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西方童话故事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4 01:30:07 体裁作文
西方童话故事体裁作文

篇一:《故事形态学》与西方童话故事

《故事形态学》与西方童话故事

——以《格林童话》为例理解角色功能的意义

一个故事由很多元素组成,人物、情景、事件等不同的元素和子元素组成了一个个精彩的故事,但这些故事并不是完全不同的,而是有很多的相似之处。长期以来,人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归纳了故事组成要素的典型类别,王子、野兽、公主、城堡、巫师、魔药??这些元素在许多国家的神话、戏剧以及民间传统故事中都有所体现。

俄国的形式主义者们从20世界20年代就提出了文学作品的结构问题,他们认为,故事的结构是系统的、有其相似性的。对此,弗拉基米尔·雅可夫列维奇·普洛普(Vladimir Propp,1895—1970)对阿法纳西耶夫故事集中100个俄罗斯民间故事进行形态比较分析,发现了故事的结构要素及其组合规律,著成《故事形态学》一书。

在该书中,普洛普提到了“角色的功能”并举了四个例子说明什么是功能:

1. 沙皇赠给好汉一只鹰,鹰将好汉送到了另外一个王国(阿法纳西耶夫,171)。

2. 老人赠给苏钦科一匹马,马将苏钦科驮到了另一个王国(同上132)。

3. 巫师赠给伊万一艘小船,小船将伊万载到了另一个王国(同上138)。

4. 公主赠给伊万一个指环,从指环中出来的好汉们将伊万送到了另一个王国(156)。

在这四个例子中,有一些变化的因素和一些不变的因素,变换的是角色的名称和他们使用的物品,但他们的动作(行动)是不变的,这就是普洛普所说的“功能”,某种角度而言类似我们所说的“情节”。

虽然普洛普是以德国民间故事为基础进行研究而得出的结论,但是“角色功能理论”也同样适用于西方童话故事,例如《格林童话》。

普洛普将角色的功能分为了31种:

1. 一位家庭成员离家外出;

2. 对主人公下一道禁令;

3. 打破禁令;

4. 对头试图刺探消息;

5. 对头获知其受害者的信息;

6. 对头企图欺骗其受害者,以掌握他或他的财物;

7. 受害者上当并无意中帮助了敌人;

8. 对头给一个家庭成员带来危害或损失;

8.(1)家庭成员之一缺少某种东西,他

西方童话故事

想得到某种东西;

9. 灾难或缺失被告知,向主人公提出请求或发出命令,派遣他或允许他出发;

10. 寻找者应允或决定反抗;

11. 主人公离家;

12. 主人公经受考验,遭到盘问,遭受攻击等等,以此为他获得魔法或相助者做铺

垫;

13. 主人公对未来赠与者的行动做出反应;

14. 宝物落入主人公的掌握之中;

15. 主人公转移,他被送到或被引领到所寻之物的所在之处;

16. 主人公与对头正面交锋;

17. 给主人公做标记;

18. 对头被打败;

19. 最初的灾难或缺失被消除;

20. 主人公归来;

21. 主人公遭受追捕;

22. 主人公从追捕中获救;

23. 主人公以让人认不出的面貌回到家中或到达另一个国度;

24. 假冒主人公提出非分要求;

25. 给主人公出难题;

26. 难题被解答;

27. 主人公被认出;

28. 假冒主人公或对头被揭露;

29. 主人公改头换面;

30. 敌人受到惩罚;

31. 主人公成婚并加冕为王。

以《格林童话》中的《小红帽》为例,故事一开始介绍了小红帽的名字由来和她的家庭背景,这就是普洛普说的“初始情境”。(“故事通常以某种初始情境开头。列举家庭成员,或者干脆是以提到名字或介绍其状况的方法引入未来的主人公。尽管这一情境不是一个功能项,它依然是一个重要的形态要素。”——《故事形态学》 P24 第三章 第三段)

小红帽外出为生病的外婆送蛋糕,这就对应着第一个功能:一位家庭成员离家外出。妈妈叮嘱小红帽,不可以离开大路到森林里,这就对作为主人公的小红帽下了一道禁令,而这道禁令的作用体现在为下一步小红帽即将打破禁令而做铺垫。当然,普洛普所总结的角色的功能并不是固定顺序的,在一定的情况下也可以进行顺序上的调整。例如小红帽的故事中,主人公离开家门后就遇上了对头——大灰狼,并且进行了这样一番对话:

“你好,小红帽,”大灰狼说。“你好,大灰狼先生。”“小红帽,这么早要到哪里去呀?”“我要到奶奶家去。”“你那篮子里有什么呀?”“蛋糕和葡萄酒。可怜的奶奶生了病,我要给她送吃的。”“你奶奶住在哪里呀,小红帽?”“进了林子还有一段路呢。她的房子就在三棵大橡树下。”

这就跳过了3.主人公打破禁令,而直接跳到了4.对头试图刺探消息及5.对头获知其受害者的信息。大灰狼从小红帽口中得知了小红帽的行程及目的,心中盘算好了加害小红帽的步骤。接着,他用花言巧语欺骗了小红帽,致使小红帽忘记了妈妈的叮咛,打破了禁令,离开了大路,进入了森林。从某种程度而言,她的做法也为大灰狼加害她需要做准备赢得了时间。这里就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在6.对头企图欺骗受害者,以掌握他或他的财物发生后,

3.打破禁令与7.受害者上当并无意中帮助了敌人同时发生了。这就是普洛普在第四章中提到的“一个功能项具有双重形态意义的几种情形”,当主人公所做出的一种行为具备了两项角色功能,“一种形式转移到另一个地方,具有了新的意义,或者同时还保留着原有的意义,他的这种行为就具有了双重的形态意义。”

大灰狼到了外婆家把外婆吃进了肚子里,这就是对头给一个家庭成员带来危害或损失。而小红帽在森林里转了很久,最后到了外婆家,主人公就与对头正面交锋了。大灰狼吃了小红帽后躺在奶奶的床上睡觉,正巧被猎人看到了,剪开了大灰狼的肚子,救出了奶奶和小红帽。就这样,对头大灰狼被打败了,最初的灾难及缺失也消除了。这就是普洛普所说的角色功能。

再举《约丽丹和约雷德尔》为例,在故事的一开始,作者就描述了一座古堡及一个老巫婆,并且说“每当有年轻人走进城堡一百步以内,他就会被定下来,一步也不能移动,直到巫婆来了才能将他释放;而当漂亮的少女走进这个范围,她就会被变成鸟儿,然后老巫婆会把她放进一个鸟笼,挂进城堡里的一间房间里。”约丽丹和约雷德尔是一对恋人,他们在一

次约会的时候误闯了巫婆的禁地,约雷德尔忽然被定在那里一动也不能动,而约丽丹被巫婆变作了一只夜莺,带走了,临走时巫婆放走了约雷德尔。约雷德尔回去后的一天晚上,他梦见自己发现了一株美丽的紫红色花朵,花的中央嵌着一颗闪闪发光的大珍珠,他采下这朵花捧着它走进了城堡;凡是用这朵花碰过的每一样东西都从魔法中解脱出来了,他找到了心爱的约丽丹。他一醒来就去找这朵花,终于在第九天清晨找到了这朵梦中的花并用它救出了约丽丹和其他被巫婆变成鸟儿的少女。约雷德尔带着他亲爱的约丽丹回到了自己离开已久的家,他们结婚后在一起过着幸福的生活。

这个故事也印证了普洛普的角色功能理论:有一道禁令,禁止年轻人靠近城堡—两个主人公离家外出—主人公打破禁令—对头给一个家庭成员带来危害或损失,约丽丹变作了鸟并被巫婆带走—主人公决心反抗,救出自己的爱人—主人公离家寻找梦中的救命花—宝物落入主人公的掌握之中—主人公与对头正面交锋—对头被打败—最初的灾难或缺失被消除—主人公成婚。

由此可见,普洛普的角色功能理论对于西方童话故事有着广泛的适用性,为后世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影响,甚至是在现在,普洛普的理论仍然适用于世界各地的众多作品。

当然,普洛普的理论也有其缺陷,他片面强调文章、故事的形式,忽视了作品的内容和精神内涵,他将所有的故事套上了统一的模式,而忽视了因作者经历差异或时代背景差异而引起的作品内容的本质上的不同,因而其理论观点具有一定的片面性。我们在肯定其成就的同时也要注意其缺陷,不能陷入了形式主义的盲区。

篇二:中外童话故事的异同

中外童话故事的异同

东方与西方,这两个异质文化圈有着不同的文化个性与文化视角,也有着不同的创作经验与文学要求。然而,在形成这诸多的不同之前,我们的出发点却都是一样的,那就是都曾是一张洁净的白纸,都曾作为一个孩子,傻傻的看着天空,想着未来。但我们能否想到,一切最伟大的理念与构想,在它最核心的地方或许都与孩子的那份单纯与天真相契合?虽然我不是小飞侠彼得潘,但我也不想长大。所以,还是挥手向柯南道尔与江户川乱步告别,离开我熟悉的侦探们,去开启我心目中已久未触及的童话世界,在比较中外童话故事的异同中,来探寻那一份最初的美好.......

在我的感觉里,文化间所存在的差异往往是最直观强烈的。而共同点则类似于深处暗藏的联系,要等我们拨开纷繁复杂的表象,才能发掘到共有的本质。同样,童话故事中的异与同,“异”也要表现得更为明显和突出。就此,我尝试着将其归纳为两个方面:

其一,浪漫与现实的强烈对比。当西方人高呼口号,用幻想开辟世界的时候,我们把双脚紧踏现实,用联想对照未来;当小汉斯大喝一声,告别父母,骑着公鸡四处游历的时候,我们的马良得到了一枝神笔,并用它来与官府对抗,造福人民。显然,前者富于理想的色彩,小小的汉斯对未来怀着大大的期待。他无所畏惧,一路凯歌,并且追求享乐,快意生活。我们知道,浪漫主义是肯定人生欢愉,追求个性自由的。汉斯的勇敢奔放、幻想张扬,恰是对浪漫风格的集中体现。相比之下,马良就没有这份潇洒,他的肩上多的是一份济世救民的责任。我们看,马良除了天赐神笔之外,并没有非凡之处。他与众不同的,在于拥有一颗扶危济困,惩恶扬善的正义之心。笔的神性最终还是与马良的人性相结合,让整则童话处处闪耀着社会的折光,渗透着现实生活中的观念与情思。其实,何止这两则,我们看《海的女儿》中表达的对爱情的执着追求,看丑小鸭的华丽蜕变,在看《黑猫警长》这种直接取材于警匪交锋的童话,便能始终感受到浪漫与现实的强烈对比。

其二,对娱乐本身的侧重与对教育意义的追求。其实,几乎所有的童话,都肩负着娱乐与教育的双重功能。但对二者的不同侧重,却形成了中外童话的显著差异。还记得《小蝌蚪找妈妈》吗?它讲述的就是一群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认识了自我与周边世界,最终获得成长的故事。就这一则简单的童话,既表达了小蝌蚪对母亲的亲情,又提倡了独立生活,勇于探索的态度,甚至还加入了生物方面的知识,真可谓集德育与智育于一身了。而欧洲童话往往推崇娱乐胜过塑造,要想象的抒发而非知识的灌输。那一则被拍成电影的《爱丽丝梦游仙境》,说的不就是一个叫爱丽丝的小女孩,在梦中追逐一只兔子,而掉进了洞穴,开始了漫长而惊险的旅行吗!这则童话并没有扑面而来的教育色彩,有的只是惊险与幽默相间杂的美妙体验。我们的古代文学课不是教过:“不关风化事,纵好也徒然”吗,中外之童话,显然有“文以载道”与“快乐至上”的区别。

但即使文化不同,观念不同,童话终究都是童话,殊途也要同归。面对着不同的孩子,阐述的是同样的主题。在我看来,所有的童话都是作者在向儿童讲述“真善美、假恶丑”的故事。作者面对着天真无邪、稚气未脱的孩子,小心翼翼的打点好生活与社会的弊病,既避免让不幸的遭遇伤害孩子,但又让他们逐渐明善恶、知是非。是的,用善良融化冷漠的坚冰,用正义驱散周边的黑暗,所有人性的亮点,都是童话永恒歌颂的主题。

马上就要圣诞节了,我想起了街头灯光璀璨的圣诞树,想起了橱窗里色泽金黄的烤鹅,想起了那一抹转瞬即逝的火光,想起了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的女孩。今天,我们早已长大,不再流连于童话,但不论中西,所有的童话都曾在我们的内心里早早地埋下了坐标。现在,当我们回溯这些坐标,进行异质文明的比较,在发现异同的结果之余,又重新感受到了儿时的怜悯与纯真!

文法学院 汉语言1101班 黄宋睿

篇三:中西方童话的差异

浅谈中西方童话的差异

[摘要]由于中西方社会的经济、政治、思想意识形态等方面存

在差异,使得中西方童话存在明显的差异性。本文将从儿童观、创

作出发点和着重点、人物形象、情节构思几个方面来分析中西方童

话的差异。

[关键词]中西方 童话 差异

一、引言

儿童文学是专为儿童创作并适合他们阅读的、具有独特艺术性和

丰富价值的各类文学作品的简称。童话是一种具有浓厚的幻想色彩

的虚构故事。它最贴近儿童的心理,是儿童文学特有的体裁。具有

开启思想、扩宽思维、发展想象力和幻想能力,培养美感和陶冶性

情的作用,由此可知童话在儿童身心发展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

作用。由于中西方社会的经济、政治、思想意识形态等方面存在差

异,使得中西方童话存在明显的差异性。相对而言,西方童话重视

儿童天性的发挥,内容显得丰富多彩;而中国童话则强调对儿童的

教化作用,内容显得贪乏单调。本文将从儿童观、创作出发点和着

重点、人物形象、情节构思几个方面来分析中西方童话的差异。

二、中西方童话的差异

1.童话背后所反映的儿童观的差异

近现代西方国家对“人”本位的探讨、对人性的追寻发展到了一

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以儿童为中心,信任儿童内在的、潜在的力量,

为儿童提供一个适当的环境,让儿童自由成长的儿童观萌发,因此,

他们的儿童受到的更多的是理解与尊重,拥有更大的精神空间和自

由度。这种儿童观的形成得益于他们一系列的历史演进与社会变

革:从浪漫主义到儿童的发现,从卢梭到蒙台梭利,从卡洛尔到林

格伦,从杜威到塞林格,从单纯的观念、理念到《儿童权利公约》。

与西方将“儿童”视为独立的有生命的个体相反,我们却是将“儿

童”视为一个低级的不健全的缺乏判断力的群体,潜意识里把写“儿

童喜欢”的东西当成幼稚甚至是低俗的,总是以“领导者”的身份

自居,总想把他们成长的进程牢牢地框定在自己设定的轨道。长时

期以来教育特别强调教导者的权威,忽视儿童的主体性、创造性,

将儿童当成了盛装知识的容器,传统的观念早已根深蒂固,难免出

现童话作品中脱离“儿童本位”的现象。

2.童话创作的主要出发点和着重点不同

关注儿童,张扬儿童个性,弘扬游戏精神,追求快乐原则是西方

童话创作的主要出发点。

心理学和人类学方面的飞速发展使得西方儿童文学逐渐从最初的

“教育性”向“游戏性”转变,西方童话也更多关注到儿童的心智

发展特点。儿童对文学的内在需要得到了普通的重视,对儿童的理

解、挚爱及使之快乐的动机使得童话创作充满了童趣。例如《爱丽

丝漫游奇境记》,美国儿童文学初期的代表作《汤姆?索亚历险记》

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等童话故事都流露出作者对儿童世界

的认同和童年崇拜的情绪。这些关注儿童游戏精神、追求快乐原则

的作品,令西方儿童文学焕发出勃勃生机,也促进了哲学家、教育

家对儿童观、游戏精神的研究,使得西方出现了更多“目的是娱乐

而非自我改造,是感情的抒发而非灌输知识”的童话作品。西方童

话的着重点在于它替儿童说话,站在儿童的“本位”为儿童争取权

利,强调个性发展。

相反的,中国的儿童文学注重对儿童进行精神教化的功能,童话

创作的出发点是教育育人,旨在塑造儿童“健全”的人格特征。在

2000多年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儿童文学的树人使命自然与

生俱来,教化成为其基本功能。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文化,

重视发挥教育的社会作用和对人才的培养作用,注重修身养性,强

调教育对民族心理形态构建的重要性,教化情结成为积淀在整个民

族心理深层的集体无意识。这种集体无意识影响着中国的文学创

作,彰显着文学的教化功能,也引导着童话创作的出发点。

与西方强调个性发展不同,我们宣扬团结、互助、合作的精神,

在对儿童进行品德教育的时候特别强调集体的力量,如《三个和

尚》、《宝葫芦的秘密》、《吕小钢和他的妹妹》等。中国现代儿童文

学具有浓重的“文以载道”的气息,《狐假虎威》《贪婪的老虎》等

童话故事都更多地侧重于教育儿童要谦虚、诚实、实事求是等思想

品德。

三、童话中所塑造的主人公的形象的差异

1.西方童话中的主人公形象丰富,复杂多变。如艾丽莎、拇指姑

娘、匹诺曹、汤姆、皮皮等形象鲜明性格各异。安徒生的艾丽莎、

拇指姑娘等都是美的化身,心灵美和外表美的统一;科洛狄的匹诺

曹是个“活泼的小坏蛋”,幼小儿童的美好天性和尚待克服的缺点

和谐统一的小木偶;马克·吐温的汤姆是个地道的顽童,一个聪明

淘气,爱幻想,爱恶作剧,追求新奇的孩子;20世纪,林格伦的皮

皮则是个非凡的、狂野的女孩,一个善良、富有、热心肠的各种天

性都获得正常发展的孩子。

而且这些人物的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着。如《三个强盗》中三个

强盗从刚开始的只为好玩地抢钱到后来用这些钱来帮助他人,人物

形象在情节中得以发展。

相对来讲,中国童话的主人公形象比较单一,且较为稳定。人物

形象一旦定下,就不会轻易随着情节发展而改变。如《自私的小象》

中,从故事一开始,小象的“自私自利”形象就已经定下了。而且

中国童话对于主人公的评价也趋向于“纯”褒和“纯”贬两类,仅

仅凭借其某一思想品格上的闪光点就将其大肆宣传,将人物视为完

美无缺的化身。这种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只着重于她在某一方面的某

种品格的方式,自然造成了人物形象的单一化。

2.中西方童话塑造的人物形象在性别和年龄特征方面也存在差

异。与西方普遍存在的浪漫唯美的价值倾向相吻合,西方童话中女

性人物形象的数量大大多于男性,且人物形象更具“儿童化”。童

话中的小女孩和少女大都是有着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精神境界,向

往幸福,追求光明。同时,这也流露出西方社会民主平等、女性解

放的思想。

而中国童话中人物形象以男性居多,尤其是早期的神话故事,主

人公多为神灵英雄式的成人形象。圣君贤臣、首领人物总是有力量

惩恶扬善、主宰世界,这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男性本能的张扬意

识,男性成为战胜自然的神,寄托了中国人征服自然、变革现实的

愿望。而女性人物多与“贤慧、能干、自我牺牲”的形象联系在一

起,即使是较少的儿童形象也表现出“孝顺勇敢”的特点,这种“妻

贤子孝”的特点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伦理原则的重视。

3.不同的社会背景下其所强调的人格特性的差异:西方童话更多

的是宣扬“善良、天真、纯洁、诚实、追求自由”等的本性;而中

国文化更多的是强调“坚强勇敢、聪明机智、不畏艰险、坚毅不拔”

等精神品质。

四、童话情节构思上的差异

童话环境大多被虚化,具有想象、幻想的特点。幻想是童话的最

本质特征。但不同的是西方童话较中国童话大胆,童话创作的主观

性更强。他们许多童话是完全远离当时的社会和时代的,以致于我

们无法从中窥探出主人公的原型,它具体的社会地位、故事发生的

年代和地理位置。故事情节可能全凭作家天马行空的幻想。童话成

了作家审美理想的一种描绘,带有一种乌托邦色彩。如《三个强盗》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