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武汉青山长江大桥地图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18:25:05 作文素材
武汉青山长江大桥地图作文素材

篇一:重庆长江大桥地图

《重庆长江大桥地图》发布 快来看看你走过几座

AA2014年8月21日06:41重庆晚报评论 -+

重庆晚报讯 “山城”、“江城”的地形地貌,造就了重庆“桥都”美誉。据粗略估计,目前重庆全市的各种桥梁已超过一万座。仅就长江大桥而言,在目前全国长江上已建设好的70多座大桥中,重庆就有32座,居长江流域各省市之最。这32座各具风采的长江大桥,你走过几座?昨日,重庆市地理信息中心、重庆地理地图书店发布《重庆长江大桥地图》,拿着这份地图去走桥,去看看“桥都”的美吧。

主城有11座长江大桥

据地图编制方介绍,完全位于重庆主城九区境内的长江大桥有11座,包括鱼洞长江大桥、马桑溪长江大桥、李家沱长江大桥、鹅公岩长江大桥、菜园坝长江大桥、长江大桥复线桥、重庆长江大桥、东水门长江大桥、朝天门长江大桥、大佛寺长江大桥、鱼嘴长江大桥。 其中,东水门长江大桥是最近建成的一座,于今年3月通车。

此外,广阳岛大桥和南坪坝大桥,是连接长江南岸与广阳岛、南坪坝两座长江江心岛的大桥,桥在长江之上,却没有完全跨越长江。因此,地图没有将它们纳入长江大桥之列。 公轨两用桥跑轻轨地铁

据介绍,重庆目前有5座公轨两用桥,分别是江津鼎山长江大桥、鱼洞长江大桥、菜园坝长江大桥、东水门长江大桥、朝天门长江大桥。这些桥都是既跑汽车,也能跑轻轨、地铁。 还有四座铁路专用桥,分别是渝黔铁路重庆白沙沱长江大桥、渝怀铁路长寿长江大桥、渝利铁路涪陵韩家沱长江大桥、宜万铁路万州长江大桥。

以及六座高速专用桥,分别是外环江津长江大桥(绕城高速)、马桑溪长江大桥(内环快速路)、大佛寺长江大桥(内环快速路)、鱼嘴两江大桥(绕城高速)、涪陵青草背长江大桥(南涪高速)、忠州长江大桥(沪渝高速)。

篇二:武汉长江大桥

武汉长江大桥 总叙

武汉长江大桥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蛇山和汉阳龟山之间的江面上,是新中国成立后在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复线铁路、公路两用桥,也是长江上的第一座大桥,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桥"。是武汉市的标志性建筑。

武汉长江大桥是苏联援华156项工程之一,于1955年9月动工,1957年10月15日正式通车,全长1670余米。上层为公路桥,下层为双线铁路桥,桥身共有8墩9孔,每孔跨度为128米,桥下可通万吨巨轮。武汉长江大桥将武汉三镇连为一体,极大的促进了武汉的发展。

1956年6月毛泽东提写的"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正是武汉长江大桥对沟通中国南北交通的重要作用真实写照。作为新中国建设成就的一个重要标志,大桥图案入选1962年4月开始发行的第三套人民币,是中国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2013年5月3日,武汉长江大桥入选《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桥的形态

1.桥面

桥面上下两层。下层设铁路双轨,南北列车可同时对开。两侧有2.25米宽小道,专供大桥养护人员行走。上层为公路桥桥面,车行道宽18米,可并行6辆汽车,设计荷载汽—

18、挂—100,其两侧人行道宽2.25米。正桥人行道外缘,铸有各种飞禽走兽的齐胸栏杆;大桥的两侧是对称的花板,内容多取材于我国的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有孔雀开屏、鲤鱼戏莲、喜鹊闹梅、玉兔金桂、丹凤朝阳、雄鸡报晓、鸟语花香、菊黄蟹肥、石榴结籽、猕猴摘桃、鱼跃荷香等,极具民族气息。人行道内缘后来增设了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防撞护栏。每隔32米矗立一对灯柱,兼作无轨电车供电线路的支架。入夜成串的桥灯远望如过江银龙,壮丽奇绝。 2.桥墩

正桥8墩9孔,每孔桥跨128米。桥墩基础施工采用“管柱钻孔法”,开创了中国建桥史上的新工艺。正桥钢梁由平弦菱形连续梁组成,钢梁设计三联,每联三孔。钢梁制作精确,由两岸平衡悬臂向江心拼接合拢。连续梁由一组绞式固定支座和三组辊轴式支座所支撑。在最高洪水位时,桥下净高18米,可满足上行大型轮船的通航要求。

3.其他参数

全桥总长1670米,其中正桥1156米,西北岸引桥303米,东南岸引桥211米。从基底至公路桥面高80米,下层为双线铁路桥,宽14.5米,两列火车可同时对开。上层为公路桥,宽22.5米,其中:车行道18米,设4车道;车行道两边的人行道各2.25米。桥身为三联连续桥梁,每联3孔,共8墩9孔。每孔跨度为128米,为终年巨轮航行无阻起了很大的作用。

篇三:武汉长江大桥

"建桥司令"彭敏魂系武汉长江大桥 14年前骨灰撒在

桥下

昨天,一位年轻的女子特地从北京赶到武汉,乘坐长江轮渡“江祭”。当渡船缓缓驶向汉阳对岸,她把一瓣瓣菊花撒向江心,满含热泪地说:“爷爷,我来看你了!”

她祭奠的“爷爷”,就是60年前时任中铁大桥局第一任局长、组织建设武汉长江大桥的彭敏。

老局长英灵

与大桥相伴

彭敏年轻时参加一二·九学生运动,在抗日战争中参加过百团大战,解放战争中领导了党的第一支铁路队伍;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他担任志愿军铁道兵团总工程师、中朝联合军运司令部抢修指挥所司令员,铸造了一条“钢铁运输线”。在朝鲜负伤后,他受命组建武汉长江大桥工程局,被任命为局长和党委书记,从1953年开始组织修建武汉长江大桥。 在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中,彭敏与苏联专家密切配合,充分发挥和调动了中国桥梁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战胜了1954年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用两年零一个月时间建成了万里长江第一桥,天堑从此变通途。

之后,彭敏又带领同伴,修建了南京长江大桥、郑州黄河大桥、重庆白沙陀长江大桥、湖南湘江大桥、广州珠江大桥。后来,彭敏从国家计委副主任岗位上离休。

69岁的彭倍勤是彭敏长女,她回忆说,父亲生前,人在北京,心却在武汉,仍像惦念着自己的孩子似的,经常说起武汉长江大桥。有一次,她从新闻中得知,武汉长江大桥第17次被撞,当她把这一消息告诉父亲后,父亲就流露出很心痛的表情,喃喃地说:不知道这次大桥是哪里被撞了,要是撞到桥墩肯定是没有问题的,因为桥墩很结实。

2000年3月6日彭敏在北京逝世。修建武汉长江大桥是父亲一生中最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事,因此,子女们决定把父亲的骨灰一半留在北京八宝山,一半撒在长江大桥下的江水里,让父亲的英灵与大桥相伴。

同年3月26日,彭敏长子彭勃和孙女彭艳来到武汉,没有通知任何单位,悄悄地将彭敏的骨灰撒在了其魂牵梦绕的武汉长江大桥下。

孙女悄悄来汉祭扫14年未间断

彭敏立下丰功伟绩,彭家人却非常低调;直到不久前,本报记者在崇仁路武汉收藏市场意外发现了一批上世纪50年代修建武汉长江大桥的老照片,为此进行寻访,才得知彭敏的这段身后事。

记者找到了87岁的邱长庚。

1955年至1960年,邱长庚担任彭敏的秘书。“我虽说只做了彭局长5年的秘书,但却成了彭局长在武汉的‘终身秘书’,凡是有关彭局长的事,大伙都喜欢找我,我也与彭局长一直保持着联系,我们两家人的关系也很好,他的孩子都喊我邱叔叔。”

邱长庚回忆,彭敏是从延安来的老革命,又当过铁道兵,对修桥技术方面也很在行,在局里威信很高。特别是他作报告,从不拿着讲稿干巴巴地念,他不要秘书写讲稿,都是他自己亲自写,讲起来深入浅出,风趣幽默,大家都喜欢听。

邱长庚说:“彭局长调到北京后,只要有机会来武汉开会,都会抽空去长江大桥上走走,他对大桥的感情很深。”

邱长庚的老伴、81岁的汪秀娥在一旁帮忙辨认老照片,她感慨地说:彭局长去世这么多年了,他的孙女年年清明来祭扫,从未间断。最为难得的是,孙女每次来都不打扰别人,总是悄悄地来,祭扫完后就匆匆离去。

汪秀娥赞叹道:“年轻人这样低调,继承了彭局长的作风,真是难得呀!”

“桥梁摄影第一人”的怀念

记者还找到了现在南京定居的原武汉长江大桥工程局摄影组组长任发德。

这些老照片很多是任发德亲手拍的,就连照片背面特别的胶水印痕都是他亲手糊的。虽说他一辈子拍了40多万张大桥的照片,被誉为“中国桥梁摄影第一人”,但这些照片全都放在大桥局的档案和相关资料里,自己大多都没有留存和备份。好在还有很多热心的武汉及全国收藏爱好者,把这些半个世纪前的照片保存得如此完好。他说:“当时拍时没觉得这些照片有什么特别,如今看来都成了珍贵绝版。”

从记者口中得知彭敏的骨灰撒在武汉长江大桥下,任发德既震惊又感动。“我这是头一次听说此事,其他老同事也都不知道。清明时节,我好怀念我们的彭局长,他既是个革命老干部,也是文化人,当年少有的高级工程师。说起来,能有这些照片存世,也与彭局长有着密切的关系。”

任发德回忆说,1953年武汉大桥工程局成立之初,彭敏局长就十分重视大桥工程每个阶段的技术总结。由于总结需图文并茂,就成立了摄影组,任发德任组长,他的日常工作就是根据工程进度,及时到工地拍摄照片。那时相机价格很贵,起初,只有135的相机,拍出来的照片很小;后来彭局长亲自批计划,买了进口大相机;在当时一切节俭的条件下,仅拍照冲洗的费用就高达每月3000元。

武汉收藏家联谊会文献专委会主任肖琴学昨透露,这批有关武汉长江大桥的老照片,将作为重要的文献资料,供相关专家进行研究和探讨,并在较短时间内整理好,面向武汉市民免费展出。

在这些泛黄的老照片中,有一幅的画面是:头戴草帽的彭敏(前排左一)和越南领导人胡志明(右一)席地而坐,画面上的人都在笑,他们在说什么呢?

1957年7月7日的《长江日报》记录了这个场景:

越南民主共和国胡志明主席,1957年7月6日上午从河内乘专机去北京,路经武汉。专机于上午11时10分降落武昌机场。

胡志明主席在机场用过便餐后,即驱车前往长江大桥工地参观。胡志明主席乘专轮抵达汉阳岸工地,当他看到高耸的引桥时说:“这么高?”大桥工程局彭敏局长答道:“从下面到公路桥面,有四十公尺。”胡志明主席看到引桥桥墩新砌好花岗石,问道:“这些石头从哪里来的?”彭敏局长说:“从湖南、福建等地运来的。”胡主席说:“福建也能运来?”彭敏局长回答说:“现在鹰厦铁路已经通车,我们是通过铁路运来的。”胡主席很随便的坐在新铺好的钢轨上,建桥的工人都跑出来夹道欢迎。胡主席翘起大拇指说:“你们搞得很好呀!”

武汉长江大桥被万吨巨轮撞了,但貌似丝毫无损,我记得小学课本也说是茅以升先生主持完成的,我看了腾讯、新浪等门户网站的评论,有讽刺新建桥梁差的(如广东九江大桥),有赞美毛爷爷时代工程人员,有赞美茅以升先生的,但是,很奇怪,都被反驳是前苏联政府建的,与中国没关系,但是我查了百度百科,其中有一段这样写:武汉长江大桥于1955年9月1日开工建设,于1957年10月15日建成通车,大桥的建设得到了当时苏联政府的帮助,苏联专家为大桥的设计与建造提供了大量的指导,但是中苏关系破裂之后,苏联政府就撤走了全部专家,最后的建桥工作是由茅以升先生主持完成。 按照这样说,并不是完全由前苏联建的啊,就好像原子弹一样,前期由前苏联帮忙,后来破

裂了,只能自己埋头苦干了~~~

所以我很困惑,究竟是谁建的,那么多人一口就反驳是前苏联建的~~~~

”武汉长江大桥“设计师茅以升:至死不被原谅的家外有家

我的母亲姓茅,生下我就把我放在外祖父茅于新家,茅以升是我的叔公。过去,我总觉得茅以升太知名了,写他的文章不知有多少,我如果再写他,很难把他还原成一个有血有肉、真实可亲的人。但叔公茅以升的另一面——爱恨情仇的一面,包括他的苦涩晚年,却少有人知,令人扼腕。

“金屋藏娇”被曝光

1946年,茅以升在上海工作,妻子戴传蕙在南京,处于两地分居状态。茅以升经一位朋友介绍同权桂云女士相识,茅以升见到权桂云后,立刻对眼前这个妩媚端庄的女孩产生了好感。权桂云也非常喜欢茅以升,觉得茅以升待人和善,脾气好,会心疼人,又会讲故事,非常幽默。权桂云温柔体贴,从不提任何过高的要求。尽管年龄悬殊,茅以升还是娶了权桂云女士,置了这一“外室”。

而这为茅以升晚年深陷家庭矛盾埋下了隐患。

1950年,中国掀起了“忠诚老实运动”,每人都必须将自己的隐私全部讲出来,这给茅以升造成了沉重的思想负担。戴传蕙曾经患过严重的忧郁症,茅以升不想让她再次受刺激,因此他有外室的事情一直对妻子隐瞒着。本以为可以相安无事,但“忠诚老实运动”开始了...... 在单位作出了交代后,在家就不可能隐瞒下去了。这对他来说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情,一来担心妻子难以接受,再次犯病;二来不知如何处理权桂云的去留。权桂云当时只有二十五岁,她不愿意离开茅以升。茅以升内心当让也不远权桂云离他而去,他该怎么办呢?他一直在寻找合适的机会向妻子吐露隐情,却总是找不到机会。

一天,茅以升同妻子闲谈,说到一位朋友的外室在上海报纸上刊登广告公开披露自己被遗弃的事情。妻子评论说,这一定是朋友的正室逼得太紧,逼她丈夫同外室断绝关系,丈夫没有办法,只好遗弃这位外室,外室便用这个方法来报复一下。戴传蕙的话给茅以升带来一点信心。茅以升想,看来妻子还是很大度的,这时候如果顺水推舟,承认外室的事情可能会被妻子理解。于是茅以升将他同权桂云从结识到在一起生活并有一个女儿等事情大胆地对妻子说了。

尽管茅以升料到这一坦白会使妻子难过,但他没想到妻子的反应异常强烈,听完后顿时变色,一语不发。在戴传蕙眼里,丈夫为人正直,对自己从无二心,她从未料到丈夫娶了二房。 从此以后,传蕙心情一直不好。茅以升的外孙女徐依协回忆说:外婆从来眉头紧锁,心事重重,好像没有高兴过。妻子的强烈反应使茅以升的生活陷入了被动、烦恼、焦虑之中。1967年,戴传蕙在抑郁中去世,孩子们对父亲和权桂

武汉青山长江大桥地图

云耿耿于怀。

深陷家庭矛盾

俗话云,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自叔公“金屋藏娇”被曝光以来,他的家庭生活就变得非常痛苦。叔公有五女两男,同戴传蕙育有六个子女,同权桂云育有一女。长子茅于越主要由母亲戴传蕙带大,同母亲的感情自然也更加深厚。自1949年起,茅于越就长期居住在国外,就连母亲戴传蕙去世时也未能赶回。直到1972年,于越夫妇才带着女儿踏上回国征途。

此时权桂云与女儿已经搬来同茅以升住在一起,但茅于越夫妇却向茅以升表示,只要权桂云在家,他们就不进茅以升的家,非要权女士离开不可,茅以升非常为难。他来找我大舅妈(茅于轼夫人)商量,求我舅妈想想办法。大舅妈于是找到权女士问她是否能顾全大局暂时回老

家苏州一住。权女士通情达理,答应同女儿回苏州,茅以升也很高兴,立即转告儿子可以回家住。

于越回来那天,全家出动去机场欢迎。哪里想到,到了北京后他仍表示不回家住,要住在宾馆。不仅如此,就连家门也不肯进,亲友们想见他就去宾馆,他年近八旬的老父茅以升也不例外,好不辛苦。有一次我们家请他们来吃饭,叔公茅以升也来了。席间,舅妈劝他们说,尽管理解他们对母亲的感情,但现在要从现实情况出发,父亲年龄大了,需要人照顾。可是于越仍然不愿接受权桂云。舅妈说,茅以升那天甚至说:“你怎样才能接受呢?是不是要我给你下跪?”

权桂云搬来同茅以升住在一起,对她来说,这是二十年来第一次同自己的男人生活在一起。但是她没有料到的是,茅以升的子女和亲友很难接受她。为了得到茅以升子女的承认,权桂云尽其所能:帮助茅以升料理家务,照顾他的衣食住行。孩子们留在北京时,权女士也非常精心地照看他们,她想尽量做得更好以赢得亲友的好感。但是茅以升的子女特别是他在国外的儿子,对权女士始终怀有无法释怀的怨恨。即便母亲已经去世,即便权女士住进茅以升家不到十年也病逝,这些子女们仍旧不放过他们的老父亲。

我自己就亲眼目睹茅以升遭亲友指责的场面,茅以升对此的态度是一言不发。这是茅以升采取的对策:以沉默做抵抗,以无言来反击,但他内心一定是很痛苦的。我二舅说他有一次亲眼看见茅以升为此掉了眼泪。他不知如何摆平这一关系,他疼爱子女,也深爱两位夫人,他只能选择无言的反抗。

他写过检讨信,一封又一封,乞求原谅,他承认犯错,也向子女认错。他们的小女儿玉麟回忆说:“母亲就是因为很清楚父亲受到的精神上的折磨,所以她的心情也非常忧郁。她知道这一切都是冲她来的。每当父亲因精神痛苦而犯胃痉挛时,她就默默地为父亲煮一个鸡蛋,硬壳蛋可以把胃痛压下去。

母亲是一个不会反抗的人,逆来顺受,但也许不会反抗更好,如果天天反抗吵闹,我父亲可能更不好受。她还是个非常勤俭克己的人,我记得最清楚的是母亲每年都会说:‘明年不死我就做一件棉袄。’因为她身上那件黑棉袄穿的时间太长了。可是直到死她也没有做成新棉袄。”

1975年,权桂云因心情忧闷病逝。她的死对茅以升打击也很大,他深感对不起这位跟了她二十年受尽委屈的弱女子。当他听到噩耗时,胃痉挛立刻犯了,而以后胃痉挛一直非常严重。

女伴病榻子绝父情

除了神经性胃溃疡以外,茅以升没有其他疾病,88岁以后视力严重衰退,90岁以后身体开始衰弱。1987年,茅以升因发高烧住院,在他身边照顾他的主要是小女儿茅玉麟。

茅以升晚年对小女儿茅玉麟一直放心不下。茅玉麟初中毕业就在工厂工作,婚姻生活也遇挫折。茅以升想,按照中国传统的说法,长兄如父,他的大儿子茅于越应该关照最小的妹妹茅玉麟。1979年,茅以升借去欧洲访问的机会,去了长子在瑞士的家。茅以升把自己的想法对长子说了。但是不曾想到,茅于越听了非常生气,不但回绝了父亲的要求而且从此再也不理父亲了。

可是父亲却始终念念不忘这个儿子。据亲友回忆,在他病重住院时,本以为茅于越会原谅他,会给他写封信,但儿子一直没有来信。茅以升天天盼望着,只等着有封信来,在弥留之际他仍旧念叨儿子。家人于是想了一个办法:编造了一封茅于越的信,对他说:儿子来信了!然后把信念给他听,茅以升于是手里捏着这封信告别了人世。

编辑苏银兰摘自江苏文艺出版社《我们家的人和事儿》

每次去武汉,中国桥梁网的记者都会去看望唐寰澄老先生,这已经成了惯例。这次武汉之行也不例外。这位为共和国的桥梁事业倾尽毕生心血的桥梁大家,如今已是85岁高龄。一场大病过后,步伐已不复往日的矫健,但在唐夫人的精心照料下,精神状态已明显好转。看到我们,唐老很高兴,眼睛里闪烁着惊喜的光芒。

毕生珍贵的典藏

每一次去唐老家里,有一个地方绝不可错过,那就是书房。唐老的书房整洁而风雅,一排排书柜上摆满了书和图纸。厚薄不一的专业图书、亲手绘制的一沓沓厚厚的图纸,还有已经泛黄的不可多得的老照片,都静静地伫立在那里,无声地诉说着老先生从青丝到白发、几十年如一日的风雨征程。这些物件,都被唐老视若珍宝,每次前来,他都会详细地为我们讲起每一本书、每一组图纸背后的故事,那神情像极了一位慈父向别人谈起自己的孩子。

如今,在唐老的书柜里,还保留着当年武汉长江大桥的原始设计草图和大桥建设前的相关资料照片。从这些珍贵的资料中,我们看到了尚在“摇篮里”的长江大桥,看到了这座巍峨的钢铁大桥诞生的曲折历程。弹指一挥间,时光已经跨越了半个世纪,有关当年长江大桥的收藏物都已经成了珍宝,而这其中,作为大桥设计者的唐老的这些收藏应该是最珍贵的,堪称第一号收藏,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

一桥飞架南北通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这是毛泽东主席当年为武汉长江大桥慷慨题诗,记下的隽永一笔。武汉长江大桥——这座横跨于武昌蛇山和汉阳龟山之间(龟蛇锁大江)的大桥,是中国在万里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桥梁。大桥于1955年9月1日开工建设, 1957年10月15日建成通车。此桥横空出世,引起了世界性的轰动与瞩目。说起这座在共和国桥梁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桥,我们不得不提起这座大桥的设计者——唐寰澄。

武汉长江大桥是中国长江上的第一座大桥,是唐寰澄先生的第一个作品。20世纪50年代,在武汉长江大桥建筑设计方案征集活动中,周恩来总理亲自批准“唐寰澄方案”为首选。唐寰澄的设计方案除了在技术上达到桥梁施工的要求之外,还十分重视美感,在主桥和引桥的过渡上充分考虑到了美学原理。可以说,武汉长江大桥是第一座中国人自己建造的现代化大桥。它不仅蕴含着丰厚的历史信息,而且在建筑艺术上的价值也很高,对之后许多桥梁的修建都起到了借鉴作用。

唐寰澄为新中国第一座长江大桥的建成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也给他带来了巨大的荣誉与成就感。他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大桥设计获奖后,政府发给了他一千多元奖金,他拿着钱高兴地买了国债,还给家里添置了一套新家具。这套具有纪念意义的家具,他至今还舍不得丢弃,摆放在家中的次卧里。

在老一辈人心里,武汉长江大桥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越了一座“桥”,它承载了那一辈人太多的梦想和荣光。。时光流转,五十多年过去了,它依然横跨在烟波浩渺的母亲河上,迎接着南来北往的过客,成为了伟大中华文明的一部分,在共和国的发展史上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日前,湖北省新公布了第五批共36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仍在使用中的武汉长江大桥名列其中。

篇四:武汉长江大桥设计鉴赏

武汉长江大桥设计鉴赏

摘 要:武汉长江大桥凝聚着设计者匠心独运的机智和建设者们

精湛的技艺。大桥历经了52 年风雨仍然坚固如初,傲然静卧。从

美学角度鉴赏武汉长江大桥的形式美以及它的实用性。武汉长江大

桥的美深深吸引着一批批接踵而至的游客从晴川阁、龟山、大桥到

莲花湖、蛇山、黄鹤楼,绵亘连接,相得益彰,组成一片宏大连绵、

美丽动人的景点群。它不仅是长江上一道亮丽的风景,而且也是一

座历史丰碑,在江城人们的生活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关键词:图案纹样;功能性;美学原理;形式感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

11-0035-01

武汉长江大桥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龟山和蛇山之间。是中国跨越长

江的第一座大桥。武汉长江大桥于1957年建成通车,正桥为公路

铁路两用的双层钢桁梁桥,上层为公路桥,车行道宽18m,人行道

每侧各宽2.25m;下层为双线铁路桥。正桥由3联(3孔为一联)9

孔跨度为128m的连续梁组成,共长1155.5m,连同公路引桥总长

1670.4m。正桥的两端建有具有民族风格的桥头堡,各高35米,从

底层大厅至顶亭,共7层,有电动升降梯供人上下。附属建筑和各

种装饰,均极协调精美,整座大桥异常雄伟。

一、文化背景

武汉长江大桥的建成,不仅使天堑变通途、让三镇成一体、将中

国的南北大动脉一线贯穿,而且实现了中国人民千百年来的梦想、

焕发了中国人民建设新生活的热情,因而,她叩动了亿万人的心扉、

牵动着亿万人的情怀。武汉长江大桥充分吸取武汉悠久、厚重的历

史文化,把一座普通的桥梁打造成为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精品工

程,把一座单一的桥梁建成了集通行、观光、休闲、旅游为一体的

文化景观,是武汉城市建设史上的一座新的标志性建筑。

二、艺术展现

(一)整体造型

武汉长江大桥正桥桥身满足了功能和美学原理(实用、经济、美

观)的要求,没有增加过多的和结构不发生关系的美术装饰,裸露

的钢架显示了技术与力量,强调的是大桥本身结构的协调。武汉长

江大桥引桥桥身则是采用拱的形式,这样一来,引桥的连拱和正桥

的钢架在形式上和材质上都形成了鲜明对比,同时,拱形结构在中

国古代桥梁上使用普遍,采用拱形便于引起人们对于这样处理的认

同感。

桥面采用了中国传统的重檐四坡攒尖顶。在细节的处理上又借鉴

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形式,比如花格窗,但是以桥台整体来看,外墙

的三段式、线脚、栏杆,都有武汉租界建筑的影子。这些形式的处

理和当时社会提倡“中国固有形式”的背景以及武汉的历史环境是

分不开的。

(二)护栏装饰图案

1、大桥护栏装饰图案的构成

武汉长江大桥两侧的护栏装饰图案全部采用具象的花、鸟、虫、

鱼、动物和植物作为造型素材,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用最具民族

特色的镂空剪纸手法进行塑造,构成了一幅幅美丽和谐的铸铁艺术

品。大桥两侧护栏装饰图案的民族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铸铁镂空雕花形式。武汉长江大桥两侧护栏是铸铁镂空雕花

式,选材铸铁是为了坚固,采取镂空雕花方式则是为了使民族特色

更加鲜明,镂空雕花的图案既精致又典雅,且富丽堂皇、经久耐看,

深受人们喜爱。

二是选用了国画的表现题材。大桥图案采取花鸟这种形式来表现,

这不仅是我国最常见的美的表现形式,同时也是最受人们欢迎的一

种形式。

三是采用了民间剪纸造型的手法。大桥护栏采用镂空剪纸花鸟图

案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是传统艺术同现代建筑美学的巧妙结

合。

武汉长江大桥的护栏所用材质既有别于古桥的石材,又有别于近

30年所建大桥的新钢材,而是选用质地坚硬、便于造型的铸铁材料。

大桥护栏造型没有古桥常见厚重华丽的石雕护栏望柱和龙兽浮雕,

也有别于当代桥梁护栏的机械式重复节奏。

2、大桥护栏装饰效果的整体与协调表现

纵观大桥的正桥,两端各有两个华贵典雅的庭式桥头堡,两侧是

一幅幅寓意深刻的剪纸雕花图案,每幅剪纸雕花图案间由横向的菱

形祥云图案间隔,菱形祥云图镶嵌在圆柱中间,每根圆柱中间有一

个小灯笼作的装饰,整体构成一幅美丽和谐的中国工艺美术长卷,

给人以无限美感和遐想。

三、历史意义

武汉长江大桥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天堑”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大

桥,也是古往今来,长江上的第一座大桥,是我国第一座复线铁路、

公路两用桥,武汉长江大桥建成之后,成为连接我国南北的大动脉,

对促进南北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武汉长江大桥凝聚着设

计者匠心独运的机智和建设者们精湛的技艺。大桥历经了52 年风

雨仍然坚固如初,傲然静卧。它不仅是长江上一道亮丽的风景,而

且也是一座历史丰碑,在江城人们的生活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

象。

参考文献:

[1]王宏建.袁宝林编著.美术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篇五:沈大高速公路和武汉长江大桥简介及图片

沈大高速公路是中国

大陆兴建最早的一条高

速公路之一,具有“神州

第一路”的美誉。全长

375公里,1990年完工时

为全部四车道,全立交,

全互通。2002年开始拓

宽改造,于2004年改造完毕,为八车道高速公路,设计时速120公里/小时。

1984年,沈大高速公路建设之初,中国没有高速公路的技术标准,建设者们学艺于日本和欧洲,并在实践中积累了经验,为接下来全国各地大规模修建高速公路提供了重要技术参考。而在沈大高速公路的改扩建工程中,建设者们两次奔赴韩国“取经”,将成熟技术和经验带回国内,并结合沈大路的实际进行移植改造,成功地解决了各种难题,并创造性地在全线路面采用SMA路面技术,使用改性沥青,使路面质量达到了北京首都国际机场跑道标准。

沈大高速公路以先行者的身份拉开了我国高速公路大通道建设的序幕,为中国交通史册掀开了现代化的一页。而随后的沈大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更是成功探索出了在经济上升阶段高速公路的成长规律,为我国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的实施积累了宝贵经验,提供了重要示范。

武汉长江大桥于1955年9

月动工,1957年10月15日

正式通车。大桥位于湖北省

武汉市,横跨于武昌蛇山和

汉阳龟山之间,是中国在万

里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铁

路、公路两用桥梁。

全桥总长1670米,其中正桥1156米,是铁路公路两用的双层钢木结构梁桥,北岸引桥303米,南岸引桥211米。从基底至公路桥面高80米,下层为双线铁路桥,宽14.5米,两列火车可同时对开。上层为公路桥,宽22.5

米,其中车行道18米,设4

车道;车行道两边的人行道

各2.25米。桥身为三联连续

桥梁共有八墩九孔,每孔跨

度为128米,桥下可通万吨

巨轮,八个桥墩除第七墩外,其它都采用“大型管柱钻孔法”,这是由我国桥梁工作者所首创的新型施工方法。

2002年8月至9月间,武汉长江大桥进行了首次大修。中科院专家测评,该桥的寿命至少在100年以上。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