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单元作文 > 教育资讯

古代女中豪杰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10:20:29 单元作文
古代女中豪杰单元作文

篇一:女中豪杰李清照

“女中豪杰”李清照

——听康震老师讲李清照

陈 韬(女)

说起李清照,很多人都会想起那首著名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一念到这首词,大家的脑海中也许就会出现这样一幅图画:秋风瑟瑟、秋雨缠绵,满院都是凋零的菊花和残败的梧桐叶,一个清瘦柔弱的女子,独坐窗前,郁郁地饮酒。她的眸子盛满忧伤,她那柔弱的身躯,她那单薄的衣衫,似乎都不能承载她内心的愁苦。是的,李清照和愁字有缘,她的人生也和愁有缘。

但是,听了康震老师在《百家讲坛》所讲的《李清照》之后,我对这个我一直仰慕的女词人有了更多的了解。我突然发现,与李清照最结缘的不是“愁”、不是“柔”,却是豪气、是刚烈、是一种敢作敢为敢承担的勇气。她在以“男耕女织”为基调的中国古代社会里绝对是个异类。她在中国女性当中绝对可以称为豪杰。

(一)勇于追求爱情

在古代社会,爱情这两个字常常是奢侈的,很多的夫妻在入洞房之前都不知道对方长的是何等模样,老一代人说: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个乞丐跟着走。但是,李清照却能够找到自己的“如意郎君”,是她的运气好么?不是,是她勇于追求爱情、勇于表达爱情的结果。

虽然,流传下来的关于李赵姻缘的故事说的是赵明诚做白日梦,梦到的一本书里写了这样三句话:“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明显地暗示他是“词女之夫”,或许,这就是所谓的“天作之合”。且

不说这个故事是假是真,但可以肯定的是,李清照和赵明诚二人在婚前是见过面的,并且两个人是两情相悦,即使传说不可信,却有李清照的词为证: 点绛唇

(宋)李清照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这首词表现出少女时期的李清照在院子里打秋千,突然有一个男子闯了进来。少女的羞涩让她急忙跑开,因为慌乱连鞋都来不及穿,头上的金钗也掉了。但她真的想要避开吗?不是,她倚门回首,佯装在嗅青梅,估计眼睛的余光正瞅着那个闯进来的人,暗送秋波。李清照这一“和羞走”一“倚门回首”把她对眼前人那想见又不敢见的心情表现了出来。或许,这个闯进院子的陌生人,就是太学生赵明诚吧。 另外还有这样一首词: 浣溪沙

李清照

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 这个精心打扮之后眼波流转的少女那么开心是为什么呢?她为什么害怕被人猜呢?是因为内心那颗爱情的种子已经萌芽,是因为想见到自己的心上人却又难以相见。也许就只能来个“飞鸽传书”表达心意,也许这只是诗人想象中的约定。但是不管怎样,这份爱情是真

实的,这种敢于将爱情表达出来的心意是热烈的。

诚然,在男权当道的社会里,李赵的结合是依靠赵明诚那三句蹩脚的字谜促成的。但是,假如赵明诚不是一个令李清照心仪的翩翩公子,要促成这一段姻缘恐怕也不那么容易。李清照遇到自己的真爱并且勇敢地表达出真爱,在那样一个时代,堪称女中豪杰也!

(二)敢于反抗婚姻

虽然李赵二人两情相悦、志同道合,却也不能阻止死神将赵明诚带走。在李清照46岁的时候,其夫赵明诚染疟疾去世。当时,南宋朝廷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一个柔弱的女子,手里握有大量的金石文物,必须找到一个可以依靠的人。张汝舟就这样走进了李清照的生活。

李清照的第二次婚姻少了许多浪漫色彩,多了部分现实意义。在宣扬“贞女不事二夫”“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的古代社会,李清照再婚的举动无疑是会激起千层浪的,李清照招来世人异样的目光和辱骂。然而,李清照做出了更加让世人匪夷所思的事情,那就是——离婚。

封建社会,丈夫不满意妻子了,一纸休书就可以将糟糠之妻打发掉,却没有说妻子不满意丈夫就可以提出离婚。况且,在宋代社会,离婚是被人否定的、要离婚真的是太难太难。李清照怎么办呢?她根据宋代的法律,选择了一条间接的离婚之道——告发丈夫张汝舟。因为,宋代的法律规定:丈夫被流放,妻子可以离婚,并保有自己的财产。虽然这样,丈夫有罪,妻子也得坐两年牢。

李清照冒着自己也要身陷囹圄的危险告发丈夫,终于结束了自

己第二段痛苦而充满欺骗的婚姻。她勇敢地争取到自由,却也要勇敢地承受世人对这个敢于离婚的女人的辱骂和嘲笑。王灼在《碧鸡漫志》里说:“赵死,再嫁某氏,讼而离之,晚节流荡无归。”胡仔的《苕溪渔隐丛话》里记载:“易安再适张汝舟,未几反目,有‘启事’与綦处厚云:猥以桑榆之晚景,配兹驵侩之下才。中传者无不笑之。”??世人的态度昭然纸上。

可以说,李清照再婚而又离婚的这些举动,绝不是一般小女子敢为能为之事。她敢于和世俗挑战的勇气和果敢堪与《飘》当中的斯嘉丽相媲美。李清照,真乃女中之豪杰也!

(三)历经坎坷,不改初衷

在李清照坎坷的生命旅途中,除了丈夫赵明诚、除了写文作词,还有一项重要的事业,那就是搜集金石文物。对这项事业的执着追求,是李清照坚强内心的写照。

当社会还比较安定,家里经济还算宽裕,丈夫也还健在的时候,李清照却生活得很简朴,她“食无重肉,衣去重彩,首无明珠、翠羽之饰,室无涂金刺绣之具”(《金石录后序》)。有时候,她和赵明诚甚至还典当衣服,这些都是为了满足他们对文物收藏事业的渴望。

当山河破碎,国难当头,丈夫去世之后,李清照仅凭自己一个弱女子的微薄力量保护着自己的文物并一直坚持着文物收藏事业。金国人攻入汴京,李清照已经料到他们搜集的文物将最终不为己有。(?闻金人犯京师。四顾茫然,盈箱溢箧。且恋恋,且怅怅,知其必不为己物矣。?——《金石录后序》)但她并没有放弃,一直坚持尽自

己最大的能力保护手中的文物。她一个已经不年轻的柔弱妇人,奔走照看那十余间屋、数十车的金石文物。虽然,这些数量众多的珍贵文物在不断地散失,但李清照从来没有放弃过努力,包括她和张汝舟的婚姻,都是希望能找个同她一起保护文物的依托。不幸的是,她看错了人。

无论岁月多么艰难,无论这些东西最终会落入谁手,李清照始终坚持着,在她67岁的时候,还曾经两次拜访北宋著名书法家米芾的儿子小米(米 友仁),请小米给她手上的两幅米芾的字帖题跋。 能够在国破家亡中坚持自己的初衷,一般的男子都难以做到,李清照作为一柔弱妇人,却能坚持到最后,实在让人可敬可叹!

(四)见识卓越、议论犀利

李清照作为一个女词人,作为婉约派词宗,她不但会写缠绵悱恻的词,她也能对政治、对历史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当年还待字闺中的李清照在应和张耒的诗时对大唐衰亡的原因就发表了“何为出战辄披靡,传置荔枝多马死”(李清照《和张文潜浯溪中兴颂二首》)的高见。大理学家朱熹感叹说:“如此等语岂女子所能?”

写词,在李清照这里绝对不是开端,前代就已经有很多的名家名作。李清照在《词论》中对他们都做出了评价,包括柳永、张先、苏轼、晏殊、欧阳修这些大家的作品,她都指出了他们作品中的缺点,这些见识和气魄已经不是一个普通作词人能为了。

大家都熟悉李清照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对项羽这个悲剧英雄的肯定,表现了

篇二:女中豪杰

女中豪杰

广南县曙光中学 112班 陈天春 指导教师:施玉珠

我国上下五千年灿烂的历史涌现了无数的英雄,我们以他们为荣,因为他们的身上传递着激情与能量,热血与沸腾,让我们明白有他们才有了国家,有国家才有我们。了不起的历史人物数不胜数,而是女人的历史人物却廖廖无几,但是有一位女子,她却在战争中留下了不可抹去的脚印。她就是我们的代表,就是我们的骄傲——花木兰,她是女人中的女人,男人中的榜样,我们赞誉她为——女中豪杰。

她代父从军,在战争中吃尽了苦头,饱受了风霜,咬牙坚持着一切,希望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经过自己的勤学苦练,终于赶上队友们应有的一切。在沙场上和男儿并肩做战,奋勇杀敌,指挥千军万马,驰骋在刀光剑影的疆场,最后她成为伟大的功臣,别人对她刮目相看。

她的坚持,她的勇敢,她的力量,不愧被称为女中豪杰。她把困难当做脚下的泥丸,他把国家的安危看做是自己的生命。正是因为这样,很多男子对她伸大姆指,并败在了她的脚。连绵的赞誉让我对她说了不起,真是巾帼不让须眉。她是我们的骄傲,是我们的偶像。

然而,现在我们的女人没有几个活出自己的尊严,没有几个活出自己的精彩,什么都依靠别人,而还认为是理所当然。我讨厌这样的我们,我想问问她们,为什么不拿出自己的主权,为什么不捍卫自己的尊严。结了婚的女人没有任何自由,老公说东,她从不说西,虽然一个家庭要和睦,但我们也不要去盲目的服从啊!我们有自己的能力,有自己的才能,离开他们,我们也可以活出自己,当代的女士们,想想我们的女中豪杰,她的勇敢,她的坚强在我们心里扎下了根。这们崇拜她,为什么不做出实际行动。女士们给自己一个机会,一个挑战的机会,努力去实践。那时,你也会发现,没有他们,自己也可以独挡一面,自己也有一片蓝天。相信自己,让别人对我们刮目相看。

让女中豪杰——花木兰的精神永存我们的心中,在要气馁的时候,想想她你就会浑身充满劲。我将一生以她为荣,以她为榜样,并对任何事都努力去实践,不会放弃,会坚持,会坚持到成功的喜悦摆在我面前为止。

女中豪杰——感谢你,感谢你留下了光辉的一面,感谢你代给我们的无穷力量。我们将永远记得你,永远怀念你。

篇三:古代女子各种尊称

古代女子各种尊称

自称

女子自称--“奴家”

女子谦称--“妾”、“贱妾”、“奴婢”

老年妇女谦称--“老身”

谦称自己的丈夫--“拙夫”

王妃、王后在皇上面前自称--“臣妾”

王妃、王后在臣子面前自称--“本宫”

寡居皇太后自称--“哀家”

民间女子自称--“小女子”、“民女”

称对方的年龄(多用于年轻女子)--“芳龄”

称对方的名字(多用于年轻女子)--“芳名”

女子谦称自己容貌--“蒲柳之姿”(柳树在古代被看作树中的贱物)

男子一般都称之为”君”??那么以”君”相对的,女子应如何称呼?

古代男子对女子的尊称是什么啊?

佼人:美好的意思,指美人。

婵娟:色态美好的意思。后用来指美女。

千金:旧称别人的女儿,含有尊贵之意。

娇娃:也作娇娘。指美丽的少女。

丽人:光彩焕发,美丽。指美貌的女子。

佳人:(见古诗十九首):“燕赵多佳人,美者颜如玉。”指美人。

女公子:旧时对别人女儿的尊称,现用来称谓外国人士的女儿。

玉人:用以称谓美丽的女子。

淑女:指温和善良美好的女子。

交际花:指在社交场合中活跃而有名的女子。有贬义。

花瓶:插花用的瓶子。借喻作为一种摆设的美貌女子。

玉女:指仙女。亦指美女。也用作对他人之女的敬称。

尤物:奇异的。指美貌的女子。亦指优异的人或物品。

青娥:指女子的黛眉。亦指青年女子。

内人:从前丈夫称自己的妻子,其根源出于旧观念,认为男子主外,女子主内。

发妻:古时婚喜之日,男女都要结发为髻,男子从此把头发挽在头顶上,为表示是原配,称妻子为“发妻”

天使:原为犹太教、基督教传达上帝旨意的使者,其形象多为带翅膀的孩子和少女。因此比喻善良贞洁可爱的人。多用于女子。

安琪儿:英文angel的音译。意为天使。

软玉温香:软:柔和;温:温和。玉、香:女子的代称。后泛指温柔的年青女性。 糟糠之妻:贫困时曾共食糟糠度日的妻子。后为对自己妻子的谦称。

小家碧玉:碧玉:旧时指小户人家的美貌女子。

二八佳人:二八:指16岁。指年轻美貌的女子。

半老徐娘:用以形容中年妇女保留青年时的神态。

妙龄少女:妙:美好。指正值青春年华的女子。

巾帼英雄:巾帼:妇女的头巾和发饰,引申为妇女的代称。指妇女中杰出的人物。 “女士”,源于《诗经》“厘尔女士”,孔颖达疏“女士,谓女而有士行者”,比喻女子有男子般的作为和才华,即对有知识、有修养女子的尊称。

“女流”,《儒林外史》第41回记载:“看她是个女流,倒有许多豪杰的光景。”这是对旧时女人的泛称。

“女郎”,古乐府《木兰辞》中有“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之句。寓有“女中之郎”的壮志之意,也是对年轻女子的代称。

“巾帼”,源自《晋书》,是古代妇女头上的装饰物,借以代表女性。当时诸葛亮伐魏,多次向司马懿挑战,对方不应战,诸葛亮便把妇女的头饰遗下,以此辱笑他不如一个女人。后来,人们常把妇女中的英雄豪杰称之为“巾帼英雄”。

“女史”,指古代有学问并当过掌管宫廷王后礼仪、典籍、文件工作官员的女子。

“裙衩”是古代妇女的衣着装饰,泛称女性。多在小说、戏剧中出现此词。《红楼梦》第1回:“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衩。”“淑女”,指温和善良美好的女子,文学作品中常见此称谓。《诗经·周南·关睢》:“关关睢鸠,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妙龄少女”,指正值青春年华的女子。“绝代佳人”,指当世无双的美人。

“燕赵多佳人,“璧人”、“佼人”、“丽人”、美者颜如玉”,故对年轻美丽的女子总是冠以“玉人”、

“玉女”、“娇娃”、“西施”、“尤物”、“青娥”等称。

“扫眉才女”,指有文才的女子。

“不栉进士”,指才华横溢的女子。

“冶叶倡条”,指轻狂娇艳的女子。

“软玉温香”,指温柔年轻的女子。

“道旁苦李”,指被人抛弃的女子。

“小家碧玉”,指小户人家的美貌女子。古乐府《碧玉歌》有“碧玉小家女,不敢攀贵德”之句。

美丽而坚贞的妇女被称为“罗敷”。

貌丑而有德行的妇女被称为“无盐”。

尊称别人的女儿为“千金”、“令媛”、“女公子”。

“夫人”,“室人”、“令间”之称。称别人的妻子为“太太”、此外还有“会阃”、称自己的妻子为“贱

内”、“内子”、“内助”、“中馈”、“糟糠之妻”等等

古代女子不同年龄人的称谓

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

2至3岁称孩提。

女孩7岁称髫年。男孩7岁称韶年。

10岁以下称黄口。

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

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

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

16岁称碧玉年华;

20岁称桃李年华。

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票?梅之年。

男子20岁称弱冠。

30岁称而立之年。

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称知命之年。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

80至90岁称合?之年,耄耄之年。

100岁乐期颐。

另外,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

“女士”,源于《诗经》“厘尔女士”,孔颖达疏“女士,谓女而有士行者”,比喻女子有男子般的作为和才华,即对有知识、有修养女子的尊称。

“女流”,《儒林外史》第41回记载:“看她是个女流,倒有许多豪杰的光景。”这是对旧时女人的泛称。

“女郎”,古乐府《木兰辞》中有“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之句。寓有“女中之郎”的壮志之意,也是对年轻女子的代称。

“巾帼”,源自《晋书》,是古代妇女头上的装饰物,借以代表女性。当时诸葛亮伐魏,多次向司马懿挑战,对方不应战,诸葛亮便把妇女的头饰遗下,以此辱笑他不如一个女人。后来,人们常把妇女中的英雄豪杰称之为“巾帼英雄”。

“女史”,指古代有学问并当过掌管宫廷王后礼仪、典籍、文件工作官员的女子。

“裙衩”是古代妇女的衣着装饰,泛称女性。多在小说、戏剧中出现此词。《红楼梦》第1回:“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衩。”“淑女”,指温和善良美好的女子,文学作品中常见此称谓。《诗经·周南·关睢》:“关关睢鸠,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妙龄少女”,指正值青春年华的女子。“绝代佳人”,指当世无双的美人。

“燕赵多佳人,“璧人”、“佼人”、“丽人”、美者颜如玉”,故对年轻美丽的女子总是冠以“玉人”、

“玉女”、“娇娃”、“西施”、“尤物”、“青娥”等称。

“扫眉才女”,指有文才的女子。

“不栉进士”,指才华横溢的女子。

“冶叶倡条”,指轻狂娇艳的女子。

“软玉温香”,指温柔年轻的女子。

“道旁苦李”,指被人抛弃的女子。

“小家碧玉”,指小户人家的美貌女子。古乐府《碧玉歌》有“碧玉小家女,不敢攀贵德”之句。

美丽而坚贞的妇女被称为“罗敷”。

貌丑而有德行的妇女被称为“无盐”。

尊称别人的女儿为“千金”、“令媛”、“女公子”。

“夫人”,“室人”、“令间”之称。称别人的妻子为“太太”、此外还有“会阃”、称自己的妻子为“贱

内”、“内子”、“内助”、“中馈”、“糟糠之妻”等等。

在女子称谓中,“母亲”是最伟大而高尚的。清《冷庐杂识》中载:《尔雅》对母亲称“妣”,《诗经》称“母氏”,《北齐书》称嫡母为“家家”,《汉书》列侯子称母为“太夫人”。其他记载还有:帝王之母称“太后”,官员之母称“太君”,一般人之母称“妈妈”。

1.用“千金”来比喻女子,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元代曲作家张国宾所写的杂剧《薛仁贵荣归故里》:“你乃是官宦人家的千金小姐,请自稳便。”明、清以后的话本小说中称女孩子为“千金”的就更多了。

2.古时把富贵人家的女孩称为“侯门千金”,今人泛称女孩叫“千金小姐”。

女孩何以称“千金”?这得从我国的古代货币单位说起。两千年前的秦朝以一镒为一金(“镒”是

“千古代重要单位,一镒为二十两或二十四两),汉朝以一斤金子为一金。秦汉时金多指黄铜,

金”实为“铜千金”。后人借“千金”以言贵重,如“一字值千金”、“一言千金”、“一笑千金”“一刻千金”、“一诺千金”、“一物千金”等均是此义。在社会交往中,渐渐地,人们也就将未婚女孩专称为“千金小姐”了。

元前522年,伍子胥父兄被楚平王杀害。伍子胥逃离楚国,投奔吴国。途中他饥困交加,见一位浣纱姑娘竹筐里有饭,于是上前求乞。姑娘顿生恻隐之心,慨然相赠。伍子胥饱餐之后,出于安全原因,要求对方为他的行为保密。但姑娘猛然想起,男女接触为礼教和舆论所不容。

篇四:中国古代女性的创作环境

中国古代女性的创作环境

从女性作品的内容窥探其创作背景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经历了由盛到衰的过程,到清王朝的结束而结束。但是与之共同发展的封建礼教对女性的束缚却不断的往上走,直到新中国的建立才得以消亡。古代女性的地位之低,禁锢之深是难以想像的。但是在“三从四德”、“女子无才便是德”的道德观念背景之下,有许多的女性还是呼喊出了心中的郁结。思妇怀人、歌咏风物、爱家卫国,创作了一些不逊男子的经典之作,为后人研究古代社会制度、形态,女性的生活、精神风貌等提供材料。

关键词:男权 礼教 禁锢

中国古代所奉行的一条准则是“女子无才便是德”。在这一观念的影响下,许许多多的女子仅仅读过《女四书》《列女传》这一类赞美鼓励女子重修德行的书籍。在“三从四德”的道德表准下,女子不允许有自己独立的意志,也不必有自己的意志,好事不用她们,坏事也轮不到她们做。但是在封建礼教如此禁锢的环境中,中国古代依然涌现了许许多多的女文人,而且留下了不少经典的作品。先秦的杞梁妻,汉代的卓文君,魏晋南北朝时的蔡文姬,唐时的薛涛,宋时的李清照,明清时的秦淮八艳。她们身份境遇各不相同,而且她们有些甚至连名字也未留下,但是所保留下来的作品依然能够反映当时社会的真实状况。从她们所保留下来的作品来看,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思怨

早在先秦以前,中国就有思妇产生。在古代连绵的战争中,男子应招入伍,常年在外,甚至战死沙场,女子们便陷入无尽的思念之中。《诗经·卫风·伯兮》就描写了一个妇人对丈夫的思念。“其雨其雨,杲杲日出,愿言思伯。甘心首疾。焉得萱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寐!”女子在家除了料理家务侍奉父母照顾幼小,在更多的时候就思念在外的人,“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除了战争,男子还需要外出谋生,白居易的琵琶行就描写了一个从良的女子脱籍嫁给一个商人,但是商人“重义轻别离”。随封建制度的逐步确立,对于女①束缚就越(转 载 于:wWW.smHAida.cOM 海达范文网:古代女中豪杰)来越多。男性作主体,女性只是一种附属品,女性的存在仅仅是因为男性的存在。因此,在男权主义的制度下,女性的地位是相当低的。就拿酒的起源来说吧。“酒的历史就是女性的历史,因为酒是女性创造的。”现在大家所公认的是杜康创造了酒。但是传说在大禹时代,一位名叫仪狄的女子就创造了甘美香醇的酒。虽然仪狄造酒或许是因为大禹时的禁令而未被广泛的运用于现实生活。但是另外一方面,也反映了男性社会轻视女性思想,让比仪狄晚了两个朝代的杜康独享美誉。明代的女作家周淑禧,在游杜康祠时写道:“苦相身为女,千载曾无仪狄”。②

纵然中国氏族社会时出现了母系社会时代,一度把女性的地位提到了相当的高度,但毕竟是昙花一现,很快就消失,从此再也没有扭转。女子地位的低下,也就决定了她们不能在男性面前表达自己的意志,不允许有超越男子的才能。那些处于深闺大院的女子,她们没有办法看外面世界的花红柳绿,拥有的只是一片小小的天地。因而她们写作的素材有限,只能在日常生活、起居中发些感慨,这样就涌现了大量的闺怨诗。当她们某一天走出深闺,就会发现“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缘。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悦目谁家院。”同时有另外一群女子,他们被高大的宫墙所阻隔,终身锁在宫里,便发出了长长的宫怨 :“新裂

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摇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飚夺炎热。弃捐篾鸶中,思情中道央。”班婕妤一首《怨歌行》,对后来的闺怨诗影响很大。

另外还有一大群女子,她们不幸被迫沦为青楼女子。虽然封建礼教对女性的禁锢越来越严厉,但妓女作为特殊的群体,处在三从四德的礼教圈的外缘。“历史地看,妓女制度的建立与发展是私有制社会中男权泛滥的必然恶果,其本质是男性对女性实行性奴役,其目的是于婚姻关系外满足男性的性欲要求。”③这群女子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中从事的性工作,是需要用青春作赌注的,但是红颜易逝,脱籍从良也就成了它们吟咏的一大主题。“梦悠悠,意悠悠,水远山长无尽头。相思何日休?见春愁,对春羞,明日春江去认舟。含情空倚楼。”④明代金陵名妓赵燕的一首《长相思》表现出了无限的思念之情。同为名妓的杜十娘,迫切的想从良,但是遇人不淑,只得自尽。许许多多的女子带着从良的美好愿望回到礼教的束缚之下,但是却始终事别人眼中的下等人,最后只得飘零自尽。赵盼儿能看破红尘,参悟到“待嫁一个老实的,又怕尽世几难成对,待嫁一个聪俊的,又怕半路里轻抛弃。”

二、爱家国

在古代男子担起了保家卫国的重任,他们义无返顾地踏上征程。在男性的意识中,男主外女主内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女子上阵入军营在很多时候被认为是一种不祥的征兆。而且“红颜祸水”是世人对女子的评价。春秋战国时的美女西施就背负这这一名号。但殊不知对夫差是祸水的西施对勾践来讲岂不是救国?褒姒、妲己、杨玉环等虽然以美色迷惑住君王,但把亡国的罪名归在她们身上,也是一种男权的强加。

在关系到家国的问题上,女子亦有贡献。因为她们也知道国破家亡,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的道理。南北朝时的民歌有木兰代父从军,宋时有穆桂英挂帅。还有许多女子她们一人的贡献就能抵上十万雄兵,为国家的长治久安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如到西藏和亲的太平公主,出使塞外的昭君。她们都是女中豪杰、英雄,向人们展示了巾帼不让须眉的力量。

但是还有一大群女子她们虽然没有亲自做出什惊天动地的大事,然而在其诗歌中却也表现了一翻深深的爱国之情。遭遇不幸的蔡文姬,辗转流落凶奴十二年,曹操将她赎回后,重嫁董祀。面对现实,因感伤离乱写了《悲愤诗》两首。通过自身不幸遭遇的叙述,揭露了军队混战的恶果、胡兵的残暴。反映了广大人民妻离子散,被奴役被侮辱的悲惨生活,展现了东汉末年混乱的社会面貌,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而我国古代著名的女文人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李清照,经历了北宋到南宋的更迭,外族入侵,国破家亡的巨变。一向温婉的她亦发出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呐喊。不仅如此,一向被视为社会下层的地位卑微的风尘女子。在面对国家危急之时,也表现了深深的爱国之情。秦淮八艳在中国历史上是有名的才女和美女。她们妓女的身份让人对她们更多一层好奇。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从而引得清兵入关。名号响当当的柳如是在嫁给钱谦益后,当钱谦益要降清,她明确的表示反对,并劝说到“是宜取义全大节以副盛名。”可见她们在家国问题上并不是一味的盲从男性。

在中国古代的创作中,男性作家描写女性时,大多采取一种俯视的视角。“史实上的‘姬别霸王’在记忆中被转换成‘霸王别姬’,自有主体尊卑有别的关系,当然也体现了当时社会的性别关系。”⑤从男性的为主体的视角出发描写的女子,从屈原时的香草美人,到乐府古诗中的风骚型女子,以至后来的风流伤感

型女子,她们都是一群美貌的女子。在面对同一个美丽的女子,男女作家的感情亦有很大的差别。同为写昭君出塞这一史实,白居易的“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如宫里时”,欧阳修的“明妃去时调,洒向枝上花”,刻画了一个悲哀的昭君形象。而同写《明妃》的清代的郭簌玉、郭润玉姐妹分别以“汉家议就和戎策,差胜防边十万兵”和“琵琶一曲干戈婧,让到边功事美人。”赞扬昭君为立功异域的英雄。

综上所述,虽然中国的封建礼教把女子禁锢在高墙内,有许许多多的女子成了这种严酷制度的牺牲品。但是在这种思想的禁锢下,诞生了一群杰出的女性,她们抒写着自己的喜怒哀乐,展示了男性背后的天地,为后人研究古代社会和历史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参考书目:

[1]周晓玲,刘玉平.《中国古代女性形象新论》[M].作家出版社.2007

[2]李晏平,龙雨农.《历代女诗人诗词》[M].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

[3]王子今.《古史性别研究丛稿》[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4]邹平.《阅读女人—百家批评》[M].学林出版社.2003

[5]舒红霞.《女性,审美,文化—宋代女性文学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4

[6]康正果.《风骚与艳情》[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注释:①舒红霞.《女性,审美,文化—宋代女性文学研究》[M].人民出版社. 2004第134页 ②舒红霞.《女性,审美,文化—宋代女性文学研究》[M].人民出版社. 2004.第135页 ③周晓玲,刘玉平.《中国古代女性形象新论》[M].作家出版社.2007.第135页

④邹平.《阅读女人—百家批评》[M].学林出版社.2003.第103页

⑤王子今.《古史性别研究丛稿》[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第104页

篇五:关于古代四大美女研究综述

关于古代四大美女与红颜祸水关系研究综述

中国古代流传至今的人物不在少数,其中,四大美女是很出名的。而四大美女真正所代表的人物,以及人们常说的四大美女的特色和生平,以及红颜与祸水的关系。在这里谈一下自己的思考和总结。

一、 原版真正的四大美女 我国最早出土的木刻年画,1909年在甘肃发现的南宋平阳木刻年画《隋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也叫做《四美图》,画的是赵飞燕、王昭君、班姬、绿珠四位古代美人。【此年画的原版现存于莫斯科博物馆。】由此可以说这四位美人才是古代人们所说的四大美女,再说,这里有有力的证据——南宋的文物。说起年代也在唐朝之后。既然南宋这样将这四位美人跨时代组合在一起,自有他的道理。先谈谈关于这四位美女的美貌及生平。【除王昭君】

1、赵飞燕: 赵飞燕出生后便被父母丢弃,三天后仍然活着,父母也觉得奇怪,就开始哺育她。稍大后,她同妹妹一同被送入阳阿公主府,开始学习歌舞。她天赋极高,学得一手好琴艺,舞姿更是出众。 每当她纤腰款摆、迎风飞舞是,就好像要乘风而去一般。

汉成帝刘骜喜欢游乐,经常与富平候张放出外寻欢作乐,他在阳阿公主家见到赵飞燕后,大为欢喜,就召她入宫,封为婕妤,极为宠爱,后又废了许皇后,立飞燕为后,赵飞燕之妹赵合德亦被立为昭仪,两姐妹专宠后宫,显赫一时。

汉成帝死后,赵飞燕姐妹无子,由定陶王刘欣即位,即汉哀帝,赵飞燕被尊为太后,哀帝没过几年就死了,汉平帝刘衍即位,后由于其妹合德害死了后宫的皇子,被送去陪葬陪孝成皇帝,赵飞燕则被贬为庶人[1]。赵飞燕以微贱出身而贵为皇后,有些人说她是嫉妒、狡黠、淫滥的化身[2]。个人觉得这是把形象由历史真实向文学虚构的转化,有些夸大和不实。而另一方面文学作品形容女子体态之风韵,惯以“燕瘦环肥”并举,相比杨贵妃受文人墨客的欢迎,她好像不能并论,但似乎并非如此。民间曾的有这样一首童谣:“燕燕尾涎涎,张公子,时相见。木门仓琅琅,燕飞来,啄皇孙,皇孙死,燕啄矢。”说的就是赵飞燕的美貌。

[3]”。

2、班姬: 班昭(49-约120),又名姬,字惠班,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出生于一个“家有藏书,内足于财”的显贵人家。其父班彪,很有学问;长兄班固,是著名的历史学家、文学家;次兄班超,乃立功西域的一代名将[4]。所以,这位女子与其他几位不同之处便在于她不仅美丽而且聪慧,“’丽句天生谢道韫 ,史才入目汉班姬 。[5]”讲的就是她。 班昭是我国第一位有著述的女学者。在妇女受歧视、受压迫的封建社会里,才学出众的班昭,真好似一株冲寒怒放的奇葩,她是古代妇女智慧的代表,也是古代妇女的骄傲。

3、绿珠:说到绿珠就不得不提到石崇,因为其在石崇的悲剧中扮演着重要角色。[6] 绿珠妩媚动人,又善解人意,恍若天仙下凡,尤以曲意承欢,因而石崇在众多姬妾之中,惟独对绿珠别有宠爱。她最为世人所传的大概就是其坠楼之说了。有这样的赞赏之词:盖一婢子,不知书而能。感主恩,愤不顾身。其志烈懔懔,诚足使后人仰慕歌咏也。[7]”

二、现在人们普遍认为的四大美女

现代人们普遍认为的四大美女是西施、貂蝉、王昭君、杨玉环。究其原因,我想大概脱离不了“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八个字。

1、 西施:是四大美人之首,原名施夷光,春秋末期出生于浙江诸暨苎萝村。天生丽

质。时越国称臣于吴国,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谋复国,西施忍辱负重,以身许国由越王勾践献给吴王夫差,成为吴王最宠爱的妃子,把吴王迷惑得众叛亲离,为勾践的东山再起起了掩护作用[8]。后来西施便成为美女的共名,直到今天,也是这样,就像月里嫦娥成为美女共名一样[9]。而沉鱼即是有西施衍伸出来:她在河边浣纱时,清澈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使她显得更加美丽相传西施在溪边浣纱时,水中的鱼儿觉得西施太美丽

了,都自行惭愧地沉到水底不敢出来[10]。而浣纱也代指西施“岭上千峰秀,江边细草春。今逢浣纱石,不见浣纱人。”[11]。而另一个成语“东施效颦”也是和西施有关: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见之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其里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12]。 关于西施的死因现在有很多说法,其中很有名的包括:沉海说[13]、隐居说[14]、落水说[15]、被杀说[16]。四个版本中,沉海说和隐居说流传最广,而且相关的证据资料也最多。

关于西施最后来谈谈她的缺点,人物完人,金无赤足。所以我们的美女们都还是有各自的缺点,素有“沉鱼”之誉的西施虽然美丽,但是脚却比一般人大,于是她想方设法地掩盖这个缺点,经常穿长裙,为自己特制了一双木屐,反而格外地突出了娉婷身材,翩翩风姿[17]。 2、 王昭君:姓王名嫱,南郡秭归(今湖北省兴山县)人。她的美貌被形容成是:丰

容靓饰,光明汉宫,顾影徘徊,竦动左右。而这里也有疑问,就是既然昭君这么漂亮,皇帝这么舍得将他送于匈奴?王昭君入宫数年,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而后来,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18]虽然王昭君很有名,而史上第一位和亲的人却不是她[19]。昭君的历史功绩,不仅仅是她更主要的是她出塞之后,使汉朝与匈奴和好,边塞的烽烟熄灭了50年,增强了汉族与匈奴民族之间的民族团结。有诗云:“将军仗钺妾和番,一样承恩出玉关。死战生留皆为国,敢将薄命怨红颜[20]。又云:“平城围后几和亲,不断边烽与战尘。一出宁胡终汉世,论功端合胜前人[21]。“闺阁堪垂世,明妃冠汉宫。一身连逆漠,数代靖兵戎。若以功名论,几与卫霍同[22]。由此可见,昭君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关于落雁的由来是因为昭君告别故土时悲切不能自已,拨动琴弦。南飞的大雁听到这悦耳的琴声,看到骑在马上的这个美丽女子,忘记摆动翅膀,跌落地下。从此,昭君就得来“落雁” 的代称。[23]

3、 貂蝉:山西忻州人,是东汉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女,有倾国倾城之貌。王允先把貂

蝉暗地里许给吕布,再明把貂蝉献给董卓[24],以至于后来有了凶横无忌权倾一时的董卓宫门前的被戮,有了儿女情长武功盖世吕布的门楼上的殒命[25]。 她以声色为戈矛,更以聪慧为利器,完成了忠臣义士、猛将勇夫不能完成的使命。[26]可以说貂蝉作为一位女性在人们眼中就是一位”女中豪杰”.

关于貂蝉的闭月的说法传说貂蝉午夜拜月,月里嫦娥自愧不如,匆匆隐入云中;貂蝉身姿俏美,细耳碧环,行时风摆杨柳,静时文雅有余[27]。

。 关于貂蝉的结局,有评话这样叙述:吕布死后,貂蝉被曹操带回许昌,作为侍女留在丞相府中,关羽屯土山约三事暂时降曹之后,曹操为了笼络关羽之心,特赐美女十人,

貂蝉便是其中一位,当关羽听到貂蝉报出姓名之后,感其胆识,撩髯称了一声“好”之后,闭目不言挥手令去,貂蝉听后,明白关羽全其名节之意,回房后遂自尽而亡。 4、 杨玉环:杨玉环(公元719-756年):号太真,蒲州永乐人,唐玄宗李隆基的贵妃[29]。

太真姿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智算过人,每倩盼承迎,动如上意[30]。杨贵妃的美是丰腴之资,诗人这样描写:“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长恨歌》、“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过华清宫绝句》、“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清平调词》。 大多数人都知道杨玉环原为唐玄宗的儿子寿王李瑁的王妃,唐玄宗是通过不正当的手段从儿子手中抢过来的[31]。也因此唐玄宗一直不肯封杨贵妃为皇后但却极其宠爱她,她一入宫便集“三千宠爱在一身”,民间还有“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传说,玄宗还为她亲谱《霓裳羽衣曲》,可见他受宠的程度。而杨家也正应了: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说法。杨贵妃有三位姐姐也应召人宫,封为韩国夫人、虢国夫人、秦国夫人。她的兄弟均赠高官[32]。

羞花典故:杨玉环初入宫时和宫女们一起到宫苑赏花,无意中碰着了含羞草,草的叶子立即卷了起来。宫女们都说这是杨玉环的美貌,使得花草自惭形秽,羞得抬不起头来。

下落之谜: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逃至马嵬驿,军士哗变,杀死民愤极大的杨国忠,又逼唐玄宗杀死杨贵妃。玄宗无奈,便命高力士赐她自尽,最后她被勒死在驿馆佛堂前的梨树下,死时38岁[33]。也有记载说唐玄宗知道杨贵妃难免一死,但不忍见其死,便使人牵之而去[34]。另有安禄山占据的长安时,作《哀江头》一首,其中有“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之句,暗示杨贵妃不是被缢死于马嵬。而《新唐书》中的记载与《旧唐书》大致相同,都是说她死于马嵬坡,由此可见,说他她没死只能算作人们的美好愿望了。

三、红颜与祸水的关系 “红颜”是两个宛约柔软的字眼,伊人出落得端庄可爱,容颜娇好如那二月里的枝头豆蔻,仲夏夜的盈盈满月,临水踏波的仙子,“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35];“[36]”;“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37];“解舞腰肢娇又软[38]”等都是形容红颜超群的外貌。是美丽女子之代称。

秀色可佐餐,“英雄难过美人关”,爱美本是人之天性。且不论帝王的三宫六院,佳丽三千,就说封建时期的士子阶层,寻美猎艳也蔚为时尚。可是在中国上下五千年文明的历史里,有一个成语早已根深蒂固。它让所有闭月羞花,沉鱼落雁的容貌在历史兴衰,王朝更迭面前承担了过重的罪名,抹杀了那些红颜所有的艳丽色彩,而唯只剩下祸害的名声,警示着历代帝王将相及其他的男人们。 这个成语,就是------“红颜祸水”。 《辞海》里给“祸水”下的定义是“祸人败事的女子”。

倾周的褒姒,亡商的妲己,沼吴的西施,乱唐的杨贵妃…… 就连陈圆圆、赛金花等一些普通女子恐怕都难逃其咎。中国的“祸水”阵容真可谓浩浩荡荡,不绝于历史长途。江山,帝王将相,红颜,祸水,爱情------这几个主题交织出多少说不完,道不尽的历史沧桑事。《春秋》、《左传》、《水浒传》等书中都可以看得到红颜是祸水之类的故事:。历史上几乎所有亡国的典故似乎都是把矛头指向“红颜”的。红颜=祸水,似乎谁靠近美 人谁就自取灭亡,于是,“红颜祸水”的成语便产生了。每一个王朝的覆灭都有它自身的历史原因,但中国的专制文化却总是让人们遗忘从帝王将相身上去寻找谬误。总把江山沦陷或事败,归咎于美女身上,以一句“红颜祸水”开脱,不敢承担作为一个统治者甚至是一个男人的责任,似乎没有这些美女,他们的江山就可以延续“万万年”[39]。

就我们今天所讨论的历史有名的红颜来看,也并非就是祸水了。

第一位赵飞燕,其实是红颜祸水的来源,当汉成帝宠幸赵飞燕姐妹时,在宫中讲学的淖方成背后唾骂:“这是祸水啊!一定会让汉室灭亡。”因为在五行里汉属火德,而水能灭火,淖方成才会如此说。“红颜祸水”就是这么来的[40]。熟知历史的都知道,汉成帝刘骜并非汉朝最后一位皇帝,也并为因为赵飞燕也战争,只是因为他的死确实是因为服用春药,纵欲过度所致,但如果仅仅因为此就成赵飞燕为祸水,也恐怕太过牵强

[41]。

班姬、绿珠不在讨论范围之列。

关于西施,很多人觉得是由于她才导致吴国的灭亡,那么相反的也应该看到因为她赵国才能顺利的东山再起。那么从某个角度说,西施是“英雄”[42]。

王昭君则更不用说,她有倾国倾城的美貌,而且因为这个换得两国数年和平,是当值无愧的巾帼英雄。

貂蝉性质同西施差不多。虽然董卓是借她的力除掉的,但是她当然也是一个处心积虑破坏人家家庭和睦、政局稳定的一股“祸水”。

杨玉环的出现确实吧玄宗迷得神魂颠倒,但是安史之乱真的就是她一个女人引起的么?据记载,她从不干涉朝政。安史之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统治阶级和人民的矛盾,统治者内部的矛盾,民族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等等。所以,并非红颜所致[43].。

“红颜”真的就是“祸水”吗?总觉得人们的评价有失公允。 一介弱女子,在夫权皇权隆盛的封建时代,竟有亡人国害君命的能力,实在令人难以置信!想起来,令人感慨,同时也为那些冤屈的“红颜”扼腕叹息,深感无奈。

就譬如说陈圆圆吧,在吴伟业的《圆圆曲》里,美女陈圆圆,一个寻常的姑苏女子,几经流转,进入皇宫,继而落入李自成之手,引起了吴三桂的妒意,最后,终于引发了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壮举”,打开山海关引清兵入关,陈圆圆由此而声名大噪。 当一大群遗老遗少们指着陈圆圆大骂“祸水”时,不禁想问问那些骂她是“红颜祸水”的人:这样一个流转于权力的掌心,被帝王们玩弄于股掌之间的弱女子,她究竟犯了什么错?难道美丽就是她的罪过吗?何以成为“祸水”而遭世人无情的唾骂?

男权社会中,男人们努力维系绝对的精神优越感,俨然是女人一生献身的偶像和精神主宰。无奈精神上的怯懦,使他们不敢正视自身灭国丧家的失败,同时又无力拂逆对情欲的渴求。所以一方面他们乐此不彼追逐美色,一旦失败就毫不犹豫诿过于女人[44] 中国没有忏悔和反省的道德传统。“不迁怒,不贰过”,就是在大圣人孔子的三千弟子中,除了颜回,没有第二个人可以做到。不思反省自讼,只会诿过于女人,不过想掩盖自身的无能,来宽慰自尊心的失落。西方的宗教提倡忏悔和反省,因此那个引起两国血战十余年的绝色美女海伦,没有被当作“红颜祸水”,反而被当作美、爱和性的完美统一;那个让英国爱德华国王不爱江山只爱美人而为之逊位的美国寡妇,也没有被看作“红颜祸水”,反而被看作是爱情至上的现代灰姑娘[45];中国就不同了,事成,自然归功于仁人志士;事败,当然归咎于红颜祸水。

从总体上说,西方人对美色是坦然无畏,甚至是敬慕慑服的。而中国人对美色一样充满欲望,但却惊恐于这种欲望,表现出一种欲拒还迎的虚伪和矫饰。“红颜祸水”这种说法一直流行至今,并最终成了一种固有的说辞,沉淀为深厚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心理。其实仔细想想“红颜祸水”这种说法,是极其可怕的,它麻醉着历史和社会,是女性可悲的附庸社会地位的写照。

江山,帝王将相,红颜,祸水,爱情,纷纷扰扰的千秋往事,在“红颜祸水”里,混沌成风雨晦黯的悲欢离合爱恨情愁。一个个曾经风华绝代的“红颜”已成千古幽魂,但那些“绵绵无绝期”的恨意,恐怕不会轻易消散在历史烟云中。 审美的眼光,虽有高下、雅俗之分,然而美色当前,毕竟英雄折腰。喜欢美女,贪图美色,古今中外皆然,仔细思索一番,中国的老祖宗,大圣人孔子、孟子以及朱子理学那些洋洋洒洒的道德教诲,当今社会有几位先生能通读并融会贯通的?然而“食色性也”这句话却人人皆知,无师自通,要不又怎么会有“英雄难过美人关”的说法呢?

唐朝末代皇帝僖宗逃难再一次经过马嵬坡,有人在驿馆题诗讽曰: 马嵬烟柳正依依,重见銮舆幸蜀归。

泉下阿蛮应有语,这回休更怨杨妃。

悠悠历史,就是这样地充满着深沉的反诘。

其实,倾国倾城的从来只是刀兵战火,而并非红颜。因此红颜不是祸水,美丽也不是罪过。

[1]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4 [2]汉代伶玄《赵飞燕外传》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

宋 秦醇《赵飞燕别传》:长春 : 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

[3]民间童谣

[4] 唐 张说《唐西台刺史徐府君碑》

[5]清 秋瑾《赠女弟子徐淑和韵》

[6] 《晋书·石崇传》

单元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