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高中作文 > 教育资讯

发现之旅考古读后感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00:38:12 高中作文
发现之旅考古读后感高中作文

篇一:发现之旅读后感

《发现之旅》读后感

XX

《发现之旅》是一本令人着迷的探险记录书,收录了10余个重要的自然历史考察探险故事。书中介绍了许多冒险家的经历及发现,同时这也是一本精美漂亮的图册书,描绘了几个世纪前勇于冒险的勇者在自然发现史上发生的传奇故事,同时还以冒险中的发现精品做画,用几百年前的精美绘图点缀,十分生动。本书还搜集了伦敦自然史博物馆里的数百幅艺术品,都是不可多得的珍藏品,其中大部分是专门介绍这10次旅行。这些精美的艺术品及素描、照片资料等都是自然科学领域最伟大的收藏之一,这些图画背后的故事,是这些探险家、生物学家、艺术家和画家,将人类的成就与自然奇观连结成一幕幕迷人的冒险旅程。 书中的冒险故事主要以非洲、美洲、南亚、大洋洲为主要路线,描述了库克、达尔文等名人和许多鲜为人知的勇士们的冒险经历。这些先驱们将一生投入到对未知的探索、冒险和研究中,虽然结局各异,但都对此奉献了毕生的心血。这些让人赞叹的人物,他们本人对于世界没有野心,只有好奇和兴趣,带着一颗求知的心前往冒险的旅程,探索未知的世界,也因此他们笔下的动植物画显得平和、静美、雍容华贵,舒展着生命的气息。它们有发芽,有成长,有衰败;有枝叶,有花朵,有果实,静谧而美好。在冒险家的发现与创作中,我看到一个辽阔而广袤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万物和谐,生趣盎然,人类灵魂得到净化,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在读这本《发现之旅》之前,很少听闻早期探索者的故事,更没有亲见过任何来自早期探险的自然史收藏,特别是一些常人所不曾见识过的矿石,树叶,动物标本。自然课本里有的是干巴巴的结论,连手绘或者标本图画都少见,更别提什么相关的知识与消息。我只知道达尔文在环游世界之后进化论出现了,却不晓得在这次著名的旅行中,达尔文还发现了珊瑚礁成型理论,我也才知道了无数的雀鸟和海龟们对进化论的贡献并不比鸭嘴兽要小多少。也正是借着这本《发现之旅》,我才知道,原来收集标本曾经是穷小子致富的快速通道之一,只要你能带回新奇玩意来,总有不缺钱却不愿意冒险的贵族们买了去装饰门厅,彰显品味。不只是穷小子,女画家梅里安就在五十多岁的时候带着女儿(转 载 于:wWW.smHAida.cOM 海达范文网:发现之旅考古读后感)跑去苏里南探索了一圈,带回了一批兼具艺术性和正确性的蝴蝶和蛾类画作。梅里安还颇具商业头脑

给部分画作制作了不只一份原版,因此获利颇丰。这位老太太不只是一位艺术家,探险家,还是一个成功的商人。此外,就17世纪的社会环境来说,在没有男人保护的情况下独闯新大陆,梅里安也算得上是女权运动的先锋人物了。当我读着17世纪以来那些颇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忽然有些热血沸腾,真想走出去,亲自去看一下这些收藏。这是一本至少要读三遍的书,第一遍看故事,第二遍可以看图下的文字,了解自然史知识,第三遍则专门用来欣赏图片。在照相机尚未发明的时代,科学和艺术相辅相成,在这三百年的地球探索中,除了少数标本翻拍之外,书中大部分的图片都来自于当时随行的艺术家手绘,那些惟妙惟肖忠实于自然的画作让人爱不释手,很难想象在摇摇晃晃拥挤狭小的船舱里,随行画家们是如何在短时间内做出多这么栩栩如生的画作。要知道,当时一次航行往往会发现数以百计的新物种,而记录这些物种几乎全部仰仗这些技艺超群的随行画家,限于船体空间,画家的数量都在2人以下。 翻阅着书里精美的插图,我不禁想,这些美丽的鸟儿、树木、蝴蝶等,有多少我已无法亲见了呢?

在探索未知的同时,人类的行为也极大的影响了自然环境本身,探索者身后往往跟随者大批的淘金者和掠夺者,十七世纪以来,数以百计的物种灭亡,数以万记的生物流离失所。正是自然史学的存在,改变了人类对自身的看法,本书则更深一步的提醒我们,并没有谁授予人类权力独享地球,我们和所有的造物一样,只是自然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现今,最初的探索者已不在了,存留在大英自然博物馆里成百上千的标本和画册的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早已超过其本身的科学价值,所幸,人类对未知仍旧充满热情,在20世纪,奋进号和神舟飞船又重新起航,这一次, 他们把触角从大陆转移到了太空,这一次,我们的远航船后面再没有掠夺者尾随,新世纪里奋进号和神舟飞船的接替者们想必会带回更多的知识和荣耀。

时过境迁,光阴流过了数个世纪,相比前人,我们享受着他们梦中都想不到的生活,却神往着前人波澜壮阔的冒险。我们总是喜欢旅行,却没有真正懂得旅行的意义,总是匆忙地走过一处处景区,却忽略了沿途那美丽的风景。在这个世界包含着许多的奥秘,我们应理解生命,敬畏生命,要敢于探索,走生活中的发现大道。

2014年10月12日

篇二:发现之旅-读后感

《发现之旅》读后感

《发现之旅》是一部迷人的视觉盛宴,聚集了伦敦自然史博物馆里数百幅珍贵藏品,收录了历史上十次最重要的自然探险故事,叙述了那些世界知名探险家、生物学家、艺术家在深入海洋深处挖掘深海秘密时的一幕幕冒险旅程。描绘着几个世纪前扬起风帆冒险于狂风骇浪间的勇者,述说着自然发现史上的一个个传奇。以冒险发现之旅作画,用几百年前的精美绘图点缀。这些精美的艺术品及素描、照片资料等都是自然科学领域最伟大的收藏之一。冒险故事主要以非洲、美洲、南亚、大洋洲为舞台,库克、达尔文等名人和更多的对普通人来说陌生的先驱们纷纷登台。这些先驱们将一生投入到了对未知的探索描绘和研究中,虽然结局各异,但无不为此奉献了毕生的心血。这些让人赞叹的人物,他们本人对于世界没有野心,只有好奇和兴趣,带着一颗求知的心前往冒险的旅程,探索未知的世界,也因此他们笔下的动植物画显得平和、静美、雍容华贵,舒展着生命的气息。它们有发芽,有成长,有衰败;有枝叶,有花朵,有果实,静谧而美好。在冒险家的发现与创作中,我看到一个辽阔而广袤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万物和谐,生趣盎然,人类灵魂得到净化,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作为现代文明的创生时期,18、19世纪是一个浪漫年代。那时有一部分人富有冒险精神,发现自然,以骑士精神从事着对后世来说意义重大的探险事业。于是随着探险事业的进行,自然主义兴起并开始指导人们的思维,许多新发现就这样促使整个知识界以更加理性和

科学的态度来对待自然、认识世界。抛开政治上的野心不论,那些远航的船只给人类科学和文化所带来的,是前所未有的繁荣和丰盛。 在读这本《发现之旅》之前,很少听闻早期探索者的故事,更没有亲见过任何来自早期探险的自然史收藏,特别是一些常人所不曾见识过的矿石,树叶,动物标本。自然课本里有的是干巴巴的结论,连手绘或者标本图画都少见,更别提什么相关的知识与消息。我只知道达尔文在环游世界之后进化论出现了,却不晓得在这次著名的旅行中,达尔文还发现了珊瑚礁成型理论,我也才知道了无数的雀鸟和海龟们对进化论的贡献并不比鸭嘴兽要小多少。也正是借着这本《发现之旅》,我才知道,原来收集标本曾经是穷小子致富的快速通道之一,只要你能带回新奇玩意来,总有不缺钱却不愿意冒险的贵族们买了去装饰门厅,彰显品味。不只是穷小子,女画家梅里安就在五十多岁的时候带着女儿跑去苏里南探索了一圈,带回了一批兼具艺术性和正确性的蝴蝶和蛾类画作。梅里安还颇具商业头脑给部分画作制作了不只一份原版,因此获利颇丰。这位老太太不只是一位艺术家,探险家,还是一个成功的商人。此外,就17世纪的社会环境来说,在没有男人保护的情况下独闯新大陆,梅里安也算得上是女权运动的先锋人物了。当我读着17世纪以来那些颇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忽然有些热血沸腾,真想走出去,亲自去看一下这些收藏。

时过境迁,光阴流过了数个世纪,每每说起工业革命的风风雨雨、大航海时代的波澜壮阔,最忍不住悠然神往。相比前人,我们享受则他们梦中都想不到的生活 ,却神往着前人波澜壮阔的冒险。我们生

活的时代,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差的时代。几百年前如此,几百年后亦如此。共生于艰辛的是机遇,伴随着安逸的是板结的社会。 生命是公平的,得到总要伴随着失去。如果没有在小猎犬号上经年的风雨,达尔文这个上流社会的青年也许会成为乡间教堂的牧师,伟大的《物种起源》不知最终会由谁的手写出。没有人可以得到所有,何必后悔心的抉择,珍惜每一点收获就好。幸福在于珍惜手中的拥有,并不贪求路上擦身而过的风景。

篇三:自我发现之旅培训感想

自我发现之旅培训感想

在端午节小长假期间,我来到焦庄国际酒店参加了两天封闭式“自我发现之旅——朝阳区第十一期教师心理技能培训班”。现在培训已结束,给我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回忆,更重要的是在培训中,除了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还听到、看到了很多生活案例。这些栩栩如生的案例,让我也发现了自己身上的诸多问题。对我的帮助很深。下面我将从两个方面谈谈本次学习的感想。

一、从培训中重新认识心理学课程

心理课程一直给人非常神秘的感觉。可在我的学习生涯中,我曾一度反感这门课程。记得第一次接触这门课程是在中师学习阶段,那个时候由于老师总是照本宣科,长篇大论的讲理论性知识,让人感觉枯燥乏味。因此对心理课程没了兴趣。但这次通过田教授声情并茂、风趣幽默的精彩讲授,让我对心理课程有了新的认识,也让我逐步的喜欢上了心理学中TA这门课程。

二、在培训中重新认识自我

本次的培训我们学习了TA理论中的自我状态模式、功能分析、如何确认自我状态、如何沟通、如何安抚等。自我状态模式体现了一个人在学习、工作、生活、与人交往中的自我状态的变化。这种变化大体分为父母自我状、成人自我状态和儿童自我状态。即“PAC”。只有具有这三个自我状态模式,且三种自我状态模式分布均衡,这样的人格才是最健康的。

在培训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自我状态功能分析的学习。这种功能

共分为“正、负面控制型父母”、“正、负面照顾型父母”、“成人自我状态”、“正、负面顺从型儿童”、“正、负面自由行儿童”九种功能。为了让我们以最快的速度学明白、正确区分,田教授不光用生活实例为我们解释说明,还用演绎的形式反复练习加深大家对这九种功能的认识。这种做法让我记得又快又不至于混淆,学习效率极高。 记得田教授让大家用自我状态的九种功能分析“我的野蛮老婆”案例时,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还只听到节目解说时,我的主管意识非常同情案例中的男主任公。可看完整个案例后,我的观念转变了。剧中的男主人公仿佛让我看到了生活中我的丈夫。我开始理解女主人公内心的感受。最后,听到当时心理专家的分析与解决办法让我豁然开朗。当时我在想,如果没有这次的学习,也许我只会一味的埋怨自己的丈夫。最终问题解决不了,还闹的大家都不开心。但现在我知道如何处理这种状态。让我真是不枉此行。

两天的封闭培训让我重新认识了自我,也让我学会了如何与人沟通。现在回想以往家庭、单位中所受的委屈并不是别人造成的,而是自己的沟通方式出现了问题。只有改变以往的沟通方式,我的工作、生活才会更加开心。总之,此次自我发现之旅让我客观清楚的重新认识了自我,学会了沟通的方法。真是让人受益匪浅,受用终身。如果再有这样的培训,我一定积极报名参加。

篇四:马小跳发现之旅

《马小跳发现之旅-----潜入海洋》读后感

当我在炎炎夏日里读完《马小跳发现之旅-----潜入海洋》的时候,我不得不惊叹海洋里的无穷奥妙,知识的丰富多彩,让我感受到自己就像海洋里的一滴水,实在是太渺小了。

《马小跳发现之旅-----潜入海洋》这本书我可喜欢了。它不仅制作精美,而且内容丰富,能帮我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是一种科普知识类丛书。这本书以马小跳的科学探险为线索,大大激发了我的探索激情。书中不仅介绍了多姿多彩的海底世界,还详细地讲述了千奇百怪的海洋生物,让你不得不被海洋的神奇魅力所折服。

读了这本书,我仿佛听了一节生动的海洋知识讲座。它让我知道了海与洋的区别、海水能喝吗、海底是什么样的、海岛从哪里来、台风是怎样形成的;它还让我知道了蓝鲸的胡须长在嘴里、海上霸王是谁、虎鲸会攻击人类吗、蝙蝠鲼头上为什么长犄角、飞鱼为什么要飞行、比目鱼的眼睛为什么要搬家·······

其中我最感兴趣的就是海洋中的美丽杀手-----水母。我以前认为水母是种温和的生物,现在从书上才知道它可是个凶猛的食肉动物。在自然界中,越美丽的生物越可能有毒,这个理论也适合水母。水母看起来外表靓丽,还能发出梦幻的光芒,非常吸引人,也正因为如此,很多海洋动物会前来观赏水母的“舞蹈表演”,殊不知自己已经掉进了水母的“陷阱”。水母长长的触角是非常厉害的武器,可以在几秒内蛰伤或杀死猎物。水母真不愧是个美丽的杀手。

这本书把我深深吸引,它让我不仅认识到海底多么奇妙,知识多么

有趣;它让我在知识的原野上不断地奔跑,在知识的海洋里徜徉;还让我有了探索科学奥秘的动力!

五年级一班 zhangbo

篇五:《走出疑古时代》读后感

读《走出疑古时代》

徐典 12历师本 112512114

这本书的作者是李学勤先生,他曾就读于清华大学哲学系,是我国著名的青铜器专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主要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古文字学和文献学,长期致力于汉以前的历史与文化的研究,注重将文献与考古学、古文字学成果相结合,这本书就是他的这种研究方法成果的体现,是他与“走出疑古,进入释古”的思想相关的论文合集。

“走出疑古时代”是李先生1992年一次演讲的题目,这次把那篇演讲作为书的导论,题目就成了书的标题。李先生演讲之后走出疑古的思潮对学术界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1994年这本书由辽宁大学出版社出版,97年又出了修订本,07年由长春出版社出了新版,后两个版本跟初版比多了一些李先生新作的短文,我看的这本就是最新的07年的版本。

首先解释一下标题,什么是疑古?从字面意思看,疑古就是怀疑古代,实际上差不多,它是对古史资料的怀疑,是一种辨伪思想。用冯友兰先生的话讲,史学界的三种趋势是“信古,疑古,释古”,信古是对古史全盘接受不加辨别,疑古专注审查史料,即史料的辨伪工作,释古则是将史料融会贯通。疑古思潮在宋朝首次流行,以义理之学取代汉唐的注疏之学;清初时第二次流行,其实有一点很有意思,清代的文人大部分是反对宋学的,他们对古书辨伪往往是为了批判宋学,但疑古这一思想本身,却是清人对宋人的继承;到了晚清,疑古的思潮在特殊时代背景下有了特殊的进步意义,即破除对古史资料的一味尊信,冲破网罗,批判旧的传统观念,在当时起到了很大的思想解放作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疑古思潮总结了宋清以来辨伪的成果,完善了辨伪的方法和理论,其中以顾颉刚先生的“层累地造成的古史”观最有影响。而疑古思潮的影响表现最显著的,就是对古书的辨伪。但是自宋以来的学者疑古辨伪,往往议论纷纭,难于折中,以至于梁启超认为汉以前的古书几乎无不可疑,产生了“东周以前无史”的观点。李先生认为这种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疑古派以古书论古书,不能跳出书本,找到实际论据,所以无法重建古史。而解决方法在于王国维先生所说的“二重证据法”,即研究古史,除了地上的证据(古史文献)外,还要注重地下的证据(考古发现的新材料)。

标题说的有点多,其实也有一部分导论的内容。然后讲一下这本书的大概内容,它共分为六篇,第一篇是关于古代文明起源及其早期的发展,第二篇是关于早期玉器的研究,第三篇是说最新(当时的)考古发现和古代文化研究的关联,第四篇探讨中原地区以外的考古发现,第五篇说的是境外的中国文物,第六篇是续见新知,即修订版增加的李先生相关的新作。李先生在书中着重谈了四个问题,包括上古时期的宇宙论,饕餮纹的演变,中原与边远地区文化的交流和早期的中外关系。

先说第一篇“论古代文明”。在这篇中,李先生提到当时学术界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对中国文明的起源进行研究,跟以前相比有四个特点:一是加深理论的探讨,二是强调考古学的重要,三是重视传说的价值,四是反对文明起源单元论。其中的重视考古研究体现了二重证据法的正确性,重视传说的价值

则说明一味疑古不可取,如果细心整理分析古史传说,应该能从中发现很多有价值的线索。继续说第四点,文明起源单元论是说中国文明起源于中原地区,而近期的考古研究有了新的发现,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都有早期文明的遗迹,除了中原地区,四川等我国西南地区也有早期文明存在的遗迹,中国古代文明是多源的。

炎黄二帝的传说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中国人都称是炎黄子孙,疑古思潮却否定了他们的存在,怀疑中国的上古历史是子虚乌有的,“东周以上无史”论一下子就把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砍掉了一半。而李先生的观点是,上古的传说不能单纯的看成神话故事,从历史的角度分析考察,黄帝是中原的传统,炎帝是南方的传统,而炎帝早于黄帝。他们之后还有清晰地传说谱系,这说明了中华文明的起源比很多论著设想的要早,肯定在商代以前,而它在萌生的过程中就有了很广泛的分布。

然后是第二篇“神秘的古玉”。这一篇中我着重看了饕餮纹的演变问题和良渚文化玉器符号问题。 战国末年的《吕氏春秋》记载“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这是饕餮作为器物纹饰的第一个文字记载。近代有人注意到,古玉上也有类似青铜器饕餮纹的纹饰,不少学者论及良渚文化玉器的饕餮纹,在发掘出的良渚玉上见到了典型的良渚玉器饕餮纹,其图像上半部分是人身,下半部分是兽型,被认为是“人兽合一”的表现。这种纹饰的演变分四个阶段,期间省略化、图案化的饕餮纹时有出现。殷商时期的青铜器饕餮纹与之相对比,有耳向角的转化,眼睛由卵圆形向尖眼角、内眼角勾曲的转化,宽阔的口和口部向下的区分,羽冠简化成额头隆起,面两侧都时有衬托花纹,都曾出现把正视的人面对剖为左右两半以表现侧视的手法,都有云雷文。这些证明了良渚玉器和商代青铜器的饕餮纹虽然不是彼此直接承袭的,但有很多相同或相近,显然有着密切的关系。良渚文化和商代文化之间有龙山文化和二里头文化,它们的遗址中发掘出的器物上有着近乎良渚和商代之间的饕餮纹饰,更加证实了彼此之间的关系。

李先生提到,甲骨文不应该视为商代唯一的文字,也不应该是中华文明最早的文字,在此之前应该就有了文字的起源。在良渚文化的玉器上发现了一些位置独特的刻画符号,它们和玉器的花纹有很明显的区别,不是由雕刻技法完成后装饰在玉器的主要部位,而是划得很细很浅,不容易被发现,并且其中一些符号不止一现,具有相当的通用性。除此之外,与之年代相似地理位置相近且有过交流的大汶口文化出土的陶器上也发现了和玉器符号有共通之处的的刻画符号,这更增加了说这些符号是原始文字的可能了。

第三篇中李先生介绍了新近的一些考古发现和他的看法,比如西水坡龙虎墓用蚌壳排列的龙虎图形说明史前时期末叶已有四象的说法或者至少有龙虎等,都是用考古发现的文物来纠正前人的一些错误认识或者补充新的看法,说明史学研究无止境,新的发现可能会产生新的理论新的认识。第四篇中李先生采用了文化圈的概念,把古代中国划分为若干文化圈,介绍了非中原地区的青铜器发展,通过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介绍了蜀国历史文化,以蜀地禹生石纽的研究说明夏、蜀以及戎的关系,还讲述了西北地区、太湖地区的历史文化。第五篇介绍了在瑞典的针刻纹三角援戈、在英国的鲜簋、在美国的楚王盏、在日本及阿富汗的铜镜、在韩国的铜鼎以及境外的一些其他文物。第六篇有接前面良渚

文化、文化圈、牙璋等问题继续讨论的文章,也讲了一些新的内容,其中的第十一篇详细讲述了“信古、疑古、释古”的问题,可以结合导论来看。

这本书出版之后引发了很多讨论,有人叫好,有人批评,我个人是支持李先生的观点的,虽然他的书中可能出现一些学术上的错误,但不影响书所表现的思想的正确性。有些人批评这本书说,书里也讲了疑古辨伪的必要性,那么何来要“走出疑古时代”之说呢?所谓疑古的必要性是指书中李先生引用的冯友兰先生的观点,说历史研究要疑古和释古并存,就是讲审查史料和融会贯通都要进行;而“走出疑古时代”中所谓的“疑古”指的也许是疑古派或者说疑古派的局限性,走出并不是放弃,只是要跳出局限,以新的方法来进行古史的重建,把考古学的田野调查和历史学的古史研究相结合。这就是我对这本书的一些理解。

高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