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江苏溧阳史家祠堂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08:34:06 字数作文
江苏溧阳史家祠堂字数作文

篇一:溧阳 望族

溧阳 望族

一门五进士 两世四魁元(话说溧阳)

汤全明《 江南时报 》( 2010年12月09日 第 06 版)

“一门五进士,两世四魁元”,是溧阳“叔侄解元坊”的坊联,说的是作为溧阳望族的别桥马家,在明代科举考场上的风光。

一门五进士。马性鲁,字进之,正德六年(1511年)进士。其叔伯兄弟马从谦,字益之,嘉靖十四年(1535年)进士。其子马一龙,字应图,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进士。其侄马震章,字国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进士。后来还有马成名,字骏如,崇祯四年(1631年)进士。

两世四魁元。明代科举,童生参加“县试”,通过了称为“秀才”。全省或是几省的秀才联考,叫“乡试”,考上了是“举人”。乡试第一名叫“解元”,前五名都可称“魁元”。全国的举人进京会试,三轮后上榜的叫“进士”,前三名分别称为“状元”、“榜眼”、“探花”。马性鲁兄弟及其子侄在乡试中都名列前茅,马从谦、马一龙还分别在弘治二年(1489年)、嘉靖七年(1528年)的成为“解元”。当时的官府为了倡导读书上进的社会风气,专门在溧阳县衙左面立了“叔侄解元坊”。坊联就是“一门五进士,两世四魁元”,褒奖马家。

“解元坊”的树建,激励着溧阳的读书人,尤其是马家的子弟。后来,马从谦的曾孙马世俊终于大魁天下。马世俊(1617-1666),又名马世琪,少负盛名,豪言“平生不以第二人想”。但才华横溢的马世俊科举之路却不太顺。据说,参加乡试时,面对考题“渊渊其渊”,一心想拿头名的马世俊苦思冥想却不得要领。无奈挥笔写下打油诗:“渊渊其渊实难题,闷煞江南马世琪。一本白卷交还你,状元归去马如飞。” 顺治十八年(1661年),被当时的左都御史、著名文学家龚鼎孳赞为“真才子也”的马世俊,终于在全国会试中脱颖而出,终于成为了新科状元。这是溧阳的第二个状元,也是溧阳马家的骄傲。

马家真正“流芳后世”的是马一龙。1989年整理刊印的《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溧阳县资料本》,收集马一龙故事21个,都是“阿凡提”类型的智慧故事。但在溧阳民间,流传着更多的故事,把他描绘成卖弄才智、爱作弄人的“阴龊相”、“龊狭鬼”。以至于骂人时直接就是“你这个马一龙哦”!其实,这真是误会。溧阳的老领导路发今先生用了很多时间、精力研究之后,写了一篇《溧阳才子马一龙》。据他的研究,马一龙人品文品官品俱佳。作为农学家,马一龙的《农说》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作为文学家、书法家,马一龙著《玉华子游艺集》26卷;书法怀素,又自成一体,狂草《重修广惠庵碑》至今犹存,势巧行密,运笔狂放,龙飞蛇行,一气呵成,气势非凡;行楷《诗帖》今藏台北故宫博物馆,收辑于北京《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中。马一龙还效仿白居易,召集乡老贤长聚会,创立乡村八节—--观灯节、赏花节、除邪节、观渡节、乞巧节、泛月节、登山节、踏雪节。现在,溧阳民风淳朴,乡下还在过着这“四时八节”。这里有马一龙的功劳啊!

溧阳望族(二)(话说溧阳)

汤全明《 江南时报 》( 2010年2月25日 第 06 版)

溧阳望族,除了彭马史狄周,值得一提还有。先说说宋代名人后裔:

虞姓。为南宋宰相虞允文后裔。虞允文,四川仁寿人。善文能武。1161年,他以中书舍人、参谋军事官职,率一万八千人大破四十万金兵。1172年虞允文升为丞相,封华国公。1173年出任四川宣抚使,在蜀一年病逝。溧阳县志记载:“雍国公在下庵村(今社

渚宜巷村委会下安斗村)”下注:“旧志云:有宅在社渚义巷(今宜巷)”,虞允文有三子八孙。社渚、河口、河心一带30多个村居住的虞姓,皆为虞允文后裔。虞姓子孙居社渚,已近40世矣。社渚下安斗村旁,有一块石碑 “大丞相虞允文公之墓”,乃1931年重建。墓已久废为田地。

陆姓,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后裔。陆游之子陆子遹,在宋嘉定十一年(1218年)出任溧阳知县。当时,溧阳民生凋敝,百业萧条。他到任后,大力培植农桑,兴办学堂,发展交通,为百姓办了不少好事。陆子遹卸任后他调,留下了次子陆立基在溧阳。溧阳县志记载:“陆立基,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溧阳令子遹次子,游(陆游)之孙也。寓溧阳陆笪里,世族繁衍。”陆立基在其岳父陶晋初的居处陶庄村东南定居,子孙繁衍形成村落。因为陆姓集中居住地而得名陆笪里。如今陆游子孙在竹箦镇陆笪里四周20多个村庄皆有分布,并逐渐迁徙全市各地。

赵姓。鲁国公赵葵后裔。赵葵,湖南衡山人。为南宋殚精竭虑60年,屡立战功,曾任丞相,封鲁国公。他多次上书乞退。据溧阳县志记载,宋高宗批准他退隐溧阳度晚年时,将三块太湖石亲笔题词“苍云”、“忠义”、“高静”,赐予赵葵。现在“高静石”犹在,后人为它专门修筑了高静园。赵葵取韩愈“自有黄花晚节香”句意,在溧阳建“晚香堂”,后人称赵氏南府(今实验初中所在地)。赵氏北府(今光华高中所在地)为赵葵的侄儿赵淮居所。赵淮抗元牺牲,赵淮数子也在苦战中相继阵亡。朝赐“三忠”。 赵姓子孙因此贴门联:“二府家声远,三忠世泽长”。溧城镇湾里、水西,天目湖镇苏笪,社渚镇北庄、巷埂、史家边、杨圩等村的赵姓村民,皆为赵葵后裔。

杨姓。南宋溧阳县令杨邦乂后裔。1126年,杨邦乂任溧阳县令。1129年,完颜宗弼统金兵攻陷建康,朝廷官吏跪拜迎降,唯杨邦乂不跪,并怒斥贪生怕死的降臣。被害时年仅44岁。后来,赐封杨邦乂为直秘阁学士,并赐祭田三顷。杨邦乂子孙繁衍生息在溧阳城北一带已800多年。因杨姓集中居住而名杨庄。杨庄人聪明能干。创造了十分独特的水上运输工具--杨劈只船。船如长梭,长9米、宽仅70余公分,可快速在小河、沟渠中穿梭来往,为水网地带居民不可或缺的生活、劳作、交通工具。杨邦乂后裔中,有明代河南道御史杨刚、广东高州知府杨绍祖等。清华大学原副校长杨家庆也是杨庄人。

溧阳望族(三)(话说溧阳)

汤全明 《 江南时报 》( 2010年3月4日 第 06 版) 溧阳望族,再说几家。先说说少数民族的偰姓、普姓、把姓。

偰氏,乃元代高昌国相暾欲谷的后裔。回鹘人。祖先在如今的蒙古国偰辇河一带。暾欲谷的后代高昌郡侯哈喇普华,其长子任广德路总管时,因堂兄任职溧阳,就一起把家安在了溧阳城北的沙涨村。他把祖先生活过的“偰辇河”的“偰”作为自己的姓氏,改名为偰文质。所以,偰文质是偰姓的始祖。偰文质生六子,有五子为进士,真正的“五子登科”啊!元代溧阳县衙为此专门在沙涨村口树了一座牌坊—-“五桂坊”。 偰文质的三子偰哲笃、孙子偰斯还先后担任过尚书职务。“兄弟五进士,父子两尚书”,也算是一段佳话了。前几年合剌普华墓成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偰姓子孙汇聚溧阳沙涨村,有来自美国、日韩、东南亚的。沙涨偰氏子孙,如今散居全世界了。

普姓,与偰氏同宗。偰文质的堂兄弟沙里的威任溧阳达鲁花赤,卸任后定居沙涨村。他的孙子普颜不花在至正五年(1345年)会试右榜第一,成为溧阳第一个状元。普颜不花的后代以“普”为姓。所以,普姓乃状元公后代。

溧阳把姓,老祖宗是元代高昌王的三公子把把公。据《通志氏族略》说:把姓最初姓巴,古代有巴子国,以国为姓。汉灵帝时,侍中郎巴肃的儿子巴康官至尚书令。因董卓入朝,乃弃官隐遁,改姓把。溧阳的把姓,元时入居,元太祖入中原后,高昌王的三子把把公任江南

廉访司副使,后升为左丞相。嘉庆《溧阳县志》中记载:“把把公,高昌人,官江东廉访司副使,寓溧阳”。他的宅第在溧阳城东。今溧城镇倪庄有把家村、庄家村有把家园,上兴镇有把家村,吐祥村铜塘头也有把姓百多户,皆把把公后代。

再说说“红色”、“灰色”的陶姓、秦姓。

陶姓,三国时溧阳县令陶谦的后裔,晋时由江西彭泽迁来落户。溧阳陶姓,以陶家村最有名。新中国成立后,陶家村走出去的陶氏兄妹,包括国务院副秘书长兼法制局局长陶希晋,山西省省委书记陶鲁笳,黑龙江省妇联主席陶竞华等,陶家是名副其实的红色家庭啊。 秦姓。溧阳秦氏,是秦桧胞兄秦梓的后裔。秦梓与秦桧政见不一,弃端明殿大学士、知府官职,携眷隐居溧阳,在城里夏桥报恩寺旁住了五年,后移居山水秀丽的长荡湖畔。秦梓一生造福百姓,受人尊敬,人们称他为“高尚的典范”,将他的寓处称为尚典。现在溧阳东部、宜兴的秦姓,都是秦梓后裔。因为秦桧,后代蒙羞几百年。乾隆17年,南京学子秦大士科举考试第一,乾隆帝点状元时看他的籍贯、姓氏,犹豫了,问:“你是不是秦桧的后代”? 秦大士聪明过人啊,答道:“皇上,一朝天子一朝臣”。 皇上无话可说。秦大士中了状元,群众舆论很大。秦大士就到杭州祭拜岳坟,挥笔写下了“人自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成功化解了姓氏危机,让秦姓洗去了“灰色”。

话说溧阳汤全明《 江南时报 》

( 2010年2月5日 第 06 版)

话说溧阳,是想说清楚溧阳在哪里,为什么叫“溧阳”,溧阳这地方怎么样。

溧阳在哪里?

溧阳在江苏南部。很多人说溧阳是苏浙皖三省交界地。溧阳有时候也这么宣传自己。比如溧阳有个大市场,就取名“苏浙皖边界市场”。其实,溧阳只是南连安徽的广德、郎溪,东、西、北三面分别与江苏的宜兴、高淳、溧水、句容、金坛相邻。东南一角,看似与浙江接壤,实际上隔着一片宜兴的地呢。

从地图上看,沪宁杭地区像一把打开的折扇。溧阳就在折扇的几何中心位置。溧阳距上海、杭州在200公里左右,距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在100公里左右。沪宁杭地区高速公路密如蛛网,机场星罗棋布,这是中国经济最发达、发展潜力最大的区域之一,溧阳的地理位置,实在是太优越了。

为什么叫“溧阳”?

“山南水北谓之阳”。因为最初的县城筑在一条叫做“溧水”的河流北岸,所以就叫做了“溧阳”。 在现在的地图上,我们却找不到“溧水河”。那么,这条“溧水河”在哪里呢? 我认真查看了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溧水”很早就有了,是一条长江入海的分支,从现在的芜湖经高淳、溧阳、宜兴注入太湖,再由上海入海。那时名叫“中江”。这条中江又叫做“溧水”。从元代开始,这条溧水不再是长江入海的分支了,而是源于固城湖,在今高淳、溧阳境内称为“溧水”, 在溧阳这段又名“濑水”,入宜兴境内则称为“荆溪”,注入太湖。这条河因为伍子胥曾经疏浚治水时组织开凿了一小段,所以也称作“胥河”。那一段胥河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人工开凿的运河。

溧阳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溧阳历史悠久。老祖宗何时开始在溧水之滨繁衍生息,我也说不清。2004年底,南京博物院考古所对溧阳神墩遗址进行的发掘发现,早在7000年前,先民们就在溧阳境内以农耕为生,稻作农业、陶器制作甚至玉器的加工,都已经相当发达。经济交往、文化传播的范围也相当广大。溧阳春秋时属吴,战国时属楚,一度还曾属越。溧阳何时建县,说法不一。有的说是春秋时代,有的说在战国时代。有历史记载、证据比较确凿的说法是,秦始皇在公元前221年分封郡县时,就有溧阳县,县域包括如今的溧阳、高淳、溧水,属会稽郡,县

治在溧水河之北,今高淳县的固城。后来溧阳县域几经调整,高淳、溧水相继析出。县治先后在今高淳境内固城、今溧阳南渡镇古城村、旧县村、天目湖镇古县村。唐天复三年〔公元903年〕迁治于今溧城镇。

溧阳地灵人杰。1990年,经国务院批准,溧阳撤县设市。全市面积1535.87平方公里,人口78万,设10个镇(含2个开发区)。城区建成面积2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近20万。人均GDP7000美元左右,相当于于中等收入国家水平。旅游资源丰富的溧阳市,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天目湖水甜、茶香、鱼头鲜;南山则竹海郁葱无边,温泉风光旖旎。钟灵毓秀的溧阳人才辈出。科举时代,出了2名状元、173名进士。当代,溧阳籍两院院士有翟中和、沈学础、程顺和、史轶蘩等十余人,誉满中外。

溧阳,好地方啊!

篇二:溧阳史氏

溧阳史氏

史敬武

史敬武 字彦刚,别号松隐。父亲史礼之,要他专心学习。元朝延祐年间,征召为浮梁教授,他不去。史敬武一向接受父亲关于为人处世规矩的教育,学习能够掌握重点,而且加以应用。他教导子孙,必从宋朝儒者所说的小学开始(注:宋儒凡言小学仪节,如洒扫、应对、进退之类,都是小学),逐步把经史百家的书籍和古今治乱的道理钻研完毕。至正十二年,有叛军攻破溧阳,他练兵捍卫难民,州也恢复(注:当时溧阳为州)。见《史舜安传》。 以后,天下大乱,史敬武忧忿,写信给皇太子。信中略说,"从前天子因为四方不安靖,兴兵去讨伐。至正十四年九月,派丞相脱脱领兵。十二月,撤免了他。从此,连年不征,屡次大赦,只从事招安,显示朝廷懦弱,反而召来欺侮,虽然懊悔,哪里来得及。查考脱脱担任丞相,

他的毛病在于自满,不肯接受忠良的意见。现在这个人已经离职,七年之内,政治情况又哪里胜过以前呢?如果派脱脱统率军队,等待一段时间,责令他把事情办好,可以没有今天国家空虚、兵民散亡的忧患。这是我所以叹息痛恨的第一成法,如果拘泥于官吏的弊政,也不可能实现。姑且以我朝的典故来谈,鲁斋先生许衡(注:许衡,字仲平。学宗程、朱,博览多通,元朝世祖时,累拜中书左丞,谢病归。他善于教育,从游者甚多。自题其斋曰"鲁斋",学者因称鲁斋先生)说:'皇上以诚意爱护臣下,臣下就以忠心报答皇上。'奉使郝经(注:郝经,字伯常。为人尚气节,为学务有用。元朝世祖时,为翰林侍读学士,充国信使出使宋朝,被留不屈,居十六年归。卒谥"义忠")说:'纲纪礼义,是天下的元气。文物典章,是天下的命脉。'守臣陈祐(注:陈祐,字庆甫。博通经史。初为穆王府尚书,历河南府总管,累迁至浙东道宣慰使,遇盗死,谥"忠定"。<按陈祐之孙陈思谦传及《一统志》均作"祐",本传作"祜">)说:'治乱与人才有关,对人才的考选提拔应当慎重。'谏官许约说:'广泛荐举是为了搜求遗逸的人才。'现在采择这些主要的言论,献给殿下,希望放在左右,每天讲解明白。"这封书信,有一千多字,却未被采用。 起先,在至正十七年,本县发生严重饥荒,史敬武把银钱和粮食全部分给族人,又煮粥发给饥民,救活的人很多。等到写给太子的信不被采用,他就屏居乡里,更加显示信义,为保全乡党宗族打算。六十岁去世。遗书略见《艺文志》

史舜安

史舜安 号东埭。继承了父亲敬武关于小学(注:宋人凡言小学仪节,如洒扫、应对、进退之类,皆为小学)的教导,能孝敬父母、友受兄弟、恭谨俭朴,而且性情宽宏及于万物。溧阳州及乡里的人民都怀念与崇敬他。 他仪表堂堂,器宇非凡,体力充沛,超绝众人。当时正值边境动乱之时,社会动荡不安,他认真钻研兵法谋略的书籍,曾写了一篇《兵策》,呈献给朝廷。大意是说:府兵被废除后,能用来救一时之急的,只有依靠团练义兵了。实行的办法是把户口分为上、中、下三等;把人口也分为老、弱、壮三种,壮年的去当义兵,其余都是平民。上户与中户捐助钱财,下户要出人力。从众人中推选万夫、千夫与百夫的长官,官府给予他们职位和俸禄。另外再推选明于事理、品德高尚、通古达今的人来作总管。仍然设置

义仓,一定要在仓库里积蓄够地方吃三年的粮食来供养他们。十家编成一甲,使他们与官长之间建立起统属的关系。平时就分散居住在各个角落,战时则同心合力互相策应救援。仅集庆一路,即可以得到壮丁一百万人,足够用来保卫农村与城市。但朝廷没有采用他的意见。 至正十二年,异族军队攻陷州城。敬武父子拿出所有的家产把乡勇们团结在一起,各路也都建立了义兵组织互相支援。异族军队听到消息,撤走了。后来溧城再度被陷,州城里的人民都十分害怕,跑到长塘湖躲避,去依靠史氏的义兵保卫自己。不久,敬武父子与官军联合攻击入侵之敌,敌兵终于被歼灭了。这些事迹都记载在《林梦正、王全礼传》及《武备志》中。 到了明朝,舜安仍然隐居在家,不去做官。舜安以元代遗民自居,立誓不做明朝的官。收敛锋芒,隐蔽才能与行踪,专做德义的事教化乡里群众。曾修建宗族的祠堂,拿出田产供祠堂祭祀。社会舆论认为:他生长在社会改朝换代的时候,而不愿以智勇求取功名,与常傅汤李(注:指常遇春、傅友德、汤和与李文忠,均明朝的开国将领)等人为伍,是预见到将来有鸟尽弓藏的苗头。直到三、四代后,才有子孙在明朝做到显要的官(参据旧县志、《文献全集》、孔克齐《壬辰记变》、尚书林俊所撰写的《墓表》)。

篇三:江苏省溧阳市文化建设报告

江苏省溧阳市文化建设调查报告(别桥镇为主)

———水1202

江苏省溧阳市位于江苏省苏南,地处长江三角州,是著名的“鱼米之乡”、“丝绸之乡”、“茶叶之乡”。

溧阳市历史悠久,文化当然也就源远流长,今溧阳于唐武德三年(602年),由溧水县东境析置而来,建县史已达1410年,早期县治在今城西北四十五里旧县村。唐天复三年(903年)移治今溧城镇,至今溧阳建城史已达1100多年。 历史文化:

一、人类的发源地

4500万年前今溧阳市境内的上黄镇水母山出现中华曙猿,使人类在内的高级灵长类动物的发展找到了源头,其意义可与周口店北京人的发现媲美。进入人类时代后,代表旧石器时代打制石器在溧阳沙河、竹箦、上黄等多处出土;带柄石锛和玉圭等文物代表着新石器时代人类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水平,神墩遗址的考古发掘,进一步充实和丰富了马家浜文化的历史内涵;几何印纹陶器、铜剑簇等,展现了商周文化的生产水平。

二、孝子孟郊(曾在别桥镇任职)

唐代苦吟诗人孟郊,年届半百及第进士后任职溧阳县尉。孟郊到任后第一件事,就是迎奉母亲到溧阳,以尽孝心。孟郊有感于其母裴氏平时辛勤劳作,并三次亲送赴京赶考的慈母情怀,在溧阳写下了千古绝唱《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首诗亲切感人,催人泪下,能唤起普天下儿女的亲切联想和真挚思念。在1992年香港举办“最受欢迎的唐诗评选”中,《游子吟》名列榜首。随着该诗的广泛传唱,感恩之心也深深地植根于别桥人民的心灵深处。别桥的感恩是一种大爱,在于对自然、对社会、对家庭的一种深刻的感恩文化,感恩已经嬗变升华为溧阳各级政府执政为民的民本理念,大爱的别桥是开放的、包容的、谦让的,大爱的别桥是对大地母亲的挚爱,对生态家园的呵护,对人民的关爱、关心与关怀。孟郊曾经在我的家乡别桥镇任职,《游子吟》这首诗也是孟郊在别桥镇写下的诗篇,令我比较遗憾的是,别桥曾经在中心小学附近的广场上立了一个石碑,上面刻有《游子吟》这首诗,可是不知道因为什么,这个石碑被推掉了,后来通过文化局局长得知,因发展“广场舞文化”的需要才推了。

三、别桥后周村新四军纪念碑

后周村的新四军纪念碑主要纪念在别桥地区在“唐马之战”中牺牲的将领将士们。“唐马血战”。 塘马战斗从现在回看,无疑是新四军华中抗日根据地中,日寇出动兵力最多,规模最大的战斗之一;是新四军在八年抗战中牺牲人数最多的战斗之一;是新四军抗战中最大的一次突围战斗;是当时华中地区,尤其是苏南地区新四军和老百姓普遍知晓的战斗之一;同时在战斗中牺牲的罗忠毅、廖海涛两位烈士,是新四军对日作战中牺牲职务最高的将领。由于战斗最后的我方残败结局和江南抗战时期牺牲了级别最高的新四军两位将领而被主流军史研究者少有提起或羞于提起,“唐马血战”也就众说纷纭一直很难有统一定案,介于英雄宣传和遮掩之间。然而,时至今日,唐马之战在党史和军史上没有作出正式的、应有的和正确的评价,以致以讹传讹许多不正确的评论仍在媒体出现。我个人觉得对于历史采取某种选择性的回避和宣传,也是极不负责任的,那么以讹传讹许多不正确的评论在媒体出现就是必然。当然就会削弱“唐马血战”在中国民族解放战争应有的历史地位,也是对历史真相和历史人物的不尊重,也无助于历史研究者的正确表述。

现代文化:

溧阳市的现代文化还处于蓬勃发展阶段,还是先说说别桥镇吧。

一、别桥镇马家祠堂

别桥镇马家村祠堂是别桥镇一个别桥镇较为有名的地方,马家村当时修建这座祠堂的时候主要是因为要纪念溧阳古时候在马家村出过的两位有名的“知识分子”——马一龙,马世俊。祠堂内藏有一些古时候的书籍,有马一龙,马世俊的雕像,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马一龙中进士,因文学书法优等,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相当于现在中央办公厅秘书,后来又选授南京国子监司业,正六品官,相当于现在国立大学的副校长。马世俊,清代诗人,字章民,初号野臣,后号甸臣,江苏镇江府溧阳县人。顺治十八年(一六六一)状元,官翰林侍读。他的文章书法都很优秀,马家村人建造此祠堂就是为了让马家村永远记住这两位前辈,让后人向这两位学习。这个祠堂的建立更加让马家村的人团结,奋进,这种精神也影响着别桥人。

二、别桥镇文化体育中心

别桥镇文化体育中心始建于1999年,位于别桥镇镇东的老街上,之后经历了几次翻新,现在正是蓬勃发展的时候。虽然说别桥文化体育中心在1999年就已经建成,但是,这个文化中心在2006年左右才真正投入使用,现在别桥人民有了这个文化体育中心生活改善了很多。主要受益的是老年人和小孩。在文化体育中心内有棋牌室,主要供给老年人们在闲暇时光的时候消遣用。值得一提的是,

这个体育文化中心内还教学拉丁舞和跆拳道。这对于我们农村人来说是极为需要的,在农村,小孩没有地方培养兴趣爱好,这个地方正好提供了一个场所,为小孩的兴趣发展提供了一条道路,这个文化中心还时不时的会在别桥镇举行演出,以跆拳道表演和拉丁舞表演为主,这个表演及丰富了别桥镇人民的生活,也陶冶了人们的情操。体育文化中心内还设有机房,供年轻人上网使用。

三、别桥镇广场舞文化

和其他一些地方一样,别桥镇的一些“大妈”们也组成了一支支广场舞队伍,她们在每天晚上到特定的广场上去跳广场舞,这样既锻炼了自己的身体,也丰富了自己的闲暇生活,她们也举行定期演出,她们有腰鼓队,舞蹈队,等等,多姿多彩。广大居民的积极参与,不仅丰富了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还让他们在参与中得到启发、受到文化教育。使企业文化、社区文化、学校文化和家庭文化交相辉映,增进了居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加深了邻里友谊,增强了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促进了社区的和谐、文明。

镇府对社区文化建设做出规划

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教育活动是社区文化教育的生命力所在,也是增强社区文化教育吸引力、凝聚力,推进社区文化教育深化的有效方式。

(一)、群策群力,共建文明社区。为满足社区居民思想道德,法律知识等文化教育的需要。多年来,别桥镇特别重视对全镇居民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识的文化教育,充分利用社区内的镇党校、社区文化教育中心、团校、法制学校、家长学校、人口学校、村民学校和中小学校等阵地,组织社区居民学习公民道德纲要和法律知识等有关文件精神。在抓社区居民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识文化教育的同时,还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作为思想文化教育工作的重要渠道,富教于乐,通过一系列的文化教育活动,大大推进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二)、适时适地,开展老年文化教育。满足老年人闲暇文化生活文化教育的需要,别桥镇早在90年代就成立了老年学校,各行政村(社区)有老年服务中心,多年来,老年学校和老年服务中心针对老年人的生活,心理特点,根据时段为老年同志举办了美术、书法、舞蹈、烹饪、夏日去暑、冬令保健等学习、培训班。为了方便路远和村子里的老人受到文化教育,我们还要送教上门。还组织老同志开展书法、美术、烹饪、钓鱼等比赛活动。与此同时,我们还把有专长的老同志组织成爱国主义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文化教育、法制文化教育讲师团,成为青少年校外文化教育的好教师,也使老同志感到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三)、形式多样,开展体育文化教育。为满足社区居民文化生活文化教育的需要。我们充分利用社区文化教育中心、文化中心,中小学校、文化、体育、娱乐等各种设施,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活动,全镇每年进行一次全镇性的文艺汇演。各村(社区)、单位每年都要举行一次形式不定的群众性体育活动,社区腰鼓队、龙灯队、马灯队、舞蹈队、蓝球队、象棋队等十多支文体队伍300多人常年活跃在社区,丰富了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自身也在活动中得到锻

炼,愉悦了身心。

(四)、服务大众,抓好“理论慧民”基地建设。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新的历史时期党中央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为此常州以及溧阳市委宣传部十分重视我党理论工作的普及和文化教育工作,在别桥镇党委、政府的关心下,别桥镇的“理论慧民”工作得到很好的发展,别桥镇“农民大学堂”被确定为常州市第一批“理论慧民”实践基地。“农民大学堂”充分运用党校这块阵地,广泛开展党员干部、社区人群的政治培训、党的理论、政策法规等培训工作。做到有计划、有目的开展好政府机关成员、社区骨干及党员冬训和群众学习党的理论知识普及工作。

文化建设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是构建和谐别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要条件,别桥镇镇府正在把别桥镇创建成为省级社区教育示范乡镇而努力!

篇四:江苏省溧阳市南渡高级中学2013届高三语文专项训练 古诗词鉴赏)

高三语文晚练——古诗词鉴赏(总28)

草间霜露古今情——咏史怀古诗

怀古(含咏史)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借所吟咏的古人、往事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抒发自己的情感的诗歌。怀古诗的结构一般是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也就是说,诗人往往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怀古诗具有很高鉴赏价值,近年来高考也常涉及此类诗歌。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鉴赏时,必须掌握几把“钥匙”:

一.要弄清史实,找准衔接点。

读懂怀古诗首先要弄清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事实、有关人物等典故,更重要的是要关注这些典故中的人、事与作者的际遇的连接点。要知人明世,也就是要了解作者的经历、史实、创作该篇时的背景,以便感悟诗情,这对咏史诗词尤其重要。正是有了这个连接点、相似点,作者与古人,今事与古事才有机地对接起来,进而生发出作者的很多感慨。如元朝阿鲁威《双调·蟾宫曲》: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赤壁之战这段历史,在课本和读本中屡见不鲜。由此可知:凡是课本、读本及其注释、练习中所出现过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典故都应牢牢加以掌握,切不可等闲视之。对于唐宋著名诗人的大体经历,也要略知一二,这样,在不懂得诗人创作该篇时的背景情况下,也能做大体的猜测,不至于“‘提笔’四顾心茫然”。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要鉴赏这首词,我们必须弄懂这几个问题:

一是“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有何言外之意?作者翘首遥望江北金兵占领区,大有风景不殊、山河改异之感。其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所有了!于是站在北固楼上,不禁兴起了千古兴亡之感,自然引出下文。

二是下片前半部分,作者极力称赞孙权有何用意?作者在这里是极力赞颂孙权的年少有为,突出他的盖世武功,其原因是孙权“坐断东南”,形势与南宋极相似,显然作者热情赞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坚决抵抗,并战而胜之,正是为了反衬当朝文武之辈的庸碌无能,懦怯苟安。

三是末句用了什么典故,作者在这里想表达什么意思?末二句两个典故,其一是曹操煮酒论英雄,但作者进行了改造,将孙权作为三国时代第一流叱咤风云的英雄来赞扬,而让曹刘当配角,其实是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慨叹南宋无大智大勇之人执掌乾坤。其二是曹操一褒一贬的典故,据《三国演义》,曹操与孙权第一次对垒,见孙权之威严仪表,就喟叹:“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作者在这里引用了前半句,借曹操之口,讽刺当朝主和的那些大臣们都是刘景升儿子一类的猪狗。

综上,在怀古诗中,无视典故的鉴赏只能是隔靴搔痒,而找不到对接点的鉴赏等同于盲人摸象。

二.要领悟感情,把握三条线索。

诗家怀古咏史情况有三:一种是怀人伤己,感慨个人身世,抓住的只是历史的一些影子,感情成分较浓;一种是怀古伤今,通过昔盛今衰,古今变化,来借古讽今;一种是对历史作理性的冷静剖析。

(一)怀人伤己

作者追念古人一般是古人的身世与际遇和作者有了某种相似性,触发点在古人,落脚点在自己。具体又可以分为以下两种。

1.对比失落型

古人能一展抱负,建功立业,得遂心愿,而自己却因为某种原因被朝廷冷落或不能才尽其用,从而有了郁郁寡欢乃至消极遁世之心。如苏轼在被贬黄州期间写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始终刺激着苏轼的神经,它连接着同有匡济天下之心的他和周郎,周瑜英才年少而令“强虏灰飞烟灭”,而自己双鬓染霜而功业未就,已过不惑却“心在天山”,身老黄州。强烈的对比生发出浓重的“人生如梦”的感慨,今世之无奈却只能在清风明月间买醉。这种怀人有时不仅仅伤己,还伤同时代的人。

再如:过陈琳墓 温庭筠

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此坟。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怜君。

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

这是首咏怀古迹之作。表面上是凭吊古人,实际上是自抒身世遭遇之感。陈琳是汉末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擅长章表书记。初为大将军何进主簿,曾向何进献计诛灭宦官,不被采纳;后避难冀州,袁绍让他典文章,曾为其起草讨伐曹操的檄文;袁绍败灭后,归附曹操,操不计前嫌,予以重用,军国书檄,多出其手。陈琳墓在今江苏邳县,这首诗就是凭吊陈琳墓有感而作。

全诗贯串着诗人自己和陈琳之间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际遇的对比,即霸才无主和霸才有主的对比,青史垂名和书剑飘零的对比,文采斐然,寄托遥深。

2.同病相怜型

自己和古人的遭遇相同,追思古人更体现自己的不得意。如李商隐《贾生》写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倾谈神鬼不谈治国之策,实则借贾谊来写自己的同样的遭遇,抒发并强化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蜀 相 杜甫

蜀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诗人幽幽思古,感慨万千,遥念诸葛亮一生,为他的业绩和精神所感动;盛赞刘备的礼贤下士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以及君臣相契、如鱼得水的情景。结尾两句,诗人想到诸葛亮多次北伐,情系匡复汉室,具有统一中国的雄心大计,可惜操劳过度,死于军中。对此诗人充满了哀思与痛惜之情。

因此,这不仅是一首咏史诗,而且将咏史与讽今、咏人与写己有机结合起来。写诸葛亮雄才大略,就是希望当朝出现类似的英雄来平定天下;写刘备三顾茅庐,就是讽喻当朝皇帝不要猜忌贤才、黑白不辨;写诸葛亮的未捷先死,就是抒发自己壮志不伸、一生潦倒的悲愤。因而咏史诗更显得情韵丰蕴、意义深远,富有现实主义的精神。

(二)怀古伤今

古代诗人的主流是寒士,济天下拯黎民的念头使他们更多关注在国家政治、社会生活上。

诗人们常借写古迹、古事来表达对现实的关切、热情、不满、警戒。怀古尽管触点在古,但实际上表现了对现实的强烈关注。现实不合理想模式的时候就是怀古最有理由的时候。根据古迹或古事的现状可分以下几类:

1.昔盛今衰型

过去的繁华随风远去,只留下一片荒芜,这让人顿生物换星移,世事沧桑之感。如李白的《越中揽古》:“越王勾践灭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至今只有鹧鸪飞。”如花的春殿而今只有鹧鸪在孤独地飞,给人的警醒不难明白。再如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吴宫中的花草,都已埋没在荒僻的小径里;东晋显赫一时的贵族,更已变成一座荒凉的古墓了。

再如 刘禹锡的《金陵五题》中《台城》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写封建帝王、豪门贵族在其盛时恣情逸乐,不知警戒。可见诗人借往事再三唱叹,是希望今人知所畏惧而稍加敛抑。否则古人兴废成败与诗人何关,何苦如此往复低回?

2.物是人非型

昔日的风景依旧,只是朱颜已改。物是人非给人带来幻梦似的感觉,不由得让人做冷静的思考。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群山仍在,潮水依旧,月光依然,所变者已是“故国”、“空城”、“旧时月”,昔日繁华已化为乌有,全诗基调凄凉不堪,句句都融合着诗人的故国萧条之感,令人不胜伤感。

金陵图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诗的首句写金陵雨景,渲染氛围;二句写六朝往事如梦,台城早已破败;三、四句写风景依旧,人世沧桑。触景生情,借景寄慨,暗寓伤今。语言含蓄蕴藉,情绪无限感伤。

(三)理性反思

前两类诗歌,作者都身置其中,抒发一己之感慨;此一种,作者跳出来,站在历史的高度,独抒机杼,表达自己对历史事实的独特观点,启迪世人。我们不妨以写项羽的两首绝句为例来加以深入探讨: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秦朝末年,楚汉相争,最终以项羽垓下大败,自刎乌江而降下帷幕。后人总想透过历史的烟尘,剖析他失败的原因,从中引出某些历史借鉴。杜牧以诗人的眼光,从败不馁的角度立意,指出:胜败乃兵家常事。因此,出色的战将自当胜不骄,败不馁,尤其是在受重创、陷绝境时,更应该“包羞忍辱”,这才是真正的男儿。三、四两句设想他当日如果能听取亭长忠告,重返江东再整旗鼓,那么历史或许会改写。杜诗在为项羽的失败同情、惋惜之余,又对他的刚愎自用,缺乏自知不无讽刺。但尤为人激赏的是,诗人借题发挥,道出一个颇有积极意义的命题:百折不挠,才能成功。而王安石以政治家的眼光,从当时形势的角度立意,指

出项羽已失去人心,不会再有成功的希望。开篇以史实扣题,指出项羽的失败实在是历史的必然。三、四两句以辛辣的反问指出:杜牧未免太天真了,即使项羽真能重返江东,但对这么一个失尽人心而执迷不悟的人,江东子弟还肯为他拼死卖力吗?“卷土重来”实在是痴人说梦而已。王诗辛辣冷峻,抓住了人心向背是胜败的关键这个根本,可以说是一针见血。他毫不留情地指出项羽失败的最根本原因,颇具政治家的眼光。

在怀古诗中,咏史怀古是动因,言志抒怀才是最终的旨归。在鉴赏时,只要我们能紧扣住诗中“古”“史”的典故,抓住一个对接点和三条情感线索,就不难解读怀古诗的真谛。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②③休说鲈鱼堪鱠,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④,树犹如此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注]①吴钩:本指一种弯形的剑,后代指利剑。

②季鹰:张翰(字季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因想到家乡吴中的鲈鱼等美味,遂弃官而归。 ③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许汜(sì)曾向刘备抱怨陈登看不起他,“久不相与语,自上大床卧,使客卧下床”。刘备批评许汜在国家危难之际只知置地买房,“如小人(刘备自称)欲卧百尺楼上,卧君于地,何但上下床之间邪”。求田问舍,置地买房。刘郎,刘备。

④忧愁风雨:化用苏轼《满庭芳》词义,原句为“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

⑤树犹如此:据《世说新说·言语》载,桓温北伐经金城,见从前所植柳树已长得十分粗大,慨然叹道:“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①

1、“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在词中有何作用?(3分)

答:

2、“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一句中,词人用了怎样的描写方法来表现自己的心情?(3分)

答:

3、词的下阕主要运用了用典的表现手法,诗人借此表达什么感情?请选择其中一例具体分析(4分)

答:

高三语文晚练28——《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参考答案

1、写出了作者在赏心亭上所见的辽远空阔的景色(1分),同时写出江南秋季的特点(1分),为下文引发的“献愁供恨”埋下伏笔(1分)。

2、运用了动作描写的手法(1分),通过“看(来自:WWw.SmhaiDa.com 海达范文网:江苏溧阳史家祠堂)”、“拍”等动作(1分)表达了词人报

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1分)。

3、(1)对乐于归隐的张翰,诗人反用其意。既表明自己很难忘怀时事、弃官还乡。还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并抒发了对金人、南宋朝廷的激愤;

(2)对求田问舍的许汜,诗人表达了对其自私自利、胸无大志的鄙夷;

(3)对雄才大略的刘备,表达了对英雄的追慕,折射出诗人为国为民、抗金报国的雄心壮志; (4)对叹时光流逝的桓温,则表达了诗人面对现实,控诉当朝,感叹年华流逝、志士空老。

[附诗歌鉴赏]这首词作于乾道四至六年(1168-1170)间建康通判任上。这时作者南归已八、九年了,却投闲置散,作一个建康通判,不得一遂报国之愿。偶有登临周览之际,一抒郁结心头的悲愤之情。建康(今江苏南京)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上的一座亭子。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赏之胜。”

该词,上片大段写景: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开头两句,“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作者在赏心亭上所见的景色。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大江流向天边,也不知何处是它的尽头。遥远天际,天水交融气象阔大,笔力遒劲。“楚天”的“楚”地,泛指长江中下游一带,这里战国时曾属楚国。“水随天去”的“水”,指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的长江。“千里清秋”和“秋无际”,显出阔达气势同时写出江南秋季的特点。南方常年多雨多雾,只有秋季,天高气爽,才可能极目远望,看见大江向无穷无尽的天边流去的壮观景色。

下面“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是写山。“遥岑”即远山。举目远眺,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有的很像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像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景色算上美景,但只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皮日休《缥缈峰》诗:“似将青螺髻,撒在明月中”,韩愈《送桂州严大夫》诗有“山如碧玉”之句,是此句用语所出。人心中有愁有恨,虽见壮美的远山,但愁却有增无减,仿佛是远山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词篇因此而生动。至于愁恨为何,又何因而至,词中没有正面交代,但结合登临时地情景,可以意会得到。

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志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却力不得伸。以上种种,是恨之深、愁之大者。借言远山之献供,一写内心的担负,而总束在此片结句“登临意”三字内。开头两句,是纯粹写景,至“献愁供恨”三句,已进了一步,点出“愁”、“恨”两字,由纯粹写景而开始抒情,由客观而及主观,感情也由平淡而渐趋强烈。一切都在推进中深化、升华。“落日楼头”六句意思说,夕阳快要西沉,孤雁的声声哀鸣不时传到赏心亭上,更加引起了作者对远在北方的故乡的思念。他看着腰间空自佩戴的宝刀,悲愤地拍打着亭子上的栏干,可是又有谁能领会他这时的心情呢?

这里“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句,虽然仍是写景,但无一语不是喻情。落日,本是日日皆见之景,辛弃疾用“落日”二字,比喻南宋国势衰颓。“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作为“江南游子”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冶集团根本无北上收失地之意,对于像辛弃疾一样的有志之士也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三句,是直抒胸臆,此时作者思潮澎湃心情激动。但作者不是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第一个动作是“把吴钩看了”(“吴钩”是吴地所造的钩形刀)。杜甫《后出塞》诗中就有“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的句子。“吴钩”,本应在战场上杀敌,但现在却闲置身旁,只作赏玩,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

篇五:大宗祠和宗祠的区别

大宗祠和宗祠的区别

宗祠(zōngcí),又称宗庙、祖祠、祖厝(错)、祠堂。它是供设祖先的神主牌位、举行祭祖活动的场所,又是从事家族宣传、执行族规家法、议事宴饮的地方。民间建造家族祠堂,可追溯到唐五代时期。莆田刺桐金紫方氏祠堂,便是建于唐末。涵江黄巷村黄氏宗祠,建于北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年)。到南宋,莆田林氏“建先祠”,“置祭产”。(宋濂《宋文宪公全集》卷十二)建阳陈氏家族的祠堂,始筑于元代。各地大规模营造祠堂,则在明清两代。此时入闽各家族经过长期发展和繁衍,族众日益增多,家族为团结族人大兴土木,故一时建祠之风盛行。

民间的俗民在其社会实践中与使用这两个概念时,也是有所区别的。通常的情况是谈到家族时,其所指称的人群范围比较小,而讲到宗族概念时,其所指称的人群范围比较大。我们如果在中国南部到单姓的宗族村落中调查,往往可以看到,有的村落中有许多供奉祖先牌位的祠堂。从建筑物的表象看,它们大大小小,并不一致,有的富丽堂皇,有的简陋。对外人来说,虽有这些建筑物表象上的差别,但都可以统称为祠堂或家庙、祖厝。但对本地人而言,这些统称为祠堂或家庙、祖厝的建筑物,则是有区别的。最一般的情况往往是,在这些统称为祠堂或家庙、祖厝的建筑物中,只有一座是整个宗族的总祠堂,其余不是房祠,就是更小的支祠或私祖厝、私祖厅或公厅,或有的地方称之为“香火堂”。人们往往用“总祠”、“大宗祠”、“大宗庙”、“大祖厝”等去称呼与界定这种整个宗族的祠堂,而用其他的术语去称呼除此之外的其他祠堂,或用“小宗”去概括它们。在这种称之总祠、大宗祠、大宗庙或大祖厝的祠堂中,一定是只供奉这个宗族的本地开基祖的神主,或者有的最多包括其第二、三代祖先的牌位,或者有的可能还会加上一些其他世代祖先的牌位,但如果发生后一种情况时,这些非前几世的祖先,往往是这一宗族中能光宗耀祖的人物,或是在修建这一总祠中贡献资财最多的人物,因为他们是为整个宗族做出了贡献,所以其牌位才能放于总祠中,接受整个宗族的派下人的祭拜。而其他世代的祖先的牌位多不供奉在这种称为“大宗祠”的祠堂里,而可能供奉在不同的“房祠”、“支祠”或甚至“私祖厝”或“公厅”里。一个宗族内派下人的世代数越多,这类房祠、支祠以至私祖厝、公厅等就可能越多。有的地方或有的宗族就用“某某公祠”、“某某公祖厝”或“某某公厅”来区分,这是因为所指称的祠堂是从“某某公”开始祭祀的,或也可称之为“某祠的开基祖”。这些小宗祠的“开基祖”往往辈分并不一致。

天叙堂李氏大宗祠在宜兴芳庄,建于明朝宣德到洪熙年间,已有五佰伍拾多年,江南始祖们的灵骨都有芳庄始祖文信公于元朝末年从溧阳城西迁葬于芳庄东坟窠。到解族初天叙堂总祠已繁衍廿四分祠,芳庄本地现已知有十三分祠,其余有常州莘村分祠、三河口分祠、广德东亭乡湖北分祠、长兴吴山乡澎汇分祠、宜兴新庄五?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lu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路朱簦ㄈ室逄茫诵顺抢锊杈窒锏睦罴掖笤阂部赡苁且恢ъ簦菟倒倭忠遄灿幸恢В溆喾朱粑薹ú檎铱季苛耍荒艿人亲哉疑厦挪拍芮宄?/p>

过去天叙堂吃公堂即做大宗祠祭祀活动参加人数并不是很多,每年清明、冬至两季,都是各分祠派代表参加,仪式比较庄严肃穆。各分祠实则是一种家祭仪式进行的祭祀活动,参加人员反而很多,也很热闹。

现今时代变了,分祠堂也没有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同族宗亲欢聚一堂,在天叙堂李氏大宗祠热热闹闹地举办祭祖吃公堂活动。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