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元二使安西的意思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4 20:39:44 字数作文
篇一: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实录
一、课题
T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送元二使安西》,伸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板书课题)谁来读一读课题?(指名读)
T 谁来用一句话说说课题的意思。
S 送元二到安西。
T 送他去安西干什么?
S 执行任务。
T 执行什么任务?
S 奉命前往安西
T 看来有个字阻碍了你,“使”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S 出使的意思
T奉谁的命令去?(奉朝廷的命令去治理那里。)
T 谁送?完整说一遍
S 王维送好朋友元二出使安西。
T 现在再读课题,相信你会有不同的理解。(指名读,齐读)
二、自读古诗。
T 现在我们一起走入古诗,自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指名读)
S “朝”错读为“cháo”
T 这个字怎么读?(chao)为什么读作zhao?
S 是早晨的意思。
T 你能给它组个词吗?
S 朝阳
T 还有一个字容易读错——舍,你们为什么读作shè?
S shè是屋子的意思。比如 宿舍、屋舍
T 看来我们在读多音字的时候可以利用组词的方式,结合在句子中的意思来判断它的正确读音。谁再读?
T 读得流利
读得有节奏,读出了诗歌的味道
读诗讲究快慢缓急和轻重变化。谁再来试试。
T 来,一起读 (齐读)
三、质疑、再读古诗、汇报
T 学习这首诗,你最想知道什么?有什么疑问?
S 王维为什么要送元二去安西?
T 你想知道送别的原因
S 他们为什么要更近一杯酒?
T 你真会思考,提出了这么有价值的问题。
S 王维是怎样送元二的?
T 你们真会思考,我们只要理解了诗歌的内容,这些问题都能迎刃而解。现在,结合课下注释再读古诗,边读边提起笔来,在旁边写一写对这首诗的理解和体会。
(学生自学)
T 这首诗写了什么?
S 渭城在早晨的时候下了一场细雨,把地打湿了。
S 王维送朋友
四、教学一、二两句,感受含蓄的离别情怀。
T 有人说诗词言情,诗词言志,诗词很多时候呈现的是一幅幅画面,好好读读一、二两句,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
S 我看到了柳树。
T 怎样的柳树?
S 柳树的颜色很新,很绿。(板书:柳 新)
T 还看到了什么?
S 雨
T 这是一场什么样的雨?
S 细雨 小雨
T 你怎么知道的?
S 浥,湿润
T 只一个浥字就看出来了吗?说完整
S 浥轻尘,雨水湿润了轻浮的灰尘,并不是瓢泼大雨,所以这是一场小雨。
T 还看到了什么吗?
S 客舍
T 怎样的客舍呢?
S 青青的客舍。渭城刚刚下过一场细雨,青砖绿瓦的旅店被雨水冲洗得颜色更鲜亮了,更青了
T 这场朝雨湿润了这客舍,客舍的青色更加鲜明了,是吗?
T 连起来说说,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小组同学可以讨论一下(小组讨论)
汇报
S 渭城早晨的小雨打湿了尘土,客舍在雨水下更青了。
T 说得不错,但要说完整,谁来补充。
S 柳树的颜色也显得更加新绿了。
T 把失去的特点加上去了,形象就更完整了。
T 默读,这样的画面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S 看到这两句诗,我的心情也变得好起来
T 带着你的好心情读一读
T 你的朗读让我眼前浮现了绿绿的垂柳,青青的客舍,整个街道也不再尘土飞扬,雨后清新的空气也扑面而来。
S 仿佛闻到醉人的清香,清纯的风向我吹来。
T 雨后的清新的风给你留下了深刻的感受是吗?读出来
T 我仿佛闻到一股醉人的清香,清凉的风从我脸庞吹过。
T 还有吗?把你的感受大胆地说出来,怎么想的就怎么说
S 雨后很清爽,清新。舒畅
T 带着清新的感觉,让清新的风吹向我们。读
T 你读出了诗歌的味道。这么美丽的景色,这么清新的景物。我们不能让它只停留在文字上,要用我们的语言和声音传递给在场的每一个人。齐读
T 我好像置身于这美丽的景色中了
五、教学三、四两句,感受深挚的
送别情怀。T 这么美的景色,元二能不能留下?(不能)
T 他还是不能不去安西,你知道安西离这里有多远吗?(出示地图)
T 元二从渭城出发,经过陇山,穿过河西走廊,到达甘肃的阳关,再出阳关到安西,这绵绵延延,你知道有多远吗?三千多公里,跨越了将近半个中国。
T 这么遥远的距离,面对此情此景,前途莫测,王维对元二的这份送别之情能不深吗? S 深
T 想一想,大胆地猜一猜,安西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S 我觉得那里空气应该很清新
S 我觉得那里有草原
T 那里啊没有草原,只有高原,气候恶劣。而且是一片荒漠,漫天的风沙。(出示图片)从清新美丽的渭城去往漫天飞沙的安西,当时王维是什么感受?
S 依依不舍 读
S 不愿意让元二离去
T 不走了行吗?(不行)读
T “劝君更尽一杯酒”,“更”什么意思?
S 再
T真的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也真的记不清说了多少话。此次分别,不知何时相见。端起这最后的一杯酒,想一想作者王维怎么说的。
S 请你不要走啊,元二,这里空气清新,请别走。
T 想挽留他。读
S 这里风景如此美丽,空气如此新鲜,到了安西,那里空气里看着尘土,你还去那里干什么呢?
T 是啊,能留下吗?(不能)在那样沙尘漫天的地方,环境那样的恶劣,又不能不去,所以只有希望朋友在那样的环境中——
S 注意身体,希望他身体健康
篇二:送元二使安西
一、知诗人,解诗题。
1、揭示课题,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首唐朝的送别诗,指课件:送元二使安西(指名读,指导好停顿:送\元二\使\安西)
2、解释诗题。
读了诗的题目,你明白了什么?(使是什么意思?安西在哪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 是谁送元二出使安西呢?)连起来说说意思。再齐读。(评价:读很有节奏。)
3、简介作者。
诗题读懂了,那你对于诗人王维又有多少了解?(学生发言后教师课件出示王维介简:王维: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师读完苏轼的评价后说:是这样的吗?我们现在就来读读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
【学生自己来介绍作者,可能谈到王维的诗集、书画、古诗。了解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写作特点。】
二、读诗句,晓诗意
1、自由朗读古诗。
打开课文,老师有两个要求:1.自由读 。2.反复朗读,直到把诗读正确读的很有味道为止。
2.指名读 ,正音。 【指读古诗,主要从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入手。读完后让其他学生来评价。注意多音字:朝 舍 更 尽】
3.初步解释诗意。读了那么多遍古诗,能告诉我你理解了哪句诗?(此处不要求深挖,学生能说多少算多少) 【本首诗的意思并不难懂,教师不用对诗歌的意思做过多的解释,可以让学生对照着文后的注解去理解。】
三、品诗句,明诗意。
1、画中物
1)默读古诗,边读边感受,如果我们为诗配上画,你觉得画面上都有些什么,从诗句中圈出来。
2)你想画些什么?(边交流边板书:朝雨、客舍、柳色、美洒、故人)
2、画中情
预设一:渭城的景
①、 过渡语:是呀,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说说你看到的雨是怎样的吗?从
哪里读出来的?
②、 指导朗读第一句。
③、 柳:道路两旁你又看到了怎样的柳树?从哪句话读出来的?柳色为什么是
新的?
④、 指导朗读第二句。
⑤、 雨后,让我们闭目深呼吸!有什么感觉?(清新、清爽)
⑥、 指名朗读一二句诗。
⑦、 齐读一二句诗。
⑧、 好一幅朝雨客舍柳色图呀!(师补充板书:图)
过渡:杨柳不识人间情,抽枝长叶笑春风。课件出示关于柳的诗句
①、 有什么发现?(都有柳)为什么他们的送别诗中都有柳呢?你们猜一猜。
②、 你觉得王维看到这青青的柳树,他感受到了什么?读一二两句,谈谈一二
句诗的意思。
⑨、 是啊,一切景语皆情语,此时此刻在王维眼中这绵绵细雨仅仅是雨吗?还
是什么? 【体会到因这些景物产生的愁绪后教师又可以采取层进式的引读,古人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绪,而今天看到满目的青青杨柳怎不伤感别离?小雨还在下着,是想挽留友人的脚步吗?而朋友终将离我而去,怎不伤感别离?雨中送客,想想自己也只身飘泊,而今天朋友也将远走他乡,怎不伤感别离?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诗人选取这些景物,自然有意关合送别。而进一步借助这些景物,对“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句的层层渲染,无疑对诗旨的解读又推进了一步。】
预设二:美酒 故人
①、猜猜看元二要出使安西是怎样的地方?(学生自由发言)
③、 课件出示地图。
【明确这几个地方的地理位置,在课堂上出示元二出使安西的地图,这距离大概有3000多公里,横穿了大半个中国。元二远去千里之外,与王维从此天南海北,诗人怎能不留恋呢?这是地域上的距离带来的离别感伤。】
④、 课件出示安西阳关的图片,(师:除了沙漠还是沙漠,除了戈壁还是戈壁.)看
了图片,使你想到了哪些词?
⑤、 出示课件。 ⑥、 对比评读,(课件出示)
【引导学生想象两地生活的差异:也许渭城这儿春雨绵绵,安西那儿呢?黄沙满天!也许渭城这儿生机勃勃,安西那儿呢?满目荒凉!渭城这儿有饮不尽甜甜的故乡水,听不完浓浓的家乡话,安西那儿呢?举目无亲,乡音不再有!由此,教师第三次采用层进式的引读,这样的设计,对安西和渭城作了浓墨重彩的强烈对比。此时,“劝君更尽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诗人全部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⑦、 品酒
??此时此刻,你就是王维,你想对即将远行的元二说什么?
??指导朗读。
⑧ 、这一杯杯喝下去的只是酒吗?是王维跟元二依依相送的情!(板书:相送情)。 ⑨ 齐读三四句诗。
⑩ 解释三四句诗。
四、赏读古诗。
1、就在他们分别六年后,王维去世了,此次分别竟成了永别,让我们铭记这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吧!读全诗 (配乐)
2、不幸的消息传到元二耳中,元二是怎样的心情?(伤心、痛苦)他一句句吟诵着两人离别时的王维留下的诗句。(师读诗题,学生接下去读。)后人还把这诗谱成了曲子。我们来欣赏课件《阳关三叠》)
【在学生对古诗体会的基础上,教师配上古曲《阳关三叠》,让学生饱含深情地吟颂《送元二使安西》这首古诗,在朗读中再次体会朋友之间的浓浓深情。】
3、听着这伤感的旋律,让我们铭记这一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吧!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笔,静静地抄写一遍。
4、让我们和着音乐一起把它背出来。
五、明古风,体味别意。
1、出示课件。
人生自古重离别,古代社会由于种种原因,人们是重视定居而难得远行的,因为前途和生命安全都很难预料。老师还搜集了一些送别的诗句?
2、情境运用。
你跟朋友离别的时候,你想告诉友人:人生知己无贫贱,天涯处处有朋友时,你会慷慨激昂地吟上一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朋友的船走远了,孤帆的影子都消失了,只有思念像长江水永远流在心中,你会吟上一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朋友依依惜别,不知何年才能相见,疲此沉溺在离别的感伤之中,你会吟上一句: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或: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3、教师总结。
送别诗表达了我们离别时的情谊,寥寥几句就流露出友人间真挚的情感,让我们课后关注更多的送别诗。 【“送别诗”这一题材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是比较常见的,教师推荐几首比较有名的诗歌让学生进行课外自学。风骨学生的读诗量。】
教学板书: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朝雨客舍柳色图
美酒故人相送情
篇三:教《送元二使安西》有感
教《送元二使安西》有感
张晓惠
我是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教学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诗歌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它以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地表达诗人丰富的思想感情,集中反映了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的节奏和韵律。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而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妇孺皆知、脍炙人口,都是古诗中的精品。小学古诗的教学,对于小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回想我以前的古诗教学,概括为一个字:累。教师把字、句的意思抄在黑板上,学生再抄在书上,然后把它背得熟熟的。考试的话,所有学生所写出来的意思都一样。明明知道教参上强调:注意诗句的意思不必讲得过细,学生能知道大体意思即可。可是不这样做,老觉得欠缺了什么。细想:这无非是为学生包办到底的老观念在作怪。今天,我再也不能在课堂上做这样的无用功了!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不断实现教学创新的劳动者,必须想出新的教法来。
于是,在教学《送元二使安西》这一首诗时,我运用了新的教学方法,希望能带给学生一次新的教学体验,从而改变传统的古诗教学模式。
这首古诗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写的。友人元二将要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宴场面,也不直抒离情别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与祝福,使人不难想到这对好友频频祝酒、殷殷话别的情景。这首诗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
为了让学生能了解诗人是如何表达他对元二这份依依惜别之情,我从两个方面引导学生去理解。
首先,从好友的角度感受离别之情。让学生在诗中找到元二和王维是好朋友的依据,并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酒”,离别在即,好朋友之间举杯话离情。“酒逢知己千杯少”的酒是连心的酒,“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酒是祝
福的酒,“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的酒是浇愁的酒,那“劝君更尽一杯酒”是一杯怎样的酒?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回答:这是一杯离别的酒,因为喝完这最后一杯,王维和元二从此分别。这是一杯伤感的酒,好友分隔两地,岂能不令人伤怀?这是一杯无奈的酒,谁愿意与好朋友分离呢?无奈这是朝廷下达的命令,难以违抗。这是一杯祝福的酒,诗人王维祝福元二一路平安,在安西生活如意。这还是一杯??的酒,让学生带着他们的感受,一遍一遍,反复地朗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一句。这层进式步步引读,使学生透过“劝君更尽一杯酒”这似乎平淡的表层看到了它深层蕴涵的深挚情谊。于是每复读一次,学生的感情也随之澎湃升腾。
其次,从地域上的距离和差异感受离别之情。要深切理解这临行劝酒中蕴含的深情,就不能不涉及“西出阳关”。当时阳关离渭城路途遥远,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元二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那么安西离渭城到底有多远呢?教师在课前让学生查找资料,明确这几个地方的地理位置,在课堂上出示元二出使安西的地图,这距离大概有3000多公里,横穿了大半个中国。元二远去千里之外,与王维从此天南海北,诗人怎能不留恋呢?这是地域上的距离带来的离别感伤。不仅如此,教师引导学生想象两地生活的差异:也许渭城这儿春雨绵绵,安西那儿呢?黄沙满天!也许渭城这儿生机勃勃,安西那儿呢?满目荒凉!渭城这儿有饮不尽甜甜的故乡水,听不完浓浓的家乡话,安西那儿呢?举目无亲,乡音不再有!由此,教师第三次采用层进式的引读,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学生齐读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孤身飘泊,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学生齐读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孤身飘泊,前途渺茫,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学生齐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样的设计,对安西和渭城作了浓墨重彩的强烈对比。此时,“劝君更尽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诗人全部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在整个悟诗情的教学设计中,我采用“以读代讲,层层推进”的形式进
行教学,教师层进式的以情“引读”,学生心潮逐浪高的“复读”,可谓一唱三叹,引领学生进行了一次精神的洗礼,完全感受了这首诗歌的独特魅力。
在做了这么多的铺设之后,我觉得学生的情绪应该已经被我调动起来了,应该能体会诗人与元二之间那种浓浓的离别愁绪。所以,我设计了自认为是本课的一个高潮部分------将王维与元二离别时的对话写下来。确实,学生写得很好。在巡视时我看到很多学生写的话很符合当时的场面,甚至有的学生写出了连我都没有想到的细节,我非常满意。于是,我找了几个我认为写得很不错的学生起来读一读他们写的话。谁知道,在这个环节却出了很大的问题。我叫起来的第一个学生,居然是笑着读出来的。而后面的学生更是笑得读都读不出来。我发火了,我严厉地批评了他们。后来,我又重新进行了情感渲染,在我的补救下,有学生在读自己的话时,带着哭音,甚至有两个女生读完后趴在桌上哭起来了。
这节课结束后,我深深地反思,这节课,我到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作为一个合格的教师,应该要有一颗包容的心,包容学生所犯的一切错误。其实他们犯这样的错,我也有一定的责任。在上课的过程中,我有点着急,过程进行得有点快,学生的情绪还没有完全被我调动起来;也或许,是因为在前面的环节中,我在引导学生反复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一句时,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融入当时的情境,以至于学生感到有点可笑。其实,在学生反复读这一句时,已经有学生在底下偷偷笑了,但当时我没有在意,也没有及时补救。所以,就出现后面的这种局面了。
这给了我一个警示,以后不管上什么课,都应该注意每一个细节,力求让每一节课都不出现今天的这种错误。在上课时,还应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让学生成为一个情感丰富的人。总之,以后我会总结经验教训,让自己的教学经验更加丰富,努力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
篇四:20古诗两首 送元二使安西
王庄镇2015—2016学年度第 学期集体备课
年级:四 学科: 语文 主备人:孔然然 执教人: 使用时间:
1
2
3
4
篇五:送元二使安西(四年级)
洋溢浓浓“送别诗”的文化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实录
【教学目的】
1.认识2个生字, 默写或者填写诗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抓住关键词语,想象和表达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渗透“柳”字的文化内涵。
3.通过拓展阅读等,培养课外收集阅读送别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对比题目,引出“送”字
师:同学们,你们看(音乐)茫茫的长江水,吟诵着动人的诗篇,诉说着李白和孟浩然的深情厚谊。
生:一起背诵《送孟浩然之广陵》。
师:我们今天要学的是一篇新的送别诗。
生:《送元二使安西》
师:我们发现送别诗有相同的地方。谁来说。
生:都有一个“送”字。
师:你说呢?
生:都有送什么人物到哪里去。
师:还有吗?
生:一个是到广陵,一个是到安西。
生:都有“到”什么地方的字词。
师:虽然都有“到”的意思,但是用词也不一样。谁发现了?
生:“之”和“使”。之就是到一个地方去,使就是要出使到另一个地方去。
师:这个“使”带着皇帝的使命去的,不能违背皇帝的旨意,担负着国家的责任,也是一种荣耀。把题目连起来说说意思。
生:王维送自己的好朋友元二出使到安西。
师:说得在清楚一些。
生:元二带着皇帝的使命要到安西去。好朋友王维就去送他。
(师出示唐朝地图)唐朝的安西就是现在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一个子在首都西长安,一个是在北方的荒凉地方。请自由读读这首诗
二、结合地名,感知“送”意
1.检查朗读,纠正字音。
生自由朗读后指名读。一生读错“朝”“舍”。
师:此诗中有三个多音字。请根据注释选择读音。
朝:zhāo早上 舍 shé丢弃
cháo朝向 shè晚上住宿的地方
尽:①消失;②饮完
学生再读诗句,根据意思定准读音后再朗读。
师:请大家注意句尾字,读起来更上口。
学生再朗读。
2.根据地名,了解意思
师:送别诗中必定有地名。这首诗中除了安西,还有哪几个地名。自由读古诗,找到地名。
生:渭城、阳关
师:出示地图:“渭城”(课件:美丽的景象)在陕西省咸阳市东北,“阳关”边关名,在甘肃省敦煌县西南。(课件:黄沙满地的情景)这就是(客舍)王维送元二的地方。其他几处呢?
生:客舍就在渭城。
生:阳关在渭城的西边。
师:安西呢?
生:安西就在阳关的西边。
师:就用上这几个地名词语,说一说诗的大意。
生:王维在渭城的客舍门口,送元二出使到安西,路上要经过黄沙满地的阳关。
师:结合注释,把送别时的天气也说进去。
生:在一个细雨绵绵的早晨,王维在渭城的客舍门口送元二出使到很遥远的地方去,那里黄沙满地,先到阳关,再到安西。
师:越说越好,把喝酒的意思也说表达进去。
生:细雨蒙蒙的一个早晨,王维和元二在客舍门口喝酒告别,因为元二被派遣要到很远很远新疆安西去。
师:这一位同学表达地清晰,意思也比较完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其他同学同桌互相说一说。
互相交流,过程略。
三、.想象诗境,体会“送”情。
师:王维与元二是好朋友,从诗歌哪些地方能找到他们是好朋友。 生:名字是元二,很亲切。
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中,“故人”说明两个人是好朋友。
师:没有说“西出阳关无朋友”,却说“故人”。
生:可能是交往时间很长的朋友了。
师:同学们说两人喝酒,根据上文,他们俩什么时候喝酒?
生:一大早就喝酒,好像喝了很长的时间。
师:喝酒的天气呢?
师:不是阳光灿烂,而是一个细雨绵绵的早晨。
师:别有意味。谁知道呢?
生:好像老天爷也在流泪。因为自己的老朋友要到远方去了。
师:(出示:元二出使安西图。)渭城到安西的距离,大约有3000多公里,横穿了大半个中国,就是骑马还得要半年时间。
(哇!生不禁惊叹。)
师:(切换到幻灯片)渭城这儿春雨绵绵,安西那儿——
生:黄沙满天!
师:渭城这儿生机勃勃,安西那儿——
生:满目荒凉!
师:渭城这儿有饮不尽甜甜的故乡水,听不完浓浓的家乡话,安西那儿——
生:举目无亲,乡音不再有。
师: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 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还有哪个字眼让你们感觉到他们两人是好朋友?
生:这个“劝”字也说明了他们是好朋友。
师:当时会是怎样的一个情景呢?
学生模拟。
生:老朋友,把这杯酒喝了吧!出了阳关就没有像我们这样知心的人了。喝,再喝!
生:老朋友,今日一别不知何时相聚,也许一生都无法见面,千言万语化成酒。再干一杯。
生:你去了安西,相聚三千多里,怎么可能再见面啊。唉,别说了,干杯!
师:(圈出这个“更”字)有一句话说得好,“酒逢知己千杯少”,因为是遇到了知心的朋友,无论喝多少酒也表达不了自己的心意。喝一杯,离别的酒。
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再喝一杯友谊的酒——
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再喝一杯连心的酒
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再喝一杯,祝福的酒
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真的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也记不清说了多少遍祝福的话。(课件:望窗外杨柳依依的情景,文字: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生朗读。
师:从这里,又有哪个字眼表现出他们是“好友”。
生:(语塞)
师:那“柳”字,在古人心中,原来是谐音的“留”字啊!柳者,留也!
柳条折尽花飞尽,
借问行人归不归?
——《送别》
西城杨柳弄春柔,
动离忧。
——秦观《江城子》
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把送别的场景放在一个细雨蒙蒙的时候,跟好友有什么联系呢? 生:我知道了,连老天爷也好像伤心地哭。
师:这么多的字眼表达作者与好友依依惜别的情感。(板书:依依惜别)一起朗读整首诗歌。
生朗读。
师:在送孟浩然中绵绵不断的水寄托着情思,在送元二中酒成了情意最好的表达。元二离开的几年后王维去世了,此次的告别竟成了永别。我们一起再来朗诵这首古诗,铭记这一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吧!(齐读全诗)
师:就是因为这样的情,千百年来这些文字才被代代传颂,因为有了情,这首诗不久就被配上音乐,成为当时唐代最流行的,也是现在经久不衰的音乐之一《阳关三叠》。(播放乐曲)
学生背诵后默写。
四、延伸课外,提升“送”情。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