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薪尽火传成语故事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2 13:35:59 作文素材
薪尽火传成语故事作文素材

篇一:道不远人,薪尽火传

道不远人,薪尽火传

青青荆山脚下,悠悠伊水河旁,坐落着一个翠柏森森的古园——程园,它就是安葬历史上大名鼎鼎的二程的地方。

二程即程颢、程颐,北宋理学家。程颢(1032-1085),字伯淳,世称明道先生;程颐(1033-1107),字正叔,世称伊川先生,二人为同胞兄弟,当时和后世称为二程。他们在政治上追随司马光,反对王安石的新政;在学术思想上,同属客观唯心主义,他们既是宋代理学的奠基人,又是一生从事讲学活动,双双成为当时有名望而对后世有重大影响的教育家。

二人早年受父程珦之命,从周敦颐问学,由此立志于孔孟之道,又泛览诸家。经自身的理解和领悟创立了理学。由于他们长期在洛阳讲学,故他们的学说亦被称为“洛学”。程颢虽然在世仅有五十余年,但他那独特的学术思想却是博大精深的。史书称赞他:“泛滥于诸家,出入于老、释者几十年,返求诸《六经》而后得之。秦、汉以来,未有臻斯理者。”而程颐呢,他在世时间比较长,有众多门人弟子,影响就更大一些。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勇士,但没有第二个人,那第一个就成了绝唱。绝唱不如传唱,传唱的影响才会更大,作用才会更大。理学之所以没有成为绝唱,就是因为有许多“第二人”不断地传唱。 第一声就是程门立雪。这个故事发生在伊川书院,书院坐落在伊川县鸣皋镇,如今仍留有大成殿。大成殿前,有一株需三人合抱的古柏。据传此柏乃程颐亲植,历经千年风雨而依然苍翠。说起伊川

书院,还牵出两个人物。一个是宋代宰相文彦博,一个是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元丰五年,即公元1082年,程颐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回到洛阳。当时身居相位的文彦博,也不喜欢王安石,他就“赠地表心”——把自己在鸣皋的一所旧园和10顷良田赠给程颐。程颐在此建了一座书院,初名伊皋书院,后称伊川书院,教书授徒培养理学弟子。另一个人物赵孟頫,在伊川书院留下墨宝,写了一块“有元敕赐伊川书院碑”,竖在古柏旁,书法俊秀圆转,刻法灵动飘逸。

接下来说人物。这个成语的主角杨时、游酢是我们谈二程理学继承中不能不提的人物,他们对二程理学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 杨时,字中立,人称龟山先生。他来洛阳时,已经40多岁了。他先拜程颢门下,为“程门四弟子”(谢良佐、杨时、游酢、吕大临)之一。后程颢逝世,又拜程颐为师。可当他初见这位老师时,正值老师闭目养神之际,又天降大雪,于是制造了“程门立雪”典故。“程门立雪”有美感,雪地里两位学生渴望学习的特写,抬高了洛学的门槛,增加了洛学的魅力,平添了老师的威严,从此,理学弟子纷至沓来,不绝于途。

还有游酢,福建建阳人,程门高足之一,他是闽地最早接受“洛学”的人,杨时还是通过他的介绍,才来到程门学习的。当初,20岁的游酢来拜程颢为师,老师观察他后断言“其资可以进道”。同年八月,程颢出任河南扶沟县知县,特意举荐游酢任该县教谕。元丰四年(公元1081),游酢荐杨时拜程颢为师。两人学业精进,回

福建时,老师目送学生启程,高兴地说:“吾道南矣!”

其时游酢已师事程颢十年,而杨时还不到一年,“吾道南矣”看来主要是对游酢说的。游酢传播理学的功绩在于编辑了《明道先生语录》,将程颢平时言行记录下来并整理成书。

若非学道来伊洛,安得传承到闽地?这两个人,真是没有在雪地白站,站了几个时辰,传道千里万里,开始了二程理学的第一轮传承,开辟了理学入闽的康庄道路,为后来的朱熹集理学大成引来了一脉活水。

另一个弟子吕大临,陕西蓝田县人,他推动了理学入陕衍生“关学”。洛学、关学、闽学等,都是理学地域划分后的称谓,表面看是平级的,其实洛学才是根本。北宋以降,洛学再发枝杈:一是经历了杨时、罗从彦、李侗、朱熹四代师承,形成了以朱熹为代表的闽学;二是经历了陆九渊、王守仁传承等形成以陆王为代表的心学;三是经历了胡安国、胡宏父子传承而形成湖湘学派;四是经历了陈傅良、叶适等人传承而形成了永嘉事功学派。

其中的朱熹,把理学梳理后,成了集大成者。他在理学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理学在他的手中定型,自此“程朱理学”这个招牌便挂在了国门上,成为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官方哲学。 由于他的这一轮继承发展影响深远,他也因此被称为圣人。一旦为圣,他本人的故事也附带上了许多奇异色彩。相传他出生之前,易学大师邵雍曾暗示其父:日后,他儿子将是孔夫子一般的人物。此事应是民间附会,意在宣扬邵雍善卜,又说明朱熹生非凡人。

世人因他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感到他很不近人情。事实上朱熹不仅是悲天悯人的仁者,更兼有儒家济苍生救急难的情怀。从历史发展长河看,朱熹是承前启后的思想家,一生都在“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他精于孔孟学说,又不拘泥于仁爱之说。他从“格物致知”出发,要求人们在生活中,欲求不要太过分,一切不要太奢靡。在哲学上,朱熹发展了二程理气关系的学说,建立了一个完整的理学体系;在认知上,朱熹强调“知先行后”,又兼“知行相须”,注重行在认知中的重要性。朱熹还强调“天理”和“人欲”的对立,要求人们放弃“私欲”,服从“天理”,使封建社会意识形态更趋完备。

朱熹是个严谨的宋儒,他吸收佛道精髓,对于道德、经世的解读,也都有新的理解。只是后来的封建统治者,为争取读书人科举入仕,把他的四书集注作为科场标准,让他脱离了群众,人们就认为他是个不近人情的圣人了。其实,你看看他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就知他并非心如枯井之人。他的心中,有一脉活水,天光云影,清清亮亮。而这脉活水就是二程理学,源远流长,从洛阳滔滔而来??

二程理学发展到朱熹之后,取得了它的成熟形态,以后的传承主要是依照朱熹的理解照本宣科,并没有多少创新,并最终成了官方意识形态加以强行推广,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近千年。其实原本出于高层次的人格修养变成了不同阶层都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极大的束缚了普通民众的欲求,是它的生命力越来越低,受到的诟病越

来越多的重要原因。

篇二:薪尽火传

薪尽火传

曾经有个很有名的故事:一名病重的人对画家说,当藤蔓上最后一片叶子落下的时候,我便要离开这个世界。于是,画家画了一片绿叶绑在藤上,暴风雨过后,画家去世了,病人却坚强地活了下来。画家,用他的画笔向病人传递了求生的意志,也传递了他生命的火花。

我想,所谓的薪尽火传,大概便是那么一回事。人的骨肉最终必会化为尘土,但是人类伟大的精神却可以传递三世可至万世地传递下去。这便是人类伟大之处的体现。传递,是生命最热烈的燃烧。

有位革命者写过一个话: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我想这正是精神传递最好的诠释。为什么在那些战火纷飞的年代会有那么多的烈士们前仆后继?那一串数不清的名字,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这是因为他们在用自己的生命传递着革命的精魂。我们的眼前似乎看到无数的灵魂在闪光,但其实它们都有着共同的名字——民族精神。从我们的先辈的生命之薪传递下来的精神之火。民族精神之火需要传递,奉献精神之火亦要传递,因为这是中华民族能够千百年来屹立于民族之林的支柱。传递下去便是我们对它的责任。在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社会中,还能有多少个丛飞?多少个焦裕禄?多少个任长霞?是他们传递着这个火把,用自己的生命作为柴薪去留住这些星星之火,然后传递于我们以及子孙后代。

也许传递一个口信,传递一封邮件,是件轻而易举的事。然而,传递一种精神,尤其是人类文明中最珍贵的精神,却常常需要以自己的生命作为柴薪。薪尽了,火仍可以传,仍不得不传。传递是我们生存的印记,是我们的生命在世界上雕刻的痕迹。而这些火,正是照亮我们个人甚至整个民族前途的光源,失去了它们,前路便将陷入黑暗。

传递,是生命流逝的足迹,更是生命流转的证明。精神的火炬,需要生命的柴薪。

篇三:成语知识汇总

02、成语:中华民族的微缩景观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梳理探究”

三维目标:

1.了解成语的来源。

2.感知成语与文化的关系,认识成语承载了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3.梳理学习过的成语,做到能正确运用成语。

4.学生每人准备一本词典。

5.教学时数 2KS

一、编写意图

中国有五千年灿烂的文化,这些文化向我们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那么这文化中究竟描绘了怎样的景观呢?今天,我们将从成语的学习中获得一些启示。 选择成语作为知识梳理的对象是很有必要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汉语成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承载了极其丰富的文化信息,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窗口。我们通过这个窗口,可以窥见中华文化的全貌。

什么叫成语?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短语。同学们整理学过的汉语成语,不仅是对知识进行积累和梳理的过程,也是对中华文化的一次巡礼。

梳理,就是对过去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地整理,是一种重新学习的过程。通过梳理,学生对知识有了新的认识和体验,从中掌握了某种规律性的东西。可以说,梳理带有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二、教学建议

(一)梳理成语,可以采用下边的方法:

1、呈现方式:列表、做卡片、写目录、作论文等。

2、内部分析:溯源、叙流、找特点、分类等。

(二)教学前,教师要做好充分准备:

1.教学时间:建议本课内容的教学时间为1至2课时。

2.参考资料:建议教师向学生展示常用的几种成语工具书。

3.学习方式:建议将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4.活动时间:建议学生的活动时间不少于课堂时间的三分之二。

5.教学评价:建议教师采用记分制,即小组长将每个学生的活动情况按5分制作记录,最后由教师和小组长商议确定学生的得分。小组长实行轮流制。打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自主、合作、质疑、创新、效果。

(三)如何利用教材?

《成语──中华文化的缩微景观》属于知识性材料,教师要让学生认真阅读,为梳理打下基础。但是,教师不必局限于教材,可以扩展。教师的教学设计应该具有自主性和创新性。

(四)下列表格教师可以参考使用。

使用时注意:学生必须先阅读教材;学生根据表格诸项填写并交流;“成语的特点”一栏有难度,教师适当加以点拨。

一、趣味导入

1、歇后语:老鼠啃碟子——口口都是瓷(词)

2、语文知识谜语

01.闻所未闻——新闻09.鹦鹉学舌——拟人

02.窃窃私语——小说10.明知故问——设问

03.痴人说梦——童话11.不容置喙——反问

04.水到渠成——顺叙12.泾渭分明——对比

05.本末倒置——倒叙13.以点代面——借代

06.节外生枝——插叙14.烘云托月——衬托

07.说长道短——议论15.层层深入——递进

08.故弄悬虚——夸张16.双水分流——并列

三、成语概述

1、“成语词典”大展览:

《汉语成语研究》史式、《汉语成语考释词典》刘杰修、《成语探源辞典》朱瑞玟、《成语》马国凡、《汉语成语英译词典》喻家楼、《汉语成语与汉文化》莫彭龄、莫彭龄《成语与做人》《成语与科学》《成语与文学》《成语与艺术》、《成语故事》吴兆基、李新武、《藏在成语中的古代兵器》刘克定、《趣味学成语》张履祥、姚建宏。

2、汉语成语数量众多,包罗万象。常用的汉语成语有4000条左右,其中四字成语占96%,其余是两个字到14个字的。

成语的来源是多方面的。有的源于神话传说,如夸父逐日、精卫填海;有的源于寓言故事,如刻舟求剑、狐假虎威、叶公好龙、愚公移山、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画龙点睛、守株待兔、亡羊补牢、画蛇添足、掩耳盗铃、买椟还珠。

有的源于历史事件,如负荆请罪、破釜沉舟、草木皆兵;有的源于文人作品,如老骥伏枥、青出于蓝、动辄得咎、行云流水;有的源于外来文化,如功德无量、火中取栗、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3、成语有明显的特点。

①结构形式固定,不能随意改变。“一诺千金”不能改成“一诺万金”,“抱薪救火”不能改成“抱柴救火”。

②具有修辞作用。比如“胸有成竹”的意思是“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通盘考虑”,若解释成“肚子里长着一根竹竿”就大错特错了。“穿云裂石”用来形容声音高亢激越,带有浓厚的夸张色彩。其它振聋发聩、暴跳如雷。

③保留了古汉语的语法特点。A.宾语前置,如惟命是从、唯利是图、马首是瞻、时不我待、马首是瞻;B.词类活用,如不耻下问(意动)、虎踞龙盘(名词作状语)、祸国殃民(使动)、衣锦还乡(名词动用)、披坚执锐(形容词用作名词、借代修辞);

C.状语后置,如重于泰山、嗤之以鼻;D.成分省略,如逍遥(于)法外、盲人(骑)瞎马;E.互文,如善男信女、行尸走肉、拐弯抹角。

4、语法结构多样。

有主谓关系的,如人定胜天、毛遂自荐、风度翩翩;有并列关系的,如情投意合、行尸走肉、防微杜渐、不徐不疾;有偏正关系的,如世外桃源、一盘散沙、庞然大物、后起之秀;有动宾关系的,如平分秋色、不见经传、好为人师、大显身手;有补充关系的,如无动于衷、轻于鸿毛、遗臭万年。

有的成语相当于复句的紧缩,如承接关系(马到成功)、转折关系(不约而同)、递进关系(得陇望蜀)、选择关系(宁死不屈)、因果关系(温故知新)、条件关系(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目的关系(守株待兔)、假设关系(有闻必录)和让步关系(插翅难逃)等。另外,有极少数成语,它们无法进行语法分析,如胡说八道、大大咧咧等。

5、保存古汉语语素,如正襟危坐,“危”,端正。

6、成语既是语言的精华,也是文化的精华。中华文化的内涵有多丰富,成语的内涵就有多丰富。《成语探源辞典》收成语5000多条,考据出处涉及中国古代

文献200余种。另外《汉语成语考释词典》收成语7600余条,引证古代文献更是浩如烟海。《分类汉语成语大词典》收成语9400条,按内容分成50类,丰富多彩,应有尽有。

可以让学生从学过的课文找出一部分成语,然后指出出处,并进行分类。 请看下面简单的分类:

①成语与衣食:(锦衣玉食)

衣冠楚楚 衣锦还乡 凤冠霞帔 纨绔子弟 布衣蔬食 残羹冷炙 山珍海味

钟鸣鼎食 粗茶淡饭 箪食瓢饮 花天酒地 布裙荆钗 脍炙人口 狼吞虎咽 ②成语与住行:(安步当车)

登堂入室 窗明几净 雕梁画栋 高枕无忧 金碧辉煌 鲁殿灵光 美轮美奂 蓬门荜户 瓮牖绳枢 跋山涉水 车水马龙 披星戴月 登山临水 颠沛流离 ③成语与动物:

狐假虎威 狼心狗肺 鹤立鸡群 凤毛麟角 飞蛾扑火 井底之蛙 黔驴技穷 如鱼得水 惊弓之鸟 一丘之貉 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 趋之若鹜 莺歌燕舞 ④成语与植物:(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岁寒三友 势如破竹 雨后春笋 姚黄魏紫 春兰秋菊 藕断丝连 桃红柳绿 指桑骂槐 芒刺在背 如火如荼 枯木逢春 披荆斩棘 投桃报李 良莠不齐 ⑤成语与兵器:(刻舟求剑)

自相矛盾 折戟沉沙 大刀阔斧 刀光剑影 唇枪舌剑 一箭双雕 横槊赋诗 枕戈待旦 图穷匕见 炮火连天 丢盔卸甲 强弩之末 枪林弹雨 盘马弯弓 ⑥成语与礼俗:

彬彬有礼 知书达礼 礼尚往来 宾至如归 八拜之交 五体投地 张灯结彩 秦晋之好

薪尽火传成语故事

洞房花烛 月下老人 明媒正娶 入土为安 断发文身 披麻戴孝 ⑦成语与文学:(妙笔生花)

春秋笔法 点铁成金 韩海苏潮 行云流水 元轻白俗 红豆相思 红叶题诗 人面桃花 旗亭画壁 七步之才 梅妻鹤子 郊寒岛瘦 江郎才尽 洛阳纸贵 ⑧成语与艺术:(阳春白雪 下里巴人)

曲高和寡 高山流水 余音绕梁 滥竽充数 煮鹤焚琴 长袖善舞 手舞足蹈 粉墨登场 梨园弟子 画龙点睛 妙手丹青 双管齐下 力透纸背 颜筋柳骨 ⑨成语与科学:(讳疾忌医)

病入膏肓 炉火纯青 斗转星移 日上三竿 月满则亏 百炼成钢 半斤八两

锱铢必较 刀耕火种 钻木取火 风云莫测 雷霆万钧 水滴石穿 沧海桑田 ⑩成语与法律:(逍遥法外)

法不阿贵 令行禁止 明镜高悬 法网恢恢 疏而不漏 铁面无私 赏罚严明 格杀勿论 屈打成招 以身试法 绳之以法 执法如山 有案可稽 杀一儆百 ⑾成语与教育:(三人行,必有我师)

春风化雨 良师益友 为人师表 诲人不倦 教学相长 循循善诱 因材施教 一傅众咻 有教无类 薪尽火传 名落孙山 青出于蓝 断机择邻 言传身教 ⑿成语与治国:(拨乱反正)

长治久安、富国强兵、国泰民安、革故鼎新、道不拾遗、日理万机、无为而治 力挽狂澜、疮痍满目、政通人和、分崩离析、半壁江山、民怨沸腾、生灵涂炭 ⒀成语与做人:(痛改前非)

高风亮节 浩然正气 相忍为国 光明磊落 两袖清风 孤芳自赏 人面兽心 利令智昏 恬不知耻 口蜜腹剑 同流合污 吮痈舐痔 颐指气使 飞扬跋扈 ⒁成语与天文气象:

寥若晨星 牛郎织女 气冲斗牛 青天白日 暴风骤雨 参商永离 日月经天

春风化雨 飞沙走石 气贯长虹 树大招风 雨后春笋 未雨绸缪 粉妆玉琢

风雨如晦 风雨如磐 冰天雪地 天寒地冻 风和日丽 莺歌燕舞 红杏出墙

⒂成语与民主:(文化背景?)

三个臭皮匠,合一个诸葛亮 兼听则明 偏听则暗

四、成语的文化特色

1、成语中体现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一个勤劳勇敢、富有智慧的民族,这在成语中有集中的体现。比如“愚公移山”“废寝忘食”“夜以继日”“披星戴月”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勤劳;“赴汤蹈火”“临危不惧”“视死如归”“大义凛然”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勇敢;“高瞻远瞩”“过目成诵”“心灵手巧”“远见卓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

请同学们根据下面的提示,写出成语(每项不少于两个):

表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成语:

愚公移山 废寝忘食 夜以继日 披星戴月 一日千里 出类拔萃 脱颖而出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生生不息 百折不挠 发愤图强 夙兴夜寐 废寝忘食

戴月披星 坚持不懈 苦心孤诣 风雨无阻 水滴石穿 勇往直前 脱颖而出

表现中华民族诚实守信的成语:

拾金不昧 童叟无欺 赤诚相待 诚心诚意 言而有信、一言九鼎 一诺千金

一言为定 言必信,行必果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表现中华民族不畏强暴的成语:

赴汤蹈火 临危不惧 视死如归 大义凛然 勇者无惧 冷面寒铁 无所畏惧。

表现中华民族勇于创新的成语:

高瞻远瞩 心灵手巧 远见卓识 标新立异 革故鼎新 独树一帜 改天换地

洗心革面 别具匠心 推陈出新 吐故纳新 标新立异 毛遂自荐 革放鼎新

2.成语反映古人日常生活

古人的日常生活是怎样的?可以通过成语来了解。比如说“衣冠楚楚”,“衣”在古代指上衣;下衣叫“裳”,并不是裤子,而是裙。现在衣、裳合在一起,泛指衣服。“冠”是帽子。贵族才有帽子,庶人只有头巾。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楚楚”是整齐漂亮的意思。“衣冠楚楚”出自《诗经·曹风·蜉蝣》,原文是“蜉蝣之羽,衣裳楚楚。”意思是蜉蝣的翅膀,就像鲜明可爱的衣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