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高中作文 > 教育资讯

2010安徽高考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2 23:28:57 高中作文
2010安徽高考作文高中作文

篇一:2010年安徽高考优秀作文4篇

一、2010年高考安徽作文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要求作文。

吴 兴 杂 诗

[清]阮元

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万家。

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

这首诗蕴含的哲理,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或联想?请根据你的思考或联想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注意]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④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

■作品注释

(1)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 杂诗:具体内容没有在题目里明确揭示的诗。

(2)交流四水:即四水交流。交,交错纵横。 四水:湖州市有东苕溪、西苕溪等四条主要河流。 抱城斜:环抱着吴兴城曲折地流淌着。散作千溪:分散为若干条支流。

(3)遍:遍布,布满。

(4)菱:一年生水生草本,叶子略呈三角形,叶柄有气囊,夏天开花,白色。果实有硬壳,有角,可供食用。

■作品赏析: 诗的头两句刻画的是河流水系的分形特征。“交流”、“斜”或多或少已透露出作者对水系不规则性、复杂性的观察和感受,是对整形几何观的某种超越。第二句更是关于水系分形的典型刻画,准确、生动而富有韵味。“散作”就是分散的意思,从环抱吴兴城的四水沿河上溯,作者看到的是不断分叉而形成的千溪万流,整体上构成一幅分支式分形图。水系的分形造就了居民点分布的分形。自然界的水系本来是由千溪万涧逐步汇聚而成的,村落是人们择水而居所形成的,都是一类分形结构。作者采用诗家惯常的人格化手法,仿佛是先有了居民点的分形分布,而后河流为了亲近千村万户,便从吴兴城外的四水开始,逐步分散为千溪万涧,遍洒人间。水系是自然地理系统的分形,居民点分布是人文系统的分形,两幅分形画面不可分离地交织在一起,既展示了独特的美学意韵,又体现了大地的厚德载物。地理分形造就了气象的分形特征,地理分形与气象分形共同造就了生态环境的分形特性,导致动植物的多样性、差

异性、相关性和复杂性,形成植物生态系统的分形特性。诗作的后两句表明作者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意会到这种生态分形,通过对农作物间种的形象描绘,反映了河流分形带来的生态多样性,进一步丰富了诗作对水系分形描绘的内涵。

这首诗通过写江南水乡的优美风光说明了一个道理:人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按客观规律办事,“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不能形而上学地搞“一刀切”和绝对化。

■作者简介 阮元(1764-1849年),清代政治家、文学家,字伯元,江苏仪征人。1789年(乾隆五十四年)中进士,第二年授翰林院编修,后升任少詹事,入值南书房。历任山东学政、浙江学政、户部左侍郎、浙江巡抚、江西巡抚、两广总督等职。在任期间,除吏治军政之外,编书撰述不辍。在广东期间,建议禁鸦片,对英商采用较严厉的政策。1826年(道光六年)任云贵总督,随即又晋升体仁阁大学士。1838年(道光十八年)返扬州定居,先后加太子太保、太傅。1849年(道光二十九年)去世,谥“文达”。

【专家题解】 近年安徽省高考作文试题都直接指向学生的生活实际,直逼写考生的自我心灵,具有浓郁的诗性色彩和高雅的文学品味。今年与去年一样也是材料作文。但却以“古体诗《吴兴杂诗》”为作文材料题,大大出乎一线教师的意料。

在审题上,我们要读懂这首小诗,初读这首诗,考生会为自然清丽的语言、江南水乡的优美风光而激赏,读后再作玩味,则能获得某种智慧和启迪:此诗通过写江南水乡的优美风光说明了一个道理:人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按客观规律办事,“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不能形而上学地搞“一刀切”,绝对化。

在立意上,考生则需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生活积累与积淀去感受语言文字中所表达的事物,所阐述的哲理。我们可以运用发散思维从以下几方面来立意: 一、因地制宜,各得其所;二、和谐共处,构建完美;三、物尽其用,科学发展;四、找准属于自己的坐标 ;

五、尊重规律,不死板教条。当然,“横看成岭侧成峰”,由于考生的思维不同,视野有别,对小诗揭示的哲理把握也深、浅不一。考生要筛选好一个最适合自己的写作角度,再回到生活实际叙经历、感受,或联系社会问题谈见解、看法。

凡事,适可而行后适可而止(60分)

凡事,适可而行后适可而止。

当然,止于至善,是每个人最希望看到的结果.不管是偏远乡村的农夫,渔夫还是繁华都市的工人,高管,都在为这快节奏的社会发展打着合谐的节拍.

然而,富士康的兄弟姐妹,却因为跟不上着这和谐的节拍,付出生命的代价.环境是改变一个人重要的因素,但不能困在当前环境而不知返途,人生是美好的,不能因为短暂的挫折和伤痛就要选择轻生.阳光总在风雨后,不经过的努力的耕种怎能感受收获的喜悦?用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先生:“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绝大多数人死在明天晚上,看不到后天的太阳。”来映照这些经不起生命折腾的人最为恰当不过了.经不起打击,你就遗失了后天的美好.

也许,环境只是人生选择上的一个失误.

人的十字路口,选择失误,错过机遇,确实很多.如果这个集体真的不合适你,你可以考虑换个集体.不一定非要等老板觉得你不能胜任这份工作的时候,你才选择离开.人生要找合适自己的,不是找凑合自己的.哪怕这份工作薪水不错,但违背你的原则和道德底线,你可以大方地说\'NO\',没有什么丢脸和庸俗.

近些年,安徽出了一个名人----许嵩.他被冠以\'周杰伦接班人\'和\'音乐界韩寒\'之称,可见其影响力.我们且不说,他是谁谁谁的影子,随便在哪个搜索引擎一搜,都是他的海量信量.

读过他简历的人都知道,他是安徽医科大学毕业生,然而,他却走上独立创作音乐的道路,集词曲唱录混音制作于一人,在创作型歌手当中都属屈指可数的奇人.他没有签约任何唱片公司,只通过官网宣传,就有很好的销量,他拥有全球海量FANS.这么多的人粉他,说明他是成功的,是大家的典范.医学和音乐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行业,但许嵩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适合自己的道路,并且把这个选择无限最大化了.

选择合适自己的,很重要;不适合自己的,只会让你白搭更多.

再拿婚姻来说,找一个爱的人是过一辈子,不是马马虎虎地过一生.人生的路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不能将就地过,要过就要有滋有味地过.时下,各大卫视的相亲节目里男选女,女选男.惊现雷人雷语,让老外对中国人的爱情观和爱情价值观都产生了疑问,中国人就这么低俗吗?对别人提要求,首先也得掂量自己的斤两,适合的纽带是拴在两个人的身上,不是建立在其中一个人离谱得有悖社会风气的条件上,那样,适合的天平终有一端不平衡而倾斜.令人啼笑皆非的凤姐,不知山高水深不为过,居然弄不清自己的份量,狂言只有北大清华研究生才适合自己,也不怪在作秀节目现场被人扔鸡蛋,换成我,肯定要扔鹅卵石.有人做过精确的估算,全中国有6人符合凤姐的要求,但愿这6人中的一人这辈子能和凤姐憋屈着坚强地幸存到生命的终点.

葱就是葱,插哪儿都装不了蒜.大家都明白这个简单常识:水田种不了麦子,旱地种不了稻子.如果你非要违背客观规律,主观臆断行事,只会适得其反,狼狈收场.

人生亦是如此,适可而行方始步,量力而行却止履

草木得常理 共生唱和谐

那是洛阳城里富丽堂皇的牡丹,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笑靥绽放的一瞬,倾国倾城。中原的厚土,萌发了朝霞般热情的牡丹。

那是天山峰顶冰清玉洁的雪莲,美得脱俗,美得惊心,美得销魂,莞尔一笑的刹那,沁人心脾。天山的冰雪,滋养了明月般纯洁的雪莲。

那是干涸的罗布泊上寂寞的胡杨林,千年不死,死而不倒,倒而不朽,穿越生死的刚强,亘古不变。西北的烈风,催生了战士般无畏的胡杨林。

正是这每一方独一无二的水土,孕育了大自然独一无二的神奇。这是自然的法则,也是自然给予人类的恩赐。正如江南水乡“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那一片生机盎然的和谐。尊重自然,了解自然,顺应自然而发展,人与自然才会和谐共生。 尊重自然,了解自然,敬畏自然法则,掌握自然法则,人们才能获得与自然共生

的机会。老子曾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要人顺应自然的法则。美国前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执政期间,曾为保护鹿而下令大肆捕杀狼,鹿的数量在一段时间激增后,超越了环境承载能力而锐减,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长时间难以恢复。违背自然法则行事的人类,定会受到自然的惩罚。顺应自然,不强求,不贪婪,自然会以真挚的笑脸回馈人类。

斗转星移,花开花落,幻化早已寻常事;时代更新,岁月交替,时光不依人意志。坐看日落星闪,享受自然,更重要的是需春种秋收冬藏,顺应自然,同时谋求发展,尊重规律,同时借势生利。自然法则虽然神圣不可亵渎,却可以加以利用。那种在深处的菱角、浅处的稻秧,还有不深不浅处婀娜多姿的荷花,不正是因地制宜利用自然规律而留下的美好诗篇吗?勤劳的中华儿女,曾引来黄河水灌溉出了贺兰山脚下的塞上江南,也曾贯通五河水系开凿纵贯神州南北的京杭大运河,更曾推动滔滔江水带动电力的齿轮,给千家万户送去永恒的光明??合理利用自然法则求得发展,自然愿伸出双手鼎力支持。

自然法则下,人类在发展,自然在进步,人类与自然休戚与共;人类尊重自然、敬畏自然,自然就以她博大的胸怀与无私的爱心援助人类,互利共生的旋律訇然奏响,和谐世界的大门豁然敞开。当往日黄沙漫天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上再现茂密绿洲之时;当一度萎缩的白洋淀波光粼粼,苇荡依旧之时;当昔日已被破坏的亚马孙雨林中再次响起百鸟欢歌的交响之时,自然正用她如椽的画笔,描绘一幅幅美妙的图画。正如张晓风所言:“树在,山在,大地在,岁月在,我在,你还想要怎样更好的世界?” 冰心说:“爱在左,情在右,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我要说:“人类在左,自然在右,在地球的舞台上唱和共生的旋律。”我希望有一天,面向大海,春暖花开。让我们手握橄榄枝,走在蓝天下,心系大自然,且行且珍惜!

篇二:2010年高考全国卷安徽卷满分作文

2010年高考安徽卷满分作文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吴兴杂诗[清]阮元

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万家。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

这首诗蕴含的哲理,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或联想?请根据你的思考或联想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凡事,适可而行后适可而止》

凡事,适可而行后适可而止。

当然,止于至善,是每个人最希望看到的结果.不管是偏远乡村的农夫,渔夫还是繁华都市的工人,高管,都在为这快节奏的社会发展打着合谐的节拍.

然而,富士康的兄弟姐妹,却因为跟不上着这和谐的节拍,付出生命的代价.环境是改变一个人重要的因素,但不能困在当前环境而不知返途,人生是美好的,不能因为短暂的挫折和伤痛就要选择轻生.阳光总在风雨后,不经过的努力的耕种怎能感受收获的喜悦?用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先生的话\'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绝大多数人死在明天晚上,看不到后天的太阳\'来映照这些经不起生命折腾的人最为恰当不过了.经不起打击,你就遗失了后天的美好.

也许,环境只是人生选择上的一个失误.

人的十字路口,选择失误,错过机遇,确实很多.如果这个集体真的不合适你,你可以考虑换个集体.不一定非要等老板觉得你不能胜任这份工作的时候,你才选择离开.人生要找合适自己的,不是找凑合自己的.哪怕这份工作薪水不错,但违背你的原则和道德底线,你可以大方地说\'NO\',没有什么丢脸和庸俗.

近些年,安徽出了一个名人----许嵩.他被冠以\'周杰伦接班人\'和\'音乐界韩寒\'之称,可见其影响力.我们且不说,他是谁谁谁的影子,随便在哪个搜索引擎一搜,都是他的海量信量. 读过他简历的人都知道,他是安徽医科大学毕业生,然而,他却走上独立创作音乐的道路,集词曲唱录混音制作于一人,在创作型歌手当中都属屈指可数的奇人.他没有签约任何唱片公司,只通过官网宣传,就有很好的销量,他拥有全球海量FANS.这么多的人粉他,说明他是成功的,是大家的典范.医学和音乐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行业,但许嵩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适合自己的道路,并且把这个选择无限最大化了.

选择合适自己的,很重要;不适合自己的,只会让你白搭更多.

再拿婚姻来说,找一个爱的人是过一辈子,不是马马虎虎地过一生.人生的路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不能将就地过,要过就要有滋有味地过.时下,各大卫视的相亲节目里男选女,女选男.惊现雷人雷语,让老外对中国人的爱情观和爱情价值观都产生了疑问,中国人就这么低俗吗?对别人提要求,首先也得掂量自己的斤两,适合的纽带是拴在两个人的身上,不是建立在其中一个人离谱得有悖社会风气的条件上,那样,适合的天平终有一端不平衡而倾斜.令人啼笑皆非的凤姐,不知山高水深不为过,居然弄不清自己的份量,狂言只有北大清华研究生才适合自己,也不怪在作秀节目现场被人扔鸡蛋,换成我,肯定要扔鹅卵石.有人做过精确的估算,全中国有6人符合凤姐的要求,但愿这6人中的一人这辈子能和凤姐憋屈着坚强地幸存到生命的终点. 葱就是葱,插哪儿都装不了蒜.大家都明白这个简单常识:水田种不了麦子,旱地种不了稻子.如果你非要违背客观规律,主观臆断行事,只会适得其反,狼狈收场.

人生亦是如此,适可而行方始步,量力而行却止履。

《面对自然,心存敬畏》

“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万家。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这是清代诗人阮元的《吴兴杂诗》之一。吴兴,即今浙江湖州。这既是一首清词丽句的写景诗,又是一首言近旨远的哲理诗。

通过诗人的描绘,我们放佛身临其境,欣赏着江南美景:四条河流环抱着吴兴城曲折地流淌着,然后在各处分散开来经流千家万户,聪明的农人们便在水深的地方种菱角,水浅的地方种稻子,不深不浅的地方则种上了荷花。然而,诗人的用意却不止于此,他在告诫人们:在大自然面前,人应该顺势而为,因地制宜,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资源,而不是逆势而上,过分地去逞强斗智。否则,人只能走向自己愿望的反面。

我以为,这首诗对我们今天怎样面对自然是很有教益的。

许多年来,我们崇尚的是斗争哲学,不仅人与人之间曾经一直斗来斗去,而且还醉心于与天斗与地斗。于是,对大自然应有的敬畏之心没有了,和大自然打交道应该遵循其客观规律的道理也被作为“糟粕“批臭了。大跃进时代,文革学大寨时期,都做过许多违背自然规律的蠢事。尤其在发展成为”第一要务“之后,人们的头脑一再发热,欲望一再膨胀,已经创造出了许多所谓的“人间奇迹”:我们敢于移山,“喝令三山五岳开道”;我们敢于填海,叫沧海变成桑田;我们敢于截流,让“高峡出平湖”;我们敢于毁林,让森林成“良田”;我们更毫无节制地挖掘地下的资源,让大地乖乖地“献出”宝藏……。人,当代的人,好像真的变成了无所不能的精灵,可以随意地役使大自然为自己服务!

然而,违背了自然规律,就要遭到自然规律的惩罚。长期寂寂无声的大自然对人类的愚蠢行为已经开始反抗:地震频发,旱涝相接,沙尘暴肆虐,温室效应加剧,气候反常,疫病流行,好多灾难都是百年不遇甚至前所未有的。而人们为了治理一条前些年污染了的河流,要付出几倍甚至更高昂的代价!因此,在表面的经济高速发展、物质空前充裕背后,人类给自己留下了难以克服的巨大隐患,更堵塞了子孙后代继续生存发展的道路!

今天的人们,很有必要重读阮元的这首诗,并深刻领悟其中的哲理。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不妨把它作为座右铭,时刻提醒自己:我们谋求的发展,不应该再是竭泽而渔的,不应该再是不计后果的,而应该确确实实是顺应自然规律的,是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而这,首先要求我们在大自然面前,保有一颗敬畏之心。

2010年高考安徽卷作文阅卷实录《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 2010年17期一类卷(上)

浅谈因材施教

□安徽一考生

孔子被奉为圣人,不仅是因为他的言行值得后人仿效,他的教育方法更值得我们借鉴。孔子弟子三千,他强调因材施教,即不同的人应根据其自身的长处有不同的教育方法。正是孔子懂得这种教育理念,才使得其弟子都有各自的建树。因此,我认为正如我们强调因地制宜一样,我们同样推崇因材施教。

“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这不正是因地制宜的最佳说明吗?同样的河水散作千溪,如果盲目地推广一种作物的种植,收成定不理想。因地制宜,根据水的深浅,挑选不同的作物,会有丰厚的收获。自然如此,树人亦如此。

英国的伊顿公学名扬天下,其数百年的教育中诞生十三位英国首相以及数不胜数的各类大家。这样辉煌的成就与其开放的教学环境不无关系。伊顿公学秉承开放的教育理念,鼓励

学生言论自由。学生可随时发表异议,阐述自己的看法。从另一个方面看,这不是因材施教吗?课本内容是千篇一律的,但我们的思想是有差异的。支持提出异议,这正是发扬个性、培养个性的沃土。伊顿正是坚持这种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才使大学的学生思想不受拘束,个性得以发扬,才能将自己的才华展现得淋漓尽致。因材施教才会培养出善于思考的人才,而不是只会背诵课文的书呆子。

这使我又想起了我国著名的文学家郭沫若先生。他蜚声文坛后,有人拿出他的小学时期的成绩单看,上面的成绩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门门全优,甚至不及格,然而这是瑕不掩瑜。尽管这些不尽人意,但仍挡不住他在文学方面的灿烂光辉,这使我们看到因材施教的特性。如果仅因一门功课不及格而扼杀一位在另一领域卓而不群的人才,也许我们会丢失了一些文学家、数学家。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不同的地域,水土不同,适宜的作物也会不同。种花的人对花的习性都心知肚明,什么植物喜阳,什么植物喜旱,只有根据其个性,才会硕果累累。正如这种因地制宜的方法一样,树人因材施教同样重要。

评点

本文由阮元的诗的种庄稼要“因地制宜”引到对人的“因材施教”的论证,理解材料准确。列举英国伊顿的例子很贴切,对事例的分析比较到位。文章正反说理,且有引证,增强了说服力。本文文采不足,评为一类卷(上)。

内容18分+表达17分+发展18分=总分53分

一类卷(中)

用智慧种植 □安徽一考生 菱、稻、荷花对水说:感谢你给了我们滋润。 水轻摇着头说:最要感谢的,是把你们种植对了地方的人。

——题记

一诗读罢,真的钦佩农家人的智慧。深浅不一的河流在他们的开发下,竟很好地孕育了多种植物。这已不是简单的栽种,对不同作物的喜好,他们必了如指掌。特定的环境适合的特定品种,如何“因田施种”不失为一门学问。

种田,说开了去,便是育人。

每个人所处的环境大致相当的,在一样的环境下,有的人成了“才人”,有的却始终是“庸人”。究其原因,多是没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一片天地。追寻“本我”,要的不仅是拼搏,更需要智慧。一个人一旦能够在适宜的土壤中扎根,终会成长为一“角”儿,境界的高低上下,便全在这找寻之中了。

第一次听说舟舟的事迹时,我瞠目结舌,就是这样一个连生活难以自理的智障患者,却创造了指挥台上的奇迹。舟舟是幸运的,他的天赋早就被发现,并且栽种到了适宜的土壤中,让这一颗看似丑陋却包含才气的种子得以萌发、成长。如果没有智慧的培育者,舟舟将被永远埋没在社会底层,受着正常人的冷眼,抑或善良者的一丝同情。这对他,对指挥界都将是一种莫大的损失。相信,人必有所长,必有所短,正确的栽培能让长处呈现,不适的环境亦能使短处滋长。一如《宴子使楚》中:楚王口中的橘,在南方甘甜可人,移到北方却又苦又涩。应在南方生长,又为何非得移到北方呢?盲目地栽种,收获的自然是“苦果”,人亦如此。

当今社会,有关家长“强迫式”教育的报道已不是少数。成功的案例固然可以借鉴,但这也离不开智慧。不求一致,但求适宜。适宜的培养,能让才人更高,让凡人成材,让人才更优。 今天的我们迈出考场,即将是大学的希望。明天的我们迈出高校,即将是社会的栋梁。人

生路漫漫,时刻记住,用智慧种植自己,未来必定是遍地英才。

评点

文章从所给材料进入,归纳出农人“因地施种”转而过渡谈“育人”,引申合理,例证恰当,语言流畅,不乏整句。缺点是缺少例证,评为一类卷(中)。

内容17分+表达17分+发展18分=总分52分

二类卷(上)

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

□安徽一考生

“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这是伟大的人探索出来的经验。如果将稻种在深水里,如果将荷花种在浅水处,会不会仍有金灿灿的稻谷,会不会仍有鲜艳夺目的荷花?我们会说:“稻子不再丰收,荷花不再盛开。”所以说我们每个人找准自己的位置,找到适合自己的舞台,是菱就要在深水中成长,是稻就要在浅水中繁殖。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大放异彩。我们才能体现出自己的价值。

美国著名女性国务卿希拉里,在年少时梦想成为一名钢琴家。她刻苦的练习,永远都那么勤奋,只为能在将来成为音乐家,可是一次比赛改变了他的一生。她与一些小孩子一起参加比赛,可她发现自己很难弹出的曲子,那些十几岁的孩子们却可以轻而易举的演奏出来,对她的打击很大。但睿智的她很快认识到,弹琴这个行当不很适合她自己。我要寻找适合自己的舞台。从此,希拉里开始学习政治,开始走上政坛,于是她成功了。

我们不得不说希拉里清楚地认识自己的状态,果断地迈出一步,寻找自己适合的舞台,并且她也正确地找到了自己的舞台,于是她成功了。政坛上多了一位叱咤风云的伟大女性。 每个人都应该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每个人都应该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舞台。唯有在自己的舞台上,才能真正地发挥出自己的潜力,展现自己独特的一面,才能真正走向成功。举世闻名的达·芬奇,他在各个方面都有建树:绘画、制作??在各个方面都享有盛名,但其实,他是不是没有找准自己的舞台呢?他若是选择一次,进行深入研究,完全投入精力,那么他享有盛名,恐怕会比现在名声更高。

找准自己的舞台,是歌手,你就登上舞台,用你的歌声陶冶观众;是作者,你就静坐桌边,用你的文字愉悦读者;是政治家,你就叱咤政坛,用你的能力带给人民幸福。

评点

本文从阮诗入手,入题快,与阮诗的蕴涵哲理吻合,分析较深入。文章以希拉里、达·芬奇为例,很有说服力。但都是外国的例子,例证单调,代表性不足,评为二类卷(上)。有错别字减一分,共48分。

内容16分+表达17分+发展16分- 1分=总分48分

三类卷(中)

和谐——世界之柱

□安徽一考生

从去年起党中央提出创建和谐社会的号召,创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当代的重要目标。 因为和谐,小草才能在草原上肆意疯长;因为和谐,小溪才能屡屡进犯大海;因为和谐,小鸟才能才能在天空中横飞纵窜。

有了和谐,人与人之间才有了欢笑与快乐。人生在世,待人处世难免会摩擦,处理不当的话,相互都会闹得很不开心。曾记得,温总理在国外一所名校演讲时,有一名外国学生向他丢了一

只鞋。现场弄得尴尬,温总理一笑以缓解当时氛围。并教这名学生与人为善,正确认识人生,并请求校方取消对这名学生的退学之罚。正是温总理懂得人与人之间和谐的重要性。掌声和欢笑才能成为演讲的闭幕式。否则,温总理会心情沉重地回国。这名学生会为一时冲动而懊悔不已。

有了和谐,国家与国家之间才会有了和平与发展。自古以来,人类就离不开战争,从远古时代部落与部落之间的连年征战,到了上世纪北约与华约之间的冷战,人类历史仿佛就是一部战争史。究其原因,是人与人之间缺少关爱最终导致的。国家之间的和谐,朝鲜战争就是因为美帝国主义的野心扩张的代表,中国因考虑创世界和平而出兵朝鲜将侵略者打到三八线以外,中国人因为懂得和谐重要性,朝鲜才得以解放。因为和谐,国内外的地震灾难才变得不可怕,世界才显现一片和谐昌盛的胜景。

有了和谐,人与自然才能永恒,人是自然界的生灵,自然是人生存的根本,因此只有和谐相处,才有人与自然永恒的美好。因为人与自然缺乏关爱与和谐,东北虎也相继而死。这让我们不得不思考:人与动物之间到底怎么了?当然,社会上还有和谐,不然,山村早被荒漠化了,大熊猫早就灭绝了。让我们学会和谐,人与自然才会和谐相处;学会和谐,你我的一次误会才会成为欢笑;学会和谐,国与国之间才会化干戈为玉帛;学会和谐,人与自然才永远有欢笑和绿色。 牵起你我之手,以和谐为力量,找和谐小诗中的“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万家”和谐宁静的画面,世界总有一天会在和谐的支撑下呈现一片欣欣向荣之景。

评点

本文谈和谐,与所给阮元诗若即若离,不是很吻合,打了擦边球。文章从头到尾不曾提及阮元,但语言表达较成功,故有宿构之嫌。评为三类卷(中)。

内容10分表达12分 发展10分 总分32分

四类卷(下) 荷花的精神 □安徽一考生

在那一片东方盛土上,有一种穿越千年的灵魂,培养了无数华夏儿女;在那页正泛黄的史册上,字里行间不断涌现出这种高洁的智慧。它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文化的沉淀,它是孔孟之道所推崇的一种无上的光荣精神。它是万物天地轮回,瞬息不变中洋溢出一种生息不灭的意志。那就是荷花的清高与超然脱俗的气魄。

荷花的魅力不在于与百花争艳,它不像牡丹那样高贵,受人追捧;它不像玫瑰那样美丽,让人心旷神怡。但是,荷花的高洁却是众花难比。犹如开天般化开周围的黑暗,艳丽的色彩让这个世界都为之陶醉。

就像那爱国志士苏武一样,为了捍卫国家的尊严,为了保持自己清高的气节,忍辱偷生,在冰天寒地的北方与牛羊为伍,饮食风雪,饱经沧桑,决不向权势俯首。此时的他就是一朵盛开的荷花,用自己的清高的气魄打破周围一场黑暗。他摒弃了封官加爵,不为金银财宝诱惑,只为心中那颗爱国心。耗尽数十年的光阴,埋没了他一生中光辉和成就。苏武像荷花一般绽放在我们面前,向世人证明了他威武不能屈的气节。

同时,荷花也以其一成不变的超然脱俗的魅力,不时地感染我们,那傲视天下的豪迈,影响着无数文人墨客,在那神圣的东方树起一个不朽的传说。

另外,我们的青莲居士在受到官场的挫折后,仍挺着那傲气十足的铮铮铁骨,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是怀着他超凡脱俗的气魄仰天大笑。坚守自己的“安能摧眉折腰侍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风流,于是力士为之脱靴,贵妃为之磨墨,于是他秀口一出便是半个盛唐。 我爱荷花,它让我们人生充满挑战与超越。

我爱荷花,它让我们生活充满惊心动魄和风情万种。

篇三:2010安徽高考语文作文分析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

语文作文试题分析

2010年6月7日

语文作文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吴兴杂诗

[清]阮元

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万家。

深处

2010安徽高考作文

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

这首诗蕴含的哲理,引发了你怎样的思索或联想?请根据你的思考或联想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注重】 ① 立意自定,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②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③不得透漏个人相关信息。 ④书写规范,准确使用标点符号。

语文作文题分析

今天上午9点,高考语文学科正式开考,全省56.2万考生同写作文。相比于去年动感十足的“弯道超越”,今年安徽省高考作文题走了复古路线。摆在广大考生面前的是一道古色古香的作文题,请考生以清代文学家阮元的一首七言绝句为素材,体会其中的哲理,并根据引发的思考或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材不限。

根据今年的高考作文题,不少高三语文教师表示,文化气息十足的这道考题,可以说是这几年安徽省命题中最好的一道考题。但由于考生需要先阅读这首古诗,再立意作文,因此在理解上难度略有抬高。教师们纷纷揣测,今年这道古韵十足的考题将拉开高考作文的层次。 诗句中暗含“钱学森之问”

高考作文题的这首清代七言绝句,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的诗意画面。在城外,几条河流把城市合围起来,绕着小城绵延而过。流进小城的溪水,在城内流进了千家万户。在小城人家门前,人们根据水流的深浅,栽种上不同的作物,水深的地方种上黑黝黝的菱角,水浅的地方种上绿油油的水稻,不深不浅的地方人们则种上红艳艳的荷花。

在解释这首古诗描绘的旖旎风光后,省城不少语文教师表示,诗歌背后暗含着两层主要哲理,一是按客观规律办事,要根据水流的深浅种上不同的作物,二是要因材施教,尤为值得考生注意的是,这首古诗还暗含了考前着重介绍过的“钱学森之问”。在人才培养上,也应

根据个人的不同特点和兴趣,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案,而不能一个模子灌输应试教育。

在作答这道高考作文题目时,省城语文教师认为,考生除了提及内涵的哲理外,最好结合自身实例,谈谈自己如何结合个人特点和兴趣,规划未来的职业蓝图等等。“如此一来,摆事实讲道理,将有利作文拿到理想分数。”

名师建议作议论文较易入手

根据今年高考作文题的特点,省城教师认为虽然题材不限,但考生写议论文比较容易上手。除此之外,考生也可以写成夹叙夹议的形式,甚至可以先叙述一个恰如其分的小故事,再发表一段精彩的议论,只要不离题万里,应该也都能够获得满意的分数。

在写作时,考生可以联系国家当前的经济建设,只有按照科学规律,转变原先掠夺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才能实行又好又快的“可持续发展”,构建新型的低碳环保社会。同时,在国家许多大政方针的制定上,也需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制定出符合实际的合理政策。在针对“钱学森之问”进行作文时,考生还可以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谈谈自己眼中的人才培养观。

“总体来说,今年安徽省的高考作文题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尤其是古文鉴赏能力要求有所提高”,一位资深语文教师认为,由于题材不限,古诗本身并不晦涩难懂,估计言之有理,言之有据,都能够得到相应的分数。 ·徐颖奇·

2010年高考作文题:

吴兴杂诗

(清) 阮元

交流四水抱成斜,

散作千溪遍万家。

深处种菱浅种稻,

不深不浅种荷花。

这首诗蕴含的哲理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或联想?请根据你的思考或联想写一篇文章。题材不限,不少于800字。

■作品注释

(1)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 杂诗:具体内容没有在题目里明确揭示的诗。

(2)交流四水:即四水交流。交,交错纵横。 四水:湖州市有东苕溪、西苕溪等四条主要河流。 抱城斜:环抱着吴兴城曲折地流淌着。散作千溪:分散为若干条支流。

(3)遍:遍布,布满。

(4)菱:一年生水生草本,叶子略呈三角形,叶柄有气囊,夏天开花,白色。果实有硬壳,有角,可供食用。

■作品赏析:

诗的头两句刻画的是河流水系的分形特征。“交流”、“斜”或多或少已透露出作者对水系不规则性、复杂性的观察和感受,是对整形几何观的某种超越。第二句更是关于水系分形的典型刻画,准确、生动而富有韵味。“散作”就是分散的意思,从环抱吴兴城的四水沿河上溯,作者看到的是不断分叉而形成的千溪万流,整体上构成一幅分支式分形图。水系的分形造就了居民点分布的分形。自然界的水系本来是由千溪万涧逐步汇聚而成的,村落是人们择水而居所形成的,都是一类分形结构。作者采用诗家惯常的人格化手法,仿佛是先有了居民点的分形分布,而后河流为了亲近千村万户,便从吴兴城外的四水开始,逐步分散为千溪万涧,遍洒人间。水系是自然地理系统的分形,居民点分布是人文系统的分形,两幅分形画面不可分离地交织在一起,既展示了独特的美学意韵,又体现了大地的厚德载物。地理分形造就了气象的分形特征,地理分形与气象分形共同造就了生态环境的分形特性,导致动植物的多样性、差异性、相关性和复杂性,形成植物生态系统的分形特性。诗作的后两句表明作者在一

定程度上已经意会到这种生态分形,通过对农作物间种的形象描绘,反映了河流分形带来的生态多样性,进一步丰富了诗作对水系分形描绘的内涵。

这首诗通过写江南水乡的优美风光说明了一个道理:人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按客观规律办事,“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不能形而上学地搞“一刀切”和绝对化。

■作者简介

阮元(1764-1849年),清代政治家、文学家,字伯元,江苏仪征人。1789年(乾隆五十四年)中进士,第二年授翰林院编修,后升任少詹事,入值南书房。历任山东学政、浙江学政、户部左侍郎、浙江巡抚、江西巡抚、两广总督等职。在任期间,除吏治军政之外,编书撰述不辍。在广东期间,建议禁鸦片,对英商采用较严厉的政策。1826年(道光六年)任云贵总督,随即又晋升体仁阁大学士。1838年(道光十八年)返扬州定居,先后加太子太保、太傅。1849年(道光二十九年)去世,谥“文达”。

参考资料

1.关于“吴兴杂诗”

作品概况

作品名称:吴兴杂诗创作年代:清代作者:阮元作品体裁:七言诗 作品原文

吴兴杂诗(1)交流四水抱城斜,(2)散作千溪遍万家。(3)深处种菱浅种稻,(4)不深不浅种荷花。此诗作为了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安徽卷作文题的材料。“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万家。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由此哲理诗引发的思考和联想写一文,诗歌体除外。不少于800字。

作品注释

(1)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杂诗:具体内容没有在题目里明确揭示的诗。(2)交流四水:即四水交流。交,交错纵横。四水:湖州市有东苕溪、西苕溪等四条主要河流。抱城斜:环抱着吴兴城曲折地流淌着。散作千溪:分散为若干条支流。(3)遍:遍布,布满。(4)菱:一年生水生草本,叶子略呈三角形,叶柄有气囊,夏天开花,白色。果实有硬壳,有角,可供食用。[1]

作品赏析

诗的头两句刻画的是河流水系的分形特征。“交流”、“斜”或多或少已透露出作者对水系不规则性、复杂性的观察和感受,是对整形几何观的某种超越。第二句更是关于水系分形的典型刻画,准确、生动而富有韵味。“散作”就是分散的意思,从环抱吴兴城的四水沿河上溯,作者看到的是不断分叉而形成的千溪万流,整体上构成一幅分支式分形图。水系的分形造就了居民点分布的分形。自然界的水系本来是由千溪万涧逐步汇聚而成的,村落是人们择水而居所形成的,都是一类分形结构。作者采用诗家惯常的人格化手法,?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lu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路鹗窍扔辛司用竦愕姆中畏植迹蠛恿魑饲捉Т逋蚧В愦游庑顺峭獾乃乃迹鸩椒稚⑽蚪В槿?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ren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人间。水系是自然地理系统的分形,居民点分布是人文系统的分形,两幅分形画面不可分离地交织在一起,既展示了独特的美学意韵,又体现了大地的厚德载物。地理分形造就了气象的分形特征,地理分形与气象分形共同造就了生态环境的分形特性,导致动植物的多样性、差异性、相关性和复杂性,形成植物生态系统的分形特性。诗作的后两句表明作者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意会到这种生态分形,通过对农作物间种的形象描绘,反映了河流分形带来的生态多样性,进一步丰富了诗作对水系分形描绘的内涵。这首诗通过写江南水

乡的优美风光说明了一个道理:人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按客观规律办事,“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不能形而上学地搞“一刀切”和绝对化。[2] 作者简介

阮元(1764-1849年),清代政治家、文学家,字伯元,江苏仪征人。1789年(乾隆五十四年)中进士,第二年授翰林院编修,后升任少詹事,入值南书房。历任山东学政、浙江学政、户部左侍郎、浙江巡抚、江西巡抚、两广总督等职。在任期间,除吏治军政之外,编书撰述不辍。在广东期间,建议禁鸦片,对英商采用较严厉的政策。1826年(道光六年)任云贵总督,随即又晋升体仁阁大学士。1838年(道光十八年)返扬州定居,先后加太子太保、太傅。1849年(道光二十九年)去世,谥“文达”。[3]

2.关于“阮元”

阮元

阮元(1764~1849)字伯元,号云台、雷塘庵主,晚号怡性老人,扬州仪征人。清代嘉庆、道光间名臣。他是著作家、刊刻家、思想家,在经史、数学、天算、舆地、编纂、金石、校勘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高的造诣,被尊为一代文宗。

人物生平

阮元于高宗乾隆二十九年甲申(1764)出生于江苏扬州府城一个以文兼武的世家。他的祖父阮堂武进士出身,官湖南参将,曾率军征苗,活捉苗人数千人。父亲阮承信系国学生,修治《左氏春秋》,为古文大家。母亲林氏也出身于士宦之家,通晓诗书,有修养。阮元5岁开始跟从母亲学字,6岁进私塾就学。他的母亲对他偏重于文字的教育,他的父亲则令他通文义和立志向学。阮承信熟读《资治通鉴》,对阮元讲“成败治乱,战阵谋略”,并教他骑马和学射箭,并对他说“此儒者事,亦吾家事也”,希望他文武兼备。乾隆五十四年(1789)廿五岁的阮元中进士,入翰林院任庶吉士,次年授翰林院编修。一年后因学识渊博,受高宗赏识升任少詹事,入值南书房、懋勤殿,迁任詹事。1793年至1795年,提督山东学政,曾数游济南名泉,留下不少赞泉诗,写有《小沧浪笔谈》,杂记济南掌故风物等;广交山东及寓鲁金石学家,遍访山东金石文物,在毕沅主持下,撰成《山左金石志》24卷,对山东乾嘉之际金石学的兴盛贡献颇巨。后历任浙江学政,仁宗嘉庆三年(1798)返京,任户部左侍郎,会试同考官,未几又赴浙江任巡抚,抚浙约十年。在任期间,除吏治军政之外,又纠合浙江文人,编书撰述不辍。嘉庆六年(180

阮元

1)在杭州建立诂经精舍,聘王昶授词章,孙星衍授经义,作育英才。以嘉庆十年丧父,服除,任职兵部,又先后出为湖南、浙江巡抚。在浙江巡抚任上,政绩颇多,其最大的功劳就是平定海盗。嘉庆十九年(1813)调江西巡抚,因捕治逆匪胡秉耀有功,加太子少保,赐花翎。嘉庆二十一年(1815)调河南,升湖广总督。任期内修武昌江堤,建江陵范家堤、沔阳龙王庙石闸。嘉庆二十二年(1816年)调两广总督。在粤期间,建议禁鸦片,对英商采用较严厉的政策并上书嘉庆帝,认为“宜镇之以威,不可尽以德绥”。嘉庆廿五年(1820)在粤创立学海堂书院。道光元年(1821)阮元兼任粤海关监督。当时来往中国的外国船只常常挟带鸦片入境,阮元对敢于经售鸦片者予以严办。 道光六年(1826)迁云贵总督,一方面罢免贪官污吏,加强对盐税的征收和管理;另一方面,组织偏远地区的百姓开荒种地,防御蛮族的进攻。道光十五年(1835年)召阮元回朝,拜体仁阁大学士,,管理刑部,调兵部。道光十八年(1838)因老病致仕,返扬州定居,道光帝许之,给半俸,临行加太子太保衔。 道光二十九年(1849)卒于扬州康山私宅,谥“文达”,享寿八十六岁。入祠乡贤禂、浙江名宦祠。

个人成就

阮元二十五岁就中了进士,做官时提倡学术,在浙江完成《经籍纂诂》、在江西完成《十三经注疏》、在两广完成《皇清经解》。阮元认为“圣贤之道存于经,经非训诂不明”,“古今义理之学,必自训诂始”,这是很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阮元八十六岁时死去,他在提倡学术的影响上,既深且久。在浙江立诂经精舍,有教室五十间之多;在广东立学海堂,也是有名的学术重镇。 《四库全书》在开馆编书抄书的时候,曾由清朝乾隆皇帝下令,叫各省于半年内搜罗书籍集中中央,当时光浙江一省,就送上四千五百二十三部书。阮元比纪昀小四十岁。在纪昀死后,他在浙江,又陆续搜集《四库全书》没收的书一百七十五部,写成了《揅经室经进书隶》(也叫《四库未收书提要》、也叫《四库未收书目提要》)五卷,以补《四库全书》的不足。他这部未收书提要,原未分类,后经傅以礼于一八八二年加以重编、补正,成为四库提要后第一名著。阮元提倡朴学,曾在杭州创“诂经精舍”,在广州创“学海堂”,培植、罗致学者编书。他精研《文选》之学,曾作《文言说》,提出“以用韵比偶之法,错综其言”,方可以称“文”;散体文的“单行之语”,乃是“直言之言,论难之语”,不得名为“文”。实际上是鼓吹骈文。其同里后学刘师培宣扬其说,章炳麟则斥为“反覆自陷,可谓大惑不解者”(《国故论衡·文学总略》)。阮元所作碑铭记传、论说考据等散体文,以及骈文如《学海堂集序》等都写得渊懿闲雅,有深纯自得之概。诗多纪游题咏之作,写得工整清丽,但缺少现实意义。他的诗文都表现一种学者兼达官的华贵气派。阮元在经籍训诂之外,还研究天文、历算、地理等学,著述颇丰。有《十三经注疏校勘记》、《经籍纂诂》、《畴人传》以及《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等书;创编《国史·儒林、文苑》传;诗文集为《擎经室集》,包括文集4编29卷,诗集12卷,续集11卷,外集5卷。另外,还有《诂经精舍文集》14卷。

高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