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总分式”议论文写作模板及解说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2 15:43:07 体裁作文
“总分式”议论文写作模板及解说作文体裁作文

精选作文:“总分式”议论文写作模板及解说作文

  • “总分式”议论文写作模板及解说

    王淦生

     

      ★模板解说

      常言道:文无定法。但是对于初学写作的人来说,写作还是有一定的章法可循的。“总分式”议论文,应该说是议论文各种结构类型中使用最为广泛、最易于上手的一种形式,这类文章往往在序论部分(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在本论部分(文章主体)将中心论点分成几个基本上是横向展开的分论点进行论证,最后在结论部分(文章结尾)加以归纳、总结或作必要的引申。简言之,就是“提出论点——多角度证明论点——得出结论”这样一种形式。

      ★模板图解

      “总分式”议论文的文章结构相对较为简单,易于把握,文章结构如下所示:

      (总)提出论点

      (分)分论点一论据议

      论分析

      分论点二论据议论分析

      分论点三论据议论分析

      (总)归纳总结

      ★成败关键

      “总分式”议论文结构简单,易于把握,但要想真正写好还需要注意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认真设置好分论点,注意处理好分论点与分论点之间的关系。分论点是从属于中心论点并为阐述、证明中心论点服务的若干思想观点,必须紧扣中心论点。分论点之间既不能互相矛盾、对立,又不能相互包含、雷同。分论点与分论点之间一般是并列式或层进式的关系。并列式是横向展开,用的是横向思维,分论点与分论点之间没有严格的先后顺序;层进式是纵向的深入,用的是纵向思维,分论点与分论点之间有较为严格的先后顺序。

    第二,提出分论点之后要有与之相扣合的论据材料和比较充分的分析论证。论点、论据和论证是议论文的三要素,三者缺一不可。论据是立论的根据,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事实。没有论据,你的论点就难以令人信服,文章就显得肤浅乏力。论证是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逻辑过程,没有论证,会使论点与论据离散,使文章成为观点与材料的堆砌。

      第三,要注意论据及论证方式的多样化,切忌方式单调。论据包括事实论据(如具体事例、统计数字、亲身经历等等),还包括道理论据(如经典著作和权威性的言论,以及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等等)。我们在使用时应注意论据的真实、充分、典型、新鲜和多样化。论证方法则包括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类比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因果论证等等,我们写文章时,要尽量做到“十八般兵器样样精通”,手法单调会使文章乏味。

      ★范本

    诚信所至,金石为开

    陕西一考生

      古语说得好:“精诚所至,金石为开。”①(①借一句古语略作分析,引出中心论点,自然蕴藉。)此言一语道破天机,极为精妙地表述了诚信在日常生活中的重大作用。因此,在人与人的相处中,不管是同学朋友之间,还是在生意场上,都要始终如一地以诚为本,以信为根。唯有如此,友谊之花方可常开不凋,财富方可滚滚而至。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美德。②(②分论点一。)在古代,以诚信受到赞誉的人和事不胜枚举。古时有一商人,从集市买回一头脚有伤的驴子,不料后来被儿子卖给别人,商人得知后非常气愤,于是找到那位买病驴的人,说明缘由并拉回了驴子,因为他认为,以诚信为本,是做人也是做买卖的最不可丢弃的信条。③(③举例论证。事例援自典籍,说服力强。)

      诚信是增进情感的润滑剂。④(④分论点二。)在生活中,人们难免与邻里发生这样那样的误会,那么消除误会的最好方法就是以诚信待人,诚信是开启心灵之门的钥匙。只要我们以心换心,就会消除误会,增进情感。朋友受挫失落流泪时,你的一个真诚的微笑,一句劝慰的话语,也许会驱散朋友心中的乌云;朋友成功喜悦时,你报以一阵热烈的掌声、一句祝贺的话语,更能鼓励友人在以后的日子里一路走好。⑤(⑤喻证、例证结合,贴近生活,形象生动,富有亲和力和感染力。)

          诚信不但体现在朋友之间,更体现在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它是一种社会公德。⑥(⑥分论点三。)现代都市生活节奏加快,为了方便市民的出行,许多地方设立了无人售报亭、无人售票车、无人供雨伞处。这些都市新风景既方便了群众,又检验了市民的社会公德。在这里有人买报刊杂志照样付款,坐车照样掏腰包,雨停后将伞及时送回。这些皆是于细微处所见的精神风貌。而有的人却要抛弃诚信,用卑劣的手段窃取一点蝇头小利,买报坐车不付钱,用伞不归还……因此,人不能丢掉这个包含在人字里的美德——诚信。⑦(⑦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相结合,富有思辨性。联系现实,解剖社会。)

      诚信体现着一种精神,不只在人与人之间,还体现在国家与国家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⑧(⑧分论点四。)在中美撞机事件中,中方以真诚客观的态度对待此事,而美方却百般推托抵赖,致使事件久久不能解决;巴以双方的冲突,双方若能以诚信为本进行谈判,双方就不会有那么多无辜百姓遭难,世界也多了一片和平的空间。⑨(⑨举例论证与对比论证相结合,目光投向了全球,视野广阔。)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请不要丢弃诚信,它是为人之本,处世之根。⑩(⑩总结全文,首尾呼应,收束有力。)

      ★模板分析

      这篇文章是陕西一位考生的高考考场作文。因其鲜明的观点、充足有力的论据、灵活多变且极富逻辑力量的论证以及精练老到的语言而被判为满分作文。综合全文来看,这篇文章在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初学写作者学习和模仿。

      第一,文体规范。这篇考场作文写得中规中矩,堪称是“总分式”议论文的样板之作。文章开头援引古语并稍作分析,引出了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在人与人的相处中,不管是同学朋友之间,还是在生意场上,都要始终如一地以诚为本,以信为根”,这是引论。文章的引论部分完全符合考场作文“开头靓、入题快”的要求,很容易获得阅卷者的好感。本论部分,作者先解说诚信的作用(一是“一大美德”,二是“增进情感的润滑剂”),再分析诚信的适用范围(先是人与人之间,再是国家与国家之间),这属于由“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二者之间是一种层进关系。本论部分的这两个大的层次又可以各分两个小层次。在分析诚信的作用时,作者既按由古到今的时间顺序,又按由“德”到“情”的逻辑顺序;在论述诚信的适用范围时,则采用了先“人与人”后“国与国”的由小到大的逻辑顺序。文章结尾再次援引文首的名句,既收束全篇,又照应开头。整篇文章结构井然,逻辑严密。

      第二,论据充分、有力。本文论据丰富,有古代名言,有历史故事,有社会现象,有国际时事;有正面论据,也有反面论据;有间接转述,也有直接引用……具有真实、充分、典型、多样的特点。这些论据的使用,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也使文章的可读性增强,富有理趣。论据是立论的基础,若要想写出有分量的议论文,就必须注意材料的积累。

      第三,论证方法富于变化。本文既摆事实,又讲道理,在摆事实、讲道理的同时,还兼用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手法,使文章说理透彻,行文活泼,富于灵动性。文章在分析议论时,要言不烦,文辞优美,很有文采,这使得整篇文章读来文质兼美,富有感染力。

     

           初学写作者在使用写作模板时,要注意这样两点:一是写作有规矩,这种规矩来自于人们的实践的积累,所以多读一些规范、经典的文章,从中琢磨出套路,加以模仿,对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一定大有裨益;二是作文无定法,反复“同唱一首歌”难免有单调之嫌,所以掌握了一定的写作技巧,写作水平有所提高的时候要注意举一反三,推陈出新,写出有自己特色的文章来。其实,这两者之间并不矛盾: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发展。高考作文当然欢迎成功的创新之作,但也不排斥这类符合一般写法的优秀文章。换句话说,这两类文章的佼佼者在考场上均可获得高分——这就是满分作文《诚信所至,金石为开》给我们的启示。

      ★提升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每个人都有一块必得由他自己来耕种的土地。贫瘠、肥沃我们或许无法选择,但是荒芜、繁茂将由我们自己来决定。

      请以“耕种自己的土地”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采用“总分式”结构,立意自定。

      ★构思引导

      “耕种自己的土地”是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命题的,所以我们面对这道作文题,首先便必须明确“土地”一词的含义。从大的方面来看,“土地”可以指我们的人生,指我们每个人作为人类传承的链条上的一个重要环节所要担负的一份责任;从小的方面来看,“土地”也可以指我们所选择的事业、我们所从事的职业。而“耕种”,则是我们对自己的“土地”所持的态度和付出的行动。构思这篇文章,应在自己这片“土地”的特性、“耕种”的必要性、如何去“耕种”以及“耕种”的意义等方面作深度思考。你必须明了你拥有一片什么样的“土地”,这片“土地”适宜生长什么,从而确定你的选择方向;再就是你将如何去“耕种”:你是精耕细作还是粗放式管理?中途出现挫折如何处理?是继续坚持还是改弦更张?最后阐发“耕种”的意义:带给我们丰盈的人生。也许我们在物质上一无所获,但至少我们努力过,或给后人留下了此路不通的教训。这也是一种收获:精神的收获。文章可采用“先提出中心论点(对待土地的总的态度和方法)——再提出分论点(具体的对待土地的态度和方法。态度与方法之间为层进关系,具体的态度和具体的方法之间可采用并列关系)并加以论述,最后总结全文,得出结论”的模式,在此基础上列出提纲,完成作文。

     

  • 2015年深圳市一模作文试题解读及评分建议

    南山区教科中心 茹清平  南头中学范磊

     

    一、作文试题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选择一题作文,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1)熬:形声字。从火,从敖,敖亦声。敖意为抬高、抬升。敖与火联合起来表示在火苗上方隔空加热。熬字本义为:以间接加热方式熟化食物。熬与煎不同。熬指在火苗上方隔空加热;煎字从前从火,前意为打尖、尖头。前与火联合起来表示火苗尖尖。煎本义为用火苗舔着烧。因此,熬是间接加热,煎是直接加热。煎的加热方式比熬猛烈,用时较短;熬的加热方式比煎缓和,用时较长。中国人把煲汤又叫成熬汤,好汤都是熬出来的。 

    请以“熬”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2)最后的晚餐散了,耶稣和门徒们向橄榄山走去。耶稣说:“今夜,你们都会因为我的缘故跌倒。”彼得说:“即便众人都因为你的缘故跌倒,我也绝不会跌倒。”耶稣说:“我实在地告诉你,今夜鸡叫两次以前,你会三次不认我。”彼得说:“即便我会同你一起死,我也绝不会不认你。”

    然后,耶稣被捕了。鸡鸣堂外,彼得在庭院里的人群中坐着,耶稣正在里面遭受羞辱和拷打。一个使女走过来,指着彼得说:“你同那加利利人耶稣是一伙的。”彼得躲开众人的眼睛,说:“我不知道你说的是什么。”他退到门廊,又有一个使女指着他对众人说:“这人同那加利利人耶稣是一伙的。”彼得发誓道:“我不认识这个人。”过了一会儿,人群中有人走过来,指着彼得说:“的确,你也是他们中的一个,因为你的口音把你出卖了。”彼得赌咒发誓:“我不认识这个人。”

    就在此时,鸡鸣两次。

    彼得一个人走到外面,远离人群,痛哭。

    以上是《圣经》中的一个著名故事,写的是在耶稣被捕后,耶稣的门徒彼得为保护自己,三次不认耶稣的故事。相信这个经典故事会引发你思考。请将你阅读这个故事后最有价值的一个想法写成文章,标题自拟。

    二、作文试题解读

    (一)作文试题(1)(以“熬”为题目)解读

    作文试题(1)采用“材料+命题”的形式。材料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介绍“熬”的字形、字音、字义。第二层,将“熬”与“煎”进行比较,强调“熬”是“间接加热”,“加热方式比煎缓和,用时较长”。第三层,强调“熬”的效果:出好汤。

    命题为一个词的作文,写作范围比较宽,有较强的开放性。唯其如此,不少考生面对这类题目,如堕五里烟云,不知切入点何在,以至于措手不及而望题兴叹。怎样突破这一审题障碍呢?

    其一,吃透内涵。

    从逻辑角度看,一个独词(实词)往往就是一个概念。作文试题(1)中,材料所介绍的“熬”的字形、字音、字义属于工具书层面的含义,我们以此为出发点,可以思考“熬”字在生活层面、哲学层面、美学层面的多重内涵。

    1.从生活层面讲,“熬”是个人或者民族、国家在某一方面(如人性、品质、精神、审美、感情、事业等)长时间的加工和修炼。如,佛教里的坐禅,武侠里的武功修炼,绘画里的技艺精进,科学家为科研项目坐“十年冷板凳”,红军长征时屡挫屡奋。再如,为了“其义自见”而“读书百遍”;为了“台上一分钟”而花费“台下十年功”;为了会吟诗而“熟读唐诗三百首”等等。

    2.从哲学层面讲,“熬”是量变,“煲出好汤”才是质变;但没有“熬”这一量变的积累,不可能有“煲出好汤”的质变。因此,“熬”是人生、事业等进阶的不可或缺的必要过程。

    3.从美学层面讲,“熬”体现出一种坚韧之美,一种“沉潜”之美。

    其二,推断背面。

    事物常常是在对立之中才统一的。有正就有反。有新就有旧,有利就有弊,有美就有丑。独词型命题所反映的事物也不例外。面对这种题目,如果能把目光投向它的背面,将思维作逆向发散,从反面开掘题意,正调反唱,以反托正,所写文章就会别树一帜,标新领异。

    积极的“熬”,应该是“熬”中有“悟”,“熬”中有进。在“熬”中蛰伏,聚集力量,一旦时机成熟,就昂然勃发、蓬勃向上。而消极的“熬”,可能是无意义的重复劳动,一味消耗时光;可能是一味地死熬、傻熬、硬熬。推断反面,我们可这样立意:

    1.“熬”是懒惰者的遁词。

    2.没有目的的“熬”是毫无意义的行为,最后极有可能变成温水里的青蛙,慢慢被煮死。

    3.与其死熬、傻熬、硬熬,不如另觅新径。

    其三,化为形象。

    即由“熬”这一概念的生活、哲学、美学层面的含义联想到生活中相关的人和事,拓宽思路。如,酿酒厂酿制美酒,让原料充分发酵是“熬”;拳击手赛前一次一次被击倒,一次一次重新站起来是“熬”;戏剧演员成为“名角”之前拜师学艺,苦练念、唱、坐、打基本功是“熬”;铸剑师“十年磨一剑”,戏剧家“十年磨一戏”是“熬”。左思十年苦思,创作出《三都赋》,“文成,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彰显“熬”之功;曹雪芹写《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青史留名,应验“熬”之效;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最终“贵越群品,古今莫二”,体现“熬”之力。……

    其四,多维判断。

    人们认识任何事物,往往都要通过判断。独词型命题,也需如此。前面主要在“是什么”这个角度进行思考,在此基础上,我们不妨用“为什么”或“怎么样”等设问自答的方式进行探究,推演出一个个判断,然后从中寻找一个切入点,敲定一个主旨核心,按照一定的逻辑将它们剪裁和梳理。

    为什么要“熬”?

    正向思考

    1.于个人而言,学业、事业、修身养性等,投入的时间和精力都要达到一定的度,才能修成正果。

    2.于国家民族而言,“熬”是面临特殊处境的权益之策,是一种智慧的选择。

    3.于自然、社会而言,“熬”是自然和社会存在的一种普遍的方式,能“熬”会“熬”,才能在“熬”的状态中发展、壮大自身。

    4.于人生而言,“熬”是人生必经的一种过程,“熬”中思进是人生的一种智慧。

    5.于熬的原因,熬的过程,熬的结果、熬的方式、熬的态度而言,都可以寻找到“熬”的意义与价值……

    逆向思考

    1.“熬”是不思进取者的一个借口。

    2.“熬”丧失的是机遇。……

    怎样“熬”?

    1.积极应对或者接纳。比如,对待自己的学业、精神修炼、事业、感情等,就需要采取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温柔敦厚、不温不火、不偏不倚的策略。因为熬是一个温和的持续的缓慢的过程。同时,熬是一种间接加温的方式。说明我们做事、与人交往还是修为都需要不急不躁、留有回旋余地。讲究因人而异、因地制宜的进退策略,该猛就猛,该缓就缓,猛宽相济,刚柔并举、持续变化,方能成果。比如,汉代张良的老师训导张良就是通过三次掉鞋的方式来训练他的耐心,草原人的熬鹰则是通过持久训鹰让野鹰褪掉凶猛的野性,古代窑瓷的烧制,虽然不是熬,其实里面的道理也有相同之处。“熬”需要掌握火候变化和时间长短,要根据食材进行调整,为人处世、心性修为等都需要做同样的调整适应。

    2.要铭记“熬”的意义与价值。“熬”不是一味“傻熬”,其目的在于品质的提升,在于获取人生的精华。

    3.“熬”的过程中要坚守个性,不盲从,不人云亦云。

    4.“熬”需要毅力,要有明确的目标……

    “我们”及我们这个时代如何看待“熬”?

    1.惧怕“熬”、不会“熬”者众多,结果难以成事。

    2.力争少“熬”,赢得先机。

    3.主动接受熬,“熬”出新境界。破茧成蝶、卧薪尝胆、宝剑磨砺、梅花苦寒、饿其体肤,劳其筋骨,为伊消得人憔悴等,都是脱胎换骨、天降大任之熬。心平如镜、任凭心魔屡袭,仍如如不动,都是佛家坐禅达空明澄澈境界之“熬”。

    4.诱惑过多,道德下滑,价值多元,时代发展复杂多变,成为熬之客观之境,必须“熬”。

    思辨角度

    1.“熬”与“煎”,各得其妙。

    2.“熬”的学问(“熬”的几种境界)

    3.“熬”字是把双刃剑……

    其五,变换角度

    主熬方与被熬方,相当于火与水、食材的关系。主熬方和被熬方各自的立意,都可以从熬的必然性、熬的方式、为什么熬、熬得过程、熬的结果等方面思考。也可以从二者的内在关系、对立统一角度综合思考。

    作文试题(1)写作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1.就“熬”说“熬”,只谈饮食中的“熬”,审题立意肤浅。这类作文,内容项应在二类下到三类给分。

    2.转移中心词语含义,虽然“熬”有“缓慢”“调和”“持之以恒”“循序渐进”“温柔敦厚”“不急不躁”“猛宽相济”“因人而异”等含意,但丢掉“熬”字,单纯写“缓慢”或者“持之以恒”“沉迷”之类,就属于偏题了。应多个维度把握“熬”的含意,无论从哪个角度举例或者写作,都应回到“熬”字上来,围绕“熬”的对象、方式、态度、原因、价值等去写。否则视为偏题,内容项应在二等中下或者三等给分。

    3.文体不清。议论文中大段描写,记叙文中要素不明,表达项在二类下或三类给分。

    (二)作文试题(2)(以“耶稣故事”为材料)解读

    作文试题(2)采用《圣经》的一则故事为材料,需要考生把握故事的主旨,理清故事的脉络,分析故事人物,在此基础上选择立意的角度。

    故事的主旨:要忠诚不要背叛(彼得角度),要学会宽恕与悲悯(耶稣角度)。

    故事的结构与人物角度

    彼得角度:

    彼得两次忠诚表白。

    第一次:“即便众人都因为你的缘故跌倒,我也绝不会跌倒”。第二次:“即便我会同你一起死,我也绝不会不认你”。

    ——忠诚的程度是递进的。彼得把自己想象成一个绝对忠诚的人,超越一般众人和生与死。

    彼得的三次否定。

    第一次:彼得躲开众人的眼睛,说:“我不知道你说的是什么。”第二次:彼得发誓道:“我不认识这个人。”第三次:彼得赌咒发誓:“我不认识这个人。”

    ——彼得的否定也是递进的,而且是越来越坚决。

    由此我们看出人性中的怯懦、信仰的背叛、趋利避害式的自私与自保等等。同时,三次否定与前面的两次肯定形成强烈的反差,我们又看到彼得的说谎,一开始还有愧疚,最后已经是“假作真时真亦假”了。

    最后,“彼得一个人走到外面,远离人群,痛哭。”又让我们看到人性的复苏,看到因背叛信仰所遭受的来自社会群体遗弃和来自个体内心的愧疚的双重惩罚。

    耶稣角度:

    耶稣是上帝之子,是肉体存在的神。所以,耶稣有着凡人没有的预知事情发展的能力。耶稣降临人间,具有与人共同的凡胎肉身,就是借自己的肉身成道,引领众人皈依基督。因为预知,所以接受;因为了解,所以慈悲。耶稣对事物的预知和对人性的预知是同样到位的。所以,对于彼得将要背叛的行为,他选择了宽恕和慈悲;对于彼得背叛所带来的灾难和痛苦,他选择了接受。

    使女和人群的角度:

    他们是指认彼得的证人,他们是被基督徒看成没有信仰的、愚昧的群体存在。从他们立场角度指正彼得,似乎无可厚非。但是,假如他们不指正彼得,彼得可借此蒙混过关。也就是说,使女和人群不那么蒙昧而有点人道主义的慈悲,也就避免彼得背叛的悲剧。当然,这样一来,也就没有了这个宗教史上有名的忠诚与背叛的故事。并且材料要求“请将你阅读这个故事后最有价值的一个想法写成文章”,所以,使女和人群,非故事主体人物,从这一角度写作不是上策。

    原因分析:

    耶稣做出预言时,彼得回答得很肯定,但是最后彼得的行为没有挣脱耶稣的预言,和他的回答形成强烈的反差。原因在于:

    1.彼得是人,不是神,他并非故意阳奉阴违,而是因对事物缺少预见性,不能预知事情的发展,也不了解人性在即将到来的生死考验面前的脆弱的存在。

    2.彼得一开始的说话就显得比较极端、自我。对任何问题的思考不深入持重,不考虑前提条件,只是一味的从主观愿望出发,缺少智慧。

    3.彼得三次否定充分暴露了人性的自私与怯懦、趋利避害的共性。

    4.彼得的痛哭,说明彼得有羞耻之心,后悔之意,同时说明彼得的精神纠结,走投无路。他为背叛遭受的惩罚而恐惧,为保全生命,丢失信仰精神灵魂而痛苦。

    据上述解读,作文试题(2)可从以下角度立意:

    彼得角度:忠诚与背叛

    1.人性角度:

    (1)要正视(战胜)人性的自私与怯懦

    (2)理性看待人的趋利避害的选择

    2.人性与环境的角度

    (1)两难环境,做好人性考卷。如,人在极端生存环境下的抉择——登山队员对于濒死者“救”还是“不救”?《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追风筝的人》,不同种族与信仰之间的人性矛盾冲突中的选择。

    (2)特定环境,克服人性弱点。如:卑微与怯懦,自私自利,贪生怕死,趋利避害等。

    (3)人性是开在环境土壤的花朵。人可以在一定环境中变坏,人可以营造出好的环境,好的环境也可以影响人。要审视自己,修炼人性。

    3.生死角度

    (1)信仰忠诚与死亡相比,谁更重要?

    (2)为什么很多人选择忠于信仰,追求精神和灵魂的高尚?比死亡更有价值的究竟是什么?

    (3)权宜之计与至死不渝(如:李陵与司马迁)

    4.彼得说谎的角度

    (1)谎言与真相

    (2)谎言产生的背后

    耶稣角度:

    1.悲悯与宽恕(对彼得)

    因为预知,所以接受;因为了解,所以慈悲。

    普通人如果有博大胸怀,悲悯众生的修养,一样可以站的高、看得远,学会宽恕与慈悲。整个社会戾气深重,更需要这种宽恕与慈悲精神。民族之间也是如此,慈悲与宽恕对增强我们人类存在的幸福感,化解人类之间的矛盾,秉承人道主义和对生命的尊重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个人的精神信仰灵魂的幸福感的追求也有积极意义。

    2.生与死的选择(对信仰)

    耶稣是上帝之子,他可以凤凰涅槃,以自己的生命和鲜血成人之道。

    普通人如果有信仰,一样可以克服人性的弱点,作出和耶稣同样的成道的选择。

    其他角度:

    1.人神角度

    耶稣是天之子,他可以凤凰涅槃;彼得不过是凡人,他选择苟且偷生。由此可谈对人性的看法,肉身的局限,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2.个人和集体角度

    彼得为什么被遗弃?因为他的行为是对整个宗教团体的背叛,人是社会的动物,个人的选择必须考虑到社会价值。个人和集体的关系是鱼和水的关系,也是一滴水和大海的关系。

    3.耶稣和彼得关系衍生出的人与人的关系角度:

    人的观察:如何辨识那些看似忠诚的人?人的选择:如何忠诚?为什么需要悲悯?

    4.命运角度

    耶稣成道,是他的使命;彼得背叛,也是一种命运的安排。人都在既定的角色和轨道上运行,谁都无可幸免。(此说有命定论之嫌,立意则显消极,但用于对人性的卑怯的理解论证还是可以的。)

    5.宗教角度

    有信仰的人才活得有意义。谈信仰的力量,血肉之躯与信仰的关系

    作文试题(2)写作中容易出现的偏差与问题

    其一,本次写作因为提供的是宗教素材,涉及到信仰和人性,彼得的行为又是极端情形下的表现。学生写作时会出现联想举证的事例不当,论证的观点走偏等问题。如,大讲基督教的信仰如何重要?批判彼得背叛的可耻,或者不分是非,谈对一些罪人的无条件宽恕,谈趋利避害是人性的常态,应该无条件的宽恕,或者把社会热点问题、历史问题不分青红皂白瞎谈一气。在思想态度上不端正,在观点上走偏,在举例方面不当。内容项二等中下或者三等给分。

    其二,原始材料提示说:以上是《圣经》中的一个著名故事,写的是在耶稣被捕后,耶稣的门徒彼得为保护自己,三次不认耶稣的故事。相信这个经典故事会引发你思考。请将你阅读这个故事后最有价值的一个想法写成文章。所以,写作中一定要引用或者提及原材料,引出的观点应该是围绕主要人物耶稣和彼得的是符合题意的。也就是说,不管从哪个角度,耶稣和彼得都必须提到。围绕耶稣的宽恕和彼得的三次背叛才是符合题意的。离开二者之间预言与背叛的事实单纯谈耶稣或者彼得,或者宗教信仰、命运、个人与集体、生与死的关系等都属于偏题。如,只讲耶稣有预言能力,彼得没有,由此大谈人与神的区别,属于偏题;但如果从人神区别讲人性的局限性讲信仰与修炼的重要则符合题意。又如,抛开环境对人性影响的因素,讲人的自律与慎独就属于联想论证的偏题。根据偏题内容多少,内容项二等中下或者三等给分。

    其三,文体不清。表达项二类下或三类给分。

    附录:彼得为什么三次不认主?

    在此之前彼得还雄心壮志的说“主啊,我就是同你下监,同你受死,也是甘心!”这离他否认主还不到12小时,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当时彼得对主发表的忠心感言是出于血气的,并不是出于圣灵的感动,而且那时候他没有意识到主说的到底是什么意思。但是当他看到主被捕,受鞭打,受侮辱的时候他内心胆怯了,害怕自己也受到牵连,遭受同样的待遇,所以他否认自己与主耶稣有关系。

    当时的彼得是这样的软弱,是因为他觉得弥赛亚不该是这样的,应该是带领他们推翻反抗,推翻统治压迫的,那种强有力的统帅似的人物,不该这样受辱,被鞭打,被兵丁戏弄。所以心里不免有些失望,可是当主复活后,在海边向他现象并且三次问他“约翰的儿子西门,你爱我吗?”西门三次回答“主啊,是的,你知道我爱你。”这个时候,彼得的生命被完全的改变了,因为他这时候才知道,主并不是被罪恶的势力,被死亡,被管辖这个世界的幽暗势力胜过,而是主胜过这一切,主从死里复活了,主胜过一切。所以,当主把“你牧养我的羊”这样的任务交托给西门之后,他的改变是惊人的。

    你会看到后面他写的彼得前书后书这样的圣经,甚至于为了捍卫主的真道被倒着钉死在十字架上,因为他自认为不配和主一样的死法,所以被倒着钉死。这和之前否认主的彼得好像完全是两个人,前面的软弱,后面的刚强。这都是因为主复活给了门徒们生活的盼望和信仰的力量。同样,今天的基督徒也有软弱像彼得否认主的时候,但是一旦靠着神所加给的力量,都会刚强的如彼得被倒着钉死在十字架上也不胆怯的勇气。

    篇一:总分式议论文写作模板及解说

    总分式议论文写作模板及解说

    王淦生

    【模板解说】

    常言道:文无定法。但是对于初学写作的人来说,写作还是有一定的章法可循的。因为任何文体都有其自身的特点,掌握了这些特点,至少可以写出中规中矩的文章,不致出现文体不规范的问题。特别是议论文,基本上都有一定的写作套路,掌握了这些基本套路,也就找到了入门的捷径。等到驾轻就熟之后,再举一反三,寻求变更和创新。而“总分式”议论文,应该说是议论文各种结构类型中使用最为广泛、最易于上手的一种形式,这类文章往往在序论部分(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在本论部分(文章主体)将中心论点分成几个基本上是横向展开的分论点进行论证,最后在结论部分(文章结尾)加以归纳、总结或作必要的引申。简言之,即是“提出论点——多角度证明论点——得出结论”这样一种形式。

    【模板图解】

    总分式议论文的文章结构相对较为简单,易于把握,文章结构可见下面的图示:

    分论点一+论据+议论分析

    (总)提出论点—(分)分论点二+论据+议论分析—(总)归纳总结

    分论点三+论据+议论分析

    【成败关键】

    总分式议论文结构简单,易于把握,但要想真正写好还需要注意这样几个方面:

    古语说得好:“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此言一语道破天机,极为精

    妙地表述了诚信在日常生活中的重大作用。因此,在人与人的相处中,①借一句古语略作不管是同学朋友之间,还是在生意场上,都要始终如一地以诚为本,以分析,引出中心信为根。①惟有如此,友谊之花方可常开不凋,财富方可滚滚而至。

    论点,自然蕴藉。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美德。②在古代,以诚信受到赞誉的人和事②分论点一。

    不胜枚举。古时有一商人,从集市买回一头脚有伤的驴子,不料后来被③举例论证。事例儿子卖给别人,商人得知后非常气愤,于是找到那位买病驴的商人,说援自典籍,说服明缘由并拉回了驴子,因为他认为,以诚信为本,是做人也是做买卖的力强。

    最不可丢弃的信条。③

    ④分论点二。

    样那样的误会,那么消除误会的最好方法就是以诚信待人,诚信是开启

    心灵之门的钥匙。只要我们以心换心,就会消除误会,增进情感。朋友⑤喻证、例证结合,受挫失落流泪时,你的一个真诚的微笑,一句劝慰的话语,也许会驱散贴近生活,形象朋友心中的乌云;朋友成功喜悦时,你报以一阵热烈的掌声,一句祝贺生动,富有亲和的话语,更能鼓励友人在以后的日子里一路走好。⑤力和感染力。

    诚信不但体现在朋友之间,更体现在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它

    是一种社会公德。⑥现代都市生活节奏加快,为了方便市民的出行,许⑥分论点三。

    多地方设立了无人售报亭、无人售票车、无人供雨伞处。这些都市新风

    景既方便了群众,又检验了市民的社会公德。在这里有人买报刊杂志照⑦举例论证和对比样付款,坐车照样掏腰包,雨停后将伞及时送回。这些皆是于细微处所论证相结合,富见的精神风貌。而有的人却要抛弃诚信,用卑劣的手段窃取一点蝇头小有思辨性。联系利,买报坐车不付钱,用伞不归还??因此,人不能丢掉这个包含在人现实,解剖社会。

    字里的美德——诚信。⑦

    ⑧分论点四。

    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⑧在中美撞机事件中,中方以真诚客观的态度⑨举例论证与对比

    对待此事,而美方却百般推托抵赖,致使事件久久不能解决;巴以双方论证相结合,目的冲突,双方若能以诚信为本进行谈判,双方就不会有那么多无辜百姓光投向了全球,遭难,世界也多了一片和平的空间。⑨视野广阔。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请不要丢弃诚信,它是为人之本,处世⑩总结全文,首尾之根。⑩呼应,收束有力。

    【模板分析】

    上面这篇题为“诚信所至,金石为开”的文章,是陕西一位考生的高考考场作文。因其鲜明的观点、充足有力的论据、灵活多变且极富逻辑力量的论证以及精炼老到的语言而被判为满分作文。综合全文来看,这篇文章在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初学写作者学习和模仿。

    繁茂将由我们自己来决定。

    请以“耕种自己的土地”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采用“总分式”结构,立意自定。

    【构思引导】

    “耕种自己的土地”是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命题的,所以我们面对这道作文题,首先便必须明确“土地”一词的含义。从大的方面来看,“土地”可以指我们的人生,指我们每个人作为人类传承的链条上的一个重要环节所要担负的一份责任;从小的方面来看,“土地”也可以指我们所选择的事业、我们所从事的职业。而“耕种”,则是我们对自己的“土地”所持的态度和付出的行动。构思这篇文章,应在自己这片“土地”的特性、“耕种”的必要性、如何去“耕种”以及“耕种”的意义等方面作深度思考。你必须明了你拥有一片什么样的“土地”,这片“土地”适宜生长什么,从而确定你的选择方向;再就是你将如何去“耕种”:你是精雕细作还是粗放式管理?中途出现挫折如何处理?是继续坚持还是改弦更张?最后阐发“耕种”的意义:带给我们丰盈的人生。也许我们在物质上一无所获,但至少我们努力过,或给后人留下了此路不通的教训。这也是一种收获:精神的收获。文章可采用“先提出中心论点(对待土地的总的态度和方法)——再提出分论点(具体的对待土地的态度和方法。态度与方法之间为层进关系,具体的态度和具体的方法之间可采用并列关系)并加以论述——最后总结全文,得出结论”的模式,在此基础上列出提纲,完成作文。

    【习作展示】

    耕种自己的土地评点

    花蕾

    上帝是公平的,他在每个人出生时都给了他一片土地;上帝又是不公平

    的,他给有些人的土地在肥沃的平原上,给有些人的土地却在贫瘠的山坳里。

    但是,无论土地肥沃还是贫瘠,我们唯一能做的便是辛勤耕作,因为唯有努①提出中心力奋斗,挥洒汗水,才能获得丰盈的人生。①论点。

    耕种自己的土地首先要有明确的目标。②你必须知道这块土地该种什么,②分论点一。

    怎么种。法国思想家蒙田说过:“灵魂如果没有确定的目标,它就会丧失自

    己,因为俗话说得好,无所不在等于无所在。”目标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东汉时期的班超,他的目标是抵御外敌,报效祖国,所以他毅然投笔从戎,

    勤练武功,从军后,在与匈奴的交战中屡获战功,弘扬了国威,他自己也因③既摆事实,此流芳百世。所以说:明确的目标是人生丰收的前提。③又讲道理。

    耕种自己的土地需要有一种吃苦耐劳的精神。④记得爱迪生曾经列出过④分论点二。

    这样一道有关“成功”的“公式”——“成功等于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

    九十九的汗水”。古有匡衡凿壁偷光,祖逖闻鸡起舞,他们最终都在自己那片

    贫瘠的土地上培植出了人生的辉煌。反观那些本就有着肥沃土地的人,他们

    中有多少却因贪图享乐而导致土地荒芜,杂草丛生!唐玄宗在开创了开元盛⑤摆事实、讲世之后,便不再勤于朝政,沉溺于温柔乡中,最终招来了安史之乱,贵妃亦道理结合对成为马嵬坡下的一缕冤魂,大唐盛世也如一江春水从此一去不返。所以说:

    比论证,论吃苦耐劳是获得人生丰收的秘诀。⑤证有说服力。

    耕种自己的土地要有坚毅的品质。⑥古人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⑥分论点三。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成功的

    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拥有坚毅的品质,遇到困难能

    够迎难而上,把拦路石变成垫脚石。这样,我们拥有的那片土地才能经得起

    风雨、虫害的考验。司马迁遭受了耻辱的腐刑,为什么没有自尽?因为他有

    未尽的事业,他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土地需要耕耘,更因为他有一股坚强的毅⑦摆事实、讲力支撑着自己!没有经历过挫折和磨难的人生,岂能称得上是完整的人生?道理结合喻司马迁以他多灾多难的人生铸就了前无古人的辉煌,靠的就是坚毅的品质。

    证,很有感所以说:坚毅的品质是人生丰收的保障。⑦染力。

    土地是懂得感恩的,我们辛勤耕种它,它必然会以遍地的硕果回报我们。⑧结论,富有让我们一起奋斗拼搏吧,在汗水与心血中,为人生创造一个丰收的秋天!⑧号召力!

    (联系地址:江苏省盐城市景山中学高中部王淦生邮政编码:224001)

    篇二:“总分式”议论文写作模板及解说

    写作指导:“总分式”议论文写作模板及解说

    王淦生

    ★模板解说

    常言道:文无定法。但是对于初学写作的人来说,写作还是有一定的章法可循的。“总分式”议论文,应该说是议论文各种结构类型中使用最为广泛、最易于上手的一种形式,这类文章往往在序论部分(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在本论部分(文章主体)将中心论点分成几个基本上是横向展开的分论点进行论证,最后在结论部分(文章结尾)加以归纳、总结或作必要的引申。简言之,就是“提出论点——多角度证明论点——得出结论”这样一种形式。

    ★模板图解

    “总分式”议论文的文章结构相对较为简单,易于把握,文章结构如下所示:

    (总)提出论点

    (分)分论点一论据议

    论分析

    分论点二论据议论分析

    分论点三论据议论分析

    (总)归纳总结

    ★成败关键

    “总分式”议论文结构简单,易于把握,但要想真正写好还需要注意这样几个方面: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美德。②(②分论点一。)在古代,以诚信受到赞誉的人和事不胜枚举。古时有一商人,从集市买回一头脚有伤的驴子,不料后来被儿子卖给别人,商人得知后非常气愤,于是找到那位买病驴的人,说明缘由并拉回了驴子,因为他认为,以诚信为本,是做人也是做买卖的最不可丢弃的信条。③(③举例论证。事例援自典籍,说服力强。)

    诚信是增进情感的润滑剂。④(④分论点二。)在生活中,人们难免与邻里发生这样那样的误会,那么消除误会的最好方法就是以诚信待人,诚信是开启心灵之门的钥匙。只要我们以心换心,就会消除误会,增进情感。朋友受挫失落流泪时,你的一个真诚的微笑,一句劝慰的话语,也许会驱散朋友心中的乌云;朋友成功喜悦时,你报以一阵热烈的掌声、一句祝贺的话语,更能鼓励友人在以后的日子里一路走好。⑤(⑤喻证、例证结合,贴近生活,形象生动,富有亲和力和感染力。)

    诚信不但体现在朋友之间,更体现在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它是一种社会公德。⑥(⑥分论点三。)现代都市生活节奏加快,为了方便市民的出行,许多地方设立了无人售报亭、无人售票车、无人供雨伞处。这些都市新风景既方便了群众,又检验了市民的社会公德。在这里有人买报刊杂志照样付款,坐车照样掏腰包,雨停后将伞及时送回。这些皆是于细微处所见的精神风貌。而有的人却要抛弃诚信,用卑劣的手段窃取一点蝇头小利,买报坐车不付钱,用伞不归还……因此,人不能丢掉这个包含在人字里的美德——诚信。⑦(⑦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相结合,富有思辨性。联系现实,解剖社会。)

    诚信体现着一种精神,不只在人与人之间,还体现在国家与国家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⑧(⑧分论点四。)在中美撞机事件中,中方以真诚客观的态度对待此事,而美方却百般推托抵赖,致使事件久久不能解决;巴以双方的冲突,双方若能以诚信为本进行谈判,双方就不会有那么多无辜百姓遭难,世界也多了一片和平的空间。⑨(⑨举例论证与对比论证相结合,目光投向了全球,视野广阔。)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请不要丢弃诚信,它是为人之本,处世之根。⑩(⑩总结全文,首尾呼应,收束有力。)

    ★模板分析

    这篇文章是陕西一位考生的高考考场作文。因其鲜明的观点、充足有力的论据、灵活多变且极富逻辑力量的论证以及精练老到的语言而被判为满分作文。综合全文来看,这篇文章在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初学写作者学习和模仿。

    下页

    篇三:2010年中考作文议论文写作结构模式训练(一)——总分式

    2010年中考作文议论文写作结构模式训练(一)——总分式

    一、写作步骤:

    “总——分——总”式,这是总分式的完整式。这类文章往往在序论部分首先提出中心论点,而在本论部分将中心论点分成几个基本上是横向展开的分论点,一一进行论证,最后在结论部分加以归纳、总结和必要的引申。简言之,即是“提出论点——用论据证实论点——做出结论”。

    二、范文借鉴

    阅读下面材料,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字数800字左右。

    有一个农村女学生以优异成绩考上了一所名牌大学,但因交不起学费而苦恼。一家生产健脑口服液的企业愿出万元资助,条件是让这个学生为他们在电视上做广告,说是因服了他们生产的补脑液才思敏捷,考出了好成绩。这个学生断然拒绝,因为她家庭贫困,从未喝过什么补脑液。

    诚实就是财富

    成绩优异但交不起学费的女大学生,断然拒绝了一家生产健脑液的企业愿出万元资助但要为其做虚假宣传广告的要求,原因很简单,因为她没有喝过。“我从来没有喝过!”这句简单的话反映了这位女学生诚实洁白的内心世界。那么,什么是诚实呢?我认为诚实就是言行与思想的一致。它既表现为对人的真诚,也表现在办事与求知过程中的实事求是。(总)诚实是做人的根本。(分)每个人都是组成社会整体的细胞,他不可能脱离整体而孤立地存在,这就决定了一个人要在整体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作用,就必须处理好相互之间的关系。而处理好这种关系的关键便是以诚待人。我们都无法想象如何与一个满嘴假话的人共处;同样,我们付出自己真诚的同时也会赢得别人的信任与友谊。而当今,许多人在金钱的冲击下,为物欲所蔽,为达到个人目的,整日戴着虚假的面具。当他们为日益鼓起的腰包沾沾自喜时,却不知已经失去了诚实——这做人的根本,这最宝贵的财富。

    诚实是处事的原则。(分)解决问题的

    离开了这一点,就解决不了任何问题,更谈不上把问题解决好。一个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人才可能是一个成功的人;相反,歪曲事实、隐瞒真相就等于一事无成。对于一个要生存、图发展的人来说,实事求是地对待一切事物就显得尤为重要。

    诚实也是求知的惟一途径:(分)我们求取知识的目的就是服务社会,而社会需要的是真正的知识,并不是没有真才实学的高学历。而诚实便是获得真知的惟一有效的途径。古今中外,凡是在学术上有所建树者无一不是实事求是的。爱因斯坦小的时候成绩不好、但他却勇于提出任何一个别人看来近似愚昧的问题。东晋文学家左思对于自己的文章也有着实事求是的评价。对照他们,我们有些同学作业靠抄袭,考试靠作弊,对于疑难问题,不肯钻研,强不知以为知。这种行为显得可悲可笑。爱因斯坦说过:“对真理和知识的追求并为之奋斗,是人的最高品质之一。”这也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动力之一。

    诚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造就了一代代炎黄子孙。我们只有用诚实才能换得友谊,赢得成功,获得知识。那位诚实的女学生也许无法踏入大学的殿堂,也许一生都很贫穷,但她拥有诚实,从这个意义上说,她便是个富翁——因为,诚实就是财富。

    (总)思路点拨

    本文作者采用了总——分——总式的结构方式,从材料中抓住“我从来没有喝过!”这一关键句子,引出所要论述的话题——诚实,从几个不同的方面去诠释诚实的涵义。

    首先,诚实是做人的根本,这是最宝贵的财富;其次,诚实又是处事的原则;诚实也是求知的唯一的途径。最后,总结“只有用诚实才能换得友谊,赢得成功,获得知识,诚实就是财富!

    文章从

    问道:“为什么要这样做?”裁缝说:“我是完全照你的样式做的呀!”西洋人听了恍然大悟,原来旧西服后面有个补丁。

    要求:结合材料写一篇结构为总分式的议论文,字数800字左右。

    篇四:总分式作文

    写作能力训练

    *先研究几个问题:

    1.高中生作文需要“教”——我们往往忽略的一个问题。

    2.“教”的内容,“教”的方式,“教”的过程——往往大而化之

    3.中学生写作能力的本质是什么?

    写中学生眼中、心目中的人生和社会。如果以自我为基点,那么,在时间上纵向延长便是人生;在空间上横向扩展就是社会。

    4.考前写作能力训练是必要的,也是可以取得良好效果的。

    但是,这种训练应当针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实际,应当符合写作能力养成的规律。

    5.教师需要具备的功底和眼力

    *评价作文的好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下面是一篇满分作文,请评价。

    07全国卷:阅读下面的图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文章。(出事了吧!)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

    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

    一伞虽小撑天宇

    盘古巨斧一挥之后,推天瞪地,撑起一个新的世界;

    女娲炼得彩石后,补天拯救苍生,撑起一片明朗的天地;

    黄帝乘龙归天后,留给炎黄子孙的是身后的神奇。

    一伞虽小,却可以撑起一片天宇。

    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之后,以自己的锦绣之口撑起了半个盛唐的文化江山,在中华文明中,一个人独撑着一片天宇,光芒万丈。

    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支撑着千年的思念。即使远在天涯海角,却可以像苏轼般“乘风归去”。“大江东去”,浪花虽然冲刷了一切,却惟独将独撑着宋词天地的苏轼留住。

    李清照,“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的诗情与画意,用其纤细的手,独撑着思念与牵挂的天宇。千百年来,纵然有难以计数的文人才子、风流雅士,但惟有这样的独撑天宇者,英姿不减。

    给人们一片自由的天,让他们用自由的伞,撑起属于自由、属于自己的天地。

    秦王正用他自己的大伞才撑起属于大秦的天地。“六王毕,四海一”是何等的威风与威严。始皇帝能一扫天下群雄,展现王者的风范,有着自己的天地,有着自己的伞。

    毛泽东正用他“会当击水三千里”的豪气与壮志,撑起了新中国的一片晴天。祖国的建设,何等的雄伟壮丽,何等的波澜壮阔!

    给人们一把伞,让他们也独撑天宇。

    给人们一片天空,让欲飞的鸟儿展翅翱翔。

    给人们一片大海,让欲游的鱼儿游跃千里。

    给孩子一片天地,让孩子也撑起一片天宇。

    给孩子一片天地,让他们也能得到属于自己的磨砺。

    给杜甫一片天地,让“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壮志撑起“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天宇。

    给陆游一片天地,让“中原北望气如山”的他扯起“王师北中原日”的豪迈大旗。

    给一把伞,让他撑起一片天!

    几项写作基本功的训练

    一破题能力训练

    二构思能力训练

    三行文能力训练

    破题能力:审题能力的外化—文章立意的具体化—对社会对人生认识的个性化表述

    1.试题引发(激发)的与生活经验积累相关的情感体验:认同、愉悦、感动、困惑、反感……因题而易,因人而易。

    2.这种情感体验与对试题要求的揣摩相结合,形成的勾画出作文基本面貌的表述:破题

    3.这种表述,有的长于思辩,有的长于描述。形成个性化的表述,标志着破题能力的形成。

    4.破题,不等于文章开头的设计;破题,有助于明晰文章思路,明确文章结构。

    07年全国卷II: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著名歌手丛飞节衣缩食,捐款300万元,资助了178名贫困学生。当他病危住院经济困难时,几个受助完成学业就在本市工作的年轻人,竟然没有一个人来看望他。这件事被媒体披露后,有一个受助者居然还埋怨说:这让他很没面子。丛飞说,不要责怪他们,我已不再需要治疗了。

    华南农大学生小李和同学们将卖废品的钱捐给了一所希望小学。不久小李被查出得了白血病,这所希望小学的师生给小李捐款,一个四年级女生捐了10元钱,问她为什么把春节的压岁钱全都捐出来,她说:“只要做到小李姐姐说的那句话就满足了。”问她那是一句什么话,她说:“记住别人对自己的帮助,学会帮助别人。”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做,不得抄袭。

    *某省:18万考生,偏离题意的极少,高分作文也很少,满分作文仅14篇,只占全部考生的0。78%

    为什么呢?

    (1)对这一社会现象的认识肤浅:

    就事论事,就人论事,就事论人,阐述应当知恩图报,谴责忘恩负义……只能流于一般化

    (2)对试题所提供的材料缺乏驾驭能力:

    材料的主旨:“记住别人对自己的帮助,学会帮助别人。”破题能力就来自对“记住别人对自己的帮助,学会帮助别人。”的理解和感悟。

    *西方一位哲人说过:别人爱我,我爱别人,这是小爱;我爱别人,别人爱我,才是大爱。施比受更幸福!

    *心存感恩,万事相融;心存感恩,生生相息;心存感恩,一点微弱的光,照样可以温暖整个大地。

    *怀着一颗感恩的心,让我们将爱传递,这世界会因感恩而美丽。

    思辩类破题举例:

    05全国卷: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

    (1)出人意料孕育在情理之中

    (2)看似出乎意料的结局都可以找到它合情合理的孕育地

    (3)事物总是变化的,微小的量的变化积累成质的变化,当事物以另一种姿态展现出来,往往会出人意料,当你发现了那微小的变化过程,你便会认识到那是理所当然。

    05全国卷:位置和价值

    (1)位置的显赫或卑微,不能决定价值的神圣或庸俗。

    (2)关键不在于做什么,而在于做出了什么。

    06全国卷:乌鸦学鹰

    (1)找准自己的位置,找到适合自己依附的枝头,生命才能达到极致。

    (2)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是,请记住:做一个本真的我才是最踏实的。

    06重庆卷:走与停

    (1)能知难而进并到达终点的被唤作生命的强者,半途而废畏缩不前的是命运的弃儿。

    (2)我们要前进,所以我们要走,而我们的停歇,正是为了我们在今后的路上更好地走下去。

    06浙江卷:生有所息//生无所息

    (1)生有所息,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人生态度。

    07全国卷:出事了吧!

    (1)既然选择了放我飞向天空,就请您不要在乎那些许的风吹雨打。

    (2)最好的疼爱,是把手松开,让我们尽情展翅飞翔!

    (3)踩西瓜皮会摔交,但是我们不能永远茫然地坐在那里,我们需要自己站起来,迈出自己的节拍,踏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04北京卷:包容

    (1)包容是海纳百川,包容是厚德载物,包容是淡泊明志,包容是宁静致远。

    05北京卷:说“安”

    (1)安于现状,是对自身的纵容;是对人生理想的阻挠;是对国家前途的不负责任。

    07北京卷:细雨……闲花……

    (1)理想中的爱应该是安静的。

    (2)恬淡是一种情趣,一种境界,当这个世界变得越来越物质时,请别丢弃我们心底的恬淡,那是我们的归属与本真。

    07上海卷:必须跨过这道坎

    (1)中国在发展,中国在进步。然而在我们通向高层次发展的路上,在提高国民素质的途中,有一道坎必须跨过,那就是脆弱的民族心态。

    描述类破题举例:

    05全国卷:位置和价值:

    (1)在自己的位置上勾勒出生命的五彩

    (2)只要是火焰,就会燃烧。

    06全国卷:乌鸦学鹰

    (1)说起模仿,人们可能会不约而同地想起东施效颦、邯郸学步,实际上,模仿是一种艺术。

    (2)面对现实的生活,你是安于现状,还是勇于超越?是一辈子默默无闻,还是轰轰烈烈?也许,超越并没有那么容易;也许,超越让我们头破血流,但只要为之努力过,便无愧今生。

    06浙江卷:生有所息//生无所息

    (1)休息,它不是枯黄的、毫无生气的落叶;它不是静止的、没有半点涟漪的死水。它是等待汲取营养的过程,它是火山爆发前的酝酿。

    06全国卷: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网上阅读率迅速增长。

    (1)我爱书,当朋友们大谈网上阅读的快捷方便时,我辩不过,我只是爱那一本本精心挑选的在书架上可感可触的书,那一张张似有余温的留有残香的纸。

    (2)书还是一种文化,一种艺术,那厚重的艺术感是网上图书可以替代的吗?就像收到亲友的来信,是有触感的纸还是冰冷的互联网更让你感到温馨?

    07上海卷:必须跨过这道坎

    (1)中国人至今未能获得诺贝尔奖,这是无数国人——尤其是知识界之人心头一个痛。于是有人寻找原因,分析教育、科研体制的弊病,也有人撰文表示不屑。表达民族豪情,批评别人有“诺奖情结”……我想说:诺贝尔奖是好东西,我们中国人不必讳言自己的向往与追求,那种啊Q心态是要不得的,自欺欺人只会被别人越抛越远,惟有奋起直追才能缩小差距。然而,我们中国人要获得诺贝尔奖,必须跨过这道坎——急功近利。

    07天津卷:有句话常挂嘴边

    (1)有句话,我们常挂嘴边,那就是“随便!”尤其像我这种愉悦在“随波逐流”中的人,往往不会挑剔,不懂选择,不愿反抗,只会一味地承受、接受、忍受,觉得这样就是坚毅,就是不拔。其实,我们都错了。

    构思能力训练:掌握总分总结构并善于变通

    感悟大自然

    大自然是需要感悟的,大自然是需要用心欣赏的,大自然是需要用生命去倾听的……生活在一个充满白色垃圾、虚拟社区、速溶咖啡和一次性餐具的时代,我们已经远离了自然。虽然报纸上旅游广告连篇累牍,可事实上,我们已经缺少了那一份感悟大自然的情怀和心境。心已经不再静如止水时,自然也便离我们而去,哪怕就站在南山跟前,许多人也只能看见金钱和权势。没有了心远,何来地偏?

    其实,用心去感悟自然,你会发现一个全新的天地。

    自然是哲学的。没有繁杂的论证,没有激烈的争辩,自然本身便演绎着那永恒的哲学命题。自然从不侈言唯物、唯心,自然也决不归属于某一个流派,自然只是静默地卧在那里,任你去发现。有人看见了昙花的一夜即逝,于是感慨生命的短暂;有人看见了群星的闪耀,于是高唱生命的永恒。有人看见了鱼儿在池中的快乐,有人看见了风吹帆动的思辩,有人……迦叶看见了佛祖拈花,于是得道,我想他一定是从大自然中感悟出了哲学的真谛。亚里士多德、黑格尔、朱熹、王阳明,其实都是从自然的怀抱中拿走了很少的哲理,便像孩子般快活地跑开,继而成了传世宗师。可自然还在那里,用心地思考,用心地演绎。

    自然是文学的。没有激昂的文字,没有冗长的章节,自然本身便有着诗一般的韵律,散文一般的气质,甚至小说一般的故事。自然也决不参与某一个“社团”。自然总是站在那里静静地,任你去采摘。李白路过时,摘取了黄河入海的奔放;苏轼路过时,揽去了明月清风的旷达;王维路过时,索走了孤烟落日的雄浑;白居易路过时,拾取了江南风物的恬美;柳永路过时,撷取了晓风残月中的柳;鲁迅路过时,拿来了霜天秋色中的夜。杜牧、辛弃疾、沈从文,还有莎士比亚、华兹华斯、济慈、巴尔扎克、高尔基,都只是从自然枝头采摘了极少的果实,便怡然心醉,然后成了文坛巨匠。其实自然还在那里,用心地记叙,用心地描写。

    自然是音乐的。没有流泻的音符,没有动人的节拍,自然本身就在奏出天籁。没有乐曲的雄浑或是悠扬,也不钟情于某一种风格、流派,自然只是悄然候在那里,任你去感悟。伯牙从苍苍白云,泱泱江水中,悟出了感人肺腑的《高山流水》;维瓦尔

    下页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