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作文网人生路上的野果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22:30:04 体裁作文
作文网人生路上的野果体裁作文

篇一:野果与人生范文

“野果与人生”作文讲评与指导

【原题再现】

有一位父亲带着三个孩子,到山中采野果。

到了目的地,面对一树红彤彤的野果,父亲问孩子们:“你们看到了什么?”

老大回答:“我看到了野果,还有清泉、飞鸟和翠绿的山林。”

老二回答:“我看见了爸爸、大哥、弟弟和野果。”

老三回答:“我只看到了野果。”

【材料解读】

老大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看到了既定的目标,更留心路上的风景,享受游历的过程,说明他有一颗欣赏的心,向往诗意的人生。

老二是一个人道主义者,除了看到“野果”,关注的是人的存在,更在乎亲情的价值和家庭的温情,说明他有一颗朴素之心,向往感性的生活。

老三是一个现实主义者,眼睛永远盯着既定的目标,心无旁骛,因为他有一颗专注的心,向往简单的生活。

画外音:人生原本就不完美,只要保持一种好的心境,就能享受到生活的别样美丽。

我们可以心怀诗意,欣赏人生路上的美景,不必汲汲于名利;我们或许不能光宗耀祖,功成名就,却可以尽情享受亲情的美好;面对纷繁芜杂的大千世界,我们只要心无旁骛,专注而执着,人生路上,“野果”定芬芳。

【立意分析】

作文立意确实有高下之分,但对考生而言,没有最佳,只有更适合。只要在作文范围内,紧扣文题即可。只有那些触及到自己心灵深处,又能激活头脑中的有效信息的“火花”才是最适合的立意。否则,就只能是望洋兴叹,或是老虎吃天。

因此,此作文立意既可以从三个孩子的角度单独立意,深层挖掘;也可从“野果与人生”的角度整体立意,广处拓展。

【温馨提示】

材料作文题中“材料”的作用是什么?毋庸置疑,材料的作用就是引出文章的观点,而不能作为论据使用,更不能以材料为背景进行扩写。当前,很多考场作文都有一种不良倾向,那就是远离材料,文章中很难寻觅到材料的半点影子,导致了很多套作文章的出现。

其实,材料命题作文最好是先概括材料,提取出精准的有效信息,然后巧妙地引出观点,结尾画龙点睛,精当地收束材料,首尾呼应。下面的两篇学生作品就在这方面做了很好的尝试。

【范文导引】

留心行路 眼界自开

2011级9班 于玉 父亲带孩子到山中来采摘野果,到达目的地后个人眼中之物迥异,老三眼中只有野果,而老大不仅收获了野果们还有美景。我更欣赏老大,因为它能够带着心前行,因此终收获了比野果更甘甜的美丽世界。

留心行路,眼界自开,需要有一份大心境,心宽了,眼界当然随之长远,广阔。面对纷杂的世间万物,我们更需将这眼界融入生活,做一位生活的欣赏者。

梭罗就是一个生活的有心人,懂得欣赏自然之美。毕业于剑桥大学,精通数理,头脑灵活,本可成为一位富翁,坐拥千万家产,但他却顺从本心,带一只斧子来到瓦尔登湖畔,依自然而居,与天地相偎。也正是因为这份大心境和欣赏之心,让他与《瓦尔登湖》一起,澄澈了时间污秽。他说那是最靠近天堂的地方,因而他随他的大心境,如湖水一般,澄澈宁静。

你若问尘世间该怎样留心人生之美,不妨去那非洲感受“非洲之子”史怀哲的“美丽”。

作为演奏巴赫的第一人,这位音乐奇才却选择放下名利,弃文艺而用七年修得医学学位,携妻来到那遥远、寂寥的非洲大陆,成为非洲人心中的“欧加刚”,医治那里人民的病痛。这一切,只因他曾看过的一个雕像,那个非洲人无助的眼神让他难忘。也正是因为这一留心,让那痛苦的大陆与倍受煎熬的人们遇到光明。史怀哲的留心,带给世界一份善良,也因这份大心境,让他无愧于诺贝尔和平奖。史怀哲眼中的是“大写”的风景!

若无处寻得大心境,不妨到太湖之畔走一遭,在那里你会看到一袭长褂的老人,银白的头发一丝不乱,安然地于太湖之畔,如话家常般传道受学。儒为表,道为骨,佛为心的南怀瑾老人,会久久点染你的心境。 诚然,人生路茫茫,我们无目的前行只会迷路,因此留心人生之路边的美景,并非叫你分心,心怀杂念,而是自始至终心之所向,执着向梦前行,同时别忘了带着一颗发现美的心上路。

留心行路,用心发现,眼界自开,就像解救黑人于水火之中的曼德拉一般,完成“彩虹之国”的梦想,可以安然与家人共享莫桑比克的大虾一般率真,就像雪域高原最大的王——仓央嘉措一般,是世间最美的情郎;像用脚思考人生,文字澄澈明亮的史铁生一般安然生活。

带着心上路,“风物长宜放眼量”,定能觅得“野果”遍地香!

抛却杂念 凝视所寻

2011级9班 张燕

三个孩子回答显现了三种人生态度,而我唯心于老三。“我只看到野果”这是对目标的执着。人生亦如此,想要完成一个目标,就应一心一意,凝视所寻,刨除一切影响我们前行的杂念,人生路上定芬芳。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海子纯真的向往,抛除杂念,一心朝向大海,得意安放青春。“我们所追寻的,不是所在的,而是内心的,已被掩埋的事物。”林清玄如是说。我们唯有坚持本心,抛除杂念,才能寻到属于我们自己的那片清凉和美丽。

三毛,一个与生俱来生命居住着浪漫和自由精灵的女子,一旦发现了世间还有这么一处所,可以安放自己的灵魂,任山高水远,旅途孤绝,依旧固执前往。她固执地相信,即便是在烈日苍茫下这片寂寥的不毛之地,也会蓬勃生长出一颗油橄榄,为她带来一世美丽。

三毛抵达了属于她的远方,正是因为抛除了杂念,一心想着自己最初的梦想,终于寻觅到了属于自己的碧波地。

还记得为缅甸民主与自由而奋斗的昂山素姬吗?“我的家庭的分离是为取得一个自由民主的缅甸我所必须要付出的代价之一”。昂山素姬发出惊人的一语。她本可以放弃理想,选择幸福美满的生活,但她选择了坚持理想,她本可以无忧无虑,选择平淡的日子,但她选择为缅甸奉献一生。即便是受到政府的威胁,即便被囚15年成为“完全囚徒”,她依然固执地坚守本心,无怨无悔。

正是因为昂山素姬抛除了一些私心杂念,哪怕家离子散,她才能执着地坚守,凝视所寻,昂山素姬是永远的亚洲女神。

无论是心怀怜悯奔赴非洲的史怀哲,还是扎根西藏高原洗涤心灵的毕淑敏;无论是弃文从政的瞿秋白,还是将内心寄放于瓦尔登湖的梭罗。他们都抛除了一切阻碍自己前行的杂念,凝视所寻,从而在人们的精神苍穹中矗立成一座座高峰。

即使远在天涯,只要我们抛却了杂念,一心所想,我们都会抵达那遥不可及的远方,因为所有的动力都来自于内心的沸腾和执着。

抛却杂念,凝视所寻,你会发现苦苦寻觅的“野果”,就在不远的前方。

篇二:记一次上山摘野果

记一次上山摘野果

正巧赶上十月假期,放七天假呢!天天在家正觉得无聊。这时,爸爸把我叫到一边,神秘地说:“今天,我们去山上摘果子,你去不去?”“好啊!”正觉得无聊,于是,我一口答应。爸爸说:“要去就要干活。”我毫不犹豫的回答说:“没问题。”我们约了姑姑一家一起出发了。 大约坐了半小时的汽车,我们就到了住在山村的奶奶家。奶奶听我们说要去山林里采果子。赶忙拿了两个小竹筐,一个给我;一个给姐姐。我和姐姐在爸爸和姑父的带领下向山林走去。

放眼望去,山林五彩斑斓,非常壮丽。一踏上山间小路,就闻到了树木花草的芳香。走着走着,我突然发现一棵大树上爬满了已经枯萎的葡萄藤,几串紫红色的葡萄挂在藤上。爸爸攀上树枝,爬上大树,摘下了几串葡萄分给我们吃,葡萄的味道又酸又甜,真好吃!

姑父见爸爸摘到了葡萄,也不甘示弱,提议来场摘果子比赛。我和爸爸一组,姑父和姐姐一组。他们向山林的右侧进发,我和爸爸向左侧进发。比赛这就开始了! 我一边走,一边瞪大眼睛,生怕看不见果子。这时,我看见有几串类似葡萄的果子,只不过它们的颜色是红色的。我问爸爸哪些是什么?爸爸马上高兴地告诉我是枸杞

子,我和爸爸拨开树枝,来到那棵缠绕着枸杞的树下。爸爸又灵活地爬上树,摘下一串串红红的枸杞子扔给我,我稳稳地接住装进小筐。爸爸刚要下来,竟意外发现树后面还有两根圆枣藤,又摘了好几串绿得发亮的圆枣子才下来了。我们把果子全装进小筐,我看着小筐里红红绿绿的果子,别提有高兴!

这时,姑父和姐姐也过来找我们了。他们的小筐也装满了。我低头一看,有成串的山里红、枸杞子、还有一种像一把把合起的小伞似的红姑娘,我吃了一个,有点苦。比赛结果不相上下,打了平手。我们四人满载而归。

山里的秋天真是一个丰收的季节,这次我终于体验了收获的喜悦和劳动的辛苦。晚上,一家人吃着从山里摘回来的果子,有说有笑的谈论着丰收的喜悦。

篇三:《人生路上的浆果》

人生的浆果

K=9 郭康晋

有人说,这是个十足的折磨人的游戏。之所以说它折磨人,因为在这多么诱人的浆果前的你,永远都不知道那颗最大的浆果会在哪里。于是,有人在犹豫中不知不觉地前行,然而已经到达终点的两手空空的他却还认为前方还会有更大的浆果。有人虽然摘到了自己曾经认为是最大的野果,但在随后的旅途中却陷入深深的后悔和自责中。

世上没有后悔药。如果是我的话,我毫不犹豫地抓住那颗我眼中最大的浆果。尽管它可能不是最大的,甚至比后来遇到的都小,但我对我的选择无怨无悔。

不是吗?正如屠格涅夫所说的,“幸福没有明天,也没有昨天,它不怀念过去,也不向往未来;它只有现在。”既然过去的已经错过,未来的却是迷茫,只有现在才是最真实的。把握现在,无怨无悔!

现如今全球IT巨头微软公司再也不是以前那个只凭操作系统发家的微软了,现在的微软在搜索、邮箱等领域全面开花,而他在邮箱方面与雅虎的竞争向来被人津津乐道。

当时微软在邮箱领域只能算是个小弟,而雅虎在这方面则是个江湖老大。当时他们都有意收购在邮箱领域有着举足轻重作用的Hotmail公司。尽管当时Hotmail提出的收购价很高,但微软毅然抢先一步将其收入怀中。对此雅虎公开嘲笑微软“做了笔不划算的买卖,他们应该像我们一样等Hotmail把收购价降下来,再去收购”。

然而事实说明了一切,善于把握的微软迅速崛起,而雅虎也渐渐失去了往日的辉煌。如今雅虎亏损不断,人心涣散。机敏的微软再一次看准时机,抓住现在这个机遇,向雅虎递交了正式的收购申请。想当初如果雅虎能够把握住当时的浆果,而不是去指望未来,也不会落到被当初的小弟收购这悲惨的命运。

抓住现在,就抓住了希望。惟有抓住你眼前的,才是你拥有的。既不慨叹于过去,也不幻想于未来。脚踏实地地从现在做起,这才是我们应该做的。人生不也是这样吗?

人生—把握有价值的机遇

K二9班 陈旎

人生如此繁华多彩,如一幅幅油画般在你身旁展现;如飞鸟般在你眼前穿梭;又如雨水般滴滴渗透你的身体。在眨眼一瞬,你是否会伸出双手抓住美丽的影象呢?或许等待更美好的未来。

年轻人们决定采摘酱果的同时迈出了精彩人生的第一步。显然,只有一次,不能回头,一直向前,毫无疑问是人生的规则,既让人无可奈何又充满期许。年轻人们满怀希望,为了最大的酱果而努力前行,人人都想梦想成真,多么美好的生命开端!

要想采摘到最大的酱果当然并不容易,何况机会只有一次,谁能把握住人生的机遇谁就是最终赢家。

抓住机遇,无疑自信最为重要。相信自己能够成功是梦想成真的基础。若一开始就自怨自艾,挑剔上天不公平,那何必继续前行。有了自信肯定要立志,有志者千方百计,无志者千难万难。如荀子论述:“没有精诚专一的志向,就不会有明辩事理的智慧,不能专心一致,若干一番,就不会有显著的功效。”年轻人们正是有了目标才会费尽心思。

抓住机遇,可以自信但不能自负,所以冷静成为重中之重。若年轻人才跨出几步就伸手采摘了他认为已是最大的酱果,那么他余下的路程难不成荒废了?而若后来遇见再大的酱果,被规则缚束的他也只是无能为力罢了。冷静的头脑,冷静的作为,奠定了成功道路上的阶梯。

抓住机遇,果断决择很重要。在保持冷静的头脑下,很清醒的判断故然起了决定性作用。若年轻人在采摘过程中处处犹豫,想着后悔,那他只能错过种种机遇,最终落得一场空。

做到以上几点其实并不能保证你会成为最终赢家,但最重要的是你并不会因为后悔而抱撼终生,相反你的人生充满了思考与幸福。而幸福并不单纯的是你可能成功,它是寻找成功之路上无意踩到的。歌德曾说:“每个人都想成功,但没有一个人想到成长。”成功是向某个目标前进的过程,是在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人们常常忽略了成长带给我们的快乐,而甚至为了成功的外壳而抛弃了很多快乐。

其实那最大的酱果可能就代表着人生道路上的收获。不一定需要收获有多大,关键在于它对你有多少价值,所以无论自信、冷静、果断其实都为创造价值作条件的,在人生路上抓住创造价值的机遇,毫不后悔的走下去!

人生路上的酱果

高二九班 朱越腾

也许有人会按捺不住,不待更多的思考,早早便摘取了自以为大的酱果;也许有人会坚守着“后面一定会有更大的”这一信念,而迟迟不敢动手;我,则会在细心观察之后,摘下一颗较大的酱果,心怀快意地离去。

留给那些人的或许是后程不住的感叹与懊悔;或许是终点时的两手空空;或许是匆忙之下草草选择的无奈;而我,满意自己的选择!

在人生的原野上,也有这样的灌木丛,也有多如繁星的酱果。这样的灌木丛叫“生活”,这样的酱果叫“机会”。

人不只一次地面对机会,张九龄很早就说过:“机不可失,失不再来。”但至于如何把握,如何摘到一枚较大的酱果,关键在于能否调整心态,把握自己。

一时的冲动或过分的自信,致使有些人迫不及待地进行选择。他们缺乏对时机的冷静的判断和对未来的充分的思虑,他们拥有太强的自我意识,而忽略了更深层的环境,他们也许尽了力,却败给了时机!《管子.禁藏》尝曰:“举事而不时,力虽尽,其功不成。张飞,李逵便是这种直肠子。他们以自己的时机标准来行事,而往往误了良机,铸成大错。莫不是孔明、宋江这般慧眼如炬、沉稳厚重之人的管教,恐怕早已害了性命。故曰:早而行之,然悔之莫及。

于是乎,有人走了另一个极端。他们坚守“一定会有更大的”,一路走来,至于尽头,终无所获。有的便忙摘了一枚敷衍应对,有的到最后还怀着空虚的幻想。说他们有恒心,其实这是一种歪曲的投机心理。周国平很深刻地谈到:“人一旦看中机会,就难免被机会支配了,”于是他主张“活在当下”。也许那“持之以恒”之人真的等到所谓的“最大”的酱果,但他已经失去了太多,并且这种“成功”少之又少。事实上,更多的人至死也不曾等到,他们只活在自己的幻境里,也或许他们已经忘记什么才是最大的了。还记得那在树桩旁“守株待兔”的农人么?偶然的巧遇,培植了他的幻想。于是辍了农耕,干巴巴等“更好”的机会。也许哪一天,有一头野猪撞死了,得以温饱三日,可那时,田亩早已荒芜,怕执着的他要守“猪”待死了。还记得那慨叹“时不利兮骓不逝”而自刎乌江的霸王么?曾经他的实力百倍于刘邦。但刚愎自用的他总以为有很多机会可以收拾刘邦。于是他不急,但过缓。等“鸿门宴”后,天下已不在其股掌之中了。是“时不利兮”吗?实则“不乘时哉!”我的霸王啊!

看看那勇于自荐的毛遂、那敢于请战的拿破仑、那适时出兵的文天祥吧!他们有思索、有辨析、有取舍,不盲目、不急噪、不心怀侥幸。他们正是凭借了“好风”,得以“直上青云”。诚然,人应努力追求最大的酱果。但人生易逝,精力有限。如果一味好高务远,梦想明日之辉煌,轻易放弃今天,放弃眼下一枚枚鲜红的酱果,抑或不负责地匆忙摘取,我们都必将失去优胜的机会。

我,只愿摘下一颗自己满意的酱果,也许它不是最大的,但至少我有收获,它是我心里较大的??

把握机会

K二9 王仲舟

三个年轻人,面对这漫山遍野的酱果,约定每人只能摘一枚酱果,在终点进行比较,且不能走回头路。生活的道路旁,风景秀丽,到处都有如酱果般美好的果实。它们有个人人皆知的名字,叫做“机会”。机会人人都渴望得到,但把握的人却并不多;即使把握了机会,也有可能因小失大,放弃了更好的“机会”。机会的把握,是一门很深的学问。

卫青是一个很会把握机会的人。卫青的出身并不好,父母并非有美好姻缘,私生子和骑奴的身份,使他在那个注重出身的时代处在了社会的最底层,即使是其姐卫子夫被封为皇后,也被人讥笑是靠“裙带关系”才升了官,就连对他一向善良的平阳公主也只是夸他一句“身体结实,剑术高明”罢了。汉武帝为了巩固中央集权,发动了对匈奴的战争,但受到了朝廷内部旧势力的阻碍。他迫切需要一个新的将领,既能助他打赢这历史性的一仗,又能借此使他在朝中立足,成为自己忠实的左膀右臂。卫青无非是最佳人选。他与公孙敖、李广、公孙贺各领一万骑兵出击抵抗匈奴兴兵南下。这是卫青首次出征,但他把握住了机会,努力奋战,直捣龙城(匈奴祭扫天地祖先的地方),斩首七百人,取得胜利。从此,他巩固了自己的地位,并最终封为大将军,甚至得以娶自己曾经的主人——平阳公主为妻。

在某种程度上讲,卫青若不是有卫子夫的关系,也许难成气候,或者终生只是个骑奴,淹没在历史长河中。但他能够在关键时刻把握机会,却是个人才能的体现。相较于后来也是靠“裙带关系”才升官的“贰师将军”李广利,卫青更让人佩服了。

在苏联的卫国战争中,德军当时直指莫斯科。然而,身穿单薄衣服的德军遭遇了西伯利亚的暴风雪,过长的供给线使后勤跟不上战争形势的变化,再加上希特勒不知为何下令暂停进攻,使得德军饥寒交迫。苏军把握了这一瞬间的机会,成功地进行了莫斯科保卫战,并在接下来的战斗中不断推进,最终实现了全线大反攻,扭转了战局。把握机会,有时就等于把握了成功。

把握不住机会,你失去的或许就不是一颗“稍大一些的酱果”。周亚夫受邀参加汉景帝的宴席,骄横的他见吃肉却无刀来切,便责问内侍,竟不向景帝求赐,丧失了这保全荣誉的机会,晚节不保;国共第一次合作期间,北伐战争本来形势极佳,但国民党右派在南京建立了“国民政府”,大肆杀害进步人士,丧失了消灭国内军阀,重建共和国的大好良机。

现在常听说一些毕业的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在我看来,对于他们本身来说,应该学会抓住机会。这需要全面地分析问题,对自己的目标有清楚的认识,正如“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把握机会,是一门需要所有人终生研究的学问。

何时摘下“酱果”?

K二14 吴建学

问题:在一片长满大小不一的酱果的灌木丛中,你不能走回头路并且只有一次摘酱果的机会,你将如何摘取到尽量大的酱果?

答案:回答不摘酱果以及在一开始或最末尾摘取酱果的不给分,其余的酌情予以分值。

这道题,看似没有明确的答案,却被给予一种合乎情理的解释。“答案”很明智地否定了两种极端的做法:一开始就摘酱果,是草率;最末尾才摘取,是贪婪。至于介于两者之间的时间里,应该如何地观察、比较、总结和行动,就只能靠解题者各显神通了。

这里的酱果好比是机遇,得了分的人必然是认识到:要在适当的时机牢牢把握住机遇。大到社会变革,小到生活琐事,这都是一种很适用的智慧。

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雏形——巴黎公社是在社会主义刚刚诞生、资本主义势力强劲的大背景下,凭着巴黎共产党人的一腔革命热情建立起来的。时机尚未成熟,这个政权必然夭折。巴黎公社社员就是那草率地摘取“酱果”的人。虽然这个政权拥有“伟大尝试”之类的赞颂,历史却不得不用 “幼稚”、“不成熟”等字眼来给它下定论。与此相反,前苏联人是那些迟迟不肯摘“酱果”的人。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的情况下,他们本该当机立断,防范于未然,但似乎很多人都在等待不可能自己出现的转机。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几乎没有人敢伸出他们有力的手,导致苏联积重难返,尽管戈尔巴乔夫等人在末期匆匆地摘了几颗干瘪的“酱果”,这个风光一时的超级大国还是难逃解体的命运。

相比之下,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期间的表现要值得欣赏得多。敌强我弱时,共产党打着低调的游击战,没有落入以卵击石的莽撞之中;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号角一吹,共产党果断地采取了全面反击,不曾半步迟疑;抗战胜利在望之际,共产党更是慷慨激昂地发起“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最后一战”,穷追敌寇。中国共产党能够带领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的秘诀在哪里?正是在于它善于观察形势,善于把握时机。所以,它为中国人民摘得了最大的“酱果”。

社会变革需要这一种睿智,日常生活同样少不了。

闲逛于街头,早已听烂了这样的声音:“刚才就应该把它买下来,现在却被人家抢走了”,“这件更漂亮,早知道的话,我就不买那一款了”。买衣服的情形跟摘取酱果是何等的相似,可惜时光不会倒流,否则世上也不会有那么多后悔哀叹的人了。在我们做出一个决定之前需要冷静、细心的思考,但时机一旦来临,便容不得我们优柔寡断了。买衣服如此,世间万事无不类同。《百家讲坛》里孔庆东评说的鲁迅是充满生活智慧的:在他做决定之前他会一直“犹豫’,但当他认准了一件事,他便全身心地投入进去。所以,鲁迅才能以笔代枪奋斗到生命的终点。在我们今人看来,他当然也是一个懂得如何摘取“酱果”的聪明人。

何时伸出你的手去摘取“酱果”?你决定了吗?

它山之石——优秀作文

篇四:2014年山东高考作文阅卷教师经典解读及教学建议

阅卷归来话备考

——2014年山东高考作文解读及教学建议

【考题再现】

窗子就是一个画框,从窗子望出去,就可以看见一幅画。有人看见雅,有人看到的是俗,有人看到的是闹,有人看到的是静??

要求:(1)选准角度,自定立意;(2)自拟题目;(3)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4)文体特征鲜明。

潍坊市2014年三轮作文题:

有一位父亲带着三个孩子,到山中采野果。

到了目的地,面对一树红彤彤的野果,父亲问孩子们:“你们看到了什么?” 老大回答:“我看到了野果,还有清泉、飞鸟和翠绿的山林。”

老二回答:“我看见了爸爸、大哥、弟弟和野果。”

老三回答:“我只看到了野果。”

[我的解读]

老大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看到了既定的目标,更留心路上的风景,享受游历的过程,说明他有一颗欣赏的心,向往诗意的人生。

老二是一个人道主义者,除了看到“野果”,关注的是人的存在,更在乎亲情的价值和家庭的温情,说明他有一颗朴素之心,向往感性的生活。

老三是一个现实主义者,眼睛永远盯着既定的目标,心无旁骛,因为他有一颗专注的心,向往简单的生活。

画外音:人生原本就不完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只要保持一种好的心境,就能享受到生活的别样美丽。 我们可以心怀诗意,欣赏人生路上的美景,不必汲汲于名利;我们或许不能光宗耀祖,功成名就,却可以尽情享受亲情的美好;面对纷繁芜杂的大千世界,我们只要心无旁骛,专注而执着,人生路上,“野果”定芬芳。

☆相似指数★★★★

【作文解读】

一、评价与分析

今年我省高考作文的命题形式和大家预测的一样,仍旧是材料作文。从总体上说,难度不大,突出人文素养和个性特色,继续保持了山东卷平易\平稳的特点。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和2013年相比今年根据考题的具体实际,取消了“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的要求,更具开放性,能最大限度地彰显考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如于丹所言,全国卷Ⅰ和山东卷的作文题很有意

作文网人生路上的野果

思,异曲同工地倡导了一种非标准答案,这一点对于参加高考的学生来讲更有价值。

2014年高考作文题获得了一致好评,但对52万莘莘学子来说,却并不一定是福音,今年作文的平均分仅为42.2分,远低于往年,特别是高分作文更是凤毛麟角,以至于专家组在1000余份试卷中找不到一篇57分以上的样卷。原因何在,并非齐鲁大地无俊杰,原因在于专家组制定了一个较为严苛的评分标准,特别是对一类卷。遗憾的是,一大批写作素养很高的考生,因为偏离题意与一类卷擦肩而过。

我们看专家组给出的解读:此作文材料包括三大要素:一是主体,即有人,有人??,其具有主观能动性;二是客体,即图画,也就是客观世界或外在表现;

三是窗子,即看世界的方式。

二、定位与解读

(一)主体

材料的主体是有人,有人??,应界定为不同的人或不同类型的人,而非单一的对象。但从写作实际看,也可以是一个人,如陶渊明看到田园的宁静。值得注意的是,材料中省略号的作用,一方面考生可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情感认知,选取恰当的角度;另一方面说明“主体”的多元化,提示考生要从整体上把握材料的内涵。

(二)客体

客体即“图画”,也就是现实世界,具有客观性,而非精神世界。如果写“看到希望或梦想”,就偏离了材料的内涵。“图画”可以是静景,也可以是动景;既可以是单一的,如看到“雅”,也可以是多维的,既看到“闹”,又看到“静”。 此作文材料具有一定的思辨性,对“图画”的理解是多维的,甚至是对立的,雅或俗,静或闹??说明不同的“主体”面对同一“图画”有不同的认知和理解。

还需注意材料中的数量词“一幅”,不是多幅,不是强调数量,而是强调不同“主体”面对同一幅“画”(现实世界)有不同的认知。

(三)窗子

“窗子”即画框,是“主体”看世界的一种方式、媒介和条件。“窗子”有两种理解。一是真实的窗子,有具体的坐标,有具象性,如透过家中之窗,看到温情等。二是比喻性窗子,如网络之窗,恐怖分子看到的是凶杀暴力,而马云则看到的是机遇和财富。

需要说明的是,“窗子”并非作文材料的核心信息,不必引申和过渡分析,写作时可以涉及,也可弃之不顾。再加上“窗”本身含义的丰富性和文学价值,很容易偏离到心灵之窗上去,如曼德拉打开了宽容之窗。更有甚者,将“窗子”误认为是禁锢思想和眼界的桎梏,进而引申出打破“窗子”的错误理解。

(四)核心内涵

此材料作文最为核心信息是把握“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即“主体”是如何看待“客体”这个客观世界的,并能揭示产生不同认知的原因。因此,不同“主体”对同一“客体”的不同认知就成为审题的重中之重。举例说明一下:面对《红楼梦》这同一幅“画”,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五)错误倾向

一是将“图画”主观化,将材料中的客观世界错误地理解成了心灵世界,很多文章都是通过“窗户”,透视个人的心灵世界,而偏离了现实世界,属于偏离题意。二是将“图画”定位成愿景,而非现实世界。如将“图画”定义为梦想,写不同人对“梦想”的不同理解,也属于偏离题意。

这两种错误理解,均为主客颠倒。

三、标准与细则

今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在“内容”一项有所变化,那就是取消了往年“切合题意”这一要求,改为符合题意、基本符合题意,偏离题意三项指标。没有了最佳立意,只有符合题意,这样一来,就降低了审题难度,突出表达和发展等级,鼓励个性化写作。

具体分为四个等级:

Ⅰ等(60—53分):符合题意。需同时满足两条标准:一是,不同人或同一

个人面对同一幅画,从中看到不同的意义或内涵;二是,看到意义或内涵后能揭示其不同的原因,并用实际行动改变“图画”。我们举例说明一下,杜甫看到的是“俗”,是因其“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悲天悯人的情怀;陶渊明看到“雅”,是因为其“不为五斗米而折腰”,转而“采菊东篱下”。前者揭示原因,后者彰显行动。

至于“窗子”,可以提及,也可忽略,不作为一类卷的评分标准。

启示1:今年专家组制定的这个一类卷的标准,应该说比较高,从阅卷的实际情况来看,只有极少数考生能做到,特别是第二个标准。我个人认为,专家组面对一线老师的质疑,坚持此标准不动摇,或许是在向我们的作文教学发出一个信号,那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哲理思辨意识,力避愈演愈烈、甚嚣尘上的平面化作文。

Ⅱ等(52—42分):题意有不同程度的偏离。有以下四种情况:

(1)仅仅写出了不同人对不同世界的认知,但不能揭示不同的原因;

(2)重点论述个人的内心世界,而淡化“图画”(客观世界),如《追寻心灵的宁静》;

(3)将写作中心定位于“窗子”,并将“窗子”主体化或情感化,如《打开一扇善良之窗》;

(4)注重行动选择,而忽视理解判断,即忽视材料的本源——不同人对同一幅画有不同的认知,直接跳跃至意识形态层面,如《心态决定命运》。

Ⅲ等(41—31分):题意出现较大偏离。有下列几种情况:

(1)大谈如何对待挫折、磨难,忽视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2)“客体”主观化,用心灵世界代替窗外的客观世界,如《打开一扇心灵之窗》。

(3)选择不同的“窗子”,无限扩大“窗子”的作用。如,从窗子看到坚强,从窗子看到宽容等。

Ⅳ等(30—0分):完全偏离题意。有以下几种情况:

(1)忽略图画、窗子,即客观世界,只写主观感受,完全割裂了主观对象和客观世界的关系。

(2)强调选择“窗子”的重要性或不断变换“窗子”;

(3)写到了“窗子”,但表述和立意均与“窗子”无实质联系。

启示2:评分标准虽说也涉及到了表达与发展等级,如材料的思想性和鲜活性,结构严谨,文体特征鲜明。但从阅卷的实际情况来看,判定作文等级的主要依据还是内容题意。因此,审题训练应贯穿作文教学的始终,大型模拟考试应参照高考作文阅卷标准,拟定具体的评分等级和细则。

四、策略与建议

1.进行审美教育与熏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作文立意的高下,往往取决于学生的精神境界。就如今年高考作文,不同的人面对同一个客观世界,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认识?归根究底,在于为文者的道德修养和认知水平。例如,面对“打砸式抗日”行为,有的考生看到的是狂热和仇恨,有的看到的却是理性爱国,道德水准和认知水平的高下不言而喻。

纵观近几年的山东高考,我们不难发现,藏在作文题背后的主题,无非就是三个大方向:世界所需要的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价值观;世界所需要的正确的人生定位——人生观;青少年特有的精神风貌(理想、挑战困难、质疑、公民意识)——世界观 。2011年的“这世界需要你”,2012年的孙中山先生的“担

当”,2013年的《咬文嚼字》的“挑战权威”,2014年的“透窗看世界”,莫不如此!

当下是一个审美意识匮乏的时代,是一个以审丑为乐的时代,要不以“审丑”为主题的赵氏小品能纵横春晚20年。无论是从育人角度,还是从写作角度看,审美教育刻不容缓!

2.注重高品质阅读,关注社会文化热点;开展读书交流会,触摸思想和灵魂。

高考作文虽说也讲究写作技巧,但从一定意义上来,都是“雕虫小技”。它应该是学生十几年生命感悟和读书积淀的一次总体爆发,那些文质兼美的佳作更是如此。阅卷中曾看过一篇《铁窗外的蔚蓝---致曼德拉的一封信》,曼德拉被囚禁在南非罗本岛监狱18年,他看到的不是冰冷的铁窗,而是蔚蓝的天空,不是仇恨和报复,而是宽容和民主。文章立意高远,字里行间流露的是泣血之情和崇敬之意,最后以黄家驹的《光辉岁月》“不管有多么疲倦,潮来潮往世界多变迁,迎接光辉岁月,为它一生奉献”作结。这是戴着“镣铐”,跳出的最唯美的舞蹈。我想,这个考生肯定读过《与自己对话》曼德拉自传,肯定欣赏过《漫漫自由路》这部电影,也肯定能哼唱黄家驹的这首《光辉岁月》。走不进曼德拉的内心深处,只凭阅读讲义上那点“字字珠玑”的文字,是断不能写就此佳作的。

作文教学切不可急功近利,应将经典作品纳入课堂,而不是当作鸡肋,退到课外。我个人认为,适合高中生阅读的高品位作家有:周国平、曹文轩、林清玄、毕淑敏、龙应台和梁衡。我们应引导学生阅读他们的作品,从语言、主题、写作观等多个角度汲取他们博大精深的想象内涵,进而奠定自己的价值底座。林语堂说得好,阅读经典,读懂读不懂,都是收获。

而要想触摸到大师的灵魂,掀起高品质阅读的滔天巨浪,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举行读书交流会。以我个人狭窄的视野,认为在当前高中语文界搞得卓有成效的是“深度语文”的倡导者王开东老师和“生命语文”的倡导者熊芳芳老师,感兴趣的老师可以关注他们的新浪教育博客。

3. 打造“写作-评改-讲评-升格-反思”一条龙式作文模式,重视写作过程的呈现。

当前,作文教学比较普遍的做法是:老师命题,学生连堂写作,两周后再发下去讲评,之后再另写一篇和前篇关联不大的作文。这种做法存在两大弊端:一是学生的写作距离老师的讲评时间过长,讲评时学生的写作体验几乎淡忘,自然对讲评内容缺少深刻的认知;二是前后两次作文关联不大,前一篇的讲评不能很好地为下一篇的写作提供借鉴。

写作能力的提高主要依赖于学生的内在作用,写作教学应强调学生的自我写作、自我矫正和自我反思。由此可见,传统的“两周一次”的写作模式并没有遵循写作的基本规律。“重视写作过程”或许能给作文教学打开另一扇窗,具体做法就是打造“写作-评改-讲评-升格-反思”一条龙式作文模式,重视写作之间的关联和学生的自我评改。

4.提升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当前,高考平面化、拼凑式作文基本上还是一统天下,说理能力严重匮乏,逻辑思维能力更是到了惨不忍睹的地步。以今年高考作文为例,大面积考生是这么“拼凑”的:陶渊明透过窗子,看到了优雅;刘伟透过窗子,看到了坚强;史铁生透过窗户,看到了梦想。当然,这么写是基本符合题意的,部分文采出众者还能将之打造得很“精美”,也就迎合部分阅卷老师的青睐。很明显,这么写其

实存在着严重的逻辑思维缺陷。首先,没能整体把握材料内涵,断章取义,材料强调的是不同的人对同一客观世界有不同的认知;其次,提出观点后,没能进一步揭示原因,更不用说点击现实,用实际行动去改变这一“不同”了。这说明我们的议论文教学并没有真正教会学生说理,还是“油水分离”,就连最起码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逻辑思维能力,尚不具备。

有人或许会说,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写好记叙文,前些年江苏省高考作文命题组长何永康教授,就不遗余力地倡导高中生写好记叙文。不可否认,在今年的高考作文中有不少文质兼美的记叙文,甚至是小小说,也确实得到了较高的分数。但一个残酷的现实就是,在当前评卷体制下,对于写作能力一般的学生而言,讲故事的确是一种冒险行为。作文是一个系统工程,想想看,一个没有说理能力的人,他的叙事描写的水平又能高到哪里去呢?更何况,对于记叙文而言,重要的不是事件,而是事件背后的意义,而一个没有分析鉴赏能力的人,那些蕴藏在事件背后的道理,又如何能够挖掘出来呢?

所以,在当下教育考试形势下,我个人不主张学生写那些带有淡淡忧伤和喜悦的小资情调的文章,写文章首先要有读者意识,让读者感受到你的认知和思考,并能引发共鸣,而不是独享自己的一人世界。我们可以爱,可以狠,可以哭,可以骂,诚如鲁迅所言,嬉笑怒骂皆可成文章,但一定要言之有理,这就需要逻辑思维能力,而非简单的情感宣泄。

5.提升素材积累的品质,打造独家“新闻”。

高考作文阅卷标准对一类卷的“表达”有明确的要求:写作素材鲜活,具有较高的思想价值。但学生的实际情况如何呢?平均每两篇文章就出现一次身残志坚的钢琴家刘伟的身影,阅卷老师简直产生了“恐刘伟”症,自然也就产生了审美疲劳,尽管我们无比敬佩这位无臂青年。而那些如南怀瑾、仓央嘉措等具有思想和文化价值又符合题意的人物素材,可谓凤毛麟角,我粗略地统计过,差不多是千分之一。

之所以出现如此的尴尬局面,除了学生的阅读视野不够开阔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语文教师也不同程度地患有“近视症”,不能将那些极具思想和社会价值的素材分门别类地纳入到我们的课堂中。其实,素材积累与百变使用本身就是写作能力之一,也是我们写作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二模考试之后,我曾系统地搞过一个“那些熟悉的陌生人”的素材应用专题活动,和学生一起梳理了很多思想含金量很高的人物素材,每个素材都用小标题形式,从不同角度对人物加以分析,受到了全年级师生的好评。如,《非洲之子——史怀哲》《亚洲女神——昂山素姬》《俄罗斯的良心——索尔仁尼琴》《雪域高原最美的情郎——仓央嘉措》《李安:成功是如此的孤独》等。感兴趣的老师可以登陆我的新浪教育博客查阅。

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信息的爆炸,这些所谓的“陌生”素材,也将很快变得熟悉起来,这就提醒我们要与时俱进,与学生共成长。

6. 创设写作情境,教师“下水”,体验写作全过程。

没有不会打球的体育教师,没有不会画画的美术老师,也没有不会唱歌的音乐老师,所以他们只要把自己“打球”、“画画”和“唱歌”的直接感受和经验传授给学生,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和接受。从这个意义上讲,不喜欢写文章的语文老师是很难真正教会学生写作文的。

在课堂上师生共同分享写作过程中的高峰体验,就是最直接也是最见效的作文学习方式。对于高中教师而言,我们大部分语文老师是缺乏那种倚马可待写文

篇五:2014年山东高考作文阅卷教师经典解读及教学建议

阅卷归来话备考

——2014年山东高考作文解读及教学建议

【考题再现】

窗子就是一个画框,从窗子望出去,就可以看见一幅画。有人看见雅,有人看到的是俗,有人看到的是闹,有人看到的是静??

要求:(1)选准角度,自定立意;(2)自拟题目;(3)除诗歌外,文体不限;(4)文体特征鲜明。 潍坊市2014年三轮作文题:

有一位父亲带着三个孩子,到山中采野果。

到了目的地,面对一树红彤彤的野果,父亲问孩子们:“你们看到了什么?”

老大回答:“我看到了野果,还有清泉、飞鸟和翠绿的山林。”

老二回答:“我看见了爸爸、大哥、弟弟和野果。”

老三回答:“我只看到了野果。”

[我的解读]

老大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看到了既定的目标,更留心路上的风景,享受游历的过程,说明他有一颗欣赏的心,向往诗意的人生。

老二是一个人道主义者,除了看到“野果”,关注的是人的存在,更在乎亲情的价值和家庭的温情,说明他有一颗朴素之心,向往感性的生活。

老三是一个现实主义者,眼睛永远盯着既定的目标,心无旁骛,因为他有一颗专注的心,向往简单的生活。

画外音:人生原本就不完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只要保持一种好的心境,就能享受到生活的别样美丽。 我们可以心怀诗意,欣赏人生路上的美景,不必汲汲于名利;我们或许不能光宗耀祖,功成名就,却可以尽情享受亲情的美好;面对纷繁芜杂的大千世界,我们只要心无旁骛,专注而执着,人生路上,“野果”定芬芳。

☆相似指数★★★★

【作文解读】

一、评价与分析

今年我省高考作文的命题形式和大家预测的一样,仍旧是材料作文。从总体上说,难度不大,突出人文素养和个性特色,继续保持了山东卷平易\平稳的特点。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和2013年相比今年根据考题的具体实际,取消了“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的要求,更具开放性,能最大限度地彰显考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如于丹所言,全国卷Ⅰ和山东卷的作文题很有意思,异曲同工地倡导了一种非标准答案,这一点对于参加高考的学生来讲更有价值。

2014年高考作文题获得了一致好评,但对52万莘莘学子来说,却并不一定是福音,今年作文的平均分仅为42.2分,远低于往年,特别是高分作文更是凤毛麟角,以至于专家组在1000余份试卷中找不到一篇57分以上的样卷。原因何在,并非齐鲁大地无俊杰,原因在于专家组制定了一个较为严

苛的评分标准,特别是对一类卷。遗憾的是,一大批写作素养很高的考生,因为偏离题意与一类卷擦肩而过。

我们看专家组给出的解读:此作文材料包括三大要素:一是主体,即有人,有人??,其具有主观能动性;二是客体,即图画,也就是客观世界或外在表现;三是窗子,即看世界的方式。

二、定位与解读

(一)主体

材料的主体是有人,有人??,应界定为不同的人或不同类型的人,而非单一的对象。但从写作实际看,也可以是一个人,如陶渊明看到田园的宁静。值得注意的是,材料中省略号的作用,一方面考生可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情感认知,选取恰当的角度;另一方面说明“主体”的多元化,提示考生要从整体上把握材料的内涵。

(二)客体

客体即“图画”,也就是现实世界,具有客观性,而非精神世界。如果写“看到希望或梦想”,就偏离了材料的内涵。“图画”可以是静景,也可以是动景;既可以是单一的,如看到“雅”,也可以是多维的,既看到“闹”,又看到“静”。

此作文材料具有一定的思辨性,对“图画”的理解是多维的,甚至是对立的,雅或俗,静或闹??说明不同的“主体”面对同一“图画”有不同的认知和理解。

还需注意材料中的数量词“一幅”,不是多幅,不是强调数量,而是强调不同“主体”面对同一幅“画”(现实世界)有不同的认知。

(三)窗子

“窗子”即画框,是“主体”看世界的一种方式、媒介和条件。“窗子”有两种理解。一是真实的窗子,有具体的坐标,有具象性,如透过家中之窗,看到温情等。二是比喻性窗子,如网络之窗,恐怖分子看到的是凶杀暴力,而马云则看到的是机遇和财富。

需要说明的是,“窗子”并非作文材料的核心信息,不必引申和过渡分析,写作时可以涉及,也可弃之不顾。再加上“窗”本身含义的丰富性和文学价值,很容易偏离到心灵之窗上去,如曼德拉打开了宽容之窗。更有甚者,将“窗子”误认为是禁锢思想和眼界的桎梏,进而引申出打破“窗子”的错误理解。

(四)核心内涵

此材料作文最为核心信息是把握“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即“主体”是如何看待“客体”这个客观世界的,并能揭示产生不同认知的原因。因此,不同“主体”对同一“客体”的不同认知就成为审题的重中之重。举例说明一下:面对《红楼梦》这同一幅“画”,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五)错误倾向

一是将“图画”主观化,将材料中的客观世界错误地理解成了心灵世界,很多文章都是通过“窗户”,透视个人的心灵世界,而偏离了现实世界,属于偏离题意。二是将“图画”定位成愿景,而非现实世界。如将“图画”定义为梦想,写不同人对“梦想”的不同理解,也属于偏离题意。

这两种错误理解,均为主客颠倒。

三、标准与细则

今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在“内容”一项有所变化,那就是取消了往年“切合题意”这一要求,改为符合题意、基本符合题意,偏离题意三项指标。没有了最佳立意,只有符合题意,这样一来,就降低了审题难度,突出表达和发展等级,鼓励个性化写作。

具体分为四个等级:

Ⅰ等(60—53分):符合题意。需同时满足两条标准:一是,不同人或同一个人面对同一幅画,从中看到不同的意义或内涵;二是,看到意义或内涵后能揭示其不同的原因,并用实际行动改变“图画”。我们举例说明一下,杜甫看到的是“俗”,是因其“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悲天悯人的情怀;陶渊明看到“雅”,是因为其“不为五斗米而折腰”,转而“采菊东篱下”。前者揭示原因,后者彰显行动。

至于“窗子”,可以提及,也可忽略,不作为一类卷的评分标准。

启示1:今年专家组制定的这个一类卷的标准,应该说比较高,从阅卷的实际情况来看,只有极少数考生能做到,特别是第二个标准。我个人认为,专家组面对一线老师的质疑,坚持此标准不动摇,或许是在向我们的作文教学发出一个信号,那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哲理思辨意识,力避愈演愈烈、甚嚣尘上的平面化作文。

Ⅱ等(52—42分):题意有不同程度的偏离。有以下四种情况:

(1)仅仅写出了不同人对不同世界的认知,但不能揭示不同的原因;

(2)重点论述个人的内心世界,而淡化“图画”(客观世界),如《追寻心灵的宁静》;

(3)将写作中心定位于“窗子”,并将“窗子”主体化或情感化,如《打开一扇善良之窗》;

(4)注重行动选择,而忽视理解判断,即忽视材料的本源——不同人对同一幅画有不同的认知,直接跳跃至意识形态层面,如《心态决定命运》。

Ⅲ等(41—31分):题意出现较大偏离。有下列几种情况:

(1)大谈如何对待挫折、磨难,忽视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2)“客体”主观化,用心灵世界代替窗外的客观世界,如《打开一扇心灵之窗》。

(3)选择不同的“窗子”,无限扩大“窗子”的作用。如,从窗子看到坚强,从窗子看到宽容等。 Ⅳ等(30—0分):完全偏离题意。有以下几种情况:

(1)忽略图画、窗子,即客观世界,只写主观感受,完全割裂了主观对象和客观世界的关系。

(2)强调选择“窗子”的重要性或不断变换“窗子”;

(3)写到了“窗子”,但表述和立意均与“窗子”无实质联系。

启示2:评分标准虽说也涉及到了表达与发展等级,如材料的思想性和鲜活性,结构严谨,文体特征鲜明。但从阅卷的实际情况来看,判定作文等级的主要依据还是内容题意。因此,审题训练应贯穿作文教学的始终,大型模拟考试应参照高考作文阅卷标准,拟定具体的评分等级和细则。

四、策略与建议

1.进行审美教育与熏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作文立意的高下,往往取决于学生的精神境界。就如今年高考作文,不同的人面对同一个客观世界,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认识?归根究底,在于为文者的道德修养和认知水平。例如,面对“打砸式抗日”行为,有的考生看到的是狂热和仇恨,有的看到的却是理性爱国,道德水准和认知水平的高下不言而喻。

纵观近几年的山东高考,我们不难发现,藏在作文题背后的主题,无非就是三个大方向:世界所需要的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价值观;世界所需要的正确的人生定位——人生观;青少年特有的精神风貌(理想、挑战困难、质疑、公民意识)——世界观 。2011年的“这世界需要你”,2012年的孙中山先生的“担当”,2013年的《咬文嚼字》的“挑战权威”,2014年的“透窗看世界”,莫不如此!

当下是一个审美意识匮乏的时代,是一个以审丑为乐的时代,要不以“审丑”为主题的赵氏小品能纵横春晚20年。无论是从育人角度,还是从写作角度看,审美教育刻不容缓!

2.注重高品质阅读,关注社会文化热点;开展读书交流会,触摸思想和灵魂。

高考作文虽说也讲究写作技巧,但从一定意义上来,都是“雕虫小技”。它应该是学生十几年生命感悟和读书积淀的一次总体爆发,那些文质兼美的佳作更是如此。阅卷中曾看过一篇《铁窗外的蔚蓝---致曼德拉的一封信》,曼德拉被囚禁在南非罗本岛监狱18年,他看到的不是冰冷的铁窗,而是蔚蓝的天空,不是仇恨和报复,而是宽容和民主。文章立意高远,字里行间流露的是泣血之情和崇敬

之意,最后以黄家驹的《光辉岁月》“不管有多么疲倦,潮来潮往世界多变迁,迎接光辉岁月,为它一生奉献”作结。这是戴着“镣铐”,跳出的最唯美的舞蹈。我想,这个考生肯定读过《与自己对话》曼德拉自传,肯定欣赏过《漫漫自由路》这部电影,也肯定能哼唱黄家驹的这首《光辉岁月》。走不进曼德拉的内心深处,只凭阅读讲义上那点“字字珠玑”的文字,是断不能写就此佳作的。

作文教学切不可急功近利,应将经典作品纳入课堂,而不是当作鸡肋,退到课外。我个人认为,适合高中生阅读的高品位作家有:周国平、曹文轩、林清玄、毕淑敏、龙应台和梁衡。我们应引导学生阅读他们的作品,从语言、主题、写作观等多个角度汲取他们博大精深的想象内涵,进而奠定自己的价值底座。林语堂说得好,阅读经典,读懂读不懂,都是收获。

而要想触摸到大师的灵魂,掀起高品质阅读的滔天巨浪,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举行读书交流会。以我个人狭窄的视野,认为在当前高中语文界搞得卓有成效的是“深度语文”的倡导者王开东老师和“生命语文”的倡导者熊芳芳老师,感兴趣的老师可以关注他们的新浪教育博客。

3. 打造“写作-评改-讲评-升格-反思”一条龙式作文模式,重视写作过程的呈现。

当前,作文教学比较普遍的做法是:老师命题,学生连堂写作,两周后再发下去讲评,之后再另写一篇和前篇关联不大的作文。这种做法存在两大弊端:一是学生的写作距离老师的讲评时间过长,讲评时学生的写作体验几乎淡忘,自然对讲评内容缺少深刻的认知;二是前后两次作文关联不大,前一篇的讲评不能很好地为下一篇的写作提供借鉴。

写作能力的提高主要依赖于学生的内在作用,写作教学应强调学生的自我写作、自我矫正和自我反思。由此可见,传统的“两周一次”的写作模式并没有遵循写作的基本规律。“重视写作过程”或许能给作文教学打开另一扇窗,具体做法就是打造“写作-评改-讲评-升格-反思”一条龙式作文模式,重视写作之间的关联和学生的自我评改。

4.提升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当前,高考平面化、拼凑式作文基本上还是一统天下,说理能力严重匮乏,逻辑思维能力更是到了惨不忍睹的地步。以今年高考作文为例,大面积考生是这么“拼凑”的:陶渊明透过窗子,看到了优雅;刘伟透过窗子,看到了坚强;史铁生透过窗户,看到了梦想。当然,这么写是基本符合题意的,部分文采出众者还能将之打造得很“精美”,也就迎合部分阅卷老师的青睐。很明显,这么写其实存在着严重的逻辑思维缺陷。首先,没能整体把握材料内涵,断章取义,材料强调的是不同的人对同一客观世界有不同的认知;其次,提出观点后,没能进一步揭示原因,更不用说点击现实,用实际行动去改变这一“不同”了。这说明我们的议论文教学并没有真正教会学生说理,还是“油水分离”,就连最起码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逻辑思维能力,尚不具备。

有人或许会说,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写好记叙文,前些年江苏省高考作文命题组长何永康教授,就不遗余力地倡导高中生写好记叙文。不可否认,在今年的高考作文中有不少文质兼美的记叙文,甚至是小小说,也确实得到了较高的分数。但一个残酷的现实就是,在当前评卷体制下,对于写作能力一般的学生而言,讲故事的确是一种冒险行为。作文是一个系统工程,想想看,一个没有说理能力的人,他的叙事描写的水平又能高到哪里去呢?更何况,对于记叙文而言,重要的不是事件,而是事件背后的意义,而一个没有分析鉴赏能力的人,那些蕴藏在事件背后的道理,又如何能够挖掘出来呢?

所以,在当下教育考试形势下,我个人不主张学生写那些带有淡淡忧伤和喜悦的小资情调的文章,写文章首先要有读者意识,让读者感受到你的认知和思考,并能引发共鸣,而不是独享自己的一人世界。我们可以爱,可以狠,可以哭,可以骂,诚如鲁迅所言,嬉笑怒骂皆可成文章,但一定要言之有理,这就需要逻辑思维能力,而非简单的情感宣泄。

5.提升素材积累的品质,打造独家“新闻”。

高考作文阅卷标准对一类卷的“表达”有明确的要求:写作素材鲜活,具有较高的思想价值。但学生的实际情况如何呢?平均每两篇文章就出现一次身残志坚的钢琴家刘伟的身影,阅卷老师简直产生了“恐刘伟”症,自然也就产生了审美疲劳,尽管我们无比敬佩这位无臂青年。而那些如南怀瑾、仓央嘉措等具有思想和文化价值又符合题意的人物素材,可谓凤毛麟角,我粗略地统计过,差不多是千分之一。

之所以出现如此的尴尬局面,除了学生的阅读视野不够开阔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语文教师也不同程度地患有“近视症”,不能将那些极具思想和社会价值的素材分门别类地纳入到我们的课堂中。其实,素材积累与百变使用本身就是写作能力之一,也是我们写作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二模考试之后,我曾系统地搞过一个“那些熟悉的陌生人”的素材应用专题活动,和学生一起梳理了很多思想含金量很高的人物素材,每个素材都用小标题形式,从不同角度对人物加以分析,受到了全年级师生的好评。如,《非洲之子——史怀哲》《亚洲女神——昂山素姬》《俄罗斯的良心——索尔仁尼琴》《雪域高原最美的情郎——仓央嘉措》《李安:成功是如此的孤独》等。感兴趣的老师可以登陆我的新浪教育博客查阅。

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信息的爆炸,这些所谓的“陌生”素材,也将很快变得熟悉起来,这就提醒我们要与时俱进,与学生共成长。

6. 创设写作情境,教师“下水”,体验写作全过程。

没有不会打球的体育教师,没有不会画画的美术老师,也没有不会唱歌的音乐老师,所以他们只要把自己“打球”、“画画”和“唱歌”的直接感受和经验传授给学生,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和接受。从这个意义上讲,不喜欢写文章的语文老师是很难真正教会学生写作文的。

在课堂上师生共同分享写作过程中的高峰体验,就是最直接也是最见效的作文学习方式。对于高中教师而言,我们大部分语文老师是缺乏那种倚马可待写文章的能力的,更没有王开东、史建筑老师和学生同堂竞技的魄力。因此,作文教学语文老师首要的是转变教学角色,要教会学生“游泳”,就必须亲自下水,体验“游泳”的全过程,而不是站在岸边苦口婆心或高屋建瓴地指导。自己亲自拿过高考作文题写一写,体验作文审题立意、构思选材和行文修改的全过程,才能知道亮出观点后怎样阐释分析,怎样叙议结合,怎样层层推进,怎样做到典型论证和普遍论证相结合,怎样进行辩证分析,也才能真正体会到学生在考场上的甘苦。有了这个刻骨铭心的写作体验之后,我们的指导性才会直抵学生写作的最近发展区。信笔涂鸦容易,而写好考场作文并非易事,它需要带着镣铐跳出华丽的舞蹈。

从去年开始,我和学生约定,每逢大型考试我都尝试写下水文。虽然每次都很艰难,但我坚持了下来,也许写得不那么深刻,也不怎么精美,但至少是兑现了自己的承诺,对学生也是一个鼓舞。潍坊二模考试,当晚我写了一篇下水文《知行合一 静水流深》,获得了师生的一致认可。我连同作文解读上传到新浪教育博客,短短一周时间,就有500多次的点击量和20多次转载。我想,这既是各地市兄弟学校对我们潍坊模拟题的厚爱,也是对我“下水”勇气的肯定吧。

其实,一个人写作水平的提高贵在自省自悟,别人是无法代替的。我在随笔《被“逼”下水之后》一文中真实地记下了当时作文讲评课的一幕:

说实话,这篇文章我写得很艰难,尽量站在学生的视角,运用较多的议论文写作技法,且尽可能地让学生触摸到。本来学生在考场上只需要四五十分钟就能写就的作文,我在电脑前差不多用了两个小时,都快赶上整场语文的考试时间了。为了便于交流,我对整体写作思路和关键段落都进行了详细的自我点评,再现当时的写作情境和思考。当然,更多的是自我表扬,怕在这些“准大学生”面前丢了面子。

讲评作文时,我很是忐忑,我等待着学生的评判,整堂课我几乎没说几句话,因为我已经将整个写作思路和行文技法呈现在了讲义上了,学生喧闹了一阵儿后,也出奇地安静……

当晚有语文自习,课代表一反常态(一直抵制作文升格),老师,我们进行作文升格吧。还有更绝的呢,下课后一学生追上我,老师,我觉得以后这样上作文课就很好,您平时也挺累的,可以少讲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