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初中作文 > 教育资讯

园明园里有哪些文物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19:28:40 初中作文
园明园里有哪些文物初中作文

篇一:圆明园历史文物资料

圆明园历史文物资料全圆明园历史文物资料圆明园历史文物资料史上最全十二生肖铜像不过是圆明园流失文物中的沧海一粟。文物概况“十二兽首”制造者郎世宁1688—1766意大利人原名朱塞佩·伽斯底里奥内生于米兰清康熙帝五十四年1715作为天主教耶稣会的修道士来中国传教随即入宫进入如意馆成为宫廷画家曾参加圆明园西洋楼的设计工作历任康、雍、乾三朝在中国从事绘画达50多年。由于郎世宁带来了西洋绘画技法向皇帝和其他宫廷画家展示了欧洲明暗画法的魅力他先后受到了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的重用。就在中法关系仍在低谷徘徊之时又一件引发中国强烈不满尤其是民间极大愤怒的事件在巴黎发生佳士得拍卖公司不顾中国反对于2月23日至25日在巴黎举办“伊夫·圣罗兰与皮埃尔·贝杰珍藏”专场拍卖会拍品中包括圆明园的鼠首和兔首铜像。然而就在关心兽首拍卖的同时选材为精炼红铜、历经百年而不锈蚀的12座人身兽首雕像的由来同样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6?7?6?7 十二生肖兽首的由来暴露女性的肌体是有违道德规范和中国审美的所以郎世宁就改用十二生肖来代替 “12生肖兽首”是人身兽首选材为精炼红铜历经百年而不锈蚀。18世纪中期乾隆皇帝在圆明园东边一块狭长的地带造一座豪华的西洋花园宫廷画师意大利人郎世宁是设计师他设计并推荐法国神父蒋友仁负责建造人体喷泉位于花园中央一天24小时12个生肖动物每隔两小时依次轮流喷水俗称“水力钟”。于是一组以中国十二生肖为代表的小型水法作品顺利地进入实施阶段。圆明园管理处副研究员宗天亮打开一函圆明园西洋楼铜版画册小心翼翼地取出海晏堂铜版画“这套铜版画在中国存有两处一处是沈阳故宫、一处是北京故宫。”他说“这就是当年的海晏堂围绕喷水池两边各有6个生肖的雕像。因为在当时的中国看来暴露女性的肌体是有违道德规范和中国审美的所以郎世宁就改用十二个生肖来代替原设计中的女性裸体”。事实上乾隆皇帝虽然没有他的祖父康熙大帝对待西方传来的自然科学的探究精神但他对西洋建筑却充满好奇和热情。在西洋楼一带的石雕上他对巴洛克艺术在中国的运用方面有着自己的主张为此石柱与水法设计方案一改再改。于是在皇家园林

里第一次以生命的形式来塑造喷水形象的是中国传统纪年中的12种动物它们在这个充满东方文明气质的大国里有着极好的人缘而且家喻户晓。“兽面人身水力钟”就这样诞生了。“这是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因素跟西方喷泉的手法很好地结合在一起的作品”宗天亮说“这些作品应该是他们奉旨而行的因为最初的方案不可能被通过。”在宗天亮展示的海晏堂铜版画上每一个生肖都穿着衣服有对襟的服装也有斜襟的似模似样地坐着衣服从肩膀往下盖着整个身体但这并不妨碍雕像的生动性因为它们还有肢体语言兔子摇着扇子、牛手里持拂尘、蛇在作揖、猴子手里拿着根棍棒可能是想证明自己是孙大圣的后代、怀抱小弓箭的猪但它们却不是专司狩猎的动物。生肖们6个一组在一枚巨大的贝壳前排列为左右两边左侧为南岸右侧为北岸。12生肖排坐的顺序是从南向北排列南一子鼠、北一丑牛南二寅虎、北二卯兔南三辰龙、北三巳蛇南四午马、北四未羊南五申猴、北五酉鸡南六戌狗、北六亥猪。海晏堂前两条一米来长的大型吐水石鱼每只鱼嘴里流出的水分别沿左右两边的水道向前流最后与生肖兽头中喷出的水一同汇合在海晏堂前扇形的水池中。这些兽头人身的生肖头为青铜身为石质中空连接喷水管每隔一个时辰各司一次职从时辰代表者的口中喷出长长的水流直射入池中的雕像而每当正午时分12生肖像口中同时喷射水柱堪称计时、园林和雕塑中的奇观。铸造青铜兽首颇费周折当时铸造青铜器的工艺近乎失传百般周折后郎世宁才找到能铸造生肖头部的人郎世宁在设计出12个青铜兽首后第一件让他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那就是当时铸造青铜器的工艺近乎失传百般周折后他才找到能够铸造12枚生肖头部的人。令这位在中国度过了半个世纪的意大利人更加想不到的是在他辞世并安葬在中国94年之后的1860年当年那些呕心沥血之作却毁于战争。他在中国的50年里看到的是这个人口以及工农业产值都占当时世界三分之一的庞大帝国以及花不完的银子和数不清的宝藏他无法想象一百年不到的时间里同样来自西方的一群人竟然能在他参与建造的苑囿里大肆掠夺并且把他设计的兽首打劫得一个不剩只留下带不走烧不着的大石头。郎世宁的两位法国同行同样不会想到这些兽头中有一些

竟然是被他们的法国同胞给抢走了当然还有一些是被他们的盟友英国人所掠夺。在今天能够查到的资料中人们会发现当年在子时和卯时喷水的鼠头和兔头现在存于法国巴黎而鸡头、龙头、狗头、蛇头以及羊头到目前为止还不知其踪。在12枚兽首中已经有5枚兽首现在中国北京它们由保利博物馆收藏它们回流的途径是境外拍卖和捐赠。其中猪首是澳门赌王何鸿燊2003年捐赠给保利集团的何鸿燊以低于700万港元的价格购得了猪首而这个价格与2000年保利集团拍得猴首、牛首的价格相差不多。保利集团在2000年也拍得了虎首但是得到虎首却花了1593万港元这个价格高于当时底价的3倍。马首则由何鸿燊在2007年以6910万元港币购入并捐赠给国家。两条石鱼回归海晏堂流落民间的石鱼起码被两拨盗贼惦记过好在鱼太重贼搬一段路就搬不动了 2007年是圆明园建园300周年也是圆明园罹难147周年在6月8日圆明园遗址公园内举行的“流散文物回归活动首归仪式”上海晏堂大鲤鱼等第一批由社会无偿捐赠的12件文物带着百年沧桑和各自的游历回归故里这也标志着“圆明园流散文物回归文物保护工程”全面启动。大鲤鱼的失而复得完全是个偶然的发现。这对从海晏堂前“游走”的大鲤鱼其实也没走多远就在离它的故里大约16公里的西单横二条的一处四合院里住了不知多少年。西单的主人没事还经常给它们浇浇水从来不让孩子爬到它们身上所以在人们能记忆到的半个多世纪里它们没有受到任何损坏。 2003年四合院主人为石鱼浇水的画面被偶然经过的圆明园文物科刘阳看见了。他当时正在各处寻访圆明园的流散文物正好从门缝里看到了这对石鱼但是没能看清。又过了两年刘阳突然发现一张老照片上的石鱼与他在西单看了一眼的石鱼非常相似。在他为这对石鱼进行了拍照和测量后终于确认了这就是圆明园西洋楼海晏堂前那一对会吐水的石鱼。这对石鱼虽然在西单古老的四合院内深居但是据担任过西长安街派出所外勤的陈曦警官说它们起码被两拨盗贼惦记过。一次是小偷从另个院子里钻到这个独门独院中行窃还有一次是文物贩子趁院内有人装修塞了俩钱给民工就把石鱼抬走了。好在鱼太重搬一段路就搬不动了最终被主人发现。没有电力和发电机水怎么喷出来人类在

1746年间才开始注意收藏自然界中的电荷兰人马森布洛克在他的家乡莱顿发明了一种叫莱顿瓶的电容装置希望能把电存起来。在莱顿瓶发明后的第二年即乾隆十二年1747年的中国还没有电力使用。那么西洋楼各处的大小喷泉是怎么喷出水的呢这对于今天的人理解“水法”两个字似乎是个注解。大清帝国贵至皇上也在疑惑这水的法力竟是这般幻化而美妙到时辰就会变一道魔法出来。今天的西洋楼景区在大水法和海晏堂中间地带有一处高达十数米的夯土台子它是当年所有大小水法用水所需水塔的一部分。据圆明园管理处副研究员宗天亮介绍这是个实心的土台子结结实实地顶着它上面的“锡海”也就是盛水之塔。没有电力和电动机的年代人们运用从上到下的压差把水压向远近各处的几十个大大小小的出水口。大水法的大喷泉水源就来自这里同样海晏堂前石鱼嘴里吐出的水、每个时辰兽头里吐出的水都是从这个水塔上压出来的。而水塔里的水也是活水活水来自各个水池通过齿轮机械的提水装置把水汲到水塔里齿轮不停地运转活水就会源源不断。而这个庞大的机械装置就被笼罩在海晏堂后面的高大西式建筑里。外观石刻雕花内里是一颗运转不停的“心脏”。但是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各种水法建成后这些汲水的机械设备只用了短短的三年就改为人工提水了。发布这个兴师动众而后又弃之不用的命令的都是乾隆帝本人。与他的祖辈康熙帝更大的不同是乾隆认为欣赏这些洋人的机械简直是玩物丧志但他从来不认为欣赏人工提水形成的喷泉是劳民伤财。铜像的流失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入侵中国攻陷北京将圆明园内无数珍宝劫掠一空掠走了十二个青铜兽首致使这批国宝流失于海外一百多年。十二生肖像是展现中西方文化交融的艺术珍品在国际上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鉴赏价值。当年侵略军抢劫时也是将其作为最珍贵的宝物对待的。得到它们的也是有特殊身份的人。 1860年英法联军烧毁圆明园圆明园十二生肖铜像自此流失海外成为中国文物流失的一个缩影——鸦片战争后百余年间因战争、抢掠、盗凿等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多达百万件。法国巴黎枫丹白露宫中有个中国馆是拿破仑三世的欧也妮王后建造的。1860年英法联军劫毁圆明园后侵华法军司令孟托邦将从圆明园抢来的

“战利品”献给了拿破仑三世和欧也妮王后。欧也妮王后于是建造了这个中国馆将这些文物收藏起来。中国馆内最显著的位置摆放着一座巨大的佛塔2米高青铜鎏金通体各层镶嵌着绿宝石。塔的左右摆放着一对象牙和一对青铜雕龙与故宫、避暑山庄等处皇帝宝座前放置的青铜龙形制一样说明这对青铜龙应是圆明园正大光明殿皇帝宝座前的摆放之物。青铜鎏金佛塔

【名称】青铜鎏金佛塔【类别】鎏金铜器【年代】清【出土地点或文物原属】原属圆明园珍品【文物现状】1860年“火烧圆明园”后被掠夺并流失海外现收藏于法国枫丹白露宫【简介】高约 2 米与故宫内现存的佛塔基本相似。通体各层镶嵌着绿宝石这在乾隆年间各种佛塔中都是少见的。这座金塔顶部为日、月、伞和三宝代表佛教中最理想的天界日、月镶嵌巨大的绿宝石。中间的半圆体有一佛龛佛龛中为释迦牟尼像形态自然、铸造艺术精湛。下部四方体有雄狮托起整个塔体造型。这是藏传佛教佛塔的典型样式。这些都是大英博物馆里的圆明园书画女史箴图【名称】女史箴图【类别】字画【年代】东晋【文物原属】原属圆明园收藏【文物现状】 1860年“火烧圆明园”后被掠夺并流失海外现收藏于大英博物馆【简介】中国东晋绘画作品。作者顾恺之。原作已佚现存有唐代摹本原有12段因年代久远现存《女史箴图》仅剩9段为女史箴图局部绢本设色纵24.8厘米、横348.2厘米。此图依据西晋张华《女史箴》一文而作原文十二节所画亦为十二段现存自“冯媛挡熊”至“女史司箴敢告庶姬”共9段。作品注重人物神态的表现用笔细劲联绵色彩典丽、秀润。故宫博物院另藏有宋代摹本水平稍逊而多出樊姬、卫女2段亦有研究价值。华岩变相图无图【名称】华岩变相图

【类别】字画【年代】宋代【文物原属】原属圆明园珍品【文物现状】 1860年“火烧圆明园”后被掠夺并流失海外现收藏于大英博物馆【简介】华岩变相图宋代杰出画家李公麟绘制。

【相关资料】作者简介李公麟1049-1106宋代杰出画家。字伯时号龙眠居士。庐州舒城今安徽省舒城县人。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进士。产先后任中书门下省删定官御史检法和朝奉郎等。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因病辞退归老龙眠山。他的一生在仕途上不甚得意但诗文书画成

篇二:圆明园毁灭后文物资料

圆明园毁灭后文物资料

10月18日是圆明园遭劫149周年纪念日。圆明园管理处表示将启动首次海外寻宝和“寻找圆明园流失海外文物系列活动”,包括各大博物馆和各种文献照片在内的文物。本月底,圆明园专家组即将远赴美国东海岸,利用一年时间走访美国、欧洲、日本,追寻圆明园流失文物线索。

流失国宝尚无总目录

圆明园管理处主任陈名杰此前介绍,自1860年以来,圆明园文物除了在“火烧圆明园”中被焚毁之外,还通过各种途径不断散失,据粗略统计约有150万件,其中的精华部分大都流失海外,尤以英国和法国等欧洲国家最多,分藏在各个博物馆和其他收藏机构。美国、日本及其他博物馆和收藏机构也有不少文物。 圆明园管理处宣传科郑黎红科长对本报记者说,由于圆明园的物品清单在火中被毁,圆明园到底有多少文物已无法考证。到目前为止,还有多少圆明园遗物存世,它们现在都在哪里收藏,世界上还没有一个总目录。圆明园管理处因此联合清华大学、央视《国宝档案》栏目组共同组织《寻找流失海外圆明园文物系列》调查寻访活动,开展学界最大规模的文物“摸底”考察,为圆明园的研究积累资料。郑科长说,今年是圆明园遭劫149周年,明年是150周年,这项活动也是纪念圆明园遭劫150周年系列活动中的一项。

摸底比追讨更现实

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认为,现在恐怕还是把主要的精力用在对圆明园当时的历史状况,包括当时受破坏的情况的调查上,应该使人通过文献、资料看到当时圆明园真正的辉煌,应该做的一些基础性的工作上面。至于追讨,一下子就定在那上面,会引起一些争议。

故宫博物院副研究员金运昌说,目前条件下,摸底比追讨更现实。抢救流失文物,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摸清家底,摸清家底有两个方面,一个是知道丢了什么东西,另外一个是这些东西现在在哪,是一个什么情况。

圆明园的文物流失是个很复杂的问题。首先是英法联军抢掠之后带走了大量的文物,他们带走了多少?这个数量还是未知的,还有相当一批文物可能是流失到民间被文物贩子卖出去的。从晚清到民国时期,长期处于混乱状态,导致大量文物外流。可以说,圆明园文物流失的渠道是很复杂的,而且流失的过程是漫长的。另外,跨国文物追讨还涉及到外交和法律多方面的问题。从法律角度说,还要考虑追讨的国家是否是有关国际公约的缔约国、是否超过诉讼时效等问题。另外,大量斥资回购文物也是不理智、不划算的。所以,追讨文物不是个简单的问题,而且也不是几十年就能完成的,这恐怕需要几代人不断努力才能实现。 所以说,我们不如先搜集资料建立信息库,作为一种文化交流,甚至博物馆间的馆际交流,这是双方都可以接受的。收集一些重要文物的照片、文物的流传记录,可以进行研究、鉴赏;机会成熟的时候,也是进行追讨的重要凭证。 首站为何选定美国

圆明园管理处启动的“寻找流失海外圆明园文物系列活动”为什么将第一站与重点寻访地选在了美国?

中国圆明园学会会员刘阳说,过去大家一直以为英、法两国是圆明园文物收藏所在地,但实际上美国收藏的圆明园文物数量远远超过欧洲,以文献、照片资料居多,美国东

海岸城市的诸多博物馆所收藏的圆明园文物以及资料从未经过系统整理,

该领域还是“空白”。因此,赴美国东海岸收集圆明园相关文献、照片以及考察各大博物馆内的圆明园文物,将更全面揭示圆明园在历史不同阶段的变化和发展。美国“寻宝”涉及三个城市,寻访组将从华盛顿出发,依次前往纽约和波士顿。 其主要行程包括:华盛顿国会图书馆、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纽约市艺术博物馆、纽约纳尔逊艺术博物馆、波士顿美术博物馆、哈佛大学图书馆、哈佛大学福格艺术博物馆。其中,华盛顿国会图书馆、哈佛大学图书馆收藏着大量圆明园被毁后不同时期的老照片,数量超过100张,其中60多张从未对外公布过。

目前,美国寻访组总顾问、清华大学教授郭黛姮已先期赴美,在华盛顿展开圆明园文献的收集整理工作。杜克大学已经同意将7张圆明园老照片授权圆明园管理处使用,并将高清的拷贝版传至圆明园,这批照片为美国摄影师甘博于上世纪20年代初拍摄,包括绮春园宫门、海晏堂、大水法、方外观等景点。 法律追索还很难

曾经参与中国海外追索圆明园流失文物律师团的济南律师李震仲对此颇有感触,他认为依靠法律手段跨国追索海外流失文物是一件十分耗时费财的事情,其中不但有复杂的法律程序问题,还要面对取证的难题以及对部分善意的购买者进行适当补偿的问题。此前以法律手段追索圆明园鼠首和兔首铜像的艰难,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这一现实。

李震仲介绍,中国先后加入了四个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公约,并加入了世界最有名的几个文化遗产保护国际组织。四个公约分别为《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国际统一私法协会关于被盗或者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约》、《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其中,1989年加入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和1997年加入的《国际统一私法协会关于被盗或者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约》,是禁止和防止文物非法出口和要求文物返还的重要公约,也是索回流失文物的主要法律依据。

他认为,目前主要的困扰是:第一,上述公约无法律溯及力,不能追讨公约生效前流失的文物;第二,由于各国(包括我国)均适用善意取得制度,因此如文物的持有人系善意取得(不知情且支付对价),则其有权拒绝归还原物,即使归还也需支付高额赔偿。

相关链接:实施文物追索的成功案例

依据国际公约和双边协定,我国多次成功追索了非法流失境外的中国文物。如1998年从英国索回走私出境的文物3400余件。2001年从美国佳士得索回走私出境的河北曲阳五代王处直墓彩色石雕像。2003年从香港佳士得索回被盗的河北承德珍贵文物49件,从美国索回陕西西安汉墓中被盗掘的6件陶俑。2008年从丹麦索回走私出境的文物156件。

同时,通过与国外有关博物馆和收藏者的沟通、合作,多批流失文物被归还中国。如2001年加拿大国家美术馆将龙门石窟石雕佛像1件归还中国。2004年、2005年海外华侨将龙门石窟佛造像捐赠回国。2005年瑞典东亚博物馆将1件汉代陶马俑归还中国。2008年日本美秀博物馆无偿归还我国被盗的山东博兴北朝石刻菩萨造像。

篇三:典藏文物圆明园三劫

典藏文物编辑 古玩字画

圆明园是一座珍宝馆,还是一座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皇家博物馆、艺术馆,收藏着许多珍宝、图书和艺术杰作。里面藏有名人字画、秘府典籍、钟鼎宝器、金银珠宝等稀世文物,集中了古代文化的精华。圆明园也是一座异木奇花之园,名贵花木多达数百万株。完整目睹过圆明园的西方人把她称为“万园之王”。此外,圆明园也是除紫禁城外帝王居住过最多的地方。[4]

而圆明园曾经收藏了多少文物是个谜。无论是故宫、颐和园还是其他文物建筑,都会有相关的陈设档案,专门记录建筑中所拥有的文物,唯独圆明园缺乏陈设档案,因为圆明园收藏文物的总数并没有明确的记录,弄清到底有多少文物流失国外也变得很难。[28]

法国大作家雨果曾说:"即使把我国所有博物馆的全部宝物加在一起,也不能同这个规模宏大而富丽堂皇的东方博物馆媲美"。园内各殿堂内装饰有难以计数的紫檀木家具,陈列有许多国内外稀世文物。园中文源阁是中国四大皇家藏书楼之一。

[4][6][29]

图书典籍

圆明园内收藏有极为丰富的图书文物,现仅举几例。文源阁是仿照宁波范氏天一

阁而建的藏书楼,为著名的皇家北四阁之一,建成于乾隆四十年。阁中收藏乾隆钦定《四库全书》和康熙《古今图书集成》各一部。[4][29]

《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综合性丛书,收书3400余种,有近8万卷,36000余册。因《全书》篇帙浩瀚,当时又择其尤要者,编成《四库全书荟要》,计12000册。[4][29]

《荟要》共抄两部,一部贮在故宫摛藻堂,另一部收藏于长春园含经堂的东厢“味腴书室”。另外,含经堂还有一外著名文轩——淳化轩,是专为收藏著名法帖《淳化阁帖》摹版而建的。《阁帖》原是北宋淳化三年(992年)摹刻的,包括王羲之、王献之乃至苍颉、夏禹、孔子等99人的书法名迹。帖分十卷,是我国的第一部大型丛帖,被誉为诸帖之祖。[4][29]

乾隆年间,根据《阁帖》的北宋"初拓赐本",经过精审更定之后,进行钩摹刻石。历时三载,至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春,将所摹刻的144块帖版,镶嵌于淳化轩前的24间左右回廊之中。这就是著名的《乾隆重刻淳化阁帖》。不用说圆明园劫毁时,园内收藏的《四库全书》、《全书荟要》、《古今图书集成》、《淳化阁帖》摹版等珍贵图书文物,都未能幸免于难。这从一个侧面可反映出帝国主义侵略者火烧圆明园,对人类文化所造成的巨大破坏。[4][29]

稀有动植物

盛时的圆明园,还堪称当时的皇家植物园和珍稀动物园。园内牡丹台、竹子院、梧桐院、杏花村、桃花坞、芰荷香、君子轩、松风萝月,以及深柳读书堂等多处景点,均以植物风景特色成名。全园植物,除了松、竹、柳、荷、梧桐、侧柏、国槐、枫树、海棠、山桃、文杏、玉兰、牡丹、月季、菊花、兰花、藤萝等百余种乡土花草树木之外,还引进培植了江南的梅花与芭蕉,塞北的敖汉荷花与乌沙尔器,五台山的金莲花,新疆的桑树,南亚的波斯桃,西洋的含羞草等20余种树木花卉。所谓“二十四番风信咸宜,三百六十日花开竞放”,说的就是圆明园四时不尽的繁花、蓊郁葱茏的绿树,与层层冈阜、潺潺流水和鸟语禽鸣,交织成一幅大自然的美景,令人陶醉。圆明园内的珍稀动物,则有白猿、麋鹿、朱鹮、仙鹤、孔雀、天鹅以及五色锦鲤。光是西洋楼养雀笼一处,常年笼养的各种鸟类,就有400多只。[23]

评价编辑

圆明园,诞生在康熙年间,成长于雍正王朝,风华在乾隆盛世。它继承了中国三千多年的优秀造园传统,既有宫廷建筑的雍容华贵,又有江南水乡园林的委婉多姿,同时,又汲取了欧洲的园林建筑形式,把不同风格的园林建筑融为一体,在整体布局上使人感到和谐完美。真可谓:"虽由人做,宛自天开"。[30]

圆明园体现了中国古代造园艺术之精华,是当时最出色的一座大型园林。乾隆皇帝说它:“实天宝地灵之区,帝王豫游之地,无以逾此”。而且在世界园林建筑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其盛名传至欧洲,被誉为“万园之园”。法国大文豪雨果于1861年有这样的评价:“你只管去想象那是一座令人心神往的、如同月宫的城堡一样的建筑,夏宫(指圆明园)就是这样的一座建筑。”人们常常这样说: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东方有夏宫。这是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无与伦比的杰作。[1][4][22]

任何事物都不会是十全十美的。圆明园如此之大,又是由几朝皇帝陆续扩建、改建的,加上封建帝王腐朽意识的影响,无论由哪个角度看,也还是有不足的。但是,就总体而言,圆明园确实是一座非常出色的优秀园林。可以说,它集中国几千年优秀造园艺术之大成,把中国古典园林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当年,凡目睹过其盛况的人,都说它确实是好。一些西方人,对中国园林刮目相看,也正是从圆明园开始的。总之,圆明园为中国这个文明古国赢得过荣誉,曾经是中华民族的骄傲![29] 1860年后的圆明园三劫

“我于昨天晚上到达中国皇帝的夏宫,它已经被放弃,但无数财宝都留在里面。我已派人通知格兰特将军,请他和额尔金勋爵一起来到这里。我们平分了那些财物。但我们只能拿走其中极少一小部分。由于交通工具有限,根本弄不走那座宫殿里的所有好东西。 ”

——劫掠圆明园的法军统帅孟托邦在给陆军部大臣的信

“圆明两度昆明劫,鹤化千年未忍归。一曲悲笳吹不尽,残灰犹共晚烟飞。 ”李大钊站在余烬残存的圆明园中,悲从中来,低吟出这一曲凄凉。那是1913年,之后,他东渡日本求学。1860年的那一场“火劫”以及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无政府状态”下的圆明园再遭劫难,成了李大钊心中永远的痛,挽不回,擦不掉,又忘不了。只是,在李大钊看不到的未来,圆明园遭受的劫难远未结束……

英法联军劫掠焚毁圆明园,就像被推倒的第一块多米诺骨牌,百年来,持续不断的破坏,庚子年的“木劫”、民国时期的“石劫”,以及解放后的“土劫”都在圆明园身上留下了深重的伤痕。而今,圆明园只剩下数不清的碎石瓦砾。从流光璀璨到奄奄一息,这是圆明园之痛,更是历史之殇。

木劫:古柏被砍掉卖钱

是的,圆明园确实太大了,里面的珍宝也太多了,英法联军劫掠圆明园时,本来计划将那里夷为平地,终因范围太大,未能实现如此疯狂的目的,圆明园内的不少建筑还是侥幸地留了下来,特别是北部西洋楼景观。一些老照片和文字资料中也有记载,到1870年,整个圆明园还留存了不少石材建筑,多处园林并未被全部焚毁。甚至在那场劫难之后,同治皇帝还进行过一次较大规模的重修。“虽蔓草断砾,荒凉满目,而寿山福海,尚有无数亭殿……竟日仅能游其一角。有白石楼一座三层,玲珑门户,刻画花卉,并是欧式。 ”这是1895年,康有为眼中的圆明园。北京史学会专家常润华觉得,那个时候或许是修复圆明园的最佳时机。遗憾的是,圆明园命中不止那一劫。 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帝仓皇出逃,八国联军进占北京,处于“无政府”状态下的圆明园遭到了当地化兵为匪的散兵游勇以及老百姓的破坏。

能拆的拆了,能砍的砍了,能搬的搬了,圆明园内很多殿堂、亭榭被毁,古老巨大的松柏也被砍掉卖钱,砖瓦和木料被盗运出园,在短短一个月时间里,整个圆明园内的树木以及原来残存的建筑荡然无存,徒留一地废墟。

石劫:曹锟运石建花园

庚子年再遭劫后,圆明园似乎变成了一个尴尬的存在,风光不再,却又无法弃之不顾。慈禧曾派信任的官兵小心保护圆明园残迹,终因国力渐衰,不得不裁减守护圆明园的部分官员,撤销了圆明园的总管机构。1911年,交由清廷总管内务府大臣进行管理。

这样形式意义上的监管没有任何力度,只能屈辱地让圆明园任人践踏,贪婪的军阀、地痞、奸商开始大肆搜罗、偷盗园内所剩无几的珍宝。民国时期,又有无数精美的汉白玉石雕、石碑以及假山太湖石等被盗走,而它们的用途仅仅是为私人宅院和墓地添砖加瓦,圆明园成了荒唐的建筑原料场。

因贿选总统而臭名昭著的曹锟,为了修建自己位于保定的“办公”花园,竟不嫌路远和运输麻烦,直接从圆明园拉走数十车的太湖石到西直门,装上火车运走了。

民国成立后的20多年里,每年都有上百辆大车装着圆明园残料驶离。在这场“石劫”中遭受损失最大的是西洋楼景区的欧式建筑。

土劫:大规模挖山填湖

当中国终于迎来新时代的时候,那个昔日的皇家园林、历经多次劫难的圆明园也回到了人民的手中,虽然,那里已是一片荒芜。是让它继续荒着还是改造?摆在政府面前的,是一道难题。 50年代初,周恩来总理明确指示:圆明园遗址要保护好,地不要拨出去,帝国主义把它烧毁,以后有条件可以修复。这样一句话,免去了圆明园被分割的命运,却仍没有为它找到最好的归宿,于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圆明园就那么尴尬地存在着,而破坏依然没有停止。

那个时候,园内住着700户大概3500名农民,他们占用了园中近2000亩的土地。这些农户为了生计开荒种地,就地取材挖砖盖房子。

上世纪60年代困难时期,更多的人涌入圆明园,人们开始大规模地进行挖山填湖、砍树盖房子。刘继文从父辈嘴里听到的圆明园,就是一个很大很荒凉但还算有用的园子。没有围墙的圆明园,谁都可以随意进出,只是很少有人再说它的历史。

篇四:圆明园盛时文物不少于150万件

圆明园盛时文物不少于150万件

十二生肖铜像不过是圆明园流失文物中的沧海一粟。

今天在圆明园遗址公园,人们只能看到半废的山水和断壁残垣,很难想象这里曾享有“万园之园”的美誉。盛时的圆明园,有著名景群上百处,清朝数代帝王在 150余年时间里精心经营这座集中西建筑风格于一体的皇家园林,乾隆皇帝评价圆明园说:“实天宝地灵之区,帝王豫游之地,无以逾此。”但如今,人们只能凭想象来揣测百余年前圆明园的风貌。

圆明园究竟有多少文物?这个问题至今众说纷纭。

据杨先生推断,圆明园当年的文物数量不会少于150万件。从清代档案史料、故宫博物院的研究文章以及《颐和园陈设清档》中,他搜集了不少证据:

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朝皇帝,每年居住在圆明园的时间达半年以上。以乾隆皇帝为例,据清内务府穿戴档记载,乾隆二十一年,全年共393天(因有闰月),乾隆去热河避暑山庄及木兰围场66天,去曲阜54天,居宫内(故宫)105天,居圆明园168天。道光二十四年,全年共347天,道光帝在圆明园居住时间达274天,在宫中居住仅73天。所以,圆明园内的陈设应不比故宫逊色多少。

圆明园园林建筑达20万平方米,比故宫的全部建筑面积还多4万余平方米。除去不会有什么陈设的亭轩的面积,用于园居、祭祀、读书、游乐、存储库房等的建筑面积在19万平方米左右。这些建筑内按一般陈设和库房存储计算文物数量的话,也应不少于故宫内陈设的文物数量。而据推算,溥仪退位时故宫实存文物至少应在 150万件左右。

道光年间内务府一份奏折,详尽载明道光十五年奉旨清查宫内及圆明园库贮物件情况:一两重银锞共存569390个,其中宫内存290505个,圆明园存 280694个;各式如意1621款,其中宫内存1194款,圆明园存450款;玉砚、笔洗等501件,其中宫内存142件,圆明园存337件;头等瓷炉、瓶、罐等共773件,其中宫内存337件,圆明园存291件……圆明园的收藏情况,由此也略能窥见一斑。

我国最早最大的百科全书

《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初名《文献大成》。明永乐元年(1403年)七月,明成祖朱棣命解缙、姚广孝、王景、邹辑等人纂修大型类书,永乐二年(1404年)十一月编成《文献大成》。 《永乐大典》收录古代重要典籍至七八千种之多,上至先秦,下达明初,这在当时真可以说是“包括宇宙之广大,统会古今之异同”。宋元以前的佚文秘典,多得藉以保存流传。收录的内容包括:经、史、子、集、释庄、道经、戏剧、平话、工技、农艺、医卜、文学等,无所不包。所辑录书籍,一字不易,悉照原著整部、整篇、或整段分别编入,这就更加提高了保存资料的文献价值。全书体例“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检索非常方便。 解缙(1369-1415年),字大绅,江西吉水人。明著名作家。

《永乐大典》

明成祖朱棣曾于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命令翰林学士解缙等纂修一部类书。解缙组织学士们,日经继夜纂书,于第二年便纂集成书,取名《文献大成》。然而,由于短期草就,内容不丰富,不合成祖之意。不久成祖又加派太子少师姚广孝等为监修,动员儒臣文士参加编校、录写、圈点工作。大约用了3000儒臣文士,收集了七、八千种图书,包括绎、史、子、集、释藏、道经、戏剧、评话、工技、农艺等,上至先秦,下到明初,统会古今,包罗万象,集古今之大成。

经过四年的精心纂修终于永乐六年(公元1408年)冬天完成了,定名为《永乐大典》。原书编成后,即藏于南京文渊阁。直至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北京皇宫建成,此书才移藏于北京文楼。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宫内失火,此典经抢救免于焚毁,五年后明世宗朱厚烽恐原本又遭意外,命阁臣儒士109人摹写副本一部,经五年到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完成。便藏于皇史崴。明朝灭亡之际,正本被焚。副本传到清乾隆已缺2000余卷,至光绪二十六年被八国联军大部分焚毁。解放后陆续收集到215册。

《永乐大典》 - 收集典籍种类 《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收录古代重要典籍至七八千种之多,上至先秦,下达明初,这在当时真可以说是“包括宇宙之广大,统会古今之异同”。宋元以前的佚文秘典,多得藉以保存流传。收录的内容包括:经、史、子、集、释庄、道经、戏剧、平话、工技、农艺、医卜、文学等,无所不包。所辑录书籍,一字不易,悉照原著整部、整篇、或整段分别

编入,这就更加提高了保存资料的文献价值。全书体例“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检索非常方便。全书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目录六十卷,共一万一千零九十五册,三亿七千万字。该书编成后,即珍藏在南京的文渊阁。永乐迁都后,又移至北京,深藏在故宫内的文楼(即文昭阁)里。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八月,誊写副本一部,从此《永乐大典》才具有正副两部,分别珍藏在文渊阁和皇史宬两处。

全书举凡天文、地理、人伦、国统、道德、政治制度、名物、奇闻异见以及日、月、星、雨、风、云、霜、露和山海、江河等均随字收载。全书分门别类,辑录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八千余种古书资料,大凡经史子集与道释、医卜杂家之书均予收辑,并加以汇聚群分,甚为详备。它保存了明代以前大量的哲学、历史、地理、语言、文学、艺术、宗教、科学技术等方面丰富而可贵的资料。

《永乐大典》汇集了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八千余种古书典籍,除了著名的经史子集,还有哲学、文学、历史、地理、宗教、医卜等各类著作,包罗万象,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它比著名的《不列颠百科全书》成书年代早了300多年。《永乐大典》内容包括诗文、戏曲、僧、道、医药、工艺等方方面面,其中,《永乐大典》还收录了许多后世已经残缺或佚失的珍贵书籍,如《薛仁贵征辽事略》、宋本《水经注》等,其所征引的材料,都是完整地抄录原文,因而许多宝贵的文献能保存其原貌,人们称《永乐大典》为“辑佚明初以前珍本秘籍的宝库”。

《永乐大典》 - 起因和条件

《永乐大典》外观

一是消除“靖难之变”的影响。朱棣是以武力从侄儿手中夺得帝位,这在程朱理学盛行的当时,很多朝臣和知识分子都认为是倒行逆施。朱棣对此采取了恩威并施的办法,一方面对拒不从命者开杀戒,另一方面提倡文教、振兴学术,加以怀柔。编撰群书可以把大批知识分子置于中央政府的直接控制下,埋头于断简陈编之中,可以使他们钳口不言,无暇多问政事。同时,又可减少人们对“靖难”的关注。因此,明成祖即位不久,即敕修《大典》。

二是《大典》的编修不仅是永乐初年政治斗争的需要,也是明王朝立国以来“文治”政策发展的结果。据《明史·成祖本纪》记载,朱棣是一个“雄武之略,同符高祖”的封建帝王。他即位后,“六师屡出,漠北尘清”,“幅员之广,远迈汉、唐”。但他并不满足于此,他还要把自己

的“文治”也推到“远迈汉、唐”的高峰。因此,用一部“序百王之传,总历代之典”的“一统之制作”来标榜“大混一之时”的盛世,显得非常必要。

三是《大典》的编修也是社会文化发展的需要。明王朝取代元朝,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复兴元代不甚发达(来自:www.sMHaiDa.com 海 达范文网:园明园里有哪些文物)的文教业。通过《大典》这样一部类书,对汉民族的传统文化进行系统的整理与总结是这一任务的组成部分。不过,《大典》也绝非像某些文章称誉的那样将所有典籍悉收并载。据《东林列传》所载,永乐初年,饶州儒士朱季友进呈了一部“专诋周、程、张、朱之学”的图书,结果,不仅人被杖谴,书也被焚毁。据《宾退录》记载,朱棣也曾命解缙等清理建文朝的奏议文章,将“有关农、桑、礼、乐者,存之;其有干犯?靖难'事者,焚之。”可见,对上述这类图籍,《大典》也要毫不客气地予以摈弃。称之“奥典”,也是相对而言。

四是具备了修纂《永乐大典》必备的文化和经济条件。据记载,明军攻占元都后,将元政府典藏全部运往南京。元朝先后得到宋、辽、金三代在北京的藏书,数量极多。同时,太祖、成祖两朝,还曾多次诏求民间藏书。因此,明立国不久,就拥有了极为宏富的政府藏书,这在中国藏书史上极为罕见。后来,《大典》的纂辑工作,就在当时的皇家图书馆———文渊

阁中进行,所有这些藏书,都成为《大典》辑录的底本。此外,唐、宋两代,学术发达,撰著飞速增长,而宋代雕版印刷业繁盛,使书籍的传播更加广泛,公、私撰著流传极快,这些著作也都被《大典》所汇录。所有这些,必然使它在规模上远逾前代;而且朱元璋和朱棣都极为重视文化教育,当时各级学校遍设全国,这也为《大典》的编修创造了浓厚的学术气氛和坚实的人才基础;朱棣即位后,兴修水利、广开漕运,奖励农桑,社会经济日趋繁荣,为编制《大典》这样工费浩繁的大类书,提供了可靠的经济基础。

综上,在明成祖统治时期,编修《大典》所需的各方面条件都已具备。[1]

1403年朱元璋第四子朱棣借“靖难”之名,赶走建文帝,夺取政权,年号“永乐”。为了炫耀文治,朱棣命翰林院学士解缙、太子少保姚广孝为监修,编纂一部大型类书,用以系统地收集天下古今书籍,以便于查考。

解缙等奉谕,组织一百四十七人,按照《洪武正韵》的韵目,将各种资料抄入书中。次年十一月,全书编纂完成,赐名《文献大成》。史书中说,朱棣"览所进书,尚多未备",于是再命重修。解缙领命,重组编撰力量,开馆文渊阁。参加者计正总裁三人,副总裁二十五人,纂修三百四十七人,催纂五人,编写三百三十二人,看样五十七人,誊写一千三百八十一人,续送教授十人,办事官吏二十人,共二千一百八十人。而先后"供事编辑者三千余人"。

永乐五年(1407),全书大体定稿,姚广孝领衔进呈,朱棣阅后表示满意,亲自撰写了《序言》,正式定名为《永乐大典》,并聘请抄书者誊抄全书。至1408年冬,《永乐大典》全书抄写完毕。永乐十九年北京紫禁城建成,朱棣迁都北京,《永乐大典》随之运到了北京,长期贮藏于宫城内的文楼。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宫中火灾,火势危及文楼。火灾之后,嘉靖皇帝萌生了将《永乐大典》再抄一部副本另外保存的念头。重录副本直到隆庆元年(1567年)方告完成,与永乐正本的格式、装帧完全一致。永乐正本移放到文渊阁,明亡之后下落不明。

《永乐大典》 - 载体材料

纸张

《大典》使用的是以桑树皮和楮树皮为主要原料制成的皮纸,当时北方习惯称为白棉纸。因“其纵纹扯断如棉丝,故曰?棉纸?”。(明宋应星《天工开物》 )这种纸在嘉靖前后产量很大,纸质洁白柔韧,是印书的佳选。藏书家们习称“白棉纸本”。《大典》本用纸厚度为0.12毫米的白棉纸。

明代以徽州墨

最著名,产量也大,以黄山松烟加多种配料制成,销售全国。程氏、方氏等徽

墨商世代经营,驰名海外。朱墨则以

朱砂矿物质制成,颜色经久不褪。[1]

《永乐大典》 - 字体插图

字体

除标题首字用多种篆、隶、草体书写外,正文为楷书台阁体。明清时对科举试卷文字,要求端正整齐,大小一致。所以生员和经过科考任命的馆阁、翰林院官员都擅长这种字。明代楷书一般横竖撇捺都比较张扬,不甚拘谨,有宋元遗韵。明末以后,受董其昌影响,字体追求圆润,馆阁体字日渐平庸。《大典》字体端正整齐,而有洒脱精神,实为写本精品。 插图

《大典》中各类插图包括人物故事、博古器物以及宫室建筑、园艺花木、山川地图等,用传统白描线条笔法,人物景象,生动逼真,工致精美。嘉靖录副时,也由画工以原图摹绘而成。因此,这些插图是宋元和明初画家们的绘画作品的遗存,在绘画史、书籍插图史方面也极具价值。

平湖秋月

平湖秋月

词条:平湖秋月

平湖秋月位于白堤西端,背倚孤山,面临外湖,景区面积6000多平方米。唐代建有望湖亭,明代又增龙王祠,清康熙年间定名平湖秋月,为西湖十景之一。由御碑亭、平湖秋月亭、四面厅、八角亭、湖天一碧楼等建筑组成,是一处沿湖展开,错落有致,独具一格的园林景观。[查看词条]

雷峰夕照

夕照山是南屏山的支脉,又称雷峰,海拔48米,二叠石灰岩构成。因昔郡民雷就之所而得名,此峰众山环绕,是净慈寺的案山。此山因吴越国王钱弘俶为其妃黄氏所建黄妃塔及西湖民间故事“白蛇传”相关而盛名天下,是西湖十景“雷峰夕照”的所在地。此处有史迹雷峰塔遗址、青云岩、白云庵遗址等。

塔因地处吴越国杭城西关外雷峰上,称西关砖塔,俗称雷峰塔。旧亦有称黄妃塔、王妃塔。为砖木结构阁式塔,八面七层。塔系吴越国王钱俶之妃黄氏因奉藏佛螺髻发及佛经而建。筹建于北宋开宝五年(972年)之前,竣工在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塔以砖石为芯,外有木构檐廊,重檐飞栋,洞窗豁达。内壁八面镶嵌《华严经》石刻,塔下相传供奉过16尊

篇五:圆明园的文物

圆明园文物收集册

姓名:王慧敏 班级:五(3)班

乾隆皇帝甲胄: 此款系清乾隆帝甲由甲挂、甲裙、左右镜,及左右护肋等几分称为甲衣,下部叫革制成。表面鬃漆,钉以镀金铜泡,额前镀金镂,饰云水龙纹紫貂毛盔缨,顶镶东猎时穿用,制作精纹饰极具形式美感。 以镀金铜泡,保存时

胄,以锦料制成,全甲护肩、胸前背后护心个部件组成,衣上半部围裳,胄(盔帽)以皮前后各有一梁,通体遍正中突出一块遮眉,镶及各色宝石饰件,缀以珠一颗。乾隆大阅及狩良,色彩稳重,造型及锦料质地较为坚实,饰除注意贮藏环境温湿,

按普通织绣品保藏时可采用撑架撑起作立式放置。

青铜鎏金佛塔:

高约 2 米,与故宫内现存的佛塔基本相似。通体各层镶嵌着绿宝石,这在乾隆年间各种佛塔中都是少见的。这座金塔顶部为日、月、伞和三宝,代表佛教中最理想的天界,日、月镶嵌巨大的绿宝石。中间的半圆体有一佛龛,佛龛中为

释迦牟尼像,形态自然、铸造艺术精湛。下部四方体有雄狮托起整个塔体造型。这是藏传佛教佛塔的典型样式。

十二生肖铜像:

“十二兽首”制造者郎世宁(1688—1766)意大利人,原名朱塞佩·伽斯底里奥内,生于米兰,清康熙帝五十四年(1715)作为天主教耶稣会的修道士来中国传教,随即入宫进入如意馆,成为宫廷画家,曾参加圆明园西洋楼的设计工作,历任康、雍、乾三朝,在中国从事绘画达50多年。由于郎世宁带来了西洋绘画技法,向皇帝和其他宫廷画家展示了欧洲明暗画法的魅力,他先后受到了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的重用。 就在中法关系仍在低谷徘徊之时,又一件引发中国强烈不满尤其是民间极大愤怒的事件在巴黎发生:佳士得拍卖公司不顾中国反对,于2月23日至25日在巴黎举办“伊夫·圣罗兰与皮埃尔·贝杰珍藏”专场拍卖会,拍品中包括圆明园的鼠首和兔首铜像。

然而,就在关心兽首拍卖的同时,选材为精炼红铜、历经百年而不锈蚀的12座人身兽首雕像的由来同样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

《女史箴图》:

中国东晋绘画作品。作者顾恺之。原作已佚,现存有唐代摹本,原有12段,因年代久远,现存《女史箴图》仅

剩9段,为女史箴图(局部)绢本,设色,纵24.8厘米、横348.2厘米。此图依据西晋张华《女史箴》一文而作,原文十二节,所画亦为十二段,现存自“冯媛挡熊”至“女史司箴敢告庶姬”共9段。作品注重人物神态的表现,用笔细劲联绵,色彩典丽、秀润。故宫博物院另藏有宋代摹本,水平稍逊,而多出樊姬、卫女2段,亦有研究价值。

《乾隆肖像》:

郎世宁绘制的《乾隆肖像》是圆明园艺术品珍品,是乾隆皇帝41岁时的坐像,乾隆身旁站立两位大臣,人物极具神韵,为中国与欧洲绘画技艺相结合的佳作。

《永乐大典》:

它是明永乐年间编纂的一部大型类书。全书目录60卷,正文22877卷,装成11095册,这一古代文化宝库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明成祖时《永乐大典》的纂修,是我国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如此一部规模宏大的类当时未能毅印,仅抄写皇宫深院年虽抄写成本却杳如黄迹。副本《永代收藏不

书,永乐帝然付之刊一部,存于中。嘉靖末副本,而正鹤,不知踪乐大典》清善,续有遗

失;近代更是被八国联军焚毁、劫掠。至今残存的嘉靖副本由于其重要的文献价值仍被学术界视为珍宝。据统计,现在嘉靖副本《永乐大典》在全球范围尚存400余册,其中223册存藏国内,国家图书馆馆藏221册。

初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