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菜刀书法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11:18:09 字数作文
菜刀书法字数作文

篇一:什么是书法

什么是书法 武洪伟

书法研究及书法教育中最根本的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是书法?弄明白了这个问题,书法及书法教育中的许多问题就不再是问题,遗憾的是这个问题很多人想破解但都没有成功,对这个问题人们只好以自己的认为来回答,这样的结果谁也说服不了谁,这是造成书法界乱象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个问题是不是象“美是什么”一样不可能有一个明确的答案,或者说根本无法解开,其实也不是,他是可以解开的,因为他有一个具体的形象,这点就是最重要的,只是很多人没有看清楚他的真面目,我说的很多人,特别指那些学书法的人,还有理论专家,特别是理论家,就是他们影响到了人们对书法的正确认知。

那么是什么人看清了书法是个什么东西呢?说来也许会让你很吃惊,也许根本不相信,看清楚书法真面目的人,就是很多老农民。

农村人说一个人的字写得好,往往会说这个人的字很有笔锋,或者说这个人的字笔锋很“硬帚”,你听到过没有?在这里,农民看到了什么?看到了一个东西叫做“笔锋”。他们眼中的笔锋是什么?显然不是指毛笔的笔毫,而是指字的笔画,是指毛笔从下笔开始到结束运行的整个轨迹。

中国书法之所以成为书法,主要原因就是有这个看得见的形式因素——笔锋。然而,在学者及当代人学书法的人眼中,他们没有看到这个东西,却把书法看成了“线条”,正是这个很小的“偏差”,让 1

他们至今与书法的真面目失之交“目”。这里举一个例子:

(上面这幅字,实事求是地说,你看到的是线条还是笔锋? )

在汉字的书体中,除了甲骨文与篆书,隶、草、楷、魏碑都明显可以看到笔锋,甲骨文与篆书有没有笔锋?是不是笔锋字?

2

(甲骨文与篆书采用“中锋”,中锋同样是一种笔锋,他们仍然是一种笔锋字。)

没有笔锋的字,尽管是汉字,但都不是书法,美术字就不是书法。

(上边是两幅美术字,你觉得他们是书法吗?为什么?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因为他们没有“笔锋”的形式,或者说他们不是采用笔锋思维来“书写”,当然就不是书法。)

3

所以是不是书法首先就是看他是不是笔锋字。

笔锋是从哪里来的,有什么作用,为什么它能够让汉字成为书法?

笔锋最根本是由笔意产生的,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就像我们的语意能够产生话锋,话机一样,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用“笔锋犀利”来形容文章文意厉害,文章中的笔锋是无形的,世界上任何无形的观念都是来自于有形,有形为无形提供对照,无形为有形揭示根源(比如道与万物的关系就是如此),无形的笔锋是怎样产生的?显然是由文意产生的,也就说“意”可以产生“锋”,既然如此,笔意必然就会产生笔锋,一定要产生笔锋,笔锋反过来,能够携带和表达笔意,这就是笔锋的作用,可见笔锋与笔意二者是天然就生在一起的一个东西。所以中国书法本质不是什么线条,同理,中国画中的“线条”也不是“线条”,而是携带了笔意的笔锋(另文论述)。

在所有的书写工具中,毛笔原本锥形的形态及“软”使他的笔锋成为携带和表达笔意最优势的一种书写工具,任何书写工具无法与之相比。钢笔字与粉笔字等是怎么回事呢,很简单,他们是模仿毛笔的笔锋写字,只是携带笔意的能力较低,他们与毛笔字的区别就这么大一点。

4

仿宋字的横画右端有一个突起的三角形,启功问过造字的工人,为什么要有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有什么用?造字的工人说不知道,启功先生认为,有一个三角形目的是为了打破横平竖直。(《启功给你讲书法》97页,2012年版)

先生的解释其实是错误的,这个三角形其实就是毛笔的“笔锋”,仿宋字保留了毛笔的笔锋形式,所以人们说他书法味很浓,但他却不是书法?为什么?有两个原因。一是笔意被抽走,只留下一个笔锋形式的躯壳,在书法中,笔意就是隐藏在内部起实质作用的东西,笔意是影响到笔锋及结构的主导性因素。二是仿宋字的字与字之间及单字笔画之间是一种直线型的纯平衡结构,书法则是一种波形结构。

笔锋还是推动汉字字体发展演变的主要因素,有什么样的笔锋形式,就有什么样的字体出现,这一点,文字学家一直都没有注意到。

书法的第三个秘密是从甲骨文开始,所有汉字的发展演变都是在一种横竖交叉结构的思维方式下按相反相成的原则进行的,自始至终没有跳出这个思维。汉字有独立构字能力的笔画就是横画与竖画,横就是一,竖在甲骨文中就是十,其他任何笔画无独立构字能力。

横竖交叉相反相成又藏着一个秘密,那就是中国文化中的多种对立统一的哲学关系可以放进去,比如主次、长短、俯仰、相背、正欹、纵横等,这个学书法的人比较懂。如果换做英文字母、楔形文字、纳西象形文字等,这些关系你就放不进去,不信可以试试。此点也可证明书法与汉字的“象形”无关。

书法的第四个秘密是字心攒聚,字心攒聚有两种形态,一种是 5

篇二:著名书法家韩绍玉

从普通工人到著名书法家——韩绍玉

当代著名书法家刘炳森赞誉韩绍玉:“他的行草书作,结构准确谨严而又能舒展开张,运笔持重沉实且时见轻灵飞动。”

韩绍玉(1942—1997),河北省三河县(今河北省三河市)闵庄子人。著名书法家。

韩绍玉1942年生于天津,自幼酷爱书法,累经数十年研习,由一名普通的铸造工人最终成长为享誉全国的书法名家,曾任中日青年交流中心教育研修部副编审。韩绍玉的行草书结构严谨,融行、草、隶、魏碑于一体,清新刚健,其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出及在《人民日报》、《中国文化报》发表,曾为《经济日报》、《中国商业报》等数十家报刊题名,并为华山、黄山、沱海、漫海等远洋轮题写船名。著有《韩绍玉行草书唐诗选》、《韩绍玉行书字帖》。

1997年12月13日,韩绍玉因病于北京空军总医院逝世。

苦练成大器

韩绍玉原籍三河县黄土庄镇闵庄子。在日军侵占三河和灾荒不断的年月里,其父母迫于生计,流离到天津,以走街串巷“磨剪子抢菜刀”糊口。1942年韩绍玉生于天津市河北区小王庄。韩绍玉7岁入学,小学即对毛笔书法产生极浓厚的兴趣。他在拾柴割草、喂猪放羊之余,仍不忘练字。冬春在雪地窗花上,夏秋在浮土沙滩上,以木棍做笔反复摹写,时常忘记吃饭。韩颖悟好学,为节省纸笔,自制毛笔练书法,一张纸两面用。为练腕力,常与大同学掰腕子,挺举提拉重物;为练运笔方法和字体结构,反复临摹名家书帖。深受老师喜爱而着力培养,10岁初谙王、欧、柳、颜、苏等书法家的基本笔法。其功底旦渐加深。乡亲们看重且喜好他的书法,写春联、家信等,不少人请其代笔。

1958年7月,韩绍玉到北京重型机械厂当了一名铸造工人。繁重的体力劳动未改其“研习书法,有所成就”的初衷和志向,每天下班后至少挤出两个小时习字。入厂头三年,他每月工资只有16元,其中6元寄给父母,8元买饭票,

剩下2元买书法书籍。钱不够,勒紧裤带从伙食费中挤,为节约支出,他用盐水刷牙,用餐买最贱的饭菜,不抽烟,不喝酒,不饮茶,不买衣服,上下班总穿工作服。由于长期节衣缩食造成营养不良血压低,两年之中曾两次住院,1米75的他体重剩下不到60公斤。工友们被其精神所感动,常有人悄悄往他褥子底下塞饭票,抢脏活累活干,想法帮他买名家书帖,找些废旧报纸供他练习书法。

1964年,韩绍玉与同厂女工孙永谦结婚,从此住进了一间不足15平方米的宿舍。韩绍玉除吃饭睡觉外,几乎把所有业余时间都用在了研习书法上。他饱览楚词汉赋、唐诗元曲、古典文学名著和史书,熟读《历代书法论文选》、《中国书法简史》、《书法美学》、《书法研究》等,潜心研究甲骨文、散氏盘铭、汉代瓦当、木简、魏晋墓志、唐宋碑文、明清墨迹,尤对历代书法家字帖更是情有独衷,临摹和手抄了《草书大字典》、《行书大字典》等12部书法及其理论书籍。

经过十几年躬耕不辍的努力,韩绍玉奠定了深厚的书法功底,悬、倚、枕、提、按等运笔技法烂熟于心;腕、肘、臂运力自然天成,能缓能疾,能收能纵,笔随意旋,挥洒自如。1976年3月20日,《人民日报》“到处莺歌燕舞”通栏标题采用的是韩绍玉书法。1978年,《韩绍玉书行草唐诗选》出版。尔后,又陆续出版了《韩绍玉行书字帖》等专著。

艺术铸丰碑

1990年,韩绍玉应聘为中日青年交流中心教育研究部副编审,负责中日书法交流工作,成为职业书法家,开创了新中国成立后由普通工人成长为著名书法家之先河。

功成名就后的韩绍玉并没有止步,他坚持以孜孜不倦的精神追求更高的书法造诣,拜孔庙,谒碑林,登五岳,访石窟,摹名家墨迹于汗青,觅前人书道之神韵,汲山川奇秀之风姿,启书法风格之灵性,自成一体,日臻成熟,尤以行书草书见长。其字体博采众艺,冶草、隶、魏于一护,字体清新刚健、潇洒俊逸,结构严谨、动静有态,凝重中透出一股秀气,使人大有意味不可穷极之感。韩绍玉的书法极其重视整体气韵,对书法中的分间布局、参差避让、笔划祖细、浓淡枯湿、落款铃印都着眼于艺术效果,处理得洽到好处。对每一行一字的正、侧、掩、仰、前、后、左、右,都成竹在胸,精心安排,并从书法内容上取势、取形、取

神。受到启功、康殷、齐良迟、刘炳森等许多著名书法家的赞誉。

韩绍玉书法作品曾入选《中国当代书法家辞典》、《中国当代书法大字典》、《当代中国书法作品集》、《集行草大字典》、《中日名家书法》、《中国超世纪人才库》等数十家书刊。在刘少奇纪念馆、中南海书法作品珍藏室、西安碑林等处皆有他的书法真品。日本原首相宫泽喜一的首相府内挂有韩绍玉题写的长联:“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他还曾应邀为邓小平、江泽民、李瑞环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书写作品,曾为日本原首相田中角荣、原外相大平正芳、原韩国驻中国大使卢载源等国际友人挥毫献墨。1996年,韩绍玉为新建的北京西客站书写了巨幅壁作“赤壁怀古”。

“报签大王”

报头是名人书法和书法名人的荟萃墨宝,也是我国书法艺术宝库中的一种独特的艺术瑰宝形式,是与广大人民群众文化生活贴得最近,读者最广的艺术品。韩绍玉以其独特的书法艺术风格博得不下百余家报刊争相约请他题写名称,故而有“报签大王”之誉。他题报头以行书为主,以清秀、劲健、酣畅而闻名,风格十分鲜明,著名书画家齐良迟先生曾称赞他所提写的报头“笔机流畅,潇洒天成”。

著名的《经济日报》在创刊初期用的就是韩绍玉题写的报头。《经济日报》前身叫《财贸战线》和《中国财贸报》。今天的《经济日报》报头下有两个序号,后面带括弧的总序号始自《财贸战线》创刊号,其间又经《中国财贸报》。1981年元月,《财贸战线》更名为《中国财贸报》,1983年1月1日,《中国财贸报》又更名为《经济日报》,《经济日报》并延续至今。《财贸战线》报头4个字,初为华国锋同志手书;改名《中国财贸报》后,采用的是标准隶书体;《经济日报》创刊时,报社决定面向社会广泛征集报头。当时韩绍玉题写的“经济日报”四个字以其清新刚健、潇洒俊美的艺术风格受到经济日报社的青睐,在众多的征集作品中脱颖而出,终被采用,直至1984年10月邓小平同志为《经济日报》题写了沿用至今的新报头。

除《经济日报》外,韩绍玉还为《中国环境报》、《中国机电报》等百余家报刊书写刊名,并为“黄山”、“华山”、“沱海”、“漫海”等27艘远洋轮书写船名,为“中国农业银行”等上百家金融商企单位书写过匾额。

篇三:书法第一讲

第一讲:一些琐碎的问题

一、版本的问题

目前我们见到的王羲之墨迹,诸如手札之类的《丧乱》、《孔侍中》等等,都是唐代双钩本。

这种一般叫做“向拓本”,据说也叫“硬黄拓”,咱不管他怎么一个复杂的工艺了,但是一个关键点是:往里面添墨的时候,曾经看过周汝昌先生《书法艺术问答》中介绍启功先生的说法:先双钩,然后临摹非常熟悉了,直接写进去或者添墨。

我觉得这可能是褚遂良他们才这么干,因为他们有这种功力,况且神龙本(老冯那个)和定武本、黄绢本(褚遂良、欧阳询他们那个)《兰亭》差别很大就在这里。

那么我们现在看到的“向拓本”是怎么弄的呢?添墨据说是:用画工笔画的手法,一点一点描进去的墨。我觉得这个说法比较可信!因为:

1、我们能够从《丧乱》、《二谢》的线条中,看到笔画里面的飞白,直接写进去的不可能有。

2、我们目前见到的这些手札向拓本还有神龙兰亭,这些都是让鉴真老和尚送给日本或者皇帝的把玩之物,谁敢弄得不像?还想活不?!所以,宫廷里面肯定有一些“王羲之书法人体复印机”。

所以,目前的这些王羲之墨迹向拓本基本反映了王羲之书法的原貌。

二、纸张的问题

据日本的富田淳撰文说:《丧乱帖》的纸张是雁皮55%,楮(楚音,楮树,树皮是制造桑皮纸和宣纸的原料)45%的混合纸。其中还有黄蜀葵淀粉。黄蜀葵淀粉是一种胶质体溶液。据说这是日本高知县纸产技术中心分析出来的,因为《丧乱》在日本呢。

咳,咱不管这种纸是啥构成了的。但是我要说明的是,生宣纸是明代大写意画才开始使用的,并且进入到书法领域中来的。王羲之那年代没有生宣纸。结合目前国内写王字高手的用纸来看,写小字基本都不用生宣纸,孙晓云、张旭光老师用过水纹宣纸。陈忠康用过什么高丽纸和温州皮纸。

基于此,要写二王系列的小字,不能选择生宣!

元书纸也不错,反正太洇墨、洇水的纸张不好用。 雁皮:有雁皮宣。雁皮,【原形态】毛花荛花落叶灌木,高达1m,根粗壮,淡黄色,内皮白色。茎红褐色,韧皮富纤维,小枝纤细,上贴生白色柔毛,越年生枝黄色,无毛。叶对生,近对生或互生,纸质;长椭圆形或披针形,长1.5-3.8cm,宽0.7-1.8cm,先端尖,基部宽楔圆形或楔形,边缘稍反卷,全缘,上面暗绿色,下面粉绿色,两面均被白色长柔毛;侧脉3-5对,凸出。花两性,整齐,几无梗;数朵花组成顶生的短总状花序;无苞片;花被筒状,黄色,长约1cm,被稀疏柔毛,花萼纺锤形,具10脉,外密被长柔毛,裂片5,裂片宽卵形或椭圆形,长1-1.2mm;雄蕊10,排成2轮,上下轮分别着生于花被筒的近喉部及中上部,花丝短;花盘通常裂成2或4鳞片;子房上位,倒卵形或椭圆形,先端被淡黄色绒毛或无毛,花柱短,柱头大,近球形,核果卵形或椭圆形,贴生白色柔毛,长约6mm,熟时鲜红色或紫黑色,花期5-6月,果期8-9月。

三、毛笔的问题

我们可能多有过被八十年代一批老先生忽悠过的经历,反正我有。

那时候一些老先生说:写字?那得用长峰羊毫!只有长峰羊毫才显得你有功力!

那东西,现在没人用,因为软踏踏的根本不听话,且长!你想,要是用面条写字,还不累死你啊?!

忘记了谁说过王羲之是用“中山兔毫笔”。这种毛笔我在八届国展评选的时候,孙晓云老师告诉过我,所谓兔毫(当然,中山在哪里我们不用去管),就是某个月份(具体几月份没记住,汗一个!)兔子脊背上的毛,弹性好!

现在兔子少了,都是家养的了。在什么都是野生好的时代,咱只好用替代品了。我觉得(其实我也见过很多书法家),他们都用兼毫或者狼毫。有好用的飞船不用,我们非要坐着丹顶鹤上月球,这就有点自己跟自己过不去了,对不?!

其实还有一种毫很好用,按下不表。师傅教徒弟,总得留一手!

四、字体大小的问题

我留心过王羲之的一些尺牍(其实一共也就十来种),所谓尺牍,可能就是古代的一尺()古代一尺咱不管了,那都没用)。基本尺寸都在高度:26厘米《丧乱》、24.8厘米《孔侍中》、25厘米《妹至帖》、26厘米《兰亭》。。。

那么,这个尺寸的话,字的大小基本就在鸡蛋黄(普通的鸡蛋,不是乌鸡蛋,更不是鸵鸟蛋!)或者核桃大小(不是浙江的山核桃。)

所以,我们临摹王羲之的时候,字尽可能和他的一样大。太大,你解决不了线条中段的问题。太小,你处理不好用笔的过程。

第二讲:用笔和线条

一、线条是扁的,不是圆的

很多人包括评论家评论某个人的作品时,经常说:线条“圆劲”!于是,以讹传讹,大家都觉得线条写“圆”了才好!

其实,线条本身是二维的,在纸上面就是一个平面。但是,我们要通过分析、欣赏其使用笔的动作,把它看成是三维的或者四维的(说玄点,加上了书写时间的概念,简单点说,就是笔画的先后书写次序问题。)

但是我们仔细看一下古代经典法帖(分析书法尽量别用现代、当代人的作品当作参照物,因为当代人没几个会写毛笔字的,得罪了!),他们的线条都是“扁”的,除非篆书(貌似篆书也不是圆的)。

现强调几个概念:

圆---圆柱体。

扁--有厚度,但不是圆柱体。

片--厚度很小或者忽略厚度,比如铁片、吉列刀片。

那么线条的圆、扁、片是真么造成的呢?是线条的两端!也就是说,是用笔的起笔、收笔动作造成的线条两端形状所产生的视觉“欺骗”(请注意,我在这里用了“欺骗”这个词,因为我们的审美积累会形成审美经验,眼睛看到的物体会欺骗我们的分析,于是美和丑就产生了!)

简单地说,看看古人有几个在行草书中是用很标准的悬针竖的???(就是竖的最后出锋的锋尖在线条中间),因为在中间,线条就是圆的了,那样跟棒槌

似的线条没有动感、和势的走向。看似很厚重,其实傻呆呆的毫无生气可言。

扁线可以形成转(拐圆弯)、折(拐硬弯),且有厚度,这样变化不仅多,而且生动有力。

片线类似铁片,怎么折叠也没有力量感,没劲之极!

大家想一下,一根绳子,你就是怎么编织,他也拿不起来,软绵绵的,也没有什么拐弯的变化,是不?!

大家有兴趣看看王羲之的手札和《兰亭》,里面的线条是不是扁的?大家再看看当代写王字的高手孙晓云、陈忠康、张旭光先生的作品,他们的线条是扁的还是圆的?

所以,要改变一个看法:线条是扁的,不是圆的!

二、所谓笔法到底是啥?

人就是这样,文明程度越高,人类进步越快,反而把很简单的事情弄得越来越复杂。比如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就是,复杂到了必须是一门学问了。

有些东西简单的不得了,我们却以为他高深的不得了。比如,领导一个笑,我们会觉得这是一个意味深长的笑,有什么含义?咋回事?就开始分析研究,最后把自己搞得神经错乱了。

言归正传。

所谓笔法,其实窃以为,就是正确、合理使用毛笔的方法!

所谓用笔,就是如何正确、合理的使用毛笔!

篇四:技术视野下的王羲之书法

技术视野下的王羲之书法(齐玉新)

开 篇 词

一直以来,书法似乎被神秘化了,玄化了。很多人对于书法很头疼,他们甚至望而生畏。

很多人,由于没有进入学院接受正规系统的教育,学书法仅仅是靠个人的喜好和个人的角度来学,这在很大程度上未免浅尝辄止。

平时,和朋友们私下谈谈书法,对于自己的一些见解大家觉得很好玩,也很实用,于是我萌生了和更多的人一起聊聊书法的问题。

从哪里开始呢?于是我选择了王羲之,先拣着大个的来。

也许很多人会说,老齐就会玩玩网络,顶多弄点展览、国展忽悠学之类的,那么这次我就忽悠忽悠所谓的学问,而且从技术的角度忽悠一下王羲之,列位看官注意听讲。

说明一下:

1、如果你被我忽悠了,我不承担责任。

2、讲座过程中,我不接受任何提问。

(本系列文字谢绝其他网络、媒体或个人以各种形式转载、使用,仅供中国书法家论坛网友被忽悠用,谢谢配合!以免流传甚广的话,容易误人子弟,切切!)

第一讲:一些琐碎的问题

一、版本的问题

目前我们见到的王羲之墨迹,诸如手札之类的《丧乱》、《孔侍中》等等,都是唐代双钩本。

这种一般叫做“向拓本”,据说也叫“硬黄拓”,咱不管他怎么一个复杂的工艺了,但是一个关键点是:往里面添墨的时候,曾经看过周汝昌先生《书法艺术问答》中介绍启功先生的说法:先双钩,然后临摹非常熟悉了,直接写进去或者添墨。

我觉得这可能是褚遂良他们才这么干,因为他们有这种功力,况且神龙本(老冯那个)和定武本、黄绢本(褚遂良、欧阳询他们那个)《兰亭》差别很大就在这里。

那么我们现在看到的“向拓本”是怎么弄的呢?添墨据说是:用画工笔画的

手法,一点一点描进去的墨。我觉得这个说法比较可信!因为:

1、我们能够从《丧乱》、《二谢》的线条中,看到笔画里面的飞白,直接写进去的不可能有。

2、我们目前见到的这些手札向拓本还有神龙兰亭,这些都是让鉴真老和尚送给日本或者皇帝的把玩之物,谁敢弄得不像?还想活不?!所以,宫廷里面肯定有一些“王羲之书法人体复印机”。

所以,目前的这些王羲之墨迹向拓本基本反映了王羲之书法的原貌。

二、纸张的问题

据日本的富田淳撰文说:《丧乱帖》的纸张是雁皮55%,楮(楚音,楮树,树皮是制造桑皮纸和宣纸的原料)45%的混合纸。其中还有黄蜀葵淀粉。黄蜀葵淀粉是一种胶质体溶液。据说这是日本高知县纸产技术中心分析出来的,因为《丧乱》在日本呢。

咳,咱不管这种纸是啥构成了的。但是我要说明的是,生宣纸是明代大写意画才开始使用的,并且进入到书法领域中来的。王羲之那年代没有生宣纸。结合目前国内写王字高手的用纸来看,写小字基本都不用生宣纸,孙晓云、张旭光老师用过水纹宣纸。陈忠康用过什么高丽纸和温州皮纸。

基于此,要写二王系列的小字,不能选择生宣!

元书纸也不错,反正太洇墨、洇水的纸张不好用。

(雁皮:有雁皮宣。雁皮,【原形态】毛花荛花 落叶灌木,高达1m,根粗壮,淡黄色,内皮白色。茎红褐色,韧皮富纤维,小枝纤细,上贴生白色柔毛,越年生枝黄色,无毛。叶对生,近对生或互生,纸质;长椭圆形或披针形,长

1.5-3.8cm,宽0.7-1.8cm,先端尖,基部宽楔圆形或楔形,边缘稍反卷,全缘,上面暗绿色,下面粉绿色,两面均被白色长柔毛;侧脉3-5对,凸出。花两性,整齐,几无梗;数朵花组成顶生的短总状花序;无苞片;花被筒状,黄色,长约1cm,被稀疏柔毛,花萼纺锤形,具10脉,外密被长柔毛,裂片5,裂片宽卵形或椭圆形,长1-1.2mm;雄蕊10,排成2轮,上下轮分别着生于花被筒的近喉部及中上部,花丝短;花盘通常裂成2或4鳞片;子房上位,倒卵形或椭圆形,先端被淡黄色绒毛或无毛,花柱短,柱头大,近球形,核果卵形或椭圆形,贴生白色柔毛,长约6mm,熟时鲜红色或紫黑色,花期5-6月,果期8-9月。)

三、毛笔的问题

我们可能多有过被八十年代一批老先生忽悠过的经历,反正我有。

那时候一些老先生说:写字?那得用长峰羊毫!只有长峰羊毫才显得你有功力!

菜刀书法

那东西,现在没人用,因为软踏踏的根本不听话,且长!你想,要是用面条写字,还不累死你啊?!

忘记了谁说过王羲之是用“中山兔毫笔”。这种毛笔我在八届国展评选的时候,孙晓云老师告诉过我,所谓兔毫(当然,中山在哪里我们不用去管),就是某个月份(具体几月份没记住,汗一个!)兔子脊背上的毛,弹性好!

现在兔子少了,都是家养的了。在什么都是野生好的时代,咱只好用替代品了。我觉得(其实我也见过很多书法家),他们都用兼毫或者狼毫。有好用的飞船不用,我们非要坐着丹顶鹤上月球,这就有点自己跟自己过不去了,对不?!

其实还有一种毫很好用,按下不表。师傅教徒弟,总得留一手!

四、字体大小的问题

我留心过王羲之的一些尺牍(其实一共也就十来种),所谓尺牍,可能就是古代的一尺()古代一尺咱不管了,那都没用)。基本尺寸都在高度:26厘米《丧乱》、24.8厘米《孔侍中》、25厘米《妹至帖》、26厘米《兰亭》。。。

那么,这个尺寸的话,字的大小基本就在鸡蛋黄(普通的鸡蛋,不是乌鸡蛋,更不是鸵鸟蛋!)或者核桃大小(不是浙江的山核桃。)

所以,我们临摹王羲之的时候,字尽可能和他的一样大。太大,你解决不了线条中段的问题。太小,你处理不好用笔的过程。

第二讲:用笔和线条

一、线条是扁的,不是圆的

很多人包括评论家评论某个人的作品时,经常说:线条“圆劲”!于是,以讹传讹,大家都觉得线条写“圆”了才好!

其实,线条本身是二维的,在纸上面就是一个平面。但是,我们要通过分析、欣赏其使用笔的动作,把它看成是三维的或者四维的(说玄点,加上了书写时间的概念,简单点说,就是笔画的先后书写次序问题。)

但是我们仔细看一下古代经典法帖(分析书法尽量别用现代、当代人的作品

当作参照物,因为当代人没几个会写毛笔字的,得罪了!),他们的线条都是“扁”的,除非篆书(貌似篆书也不是圆的)。

现强调几个概念:

圆---圆柱体。

扁--有厚度,但不是圆柱体。

片--厚度很小或者忽略厚度,比如铁片、吉列刀片。

那么线条的圆、扁、片是真么造成的呢?是线条的两端!也就是说,是用笔的起笔、收笔动作造成的线条两端形状所产生的视觉“欺骗”(请注意,我在这里用了“欺骗”这个词,因为我们的审美积累会形成审美经验,眼睛看到的物体会欺骗我们的分析,于是美和丑就产生了!)

简单地说,看看古人有几个在行草书中是用很标准的悬针竖的???(就是竖的最后出锋的锋尖在线条中间),因为在中间,线条就是圆的了,那样跟棒槌似的线条没有动感、和势的走向。看似很厚重,其实傻呆呆的毫无生气可言。

扁线可以形成转(拐圆弯)、折(拐硬弯),且有厚度,这样变化不仅多,而且生动有力。

片线类似铁片,怎么折叠也没有力量感,没劲之极!

大家想一下,一根绳子,你就是怎么编织,他也拿不起来,软绵绵的,也没有什么拐弯的变化,是不?!

大家有兴趣看看王羲之的手札和《兰亭》,里面的线条是不是扁的?大家再看看当代写王字的高手孙晓云、陈忠康、张旭光先生的作品,他们的线条是扁的还是圆的?

所以,要改变一个看法:线条是扁的,不是圆的!

中间插一句:

1、俺不是专业书法院校毕业的,难免有疏漏。

2、俺不是考据、考古的,难免不严密。

3、俺不是书法家,难免出现望文生义的地方。

如果,你觉得俺说的对,鼓掌!

如果,你觉得俺说的错,撇嘴!

二、所谓笔法到底是啥?

人就是这样,文明程度越高,人类进步越快,反而把很简单的事情弄得越来越复杂。比如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就是,复杂到了必须是一门学问了。

有些东西简单的不得了,我们却以为他高深的不得了。比如,领导一个笑,我们会觉得这是一个意味深长的笑,有什么含义?咋回事?就开始分析研究,最后把自己搞得神经错乱了。

言归正传。

所谓笔法,其实窃以为,就是正确、合理使用毛笔的方法!

所谓用笔,就是如何正确、合理的使用毛笔!

有这么简单吗?我觉得就这么简单。当然,这里面还是有些要求的,比如:正确、合理的使用。大家知道,毛笔是圆锥形的,软的,毫毛是聚拢的。在宣纸上,怎么让毛笔的笔毫听话,也就是说,平行走、拐弯、进入宣纸、收笔这些动作的运行中,毛笔的笔毫别弄得乱七八糟的,可以继续往下写,这就是正确、合理的使用了。

比如,很多笔画在收笔和拐弯的时候都要提起来,一个笔画即将完成的时候也要提起来,为啥?就是让铺开的笔毫再次聚拢起来啊!

如果一个没有使用过毛笔的,他一写,肯定笔毫就聚拢不起来了,对不?因为他不会正确、合理的使用毛笔。

是不是能够让笔毫顺应自己的书写就是掌握了笔法了呢?

三、笔法和用笔的问题

古代,钟太傅据说为了得笔法去盗墓,还哭得一塌糊涂。赵子昂给咱留下一句话“用笔千古不易!”,好家伙,这么一弄,大家觉得,靠!这笔法是密不可传的东西啊!于是越弄越神秘了,神秘到了比性还神秘了,呜呼哀哉。。。

再啰嗦一句,唐代有个皇帝也跟着凑热闹,问柳公权:“笔法是啥?”,这柳大人也够能忽悠的,说:“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好嘛,没把皇帝忽悠住,结果把清代那何氏绍基给忽悠了,为了笔正,这位老哥握着毛笔把手腕子都弯残疾了,美其名曰“回腕法”。

还是老苏东坡性情,人家说:“执笔无定法!”你愿意咋办就咋办,大家都知道苏东坡率先发明了硬笔书法的执笔方法。其实错了,那不是他发明的,老苏也忽悠人呢。

篇五:练字的六个要领

练字的六个要领

一、顿笔恰如其分

顿笔,是美化基本笔画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技术动作。几乎每一个笔画都有或轻或重的顿笔,因此恰如其分地顿笔是写好笔画的关键之一。

顿笔,即停顿和按笔两个动作所合成。

从开始讲基本笔画时就要向学生强调顿笔的重要性,要求小学生从开始描字就要尽快的掌握、运用它。在以后的讲课辅导中还要经常向学生强调顿笔的巧妙运用。

顿笔的方向:

向右下方的顿笔是绝大多数;向左下方的顿笔次之,仅有左侧点和向左上方出钩的钩;向左顿笔的更少,如斜横、浮鹅钩等。因此,学生首先要学会运用向右下方的顿笔,然后逐步掌握另两个方向的顿笔。 恰如其分的顿笔:

恰到好处的顿笔,是汉字楷书书写达到赏心悦目境地的重要手段之

一。汉字是笔画组成的,因此笔画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字的成败。恰到好处的顿笔才能产生高水平的俊美笔画,有了美的笔画才会有美的结构,美的笔画和巧妙的结构,才能使字形完美悦目而成为艺术品。

怎样才能恰如其分的顿笔?就是顿笔留在纸上的笔迹,不轻不重,不大不小,不显突出生硬的楞角,不显肥胖臃肿,不显歪扭变态,而是圆润自然、浑厚凝重,而给人一种美感。

二、运笔要有节奏

节奏,就是运笔的速度有快有慢,运笔的力量有轻有重,快者画轻,慢者画重。

美的汉字是一种艺术,它也象音乐一样富于节奏。只有有节奏的运笔书写才能使字的笔画粗细 轻重 尖钝 刚柔相济的变化而产生美感。在学生开始练字时必须向学生强调运笔要有节奏,使他们尽快地掌握这第二个重要的技术要领。快慢的笔画、时机如下:

(1)快的笔画和时机

1、挑 2、撇 3、长画运笔 4、出钩时 5、点出尖时 (最快的笔画有挑、短撇、长直撇三种)

(2)慢的笔画和时机

1、顿笔时(点) 2、折弯处 3、出钩前 4、下笔时 5、点 6、短横 7、短竖 8、捺脚 9、少数笔画收笔时

慢的笔画绝大多数与顿笔有关。目前小学生字写得虽不好,但定字的速度却很快。因为他们要完成老师布臵的大量作业,不得不写得飞快,小手握的笔尖象鸡啄米似的,一会就写出一片字。这样不用顿笔,不讲笔画节奏一味的快写,是他们写不好字的主要原因之一。这就要求已有过一段写快字经历的小学生,在练习时要把写快字的习惯改一下,把总的速度放慢下来,但又要按笔画节奏,有快有慢地认真写好每一个字。

三、临写认真细心

认真细心是绝对必要的。只有认真细心地临写才能走上之路,达到

写字成功的目的;反之,习字马虎草率,乱涂胡画,将会导致恶性循环,以失败而告终。

良性循环

认真细心能写出美的字--->自身感受习字成功带来的快乐,手上形成的功夫是正确的--->家长见了自然要夸奖,习字者心情更高兴--->老师看了给的评语高,还会当众表扬,习字者更喜悦,自豪--->习字者的信心增强,进而产生习字的兴趣--->精神振奋有了自觉练字的动力--->以后的练习将会更认真,写出的字将更好......直至成功.

恶性循环

练习马虎草率,字迹低劣--->自感败兴,手上染了坏习惯--->家长见了不满,免不了批评训斥,习字者心情沉闷--->老师见了不喜欢,评语差,甚至会当众批评,习字者情绪更沮丧,甚至产生自卑感--->对写字失去信心,甚至产生对习字的厌恶--->知难而退,半途终止,以失败而告终. 鉴于上述原因,开始习字要向学生反复阐明两条路子的利害,鼓励大家争先恐后都走良性循环的路,对那些开始马虎而陷入被动的少数学生,要帮他们改变马虎态度,讲明我们的练字方法简单易行有效,除了弱智儿童,大家都有能力习好字,只要认真细心都会走上良性循环之路,最终达到成功的目的.

四、得心应手的工具

人们掌握运用一门技术,得心应手的工具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好的技术功夫,加上应手的工具,如鱼得水,如虎添翼。人们常说的七分手艺,三分工具的话是很有道理的。写字也不例外,你有七分技术再加上工具的三分作用,将会做出十分的效果。反之工具不好,你的技术将减去几分成色。如木工的刨刃不锐利,就不能刨出精光的平面;厨师的菜刀鈍豁,就难以切出匀薄的肉片;裁缝的剪刀不快,连布料也难以剪开;老师们用的粉笔质量低劣,含有硬杂质,不仅书写困难,字迹变形,且手感也很难受;水彩笔笔尖有的太软,笔迹太粗难以写出较细的笔画;有的钢笔下水太粗,就难表现较小的字体......综上所述,足以说明工具的重要性。得心应手的笔不一定非价钱贵的,只要好用就行。所谓好用,比如钢笔,要下水流畅均匀,笔尖圆滑具有很好的表现力,能随意写出俊秀的笔画,特别是钩、捺、点等细小的部位能较好的表达出来。 初学写字的一、二年级的小同学控笔能力差,应手合用的笔对他们更显得重要。不好用的笔会挫伤小学生的积极性。轻者也影响他们习字的正常进步。因此老师要指导学生选用得心应手的笔。

五、培养学生习字的浓厚兴趣

写字指导老师的任务有两个:头等重要的任务是千方百计地去培养学生习字的兴趣;第二位的是传授给学生写字的技巧和方法及作业的评改。这里只谈培养学生习字的兴趣。

浓厚的习字兴趣是学生主动自觉习字的动力,有了自觉习字的动力,就一切都好办了。那么怎样培养学生习字的浓厚兴趣呢?

(1)习字老师要向学生宣讲先进的习字方法,指导他们从成功中尝到甜头,进而产生习字的兴趣。

(2)多表扬多鼓励。指导老师要及时当众表扬学生习字中大大小

小的成功。对少数进步最快、写字最好的学生,要在班上或更大的范围当众赞扬他们习字的成功和认真精神,号召大家向他们学习,给他们的习字作业以高评语,使他们在自我感受了成功的喜悦心情更加喜悦,而信心倍增精神振奋,进而产生习字的兴趣和动力,而更加认真刻苦地习字,而进步的更快,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对那些能写出大部分好字,表现中等的大多数同学,对他们作业中成功的给予高评分,以念名单的形式表扬肯定他们成功的一面,鼓励他们努力赶上那些走在前列的同学,使先进的队列逐渐壮大;对一些进步较慢,但能写出少数好字和部分好结构的少部分学生,也要肯定他们的成功好处,并且给予他们较好的评分,鼓励他们多加一把油,迎头赶上前两部分同学,逐步向他们看齐;对个别表现最差的同学,只要他能写出一个像样的笔画,甚至一个笔画的局部比较好,也在评分中给予适当的肯定,个别指出他的马虎态度,尽量不当众伤其自尊心,鼓励他今后要奋起直追,并耐心地反复教给他技术要领,使其尽快地摆脱被动局面。总之,尽量多表扬多鼓励,推动全班学生奋发向上,大步前进!

笔者认为,老师的一句表扬往往能成为学生一生中的转折动力。孩子幼小的心灵需要爱,需要别人的尊重和赞扬。老师的话最灵,最有效。老师对学生们的爱心力量无穷。把培养学生习字的兴趣放在第一位,多表扬多鼓励,效果最好,训斥挖苦往往适得其反。

(3)在练字开始的最初阶段,经常地把学生习字优秀作业贴在教师的学习园地里,并经常轮换,供大家观赏学习,这既鼓励了优秀,也激发大多数同学争取自己的字也能走上学习园地。与此类似,范围范围更大的宣传栏、光荣榜、小展览等等形式都会起到激发推动学生们习字的兴趣的作用。

(4)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级别的写字比赛,用优胜荣誉来调动大家习字的积极性。初学阶段可组织班内或班与班的比赛,待学生书写的水平逐步提高起来,可组织他们参加区、市、省,甚至全国性的写字比赛。通过比赛相互促进提高,还可培养学生的荣誉感,树立典型,以点带面,推动习字热潮大面积开展。

(5)指导老师还可以给学生讲一些历代大书法家苦学成功的故事,以启迪激励学生继承弘扬祖国书法艺术的远大理想。如讲王献之苦练十八缸,欧阳询一碑观三日,褚遂良巧悟锥画沙,颜真卿浩然正气的书魂,柳公权笔谏千载传佳话,文征明苦学拙变巧等故事,以激发学生刻苦学书为国争光的高尚精神。

六、勤学多练,持之以恒

写字的深厚功力,是靠一笔一画天长日久一点一点积累起来。它不是仅凭三分钟的热度,或一朝一夕的努力所能办到的。这就要求学生要

有一个充分的思想准备,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勤写多练,还必须持之以恒,坚持到底,最后才能达到艺术的境界。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