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歌剧魅影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16:35:24 体裁作文
歌剧魅影体裁作文

篇一:歌剧魅影赏析

歌剧魅影赏析

【故事梗概】

上个世纪70年代,歌剧院的地下深处,传说住着一位长相丑陋却学识渊博的音乐天才,多年来他神出鬼没,躲避世事,被人们称为“魅影”,他经常以鬼魅为幌子,制造慌乱,赶走他不喜欢的歌手,甚至要人性命。

克里斯丁从小被吉里夫人带到歌剧院学习,并成为一名优秀的芭蕾舞蹈演员,当深夜无法入睡时,她总是盼望父亲说的音乐天使会到来,魅影同情她的孤独,隔着墙和他说话,并教她歌唱的技巧。就这样九年过去了,年轻漂亮的克里斯汀借助着魅影的帮助一夜成名,成为歌剧院的女主角。歌剧院的投资人劳尔是克里斯汀儿时的玩伴,劳尔向克里斯汀表达爱意,他们很快的在一起了。这一切都被魅影看在眼里。

魅影认为克里斯汀和劳尔在一起是对他的背叛,于是愤怒的将舞台大吊灯的铁链,整个华丽的吊灯落在舞台上,造成人们的恐慌。克里斯汀对魅影的感情由原来的迷恋到现在的恐惧、害怕、怜悯。半年后,克里斯汀与劳尔秘密订婚,魅影突然现身于歌剧院,强迫大家表演他的新剧《唐璜》,并指定由克里斯汀担任女主角,克里斯汀感到心烦意乱。

在《唐璜》首映当晚,魅影竟然杀死男主角,自己上台与克里斯汀演对手戏,当歌剧表演到高潮时,克里斯汀扯下魅影的面具,魅影的羞愧之心让他将克里斯汀带到地下室,劳尔追到地下室,与魅影进行对决,魅影威胁克里斯汀答应他的求婚,不然就会杀了劳尔,为了就心爱的人,克里斯汀答应了他的要求。这事爱情的胜负已出,绝望的魅影望着这对亲密的爱人,悄然离去,只留下一张凄美的面具。

【歌剧主题】

整部歌剧围绕克里斯汀、劳尔以及魅影三人的爱情为主线,同时也让人们看到了人性的黑暗,对魅影的恐慌。

克里斯汀与劳尔是青梅竹马,天造地设,他们可以为了对方放弃生命。魅影对克里斯汀的感情由原来的精神爱恋到后来强烈的占有欲,这使克里斯汀也由原来的欣赏迷恋到后来的害怕恐慌。

魅影对克里斯汀默默的付出,教她歌唱,帮助她成为歌剧院闪亮的星星,虽然方式不对,但无疑是爱她的,最后他放弃了对克里斯汀的爱,成全了劳尔,自己孤独终老,是爱的宽容。

魅影小时候有一段悲惨时光,你会看到人性的丑陋,对弱势群体的不宽容,没有包容之心,魅影面部的丑陋也反映出人性的丑陋和悲哀。

【视听效果】

整部影片采取倒序的方式描述,贯穿全剧的是经典音乐,这是整部影片的灵魂,同时也保证了影片色彩表达的震撼力。在全剧中,一首“All I Ask of You”的旋律反复出现,罗尔与幽灵对这首歌的不同演绎表现了他们各自对女主角克里斯汀不同的爱情,最后这一主题在管弦乐中浮现,显示了爱情最终战胜了悲剧。

《think of me》使克里斯汀一展歌喉,并成为耀眼的明星,歌曲优美婉转,让人的心灵静下来倾听。《the music of night》,展示了克里斯汀对魅影的好奇和迷恋,她跟随着魅影的音乐进入地下室,克里斯汀抛开世俗的羁绊,跟随魅影一起进入他的黑暗王国,谱写音乐的篇章。

【感想】

看完该剧,我为魅影与克丽丝汀之间凄美而深沉的悲剧之爱心痛,他们的爱情注定悲剧,他们相互拯救着陷入孤苦黑暗的对方,在对方最为痛苦难熬的时候默默陪伴,用美妙的音乐轻轻抚慰。但过程中却发生了极大的扭曲,最终魅影还是明白了爱情的真谛,在于奉献而非占有 ,他对于克丽斯汀极具毁灭性的疯狂深沉的炽爱,已被他的容貌的丑陋与长久以来扭曲的残暴给彻底毁灭了,他无法对抗无情的命运,以黑暗的力量给予克丽斯汀幸福与欢乐,便只有让克丽斯汀享有拉奥尔如阳光般和煦平凡的爱度过一生,这就是真正的爱。我还深深的为魅影惋惜,他终日不见天日,却拥有一个人的一切优点与弱点。他有才华,有欲望;他虚伪、自私却又无奈、无私;他是音乐的天使,又是欲望的魔鬼。这种人性的矛盾是多么的真实。什么是爱?最大的爱莫过于成全,爱一个人固然很执着,很伟大,可是为了自己所爱的人可以得到幸福,可以抛弃自己的幸福,去成全她,是一种很伟大的牺牲啊!

我们每个人都有魅影的影子,拥有优点与弱点,拥有欲望,这是人性,但放纵欲望就会如魔鬼般恐怖,就会自毁前程,对弱点我们不应该自卑,应该努力改善,让优点成为我们的自信。魅影小时候的悲惨让我看到人性的丑陋,在现实生活中,任何异样的东西都会被所有人关注,千夫所指,不被这个世界认同。魅影从小丑陋的脸让人厌恶,不被人接受,甚至当成小丑被人笑话。这使魅影的心灵受到极大的伤害,他后来对克里斯汀的占有欲也是有所原因的,不被自己所爱的人认同,反而背叛,这对魅影来说是巨大的伤痛。

最后他成全了克里斯汀和劳尔,这让我看到了他的宽容,爱的包容。同时也让我看到了人性的美,让人相信人性的美好。魅影的爱一直持续到他死,他一直默默的关注着克里斯汀,尽管克里斯汀已离他而去。爱情是永恒的主题,人性是永远的争议,我们看待任何事情都需要把握尺度。把握不好,人性的丑陋会使你毁灭,把握得好,会让你的人生变得完美。

篇二:歌剧魅影人物分析中文

“魅影”这个角色,因为他虽然容貌丑陋,但这掩盖不住他那与生俱来的贵族气质,遮蔽不了他出众的才华,也无法抑止他对爱的追求。他爱克里斯汀,一个巴黎歌剧院里看上去默默无闻的舞者。“魅影”为她创作优美的音乐、华丽的歌剧、教导她歌唱、训练她的舞姿。帮助她成为一个令整个巴黎倾倒的女神。 “魅影”以为克里斯汀就是他的,或者说是因为他向她倾注了所有的热情。她代表了他所有的理性(对音乐的热爱)与非理性(对爱的痴狂)的追求。当克里斯汀与拉乌尔在巴黎歌剧院的楼顶海誓山盟的时候,魅影的心碎了。再次感到无依无靠、被抛弃。凄厉的呼喊响彻巴黎的夜空,却仍然无法改变命运的安排。 他并不想复仇,或者说,他也知道自己无力改变现实世界中的一切,所以他才会使用偷梁换柱的手法,杀死皮昂吉,把自己扮演成唐璜,成为他为克里斯汀创作的歌剧中的角色,在厚厚的披风下掩饰自己的面容,在警察遍布的巴黎歌剧院中,在舞台上与他心中的爱人上演这幕绝唱。希望在他自己创造的世界中,成为爱的主宰。 也许,他知道,在现实上演的悲喜剧中,他必须死。他带走了克里斯汀,然而,他真的是为了占有她、霸占她吗?未必。因为当克里斯汀不在乎他的容貌,给他深情的一吻时,他颤抖了。我甚至能感觉到那副“怪兽”似的脸上在流泪。这是一种幸福的感觉,一种常人难以体味的幸福。他并不残忍,也不缺同情心,他需要的是他人的尊重,所爱的人对他的尊重。 他可以放弃克里斯汀,让她与拉乌尔远走高飞。但希望看到克里斯汀的坦诚,看到拉乌尔的执着。当拉乌尔宁肯被吊死,也不愿放弃克里斯汀的时候,魅影明白了,这个看似柔弱的男人,拥有更大的勇气。对爱的追求,能给人和脆弱的人带来巨大的勇气。爱的力量能促使我们忘记一切恐惧、去争取。 也许我们可以说,魅影的残忍来自于他童年的不幸经历、来自于他自卑的人格。但我们又怎能评价一个人人格的优劣呢?每个人都是在一次次的伤害中成长。受到别人伤害的时候,往往也会伤害别人。 但我觉得,拉乌尔对克里斯汀的爱,更多的是一种对年少伙伴的梦幻般想象。或者说,歌剧在对他们两人爱情的刻画上多少显得有些单薄。让人感到只是一个灰姑娘遇见王子的梦幻。甚至让人以为,克里斯汀因为拉乌尔贵族的身份和财富才跟他在一起的。 而拉乌尔和克里斯汀后来怎样呢?无从得知。歌剧开始的拍卖会上,为什么只有拉乌尔一个人呢?克里斯汀呢?40年的时间已是沧海变桑田,但这个倾城的美丽女孩,是否已长眠地下了呢?更不知道她是否还记得那个拥有丑陋却极富才华的 魅影 。

魅影:

在《歌剧魅影》里,魅影无疑是个悲剧人物,从小就充满了不幸。

小时被弄成恶魔之子来赚取门票,长大了又因为已毁的半张脸而藏在地下。偶然间听到了克莉丝汀的天使之声,决定要教她学会歌唱。不得不承认魅影是个天才,然而这样的天才却是有人性的缺陷。他做的曲,被克莉丝汀演绎后,广受欢迎。一曲《Think of me》诉近了魅影对克莉丝汀的思念,魅影是爱她的,这个毋庸置疑,但是克莉丝汀对于魅影只是崇拜与好奇,然而这却让魅影误会了。听着克莉丝汀和子爵的《All I ask of you》,魅影绝望了,最后疯狂似的报复,《No point of return》唱尽了魅影的无奈与请求,可是爱是不能勉强的,不爱就是不爱,最后魅影的梦碎了,他选择了离开。魅影是个痴情的汉子,在克莉丝汀死后让去她的墓前去看望她。

生活不比电影,它更现实,对方不喜欢你,你可以坚持,但是受伤就自己忍着,不要去责怪任何人。所以当你爱上了不爱你的人,你要想好是不是应该放弃了,去寻找一份属于自己的爱。生活本可以多姿多彩,只要你不过分的执着,孤单时学着《Learn to be lonely》。

篇三:《歌剧魅影》赏析论文

《歌剧魅影》的鉴赏

09级美术学国画班 张路遥 本片描述十九世纪发生在法国巴黎歌剧院的爱情故事。时值1870年,在歌剧院的地下深处,传说住着一名相貌丑陋、戴着面具、却学识渊博的音乐天才,多年来他神出鬼没,躲避世人惊惧鄙夷的目光,被众人称之为“魅影”(杰拉德·巴特勒饰)。他动辄以鬼魅之姿制造各种纷乱,赶走他讨厌的歌手,甚至还干涉歌剧院的主角人选和剧码安排。

幼年丧父的小克莉丝汀·戴伊被吉里夫人带到歌剧院

歌剧魅影

接受舞蹈训练,成为一名芭蕾舞女。当深夜无法入睡时,小克莉丝汀总是期盼父亲向她许诺过的音乐天使会出现。同情于她的孤独,魅影假扮音乐天使,隔着墙对她说话,安慰她幼小的心灵,并教她歌唱的技巧。就这样九年过去了,年轻貌美的克莉丝汀在魅影的帮助下凭借美妙的歌喉一夜成名。然而,最初发自于精神层面的音乐之爱,却逐渐转化成为强烈的占有欲。走火入魔的魅影更以实际行动,把所有妨碍克莉丝汀歌唱事业的人一一除掉。

后来,戏院的投资人劳尔(帕特里克·威尔森饰)认出克莉丝汀是他的儿时玩伴,两人坠入爱河。魅影发现后,自觉遭到背叛,怒而砍断舞台大吊灯的铁链,让整座华丽的水晶灯砰然粉碎在观众席上。随着魅影的破坏愈来愈血腥疯狂,克莉丝汀对他的感情也逐渐从迷恋转为恐惧、害怕和怜悯。

半年后,劳尔跟克莉丝汀秘密订婚,魅影突然现身于歌剧院的化装舞会,强迫歌剧院演出他亲手谱作的歌剧《唐璜》,并指名由克莉丝汀担任女主角。心烦意乱的克莉丝汀,半夜奔至父亲坟前哭诉,劳尔则誓言要与魅影周旋到底。

在《唐璜》首演当晚,歌剧院四周布满警察,孰料魅影竟然杀死男主角,亲身改扮上场,与克莉丝汀演对手戏。在戏演到最高潮时,克莉丝汀当众扯下他的面具,魅影羞愧心碎之际动手将克莉丝汀掳至他的地下密室。劳尔追踪至地下,和魅影展开对决,却被他用绳索勒住,魅影藉此要胁克莉丝汀答应求婚。

为了保护爱人劳尔,克莉丝汀毅然倾身,狠狠吻着魅影那张仿佛被地狱诅咒的脸。至此,这场爱情的胜负已定。绝望的魅影送走紧紧相拥的这对恋人,在警察和群众闯入地下密室前,悄然隐去,只留下一张似笑非笑的凄凉面具……

这幕歌剧,讲述一个剧院魅影的传奇故事。一个卡西莫多似的苦命人游荡在巴黎歌剧院迷宫般的地下室中。年少的不幸让人们同情他的身世,但丑陋的面容更使人们对他恐惧与排斥,不知道他来了歌剧院多少年,但他安于成为人们心中的魔鬼,成为歌剧院的幽灵。 一出悲喜剧:在这场音乐剧中,有人只出现短短的一瞬,便消逝了。有的人却经历物是人非的变迁,依然健在。有的人咆哮命运的不公、向社会报复,有的人享受贵族的荣耀与幸福,安享生活。沉陷于爱情的泥沼,或者为爱疯狂。所有的一切,都发生在巴黎歌剧院的剧场内。这是一幕爱恨交织的悲喜剧。结局出人意料,却也是皆大欢喜。

《歌剧魅影》虽有恐怖惊险的气氛,但导演所追求是在调动一切音乐和舞台的表现手段,充分发挥了音乐剧的综合舞台优势(声乐和舞美)方面殚精竭虑。整部音乐剧采用近似严肃大歌剧的音乐语言,引进了“音乐戏剧展开”的概念和方法,将幽灵,克利斯丁,拉乌尔这两个男人于一个女人之间的美妙,真诚而又略带伤感的浪漫以及充满爱与幻想的情感交融表现的极其凄婉,完美而动人。

原来的音乐剧就有大量经典音乐,这绝对保证了电影中感情色彩表达的震撼力,也是电影的主要灵魂所在。在这部电影中,舒缓、紧迫、狂躁、激情的音乐不断交替,而且几首旋律如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all I ask of you贯穿始终,同样的旋律巧妙表达了不同的感情,也奠定了作品的情感基调。

克利斯丁第一次真正的踏上自己的舞台,女主角崭露头角美丽朦胧, 《think of me》的音乐则轻柔悦耳;歌声开始,也展开的故事的发展。导演利用这样一个大的环境塑造了这一角色,让影片伴随欧洲巴黎歌剧院所演出的歌剧而进行故事的展开。

克利斯丁的第一部歌剧成功后,回到自己的房间,点上蜡烛听到了音乐天使(幽灵)的鼓励。

克利斯丁的好朋友来找拉乌尔,两人一歌唱的形式开始了一段对话。

但克利斯丁和拉乌尔的相爱让藏在镜子后的剧院幽灵十分气愤,便从镜子后现身,女主人公和幽灵第一次接触,在幽灵的充满诱惑的歌声的指引下,在黑暗的密道里,克利斯丁步步紧随,两人乘着小船,来到位于歌剧院地下暗湖中心的的密室里。在这充满梦幻色彩的地下室里 ,幽灵用温柔而温柔又有力的歌声《the music of the night》让克利斯丁抛开世俗的羁绊,加入到黑暗王国,吟唱他谱写的黑暗,歌声旋律悠扬婉转。歌声和音乐也是优美圆润。当女主角前往地下王国时,the phantom of opera的音乐高亢,激昂,神秘又略带紧迫;众人争论不休时,音乐轻快滑稽;女主角身处墓地时,音乐哀婉凄迷; 电影除了使用乐剧表演外,画面人物和音乐的使用也是别具风味,拉克被杀时,音乐的急促和拉克逃命的心跳,逃跑汇成一体,充分的将惶恐表现的淋漓尽致。

演出魅影的歌剧《唐璜的胜利》时,幽灵故伎重演,不知不觉的绞死了扮演唐璜的皮儿吉,亲自披挂上阵,与格里斯丁一起演唱了一段优美的咏叹调《覆水难收》(the point of no return)音乐低沉狂野,符合魅影的性格;整部电影也伴随着《唐璜》的胜利,将克利斯丁要挟到地下室,让克利斯丁做出选择,背景音乐危急激烈,这个地下王国则显得黑暗恐怖,克利斯丁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她平静的一吻唤起幽灵内心深处的美好情感,八音盒清脆的声音伴随着主人哀婉的歌声,为这段传奇添上了一个余韵悠长的结尾。

改革开放后,随着国际交往的增多,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以及审美情趣都呈现出多元变化。西方音乐会的举办也随着人们对西方音乐的了解逐渐增多。

我作为一名音乐学习者,也听过许多音乐会,在一些中小型的音乐会中,胡乱鼓掌,手机铃声此起彼伏,顽皮的孩子跑跳吵闹,观众大声交流的现象的确到处可见。生活中西方音乐,被国人誉为“高雅”音乐(我们且不论这样的名称是否有文化歧视的意味),我们不难理解,既然冠之以高雅之名,那么,听赏音乐会,就应该以优雅的姿态来品味。而观众这样秩序混乱,行为不端的状态实在无法谓之“优雅”。

为何会出现上述不文明现象呢?我想最主要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个人礼仪修养不够;一是听不懂西方音乐,而不懂的根本原因在于对西方音乐尤其是交响乐接触较少。为此本文试就第二个原因,从交响乐在中国发展的历史、东西方音乐审美情趣差异、思维模式三个方面来加以分析:

一、交响乐进入中国历史悠久,但普及不够

据有关史料记载,西洋音乐传入中国,最早一般认为始于唐代“景教”的圣咏诵唱。以后,元明两代天主教传教士向朝廷进贡“西琴”(大键琴)等西方乐器。明末清初,德籍传教士汤若望(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1591-1666)介绍了西方古钢琴的构造原理及演奏方法。此外,比利时籍教士南怀仁(Ferdinandus Verbiest,1623-1688)和葡萄牙籍教士徐日升

(Thomas Pereira,1645-1780)在清康熙时期进入宫廷成为音乐教师。当时,为便于教学,专门用汉语编写了《律吕X要》;康熙还敕撰乐书巨篇《律吕正义》,其续篇《协韵度曲》详细记载了由徐日升及他的后继者意大利传教士德礼格(Theodoricus Pedrini,1670-1746)传入中国的有关欧洲乐谱和基本乐理知识。另外,清初还曾在宫廷进行过西洋乐器和意大利歌剧的演出。从上述内容看,西方音乐尽管进入中国较早,但仅限于宫廷,距社会大众很远因此影响很小。而且,其内容也主要是西方早期的音乐形式,与交响乐形式相差很大,可以说这一时期传入中国的音乐对于我们了解西方交响乐作用不大。

十九世纪后,中国的大门被迫打开,随着改良和革命运动蓬勃发展,在“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或“中体西用”的政治思想指导下,随着政治思想和科学技术的引入,也为西方音乐的加速传入创造了条件。此时,西方音乐主要通过教会的宗教歌咏、新式军乐队、新式军歌以及学堂乐歌等样式渐渐进入中国人民的音乐生活之中。然而,这些音乐作品以声乐为主,与交响乐形式也相去甚远,对于我们学习和欣赏交响乐仍然没有多大帮助。

直到抗日战争时期,在抗日救亡的旗帜下,一些留学归来的中国音乐家采用交响乐形式,创作了一些具有系统和声理论和创作技巧的抗战题材的作品。比如作曲家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这部作品运用了西方的“康塔塔”形式和合唱和声写作技巧,表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人民的救亡抗战生活,这是交响乐真正影响中国音乐创作的开端。

但遗憾的是,这类作品尽管已深入人心,如果坚持创作和大力提倡,是可以建立起中国人对交响乐的审美兴趣的。由于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交响乐作为资本主义的精神产品自然被打入冷宫。就此中断了传播。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实施改革开放以后,西方音乐尤其是交响乐才以其原本形态再一次进入中国人的精神生活。

从上述情况看,交响乐在中国传播的时间太短,而创作的作品又太少。如果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这样的创作能够从抗战时期坚持至今,如果有丰富的像《黄河大合唱》这样的把东西方的音乐元素完美结合并且贴近中国人生活的经典作品,那么中国人对交响乐的理解能力就会大大提高。

二、社会历史的差异导致音乐表现途径的差异,产生了不同的审美情趣

艺术范式是由其滋生的社会历史规定的。从音乐形式上看,西方交响乐和中国传统音乐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音乐范式。交响乐属于多乐件、多声部、分主题、庞大演奏队伍的立体声音形象,其情感表达趋向由多归一,各乐件音色情感特征模糊。这种范式的产生与宗教对西方意识形态的巨大影响有着密切关系。在中世纪,音乐是教会传播信仰的工具之一。为了歌颂“上帝”的伟大与慈悲,为了“洁净”信徒的灵魂,维持信仰的统一,教皇制定了统一的音乐创作规则,并认为这是一种“理性的成果”。这种理性规则的建立无疑为音乐发展确定了最初的范式,规定了西方音乐复杂结构的发展走向,因为这种理性规则规范而确定了刚刚问世的复调音乐,确定了节奏的小节,并找出了准确的表示音响时值和高度的记号。从而奠定了西方音乐沿着复杂结构和理性组合范式的基础。到14世纪初期,“文艺复兴”给中世纪的音乐创作带来了巨大冲击。为表现人文精神的需要,音乐家们在表现方法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发明了多种调式、节奏、对位法的组合,创作了一些表现人类自身情感的作品。很多国家应宗教改革的需要对宗教音乐进行了改革。如德国的马丁·路德与约翰·沃尔特等音乐家为德国的新教徒创作了德语的《圣经》歌曲;英国国教仪式音乐改革后,赞美歌的唱词用英语,并出现了合唱形式的“完全赞美歌”与合唱、独唱交替出现的“诗节赞美歌”。这种以本国语言演唱的宗教歌曲,更贴近会众,促进了教会与会众的联系。在世俗音乐领域,则出现了意大利牧歌、法国尚松、德国里德的声乐形式;器乐音乐的结构,也由于古西欧宫廷流行的一种“低舞”而渐渐丰富,其地位也开始从伴奏转向独奏,出现了利切卡尔、坎佐纳、托拉塔等体裁。16世纪末。音乐领域出现了现代调性和现代和声概念以及歌剧的体裁。进一步推动了西方音乐结构的复杂化。而17世纪开始走向繁荣的歌剧,也是结构复杂的音乐形式。18世纪上半叶,序曲开始脱离歌剧独立成为单独演奏的音乐会曲目,这些序曲结构更为复杂。这一时期出现的那不勒斯乐派的代表人物“A·斯卡拉蒂(1660一1725)为这种序曲确立了“快板一慢板一快板(舞曲风格)”这样一种三段形式,为后来的交响曲的乐章格式奠定了基础。十八世纪中、后叶,崛起于德国的曼海姆乐派的代表人物施塔密茨父子(1717一1757)和坎那比希(173l一179l)在创作中注重乐队效果,提高音乐的戏剧性和表现力,建立了主调音乐风格,并在三段式序曲的基础上增加了快板的终曲。这样,就形成了四乐章器乐套曲的雏形,为维

也纳古典乐派开辟了道路。十八、十九世纪之交,震动维也纳乐坛的三位音乐巨匠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创作了大量的交响乐作品,使交响乐进入了自己的“黄金时代”。综上所述,西方音乐是在西方社会历史发展的影响下,适应表现不同时期社会思想的需要,逐渐形成的复杂结构的音乐范式。而这种范式经历漫长的历史过程逐渐沉淀为西方人的审美心理,适应了他们的鉴赏情趣。

中国传统音乐,以独奏的形式居多,作品结构单一。尤其是音乐作品情感风格和演奏乐器的音色联系紧密。比如,二胡,洞箫等乐器以其黯哑低沉的音色与《二泉映月》、《病中吟》、《苏武牧羊》、《平沙落雁》等作品所表现的忧伤凄婉悲凉的旋律结合;而唢呐、竹笛、锣鼓等则以明快活泼的音色与《喜报》、《鹧鸪飞》、《百鸟朝凤》等作品所表现的欢快喜悦的旋律结合。这种单一结构的作品和乐器音色与作品风格的对应结合的特点,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已经沉淀为中国人程式化的审美心理。对突然进来的交响乐当然就会因不理解而不接收。当然,在我国也有多乐件共同演奏的形式,但其音色较为单一,作品数量也十分有限,多为由独奏曲改编而成。形成这种音乐范式的原因:首先,应归因于中国传统的经济模式和社会结构;其次,应归因于儒家思想对乐教的要求。

从第二个原因看,儒家一直重视音乐的教化功能,并要求音乐表现思想情感要有节制适度,不可超越中庸的伦理规范,如:孔子之所以赞扬《关雎》就是其表现思想情感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适度之趣。而之所以不喜欢郑声,则是因为其表达的情感过于强烈,因而孔子“恶郑声之乱雅也”;《礼记》也从音乐与政治相通的观点出发,提出:“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合;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汉代董仲舒提出礼乐要“顺天应人”为政治服务,依然继承了儒家音乐审美标准,主张“德音”和“和乐”。尽管在魏晋时期嵇康提出“声无哀乐”主张,但并没有改变儒家音乐审美标准对中国音乐的影响;唐代李世民虽然反对把陈的灭亡与《玉树后庭花》这部作品联系,但也只是不反对民间音乐而已;宋代周敦颐主张音乐要“淡而不伤,和而不淫”,朱熹主张“雍容平淡”,等等,可以说,儒家的音乐审美标准贯穿中国历史,中国音乐的发展只是在汉唐和宋元明清时代把民间音乐元素引进到官方音乐之中,流行于知识分子阶层而已。但民间音乐是脱胎于自然经济的百姓之中,本身就一种内容单纯结构单一的音乐。儒家这种中庸的音乐审美标准自然就排斥交响乐那样的夸张而强烈的音乐形式,没有交响乐的的鉴赏实践自然不会培养出这种审美情趣。

三、文化的不同造成思维方式的差异,产生了不同的作品风格和欣赏品格

古希腊时期遗留下来的商品经济生产方式和民主传统;古罗马时期形成的基督教的法治精神及对彼岸世界的幻想,造就了西方人的理性思维模式和富有想象力的民族性格。这种理性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对西方音乐创作与欣赏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以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为例。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原名《第五交响曲》)全曲共有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明亮的快板、奏鸣曲式。乐曲一开始就出现了命运敲门式的动机。这一动机发展出惊惶不安的第一主题,它贯穿着第一乐章,推动音乐不断向前发展。第一主题激昂有力,具有勇往直前的气势,表达了贝多芬充满愤慨和向封建势力挑战的坚强意志。接着,圆号吹出了由命运动机变化而来的号角音调,引出充满温柔、抒情、优美的第二主题。它抒发着贝多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渴望和追求。命运动机再次闯入,引出了展开部,威风凛凛的命运再次占了上风。展开部中,转调非常频繁,这更增加了原有的不稳定性,使音乐显得更加丰富。再现部与呈示部相同。但在这一乐章的庞大结尾处,两个主题再次汇合,音乐的气势不可阻挡,进一步显示出人民战胜黑暗的坚强意志和必胜信念。

第二乐章,稍快的行板、双重主题变奏曲式.第一主题抒情、安详、沉思,是由中提琴、大提琴拉出。富有弹性的节奏和起伏的旋律,使这个主题具有内在的热情和力量。第二主题

先是由木管奏出,然后由铜管乐器吹出英雄豪迈的凯旋进行曲。在尾声中,第一主题作了简单的展开,表现出英雄的乐观情绪,以及从沉思中获得进一步斗争的信心和力量。

第三乐章,快板、诙谐曲,是决战前夕各种力量的对比。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发出了跃跃欲试的音调,小提琴却是无可奈何的叹息。命运主题依然凶险逼人,决战的第一阶段仍由命运取胜。但是,黑暗必将过去,曙光就在眼前,伴随着低音弦乐奏出的舞蹈主题,引出了振奋人心的乐段,它象征着人民群众在黑暗势力下的斗争信心和乐观情绪。最后,第一主题在第一小提琴的演奏下,自由地向上伸展,乐队的音域在增大,音响在增强,一种不可抑制的力量把音乐直接导入那光辉灿烂的终曲。

第四乐章,快板、奏鸣曲式。开始是雄伟壮丽的凯旋进行曲,先是由乐队全奏辉煌的第一主题,后是由弦乐拉出欢乐第二主题,表现人民获得胜利的无比欢乐。到发展部高潮时,狂欢突然中断,远远地又响起了命运的威吓声,但已是苟延残喘,再也阻挡不住历史前进的潮流了。于是,辉煌、明亮的第一主题再次响起,以排山倒海的气势,表现出人民经过斗争终于获得胜利的无比的欢乐。这场与命运的决战,终于以光明的彻底胜利而告终。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这部交响乐在结构上近于宏大的长篇小说,体现出多重主题;在音乐形象上十分丰富,通过不同曲调和旋律以及大提琴,中提琴,小提琴,低音提琴,圆号,铜管等近百件乐器的组合,表现出多层次的主题;表现出各个层次主体之间的矛盾斗争及其错综复杂的关系,这些即使用文字都不是一般的文笔所能够做到的,而贝多芬却用音乐这种抽象的符号形式对其思想情感表现得如此充分,表现出惊人的想象力和驾驭音乐符号的娴熟技巧;这部作品乐章间的有序发展与紧密联系和丰富的音乐形象,正是西方人理性思维和丰富想象力的体现。同时也只有长期接受这种理性教育,长期接受这种音乐作品的熏陶,才会培养出这种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

四、普及交响乐的途径与方法

交响乐的鉴赏情趣和能力来自于长期的培养,要改变国人欣赏交响乐的现场素质,必须做好交响乐的普及工作:

第一,充分借助媒体传播广泛、快速、通俗的优势,以独立栏目的形式,加强对西方音乐尤其是交响乐的介绍,增加西方音乐作品赏析节目。2004年3月29日开播的央视音乐频道,在四年的多发展中,介绍了许多世界知名音乐家的生平、各国乐器的演奏技巧以及对各国音乐的赏析。虽然,频道在栏目内容的倾向性上还是以中国音乐文化为主,但是,该频道对中西音乐文化的介绍无疑为各种音乐的传承与交流提供了更好的平台。

第二,在“全球化”的时代大背景下,如何促进各国音乐文化的整合也是音乐工作者应承担的重要任务,而且是音乐发展繁荣的方向,在这一点上冼星海先生的《黄河大合唱》就是一次成功的尝试。这部作品之所以在抗日战时期风靡一时,原因就在于西方音乐形式与我们的音乐元素的完美整合。因此,提高国人交响乐的兴趣使其深入人心,不能只靠灌输西方古典作品,更主要的是靠音乐工作者取中西音乐之所长,将中西音乐相互糅合,使其融会贯通,从而创作出与我们的情感血脉相连,具有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特点的交响乐。这样,既可以使中国听众更容易接受交响乐,也使西方听众了解与接受中国的音乐特色。

第三,是音乐会门票价格的降低。 提高国人音乐会现场的个人素质,还需要经常的现场体验,为此,音乐会的门票价格目前还是比较高的,从而导致人们走进音乐会机会少,无法经常接触这方面的礼仪。所以,音乐会主办方在保证成本回收,保证一定经济收入的前提下,多提供一些低价位的音乐会门票。这样,那些有欣赏需求的听众必然会增多许多。 综上所述,交响乐在中国的普及将随着21世纪世界文化的整合以了解、吸收、学习西方文化,推动现代中国文化建设的需要为前提而逐渐深入人心。

篇四:歌剧魅影

《歌剧魅影》之中的哲学思考

内容提要:歌剧魅影无疑是一部伟大的歌剧,它深深的触动着看过的每一个人。在看这部歌剧的同时,也是人心灵的一次升华。

关键词:隐喻 矛盾 解读方式 悲剧的力量

《歌剧魅影》(The Phantom of the Opera)是一部安德鲁·洛伊·韦伯

(Andrew Lloyd Webber)作曲的百老汇音乐剧。它改编自盖斯东·勒鲁(Gaston Leroux,1868-1927)的原作小说。于1986年首演,于1988年获得七项托尼奖,是史上最成功的音乐剧之一。电影《歌剧魅影》是2004年由乔·舒马赫导演,杰拉德·巴特勒、埃米·罗森、帕特里克·威尔森、米兰达·理查森等主演的一部影片。

该影片讲述了一个发生在1870巴黎大剧院中少女克莉丝汀、歌剧魅影和子爵夏尼之间纠缠的爱情故事。少女克莉丝汀自幼失去双亲,被巴黎歌剧院的洁丽夫人带进剧院,学习芭蕾舞。而她的父亲——一个瑞典的小提琴家临终前告诉她在他死后会有一位音乐天使来到她的身旁,教导她,守护她。果然,在克莉丝汀成长的过程中,常常在黑暗中,深夜里,入睡时听到一个声音在她脑海中唱歌,教她音乐。她以为这正是父亲给她派来的天使,她完全顺从这个声音。随着时间流逝,克莉丝汀渐渐出落成一位美丽动人的少女,在一个看似偶然的机会下,她上台扮演了女主唱,一展她动人的歌喉和迷人的风姿,迷倒了在场的所有人,演出大获成功。英俊、富有,并且和童年的克莉丝汀曾经青梅竹马的夏尼子爵(劳尔)一下子就爱上了她,却无法了解克莉丝汀告诉他有关音乐天使的事,以为那只是瞎说。随着剧情的展开,一系列奇怪和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却都和一个自称歌剧魅影的神秘形象有关……

我不再赘述剧情,因为只要观影本身,就完全可以获得这次充满忧伤、快乐和梦想的音乐之旅。而我认为这出剧它之所以深、之所以美,直至颤人心弦,却是因为它通过音乐剧这样一种最能体现心灵语言的时间艺术,让我们沉醉,体味人生命的悲伤,却又发现灵魂对善、美和自由最执着真实追求。下面我将分几个部分分别说明。

一、两个隐喻

在剧中,魅影和夏尼子爵是让克莉丝汀徘徊犹豫的两个男人,而她对这两个男人的感情却完全不同。魅影,从小伴她成长,在深夜中为她唱歌,鼓舞她成长,是她的音乐天使,是她永远景仰、顺从的导师。后来,即使当克莉丝汀发现了魅影的真相,看到了那永远属于黑暗的音乐王国和那张丑陋可怕的脸之后,他也仍然是她最重要的人,音乐萦绕在她的心灵中,丰富她的灵魂。在魅影将克莉丝汀第一次引入地下室时,他们这样唱道:

CHRISTINE

Those who have seen your face

draw back in fear ...

I am the mask you wear ...

PHANTOM

It's me they hear ...

BOTH

Your/My spirit and your/my voice,

in one combined:

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is there -

inside your/my mind ...

克莉丝汀

凡见过你面容的人

蜷缩在恐惧中

我是你所带的面具

魅影

他们听见的是我

你/我的灵魂和声音

合为一体

歌剧魅影就在那里

在你/我的心中

从某种程度上讲,魅影虽然有着被人人所厌恶畏惧的可怕外形,却通过克莉丝汀的纯美外形传达出了绝美的音乐和最深沉丰富的灵魂。在音乐中,克莉丝汀和魅影的心灵合为一体。”And though you turn from me, to glance behind, 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is there - inside your mind ...” (即使你离我而去,留下惊鸿一瞥,歌剧魅影就在那里,在你心中)即使克莉丝汀想要抵抗,可那的音乐却永远在她心里。透过那奇妙的音乐,她的灵魂能够丰富,她的心灵能够自由翱翔……

如果说魅影是属于黑暗的,是夜的心灵梦境。那劳尔对克莉丝汀来说就是白昼的,明亮的,拥有着夏日般的光明温暖和迷人的外表。当克莉丝汀害怕自己永远无法逃脱那暗无天日的黑夜,那张黑暗中恐怖扭曲的脸和永远困于那心灵的牢房时,她和劳尔有这样一段对唱:

RAOUL

No more talk of darkness,

Forget these wide-eyed fears,

I'm here, nothing can harm you -

my words will warm and clam you.

Let me be your freedom,

let daylight dry your tears.

I'm here, with you, beside you,

to guard you and to quide you ...

CHRISTINE

Say you love me every waking moment,

turn my head with talk of summertime ...

Say you need me with you,

now and always ...

promise me that all you say is true - that's all I ask of you ...

RAOUL

Let me be your shelter,

let me be your light.

You're safe:

No-one will find you -

your fear are far behind you ...

CHRISTINE

All I want is freedom,

a world with no more night ...

and you, always besides me,

to hold me and to hide me ...

劳尔

莫再言及黑暗

忘记这些令人瞠目结舌的恐惧

我在这里,没有什么可以伤害你

我的话语将温暖你,平静你

篇五:歌剧魅影

The angels of music

——音乐剧《歌剧魅影》欣赏

前言:音乐剧在艺术的殿堂里总能经久不衰地绽放耀眼的光芒,其魅力毋庸置疑。与戏剧相比,她还能以优美的歌声和绚丽的舞姿来表达故事和打动观众。能够选上音乐剧欣赏这门课真是无比荣幸,无论对我的艺术修养还是思想水平都有大大的提高。开课以来我们欣赏的7部音乐剧中有三部都出自音乐剧大师安德鲁·洛伊德·韦伯之手,分别是《猫》、《贝隆夫人》和《歌剧魅影》,可见老师对韦伯大师的作品的喜爱。而我个人也特别欣赏这三部作品,但《歌剧魅影》的内容和音乐给了我最大的感动和震撼,因而选择了它作为论文的议论对象。

1.《歌剧魅影》简介

《歌剧魅影》是音乐剧大师安德鲁·洛伊德·韦伯的代表作之一, 从它诞生之日起,这个故事就有无数的版本,仅中国就以《夜半歌声》的名字被三次搬上银幕。而我所观看的是04年最新翻拍的电影版。

故事讲述了一个深居巴黎歌剧院的地下密室的学识渊博却相貌丑陋的音乐天才,他以魅影之态制造各种纷乱。当他遇到了富有天资的年轻女演员Christine,决定不遗余力的把Christine调教为一位耀眼的女高音,并对她产生强烈的倾慕。但后来戏院的投资人Raoul认出christine是他的儿时的青梅竹马,两个人相爱了。魅影知道真相后怒不可遏,自觉遭到背叛,进而展开一场爱情复仇。随着魅影的破坏愈来愈血腥疯狂,Christine对他的感情也逐渐从敬仰转为恐惧,害怕和怜悯。Raoul和魅影在地下密室展开对决,却被他用绳索勒住,魅影藉此要胁christine答应求婚。Christine毅然倾身,给魅影献上深深的一吻。至此,这场爱情的胜负已定。绝望的魅影送走紧紧相拥的这对恋人,在警察和群众闯入地下密室前,悄然隐去。

2人物分析

Raoul、christine和魅影三人复杂的关系和强烈的感情纠葛是该剧的主要矛盾,因而对这三个角色做一下简单分析:

Raoul——英俊、富有、勇敢、正义,是典型的白马王子。如此完美的人“理所当然”地被安排与女主角相守终身。然而剧中这种经典英雄的描写模式使他给我一种十分苍白的感觉。与魅影相比,raoul的真爱并不如魅影那样来得深刻。当然,如果没有他的出现,《歌剧幽灵》的故事或许就演变成《美女与野兽》的另一个圆满版本。

Christine——美丽,善良,拥有天赋的美声。关于克莉斯汀到底有没有爱过魅影,一直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但魅影比raoul唯一优胜的也许就是他与christine在音乐上的共鸣。每每魅影的歌声响起,christine的眼神就会变得迷离,仿佛着了魔。从christine给魅影那个深长的吻可以看到,当中包含的可能是急于救回被困的raoul,或着是救赎这个被扭曲的灵魂,或者是表达对魅影赋予她音乐的感激......另外结尾处,年老的Raoul亲自把魅影的音乐盒送至christine的墓前,那么她一定是想念他的,她也一定担心过他在这个不属于自己的世界里如何活下去。

魅影——邪气与霸气兼具的神秘音乐天才,但残酷的现实逼使他用面具去掩饰他可怕的面容和自卑而无人怜悯的灵魂。虽然魅影杀过人,制造了种种的恐怖,最后还用一把火结束了整个游戏,但是我还有许多观众,最重的是christine,都能从他充满温柔的感性的声音中找到他那颗热爱音乐的美丽心灵,成为christine独一无二的angle of music。Christine既是他的作品又是他的真爱,而只有克莉斯汀的歌声与温柔能解开他无边的阴影。但魅影最大的错误,就是把爱当作回报,把不爱当做背叛,并把一切都归咎于那张可怕的脸。或许是这张脸和这个病态的社会毁了他,但是他的真爱,却是他自己毁掉的。christine的吻唤醒了魅影,他终

于明白爱不是占有,鼓起了勇气走出黑暗世界。

3艺术特征

《歌剧魅影》运用了倒叙的手法来展开整个故事。当那首气势恢宏,旋律激昂的序曲《hannibal》响起时,画面顿时从苍凉的黑白变到华丽的彩色,时间也从现在转移到那个轰轰烈烈的过去。电影巧妙地令观众徘徊于现实与虚幻之间。尤其是追逐魅影的那一场戏,整个剧院,台上台下、四面八方响起了幽灵的声音,使观众犹如置身其中。电影从视觉和听觉上都渲染了一种华丽、黑暗、诡异的哥特式的氛围,给主人公魅影奠定悲剧色彩。剧中一首“All I Ask of You”的旋律反复出现,raoul与魅影对这首歌的不同演绎表现了他们各自对于女主角克莉丝汀不同的爱情。那个猴子音乐盒是剧中一件非常重要的道具。它在剧中一共出现了3次,它不仅起到贯穿过去与现在的作用,而且对于推动整个剧情起到了关键的作用——魅影与christine神秘而凄美的故事正是它清脆悦耳的音乐声中开始和结束的。 而且纯净的音色就像一把钥匙,让我们得以开启魅影的心灵之门,窥视丑陋与残忍之下掩藏在内心深处的丝丝柔情。

4《歌剧魅影》的启发

天生的丑陋和无情与残酷的现实使魅影成长为一个才华横溢的地狱天使。对于社会的种种的冷漠他早已看透,他也学会用冷漠与暴力来反抗这个社会,但同时,他内心也深深地渴望被社会认同,被他所爱的人接受。音乐剧的最后关头,Christine对幽灵唱出了歌剧的主旨:“可悲的黑暗生物,你懂得哪种叫生活?上帝赐予我勇气向你彰示,你并非孤独一人!”

故事映射到现实,一方面是抨击社会真善美价值观的不合理,讽刺以貌取人的不公平对人才的扼杀,这结果又会反作用到社会,导致恶性循环;另一方面是歌颂乐观积极的人生观。人生难免艰难困苦,但只要自己不放弃自己,不否定自己,勇敢去面对现实、战胜挫折,前路就会有光芒,人才能不断地取得进步。同时要学会割舍,适可而止。成熟或许是个很痛的词,但只要学会自己疗伤,自我安慰,退一步就会海阔天空。

5西方东方对比的优势

我个人看过的音乐剧不多,尤其是国内的,对中西方的近现代音乐剧对比只能浅谈。

西方音乐剧元素更为多样。美国音乐剧充分运用各类音乐元素,古典、流行、爵士、摇滚等均被充分运用其中,对丰富演出效果起到了积极作用,而充满活力的舞蹈则很是养眼,很是戏剧性,它活跃了戏剧节奏,也活跃了观众情绪,《猫》就是典范。而中国音乐剧可能出于自身强大的传统文化,很多都拘泥古典音乐形式,而近年有些作品则过度模仿西方音乐剧,来个流行金曲大串烧,而忽略了民歌、戏曲等诸多元素。此外,美国音乐剧从娱乐出发,注重轻松活泼,宣扬积极向上的情趣,在此基础上力争更深层次的艺术追求。而中国音乐剧从揭示人性、反映社会出发,主题有时过于深沉严肃,让人难懂或者压抑。对比之下,前者更容易为大众接受和欢迎。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