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记叙文的格式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2 23:31:32 体裁作文
记叙文的格式体裁作文

篇一:中考记叙文答题格式

中考记叙文答题格式:

1. 原文 阅读题中时常会问到:一句(一段)话在文中的作用。做此类题:

第一步:我们首先看这个句子(段落)是在文章中的哪个位置,开头?中间?还是结尾?如

果是在开头,则有以下几种可能:点明中心、设置悬念、总领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

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如果是在中间,则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如果

是在结尾,则起到画龙点睛、点明中心、深化主题、总结全文、首尾呼应、前后照应、结构

完整……

第二步:答题格式可固定为:在内容上,起到……;在结构上,起到……(省略号内容再具

体到上一步去相对应)

2. 理解句子的含义及作用 我们可以首先分析句子的特点及位置;再分析其在表意和结构上的作用;最后,结合语境,

分析哪个是句子表达时最关键的词语,指出其语境义。

语文阅读题方法归类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

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

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

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

貌、引用

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

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二十四、其他:

(一)

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

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

记叙文、小说)

(二)

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

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

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

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

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

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

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3.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1.问文章体裁?答:此文是一篇 。备选答案有: 诗歌、小说(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散文(抒情散文、

叙事散文、议论性散文即哲理散文)——要求形散而神不散、剧本、说明文、议论文

2.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文章内容? 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强调三个部分:内容是什么,文章怎么样,作者怎么样。

答: A、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即谁做了什么—这可以作为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答案。

B、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C、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

4.材料组织特点? 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5. 划分层次?(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4) 总分总(掐头去尾)

6.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明线和暗线)———核心人物 、核心事物、核心事件、时间、地点、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7.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依据有(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 (3)核心事件(4)作者情感

8.品味题目可以从—— A内容上B主题上C线索 D设置悬念上等方面进行品味。

示例:(1)主题上结合主旨必答,如象征性的散文题目,也可以这样回答:拟题巧妙,一语双关,本指…实指…,突出主题,耐人寻味。

(2)说明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说明了……,点明了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点明了本文说明对象。

9.了解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便于刻画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 第二人称:便于情感交流。

第三人称:显得客观,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10.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11.语言特色? 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诙谐幽默。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一般指口语的通俗易懂,书面语的严谨典雅,文学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情色彩。

12.写作手法及作用? 狭义的写作手法即“表达方式”,广义的写作手法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先抑后扬、

想象、联想、象征、开门见山、托物言志、设置悬念、象征、借景抒情、抑扬结合、正反对比、侧面烘托、虚实结合、以小见大、运用

第二人称抒情、卒章显志、巧设悬念、首尾呼应、铺垫映衬、一线串珠、明线暗线等。常用具体如下:

(1)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 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 通过比较,突出事物或描写对象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和正面描写。 以次要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

(8)欲扬先抑和先扬后抑。 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0)设置悬念能引起读者注意,引出文章的说明内容等。 (11)文章开篇的写作手法有:

A、可以用诗经里的赋比兴手法。比如说,兴,是先言他物的。B、也可以用引用的手法。如名句、箴言之类的

C、也可以先声夺人,用一系列的排比句,气势强烈……D、或是采用题记的方法。显得隽永深刻,又有文采

E、开头用景物描写也不错,渲染你所需要的气氛和基调。 F、开门见山。 G、倒叙

13.修辞方法及作用

(1)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

(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增强文章气势,增加感染力、说服力。

(5)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语句整齐、意韵铿锵,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有强调语气,强化内容的作用

(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14.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 答:“××”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

了…的作用。

15.文章用典的赏析:一是丰富文章主题,二是增添文章情趣,使文章有文采。

16. 句子或语段的作用?有些情况要结合第三点和第四点来回答。

答:一、内容上:首段和尾段:字面义和象征义。点明主旨、升华主题、,画龙点睛、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等作用。(语面的象征义、

喻指义 ,表现的人物思想性格,点明全文思想意义)。有时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补充说明。

二、在结构上 :在文章开头:(1)总提、总领全文、开启下文(引出下文)等作用

在文章中间:(1)承接上文 (2)开启下文(引出下文) (3)承上启下(过渡) (4)为后文作铺垫;标志思路、为下文作铺垫、

埋下伏笔等作用

在文章结尾:总结上文、全文、照应开头、独立成段,使文章戛然而止,意味绵长,发人深思、卒章点题,意味深长等作用。

三、表达效果上:升华中心、渲染气氛、烘托心情等作用。

四、从写作手法上:常有开篇点题、为后文设伏笔、作铺垫、深化中心、点明主旨、衬托、渲染、呼应、照应、对比、象征、先抑后扬、

预示性作用。

17.表达方式? 记叙(叙述)、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18. 分析写景状物记叙文景物描写的方法——①时间推移法②空间变换法③稳步换景法④分门别类法

19.领会写景的作用和写物的目的。借助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作者的主观感情。以“状物”为主记叙文,往往使用“托物言志”的写法。

20.描写的种类及作用?了解描写的几种形式(1)从不同的感觉来描写(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2)以动衬静,动静结

记叙文的格式

3)正面与侧面,直接与间接(4)人物描写的多种方法

种类:一是人物描写:A、正面描写(1)肖像描写(2)外貌描写(3)神态描写(4)动作描写 (5)语言(对话)描写(7)心理描写 作用是: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作品主题。

B、侧面描写 作用是:衬托了人物某种思想感情或某种性格特征。

二是环境描写:分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

重点了解几种描写的作用及答题格式:

ü ①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

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ü ②语言(对话)描写和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

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ü ③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ü ④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ü 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天气、季节和景物场景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交代故事发生的时

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表现人物某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揭

示文章主题。

ü 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时代特征、社

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渲染××环境气氛。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

21.分析人物形象: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来理解人物形象;二是通过对人物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

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等)方法的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要分析直接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22.小说三要素? 人物(主要要素)、环境、情节。其中情节包括(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尾声)

23.运用正副标题相结合的方式的作用:增强表达效果。

24.续写小说结尾。 按照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规律续写,要简洁含蓄,富有哲理,引人深思。

25.问指示代词“这、那”所指内容:多从代词前面文字中找答案。

26.问某词能否去掉,或者调换另一词题型解题模式:

答: A、 回答可以还是不可以;(一般情况不可以,特别是书上的原文时)。

B、 解释词义,比较两个词含义上的差别,并结合句子分析为何要用该词(强调突出了或限制说明了或修饰限制了+句子具体表达效果,哪个表达效果更好,更能形象或恰如其分地表现某物某特点)

C、 不用或调换后,语境有何变化(不用,不能体现语言的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或与事实不符或太绝对,用了,体现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或严密。)

27.语言赏析或广告:

类型1、分析某个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对策:(1)了解用词之美------动词形容词精辟准确,把事物说得形象具体;使用成语,为文章增色;关键词能为中心服务。

(2)掌握答题技巧:把握词语的比喻意、引伸意、双关义。如阿来的《词典的故事》中“营业员脸上显出了更多的怜悯,这位阿姨甚至因此变得漂亮起来”。“漂亮”一词就要从它的引伸意义去答题,它不是指阿姨一下子好看起来,而是反映出阿姨的怜悯使我对阿姨产生好感的内心活动。

类型2: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理由。

对策:(1)了解语言美的几种形式及作用

①修辞之美------ 见第13个知识点.结合第28答题点回答.

②句式之美------如骈句、长短句、对偶句、也有排比句,还有运用一组关联词语的句子等等。(作用:句式不同,表达的效果就不同。疑问句造成悬念,感叹句便于抒情;反问句加强语气语调引人深思;排比句叠句气势磅礴、层层深入;对偶句铿锵凝练,重复余韵悠然,也可以从灵活多变、富有表现力等方面去品味其妙处)

③哲理之美———形象而含蓄,具有言外之意,富有哲理的句子。这些句子一般在文章的开头结尾。(作用:可以给人以启迪教育作用。) ④内容之美———内容丰富题材新颖又与中心连接紧密的句子。(作用:全面新颖,能很好地为中心服务。)

(2)注意答题格式:我喜欢 xx 句,因为它xx。

28.品味句子和关键词。最好找词语点评或整体点评:即怎样写、写得怎样和写出什么、给读者怎样的感受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或效果。

答:A、分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若没有,则应选择有生命力的词语进行。

B、表面意义(表面上的意思)和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特点)或从正面和侧面点评。

C、深层含义(联系上下文、主题、作者意图,蕴涵有什么道理、思想、感情等)肯定了/褒扬了/赞美了/歌颂了或批判了/讽刺了/否定了/反驳了,或者给了我们……的印象、启示、道理等。

29.问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的位置能否调换。

答:A、能或否 B、词语:分别解释两个词。句子:简单概括这两段或两部分的内容。

C、 词语:为何这样安排先后顺序(强调其中一个或与前文顺序一致或符合搭配习惯,内在的顺序)。句子:指出这两句有什么关系,所以不能调换(若是说明文则看是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或逻辑顺序;若是其他文体则看是并列式或层进式或总分式)

30.问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和作用? 答: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兼用描写、议论、说明、抒情。

①记叙文中的抒情有直接抒情,有间接抒情。直接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寄情于人、事、物,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自然渗透作者真挚深沉的感情,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②记叙文中恰当的穿插议论往往使文章锦上添花,画龙点睛地揭示人物和事件的意义,以深化主题,尤其是文章末尾的议论。就是段与段之间用上一两句议论,也能起到承上启下的妙用。

③说明是为了简要地解说事物,阐明事理,使所叙之人、事、物更清楚。其中抒情和议论有时是融为一体的,无法截然分开的。

31.问文章写作特色:可从文章选材、结构布局、语言、立意等角度考虑,要结合该文写作的手法。

①选材:材料典型、真实、详略得当、表现、突出了中心。

②结构布局:布局合理、巧妙、结构严谨。

篇二:3、初中记叙文:描写的分类

语文辅导讲义

讲义编号

篇三:记叙文格式

记叙文考点答题技巧

1. 考点:记叙文的标题

常见题型:(1)标题有什么作用?(或问文章的题目好不好,为什么?)

答题方法:标题的作用: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揭示文章主旨,如《热爱生命》《敬畏自然》;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如《羚

羊木雕》《背影》《台阶》;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常见手法有一语双关《爸

爸的花儿落了》等)

(2)标题的含义:需要从两方面回答 ①表层含义;②深层含义

练习:①文章题为“背影”,有何作用?(《背影》)

题目“背影”,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使文章思路更清晰,表达了作者对父

亲背影的难忘深情。②《蜡烛》一课的标题有何含义?

题目“蜡烛”表层含义是指文中南斯拉夫老妇人在苏联青年坟头点亮的

蜡烛,深层含义是指蜡烛所象征的革命烈士的生命之光,抵御外敌、保家

卫国的精神,对红军烈士的哀思及两国人民的战斗情谊。

附:

2. 考点:人物描写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

心理描写,有时还用侧面描写。

常见题型:某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答题格式:本句运用了??描写,生动传神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情感、

心理)。

练习:①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

不瞎。(《老王》)

本句运用了神态描写、外貌描写生动传神地突出老王病入膏肓、生命垂

危的状态,表达作者的同情之感。②老头子直直地望着前面说:“我没脸见人。”(《芦花荡》)

本句运用了神态描写、语言描写,生动传神地刻画了老头子在大菱受伤后

深切的内疚和自责,表现了他过于自尊自信的性格。 ③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台阶》)

本句运用了动作描写,生动传神地刻画了父亲在新屋建成时内心的极度喜

悦之情,体现了他老实谦卑的性格。

人物描写:

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直接间接描写)

正侧结合作用:使形象更加丰满,更加鲜明突出。表现了??

细节描写:具体生动地表现了??

3.考点: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

答题方法:以题干人称开头(××想),中间以第一人称角度表达。内容

上联系上下文,紧扣人物的思想感情。

练习:(1)把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补写出来(《芦花

荡》)

答:二菱心想:老头子昨天说的话可不是放空炮,真是个足智多谋的老英

雄啊!他巧设机关,引诱鬼子,不费一枪一弹,教十几个鬼子头破血流。

大菱的仇算是报了,我要告诉大菱去。

(2)试揣摩《蜡烛》倒数第四段,设想一下段中表现的老妇人的心理活

动。

答:老妇人想:孩子,你为了南斯拉夫人民的解放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我无法用语言表达我的悲痛。你的战友来了,赶走了德国鬼子,他们是我

心中的英雄,我心中充满感激和敬意。孩子们,你们一定要打败德国侵略

者,胜利归来。我不敢回头,因为我无法承受心中的悲痛。

4.考点: 景物描写的作用分析

答题方法:景物描写作用1.渲染气氛; 2.烘托人物心情; 3.推动情节的

发展。

答题格式:这处景物描写写出景物的??特点,渲染了??气氛(或烘

托某人??心情,推动情节的发展或者是为下文做铺垫)

练习:联系上下文分析,下面的景物描写的作用。

(1)凄风。苦雨。天昏。地暗。(《亲爱的爸爸妈妈》第一节开头)

答:这处景物描写写出景物凄凉昏暗的特点,渲染了纪念地悲哀的气氛。

烘托人们悼念死者的哀伤气氛。

(2)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丝绒,正在迎风飘撒。(《芦

花荡》倒数第2段)

答:这处景物描写写出景物芦花优美的特点,烘托老头子痛打鬼子为大菱

报仇后的愉快心情。

(3)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芦花荡》第55段)

答:这处景物描写写出天气闷热的特点,为下文鬼子下水洗澡落入老头

子的机关埋下伏笔,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5.考点:文章语段的作用分析

答题方法:从内容、结构两方面作答。

①文首:内容上:开篇点题;设置悬念。

结构上:总领下文,为下文做铺垫。

②文中:结构上: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③文末:内容上:点明主题(画龙点睛),深化主题。

结构上:总结全文,首尾照应,使文章前后内容联系紧密。

练习:分析下列语段的作用。

(1)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背影》

开头)

答:内容上开篇点题,设置悬念;结构上引出下文。

(2)怎么了呢,父亲老了。(《台阶》最后一段)

答:内容上深化主题;结构上:总结全文(3父亲老实厚道低眉顺眼累了一辈子,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从没

觉得自己有地位。但他日夜盼着,准备着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台

阶》第9段)

答:这段文字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6.考点:内容概括

常见题型:(1)请概括选文的内容 (2)文章为刻画人物写了哪几件事?

请加以概括。

答题方法:人(物)+(核心)事件+结果

(注意:有些文章,人(物)中的“物”可以是植物,也可以是动物。)

练习:(1)请概括《芦花荡》第55—63段的内容。

老头子(人物)设计报复鬼子(核心事件)为大菱报了仇,尽泄心中之

恨(结果)。 (2)《阿长与<山海经>》中,作者为刻画阿长

这个人物,写了哪些事情?请概括出其中三件。

阿长睡觉时爱摆成一个“大”字形;阿长给“我”讲长毛的故事;阿长

想方设法给“我”买来《山海经》。

7. 考点:句子理解

常见题型:结合课文,请谈谈你对xx句话的理解。

答题方法:结合上下文,抓住有比喻义或深刻含义的关键词语进行理解

分析。

练习:(1)请结合《蜡烛》一文,谈谈你对“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

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

朽”的理解。

“火焰”喻指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南斯拉夫母亲崇高真挚之爱以及两

国军民的情谊。这种用血肉凝成的爱和军民情义将跨越国界,永存于世人

心中。

(2)谈谈你对《老王》最后一句话含义的理解:“几年过去了,我渐渐

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

命运,让他们也过上好日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作者感到自己对老王

的关爱主要是物质上的帮助,缺乏心灵上的关注,觉得还很不够,所以感

到愧怍。

8.考点:语言赏析题

常见题型:(1)请分析下面句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2)请赏析下

列句子:“??”。

答题方法:语言赏析包括对某个词语或整句话的赏析,通常可以从以下

角度进行赏析:

(1)修辞角度(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对偶、反语等)

修辞方法及作用:

(1) 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

(2) 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

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

(3) 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 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增强文章

气势,增加感染力、说服力。

(5) 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语句整齐、意韵铿锵,互相映衬,

互为补充。

(6) 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有强调语气,

强化内容的作用

(7) 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 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注:必须结合相关语

句分析。

(2)人物描写角度(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等)

(3)从动词、形容词、叠词、大词小用、贬词褒用等角度赏析词语的生

动传神。

练习:(1)请分析下面句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

力的样子。”

赏析:这三个词细致生动地刻画父亲买橘子的艰辛,体现父亲对儿子深

沉的父爱。

(2)请赏析句子:“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赏析:“狠狠”、“钻”运用了拟人的修辞,生动地写出苇子蓬勃旺盛

的生命力,烘托白洋淀人民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的斗争意志和旺盛的

生存力量。

9.考点: 联系文章的具体情节分析人物性格

答题方法:先说人物性格,再联系原文句子分析。(注意:分析选文人物

性格,要求起码要写上两点性格)

答题格式:文中体现了人物??的性格,如“??”中可以看出。

练习:(1)联系《芦花荡》全文内容分析老头子的性格。

文中体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敢作敢为、爱憎分明的性格,如老

头子在护送两个女孩子去找队伍过程中的言行,大菱受伤后他内心的自责

以及后来机智巧妙成功地对付了十几个鬼子的英雄行为中都可以看出。

(2)联系课文《信客》第二、第三小节内容,分析信客的性格(《信客》)

文章第二、三小节中体现了信客任劳任怨、待人宽容的性格,如第二小

节他遇到谋生者客死他乡,充当代理人的事迹可以看出;再如第三小节他

惨遭顾主打骂诬陷也可以看出。

10.考点:写作手法(也叫表现手法)一般常考的有:(对比、伏笔铺垫、

前后照应、欲扬先抑、以小见大)等。

常见题型:分析某段落的写作方法,以及它的作用是什么?

答题方法:先说运用了??写作方法,再说明其作用

注意:以下几中写作手法的作用是(1)对比的作用:鲜明的突出了主要

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2)伏笔铺垫的作用:推动故事情节

的发展(3)前后照应的作用:使文章浑然一体,突出文章主题(4)欲扬

先抑的作用: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5)以小见大作用:小处着笔

选材,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答题格式:运用了??写作方法,它的作用是??

练习:(1)《阿长与山海经》全文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它的作用是什么?

答:全文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它的作用是:突出强调了长妈妈

热爱关心孩子的特点,表达作者对长妈妈的尊敬与怀念之情。

(2)《背影》开头结尾都提到了父亲的背影,这是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作用是什么?

答:运用了首尾照应的写作手法。作用是:使文章浑然一体,突出了父爱

子,子思父的主题。

(3)课文《台阶》中,作者前文描写老屋的三级青石板用了大量笔墨,

后文写造新屋的时候托石板闪了腰,这是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作用是什

么?

答: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它的作用是:通过写三石板的来历,写出

了当年父亲的力气是那么大,可如今却闪腰了,突出表现了父亲年岁已高、

身体日渐虚弱的情况。

11.考点:表达方式 有5种: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常见题型:区分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区分方法:

(1)记叙: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

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

附:记叙的顺序及作用

顺叙:①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记叙。②按事物或观察的空间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