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把握记叙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2 14:36:07 体裁作文
把握记叙文体裁作文

篇一:记叙文的整体把握

记叙文的整体把握

写人记事类为主的记叙文,通读全篇后,要注意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一、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1、理清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尤其是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使其恰当连接,语义通顺。 例如句子:57年前,我和伙伴玩腻了弹子游戏(起因),去爬悬崖(地点),由于“我”(主要人物)的胆怯,上不来下不去(经过),最后在父亲的指导下,爬下悬崖的故事。(结果)

2、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一般阵述格式为:何人+在什么情况下+做如何事+结果如何。公式中的“何人”如果是第一人称的文章,可以用“我”,也可以用主人公(表现中心的人物);如果是第三人称的文章,必须用主人公。

比如这个句子:本文记叙了一位南斯拉夫母亲(何人),在炮火战场上(在什么情况下),将珍藏了45年的两只结婚花烛,点在一位苏联红军士兵的坟头(做何事,)使苏联红士兵深入感动的故事。(结果如何)

二、能用高度概括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主题)。

一般格式为:本文通过记叙了(主要内容)??,表现了??,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感知主题的方法有以下两种:

1、找到文章中心句或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语,从中概括文章主题。如《孔乙己》一文中“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一句,交代了孔乙己是读书人的事实,又写出他身份、地位的低微,他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作者鲁迅正是通过这一句来表现孔乙己为代表的读书人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这样深刻的主题。

2、从文章的写人叙事中进行概括,材料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我们可以看文章写了什么事,塑造了具有怎么性格的人物,从中传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态度和感情,这即是文章要表达的主题思想。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百草园景色的优美、雪天捕鸟,写在三味书屋折腊梅花、寻蝉蜕等,都表现了作者孩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 准确把握文章的主题,就像掌准了航船的舵,随后分析才不会偏离方向。

三、考题形式:

1、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全篇或部分段落故事情节;文章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2、直接概括全文或某一段落的主题或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题方法:

1、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将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主要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有机地组合在一起,语句通顺即可;也可以用“何人+在什么情况下+做如何事+结果如何”的公式去套用,并使语句通顺、简洁。

2、把握文章的主题的方法:找文中表达作者感情的语句、词语,尤其是一些总结句、议论抒情性的句子,能利用原文词句,则尽可能利用。没有原文词语可利用时,梳理文中人物、事件,找出主要人物及事件,体会作者的态度、感情,要注意语言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和层次性,要做到言简意赅又不漏掉答题点。

例文训练:

贫困不是理由

文/姜钦峰

她只是个普通的农家女孩。

去年的高考,她考了683分的好成绩,超出重点录取分数线近100分。喜讯传来,一家人却陷入愁云惨雾之中:女孩一家5口,奶奶年事已高,母亲体弱多病,弟弟正上初中,全家的生活重担都压在父亲身上。父亲已经年过五旬,照顾几亩薄地,农闲时去附近煤矿挖煤,每天上午7点半下矿,工作到下午4点半才能出来吃饭,可即便如此,每月也只有几百元的微薄收入。为了供两个孩子读书,家里早已债台高筑,面对高额学费,如何去筹?

当地媒体报导了女孩面临的窘境,引起了着名音乐人高晓松的关注。他决定资助女孩,并很快联系上她,在电话里郑重承诺:“我在电视上看到了你的情况,决定资助你。”善良的他怕伤害女孩的自尊,特意又补充了一句:“不是因为你贫困,而是因为你有才华。”

这对一筹莫展的李家而言,无异于喜从天降,女孩连声道谢。最后两人互相约定,女孩一旦拿到录取通知书就马上通知,他会把学费汇过去。

半个月后,女孩致电高晓松的秘书:“请转告高叔叔,我被浙江大学录取了。”当高晓松第二天准备汇款时,那女孩

又打电话来了:“高叔叔,非常感谢您的好意,可是我不能接受您的资助了。两天前,一位好心的伯伯已经资助了我大学四年的学费。昨天给您打电话,是因为我答应过您,被录取后一定要通知您。”

当时高晓松非常惊讶,也被女孩的诚实深深打动。他仍然想帮助她,于是说:“我知道杭州的物价很高,既然有人帮你出了学费,那我就负担你4年的生活费吧,每月500,你看怎么样?”“谢谢您!不过,我的生活费那位伯伯也资助了。希望您——能帮助别的比我更需要帮助的孩子。”女孩真诚地说。

其实,女孩完全可以接受第二笔资助,也没有人会去查证。这笔钱,可以还债,可以让父母家人过得宽裕一点,可以给弟弟买一个新书包,可以让自己的大学生活滋润一点,可是她不假思索地放弃了,选择了诚信和善良,再次让高晓松感到震撼。

这位内心富有的贫家女孩名叫李小萍,家在四川内江市的农村。

此事传出之后,引发了一场不小的争议。很多人为她的所作所为感动,由衷地敬佩;也有人说她傻,以她的境况,同时接受两笔捐助也不违背情理啊?面对褒扬与质疑,李小萍依然平静,解释说——我觉得诚信和自立是自己的责任,虽然我暂时贫困,可是我没有任何理由逃避这种责任。

一位普通的中学生,简单的一句话,会令多少人感到汗颜?

问题:

1.请用简洁的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8字)

2.本文标题“贫困不是理由”中的“贫困”是指:

3.本文通过对女孩的 描写和 描写,赞扬了女孩 的高贵品质。

4.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不假思索”的表达效果:

5.文章末段的“一句话”指的是:

6现在的中学生,除了本文提到的愁苦之外,还有哪些方面的贫困?请结合自身实际谈谈你从女孩身上得到什么启发?

答案:

1.一个女孩得到好心伯伯的资助后谢绝音乐人高晓松的资助(3分。答题必须具备人物、事件两个要素。意思清楚但字数超过扣1分)

2.经济上的困难(2分)

3.(4分)语言(1分)行动(1分)诚实善良,自强自立或自尊(2分)

4.(2分)“不假思索”是用不着想的意思(1分),在文中形容女孩放弃第二笔资助态度的坚决果断,表现了女孩的为人诚实(1分)

5.诚信和自立是自己的责任,虽然我暂时贫困,可是我没有任何理由逃避这种责任(2分)

6.(3分)示例:精神上的贫困。(1分)如生活上或学习上遇到一些困难(挫折)就经不起考验,一蹶不振,推卸责任。因此,我们应像女孩那样,勇于承担责任,自强自立,克服困难,完成学习任务。(2分。关键词:责任,自立。偏离关键词谈则扣1分/答案不惟一,符合题意思想内容健康即可)

做自己的预言家

吴若权

回顾成长的岁月,有三件事情神奇中又有点冥冥注定。每当想起来的那一刹那,就会令我汗毛竖立,鸡皮疙瘩站起,不得不对宇宙与自我之间的互动,油生敬意!其中,两件是好事,一件是遗憾的事。

几年前住家迁于老旧需要重新装潢,整理自己数年珍藏的书籍。在高中二年级的语文课本最后一页,发现我曾经

在联考期间密密麻麻重复写下一百次的预言:“我会考上广播电视大学,我会考上广播电视大学,我会考上广播电视大学??”

但是我的课本并不顶尖,每个学期在班上的排名大约第十名到第二十名,模拟考的成绩时好时坏,最好的成绩也不过是全校第四十名,加上高中联考时曾遭受重挫,对升学一直没有信心,惟一能凭借的信念只是不断用功苦读,严格说起来,我是不懂读书方法,只会死读书的那种小孩,在事倍功半的情况下。能如愿考上大学,实在是一则奇迹。而更令自己觉得神气的是:我几乎忘了自己曾经如此认真地写下对自己命运的预言:“我会考上广播电视大学”,只是冥冥中的一种意念的力量在催促着我用功而已。事后,跟朋友聊起,他们都是说:如果当年你写的是其他大学志向,也许命运又会有所不同。

我同意他们的说法,也因此得到一个经验,要作梦,就做大梦。只要你意志坚定,并付谐行动,美梦就会成真。第二次神奇的经验,发生在刚踏入社会工作的第三年。

当时我转战不同职场,做了几份自己很喜欢,但别人并不看好的工作,有一位十分关心我的长辈特别约我用餐,想要了解我为什么跳槽换工作,还要在百忙中抽空为杂志撰写专栏。

我记得那是个冬日的午后,阳光暖暖地洒过他的身后,我面对他,很恭谨地说:“我要成为一个快乐多职人。”他的笑容中,带着几分讶异。在传统的观念里,这简直就是“不务正业”。几年后,在碰到这位长辈,他依然记得那个午后的对话,不过他的笑容里多了些肯定,他说:“没想到所有的“不务正业”都变成你的“正业”。”

其实当年对他说“我要成为一个快乐多职的人”时,只是一个概念,。心中也没多大的把握,后来能够梦想成真,的确要感谢很多人的帮忙。

第三件事,想起来只有遗憾了,父亲身患重病,由于长时间在外学习与工作,不能回家去照顾到父亲,心里一直很愧疚。也很担心。到最后得到通知父亲被送往抢救时,心里升起一个念头:“我最担心最害怕的事,终于发生了??”。更遗憾的是:我既然有过这种坏念头,为什么没有及时预防它发生呢。

这些经验带给我很大的启发:除非是天灾,否则生命没有意外,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预言家!意念的力量,往往可以跨越现实的障碍,结合所有对你有利的条件,构成一个神奇的磁场。只要你愿意立志志向,努力付诸行动,美梦可以成真,它是世间最美丽的“预言”;恶梦可以避免,它是最值得警惕的“寓言”。

作家保罗-矜贺在《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一书中所写的:“没有一颗心,会因为追求梦想而受伤??当你真心渴望某种东西时,整个宇宙都会联合起来帮你的忙。”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的三件事。(2分)

2.第(7)段画线句子中,加点词“转战”若改为“辗转”表达效果会有什么不同?(2分)

3 .作者为什么要写第三件“遗憾”的事?(2分)

答案:

1、、①“我”立志考上政治大学,经过努力真的如愿以偿。

②“我”立志成为一个快乐多职人,经过奋斗终于美梦成真。

③“我”担忧妈妈病情恶化,结果她真的因脑血管破裂而昏倒。

[评分标准]本题2分,意思对即可,酌情给分。

2 “转战”是主动的,写出了“我”积极奋斗的状态,与下文“做了自己很喜欢”的工作相呼应;“辗转”是被动的,指因生活所迫到处奔波。

3、从反面启示人们:除非天灾,否则生命没有意外,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预言家;或告诫人们:噩梦可以避免,它是最值得警惕的“寓言”。它丰富了文章内涵。

[评分标准]本题2分,酌情给分。

篇二:记叙文阅读指导之思路把握题

记叙文阅读指导之思路把握题

作者:周俊根

来源:《课外语文》2014年第01期

【答题点拨】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结构就是这种思路的具体展现。我们阅读时只有把握住文章的结构,理清文章的层次,包括段与段之间的以及一段内部的层次,才有可能真正理解文章,达到读懂文章的目的。

对文章的结构层次进行分析梳理,是现代文阅读的基本能力之一,也是中考语文阅读命题的重要考点之一,应引起我们的重视。我们在阅读中只有达到本能力的要求,理清文章结构层次,才能真正理解文章。中考现代文阅读试题中,对作者行文思路的考查主要有如下内容:分析结构(划分层次)、编写提纲、填充图表以显示文章思路、指出线索、分析特殊段落(主要指起总起、收束、过渡作用的段落)的作用、伏笔与照应等。

文体不同,文章思路是有所区别的。记叙文的思路是指内容呈现和情感表达的线索,如事情发展线索、人物活动线索、情感演变线索等。要想准确地把握记叙文的线索,先要“吃”透原文,弄清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事件的来龙去脉,再分析各个材料之间的关系,弄清材料之间的有机联系。

归纳整理结构、理清文章思路除从文体特点考虑外,还可以从形式、内容等角度入手。从形式方面分析,可从以下四个角度考虑:1.重视具有前后衔接、关联、照应作用的语言标志;重视有区分层次作用的标点符号。关键词语主要有下面几类:表指代性的词语,如“此”、“这”、“即”等;表示语法关系的关联词语,如“相反”、“与此不同”表语意转换,“更加”、“而且”表示递进,“一方面”、“另一方面”表示并列,“首先”、“其次”等表示承接,“因此”、“总之”、“由此看来”表示因果等。2.掌握文章因文体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结构规律。如记叙文常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情景变化、思维逻辑顺序等来安排层次。议论文常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来论证事理。说明文常采用总分总式或并列式结构来说明问题。3.分析段内表达方式。有的语段语言表达方式较单一;有的兼用多种表达方式,对这种语段,可根据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4.要抓住语句间的组合关系。文章是由段落层次组合而成的,其内容是根据语段的大意来组合的,各语段间、层次间,不管怎样排列,它所表达的内容都是要围绕中心的,各个语句间都有一定的语脉,我们在阅读时,要注意把握住这种关系,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从内容方面分析,一种方法是根据句意归类。一个语段由许多句子组成,准确把握句子间的意义关系,将各个句子分别归于几个意义点中,根据句子连接的紧密程度,从意义疏松处断

开。另一种方法是把握体现思路的重要语句,如抓中心句或提挈句,这些句子在语段中起着领起下文或收束上文或承上启下的作用,依靠它们,我们便可弄清楚某层次开头、结尾的界限。

【典例解析】

卖豆浆的孩子

①在我居住的小区门口,有一个天天早晨卖豆浆的孩子,这个孩子大约有十一二岁的年龄,每天早晨六点多钟开始,这个小孩子就在小区门口吆喝他的鲜豆浆了。

②最初发现这个卖豆浆的孩子,我以为是孩子的父母正巧这几天有什么事,让孩子代替几天罢了,也没有引起过多的注意。但是,时间一天一天地过去,门口吆喝鲜豆浆的声音却一直是这个孩子,一种好奇心驱使着我走出了家门,我实在想了解个究竟。

③有时候买豆浆的人很多,只见他很用力地用那个很大的铁皮瓢一下一下地从那个大塑料桶里往外舀清水添加到豆浆机里,又很熟练地在豆浆机的出口用塑料袋接豆浆,五角钱一份,他很熟练地算账、找钱、舀豆浆,有条不紊。盛清水的塑料桶有一米多高,放在一辆三轮车上,因而当卖去一半多以后,再舀,他的臂膀就不够长了。这时候,他往往就将半个身子趴在桶边上。看到他辛苦忙碌的样子,我虽然想急于了解却又不忍心打扰他。

④这一天,下了小雨,但是,孩子的吆喝声依然准时传来,我从家里走出来,发现他依然像往日一样站在小区的门口磨着豆浆。买豆浆的人很少,到我买的时候,我趁着没有人,就问他:你爸爸妈妈呢,怎么天天就你一个人?他回答说爸爸妈妈在另外两个地方卖。我又问,你卖了多长时间了?他说一年多了,从10岁开始就卖。

⑤看着面前这个孩子,我心里很不是滋味。10岁,他就开始为生计而早起了。他不

把握记叙文

是短短的几天代替父母,而是承担了家庭中谋生计的一份责任,或者说,他从10岁开始就有了一种职业。

⑥我问他,卖豆浆不影响学习吗,起这么早?他说没事,卖完了再去,在班里还是最早到的呢!孩子生得虎头虎脑,极壮健,很精神,两只眼睛明亮而有神,他已经没有了一个十一二岁孩子所有的那些稚嫩与娇气,而是平添了一份成熟,几分老练,一些骨气,而且,我还看到了一种生的勇气与坚强。

⑦当时小雨一直在下,他的头发和一件小背心都淋湿了,这个时候走过来一个领孩子去上学的女人。那孩子穿了一件夹衣,女人给孩子打着一把美丽的伞。那个孩子大约也是十一二岁的年龄。

⑧站在两个孩子之间,我不由自主地摇了摇头,那个孩子现在是幸福的,但这个卖豆浆的孩子呢?

⑨卖豆浆的孩子天天早上六点钟就在我居住小区的门口响亮地吆喊。这个声音成了我们居民生活中的一部分,或者起床买早点,去上班,喊孩子起床,或者去做生意。而我,也总是在听到这个清脆的声音之后,合上正在读的书或停下写作的思路,走出家门,吸纳新鲜空气,驱除一夜伏案的劳累。

⑩我总这样想,这个孩子今天卖豆浆的经历,一定是他将来人生的一笔财富。(选自《少年大世界》,有删改)

根据“我”对孩子卖豆浆行为的情感态度变化,理清文章思路,完成填空。

A →我实在想了解个究竟→ B →我希望这是他将来的一笔财富

(选自2012年内蒙古自治区阜新市中考语文试卷)

【解析】

在“我”居住的小区门口,来了一位卖豆浆的小男孩。“我”见他卖起豆浆来动作十分娴熟,而且不论刮风下雨,还是严寒酷暑,从不间断,不禁对他有些好奇。于是,“我”便去与他交流,从中得知,原来他并不是短短地代替父母,而是承担起了养家糊口的重担。再看看其他同龄人的生活,真是有天壤之别。顿时,“我”对小男孩不禁有些怜悯之心。现在大多数孩子过的都是饭来张口的日子,这篇文章对那些生活过于安逸的孩子或许会有所启示吧!

文章后的这道试题是一道思路把握题,试题以填空的形式考查学生对文章思路的把握情况。试题要求考生根据“我”对孩子卖豆浆行为的情感态度变化,理清文章思路,完成填空。答题时,要仔细阅读全文,找出“我” 对孩子卖豆浆行为的情感态度变化,进而理清文章思路,在方框内填上相应的语句。

参考答案:A.我以为父母让孩子代替几天罢了;B.我心里很不是滋味。

【模拟演练】

中国地图

高鹏程

去乡下拜年。几乎每家堂屋里都挂着一张中国地图。大舅家有。二奶奶家有。还有小姑、小姨家……

这些地图,有些是新贴上去不久,有些看起来有好几年了。但是和烟熏火燎几十年的土坯墙相比,依旧有些突兀。几乎是昏暗的土坯墙上唯一鲜亮的事物。

“究竟是怎么回事?”终于,在外婆家,我忍不住问起呆立在地图边的三舅。三舅没说什么,用手指了指,让我自己看。

地图上,沿着平峰镇的山村土路,一些用铅笔画的歪歪扭扭的曲线,慢慢延伸到了四面八方:山西、浙江、上海、新疆、广东……最后,又圈住了一些更小的地名。

看着看着,我忽然明白了,这些地图上连着的地名,都是我的表兄妹们外出谋生和打工的地方——

在山西沁水挖煤的是大表兄,远嫁新疆的是二表妹,云南昭通圈着的是三表弟媳妇的老家,如今,他们两人又双双在浙江西塘打工……

看着看着,我的心里猛地一酸。有一个圈圈,居然圈着我谋生的浙江象山。我的这些穷亲戚们,大字不识几个,老家粗糙的方言,也不适合他们表达什么细腻的感情。他们只是把对每一个亲人的牵挂,用一根瓜蔓一样的铅笔线,牢牢地系在地图上。

看着看着,我的眼睛慢慢模糊起来。我不识字的三舅,年迈的三舅,我的胸怀祖国的三舅,像一个将军指挥着自己的士兵南征北战、东奔西走——不,他其实更像一只衰老的蜘蛛,抚摸着自己用蛛网围成的疆域。

看着看着,我的眼泪终于掉了下来。在广东某地,有几个涂得最黑最重的黑圈——这是他最小的女儿,辗转打工的地方——因为讨不到工钱,她已有三年多没有回家了……

我没有去更多的人家。但我知道,我的判断不会有什么差错。因为早就听说了,宁夏西吉,这个拥有47万人口的贫困大县,每年外出打工的约有12万人。

当地的新民谣这样说:家家屋里老两口,门前拴个大黑狗。十户人家九户空,墙上一张大地图。

那张中国地图,就算没挂在墙上,也挂在几乎每一个老人的心里。

(选自《散文》2011年第9期)

[阅读与思考]

1.阅读全文,说说文章的线索。

2.第二段中加点的“唯一”能否删去?说说理由。

3.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从画线句中所读到的情感信息。

4.为什么“看着看着,我的心里猛地一酸”呢?

5.请写出结尾一段的言外之意。

篇三:初中记叙文阅读之整体把握——讲义练习含答案

第一章 记叙文阅读·整体把握

○课堂小问号

1.知道记叙文的六要素吗?

2.知道如何把握六要素归纳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吗?

3.归纳文章中心思想都有哪些方法?

4.知道如何分类把握文章主题吗?

5.拟定文章标题都有哪些原则和技巧?

○课堂目标台

1、紧扣六要素,准确归纳文章主要内容;

2、六面切入,掌握分析归纳中心思想的方法;

3、运用三大技巧拟定文章标题。

○基础知识点

一、归纳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一)记叙文的六要素(只有把事件的来龙去脉搞清楚了,才能从材料出发,准确把握文章主旨。)

1、记叙内容所发生的时间:时间具体到哪个程度,要视记叙内容而定,要求能让读者准确理解记叙内容,不会引起歧义。

2、事情发生的地方:认真分析,把握地点变化的情况及其线索。

3、文章记叙的人物对象

4、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二)把握要素的方法

1、注意连续的时间、地点的内在联系

2、注意背景知识,把时间、地点要素与时代背景联系起来。

3、弄清各人物之间的主次关系,弄清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各自在文章中的作用,体会作者为何特意去写这一人物,为何安排另外的人物。

4、在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的基础上,挖掘事件的意义,理解它们与主题的密切关系,这个过程需要分析文章的选材与材料的详略安排情况,从中体会作者的思想和感情倾向。

5、分析记叙要素应当与对主题的理解结合起来。

(三)常出现的问题

1、文体知识掌握不够系统,例如对表达方式与说明方法混淆不清等。

2、对文章中心把握不准确。

3、审题不清。

二、分析归纳中心思想

(一)六面切入

1、分析文章标题

有些题目概括了主要内容,如《背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些题目巧妙地暗示了中心,如《驿路梨花》;有的题目直接揭示了文章的中心,如《生命意义》、《同志的信任》等。

2、研究文章的开头结尾

“开篇点题”与“卒章显志”是写文章常用的手法,而有些文章则以含意深刻的句子结尾。

3、分析文章中议论抒情的语句

记叙文中插入议论抒情是为了更鲜明地表现中心思想,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例如《荔枝蜜》中:①多可爱的小生灵啊!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②他们(农民)正用劳动建设自己的生活,实际也是在酿蜜——为自己,为别人,也为后世子孙酿造生活的蜜。

如果我们找出文中全部的议论抒情句,也就理清了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作者的创作意图也就明白地显示出来了。

4、分析文章层次与人物事件

有些文章的中心意思隐含在人物事件或文章各部分之中,要进行综合归纳,才能准确把握中心。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先要分析归纳文章两大部分的内容与中心,再联系起来思考,从两部分的鲜明对比中掌握作者对自由学习生活的向往,对令人窒息的封建教育方式的无比厌恶这一中心。

5、分析文章详写点,研究作者处理详略的意图,探寻文章的中心。

一般地说,能表现中心的材料,作者是要用笔墨详加叙写的,即使作者要表达的中心用墨甚少,也可以通过研究作者详写此人此事的意图找到文章的中心。

6、分析文章的背景材料

(二)分类把握记叙文主题

格式:本文记叙(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反映、歌颂、揭露、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1、写人

写人的记叙文总要千方百计刻画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等特征,通过揣摩文中人物描写把握人物的思想特征,一次分析归纳文章主旨。

2、叙事

我们要知道记叙文所写事情的意义往往要超出事情的本身,因此在理解的时候就不能就事论事,否则缺乏深度。

3、状物

侧重体会所写景物的特点,通过分析景物特点捕捉蕴含在其中的思想感情。

三、拟定文章标题

(一)拟题原则

1、贵切题,忌跑题。

2、贵含蓄,忌直露。(“文似看山不喜平”,含蓄能起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作用。)

3、贵蕴含感情,忌冷若冰霜。

(二)拟题技巧

1、灵活巧妙地使用修辞手法

2、对影片名、歌曲名、古诗句以及成语、俗语等适当点化,进行套装、借用、仿造之后作为文章的题目,常显得典雅大方,亦庄亦谐,妙趣横生。

3、克服思维定式,逆向思考,追求陌生效果,拟出让人耳目一新的标题。方法有:违反常情式拟标题;借用数字式拟标题;展开联想式拟标题。总之,视角新,思路新,感悟新,体验新,易吸引注意力。

○典型例题及变式

例一

让我看着你

王焕伟

从母亲住进我们医院的那一刻起,我就后悔自己当初选择的职业了。曾经有那么多的

患者能在我的手上康复,母亲的病,却让我无能为力。面对越来越消瘦的母亲,我除了强颜欢笑地安慰着她,就只能偷偷躲到某个角落里抹眼泪。

那个时候,她的癌细胞已扩散到整个胸部。整夜整夜的疼痛让她无法入睡,可她却从来不吱一声。每次进去看她的时候,她都装作很平静的样子,面带微笑地看着我:“我觉得比先前好多了,你工作忙,不用老来看我。” 我扭过头, 眼泪无声地掉落下来。

午后的阳光照在洁白的病床上,我轻轻地梳理着母亲灰白的头发。母亲唠叨着她的身后事,她说她早在来之前就已准备好了自己的老衣,可惜还少了一条裙子,希望我们能尽快给她准备好。说这些的时候,母亲的脸上始终挂着平静的微笑。不像是谈死,倒像去赴一个美丽的宴会。母亲一生爱美,临终,都不忘记要完美地离去。我的泪,再也忍不住,一滴又一滴地落到母亲的头发里。

母亲的病房,离我的办公室仅有几步之遥,可她从来没有主动要求我去她的病房。每一次去,她还忙不迭地催我走。她说还有很多病人等着我,她嘱咐我一定要像对待自己的家人那样对待病人。其实,我很清楚,每一次离开母亲的病房,身后那双依依不舍的眼睛会一直随着我的身影,直到我拐过屋角。

一天,一个女孩子急需眼角膜,恰巧医院里来了一位救治无望的男孩,出于一个医生的责任,我劝那个男孩的家长捐献出孩子的眼角膜。 男孩的父亲同意了,不想他的母亲却发疯般地找到我,说她决不允许谁动儿子一根毫毛,哪怕他不在这个世界了。最后,也许被我劝得急了,那位痛得发狂的母亲突然大声地说:“你觉悟高,怎么不让你的家人来捐献?”我一下子呆在那里,无言以对。

母亲是何时出现在我的办公室门口的,我竟然一点都不知道。直到听到那声熟悉的呼唤,抬起头,看见母亲正泪流满面地立在那里:“孩子,你看妈妈的眼角膜能给那个孩子用么?”屋子里一下子静下来,几乎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向了母亲。我几乎不敢相信,那话是从母亲嘴里说出来的。母亲最不能忍受的就是残缺,可她竟然情愿让自己残缺着离开这个世界。看大家都在惊愕地盯着自己,母亲的脸上忽然现出少见的一点血色。她挣扎着走到我面前,静静地盯着我看了足足有一分钟,然后,我听见母亲轻轻地说:“孩子,我想看着你,让我看着你!”

泪水狂涌而出,我第一次在自己的病人面前失态。我知道,那是母亲临走之前努力为我做的最后一件事。

后来,那个男孩的母亲含着泪同意了把儿子的眼角膜捐献给那个女孩,因为她觉得儿子的眼角膜毕竟比我母亲的要年轻。更重要的一点,她说,她也想让儿子的眼睛,一直看着她。从我母亲的身上,她明白:爱,原来可以用这样的方式延续。

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时间:某一天

地点:我的办公室门口

人物:“我”、母亲、男孩、男孩的父亲、男孩的母亲

起因:我劝男孩的母亲捐献儿子的眼角膜给患者,她不肯,还责难我。 经过:母亲要求捐献自己的眼角膜。

结果:男孩的母亲同意捐献儿子的眼角膜。

例二:

秃的梧桐

这株梧桐,怕再也难得活了!

人们走过秃秃的梧桐下,总这样惋惜地说。

这株梧桐,所生的地点,真有点奇怪,我们所住的屋子,本来分做两个给两家住的,这株梧桐,恰恰长在屋前的正中,不偏不倚,可以说是两家的分界牌。

屋前的石阶,虽仅有其一,由屋前到园外去的路却有两条,---一家走一条,梧桐生在两路的中间,清荫分盖了两家的草场,夜里下雨,潇潇淅淅打在桐叶上的雨声,诗意也两家分享。

不幸园里蚂蚁过多,梧桐的枝干,为蚁所蚀,渐渐的不坚牢了,一夜雷雨,便将它的上半截劈折,只剩下一根二丈多高的树身,立在那里,亭亭有如青玉。

春天到来,树身上居然透出许多绿叶,团团附着树端,看去好像一棵棕树。

谁说这株梧桐树不会再活呢?它现在长了新叶,或者更会长出新枝,不久定可以恢复从前的美荫了。

一阵风过,叶儿又被劈下来,拾起一看,叶已断了三分之二---又是蚂蚁干的好事!哦!可恶!

但勇敢的梧桐,并不因此挫了它的志气。

蚂蚁又来了,风又起了,好容易长得掌大的叶儿又飘去了,但它不管,仍然萌新的芽,吐新的叶,整整的忙了一个春天,又整整忙了一个夏天。

秋天,老柏和香橙还沉郁的绿着,别的树却都憔悴了。年近古稀的老榆,护定它青青的叶,似老年人想保存半生辛苦贮蓄的家私,但哪禁得西风如败子,日夕在耳絮?——现在它的叶儿已去的差不多,园中减了葱茏的绿意,却也添了蔚蓝的天光。爬在榆干上的荔,也大为喜悦,上面没有遮蔽,可以酣饮风霜了,它脸儿醉得枫叶般红,陶然自足,不管垂老破家的榆树,在它头上瑟瑟的悲叹。

大理菊东倒西倾,还挣扎着在荒草里开出红艳的花;牵牛的蔓,早枯萎了,但还开花呢,可是比从前纤小,冷冷凉露中,泛满浅紫嫩红的小花,更觉娇美可怜。还有从前种麝香连理花和凤仙花的地里,有时也见几朵残花。秋风里,时时有玉钱蝴蝶,翩翩飞来,停在花上,好半天不动,幽情凄恋,它要僵了,它愿意僵在花儿的冷香里!

这时候,园里另外一株梧桐,叶儿已飞去大半,秃的梧桐,自然更是一无所有,只有亭亭如玉的干,兀立在惨淡斜阳中。“这株梧桐,怕再也不得活了!”

人们走过秃梧桐下,总是这样惋惜似的说。但是,我知道明年还有春天要来。明年春天仍有蚂蚁和风呢!但是,我知道有落在土里的桐籽。

如何理解这篇文章的主旨?

剖析:找到“物”与“志”之间的共性和联系。

答:这是一篇托物言志的记叙文。无论是在春天,还是在秋天,秃的梧桐都生生不息,抗争不止。在文中,作者的中心意思是赋予秃的梧桐顽强的意志和强大的生命力,充分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之情和希望之情。

例三:

我的学名叫“蝉”,就是小朋友们夏天喜欢粘的“知了”。我们蝉仪态端庄,文静秀气,是昆虫世界的骄子。可是,很少有人知道,我们的一生是多么坎坷。好吧,您既然这样关心我,我今天就不妨把身世跟您叙叨叙叨。

我们蝉最初都是一粒粒极小极小的卵,母亲把我和兄弟姐妹们产在细树枝上,就再没有什么气力顾及我们了,只好听任我们自然孵化。这是我们一生中的第一道难关。我的许多孪生兄弟,还没有来得及脱离襁褓,就被凶狠的蚋夺去了生命,我能大难不死,实在是万幸万幸。

我刚刚脱去卵壳,身体还十分虚弱,这时我必须借助“绳子”——脱去的壳膜迅速荡到地面,要不然就有被风吹走的危险。然后我就用前足的钩在泥土上挖掘土穴,自力更生地建造自己的家园。

地下的生活是孤独寂寞的。这里,成年累月见不到一丝阳光,好在我那已不在人世的母

亲给我生就了一副坚硬而结实的骨骼,我可用它来把和好的泥浆结结实实地压到墙上,建造出长十五六寸宽敞的隧道“乐园”来。在我的“乐园”里吃饭是不用发愁的,因为植物根须中总有吸不完的汁液,只要饿了随时都可以饱餐的。

就这样一年又一年,4年过去了,我终于熬到了出头之日。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我离开了生活了4年的家,到地面上过阳光下的生活。然而蜕皮却是我出土后最要紧的一件事。儿时的衣服太小太旧,现在该换一件新的了。蜕皮像分娩一样痛苦,为了今后新的生活——自由的生活,一声不吭地忍受着。我紧紧地抓住一根干树枝,使尽全身气力来挣脱束缚。终于,皮从背上裂开,露出淡绿色的身体,头先出来,接着是吸管和前脚,紧接着,后腿和折着的翅膀一同露出来,最后,我一鼓作气,一个腾跃翻转,整个尾端也脱出来。这时我心 中泛起一股说不出的喜悦。休息一段时间后,我就兴高采烈地奔向一棵大树,盼望已久的新生活开始了。

试给上面的文段拟个标题。

剖析:文章通篇用第一人称来写,显得非常生动形象,根据文段特点,我们可以用拟人化手法进行拟题。

答案:婵的自述。

○随堂练习

没有一棵小草自惭形秽

树比人坚忍。在人不能居住的地方,树却裸身生长着,不需要炉火或是空调的保护。树会帮助人的,在饥馑的时候,人扒过树的皮以充饥,我们却从未听到过树会扒人的什么零件的传闻。

很多书籍记载过这棵古树,若是在树群里评选名人的话,这棵古树是一定名列前茅了。很多诗人词人咏颂过这棵古树,如果树把那些词句都当作叶子一般披挂起来,一定不堪重负。唐朝的地震不曾把它压倒,这些赞美会让它扑在地上。

树的寿命是如此的长久,居然看到过妲己那个朝代的事情。在我们死后很多年,这棵古树还会枝叶繁茂地生长着。一想到这一点,无边的嫉妒就转成深深的自卑。作为一个人活不了那么久远,伤感让我低下头来,于是我就看到了一棵小草,一棵长在古树之旁的小草。只有细长的两三片叶子,纤细得如同婴儿的睫毛。树叶缝隙的阳光打在草叶的几丝脉络上,再落到地上,阳光变得如绿纱一样飘浮了。

这样一株柔弱的小草,在这样一棵神圣的树底下,一定该俯首称臣毕恭毕敬了吧?我竭力想从小草身上找出低眉顺眼的谦卑,最后以失望告终。这棵不知名的小草,毫无疑问是非常渺小的。就寿命计算,假设一岁一枯荣,老树很可能见过小草5000辈以前的祖先。就体量计算,老树抵得过千百万小草集合而成的大军。就价值来说,人们千里万里路地赶了来,只为瞻仰老树,我敢肯定没有一个人是为了探望小草。

既然我作为一个人,都在古树面前自惭形秽了,小草你怎能不顶礼膜拜?我这样想着,就蹲下来看着小草。在这样一棵历史久远声名卓著的古树身边为邻,你岂不是要羞愧死了?

小草昂然立着,我向它吐了一口气,它就被吹得蜷曲了身子,但我气息一尽,它就像弹簧般伸展了叶脉,快乐地抖动着。我再吹一口气,它还是在弯曲之后怡然挺立。我悲哀地发现,不停地吹下去,有我气绝倒地的一刻,小草却安然。

草是卑微的,但卑微并非指向羞惭。在庄严的大树身旁,一棵微不足道的小草都可以毫不自惭形秽地生活着,何况我们万物灵长的人类!

(摘自《毕淑敏感悟心灵》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8年5月第1版)

1 与人相比,树有哪些优秀的品质?请加以概括,分条陈述。

2 本文的主旨是什么?作者是如何通过对小草不同特征的描写来揭示主旨的?请简要分析。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