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长征中的感人故事名字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15:24:24 作文素材
长征中的感人故事名字作文素材

篇一:红军长征中一个感人的小故事

红军长征中一个感人的小故事

.cn 2006年08月03日 06:32 解放军报

姚柏林

红军妈妈们的艰辛付出和牺牲,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她们在革命战争年代舍弃了儿女情长,才使新中国亿万儿童幸福安康。

“男儿事长征,少小幽燕客。”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即便是硕健的红军儿郎,要战胜人间罕见的种种险阻也是难以想像的。然而,长征路上的红军妈妈们,为了中国革命的

成功和妇女自身的解放,果敢地承载着更多的苦难,显示出一种超出母性的伟大的爱。 笔者曾见到世界上也许最奇特的纸条:“我们是为万千人服务的工农红军,今在苗家借地生子,实在出于万不得已。因军情紧急,此子无人携带,深望老乡将其抚养成人,不胜感激。”署名:“红军休养连董必武留。”这个留在苗地的孩子是毛泽东与贺子珍的骨肉。而在长征开始时,他们已将爱子毛毛留在了江西老乡家,后来音讯全无。长征中生下的这个孩子,毛泽东与贺子珍十分喜爱但又十分为难。当时为了避免与围追堵截的敌人遭遇,部队每天急行军90多公里,有时不得不打仗。带着孩子,无疑困难不少;送给老乡,又于心不忍。思忖再三,贺子珍还是把警卫员叫来,声泪俱下地吩咐:“孩子不能带,把她寄养在老乡家里吧!战争是残酷的,不能怪我们不喜欢后代,实在是没有办法,让孩子在人民当中长大也好。”毛泽东、贺子珍夫妇为了中国革命共失去了5个子女。孩子是妈妈的心头肉,哪有母亲不疼爱子女的?而红军妈妈们却在那个非常时期,腆着肚子,艰难地行进在长征途中。生下骨肉,又将其留在边远的不知名的少数民族地区,这是何等感天动地的壮举!这是何等气壮山河的精神!长征中的红军妈妈们将“奉献”二字演绎到了极致。

红军使命是北上抗日,解放全国。“但有使命,万死不辞”。红军妈妈们跟随红军大部队从瑞金出发到达陕北,一路上爬过18条山脉,渡过24条江河,经过11个省份,突破10道封锁线。红军妈妈们在长征中所表现的使命高于天的精神千秋不朽,与日月同辉。

长征出发前已婚的红军女战士,在长征路途上尽量避免与丈夫在一起生活,只有在部队休整时间比较长的时候,才小心翼翼地聚上几天。她们虽然受到分离的煎熬,大多数人却免除了怀孕生孩子的痛苦。但也偶有失误的,这使她们不仅面临生死考验,同时也面临亲情分离的痛苦。即使如此,为履行神圣使命,红军妈妈们强忍苦痛,舍生取义,鞠躬尽瘁。1928年参加湘南暴动的曾玉,在长征途中生下一个胖娃娃,但部队要紧急出发,孩子不能

带,只得忍痛放在稻草上。伴着父亲写的字条,孩子在空屋子里声声啼哭。曾玉被人搀扶着,告别了亲生骨肉,一步一回头地走出了屋子。孩子在屋内嘶哑地哭叫,曾玉在屋外掩袖抽泣。婴儿的啼哭像锥子刺着她的心,像绳索拴着她的腿,她那如同灌了铅的双腿怎么也迈不动。但不走是不行的,后面有追敌,心中有使命,这个时候哪里还容得儿女情长,曾玉坚毅地走了。刚生完孩子就要走路,又没有担架,而且头一站便要过河,横在眼前的河水浪涛翻滚。强烈的使命意识,使曾玉咬紧牙关下河,在几个女战士的搀扶下趟了过去,向着陕北,迈开双腿,载着使命疾行。

对很多红军战士来说,明天是个神圣的字眼,令人憧憬,催人奋进。红军妈妈们的未来观是为了国家的明天、人民的未来、万千的后代而矢志不渝,孜孜以求,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即使自己流血牺牲,也在所不惜。在长征胜利20周年时,廖承志画了一组再现长征感人情景的画送给女儿廖茗。画面上一位红军妈妈忍痛将孩子送给当地一位老汉,她亲吻着孩子,盯着孩子那张小脸,生怕忘记了似的。忽然,她像想起了什么,掀起衣襟给孩子喂奶。泪水和着奶水,把孩子喂饱后,便把他轻轻地放下,头也不回地追赶队伍去了。廖承志随画还写给女儿一封信:“千万不要忘记革命是千辛万苦,无数牺牲才得到胜利的。你们是在一帆风顺、温暖暖、软绵绵的温室中长大的,千万要警惕,不要忘了本。”

因为有许多红军妈妈们已经失去过自己的亲骨肉,长征路上,她们不想再失去自己的孩子。尽管许多人再三动员她们留下来或者把孩子寄养在老乡家,但为了新的生命,为了明天,红军妈妈们凭着坚强的意志,为长征路上诞生的那些为数不多的孩子营造着“安全港”。任弼时的妻子陈琮英在长征路上生下了他们的女儿远征。朱德总司令听到远征诞生的消息后,非常高兴,他跑到河边去钓鱼,并亲手给陈琮英做了一碗鱼汤。陈琮英产后没几天,部队又要进行艰苦行军。任弼时对陈琮英说:“把孩子留给苗家兄弟吧!”陈琮英紧紧地抱着女

儿,默默垂泪。两人的前几个孩子都已夭折了,此刻,陈琮英多么想带女儿一起行军啊!可这将会给部队带来很大的麻烦。红军战士闻讯后,坚决反对将远征留下,争着要求背远征行军,并抢着逗她玩。这样,远征方才留下,并一起来到了延安,来到了北京,为新中国的未来留下了少数几个长征路上诞生的儿女。

红军妈妈们的艰辛付出和牺牲,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她们在革命战争年代舍弃了儿女情长,才使新中国亿万儿童幸福安康。长征伟大,参加过长征的母亲们同样伟大,让历史这样告诉未来吧!

“长征”是一种精神

2006-09-19 17:19:14

提起长征,人们自然就会想到七十年前那段惊心动魄的故事。是的,长征故事——让人永难忘怀的一段壮烈史诗,在世界上绝无仅有,而在长征中所表现出“长征精神”更会如日月同辉,激励代代华夏儿女朝着更高的目标迈进。

从儿时的课本里,我就感受到了泸定桥的艰险,尝到了过草地、吃皮带的滋

味,更切切体会到了红军战士所付出那带血的艰辛,那是多么的不容易啊。对于我们后人,这,可都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啊。

如今的我,成了一名老师。每次在课堂上提到长征的故事,我总是不厌其烦地讲起长征中的一个个感人的情节,总是一遍又一遍地教育学生:今天的幸福生

活,是我们先辈为我们创造的,是他们把苦吃在了前头,我们才没有吃苦,我们才能安心地学习,今天,我们学习长征,并不是让大家一定要亲自去尝尝吃皮带的滋味,我们要学习的是长征中的精神,学习红军对未来充满希望的豪情,学习他们在困境里舍己为人、互相帮助、共度难关的集体主义精神,学习他们那种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无畏精神。

今天的我们,生活的是这样美好,有的人却怨天尤人,抱怨这,抱怨那,没有理想,没有目标,天天瞎混过日子。这种精神,这种面貌,与我们的红军相比,真的是有天壤之别,我们一定要有红军在那种困境之下仍然抱着必胜希望的心

态,好好学习,争分夺秒,把我国建设成为更强大的国家而努力奋斗。前人进行

了长征,我们才可以免去了长征的艰辛,今天的我们绝不能因为贫穷再受人欺负,再让我们的后辈去吃苦。

长征路上沼泽满地,红军战干心凝成结。有的战士在牺牲前还把自己身上最后的一点食粮留给大家,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互相帮助的精神,真是值得如今的我们去好好学一学的。我们要把红军战士的这种精神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让我们的生活更和谐、幸福、美好。人生如海面,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会有狂风暴雨,当我们遇到困难与挫折的时候,有的人畏缩了,不前了,可你们有没有想到我们红军进行的长征,谁的困难可以与红军的长征相比?“苦不苦,想想红军两万五”,这句话说的多好,在我们前行的路上,不管有多大的困难,只要我们心中有长征精神,我们就不会觉得苦,不会觉得累。

回忆过去是珍惜现在的最好表现,学习长征精神是对我们先辈最好的怀念,也是对我们现代人最好的激励。不管前面的路有多长,多曲折,多凶险,只要我们心中有长征精神,就没有过不去的山、淌不过去的河。苏秦

听着长征的故事成长

2006年09月11日 00:00:00 来源:泉州晚收藏此页到365Key 报

□向迎佳

我出生在一个军人家庭,从小父亲就给我讲红军长征的故事,那些用鲜血和生命写下的无数动人的故事,一直伴随着我的成长,成为不断激励我前进的不竭动力。

还在我刚上幼儿园时,父亲就找来一些红军长征的连环画让我看,我边认字边记住了不少红军的故事,还在幼儿园讲给小朋友听。上小学时,经常出差的父亲只要一回家,就关心我的学习,每当看到我的作业本上打满“√”和考试成绩优良时,就讲一个故事作为奖励,我记得讲得最多、印象最深的还是红军长征的故事。

小时候我对长征精神的理解虽然还比较肤浅,但还是认真地照着红军的样子去做,用长征精神激励自己。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我用红军“抢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等故事鞭策自己,攻克了学习上一个个“拦路虎”,使自己各门功课成绩在班级都名列前茅;在他人需要帮助时,我用红军“一袋干粮”、“七十六粒粮食”等故事激励自己,主动为他人排忧解难,体味助人的快乐;在个人利益与

篇二:重新整理 长征途中的感人小故事

第一个: 13岁的小姑娘

红军长征路上,发生了一个又一个感人的故事,我读过一个故事叫《一袋干粮》。它讲述了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被水冲走了。为了让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她坚持没告诉战友们,装成没事发生一样,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让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体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自愿地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故事虽小,内涵不小。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小故事却让我们看到红军战士们的优秀品质——不怕苦、坚强、无私、热心……小兰,她只是一个13岁的小女孩,却有大人一样坚强的意志,却知道体谅他人。在她没有粮食之际,她大可伸出双手向战友们要一些,可她并没有这么做,而是选择沉默,自己吃苦。此刻,她脑海里想的只有战友,而忽略了自己的困难;而对伤势严重的伤员们,她大可丢下他们,轻松地自己上路,可她没这么做,她细心照料每一个伤员,没有怨言,没有后悔。一个小女孩尚且如此,可想而知,我伟大的红军队伍的优良品质了。

第二个: 邓小平

一九四五年秋天,红军进入了草地。由于三个小同志得了肠胃病的关系,所以指导员就让炊事班长照顾他们。 三个病号一天只走了二十里路,到了宿营地,班长就到处挖草根,和着青稞面给他们做饭。不到半个月,青稞面全吃光了。饥饿威胁着他们。虽然班长到处找野草、挖树根,可光吃这些怎么能吃饱呢?班长眼看着他们瘦了下去,整夜整夜的合不拢眼。

有一天,班长在河边洗衣服,忽然看见了一条鱼跃出水面,他急忙找出一根缝衣针,弯成了个钩,让三个同志吃上了新鲜的鱼,喝上了鱼汤。可有一位小同志注意到在他们吃鱼的时候,班长从来不吃东西。后来,这位小同志发现班长在吃他们吃剩下的食物,眼泪就禁不住流了下来。 眼看就要走出草地了,班长却饿晕过去了,三个小同志急忙去钓鱼,做汤,可班长还是为了他们而牺牲了。

第三个:张思德吃毒草救人的故事

部队进入草地后,由于环境、气候非常恶劣,使得草地行军十分艰难。而更要命的是缺衣少食,不少红军就因此长眠在了草地上。

眼看掉队、牺牲的同志越来越多,朱总司令令人将自己的坐骑也杀了,分给通信班、警卫班的同志做口粮,还向身边的同志发出了“尝百草”的号召,以使大家在茫茫草地上,寻找出一些无毒、可以食用的野菜、野草,渡过饥饿的难关。然而,要尝出一种能吃的野草、野菜,是要冒中毒的危险的。张思德在“尝百草”活动中,总是抢在他人之前。

据张显扬回忆:“有一回,部队在一片水草丰盛的沼泽旁宿营。一个小战士来到水塘旁,突然高兴地叫起来:?野萝卜!野萝卜!?张思德过来一瞧,果然,离水塘不远的地方长着一丛丛野草,叶子绿,形状跟萝卜叶子差不多。那个小战士兴冲冲地跑过来,拔起一棵就往嘴里送。张思德忙赶上去。一把夺过来,先放到自己的嘴里,细细嚼了嚼,味道又甜又涩。不一会儿,张思德感到有些头晕脑胀,全身无力,紧接着,他肚子一阵绞痛,大口呕吐起来。他急忙对小战士说:?这草有毒,快,快告诉……?没等把话说完,张思德就摔倒了,一时失去了知觉。半个多小时以后,张思德慢慢醒来,模模糊糊地看见小战士端着瓷缸蹲在跟前,他急忙说:?不要管我,快去告诉其他同志。?”张思德就是这样把生的希望让给同志们,把牺牲的危险留给自己。很快,这件事被朱总司令知道了,他表扬了张思德。

篇三:感动长征先进事迹

“感动长征”候选人先进事迹

为进一步弘扬当代长征人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时代精神,充分发挥身边典型的引领示范作用,激励鼓舞全院人员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全院范围内掀起弘扬正气、争当先进、勇做贡献、推进发展的热潮。经过支部推荐、机关审核,选出19名候选人,现将简要事迹予以刊登(按姓氏笔划排序),请选出你认为最能“感动长征”的十名候选人,于12月21日前将选票以科室为单位上报政治部。

谢渭芬,男,1964年6月出生,博士,党员,消化内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

长期扎根临床一线,医德高尚,始终以极大的热心和耐心对待病人,自觉抵制红包、回扣,赢得病人及家属的高度赞誉。业务上严格要求,刻苦钻研,治学严谨,业务精湛,对脂肪肝、肝硬化等慢性肝病及其并发症、胃肠疾病等消化道疾病的诊治积累了丰富经验,擅长胃镜、十二指肠镜等内镜微创检查和治疗;科室有多人被评为学校优秀教员,研究生发表SCI影响因子5分以上论文5篇,其中3篇超过10分;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并入选总后科技新星、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获全军院校育才奖银奖;发表SCI收录论文30余篇,其中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22篇(影响因子10分以上3篇);以第一完成人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上海市医学科技二等奖各1项;主编专著2部,参编著作近30部。

张格举,男,1959年8月出生,大学,党员,信息科副主任技师。

扎根医学教育技术事业30年,爱岗敬业,刻苦钻研,默默无闻,无私奉献。自学疾病分类法,对近10万张临床底片进行了分类编目,大大提高了资料查询速度和准确性;设计计算管理系统方案,实现了影视资料的现代化管理,得到教学评估检查组专家的好评。潜心钻研微生物摄影技术,制作的《临床微生物学图谱》获华东地区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微生物摄影连续4次获得全国医学摄影一等奖。先后为40余部专著配图,其中1部获全国第四届科技书展优秀图书二等奖、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摄制各类电视教材专题片50余部,出版13部,其中全国优秀视听教材3部、军队优秀视听教材1部;获军队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获校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获全国优秀医学摄影作品一等奖5项,二等奖1项。参编专著3部,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侯春林,男,1945年2月出生,硕士,党员,骨科主任医师、教授。

长期从事扶残助残事业,担任上海市残联医学顾问10余年来,将国家政府特殊津贴无偿捐赠给残联,获得了市残联和广大残疾病人的高度评价,先后评为全国和上海市助残先进个人、拥政爱民模范。从事临床工作30余年,热爱医学事业,坚持科技创新,率先在国内开展了带组织瓣移位术临床研究,研究成果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并在显微重建方面形成显著特色。重视教书育人,培养的学生中,13人晋升正高职称,7人成为市级医院骨科骨干,1人担任全国二级学会副主任委员,1人被中央组织部、国家人事部和中国科协授予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上海市医学科技奖一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军队教育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被评为上海市“十佳中青年医师”、上海市“十佳科技精英”、全军优秀教师、总后科技银星、全军育才奖金奖。

闵志廉,男,1941年8月出生,大学,党员,泌尿外科主任医师、教授。

从事临床工作40余年,医术精湛,尤其在肾移植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诊治方面成绩突出,擅长于泌尿系肿瘤、结石、前列腺疾患、尿道狭窄、腔内泌尿外科的诊治。研制成功HC-A肾保存液和长征-1号多器官保存液,满足了全国器官移植的需要。从医40多年来,从未发生过任何医疗差错,受到医务人员和病人的一致好评。在继承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注意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建立完善的教学制度,加强教学的科学研究,近年来,培养博士30余名、硕士20余名。先后获军队医疗成果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成果二等奖1项,上海市医学科技三等奖1项,上海市医学科技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一种配臵多器官保存液的方法》被授予发明专利权并实现成果转化。主编专著2部,副主编专著2部,参编专著8部,发表论文100余篇。

篇四:三位开国元帅长征中的感人故事

三位开国元帅长征中的感人故事

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76周年。

76年前的1936年10月,中国共产党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冲破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完成了人类史上史无前例的两万五千里长征。这场人类史上的奇迹,留给人们的,除了当年“马嘶人叫号角吹,万面红旗天际挥。赤水金沙辗转渡,雪山草地等闲飞。横空出世人天将,绝地逢生穿铁蹄。一曲悲歌多壮烈,千秋正气树丰碑”的史实和不朽的“长征精神”外,还给人们留下了许多革命先辈感人至深的故事:

彭德怀 为饥饿的战士杀坐骑

1935年8月,红三军团艰难地跋涉在川西北泥泞的草地上。与战士们一起行进的彭德怀深知,更危急的是全军已经断粮。部队开始以野菜、树皮充饥,后卫部队甚至连野菜、树皮也吃不上。因为饥饿,不知多少红军硬汉子倒在了渺无人烟的草地里! 一天傍晚,望着饥肠辘辘的战士和空空如洗的行军锅,彭德怀找来了老饲养员,脸色凝重地问道:“总共还有几头牲口?”“连你的大黑骡子还有6头。”彭德怀把手一挥,非常坚决地下令:“杀掉,杀掉!全部杀掉,保战士的命要紧!”“把大黑骡子留下吧,它伴你走了多少路,为革命立过功呀!”老饲养员流着眼泪说。

彭德怀是性情中人,何尝不爱自己的“无言伙伴”!多少年来,每到宿营地,彭德怀总要牵着大黑骡子遛一遛,给它刷毛、掸土,喂些草料,有时还会悄悄地从自己的那份干粮里分出一块,塞到它的嘴里,高兴地看着它吃完。这头大黑骡子很通人性,只要彭德怀轻轻一拍它的脖子,它就会乖乖地卧下,等着主人骑上去再慢慢起来。打仗时,只要主人一声令下,它就勇往直前。长征以来,大黑骡子不是驮着粮食、器材,就是驮着伤病员。过湘江时,许多不会游泳的战士就是它一次次地运过江的;过雪山时,一些奄奄一息的战士也是靠它拽过来的。老饲养员不止一次心疼地说:“这样下去,骡子也要累死的呀!”如今,为了革命,为了战士的生命,彭德怀只好让 大黑骡子作最后的牺牲了。彭德怀的命令虽然下了,但身边的警卫员和饲养员都低着头,默默地站着。10分钟过去了,没人动手。老饲养员抱着大黑骡子的脖子,像在小声说什么??20分钟过去了,还是没有听到枪声。彭德怀发火了,在他的命令下,副官抓过一挺机枪,对准6匹骡马,一闭眼就是一阵扫射。5匹骡马倒下去了,唯有那匹大黑骡子还在那里安详地站着,好像在等待执行任务。“把大黑骡子给军团长留下!”老饲养员叫喊着就要扑过去。“人比牲口更重要,不要留下它!”彭德怀提高了声音命令道。“啪、啪、啪!”又是一个点射,大黑骡子慢慢地倒了下去。老饲养员猛地挣脱拉着他的人,拼命地扑上去,抱住大黑骡子的脖子,失声痛哭起来??这时彭德怀再次发出命令:“军团部只留下一些杂碎,把6匹骡马的肉都留给后面的部队”。事后当彭德怀得知这些肉救了很多红军战士时,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贺 龙 为伤病员牵马坠镫

1936年4月底的一天,长征中的贺龙率前卫四师开始翻越哈巴雪山。部队艰难行进快到山顶时,东南方突然飞来了乌云,转瞬间狂风怒吼,山头上积雪被刮起几丈高,哈巴雪山顷刻淹没在昏暗之中。转眼间就下起了鹅毛大雪。雪越下越大,风不停地呼啸,分不清哪是天上落下来的雪,哪是从地上刮起来的雪,哪里是路,哪里是沟,只觉得白茫茫的一片在眼前飞舞、旋转。指战员们你拉着我,我拉着你,互相搀扶,蹒跚行进,有的同志被锋利的冰壳划破了腿,雪地上留下了斑斑血迹。有的同志草鞋掉进雪窝,一时寻找不到,光着脚板行走。有的同志看不清路,一脚踩空,滚下山坡。有的同志早已冻僵,挂满冰雪的身躯向着前方重重叠叠的雪峰,样子像在继续前进。

这时,队伍中响起了一个熟悉的声音:“同志们,将背包打开,把被子披起来!”山谷里马上有了回声:同志们、同志们??将背包、将背包??打开、打开??

“是贺老总!”

指战员们还没有从雪雾中看到人,就已经从声音中辨认出自己的总指挥了。贺龙裹着一条薄毯,迎着刺骨的风雪,双腿站在深雪里,向雪中行进的队伍在喊话。他的身上落满了雪花,眉毛、胡子全是白的,变成了一个雪翁老人,只有那双黑亮的眼睛闪耀出火一般的光芒。

“同志们加油!快到山顶啦,不要停下来,危险!”他在继续喊??

在贺龙的鼓舞下,四师的大部分队伍胜利地越过了山垭口,向雪山下走去。经过翻越垭口的拼搏,大家都感到疲惫不堪,贺龙总指挥也不例外,可是,当他发现还有不少同志掉在后面,还没有翻过垭口,又毅然带上警卫员,牵上牲口,一步一喘地向垭口二次攀去。

这时山坡上的一个雪窝里挤了八九个负伤生病的战士,正在为跟不上大部队而心急如焚,他们心里明白,在这里不要说在山上过夜,继续冻上一两个小时也就完了。正在他们以为会牺牲在雪山上的时候,突然发现垭口边出现了几个移动着的黑点。近了,更近了。

“啊,是贺老总!”负了枪伤又患着重感冒的四师供给部通讯员曾云钦首先喊出声来,其余同志被喊声惊动,也撑起身子向外张望。当他们抹去眼里的泪水时,贺老总已经站在面前了,他戴着六角形的红军帽,穿着单薄的灰军装,腰间皮带上别着驳壳枪,身后跟着一个战士,牵着两匹骡子。贺老总仔细打量着这几个困在雪窝里的战士,样子是那样亲切,神态是那样慈祥。 “呀,这不是曾伢吗?”他认出了曾云钦——这个经常到军区指挥部来的通讯员。

“军团长??”曾云钦呜咽着喊了一声,再也说不出话来。

贺龙看着他们快要冻僵的样子,心里一阵阵发酸,但他马上笑了,打着手势诙谐地说:“喂,同志们,这儿可不是休息的地方。大雪山,风雪猛,一坐下来要冻掉鼻子哟!”

说话间,暴风雪又来了。峡谷里狂风呜呜吼叫,有几处雪峰变得像豆腐渣一样疏松,嘎嘎地倾塌下来,发出惊心动魄的雪崩声。贺老总伸出温厚的大手,扶起坐在地上的同志,他们刚一起身,屈股下面的小水窝就变成了冰坨。

“瞧瞧!”贺老总挤挤眯缝的眼睛,指指冰坨,做了个怪样,把几个有气无力的小鬼逗笑了。

贺龙赶紧招呼一起来的战士说:“快,曾伢负伤了,感冒又很重,把骡子给他骑上!”

曾伢慌乱地连摇头带摆手,一叠声地说:“不,不不??”

“听话!”贺老总声音有些严厉了,一只大手抓住了曾伢的胳膊。曾伢使劲地往外挣,还不断地嚷:“不行啊,首长。不行??” “你就来吧!”贺老总不容曾伢再多说,左手扶着他的腰,右手托住他的屁股,双手用力一举就把曾伢放到了骡背上。“我不能骑首长的骡子!”曾伢挣扎着要下来,这时贺龙沉下脸,有些生气地说:“老实点,不许闹啦!”

看着贺老总气喘吁吁的面孔,曾伢趴在骡背上失声地哭了。

在贺老总的指挥下,另一名重伤号也被架上了牲口背。

当两匹骡子的背上都坐好了人,贺龙牵起缰绳转过身,抱歉地对剩下的几个同志说:“骡子少,大家慢慢走几步,收容队马上就来。”又回头嘱咐同来的那个战士:“你留下照顾他们,一个也不能丢下。”说完,亲自牵着牲口大踏步地向前走去??

罗荣桓 唱湖南花鼓戏为战士们驱寒

1935年8月,红军从毛儿盖出发,不久便进入了水草地。那时天老是阴沉沉的,空气中飘动着经久不散的雨丝和雾霭,不时又会来上一阵倾盆大雨或是栗子般大小的冰雹。带领战士们艰难行进的罗荣桓,虽然戴了一个破斗笠,可既不挡风,也不遮雨。他和战士们一样,衣服紧贴在身上,几乎没有干的时候。到晚上露营时,也只能找一块高一点的

地方,拣来一些枯草,将线毯铺在上面,一半垫,一半盖,裹着毯子入睡。

一天午夜,风比前几天大了许多,连绵细雨把他的毯子打湿了。北风一吹,冻得他像是掉进了冰窟窿,无法入眠,他只好起身到哨兵那烤火。这时篝火边已经围坐了一些冻得睡不了觉的战士。他们一会儿讲故事、说笑话,一会儿唱一支歌,用歌声笑语来驱赶潮湿和严寒。他们看到罗荣桓来了,便给他让了一个“座”,又继续互相拉歌。拉着拉着,有人提议:“请首长唱一段湖南花鼓戏好不好?”

“好!”战士们轰然响应,热烈鼓掌。

那时的罗荣桓,十分腼腆,历来不喜爱在大庭广众之下说说唱唱。但看着茫茫寒夜中受冻的战士,他欣然同意唱一个。唱什么呢?他推一推眼镜,咳嗽了几声,沉思片刻,便操着浓重的乡音开了腔:

我要当红军,把话告亲人, 全家乐呵呵,老少都送行。 要听党的话,好好闹革命。 叔伯嘱咐说,行动听命令, 打仗要勇敢,多多杀敌人。 姑嫂嘱咐说,穷人心连心, 处处为群众,当好子弟兵。 弟妹嘱咐说,咱家冤仇深, 不报冤和仇,就不转回程。 老少说得对,句句讲得明, 决心跟党走,永做革命人。

罗荣桓的嗓音并不圆润,甚至还有几分沙哑,可他的歌声却含有真挚的感情。战士们望着那在他眼镜片上不断跳动、闪烁的火光,听着那十分熟

长征中的感人故事名字

悉的湖南花鼓戏的曲调,也跟着哼唱起来,自己参军时的情景仿佛就在眼前。“决心跟党走,永做革命人”——当年父老兄弟的嘱托,在这风雨弥漫的草地长夜里听起来,字字都有千钧之力。罗荣桓的歌声为大家驱走了寒意,带来了温暖?? 如今长征已经过去70多年了,但我们不能忘记那段历史,尊敬的开国元帅们,中国革命不会忘记你们,人民共和国不会忘记你们!

篇五:红军长征的感人故事

红军长征的感人故事

第一个:

一九四五年秋天,红军进入了草地。由于三个小同志得了肠胃病的关系,所以指导员就让炊事班长照顾他们。

三个病号一天只走了二十里路,到了宿营地,班长就到处挖草根,和着青稞面给他们做饭。不到半个月,青稞面全吃光了。饥饿威胁着他们。虽然班长到处找野草、挖树根,可光吃这些怎么能吃饱呢?班长眼看着他们瘦了下去,整夜整夜的合不拢眼。

有一天,班长在河边洗衣服,忽然看见了一条鱼跃出水面,他急忙找出一根缝衣针,弯成了个钩,让三个同志吃上了新鲜的鱼,喝上了鱼汤。可有一位小同志注意到在他们吃鱼的时候,班长从来不吃东西。后来,这位小同志发现班长在吃他们吃剩下的食物,眼泪就禁不住流了下来。

眼看就要走出草地了,班长却饿晕过去了,三个小同志急忙去钓鱼,做汤,可班长还是为了他们而牺牲了。

第二个:

那是深秋的一天,太阳偏西了。由于长时间在荒无人烟的草地上行军,常常忍饥挨饿,陈赓同志感到十分疲惫。这一阵他掉队了,牵着那匹同样疲惫的瘦马,一步一步朝前走着。忽然,看见前边有个小红军,跟他一样,也掉队了。

那个小家伙不过十一二岁。黄黄的小脸,一双大眼睛,两片薄嘴唇,

鼻子有点儿翘,两只脚穿着破草鞋,冻得又青又红。陈赓同志走到他跟前,说:“小鬼,你上马骑一会儿吧。”

小鬼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盯着陈赓同志长着络腮胡子的瘦脸,微微一笑,用一口四川话说:

“老同志,我的体力比你强多了,你快骑上走吧。”

陈赓同志用命令的口吻说:“骑一段路再说!”

小鬼倔强地说:“你要我同你的马比赛啊,那就比一比吧。”他说着把腰一挺,做出个准备跑的姿势。

“那,我们就一块儿走吧。”

“不。你先走,我还要等我的同伴呢。”

陈赓同志无可奈何,从身上取出一小包青稞面,递给小鬼,说:“你把它吃了。”

小鬼把身上的干粮袋一拉,轻轻地拍了拍,说:“你看,鼓鼓的嘛。我比你还多呢。”

陈赓同志终于被这个小鬼说服了,只好爬上马背,朝前走去。他骑在马上,心情老平静不下来,从刚才遇见的小鬼,想起一连串的孩子。从上海、广州直到香港的码头上,跟他打过交道的那些穷孩子,一个个浮现在他眼前。

“不对,我受骗了!”陈赓同志突然喊了一声,立刻调转马头,狠踢了几下马肚子,向来的路奔跑起来。等他找到那个小鬼,小鬼已经倒在草地上了。

陈赓同志吃力地把小鬼抱上马背,他的手触到了小鬼的干粮袋,袋子

硬邦邦的,装的什么东西呢?他掏出来一看,原来是一块烧得发黑的牛膝骨,上面还有几个牙印。

陈赓同志全明白了。就在这个时候,小鬼停止了呼吸。

陈赓同志一把搂住小鬼,狠狠地打了自己一个嘴巴:“陈赓啊,你怎么对得起这个小兄弟啊!”

第三个:

红军长征路上,发生了一个又一个感人的故事,我读过一个故事叫《一袋干粮》。它讲述了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被水冲走了。为了让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她坚持没告诉战友们,装成没事发生一样,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让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体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自愿地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故事虽小,内涵不小。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小故事却让我们看到红军战士们的优秀品质——不怕苦、坚强、无私、热心……小兰,她只是一个13岁的小女孩,却有大人一样坚强的意志,却知道体谅他人。在她没有粮食之际,她大可伸出双手向战友们要一些,可她并没有这么做,而是选择沉默,自己吃苦。此刻,她脑海里想的只有战友,而忽略了自己的困难;而对伤势严重的伤员们,她大可丢下他们,轻松地自己上路,可她没这么做,她细心照料每一个伤员,没有怨言,没有后悔。一个小女孩尚

且如此,可想而知,我伟大的红军队伍的优良品质了。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