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我的家族史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16:29:51 作文素材
我的家族史作文作文素材

篇一:大学论文:我的家族史

论文: 我的家族史(梁氏)

梁姓所用的“梁”字,其最早的含义是和土木工程的营造紧紧连接在一起的。“梁”是流水小桥,也是捕鱼的坝堰,梁姓先祖居住的陕西韩城又有不少形似桥梁的“梁山”,七沟八梁,无梁不成山。 《诗经》卷之六《大雅?大明》曰:“造舟为梁,不显其光。”《国语?周中》曰:“九月除道,十月成梁。”这里的“梁”,就是架在河流上的桥,所以其注云:“成梁所以便民,不使涉也。”有了小桥,人们就不需要赤脚趟水,当然给百姓带来很大便利。“梁”字除了有桥梁的含义之外,在古代还有河堤的意思。地处河南黄河故道上的开封城,历史上称为“大梁”,之所以这样称呼,并不是因为这里有大的桥梁,而是因为那里有许多大的矮坝堰,利用它可以捕鱼,满足人们的口腹之欲。

梁姓出自赢姓,而赢姓之祖少昊,可以称为梁姓之祖宗。据《山海经》等神话传说记载,少昊氏是传说中东夷部落的首领,名挚(也作质),号金天氏。少昊氏能听百鸟之语,辨百兽之音,因而能与各种禽兽自由对话,驯服牲畜,成为部落德高望重的首领。

梁姓英才辈出,代不乏人。 世人熟悉的成语"举案齐眉"的故事就是东汉时期的梁鸿与妻子孟光所传流下来的。梁鸿家境贫寒而博学多才。因为其诗作讽刺了官府的腐败、奢靡而遭受达官贵人的迫害,后来不幸病死。据载,每天归家,其妻孟光"为具食,举案齐眉",以示敬爱。在近现代中国,梁姓人家也光耀华夏,其中以广东新会的梁启超家族为最。以梁启超的出现为标志,百年间,梁家人才辈出。且不说梁启超在近代史上的卓越地位,梁家子女亦均有不俗的成就,甚至出现“一门三院士”的盛况。在当代,最为人熟知的梁氏后人,可能要算梁启超的孙子,梁思成的儿子梁从诫先生,作为中国第一个民间环保机构----“自然之友”的发起人,人们不难从他的事业和情怀中体认出,梁氏家族的精神传承依然活跃在当下。从某种意义上讲,梁氏的百年家族史亦是一部百年中国历史的缩影,特别是一部现代知识分子在沧桑岁月中报效祖国,回馈社会的历史。

而我的曾祖父,据我奶奶回忆,曾祖父本是个佃户,五短身材,为人豪爽仗义,有几个歃血为盟的拜把兄弟。1930年,苏北闹起了共产党,曾经有过一支红12军,不到7个月,就解散了,共产党转入地下。我老家的共产党第一任县委书记不幸被捕,眼见就要牺牲了,一天夜里,曾祖父和他的把兄弟冲入大牢,

将他救了出来。后来这个县委书记又干了7年的革命,直至牺牲于日本人枪下。而我曾祖父就此逃亡,化名顾祝同(跟那个国民党大官重名),到上海奉贤一带做一些开荒、筑堤的营生,慢慢的又聚了些兄弟,还搞到了枪。有一天,这帮人抬着口棺材上了十六铺的一条客船,等船开到吴淞口,他们打开棺材,取出了枪,开始抢劫。抢劫进行的很顺利(估计主要抢现金)。江中早有人接应,这帮人随后杀回了苏北,靠着这笔经费,拉起了一支队伍。曾祖父从此威震乡里。

当时国民党也没来围剿,而是对曾祖父这支队伍采取招安的政策,收编为县常备大队。曾祖父从一个劫狱逃犯,摇身一变,荣任大队长。在大队长任上,曾祖父着实过了两年风光日子。反正置了地、盖了房、镇上还有了商号。老人家只有我奶奶一个独生女儿,后来招赘了我爷爷。据我爷爷回忆,结婚时金杯玉盏,风光一时无两。然而,好日子很快到头。1938年,日本人来了。尽管正规军没来,来的是一支主要由朝鲜人组成的武装,县大队还是没有扛住,甫一接触,即告溃败。老曾祖父随即闭居乡下,剩下来的队伍后来投了共产党。1940年,曾祖父被人捉住,关了一年多。因他脱离队伍已久,日本人搞不出什么情报,加上家人的活动,就把他放了。不过狱中的严刑拷打,特别是电刑,严重伤害了大脑。老人家整日痴痴呆呆的度过了残生。期间,又被捉过两次,一次是抗战结束时,国民党抓的。理由是被日本人抓了,怎么又放了,怀疑他投敌。第二次是共产党抓的,理由和国民党差不多,加上他的地方民团经历,后来有人举证他的劫狱事迹,关了几天也放了。不过,家里的田地、房产都分了。又过了几年,就去世了。最后的两年太平日子里,老人家经常念叨的一句话是:蒋介石不行,毛泽东才是真命天子。

外曾祖父抗战时期的那些经历,我是长大以后才弄清楚的。现在看看,也许算不上什么抗日英雄,不过转念想想,毕竟也是朝日本人放过枪的。他的那支队伍,被共产党领导后,在后来的家乡抗日斗争中,也起了不小的作用。他的两个拜把兄弟,都成了共产党,一个外号“坏粪桶”的据说后来当了师长。

总结外曾祖父的一生,他身处乱世,不大不小闹出了些动静,然而终究避免不了他的局限。他没有文化,没有很高的思想觉悟。他的人生理想也许就是几亩地几间房,一旦到手,造反的劲头就没了。话说回来,如果他斗争到底,一家子也许早给杀了,世上也没我这个人,今天坐在电脑前追思了。当然,我心里还是

不愿意有这种顺民的想法,换了我,肯定去抗日到底了。而外曾祖父一介草民,做了他能做的。

我爷爷的一生较为平淡,有四个儿子、一个女儿,我爸爸排第二。我爸和我妈妈结婚,生下了三个小孩,我排第二,即有个哥哥、妹妹,虽然日子过得很平淡,但我们很开心。我叫梁XX,现是一名即将踏入大二的学生,我热爱生活、积极乐观,有个职业目标:成为一名优秀的财务主管!

以上是我的家族史——梁氏家族。

篇二:我的读书史作文

我的读书史作文

我的读书史

作者:601王雨嫣

一种遗传的因子,一种骨子里的天赋,书,很自然地吸引着我,书,理所当然地进入了我的世界。

幼儿园开始,我就特别喜欢看书。尽管那个时候我不识字,可是这丝毫不影响我对读书所燃起的那股好奇的热情,那书上的图画仍是让我如痴如醉。高兴之时,我还会捧着书手舞足蹈。

刚上一年级,连拼音都还没完全学会,我就已经渐渐迷上了注音的童话>故事书。可是,我要看书很困难,拼一个字也得拼上半天。这看书的速度实在可笑。虽然,在这时看完一本书对我来说似乎比登天还难,但我还是努力地、一停不停地往上攀爬、攀爬??

现在,我六年级了,似乎没有太多时间阅读课外书,一直都忙于课堂上的事。可我还是念念不忘那些可爱的书本。我只要一有时间,就捧起书本“啃”个不停。见缝插针,哪怕几分钟,我也不放过,因为读书是一种享受啊!

甚至,我只要一看起书来就没完没了,会废寝忘食,简直步入了疯狂状态。

我有一个奇怪的习惯,进厕所时抱着一本书,出来时两手空空。我总爱在上厕所的时候看书,而且总会忘记把书拿出来。上厕所之时似乎成了我看书的大好时光。坐在马桶上方便,我却还悠然自得,一副喜滋滋的样子。眼睛牢牢地盯住了书本,像猫看到了耗子,更确切地说,像饥饿的人扑到了面包上。书似乎有一股魔力吸引着我。我就这么看啊看啊,被故事的情节深深地吸引住了,直到妈妈叫我,我才回过神来。

阅读给了我精神粮食,给了我快乐与满足。书是我生命中的一把钥匙,一扇窗户,一座灯塔,一位老师??幼儿园、低年级、高年级,我的读书三部曲。

篇三:论文:中国近现代史与我的家族史

《中国近现代史》论文

《中国近现代史与我的家族史》

学 院

专 业

学生姓名

学 号

提交日期 2013年 5 月 13 日

中国近现代史与我的家族史

中国近代史的船只已经结束了航程,但这一百多年风云变幻的行使历程却不止影响着中国,更是影响着中国的每一个家庭,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我的家族已漂过一百多年的路程,期间也是兴衰更替,祸福皆有,而这个家族小小的历程正是中国近代史的缩影。

明末清初,朝代更迭,战乱频繁。我的祖先,在天灾人祸的逼迫下,背井离乡,从江浙一带,迁徙到xxx一带,从此,我的家族,乘上了中国近现代史这艘大船,发生了太多故事,让我慢慢了解和回想。

(来自:WWw.SmhaiDa.com 海达范文网:我的家族史作文)

清朝,民间的两大斗争——地主与农民的斗争,同样在我的祖先身上上演。由于祖先是外地迁入人口,自然而然,成了地主剥削的对象——农民。和大多数当时的农民一样,我的祖先,以被地主压榨剩下的为数不多的钱,负担起整个家庭。我们这一带的吴姓人,也一直过着贫苦的生活。

这种情况,一直维持到了民国。民国之前,对于那些改变中国命运的大事件,那些瞬息风云万变的历史大地震,我的家族,似乎都是以旁观者的身份,看戏一般,看着各方势力,你方唱罢我登场。

直到民国。民国,是一个历史的激流,一个历史的漩涡,它把是非黑白全部搅合在一起,任由他们在其中翻滚煎熬,改变了不少人,不少事的历史轨迹。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确确实实改变了中国的历史,也影响了很多人的一生。我的太叔公就是其中一位。

我的太叔公,也就是我的爷爷的父亲的弟弟,也就是我爷爷的叔叔,刚好出生在那个动荡年代的他(据我年迈痴呆的爷爷回忆),是当时公认的流氓,而流氓,似乎是那时对所以不安于现况的人的统称。而我的太叔公,就一直觉得,他不应该窝在一个小山村里,过完他的一生。于是,在一个月黑风高夜,他和村里的几个青年一起,背起包袱,离开了这个山村。几年后,其中一个青年回来了,据他说,我的太叔公遇上了军队,被抓了壮丁。后来,外出的人有的说在省城看见他当了官,又有人说他被土匪杀了。再后来,有人说他去了台湾。从那以后,就再也没有他的消息了。当我读书的时候,听到海峡两岸“三通”的消息,听到有台湾军人回大陆寻亲的新闻,还会想,我的太叔公,他的后人,会不会也在寻找着我们??

而到了我爷爷的这一辈,新中国的成立,地主阶级的倒台,让广大像他那样的农民,有了翻身做主人的机会。土地改革,让他得到了属于自己的一亩三分耕地,但是三年饥荒,却让他连养活我父亲这七八个兄弟姐妹都成问题。再到后来,人民公社运动、生产队的出现,为了赚取所谓的“公分”,我的父亲叔伯,年纪尚小,就早早的上田干农活了。说起这些,父亲的脸上仍然充满无奈悲慨的神色。

花开两支,各表一朵。除开我爷爷农民的一生,我的叔公,也就是我爷爷最小的弟弟,正好赶上了文化大革命后恢复高考的第二批,成了那一届的应届生。据家里的老人回忆,我的叔公,当时的高考分数,是到了清华的分数线的,但由于家境贫寒,再加上路途遥远,就选择了在当时的华南工学院,也就是现在的华南理工大学的前身,就读。毕业后,被分配到湛江,成了人民公仆的一员。现在,早已退休回到老家,颐养天年了。而他的儿女们,也得益于那个好环境,顺利读完大学,现在就职于珠三角的著名企业。

到了我父亲这一辈,改革开放的春风已经吹遍大江南北。珠三角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也成为农村劳动力输出的主要地点。我的父母,农三代,成为诸多打工者的一员。而他们的足迹,也遍布东莞、佛山顺德、广州、南海等地。而我的叔伯们,经过多年拼搏,纷纷在顺德等地落地生根了。我的父亲,则子承父业,回老家继续农民事业。

至此,我的家族史也就差不多讲完了。剩下我这一辈,我上了大学,其余堂兄妹,则在顺德当地长大上学,结婚生子。时间继续,历史继续,我们的故事,也会让后人书写,成为一段历史。

篇四:家族史告诉我:我是谁,从哪里来

家族史告诉我:我是谁,从哪里来

早春,江南,阴雨。趁着人还不多,周末从上海赶到苏州扫墓。同一个墓园里,安息着十余位长辈,最长者,是我的外祖父。

外祖父姓杨,讳昌九。九者,大也,他是杨家长房长子。巴金先生的《家》告诉我们,在封建大家庭里,这个身份意味着要承担很多责任。外祖父谨小慎微、一生平淡。不过,有一件事,在我看来,倒还有些了不起——“文革”后期,老人家不再挨斗,不再戴高帽扫大街,便悄悄默写了一本《杨氏族谱》。杨家的先祖,北宋末年为避战乱由中原南迁至江苏启东,繁衍近千年。原来家传的族谱毁于“文革”初。谁也不知道,外祖父竟然将整本族谱背得烂熟。“文革”结束后,外祖父郑重其事,将这本手书族谱交给长子,即我的大舅父。外祖父逝世后,我才见到这本族谱,看看上面的一代代祖先的名讳,想想我的身上流着他们的血,觉得好神奇。扫墓,也是亲人团聚的机会。三代人、十余位坐在一起拉家常,是很令人温暖的事。自然而然,会说到这本族谱,大家都感概万千。

说实话,启东杨家上溯几百年,并未出什么大人物,顶多只是当地乡绅罢了。而知名主持人曹可凡的祖上,就显赫多了。前不久,曹可凡的新书《蠡园惊梦》出版。书中显示,无锡曹家的先祖,是汉丞相曹参,成语“萧规曹随”的主角。曹可凡的祖母姓王,无锡王家的族谱里,竟然有岳飞题词、苏轼著文。当然,他写这本书,并不是为了显摆跟这些古代大名人的关系,而是叙述无锡王家的近代史。

曹可凡写道:“自己竟也到了知天命之年,在拼命向前奔跑的同时,也常常会禁不住往回看,时不时地问自己:我是谁?我从哪里来?会到哪里去?于是,便想起小时候祖母跟我讲过的那些‘天宝遗事’。我觉得有责任让家族的故事绵延不断地传递下去,应该让子孙后代知道家族的血脉,究竟如何传承?!”这本书的主角,是曹可凡的曾外祖父王尧臣和王禹卿兄弟,他们从无锡来上海闯荡,终成面粉大王,创业故事跌宕起伏,历史背景波澜壮阔。说到民族资本家,无锡荣家举世闻名,而王家家族史与荣家家族史多有交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是,王家的故事则鲜为人知,曹可凡为他自己也为读者将几近湮没的王家历史清晰呈现。《蠡园惊梦》的最大优点,是用原始材料说话。书里的资料,八成是从图书馆和档案馆查到的。曹可凡是全国人大代表,他把这本新书带到了两会上。他说,写这本书时发现,家族寻根似乎正成为热潮,到图书馆和档案馆寻找家谱、查找家史的人很多。他由此建议档案馆、图书馆等部门,以“家风”“家训”“家史”为主题,帮助民众了解家族历史。

重家史、修族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意义重大,从家风家德到民族精神,尽在其中矣。即使是记住长辈名讳此一端,亦非小事。 去苏州扫墓,我随手带了一本书,是王鼎钧先生的回忆录《昨天的云》。当晚展卷,恰见王先生写道:“当年,人事资料要记载曾祖父、祖父和父亲的名字,每个人都要记自己的‘三代’,否则就是大笑话,倘若求职,写不出‘三代’的人一定落选。”

今天,在两岸三地,找工作恐怕都不要写“三代”吧?但是,且让我们温习一下曾子的名言:“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即使我们没有机会没有能力背下整本族谱或写出一本家族史,但知晓并记住曾祖父的名字,还是应该的吧?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