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小学语文新课程的变化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4 04:24:54 作文素材
小学语文新课程的变化作文素材

篇一:谈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变化

谈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变化

作者:黄明霞

来源:《读与写·上旬刊》2014年第06期

摘要:新课程改革的实施,顺应了教学的发展,它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因此,需要我们在教学方式和教学技能上有新的变革。必须切实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在教学中自觉运用新课标、新理念、新思路、新教法于课堂中,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幅度提高教学成绩。

关键词:新课改;语文教学;变化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1-0076-01

1.新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与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相比,呈现出许多理念上的创新,认识上的深入,更加尊重学生个体等特点。

1.1 新课程标准突出语文课程的人文内涵。将语文课程和自然科学类的课程进行比较,可以看到,新课程标准更突出人文内涵,强调要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让学生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同时,语文课程中具有大量具体形象的、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因此,语文教育特别需要提倡师生之生平等对话,也特别需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特创新的理解。

1.2 新课程标准突出语文教育的实践性。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生学习母语,因为有早已具备的语言心理机制为基础,具有对本国本民族文化背景熟悉的有利条件,有丰富的学习资源,有大量的实践机会。因此,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1.3 新课程标准突出了语文教育维度的拓展。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理念出发,强化了课程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维度。从现代社会对未来公民素质的要求出发,对语文能力提出了新要求。课程目标的设定,充分考虑了前瞻性、适应性和包容性,还有可操作性,并把前瞻性是首要位置。课程目标体现了语文课程的系统性、整体性和阶段性。纵向结构是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横向结构是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方面。

2.新课程标准下小学语文教学策略

2.1 重视课前预习,渗透学法。把课堂上掌握的学法运用于课前预习中,既能巩固学法,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独立完成对课文的初步理解,提高学习效率,真正体现"教是为了不教"。把如何预习编成《三字经》:做预习,很重要,依学案,用学法。初读文,划词语,不明意,查字典。细读文,明内容,不理解,打个问。有感悟,作批注,课后题,试解决。查资料,不可少,上新课,效率高。每次新课前,学生按照学案提示,尝试运用学法,充分预习,因此,学习新课时,就心中有数,事半功倍。长期坚持,学生的阅读能力、自学能力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学习自觉,习惯良好,学法有效性不言而喻了。

2.2 创设教学情景。小学生因为其年龄等特点,认识理解事物的能力较差,但好奇心、求知欲比较强,教师应抓住这些特点,尽量创设教学情景,让小学生在情景教学中掌握知识,以提高学习效率。在创设教学情景中可以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来教学,多媒体能再现生活中真实的情景,让学生进入身临其境的问题环境,就会有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达到增强小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2.3 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就说明教师在课堂中,应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发掘学生学习的潜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自觉有意识的进行学习。要想达到此目标,教师应依据小学生的个性特点,合理安排适合小学生学习的内容,并寻找小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渐渐的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意识,真正的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3.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反复朗读,像朗读比赛,组织读书会、朗诵会,写读后感等,以发掘每个学生的智慧潜能,发挥学生的一技之长。在朗读过程中,理解内容,积累词句逐步提高阅读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如:我在教学《群鸟学艺》一课时,让学生在阅读中抓重点,引导学生对各种鸟的语言进行反复诵读,以悟出它们内心的想法和学艺的态度。同时,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自编自演了课本剧,他们那逼真的形象、丰富生动的话语、独特的表演手法,体现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样的教学让学生选择自己阅读感悟的精华,进行具体表述,让他们在各自品评中进一步得到升华。

4.采用灵活多样的、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和现代化,因此,在教学实践,教师要努力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的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教学方法有很多,例如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情境法、游戏法、观察学习法等。教师要掌握各种方法的特点、作用、使用条件和使用范围,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的不同灵活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并进行优化组合,使各种教学方法能够扬长避短,发挥教学方法的整体、综合效应。比如学习《晏子使楚》这篇文章时,应该提前让同学们回家查阅相关资

料,提前预习课文,把看不懂的地方勾画出来,待上课的时候给学生们时间自由讨论,引导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然后从这些问题入手,同学生们一起学习、总结。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也能培养学习的主动性。

5.结语

总之,小学语文的教学方法涉及到很多方面,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探索更好的教学方法,才能提高小学语文教育水平,才能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以更加科学、灵活的方式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篇二:新课程标准下小学语文课堂的变化

新课程标准下小学语文课堂的变化

在深入贯彻《语文课程标准》的今天,语文课堂发生惊人的变化,

迫切需要建造成一所乐园。孩子们在这所充满希望、充满绚丽的天

地里,不再机械地识记生字,不再乏味地朗读课文,不再听那灌输

式的讲解,不再死背古诗意思,不再心中有话不敢说??他们可以

尽情展示自己的风采,流露自己的真情,放飞自己的理想。

一、情感

教材中有许多文章文质兼美,无不寄托着作者丰富的情感,无不

蕴藏着巨大的审美价值。情感是审美感知的动力,只有当审美主体

对审美对象怀着一种强烈的期待情感时,才会产生审美感知。

(一)入情。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

“我想学”的积极气氛,使学习“变苦为乐”呢?我觉得必须让学

生“入情”。如:教学《小镇的早晨》,我鼓励并带领学生到河边欣

赏美丽的日出,再看看菜场热闹非凡的景象,然后到学校北边的建

设路边观察上班的车流和人群。有了较丰厚的生活积淀,学生在学

习课文是更好地把握文章思想情感,领略小镇早晨的无限美好的风

光,激发他们对生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故事性较强的课文时,就把最感人的内容先介绍给学生,也

可设计悬念,把学生的注意力和情感深深的吸引过来并锁定。

(二)动情。怎样才能使学生从“入情”到“动情”呢?儿童情

感的产生、发展与他们的认识紧密相联。因此,重要的一环,就是

让学生去认识,去感受课文描写的形象。例如:《黄山奇石》,精读

课文第三段时,从“抱着、蹲着、望着”和“一动不动”等词让儿

童体会此时的猴子不同于往日的顽皮。接着出示“猴子观海”的教

学挂图,引导想象:猴子在想什么?它怎么会一动不动地蹲在山

头?促使观察与想象相结合,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体

会到黄山的奇石真是有趣极了。这种内心的情感发展,驱动着孩子

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来。

二、个性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

健全的人格。”我们要为学生营造一种可以充分发挥学习个性,各

抒己见、甚至相互争论的研究性学习氛围。表现在语文教学中应该

大力倡导个性化学习,教师应注重创设满足学生需要的个性化教学

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引导学生进行体验,特别是学生个体的体验,

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实践操作、创设

情境、语言训练、组织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内心的体验,实现

语文教学的个性化。教学《猴子种果树》一文时,当进行到最后一

个环节:请小朋友们扮演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同一学习组练习讲一

讲这个故事。教师话音刚落,教室里顿时炸开了锅,同学们纷纷争

抢自己喜欢的角色,迟迟不能进入正题。这时,我才发现原来学生

都希望能根据自己的个性来选准要扮演的角色。因此,在教学中我

注意鼓励学生个性化。

(一)鼓励对文本理解的个性化。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这

一过程的教学完全迎合了学生的学习和表达的需要,教师的指导、

活动的组织也完全满足了学生的心理和生理需要,学生在受到情感

熏陶的同时享受到了审美的乐趣,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素质,所有的

学生都在无拘无束的活动中获得了最大限度的发展。面对同样的语

文材料,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体验感情等方面的差异,而产

生不同的理解和感受,老师只有正确认识这一点,学生的个性才能

得到发展。如教学《我爱你啊,中国》时,有的同学提出:“‘浓妆

淡抹’通常用在女子身上的,可这里为什么说杭州西湖浓妆淡抹?”

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想法去审视、去发现,让问题把学生从课文带

回个性化空间。阅读教学中要从尊重学生的个性需要、尊重学生的

独特体验出发,创设能充分满足学生学习语文需要的个性化氛围,

努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积极为学生创造条件,引导学生

动脑、动口、动手,让学生流畅地读、主动地说、甚至大胆地唱、

活泼地跳、自由地画??让学生的良好个性以语言文字为载体得以

健康、自由的发展。

(二)鼓励对作业选择的个性化。作业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

部分,教师应力求从学生的个性差异出发,满足个人的需求,从而

促使个性化的发展。结合教学实际,我设计三种作业:(1)自主型

作业,教师设计难易有别的多梯级作业,给学生留有选择的空间。

(2)实践型作业,为学生提供体验、实践活动的机会。(3)鉴赏

型作业,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进行鉴赏活动,促使知识向能力

(转 载于:wWw.SmHaIDA.cOM 海达 范文 网:小学语文新课程的变化)

的转化,增加文化沉淀。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及各种有利

的外部条件,自由完成作业。实践证明,个性化的语文作业,引导

学生强化实践操作,在操作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发展,

在实践活动中进行体验,有利于扩展学生知识,发展学生智能,将

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合作

合作学习是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可

以让学生自由地阐述自己的观点,畅所欲言。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

“小孩子得到言论自由,才能充分发挥他们创造力。”

(一)师生合作。在课堂上,我们教师应该做孩子的朋友,在他

们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热情的手,不再那样高高在上,不容侵犯,

实现师生之间的友好合作。比如:在教者、学者、作者三情聚焦,

产生共振的过程中,可能由于孩子语言单薄影响了共振的效果,这

时,教师要运用自身的文化语言提升孩子的语言。如在指导学生观

察珍珠鸟一文的主题画时,师问:“你会给这幅画起个什么名字呢?

能说说理由吗?”学生纷纷举手发言。老师的因势利导,使学生潜

移默化受到影响。

(二)生生合作。由于课堂教学的时间十分有限,不可能让所有

的学生有单独表现的机会,而小组讨论正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如学习标点符号的争吵,我让学习小组排练小话剧。不少学生将“争

论不休”、“大笑不止”生动逼真地表现出来,教室里掌声不断,笑

声不断。在学生表演的间隙,我扮成记者对“标点符号”们进行采

访,让他们谈谈感受,孩子有的说:“我懂得了个人的作用小,集

体的力量大”;有的说:“我们今后在集体中要注意团结,互相帮

助??”你看,学生不仅把握了文章中心,明白了道理,还锻炼了

自己的表达能力,还是合作力量大吧!因此,在学习课文时,我们

可以大胆采用这种互动合作方式,构成立体交流网络,改变传统的

师生单向交流。

新课程标准对语文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

为了学生成功的未来,就让我们做个有心人,静下心来,细细琢磨,

付诸行动,用语文这块阵地,开创出五色的乐园,让孩子们在愉快

中茁壮成长。

篇三: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角色的变化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角色的变化

语文教师在课程实施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教师与学生又是一种什么关系?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的角色要发生哪些变化?如何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本话题就这些问题展开讨论。

1.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

从教师和学生关系的角度来看,学生应该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一个引领者。从课程设计者、课程研究学者和教师的角度来看,教师又应该是课程实施的主体。也就是说,语文教师实施的课程,并不是别人设计好教师被动地执行的。只是被动地完成别人既定的课程设计,这样的课程是不能真正地落地、真正地生根开花结果的。所以说,从课程设计者、课程标准制定者,以及语文课程论的专门研究者与一线语文教师的关系角度看,语文教师应该是课程实施的主体,让理想的课程扎根在现实的土壤里,生成鲜活的语文课程是广大语文教师的责任。

在讨论学习主体、课程主体这一问题的时候,有一个概念需要澄清。课程标准里面有一句话:“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看到这句话,很多老师就可能这样理解,就是学生是主体,教学中的什么事都要围绕学生转。怎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呢?我们经常听到老师在讨论的时候说,这堂课我没处理好,大部分时间是我在说,我没有以学生为主体。我们认为,老师对“学生是主体”的概念理解错了。课程标准讲“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这里的“主体”应该是一个哲学概念,当然将来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是课程论的概念,但是实际上它来源于哲学概念。在词典上,“主体”有三个意义。第一个就是“主要部分”,指事物的主要部分;第二个就是哲学概念,是认识和实践的行为人;第三个是法律上的概念,是某一项行为的责任人,如赔偿主体、执行主体等。我们这里谈的这个“主体”,应该是一个哲学上的概念,应该指认识和实践的行为人。学习是一种实践活动,实践活动的行为人就是主体,学生当然是学习的主体。有一句话课程标准里面没说,因为怕说了以后引起糊涂。其实教师也是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体。一个是学习的主体,一个是教学的主体。

所以,关于“主体”的概念,应该在哲学层面进行理解。“学生是语文学习主体”里的“主体”,应该是指在语文学习中认识和实践的行为者,不是指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谁主要、谁次要的问题。离开具体的情境说“以学生为主体”,就会产生一些糊涂的认识,就可能把“以学生为主体”理解为“以学生为主”。这样的话,我们就可能问,以学生为主,那么以谁为次?就要把教师放在教学活动的次要地位上,就要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发挥组织引领者的角色发生冲突。在实践中,教师就会处于被动地位。

在课程实施中,教师担负着课程开发、课程建设等责任,所以说,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体。对教师地位的这种认识是不能动摇的。在把国家的课程标准落实到我们的教学中去,把国家这次课程改革的理念落实到我们的实践中去,教师有一个课程建设的权利,也有这样一个义务。这是从语文课程实施的角度,从推进语文课程建设这个角度理解教师的地位。但是,教师具体教学的层面,在学生学习的层面,应该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掌握语言文字运用的技能,不是靠外在的力量,不是给他们安装一套设备,教师的作用就是帮助“学习的主体”去认识、去实践,自主地把握规律,掌握技能。在教学的活动中,教师的责任是设计教学、组织教学。教师要把激发学生通过自己的言语实践活动,来提升言语实践的能力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

2.教师是语文学习的引领者

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我们深切地体会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教学行为之间存在着一个很大的距离。很多老师说,我们对新理念,对课程标准背得很熟,我们知道应该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方式,但是一到课堂上我们还是回到原来的方式当中。老师们认为,课堂上不讲课,就是没尽到责任。很多老师不愿意放弃自己熟悉的经验,不敢尝试自己没有做过的事情,害怕改革不好会出现问题。

经过十多年时间的改革,我们语文教师在角色上有了非常大的改变。通过对传统课堂与新课程的课堂进行对比,我们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到,不同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呈现不同的课程角色。在传统课堂上,教师一般是把预先准备好的知识一五一十地告诉学生,学生被动地听记教师的每一句话。课堂教学的气氛主要是靠教师的设问和学生异口同声的回答来创设的。传统课堂理想的效果往往是教师按部就班地完成预定的教学内容,学生学习的理想状态,就是专心致志地听讲。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就大不一样了。教师主要是在积极地创设知识学习的情境,促使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师生是学习的伙伴,是一个学习的共同体。课堂教学的热烈气氛表现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不同经验与认识的对话、交锋、碰撞和协商。课堂教学的理想效果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经历学习的过程,学生在探究中掌握预设的教学内容,并能得到修正补充。学生的学习融入了自己已有的经验,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有所积累、有所反思,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

语文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是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者,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引领者,又是语文课程的建设者。同时教师又承担一种伦理者的角色,在教学过程中,他承担着主流意识、主流价值观的教育责任。因此说,教师承担着复杂的角色。更为复杂的是,教师的角色存在于一个动态的关系框架当中,因此是一种动态的、变化的状况。在这种情境下,教师是这个角色,承担这种职能,一会儿到另外的一个情境下,他又转换成另外的一个角色,承担另外的一个职能。有一点是至关重要的,特别是在新课程背景下,那就是教师如何作为一个革新者的角色。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老师经常在思考教育,思考着是不是要改革,如何改革。但是最核心的一个思考应该是我们的教育,我们的学校,我们教师的价值是什么。教育的价值是培养人才,老师的价值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所以,课程改革应该从学生发展的角度进行思考。这样的思考可以破解改革给老师带来的压力和负担的难题,开辟一条心情愉悦的创新之路。在教育方式发生巨大变革的时候,在新旧观念碰撞的时候,走在前面的往往是以一个革新者的姿态出现的教师。这些教师是愿意接受新事物的人,是认为生活充满了无限可能性的人。这些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表现出非常明显的特点,就是他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环境,他愿意和学生分享人生的体验,鼓励学生自信地、有创造性地发展。

3.教师角色转变的实现

教师角色转变不是自然发生的。在转变自己角色的过程中,教师要经历新旧观念碰撞的痛苦过程。在新课程改革当中,首先要变革的是教师的观念和态度。我们要树立转变角色的意识。有一位老师写过这样一篇文章,提倡课堂教学要做到“三多”,即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多给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学习、自主探讨的机会;多给学生表达思想、展示自我的机会;多给学生评价的机会。其实这“三多”,就是教师对自身角色转变的一种观念和认识。 要转变自己的角色,就要深刻认识改革的意义。我们处于急剧变革的时代,改革是生活的常态,不改革才可能出现问题。在这样的社会环境当中,我们用什么样的心态面对改革,这可能决定我们教师的成功与失败。

要转变自己的角色,还要认识改革是一个过程,而不仅仅是一个结果。课程改革是循序渐进地进行的。在改革的过程中,我们的教师会始终处于不断地出现问题、解决问题,再出现新的问题、再解决新问题的状态之中。教师正是在这样一个出现问题、解决问题螺旋渐进的过程中实现专业成长,实现角色转变的。

要转变自己的角色,教师要把新的课程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细节中去。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角色转变的关键,是落实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新的角色如何体现到课堂教学当中,这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比如说我们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小组讨论应该是一个充分体现这一学习方式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可真正实行起来,我们老师会有很多的困惑。有的老师说,原来的“满堂灌”

不对,后来的“满堂问”也不对,现在的“学生满堂转”也不对。我到底应该怎么办?这个现象告诉我们,转变角色真不是一个轻松愉快、手到擒来的事情。

要转变自己的角色,就要置身于课程改革的实践之中。只有在改革实践中,老师才能遇到真实问题,才能实现对问题的探索,才能最终解决这些问题。比如说,老师在组织小组的实践中才能发现小组讨论的问题。很多人遇到点儿问题,受到点儿批评,就止步不前。这样是不能做成任何事情的。我们原来更多地关注学生在这一节课上学到了多少知识,获得了多少技能,这些是很容易观察到的,也是很容易被他人所认可的。但是教师新角色要求我们更多地关注在一节课上学生获得了哪些情感体验,学生在探究学习中获得了哪些方法和策略的体验。

在这里有一个案例可以印证教师角色转变的过程。十年前刚刚开始推行课改的时候,我们都倡导学生个性化地学习。有的老师让学生在阅读的时候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这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化的选择。原来都是明确地要求学生是齐读课文还是分角色朗读课文,现在读课文的方式由学生决定。可是,很多老师发现,学生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就不由自主地齐读起来。至于朗读时的语音、语调、语速的变化,如何体现对课文的理解的目标就无从谈起了。这说明,我们的老师在努力地试图改革,但是在改革和实践的过程当中,要遇到各种各样的具体问题,教师要会有目的地、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让学生采取有效的学习策略。

专题二 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教师的专业水平决定着我们整个教育的质量。近十来年,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近几年,国家每年拿出来很多经费做国培计划,特别是针对中西部教师培训力度更大。各个地方的教育行政部门,包括出版教科书的机构,都对教师做课程改革的培训。为了进一步提高语文教师的专业水平,我们应该探讨一下语文教师在专业发展方面的现状究竟如何,我们到底面临着什么样的问题,会遇到哪些困难。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很好地规划下一步教师培训的任务,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更有效的保障和措施。

1.教师的学历层次有了明显的提高

十几年前,我们中小学教师的学历水平普遍不是很高,当时很多教师非常关注学历进修,很多教师的专业发展之路就是他的学历进修之路。现在教师的学历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但绝大多数教师的学历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还有一大批具有高学历的人才走进教师队伍。目前,大量的本科学历,甚至硕士研究生学历的教师,都走上了小学语文教师的岗位。2010年课标修订组对语文教师的学历情况做了一个抽样调研。结果是,在小学语文教师中,45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已经占到了80%以上,近几年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均有大专以上学历。绝大多数地区,小学语文教师招聘的起始学历就是大专。近几年小学新教师的学历几乎都在大专以上,还有很多是本科、研究生的学历。据教育部发布的教育事业发展情况的统计公报,2010年,全国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率为99.52%,初中教师学历达标率为98.65%。另外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2.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针对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为了给教育行政部门和教师培训机构提供一些客观依据,许多教师、教研员、专业学者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工作。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如今的中小学语文教师队伍的主力军是中青年教师,教师的素质基础较好,有比较强烈的专业成长愿望。如果环境促使得当,他们应该有能力通过教师培训和教学研究等渠道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但是,通过调研,我们还了解到情况不容乐观。

有相当多的语文教师仍然认为,他们的工作任务就是完成教材要求讲授的内容,认为

多讲多练就能提高教学质量。有约一半的教师意识到教书与育人要并举,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要引导学生学会做人。他们觉得以前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不好。但是老师普遍地感到教学科研与他们的距离甚远,认为老师搞研究无从做起,他们也非常惧怕写教学论文,往往是到了评职称的时候,才会去准备教学论文,觉得撰写教学论文无从下笔。

多数老师缺乏有情趣、高质量的业余生活。我们常说竞争在8小时以外。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不少教师利用业余时间撰写教学反思、教学日志、教学随笔,有很多学校要求教师进行二次备课,撰写教学反思随笔,也有很多老师利用业余时间阅读教学理论书籍。这些老师都反映,他们8小时以外的生活非常充实。但是,还是有不少小学语文教师8小时之外是很少学习的。通过这个调查发现小学语文教师业余生活的安排办法。我们对“你利用业余时间做得最多的事情是什么”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排在第一位的是批改作业,因为他们说平时作业挺多,品种繁多,作业在学校里是批改不完的,只好拿回家。很多语文教师都是班主任,在学校里不仅有教学任务,还有班级管理任务,他们的确是挺辛苦的。排在第二位的是看电视,排在第三位的是阅读一些非教育类的杂志,看杂志的同时,有很多老师还选择了上网聊天。比较来说,读理论书籍、教育期刊的老师比例就比较少。在我们调查的老师中,有22.8%的老师在业余的时间读一些理论书籍,有17.7%的老师上网学习,有30.4%的老师做家务带孩子,还有16.5%的老师跟朋友去喝酒、唱歌、打牌等娱乐活动。语文教师,读书情况的确令人堪忧。优秀的语文老师李吉林说过,“一个自己都不喜欢读书的老师,不可能培养出喜欢读书的孩子”。在接受调查的158位教师中,从来没有读过教育理论书籍的有124位,占了78.5%;读过一本教育理论书籍的占13.3%,有21位;读过多本教育理论书籍的仅有13位,占8.2%。老师们反映,读过的教育理论书籍也大多数都是在师范院校中学过的教育学、心理学。我们觉得教师订阅教育期刊的状况也不容乐观。没有订阅教育期刊的教师占了70%多,长期养成的习惯,订阅教育期刊的老师占20.3%。我们觉得教师的专业发展现状不容乐观,仍然有相当数量的教师进取意识比较弱,专业意识比较淡薄,而且还存在一定程度的职业倦怠。

通过调查我们还发现了一个“阅读危机”的问题。从语文教师专业发展来看,阅读的习惯非常重要。教师在阅读过程中,如果没有一种快乐的体验,没有一种情感享受的话,那么对于课文的理解可能也仅仅停留在做教学参考书给的一些习题和答案的层面上。这样的话,他们在教学过程中,也只能是依赖于教学参考书。整个社会都存在不读、歪读、曲解的问题,什么戏说,什么穿越,抹杀文学作品的品位和价值。不读书,不会读书,这是当前存在的一个具有社会性、普遍性的问题。可以说整个社会都面临着一个阅读的危机。课程标准正本清源,提倡准确阅读文本,对经典名著、优秀诗文的阅读提出量的要求。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教师的读书要格外受到重视。学生读过了,学生会背了,要求学生一到九年级课外阅读量405万字,一到九年级背诵240篇(段),我们老师肯定要读好、要会背。

我们的语文教师在教学领域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崇尚训练的问题。教学就是告诉答案,学习就是做题,评价就是考试的概念,充斥我们很多教师的头脑。很多认为语文学习就是语文基础知识的记忆,就是基本技能的训练。语文老师的压力还是比较大的,每天早晨7点到校,一直到放学,放学后老师还要批改作业,批改不完还要拿回家继续批改。这个压力主要来自外部,社会、家长、学校都在向老师施压。我们看到,无所不在的补习班,漫天飞舞的教辅,在一定程度上把我们老师和学生崇尚自主学习的教育理念束缚住了。在课改初期,课程改革认为是“繁难偏旧”的一些内容,却恰恰大量地出现在教辅材料中。于是,老师就不得不加班加点,如果不补,考试时出现这样的内容,落下埋怨。教师的压力也来自教师自身。漫天的教辅,数不清的习题,最终是通过教师才走到学生手中的。可以说,教师在急功近利的大趋势下的随波逐流,使教育资源商业化、利润化的趋势愈演愈烈。使用现成的教参,使用现成的软件,使用现成的练习册,老师的教学看似轻松,实际上带来繁重的事倍功半的结

果。

语文教师在课程评价中存在的问题是以考代评。很多老师对学习的评价完全依靠考试。为了应付考试,平时就大量地做题。我们看到,有些教材,有些教辅,有些试题,并不是一线教师命制的。特别是市场上卖的试题,什么“状元”,什么“秘籍”,假借“状元”的名号,贩卖违背教育规律的黑货。但有很多老师和学校都迷信这样的一些题目。在这方面,建议老师,包括教研员,组织一些学校、一些老师,设计一些评价的方案,交流和研讨后再出台,给走在课程改革前面的老师提供一些空间,提供一些成长的环境。如果教研部门能够按照新课改的精神,推出这样的评价试题也好,监测也好,那么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非常快乐的事。这样的考试能够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支持。

专题三 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语文教师应该怎样提升自己,加强专业化发展?这个话题很大,涉及的角度也有很多。在这里,我们从语文教学实践和语文教师自身修养两方面,探讨语文教师专业发展问题。

1.在教学实践中实现专业发展,抓住教学的关键问题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在教学实践中实现的,不能离开语文教学奢谈自己的专业发展。在当前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特别是在课程标准修订后,教师应该抓住语文教学的关键因素,在落实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建议的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水平。

(1)抓好指导学生读书这一根本环节。在语文教学中,要把指导学生读书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课程目标的总目标”中要求,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教学建议”中要求,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评价建议”中提出:阅读评价要考查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考查其阅读的兴趣、方法与习惯以及阅读材料的选择和阅读量。

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都突出了读书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但是我们有的语文教师有点儿看不上这一举措,总觉得这样的学法和教法有点太原始,在教学法上讲不出多少道道。其实,这一朴素的做法,是学习语文最根本、最基础的一个环节,是真正行之有效的办法之

一。千百年来我们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首先是“读书”。“读书”由一个动宾短语已经凝固成一个词,表示“学习”“上学”,它所指的行为不只是局限于捧着书本朗读或默读,而是“学习”的意思。

今天我们重新认识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坚信读书是我们学习语文的第一要务。这次语文课程改革高举我国语文教育这一优良传统的大旗,强调“读”的质量、“书”的质量和读的过程,要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读出丰富的语文积累和良好的语感,读出文化品位、审美趣味、爱国情怀和时代精神。

(2)指导学生加强日常的积累。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总目标、阶段目标以及教学建议、评价建议中,始终强调语文学习要加强积累、在运用中积极调动自己的积累这一思想。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评价建议”中指出“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 有经验的老教师都会认为语文学习的功力在于积累,也难在积累。所以,这些最基本的读书、记诵、练笔等语文积累的策略应该是语文教师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工作。积累是一个天长地久的工夫,今天积累一点看不出来,明天积累一点也看不出来,若干年积累起来那就不一样了,你的举止谈吐就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你给人感觉就好像有学问的样子。“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句话它是有道理的。在语文学习中,把积累铭记在头脑中,积累丰富后内化了,就将让人家刮目相看了。

篇四: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角色的变化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角色的变化

新课程实施十年来,激活了许多语文教研中存在的问题,语文课程改革正在讨论中不断推进,教师的角色扮演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下面就结合我在本次培训学习中的感受,谈谈我在语文教学中所存在和遇到的一些问题:

1.教师是语文学习的引领者。

我们对新理念,对课程标准背得很熟,我们知道应该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方式,但是一到课堂上我们还是回到原来的方式当中。老师们认为,课堂上不讲课,就是没尽到责任。很多老师不愿意放弃自己熟悉的经验,不敢尝试自己没有做过的事情,害怕改革不好会出现问题。

在传统课堂上,教师一般是把预先准备好的知识一五一十地告诉学生,学生被动地听记教师的每一句话。传统课堂理想的效果往往是教师按部就班地完成预定的教学内容,学生学习的理想状态,就是专心致志地听讲。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就大不一样了。课堂教学的热烈气氛表现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不同经验与认识的对话、交锋、碰撞和协商。课堂教学的理想效果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经历学习的过程,学生在探究中掌握预设的教学内容,并能得到修正补充。学生的学习融入了自己已有的经验,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有所积累、有所反思,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 例如:在备课时,一些教师大致看看课文,就急于读教材,甚至照着教参写教案,搞“教材搬家”。课文中的一些知识,不加思索就照搬给学生,没有“化”的过程,虽然教学要求讲解完了,但由于没有消化,学生吸收根本就不好;反之,换一个角色,让学生自己找出问题所在,老师实时提示、指导,这样学生学习的兴趣就会倍增,同时也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2.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看到这句话,很多老师就可能这样理解,就是学生是主体,教学中的什么事都要围绕学生转。怎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呢?我们经常听到老师在讨论的时候说,这堂课我没处理好,大部分时间是我在说,我没有以学生为主体。我们认为,老师对“学生是主体”的概念理解错了。课程标准讲“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是课程论的概念,学习是一种实践活动,实践活动的行为人就是主体,学生当然是学习的主体,其实教师也是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体。一个是学习的主体,一个是教学的主体。

例如:把课程标准落实到我们的教学中去,把课程改革的理念落实到我们的实践中去,教师有一个课程建设的权利,也有这样一个义务。学生掌握语言文字运用的技能,不是靠外在的力量,教师的作用就是帮助“学习的主体”去认识、去实践,自主地把握规律,掌握技能。在教学的活动中,教师的责任是设计教学、组织教学。教师要把激发学生通过自己的言语实践活动,来提升言语实践的能力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

篇五:小学语文教师视角下新课程改革优缺点

小学语文教师视角下新课程改革优缺点浅析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小学语文教学方式开始备受人们关注,小学语文教材的变化,也促使小学语文教师开始转变教学观念,应用新的教学方式。本文在从小学语文教师视角分析了新课程改革的优缺点。

【关键词】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优缺点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一、新课程改革的优势

(一)教育观念的更新

1.更新原有教育理念,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新课程标准实施后,很多人认为,老师由过去的课堂主宰者变为了与学生平等交流的指导者,以前课堂上教师苦口婆心地整节课讲授的现象已不适合当前的教育形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全方位发展为目标。以人为本,在学习过程中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育方式要针对每一个学生,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要求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健康地成长,教师重视教学过程中个体差异的存在,对学困生要多方面教育,给予更多的关心,找到他们的发光点,使他们的学习成绩也能有所提高,给他们以合理的评价,新课程改革摒弃旧的不合理教学方法,从以前教师讲授为主的形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形式。

2.新教材的合理运用

在新的课程改革中,有不少老师认为:新课改适应当前教育现象,

改变以前的教育模式,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教师和学生能通过多种方法寻找更多的教学材料,使教师的知识结构更加合理。能够督促教师加强自身学习,不断以新的科学知识武装自己,更新教育观念,参加更多专业知识方面的培训,最大程度地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对课堂生成的各种资源能够充分运用。由此看出,教师对新实行的教材是肯定的,新教材的内容较比旧的课本内容更丰富,结构更加合理,知识层次更加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在新教材的试用中,新教材全方面的改变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欢迎,同时新教材在某些方面也使教师的认知水平得到了提高,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教材。

(二)老师们对新教材的评价

在新教材的使用中,很多老师认为,新教材内容的更新,知识结构的调整,主题训练的新颖性,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更加符合,更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新教材的编选,更加接近了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了人性教育,使学生学会和同伴交往,懂得了合作的重要性,在学习当中互相帮助,同学之间互相理解,勇于面对自己的错误。新教材内容的层次性,能够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注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三)新课程改革对学生的作用

新课改的实施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个性的成长,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的语言

交际能力,多种学习方式综合运用,如自学、合作、探究等,使学生和社会初步接触,了解当前社会的复杂形势,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使教师的教学过程也充满了乐趣。

(四)师生关系的变化

新课程改革,使得师生之间的关系得到了改善,以前教师只关注尖子生的学习,学困生得不到老师的关怀,但新课改要求全体学生共同发展,教育要着眼于全部学生的发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角色,而成为学生们的朋友,和学生们一块学习,共同进步,课堂教学当中,提倡师生互动,提高教学质量。

二、新课程改革的劣势

(一)从教师视角观察

1.教师的工作量增大

很多教师反映,在语文实际教学中,语文老师在课下要准备各种各样的教学资料,如制订教学计划,完成教学工作总结、学习笔记、教学课题的制作、教学论文、各科的教案等,基本上没有时间再进行教学方法的改进,大部分的语文老师都是班主任,还要顾及班级的各方面工作,也要占用很多的时间,大量的作业需要批改,课下的教学辅导也要进行,各种形式的测验、考试等,在无形当中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语文教师的身体状况也不容忽视。有教师反映:感触最深的就是语文老师没有时间休息,只是一味地工作和工作,还有来自多方面的教学压力,备课、上课外,还要书写各种材料,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很多老师都觉得整日疲惫不堪。

2.教师综合能力的培养

语文老师的工作繁重,工作压力大,作业批改量大,实行新课改后,语文教师的工作任务无形之中加重了很多,语文学科特殊的结构也给教师增加了工作量,各个方面的知识比较烦琐,学生要学习的内容很多,也给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因没有时间过多地学习新课程改革的内容,所以实际操作当中与当前的教学工作不能很好地衔接,使得教师自身也感到很迷茫,还有一些形式上的学习培训,也增加了老师的工作量。由以上内容我们可以看到,教师对于新课改是认同的,只有加强自身的业务学习,努力探讨新课改的方式方法,才能使新课改顺利进行。

(二)从教材的角度看

1.对基础知识的学习认识程度不够,只是在形式上追求多样性,没有进行实质性训练,学生知识掌握不够熟练,开展各种活动比较困难。

2.新教材不适合偏远地区的学生,农村偏远地区没有与之配套的教学资源,新教材的内容编排没有考虑到城乡差异。

3.新教材内容丰富,知识面广,对老师的业务能力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给老师也造成了不小的压力,很多人认为,新教材内容和实际有一定的差距。

三、总结

总之,很多老师都认为新课改的教学方式和实际不相符,老师只是奔波于教学方式的变化之中,而对于学生的成绩没有太大的影

响,再有就是很多的培训都注重于年轻的老师,大部分教师没有参加业务培训,还是应用传统的教育模式,这就需要在一定时期内,教师要抓紧加强自身知识的学习,参加各种形式的能力培训,以求尽快融入新课程改革当中。

参考文献

[1]戴爱举.对当前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考试周刊,2010(53).

[2]何招付.浅议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几个误区[j].青年文学家,2011(07).

[3]刘侃.在前进中思考——与新课程一起成长[j].中学语文,2010(24).

(编辑:龙贤东)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