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西汉南越王墓玉印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12:26:28 字数作文
西汉南越王墓玉印字数作文

篇一:西汉南越王墓课程调查报告

2012级旅游管理国际班

《建筑史概论》课程调研报告

(2014学年度第2学期)

南越王墓博物馆考察报告

一、调查目的

通过了解南越王墓博物馆的建筑发展历史及其形成的社会,文化,经济背景,考察其建筑特征,建筑结构,建筑所用材料,分析其建筑的立意和构思,从中感受中国建筑、岭南建筑的艺术特征和文化精华。

二、项目背景

广州市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展示南越国遗迹,展现广州两千多年以来的发展史,促进广州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协调发展,进一步推动南越国遗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建设南越王古墓博物馆。南越王宫博物馆是广州的城市文化设施,其方案设计以保护为前提,以考古发掘和研究为基础,以遗产本体为价值核心,服务于世界遗产的申报工作。通过科学规划,分类保护,合理利用,采用建筑与展示创意设计手法将遗址本体展示、地表模拟、标识展示、陈列展示和声光电科技展示相结合,充分展示南越国宫署遗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彰显广州历史文化名城的风貌。

三、建筑概况

西汉南越王墓位于广州解放北路的象岗山上,是西汉初年南越王国第二代王赵眜的陵墓。该墓于1983年6月被发现,挖掘完毕即在原地建立西汉南越王博物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发掘时,出土文物中有“文帝行玺”金印一方以及“赵眜”玉印,证明陵墓主人的身份。南越文王墓的出土,被誉为近代中国五大考古新发现之一。西汉南越王墓已开辟为博物馆。

博物馆占地14000平方米。整体布局以古墓为中心,上盖覆斗形钢架玻璃防护棚,象征汉代帝王陵墓覆斗型封土。墓的东边为三层的综合陈列楼,北边为两层的主体陈列楼,用环绕的回廊上下沟通将三座建筑物连成整体。博物馆在外型、装饰及用材方面也独具匠心,因陵墓的石室所用石材主要是红色砂岩,所以展馆的三个组成部分的外墙,也选用红砂岩作衬面。

全馆共有10个展厅,4800多平方米。1988年开馆以来,共接待观众超过175万人。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已被选进世界80个著名博物馆之中。该馆是广州越秀山一象岗文化史迹游览线的主要景点,建筑以轴线对称布局,按参观路线依山建馆,拾级而上,把展馆、墓室及扩建之展室连成有机整体。

四、建筑历史

1983年南越王墓发掘工作完成后,广州市委、市政府做出了“就地建设南越王专题博物馆,保护古墓,陈列出土文物”的决策。

1984年3月,西汉南越王博物馆正式由市政府立项并划地征地,随后开始了方案设计、论证、筛选,最后确定采用中科院院士、市规划局总工程师莫伯治先生的设计方案。

1986年12月27日举行建馆奠基仪式,首期工程加固维修古墓。

1988年2月8日,综合陈列楼建成,正式对外开放。

1989年,西汉南越王博物馆进行了墓室维修加固、墓室光棚、东回廊的建设。 1993年2月8日,西汉南越王博物馆第二期工程主体陈列楼竣工。同日,《西汉南越王墓出土文物陈列》、《杨永德伉俪捐赠藏枕专题陈列》开幕,标志着西汉南越王博物馆的全面建成。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将于2010年前完成周边地带系列改造规划。规划主要从功能布局、设施配套与环境整治三方面着手对南越王博物馆进行修建改造。恢复象岗山原有风貌,延续城市历史文脉。

五、建筑布局

广州属于热带海洋气候,日照时间长,高温、多雨、潮湿,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就位于广州的中心地区的象岗山,北面是流花路,南面是盘福路,东面是解放北路,基地是梯形的,在基地的南边是高剑父纪念馆,在基地的东面是广州的最大的风景公园越秀公园(广州博物馆,广州美术馆等艺术馆等都在公元内)。基地周围环境优美,空气湿润,夏季东南风吹拂带来天然的养分。我们可以从电子地图上可以看出,基地周围绿色植被覆盖,其整体环境优美,对烘托建筑的纪念性主题起到积极的作用!建筑的入口在东侧的主干道上,由风景优美的越秀公园引入,通过连廊,过渡空间等将综合陈列大楼、墓原址、主体陈列楼有组织的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

六、建筑形象

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的功能和房间组成比较简单,但是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通过艺术形象使人产生庄严,雄伟,肃穆,崇高的精神感受。其重点我认为是在建筑的内部空间的塑造而无需过多的建筑装饰构件来加强建筑本身的艺术内涵。

七、建筑立意及构思分析

1、建筑的地域性:从狭义来讲,是指建筑地段具体的地形、地貌条件和城市周围

建筑环境,这是具体影响和制约建筑空间和平剖面设计乃至建筑形式的重要因素,建筑师要以生态观的角度,顺应自然地形、地貌的要求,与地段环境融为一体,要用城市的观点看建筑,尊重城市和地段已形成的整体布局和肌理以及建筑与自然的关系,在体型、体量、空间布局、典型的岭南坡地,因此建筑布局从整体上对环境进行了充分的结合和考虑,顺应了地势的起伏,将建筑分成了3个大的功能分区,依次形成了综合陈列大楼、墓原址、主体陈列楼三大部分,同时结合地势形成了建筑空间的变化和层次多样性,有一种步移景异的时空观,这不得不让我想起了古希腊的卫城布局,卫城,山门,帕提农神庙,依瑞克提翁神庙等的序列空间,一种超越了空间的四度时空的组群变化。

其建筑的地域性也表现在对建筑材料的选择上,由于古墓遗址的汉代大多用的是砖等建筑材料,采用的也仅仅是叠涩的技术手段,而在新建的博物馆在处理三种建筑单体上,也采用同一种材料红砂岩表达对历史的追溯和作为纪念性建筑的庄重和典雅!在主体陈列大楼的平台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同贝律铭在做的巴黎卢佛宫一样的玻璃金字塔似的建筑形体,用于展示地下收藏的各种文物和珍贵的藏品!至于贝律铭为何在扩建中采用了玻璃透明的三角锥的处理形式,确实有古埃及的金字塔的原形,但是金字塔是象征祭祀的原形而巴黎卢佛宫是展示各类艺术作品的宫殿,其祭祀的性质和展示的功能是有悖的,我查阅资料后也没弄明白到底是为何?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即玻璃的虚无是最大限度的对环境的尊重和理解,它的通透和虚无对于两千年前的古墓是一种对比和升华;说是对比,不仅仅是表面的材质上的对照,而更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建筑类型的比较,远古的陵墓和现代的纪念性建筑的对话,难道不是一种时空的美丽神话吗?说是升华,其表现的碰撞的感觉完全超越了纪念建筑所表达的境界,随之带来的就是在特定的空间所感受的意匠!

2、建筑的文化性:建筑具有双重性,它既是物质财富,又是精神产品;既是技术的产物,又是艺术的创作。一座优秀的建筑,其精神内涵的作用常常超越功能的本身,大凡精品,都能传译一定的精神内涵,是有很高的文化品位的建筑。历史上每一个时代都产生一批不朽的建筑作品,其文化意义和艺术感染力常常成为一个历史时期的文化标志,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象征。

由于西汉南越王博物馆是典型的纪念性的建筑,其房间和功能一般都比较简单,但是却要求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即通过艺术形象使人产生庄严,雄伟,肃穆,崇高等精神感受。因此,其建筑平面及体形应力求简单,肯定,厚重,敦实,以期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氛围。

在入口的综合陈列大楼,入口处有一对纪念用途的神兽,以及转向侧道而上的楼梯蹬等,这是一种典型的处理手法,我可以自然的想到古埃及的神庙大殿的空间序列构图和古希腊山门的人们朝拜的流线,自然的引导人们进入即将展示的空间,如图所示,其立面中心是一个圆拱的建筑元素,这很容易让人想到1851年的“水晶宫”展览馆,垂直的

拱顶下装配花房的设计手法,开辟了建筑形式的新的纪元,因此说该建筑具有国际化的设计风格一点也不为过,而且该建筑也被收入到世界80个有纪念意义的博物馆之中。 建筑的时代性: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建在象岗山上,分为综合陈列大楼、墓原址、主体陈列楼三大部分。它以古墓为中心,结合陡坡和山岗的地形,依山建筑,拾级而上,将综合陈列楼、古墓原址和主体陈列楼三个不同序列的空间,连结成上下沟通的、步步登高的一个整体,突出了古墓博物馆的群体气派。博物馆在外型、装饰及用材方面也独具匠心,因陵墓的石室所用石材主要是红色砂岩,所以展馆的三个组成部分的外墙,也选用红砂岩作衬面。

对于古墓,建筑设计师采取的是保护历史遗址并加以利用的处理手法,尊重建筑古墓的挖掘现状,采用的是一种类似金字塔形的建筑形式,象征汉代帝王陵墓覆斗型封土,但是却注重了建筑历史的可读性以及可识别性,采用现代的建筑材料来说明他的时代性,既采用了覆斗形的玻璃顶,又采用了拱形的连廊将位于门口的主题陈列馆和北面的综合陈列馆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参观序列。正如他说的“建筑作为时代的写照,新的知识体系、新的思维方式、新的科学技术,必然带来新的设计观念和思想,现代建筑创作,自然要适应当今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建筑要用自己特殊的语言来表现所处的时代的实质,表现这个日新月异的科技时代、观念、哲学思想和审美观,”这样充分体现了他的建筑的时代性以及与时俱进的设计观。

八、小结

通过对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学到中国建筑的文化精华。 尽管我的分析和审慎是不足的,甚至是有理解不到位的地方,但是中国的建筑几千年来的发展具有自己的连续性和统一性,以木构架为主的建筑体系几乎没有发生过明显的变化,甚至有的专家或学者也认为是“千年一样,千年不变”这种说法未免有些偏激,但是思索着几千年文明史的中国建筑确实是发展迟缓,特别是清中期康乾盛世由样式雷形成的建筑摸数制度所形成的千篇一律的建筑样式,中国建筑就开始停滞不前了。 但是我觉得中国建筑文化就是东方建筑的一个典型的组成部分,很早就发展成它自己独有的性格,这个程度不寻常的体系相继承绵延着,即使是到了20世纪还或多或少的保持着一定的传统;但同时在中国建筑体系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它也不断的吸收外来文化,通过佛教的传入,民族聚落的变迁,生活方式等,对中国的陵墓建筑,佛塔祭祀类建筑,壁画雕刻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加强了东方各国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并说明中国建筑的坚强的生命力和其优势的宝贵经验!

篇二:西汉南越王墓

西汉南越王墓

讲解线索: 【南越王墓简介】—【金印、金带钩与金花泡】—【银盒、银洗与银带钩】—

【铜鼎、铜壶与铜提壶】—【铜镜、铜鉴和铜熏壶】—【钮钟、甬钟与铜句鑃(diao)】—【铜戈、铜剑与铜虎节】—【铜钫与印花铜凸版】—【铁剑、铠甲与错金银铜间铁矛】—【玉璧、玉盒与丝镂玉衣】—【玉印、玉佩与玉角杯】—【陶鼎、陶瓮与长乐宫器】—【主人殉葬与奴隶制度残余】

【南越王墓简介】

西汉南越王墓位于广州解放北路的象岗山上,是西汉初年南越王国第二代王赵昧的陵墓。赵昧是赵佗的孙子,号称文帝,公元前137年至122年在位。南越文王墓的出土,被誉为近代中国考古五大发现之一,现已辟为博物馆。 1983年发现的这个大墓,深入地下20米,用750多块砂岩大石构筑。陵墓面积约100平方米,分前后两部分,工友7个室。前室居中,室内四面及顶部都绘有朱、墨两色的云纹图案。象征朝堂。前、后两部分各设有一道双扇的石门。 南越王墓是岭南地区发现规模最、出土文物最丰富多样、墓主人身份最高的一座汉墓,是中国境内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彩绘壁画石室大墓。这座墓堪称地下宝库,共出土各类文物1000多件(套),尤以铜、铁、陶、玉四者所占比重最大。而“文帝行玺”金印是中国考古发掘首次发现的“皇帝印玺”,最为珍贵。

【金印、金带钩与金花泡】

南越王墓出土的“文帝行玺”金印,是我国考古发掘出土的第一枚帝印。在传世或发掘出土秦汉印章中,未见一枚皇帝印玺,只有文献记载,而文献讲的帝印是白玉质印、“虫离”虎钮印、印文是“皇帝行玺”或“天子行玺”;而南越国赵昧这枚帝印却是金质印、蟠龙钮印,印文是文帝行玺。这是金印的独特之处,是南越国自铸、生前实用之印。

南越王墓除了“文帝行玺”金印外,还有“泰子”(泰同太)金印和“右夫人玺”金印,但不是龙钮,而是龟钮。“泰子”金印也是首次发现,在传世印玺中从未曾见过。

南越王墓的金器除金印外,还有金带钩、金花泡、和杏形金叶,均是饰物。而金花泡普遍被认为是海外输入的“洋货”。

【银盒、银洗与银带钩】

南越王墓出土文物中有一件白色的银盒特别引人注目。这个呈扁球形银盒出土时在主棺室,盒内半盒药丸,从造型、纹饰和口沿的鎏金全套等工艺特点看,与中国传统的器具风格迥异。经化学分析和专家们研究,认为是波斯产品,里面的药丸很可能是阿拉伯药。因此,银盒是海外舶来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南越王墓出土的银器除了银盒外,还有银洗、银卮和银带钩,都是越王室的专用器具。这些银器纹饰复杂,通体鎏金,镶嵌的宝石闪闪发光,显得高贵华丽,是很好的工艺精品,反映了古人高超的制作工艺和审美观点,从中我们也可看出当时人们的生活风尚。

【铜鼎、铜壶与铜提筒】

铜器在南越王墓的出土文物中占有重要地位,共有青铜器500多件,不但品种数量多,而且工艺技术精湛,极具地方特色。这批铜器中有厨具、饮食用具、酒器、乐器、牛马器、生产工具及各种日用器具,等等。

铜鼎。共36件。有汉式鼎、楚式鼎和越式鼎,其中有9件刻有“蕃禹”铭文,都是由南越国的都城工匠所造,是广州建城历史的重要物证。

铜壶。共9件。其中一个鎏金铜壶造型美观大方,通体鎏金,光亮华丽,是一件艺术精品。

铜提筒。共9件。铜提筒式南越王墓出土文物中最具地方特色的器物之一。最为特别的是一个船纹铜提筒,器身除有几组几何饰纹外,还有4只首尾相连的羽人船,每船有羽人5名,各饰羽冠,赤脚。船首倒挂一具人头,船首尾各竖两根羽旌。5人形态各异,有点划桨,有的击鼓,有的持兵器,有的在杀人。船与船之间还有海龟、水鸟、海鱼等。有人分析,广州临海,多海患,画面表现的应是杀俘虏祭海神的场面。

【铜镜、铜鉴和铜熏炉】

南越王墓出土的39件铜镜大部分是精品,其中绘画镜是彩绘人物大画镜,为国内考古发掘出土最大的西汉绘画圆镜,是汉代铜镜中的珍品。铜鉴出于后藏室,是深鼓腹大盆,可用来盛水或食物,出土时盆内有猪、牛、羊、鸡骨和鱼、龟等海产,说明这是当时的主要食品。铜熏炉。共有11件,有单件和四连体的,炉腹和顶盖均镂孔透气,是用来焚香料的。香料被认为是舶来品。这是当时最能反映南越国地方特色的典型铜器,其复杂的工艺反映了当时的铸造技术水平。

【钮钟、甬钟与铜句鑃(diao)】

钮钟、甬钟、铜句鑃都是乐器。宴乐之器是古代统治者炫耀其奢华生活和身份地位的标志。墓内东耳室出土的一批乐器,旁边还有一名殉葬的乐师。其中一句鑃上有阴刻篆文“文帝九年乐府宫造”,是迄今我国唯一发现具有绝对年代,而又有序号的句鑃。“文帝九年”是公元前129年。经测定,句鑃音质还好,仍可演奏,弥足珍贵。

【铜戈、铜剑与铜虎节】

墓中出土的兵器种类多,数量大,除15把剑为铁质外,其余皆为铜造。最为难得的是一把“张仪”铜戈,铭文“王四年相邦张仪”等字,“王四年”应为秦惠王时,由张仪监造,说明是由秦带入南越的。

(来自:WWw.SmhaiDa.com 海达范文网:西汉南越王墓玉印)

墓中出土的铜虎节是一件难得的珍品,是国内仅存的一件错金虎节,属于孤品。节是外交和军事上的信符,有虎节、龙节、人节之分,可以用来征调战车和士兵。

【铜钫与印花铜凸版】

铜钫是一个方形壶。这种盛酒的铜器制作技术精良,饰以繁缛的浮纹,复杂多变,具有透雕效果。

印花铜凸版是用来在丝织物上印染图案的工具,是我国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印染工具,对研究古代纺织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铁剑、铠甲与错金银铜间铁矛】

南越王墓出土的铁器有700多件,有农具、工具、兵器和日用器具等。 铠甲。这种轻型铁甲适合于气温较高的南方地区使用,与北方中原地区出土的铁铠甲形制有较大差别。

铁剑。共15件,其中一件出自墓主腰间左侧。

错金银铜间铁矛。这个铁矛间铜质、鎏金,错间金银的三角图纹和流云纹,如此华丽的铁矛应为南越王自用或用于仪仗。

【玉璧、玉盒与丝镂玉衣】

南越王墓出土各种玉璧56件,仅主棺室就有47件,说明墓主对玉璧的喜爱。其中主棺室出土的一件大玉璧,直径达33.4厘米,是我国已知考古发掘出土玉璧中体形最大、龙纹饰最多的一块。

玉盒。主棺室出土,刻有两凤鸟,饰以美丽雕纹,结构严谨,雕工精细,光洁夺目,被称为“玉器绝品”。

丝镂玉衣。玉衣是汉代特有的丧葬敛服,东汉灭亡以后,未发现有玉衣。玉衣是有等级规定的,有金镂、银镂、铜镂玉衣,诸侯王多用金镂,也有用银镂的。南越王墓出土的丝镂玉衣为首次发现,也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一件。整件玉衣全长

1.73米,共用玉片2291块。用朱红色丝带粘贴,构成多重几何形纹样,色彩鲜艳夺目。

【玉印、玉珮与玉角杯】

玉印。共9枚,其中3枚有文字的玉印(有6枚无字)都是出自主棺室墓主身上,分别是“赵昧”、“泰子”、“帝印”的方形玉印。“赵昧”印和“帝印”都是墓主身份的物证。“帝印”是“皇帝之印”的意思,是赵昧生前僭越称帝的物证。

玉珮。南越王墓出土的玉饰品有130余件,墓主赵昧的组玉珮是最大、最豪华的一套。

玉角杯。出自主棺室“头箱”,为主人自用的酒具。

【陶鼎、陶瓮与长乐宫器】

南越王墓共出土陶器371件,众多的陶器说明其在王宫的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打上“长乐宫器”戳印的四件陶鼎、陶瓮。因为它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南越国宫殿中是否有“长乐宫”?我们知道,长乐宫是汉代首都长安最重要的皇宫,是皇帝和太后居住的宫殿。最近,考古工作者在儿童公园东边试掘出约500平方米的宫殿遗址,是不是长乐宫的遗址?因为按照长乐宫殿的位置,长乐宫在东南边,未央宫在西边,正好位置相符,而这个试掘宫殿遗址的东边又是宫署御花苑,是南越王及王室休闲和游乐的地方。据推测这四件长乐宫器应是南越国长乐宫的用物,以其随葬,是祈求赵昧死后仍会长生长乐。

【主人殉葬与奴隶制残余】

南越王墓共发现15具人殉。前室1具,身份是“景巷令”;东耳室1具与乐器同出,可能是乐伎;东侧室有4具“夫人”;西侧室有7具与厨房用具同出,可能是厨师或杂役奴仆;墓道中有2具,其中1具置于斜坡尽头处,可能是卫兵。

另1具在外藏椁中,可能是车夫。经专家鉴定,殉人多是被击砸后脑勺致死的,可见人殉是十分残酷的。我国发掘的11座西汉陵墓中,除南越王墓外,都没有发现有活人殉葬的现象。

篇三:南越王墓

西汉南越王墓

——近代中国五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一、对南越王墓的认识

身为广州人,必定知道自己所生活的地方曾是历史上著名的南越王国的封地范围内。而位于今广州市解放北路的象岗山上的西汉初年南越王国第二代王赵眜(《史记》称为赵胡,中国西汉时期南越国的第二代王,公元前137年至前122年在位,是南越国第一代王赵佗的孙子,号称“南越文帝”)的陵墓——南越王墓,它已成为广州旅游业的一张鲜亮名片,它每年都吸引各方游客来参观,为我们广州人所骄傲。

南越王墓的发现,被誉为近代中国五大考古新发现之一。该墓于1983年6月被发现,挖掘完毕即在原地建立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发掘时,出土文物中有“文帝行玺”金印一方以及“赵眜”玉印,证明陵墓主人的身份。值得一提的是,根据国家文物局2002年发布的《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共有64件(组)一级文物禁止出国(境)展出。南越王墓中出土的“角形玉杯”和“铜屏风构件5件》”位列其中,成为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可见国家文物局对南越王墓是极其重视的。

二、南越王墓的间接

南越王墓劈山为陵,从象岗顶劈开石山20米,凿出一个平面“凸”字形的竖穴 ,再从前端东、西侧开横洞成耳室,南面开辟斜坡墓道。墓室以红砂岩石仿照前堂后寝的形制砌成地宫,墓顶用24块大石覆盖,再分层夯实而成。墓室仿照生前宅居筑成,墓室坐北朝南,前三

后四共7室,宽 12.5米,长10.85米。墓主居后部中室,前厅后库,前部东西为耳室,后部东西为侧室。殉葬者共15人,其中姬妾4人,仆役7人。前部前室四壁和顶上均绘有朱、墨两色云缎图案;东耳室是饮宴用器,有青铜编钟、石编钟和提筒、钫、锫等酒器以及六博棋盘等;西耳室是兵器、车、马、甲胄、弓箭、五色药石和生活用品、珍宝藏所,尤其珍贵的是来自波斯的银盒、非洲大象牙、漆盒、熏炉和深蓝色玻璃片。这些文物证明南越国早期或更前年代广州已与波斯和非洲东岸有海上贸易。后部主室居中,为墓主棺库主室,墓主身穿丝缕玉衣,随身印章9枚,最大一枚为“文帝行玺”龙钮金印,此外,还有螭虎钮“帝印”。龟钮“泰子”金印以及墓主“赵眜”玉印等。东侧室为姬妾藏室,殉葬姬妾4人均有夫人印1枚。西侧室为厨役之所,殉葬7人,无棺木,室后置猪、牛、羊三牲。后藏室为储藏食物库房,有近百件大型铜、铁、陶制炊具和容器。出土文物共千余件(套),金印是国内首次出土的汉代帝王金印。这些出土文物对研究秦汉时期岭南土地开发、生产、文化、贸易、建筑等状况以及南越国历史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价值。

三、南越王墓之“印”

南越王墓出土的文物品类繁多,有铜器、乐器、兵器、铁骑、玉璧、玉印,并且个别文物价值连城,考古价值极高。对比与其他古墓出土的“印”,南越王墓出土的“印”较为特别,也具有更高的研究价值,因此在此要着重介绍南越王墓出土的“印”。

1、南越王墓有一件文物被称为“镇墓之宝”——“文帝行玺”金印,是我国考古发掘出土的第一枚帝印。在传世或发掘出土秦汉印章中,未见一枚皇帝印玺,只有文献记载。但是文献讲的帝印,是白玉质印、螭虎钮印,印文是“皇帝行玺”或“天子行玺”;而南越国赵昧这枚帝印却是金质印、蟠龙钮印,印文是“文帝行玺”。 这是金印的独特之处,是南越国自铸、生前实用之印。历史上发现的印不少,但大多是铜质、玉质或水晶质的,很少发现有金印,现存世的只有12枚,12枚金印中属东汉的有8枚,属西汉的4枚,仅南越国便占了3枚。

2、“右夫人玺”金印边长:2.15厘米 宽:2.15厘米 通钮高:1.5厘米 重: 65克。“右夫人玺”金印是南越王墓中出土的出土的3枚金印中尺寸最小的一枚,但为四个夫人中唯一黄金印玺。金印以龟为钮。按照汉代礼制,夫人是皇帝和诸侯王妃妾的称号,可以推断,右夫人等四位夫人的身份是南越国后宫的妃妾。右夫人的随葬品数量多、品质精。汉代以右为尊,说明她应是诸妃之首。

3、“帝印”玉印印台长:2.3厘米 宽:2.3厘米 通钮高:1.6厘米。是在墓主腰腹位置出土的九枚印章中的一枚。这九枚印玺原来是三个一组用小漆木盒盛放着,后来盒子朽烂掉了。玉印的印文是阴刻篆书的“帝印”两个字,因墓室进水及年代久远,玉印被浸蚀成黄白色。印钮雕成螭虎形状,装饰有云纹。根据《史记》、《汉书》记载,南越国第一代王、第二代王都曾僭越称帝,在国内使用皇帝的礼仪。“帝印”玉印及封泥的出土是对这一史实有力的证据。

4、

“泰子”玉印印台长:

2.05

厘米

宽:2.05厘米 通钮高:1.25厘米印文,“泰子”玉印的印文,书体等与“泰子”金印有完全不同的风格。此印出土于墓主腹部,原放置于一个小漆木盒子中,印文“泰”字书写风格和著名的秦代刻石《峄山刻石》相似。“泰子”金印也是首次发现,在传世印玺中未曾见过。

5、赵眜玉印印台长:2.3厘米 宽:2.3厘米 通钮高:1.6厘米。 “赵眜”玉印出土于墓主人的腹部和腿部之间。覆斗式印钮,上边有一个小孔可以系印绶。印文为阴刻篆书“赵眜”二字。这枚玉印是墓主的姓名章,它和“昩”字封泥相互印证,使我们知道墓主人姓赵名昩。

“文帝行玺”金印 “右夫人玺”金印

泰子玉印 “帝印”玉印

篇四:2014年西汉南越王墓 导游词

西汉南越王墓

一、概况

西汉南越王墓位于广州解放北路的象岗山上,是西汉初年南越王国第二代王赵眜的陵墓。赵眜是赵佗的孙子,号称文帝,公元前137年至122年在位。南越文王墓的出土,被誉为近代中国考古五大新发现之一,现已辟为博物馆。

1983年,在解放北路象岗山上一个工地发现的这个大墓。深入地下20米,用750多块砂岩大石构筑。陵墓面积约100平方米,分前后两部分,共有7个室。前室居中,室的四面及顶部都绘有朱、墨两色的云纹图案,象征朝堂。斜坡墓道残长10.46米,宽2.36~2.59米。墓内的前、后两部分各设有一道双扇的石门。

南越王墓是岭南地区发现规模最大、出土文物最丰富多样、墓主人身份规格最高的一座汉墓,是中国境内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彩绘壁画石室大墓。这座墓堪称地下宝库,共出土各类文物达1000多件(套),内涵非常丰富,尤以铜、铁、陶、玉四者所占比重最大。而“文帝行玺”金印是中国考古发掘首次发现的“皇帝”印玺,最为珍贵。

二、金印、金带钩与金花泡

“镇墓之宝”——“文帝行玺”金印,是我国考古发掘出土的第一枚帝印。在传世或发掘出土秦汉印章中,未见一枚皇帝印玺,只有文献记载。但是文献讲的帝印,是白玉质印、螭虎钮印,印文是“皇帝行玺”或“天子行玺”;而南越国赵昧这枚帝印却是金质印、蟠龙钮印,印文是“文帝行玺”。 这是金印的独特之处,是南越国自铸、生前实用之印。南越王墓除了“文帝行玺”金印外,还有“泰子”(泰同太)金印和“右夫人玺”金印,但不是龙钮,而是龟钮。“泰子”金印也是首次发现,在传世印玺中未曾见过。

南越王墓的金器除金印外,还有金带钩、金花泡和杏形金叶,均为饰物。而金花泡普遍被认为是海外输入的“洋货”.

三、银盒、银洗与银带钩

南越王墓出土文物中有一件白色的银盒特别引人注目,这个呈扁球形银盒在出土时在主棺室,盒内有十盒药丸。从造型、纹饰和口沿的鎏金圈套等工艺特点看,与中国传统的器具风格迥异,经分析研究,认为是波斯产品,里面的药丸很可能是阿拉伯药。因此,银盒并非南越国制造,而是海外舶来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除银盒外,还有银洗、银卮和银带钩,都是越王室的专用器具。这些银器纹饰复杂,通体鎏金,镶嵌的宝石闪闪发光,显得高贵华丽,是很好的工艺精品,反映了主人高超的制作工艺和审美观点,从中我们也可看出当时人们的生活风尚。

四、铜鼎、铜壶与铜提筒

铜器在南越王墓的出土文物中占有重要地泣,共有青铜器500多件,不但品种数量多,而且工艺技术精湛,极具地方特色。这批铜器中有厨具、饮食用具、酒器、乐器、车马器、生产工具及各种日用器具,等等。

铜鼎。共36件,有汉式鼎、楚式鼎和越式鼎,其中有9件刻有“蕃禺”铭文,都是由南越国的都城工匠所造,是广州建城历史的重要物证。

铜壶。共9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一个鎏金铜壶,通体鎏金,光亮华丽,是一件艺术精品。 铜提简。共9件。铜提筒是南越王墓出土文物中最具地方特色的器物之一。特别是一个船纹铜提筒。除器身有几组几何饰纹带外,最为突出的是4只首尾相连的羽人船,每船有羽人5名,各饰羽冠,赤脚。船首倒挂一具人头。船首尾各竖两根羽旌。5人形态各异,有的划桨,有的击鼓,有的持兵器,有的在杀人。船与船之间还有海龟、水鸟、海鱼等作装饰,有人分析,广州临海,多海患,画面表现的应是杀俘虏祭海神的场面。

五、铜镜、铜鉴与铜熏炉

出土的39件铜镜大部分是精品,其中绘画镜是彩绘人物大画镜,为国内考古发掘出土最大的西汉绘画圆镜,是汉代铜镜中的珍品。

铜鉴出于后藏宝,是深鼓腹大盆,可用来盛水或食物,出土时盆内有猪、牛、羊、鸡骨和鱼、龟等海产,说明这是当时的主要食品。铜熏炉。共有11件,有单件和四连体的,炉腹和顶盖均镂孔透气,是用来焚香料的,香料被认为是舶来品,这是最能反映南越国地方特色的典型铜器,其复杂的工艺反映了当时的铸造技术水平。

六、钮钟、甬钟与铜句鑃(diào)

钮钟、甬钟、铜句鑃(diào)都是乐器。宴乐之器是古代统治者炫耀其奢华生活和身份地位的标志。墓内东耳室出土的一批乐器,旁边还有一名殉葬的乐师。其中一句鑃上阴刻篆文“文帝九年乐府工造”,并刻有“第一”至“第八”的编码,是迄今我国惟一发现具有绝对年代,而又有序号的句鑃(diào)。“文帝九年”是公元前129年,由乐府工匠制造,赵昧自称文帝,与历史文献记载相符。经测定,句鑃音质还好,仍可演奏,弥足珍贵。

七、铜戈、铜剑与铜虎节

墓中出土的兵器种类多,数量大,除15把剑为铁质外,其余皆为铜造。最为难得的是一把“张仪”铜戈,铭文“王四年相邦张义(仪)”等字,“王四年”应为秦惠王时。由张仪监造,说明是由秦带入南越的。

铜虎节。是一件难得的珍品。是国内仅存的一件错金虎节,属于孤品。节是外交和军事上的信符,有虎节、龙节、人节之分.可以用来证调战车和士兵

八、铁剑、铠甲与错金银铜间铁矛

南越王墓出土的铁器有700多件,有农具、工具、兵器和日用器具等。

铠甲。这种轻型铁甲适合于气温较高的南方地区使用,代表了西汉时期南方铠甲的基本形制,与北方中原地区出土的铁铠甲形制有较大差别。

铁剑。共15件,其中一件出自墓主腰间左侧

错金银铜间铁矛。这个铁矛间铜质、鎏金,错间金银的三角图纹和流云纹,如此华丽的铁矛应为南越王自用,或用于仪仗。

九、玉蟹、玉盒与丝缕玉衣

南越王墓出土各种玉璧56件,仅主棺室就有47件,说明墓主对玉壁的喜爱。其中主棺室中出土的一件大玉壁,直径33.4厘米,是我国已知考古发掘出土玉璧中体形最大、龙纹饰最多的一块。 玉盒。主棺室出土,为青玉,呈青黄色,盒身鼓圆,高77厘米。玉盒刻有两凤鸟,饰以美丽浮雕纹,结构严谨,雕工精细,光洁夺目,被称为“玉器绝品”。

丝缕玉衣。玉衣是汉代特有的丧葬殓服,东汉灭亡以后,未发现有玉衣。玉衣是有等级规定的,有金缕、银缕、铜缕玉衣,诸侯王多用金缕,也有用银缕的。南越王墓出土的丝缕玉衣为首次发现,也是迄今为止惟一的一件。整件玉衣全长1.73米,共用玉片2291块。用朱红色丝带粘贴,构成多重几何形纹样,色彩鲜艳夺目。

十、玉印、玉佩与玉角杯

玉印。共9枚,其中3枚有文字的玉印 (有6枚无文字)都是出在主棺室墓主身上,分别是 “赵昧”、“泰子”、“帝印”的方形玉印。“赵昧”印和 “帝印”都是墓主身份的物证。“帝印”是“皇帝之印”的意思,是赵昧生前僭越称帝的物证。

玉佩。南越王墓出土的玉饰品有130余件。墓主赵昧的组玉佩是最大、最豪华的一套。 玉角杯。出目主棺室 “头箱”,为主人自用的酒具。

十一、陶鼎、陶瓮与长安宫器

南越王墓共出土陶器371件,众多的陶器说明其在王宫的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打上“长乐宫器”戳印的四件陶鼎、陶瓮。因为它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南越国宫殿中是否有长乐宫?我们知道,长乐宫是汉代首都长安最重要的皇宫,是皇帝和太后居住的宫殿。最后,考古工作者在儿童公园东边试掘出约500平方米的宫殿遗址,是不是长乐宫的遗址?因为按照长安的宫殿位置,长乐宫在东南边,未央宫在西边,正好位置相符,而这个试掘宫殿遗址的东边又是宫署御花苑,是南越王及王室休闲和游乐的地方。据推测这四件长乐宫器应是南越国长乐宫的产特,以其随葬,是祈求死后仍会长生长乐。

十二、主人殉葬与奴隶制残余

南越王墓共发现15具人殉。前空1具,身份是”景巷令”;东耳室1具与乐器同出,可能是乐伎;东侧室有4具“夫人”;西侧室有7具与厨房用具同出,可能是厨师或杂役奴仆;墓道中有2具,其中1具置于斜坡尽头处,可能是卫兵,另1具在外藏椁(guǒ)中,可能是车夫。经专家鉴定,殉人多是被击砸后脑致死的 可见人殉是十分残酷的。我国发掘的11座西汉陵墓中,除南越王墓外,都没有发现有活人殉葬的现象。

篇五:《西汉南越王墓》教材导游词

西汉南越王墓

讲解线索:

1、【南越王墓概况】2、【金印、金带钩与金华泡】3、【银盒、银洗与银带钩】4、【铜鼎、铜壶与铜提筒】5、【铜镜、铜鉴与铜熏炉】6、【钮钟、甬钟与铜句鑃】7、【铜戈、铜剑与铜虎节】8、

【铜钫与印花铜凸版】9、【铁剑、铠甲与错金银铜间铁矛】10、【玉壁、玉盒与丝缕玉衣】11、

【玉印、玉佩与玉角杯】12、【陶鼎、陶瓮与长乐宫器】13、【主人殉葬与奴隶制残余】

1、南越王墓概况

西汉南越王墓位于广州解放北路的象岗山上,是西汉初年南越王国第二代王赵昧的陵墓。赵昧是赵佗的孙子,号称文帝,公元前137年至122年在位。南越文王墓的出土,被誉为近代中国考古五大新发现之一,现已辟为博物馆。

1983年发现的这个大墓,深入地下20米,用750多块砂岩大石构筑。陵墓面积约100平方米,分前后两部分,共有7个室。前室居中,室的四面及顶部都绘有朱、墨两色的云纹图案,象征朝堂。墓内的前、后两部分各设有一道双扇的石门。

南越王墓是岭南地区发现规模最大、出土文物最丰富多样、墓主人身份最高的一座汉墓,是中国境内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彩绘壁画石室大墓。这座墓堪称地下宝库,共出土各类文物达1000多件(套),尤以铜、铁、陶、玉四者所占比重最大。而“文帝行玺”金印是中国考古发掘首次发现的“皇帝”印玺,最为珍贵。

2、金印、金带钩与金花泡

南越王墓出土的“文帝行玺”金印,是我国考古发掘出土的第一枚帝印。在传世或发掘出土秦汉印章中,未见一枚皇帝印玺,只有文献记载,而且文献讲的帝印是白玉质印、螭虎钮印,印文是“皇帝行玺”或“天子行玺”;而南越国赵昧这枚帝印却是金质印、蟠龙钮印,印文是“文帝行玺”。 这是金印的独特之处,是南越国自铸、生前实用之印。

南越王墓除了“文帝行玺”金印外,还有“泰子”(泰同太)金印和“右夫人玺”金印,但不是龙钮,而是龟钮。“泰子”金印也是首次发现,在传世印玺中未曾见过。

南越王墓的金器除金印外,还有金带钩、金花泡和杏形金叶,均为饰物。而金花泡普遍被认为是海外输入的“洋货”。

3、银盒、银洗与银带钩

南越王墓出土文物中有一件白色的银盒特别引人注目,这个呈扁球形银盒在出土时在主棺室,盒内有半盒药丸,从造型、纹饰和口沿的鎏金圈套等工艺特点看,与中国传统的器具风格迥异。经分析和专家们研究,认为是波斯产品,里面的药丸很可能是阿拉伯药。因此,银盒是海外舶来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南越王墓出土的银器除银盒外,还有银洗、银卮和银带钩,都是越王室的专用器具。这些银器纹饰复杂,通体鎏金,镶嵌的宝石闪闪发光,显得高贵华丽,是很好的工艺精品,反映了主人高超的制作工艺和审美观点,从中我们也可看出当时人们的生活风尚。

4、铜鼎、铜壶与铜提筒

铜器在南越王墓的出土文物中占有重要地泣,共有青铜器500多件,不但品种数量多,而且工艺技术精湛,极具地方特色。这批铜器中有厨具、饮食用具、酒器、乐器、车马器、生产工具及各种日用器具,等等。

铜鼎。共36件,有汉式鼎、楚式鼎和越式鼎,其中有9件刻有“蕃禺”铭文,都是由南越国的都城工匠所造,是广州建城历史的重要物证。

铜壶。共9件。其中一个鎏金铜壶造型美观大方,通体鎏金,光亮华丽,是一件艺术精品。 铜提简。共9件。铜提筒是南越王墓出土文物中最具地方特色的器物之一。最为特别的是一个船纹铜提筒,器身除有几组几何饰纹带外,还有4只首尾相连的羽人船,每船有羽人5名,各饰羽冠,赤脚。船首倒挂一具人头。船首尾各竖两根羽旌。5人形态各异,有的划桨,有的击鼓,有的

持兵器,有的在杀人。船与船之间还有海龟、水鸟、海鱼等作装饰。有人分析,广州临海,多海患,画面表现的应是杀俘虏祭海神的场面。

5、铜镜、铜鉴与铜熏炉

南越王墓出土的39件铜镜大部分是精品,其中绘画镜是彩绘人物大画镜,为国内考古发掘出土最大的西汉绘画圆镜,是汉代铜镜中的珍品。

铜鉴出于后藏室,是深鼓腹大盆,可用来盛水或食物,出土时盆内有猪、牛、羊、鸡骨和鱼、龟等海产,说明这是当时的主要食品。

铜熏炉。共有11件,有单件和四连体的,炉腹和顶盖均镂孔透气,是用来焚香料的,香料被认为是舶来品。这是最能反映南越国地方特色的典型铜器,其复杂的工艺反映了当时的铸造技术水平。

6、钮钟、甬钟与铜句鑃(diào)

钮钟、甬钟、铜句鑃(diào)都是乐器。宴乐之器是古代统治者炫耀其奢华生活和身份地位的标志。墓内东耳室出土的一批乐器,旁边还有一名殉葬的乐师。其中一句鑃上阴刻篆文“文帝九年乐府工造”,是迄今我国惟一发现具有绝对年代,而又有序号的句鑃(diào)。“文帝九年”是公元前129年。经测定,句鑃音质还好,仍可演奏,弥足珍贵。

7、铜戈、铜剑与铜虎节

墓中出土的兵器种类多,数量大,除15把剑为铁质外,其余皆为铜造。最为难得的是一把“张仪”铜戈,铭文“王四年相邦张义(仪)”等字,“王四年”应为秦惠王时,由张仪监造,说明是由秦带入南越的。

墓中出土的铜虎节是一件难得的珍品,是国内仅存的一件错金虎节,属于孤品。节是外交和军事上的信符,有虎节、龙节、人节之分,可以用来证调战车和士兵。

8、铜钫与印花铜凸版

铜钫是一个方形壶、这种盛酒的铜器制作技术精良,饰以繁缛的浮文,复杂多变,具有透雕效果。

印花铜凸版是用来在丝织物上印染图案的工具,是我国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印染工具,对研究古代纺织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9、铁剑、铠甲与错金银铜间铁矛

南越王墓出土的铁器有700多件,有农具、工具、兵器和日用器具等。

铠甲。这种轻型铁甲适合于气温较高的南方地区使用,与北方中原地区出土的铁铠甲形制有较大差别。

铁剑。共15件,其中一件出自墓主腰间左侧。

错金银铜间铁矛。这个铁矛间铜质、鎏金,错间金银的三角图纹和流云纹,如此华丽的铁矛应为南越王自用,或用于仪仗。

10、玉壁、玉盒与丝缕玉衣

南越王墓出土各种玉璧56件,仅主棺室就有47件,说明墓主对玉壁的喜爱。其中主棺室中出土的一件大玉壁,直径33.4厘米,是我国已知考古发掘出土玉璧中体形最大、龙纹饰最多的一块。 玉盒。主棺室出土,刻有两凤鸟,饰以美丽浮雕纹,结构严谨,雕工精细,光洁夺目,被称为“玉器绝品”。

丝缕玉衣。玉衣是汉代特有的丧葬殓服,东汉灭亡以后,未发现有玉衣。玉衣是有等级规定的,有金缕、银缕、铜缕玉衣,诸侯王多用金缕,也有用银缕的。南越王墓出土的丝缕玉衣为首次发现,也是迄今为止惟一的一件。整件玉衣全长1.73米,共用玉片2291块。用朱红色丝带粘贴,构成多重几何形纹样,色彩鲜艳夺目。

11、玉印、玉佩与玉角杯

玉印。共9枚,其中3枚有文字的玉印 (有6枚无文字)都是出在主棺室墓主身上,分别是 “赵昧”、“泰子”、“帝印”的方形玉印。“赵昧”印和 “帝印”都是墓主身份的物证。“帝印”是“皇帝之印”的意思,是赵昧生前僭越称帝的物证。

玉佩。南越王墓出土的玉饰品有130余件。墓主赵昧的组玉佩是最大、最豪华的一套。 玉角杯。出目主棺室 “头箱”,为主人自用的酒具。

12、陶鼎、陶瓮与长乐宫器

南越王墓共出土陶器371件,众多的陶器说明其在王宫的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打上“长乐宫器”戳印的四件陶鼎、陶瓮。因为它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南越国宫殿中是否有长乐宫?我们知道,长乐宫是汉代首都长安最重要的皇宫,是皇帝和太后居住的宫殿。最后,考古工作者在儿童公园东边试掘出约500平方米的宫殿遗址,是不是长乐宫的遗址?因为按照长安的宫殿位置,长乐宫在东南边,未央宫在西边,正好位置相符,而这个试掘宫殿遗址的东边又是宫署御花苑,是南越王及王室休闲和游乐的地方。据推测这四件长乐宫器应是南越国长乐宫的用物,以其随葬,是祈求死后仍会长生长乐。

13、主人殉葬与奴隶制残余

南越王墓共发现15具人殉。前空1具,身份是“景巷令”;东耳室1具与乐器同出,可能是乐伎;东侧室有4具“夫人”;西侧室有7具与厨房用具同出,可能是厨师或杂役奴仆;墓道中有2具,其中1具置于斜坡尽头处,可能是卫兵,另1具在外藏椁(guǒ)中,可能是车夫。经专家鉴定,殉人多是被击砸后脑致死的 可见人殉是十分残酷的。我国发掘的11座西汉陵墓中,除南越王墓外,都没有发现有活人殉葬的现象。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