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天宝古村落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09:26:39 字数作文
天宝古村落字数作文

篇一:天宝古村调研报告

关于宜春市天宝乡天宝古村落的调查报告

2014年7月10日

天宝古村位于宜丰县北部,距县城23公里,面积2.5平方公里多。有1800多年历史,是古宜丰县治所在地,文化底蕴深厚,曾以“东西南北门,前后两条街,四十八条巷,四十八口井,四周竹城墙,四季马蹄香”略大“会市”饮誉江南,有“小南京”之称。村内历史遗存主要为明清建筑,现保存完好程度达90%,至今保存20多座有500年以上历史的古祠堂、120余幢明清古建筑,古建筑木雕、石雕呈现极高的艺术水准。据记载,天宝古村曾出进士、举人150多名,其中进士20多名,故而还有“进士村”之称。且被专家誉为“江西第一古村” 据报道,天宝古村居民对古村落的保护意识不强,部分古建筑破坏严重。新长城江中自强社拟对天宝古村落进行全面系统的考察调研,保护古村文化,形成调查报告供当地政府参考。

2014年7月10日早上10点,驱车两个多小时,实践队从双峰林场赶到天宝村;穿过古村幽深的麻石古巷,看到的是一栋栋洗去岁月铅华的古宅。他们古朴,厚重,而又充满了艺术气息。静静地迎接着游客的观赏。

培根职业学校

宜丰培根职业学校,是江西省宜春市最早的职业学校,建于1891年,当年为祖国培育了大批优秀农学人才,现已停办,学校两层大楼作为物质文化遗产保留了下来。学校正面采用的为传统的欧洲建筑样式,后面为中国独特的古典建筑风格,是古村内保存最为完整的建筑。

古村古井古色古香

古村内有48口古井,其中元宝井是其中的代表,麻石井口经过千百年自然的打磨,已经变得相当圆滑洁净。拿起吊桶打上一桶清冽的井水,入口清凉,顿时让人暑气全消。据说该地井水中富含锌元素,对大脑发育有益处,所以古村井水又被称为“聪明泉”。井边有古人洗衣用过的麻石槽,槽沿经过了岁月的打磨,露出了圆润的缺口。

四季公祠

刘氏宗祠堂门楼

小巷幽幽,宗祠煌煌。作为建村发脉的始祖,墨庄刘氏在天宝

古村内烙下了深深的印记。刘氏宗祠精致大气的门楼和壁画,昭公祠内藏龙凤的天顶,亦轩翁祠的门楼等,无不体现墨庄刘氏的底蕴。不管是建筑实物还是当地的民俗文化,这种烙印无时无刻都在默默昭示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这缕中国乡村传承八百年的文化乡愁,茕茕苍老如昭公祠前的鼓形门当,生生不息似元宝井中的方寸柔波,实在不容抹去。

内藏龙凤的天顶

让人扼腕叹息的是,不管墨庄刘氏曾经如何辉煌,古村的建筑还是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刘氏宗祠和亦轩翁祠如今只剩下了一个门楼,四季公祠在规模上虽然较为完整,但是其中的四副壁画,书法等被侵蚀得厉害,金丝楠木做成的柱子还在,但柱子上面细小的虫洞刺痛了每一位传统古建筑爱好者的心,指尖轻轻划一下经过多年日晒雨淋柱子,软软的,让人怀疑它是否还能撑起这一片砖瓦。

松龄鹤岁

雕花石础 精致窗棂

门脚的雕花石础是古村建筑中的一大亮点,有莲花形的,裙子形的,南瓜形的。石雕上面有着寓意丰富图案,金钱图,福禄寿三星图,富贵牡丹图,无不寄托着住宅主人美好的愿望,也承载了当时的人文艺术。鱼化龙木雕看上去精巧玲珑,龙头,鱼身,镌刻了龙之九子吞珠化龙的故事。记载了刘氏兄弟十年寒窗,金榜题名,衣锦还乡

篇二:宜春古村落调研

宜春古村落、古民居保护与开发的一些思考 宜春历史悠久,人文鼎盛,是文明昌盛之地,世家大族众多,为宜春留下了大量历史文化价值很高的古村落、古民居。这些极具价值的古村落、古民居是极为珍贵的物质和文化遗产,为我们进行旅游开发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一、宜春古村落、古民居分布状况

宜春古村落、古民居数量多,遍布全市,十个县、市、区都有分布。保存较为完好、具有较高旅游开发价值的古村落、古民居有:丰城白马寨、筱塘古村群,宜丰天宝古村,高安贾家古村、华林古村,樟树临江古镇,万载周家大屋,铜鼓客家古村,袁州北坛古村等。

这些古村落、古民居不仅单体体量大,保存完好,而且设计精巧,建筑精美,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内涵。其中高安贾家古村占地面积约500亩,有民宅500余栋,有元、明、清古民宅300余栋,保存完好且有堂号的119栋,是目前中国保存最大、最完好的生态古村群落的典型代表,被誉为“现实中的荣国府”;白马寨有明清建筑125幢,巷道64条,石雕匾额122块,占地面积达2万余平方米,是江南保存最为完整、最具文化内涵的古建筑群落之一;天宝古村保存有138幢明清时代古民宅和48口古井,还有麻石巷道48条,纵横交错7公里;丰城筱塘古村的古建筑保存之完整,雕刻工艺之精湛,体现了江西本土建筑艺术最高水平,古村与周围环境的完美结合,堪称中国古建筑艺术与风水思想高度统一的典范。

二、宜春古村落、古民居保护与开发现状

宜春古村落、古民居保护开发工作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经相继开发开放了贾家古村、天宝古村等多个古村落, 古建筑得到一定的保护,旅游资源得到初步开发,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贾家古村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开始了对古村落成规模、有组织的保护工作,制定了古村保护规划。进入新世纪,当地村委会成立了古村旅游公司,编制了旅游总体规划,建设了游客中心,开展了旅游活动。截至到2010年,累计接待游客达到四十多万人次。宜丰县专门成立了古村旅游开发机构,每年投入大量的资金对天宝古村进行维修保护,并开展了招商引资。樟树市投入亿元,准备将临江古镇打造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镇。

但总的来说,宜春古村落、古民居的保护与开发现状还是不容乐观。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居民保护意识不高,部分古建筑破坏严重。一方面,众多古建筑属土木结构,年代久远,缺乏维修,受自然因素的影响,破坏严重,比如丰城白马寨和宜丰天宝古村都存在部分古建筑因长年无人居住而破败的现象;另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改善和对居住环境要求的提高,普遍存在村民拆旧建新的现象,诸多古建筑越来越多地受到现代化的冲击与破坏,命运堪忧。

2.保护与开发主体不明确,保护与开发工作难以推进。目前,古村大部分的古建筑都属于居民所有,且由于古村落、古民居旅游开发还不够充分,游客不多,没有给当地居民带来太多的经济收益,作为古民居产权所有者的当地居民缺乏进行古建筑保护的强大动力和开展旅游活动的积极性,导致古建筑的维修保

护难以为继。而有进行旅游开发积极性的各级政府,由于不是古建筑的产权所有者,却难以介入古村落、古民居的保护与开发,地位比较尴尬。

3.保护和开发经费缺乏。当前,宜春古村落、古民居亟待进行维修、保护和开发,高安贾家古村由当地村民自发组织进行古村的维护,宜丰天宝古村则由当地的乡镇政府积极介入,进行古村落的维护。但无论是村民自发进行的还是各级政府开展主动介入,古村落、古民居的维修保护都存在着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

4.旅游开发程度不深。主要体现在部分古村落、古民居还处于待开发状态,没有相应的开发管理主体和机构,也没有与旅游相配套的设施设备;部分古村落、古民居虽然进行了旅游开发,开展了旅游活动,但仅仅还停留在浅开发状态,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和宾馆,配套服务功能区都难以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导致旅游开发停滞不前,游客接待量少,旅游综合收益低。

三、宜春古村落、古民居保护与开发思路

古村落、古民居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如不加强保护,则有可能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要做好古村落、古民居的保护,还要进行适度的开发,开发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开发是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的。

1.高度重视保护工作,确保资源永续利用。在古村落、古民居旅游开发还没有深度开展,古建筑的维护还缺乏明确的主体的情况下,当地政府要主动承担起古村落、古民居的保护工作,加大宣传和教育力度,让当地居民充分意识到现有古建筑的巨大的文化价值以及保护好这些古建筑的重要意义,增强当地居民对古建筑维修保护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要积极推进古村落、古民居保护的法制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对符合文物的古建筑要纳入法律保护的范围,推动全市的《古村落、古民居保护条例》、《民族村镇保护条例》、《历史文化名城和历史文化街区、村镇保护条例》等地方行政法规的制订。通过采取多种措施,保护好这些文化遗产,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2.科学编制规划,充分挖掘文化特色。对古村落、古民居的保护与开发所涉及到的各个方面都要科学编制规划,如文物保护规划、旅游开发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村镇建设规划等,通过严格执行各项规划,使古村落、古民居既能得到妥善的保护又能得到合理的开发。宜春古村落、古民居所代表的是宜春悠久而厚重的农耕文化,一个村落就是一个文化宝库,它蕴藏着乡村历史遗存的精神资源和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文化记忆。所以,要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全面调查、搜集、记录和保存与古村落相关的文化符号,深入挖掘其中所蕴涵的丰富民间文化。

3.协调居民利益,整合各方力量。由于古村落、古民居的保护与开发涉及到广大居民的切身利益,必须把他们的要求和利益纳入保护开发计划,充分争取他们的支持和参与。要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充分考虑农民改变居住方式的迫切愿望,对部分古民居进行自来水管道、电视、电话、网络入户改造,并加快进行农村道路、安全饮水、卫生厕所、农村能源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古村落电力、广播、通讯、电讯等配套设施。当农民的居住现代化需求与古建筑的保护之间产生矛盾时,比如,在新建住房时,就必须按制定的各项规划实施,列入保护的项目不得擅自拆建,所建新居的建筑风貌要与传统民居协调,维护古村落的整体风貌。当地政府也可在原居地附近规划出新的居住区,将原村落的居民逐步迁出。

4.积极进行旅游开发,加强旅游服务功能。严格按照旅游规划,在不破坏古村落、古民居基本面貌的前提下,建设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赋予古村落、古民居旅游功能;根据古村落、古民居所在地的具体情况,结合休闲农业,开发观赏项目、品尝项目、购物项目、务农项目、娱乐项目、疗养项目、度假项目等多种观光和参与相结合、动静相结合、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产品组合;积极引导和鼓励当地

居民参与旅游开发,开办特色农家餐饮、旅馆、农家乐、休闲农场等各种旅游业态,把吃、住、行、游、购、娱等各项旅游要素充分整合进来,为旅游发展提供必要的配套服务,同时也激发当地居民保护古建筑、发展旅游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积极探索保护与开发的有效模式。要勇于尝试,积极探索古村落、古民居保护与开发的有效模式。其一,可采取村民自发组织,以具有村民自治性质的村民委员会或村民自发组织的合作社为基础,村民所拥有的古民居、古建筑作为资本入股,成立开发管理机构,开展保护与开发;其二,可由当地乡镇政府或县政府采取赎买或租赁的方式,将古村落、古民居收归国有,再由政府成立相应的管理机构,开展保护与开发;其三,可引进外来的资本,采取租赁或承包的方式,对古村落、古民居进行保护和开发。

篇三:谈天说地:天宝古庄和天柱峰游记

谈天说地:天宝古庄和天柱峰游记 天宝古庄和天柱峰游记 十四号我随大女一家去宜丰县天宝古庄和铜鼓县天柱峰“旅游”了一下,哈哈哈累的精疲力尽啦,今天基本恢复了,写一点感想在这里,供后来者参考。 小时候听大人们讲,天宝刘家是很封建的地方,官府都要让三分,一般的人根本不在他们眼里,觉得那是一个很神秘的地方。后来我在建筑队当党支部书记,在国营三线620厂施工,正是在宜丰县的黄岗山,经常要去潭山、天宝公社一带装运河沙,看见所谓的封建庄园破破烂烂不过如此,从此神秘感在我心里荡然无存。近几年来断断续续听见人说那里成了旅游点,心想莫不是有人把那里“修理”啦,面目一新啦,很想去看一看究竟。 这一天我们一行大大小小二十几个人冒雨去了那里,哎呀呀,还是老样子或者更老样子啦。没有人接待,找不到导游,没有地方停汽车,缩在人家屋檐下躲雨。眼目所及,零零落落萧条寂静,甚至鸡狗都没有看见一只。水沟里流着漂有垃圾的乌黑的脏水,倒塌的烂屋留着断垣残壁,长满了荆棘杂草,我的印象好像是经过了战乱留下的残迹,真是乘兴而来,到此大跌眼镜。谢天谢地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导游,大家跟着他在破破烂烂的老房子里穿来穿去,感到索然无味,最后看见两块“上马石”,总算是“不虚此行”啦。我在铁将军把门的“刘氏宗祠”门口照一张相留作纪念,然后和大家扫兴而归。 所谓天柱峰旅游区实际上是位于铜鼓县大塅镇的一个水库管理区,去年我们曾经到过这里,那时候冷冷清清,我们没有驻足就走了。这一回来,总算是有“看”的东西了。但仍然是管理松懈,一个个懒洋洋冷漠的样子,停车没有人看管,甚至票据没有人检查,上船了,没有人督促游人穿救生衣,小孩子跑来跑去随便,哎呀,让人感到心惊肉跳哦。船工说客家话,嗬呀呀,要带翻译哟。好在到了对岸,小走几步就是上天柱山或者叫九岭山,一股清凉的山风吹来,令人心旷神怡,许多的不愉快烟消云散。 山势陡峭险峻,楠竹杂树郁郁葱葱,怪藤古木互相缠绕,林鸟啾啾穿梭于荆棘丛莽间,一阵风过,山林骚动,露滴飞扬,给人一种身在仙境的感觉。大家来了兴致,一鼓作气向山顶拾级而上,看不尽幽幽林深,那是大自然的杰作,在那隧远的地方,有如无尽的梦境。我想如果我是一只小鸟,一定不会离开这个奇妙的不可捉摸的地方。突然听见哗哗哗的流水声,我努力向上攀登,嗬呀呀,好大的一股瀑布从高接云天的丛林间飞泻下来,撞击在岩石上,激起濛濛的水汽和水珠,小娃娃们高兴地尖叫着朝水潭奔去,大人们也忍不住欢呼起来,这时候,人与自然融为了一体,构成了一幅美丽动人的景观。我和亲家叫毛骄拍照,亲家双手搂着曾外孙女柳佳丽,哈哈哈小家伙转过头看着我们,觉得两个老头子是不是有一点怪怪的哦。 这一次旅游的“重头戏”是登天柱峰。所谓“峰”其实是一座光头的石头山,或者叫一块巨大的石头。陡啊,好像是爬墙壁,如果往石级两边看,腿肚子就会发软,头晕眼花。毛主席说“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这个“肯”字不容易哟,要决心,要信心,要身体素质好,还要小心谨慎。我和只有四岁半的柳佳丽

一老一小两个人登上去了,把许多所谓的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们比下去了,哈哈哈,他们在山脚下“望峰兴叹”啦。我的旁边就是四岁半的娃娃柳佳丽,她在“保护”我哦,照片里只看见她的一只脚呢。我的后面是大女婿,他怕老头子“塌场”咯。我想如果我的两个小孙女在这里,也会“保护”我啦,可惜她们在遥远的异国他乡。 在天柱峰顶大家休息了个把小时,养足了精神,才小心翼翼慢腾腾的下山,到了水库旁边,第一感觉是哎呀还活着,第二是如释重负,然后才是开心。一身大汗淋漓,风一吹,特别的痛快,真想引吭高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哈哈哈,今年的身体是怎么啦,竟然能够赛过这么多年轻人?这不是梦,是事实,这是一个人意志的表现,身体状况的表现,我想说,小娃娃柳佳丽了不起, 老头子向她学习向她致敬。

篇四:书洋镇古村落田中村

田 中 村

一、村社概况

书洋镇田中村位于著名的“天岭”山麓的北侧,在南靖县的西南方,属书洋镇的东南端,东靠东山岭,西卧圆高尖山脉,南与赤州村相邻,北与书洋村接壤。九龙江西溪上游支流从村中蜿蜒而过,全长约7公里,中间又有一支叉流名“白露溪”在村中交汇。成“Y”字形蜿蜒向北流去。全村四面青山环绕,两岸良田连陌,民居在河流两岸散布,全村宛若一条绿色的丝带。美丽的山梅公路自“甘芳隧道”出口后,经田中村平坦延伸3公里后就可直达土楼旅游接待中心景,可以说田中村是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景区的美丽门户。 田中村山林面积占大部分,全村有耕地面积1271亩,山地面积13625亩,其中有林地5800亩,解放前以生产福谷为主,现农业以生产优质铁观音等品种茶叶、稻谷、蜜柚等,林业生产毛竹、巨尾桉、杉、杂木等,蓄牧业主要是养猪和养鱼及家庭饲养的牛、鸡、鸭、鹅、兔等,也有养殖鳗鱼,山林绿化率达90%;水利资源丰富,有小型水电站三座,总装机量 830千瓦/每小时。

田中村在十九世纪初属永丰里,除上下蕉坑邱氏外,由赤州村与田中合并为田中央乡,人民公社化与书洋大队合并为书洋耕作区,社址在“炮楼边”,1962年与书洋大队再度合并为书洋大队,队部设书坪组,1963年分为田中大队,村部在潭角船形楼。1969年建设新村部及田中小学,也就是现在的村部。

田中村辖吕厝、刘厝、田中央、石跳头、顺兴、潭角、梅坝、前

队、后队共9个村民小组,分布于吕厝、刘厝、田中央、石跳头、潭角、梅坝、后田共7个自然村(其中潭角包括顺兴、潭角2个村民小组,后田包括前楼、后楼2个村民小组,其余村民小组都独立一个自然村落)这7个自然村均是根据其他地理位置和特点而得名,如吕厝为吕姓聚居地;刘厝为刘姓聚居地;田中央位于田洋的边上;石跳前则因旧时过河的石跳而得名;潭角的面前有个深潭而得名;梅坝因隆兴楼而得名;后田因圆楼前整片田地而得名。整个村庄方言通行讲闽南语。

“显应宫”供奉保生大帝,是南靖县历史文物保护单位;“龙潭楼”现是南靖县土楼博物馆;南靖县土楼法庭、南靖县第三中学、书洋镇派出所、土楼消防大队、书洋镇中心卫生院也都相继落户田中村,行政服务中心已陆续开始使用。

二、姓氏源流:

田中村全村370户,人口1478人,主要姓氏有萧、吕、刘三姓,萧姓为主姓。

萧姓:现总人口303 户1210人,分布在田中央、石跳头、潭角、梅坝、后田共5个自然村的7个村民小组,萧氏约在明洪武二十八年(约1395年),萧奋从永定县(另一说从上杭县)迁往漳州府南靖县高港村,后与曾家互换居住地而至书洋,成为书洋萧姓开基始祖。萧奋妣林氏,生五子:永崇、永富、永贵、永仁、永志,又称“五永衍派”。 田中萧氏子孙属永富支脉。

田中村萧姓于1760年代渡台开基,分布在台湾彰化、桃园、台

北、高雄,有人口8万等人,曾于1980年开始经常组团回乡寻根谒祖,加深两岸宗亲亲情,田中村萧姓家庙名“深坵祠”台湾宗亲回乡祭祖时受到乡亲热烈接待。

吕姓:现总人口22户80人,聚居在吕厝“龙潭楼”及周边,共一个村民小村,吕氏家族发源地今山西省永济蒲州镇,唐天宝、至德时蒲州设河东郡。吕氏是郡中望族,由于当时北方战乱,部分吕氏子民迁至闽南一带。500年前,吕良簠来到书洋镇吕厝定居,成为书洋镇和台湾桃园县吕氏家族的开基祖。吕氏在田中村落户后,于清朝康熙癸卯年(1663年),在田段之中夯土筑建起一座中等方形土楼。因它建成于龙年,九龙江西溪支流从楼前的左向右流过且楼前有一大深潭,取名为“龙潭楼”。清朝乾隆五年(1740年),龙潭楼吕氏第11代孙吕廷玉携妻东渡台湾。1987年台湾当局开放大陆探亲以来,台湾桃园县吕氏宗亲多次组团回龙潭楼寻根谒祖,加深两岸宗亲的友谊,吕厝龙潭楼是吕秀莲的祖籍地。

刘姓:总人口45户200人,聚居在刘厝自然村共1个村民小组。书洋镇田中村刘姓:137世刘德甫公之长子刘维真于明朝永乐癸巳年从永定琦岭于德巷迁往田中刘厝定基。至今已传到廿二世,迁往奎洋镇、和溪镇有7千多人,迁往台湾有1万多人。

三、村落建筑

庙宇、祠堂、古民居

“显应宫”位于田中村刘厝与田中央二个自然村交界处。显应宫始建于1614年,供奉保生大帝,原址在后洋山依山面溪而建,后因

1958年开船书公路时被毁,神像收藏民居的一间木屋内,至1985年众乡亲、信士重议,则在现址上进行重建,居一进式砖木结构建筑,后又于2010年进行重新装修一新,庙内有二根石雕龙柱,雕梁画栋,庙宇于2008年被列入南靖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庙宇香火鼎盛,每年农历正月初四至初六日举办文化节,为庆赞活动,各地信士纷纷到此朝拜,舞龙舞狮,锣鼓队、香旗招展,巡回游社,日夜公演神戏2-3天,非常热闹。

显应宫供奉保生大帝,名吴本,是民间名医。解放前每隔十年都要到龙海县白醮“慈济宫”进香,信众们肩抬保生大帝神像的神轿,响铳、锣鼓开道,步行过“天岭”渡溪流,一路爬山涉水,餐风露宿,来回好几天。现在交通便利,每隔五年一次进香,车辆成队,香旗飘扬,锣鼓响炮,一路热闹,朝发夕至,当天来回。

田中村有民主公王三处,分三个角落,“大武坛”为吕厝、刘厝、田中央三个自然村共同供奉,梅雅公王为石跳头、潭角、梅坝三个自

然村共同供奉,福坛公王为后田自然村供奉。

村内有土地庙一座,在石跳头小组。 王公庙一座,位于后田自然村,供奉蛇岳王公,每年农历正月初二日为庆赞活动。

“深坵祠”为萧姓的家祠,供奉萧姓第六世萧仕鼎开基祖。该祠坐东向西,祠厅中上方悬挂着“深坵祠”锍金大字,祠门前对联是:深林木森森千枝万叶归一本,坵壑泉混混分流别派悉同源。该祠总占地面积约6亩,祠堂建筑面积约2亩。面前有池塘,左右二边有二座厢房。水泥路可直达祠堂前。每年正月十五日闹元宵,三献礼祭祖,庆新丁活动,演社戏2-3日夜,烟花瀑竹,火树银花不夜开。深坵祠堂前竖有9座石龙旗杆,,遗憾的是石龙旗杆及牌匾由于文革时期已受毁。现深坵祠的派下已传到第廿二世。深坵派下于十世开基去台湾,现繁衍人口有一万多人,台湾萧姓也仿大陆深坵祠建造一个深坵祠,其传下裔孙经常组团回乡谒祖。

篇五:巴山深处香格里拉 川东北第一古村落

巴山深处香格里拉 川东北第一古村落

古村落群是中国古代耕读文化和古代生态文明的代表,耕读文化理念给古村落注入了社会伦理道德的精神特质,这是一种高贵的美丽。耕读文化这种安生立命的哲学观,是数字时代的文化浪漫和奢想,在对文化的浮躁深感不安的当今,更值得保护和传承。

巴山深处香格里拉川东北第一古村落

-----著名文化学者孙和平教授呼吁保护梨园坝古村落

巴中日报记者李秀东 通江县泥溪乡梨园坝村,地处大巴山深处,这里遗存着一片古村落的原生面貌,长期以来“养在深闺人未识”。该村现存穿斗木结构院落58套,依山而建,错落有致,掩映于丛林绿树之中,其中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建筑30套,明清建筑28套(四合院5套,三合院23套,保存较好的有20套,年久失修的有8套)。马氏宗族祠堂及戏楼仅存地基和巨型石狮等遗迹。该村落有规模恢弘、雕刻精美的古墓20余座,其中3座南宋岩墓(在石壁上凿洞而建的墓穴),并有石刻文献资料。梨园坝后山的“铁林城”古迹,据碑文记载,始建于明代,在清嘉庆和咸丰年间两次加固维修,是米仓古道重要的军事基地。

近日,著名文化学者、四川省委党校专门从事四川村落民居研究的孙和平教授深入实地参观考察,一时间,他竟抑制不住极大的兴奋,忘情地大声赞叹:“这是川东北第一古村落遗存,是巴山深处的香格里拉。太绝了!太好了!”

孙和平教授致力于四川本土文化研究,多年来有一个愿望,要在川东北一方寻找一个村

落民居经典遗存个案。冥冥中,十数年过去了,他寻找得太久太苦,几近绝望,可如今突然出现,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孙教授有欲哭无泪的感动,有叉腰向天笑的快活。他感应到了一种天人合一的地理发现与人神沟通。是的,中华传统文化不灭,四川本土文化生命力长在。

在孙和平教授眼中大巴山深处的通江县泥溪乡梨园坝村马氏家族古村落民居建筑群遗存有更多的科研价值------万绿丛中,藏着这样一个一里见方的小小坝子田园,一面斜斜的山坡,散布着一大片青瓦粉墙木柱的吊脚楼古老院落,一条弯弯的太极风水小河,顺着坝子边缘款款流过。河上有一座四块长条巨石搭建的平桥,连接了古村落通向外部世界的道路。一条生命的河,一首古老的歌,千百年来就这么静静地、默默地生息着,歌唱着,美丽着。

孙和平说,这一无疑是“大巴山深处香格里拉”的发现。她让我们想到陶渊明理想中的桃花故里,久久地陶醉于优美宁静的田园牧歌风情。城市人在现代工业文明的一片繁嚣背景下,梨园坝古村落,这是多么令人向往的世外桃源,多么理想的返璞归真。漫山遍野的绿色森林,像人山人海,像盛大节日的欢呼。感谢大巴山,感谢通江,给世人奉献了这么一个古村落的理想王国。

一大片民居建筑,类型多样,工艺及传统民居式样独特丰富,农耕文化符号齐全,整体民俗面貌颇具特色,马氏宗族祠堂虽然仅存地基、巨型石狮等遗迹,但其建筑景观的气派宏伟,建筑设计的精微理念等多方面都是可以作出清晰学理分析的,并不难想象,将来还有修复的极大可能性。这些建筑不少是清代遗存,甚至可能有明代的些许遗存。初步看来,其历史民俗文化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

孙和平教授认为梨园坝耕读文化能够从元代传承到现在,是因为有一个最基本的特色,就是古村落里“三位一体”的机制,村落里有宗祠、古戏台、书院,构成耕读文化最核心的要素,也给耕读文化带来了三大价值取向:崇尚文化、知书达礼、社会和谐,这“三位一体”的结构,,有力地推动了耕读文化的传承和社会的稳定。

古村落群是中国古代耕读文化和古代生态文明的代表,耕读文化理念给古村落注入了社会伦理道德的精神特质,这是一种高贵的美丽。耕读文化这种安生立命的哲学观,是数字时代的文化浪漫和奢想,在对文化的浮躁深感不安的当今,更值得保护和传承。梨园坝古村落群保护可以设立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进行整体性保护;进行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性保护;尽量做到保留原址、原状、原物的原真性保护;

首先要大力宣传,让村民认识到古村落宝贵的历史文化科研价值,从而激发他们的爱乡爱家之情,引以自豪,从而自觉积极地予以尊重、珍惜、保护。

绝不允许任何人动一石一瓦,更不容许自拆自建。任何新式砖混结构的建筑一律不得在里面建修。即使维修,也要统一安排,做专业性的修旧如旧。

古村落发现的消息传播,会引起人们的好奇追新心理,前来参观,这会给尚未落实保护

措施、不具备保护条件的村落

天宝古村落

造成一定的不利因素。因此,需要现在就要组织一定数量的人开展守望、巡逻等措施,凡有外人进入,都必须有人跟随陪同。

建立以乡党委、政府领导为核心的古村落保护领导小组,吸收梨园村各村民小组组长进入班子作为成员,实行分工负责制,以保证不出问题。哪里出问题,分管人承担责任。

其次积极申报古村落项目。“古村落”项目申报,在川东北至今还是一个空白。孙教授个人根据自身多年研究及工作经验,肯定认为,梨园坝古村落民居是川东北一带其所见的最后的历史文化古村落遗存,如此集中连片的古老民居建筑群落,较为完整地保留着大巴山区以穿斗木结构、吊脚楼等民居建筑景观特色、深刻遗存了农耕时期乡村社会的种种历史文化面貌,承载了马氏家族数百年来聚族而居的农耕生产生活的社会形态,以及丰富多彩的附属设施、符号元素,几乎成了唯一,颇为经典,价值宝贵,申报国家级项目的可能系数肯定在80%以上。

作为历史文化遗存项目,申报的方式、途径还很多,而且,其开发利用的前景也很广阔,诸如影视拍摄基地的建立、川陕苏区红色文化、山区绿色生态文化和本土民俗风情相结合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目的地打造、各种专门会议活动的备选场地、历史文化古村落教学考察研究基地的建立等。

探访通江县泥溪乡梨园坝村古村落民居建筑群遗存

巴中日报记者李秀东

梨园坝地处米仓古道的一个重要分支道路----洋壁道的一个节点上。

这是一个重要的军事路线,位于四川通江东北部,它北起陕西洋州西乡县,南经四川通江抵重庆,全长六十里。《太平寰宇记》载:“(洋州)南至壁州山路五百四十里。洋壁道一般由河谷取道,有两条路线入通,第一条从洋州,经镇巴西南、长岭、索垭、仁村(过街楼)、洋芋塘、九员关、竹峪关,再沿白石水(亦名青水)经洪口,沙溪到通江城。清嘉庆白莲教农民起义军入川亦取此道。第二条从西乡经牧马河、长岭风、白杨沟、柳树店、狭口、罐子山、射潭坎、钟家沟、太巴关、大爷庙、百雄关、龙池场、长坪、泥溪、苦草坝到通江城,此道南北纵贯县城东部的大通江河,到江口镇汇合后再北行80里至县城洗脚溪,经溪口、老官庙、木溪浩、毛浴镇、瓦室镇、烟溪场、碧溪场、苦草坝、长坪、罗家河等场镇至县北两河口,县境计程约370公里。在古时候洋壁古道基本上为兵旅之道,沿用在三十年代,红四方面军入川也取此道。”马氏家族是因为军事驻守才迁徙到这里的,山上的铁林寨就是一个明证。

梨园坝的风水格局

泥溪乡梨园坝村位于该乡西北部,距离乡政府3.3公里,幅员面积8.9平方公里,辖5个农业合作社。现有户数310户,总人口1300余人。梨园河由北向南直穿而下,流入大通江河。河上一座人工小桥,连接里河两岸4000余人的必经之道,似有“小桥流水人家”之佳境。该村依山傍水,山清水秀,土壤肥沃,盛产水稻、小麦、玉米等农作物,梨园河里产团鱼、鲫鱼、鳙鱼、鳝鱼等鱼类,是泥溪乡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梨园坝人民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休养生息,过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

梨园坝古村落的建筑大多坐北面南,依山傍水而建,两侧的山岭犹如两条飞龙将梨园坝环抱其中,在龙首回望之外,自然天成“青龙嘴”、“回龙穴”,前面不远处,一座凸起的

圆形山如一颗巨大的龙珠,此乃“回龙转案”之地形。村落北靠大山,左边的梨园河自北向南直穿而下,在村子的南面形成一个水潭,右面一座山头仿佛一只巨虎盘踞欲跃,村内有天然的石书、石锣、石鼓、石钹、石盔等(部分在文革时期被破坏),此正所谓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在风水学上是极佳之地。

二知府一将军二县令的故乡: 耕读文明的典型

在梨园坝马氏祠堂遗址,残存的清代道光年间碑文上,记录着梨园坝马氏族谱。相传600多年前,梨园曾祖马青钱(曾任顺庆知府)知此地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动员家乡父老从今湖北麻城孝感一带移民来此居住。曾议马氏族谱,老派20辈,新派100辈。老派结尾:英良天宝座,锦绣玉春芳;新派结尾:世袭民臣,万代乾坤。字里行间,无不透出一股霸气及雄心壮志。至第四代马泗龙(曾任广信知府)更是买田置地,大兴土木,家族产业空前强盛,奠定了马氏家族的基业。在明代出了位将军还有两位县令。此后几百年来繁衍生息,家族人丁兴旺,富甲一方,形成了今天梨园坝全村600余人的马姓家族。

在梨园坝马氏前坡,有一座规模宏大,雕刻精美的古墓,相传修建梨园坝马氏祠堂的主持人名叫马宏安,其媳杨氏的嫁妆有120套?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lu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路酌媪赣臀奘Q钍霞奕肼砑抑螅阪ㄦ仓潇乓硬幌匆拢┰嗑腿印?墒牵怀鋈辏钍衔抟赂唬啬锛宜饕锛胰衔拮背渥悖阄从υ剩缓贸商齑┳乓惶自嘁路B砗臧卜⑾趾螅橹?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ren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人数落杨氏,并要杨氏立下毒誓,议定“勤俭持家”之族规,并在祠堂和其自家堂屋的门楹上刻上“勤俭持家”。祠堂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拆除后改建了学校,已无从查证,但马宏安自家堂屋遗存的门楹上用蓝色瓷器碎片嵌入硬木拼成的“勤俭持家”四个大字至今可见。

马宏安去逝后,杨氏不思悔改,聘请工匠在马宏安墓旁修建墓碑,对外声称为马宏安造新墓,实为自己建活人墓,历时三年才完工,花光储蓄,其子也因无钱治病而早逝。族人认为杨氏违犯族规,触犯誓言,其死后未被葬入该墓中,这便是“寡妇空墓”的传说。此后,其抱养的儿子也数代均为抱养无子,马宏安一脉绝后。杨氏也成为当地人茶余饭后的笑柄,更为教育新媳妇的反面典型。

这里为何叫梨园坝,有三种传说,一说从前因当地村民大多姓梨而得名,至今还保留一些梨姓坟墓;二说因梨园河流经此地转过三道湾(因发洪水,给当地造成灾难,1972年洪水后,梨园人民将弯曲河道地段拉直,便于泄洪。),地形极象农民耕田犁地使用的犁辕,故取谐音而得名,再因地质结构变迁,地势较低,河沙堆积逐渐而成为坝子;第三种传说,在人们心目中印象最深,在民间广为流传,朴朔迷离,极具传奇色彩。据说当地出了一批很有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