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材料作文吴良镛院士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13:28:49 字数作文
材料作文吴良镛院士字数作文

篇一:材料作文导写(一)

材料作文导写(一)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作文。(60分)

一日,我和朋友在洛杉矶威尼斯海滩一家有名的咖啡馆闲坐。一位先生走进咖啡店,点了两咖啡,然后指一指店内的一面墙,对侍者说:“一杯贴墙上。”侍者恭敬地为他上一杯咖啡。客人结了两杯咖啡的账走后,侍者在墙上贴了一张写着“一杯咖啡”的纸条。墙上有很多这样的纸条,似乎这种方式是这里的常规。这让我们感到惊奇和不解。

后来有天我们又在这个咖啡店里享受咖啡时,一位拾荒者从容地走 进来,看看墙上,然后说:“墙上的一杯咖啡”。侍者以惯有的姿态恭敬地为他上了一杯咖啡,拾荒者用完后没结账就走了。我们惊奇地看着这一切。这时只见侍者从墙上揭下一张纸条,扔进了纸篓。至此,我们才明白了墙上“一杯咖啡”的用意。

这则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选择一个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自选文体,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立意角度】

(1)买咖啡的先生角度: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心存悲悯,关怀天下; 施舍与尊重

(2)侍者角度: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平等的眼光

(3)拾荒者角度:有尊严地接受

(4)咖啡馆:提供奉献爱心的平台

(5)社会角度: 举手之劳让世界更美;让社会传递正能量; 关注弱势群体;公民素养与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二、素材链接

1、“我女儿学校校长每天都会接送孩子上下学,还给他们鞠躬。”近日,居住重庆新牌坊的市民马先生告诉记者,这样的校长自己还是第一次遇见。据记者了解,自从该校从2008年9月1日开始建校以来,瞿拥军校长除了外出开会学习,每天都会准时在校门口迎接学生们。也有人质疑瞿校长的做法是不是作秀。对此,不少家长反驳:“一个人坚持几年都这样做,这能是作秀吗?”(9月11日《重庆晚报》)

一站就是6年,即使作秀,也是如此的令人感动。何况这“秀”一作就是6年,坚持做一件事,能坚持6年,有几人能做到?最重要的是,瞿拥军校长6年如一日,每天清晨对每一个孩子的微笑、鞠躬甚至是轻抚面颊,让每一个孩子在此刻都最大程度地感受到了平等、尊重与喜悦,也相信每个孩子都会怀着最美好的心情,去开始新的一天的学习与生活。有人说,“能不能悦纳来到你面前的每个孩子,这是我们衡量中小学校长教育家情怀的第一把标尺”。在这微笑中,在一声声问好声中,在孩子与校长相互轻抚脸颊的互动中,我们感受到了“悦纳”,感受到了瞿拥军校长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的人文情怀。

尊重每个孩子,尊重每个孩子的独立人格和生命价值,既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

育的必然归宿。这种尊重,有很多种方式,6年如一日地在校门口“悦纳”就是其中一种。所谓的师道尊严,并不是正襟危坐、高高在上装出来的,而是体现在微笑、鞠躬,或者尝一口饼干、击掌告别和抚摸脸蛋的细枝末节之中。孩子们在这样的环境下,每天看着迎送他们的校长和蔼可亲的面容,一定也会开心愉快,能健康快乐地成长。让我们为“中国好校长” 瞿拥军点赞,也期待会有更多的校长们能多一些人文关怀,能平等、和善地尊重和爱每一个孩子,能像瞿拥军校长一样,通过自己不同的方式,来“悦纳”每一个出现在你面前的孩子。

2、9月16日下午,92岁高龄的国家科技最高奖得主吴良镛院士一手拄着拐杖,在工作

人员搀扶下,一步步缓缓走上人民大会堂报告台。他坚持站着35分钟讲完了以《志存高远,身体力行》为题的报告。但放眼台下,大批后排学生一片片“倒”下,趴在桌上睡去。他们是北京各大高校的研究生新生。

3、他编写的《X光线诊断》,被誉为放射诊断学圣经,培养了一代人。

他,就是我国放射学奠基人之一--------影像大师荣独山,

他是30年代到80年代放射学的领军人物。

他培养科技人才,培养诊断人才,他跟孔夫子一样,弟子上千,遍布全国。

他像孔夫子一样,有教无类,有医无类。

作为医生,在他眼里,不管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只有两个字-“病人”。陌生人找他看病,他从不拒绝。他们都是直接在放射线的照射下工作的,近距离接触病人,荣老不允许学生戴手套,认为戴手套就会摸不准确,也让病人心里不舒服。

4、2011年3月16日中午,云南盈江县拉勐村,陈光标和灾民居手举捐款合影。陈光标从日本飞回上海后转机到昆明,连夜坐车赶到盈江,带着15万元现金向每名灾民发放200元现金。之后,他从一沓百元大钞中抽出两张并举起来,高声说:“请大家像我一样,将拿着钱的手举起来,我和大家合个影。”灾民们纷纷将手中的百元大钞举过头顶与他合影。

5、 二战期间,一位德国老人住在农村,对于在门口徘徊、逃难的人,他总是上前对那人说:“先生,你是否愿意帮我把栅栏里的这堆木头扛到那边角落里去,我老了,扛不动了。”当落难的人帮他扛好了木头,便心情愉快地在厨房里与老人共进晚餐。整个战争期间,城里逃难的人很多,那堆木头无数次地被从院子的两头来回扛过,而每搬一次,就会有一个客人与老人共进晚餐。而其实,那堆木头根本不需要搬动。当一个人有能力帮助他人时,却小心的把自己的优越感掩藏起来,给受助者创造一个机会,从而使他觉得自己的受助是因自己的付出而得到的报偿,既受助又不失尊严,这是何等的仁慈啊!

柏拉图曾对他的弟子说过:爱是天使行走在人的心灵最柔软、最柔弱的部分

6、常常在媒体上看到一些针对中小学生的关爱救助活动,一面是热情洋溢地提供帮助,一面则是羞羞答答地接受救助。孩子尚小,他们的心里还不够成熟,所以社会上在给予他们关爱和帮助的同时,一定要顾及他们的心里想法。深圳罗湖区曾组织了“爱心父母牵手困境儿童志愿活动”,他们为114名困境儿童找到了他们的“爱心父母”,很多记者等待拍下那令人激动的一幕幕,可整个活动过程,没有安排让孩子上台这一环节。面对记者的询问,本次活动的组织者道出了他们的初衷:这些被帮助的对象多为心智未完全成熟的小学生,他们大部分不愿公开身份,披露自己的经历。我们感到需要对他们的个人隐私给予保护,需要对他们给予尊重。我很赞同他们的看法,对孩子的关爱不仅应体现在物质层面上,而且应该体现在精神层面上,关爱有很多方式,方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够让受助者有尊严地接受。

助人可以给人以温暖,但如不顾及对方的心理感受,也可能会深深地伤害别人,在他们心上永远种下卑微的种子。当我们向孩子们伸出援助之手的时候,莫忘记:让他们有尊严地接受吧。

7、在山西榆次车辋村,有一座中国民居“第一祠堂”之称的常家“北祠堂”。这个三门四进、上下两院的祠堂中有一个相当精美的戏楼。这个戏楼始建于光绪三年(1877年),历时三年耗银三万两。

一向以诗书传家、勤俭持家为家风的常家,为什么要在这时建一个戏楼呢?原来,光绪三年,山西、陕西、河南、河北等北部省份遭受了三百年来最严重的一次旱灾,田地颗粒无收,被称为“外贸世家”、主业对俄罗斯出口茶叶的常家也受到了自然灾害的冲击,其贸易量只相当于正常年份的百分之四,维持这个有近800口人的大家庭的正常生活也比较难。

但在这时,常家不仅捐出赈灾银3万两,而且还拿出了3万两银子盖戏楼。

常家盖这戏楼不是为了自己享受,而是作为救济乡里的一种方法。因为同乡的许多人平时都过着小康生活,因而在这样的灾年,他们难于放下面子去粥棚领取施舍。为了让这些人能有尊严的吃下用自己的劳动换来的一粥一饭,常家规定,只要能搬一块砖就可以管一天的饭。这次大灾持续了三年,常家的戏楼也修了三年。从经济角度看,常家修这个戏楼是不合算的,但它体现出的那颗仁爱之心无法用金钱来衡量。尤其是常家能让受助者有尊严的得到帮助的“良苦用心”更是难能可贵,可歌可赞。

8、施善与尊严

纽约位于寒带,所以冬天常有大风雪,扑面的雪花不但令人难以张开眼睛,甚至呼吸都会吞入冰冷的雪水。有时前天晚上还是一片晴朗,第二天拉开窗帘,才发现已经积雪盈呎,连门都推不开了。

遇到这样的情况,公司会停止上班,学校也通过广播宣布停课,可是令人不解的是,惟有公立小学,即使那雪已经积得难以举步,却仍然开放。只见黄色校车,艰难地在路边接送小孩子,老师们则一大早就喷着白雾,铲开车子前后的积雪,小心翼翼地开车去学校。 据统计,十年来纽约的公立小学只因为超级暴风雪而停过七次课。这是多么令人不解的事,犯得着在大人都无须上班的时候让孩子去学校吗?小学的老师也太倒霉了吧?

于是每逢大雪而小学不停课时,都有家长打电话去骂,妙的是,每个打电话的,反应全一样──怒气冲冲地责问,再满口道歉、笑容满面地挂上。

原因是,学校告诉家长:在纽约充满着百万富豪,但也有不少赤贫的家庭,后者白天开不起暖气、供不起午饭,孩子的营养全靠学校的免费中饭,甚至多拿些回家当晚饭。学校停一天课,穷孩子就受一天冻、挨一天饿,所以老师们宁愿自己吃苦,也不愿意停课。

有家长问:“何不让富裕的孩子留在家里,贫穷的孩子去学校享受暖气和营养午饭?” 学校的答复是:“我们不愿让那些穷苦的孩子感觉他们在接受救济。因为施善的最高原则,是保持受施者的尊严。

9、微尘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组织,由无数匿名之人捐款而成,给需要的人送去钱财,却不留名,不求回报。这种慈善方式不仅给受助者留下足够的尊严,还很有可能感动他们,从此也加入微尘行列。由此可见,不同的慈善方式,效果其实大不相同。穷人也有尊严,当慈善遇上傲骨之人,最忌的便是一副高高在上的嘴。慈善的本意是帮助他人,不仅是物质上的,也有心灵上的。因此,用一种更温和,更合适的方式去做慈善,才能最大限度地帮助他人。10屠格涅夫:《乞丐》

我在街上走着……一个乞丐--一个衰弱的老人档住了我。红肿的、流着泪水的眼睛,发青的嘴唇,粗糙、褴褛的衣服,龌龊的伤口……呵,贫穷把这个不幸的人折磨成了什么样子啊!他向我伸出一只红肿、肮脏的手……。他呻吟着,他喃喃地乞求帮助。我伸手搜索自己身上所有口袋……。既没有钱包,也没有怀表,甚至连一块手帕也没有……。我随身什么东西也没有带。但乞丐在等待着……他伸出来的手,微微地摆动着和颤动着。我惘然无措,惶惑不安,紧紧地握了握这只肮脏的、发抖的手……。“请别见怪,兄弟;我什么也没有带,兄弟。”乞丐那对红肿的眼睛凝视着我;他发青的嘴唇微笑了一下--接着,他也照样紧握了我的变得冷起来的手指。“那儿的话,兄弟,”他吃力地说道,“这也应当谢谢啦。这也是一

种施舍啊,兄弟。”

我明白,我也从我的兄弟那儿得到了施舍。

三、范文欣赏

?

恰到好处的分享

分享不是施舍,不是囚禁他人的枷锁,而是恰到好处的幸福。

-------题记

分享是一树温暖的繁花开,是春光潋滟的四月天。恰到好处的分享,给熙攘纷乱的世界点亮一盏灯,让陷于困境的人不再彷徨失意;而不恰当的,刻意为之的分享则让人觉得“风刀霜剑严相逼”。所以,请学会分享,给需要帮助的人一些保存尊严的余地。

分享有时只是一杯咖啡,只要适时恰当的给与,定能温暖身心。洛杉矶威尼斯海滩上有一家远近闻名的咖啡店,顾客可以多点一杯咖啡,留给需要的人品尝。如此一来,那些生活窘迫,为饥寒所困之人便能得到帮助。他们不必放低姿态,可以从容不迫地接受陌生人传达的善意。恰到好处的分享让原本苦涩的咖啡增添些许甘甜,让原本低到尘埃里的卑微也可以开出一朵花来。

分享不是一蹴而就的兴致所及,而是日积月累的细流涓涓。即使力量微小,只要恰如其分,也能救人于水火之中。白芳礼,已是耄耋之年,本该乐享天伦,可他却不惧风雨,不畏日晒,骑着一辆破旧的单车四处拾荒,不为别的,只为尽力帮助无钱上学的孤苦儿童。岁月一轮一轮地逝去,一角一分聚积的微薄收入,竟也使300多名儿童重返校园。查看他的私人账户,发现余额为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这位平凡的老人为自己人生最后一幅画卷抹上了绚烂的一笔!他不索求任何回报,只是顺着自己的心,循着善意的道路走下去。既成全了自己,也恰恰给了他人最需要的帮助。

而不恰当的分享就如同厚厚蚕茧,层层桎梏,让受助者惶恐不安,甚至失去尊严。耳熟能详的“嗟来之食”的典故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春秋战乱,流民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可对于黔敖傲慢的呼叫“嗟!来食”,还是嗤之以鼻。因为这种分享太过傲慢,似乎在一杯鲜美的果汁里错放了调味品,苦涩不堪,难以下咽,自然宁愿饿肚子也要弃之不顾。

那个昂首傲视,高调行善的陈光标亦是如此。他在云南盈江县拉勐村的救灾现场毅然捐赠15万元,善举可歌可贺,但发放资金后,他却要求所有受助村民高举纸币和他一起拍照留念。或许他永远不会知道,那些灿烂的笑容背后是悲凉的无奈,是紧咬牙关的酸楚。陈光标的心里 获得了极大的满足,但他的所谓的虚荣心却一步一步吞噬了别人的尊严,把大家的苦难曝光在世人的视野中,只会让人更加痛恨自己的卑微可怜,反而渐渐感觉不到善意和温暖,这样,岂不是违背了分享的初衷?

深圳罗湖区的志愿者们就很好地诠释了分享的含义。他们曾组织了“爱心父母牵手困境儿童志愿活动”,为114名困境儿童找到了他们的“爱心父母”,记者等待拍下那令人激动的一幕幕,可整个活动过程,却没有安排让孩子上台曝光这一环节。因为他们明白关爱更应该体现在精神层面上,助人与人温暖,更应与人尊严。

总之,不恰当的分享会让需要帮助的人觉得芒刺在背,像光着脚丫踩在瓦砾碎石上,欲罢不得,锥心之痛。而恰如其分的分享则如街角处的一米阳光,温暖而不炙热,使疲累的身心得以慰藉,却又不会失去尊严,接受得从容不迫,心安自乐。

(作者:罗子雄)

篇二:吴良镛院士讲稿实录全文

吴良镛院士讲稿实录全文(未经吴良镛院士审定)

来源:贵州团省委APP 黔青小伙伴、中国青年报记者邱晨辉录音稿实录

今天在座的90%以上都是刚入学的研究生,这是你们人生的新阶段,我热诚地希望你们在思想上也能够有一个新的境界。我今天在这里不讲大道理,因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学习资料汇编》上有好多文章已经将一些道理说的很透了。刚才韩启德同志又作了很重要的讲话。我作为一个建筑学人,自1946年执教于清华大学,至今已经68年,我只想将一些通过自己亲身经历所得到的体会跟同学们讨论。

第一,理想与立志。一个人一生不能没有理想。立志是人生不断前进的动力。要思考我这一生到底想要做什么?想要有何作为?有何抱负和志趣?想要从事什么专业?这在中学进入大学时必然要有所考虑,从大学进入研究生时代更需要进一步思考。立志往往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伴随着成长的经历、所见所闻所想而一步步顿悟、提升,当然,其中不可避免地会带有一定的偶然性。我之所以选择建筑事业,并作为一生追求的方向,是与我青少年时代成长的经历有密切的关系。我1922年生于南京,当时正值内忧外患,中国大地上战火连连,苦难深重。1937年南京沦陷,我随家兄流亡重庆,于四川合川继续中学学业,记得1940年7月27日高考结束的那天下午,合川城遭遇日军空袭,大火一直燃烧到第二天清晨降雨始息。当夜合川城大火冲天,而且狗叫的声音像哭一样,我敬爱的前苏州中学首席国文教员戴劲沉父子也遇难了。战乱的苦痛激励了我重建家园的热望,我最终断然进入重庆中央大学建筑系学习,以建筑为专业,这是一个开始。随着自己的成长,认识国家社会的发展,逐步对建筑事业发展的需求也就不断加深认识,对它的学习研究也就不断提高。

第二,选择。一个人一生不知要走多少十字路口,一个弯转错了就很难回到过去的志愿,因此道路的选择至关重要。人生中有太多太多的机遇、变迁,甚至有无限的偶然性,国家的发展、经济社会的变迁,乃至家庭中细小的问题都会引人转向,甚至于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回顾我自己的经历,有几次重要的十字路口:1948年我经梁思成先生推荐赴美国匡溪艺术学院求学,1950年学成后,应梁先生信中说到的“新中国百废待兴”的召唤,力辞种种诱惑,毅然从尚为英国盘踞的香港、在军警挟持下取道回国,投身到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建设和教育事业中,现在想来,如果当时留在美国,便没有此后几十年在中国建设领域中的耕耘和收获;1983年,我年满60,从清华大学建筑系主任的行政岗位上退下,当时张维校长邀请我前往深圳大学创办建筑系,我婉拒了他的盛情,坚持和一名助教,在半间屋子、一间书桌、两个坐凳的条件下创办了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到现在已经整整30个春秋,30年中我与研究所的同志们共同开展了一系列人居环境科学的研究与实践,当时若前往深圳,今生后期的工作则又会是另一番光景。类似的情况一个人一生不知要经历多少,回顾既往,我自审之所以没有“转错”大方向,很大程度上还是与早年“立志”相关,我很早便立志在建筑与城市的学术领域做一些事,在不同时期,根据现实条件,作出相应的选择。

第三,坚持。人生的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遇到困难是坚持还是退却?就我个人经历而言,不论是青少年时读书求学,还是年长后的研究和实践,几乎处处都要面对困难,也难免遭受挫折。年轻人很容易受到挫折影响而气馁,这里希望大家以宗白华先生讲的一句话共勉“不因困难而挫志,不以荣誉而自满”,这是在他写的《徐悲鸿与中国绘画》上的一句名言,要立志、要选择,在选择道路上更要有不惧困难的坚持。

以上主要讲良师益友的重要性。关于师生关系,我执教多年,颇有些亲身体会。韩愈《师说》有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老师最基本的职责。同时他还有两句话未必引起人太多注意,就是学生可以超过老师,“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两句话无论对教师和学生都非常重要,在学生刚入学的时候,老师可以发挥比较大的作用,进行启蒙、指导与引领,若干年后,学生的学识能力不断发展,便不只是师生关系,而是学术事业上的战友、同道。以我自己的经历为例,有件事值得一提,1999年国际建筑师学会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在北京召开,我被委任为大会科学委员会主席,负责起草大会文件,这一任务匆匆落在我身上,当时时间紧迫,又有其他任务,助手中只有一名学地理出身的博士研究生可以帮忙,当时的工作情况是:我每天清早将晚上写好的稿件交给他,由他白天整理,晚上他再交给我,我继续在深夜赶稿,如此往复,终于形成了《北京宣言》,这个文件获得咨询委员会的一致通过,并认为超出了“宣言”,所以被定为《北京宪章》,这也是国际建协自1948年成立至今通过的唯一的宪章。它说明师生共同在重大课题中合作,教学相长,成为共同战线的挚友,推动学术的发展。这名曾协助我的博士生现在已经成为清华大学教授,建筑与城市研究所的副所长。

第五,顿悟。回顾几十年的学术人生,我深切地体会到科学理论的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时刻保持对新鲜事物的敏感,不断注意现实问题与学术发展的情况,进行知识累积、比较研究、借鉴启发,逐步“发酵”,得到顿悟。我的学术道路上有以下几个顿悟可以与同学们交流。

顿悟一:建筑学要走向科学。我在1940年代,在战火纷飞中求学,初入建筑之门,学术思想的启蒙。1948年,赴美求学,接触到西方先进的学术思想。1950年回国,投身新中国城乡建设,参与长安街规划设计、天安门广场扩建规划设计、毛主席纪念堂规划设计等重大项目。这一时期因制度变革、政治经济等局面的变化,有诸多困惑。文革结束后,我满怀激情再次投身于建筑领域的工作中,希望冲破困惑的迷雾,找到建筑学的方向。1981年,参加文革后第一次全国院士大会,认识到,一方面是双肩学术责任的加重,另一方面是建筑学专业必然要向科学发展,否则难以适应形势的要求。

顿悟二:从“广义建筑学”起步,从建筑天地走向大千世界。通过对交叉学科理论知识的涉猎、对古代人类聚落遗址的考察,等等,我认识到建筑学不能仅指房子,而需要触及它的本质,即以聚居,说明建筑要从单纯的房子拓展到人、到社会,从单纯物质构成的建筑物要拓展到社会构成。因此,提出了“广义建筑学”。这本著作今年被译为意大利文和英文。

顿悟三:“人居环境科学”的追求,有序空间与宜居环境。“广义建筑学”之后,我仍在从各方面进行不断探索,希望得到新的领悟,基于对传统建筑学因时代而拓展进行种种探索及对国外种种城市规划理论的研究,逐步理解到,不能仅囿于一个学科,而应从学科群的角度整体探讨研究,需要追求一种不囿于过去的新学科体系,1993年第一次提出“人居环境科学”,人居环境科学探讨如何科学地利用空间,实现空间及其组织的协调秩序,即有序空间。人居环境科学始终以人为核心,人应当在空间中安居乐业,所有层次的空间规划设计都为人的生活服务,旨在创造适合于社会生活生产的美好环境,即宜居环境。

顿悟四:人居环境科学涉及诸多学术领域,要走向科学、人文、艺术的融汇。全球性经济危机、社会动荡、气候变化等问题不断涌现,都推动人居环境科学变成大科学,这是非常有前途的科学。它将迈向大科学、大人文、大艺术。科学——绿色建筑、节能减排等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等;人文——社会科学的融入、对社会中下阶层的关怀等;艺术——以人的生活为中心的美的欣赏和艺术的创造等。今年9月初,我在中国美术馆举行了题为“人居艺境”的展览,将我的书法、建筑、绘画、速写等作品进行展览,我进一步体悟到我们过去所居处的人居环境以人的生活为中心的美的欣赏和艺术创造,其中蕴含的艺术境界丰富、充实而又深远,从自然环境到人文环境,从个体人的生活到社会的运转,无所不包又无处不在,这已超出了我从40年代起所追求的建筑与艺术的并行学习,多种艺术门类以生活为基础,相互交融、折射,聚焦于人居环境之中,在某一门类中有独到之心得,都可以相应地在人居建设中有所创造和展拓,这可以说是人居科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其中尚有广阔的空间待我们去探索、发掘。

由于建筑设计的事物太庞杂,作为建筑学人,以上所说的是我结合自己学术人生经历的一些体悟,我也很难就自己的专业领域把今天的大会主题解说清楚。在座的同学们都来自不同的学科,但都应当关心多方面的学术思想的变化,多学科互补、拓展知识面,从而了解时代的发展与需求。例如,我上面提到的数学家冯康对多方面的研究均有涉猎、融贯综合,植物学家吴征镒既关心国家政治,又专注学术研究。他们都是青年人学习的典范。

对于青年学人,我认为在理性上对科学道德、科学伦理等似乎不难理解,关键在于身体力行。现在社会舆论的各个方面对于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的宣传屡见不鲜,相关的书籍、文章也很多,但是让人痛心的是,学术不端、学术腐败的现象仍时有发生,这些人也许并非对科学道德不理解,而是没有切实地将之落实到一己的心灵与行动中。因而,我想强调的是,必须志存高远、身体力行,从经典的哲理转化为一己之行动指南、行为通则,唯有此,才能慢慢地内化为属于你自己的精神财富,并且会在逐步顿悟中加深体会,并不断加强信念,持续前进。

如今,我虽已年逾九十,但仍坚守在教师的岗位上,仍要求自己以一种积极的精神面貌面向未来,随着年龄日增,必然有些事情由于体力不及等原因已经做不了,但是依然觉得当前正面临着一个大的时代,未来有无限的生机和激情,要促使自己力所能及地不断探索广阔

的学术新天地,建设美好家园、美丽中国。愿与广大青年学人一道共勉!让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篇三:2015考前冲刺最新版全国名校大考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训练63篇

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方法总结

新材料作文的致命弊病是“命意”,是“思想绑架”。所以,看似开放式的新材料作文,其审题立意有强烈的预定型和暗示性。如何抓住材料中隐含的命题意图,也就是抓住“命意”,是考场作文成功的前提。

一、新材料作文命题的三种主要类型

1. 社会生活类材料(现实生活)

2.理论哲理性材料(阐述道理)(一般多个片段)

3.诗歌寓言漫画类材料(寓理于诗/事/画)

二、新材料作文的特点

1、高度的开放性:“四自”:自主确定角度,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

2、严格的限制性:“三不”: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三、新材料作文审题三忌

一忌另起炉灶,二忌喧宾夺主,三忌抓现象弃本质,四忌主旨不明

四、新材料作文审题十法

1、提炼中心法; 2、抓关键词、句法; 3、由果溯因法;

4、由物及人法(寓意/诗意解读法); 5、分析关系法; 6、明确褒贬法;

7、多向辐射法; 8、舍次求主法; 9、求异同法(异中求同、同中求异);

10、寻互补法; 11、细节切入法

五、高考新材料作文命题趋势和考查范围

1、注重考查辩证思维能力;

2、注重考查矛盾分析的逻辑推理能力;

3、命题范围体现三个倾向:倾向于思考传统文化、倾向于关注现实生活、倾向于激

励学生健康个性;

4、命题内容回避新闻热点,但主题暗扣或隐射近期热点问题;

怎样应对高考作文?在考前最后一段时间,各位同学一定要广泛关注网站、新闻,随时开启积累作文材料的意识。其实,大多数应届毕业生的见识和写作水平差距不大,影响考场作文得分的因素主要是立意、书写、结构、材料、语言。如果能够积累一些新鲜的材料并运用到考场作文中,绝对会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的,当然肯定得分方面比较占优势。

六、高考考场作文评分基本标准

1、得分分为四个类型:

一类卷,60分至53分;二类卷,52分至42分;三类卷,41分至31分;四类卷,30分至0分。得分(60分)=内容(20分)+表达(20分)+发展(20分)-扣分(不封顶,根据后面的要求进行)

2、每个层次作文的基本特征

一类卷:中心突出,结构紧凑,材料充实、新鲜,语言流畅。

二类卷:符合题意,部分有偏离,结构、语言通顺。

三类卷:题意明显偏差,中心松散,内容空洞,材料不配套。

四类卷:完全偏离题意,中心散化,结构混乱,语言不通,错别字多。

3、扣分情况:

A、缺题目扣2分。

B、错别字,错1字扣1分,扣满3分为止(重复错别字不累计);抄袭的文章,抄袭800字的,按零分处理;有一半以上抄袭的,最多得20分;抄袭未写满的,0分至10分。

C、字数不足的,每少50字,扣1分;写够700字,扣2分至3分;写400至600字,只给25分;写200字以下的,按0分至10分打分。

全国名校大考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训练63篇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水从高原流下,自西向东。渤海口有一条鱼逆流而上,它越过浅滩,冲过急流,穿过湖泊中层层的渔网,躲过无数水鸟的追逐,飞上湍急的壶口瀑布,越过山涧,挤过石罅,终于游上高原。然而,它还没来得及发出一声欢呼,瞬间就被冻成了冰。

若干年后,一群登山者发现它还保持着游的姿态。一位年轻人感叹说:“这是一条勇敢的鱼,它逆流而上,冲破重重阻碍,终于到达了自己的目的地,虽死无憾。”一位老者叹息说:“这的确是一条勇敢的鱼,然而它只有伟大的精神,却没有伟大的目标,它极端逆向地追求,最后得到的只能是死亡。”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很久以前,一个乞丐讨饭时遭到一条狗的攻击,于是,下次讨饭的时候,他便捡了一块石头带在身上。但这次他遭到了两条狗的攻击,虽有一块石头护身,还是被狗咬了。又一次讨饭的时候,他便带了两块石头,可这次他遭到了三条狗的攻击。再次讨饭的时候,他索性带了四块石头,这次他恰恰遭到了群狗的攻击。最后,他不得不背着一篓子石头去讨饭。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问题,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材料类型】

【审题技巧】

【立意角度】

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灰尘和污物在我们的生活中普遍存在,甚至会改变生活中的我们。

有的人每天照一次镜子,看看脸上有没有灰尘和污物。端盆热水,洗去征尘,容光焕发地继续上路。

有的人每天照十次镜子,躲在屋里不敢出门,生怕沾染上灰尘。

有的人十天也不愿照一次镜子,只顾埋头赶路。弄得灰头土脸,没人愿与为伍。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材料类型】

【审题技巧】

【立意角度】

4、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一篇作文。

漏洞是在硬件、软件、协议的具体实现或系统安全策略上存在的缺陷,黑客和病毒制造者利用漏洞让病毒或木马侵入他人电脑,从而在未被授权的情况下访问或破坏系统。扫描电脑,就是为了修复漏洞,保护电脑,使其不出故障。那么我们的内心是否也需要扫描呢?

请根据你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①自定立意;②自拟标题;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明显;⑤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材料类型】

【审题技巧】

【立意角度】

5、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2014年11月26日上午,一段“瓜子哥牢骚不断被狂揍”的视频在网间热传。原来,11月24日,苏州一男子在公交车上大声嗑瓜子,并将瓜子壳直接吐在车厢内。一名身着西装的男子提醒他,让他注意场合。“瓜子哥”非但不听,还纠缠“西装男”,不断说“我和你什么仇什么冤”达数十遍,并扯坏“西装男”衣服,“西装男”终于忍无可忍,怒揍其十几拳。视频中未见有其他乘客劝阻“瓜子哥”嗑瓜子,也没看到有乘客拉开揍人的“西装男”。事件发生后,经警方调解,当事双方签订调解协议,“西装男”赔偿“瓜子哥”1OO元,“瓜子哥”答应不再纠缠。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6、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林清玄对窗子和镜子有过精彩的比喻:“一个人面对外面的世界时,需要的是窗子;一个人面对自我时,需要的是镜子。”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材料类型】

【审题技巧】

【立意角度】

7、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70分)

我发现,世界越来越喧闹,而我的日子越来越安静了。我喜欢过安静的日子。(周国平) 我想社会生活本来就是喧嚣的,或者说喧嚣是社会生活的一个方面。喧嚣这种现象,也不完全是负面的。(莫言)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材料类型】

【审题技巧】

【立意角度】

8、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费孝通老先生在80寿辰聚会上,曾经意味深长地讲了一句16字箴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材料类型】

【审题技巧】

【立意角度】

9、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中国作家丰子恺:孩子的眼光是直线的,不会转弯。

英国作家赫胥黎:为什么人类的年龄在延长,而少男少女的心灵却在提前硬化。

美国作家菲尔丁:世界正在失去伟大的孩提王国,一旦失去这一王国,那就是真正的沉沦。 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所思所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

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③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④不得抄袭、套作。

【材料类型】

【审题技巧】

【立意角度】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英国《太阳报》曾以“世界上最大的快乐”为题,举办了一次有奖征答活动。从应征的八万多封来信中评出四个最佳答案:(1)作品刚刚完成,吹着口哨欣赏自己作品的艺术家(2)正在用沙子筑城堡的儿童;(3)为婴儿洗澡的母亲;(4)千辛万苦开刀后,终于挽救了危重病人的外科医生。

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800字以上。

【材料类型】

【审题技巧】

【立意角度】

11、阅读下列文字,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的登泰山感悟是“山登绝顶我为峰”。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的感悟则是:“人生就像登山,不一定每个人都能爬到山顶,但爬了就好;不一定每个人都要登到山顶,但要一步一个脚印。”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材料类型】

【审题技巧】

【立意角度】

1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来自:WwW.smhaida.Com 海达 范文 网:材料作文吴良镛院士)

我们常常看见这样的画面:地铁上、饭馆里、电梯上、马路边,生活的每一个缝隙都被手机填满。朋友聚餐、家人团聚,“低头族”依旧忙着看微博、聊微信、玩游戏,就算搭话也是敷衍了事。“低头族”的队伍正在壮大,从年轻人到中老年人,甚至小孩子也在加入。

“低头族”源自英文单词phubbing,是一个完全被杜撰出来的单词,由phone(手机)与snub(冷落)组合而成,大意是因玩手机而冷落了周围的人的行为。2012年这个词被收进了澳大利亚全国大辞典。很显然,信息时代的无礼与冷漠正在全球蔓延。

要求:选准角度,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材料类型】

【审题技巧】

【立意角度】

1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前不久,92岁高龄的国家科技最高奖获得主吴良镛院士一手拄着拐杖,一手在工作人员的搀扶下,一步一步缓缓走上了人民大会堂的报告台,他用35分钟讲完了以《志存高远身体力行》为题的报告。

半个小时之多,他坚持站着做完了报告。但放眼台下,就在吴老做报告的过程中,大批后排的学生一片片“倒”下,趴在台上睡去。当天,台下坐着的是首都多所高校近6000名新入学的研究生。

看了上面材料,你有何感悟和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材料类型】

【审题技巧】

【立意角度】

1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周日,两同学相约去游览一座名山。登山之初,甲同学不慎跌了一跤,于是他觉得这一天真是晦气。一路上,美丽的风景扑面而来,乙同学陶醉其中,赞不绝口,甲同学却全然不觉,反而认为没什么看头。他指着一棵枯黄的树说,树都枯黄了,这山有什么美?山路越走越险。爬到半

篇四:吴良镛院士讲稿实录全文

吴良镛院士讲稿实录全文(未经吴良镛院士审定)

来源:贵州团省委APP 黔青小伙伴、中国青年报记者邱晨辉录音稿实录

今天在座的90%以上都是刚入学的研究生,这是你们人生的新阶段,我热诚地希望你们在思想上也能够有一个新的境界。我今天在这里不讲大道理,因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学习资料汇编》上有好多文章已经将一些道理说的很透了。刚才韩启德同志又作了很重要的讲话。我作为一个建筑学人,自1946年执教于清华大学,至今已经68年,我只想将一些通过自己亲身经历所得到的体会跟同学们讨论。

第一,理想与立志。一个人一生不能没有理想。立志是人生不断前进的动力。要思考我这一生到底想要做什么?想要有何作为?有何抱负和志趣?想要从事什么专业?这在中学进入大学时必然要有所考虑,从大学进入研究生时代更需要进一步思考。立志往往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伴随着成长的经历、所见所闻所想而一步步顿悟、提升,当然,其中不可避免地会带有一定的偶然性。我之所以选择建筑事业,并作为一生追求的方向,是与我青少年时代成长的经历有密切的关系。我1922年生于南京,当时正值内忧外患,中国大地上战火连连,苦难深重。1937年南京沦陷,我随家兄流亡重庆,于四川合川继续中学学业,记得1940年7月27日高考结束的那天下午,合川城遭遇日军空袭,大火一直燃烧到第二天清晨降雨始息。当夜合川城大火冲天,而且狗叫的声音像哭一样,我敬爱的前苏州中学首席国文教员戴劲沉父子也遇难了。战乱的苦痛激励了我重建家园的热望,我最终断然进入重庆中央大学建筑系学习,以建筑为专业,这是一个开始。随着自己的成长,认识国家社会的发展,逐步对建筑事业发展的需求也就不断加深认识,对它的学习研究也就不断提高。

第二,选择。一个人一生不知要走多少十字路口,一个弯转错了就很难回到过去的志愿,因此道路的选择至关重要。人生中有太多太多的机遇、变迁,甚至有无限的偶然性,国家的发展、经济社会的变迁,乃至家庭中细小的问题都会引人转向,甚至于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回顾我自己的经历,有几次重要的十字路口:1948年我经梁思成先生推荐赴美国匡溪艺术学院求学,1950年学成后,应梁先生信中说到的“新中国百废待兴”的召唤,力辞种种诱惑,毅然从尚为英国盘踞的香港、在军警挟持下取道回国,投身到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建设和教育事业中,现在想来,如果当时留在美国,便没有此后几十年在中国建设领域中的耕耘和收获;1983年,我年满60,从清华大学建筑系主任的行政岗位上退下,当时张维校长邀请我前往深圳大学创办建筑系,我婉拒了他的盛情,坚持和一名助教,在半间屋子、一间书桌、两个坐凳的条件下创办了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到现在已经整整30个春秋,30年中我与研究所的同志们共同开展了一系列人居环境科学的研究与实践,当时若前往深圳,今生后期的工作则又会是另一番光景。类似的情况一个人一生不知要经历多少,回顾既往,我自审之所以没有“转错”大方向,很大程度上还是与早年“立志”相关,我很早便立志在建筑与城市的学术领域做一些事,在不同时期,根据现实条件,作出相应的选择。

第三,坚持。人生的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遇到困难是坚持还是退却?就我个人经历而言,不论是青少年时读书求学,还是年长后的研究和实践,几乎处处都要面对困难,也难免遭受挫折。年轻人很容易受到挫折影响而气馁,这里希望大家以宗白华先生讲的一句话共勉“不因困难而挫志,不以荣誉而自满”,这是在他写的《徐悲鸿与中国绘画》上的一句名言,要立志、要选择,在选择道路上更要有不惧困难的坚持。

以上主要讲良师益友的重要性。关于师生关系,我执教多年,颇有些亲身体会。韩愈《师说》有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老师最基本的职责。同时他还有两句话未必引起人太多注意,就是学生可以超过老师,“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两句话无论对教师和学生都非常重要,在学生刚入学的时候,老师可以发挥比较大的作用,进行启蒙、指导与引领,若干年后,学生的学识能力不断发展,便不只是师生关系,而是学术事业

上的战友、同道。以我自己的经历为例,有件事值得一提,1999年国际建筑师学会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在北京召开,我被委任为大会科学委员会主席,负责起草大会文件,这一任务匆匆落在我身上,当时时间紧迫,又有其他任务,助手中只有一名学地理出身的博士研究生可以帮忙,当时的工作情况是:我每天清早将晚上写好的稿件交给他,由他白天整理,晚上他再交给我,我继续在深夜赶稿,如此往复,终于形成了《北京宣言》,这个文件获得咨询委员会的一致通过,并认为超出了“宣言”,所以被定为《北京宪章》,这也是国际建协自1948年成立至今通过的唯一的宪章。它说明师生共同在重大课题中合作,教学相长,成为共同战线的挚友,推动学术的发展。这名曾协助我的博士生现在已经成为清华大学教授,建筑与城市研究所的副所长。

第五,顿悟。回顾几十年的学术人生,我深切地体会到科学理论的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时刻保持对新鲜事物的敏感,不断注意现实问题与学术发展的情况,进行知识累积、比较研究、借鉴启发,逐步“发酵”,得到顿悟。我的学术道路上有以下几个顿悟可以与同学们交流。

顿悟一:建筑学要走向科学。我在1940年代,在战火纷飞中求学,初入建筑之门,学术思想的启蒙。1948年,赴美求学,接触到西方先进的学术思想。1950年回国,投身新中国城乡建设,参与长安街规划设计、天安门广场扩建规划设计、毛主席纪念堂规划设计等重大项目。这一时期因制度变革、政治经济等局面的变化,有诸多困惑。文革结束后,我满怀激情再次投身于建筑领域的工作中,希望冲破困惑的迷雾,找到建筑学的方向。1981年,参加文革后第一次全国院士大会,认识到,一方面是双肩学术责任的加重,另一方面是建筑学专业必然要向科学发展,否则难以适应形势的要求。

顿悟二:从“广义建筑学”起步,从建筑天地走向大千世界。通过对交叉学科理论知识的涉猎、对古代人类聚落遗址的考察,等等,我认识到建筑学不能仅指房子,而需要触及它的本质,即以聚居,说明建筑要从单纯的房子拓展到人、到社会,从单纯物质构成的建筑物要拓展到社会构成。因此,提出了“广义建筑学”。这本著作今年被译为意大利文和英文。 顿悟三:“人居环境科学”的追求,有序空间与宜居环境。“广义建筑学”之后,我仍在从各方面进行不断探索,希望得到新的领悟,基于对传统建筑学因时代而拓展进行种种探索及对国外种种城市规划理论的研究,逐步理解到,不能仅囿于一个学科,而应从学科群的角度整体探讨研究,需要追求一种不囿于过去的新学科体系,1993年第一次提出“人居环境科学”,人居环境科学探讨如何科学地利用空间,实现空间及其组织的协调秩序,即有序空间。人居环境科学始终以人为核心,人应当在空间中安居乐业,所有层次的空间规划设计都为人的生活服务,旨在创造适合于社会生活生产的美好环境,即宜居环境。

顿悟四:人居环境科学涉及诸多学术领域,要走向科学、人文、艺术的融汇。全球性经济危机、社会动荡、气候变化等问题不断涌现,都推动人居环境科学变成大科学,这是非常有前途的科学。它将迈向大科学、大人文、大艺术。科学——绿色建筑、节能减排等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等;人文——社会科学的融入、对社会中下阶层的关怀等;艺术——以人的生活为中心的美的欣赏和艺术的创造等。今年9月初,我在中国美术馆举行了题为“人居艺境”的展览,将我的书法、建筑、绘画、速写等作品进行展览,我进一步体悟到我们过去所居处的人居环境以人的生活为中心的美的欣赏和艺术创造,其中蕴含的艺术境界丰富、充实而又深远,从自然环境到人文环境,从个体人的生活到社会的运转,无所不包又无处不在,这已超出了我从40年代起所追求的建筑与艺术的并行学习,多种艺术门类以生活为基础,相互交融、折射,聚焦于人居环境之中,在某一门类中有独到之心得,都可以相应地在人居建设中有所创造和展拓,这可以说是人居科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其中尚有广阔的空间待我们去探索、发掘。

由于建筑设计的事物太庞杂,作为建筑学人,以上所说的是我结合自己学术人生经历的

一些体悟,我也很难就自己的专业领域把今天的大会主题解说清楚。在座的同学们都来自不同的学科,但都应当关心多方面的学术思想的变化,多学科互补、拓展知识面,从而了解时代的发展与需求。例如,我上面提到的数学家冯康对多方面的研究均有涉猎、融贯综合,植物学家吴征镒既关心国家政治,又专注学术研究。他们都是青年人学习的典范。

对于青年学人,我认为在理性上对科学道德、科学伦理等似乎不难理解,关键在于身体力行。现在社会舆论的各个方面对于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的宣传屡见不鲜,相关的书籍、文章也很多,但是让人痛心的是,学术不端、学术腐败的现象仍时有发生,这些人也许并非对科学道德不理解,而是没有切实地将之落实到一己的心灵与行动中。因而,我想强调的是,必须志存高远、身体力行,从经典的哲理转化为一己之行动指南、行为通则,唯有此,才能慢慢地内化为属于你自己的精神财富,并且会在逐步顿悟中加深体会,并不断加强信念,持续前进。

如今,我虽已年逾九十,但仍坚守在教师的岗位上,仍要求自己以一种积极的精神面貌面向未来,随着年龄日增,必然有些事情由于体力不及等原因已经做不了,但是依然觉得当前正面临着一个大的时代,未来有无限的生机和激情,要促使自己力所能及地不断探索广阔的学术新天地,建设美好家园、美丽中国。愿与广大青年学人一道共勉!让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篇五:吴良镛院士站着演讲台下成片睡觉

吴良镛院士站着演讲台下成片睡觉,大

学生要修德

16日下午,92岁高龄的国家科技最高奖得主吴良镛院士,一手拄着拐杖,在工作人员搀扶下,一步步缓缓走上人民大会堂报告台,坚持站了35分钟,作完了以《志存高远,身体力行》为题的报告。但放眼台下,大批后排学生一片片“倒”下,趴在桌上睡觉。(中国新闻网9月17日)

92岁高龄的院士站着演讲,本身就是一座道德丰碑,而首都多所高校多名新入学的研究生们,却成片趴在桌子上睡觉,实在让人不敢恭维,这不仅仅是对吴良镛院士的不恭,更是自身道德水准低下的自我暴露。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胸怀大志、报效祖国是全社会对悻悻学子的热切希望。为什么当今一些学子自我放纵到了这种程度?笔者认为,是我们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出现了问题,只重视了科学文化知识教育,而轻视了民族精神、社会文明的教育,从而导致了高

学历、低道德问题的发生,导致了积极向上、爱国奉献精神的缺失。

古人说:“人而无德,行之不远”。孔老夫子也说过:“君子忧道不忧贫”。青少年的道德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道德比智慧、知识和能力更重要。智慧再高,无德就会使智慧失去光芒;知识再多,无德就会使知识无法发挥作用;能力再强,无德就会使才能害人害己,甚至祸国殃民。因此,我们决不能对“92岁院士站着演讲学生成片睡觉”现象熟视无睹,而应该切实把德育放在学生教育的首位,努力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使他们从点滴做起,养成以德为荣的优良品格。

当然,作为学生自己,特别是年龄已经不小、学历已经不低的研究生们,应该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作为自己的必修课。就像习近平总书记讲得那样:牢记“从善如登,从恶如崩”的道理,始终保持积极的人生态度、良好的道德品质。不要把老院士讲的“大道理”看

轻了,那是蹉跎岁月的积累,是丰厚历史的沉淀,是多彩人生的浓缩,是对传统精华的提炼。因此,即使觉得再枯燥无味也应该认真听,认真记,认真学,在学习中培育自己对国家的责任担当,对知识的崇敬精神,对正气的昂扬激情,从而走好人生路,为实现“中国梦”奉献自己的青春。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