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宝山游记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12:31:19 体裁作文
宝山游记体裁作文

篇一:招宝山游记

招宝山游记

今天风和日丽、阳光明媚,我们全班同学欢声笑语地坐着大巴车来到镇海招宝山游玩。

一到山脚下,我们就迫不及待地沿着石阶往上走。弯弯曲曲的山路像飘带一样伸向远方,山路两旁小花群芳吐艳,沿途是一片片郁郁葱葱的景像,树林里的小鸟叽叽喳喳地叫着,好像在为我加油。虽然爬到半山腰,我们已经气喘吁吁,但是看到招宝山的飒爽英姿,我们全身的疲劳顿时无影无踪了,远处雄伟壮观的招宝山大桥像条巨龙横卧在甬江之上。

后来我们参观了海防历史纪念馆和防空博览园,各式各样的大炮、枪支、战船、飞机让我大开眼界,导游生动形象地叙述了当时的战斗场面,一幅幅雕像刻画了镇海人民为了打击侵略者,与侵略者展开了殊死的搏斗的场景,我们耳边仿佛响起了大炮的轰鸣声,我佩服镇海人民的英勇气概。

美好的时刻总是过得很快,我们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招宝山。

篇二:招宝山海防遗址游记

招宝山海防遗址游记 暑假的一天,爸爸、妈妈带着我去了镇海招宝山,我们爬上了山顶,迎面一座雄伟的城墙出现在眼前,上面的字我认不清,爸爸告诉我,这是繁体字,写着“威远城”,明朝的时候,为了抵御倭寇,镇海都督率军民用条石筑建了这座城堡。

招宝山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安远炮台,这里的一门大炮重达二千斤,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它象一位忠实的哨兵,守护着浙东门户。听爸爸说起炮台的故事,清朝光绪年间,法军远东舰队入侵镇海口,开炮轰击招宝山炮台,当时驻镇守备毅然下令开炮抗击(转 载 于:wWW.smHAida.cOM 海达范文网:宝山游记),击退了法国军舰,取得了中国近百年来海岸线战争的唯一一次胜利。

看着威武的炮台,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位英武的将军轰击法军舰队的雄壮场景。我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为祖国强盛而努力学习。 宁波市江东实验小学 1603班 3号 包恒恺

篇三:上海宝山区淞南寺游记

上海市宝山区淞南寺游记

上海淞南寺。位于上海市宝山区淞南镇淞南路459弄27号。据《淞南镇志》记载,淞南寺(原鹅艬chan寺)始建于前清光绪年间,坐落在淞南腹地鹅艬浦与肇家浜两大河流的交汇处。2013年8月,被宝山区民宗办批准为宗教固定处所。占地3997平方米,建筑面积767平方米。电话:66781335(此段文字来自网络)

2015年1月1日到此一游。公交线路:乘坐上海公交160路或552路在淞南四村下,沿淞南路回头(向北)走大约50米,抬头可看见淞南寺醒目的指路牌(如下图1),沿指路牌所指方向走进对面弄堂,一直向前走大约200米就可看到淞南寺的山门。青瓦白墙,在一片居民楼中显得超凡脱俗。下图2,

3.

生活在这个城市有些年了,对这个城市比较有点规模,或者有点影响力的寺庙道观自认有些了解。市区内,或者比较靠近市区的,起码是居住的这个区内寺庙道观,自己常常觉得比较清楚。但淞南寺名字,却是前几天在一个偶尔的机会在网上看到的。而之前自己在网上

搜罗这个城市寺庙道观的名字称地址,淞南寺的名字一点踪迹也没有发现过。自嘲孤陋寡闻的同时,思索:什么是缘分?

在网上发现淞南寺后,决定在2015年元旦这天去看一看。元旦前后突然降温,特别是元旦这天,早晚温度降到零度以下,风有点大,但在淞南寺,陆陆续续也不断有香客到来,

虽谈不上络绎不绝,但也没有到冷清的状况。不知农历初一、十五会是怎样的一个情况呢?你看,淞南寺的自来水池的名字是不是也有点高,大,上呢?

淞南寺现在只有一个大雄宝殿已经造好,就是挂有“淞南寺”三个大字红色匾额的那座大殿。大殿正位供奉释迦牟尼佛金身。清净庄严。前面的天王殿还在施工中,(如下图)在

篇四:《中国山水游记的感性》

读名家美文 评山水感性

——《中国山水游记的感性》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中国山水游记的感性》是余光中的一篇文艺性随笔,文章为阐明对中国山水游记的作品的观点,引用了大量的诗文原文,如果在课堂中给学生讲解,会增加课堂教学的时间压力。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对选文的内容做了解就可,不要在选文的理解上做过多纠缠。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读文章,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作者点评赏析文章的方法,学习文章精辟奇妙的笔法。课堂教学的过程,是以学生的阅读、思考、赏析、展示、写作应用为主。

【文本解读】

《中国山水游记的感性》是一篇文艺随笔,讲的是文学理论,但不是一般的理论,而是创作理论。这种理论,以比较贴近创作为特点,也是优点。也就是说,在文学创作中,语言文字要有感性,要调动多种感官,写动态的景,用奇笔妙句使叙事的感性更为鲜明。一般的理论文章,着重宏观的理论,对于中学生的感性经验来说,有一些距离,很难引起他们的共鸣,更难以产生阅读的兴趣,因此,谈理论的文章,要引起缺乏理论修养的人的阅读兴趣,不能不从感性出发,这篇文章的最大好处,就是把理性道理用感性来阐发。

【相关课程标准】

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会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评价任务】

1.通过朗读,找出作者的观点。

2.运用研读,理清文章的思路,探寻文章的主旨。

3.课堂实践,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

【教学目标】

1.找出文中作者所列的观点,并分析其最主要的观点是什么。

2.通过品味、感悟、探寻文章的主旨。

3.培养自己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兴趣,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找出文中作者所列的观点,并分析其最主要的观点是什么。

【教学难点】

通过品味、感悟、探寻文章的主旨。

【课前准备】借助工具书搜集有关余光中的资料、自主解决生字词。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精彩回放

第一步:众里寻他,认识作者

导入语: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台湾诗人余光中是璀璨、耀眼的一颗明星。今天,就让我们怀着虔诚之心认识这位文豪,学习他的一篇文章。

(板书:中国山水游记的感性 余光中)

学生交流搜集有关余光中的生平资料。

资源共享,整合展示(投影:资料、画像)

余光中(1928~)当代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福建永春人。抗日战争爆发后随父母逃难至江苏。1947年中学毕业后入金陵大学外文系。1949年赴台湾,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后任教于台湾师范大学。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及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

余光中的作品风格不统一,意志和理想的诗,一般都显得壮阔铿锵,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一般都显得细腻而柔绵。被称为台湾现代派?十大诗人?之一。作品有诗集《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钟乳石》《万圣节》《白玉苦瓜》《天狼星》等。余光中的散文在台湾也堪称一绝。代表作有《听听那冷雨》、《青青边稔》、《桥跨黄金城》等。很多读者知道他,是因为他的那首《乡愁》,因此很多时候余光中被称为?乡愁诗人?。

过渡语:余光中作为现代派诗人,不仅诗写得好,他的文学评论也有口皆碑,请同学们再课读题,说说你对本文的题目又是如何理解的呢?

第二步:你来主持,读题明义

学生展示:

★生1:我认为?中国山水游记?是指中国山水游记散文。

★生2:我认为?感性?是指敏锐的感官经验。

师补充:本文题目就是针对中国山水游记散文在“如见其景,如临其境,如历其事”方面直觉的感官经验。

【设计意图】通过借助资料让同学们了解作者,理解文章的题意,为下面的把握文章内容奠定基础。

二、朗读入余文,熟读识选文(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一读】朗读课文 —— 积累字词

过渡语:余光中的散文,语言雅致,文字隽永,诗意盎然,极富弹性,就让我们在朗读中体会吧。

活动过程:朗读课文 → 画出生字词并解决 → 展示成果

(教师巡视朗读,了解学情,适当做好学困生的朗读指导)

学生展示朗读收获:

★生:我通过查字典解决了下列字词:

骇(hài ) 倏(shū )然 鬼魅(mèi ) 瑰(guī )丽 悚(sǒng )然 俯瞰(kàn ) 炫(xuàn )耀 逊(xùn )色

(集体正音后齐读两遍)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朗读课文,自主解决生字词,能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二读】通读选文 —— 整体感知

指导语:请同学们浏览课文,本文阐述最主要的观点是什么?还说了哪些观点?在相应的地方圈点标示,或写出你的读书见解。

学习方式:学生浏览课文,教师巡视并提示:最主要的观点在第一自然段。 学生展示收获:

★生1:我认为本文最主要的观点是游记应该富有感性。

师相机提问:?感性?指的是什么?

★生2:所谓?感性?,就是敏锐的感官经验。感性是指它在写景叙事上强调感官经验,务求读者如见其景,如临其境,如历其事。

★生3:我认为文章还说了这些观点:调动多种感官;写动态的景;写感性的效果。

★生4:我认为还有:丰富宽广精细绚丽的色彩感;奇笔妙句使叙事的感性更为鲜明。

师小结:看来同学们对课文整体感知还不错,能认真细致地朗读课文,并且能积极调动脑筋思考,所以回答得很准确。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再次阅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分析与整合信息能力。

【三读】跳读全文 —— 理清思路

过渡语:既然作者认为写山水游记应该有感性,那么为了支持自己的观点又列举了哪些材料呢?请同学们浏览课文后,完成表格第2项和第3项:

(多媒体出示表格)

作品名,以及描写的对象,既能向学生清晰地展示选文描写的内容,又可以让学生积累文学常识。

三、山水无境界,感性有高下(提升认识,概括观点)

【四读】精读“感性” —— 观点阐发

过渡语:作者在文中列举了宋、元、明、清各代的山水游记中最具代表性的文段,作者是怎样评价这些文段的呢?请同学们阅读这些文段,概括出作者的评价。(找一名学生完成表格最后一项)

师小结:这位同学对作者的评价概括得很准确,同时也说明作者的立场坚定、观点鲜明,作者对宋代的王质写月的评价就很好地印证了这一点。

(板书:观点 有感性)

【一辩】—— 辩谁最感性

指导语:作者在文中说“王质的说法更有感性,更有动感,更像电影,因为人走得慢月就慢随,人走得快月就快追,十分传神。”但有人认为李白写月写得

最有感性,你怎么认为呢?请同学们就此话题,各抒己见进行辩论。

活动准备:分正方反方两组

正方:王质写月更感性,更有动感,更像电影

反方:李白写月更感性,更有动感,更像电影

辩论摘录:

正方1辩:王质的?迟速若与客俱?更有动感,更像电影。因为人走得慢月儿就慢随,人走得快月儿就快追,十分传神。

反方1辩:李白的诗,从整体上说,在艺术上比这几句成就要高得多。原诗?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本诗从构思的有机、情景的和谐、精神的高度来说,王质的文章是不能与之相比的。

正方2辩:作者只比较的是李白的?山月随人归?一句与王质的?迟速若与客俱?一句,王质的这句一定比李白的要有动感,?迟?、?速? 两个字形象地写出了视觉上的动感,比?随? 的视觉效果强了许多。

反方2辩:余光中先生把李白的完整诗歌中的两句诗孤立起来比较,是轻率的,在学术上破坏了诗的意境,应该把诗的前四句?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一起拿出来,王质的文章等等感性与动感美就远不如李白的了。

师小结:正反双方各自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辩论,争论很激烈,而且有理有据,表现都很好。但是这两段选文都不愧是描写月亮的精妙文字,都是富有感性的句子。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辩论活动,是为了充实学习的内容,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能更深入细致地研读课文,更认真地去品词析句,更有力地印证了作者的观点。同时也训练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随笔论感性,伸缩有尺度(鉴赏写法,品析语言)

指导语:余光中先生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山水游记富有感性,选取的例子很独特,从正面、反面选取例子,杰出者和平庸者,构成鲜明的对比。同时文章语言严谨,用词典范,不愧一代名家。下面请同学们细细品评赏析。

【二比】—— 比正反事例

学习方式:同位交流 → 组内尝试发言 → 小组代表展示:

★生1:本文选材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从正面选取的有?感性?的代表,既有文学名家,也有无名之辈,即杰出的有之,平庸者也有之。

名家有:王质、徐霞客等;

无名之辈有:麻革、钱邦芑等。

★生2:(反面)清代桐城派的游记散文,感性很淡薄;管同的《宝山游记》,不但缺乏感性,而且文字平凡,多袭前人之作。

师小结:余光中先生为了证明山水游记富有感性,要有动感,所选举的文章,有名家名篇,有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如元朝人麻革,虽然此人在文学史上名不见经传,但是,却很新颖,有独家之密,此前没有人举过。作者从正反两方面举例,真可谓是组织严密,说服力极强,写法很独特,事例颇典型。

(板书:事例 颇典型)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交流鉴赏写法,品析文章语言,既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能从独特的选例中有所发现。

篇五:2012上海高三语文一模汇总——说明、议论、游记类文言文

2012上海高三语文一模汇总

——说明、议论、游记类文言文

(宝山)阅读下文,完成第22一26题。(12分)

洪汝含《鼓山游记》序

(明)曹学侄

①作文游山记最难。未落笔时,搜索传志,铺叙程期,洋洋洒洒,堆故实于满纸[1],但数别人财宝而已,于一种游情了不相关。即移之他处游亦可,移之他人游亦可。拘而寡韵,与泛而不切,病则均焉。

②记游如作画,画家必须摹古,间复出己意着色生采,自然飞动。及乎对镜盘礴,往往难之。乃以为画不必似,盖远近位置,木石向背,逼真则碍理,两为入耳。法既不伤,于境复肖,又何以似为病也?

③友人洪汝含氏,作《鼓山游记》。余读之,初若不汲汲于游者。或为岚翠招之

[2],或为友朋动之,或自崖而返,或登顶者再。惟随其兴之所适[3],及乎境之所奏

[4],故其为记,亦不为传志故实之所窘缚,与夫年月里数之所役使。神情满足,气色生动,嘻笑戏谑,皆成文章。以如意之笔术,夺难肖之画工。此所谓合作也[5]。传《诗》之《葛覃》曰:“葛者,妇人之所有事也。为是诗者,咏歌其所有事,而又

及其所闻见,言其乐从事于此也。”噫!汝含氏之游,可谓乐矣,是宜记。

【注释】①故实:即典故.②盘礴:指意欲全神贯注于绘画。③岚翠:山气呈现的翠绿。④奏通“凑”,会合。⑤合作:合于法度之作。

22.用自己的话概括游记写作的两种常见表现。(2分)

(2。

23.分析第②段谈绘画之理的作用。(3分)

24.对“拘而寡韵,与泛而不切,病则均焉。”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受拘束却缺少韵律,与宽泛却不确切,祸害是一致的。

B.受束缚而缺少韵味,与空泛而不真切,弊病是相同的。

C.受束缚又缺少韵律,与空泛又不真切,危害是相同的。

D.受拘束且缺少韵味,与宽泛且不确切,担忧是一致的。

25.本文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请选择其一加以分析。(3分)

26.根据文意,简要概括作者对洪汝含《鼓山游记》写作特点的评价。(2分)

参考答案:22.(1)堆砌文献典故 (2)铺叙行程日期(2分)

23.以绘画只会模拟古画不会描画眼前真实的景致,与游记写作中常见现象作类比,批评只会堆砌典故、交代日程而不会抒写眼前之景、真切游情的写作方法,为下文肯定洪汝含游记创作作铺垫。(类比方法、观点态度、结构作用)(3分)

24.B(2分)

25.例:将“搜索传志,铺叙程期”的常见游记写法与洪汝含“随其兴之所适,及乎境之所奏”作对比,更充分肯定洪汝含能写出独具个性与“游情”的创作特色。(3分)

26.随兴所至,情景相合。(2分)

[参考译文]:

写文章游山散文最难。还未下笔时,搜寻史传方志,铺叙游程行期,洋洋洒洒,堆叠满纸典故,只不过是清点别人的财宝罢了,与当时的游览之情毫不相关。即使换成写别处游也可以,换成写别人游也可以。受束缚而缺少韵味,与空泛而不真切,弊病是相同的。

写游记好比作画,画家一定是临摹古人的画作,偶尔之中又能体现自己的心思上添彩,使整幅画自然活泼、气韵生动。等到他面对眼前景色全力作画,往往感到困难了。于是认为作画不一定要相似,因为景物位置远近、树木石头运笔向背,太相似就违犯画理,两者不能同时纳入画中罢了。既不损害画理,所画景色又与眼前景物相似.又为何以相似作为画画的弊病呢?

我的朋友洪汝含作《鼓山游记》。我读这篇文章,一开始好像对游山并不热切。有时被山岚翠峰招引,有时受朋友鼓动,有时从山崖返回.有时两次髓顶。只是由着自己的兴致走到各处,达到游兴与景色相合的境界。所以他所写的游记,不被史传方志与典故所束缚,也不被游山日程与行程里数所限制。神情满足,气色生动,嬉戏玩笑,都能写成文章。以如意的笔法,胜过难以画得相似的画匠;这就是所谓的合于法度之作。嗨!汝含的游山,可以说

是快乐的了,这应该值得写下来。

(崇明)阅读下文。完成第23-26题。(11分)

文漪堂记

袁宏道

余既僦居东直房,洁其厅右小室读书,而以徐文长所书?文漪堂?三字匾其上。或曰:?会稽,水乡也,今京师嚣尘张天,白日茫昧,而此堂中无尺波一沼之积,何取于涟漪而目之??居士笑曰:?是未既水之实者也。夫天下之物,莫文于水,突然而趋,忽然而折,天

①回云昏,顷刻不知其几千里。细则为罗觳,旋则为虎眼,注则为天绅,立则为岳玉;喷而为雾,吸而为风,怒而为霆;疾徐舒蹙,奔跃万状。故天下之至奇至变者,水也。夫余水国人也。少焉习于水,犹水之也。已而涉洞庭,渡淮海,绝震泽,放舟严滩,探奇五泄,极江.

海之奇观,尽大小之变态,而后见天下之水,无非文者。既官京师,闭门构思,胸中浩浩,若有所触。前日所见澎湃之势,渊洄沦涟之象,忽然现前。然后取迁、固、甫、白、愈、修、洵、轼诸公之编而读之,而水之变怪,无不毕陈于前者。或束而为峡,或回而为澜,或鸣而为泉,或放而为海,或狂而为瀑,或汇而为泽,蜿蜒曲折,无之非水。故余所见之文,皆水也。今夫山高低秀冶,非不文也,而高者不能为卑,顽者不能为媚,是为死物。水则不然。.

故文心与水机,一种而异形者也。夫余之堂中,所见无非水者。江海日交于睫前,而子不知,子则陋矣,余堂何病焉??

【注释】①天绅:形容瀑布。

参考答案:23、(1)横渡 (2)低下 (2分)

24、至奇至变 (2分)(答“变幻莫测”1分)

25、B(3分)

26、有力地回击了有人质疑他的堂中“无尺波一沼之积”却命名为“文漪堂”,阐明自己将书房

命名为“文漪堂”的理由是“文心与水机,一种而异形者也”,文章与水一样至奇至变,并表达了自己的为文的观点。(4分)

(奉贤) 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3分)

醒心亭记 曾巩

①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欧阳公作州之二年,构亭曰“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义。既又直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曰“醒心”,使巩记之。

②凡 公与州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以见夫群山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 闻,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故即其事之所以然而为名,取韩子退之《北湖》之诗云。噫!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而名之以见其实,又善者矣。

③虽然,公之作乐,吾能言之。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天下之学者,皆为才且良,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公乐也。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乃公所以寄意于此也。

④若公之贤,韩子殁数百年而始有之。今同游之宴客,尚未知公之难遇也。后百千年,有慕公之为人,而览公之迹,思欲见之,有不可及之叹,然后知公之难遇也。则凡同游于此者,其可不喜且幸欤!而巩也,又得以文词托名于公文之次,其又不喜且幸欤!

⑤庆历七年八月十五日记。

22.第①段交代了醒心亭的。(2分)

23.简析第②段中景物描写的表达效果。(2分)

2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本文写欧阳修以“醒心”名亭,而曾巩为之作记,并与欧阳修的文章《醉翁亭记》巧妙地联系在一起,以“乐”贯穿全篇。

B.第②段结尾句作者写了两个“善”。第一个“善”是说这个亭子建得好,可让游人在山水美景中乐而忘归;第二个“善”是说亭的名字取得好,“醒心”二字合乎造亭的初衷。

C.欧阳修的“醉”只是表象,“醒”方是实质,“乐”则是体现,而这种“乐”正是“一山之隅,一泉之旁”的山水之乐。

D.曾巩由写山水之乐,而论及“公之贤难遇”,一方面表现欧阳修虽被贬滁州,仍然忧国忧民,另一方面,也说明得意门生曾巩对恩师的内心世界了解得很清楚。

25.第③段“乃公所以寄意于此也”中欧阳修所寄之“意”具体指什么?(3分)

26.简述本文的写作意图。(4分)

参考答案:22.地理位置;得名原因。(2分)

23.表现醒心亭四周环境的优美,借景抒情,凸显了欧阳修及友人在山水间的乐趣。(2分)

24.C(作者认为欧阳修的乐并不在于“一山之隅,一泉之旁”的山水之乐,而在于国泰民安,以天下为己任的贤人达士之乐。)(2分)

25.欧阳公寄意于醒心亭者,是更远大宏阔的政治抱负:“吾君优游而无不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天下,天下学者皆为材且良,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背得其宜”。(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

26.(1)交代醒心亭命名的由来。(2)赞颂欧阳修忧国忧民的儒家仁政理想,以醒世人。

(3)表达对欧阳修的知遇之恩的感激之情。(4)含蓄地抨击当权者,并藉此安慰处于逆境中的欧阳修。(4分)

译文:

在滁州的西南方,泉水的旁边,欧阳公出任知州的第二年,建筑凉亭叫“丰乐亭”,自己写了一篇丰乐亭记,来说明丰乐亭名称的由来。之后又径直在丰乐亭往东几百步,找到山势高的地方,建筑凉亭叫“醒心亭”,并且请我为它写一篇记事。

只 要欧阳公和宾客来游玩,一定会到丰乐亭饮酒。有人喝醉并且劳累了,就一定会到醒心亭观望风景,看到群山环绕,白云山岚水气滋生蔓延,一望无际的旷野,花草 树木茂盛,山泉岩石秀丽,让他们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听到的都有清新的感觉,他们的心也因惊奇而醒来,甚至久待而忘了回去。所以根据这样的事形成的原因为 它取名“醒心亭”,这是取自韩愈《北湖》一诗的句子。唉!他真可以说擅长从山泉之间获得乐趣,而且给它们取名来显示它们的实际情况,又是更擅长的了!

虽然如此,欧阳公的快乐,我能形容。我们的国君在上能宽大化民,不用刑罚,我们的人民在下生活充裕,没有怨恨,天下的求学的人都贤德有才能,边远地区鸟兽草木生长都适当合宜,这才是欧阳修的快乐。而只是在一座山的角落、一池泉水的旁边,难道是欧阳公的快乐吗?这其实是欧阳公用来在这里寄寓他的理想呀。

像欧阳公的贤德,韩愈死后的数百年才有。现在与他同游的宾客都还不知道欧阳公的难得。以后的百千年,有人仰慕欧阳公的为人,来参观他的遗迹,想要见他一面,却有没办法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