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自古以来埋头苦干的人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13:27:12 体裁作文
自古以来埋头苦干的人体裁作文

篇一:埋头苦干的人

埋头苦干的人:陈毅(吃墨水)

一种是不求名利,埋头苦干,创造社会财富和灿烂文化,推动历史前进的广大劳动人民和创造发明家,如毕升、李时珍等;

“拼命硬干的人”指反对剥削,抵抗外来侵略的志士。例如:陈涉、李自成、洪秀全、岳飞、文天祥等。

北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范仲淹,曾多次上书批评宰相而三次遭到贬官。但范仲淹仍一再为民请命,并力主改革。

拼命硬干的人:王进喜(铁人不是开玩笑的)

一种是不怕流血牺牲,反抗反动统治的革命者和坚持抗战抵御外侮的民族英雄,如陈涉、李自成、洪秀全、岳飞、文天祥等;

为民请命的人:焦裕禄

明代名臣海瑞,一生清正廉洁,多次上书议论朝政,甚至批评皇帝、触怒权贵,被贬乃至被罢官多次,但一直正气不改。

任长霞是个真正的好官为民做主为民请命

不过只是在她殉职了之后才发现她

代表人民利益,不顾个人安危、为解除和减轻人民疾苦而奔走呼号、为民请命的人,如杜甫、白居易、关汉卿、谭嗣同、夏明翰、刘胡兰等;

分享到

舍身求法 舍身:舍弃身体;求法:寻求佛法。原指佛教徒不惜牺牲自己,远道求经。后比喻为了追求真理而不惜牺牲自己。

成语举例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的人。(鲁迅《且介亭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了吗》)

典故

舍身求法典出释迦牟尼的本生故事。相传释迦牟尼过去世曾在雪山修苦行,称“雪山大士”。天地释见大士苦修,化作罗刹,试探其心,读了过去诸佛所说的半偈:“诸行无常,是生灭法。”大士闻半偈而心喜,为求后半偈(“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毅然舍身投崖。如《心地观经·序品》偈谓:“时佛往昔在凡夫,入于雪山求佛道;摄身勇猛勤精进,为求半偈舍全身。” 还有一个佛学典故,为《五灯会元》卷一载.慧可为向禅宗初祖达摩求法,彻夜立在雪地中,并砍去左臂以示至诚。这也是舍身求法著名的一例。

还有就玄奘西行印度求取佛教经典,历经磨难而意志不改,终于到达天竺国,取回佛经.成为人类文化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后用舍身求法泛指奋不顾身地追求真理。如鲁迅《且介亭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一种是历尽艰辛、奋不顾身,探求佛教教理的人,如法显、玄奘等。

1

篇二:埋头苦干的人

埋头苦干的人:

李时珍,为了写好《本草纲目》,李时珍不仅在治病时注意累积经验,还走遍了产药材的名山。白日,他踏青山,攀峻岭,采集草药,制作标本;晚间,他对标本进行分类,整理笔记。几年里,他走了上万里路,访问了千百个大夫、老农、渔民与猎人。对好多药材,他都信口品尝,判断药性与药效。

拼命硬干的人: 文天祥 宦官董宋臣请理宗迁都以避敌锋, 文天祥上疏请斩董宋臣, 以振奋人心, 并献御敌之计, 未被采纳. 后历任刑部郎官, 知瑞州等职. 咸淳六年(1270), 因得罪奸相贾似道而遭到罢斥. 德佑元年(1275)正月, 闻元军东下, 文天祥在赣州组织义军, 开赴临安(今杭州, 当时南宋的京城). 次年被任为右丞相兼枢密使. 其时元军已进逼临安, 被派往元营中谈判, 遭扣留, 押往北就. 二月底, 天祥与其客杜浒等十二人, 夜亡入真州. 复由海路南下, 至福建与张世杰、陆秀夫等坚持抗元. 景炎二年(1277), 进兵江西, 收复州县多处. 不久, 为元重兵所败, 妻子儿女皆被执, 将士牺牲甚众, 天祥只身逃脱, 乃退广东继续抗元. 后因叛徒引元兵袭击, 同年十二月, 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县)被俘. 元将张弘范迫其招降张世杰, 乃书《过零丁洋》诗以诉之. 末句云:“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次年, 被押送大都(今北京), 囚禁四年, 经历种种严酷考验, 始终不屈. 于1283年从容就义, 年仅47岁.

自古以来埋头苦干的人

为民请命的人:焦裕禄

明代名臣海瑞,一生清正廉洁,多次上书议论朝政,甚至批评皇帝、触怒权贵,被贬乃至被罢官多次,但一直正气不改。

代表人民利益,不顾个人安危、为解除和减轻人民疾苦而奔走呼号、为民请命的人,如杜甫、白居易、关汉卿、谭嗣同、夏明翰、刘胡兰等;

分享到

舍身求法 舍身:舍弃身体;求法:寻求佛法。原指佛教徒不惜牺牲自己,远道求经。 典故

舍身求法典出释迦牟尼的本生故事。相传释迦牟尼过去世曾在雪山修苦行,称“雪山大士”。天地释见大士苦修,化作罗刹,试探其心,读了过去诸佛所说的半偈:“诸行无常,是生灭法。”大士闻半偈而心喜,为求后半偈(“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毅然舍身投崖。如《心地观经·序品》偈谓:“时佛往昔在凡夫,入于雪山求佛道;摄身勇猛勤精进,为求半偈舍全身。”

还有一个佛学典故,为《五灯会元》卷一载.慧可为向禅宗初祖达摩求法,彻夜立在雪地中,并砍去左臂以示至诚。这也是舍身求法著名的一例。

还有就玄奘西行印度求取佛教经典,历经磨难而意志不改,终于到达天竺国,取回佛经.成为人类文化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后用舍身求法泛指奋不顾身地追求真理。如鲁迅《且介亭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一种是历尽艰辛、奋不顾身,探求佛教教理的人,如法显、玄奘等。

篇三: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

小结第7节段意:写出作者忠诚报国、死而无憾的

style='color:black;background-color:#A0FFFF'>感慨。探讨提问:为什么要以《指南录》命名?明确:取诗集中《扬子江》一诗“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句意命名,表达了作者心指南宋、冒死南归的一片忠贞爱国之情。小结第8节段意:说明作序的时间和诗集的题名。段落层次第一部分:(第1 ―5 自然段)自述出使元营所遭遇的种种磨难,表现了作者视死如归、英勇抗争的爱国主义高尚情操。第二部分:(第6 ―8 自然段)说明诗篇的写作情况和结集目的,并生发忠诚报国、死而无憾的感慨,且交代诗集的题名。总结提问:课文第5节连用22 个“死”字,历来受到读者关注。这一段的内容与后文“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所为”一段的议论有什么样的关系?明确:第4段痛定思痛,扣住一个“死”字,概括九死一生的经历,表现出“生”之不易。作者万死不辞,是为了“将以有为也”。第6段“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所为”,从当时社会的君臣父子伦理角度阐述报国之志,论述为臣者为子者的

style='color:black;background-color:#ffff66'>人生选择。前面说“死”,这里说“生”,二者关系是什么?自己活下来的意义在哪里呢?这段议论,理性地述说生的目的,表明自己死里逃生正是要为国家作出新的牺牲。这一段表白性的议论在前面叙述的基础上展

开,对自己克服万难坚定南归的目的作进一步说明,阐述自己为国牺牲的决心,文章的主旨在此得以提升。写作特点1. 本文记叙,抒情,议论很完美地结合。表现在:①在记叙的基础上抒情。例如第2段,写被驱北上时,指出“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昔人云:‘将以有为也。’”这里包含着克制内心无限痛苦的强烈感情。这是在记叙基础上的抒情,而抒情中又带有议论成分。②在叙事的前后,用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词句直接抒情。例如第4段关于生与死的问题,文中用大段抒情与描写相结合的文字表达心境。③有时将感情融入叙事。如第3段,既写出了当时由中兴有望到无可投奔的处境,又反映出作者由兴奋而悲愤的急剧变化的感情。写作特点 2. 语言生动而准确,特别是动词的使用。如文中表现行踪的动词,表示离开某地用“去(京口)”表示前往某地用“如(杨州)”“趋(高邮)”;表示到达某地用“至(海陵)”,“来(三山)”;表示经由某处用“过(瓜州扬子桥)”,“道(海安、如皋)”,“历(吴门毗陵)”。此外,动词“奔”“变”“诡”“行”“宿”“出”“没”“穷饿”“呼号”“避”“渡”“入”“展转”都准确地表明了活动地点,也表达了作者心情急切、紧张和经历的坎坷。作者通过自身的艰险经历表达以身许国的决心和奔走报国的心志,抒发了自己在九死一生情况下的爱国情怀。文天祥作为一位历史上的爱国志士,他的报国行为是感人的,在强敌面前威武不屈,表现了高度的民族气节。当然他企图以言辞说动敌人是对敌方估计不足。总结研习:《指南录后序》的二十二个“死”南宋爱国政治家、民族英雄文天祥的《指南录后序》,以自述抒怀的形式,历数作者自己出使北营

被扣及伺机脱逃九死一生的艰险历程。文章气宇轩昂,慷慨悲歌,尤其是一连串地集中运用“死”字句,气断声吞,扣人弦心,爱国之志,充满字里行间,舍生取义的崇高品格跃然纸上。呜呼!予之及于死(1) 者不知其几矣!诋大酋当死(2) ;骂逆贼当死(3) ;与贵酋处二十日,争曲直,屡当死(4) ;去京口,挟匕首以备不测,几自到死(5) ;经北舰十余里,为巡船所物色,几从鱼腹死(6) ;真州逐之城门外,几彷徨死(7) ;如扬州,过瓜洲扬子桥,竟使遇哨,无不死(8) ;扬州城下,进退不由,殆例送死(9) ;坐桂公塘土围中,骑数千过其门,几落贼手死(10) ;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11) ;夜趋高邮,迷失道,几陷死(12) ;质明,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几无所逃死(13) ;至高邮,制府檄下,几以捕系死(14) ;行城子河,出入乱尸中,舟与哨相后先,几邂逅死(15) ;至海陵,如高沙,常恐无辜死(16) ;道海安、如皋,凡三百里,北与寇往来其间,无日而非可死(17) ;至通州,几以不纳死(18) ;以小舟涉鲸波出,无可奈何,而死(19) 固付之度外矣!呜呼!死(20) 生,昼夜事也,死(21) 而死(22) 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痛定思痛,痛何如哉!凡“死”字共二十二处。这些“死”字,各司其职,各尽其能,既准确鲜明,又形象生动,可谓妙语纷呈,出神入化!从这段文字的结构来分析,“死”①为总述“死”的境地及危险性,具有提领下文“死”②至“死”

(19) 共十八个“死”字的作用。这十八个“死”字句,以并列排比形式出现,每句均以分号隔开。“死”(20) 至(22) 三个“死”字归纳以上十八种“死”的可能性,表明作者对“死”的看法和态度,“死

而死矣”,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充分显示其以“死”报国的宏伟决心和凛然正气。从“死”的词性划分,作名词的“死”有①、⑨、(12) 、

(19) 、(20) 、(21) ,共六个,或作主语,或作宾语;作动词的“死”有②、③、④、⑤、⑥、⑦、⑧、(10) 、(11) 、(13) 、(14) 、(15) 、

(16) 、(17) 、(18) 、(22) ,共十六个。从“死”的危险划分,有的来敌方(元营),如②、③、④、⑥、⑧、(10) 、(13) 、(15) 等,用以揭露元军的凶狠和残暴;有的来自内部(南宋),如⑦、⑨、(11) 、

(14) 、(18) 等,用以披露南宋的混乱和腐败;有的来自环境的险恶,如(12) 、(16) 、(17) 、(19) 、等,用以透露社会的动荡和不安。从“死”的方式划分,主动(自杀)的“死”仅有⑤、⑥、⑦三个,表明作者自己的赤胆忠心;被动(他杀)的“死”有其余十四个( 即所有来自敌方和南宋的“死”的威胁),显示文天祥的高风亮节。 至于“死”的次数多寡,“死”前有“屡”、“几”等词加以限定,真是“层见错出”,不计其数,这里就不赘述了。主题本文表达了作者在国难当头时刻锐身自任的气概、坚贞不渝的节操和以死报国的决心。* *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赴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知道罢了。过零丁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style='color:black;background-color:#ffff66'>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有关文天祥的祠联北京文天祥祠联:南宋状元宰相;西江孝子忠臣。正气贯人寰,河岳日星传万世;明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

篇四:埋头苦干的人的事例

左思是我国西晋著名文学家,著有《三都赋》、《咏史》等。抄录读书法是在读书时运用抄写的方法来启迪思维,提高读写能力。左思抄录法的步骤是诵读一抄写一记忆。贯穿全过程的是“思”,读中思,写中思,记中思。

左思出身寒微,小时候跟人学书法、弹琴、读书,但学习成绩到不好。他父亲很泄气,认为这孩子没有出息。有一次他父亲对朋友说:“这孩子的智力才能太差了.还赶不上我呢!”左思在一旁听了很不服气,从此发愤读书学习,决心追回失去时光。经过几年后,他开始着手撰写《三都赋》。他把读书、抄录、写作结合起来,发愤攻读,勤于动笔,抄录了无数书文警句。他在室内的门上、墙上,以及厕所里都挂满了纸、毛笔,随读随记。他还把随时看到或想到的思想、语句也随时记下。经过10年构思、琢磨及反复修改,左思终于完成了《三都赋》。

消息很快传开,一时轰动了洛阳,大家竞相传抄,因为用纸太多,洛阳纸张都涨价了,流传下了“洛阳纸贵”的佳话。左思是我国西晋著名文学家,著有《三都赋》、《咏史》等。抄录读书法是在读书时运用抄写的方法来启迪思维,提高读写能力。左思抄录法的步骤是诵读一抄写一记忆。贯穿全过程的是“思”,读中思,写中思,记中思。 左思出身寒微,小时候跟人学书法、弹琴、读书,但学习成绩到不好。他父亲很泄气,认为这孩子没有出息。有一次他父亲对朋友说:“这孩子的智力才能太差了.还赶不上我呢!”左思在一旁听了很不服气,从此发愤读书学习,决心追回失去时光。经过几年后,他开始

着手撰写《三都赋》。他把读书、抄录、写作结合起来,发愤攻读,勤于动笔,抄录了无数书文警句。他在室内的门上、墙上,以及厕所里都挂满了纸、毛笔,随读随记。他还把随时看到或想到的思想、语句也随时记下。经过10年构思、琢磨及反复修改,左思终于完成了《三都赋》。

消息很快传开,一时轰动了洛阳,大家竞相传抄,因为用纸太多,洛阳纸张都涨价了,流传下了“洛阳纸贵”的佳话。

王进喜和英雄的大庆工人们,就是这样在困难的时候,困难的地方,困难的条件下,开始了史无前例的夺油大战

那时候,钻机还没有运到,他们天天派人到车站去等。王进喜更是坐不住,睡不稳,到处调查访问,了解地层的情况。不几天,钻机到了,但是吊车、拖拉机不够用,60多吨重的钻机躺在火车上卸不下来。大家都很着急。王进喜说:"没有吊车,咱们有人在。毛主席不是说人是最可宝贵的吗?只要有人在,咱们就能想办法把钻机卸下来。"全队的小伙子们被队长那浑身的劲头和激动的神色所鼓舞,"上呀!"一声呐喊,便行动起来。大家一鼓作气,从清晨干到太阳偏西,硬是用绳子拉,撬杠撬,木块垫,把钻机从火车上卸了下来,运到井场,又花了三天三夜时间,把40米高的井架矗立在大荒原上。

篇五:15句至今催人泪下之国人醒世名言

(转载)15句至今催人泪下之国人醒世名言(图)

李奉先 原创

中国是具有悠久历史的东方文明古国,又是久负盛名的礼仪之邦,丰富的文化不仅孕育了中国人,许多的国人名言也感动了中国,感动着世界。

NO.1: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田

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被称为中国民族解放的号角,自1935年在民族危亡的关头诞生以来,在人民中广为流传,对激励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起了巨大的作用。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决定把这首歌作为代国歌,体现了中国人民的革命传统和居安思危的思想。2004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

尤其是接下来的这组词,当今中国人民直面的国内外形势上,亦是铿锵有力!“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

NO.2: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毛泽东

是的,历史证明了:我们中华民族不缺这些,但我们祈祷也就想这么多,自尊自爱自强不息。 这是这个世界上一个为数不多、最渴望和平、希望美好和谐地球未来的民族的发自内心的一声呐喊因为,我们中华民族恰恰又到了一个非常紧要的转角??

NO.3:假如我还能生存,那我生存一天就要为中国呼喊一天。——方志

纵然生死已置之度外,方志敏在《可爱的中国》一稿中还是作了上述美好的假设。

假如方志敏如今还在,或许这个扛着枪杆子闯荡莽原、立志革命到底的江西汉子,于闲暇之时,会像他写下的对联一般,恣意于其广泛的爱好———“心有三爱,奇书骏马佳山水;圆载四物,青松翠竹白兰梅。”

这样的假设,戛然停止于1935年8月6日、方志敏36岁的生命节点之上??

NO.4: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鲁迅

千百年来,无数的的哲学家、思想家、史学家穷尽一生苦苦探索人类历史的规律,答案可以说五花八门。然而鲁迅独辟蹊径,曾指出了人类历史其实只存在三个时代,就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和没有奴隶的时代。而过去的中国实际上只有前面两个时代,第三样时代则需要现代的青年去努力奋斗。

当时,专制制度是一种容易让人上瘾的制度,请问又有多少人明白了鲁迅的忠告,又多少人在意了鲁迅的忠告?

鲁迅对历史的这一概括,可以称得上是简单明了的天才创造。可是,我们青年人都在做些什么呢?

NO.5: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吉鸿昌

1934年,北京刑场上,一代抗日名将、共产党人吉鸿昌以树枝作笔,大地为纸,疾书一首:“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气贯长虹!

吉鸿昌在殉难的日子里曾给妻子的遗嘱中写到:“夫今死矣,是为时代而牺牲。”

据当时的天津《大公报》报道,最后时刻,吉鸿昌披上黑色斗篷,大步走上刑场,一路上“态度从容,谈笑自若”。在地上写完那首大义凛然的就义诗后,他厉声对刽子手说:“我为抗日而死,不能跪下挨枪,我死了也不能倒下!给我拿个椅子来,我得坐着死。”接着又说:“我为抗日死,死得光明正大,不能在背后挨枪。你在我眼前开枪,我要亲眼看到敌人的子弹是怎样打死我的。”

NO.6:人有人格,报有报格,国有国格,三格不存,人将非人,报将非报,国将不国。—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