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新闻两则一样的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7 09:50:18 体裁作文
新闻两则一样的作文体裁作文

篇一:《新闻两则》写作方法

《新闻两则》写作方法

《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1.结构严密。导语部分和主体部分是“总分关系”。导语总述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概况,主体按渡江地点方位的不同,分中、西、东三路叙述。分述时,对于先后详略,考虑非常周密。因为中路军是“首先突破”的,所以先作介绍;又由于中路军渡江情况在先已有专稿《我三十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报道过了,所以讲得简明。西路军和东路军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战斗的,先叙述哪一路呢?考虑到西路军渡江情况与中路军相似,连在一起讲,比较方便顺当,因而接写西路军是顺理成章的;这一路的情况叙述较为具体。东路军情况写得最为详细,这是因为此处敌情与前两处都不同,战斗激烈,又因为此处是被敌人吹嘘得神乎其神的“金汤”防线,有必要具体些,才更能显示出我军英勇善战、摧枯拉朽的作风和气势。

2.详略得当。报道各战线时并没有平均用笔力,对东路军的战况写得比较详细突出。这是因为敌人的防线比较巩固,其次“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更重要的是,这一地区在战略上有重要意义,直接关系到能否包围敌军,解放南京。因此在报道我军进展时,和中西两路军有几处不同,一是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二是更详尽地写了战果。

3.叙议结合。在报道中路军进展情况后,插入一段简要的议论,指出我军之所以取得胜利的原因,一是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二是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这种议论既交代了整个国民党反动政权必然覆灭的命运,从而又深化了报道的主题。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本则消息标题、电头、导语、背景、结语交待的比较清楚,而主体部分却被淡化。作者这样写的原因是由于作者的写作目的决定的。作者想借南阳解放之机,告知解放区军民,我军形势一片大好,蒋军败局已无法挽回。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作者用大量的笔墨交待南阳在军事上重要的背景和我军一年多取得战绩的情况及襄阳如瓮中捉鳖的形势。

1 / 1

篇二:新闻两则第一课时

学生作业设计 姓名:

篇三:新闻两则,学案,含答案。

第1课《新闻两则》导学案(5课时)

备课人:李萍 审核人:

【学习目标】

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学习重点】

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

【学习难点】

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特点。

第一课时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这是人类战

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

长江。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

人回肠荡气。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

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2、了解新闻有关知识:

(1)关于消息

新闻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个不同的概念。

广义:泛指报刊、广播和电视中关于现实情况的报道文章,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社论、

典型报告等。

狭义:指简要和迅速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新闻文体,又称“消息”。

⑵消息的内容一般包括六个要素:人物、( )、( )、事件发生的( )、经

过、( )。

(3)新闻的特点:立场、观点鲜明,内容真实、具体,反应迅速,语言简明准确。 “ 用

事实说话 ”是消息的基本特征。

(4)消息的结构一般包括五个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必不可少的三个部分。_________是

消息内容的提要,除了正题之外,还可以在前面加_引题________或在后面加__副题_______。

_____导语____部分都是简明地概括报道的事实或中心。___主体_____部分要具体展开事实

或进一步突出中心。

(5)消息主要运用_________的表达方式,也可以插入简单的_________、 。

(6)“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被称为 ,它交待了 、发电地点和 ,报道及时。(每则新闻电头的

作用都是这样。)

(7)通讯社:

中国——新华社 美国——美联社、合众社

英国——路透社 法国——法新社

日本——共同社 俄罗斯——俄通社、塔斯社

3、走近作者:

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

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湖南湘潭人。

毛泽东在他漫长的革命征途上,每一步踏响一曲豪歌。他留给后人的一卷雄伟诗词,流光溢

彩,瑰丽壮美,发黄钟大吕之强音,吐山川日月之精华,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深处激起强

烈的共鸣和回响。他的主要诗词有脍炙人口的《沁园春 雪》、《卜算子 咏梅》、《水调歌头

游泳》等。

毛泽东不仅是卓越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新闻工作者。

他写了数百篇消息、述评、评论、答记者问、调查报告、广播讲话等新闻作品,都始终贯穿

着一种激昂慷慨、气势恢宏的崇高基调,读来能使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在解放战争节节

胜利的大好形势下,他更是欢欣鼓舞,挥毫泼墨写出一系列脍炙人口的战争报道。随着岁月

的流逝,尽管其作品已失去新闻价值,但其审美价值却历久不衰。

4、时代背景

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第一年歼灭国民党军112万人。1947年6月底,解放军由战略防

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一部挺进中原,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灭国民党

军;以部分主力和地方武装坚持内线作战,收复失地。10月10日,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

号召全国人民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战争第二年,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152万人,攻克

大批国民党军重点设防的城市,为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1948年到1949年

1月,解放军连续进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这则新闻发电之日正是辽沈战役胜利结

束之后,淮海战役的前夜。

【自主学习】

1、给加点字注音。 溃退( ) 歼灭( ) 督战( ) 芜湖( ) 签订( ) 取缔( ) 对峙( ) 要塞( ) 荻港( ) 泄气( ) ..

殷家汇( )督战( ) 锐不可当( ) ...

2. 课文标题中的“百万大军”中的“百万”是(B )

A约数,指很多,如古文中的“九、十二、百千”。 B确数,确指一百万军队。

C约数,指百万左右。 D夸大其词,用来威慑敌人,相当于“号称”。

3、本文首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最后写东路军。对这一叙述顺序的安排,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 D )

A中路军先发起进攻的时间最早。 B东路军所遇之敌最为顽强,所以作为重点在最后来写。

C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故放在中路军之后写。 D中路军在24小时内30万人

都渡过了长江。

第二课时

【合作探究一】

1.在原文中,用/划分出层次,并说说这样划分的原因。

“二十日夜起”前面的内容为导语。从这句到末尾为主体部分。主体共分三层:“二十日夜

起”至“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为第一层,写中路军情况。“二十一日下午五时

起”至“都很泄气”为第二层,写西路军情况。其余为第三层,写东路军的情况。

2.在文中找出议论语句,并说说这些议论在文中的作用。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

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

和平,都很泄气。

作用:介绍渡江时候敌我胜败的现象及原因,揭示:蒋介石的内战不得人心,败局已定这一

道理。

3.“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

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衔接西路军、东路军作战情况,承上启下

4.文中的“此种情况”是指?

国民党军队的无力抵抗、溃退,我解放军的势如破竹

5.从文中找出两个表现我军雄伟气势的词语?

百万 横渡 英勇善战、锐不可当

6.语段的语言准确简洁,感情色彩鲜明。请你从中各选出一个例子加以分析。

用词准确:

感情色彩鲜明:

用词准确:余部

体现新闻的真实性,准确性

感情鲜明: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因为“不料……又……”一句充满了嘲讽。汤恩伯本来是来“督战”的,结果不但无“战”

可“督”,且全军覆没,狼狈不堪。敌军的“不料”正显出了我军的神勇。

7.通读全文你会发现在导语之前括号内的一句话,试分析它有什么作用?

括号内的文字叫电头,它交代了发电者、发电地点、发电时间,体现了新闻材料的真实可

信,也突出了新闻的时效性。但应注意,电头不属于导语部分。

【合作探究二】

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三

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

东流、至德[2]、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

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

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

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

汤恩伯[3]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5、这段文字选自课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体裁是______消息_____,这段

文字主要内容是写____西路军渡江的情况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把我军与敌军战斗情况进行对比的文字是 对比的作用是突出我军所遇抵抗甚为微弱的原因。

7文中运用议论表达方式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作用是( B、D ) (多项选择)

A补充说明战役背景 B点明我军胜利原因 C补充叙述战役侧面情况 D分析敌人毫

无斗志的原因

8、文中能解释为什么抵抗“甚为微弱”的词语是_泄气_,这个词充分反映了国民党广大官

兵的___厌战_情绪。

9、文中写两个方面情况,后者详前者略的理由是(B、C、D ) (多项选择)

A.多用笔墨揭露,以充分表现对敌人的愤慨 B.人民解放军情况人所皆知,故可略过

C.揭露敌人拒绝签订和平协定,表明我军发起渡江战役直接原因,说明我军发动进攻是正

义的

D.点出国民党广大官兵希望和平,以与国民党少数战犯区别,有利于争取多数,孤立少数,

瓦解敌军四、秋天,教你思考怎样生活,怎样创造人生。

10、“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

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从内容与结构两方面分

析。

内容上:_突出主题_

结构上: 承上起下

11.“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中的“均”是什么意思?这里有什么表达作用?

“均”在这里指的是“全”“都”的意思,用在这里体现了新闻用语的准确性,严密性

12.“西起九江(不含)”句中,括号里的“不含”能否删去?为什么?

不能去。新闻的最大的特点就是真实性(去掉之后就不符合现实了!)与新闻的真实性 相背

13.“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与遇之抵抗,甚为微弱”的原因是:(用

原文回答):

主观: 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

客观: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14.与“纷纷溃退,毫无斗志”形成鲜明对比的词语有哪些?这些词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感情?

英勇善战,锐不可当。藐视敌军,赞扬我军。

15.文中“此种情况”是指( 敌人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作

者在分析造成“此种情况”的原因时。前一个方面略写,后一个方面详写,这些安排材料有什

么作用?

详略得当,略写点明我军渡江英勇善战是不言而喻的,详写则有力证明我军发起渡江战役在

政治上完全正确。

16“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

拒绝签定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这句话主要运用得表达方式是( 议论 )

第三课时

【精读精练】

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

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三十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

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

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下午的整个激战中,我已歼灭及

击溃一切抵抗之敌,(A)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B)江阴要塞,(C)长江。

我军前锋,业已(D)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附: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

12、A、B、C、D处应填入的词语依次是(占领)、(控制)、(封锁)、(切断)。

13、“东面防线”指的是哪一段防线?“同日同时”指的是哪一时间?

“东面防线”指的是“南京江阴防线”

“同日同时”指的是“21日下午五时”

14、“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含义是什么?

我军所向披靡的气势,并且也透露出喜悦之情

15、“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与哪句相照应?

“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

16、这一段文字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我东路军渡江战役取得了胜利

17、文中说“至发电时止”,从新闻的角度考虑,这句话的作用是

明确具体地交代时间,体现新闻的真实性、及时性特点

18、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中“不料”一词怎样理解?

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

19.对详写东路军战况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

A.东路军更为英勇善战

B.南京江阴段防线比较巩固

C.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

D.东路军取得重大战果

【拓展阅读】

英雄救人不留名

受奖反遭人妒嫉

本报讯 据《深圳特区报》报道,曾被《人民日报》等新闻宣传媒体宣传过的不计个人安

危、奋勇救人不留名的英雄——河南省新野县航远公司“新机85号”船船长冯安义,最近

遇到了尴尬事。

1997年7月24日下午3时左右,冯安义驾驶的“新机85号”船正在湖北宜昌市青滩

码头卸大米,突遇重庆东方轮船公司的客轮与一货轮在江心发生碰撞。冯安义顾不上再卸货

物,亲自操舵,向事故现场驶去,并指挥家人站在船舷边,接应从失控客轮上跳下来的旅客。

半小时过去了,“新机85号”船随客轮下漂三四公里,救下了200多名乘客。

重庆东方轮船公司经过一个多月的查访,终于找到了英雄。为此,南阳市交通局奖给他

1万元,新野县委、县政府奖励他5000元,新野县见义勇为基金会奖励他2000元,共计1.7

万元。谁知就在这时,一件令英雄尴尬的事出现了:“新机85号”救险“东轮”的时候,此

船正被湖北省科委宜昌岩崩滑坡研究所下属的劳动服务公司赵某租赁。赵得知冯安义得到奖

励1.7万元,以抢险时他在租船,停港耽误生产等为由,将原欠冯安义的2.62万元租金不

给了,而冯安义应得的1.7万元奖金,又全都捐给了福利院。

《北京青年报》刘东林

18、这是一篇( A)。

A.消息 B.通讯 C.小说 D.议论文

19、“英雄救人不留名”从新闻知识角度说,这句话是什么?

答:___引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用新闻消息知识的写法分析一下这篇文章的标题、导语 主题三个部分各是什么?

答:标题:受奖反遭人妒嫉 导语:第一段 主体:2-3段

21、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

答:____引题及标题就是主要内容_

第四课时

【自主学习】

1. 生字词

阌乡( ) 潢川( ) 鄂豫皖( ) 绥靖( ) 阻遏( ) 管

辖( ) 襄阳( ) 逃窜( )

2、找出本文的六要素

人物:中原我军

篇四:《新闻两则》 学案

《新闻两则》 学案

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目标:了解新闻消息的特点,掌握其六要素和结构的五部分。

能力目标:根据新闻的特征理清文本的内容和结构,品味、学习语言的真实准确。 过程与方法:教师诱导,学生自主、合作、积极探究。

情感与价值观:感受中国解放军的英勇无敌,明白胜利来之不易,学会珍爱幸福。 教材解读:

文本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并且由毛泽东同志亲自撰写。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是学生中学时期实效接触的新闻体裁。它既要求学生掌握新闻的基本知识,还要求学生感受新闻体裁语言的真实与准确。

学情分析:

学生初学新闻这种体裁,有必要弄清新闻联的基本特点和结构。这了便于学生尽快地掌握新闻的特点,在教学上要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从对课文内容的复述和概括入手。同时本文的语言简明、准确是学习的好材料,可以让学生在朗读和比较中把握文本的语言特色。

重难点剖析:

重点:新闻的一般特点、文本的语言风格。

难点:革命的传统教育、分析语言的准确及文本行文的有序条理。

教学基本思路:

1、教师课前明确新闻的常识,收集文本新闻的背景资料。

2、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基本了解文本的内容、完成字词的积累工作。

3、两则新闻分三课时完成,重点教学第一则,第二则重在自主探讨。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本课堂目标

1、学习课文第一则新闻。

2、重点教学新闻的六要素和结构的五部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情景设置:古往今来战争知多少……(由战争话题导毛泽东的《人》,进而转到作者这一话题)

二、众说纷纭话作者(不求学生全知,但求人人知一点,而后教师明确作者常识,具体内容略)

三、一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本内容

1、自主诵读,圈点勾划要点、疑点及精典语句。

2、合作完成字词积累,由学生提问学生解,教师适当归纳。

3、复述故事,探究文章的六要素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1949年4月薪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

事件起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作战。

经过与结果: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西路军三十五万渡过三分之二,已战领广大南岸广大阵地。东路军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四、二读课文,探究新闻结构的五部分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大江

导语:(1、2句):概述全篇最重要的、最新的事实。

主体:(3—末句):具体叙述了渡江战斗的状况。分中、西、东路军三部分述写。 背景:(8、9句):内容略。

五、三读课文,自我反思新闻的六要素与结构的五部分。

六、能力迁移训练,听读新闻一则,一边记录其六要素与结构的五部分。

七、作业设计:课外阅读新闻,理清内容,找出六要素及结构五部分,下节课堂前相互交流。

八、板书设计: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毛泽东)

新闻的六要素: 结构的五部分:

时间——地点——人物 标题——导语——

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主体——背景——结语

第二课时

本课堂目标:

1、 课本第一则新闻语言的赏析

2、 课文行文的条理明析

3、 毛泽东及人民解放军形象探讨

教学流程:

一、新闻交流平台

二、再读课文,精典语句欣赏

事情的起因:蒋军因全局败坏,被迫整个南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中为中心的两个地区。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配合打击下,困守南阳的蒋炽不得不被迫弃城逃走。

经过和结果:自去年七月,南阳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逃走,我军当即占领南阳肉此河南全境除若干敌方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

4、 互动探讨新闻的结构五部分

标题: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导语:(1句)概述我军解放南阳

背景:(2-7句)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并加顾过去一年多来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指出蒋军全局溃败的原因。

主体:(8-末)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加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可分为四层。(具体分层略,可参见《教参》)

5、 个性阅读,品味此则新闻的精妙之处,张扬个性感悟。

三、写作训练

1、 听读报刊新闻两则,再次感知新闻的特点。

2、 听读教师新闻一则,感知如何写作身边新闻。

3、 口头作文,入格训练。

4、 写作:要求,根据自已所了解的最新事件写一则简明的新闻,要注意六要素

的完整,结构五部分的合理运用。

四、板书设计

写 作:

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事件的背景,结语

其 他:语言运用要规范,力求个性化

篇五:时事评论类作文训练

时事评论类作文训练

一、写作要领

1、就事评事。要点:旗帜鲜明 紧扣事件

2、写出分析和理由。要点:有理有据

3、写好由头。要点:简洁明了

二、时评基本写作模式

第一步:引用材料,摆出现象;第二步:从现象中提取论述的观点;第三步:分析论证观点(提醒:要联系实际,紧紧围绕论点,运用各种论证方法);第四步:总结全文,提出倡议。

三、示例题目

近年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外来文化对中国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中国人开始热衷西方的文化,特别是一些在西方才有的节日,在我们这里也被隆重地庆祝着。为此,中国人民大学扬名、武汉大学陈乔见等十位名校博士生联署发表文章抵制过圣诞节。无独有偶,成都教育局下发通知,要求学校严禁学生在12月10日——28日期间上街参加圣诞节群体聚集活动。看了这些消息后,你有何想法?请针对消息内容写一篇时事评论,要求观点明确,有理有据。写成论述文体,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四、审题思路

本题为材料作文。材料讲述了两则新闻,事件可分别概述为:十位博士生联署发表文章抵制过圣诞节;成都教育局严禁学生上街参加圣诞节群体聚集活动。题目要求就这两则消息,写一篇论述类的文章。因此,在写作时,必须就材料中的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可以是赞同,亦可以是反对,但都要求不能脱离材料中所述的事件,论述要有理有据。

五、评分及评分细则(满分60分)

(一)关于内容

1、切合与符合题意:

(1)赞同博士生和教育局的做法——反对文

新闻两则一样的作文

化扩张、捍卫传统文化的主体性、警惕圣诞节的商业炒作、娱乐和信仰的关系。

(2)反对博士生和教育局的做法——堵不如疏、消除民族文化的自卑心理、文化交流是经济信息全球化的必然、对外国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基本符合题意:

(1)提及材料,但论述的重点和材料关系不密切。

(2)只是谈喜欢不喜欢过圣诞节,而不涉及节日背后的文化、心理、信仰层面。

(3)没有针对当今的社会现象进行拓展。

(二)关于表达

1.一般说来,时事评论的写作包括以下几个步骤:摆现象,提观点,分析证明,类比拓展,结论。文章完全不提及材料判为三等及以下。

2.凡是记叙类、说明类、散文类的文章均为“不符合文体的文章”,判为四等。

【优秀例文】 论文化战

近年来国内文化界掀起一阵反西化的热潮,央视国学系列一出,百姓不分男女无论老少纷纷群起而响应,声讨笔伐,很是热闹。今又闻大学名校博士生联署抵制圣诞节、当局禁圣之举,又是一番手笔。笔者感慨之余,带点无奈;欣慰之中,略有疑惑,一时百感,今便趁此机会一并谈谈。(引出材料摆现象)

究其圣诞节在我华夏土地上如此猖獗,也不过是商品经济的效应罢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秉承开门迎宾,和气生财的原则,迎来各路商家。在这商品进门之时,自然也带着

1

他人文化的风尘。初我国因为国力尚不足与西方相抗,自己的产品在西方成熟工艺下相形见绌,西方商品大行其道,这商品上附着的文化效应也四处横行,而我国的传统文化也因部分商品的难看而贬值。圣诞节说白了也就是搭乘了圣诞器物及西方商品而来的乘客罢了。每次过圣诞,谁最开心?非过节的人,而确乎是那赚得金银满盆的商家。现在政令“血书”并下,先不说单薄强硬的禁止能否阻挡经济全球化后商品侵入的潮流,就是每年为了给国内国外带来几个亿收益的圣诞器物,商家们也不会眼睁睁让你断了财路。更别说那被完全西化的年轻“哈”族了。所以,单纯的“公车上书”与政令严禁我认为是不可取的。发动民众可以,但如今对抗的是金币与贸易潮流,应和者注定是无法成什么气候的。(摆靶立论析根源)

难道就眼睁睁看着我国举目尽赤,满地节假洋鬼子么?不。大禹治水,疏而不堵。故一味蛮干是不行的。清朝的悲剧也说明了仅仅筑一堵高墙不仅堵住别人也堵死了自己。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是文化之间的侵略与反侵略的战争。要战胜之,必先找出症结所在,再批亢捣虚,一举擒敌。一、文化战。要对抗大胡子圣诞老人,必先树立自己的小两口牛郎织女。五千年的文化中,有价值何仅知识技艺?我们的传统节日一向很丰富,只是不知为何如今在法定节日中通通“不合法”了,重拾传统节日,国家包装一下宣传一下便能上战杀贼了,如日本,传统节日“秋祭”是法定放假的。有了法律做后盾,大胡子公公也闹不出大场面。文化最终也只能由文化来战胜。二、经济战。文化入侵实质上就是经济入侵,大胡子们都是乘着商品来的。没有那些影片商品,大胡子们就形如残废。一段时间内,韩国也是遭受了美国“和平演变”的商品文化冲击,但韩国人不傻,迅速在自身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商品包装后扔掷过去,一声爆响,连着亚洲满地都是《大长今》《海神号》。这还是我们应效法的,单纯学术上的弘扬文化是不够的,还可以商品化文化。迅速在传统文化上找到自己的品牌,商品化后便可攻可守,无往不利。如今中国经济实力已成熟,缺乏的仅是国民对国家文化商品的信任。找准一个传统节日,商品包装后打入市场,断大胡子们的臂助,用兵之道也。《西游记》、功夫,在世界各国民众心中扎的根便是范例。(联系古今提做法)

学者们与成都政府其心可嘉,但行事未免稍有毛躁。文化之战并不是刹时能解决的,而须持久战之。巨龙正在腾飞,观夫现在中国传统的热潮形势,相信中华文化耀目于世界文化之林也是指日可待的。(结论)

【点评】本文起笔高远,文化视野开阔。在开头“摆现象”部分,不仅摆出联署抵制、政令禁圣之举,还联系当今国内文化界倡国学、反西化的热点,作者对文化现象的观察思考之深广可见一斑。文章分析较为中肯,评论较为深刻。在分析说理部分,文章通过现象分析了圣诞节在我国“热过”的原因,提出严禁之举齐心可嘉但并不可取后,采用标本兼治的做法,顺势提出要打好文化战和经济战两大策略,其中援引日本规定“秋祭”为法定节日,韩国成功包装本国文化的事例恰切而有说服力。最后以打好文化持久战,让中华文化耀目于世界作结。全文围绕“文化战”分析说理,中心突出,材料充要,结构严谨。本文除了个别词语尚欠斟酌外,文笔较为生动活泼,使人乐于阅读。

【优秀例文】

理性看待西方文化的入侵

最近中国人民大学杨名,武汉大学陈乔见等十位名校博士生联署发表文章抵制过圣诞节。成都市教育局要求学校严禁学生在12月10日——28日期间上街活动。(开门见山,转引材料,干脆利落)

我想无论是名校博士,还是成都教育局,他们抵制洋节的行动都是出于担心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热衷会盖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期望借此“禁止令”保护传统文化,其本意无疑是好的。但热衷庆祝西方节日就一定会动摇传统文化的主体地位吗?我看未必。(说话有分寸,避免生硬和蛮不讲理的谩骂)

前阵子有日本学生来我们学校交流,通过与他们的交谈,我发现圣诞节在日本也是十分 2

受重视的,学校也会积极组织一些庆祝活动。但与此同时,日本学生也常常在我们面前“炫耀”起她们的传统舞蹈,他们的和服,他们的茶道……可见她们对日本传统文化的热爱。(日本人过洋节日与保持传统文化对比鲜明,日本人对本土文化的保护写得更为具体,有理有据。)

至于年轻一代为什么热衷于庆祝西方节日而冷落了传统节日呢?我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民族节日的内涵逐渐丧失。中秋节就是吃月饼,端午节就是吃粽子,诸如此类的,单调乏味。有时甚至还沦为大人们搞应酬、拉关系的籍口,以至于让它们的魅力在年轻一代的心中逐渐褪色。(从反面进一步分析青年人热衷于过洋节日的原因;深化论点。)

所以我认为博士生们与教育局要做的并不是跳出来发表以下文章抵制过圣诞节,以显示自己很爱国。他们更应该做的是思考洋节“受宠”的原因,借鉴其成功的经验,以发展传统节日,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例如,让年轻一代深刻了解中国传统节日里所承载的人文意义,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也可以举办更多庆祝和祭奠活动,向年轻一代展现中华文化精髓。另外,在学生的课程安排中更多的注入传统文化的内容,让学生从小接受熏陶。日本在这一方面无疑是成功的,他们的中小学就开设民族特色的柔道、剑术、茶道等课程。因此,只要我们将中国的传统节日重视起来,加大宣传教育,才能让中国文化保持主流的地位。就好比如日前出台的新法定假期,新增的清明、中秋假期就是很好的举措。如此一来,传统节日自然深入民心。(指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且以日本的做法为例子,给国人以参照,使文章内涵丰富,立意深化。)

洋节的兴起,外来文化的传播,对我们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要想抓住机遇就不能全部抹杀外来文化,而是要接受挑战,取其精华,滋养我们的民族文化,使其发光发热。 我深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的优秀文化也会展现出她无穷魅力!(结尾点题)

【评分】22+21+9=52

【点评】

开篇直接引述材料,摆出现象,进入评述,干脆利落。文章主体部分通过我国传统节日渐受“冷落”的原因,进一步提出我们要借鉴洋节“受宠”的成功经验,以发展我们的传统节日,传承中华文化。全文中心突出,结构严谨。自身见闻的描述及对新假期规定的引入则体现出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关注。

拜金将使民族退化

张艺谋导演的影片《山楂树之恋》上映后,剧组公布了一段挑选该片女主角静秋人选的短片,六个导演组到各个城市,甄选了五六千名艺校学生,但仍旧没有一个人入老谋子的法眼。张艺谋开玩笑说:“现在的孩子越生越难看,漂亮姑娘都不和帅哥生孩子,全去找煤老板、有钱人、老男人,所以现在的?90后?,真长得不行。”

这话尽管是一句笑话,也有些偏激,但却是当前一个残酷的现实。

如今的美女,几乎都是嫁给了有钱人,就拿那些女明星来说,比如伏明霞、王楠、张怡宁、李湘、章子怡、杨澜、刘涛、王燕、车晓??还有几个不是在“一切向钱看”?“星”们如此,民间美女们更是削尖脑袋,不去找“才”,转而求“财”,于是煤老板、有钱人、老男人都成了香饽饽。而那个“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的马诺,把“拜金主义”演绎得淋漓尽致。大家一定还记得,此前千万富豪“全球私人甄选佳丽”的活动,更是在为“拜金主义”推波助澜。

在张艺谋的心中,人的漂亮不止是表现在外表,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内心的干净,那是应该在“干净环境”之下成长起来的“干净、清纯和透明”。

俗话说,“富不过三代”。在两种极端心态下诞生的孩子,本身就预示着一种颓废与没落。 对于那些一心嫁入豪门的美女,我们没有什么忧虑可言,最多不过可能是将来多个怨妇。而真正令人担忧的是我们这个社会充满的“拜金”思想,这是一种致命的威胁,这关系我们

3

的未来,不仅仅在于外表,而在于内心。

社会的财富不仅仅是靠继承,更重要的是要靠创造,何况有钱人的继承更多的是一种挥霍与倒退,而创造需要的是一种勇于进取、奋斗不息的精神,绝不是躺在有钱老男人的怀里醉生梦死、得过且过。

当前的拜金主义是“三俗”现象的核心所在,低俗、媚俗、庸俗,一个字,大家都是为了“钱”。为了钱,什么话都可以说,什么事都可以做,人格、尊严、幸福、信仰等,都可以抛在一边,当然美女们去找有钱人,去当“二奶”,也就没有什么想不通了,只是这样的导向太可怕。

因此,当前反“三俗”的核心就是要打倒拜金主义,就是要营造一种干净、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境界,这是一个民族复兴的必然选择。

【点评】写议论文最怕板着脸孔说教,隔靴搔痒,枯燥无味。此文毫无说教的痕迹,风趣幽默,大气灵动。文章起于张艺谋的新片《山楂树之恋》,自然而活泼;佐证于女明星的“拜金”,有理有据。全文事例凿凿,析理透辟,尤其是“社会的财富不仅仅是靠继承,更重要的是要靠创造”的见解,入理而服人。文章最后结语于“民族复兴的必然选择”,观点鲜明。

六、训练题目

近日,央视名嘴白燕升做客九江学院濂溪讲坛,在讲座中,白燕升号召大学生继承传统,斥责歌曲《最炫民族风》不着边际,没有任何美感,希望大学生多感受经典,传承国粹。(10月28日网易娱乐)

对于上面的材料中的白燕升对《最炫民族风》的批评和对传承国粹的希望,你有什么想法?请针对此事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评论。

4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