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花山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7 11:37:18 作文素材
花山作文作文素材

篇一:苗族花山节

苗族花山节的来源

节日,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民族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的集中体现。由于各民族所处的生境不同,社会发千差万别以及生产生活各异,所形成的节日各有千秋。即便是同一民族,由于生境的变化,人口的迁移,对同一节日的诠释也不尽相同。苗族花山节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花山节,是苗族最为隆重的节日之一,主要盛行于贵州中、西部,四川南部,广西西北部以及云南的广大苗族地区,可以说这是操苗语西部方言苗族的共有节日。所以,加强对这一节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本文就是基于这样的认识而提出来的,目的只需起到引玉之功即可。

一、 汉语记录与苗语解读

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由于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苗族先民处于不断的流动状态,加之没有文字记载,因而他们的许多民风民俗活动没有被记录下来,只是靠苗族人民一代又一代的口耳相传。因此,有关汉语对苗族花山节的记录,那是清代以后的事了。这种记录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新中国成立前的记录。《永宁厅县合志》寅卷载:“每于正月初旬,椎牛酬酒,约会于高埠,名曰踩山,夜聚曰跳月。”清人爱必达《黔南识略》卷一载:“每逢孟春,合男女于野,谓之跳月,择另壤月场,以冬青树一木植于地上,缀于野花,名曰花树,男子皆艳服,吹芦笙,踏歌,跳舞,绕树三迎,名曰‘跳花’。”《贵州通志·土民志》载:“苗人,每年于正月十一、十二、十三日,男女装束一新,觅高埠敝地,植冬青其上,曰花树。女儿持布一端,互相牵引。两少年吹笙其前,作凤鸾和鸣之声,左右跳舞为节。女则随其而缓步作半圆绕之,曰‘跳花’。十三日完,鸣爆竹,倒花树。”清人田雯《苗俗记》说:“每岁孟春,合男女于野,谓之跳月。预择平壤为月场,及期,男皆更服饰妆。男编竹为芦笙,吹之而前;女振铎继之于后以为节,并肩舞蹈,回翔婉转,终日不倦。”民国《马关县志》载:“苗人之踩山,上年冬季选一高而稍平之山场,竖数丈高之木杆于其处坐标识,而资号召。当事者酿咂缸酒数缸。翌年春初,陈咂缸酒于场,苗男女皆新其装饰,多自远方来,如归市然。自初一日起,来者日众,累百盈千,肩摩踵接,诚盛会也。早飡既罢,山场已开,众苗女遥立场外,作羞涩不前态。有苗男子,以油脂涂于长绳,两人拉其端而围之,故作欲污女衣之状。诸苗女乃被迫入场,或三或五相聚而立,任凭苗男选择,中意时撑一伞以复照之,??独与歌唱,他人不得参加,??场中卢(芦)笙者既吹且舞,屈其腰而昂首,足或飏矣,手或翔矣,盘旋往复。”民国《丘北县志》载:“苗人??婚姻事交聘金后,即领而归,不择日时,数年后,无子嗣者许以采花山祈神佑之。有效则采,采必三年,头年三日,次年五日,三年七日。远来者不拘多寡,主人必招待之。”

第二阶段为新中国成立以后的记录。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云南版)1981年11月出版的《西南少数民族风俗誌》第41页认为:“踩花山,这本是滇东北、黔西北、滇南等地苗族青年男女互相求爱的一种活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踩花山在历史上已形成本民族男女老幼都过的一种传统佳节。”科学普及出版社1983年9月出版的《中国年节》第142—143页如是说:“四川叙永县宝佤山一带的苗族地区,??踩山节大都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举行。到了这一天,人们在距叙永县城约五十华里的宝佤山顶上,竖起一根花杆,方圆百里的苗族同胞,兴高采烈的纷至沓来,互致问候,恭贺新年。这一天更是苗族青年男女欢乐的日子。姑娘们穿着鲜艳的百褶裙,打着花花小伞,围住花杆翩翩起舞;小伙子们身着蓝

色衣衫,胸前特别镶上宽大花边,手捧芦笙,边吹边跳。往往在歌舞之中,他们就选好了情侣,然后以腰带作为订情之物,互相赠送,许下终身。这种风俗人们常说是换腰带。??相传从宋朝末年开始,这一带山区的苗族青年就有了赠送腰带、自由订婚的婚俗了。”《云南日报》1984年8月6日第二版如是说:“花山节有悠久的历史。相传一千多年前,苗家人聚居肥沃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当时的封建统治阶级实行种族歧视政策,对苗家人发动了灭绝种族的战争。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是苗家人大难临头的一天。封建统治着派出大批军队,烧杀虏虐,企图灭绝苗家人。为了民族的生存,苗家人被迫抛弃家园良田,躲进深山老林,为了使子孙后代不忘这个灾难的日子,苗家人把这一天定为花山节。”云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8月出版的《云南可爱的地方》第490页如是说“踩花山是滇东北、滇南一带苗族的传统佳节。源于青年男女的求爱活动。”李竹青编著的由北京旅游出版社1985年5月出版的《中国少数民族节日与传说》第58-59页这样描述:“花山节,又称‘踩花山’、‘耍花山’或‘踩山’、亦叫‘跳场’和‘跳花’,是贵州省西部、中部,四川省南部和云南省东南部苗族人民的盛大节日。不同地区的苗家过花山节的日期也不一样,以在农历正月过节的为多。另外还有的在五月,或在六月下旬,八月下旬不等。??跳场坪上竖立着数根花杆,杆顶上挂着一葫芦酒,花杆下烧一把香,表示已有人主持花山会。主持者有权指挥比赛和解决比赛中出现的各种矛盾。比赛开始,爬杆者手握花杆,上杆时头朝上,下杆时头朝下,上下都以快者为胜。??据民间传说,苗族爬杆是为了纪念苗族英雄孟子右而立的。孟子右曾率领苗家儿女反抗统治者,不幸在战斗中牺牲,人们在他的坟前竖了根又高又滑的木杆,顶上挂着酒肉,以示悼念。”

花山节又是苗族青年男女相互倾吐爱情、定婚结友的美好时机。民国时期编撰的《马关县志·风俗志》就有如下记述:每到正月“踩花山”,山场一开,“众苗女遥立场外作羞涩不前态,有苗男子以油脂涂予长绳,两人拉其端围之,故作欲污女衣之状,诸苗女乃被迫入场,或三或五相聚而立,任凭苗男选择。”倘若某一小伙子看中某一小姑娘,小伙子便撑一小花伞覆罩小姑娘,开始,小伙子首先主动唱上两调求爱山歌,如果小姑娘也有情意,便以山歌对答,反之则以无言对答或躲开小伞表示拒绝,然后备求相爱。青年男女,一旦相爱,男的要以花裹脚、花围腰带赠送姑娘,而女的也以自己千针万线亲手绣制的花帕、包头回赠。(马关县文联)

从上述记录来看,在汉语语境中,对花山节的称谓和记录各有差异,如“踩花山”、“采花山”、“踩山”、“耍花山”、“跳花场”、“跳花”、“跳场”、“跳月”等。新中国成立前的记录,大多只是直观的对花山节景况的描述,都未涉及花山节的起源问题,只有民国《丘北县志》提及“采花山”是无子嗣者而为之。新中国成立后的记录,均对花山节的起源作了相应的追溯,有的认为花山节起源于战争,有的则认为是为了男女青年求爱,有的又认为是纪念苗族英雄,孰是孰非,尚需结合苗语的解读和苗族民间历史记忆一并考察,才能得出科学合理的诠释。

花山节,苗语称谓是一致的,贵州南开一带的小花苗称为“咕拨”;广西隆林称为“欧陶”;四川宜宾、泸州一带的苗族称为“够岛(nghouk daox)”;云南文山、红河的苗族称为“巩道(nghouk daox),昭通威信苗族则称为“nghouk daox”或是“nghouk daox zhab”。从各地的称谓来看,我们认为是一致的,特别是川黔滇次方言苗族,均称为“nghuok daox”。但各地对这一称谓的解读就各不一样了。

四川筠连县的苗族认为:“跳花山,苗族叫‘nghouk daox zhab’或叫‘tlat daox zhab’,意思是过年在山坡上跳芦笙舞。【1】

广西隆林苗族认为:“跳坡节苗语称‘欧陶’,因节日在坡场上举行而得名。”

【2】“意思是踏着初春的青草和鲜花,绕着山坡玩乐,享受人与自然的美。”

云南文山苗族对花山节的解读为:“踩花山是汉语称谓,苗族则称为‘巩道’(nghouk daox)。‘巩道’的确切含义是‘在山野里悼念’,即‘郊祀祭’之意。‘巩道’这个节日实际上是来源于苗族对蚩尤的悼念,即在郊外祭祀蚩尤。”

【3】

李竹青编著的《中国少数民族节日》指出:“‘赶坡’,有的地区又称‘跳坡’。苗语叫‘欧桃’。‘欧’是围圆圈,‘桃’是山坡,‘欧桃’原意是围着山坡转,引伸为在山坡上游戏。”

熊成调查,宋恩常整理的《文山红河两州苗族习俗》一文在谈到马关县夹寒箐苗族踩花山活动时指出:“青苗称踩花山为奥道,红苗称厚道。奥道或厚道是踩坡的意思。”【4】这里作者是将“蒙邶”看作红苗了,这是不准确的。

综观上述各地对花山节的解读之所以各有不同,关键是对苗语“nghouk daox”本义和引申义的理解出现偏颇,而并非“nghouk daox”构词上的问题。尽管各地运用汉字记苗语上有“咕拨”、“欧陶”、“够岛”、“巩道”、“欧桃”这样的不同记录,但其标准的读音都是“nghouk daox”,只是南开小花苗的“咕拨”稍有差异,那只是发音不同,其意是一致的。

苗语“nghouk daox”之“daox”是指山坡或是平缓的山坡之意,各地的解释是一致的。问题在于对“nghouk”的理解产生歧意。“nghouk”在苗语中含义比较深奥,许多人都把它译作“跳”,包括《苗汉词典》和《新苗汉词典》也是译作“跳”。这是完全错误的。汉语的“跳”应为苗语的“tiat”,而不是“nghouk”。“nghouk”的本义是“祭祀、吊唁”之意。“nghouk”一般只在两种场合使用,即吊唁死者和踩花山活动,其他场合均不用这个“nghouk”字,由此即可知它的特殊用意了。苗语称“吊唁”和“吊丧”为“nghouk sout”,这个“nghouk”与“nghouk daox”之“nghouk”同指一意。这就说明,苗语称“踩花山”为“nghouk daox”是有其特殊含义的。它的本义应当是一种祭祀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苗族的历史在不断变迁,“nghouk daox”之“nghouk”逐渐引申为“纪念、祭奠、聚会”等含义,既扩充了它的内涵,又使人们对它的理解产生了歧意。

既然花山节起源于祭祀,那么究竟是祭祀什么呢?这个问题我们将在第二节中探讨。

二、 花山节诸多传说概述与分析

西部方言苗族自蚩尤战败以后,其历史变迁就伴随着各部落的迁徙开始了各自的发展,因而出现了迁徙路线的各种不同传说,乃至对这之前就已产生的花山节活动各有自己的解读和传说。从现今我们能看到的各地不同的传说文本就可以说明问题。

考察各地有关花山节的传说,主要有这么几种类型:

1、 纪念说。

贵州普定县一带的传说:在很久以前,苗族首领杨鲁带领本部族迁徙到黑羊大箐,在那里开疆拓土,后来与多吾发生战争,杨鲁的女婿战死沙场。杨鲁施计,带领剩下的人突出重围。苗族人民为了纪念杨鲁,就设立花场,到时大家聚在一起,纪念杨鲁。

贵州长顺县一带的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勤劳勇敢的苗族青年黑哥,他救了一位正在为难之际的姑娘细姑,后来两人便相亲相爱。就在举行婚礼的当天,官兵闯进苗寨,抢走粮食、宰杀牛羊、烧毁房屋。官兵的暴行激起了苗家无比的愤恨,黑哥带领乡亲们起来反抗。后来黑哥战死,乡亲们为了纪念他,于是就举行了“花山节”。【5】

云南屏边县的传说:蚩尤部落战败后,他的余部逃到长江中上游平原,建立了三苗国。后又被禹派兵攻打,再次被迫逃亡。苗族在逃亡中,亲人失散。有一姓张的两个儿子也失散了,为找到失散的亲人,他在山上立了一棵树桩,在树尖上系上红、白、蓝、绿各色麻布彩带,召示失散的亲人。后人为了纪念这次聚会,就每年的年前都要立一树桩以之相会,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花山节。【6】

云南文山州的传说:从前,苗族祖先居住黄河中下游,那地方有着肥沃的土地,牛羊成群。狠心的黄帝一心想霸占苗族的地方,就派兵来打苗族。苗王蒙子酉(蚩尤)就率领他的九个儿子、八个姑娘和苗民们,与黄帝交战,最终寡不敌众,苗族失败了,蒙子酉的九个儿子、八个姑娘战死沙场,苗族先民不得不向南方迁移。蒙子酉在腊月十六日竖立花杆,正月初三举行祭奠仪式,纪念为保卫家乡而牺牲的儿女及乡亲。【7】

广西隆林县的传说:苗族跳坡节的主要活动是爬坡杆,民间叙事长诗“坡杆的来历”所叙,爬杆来源于纪念古代民族英雄孟子佑(即苗族始祖蚩尤),他曾率领成千上万的奴隶与土司领主作战,战斗中壮烈牺牲。奴隶们将他埋在一座高山上,墓前竖起一根长长的木竿,竿顶挂着祭品,人们围竿号跳,祭奠英雄在天之灵,世代相沿,成了跳坡节中的爬竿习俗。【8】

四川的传说:苗族关于踩山来历的古歌叙述,这个节日应该属于纪念英雄的节日。即:古代苗族起义领袖佑八和施抓起义失败,率部撤离故土,来到苗语称为“耍德”(shuad deb)的四川,重新开疆辟土而居。为牢记创业的艰辛和失败的屈辱,苗族于每年农历正月择地立花杆踩山,以示对佑八、施抓的纪念。【9】

2、 战争说。

云南红河州蒙自、开远一带的传说:古代蚩尤皇帝打仗出征,每天都要把队伍集中训导,经过历史的演变,每年的旗杆演变成今天的花杆,每天的聚会变成一年一度的“采花山”。【10】

云南昭通、贵州威宁一带的传说:在中原古老的大地上,有两个部落,就是卯家与沙家。那时十二支卯家住在直明隶城、钨城和格整城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后来两家不断互相讨伐,烽烟四起,甲胄蔽日,象两条黑牯子牛打架,打打停停,停停打打,一直打了七十七年,两家的伤亡都很大。卯家觉得不如趁早撤离,不然这样打下去还了得。于是就商量对策,把铜锣和皮鼓拴在羊角上,在大簸箕里装满粮食让羊吃,并派人去告诉沙家说:“我家要做祭了,等我家做完祭再打!”沙家只好遵从。待沙家发现时,卯家已走得无影无踪。因卯家撤离的这天是鸡年的五月初五,为了不忘思乡之情,卯家就在每年的五月初五举行花山节,消除大家的痛楚,祝福平安。【11】

云南文山州的传说:上古的时候,苗族先民住在黄河边上,那里的土地又平又宽。那时,苗家有个王,叫孜尤(蚩尤)。他人好心好,人人拥护,个个称赞,在他的领导下,年年风调雨顺,家家有吃有穿。只因黄帝心太黑,强占苗家好地盘,孜尤才带领苗家,拿起刀矛弩箭,与黄帝打起来。【12】

贵州贵定一带纪念“杨鲁”、广西隆林县纪念“孟子佑(蚩尤)”、四川宜宾、泸州一带纪念“佑八和施抓”等传说,都是与战争有关,此就不一一赘述了。

3、 求子说。

云南文山州的苗族相传:古时候有一位苗族英雄,为了苗族人民的利益,他率领苗族人民英勇奋斗,在战争中他的九个儿子八个姑娘都在站场上英勇的牺牲了。战争结束以后,这对英雄夫妇在春日佳节时思念儿女,忧伤得不进食、不思寝、不辨昼夜。人们出于对英雄夫妇的爱戴,大家就约定在春节这个节日里,都去英雄家慰问他们夫妇俩。为了使英雄忘记思念之忧,和大家一起共同快乐,大伙就在山坡上立杆挂彩,为英雄夫妇祈祷,希望他们俩再生儿育女。【13】

云南威信县有这样一个传说:很早很早以前,有一对恩爱的夫妻,女的叫欧产,男的叫产柱,他们过着自由幸福的生活,遗憾的是婚后多年一直无儿无女。他们到处求医问药,都找不出个原因。最后只好到天上去问“首”(shoub,天神名字,据说他神通广大,无所不知)。“首”告诉他们说,天皇(yeuf nyos)乃一天之主,天上人间皆由他主宰,他什么都有,善良的人们要什么他都能赐给。“首”还说,每年除夕那天,天皇都要把世间的邪魔鬼怪全部招到天宫问话,看他们有何功过,分等论处,无罪或能悔过自新的过了十五又放回世间,因而正月初一至十五是最洁净的天日,这段时间天皇还要下凡查看世情。“首”告诉欧产和产柱,叫他们在正月初一至十五期间,在一个山坡上立两根花杆,燃香点蜡迎

【14】接天皇下凡,并向他求赐,他会赐给子嗣的。

广西隆林苗族就“跳坡节的由来”有这样一种说法:自从中原浪迹到隆林县境定居以后,因苗家人大多居住在山坡上,吃在山坡上,乐在山坡上,与山坡结下了不解之缘,所以,每年春节便三五成群在这个坡或那个丫口玩,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跳坡的习俗。后来,有些向世人施行善心以求得祖宗赐给贵子的人家才把“坡”搬到平地上来,所以现在才在平地“跳坡”。【15】

贵州安顺、紫云,云南屏边、元阳等地的苗族,民间都有举办花山节是为了求子,或是由无儿无女的人举办的说法,并且都有倒杆时,将花杆(花树)破做床板,或是送给婚后多年未生育的人家“冲喜”,以便早生贵子。

4、 求爱说。

贵州南开一带这样传说:很久以前有个男青年名叫阿嘎,他从小就失去了父母,靠帮寨子里的富裕人家放羊为生。村子里有一个女青年,她的名字叫阿枳,两人一起长大,相亲相爱。但是,后来阿枳被财主家抢去做媳妇,阿嘎经过努力,终于救回了阿枳。人们为了庆贺他们,就举行了七天七夜的活动。于是就形成了“花山节”。【16】

云南屏边县湾塘乡有一个传说:苗族祖先原来居住的地方,有一户人家,老俩口五十多岁了,只有一个长得如花似玉的姑娘。一天,姑娘赶着羊群进山去放,遇上了贪淫残暴的恶鸟。正当恶鸟欲行非礼时,一个英俊、勇敢的小伙子发弩射死恶鸟,救下姑娘,给她烧火取暖,吃干粮,把她送到家门口,没留下姓名就走了。姑娘的父母十分过意不去,决定要找到他。父亲就砍来一棵松树,立在村外的平地上,传话给乡亲们说,农历正月初二来这里唱歌跳舞,看哪个的歌舞好,就把姑娘嫁给他。正月初二那天,人们从四面八方汇拢来了,姑娘四处寻找她的意中人,直到第三天她才找到因顾虑自己一贫如洗而躲在人群后面观看的伙子。父亲当众宣布把姑娘嫁给他。为了表示对伙子的敬意和祝贺他俩美满幸福,大家载歌载舞,共同欢庆。姑娘伙子们都希望自己也能找到称心如意的意中人。从此,形成了一年一度的花山节。【17】

综合上述4种传说,可谓苗族人民对自己的民族节日起源,赋予了不同的文化内涵,都有各自不同的解读方式。对同一节日,在同一民族中出现多种传说,

篇二:美丽的花山水库

美丽的花山水库

一大早,我们一行就来到花山水库。观赏美景。

我们一上到坝顶,就看到了碧如翡翠的一汪清水,一阵春风轻轻吹过,水面波光粼粼,真是美丽极了!水面有一对鸳鸯在戏水,它们身上的花纹花花绿绿可真好看。

花山水库群山环绕,那近处的山高高耸立着,山上长着一棵棵各式各样千姿百态的树,有的象鹿角,有的象小猴爬在树上,还有的象爬在地上的小乌龟远处的山朦朦胧胧象批了一件纱衣。

天空蓝蓝的,飘着一朵朵白云,春风轻轻的吹拂,吻着我的脸,暖暖绵绵的,好一幅春天美景。

山里的天气,说变就变,一阵狂风吹来,忽然不知从那里飘过一片乌云,一道闪电,一阵雷声,下起了大雨。小半天,雨过天晴,挂起一条彩虹,水面上小鱼跃起,小鸟掠过水面,小花小草经过雨水冲冼,显得更加鲜艳。 花山水库山清水秀,真是人们旅游的好去处。

篇三:看《毛主席在花山》有感

看《毛主席在花山》有感

一位老人,一位普普通通的老人但是他总是默默无闻的一位老人,在他的生活中传颂多少感人的故事,又传颂着多少振奋人心的故事。仅仅他一个人有多少的痛苦,有多少伤心和流泪,但是他面对着这种种困难,可在他的字典里就没有“放弃”这两个字,也没有“失落”这两个字,但是在他的字典里只有“爱护祖国,心系群众”。这是他做人的品格,也是他教后人的品格,他的生活是那么的朴素,品格是那么的高尚!想听老人故事的请往下看我为你一一叙述。

这位老人是个地位很高的人从来不摆架子的人,他可以把自己的一切东西献给自己的祖国。他在花山工作的时候他知道群众因为他在这里工作,而到另一个碾子上碾米去了!他就把群众请到他工作的地方碾米,这种高尚的行为使我深受感动。(因为那个村子里有两个石碾,如果乡亲们都到一个碾子上碾米至少会耽误一半的人吃不上饭,可以说这个老人多么关心群众

花山作文

呀!宁可自己在嘈杂吵闹的地方工作,也不让院耽误乡亲们吃饭的时间!他害怕乡亲们碾米的时候渴到,就把南方同志送来自己也不舍得喝的那筒茶叶的那同茶叶给了人民群众,还用简捷的语言给老乡们将核查的好处!这位不搞特殊化的老人难道不值得我们敬佩么?这是我想到了他不搞特殊化,也不让他的后代搞特殊化。的一个很好个例子!他的小女儿李娜每天和其他的孩子一样,天天坐公共汽车上下学。用和其他孩子一样的书包、铅笔??从来不惯着她,宠着她。

相比说了这么多你们也该知道这是谁了吧!对了!这就是我们中国的第一任领袖——毛泽东

中山市东凤镇中心小学五年级:陈嘉豪

篇四:高三优秀作文:醉吟开化

高三优秀作文:醉吟开化

高三优秀作文:醉吟开化

山的峻美清秀令人魂牵梦萦,水的温婉柔媚使人心驰神往。伴着一身的茶香和花香,她一路走来,穿着一袭翠绿的霓裳,盈盈笑意中带着几分令人沉醉的甜蜜。仿佛一蓑迷蒙的江南烟雨中的蓦然回首,一阵畅快的欢歌笑语后湿漉漉的回忆。开化给人的印象便是如此,每一个来过这儿的人都会在这片迷人的山水中写下一段属于自己的故事,然后任这份情愫在心中慢慢发酵??

开化的山大多蜿蜒连绵或重岩叠嶂,沐浴在清晨灿烂的阳光里,又像巨龙般静静地守护着这片神奇的土地。而远处山雾氤氲,袅袅地拢着,隐隐约约地半遮着,有着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美。漫山遍野飘荡着的是绿的旋律,那浓的化不开的荫庇犹如米酒,清冽而醇厚。

一江春水淌过,圈圈涟漪摇荡着,那青草更青处,满载着一串串儿时的回忆,犹记得那时年幼,常与伙伴们一块儿在河边嬉戏,游泳、摸鱼、抓螃蟹、打水漂,稚嫩的笑声随着哗哗的水声一直传到很远的地方。撑着一叶扁舟,经过有人家的河岸,竟也能听见几声农家姑娘的歌谣,像是从幽深的山中飘来,悠远绵长,细细的,犹如果酒般香甜,这兴许是大自然所赋予人类的最纯净的音乐了。

古朴的村子前是总有几棵参天的古树的,不管是枝繁叶茂的香樟,抑或是坚韧挺拔的老松,都令人想起德高望重的长老,守护着整个村子的人们。将雨未雨的日子,漫步在幽长的小巷里,脚踩着青石板,头顶是青灰色的天默默地等待烟雨飘临。黛瓦青墙在岁月的剥蚀下渐渐失去了往日的光彩,而檐头的几朵雕花还依稀可见,仿佛看见几百年前的繁华景象。村中多是些老人和孩子。孩子们追逐打闹着,用好奇的目光打量着陌生的面孔;慈祥好客的老人则不厌其烦地给人讲诉着这座村子曾经的辉煌。而如今风华不再,就如村口那一座石碑,羞答答地隐没在草丛之中,落寞而寂寥。这座村子的故事一如黄酒的馥郁陈香,久远却难以忘怀。

曾有一位高僧云游开化,亲手挖出一深潭,并用潭水浇灌茶叶,此茶便是龙顶茶。“晴日遍地雾,阴雨满云山”的气候,孕育了这白云深处的绿色奇葩。挑一个有雨的日子去山上品茶,听着耳畔雨声沙沙,而那叶子则慵懒地立在水里,香气清新,仿佛茶山上响起一支清丽的笛。轻抿一小口,只觉得心凝形释,如同置身仙境。倒觉着这茶像极了酒,直叫人迷醉。

在开化,可以在根博园虔诚地领略醉根文化和佛禅境界,也可以在钟灵毓秀的花山

观赏停留,从中体味着由古至今的诗人情怀。或者来到街头巷尾,品尝乡土小吃的美味,又或者去到田间,徜徉在花团和绿茵的簇拥下。

开化就像一杯滋味万千的美酒,丝丝缕缕牵动着心弦,令人沉醉在那红袖添香的梦影里,迷失于云雾深山的古风中。

篇五:苗族踩花山节

苗族踩花山节

农历正月初二至初七,是云南屏边、蒙自、河口等地

苗族人民一年一度的“踩花山”节。每到这个时候,来自各村各寨的苗族人民,潮水般地从四面八方几个苗村寨之间的开阔坡地上。

“花杆”是踩花山的重要标志,一般选择挺直高大的

青松或柏树,扎以鲜花,彩旗。定花村的人(又称花杆头)是大家公认的“好心肠的人”。这人必须在节日的第一个早晨,趁太阳出山以前把花杆竖好。

“踩花山”这天,首先由“花杆头”向前参加“踩花

山”的人敬酒,祝福,随后宣布“踩花山”节开始。这时,花山场内外锣鼓齐鸣,鞭炮声,铜炮枪声此起彼伏,鲜花、朋旗迎风招展,各种欢庆活动先后开始进行。青年男女有的对唱山歌,有的跳三步舞、蹬脚舞,有的跳狮子舞,还有的斗牛,整个花山场上一片欢腾。

传说古时苗族战败流落异乡,想起祖先东逃西散的苦,伤心落泪。一年六月初六,祖先显灵,劝他们不要太难过,应该到高山顶上吹芦笙、唱歌跳舞给我们看。说完天上落下一朵花,挂在一棵树上。大家围着这棵树歌舞,吹芦笙,这年的庄稼长得特别好。从此后,每年六月六,苗家都要穿上节日盛装,到高山上栽一棵花树,举行跳芦笙舞、斗牛、跳狮子舞、爬花杆等活动。其中,引人注目的是爬花杆,谁爬

得高,就把一个猪头和好酒奖给谁。

这就是苗族热闹的花山节。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