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小学作文 > 教育资讯

童年春节的美味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14:33:45 小学作文
童年春节的美味小学作文

篇一:童年美味

童年美味

莘县王铺中学 常小波

小时候,家里穷。白面也只有在过大年时才能吃上几顿,至于肉、蛋等,只有在生病时才是我们的奢望。不过有两种美味可尽情享受一段时日,至今想来令人垂涎欲滴。

一、榆钱

阳春三月,在榆树柔韧的枝头,便隐约露出星星花蕾,“小蕾深藏数点红,枝间新绿一重重”。可别误会,那新绿不是嫩叶,而是榆荚,也叫榆钱,是榆树的嫩果。不要红花的簇拥,无需绿叶的陪伴,没有丝毫的招摇和迟疑,仿佛是在一夜之间,一串串碧玉似的榆钱便缀满枝头了。

再看啊,小村的房前屋后,远处的田间地头,沟坎路边,一株株、一片片郁郁葱葱的榆树,就像孔雀开屏,展示一身翠绿的羽翎。在绵绵春雨中,它们更加鲜翠欲滴,宛如精雕细刻的盆景,装点着小村;又似支撑在广袤大地上的绿伞,保护着在田野上辛勤耕作的人们。和煦的风,携着浓郁而宜人果香,在绿波荡漾的麦田上尽情地弥散着。

在那贫瘠的岁月,青黄不接的日子,榆钱如约而至,孩子们欢呼雀跃,陶醉在榆树的春华春实里。摘榆钱的农家娃们,挎上柳条筐,长长的竹竿绑上锋利的镰刀,有的孩子甩掉鞋子,抱着树干,像小猴子一样嗖嗖地向上爬,转眼便蹲在了高高的树杈上,风吹枝摇,那小猴子也随风晃动,吓得地面上的大人们垂首顿足,大呼小叫:“抓紧!”“别动!”“快下来!”??树上的孩子却做一个鬼脸,捋一把榆钱捂到嘴里,边捋边吃,染得手绿口也绿。一阵阵稚嫩的笑声,荡漾在小村上空,犹如从林荫间飞出的鸟鸣,婉转动听。

记得我那时常常边放羊边摘榆钱,夕阳西下,人肚儿鼓,羊肚儿圆,筐肚儿满。榆钱采摘多了,就把它蒸熟,熟榆钱不但比生食更加美味,而且能长时间存放。那一片片玉币似的鲜榆荚,和着玉米面加上适量的蒜泥、油盐等佐料,然后

放在大锅里蒸,炊烟袅袅,不一会儿,榆钱就被母亲做成一大盆芳香四溢的榆钱饭。我们各自盛一碗,津津有味地吃,父亲与母亲喜欢看我们狼吞虎咽的样子而自己却不舍得吃,在我们的一再要求下才会慢慢接过筷子,父亲轻轻尝,母亲细细品,顿时幸福伴着缕缕榆香弥漫在春意盎然的农家小院中。

二、知了猴

在我们家乡,把蝉的幼虫称为“知了猴”。这可是家乡人人都爱吃的美味,“大锅饭”时代,人们常常“三月不知肉味”,每年初夏麦收过后,大量破土而出的知了猴,就成了人们充饥解馋的美味佳肴。

捉知了猴大致分三个时段:夕阳、黄昏和傍晚。夕阳西下,天气渐凉,热累了一天的人们即将收工,此时的知了猴正静静地呆在地下竖洞内,只留一个蚁穴般大小的洞口,来窥探外面的境况。所以此时捉知了猴一定要仔细观察地面,发现形如蚁穴薄如蝉翼的小黑洞,用手指轻轻去戳,洞口多半会大开,足以容得手指伸进,遇到手指,知了猴就会用它铁钳般坚硬的前腿钳住你的指头,你顺势就可以把它带出。不过也有的知了猴不予配合,非但不迎合你的手指,反而又缩回竖洞的深处,任你如何撩拨,它都无动于衷。此时你只有借助小铲等工具,或者往洞内灌水把它憋出。黄昏时分是捉知了猴的最佳时机。此时的知了猴已拱出洞口,离开地面,迅速地爬上树干,低者在根部,高者也是触手可及。由于此时天还没真正黑下来,不用照明工具也能看得清,你只管像采摘瓜果那样收获,尽可能地多跑几棵树,行动越迅速,收获越多。记得那时候我总是奔跑着的,先跑向“结果”最多的那排老榆树和那排老柳树,然后再转向村前那片树林。也许是因为多榆树、柳树吧,那时候知了猴是真多啊!黄昏时刻几十分钟的时间,我少说也得捉一百多个。夏天的傍晚,晚饭常搞得一身热汗,家里没有降温的电扇、空调、也没有供娱乐的电视机,饭后便走出家门,见面招呼着:“走,捉知了猴去哩!”,村里常常是万人空巷。男女老少纷纷拿上竹竿,手电或火把等工具,全家出动。看啊,房前屋后,村头路边,你来我往,人影攒动,灯光闪烁。只要有树的地方就有人,就有光,望着这万家灯火,人们常调侃道:“你看这捉知了猴的,比知了猴还要多”。由于此时知了猴已爬到高处,且隐蔽较好,再加上捉者

众多,大多收获不丰。其实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与其说他们是捉知了猴,倒不如说他们是在散步纳凉,或者说是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捉到知了猴后,把它们洗净,要尽快腌到盐水里,否则它就要金蝉脱壳,化蛹为蝉,变成白白嫩嫩的知了。知了虽然照样能吃,但是味道要大打折扣。知了猴的食用方法无外乎炸、烹、蒸。为了省油,母亲更多的时候是给我们蒸,把腌好的知了猴放在篦子上,像蒸馒头那样在大锅里蒸。

蒸熟的知了猴,肥嘟嘟,黄灿灿,香喷喷。尤其是它背部的那团精肉丝,滋味纯正,尽管未沾一滴油,却愈嚼愈香,难怪有人称之为“唐僧肉”。吃“唐僧肉”的感觉,简直是一种难以用语言表达的超级享受和绝美的感觉;有“唐僧肉”吃的日子,就是神仙般的生活。

如今生活富裕多了,可是家乡的榆树、榆钱却几乎寻不见了,知了猴也少得可怜。即便是找到这些东西,无论如何烹饪,也总觉得不如童年时候的味美。

篇二:童年春节的记忆

童年春节的记忆

现在过春节,觉得没有一点意思。而儿时的春节留在记忆里却永远忘不了的。

我对过春节有印象大概是六、七岁时吧,记得过了腊八,妈妈就开始忙活了,先要蒸很多的馒头,当然和现在城里买的或圆或方的馒头不一样了。家乡的馒头其实不叫馒头,而且平时是不这样做的,只有在重大节日和走亲戚的时候才会这样做。妈妈蒸的叫枣花,另一种叫糕。每到蒸糕的时候,妈妈早早就忙起来了,前一天晚上发上面,第二天起的很早,还要和几个关系好的邻居一起蒸。在邻居家被灶火熏的黢黑的灶间里,男人们压面,女人们捏枣花,我和一帮年龄差不多的孩子一会到屋里看看,一会又跑的没有了踪影,总之这一天家长是不管孩子的,也许是顾不上管吧。妈妈蒸的糕主要是用来祭祖的,记得我小的时候,每逢遇到重大的升学考试,妈妈都要蒸个糕祭奠一下,而且故意不把糕蒸熟了,妈妈说是为了让儿子“高升”啊。

到了大年三十是孩子们最兴奋的时候,我小的时候没有电视看,更没有春节晚会了,只是等着三十晚上的饺子熟了,就该我放炮了。但是头锅煮熟的饺子是不让吃的,要先祭奠神仙和祖先,妈妈在每个碗里盛两个饺子和一点汤,我和弟弟妹妹端着放在妈妈烧香的地方,有的在门口,有的在院子里,也有的在堂屋的正中,然后就该放炮了,我是家里的老大,又是男孩,放炮的事当然由我来,小我七岁的弟弟一直想接替我放炮重担,但是我从来没有让过,直到我对放炮没有了兴趣。小时候祭奠的事情我一直记得,但又不知道祭奠的是谁,很多年以后我问妈妈,她笑笑说,其实她也不清楚祭奠的都是谁,只是从老人哪儿学来的,为了祈求来年一家人平安幸福才这样做的。只到现在妈妈每年还在重复着这样的活动,因为只有这样她才能觉得心理安生。

三十晚上还有一件事情是我期待的,那就是穿新衣服,小的时候家里穷,小孩子过年的时候才能做件新衣服,而且不让年前穿,要等到三十晚上才给拿出来。睡觉前,妈妈把新衣服给拿出来,把旧的衣服换下来,我闻着新衣服那淡淡的棉布的香味才入睡的。

儿时的大年初一起的特别早,听到炮声就起来了,穿着妈妈换好的新衣服跑了出去,和几个同龄的孩子去给长辈们拜年了。小时候拜年我们叫磕头,那是真的跪在地上磕头的,大人有时候故意逗我们,不把头磕响了不给礼物的,说是礼物,其实就是一颗糖或者一把花生什么的,但是对我们来说已经是很特别的礼物了。农村拜年很讲究的,先给自己最近的亲属拜年,然后是一姓的其他亲属,最后的外姓的邻居,但是不给辈分比自己低的人拜年。我小的时候对邻居的辈分老是分不太明白,经常和同伴们去比自己辈分低的邻居家拜年,惹得大人们笑话。初一这一天孩子们都是解放的,几乎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大人不干涉的,我经常是和同伴们去做我们之间的游戏了。

初二是闺女回娘家的日子,姥姥家离的很近,我又是姥姥带大的,所以一早就去老老家了,在那里又是无拘无束的一天,一直到过了初五,大人们该上班了,我们也快开学了,年才渐渐离我们远去了

呵呵,总之,还是很喜欢也很怀念儿时记忆中过春节那种浓浓的喜气、纯朴的亲情和热热闹闹的情景!

篇三:童年的春节

童年的春节

冰心

我童年生活中,不光是海边山上孤单寂寞的独往独来,也有热闹得锣鼓喧天的时候,那便是从前的新年,现在叫做春节的。

过年的前几天,最忙的是母亲了。她忙着打点我们过年穿的新衣鞋帽,还有一家大小半个月吃的肉,因为那里的习惯,从正月初一到十五是不宰猪卖肉的。我看见母亲系起围裙、挽上袖子,往大坛子里装上大块大块的喷香的裹满红糟的糟肉,还有用酱油、白糖和各种香料煮的卤肉,还蒸上好几笼屉的红糖年糕当母亲做这些事的时候,旁边站着的不只有我们几个馋孩子,还有在旁边帮忙的厨师傅和余妈。父亲呢,就为放学的孩子们准备新年的娱乐。在海军学校上学的不但有我的堂哥哥,还有表哥哥。父亲从烟台市上买回一套吹打乐器,弹奏起来,真是热闹得很。只是我挤不进他们的乐队里去!我只能白天放些父亲给我们买回来的鞭炮,晚上放些烟火。大的是一筒一筒的放在地上放,火树银花,璀璨得很!我最喜欢的还是一种最小、最简单的滴滴金。那是一条小纸捻,卷着一点火药,可以拿在手里点起来嗤嗤地响,爆出点点火星。

记得我们初一早起,换上新衣新鞋,先拜祖宗,然后给父母亲和长辈拜年,我拿到的红纸包里的压岁钱,大多是一圆锃亮的墨西哥站人银元,我都请母亲替我收起。

最有趣的还是从各个农村来耍花会的了,演员们都是各个村落里冬闲的农民,演女角的都是村里的年轻人,搽着很厚的脂粉。鼓乐前导,后面就簇拥着许多小孩子。到我家门首,自然就围上一大群人,于是他们就穿走演唱了起来,有乐器伴奏,歌曲大都滑稽可笑,引得大家笑声不断。耍完了,我们就拿烟、酒、点心慰劳他们。这个村的花会刚走,那个村的又来了。

我十一岁那年,回到故乡的福建福州,那里过年又热闹多了。我们大家庭里是四房同居分吃,祖父是和我们这一房在一起吃饭的。从腊月廿三日起,大家就忙着扫房,擦洗门窗和铜锡器具,准备糟和腌的鸡、鸭、鱼、肉。祖父只忙着写春联,贴在擦得锃亮的大门或旁门上。

新年里,我们各人从自己的姥姥家得到许多好东西。最好的东西,还是灯笼,福州方言,灯和丁同音,因此送灯的数目,总比孩子的数目多一些,是添丁的意思。那时我的弟弟们还小,不会和我抢,多的那一盏总是给我。这些灯:有纸的,有纱

的,还有玻璃的于是我屋墙上挂的是走马灯,上面的人物是三英战吕布,手里提的是两眼会活动的金鱼灯,另一手就拉着一盏脚下有轮子的白兔灯。同时我家所在的南后街,本是个灯市,这一条街上大多是灯铺。我家门口的万兴桶石店,兼卖各种的灯,元宵之夜,都点了起来,真是花市灯如昼,游人如织,欢笑满街!

元宵过后,一年一度的光采辉煌的日子,就完结了,当大人们让我们把许多玩够了的灯笼,放在一起烧了之后,说:从明天起,好好收收心上学去吧。

我们默默地听着,看着天井里那些灯笼的星星余烬,恋恋不舍地带着一种说不出的惆怅寂寞之感,上床睡觉的时候,这一夜的滋味真不好过!

(1)文章按什么顺序写的?年前,大人们要 。年后,“我”得到了许多灯,有 、 和 。

(2)“花市灯如昼”的意思是 ,文中用“ ”来写人多。

(3)从初一开始才是真正的新年起点,作者主要选举了哪2件事?

(4)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为什么新年里从自己的“姥姥家”得到的最好的东西是灯笼?用“ ”在文中画出原因。

篇四:童年

【童年】回忆90后的童年—零食篇

2014-12-18理工微校园理工微校园 童年的味道是酸涩的,是破了稚嫩青涩的茧,化成英姿百态的蝶,讲述着飞渡童年樊篱的我

们栖息于青春的腹地 。

童年的味道是纯纯的,未掺杂社会浮华的沉滓,享受美好清澈的恩赐,诉说着未脱稚气的我们,正心心念念地眺望着美好的未来。

童年的味道是凉凉的,像是盛夏时俯冲的小轮车带着我们越飞越高。

童年,只有再回忆中显现时,才能成就这份完美。

上次的【童年】动画片篇,好多伙伴看过后回来告诉小编说好温暖,好感动!小编好开心!作为地地道道的吃货,“吃”是永恒不变的话题!所以,回忆我们的童年时光,怎能忘记那些陪伴我们成长的小吃零食呢?!必须念念不忘啊! 那么现在问题又来了!

小伙伴们当年那些让你馋的流口水的小零食你还记得几个呢.?现在就跟随小微

一起找回那些留在心底的味道吧!

呦嘿,时光机~走喽! 大大卷

大大的泡泡,满满的幸福

1989年,“大大”泡泡糖在中国首次面世。

软泡泡糖。成为90后一代人永远的回忆

咪咪虾条

品尝干脆,留住美味 带来超“大大超人”诞生,

一种经典零食,90后小时候难忘记忆,自产品面世至今已二十余年,虽然如今物价飞涨,咪咪虾条却依旧保持5角的价格,为小伙伴们津津乐道

李子园甜牛奶

健康快乐,美好纯粹

古人以桃李指代弟子学徒,李子园以借指代学业有成的学子相聚的园地,90后尤其是它的常客

旺仔小馒头

小个头,大能量

旺仔小馒头是90后的我们很喜欢的零食,在中国的知名度非常的高。普通的家庭生活中,人们可以自己制作或者购买,虽然买起来很方便,但是自制的更有一番风味

浪味仙

儿时的经典,人生的回味

独特的DNA造型,比切片的薯片不易碎,保持完整口感,一经上市即引起市场。90年,蔬菜口味曾风靡一时,迷倒众生!

星球杯

玩儿转星球,天马行空

还记得小时候吃的星球杯吧,花花绿绿的星球杯,用小勺挖出包满巧克力浆的小小饼干粒,小小的抿上一口,入口即化,酥脆可口!用一杯星球杯找回我们的甜蜜回忆,回到属于自己的那颗星球!

跳跳糖

起跳!飞翔!

跳跳糖一种带有娱乐性质的休闲食品。记得小时候总是把彩色的小砂糖和小粉末,沾到点点到舌头上,就会感觉到跳跳糖像箭一样,在嘴里上下跳动,这糖还夹有一丝野山渣那涩涩的爽味,吃了过后让人回味无穷。

看到这些图片,你是不是会想起曾经放学之后,三五个小伙伴一起

大口吃零食,大口喝饮料的童年时光哈哈哈,这只是小编百宝袋中

的一点点精彩,更多精彩,请持续关注小编哦,下期【童年回忆】

继续给好看!

春节的童年趣事

祥和的春节,喜庆的春节。我家也和全国许许多多家庭一样,年二八洗邋遢,年三十吃年饭,年初一拜年,年初二回娘家,年初三登门拜年??充满了欢乐,充满了喜庆。

记得小时候每年的春节总是在热切的期盼中迎来的,那时,过年有好吃的油炸糕、年糕等着;更令我记忆犹新的是全家人回老家过春节的快乐时光,可以随处看到一堆堆小朋友在路边或田边喜气洋洋地放鞭炮烟花;小时候我们很捣蛋,总想些与众不同又刺激的玩意,在老家到处都是动物的粪便,我和几位兄弟姐妹就选择了最大体积的牛粪,把一根一根的小鞭炮插在牛粪上面,只要一燃爆粪便就会向四面八方喷射,我们必须在爆炸之前立即快速散开,跑得慢的自然就倒霉中招,我堂弟就是被牛粪盯上最倒霉的一位,频频中招,真是看到笑得合不拢嘴??当时那一幕幕快乐的情景仿佛就在我眼前,每次想起都不自主地笑起来,欢乐喜庆的春节带给我快乐的童年。

2010年春节将至。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春节才算是真正值得一过的

“年”,于是乎即使不是在体力上、至少也是在心理上开始忙碌起来。早在春节降临前,为了接待亲戚朋友上门拜年,我们都会把住家里的里里外外,打扫得干干净净,还会在门上贴上一幅春联,祈求好运。 除夕这一天对人们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这一天人们准备辞旧迎新,吃团圆饭。一年一度的团年饭能充分地表现出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 所以风尘仆仆地在除夕前赶回家,把自己作为一份大大的年礼献给家人,对他们来说就是最欣慰的。小时候穿新衣总是那么高兴,不管新衣的式样和品牌,只要是新的,就会欢欣不已,就会觉得是过年最好的象征,是一年里最好的衣服。其实最值得小孩子们高兴的不仅仅是在过年的时候能穿新

篇五:70后童年的春节,年味醇厚浓郁

70后童年的春节,年味醇厚浓郁

史实

02-25 21:33

人生,一本书。过年了,翻翻,儿时的年味,竟然是如此的醇厚、浓郁...

为何怀旧?这年头,你送礼,他未必记着;不送礼,不得了,牵扯到,站队问题,不是小事。送礼,一门心理学的大学问,年年学,年年考、不退休,毕业不了。这年味,越过越没有人味。

圣人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识荣辱。这个圣人,你骗了我,好多年。衣食无忧了,人与人之间,咋就如此的冷漠、势力、官僚...钱多了,没文化了。

七零后童年的春节,物质不富裕,但,年味丰富多彩,过的是文化年,醇厚、浓郁。山东,过了腊八就是年。

那时候,冷,俗话说:“腊七腊八,冻死叫花(子)”,看来解放前的冬天,冻死的人不是少数。那时,屋檐上的凌锥能有七八十公分,但,过年的热情却越来越高。新衣服,看了一遍又一遍,必须等到大年初一才能穿。

咱干啥?没寒假作业,闲不住,造枪,火柴枪。和小伙伴们,溜进生产队里找8号铁丝(紧俏货),然后,再找自行车旧链条、内胎。叮叮当当,不出48小时,枪就造好,寻来彩布条,修饰一番,齐活。偷盒子弹(火柴),枪往腰间一插,和小伙伴玩的不亦乐乎。这不是最好的,厉害的,找民兵要打靶的枪弹壳,装在前面,填充鞭炮里面的黑火药,放一枪,震耳欲聋。那是一个“谁敢侵略我们,就叫他灭亡”的时代。玩的游戏也“抓特务”。当然,还有弹珠子、踢毽子、跳大绳等游戏。

腊月二十三,小年,送灶王爷;二十四,家家户户,弹尘扫屋子。母亲把头发围起来,用竹竿绑上扫帚,尘土、蜘蛛网一扫而空。家具、用品洗刷干净,焕然一新。

过年,蒸馒头,有一部分上面要点个红点,这部分要带到姥姥家去;年糕,花花面食也是必备品。有四五个角,放上红枣,漂亮。炸藕合、炸鱼...,我和姐姐会偷吃几块,美。 有人说,那时候很穷,吃不饱。我不认可,至少我们村温饱不是问题。我家也不算差,父亲在城市工作,在当时是普遍现象。

我记得,当时5名干部下乡到我们小队,因为,我们村大队就数我们小队最穷。那时候的干部(来自:WwW.smhaida.Com 海达 范文 网:童年春节的美味)没的说,先改选小队长。规划设计全套的,开荒、修水渠,亲力亲为,带头干。第二年就大获丰收,交公粮相当多。队长到县里戴红花,奖励了我们25型拖拉机一台、脱粒机两台、播种机两台,小队一半土地实现了机械化。但,那时候,有个大问题,缺肥料,社员都把土炕扒了,当肥料。池塘里养鱼、种莲藕,都有丰收。过年了,杀猪宰羊捕鱼、莲藕也有,或多或少每家都有份,孤寡老人也不例外。

大年三十,村小学,也有集体活动,敲锣打鼓,要给村里的烈军属慰问,他们的门牌上有一篇光荣人家的牌子。村委也会给他们准备部分年货。

年三十,贴春联,我们那里叫对子。爷爷是教书先生,书法没的说,贴在外面,帅气,门面。

祭祖,必须的,要把祖先请到家里来过年。

除夕,吃团圆饭,奶奶、母亲包饺子。饺子里面是要放钢镚、枣、豆腐,第二天谁能吃到哪一种,寓意也不一样。 除夕,家里的长辈们喝酒、守岁,一夜不能睡的。

一过12点,村里的鞭炮声开始响起。父亲,四五点钟就把我们都叫起来,放鞭炮,当仁不让,那是咱得专利。每次,偷偷拆下几个来,揣到兜里和小伙伴们单放。

饺子煮好,第一碗敬天地,第二碗,那是灶王爷的,还要盛出一部分留给,初二来的姑姑。

初一,大拜年:老爷爷、爷爷是不出门的,晚辈们来拜年。新衣服穿上了,欢天喜地,天不亮就在父亲、叔叔带领下,给家族中长辈们拜年,要磕头的。爷爷奶奶们回往我们兜里塞花生、瓜子、糖果(少),大丰收的时刻。每到此时,总觉得衣服口袋小了。压岁钱也是有的,仅仅限于爷爷奶奶、父母、叔叔。那时候,能有凑一两块钱的压岁钱就不得了了,别忘了,一分钱两块糖(橘子瓣糖),能花三四个月的。

初一下午,放鞭炮送祖先,这时候,大街上鞭炮齐鸣,最壮观。

初二,给姥爷姥娘拜年,那时候母亲用箢子装满带红点的馍馍,还要带其他礼品,回来时,里面留一半。每次去姥姥家,父亲往往喝多了。姥爷,每次都给我好多炮仗。文化活动多姿多彩,正月里唱大戏,村里各个生产队都有节目,全村老少几乎都去看,过年,悠闲、安逸、欢乐。印象最深刻的戏,墙头记、姊妹易嫁、龙凤面。现在想来,这就是文化教育,要孝敬父母。扭秧歌,跑旱船,还有芯子,各村各村的。过年,也会放电影,当时是最好的节目了。虽不富足,但每年都有变化,也在进步。

小学五年级那年,全家来到了父亲的城市过年,父亲工作的城市是重工业。过年的文化也很棒,有游园活动,也有奖品,还有焰火,彩车、灯会,美极了。不过,小伙伴太少了,电影倒是看了不少。最令我难以忘怀的是公园里面的电动马,起来,起起落落。今天,这个电动马公园里还有的。

进入八十年代,农村,分田单干,工作队走了,办砖厂、酒厂的计划随之而去。不过,他们临走,还是办了一件大事,给我们村通上电。什么是生产力?电力就是生产力。为何我们村比邻村富裕的快?电力带来了加工业。

过年的文化,也慢慢变了,村里的戏班子不好组织了。过年的大戏,两年后也就没了。扭秧歌、跑旱船的也要少了,顶多到镇上一圈,算是有所政治交代。

分田单干,队里的农机开始丢。队长叫邻居的大哥哥去队里睡,算是看护一下。但,大哥哥一句话,噎的队长张口结舌:“给钱吗?”池塘里莲藕也没有了,鱼儿还是有的,数年后,那些农机,都被砸烂了、丢了。想起来,真可惜。15岁那年,全家都搬到了城市。

这些年有时也回故乡,年味也变了模样,姓氏家族矛盾重重,问好,也就是个形式而已了。咋回事?挣村长,挣的呗。都想自己家族的人当村长,村民选举与清廉没有任何关系,与惠民也不沾边。

村边的小河已不再清澈,鱼儿、河蚌不见了,虽有治理,业已难复鱼翔浅底之美景了。什么水景别墅社区?与小时候村边的小河天壤之别,那才叫敞亮、气派、富足。

小伙伴,看肤色比我们老许多,过年,酒酣耳热,他们骂,估计平时没少骂,发牢骚。因为,现实很残酷,农民的农产品的利润和成产周期,的确不是生产流水线的对手。多数农民虽然富裕了,但总的来看,一败涂地。还是赚辛苦体力钱,病不起,干到动不了。他们拼命地在干,其实就想下一代不要当农民。但,也很矛盾,因为,城市里的住房令他们愁眉紧

锁,上大学、帮孩子买套房子,几乎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重压之下,可想而知。

小伙伴们也有感慨,若我们不分田,会不会和华西村一样呢?不必为养老、生病、孩子教育、买房、找工作等等犯愁呢?我说,我们村里没有敢作敢为的吴仁宝书记。城市改造如火如荼,农村谁去关注?村里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孤寡老人与留守儿童多了,年味也就缺生机、活力...

想看舞龙耍狮、年戏,难了,功利性强了,味道也变了。英语火了、麦当劳、圣诞节火了、情人节火了...

除夕,不放假了...

四千年历史的春节,正在快速的离我们远去、坠落... 因为,春节是文化。

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