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雪域长歌读后感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2 16:51:31 体裁作文
雪域长歌读后感体裁作文

篇一:雪域长歌读后感

雪域长歌读后感

雪域长歌>读后感(一)

张斌 吐哈环境监测之窗

'珠穆朗玛'、'世界屋脊'、'布达拉宫'、'活佛'、'西藏'……看到这些名词,有几个人不神往,有几个人不热血澎湃。可是有多少人知道西藏解放的史实和在那个过程中发生的>故事呢?

最近我怀着崇敬的心情,拜读了张小康女士撰写的纪实文学,他生动再现60多年前,人民解放军坚决贯彻党中央的伟大决定,广大官兵克服无数艰难险阻,进军西藏,和平解放西藏的时代故事。本书以近200名亲历者的口述史,全景式展现解放西藏,修筑康藏、青藏公路,建立民主政权,平息叛乱到民主改革的历史画卷。作者从基层指战员和随军知识分子的角度,有血有肉地再现一生情系西藏的'老西藏'们为了祖国和人民,为了解放和建设好我们的神圣领土西藏,坚决执行党中央的决策,奉献热血、奉献青春、奉献生命的英雄们的形象。为藏族人民谋求幸福,进藏大军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坚决执行党的民族政策,以不畏牺牲、前赴后继、一往无前的感人行动得到了西藏民众的真心拥护的史实。 '老西藏'们在进军西藏,和平解放西藏至民主改革时期,为西藏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为藏族人民翻身解放和幸福安康所做出的无私奉献。翻开历史的篇章,在西藏农奴制度改革之前,还是一个经济落后、交通闭塞、生产力低下、广大农奴耕作依然使用木犁的旧西藏。经过60多年的沧桑巨变,现如今,展示在世人面前的是一个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新西藏。这正是得益于藏汉群众对'老西藏精神'的认同、传承和发扬。一生情系西藏的'老西藏'们,为了解放和建设好祖国的神圣领土西藏,为了藏族农奴的翻身解放和幸福安康,承受了巨大牺牲,作出了无私奉献,留下了不朽的'老西藏精神'.

再看看现在的我们,应该把'老西藏精神'作为一面镜子,对照自己,看看差距在哪里;要把'老西藏精神'作为一把尺子,度量自己,看看差距有多大;以'老西藏精神',反省自己,是否坚韧不拔、是否信念坚定、是否作风正派、是否问心无愧。

的'老西藏'们,为了解放和建设好祖国的神圣领土西藏,为了藏族农奴的翻身解放和幸福安康,承受了巨大牺牲,作出了无私奉献,留下了不朽的'老西藏精神'.

再看看现在的我们,应该把'老西藏精神'作为一面镜子,对照自己,看看差距在哪里;要把'老西藏精神'作为一把尺子,度量自己,看看差距有多大;以'老西藏精神',反省自己,是否坚韧不拔、是否信念坚定、是否作风正派、是否问心无愧。雪域长歌读后感(二)

唱不完的雪域长歌

——读张小康《雪域长歌—西藏1949-1960》

刘 冰

这是一本描写西藏和平解放及民主改革的书,但它又不是一本着力于政治和军事层面谈这段历史的书。书中的主人公,不是伟大领袖,也不是军方高层,而是千千万万义无反顾,奉献终身乃至牺牲生命的普通进藏工作者,还有那些饱受欺凌压迫,真心拥护共产党的翻身农奴。

在两天时间内读完张小康的《雪域长歌——西藏1949-1960》,不禁抚卷浩叹。西藏和平解放,百万农奴翻身做主,是人类历史上一次史无前例的社会变革。如今这段历史渐行渐远,曾经参与这场社会变革的经历者也逐渐老去,但这场社会变革所带来的深远影响仍将继续回荡下去,在世界文明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作者张小康是西藏军区第一任司令员张国华将军的女儿,独特的身份可以让她从私人的角度来叙述这段历史,但在本书中,她没有在父亲的身上过多着墨,而是历时八年,辗转全国,采访了数百位当年赴藏奉献的基层指战员及其亲属,从多个角度还原了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我想这也许是,不管是身为司令员的张国华,还是普通的进藏官兵,他们都只是数十万进藏建设者中的一员。他们每个人都是这段历史的见证者,每个人都是一段鲜活的历史,每个细节都闪现出信念的光芒。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那种舍身忘死,捍卫祖国领土完整,维护民族团结的精神已经化作另外一座珠穆朗玛峰,耸立在青藏高原上,镌刻在共和国的史册上。

回顾西藏和平解放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进军甘孜、都昌战役、拉萨解放、民主改革四个阶段。早在1950年初,中央就对进藏问题作了深入准确的研判。'对宗教问题的处理得当与否,是一个决定的关键,因而要十分慎重。一般的见解是前方派赴易,后方勤务难;军事收拾易,政治收拾难。'因为有了正确的判断,解放西藏已不是单一的军事行动,而是一场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科教文卫在内的'大进军',组织起来的进藏队伍中,不仅有军人,有学者,有医护人员,科考人员,还有文化工作者。他们努力扎根高原,奉献青春和热血,在解放西藏、建设西藏的过程中展现出来的勇气、智慧、爱心、信仰融汇在一起,形成了独特又光辉的'老西藏精神'.

在这批'老西藏'身上,始终高昂着不怕牺牲的革命豪情。进藏,首先面临的是行军的不易。在青藏高原修建公路,一切都要从零开始。勘测队员和筑路工人时常要冒着落石、泥石流、冰川、巨流等危险开展建设,受伤、牺牲常常伴随左右。仅1953年,整个筑路部队就牺牲了八十一人,战士们披荆斩棘,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有的战士累得吐血,有的落下终身残疾,还有的牺牲了生命。修建怒江桥的时候,有个战士掉进十多米高的,正在灌注水泥的桥墩里,但谁也没办法把他救出来,他就这样永远留在了桥墩里;康藏公路通车前,山洪突然暴发,泥石流冲毁路段三十多公里,造成人员牺牲五十四人,物资损毁无数,但筑路部队坚决不后退,提出了'让高山低头,让河水让路'的>口号,确保了工期不拖后。在建设甘孜机场的时候,十八军开展万人大会战,没有住地,自己动手挖窑洞,没有机械,大家争先恐后跳进拌浆池,用双腿当'搅拌翅'.苦战七个多月,终于建成高原上第一个机场。

除了道路艰险、空气稀薄以外,部队的后勤补给成为最大的威胁。十八军进藏过程中,曾发生三波最大的'断粮危机'.但进藏官兵牢记'进军西藏,不吃地方'的教育,肚子再饿,也没有动老百姓的一粒粮食。相反,解放军买卖公平待人和气,一下子就在藏区百姓心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粮食不够,战士们开垦荒滩,向土地要粮,向沙滩要菜,第一年就种出了大萝卜、大白菜和大土豆,成为轰动拉萨的大事。

在这批'老西藏'身上,始终洋溢着汉藏一家的兄弟情谊。为了做好建设西藏的本职工作,宣传党的方针政策,首批进藏官兵几万人,每个人都投身到学习藏语文的热潮中,每天学习藏语文一至一个半小时成为部队雷打不动的制度。十八军的官兵从一句藏语都听不懂到'藏话、汉话加比划'能跟藏族百姓交流,再到个别精通者可以用地地道道的拉萨话宣讲政策,交藏族朋友。许多藏族同胞由此认识了解放军,认识了共产党,许多人纷纷要求加入解放军的队伍。21岁的益西拉姆参军后,受到家人的阻拦,益西拉姆对阿妈说:'阿妈啦,你得好好想一想喽!天下哪有这样好的军队,不抢我们的青稞,不让我们支乌拉,不杀我们的牛羊,他们全是金刚身子菩萨心喽。对豺狼,他们是雄狮猛虎,对百姓却比绵羊还温顺。他们远从几千里外赶来,还不是为了把我们这些苦娃子,苦差巴,从火坑里从地狱里搭救出来,让我们过上好日子,让我们门前有酥油茶桶,屋后有鸡鸭牛羊,天天有糌粑吃,顿顿有奶茶喝吗?'在1959年的拉萨平叛战斗中,解

雪域长歌读后感

放军始终和广大藏族群众在一起,发动群众,依靠群众。藏族人民也纷纷站在解放军一边,传

递信息,救护伤员,汉藏兄弟在严酷的斗争中结成永不磨灭的情谊。

在这批'老西藏'身上,始终体现着维护领 土完整的坚定决心。1950年8月,爱国民主人士格达活佛在去拉萨劝说噶厦政府和平解决西藏问题的时候,被反动势力毒死,和平谈判的大门关闭。昌都一战,藏军溃逃,和平解放西藏的《十七条协议》得以顺利签订。1959年3月,西藏上层反动势力发动叛乱。驻藏部队在平叛过程中,始终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只要达赖喇嘛不公开叛乱,就当成局部乱子解决,绝不先打第一枪。但在战斗过程中,解放军官兵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有的在翻越雪山时被冻死,有的在渡河时溺水,更多的是战士涉过冰冷的河水时冻伤。粮食不够,战士们只能吃皮带,还有的战士饿得甚至把棉衣里的棉花扯出来吃,肚子胀得像鼓一样,疼得在地上打滚。有的战士捡牦牛骨和牛角,用火烧,再用石头砸成粉末吃下去,吃得上吐下泻。

不仅仅是军事斗争要流血,在建设西藏的过程中,牺牲无处不在,常常为了一匹马,一袋银元,一担物资都要付出生命的代价。更多的人因为疾病、残疾、流产……导致终身不愈。据报告记载,进军西藏两年,在高原执行任务,由于工作紧张,过度疲劳,加上长期营养不良,部队中患心脏病的情况已经非常严重,五十三师1951年患病率占1%-2%,到了1952年,有的部队竟然达到15%.然而,进藏队伍中没有人抱怨,更没有人申请调离,他们默默地担负起了守卫祖国领土的神圣职责。

在这批'老西藏'身上,始终激荡着舍小家为大家的牺牲精神。进藏人员除了要忍受恶劣的高原环境,还要忍受亲人的生离死别。许多刚出生的婴儿因为高原缺氧,刚出生没多久就离开人世了,夫妻俩常常忍着悲痛投入工作。有的把孩子扔在后方的保育院,几年不能相见,等到见面时,孩子却不认识父母了。他们错过了孩子许许多多的第一次,这种永远的遗憾,成为许多'老西藏'心中最沉重的痛。

这种痛也深深烙在了张小康的身上,在本书的前言里,张小康唯一一次谈到自己的父母和家庭。她三岁的姐姐小难曾是进藏大军中的一员,进藏动员大会上,张国华军长'背女出征'的行为深深感动了全军将士。但就在大军将行的时候,小难病了,高烧不退。张国华军长正在主持会议脱不开身,等到会议结束赶到医院的时候,小难已经永远闭上了眼睛……多少年后,张小康的母亲临终前,口中断断续续喊的是'小难,小难,我的孩子……'那一刻,守在病床周围的人失声痛哭。无论是辛酸还是苦涩,在每一个'老西藏'心里,都有一个无法言说的'爱',但他们始终把个人的'小爱'埋在心灵深处,对国家、对西藏、对事业的'大爱',则永远驻守在高原上。

合上书卷,我想,这种坚持信仰、舍生忘死的'老西藏精神',不正是可以充塞沧溟的大爱吗?这种为了民族解放无私奉献、各民族亲如一家的自由、平等、团结、友爱精神不正是需要大力弘扬的普世价值吗?林肯解放黑奴,被称为人权革命的先驱,美国精神和普世价值的典范,为世人所了解和敬仰。那西藏和平解放,百万农奴翻身何尝不是人类文明史上一大跨越性进步呢。甚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百万农奴翻身与解放黑奴相较,前者对世界历史的贡献,丝毫不逊色于后者。但与西方相比,我们对这段历史还缺乏系统性的研究和宣传,许多人不了解这片高原上发生的故事。对这段历史的话语权不够重视乃至有所削弱,导致西方一些不当言论甚嚣尘上。

今年9月1日是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阅读这本书,有助于大家重新认识那段历史,回味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而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在西藏和平解放过程中凝结成的'老西藏精神',正是治疗当下历史虚无主义泛滥的一帖良药,是'西方中心论'者的一帖清醒剂,更是我们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取之不尽的动力和源泉。

愿这首用生命和信仰书写的长歌永远回荡在雪域高原。

(刘 冰:目耕缘读书会资讯部副部长)

篇二:雪域豹影读后感

《雪域豹影》读后感

“在一个漆黑的冬夜,大雪纷飞,小河结上了厚厚的坚冰,花草树木全都经不住严寒的考验、冰霜的折磨,在呼啸的寒风中枯萎,被大雪掩埋。大地变得死气沉沉,一切都在这冰天雪地中悄然逝去??忽然,一个黑影冒了出来,它抖了抖身上的积雪,迎着刺骨的寒风和冰雪,艰难地在半尺厚的雪地中爬行??”

当我翻完这本书的最后一页时,感到十分的感动和温馨。书里头的内容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形容:一部雪域高原上的生死传奇,一曲悲欢离合的父爱赞歌。这本书就是《雪域豹影》。文章讲述了一只名叫“阿灿霞”的母雪豹,由于意外丧夫,为了养育嗷嗷待哺的豹崽,它不得已选择了一只从未感受过家庭温暖的雪豹――“泥雪滚”作为孩子的继父豹。“泥雪滚”衰老而丑陋,却有一颗金子般的心,它平凡而瘦弱,却创造了自然的奇迹:狂风骤雨中,它用自己瘦

弱的身体将“银老二”护在腹下;凶险沼泽里,它毅然跳进深不可测的泥潭将“白老大”托出水面;在“花老三”奄奄一息时,它铤而走险深入豺群捕猎,九死一生??“泥雪滚”历尽千辛万苦,本以为可以获得幸福,然而等待他的,却是命运的又一次捉弄??

读完这本书,我不禁留下了泪水,不仅是文章中的情节引人入胜,更是我对“泥雪滚”的钦佩之情:“泥雪滚”固然外表丑陋、身材矮小,但却有着浓郁的父爱;它技艺平凡,一生从未感受到温暖,但却有着一颗金子般的心;它衰老而瘦弱,却创造了生命的奇迹。或许,豹群社会中,它简直是丑陋无比。但在我心中,它的心灵很美。它的虔诚、英勇、聪明、坚持不懈、不被艰辛与厄运击倒的形象值得每个人敬仰。它的外表美我们固然看不出来,但它的内在美我们却必须学习,如果它在人类社会中,就是一位道德高尚的人。

读了这本书,我不仅懂得了要想使自己的人生精彩一些,有一个金子般的心灵固然可贵,可是金子般

的心并不是挂在体外的,无法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的,也懂得了光有金子般的心灵和伟岸的身躯,没有过人的本领也注定只能是平庸一生。最理想的人生状态莫过于美丽善良与智慧并存吧!

六· (1)班蔡庭宇

篇三:《雪域豹影》读后感

《雪域豹影》读后感

《雪域豹影》读后感

《雪域豹影》这本书是动物小说大王沈石溪的经典力作,听这本书的名字就勾起了我的兴趣,没多想,立刻买下跑回家去细细品味。

当我一字不落的看完了整本书后,翻到封面,有两句导读印证了整个故事。“一部雪域高原上的生死传奇,一曲悲欢离合的父爱赞歌。”这两句话一直萦绕在我脑海中。整本书主要写了一对夫妻豹在合作捕杀猎物时公豹不幸遇难,为了养活三只小幼豹,母豹又找了一只继父豹做夫妻,然后展开了一场生死离别、动魄人心的爱的故事。

女主角阿灿霞是一名尽职尽责的好母豹,他愿意为自己的亲人们赴汤蹈火,对自己的孩子是那么关心,是那么温柔。对自己的老公体贴。她还是一只善解人意的母豹,也是一只对子女严厉的好母亲,为了自己的孩子能够自觉独立,他愿意给给孩子严厉的教训。

整本书的男主角泥雪滚虽然是一只继父豹,但他对儿女的关心胜似亲人,他在这个家庭中任劳任怨,什么苦都愿意吃,而且为了几只不是自己亲生的孩子甚至可以付出生命的代价,记得一次冬天,食物欠缺,孩子们都快饿死了,泥雪滚好不容易摆脱了豺群得到了一丁点食物,让孩子们从生命的边缘拉了回来,而自己却饿的头昏眼花,奄奄一息。

看完整本书,让我感悟到了许多,让我感悟到了父母对子女们深深的爱,感悟到了命运是那么的曲折、悲惨,感悟到了什么才是生命真正的奇迹!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