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小学作文 > 教育资讯

茂名化州年例风俗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12:25:45 小学作文
茂名化州年例风俗小学作文

篇一:化州年例的由来

化州年例的由来

粤西家乡传统文化—年例年例是广东粤西地区茂名和湛江两市所特有的风俗。尤其在茂名化州,年例更是热闹。年例,顾名思义就是一年一例,一个地方(有的为一个村子,有的为一个管理区,有的为一个镇)一年之中在一个固......

篇二:化州年例

化州年例

粤西家乡传统文化—年例

年例是广东粤西地区茂名和湛江两市所特有的风俗。尤其在茂名化州,年例更是热闹。年例,顾名思义就是一年一例,一个地方(有的为一个村子,有的为一个管理区,有的为一个镇)一年之中在一个固定的日子里做年例。据载:年例唯粤西鉴江、罗江流域的村落所独有,清代已经十分流行。年例是当地民间敬神、游神、祭祀社稷、祈祷风调雨顺、百业兴旺、国泰民安的活动。年例类似于元宵节,但又与元宵节不同。不同的是,每个地方做年例的时间不同,而有相当一部分的地区是把年例定在正月十五,即元宵节那一天。从正月初二开始,各个地方就陆续的开展了年例活动。年例实际上是扩大了的春节、元宵节、庙会,同时,它也包括

祖先迁移落脚纪念日等在内的综合节日。下面还是看看我们村是怎么

过年例的吧!

年例当日早上扛神到每条自然村中心点集中拜神

后生仔抢着扛神,为了祈祷来年行好运…

呵呵!我也来扛下,祈求来年发大财。嘻嘻。。。

终于到了中心点集中拜神了,等做完贺寿大戏后一起闹元宵吧

这是化州杨梅米东村年例——游神中心点

篇三:茂名年例风俗的调查报告

茂名年例风俗的调查报告

调查目标:在中国还有许许多多值得传承的优秀传统文化,例如我们

茂名的年例风俗。随着时代的发展,也有许许多多传统文

化因没受到重视而正走向灭亡,所以我们更应该挖掘和保

护中国多种多样的传统文化。而我认为茂名的年例也是一

种值得传承的优秀传统文化,而且不应该忽视,虽然其中

也有许多陋习,但我相信经过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茂名的

年例也能绽放其独特的光彩。

调查时间:2012年2月4日—2012年2月17日

调查对象:茂名部分农村的群众

调查方式:访谈法、资料检索

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在如何建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问题上,我们需要在最基本的两个问题上作出回应:其一,我们要传承什么?这实际上就是六中全会文件中指出的“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其二,如何传承。这实际上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渠道、方法、载体与方式问题。

一、 年例风俗的历史根源 年例是粤西地区一个独特的传统节日,所谓年例,即是年年有例!在中国的众多传统节日中,春节可算是最为热闹的。然而在粤西岭南一带,在春节之后仍有特别的节日要过,那就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习俗——年例。

按宋代《太平寰宇记》卷之百六十三 窦州(今信宜市)风俗记载,年例最迟起源于宋代,明朝时期盛行。

在农耕社会,农为百业之本,明朝时,粤西官吏们都要洗澡,穿素服,不坐轿子不骑马,步行到郊外,聚集乡民,设桌上供。上演当时全国各地都进行的立春祭祀仪式,以示对农业重视。

“打春牛”视作新一年的开耕典礼,官吏们焚香叩头之外,还要在供桌前做一个土牛,让扮作勾芒神的人举鞭打土牛,这土牛被称为“春牛”,“打春牛”意思是打去春牛的懒惰,迎来一年的丰收。

有旧县志:“立春前有司迎句芒神于东郊,里市各扮故事表演,曰庆丰年”。

由于聚集各乡民庆典,与元宵、年例重合,百姓索性张灯结彩,舞春牛、舞狮子、游神、驱鬼、飘色、鼓乐歌讴达旦,形成一种集元宵、春祭一身的年例,清朝更是发展到高峰期。年例因其与众不同的风俗,导致粤西各县纷纷记载,成了朝廷对地方风俗参考的重要依据。

据清光绪《信宜县志·舆地志》记载:“迎春,装戏剧鼓乐,迎土牛于春牛亭,士女纵观为乐”。

光绪信宜县志。卷一舆地志十风俗:“元宵,城市家悬彩灯,亲朋聚赏萧鼓,歌讴之声达旦。多于是月乡傩,名曰年例。”

光绪茂名县志。卷一 舆地志第一风俗:“二月祭社,分肉入社,后田功毕作,自十二月至于是月,乡人傩,沿门逐鬼,唱土歌,谓之年例。” 道光电白县志。卷四舆地一疆域.风俗: “元旦恭贺,曰拜年。家设糕果祭神,曰供养。或悬先像,设糕果礼拜。是日,不杀牲,多素食,三日内不市。各乡行春傩礼演戏,曰做年例。”光绪重修电白县志卷三 舆地三风俗记载内容与上相同。

光绪高州府志。卷六舆地六风俗: “二月祭社,分肉入社,后田功毕作,自十二月至于是月,民间多建平安醮,设蔗酒于门,巫者拥神疾趋,以次祷祀,掷珓悬朱符而去。神号康王,不知所出。乡人傩,沿门逐鬼,唱土歌,谓之年例。或官绅礼服迎神,选壮者赤帜,朱蓝其面,衣偏裘之衣,执戈扬盾,索厉鬼而大驱之,于古礼为近。参岭南杂记、道光志、电白志。”

粤西各县对年例的记载,为年例历史留下了佐证。

直到民国初年,粤西年例并没有因取消立春祭祀消亡,相反以粤西独特的风俗形式盛行,解放后来曾一度中断,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逐渐恢复,目前茂名及其所辖市县(区)乡村,大都盛行做“年例”,而且相当隆重热闹。在粤西茂名有这样的说法,一年一度的“年例”期间,在外工作、生活的人,过年可以不回家,但“年例”时一定会赶回来团聚。同操一种语言,乡音乡情交融,气氛热烈,著实让常年在外、难得相见的家乡人别有一番享受。

关于年例的来由这里有三种说法:一说:相传,茂名的“年例”也是由元宵节衍化而来。自汉唐以来,中原文化习俗逐渐渗透粤西大地,过年和元宵节持灯嬉游的习惯也被接受,与本地习俗庆祝丰收、祈祷祭祀日子结合后,逐步演变成现今隆重热烈、极受村民重视的民俗节日。另一说:它实际上是元宵节、庙会、粤西茂名等地方祖先迁移落脚纪念日等综合起来的

节日。还有一说: 南朝至隋朝时期,岭南圣母冼太夫人是粤西当地的一位颇有影响力的人物,她为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作出了卓越贡献,被周恩来总理誉为“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年例和冼太夫人有一定的关联。年例活动由粤西冼氏家族祭祀祈福而兴起,长期演化后成为今天的年例。

据光绪《茂名县志风俗》载:“自十二月到是月(农历二月)乡人傩,沿门逐鬼,唱土歌,谓之年例。”《茂名市志》又载:“‘年例’唯粤西鉴江、罗江两江流域的村落所独有,清代已十分流行。‘年例’是当地民间敬神、游神、祭祀社稷、祈祷风调雨顺、百业兴旺、国泰民安的活动”。实际上,“年例”是扩大的春节、元宵节、庙会,也包括祖先迁移落脚纪念日等在内的综合节日。城乡各居民以社为单位,按各自原定的衬日集资举行祭社盛典,以祈风调雨顺,年丰人寿,俗称“做年例”或叫“祭社”,时间一般头尾三天。

茂名地区的年例日因各地而有所不同,大体上是从正月初二起至正月底止,尤十五、十六日为最多,也有些地方是在农历二月份的,年例节一般一个村庄为同一日期,亦有附近数条村庄的年例节都是在同一日期的。 年例的主旨是祈祷风调雨顺、百业兴旺、国泰民安。一村过年例,周围村庄群众都来看热闹助兴,家家户户大摆宴席招待亲朋戚友,不论是否相识,一律热情款待茶饭酒菜。每到年例期,村镇街道张灯结彩,各户盛筵宴请亲朋,来客越多,主人就越高兴,故有“年例大过年”之说,活动内容有游神、游灯、点灯、打醮、舞狮、舞龙、飘色、八音、武术表演、做大戏(粤剧)、木偶戏、燃放烟花炮竹等,一直闹至通宵达旦。随着社会的发展,年例的传统也随之有所改变,许多地方逐渐习惯于把“做年例”、“睇年例”变作“吃年例”。但作为茂名地区特有的传统节日,它在茂名人民心目中依然有着深深的情结,对茂名人民有着重大的意义。

二、 年例的主要特征

1、”年例”是广东省乃至中国少有的风俗习惯,为粤西茂名和湛江两市所特有。尤其在茂名,年例更为普遍。茂名人素有“年例大过年”的说法,出门在外的人,春节可以不回家,但“年例”是一定要赶回来的;

2、年例的种种活动,表达以平民百姓为主体的社会各阶层广大人群祈福禳灾,祈求平安吉祥的心愿;

3、年例联络亲友感情。亲戚朋友之间,常年没事一般不相往来,但自家年例那天,无论贫富,均摆酒宴请亲朋好友,朋友间也成群结伴到各家去串门,吃年例,新年气氛倍觉浓郁。

4、年例是茂名农村的第一大节日。从最初的娱神祭祀,到娱人娱神的节日,发展到现在融交际和文娱活动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节日,让茂名年例在当地得到普遍认同;

5、年例带动了茂名经济发展。年例不仅具有精神文化方面的特征,而且具有物质文化方面的特征。茂名很多商家看好“年例经济”,纷纷开设年例购物一条街,菜市场、道路两旁到处都是年例商品,水果、糖果、饼干、酒水销售大大增加,某个村庄做年例的时候,在村口会临时形成一个小墟,叫卖声此起彼伏。。据有关人士统计分析,茂名“年例”的商品销售额,约占全年农村市场销售的四份之一。

6、而在我的访谈中,我觉得唯一不足的是由于这个节日非常的重要,所以人们都会放很多的鞭炮,小朋友也非常喜欢玩各种各样的小鞭炮,以来会造成一定的环境污染,二来鞭炮有一定的危险性,常常会造成一些不必要的伤害和意外事故。

三、 年例的重要价值

1、保留了茂名地区及周边的以民间信仰为特点的传统民间文化,是研究茂名地区民众世界观和生活情状的重要根据,在民俗学研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年例是孕育茂名传统民间艺术的沃土,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3、年例带动了茂名经济发展,有利于形成茂名的特色文化品牌。一些民俗专家和学者认为:茂名若能开发以“年例”为主题特色的旅游经济,市场潜力是巨大的;

4、年例活动具有凝聚力,能够增强群众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精神,可以营造安定、祥和的氛围,对构建和谐社会起到很大作用。

四、 茂名年例拟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相关报道,2011年3月20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课题调研组到茂名市,就年例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调研。从凌晨开始到晚上,调研组一行8人兴致勃勃地观看了茂名年例的全过程。据了解,茂名市2011年拟将年例等项目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将对于挖掘、传承和保护好茂名悠久的历史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调研组一行于2011年3月16日抵达茂名市,17凌晨1时起,他们在高州市区新街观看了年例的起年例、正年例、年例尾等全过程。其中16日晚上的新街年例游行有龙狮队、腰鼓队、飘色等富有民俗特色的节目,让专家们赞叹不已。 调研组成员之一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吴世枫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看到茂名红红火火的年例活动感到很高兴。他说,年例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很有地方特色,表现形态丰富多彩,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同时,年例对人们之间的人文生活、沟通交流很有现实意思。他认为茂名年例能流传至今,体现了茂名各级党委、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定的重视。

调研组一行还考察了高州木刻画、缅茄雕、冼夫人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今日,调研组将去到化州市,对该市的化橘红中药文化、赛龙舟、合江镇梧村庙会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调研。

五、 我所发现的问题及拟解决方案

虽然年例已拟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据我了解,到目前为止国家政府还没有明确的方案肯定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这说明年例还没有得到政府足够的重视和保护。而且,虽然这几年都还有一些老一辈在举办着,有些活动还不得不请些小朋友来帮忙,这是因为很多青年人对喜欢看年例,但不喜欢参与其中。

有些活动需要拥有一些传统的手艺,比如说用竹子编织比较大型的船和灯笼等,而现在会做这些的人越来越少了,更可悲的是喜欢学这种手艺的人更是少的可怜。还有一些传统的文艺活动和杂技,比如说粤剧、木偶戏等,喜欢看的人少了,会做唱的人就更少啦。在粤剧、木偶戏这些传统文艺活动逐渐衰落的同时,取而代之的是现代社会很流行的比较庸俗的劲歌舞。

如果再没有得到政府的重视,人们的关注,再这样发展下去我怕有一天它会彻底衰落!

所以,我希望政府可以重新重视此文化传统,多些关注,多些保护,多些鼓励人们,多些实际行动。

对此,我建议:

1、政府要采取相关措施鼓励年轻人关注年例,鼓励人们学习其传统文

艺及手艺。

2、多宣传年例的文化重要价值及意义。

3、多鼓励人们坚持每年举行此文化传统,不要中断。

4、在茂名年例的那段时间内,还可以办一个年例旅游节假日,可以让

更多没有此习俗的人们到有此习俗的当地参观或参加年例活动,让

他们更了解年例。

5、最好可以淘汰一些庸俗的文化活动,继承一些传统的优秀的文化活

动。

6、对于鞭炮的污染和容易出现意外事故的问题,也希望政府可以鼓励

人们换一种方式来表达喜庆,或者尽量减少鞭炮的燃放,或者在每

个村子用指定的地方让人们燃放鞭炮烟花。

篇四:广东省化州市春节风俗习惯的调查报告

广东省化州市春节风俗习惯的调查报告

目 录

摘要

一、实践目的

二、调查时间

三、调查地点

四、调查方式

五、调查背景

六、调查内容

七、个人建议

关于广东省化州市春节风俗习惯的调查报告

(张书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摘 要

党中央立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建设新农村包括经济和文化建设。基于响应党的号召这个目的,寒假期间,和家里人一起过春节的同时,我通过观察和访问村民和亲朋好友,了解家乡的春节风俗习惯,有正穷节吃艾籺、年廿六,七做籺吃、年晚张贴春联,守岁分压岁钱、年廿三,送灶君,扫灰尘、做年例,睇大戏、春节派利是,拜年舞狮子。并对这些风俗习惯做了详细的调查。由于年例是化州的一个重要的特色节日,所以重点介绍了家乡的年例,包括年例是什么,年例举行的时间,怎样做年例,怎样庆贺年例,特性,年例经历的变化,对待年例的看法,在年例上所花费的费用。最后,对家乡的发展提出个人的建议。

关键词:化州市 春节风俗习惯 年例

一、实践目的

当前,党中央立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提出要培养新型农民,这就对农村的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而我的家乡呢?通过对化州市的调查反映近年来的发展面貌,从而体现出化州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在生活和经济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为化州以后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并为将来化州的发展贡献自己一份微薄的力量。

二、调查时间

2012年1月25号至2月25号。

三、调查地点

广东省化州市杨梅镇,良光镇等。

四、调查方式

在村委会干部的协助下和访问亲戚朋友,我对家乡的几个镇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查访和统计。

五、调查背景

化橘红之乡——化州市位于广东省西南部,鉴江中游,地理坐标为东经110°21′-- 110°45′、北纬21°29′-- 22°13′,总面积2354平方公里,地形狭长,状若坐狮,地势由北向南倾斜。耕地面积65.9万亩,林地面积161万亩,果园面积90万亩,淡水鱼塘面积10万亩,地处亚热带,地理环境条件优越,是中国著名的南菜北运基地之一,北与广西北流县交界,南与广东省吴川接壤,东与高州市和茂名市茂南区相连,西与广西陆川县及广东省廉江市毗邻。矿产资源丰富,据初步探明,金属和非金属矿20多种。其中,的钛矿储量位居全国前列。化州市辖5个街道:东山、河西、下郭、石湾、南盛。17个镇:丽岗、宝圩、同庆、长岐、杨梅、良光、笪桥、新安、官桥、中垌、平定、文楼、林尘、合江、江湖、那务、播扬。

六、调查内容

(一)通过调查,化州市的春节风俗习惯有如下:

1,正穷节吃艾籺

(1)正穷节:农历正月最后一天为“正穷节”,即正月结束的意思。化州“正穷节”还有另一层含义,因本地“正”与“蒸”同音,“正穷”即“蒸穷”,是将穷苦病患从人世间“蒸发掉”之意。

(2)艾籺:人们从田野里采摘艾菜,拿回家中洗净、晒干,搓成茸状,放进锅中煮熟,搓干水,伴以米粉、红糖搓匀,做成艾籺。这天,乡间户户饮艾茶、插艾花、吃艾籺。因艾有去尘排积、镇灾驱邪的作用,故艾籺也称“正穷”,吃了“正穷”,可使身体健康,无病少痛,人们非常喜欢吃。

2,年廿六、七做籺吃

(1)原因:相传,从前化州本是一片荒芜之地,五谷不生,后来来了一群躲避战乱的人,见此处丘陵连绵,了无烽烟,便扎根开荒种作,繁衍生息。人们初时只能种些薯类等杂粮,聊以充饥。为充分利用粮食,人们便将杂粮用木槌捣成粉,加水搅成糊状蒸煮,令其体积增加几倍,成为木薯糊、玉米糊之类的食物。再后来,人们已成功地在这块土地上种上了稻谷,并连连获得好收成。为庆祝丰收,也为调换口味,人们便按先前之方法,将米捣成粉,并配以蔬菜之类简单的馅料,做成了有一定形状和一定味道的食物,这就是“籺”了。初时,人们还只是用梗米(俗称“粘米”)粉做,后来发现糯米粉黏性更强、造型更易,口感更佳,便专门用糯米粉做籺,年复一年,渐成风俗。

(2)化州糯米籺式样有:煮汤籺、菜包籺、寿桃籺、水籺、糖心糍、糖板籺、槌挞籺、灰水粽、艾籺、糯米糍、发籺等。各种籺都有不同的做法,不同的形状、不同的吃法、不同的味道。每年到了农历十二月二十六或二十七,我市民间都有做籺吃的习惯,一来表示送旧迎新,二来可准备一些以“摆年”(即将籺放在家中跨越新旧两年),以祈求来年五谷丰登、生活美好。

3,年晚张贴春联,守岁分压岁钱

农历十二月最后一天是除夕,化州地区称年晚或年三十晚。这一天,农村的生产活动基本停止,家家户户开始贴春联、门神,门额上贴上利是,灶头、水缸、猪栏、牛栏、谷桶等也要开始贴上一张小红纸,以示吉利。还搞一些祭祀活动,备办鸡、猪肉、鱼等酒菜,烧纸烧香祭祠堂、庙宇、社稷、祖宗、灶君等。除夕晚餐,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团圆饭。团圆饭基本上是一年之中最丰盛的一顿。外出的人一般都回家过年晚,与家人团聚吃年饭。吃时,若家里有人外出未归时,则要给外出的人留下1个座位和1副碗筷,以寄托思念之情,团圆饭也要剩些到第二天(即第二年)。团年饭的菜式多样,但一定要有鱼,表示年年有余的意思。家家户户做好团年饭之后,首先必须祭祖宗。祭毕,将祭祖用的饭菜重新热过,设大桌于大厅,一家人团团围坚,这是每个家庭大团圆的美好时刻。当晚,长辈要给孩子分压岁钱,还要在家中摆上一些生蒜、蘑菇、甘蔗、糯米、煎堆、果品、蒸糖笼等,此谓“摆年”,都是表示来年多福多寿、甜甜美美、平安幸福的意思。此外,家中每间房子还要点上灯,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守岁。直到交年时分,家家燃放烟花炮竹,以示除旧迎新。

4,年廿三,送灶君,扫灰尘

(1)灶君: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祭灶,是一项在我市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灶王爷像上大多都还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上书“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农历十二月二十三,化州地区俗称“小年晚”,也称“祭灶节”,家家户户备办茶酒、素菜、果品、甜品,在厨房中烧纸敬祭灶君,送其升天,然后从里到外清洁卫生、打扫灰尘。

(2)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卫生,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大庭小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大街小巷,各家各户洋溢着忙忙碌碌、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我国春节,俗称“新年”、“阴历年”,是我国汉族人民最隆盛的节日。据了解,殷商时,每年的首日是从农历十二月开始,秦朝和汉初则从农历十月始。汉武帝太初元年采用“太初历”,规定以孟春正月为岁首。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后,采用阳历纪年,以阳历元月一日为岁首,将农历正月初一改称春节,沿用至今。

5,做年例,睇大戏

(1)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我市俗称“年例”。但各地区的年例日却各地有所不同,大体上是从正月初二起至正月底止,也有些地方是在农历二月份的,其余一些“翻秋”年例则每个月都有,年例节一般一个村庄为同一天,少数两天。也有附近数条村庄的年例节都是在同一日的。年例节多集中在元宵节前后。年例

是化州民间过年最隆重的一个节日,在农村素有“年例大过春节”的说法,也是化州最具特色的一个节日。

(2)粤剧本地俗称“大戏”,是各地年例日必备的表演节目。年例期间,家家张灯结彩,村镇街道布置彩楼、彩廊、画廊等,路旁插满彩旗,鞭炮声及锣鼓声此起彼伏,各种民间艺术表演力竭所能,尽献于众。粤剧、电影、歌舞、木偶戏、采茶戏、杂剧以及各种各样的文娱活动纷纷亮相。其中尤以粤剧最为受欢迎。粤剧一般在年例日前后连演数天,观者络绎不绝。此外,醒狮班前来舞狮助兴,也是年例日的必备项目。年例的主旨是敬神、游神、摆钟、祭礼社稷,祈祷风调雨顺、百业兴旺、国泰民安。一村过年例,周围村庄群众都来看热闹助兴,家家户户大摆宴席招待亲朋戚友,不论是否相识,一律热情款待茶饭酒菜。

6,春节派利是,拜年舞狮子。

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是新一年的开始,也叫“新年”,是最隆重的节日。初一这天凌晨,各地燃放炮竹庆贺。早上起来,孩子首先给长辈拜年,长辈则给孩子派“利是钱”,以示吉利。人们则互相拜年,见面互道“恭喜发财”、“添福添寿”等吉利话,预祝新年万事如意,顺顺利利。在我市一些地方,这天禁忌很多,如:要吃素、不倒垃圾、不能争吵、不向人讨债索钱、水缸要装满水、灶膛里要保持有火种、出嫁女不在娘家住宿、千万不要损坏家中器具,等等。春节期间,各地进行祭祀、庙会、宴饮、迎神、贺年、玩赏、燃灯等活动,城乡普遍开展打太平鼓、舞狮子、玩花灯、舞旱船、舞龙等节目,其中尤以舞狮最为盛行。在农村,醒狮班行走各村各户,上门舞狮子、耍功夫,拜年贺岁;在城镇,醒狮班则逐街逐巷到一些店铺或单位处敲锣打鼓舞动狮子拜年,祝单位红火,商家生意兴旺。

通过调查,统计数据如下:

表1 2012年化州市乡镇春节风俗习惯所占的比例概况表

通过上表,可以得知化州人非常关注饮食,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在我家乡这个特征特别明显,化州人对籺有一种特别的感情,把它视为吉祥食物,不仅在过年中不可缺少,在生日,新居入伙,庆贺等等都是非常重要的一种食品。古时的食俗如家家户户腌制腊味、蒸年糕已不多见,随着收入增多、生活节奏加快,更多的市民选择在年前到超市购买了。因年糕与“年高”谐音,取其美意,年糕也就成为家家必备应节食品。年糕的形状在本地以圆形为主,或大或小,取其“团

篇五:茂名年例探秘

茂名年例探秘

在茂名的电白、高州、化州、茂南及近邻吴川等地,至今仍沿袭着一种民间特有的传统习俗——“年例”。在本地人心中,年例比春节更隆重,甚至“年例大过年”。外出打工的人即使春节不回来,到了年例也会纷纷赶回家。但多数人往往对“年例”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在翻看本土作家颜景友所著的《冼太传奇》时,我们发现有关于“年例”的内容。这让我们对年例的来源有了进一步了解。

“年例”的源头在哪里

《嘉庆茂名县志·卷十七·风俗》有对“年例”的记载:“自是至二三月,里祠设醮,遂奉神沿门逐鬼,谓之做年例……”而《冼太传奇》中提到,“年例”与冼太夫人在公元592年提出的“以消费促生产”的治理观念有关,这样,“年例”

的起源时间远比我们所查到的地方志记载的时间要早。为此,我们专门采访了颜景友先生,希望找到“年例”起源于冼太夫人的证据。

据颜先生介绍,他这么写是有三大证据的。

证据一:年例起源与当时物质极为丰富有关。据《资治通鉴》第一百七十八卷记载,开皇十三年,“府藏皆满,无所容,积于廊庑”,随文帝下旨“宁积于人,无藏(来自:WWw.SmhaiDa.com 海达范文网:茂名化州年例风俗)府库。”岭南地区在冼太夫人历经梁、陈、隋三朝的治理,几十年无大战争,生产得到极大发展,物产过剩,难以消费,这会让百姓生产情绪不振,为正确引导民众情绪,避免出现懒散寻乐的现象,冼太夫人慎重考虑后,决定“增加百姓的欢乐节日,使他们扩大消费”,把年宵分开轮办,让百姓互相请宴,并把起始时间定在每年年初四。这种习惯延续下来,形成了“年例”。

证据二:冼太夫人时期高凉郡辖地与如今有年例习俗的地区相吻合。据1986年《广东地名探源》记载,今茂名市的茂南区、高州、电白、化州等地,是冼太夫人活动的主要区域。这样,“年例”习俗在这一带出现,就不只是一个巧合。例如信宜自镇隆往上(当时称“怀德”)属永熙郡管辖,那里就无年例。冼太夫人的后裔在今茂南、高州、电白一带都有居住遗迹,这一带都保留着“年例”风俗。

证据三:庆祝年例的风俗与冼太夫人时期为促消费形成的活动仪式一脉相承。例如,现在的“摆醮”传承了以前的“鉴照”(原意是对照、对比)仪式。当时的“鉴照”仪式是各家各户把自家生产的产品,如煮好的阉鸡摆在一起,让冼太夫人亲自巡门评比出谁家养的鸡更大等,予以嘉奖,使百姓今后互相竞争,既刺激消费,也刺激生产。如今的“摆醮”正是抬着冼太夫人的神像进行巡门鉴照的,可见其中密不可分的联系。

有人说:“中国的女神有两位:一位是妈祖,另一位是冼太夫人。”至今保留下来的高凉山冼太庙仍有“诚敬夫人人诚敬,高凉郡主主高凉”的对联,表达

了人们对冼太夫人的尊敬。南北朝时期,社会较为动荡,俚族长期遭受战争之苦。胸怀大志的冼太夫人看到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灾难,她协助官府平治鉴江流域、雷州半岛,出兵平定海南之乱,促使海南回归朝廷;随朝统一后,冼夫人积极率众响应,为维护地方安定繁荣、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作出了卓越贡献。生活上,冼太夫人爱民甚于子,问病散药、开设学堂、促进生产、与民同乐。冼太夫人的功德让她在人们心目中有很高威望,人们积极响应她的号召,拉动消费,促进生产,并把这一习俗代代相传,保留至今。人们对冼太夫人的爱戴,也使“拜冼太”成为“年例”仪式之一。

细数各式年例风俗

年例前一晚就抬神出来沿社内所有道路巡游,所经民宅鞭炮齐鸣,以示敬意。第二天是正式的游神祭祀。早上,各家各户先杀鸡拜土地公,然后在中午或下午到土地庙外或较为空旷的地方摆醮。摆完醮后,各自回去准备酒席招待亲友。“年例无界线”,邻近群众从四面八方赶来看热闹,都是上宾,没有熟络疏远之分。年例也不确定入席时间,坐满一桌吃一桌。夜里再游神,在十二点前到偏僻的地方烧花船之类表示送走不好的,保平安幸福,万事顺利。

近几年,随着外出工作者越来越多,人们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年例气氛消淡了许多,人们已经逐渐由“睇年例”变为“吃年例”,淡忘了年例深厚的文化底蕴。但是年例是我们的一笔宝贵财富,对我们继承和传播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意义。

意蕴深长的年例

从经济上说,年例推动了当地的消费,这与当前经济形势下国家“以拉动内需作为经济增长点”的政策不谋而合。年例期间,做年例宴席、送年例礼品、燃

放烟花等都使相关行业消费比例提高,带来了市场繁荣。从社交方面说,相互走年例,不仅维持了亲朋好友们的联络,还可以认识更多的朋友。从文化上看,摆醮等仪式维系了信仰的连续,承载着冼太文化,反映了当时先进的治理观念,发人深省;同时,各种民俗艺术表演令民间艺术得以延续。

在现代社会,利用年例习俗,可鼓动消费,促进再生产,也可以推动社会文化发展。笔者认为,政府应该引导百姓延续年例中健康的消费方式,促进生产的发展,例如利用年例榜,除了公布年例集资情况,还可以公布先进事迹,督促后进。如此,年例将更有意义。

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