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玄奘大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15:27:43 字数作文
玄奘大师字数作文

篇一:玄奘大师

(1)可以写自己亲身经历或听说的宗教人生经历、感悟、思考;

(2)可以写宗教影片评论;但切勿在网络上下载,要用自己的话讲故事,尽量有自己的独立思考;

(3)也可在中穆网等宗教网站看发帖,分析其言行;

(4)还可以书籍、杂志记载的宗教故事,用自己的话讲述,并加以思考评述。

总之,希望大家借此练笔,启发思考。

《玄奘大师》观后感

人在成熟之际,或许感性的一面要高于理性之多,观看影片途中我不禁几次落泪。 还记得小时候看过的电视剧《西游记》至今印象深刻。我最初认识唐玄奘就是《西游记》电视里面知道的,在取经的路程中,最令人难忘的是手持金箍棒72变的孙悟空,好色贪睡的猪八戒,千变万化的妖魔鬼怪,和千奇百怪的神仙宝物。而只会念紧箍咒的唐僧到是被忽视到一边了。当然也不可否认,《西游记》让大家认识和记起了这位大师。看《西游记》时候非常不解的是为什么扮演者换了那么多人,再到后来联想到是不是妖魔鬼怪让唐僧的扮演者生病了?到现在也没解开这个疑惑。到后来长大了,接触到网络,看到了《大话西游》的版本。里面的唐僧那句:“就算砸不到小朋友,砸到花花草草也不好”如同烙印般深刻脑海。这句话简直就是唐僧精神的精髓,后来也经常被拿来和网友开玩笑。然而唐僧精神真的仅仅是“慈悲,怜悯”吗?前几天看了《玄奘大师》让我对这个传奇人物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公元627年,大唐帝国的都城——长安,饥荒即将到来,百姓纷纷逃难,在逃荒的人群中,行走着一位叫玄奘的人,他要前往遥远的西方,寻求佛法。

五百多年后,默默无闻的画师,在敦煌附近的石窟中创作了一副精美的壁画——明月高照,彩云环绕,一个虔诚的僧人正在膜拜观音猴子模样的徒弟站在身后,牵着一匹马。又过了三百多年,一本叫西游记的神话小说诞生,神通广大的猴子,保护这懦弱的唐僧,去西天取经。今天西游记的故

玄奘大师

事家喻户晓,而唐僧的原型玄奘早已被人们淡忘。

影片从玄奘法师的出生说起。幼年的玄奘因家道中落、丧失双亲而踏入佛门,在洛阳的净土寺落发。此后又因战火纷飞而颠沛流离、辗转各处。行走在路上,动荡的世事、苦难的大众给青年玄奘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于是,他不断地行走,不断地追问,追问解决人世间苦痛的答案。他的青春被迷惘笼罩,直到偶遇一位来自印度的高僧,高僧向玄奘推荐了印度一个叫那烂陀的佛教圣地和一个叫戒贤的佛学大师。这次影响玄奘一生的拜访,也最终成就了玄奘,他从此开始了对生命真谛的追寻。

于是,公元627年的秋天,玄奘从长安出发,前往遥远的西方,寻求佛法,从长安出发,一路往西,一个月后,玄奘到大河西走廊的门户——凉州。由于当时战事紧张,玄奘被勒令返回长安。但执意西行的玄奘感动了凉州佛教领袖,在两个当地僧人的掩护下,玄奘悄悄离开了凉州。从此,玄奘昼伏夜出,来到了当时唐朝边疆的最后一个军事重镇——瓜州。并且在他的第一个徒弟——石盘陀的帮助下离开瓜州。但由于石盘陀因偷渡怕死而后离开了玄奘。因而玄奘独自一人

向西穿越一望无垠的沙漠和戈壁。到达边关,在一个信佛将领的帮助下离开大唐国境。可想而知,一个信佛的人在蛮荒之地遭遇高僧,恭敬有加的态度可想而知。这些远离家园的守边将士而言,佛教提供的心灵慰藉很重要。补充了饮水和干粮之后,玄奘与烽火台的将士洒泪而别,从此走进了八百里沙海。但行走了一百多里之后,玄奘丢失了沙漠中生存的必备之物——水。玄奘却没有做回头路,他决定继续西行,“宁可西行而死,绝不东归而生。”玄奘的这种执着精神,一方面来自于他对佛法坚定的性念,另一方面是深深植根于他的天性。玄奘在沙漠中四天五夜未进一滴水仍向西挺进。最终到达了伊吾国,后又被送到高昌。当时高昌举国信仰佛教,希望玄奘留在高昌,玄奘当时执意西行唯有绝食以证自己的决心,绝食四天感化高昌王。高昌王为玄奘准备了一支随从,从此玄奘不再是一人西行了。途经焉耆国时遭遇强盗后化险为夷。后又抵达著名的龟兹国,龟兹王热情招待了玄奘,公元628年的春天,玄奘离开龟兹国,准备翻越葱岭(现帕米尔高原)。在翻越雪山的过程中,玄奘的队伍将近一半葬身于雪山中。最终到达了当时突厥的碎叶城,突厥可汗对玄奘非常热情,但他对印度却充满偏见。尽管如此,玄奘仍然获得了支持,可汗选派一位通晓各国语言的军人护送其前往印度。一路跋涉,玄奘一行人到达了当时信仰拜火教的撒马尔罕,撒马尔罕国王在玄奘佛法的讲解下改信佛教。公元628年夏,玄奘穿越中亚大草原,进入喀布尔河流域。玄奘在此据说看到了佛影的出现。公元631年春,玄奘看到恒河,再次遭遇一伙强盗,玄奘被选为祭品,后因天象大变,强盗以为得罪了天神,放弃了祭祀,玄奘逃过一劫。公元631年夏,32岁的玄奘到达佛祖觉悟之地——大菩提寺。公元631年秋,玄奘终于抵达西行目的地——那烂陀。在此,玄奘拜见了他梦寐以求的导师——年近暮年的戒贤法师。玄奘在那烂陀学习了五年,后又在印度游历了五年之久。最后归国。在印度的十年中,玄奘的名望逐渐在印度远播。在归国途中,经恒河失经书,这与在《西游记》中那一幕是一样的。公元645年,玄奘抵达长安。十九年前,青年玄奘孤身一人离开萧瑟的长安城。十九年后,长安已日渐繁华,而玄奘却已近中年。唐太宗接见玄奘,但唐太宗对佛法却不感兴趣,他更关心西域和葱岭以西的风土人情。唐太宗命玄奘写一本关于他西行的书。在朝廷支持下,玄奘开始他的佛经翻译计划。公元659年秋,玄奘来到现陕西的玉华寺度过了他生命的最后时光。公元664年二月五日玄奘离世。 看完《玄奘大师》,遂知这是多么让人“佩服折服信服”的中国人。在这部片里我看到了“感恩”“回报”玄奘小小就失去了父母,是寺院收留了他,是僧人养育了他,是佛法教育了他,而他用“19年舍身求法”,“19年孜孜不倦译经”,来回报一直有恩于他的佛陀。在这部片里我看到了“勇气”“锲而不舍”荒无人烟的沙漠,几天几夜的滴水未进;杀人不眨眼的强盗,自私自利的同伴;富贵奢华的生活,至高无上的礼遇;这些那些都不能阻挡玄奘一心求正法的行动。最终,玄奘的“执着”感动了皇帝,皇帝与他结拜为兄弟,为他陪上保镖,为他配上维生的财物,这些使得他一路平安西行。在这部片里我也看到了“和尚为什么要戒淫”因为玄奘的弟子与皇帝的女儿“高阳公主”的私通,使佛法险些失去了“皇家的信任和支持”这是非常致命的,大家都知道那意味着什么。所以为什么和尚要有这么多的“戒律”,无论是“戒色”“戒肉”“戒酒”,因为这些东西都可能让大家对佛法产生不良的印象,妨害着佛法的弘扬,所以为了更好的弘扬佛法,僧侣们牺牲了自己的诸多享受。这里从新认识了“舍”,不仅仅是“施舍”,“舍”是为了“得”,舍弃了世间的俗事纠缠,得到充裕的时间研究佛法弘扬佛法。

在中国佛教史上,玄奘是继往开来承前启后的一代宗师,他不仅翻译了规模庞大的经书,也创立了著名的法相宗。玄奘10岁踏入佛门,13岁正式剃度,23岁时为寻求佛法而西行,十九年孜孜不倦的学习,十九年呕心沥血的翻译,完成了大唐西域记、大般若经的翻译、建造了大雁塔,他生命的每一分钟都是在为自己的信念做努力。玄奘的执着与坚韧,让我无限追思。 鲁迅曾经写道: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骨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舍身求法的人首先就是玄奘,玄奘留给我们的人是一种精神,对理想永不放弃,对信念始终坚持,这就是玄奘的精神,这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 我是信仰佛教的,但在我的家乡一般去祭拜的都是观音菩萨和龙王庙。小时候我们小孩子都特别喜欢去庙里玩,每到观音诞辰日,我们那都会有庙会看,那算是我们童年的一大乐事。因为我们村里的老人特别信佛,所以小时候的我常常听奶奶讲那些稀奇古怪的事,并且我特别怕鬼。记得小时候我经常和妹妹去山上姥姥的的坟前送花拜拜,因为奶奶说多去姥姥那看看就不会遇见鬼了。而且记得当时看《西游记》的时候,经常觉得会突然出现个妖怪来吃我。长大后,虽然知道了世上是没有妖魔鬼怪的,到仍觉得有一些不知名的东西在我们周围。仍觉得会有观音菩萨在保护我,仍然会在过年的时候去庙里拜拜。我不认为我这是迷信,因为这样至少让我感觉到了安全感。就如影片中的玄奘一样,少年父母双亡。从小在庙里长大,佛已成为他的精神依托一般。失去佛,他就如失去灵魂一样。我虽然没那么热衷,但我认为信佛以是我从小养成的习惯一般。我不会因信佛而感到惭愧,因为那本来就是我生活的一部分。

篇二:《玄奘大师》观后感

生命的高度

《玄奘大师》观后感

《西游记》是一部家喻户晓的影视作品,它讲诉的是大唐和尚唐僧去西天取经的故事,在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后终于将真经带回大唐。西游记里面的唐僧是根据玄奘这个形象进行艺术改造,添加了商业的因素在里面。而真实的玄奘并没有唐僧这样传奇,也没有收了四个徒弟,一路护送他西天取经。

《玄奘大师》是第十七届大学生电影节入围作品之一,该影片用历史记录片的形式展现了一代法师玄奘坎坷曲折却又波澜壮阔的一生。

我认为一个伟大的时代,必然是有传奇浪漫的人物,玄奘不但是倔犟的求法者,更是伟大的冒险家,当画面呈现出无际的黄绸沙漠,玄奘大师手牵嬴弱的瘦马,狂风吹得沙尘四起,在逆风中徐徐缓步的玄奘,给予我的是一种启示,即人类在宇宙中的定位与存在,到底是虚无绝望和孤独,还是存着一丝渺茫的希望前行?

这部电影带给我的最大的感触是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回头想想我们的身边发生过的事情,就会想到一句古话“死有轻于鸿毛,有重于泰山”。那些为了个人的利益而伤害别人的做法是否应该被人们所鄙夷,那些轻易就选择结束生命的人,是不是应该在上帝面前忏悔。也许死的意思对于每个人来说都不一样,做不到死的重于泰山,就只能轻于鸿毛。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我们都只是一个平凡人,遥远的宏愿不去提及,但如果连我们自己的父母都无法报答,那么生的意义就会让人质疑。

在玄奘的身上我还读到了两个字—坚持,两个字对我来说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在上大学之前我有过很多的理想,要过英语过级,计算机过级,普通话过级,甚至有过考研的念头,虽然我自己并不是很愿意考研,但这一直是父母的梦想。其实想想他们有这样的梦想是挺正常的,生活在穷苦的年代里,无法享受受教育的权利,只能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勤奋劳作着。于是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子女的身上,希望我们去完成他们年轻时候的梦想。

那么我类?开始的时候一直很努力的去实现这些理想,但是到后面我发现是自己把理想定的太高了,还是自己不能坚持下去?浑浑噩噩的过了几年,曾经的理想却遥不可及。归根结底还是自己的问题,都说大学是一个染缸,跳进去的人没有几个能真正的洁身自好。我做不到向玄奘一样,19年的舍身求法,19年孜孜不倦译经,所以我到现在还是处于一种迷茫的状态,虽然不能说一事无成,但也一直庸庸碌碌, 我想着就是所谓的高不成低不就吧。

勇气和锲而不舍是非常佩服和羡慕玄奘的地方。荒无人烟的沙漠,几天几夜滴水未进;杀人不眨眼的强盗,自私自利的同伴;高贵奢华的生活,至高无上的礼遇,这些都无法阻挡他一心求正法的行为。而现在的我们又是怎样的?胆小、自私是现代人的通病,现在推崇一切向钱看齐。所以古时候的得到高僧都称这个世界为凡尘,大概也知道了和尚们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清规戒律了。无论是“戒色”“戒肉”“戒酒”,因为这些东西都可能让大家对佛法产生不良的印象,妨害着佛法的弘扬,所以为了更好的弘扬佛法,僧侣们牺牲了自己的诸多享受。他们的“舍”却不仅仅是“施舍”,他们的“舍”是为了“得”,舍弃了世间的俗事纠缠,得到充裕的时间研究佛法弘扬佛法。

在我认为有目标的人是很有魅力的,他们会给人一种安全感,执着他们所追求的东西去克服自身的障碍。困难在他们面前显得这样微不足道,把自身的能力得以升华。人们常说的人最强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能战胜自己的人不管是为国还是为私都能站在一个新的高度。如果中国能多几个这样的人,中国的发展在清朝末期的时候就不会停滞不前,那么现在的中国的经济,军事,科技就肯定不是现在这样了。

看完这部影片,内心受到很大的鼓舞,同时也坚定了自己的一个理想。然后默默的对自己说:孩子,加油吧!

09广电(2)班

2009011541

姚练

篇三:《玄奘大师》观后感

2010级广电班 代雪梅 学号:2010011136

《玄奘大师》观后感

记得小时候,那时候是上小学吧,电视里面在播《西游记》,很迷恋这部电视剧,美中不足的是只一个星期周五播一集,那时候就很喜欢唐僧,从心里很羡慕他,因为身边有四个徒弟保护西行取经,遇到妖魔鬼怪的时候他的徒弟总是保护他,特别是妖怪在把放入锅中煮了来吃的那一刻,徒弟马上出现把师父救下来的情节特别触动人的心炫,每当看到精彩部分就结束,又得等一星期才能看,心里很不是滋味,心中就开始在幻想下一集的各种情节,而现在看了《玄奘大师》才明白,唐僧并不是一个在弟子保护下西行的人,历史上的唐僧是独自一人前往求学取经的,途中的各种灾难也是他自己一个人克服走出来的,电视剧《西游记》中的唐僧不过是根据玄奘这个人来塑造的罢了,里面的徒弟保护师父的打妖怪的画面深深印在了人们的脑海里,经历的九九八十一难给了现实人中很大的启示,因此它成了一部家喻户晓的影视作品。而西游记里面的唐僧是根据玄奘这个形象进行艺术改造而得来的,真实的玄奘并没有唐僧这样传奇,也没有唐僧这样的福气收了四个徒弟,一路护送他西天取经。最终回到大唐。

《玄奘大师》是我第一次看,和以前看的《西游记》里面的唐僧联想在一起,感触很深,当看到玄奘在沙漠中行走,为了躲避被发现的可能只能在晚上行走的时候,当沙漠里的沙把人生命中不可缺少的水完全覆盖让一个求生的人找不到希望的时候,那种感觉真的说不清楚,当时只想着要是我我就放弃前行而返回了,而玄奘在心中也想过返途,但最后他为了自己能学到真正的佛法坚定了自己前行的信念,一步一步往前走,最终走出了茫茫沙漠。

我认为玄奘这一生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他的执着,他的坚持、他的不放弃,他到达的每一个地方,都会向人们宣扬佛法,而且鼓励人们学佛,他的慈悲心在他到达的每一个地方都体现的淋漓尽致,当孤身一个人西行求佛、手牵一匹消瘦马走在沙漠中,在狂风中慢慢前进,我们会想到他这一生到底是为了什么,难道只是仅仅的为求得佛法吗?我认为不是这样的,一个心灵有追求的人的追求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也就上升为了一种境界,因此可以说玄奘是在用生命旅行,是在用他行走了一路来实现他的人生价值。看玄奘回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我们真正有过追求吗?我们真正为梦想而付诸过行动吗?全然不是这样的,现在的好多人要么安于现状,要么在采取行动时走向极端,现实中的人只要是有那么一点钱,便在别人面前显摆,而不努力做得更好,而有的人因想急于求成往往陪上自己的一生。在遇到事情的时候缺少玄奘的那份冷静,试想一下要玄奘在沙漠中遇到困

难一死了之之后,那后面还有他辉煌的一生吗?他的坚持、冷静的人生态度造就了他一生。而现实中的人往往遇到困难就烦躁、就不安静想办法,最终使得事情弄得更为糟糕,我们何不学学玄奘呢?

再则,看过《玄奘大师》后我觉得玄奘的勇气和一颗平常的心态,宽容他人的错误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一个没有水的人,能走出那茫茫的沙漠,难道不需要一定的勇气吗?而现在的人好多都是胆小怕事的,遇事就后退成了现在人的一个通病,再看他面对自私自利的同伴、面对杀人不眨眼的强盗的时候的那颗慈悲心,在现实中也是很少有人做到的,面对那奢华的生活、高贵的礼节,玄奘一点也不为之动容,在他心中只要是对自己有用、是好的就行了,超出这一切的东西,他则没有想过去获取。19年的舍身求法到底带给了他什么,19年的辛苦阅经到底造诣了他什么?我们看到的仅仅是到达目的地之后又返回初始地,而真正内在的东西却是我们所不可估计也不可想象的。看完《玄奘大师》,我觉得现在的我们最应该做的就是坚持我们的目标,向我们的梦想一步步的走去,遇到困难要有一种持之以恒不放弃的精神,充分把玄奘在西行途中的坚持执着应用到我们的身上,玄奘可以舍身19年求法,我相信我们也可以拿我们仅有的青春为自己的理想目标而奋斗,以后的路上,要以玄奘的事例来鼓励和鞭策自己的行为,坚持坚持再坚持,始终坚信“付出不一定有回报,不付出就连回报的机会都没有”,大学生的这个阶段。正是拼搏的时候,正是努力的时候,在这个充满朝气的时间里,为什么不放手一搏呢?因此,为了自己,为了以后的美好生活,把仅有的四年大学生活规划好,勇敢的向前冲吧!当坚持不了的时候想想玄奘在沙漠中的日子,我相信再大的困难也就过去了,前方,风景另是一番样子。

篇四:玄奘大师观后感

电影《玄奘大师》观后感

电影中所叙述的玄奘的一生与神话小说《西游记》中所描写的唐僧的取经之路虽然不同却有相似之处。玄奘在西去求学的路上遇到过艰难的自然环境,强盗的打劫,国王的威胁等等各种各样的难事,这与唐僧取经上所遭遇的九九八十一难很相似。而相同之处就在于玄奘跟唐僧对佛祖的虔诚已经取经的执着信念都是如磐石般,永不转移的。

在观影过程中,旁白低沉的声音将玄奘平时经历娓娓道来。仿佛只是在讲述一个平凡人的一生。然而,玄奘大师一生的成就是无以言表的。他将自己的生命奉献给了佛祖,奉献给了自己一生所追求的事业。我不知道电影导演用这样一种声音的用意何在,只知道自己在听这个故事的时候仿佛这个佛教中很伟大的人物只是我周围茫茫人海中的一人,但却闪耀着无限的人格魅力。

虽然我并不信佛,但是玄奘对于佛祖的执着信仰任然让我感到了自己的渺小。在强大的信仰面前,我看到的是微不足道的自己。玄奘依托着对佛祖的坚定不移的信仰克服着种种难关。在沙漠中,面对自然条件的险恶,在他失去水源的时候他也曾出现过犹豫和想要东归的念头,但在这时,他有想到了自己的誓言,“宁可西行而死,绝不东归而生”。那一刻,我很困惑,是怎样的勇气能让人在明知道死神迫近时还选择去追求那遥不可及的梦想。如此坚定地迈动步伐,这种执着的精神即便是日后他没有达到他在佛学上的成就也应该被人所称颂。在沙漠中,他也出现了幻觉,觉得身边妖魔鬼怪缠绕,久久不曾离去。彼时他并未化为神佛,以其凡身肉胎独自行走在广阔无垠的沙漠中,小说,电视剧里的好运连连并没有在他身上出现,他经历着常人无法想象的痛苦和磨难。我想,难道真的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一切仿佛冥冥中自有定数。逼不得我不去相信上天对他的考验是为了让他以后能达到巨大的成就。他逝世之前,他对弟子说,“我眼前有白莲花,大于盘,鲜净可爱”,白莲花在很多作品中我们都知道是菩萨,佛祖所坐的东西。这是玄奘对自己人生的总结,他相信,自己死后,定能成佛。我认为这是他对自己人生的总结,他自信未做过任何有愧于佛祖之事,只有真正纯洁的人才能在自己最高信仰面前有这样的笃定。试想自己,真的是觉得自我的精神需要很大的完善与进步。

《玄奘大师》这一部电影让我想起了我高中的一位老师,是一位年过半百的物理老师,喜欢研究无线电装备。他曾经用他那一口方言式的普通话对我们说,他研究无线电三四十年了,对于这一块领域的研究不说数一数二,至少还是小有成就的。当时的我听到他的话只是觉得这是一个可爱的老头子对自己人生的总结。我并没有意识到这当中所包含的意义所在。但在我写读后感的时候,我忽然就想起了这位可敬的老人,他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无线电,虽然他没有达到什么很高的成就,但是在追求理想的时间长河里,他达到了自己人生的高峰,自己的精神也得到了很到的满足。玄奘大师,花了十九年的时间求学,又花了十九年的时间翻译佛学经典。这两人身上虽然成就无法媲美,但我却觉得他们是一样的值得人敬佩。长期抱着对梦想的执着,并报以一颗赤子之心,我认为只是现在的自己甚至是未来的自己无法做到的事情,所以对于这些能用生命去努力的人即便是没有达到很高的成就我也是敬佩不已的。

最后说一说电影与翻译的关系吧。玄奘用了一个十九年去学习梵语和印度文化,又花了十九年的时间去翻译佛学著作,当然从小的汉语跟中国文化的学习也是翻译的基础。对两种语言的精通与对两种文化的了解才能翻译出有品质的作品。这就暗示了翻译工作队译者的要求,语言的了解和文化的学习,只有这两者在翻译的两种语言中都有很好的了解才能翻译出好的作品来。还有一个则是时间,翻译是一项费?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lu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路蚜Φ氖虑椋胍龊谜饧虏⒎且怀幌湍芄煌瓿傻摹V挥谐て谂Φ墓ぷ鞑拍茏龊梅搿?/p>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