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诗歌教学优质课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2 16:38:15 体裁作文
诗歌教学优质课体裁作文

篇一:诗歌鉴赏方法谈——情感分析优质课教案

诗歌鉴赏——情感分析把握

学习目标: 掌握分析把握诗歌情感的方法,并学会灵活运用,突破高考诗歌鉴赏重难点

学习过程

一、导入

1、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对症下药,才能包治百病。

2、了解高考诗歌考察重点

参看资料上129页的第二项新课标全国卷的考情分析

二、合作探究:(2013年新课标I)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问题。

鹊桥仙陆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①?酒徒一一取封候,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蘋洲 ②。镜湖③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

【注】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博,古代的一种棋戏。 ②占断:占尽。蘋洲烟雨:指长满蘋草、烟雨空濛的风光。③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分析全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一)1、结合题目、作者、注释、意象、关键词通读全诗,试着翻译全诗。(三看二抓:看题目、看作者、看注释、抓意象、抓关键词) 在华丽的明灯下与同僚纵情赌博,骑上骏马猎射驰驱,还有谁记得那豪迈的生活?终日酣饮耽乐的酒徒,反倒受赏封候;志存恢复的儒生如已者,却被迫投闲置散,作了江边渔父。八尺扁舟,三扇低蓬,占尽蘋洲烟雨,独来独往,无拘无束。这镜湖风月本来就只属闲人,还用得着你官家(皇帝)赐与吗? 2、列出各个形象(人物形象、意象)及景象,并分别从诗歌中找出各个形象和景象的特征 陆游: 纵博 驰射记当年豪举独去 作江边渔父占尽蘋洲风光何必

谁: 不记当年豪举

酒徒:一一取封候 渔父江边闲人: 拥有镜湖

贺知章:回家乡会稽当道士 君: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恩赐与

灯:华丽的明灯鞍:雕

舟:轻 八尺三扇低蓬蘋洲: 长满蘋草、烟雨空濛

3、分析各个形象和景象之间的关系,并分析作者运用这些形象和景象的目的,进而分析把握作者情感 (人与人\人与景\人与物\物与物\景与物\景与景)

陆游: 一往情深的追忆豪迈的生活 今夕对比 寂寞凄凉 不平 深沉的孤愤和掉头不顾的傲岸 谁:权贵不认可酒徒:和陆游对比 终日酣饮耽乐当权者亲小人,远贤臣 渔父:退隐的闲人贺知章:君: 玄宗曾诏赐镜湖一曲以表矜恤 借典抒情 不屑之态,愤慨不平 灯:华丽的明灯 华美 鞍:雕精美(侧面表现并不是缺少军资)

舟轻 八尺三扇低蓬 渺小

蘋洲 长满蘋草、烟雨空濛 浩荡 独来独往,无拘无束。

4、小结

(1)一往情深的追忆 寂寞凄凉 不平 深沉的孤愤和掉头不顾的傲岸

(2)闲情逸趣的之中,蕴含着壮志未酬、壮心不已的幽愤。

(3)对统治者不屑之态,愤慨不平

(二)总结方法

1、 结全诗,译诗歌 2、列形象,括特征 3、析关系,明情感4、总情感,细表达

三、强化运用

唐多令 惜别吴文英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尚淹留。垂柳不萦裙带住,谩长是、系行舟。[1]

【注】[1]谩:徒然

依照上面的方法步骤分析全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1 结全诗,译诗歌明确:怎样合成一个“愁”,是离别之人的心上加个秋。纵然是秋雨停歇之后,风吹芭蕉的叶片,也吹出冷气飕飕。别人都说是晚凉时的天气最好,可是我却害怕登上高楼,那明月光下的清景,更加令我滋生忧愁。往昔的种种情事好像梦境一样去悠悠,就像是花飞花谢,就像是滚滚的烟波般向东奔流。群群的燕子已经飞回南方的故乡,只有我这游子还在异地停留。丝丝垂柳不能系住她的裙带,却牢牢地拴住我的行舟。

2、 列形象,括特征

词人、离人、客人: 愁 心上秋 怕登楼 事梦中休淹留

周围人:晚凉天气好

芭蕉: 飕飕 月:明 花:空

烟水: 流燕:辞归 垂柳:不萦住裙带

裙带: 女子 行舟:客人返乡的船

3、 析关系,明情感

词人、离人、客人: 直接描写表现对亲友、家乡的思念无法回家的哀愁

周围人: 反衬内心的愁苦 芭蕉: 凄凉哀伤月:以乐衬哀

花:空 烟水:流对美好事物(时光)易逝的感慨

燕:对比反衬,人不如物 垂柳:拟人 懊恼埋怨 从侧面表现诗人的思友思归之情 裙带:借代、思念的人儿 行舟:客人返乡的船

4、 总情感,细表达

四、对口练习:

春阴朱弁 ①

关河迢递绕黄沙,惨惨阴风塞柳斜。花带露寒无戏蝶,草连云暗有藏鸦。

诗穷莫写愁如海,酒薄难将梦到家。绝域东风竟何事? 只应催我鬓边华!

【注】①朱弁(1058~1144):字少章,自号观如居士,宋高宗建炎元年冬出使金国,拒绝金人的威胁利诱,不肯屈服,被拘留了整整十五年,于宋高宗绍兴十三年秋回到故国。

8.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分析。(5分)

9.请从情与景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的前两联。(6分)

明确:

8.表达了诗人长年被拘禁在异国他乡,感到年华已逝(1分),有家难回的悲苦忧愁(2分);表现了对故国的深深思念(2分)。(共5分,意思对即可)

9.前两联写遥远的塞北阴冷萧瑟的景象,一二句写惨惨阴风夹着黄沙吹打着弱柳,极写其荒凉凄惨。(2分)三四句写花上露水充满寒意,连蝴蝶都不愿飞来,暗云低垂芳草连天,可草中藏着乌鸦,极写其荒寒阴森恐怖。(2分)阴惨的景象之中流露出无限的悲苦,借景抒情,情景交融。(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篇二:诗歌欣赏课堂教学设计

诗歌欣赏课堂教学设计

作者:邹平洲

来源:《新课程学习·下》2014年第11期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欣赏诗歌的一般步骤。

2.掌握欣赏诗歌的一般方法。

二、方法与过程

1.按步骤进行。

2.教师引导与学生参与相结合。

3.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有趣。

三、思想、情感与价值观

1.引起学生对我国古典诗歌的重视和热爱。

2.培养学生健康的心态:积极、乐观、坚强、豁达。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洋洋大观;中华诗歌,灿若群星,熠熠生辉。中国,素以“诗教之国”享誉天下。作为华夏子孙,我们应该继承诗教传统,多读诗歌,多欣赏诗歌,甚至学会写作诗歌。这节课,让我们荡起双桨,升起风帆,步入诗歌欣赏的殿堂。

二、出示幻灯片《诗歌欣赏的一般步骤》

1.想作者,明背景。

2.解标题,明内容。

3.解词句,明诗意。

4.搜信息,明感情。

5.思手法,明技巧。

6.品字句,明妙处。

7.赏语言,明风格。

8.会歌颂,明音律。

三、过渡语:下面以苏轼的词《蝶恋花》为例来具体说明如何进行诗歌欣赏

出示幻灯片:

蝶恋花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

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消,

多情却被无情恼。

四、第一步:想作者,明背景

1.提问:你对苏轼了解多少?

2.学生回答。

3.教师明确补充。出示幻灯片:

苏轼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州眉山人。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是唐宋散文八大家成员,世称“三苏”。

宋仁宗嘉祐二年,苏轼与弟苏辙同中进士,深得欧阳修赏识。因丁母忧回蜀。返京后,授大理评事、凤祥府判官。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先后被贬官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后谏官弹劾他在诗文中有诽谤朝廷之语,被捕下狱,出狱后调任黄州团练副使。后来新党重新上台,苏轼受到更大打击,远调英州、惠州、琼州(今海南岛)。这一年,他已59岁,这首词就是在赴任途中写的。宋徽宗即位,大赦天下,在遇赦北还途中死于常州(今江苏省武进县),享年66岁。

苏轼的一生是失意大于得意的一生,是颠沛流离多于安居稳定的一生,是壮志难酬胜过春风得意的一生,是迷惘抑郁超越旷达洒脱的一生。

五、第二步:解标题,明内容

1.提问:《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卜算子·咏梅》《蝶恋花》这三个标题是什么意思?

2.学生回答。

3.教师总结。

六、第三步:解词句,明诗意

1.请几个学生解释上片和下片的意思。

2.教师出示相应的图片来解释诗句。

3.学生朗读散文化的译文。

春花褪尽了残红,枝头青杏还小。

燕子低掠轻飞,河畔人家,绿水环绕。

柳絮轻扬,被风一吹,渐渐稀少,

天涯处处有萋萋芳草。

墙里少女荡秋千,高声欢笑,

墙外道上行人啊,惆怅缠绕。

笑声渐远渐消,多情却被无情恼。

无情的佳人啊,你可知:勾起有情人多少烦恼?

七、第四步:搜信息,明感情

1.提示学生:找出表感情的词语,联系作者当时的处境。

2.学生寻找,并说出其表达的感情。

3.教师总结,出示幻灯片:

“残”:伤春、惜春、怜己。

“青杏小”:新生命、希望。

“少”:时光流逝,岁月无多。

“恼”:烦恼,惆怅,忧愤。自己对朝廷多情,朝廷却对自己无情,被朝廷重用无望!

八、第五步:思手法,明技巧

1.出示幻灯片提示:

诗歌写作技巧知识:

(1)表现手法:铺陈、比兴、情景交融、动静结合、虚实相生、以小见大、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卒章显志、直抒胸臆、反衬、对比、拟人、夸张、用典、白描、渲染、铺垫、烘托、联想、想象、叠词叠韵等。

(2)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抒情、描写。

(3)抒情方式: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寓情于景、寓情于物、寓情于事等)。

(4)修辞手法:比喻、比拟、排比、夸张、对比、对偶、设问、反问、引用、反复、反语、双关、顶真、互文等。

2.教师略作解释。

3.请学生说出这首诗的表现手法。

4.教师总结,出示幻灯片:

上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物我为一,含蓄隽永,耐人寻味。

下片对比:墙里的人无忧无虑、自由自在与墙外的行人背井离乡、愁绪满怀形成对比,自己多情与墙里佳人和朝廷的无情形成对比,更能突显惆怅、失望、烦恼、忧愤之情。

九、第六步:赏语言,明风格

1.出示幻灯片提示:

诗句的语言特色:

含蓄隽永、豪放飘逸、激越高亢、风趣幽默、平淡质朴等。

2.让学生说出这首词的语言特色。

3.教师总结,出示幻灯片:

本诗的语言风格:

清新、婉丽、含蓄、隽永。

十、第七步:会歌颂,明音律

1.出示幻灯片提示:

(1)朗诵知识。

(2)深入理解内容和感情。

(3)身临其境,设身处地。

(4)富有感情和表情。

(5)把握好节奏和押韵。

(6)处理好重音和低音。

2.教师范读。

篇三: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优质课教案汇编(诗歌部分1——3单元)

第一单元 优质课

《长恨歌》学案

学习目的:

1、学习朗诵古诗词,及鉴赏。

2.把握这首诗的主旨。

过程:

一、导入

二、作者作品

1.作品概述

白居易前期的政治思想以“兼济天下”为主,写下了大量政治讽喻诗。但贬官江州之后,他的思想发生了重大改变,从“兼济天下”转为以独善其身为主。在文学创作上,白居易最突出的贡献是从理论和实践上倡导了新乐府运动。他特别强调诗歌的“美刺”作用,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诗歌要以情动人,诗歌语言要“其辞质而轻,其言直而切”等一系列观点。他的诗存留下来将近3000首,诗风浅切平易,广为流传的有《长恨歌》、《琵琶行》等。

三、背景介绍

(一)写作背景

1、历史上的李、杨爱情故事

2、横向比较:文学史上以李、杨爱情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很多,著名者如杜牧《过华清宫绝句》、李商隐《马嵬》、苏轼《荔枝叹》、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等。

(二)创作缘起

元和元年,白居易任周至县尉,一日与友人陈鸿、王质夫到马嵬驿附近的游仙寺游览,谈及李隆基与杨玉环的事,王质夫认为,像这样突出的事情,如无大手笔加工润色,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他鼓励白居易:“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于是白居易写下了此事,陈鸿同时写下了一篇传奇《长恨歌传》。

四、朗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

1.学生速读诗歌,复述诗歌故事情节

五、分析赏读课文:

1、诗中那些句子表现了杨玉环的美貌?

2、白居易是在杨玉环死后大约50年以后写的《长恨歌》,他当然没有见过杨玉环,不过,唐代有一位伟大的诗人是见过杨玉环的,并且也写了描写贵妃美貌的诗歌,这个人是谁呢?(李白)

出示李白的同样脍炙人口的《清平调》三首。

《清平调》之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

《清平调》之二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清平调》之三

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

问:李白和白居易写杨贵妃的美貌有没有共同点? 3、诗中那些地方表现了唐玄宗对杨玉环的宠爱?

4、找出诗中描写唐玄宗在杨玉环死后的心情的句子,哪些给你的印象最深刻,它们用到了一些什么样的艺术手法?

问:“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怎么可以联系在一块?

问:”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怎么理解?

六、分析主题

问:长恨歌,恨是什么意思?谁恨?恨什么?为什么恨?

七、最后齐读《长恨歌》。 《湘夫人》屈原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屈原及楚辞的特点,感受本诗的凄美意境。

2、掌握屈赋香草美人以譬君子的比兴特征。

解题:

《湘夫人》通篇笼罩在凄美的氛围中。开头几句是秋水的绝唱,被誉为“千古言秋之祖”。 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水的配偶神,他们彼此深深地眷恋,却不知什么原因,总是爱而无因,见而不得,只能互相幻想着对方,无望地追寻、失望。在他们之间,永恒地隔着迷惘的水域。这首诗就细腻地表现了湘君对湘夫人由企盼,到幻觉,到失望的凄楚情感历程。而境界是非常唯美的,那些来自水中的香花香草满溢着纸卷,杜若、辛夷、荷、芷??让读者环绕在香

诗歌教学优质课

氛和灵异构成的神秘奇异的世界里。

《湘夫人》就是这样浸透在满怀的香气里。湘君和湘夫人的形象,也因此显示出高洁优美来。这就是楚辞常用的香草美人以譬君子的笔法。

作者简介:

屈原,名平,字原。出身于楚国的同姓贵族。屈原在楚怀王时曾担任左徒的官职。《史记·屈原列传》中记载:“博闻强志,勇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课文分析

一、课文朗读

二、背景简介

本篇选自《楚辞·九歌》。“九歌”本是古乐章名,在《楚辞》中则是一组诗歌的总称,包括《国殇》、《湘君》、《湘夫人》等十一首诗歌。

《九歌》实为祭歌,是屈原在当时楚国祭歌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一套歌舞辞。

三、内容赏析:

1、神恋生活中期约难遇的悲剧情景;

读《湘夫人》首四句,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样的情景:湘君迎候湘夫人于洞庭始波,木叶飘零之时,但“帝子降兮北渚”,可望而不可及。

《湘夫人》中写湘君待湘夫人而不至之怀恋怨慕之情,凄艳哀恻,令人感慨。

第二段,写湘君在期约难遇后的追随行为和心理活动。湘君在恍惚中日夜奔驰于沅、湘之间。

第三段,铺叙湘君筑室水中以迎娶湘夫人的情景。

第四段,写湘君离开期约地点诗的行为和心境。

筑室水中,容与江滨,湘君之期望和失望,正与《湘君》中湘夫人之深情相互映衬。寸心难表,两情不通,会合无缘,生离死别,自是古来恨事,又岂止儿女旖旎之情!

2、佳句赏析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写景如画,仿佛一幅秋风图,湘湖洞庭秋景如在目前,作者妙在以可见之水波、木叶,写出不可见之袅袅秋风,写风而有画意。《湘夫人》此二名之妙,还在以景写情。刘熙载云:“叙物以方情谓之赋,余谓《楚辞·九歌》最得诀。如‘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是写出‘目眇眇兮愁予’来;‘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正是写出‘思公子兮未敢言’来,俱有‘目击道存,不可容声’之意。” “鸟何萃兮萍中,罾何为兮木上”“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这是以反常之事为喻之法,在《楚辞》中很常见。

3、难点讨论

①不知为何标题和内容反置?

【提示】:《湘君》篇,写女主角思君;《湘夫人》篇,写男主角思帝子。

②湘君与湘夫人是不是配偶?若是,为何两地分居,相互苦相思?

【提示】:

一方是:“望夫君兮未来,吹参差兮谁思?横流涕兮潺湲,隐思君兮陫侧。”;一个是:“目眇眇兮愁予??登白薠兮骋望”。

一方是:“捐余玦兮江中,遗余佩兮澧浦”;一个是:“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褋兮澧浦”。 一方是:“时不可兮再得,聊逍遥兮容与”;一个是:“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屈原写湘君与湘夫人苦相思、闹矛盾??可能是屈原为表达“先受重用;现被疏远;企盼重新得到怀王任用”而而设置的情节。既非写舜与二妃;也与“祭祀”无关。

四、艺术赏析

本诗借景抒情的三种范例。

融情入景,以景染情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一凄清杳茫的秋景,构成了一个优美而惆怅的意境,成功地点染了抒情主人公的心境,被后人称为“千古言秋之祖”。

因情造景,象征寓意

“鸟萃兮苹中, 罾何为兮木上”,“ 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 ” 四句,以不可能存在的假想景象,来自我比况自身的尴尬处境。

极力铺陈美好场景

浪漫是什么?浪漫难道不是对善和完美的无止境的追求吗?浪漫是想象,是一次长长的牵引,是永远不会腐朽的一种力量。

《拟行路难》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学会诗歌鉴赏的一般步骤

能力目标:

1、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2、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1、交流有关“人生之路”的感想,谈一谈自己对“人生之路”的理解和感受。 人生之路难行,无才难行,有才亦难行。

2、提出课题,坦陈本诗难学,但必须知难而上。

本诗是一首成人诗,同学们可能难以感受。

3、提出问题:试结合之前一定量的诗歌学习,归纳鉴赏诗歌的一般步骤。

明确:1、读懂大意;2、知人论世;3、领悟情感;4、赏析技巧

一、读懂大意

要求:明确体裁、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1、读懂大意之体裁:联想比较学过的诗歌体裁和乐府古诗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鲍照《拟行路难》共十八首,歌咏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本文是第四首。

2、读懂大意之读音、节奏;

3、同位合作,根据大意试背诵

二、知人论诗

1、联想比较,就全诗或自己感受最深的某句诗谈一谈自己的理解,并通过朗读体现自己的理解。

2、示范诵读,引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①交流有关鲍照的生平经历和写诗的背景

鲍照(?~466),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本籍山东东海(治所在今郯城);一说山西上党(可能是指东海鲍氏的祖籍)。他的青少年时代,大约是在京口(今江苏镇江)一带度过的。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鲍照20多岁时,为了谋求官职,去谒见临川王刘义庆,献诗言志,获得赏识,被任为国侍郎。刘义庆在这一年任江州刺史,他也在同年秋到江州赴职。元嘉二十一年(444),刘义庆病逝,他也随之失职,在家闲居了一段时间。后来,又做过一个时期始兴王刘□的侍郎,在刘□和太子刘劭一起谋杀宋文帝之前,他已离去。宋孝武帝刘骏起兵平定刘劭之乱后,他又出任过中书舍人、秣陵令等小官。孝武帝大明五年(461),做了临海王刘子顼的幕僚,次年,子顼任荆州刺史,他随同前往江陵,任刑狱参军等职。孝武帝死后,明帝刘□杀前废帝子业自立,子顼响应了晋安王子勋反对刘□的斗争。子勋战败,子顼被赐死,鲍照亦为乱兵所害。

鲍照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但他的诗文,在生前就颇负盛名,对后来的作家更产生过重大影响。他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则是诗歌,其中乐府诗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传诵名篇。最有名的是《拟行路难》18首。鲍照的集子有南齐永明年间虞炎奉文惠太子萧长懋之命所编10卷。现存鲍照集以《四部丛刊》影印明毛□校本《鲍氏集》为较早。明代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本《鲍参军集》为最流行。鲍照集的注释,始于清末的钱振伦,他的注本没有来得及刊行。近人黄节在钱注基础上作了补注,称《鲍参军诗注》,今人钱仲联作《鲍参军集注》,附有《鲍照年表》。鲍照擅长诗赋和骈文,尤善乐府,作品风格俊逸,对唐代诗人李白等很有影响。杜甫《春日忆李白》诗中的“俊逸鲍参军”,就是赞美李白的诗有鲍照的俊逸风格。其作品留芳后世,被称为“元嘉三大家”之一。他的《登大雷岸与妹书》和《梦还乡》赞美了家乡的山水。 补充时代背景: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②领悟诗歌主旨:

问题导入:诗人的人生之路难吗?是怎样的难?

钟嵘《诗品》说鲍照“才秀人微,取湮当代”,本诗即是诗人的不平之鸣。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三、领悟情感

1、领悟作者的剧烈情感变化,把握诗人情感变化的过程

问题探究:诗人认命不认命?

结论:处在“认命”与“不认命”的矛盾中。先似乎“认命”了,后又似乎“不认命”,最后似乎还是“认命”了。

2、具体品味诗人是如何表现这种矛盾的思想情感的?

①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诗人拈出泻水流淌这一自然现象作为比兴, 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

② 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明确:“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这里只是表面上认命了,实是对不公平社会发出愤怒的控诉。

③ 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明确: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提示: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景况。读者从这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情节中,亦可想见其悲其愁的沉郁了。

④ 第七、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

明确: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对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理的劝喻,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木,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表达了诗人的抗争。第八句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岂无感”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两句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

总结:

乍读之下,似乎诗人心平气和地接受了“人生亦有命”的现实。其实,他是用反嘲的笔法来抨击不合理的门阀制度:地,岂是平的?泻水于地,难道不是依照各自高下不同的地势而流向各方吗?一个人的遭际如何,犹如泻水置地,不是也被出身的贵贱、家庭社会地位的高低所决定了吗!

“泻水”四句言不当愁;接下去写借酒浇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满怀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诗人击节高歌唱起了凄怆的《行路难》。面对着如此不合理的现实,诗人“心非木石岂无感”?理的劝慰、酒的麻醉,难道就能使心如槁木吗?当然不能。全诗的感情在这句达到高潮。紧接着却是一个急转直下:“吞声踯躅不敢言。”诗情的跌宕,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四、赏析技巧

概括本诗的写作风格

此诗的语言近似口语,明白晓畅。诗歌的情感时而压抑,时而奔放,将复杂的心理历程表现的曲折婉转。

五、拓展:读出搜集的一些怀才不遇的文人的诗词,体会他们对待人生之路的艰难有怎样不同的态度。

李白《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