提出疑问。通道转兵是非常重要的原因,但并不全面。可以说,情报工作起到了更重要、更直接的作用。据当时担任红军总部作战参谋的吕黎平回忆:“从(负责侦听敌台的)总部二局破译的敌人电报中得知,追击红军的薛岳兵团的两个纵队虽然已经入贵州,但尚未渡过乌江。蒋介石围攻遵义的部署亦尚未完成。党中央与中革军委立即利用这一空隙时间,就地休整扩大红军。”

遵义会议后的第一仗是土城之战,这一仗之所以没能打好,实在是因为情报工作出现了失误。据杨尚昆回忆,在战斗打响后几小时,“彭总发现敌军的兵力不是原先预计的4个团,而是3个旅9个团,火力很强,立刻建议军委:‘脱离此敌,转向新的地区前进。’”

继土城之战的是二渡赤水后的桐遵之战。这一仗之所以胜利,情报的准确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红军截获了“剿匪军第二路军总司令”云南省主席龙云《作战方略》的电令,了解到敌人对红军包围圈最薄弱的部分是黔北的军阀王家烈部,因此决定回师东进杀个回马枪。

比较土城之战和桐遵之战,不难发现情报的准确与否往往直接决定战斗的胜负。 桐遵之战后蒋介石痛心疾首,连呼“奇耻大辱”。1935年3月2日,蒋介石赶到重庆召开军事会议,决定重新启用“铁桶计划”,就地遍筑碉堡与重点进攻相结合,让碉堡在黔北,特别是在赤水河两岸遍地开花,以捆住红军双腿使其难以“运动”。为了确保万无一失,蒋介石决定自己赴贵阳“御驾亲征”。

重庆地下党很快就获取了蒋介石刚制定的行动计划并传给了红四方面军,而后者又立刻传给了中央红军。这一机密情报显然对红军领导层决定放弃建立黔北根据地的计划而南下贵阳起了重要作用。

面对危局,刚刚重掌军事指挥大权的毛泽东充分表现出一个成熟统帅的胆略,一个大胆的军事行动已在胸中酝酿成熟,他巧妙地利用蒋介石即将到达贵阳的情报开始了至今看来仍令人赞叹不已的“斩首行动”,命令红军秘密地第四次渡过赤水南下贵阳。

毛泽东先是指挥红军作出进攻遵义而不打算南下的假象,在得知蒋介石已经到达贵阳后的几小时就立刻命令红军迅速南下,昼伏夜行,很快就兵临城下,迫使蒋介石调出守卫云南的滇军以“护驾”。在电台监听到滇军出动东进的消息后,红军立刻绕过贵阳城向西南疾进,如入无人之境,长驱直入云南。

聂荣臻在回忆1935年4月9日红军通过贵阳城郊那天时是这样写的:“我对蔡大姐说:快些走!现在我们的左边有龙云的五个团,驻在龙里附近,右边驻贵阳的是蒋介石的大部队,蒋介石本人也在贵阳。这中间只有约三十里宽的一个口子。我们要赶紧插进去。否则两边一夹,我们就暴露了。”红军对敌情了如指掌,从而保证了自己的行动神出鬼没,蒋介石要想围住红军无疑是天方夜谭。

在渡金沙江时,情报也起了关键作用。据长征中做电台侦听工作的钟夫翔回忆:“二局情报掌握得好,我们才有可能顺利地甩掉敌人渡过金沙江。当我们离金沙江边还有三天行程时,敌人在我们的后边只有一天的路程。敌人前面是十三师,师长万耀煌怕死要保存实力,蒋介石问他前面有没有共军,他谎报情况说前面没有共军,就在原地等了一天,又向回走了一天,再返回来又要3天,这样就和我们的距离差了6天,所以我们才有时间把一军团从龙街渡、三军团从洪门渡都调到皎平渡顺利渡江。”从这一情况来看,当年红军对战场变化了解得如此清楚,国民党军队确实是无密可保。

红军侦听对手电台以获取机密的行动,直到北渡金沙江前夕才因一个偶尔的失误而被国民党军发现。事情原委是这样的:“红军到了云南后,一个参谋被敌俘去,他带有一些被我们破译出来的敌军电报底稿。1935年5月2日,龙云发急电向蒋介石报告此事,电称‘在草街拿获共军参谋陈仲山一名,于其身上搜出情报一束,系我军各方往来密电,皆翻译成文。无怪其视我军行动甚为明了,知所趋避’。蒋介石接电后,于5月3日、4日,连电龙云:‘我军电文被匪窃译,实属严重问题’,‘危险堪虞,耻莫甚焉’,规定‘须综印多备密码,每日调换使用。凡每一密码在一星期中,至多只用一次,换日换用。’”但也都被红军猜出来了。

红四方面军情报的大力支持

中央红军在长征的过程中,得到了红四方面军在情报信息方面的大力支持。

在中央红军长征的前期,由于刚离开根据地,原有的信息渠道基本中断,加上每天的行军作战异常紧张,很少有时间停下来架设电台通讯联络,更别说耐心细致地侦听敌情。在强渡湘江后过老山界时,据李维汉回忆:“一纵队走在前面,我们跟在后面,走几步,停几步,行动缓慢。敌人追得紧,五军团在后面打仗,挡住敌人,保卫我们。他们也催我们快走,以便甩掉敌人,减少兵力的损失。我赶到前面了解情况,才知道一纵队的电台队的工作人员实在太疲倦了,他们边走边睡觉,走走停停,停停走走,影响我纵前进。一纵队首脑部门早已走远,丢下电台队在后面,他们也不知道。我们催他们快走,他们才紧追上去。”

在这种情况下,红四方面军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给中央红军提供了极大的帮助。1933年秋,廖承志从上海来到红四方面军,他带来了中共中央给红四方面军的指示信和一本敌军密码电报破译法。这本敌军密码破译法在长征途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当年红四方面军负责接待廖承志的傅钟后来说:“那本密码电报破译法万分宝贵,敌军的兵力部署和行动企图,我们都了如指掌。1935年春天,当一方面军为了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进行‘四渡赤水’战役时,情况极度紧张,常常难以架设侦察电台,也多亏有了承志同志带来的破译法,才得以把我们的侦察电台截获的敌军情报,按中央军委指示,及时转了过去。”

中央红军长征与情报工作作者:孙果达的确,当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后,红四方面军的电台就利用一切机会收集敌人信息,整理汇总后电告中央红军,帮助其迅速掌握周围敌情以争取主动。在双方会师后,朱德对红四方面军负责情报工作的宋侃夫说:“我们离开中央苏区,进入湘、黔、川、滇地区,以及四渡赤水时,对周围的敌情搞不清楚,是你们四方面军电台的同志们,也包括你宋侃夫同志,经常在深夜,把破译敌人电报的情况,整理电告我们。”

对于这段历史,当时红四方面军的主要军事领导人徐向前曾给予高度评价。当时担任红四方面军情报工作负责人之一的罗青长在2001年11月12日的《解放军报》上撰文说:“我永远不会忘记徐帅和我最后的一次交谈。那是1976年的深秋,我踏着落叶步入徐帅的小院。徐帅精神矍铄,坐在藤椅上等候着我。我向徐帅稍致问候之后,徐帅就跟我谈起了党的情报工作。我当时任中央调查部部长。徐帅说:你们的工作很重要,在历史上是立了大功的。《长征组歌》中不是有这么一句吗,‘毛主席用兵真如神’,不错,毛主席用兵确有过人之处,但他也是以情报做基础的。中央红军四渡赤水河时,中央负责情报工作的是总理、伯承、剑英、克农和陈赓、曾希圣、王诤等,对敌情了如指掌。红军之所以敢于在云贵川湘几个老军阀的防区内穿插往返,如鱼得水,就是因为我们在龙云、王家烈、刘湘、何键的内部安插了我们的人,并且我们破获了他们的密码。因此,我们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在这方面,情报工作功不可没。”

红军侦听人员的重大贡献

在以往对长征的研究中,往往忽视了红军电台技术人员对决策所起的基础和关键作用。处于今天日益了解信息作用和日益重视信息人才的时代,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在敌我力量对比极其悬殊的情况下要取得长征的胜利,红军电台的侦听技术人员默默地作出了何等重大的贡献。

在长征途中,红军领导层与情报部门往往是形影相随。据吕黎平回忆,长征中担任红军总部二局副局长的钱壮飞“是侦破敌人情报的专家”,“那时我们几乎天天同他打交道,不是他和曾希圣(二局局长)来一局向朱德、周恩来、刘伯承汇报敌情,就是我们去二局查询情况”。

据胡立教回忆:“在长征途中,我在红军总部二局,专注于监听、截获、破译敌方电讯的工作,供中央领导同志了解敌情,有时几天几夜睡不上一个安心觉。”

据长征中做电台侦听工作的钟夫翔回忆:“搞侦听的有好几个台,每台都抓住敌人一两个军,什么时候都听着它。那时敌人通报用密码,通话用明码,有时加点英文。他们在通话中什么都谈,部队行动到什么地方,都互相告诉。这样,我们起码可以知道敌人的动向和驻地。另外,当时敌人使用的密码也比较简单,很容易破译。”

这些回忆清楚地表明当年红军电台的侦听工作是多么紧张,多么严密地监视着对手的一举一动。他们白天要行军,晚上要工作,无法睡觉成为家常便饭,以至经常出现边走边睡的情形,就如前文李维汉的回忆那样。

篇二:9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读《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我满怀着激动的心情看《毛主席用兵真如神》,顿时发觉毛主席的思想太精辟。那么我今天就为你们讲解《毛主席用兵真如神.》一下。

诸葛亮被民间神化得满腹锦囊、呼风唤雨,毛泽东却对他的分兵持有异议:“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两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败?”毛泽东则评价甚高。称:“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毛泽东对集中兵力褒奖有加,甚至把它称作“惟一正确的作战方法”,毛泽东更是娴熟运用这一古老原则的大师,他说:“‘我们的战略方针是以一当十,我们的战术方针是以十当一,’这是我们制胜敌人的根本法则之一。”

集中兵力 各个歼敌兵,散则势弱,聚则势强。兵家之常情也。古今中外,军事家大都明白这个道理,但在战争中具体贯彻这一原则,则是一件难事。特别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集中兵力更是难上加难。初涉战事的毛泽东对集中兵力虽有朦胧的认识,但并无深入的领悟。“八七”会议后,在长沙郊区的沈家大屋里,湖南省委多次召开会议,讨论起义计划。以中央特派员身份回到长沙领导秋收起义的毛泽东,在会上坚持要缩小起义的范围,反对遍地开花,主张集中力量在湘中暴动,他的理由是:各县暴动,力量分散,恐连湘中暴动的计划也不能实现。然而,起义的范围虽然缩小,力量却没有集中。分散进攻的起义军最终遭到了失败。集中兵力的奥秘,直到艰苦卓绝的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才真正掌握。军事科学院陈力说:“井冈山根据地建立以后,国民党军的“进剿”、“会剿”接踵而来。少则八九个团,多则18个团,规模一次比一次大。而红4军只有4个团,装备差,真正有战斗力的只有红28团和红31团。为了保证红4军的生存

和发展,毛泽东确定:集中红军相机应付当前之敌,反对分兵,避免被敌人各个击破。”

依靠集中兵力的战法,毛泽东指挥红军屡战屡胜,连续粉碎国民党军的多次进攻。毛泽东得出结论:“我们的经验,分兵几乎没有一次不失败,集中兵力以击小于我或等于我或稍大于我之敌,则往往胜利。”语言质朴无华,内涵却非常深刻,当时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毛泽东的战法。1928年8月,湘赣两省的国民党军,对井冈山根据地和红4军发动第一次“会剿”,红军利用湘赣两省敌军之间的矛盾,采用集中兵力,打敌一路的战法,取得了战场的主动权。

但湖南省委和一部分同志不明了当时的形势,忽视建立根据地中心区域的坚实基础,在战略上分兵冒进,结果不仅丧失了对赣敌实施反攻的战机,反而导致了井冈山根据地大部被敌占领和第29团的失败,这就是史称的“八月失败”!毛泽东感慨地说:“打仗就如下棋,下错一着马上就得输。”经过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毛泽东将集中兵力,上升到战略的高度认识,认为这是红军战胜敌人、改变敌我形势、夺取战争主动权的惟一选择,他说:“被敌逼迫到被动地位的事是常有的,重要的是要迅速地恢复主动地位……要完全达到这种目的,集中兵力、运动战、速决战、歼灭战,都是必要的条件,而集中兵力是首先的和主要的。”毛泽东把集中兵力的必要性概括得非常透彻,一是集中兵力可一战而胜,改变敌进我退的形势;二是转入反攻,改变攻守形势;三是能将战略防御中的弱者地位,改变为战役战斗是的强者地位。集中兵力成为红军扭转战局转危为安的法宝。何时集中,如何集中,集中多少,毛泽东胸有成竹,从容调度。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的龙冈战斗,红军面对的是趾高气扬装备精良的国民党军王牌第18师,毛泽东集中了红一方面军全部主力共3万人,攻击其9000人。第二次反“围剿”

的建宁战斗,红军面对屡遭打击惊魂未定,战斗力不强的国民党军第56师7000人。毛泽东只以红3军团在红12军主力配合下攻城,以1万多人的相对优势就取得了战斗的胜利。军事科学院赵一平说:“毛泽东对集中兵力之所以运用得灵活自如,不但是由于他悟出了集中兵力的原则的精要所在,而且因为他明确了集中兵力的目的是打歼灭战,集中兵力与打歼灭战,是不可分割的整体。”1932年7月红一方面军主力发起南雄、水口战役,时任红1军团政治委员的聂荣臻回忆说,战场上“尸横遍野”“河沟里的水泛着红色”,双方伤亡之大,战场景象之惨烈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所罕见,这次战役红军击溃粤军15个团,但毛泽东却说:“我们历来就不欢迎这种胜仗,在某种意义上简直还可以说它是败仗。……因为没有缴获或缴获不超过消耗,在我们看来是很少意义的。”毛泽摧毁或缴获其全部或大部武器装备的歼灭战!他的名言是:“对于人,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对于敌,击溃其十个师不如歼灭其一个师。”

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让我们中华民族站起来了,历史应该铭记。

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 !

执笔人:丁祺瑞

篇三:12——13材料分析题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讲起八一历史长,南昌打响第一枪;工人士兵齐暴动,红军战士最光荣;朱德率领队伍走,进军湘南改红军;秋收暴动毛泽东,闹得湘东遍地红;井冈山上朱毛合,创建四军建奇功。” 材料二 红军歌谣: ?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味好香,餐餐吃

得精打光。干稻草软又黄,金丝被盖身上,不怕北风和大雪,暖暖和和入梦乡。 材料三 雄伟壮美的“井冈山红旗”大型雕塑有三层寓意。一是它像一块屹立不倒的巨石,象征中华人民共和国;二是它像一团熊熊燃烧的火

焰,寓

意中

国革

命的之火

从井冈山燃起,终成燎原之势;三是它像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耸立在四面环山的平畴之上,刺向苍穹,命从井冈山走向胜利。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歌谣涉及了哪些事件?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会师、创建红军。

(2)“朱毛合”分别指谁?他们一起做

了什么事?

朱德、毛泽东,组成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的队伍——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3)请用史实说明“井冈山红旗”大型雕塑的三层深刻寓意。

毛泽东在井冈山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根据地。

朱德与毛泽东在井冈山会师,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是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革命道路的开始。

2、阅读下列材料:

“革命靠军阀的部队是靠不住的,我们必须建立自己的武装来打倒反革命。现在,我们起义成功了。这里的军队归共产党领导。”

——摘自周恩来讲话(1927年)

请回答: (1)文中的起义指何时爆发的什么起义?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

(2)这次起义有什么意义?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3)为什么说“我们必须建立自己的武装来打倒反革命”?

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背叛革命,发动政变,疯狂屠杀革命者。要推翻帝国主义和反动政权,必须要有革命的武装力量。

3、下列说法哪个是南昌起义军占领南昌城后,却南下广东的原因( )

A.敌人力量强大,打不过便跑

B.准备夺取广州,重建广东革命根据地,然后第二次北伐

C.与毛泽东领导的军队在井冈山会师

D.开展游击战争

篇四: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第三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 2《长征组歌》两首教案 苏教版

2《长征组歌》

教学目标:

1、体会歌词中表现出的毛主席的用兵如神,红军战士过雪山、涉草地的艰难及其钢铁意志。

2、体会歌词语言的高度概括、用词的准确生动。

3、体会歌词使用的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

四、师生互动交流

时间到,请问,上面的三个问题有答案了吗?请举手告诉我!

明确:歌词的气势美、音乐美以朗读来体现,视情况可播放音频,其它的师可边提问学生边板书,板书具体见“五”。

1、四渡赤水出奇兵

第一部分(1—6行):红军行军的艰难和军民鱼水深情。

第二部分(7—18行):写红军四渡赤水,进行了一场出色的运动战,赞扬毛主席用兵如神。 第一层(6—9行):描写红军在几十万国民党军围、追、堵、截下面临的艰难处境。

第二层(10—17行):展现红军在赤水河流域巧妙调动敌军最终摆脱其围追堵截而进行的几次重大战斗画面,赞扬毛主席用兵如神。

中心句: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2、过雪山草地

第一部分(1—4行):写红军过雪山草地时遇到的极大困难。

第二部分(5—12行):写红军的顽强斗志,表现了红军官兵力量的源泉。

中心句: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

3、品味语言,应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请体会修辞的作用。 例如:

①《四渡赤水出奇兵》中准确生动的用词。

“压”写敌军来势汹汹,“弃”“丢”写敌人狼狈不堪、望风而逃,前后对比鲜明,反衬我军的神勇。/ “出、飞渡、临、逼、赶、袭”写红军作战机动灵活,“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走”古义是跑,这里既说明红军徒步长征的艰难,又写出红军运动的快捷。/ “飞”写出红军再渡乌江天险的神速。

②“横断山,路难行,天如火,水似银。”用比喻、夸张的手法极写红军转战川黔边境所遇到的严酷的自然环境。/ “亲人送水来解渴,军民鱼水一家人。”把军民关系比作鱼水关系,说明红军和人民群众之间相互依存的深厚情谊。/ 反复吟唱“横断山,路难行”,强调突出红军行军的艰难。

③“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用夸张手法突出了红军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英雄气概。/ “雪山低头迎远客”,(不直接说红军战士把高耸的雪山踩在脚底下,)“低头”、“迎”把雪山拟人化,写出红军不畏艰难、豪迈乐观的气概和征服雪山的喜悦之情。/ “草毯泥毡扎营盘”, “毯”、“毡”用比喻精练生动地展现了过草地时艰难困苦的情景,突出了红军在恶劣环境中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不怕难”的钢铁意志。/ “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用对偶充分表现了红军饥寒交迫的处境,一个“更”字,一个“越”字,再次突现了红军“不怕难”的精神。

五、课堂小结及板书设计

1、《四渡赤水出奇兵》这首诗描写红军在路途难行、敌军重兵围困下,依靠毛主席的正确指挥,演出了四渡赤水、飞渡乌江、威逼贵阳、佯攻昆明、巧渡金沙江等一幕幕令人惊奇的话剧,彻底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表现了红军战士在艰难环境中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赞扬了毛主席用兵如神的军事艺术。

2、《过雪山草地》这首歌描写了红军战士在百困交加的情况下,翻越雪山、穿过草地的惊世壮举,表现了红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

3、板书设计

①四渡赤水出奇兵——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1—6行:行军的艰难、军民鱼水深情

7—18行:四渡赤水(运动战)、毛主席用兵如神

②过雪山草地——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

1—4行:过雪山草地、困难极大

5—12行:顽强斗志、力量源泉

六、当堂训练

到吴起镇

锣鼓响,秧歌起。

黄河唱,长城喜。

腊子口上降神兵,

百丈悬崖当云梯。

六盘山上红旗展,

势如破竹扫敌骑。 陕甘军民传喜讯,

征师胜利到吴起。

南北兄弟手携手,

扩大前进根据地。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降神兵( ) 扫敌骑( ) 手携手( ) ...

2、概括一下这首歌词表达的思想感情。

3、歌词的开头两句连用4个三字短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你认为该用怎样的语气诵读?

4、请你谈谈这首歌词与课文所选二首歌词的共同之处,谈两点即可。

参考答案:

篇五:《资源与评价》八上语文八上答案

八年级(上)参考答案

一 七律 长征

一、

1.万水千山 铁索 wēi yí mín

2.(1)等闲:平常、寻常。(2)磅礴:气势雄伟的样子;(3)走泥丸:像小泥丸一样的滚动;(4)开颜:欢悦。

3.(1)五岭逶迤腾细浪 (2)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3)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4)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4.宣传队 播种机

5.血战湘江 突破乌江 四渡赤水 巧渡金沙江 强渡大渡河 飞夺泸定桥?

二、

(一)

6.首联开门见山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它是全诗精神的开端,也是全诗意境的结穴。“只等闲”表现了红军藐视困难的革命精神,也表现了红军在刀剑丛中从容不迫,应付自如,无往不胜的铁军风貌,充分显示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7.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的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泥丸在滚动。“腾”字突出五岭的奔腾气势,“磅礴”形容其巍峨高大。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反衬红军藐视困难英勇无畏的高大形象。

8.“暖”字,既写出了5月春暖的金沙江风高浪急、暖气蒸腾的实景,又烘托出红军战士渡江脱险的喜悦心情和一片沸腾的景象。

9.“三军”指“红军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充分表现了毛泽东对红二、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殷切希望和信任,更表达了他对夺取长征全部胜利的信心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10.过五岭、越乌蒙、渡金沙、抢大渡、翻岷山

11.C

(二)

12.jīng huán lǎn chán biē

13.水调歌头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毛泽东的《水调歌头· 游泳》

14.《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抒发了对祖国“旧貌变新颜”的沧桑巨变的讴歌和赞美之情,同时表达了“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壮志豪情。

15.要求简要写出人物的事迹。

三、习文练笔:略

二 《长征组歌》两首

一、

1.(1)天网恢恢 天马行空 (2)水涨船高 水泄不通 (3)如日中天 如火如荼 (4)风雨同舟 风烛残年

2.A

3.B

4.B

5.A

6.A

7.①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②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

8.①草毯泥毡扎营盘 ②横断山 敌重兵 ③风雨侵衣骨更硬

二、

(一)

9.“横断山,路难行。敌重兵,压黔境。”;红军战士依靠顽强的意志、乐观的精神、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帮助以及毛主席的英明领导克服了一次又一次的困难。

10.写沿途人民群众对工农红军的支持和拥戴;交代了红军四渡赤水、克敌制胜的群众基础。

11.歌词的中心句,水到渠成,画龙点睛地盛赞了毛主席用兵如神的军事艺术。

12.有:“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草毯泥毡扎营盘。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主要是从气候寒冷、缺衣少粮这两方面来写的。

13.因为红军“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

14.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既流露出作者对红军战士的挚爱之情,又表现了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15.不能。从诗题“过雪山草地”看,“雪山”在前,“草地”在后;从红军长征的行动看,也是先过雪山,后过草地。另外,如果颠倒了,也不能押韵。(说到一点即可)

(二)16.ān lán hān a du? zhǔ

17.C

18.D

三、

19. 【例文】

三 老山界

一、

1.B

2.A.崖 B.肌 C.身 D.冽

3.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 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

4.D

5.C

二、

(一)

6.表达作者豪迈、喜悦的心情。“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

7.包含每一步都走得很小心、很艰难的意思

8.曲折 陡峭

9.“之”字拐的路上 仰视 俯视

10.C

11.走路难: “向上看??就在脚底下。”“陡极了??只有一尺多宽。”“ 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

睡觉难: “路只有一尺来宽??不就骨碌下去了么?”“寒气逼人??浑身打着颤”, “横着心躺下去” ??

吃饭难: “肚子很饿,力气不够”、“鼓着勇气前进”??

处境难:“伤病员都下了担架走,旁边需要由人搀扶着”,“机关枪声很密”“慰问和帮助伤员病员”,敌人追击??

12. 表现红军战士顽强不屈,艰苦乐观 ,昂扬奋发 ,不怕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与革 命乐观主义精神。

(二)

13.迷蒙的草地,寒雾笼罩,丛密的水草掩覆着吞噬生命的泥潭,根本无路可走。写出了红

军行进中难以生存的恶劣环境。

14.主席。他的干粮袋里,也只剩下几小块平时攒下的青稞饼;宿营时,他喝了一大碗苦涩的野菜汤;他的马让腿伤化脓的同志骑,自己艰难地走着;见两名战士倒下,他奔过去,掏出几块青稞饼,分塞给战士。

15.?神态、动作、语言描写?心理、动作、神态描写

16.中国革命在艰难行进,中国共产党无愧为中华民族的优秀子孙,他们为解放事业而流血牺牲,但他们的精神不朽,就像夜空中闪烁的星辰,永放光辉,同时抒发了作者对革命战士无比崇敬的感情。

17.故事反映了长征中红军的艰苦生活,歌颂了领袖与战士的阶级友爱,赞扬了红军战士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的崇高品质。(意近即可)

18.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三、

19. 【例文】

四 草

一、

1.A.qín B.yùn C.suàn D.ji?

2、蓬——篷 锭——绽 温——愠 辨——辩 踹——喘

3、(1)外貌描写、神态描写(2)环境 练笔略

4、略 答案应该符合人物身份

5、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二、

(一)

6.周副主席详细了解有毒野菜的情况。

7.让部队掌握野菜的有关情况,以避免再次发生食用有毒野菜的事件。

8.①要医生马上去救治中毒的战士们;②要担架抬上杨光赶到总部去报告,并给部队下发一个切勿食用有毒野菜的通报。

9.周副主席又举起了那棵野菜看了看,慢慢地把它放进嘴里。周副主席那干裂的嘴唇闭住了,浓密的胡须不停地抖动着,一双浓眉渐渐皱紧了。嚼了一阵,吐掉残渣。

10.周副主席平易近人、关心战士、考虑事情全面周到。

11.(1)祸兮,福之所倚(2)长大了,对事物的认识水平就会提高(3)吃苦不一定是坏事(4)吃苦能培养人的坚强意志

(二)

12.雹 霉 lìn xī

35.动作 语言 神态 心理

14.B

15.B

16.“刮”字写出了卢进勇对稀糊的珍惜,“居然”是意想不到的意思,表达了卢进勇当时的惊喜心情。

17表达了卢进勇对战友处境的同情、关怀而又无能为力的心情。

三、

18. 【例文】

五 《长征》节选

一、

1.m? ní nìng ya gōu bai máo

2. 西―夕 冉-染 赢-迎 玄-绚

3. (1)这儿的特写句主要表现红军战士崇高的革命信仰、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向着北”表现红军战士北上的坚定决心;“拼命挣扎”表现了他们的英勇精神。

(2) 刘少奇怀中的战士已经因饥饿昏倒过,他手拿着的那袋炒面一直保存着,舍不得自己吃一口。从这些同志身上,我们看到了红军战士关心他人、关心革命的共产主义精神。这位战士牺牲了,但是他的这种伟大精神却极大地感染了读者。

4. 略

5.例:智慧的海洋 文明的桥梁 进步的阶梯

二、

(一)

6.前三个场景着重反映红军过草的艰难,渲染了一种沉郁、悲壮的气氛;“草地之夜”这个场景,突出红军的坚强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洋溢着乐观、喜悦的气氛。

7.围绕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谈。

8.我从你们的歌声中不仅感到了力量,忘记了饥饿,而且还看到了中国革命最美好的希望!

9.道出了革命理想、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红军长征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正是凭着这种精神财富,红军指战员“不仅感到了力量,忘记了饥饿,而且还看到了中国革命最美好的希望”,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最终取得胜利的历史事实也充分说明了这个道理。 体验略

10.文人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进行革命是历史上的第一次,这是中国文人的一种光荣和自豪。

11.例:他在灰色的时代里树立了光辉的形象,无私无畏,视死如归,感人肺腑,荡人心魄。向胆怯横眉,向苟且挑战,那匍匐赴死的一幕,永远沉淀在我们的心底,叩击着我们的心弦。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沼泽丛生的草地里,艰难困苦的年代中,是他们——中华史上亘古不变的英雄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谱写了中华大地上最壮美的诗篇。

(二)

12.颠连:山峰连绵不断 莫道:不要说 欲晓:快要天亮

13 .“风景这边独好”表面是赞美会昌山风景美丽,实际是对红色根据地的赞美,与国统区形成对比。

14.从近处向远处把连绵无际的逶迤山峰和目光之外的遥远的东海呈现在读者眼前,使画面无限拓展。既印证上阕的“风景这边独好”,也暗示中国革命“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15.《清平乐 会昌》一词通过登临会昌山的所见所想,表现了作者对中国革命前途充满信心和希望,但也流露出一种忧郁之情,然而作者坚信革命虽然曲折艰难,但必然成功,词句中充盈着乐观的激情。

三、

16.【例文】

失去后才知道可贵

对于得不到的东西,人们总是想出各种理由安慰自己。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吃不到的葡萄是酸的……然而,对于失去的东西,人们或痛悔,或抱撼,或自责,或追忆,哪里还顾得上安慰自己?拌嘴变得亲切,怨恨成了甜蜜,痛苦亦是一种享受,失去的总是好的。

大多数人认为,世上有两种东西,一旦失去才知道它的可贵:一是青春,一是健康。青春和健康固然重要,尤其是对于老年人和姑娘们。然而,失去后才知道可贵的又何止于此?对孩童来说,新奇的玩具(来自:WWw.SmhaiDa.com 海达范文网:芦笛毛主席用兵真如神),漂亮的衣服,可口的点心,精美的文具盒,失去后他们难道不着急吗?对少男少女们来说,同学的理解,老师的器重,父母的认可,美好的憧憬,失去后他们难道不抱憾吗?对老年人来说,儿媳的孝顺,老伴的体贴,安闲的晚年,失去后他们难道不绝望吗?对中年人来说,失去的任何东西,哪怕是青年人嗤之以鼻的细末小节,都显得那么的弥足珍贵。

中年,这是一个敏感而矛盾的多事之秋,青春、事业、爱情、家庭、友谊、理解、信任、尊重、健康、金钱……如果没被人嘲笑是贪心的话,恨不得全都拥有。然而,世事哪能如人所愿?我们付出半生的努力,付出可贵的青春,往往追逐到的微乎其微,而失去的却太多太多。当我们品尝庆功的美酒时,却发现华发丛生,心力交瘁;当我们沉湎于家庭的温馨时,却发现壮志未酬,成绩平平;当我们追逐到金钱权力时,却发现友谊、理解、信任,甚至爱情又弃我们而去……

这失去的每一件,哪一件不是令我们捶胸顿足、刻骨铭心?欲图东山再起,却是山中无柴;意想放弃追求,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却又不甘沉沦。于是,彷徨、苦闷、暴躁、空虚,这些无意追求的东西都蜂拥而至。

天可怜见,当这敏感而矛盾的多事之秋也失去时,却又是可贵之中最可贵的了! 如果失去后才知道可贵,不如珍惜拥有,把握而今现在。

第一单元检测

一、

1.C

2.D

3.A

4.参考答案:①定 战 破 斗 据 取 擒 出 ②爬 过 渡 冒 忍

5.B

6.C

7.高山的雄伟,土石积淀中的漫长与沉默;景色的秀美,万物生长中的艰辛与蓬勃。

8.①雪皑皑 高原寒②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③寒气逼人,刺入肌骨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二、

(一)

9.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10.腾细浪;走泥丸 。

11.不怕。

12.叙事诗 七言律诗

13.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二)

14.不行。“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宏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又是”表现了声音的“不可捉摸”,反映了一种特有的自然现象和人生的主观感受,改为“还有”,意味着确有几种声音,与“不可捉摸”就矛盾了。

15.①与③调一个位置不好。四个“像”其实可分为两组,一组以动物作比,一组以水流作比,两组在比较声音方面,都是一小一大,表现了听觉上或小或大的两种“不可捉摸”的感受。如果①与③对调,就不能表现听觉上的矛盾感受。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