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走出瓶颈(800字)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8 17:27:19 体裁作文
走出瓶颈(800字)作文体裁作文

精选作文:走出瓶颈(800字)作文

  

  人生不会是一场畅通无阻的旅行,一个人遇到瓶颈的时候,心态总是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段时间,我就走到了人生的一个瓶颈期,在这段时间里,我突然迷失了方向,仿佛一只失去目标的鸽子,只能在这片天空中漫无目的的飞翔。慢慢的,我发现自己出现了一些变化,没有目标让我的思想变得悲观,让我不知道自己是为了什么而活下去,于是我的心里会莫名的烦起来,而且每一次发作的时候让我难受不已,可是我却还是在这瓶颈中徘徊,无法走出,也无法战胜。只得让它主宰着我的心情,什么也做不了。

  直到前几天,我的妈妈看出了我的不对,于是她特地找到我并和我进行了一次交心的谈话,她告诉我,一个人活在世上可以选择悲观或者乐观的面对生活,可是为什么你要这样悲观的去面对生活呢?人生在世,当然不会是一直顺顺利利,总会有坎坷,如果一个人连一丁点挫折都无法面对,那么,这漫漫人生几十年又准备怎么度过呢?妈妈这短短的几句话,如同一个大锤一下子打醒了我,让我不由得开始反思我最近一段时间里的思绪,的确,妈妈说得对开心也是一天,不开心也是一天,为什么要让自己在烦恼中度过自己还存在在这世上的每一天呢?目标本就是要自己不断的为自己寻找它不会来主动找你,一直等待就只会永远在原地踏步。我一直在想我那些遥不可及的梦想还不如想想近期我能做些什么。既然我已经生病了,那么这也许就是老天爷要我活下来的方式,也许,我不能和同龄的同学一样奋斗在学习的课堂中,可是,天生我材必有用,我可以在自己的人生中寻找自己存在的价值,我可以在网上写写心得,分享身边的每一次感动,也可以弹弹钢琴,看看书,还可以去外面走走看看,我可以捕捉每一个美丽的瞬间,然后把它用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仔细想想,原来,我可以做的事情这么多,那么为什么我还要花时间去悲观呢?世界还有这么多精彩的地方值得我去看看,想想。

  瓶颈每一个人都会遇到,可是我们还年轻的生命不能在瓶颈中徘徊不前,瓶颈并不可怕,心态是关键,只要你坚持,自己最初的梦想,不抛弃不放弃,你就会走出瓶颈。加油吧,现在被困在瓶颈中的每一个人,只要你走出瓶颈,迎接你的就是更加美好的明天!

    初二:xxm48290292

篇一:如何走出作文写作的瓶颈

如何走出作文写作的瓶颈

【内容提要】作文是语文的半壁江山,值得我们高度关注。当下高中生作文问题丛生,无话可说、有话不会说成了制约作文生存发展的致命性瓶颈,倘若不能尽早从这一瓶颈突围出去,前途实在堪忧。读书和写作正是走出这一瓶颈的两大法宝。视野开阔了,心灵丰富了,思想深刻了,品味提高了,审美能力提升了,自然就会文思泉涌,下笔有神。

【关键词】瓶颈 读书 思考 素材储备 情感积淀

众所周知,作文是高考语文的半壁江山。因此,很难想像失去了这半壁江山,一个高中生该怎么面对语文成绩?倘若语文成了一条腿,总分怎么能理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作文可以算作是高考的一大命门,保住了这个命门,才能保住高考成绩的命。

然而,现实状况却令人触目惊心。据不完全统计,近七成的高中生对作文存在畏惧或者厌恶情绪,一提起写作文,就觉得是一种负担,大喊头疼,提起笔来无话可说,作文被死死卡在了这里,动弹不得。可怕的数字背后,潜藏着巨大的危机——一是不读书,二是不思考。事实上,这不仅是高中生的问题,更是当下很多中国人的问题,正是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贫乏的两大典型病症。我以为,正是它们从根本上扼杀了高中生与生俱来的表达欲望,最终导致了目前的困境,如果不认识到这一点,不想法设法走出这个致命的瓶颈,再多的努力都注定付之东流。

究其根源,主要是头脑中空空如也,没有什么储备,没有什么想法,没有什么感情,字字都像挤牛奶,可谓一字一句都是痛。即便是教师耐性十足,一点一点点拨思路,费劲巴拉讲解什么所谓的表现手法修辞技巧,传授什么经典的拟题、开篇、结尾高招,到头来至多也不过写出几篇形式整齐划一、内容粗糙干瘪的羊脂球式文章来。曾经见过学生写的很多关于母爱的所谓的好文章,其实不过是题目花哨,遍地成语、比喻句、排比句而已,内容还是老式三件套:一是顶风冒雪送寒衣,自己暖和了,母亲却感冒了;二是雨夜上医院,总是父亲不在家,外面下大雨刮大风,自己偏偏发高烧,母亲背着自己上医院,最后是自己退烧了,母亲却发起了烧;三是自己忘了生日,母亲却送来一个大蛋糕。读来实在叫人哭笑不得。我们的学生到底是怎么了?他们的真情实感都到哪里去了?到底是谁扼杀了风华正茂的他们的感受能力和表达欲望?

中医历来讲究对症下药,要激发高中生对生活的感受热情和表达欲望,还是得从病根入手,一是想方设法激发他们的读书热情,二是不断努力激发他们的思考热情。

先说说激发读书热情的问题。大学者朱熹说得好,“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失去了源头活水,作文只能成为无源之水,读书就是作文的源头活水。这一点对于高中生来说更是明显,更是意义非凡。由于年龄问题、机会问题、阅历问题,高中生与社会接触不够密切,生活只局限于学校、家庭的小圈子,视野狭窄,对社会的认识难免肤浅,读书正好可以弥补这些缺点,极大限度的帮助他们开阔视野,引领他们走进广阔的大千世界,激发他们深入思索人生,丰富他们的心灵世界。

尤其是古往今来的经典文学作品,更是不可多得的媒介。它们无疑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最佳范本,是人类思想情感、智慧、品味的最佳载体。阅读经典,就

是与伟大的心灵对话。与伟大的心灵对话,自然就打开了一扇心灵的天窗,回望历史,观照现实,展望未来,我们的心灵就会渐渐充盈起来,千百年来人类的美好与善良就会渐渐浸润我们的心灵,不知不觉间,我们就会走向新生。《诗经》中有淳朴的爱情和痛苦的低吟;《离骚》中有始终不渝的追求和洁身自好的情操;《史记》中有著成信史照尘寰的信念和不虚美不隐恶的巨大勇气;《红楼梦》中有两心相依的凄绝之爱和大厦倾倒家散人亡的悲痛;泰戈尔的飞鸟轻盈流畅,川端康成的千只鹤洁白纯美,海明威的老人永不言弃,余秋雨带我们文化苦旅,周国平与我们守望朝圣路。当知识、理想、善良、坚强、品味等等一切美好的精神大餐随着我们的血液流淌全身时,我们的精神才算真正站了起来。这一站,才真正健全了我们的人格,提升了我们的境界,使我们拥有了丰厚的底蕴,使我们的作文拥有了强劲的原动力。

再说说思考的问题。未经思考的生活是没有意义的,未经体验的人生是没有价值的。作文的主题、思想、情感都是思考体验的结果。自然意义上的时间不会给人思想与智慧,只有不断思考、不断反思,才能形成对生活、对人生的情感体验和价值判断。很多学生作文凑字数,凭空捏造,实际上不是品质问题,而是在情感思想积淀上出了问题。而今,很多学生上学十多年从来不曾体验过思考的乐趣,怎么会写作文?然而,古往今来那个文学大家不是乐于享受思考的快乐的人呢?

冯骥才说的好,心灵需要表白,所以有了写作。什么样的人需要心灵表白?自然是喜欢思考的人。一个拒绝思考的人,是没有任何心灵生活可言的。或许有人会说,难道我们的学生不会心灵表白吗?他们不是老在表白吗?上课老师上面讲,他在下面说;自习课不写作业,同桌前后桌聊得不亦乐乎;晚上宿舍熄灯,天南海北聊得热火朝天,忘了时间,忘了纪律。这一切不是表白吗,作文怎么还是不会写呢?不,这一切绝不是心灵表白,不过是说话而已,根本与心灵不相干,事实上,沉溺于此,不但于写作文无益,反而有害。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非常有限的,整天热衷于街谈巷议、鸡毛蒜皮,脑子里充斥的全是流言蜚语、家长里短,哪里还会有时间和精力去用心感受生活、思索人生?没有了感受与思索,怎么能写出有内容有见地有深度的文章来呢?古往今来,大凡写出好作品留给后人的,哪个是整天心浮气躁恍恍惚惚混日子的?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师的当务之急不是手把手教学生遣词造句,而是要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上,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要学生习惯于随时随地把自己对身边人和事的感受与想法积累下来,每天都有收获,时间久了,自然会变得有思想,写起作文来自然有话说。读书笔记、读后感、日记、随笔、时事点评都是不错的形式,值得坚持推广。比如,针对“10.24大学生长江救人事件”,我引导学生分别从小学生、大学生、船主、警察、社会五个不同角度展开分析讨论,很容易得出结论:必须加强小学生安全教育;要见义勇为,也要注意保护自身;见利忘义可耻;警察也要提高业务能力,不作为也是错;当下部分人道德败坏,重利轻义,冷漠自私,缺乏爱心。这样以来,高中生就开阔了视野,增加了对社会、对人的了解与认识,同时也树立了鲜明的是非观、价值观,为作文写作奠定良好的思想主题。

读书和思考正是走出作文无话可说的瓶颈的两大法宝,找到它们并与它们为友,才能激活心灵、激活人生,彻底打通写作之脉。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素材储备丰厚了,情感积淀深厚了,精神之园自然百花齐放,心灵之国自然浩瀚无

边,那时候文思如泉涌,一定会滋润出万紫千红的人生答卷来!

篇二:如何突破高中作文瓶颈浅议

如何突破高中作文瓶颈浅议

作者:秦宏樟

来源:《今日中国教研》2013年

目的分阶段地把课外阅读和写作教学结合起来。这样,我所教的学生作文时有了思想、生活、技巧上的源泉,同时也有了可资借鉴的范例,有了习作的素材和语言的积累,作文时自然能文思泉涌妙笔生花了,我带的班级,经过将近一年的训练,一般情况下是不会望“题”兴叹。我尽可能地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广泛接受各方面的知识、信息。只有当信息积累达到一定的质与量的时候,学生的表现欲就会油然而生,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写作兴趣的产生。

二、突破瓶颈,激发学生写作欲望

“教无定法,唯在得法”,我本着这一原则,打破传统的作文教学法,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尽量让学生更形象更客观的去观察去感受身边的生活,引导学生认知生活,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积极性,培养学生懂得从生活中吸取素材,按要求组织材料的能力。譬如,我从网络上节选当今社会的热点现象或者是名人的事迹,让学生观看,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就养成了学生思考社会的习惯,对自己所看到的现象,有了自己的观点,从而就有了要表达的欲望。

时下,作文领域大力提倡的“创新作文”,老师们常说的打开学生思维,我想,也就是要求学生学会认知社会、思考社会,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立足于一个“创”字;植根于社会生活,强调一个“新”字;重视素材积累,看好一个“活”字。我上面所说的,就是从这三个方面去做的。“创新作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求异思维方式以及丰富的想象力,使他们有创新意识。

学生的作文兴趣要靠老师去激发,我是这样尝试的:只要学生的作文,哪怕只有微不足道的一点可取之处,我绝不会吝啬表扬的词语;同时每一次的作文训练都与学生生活贴近,使学生心里产生有东西要写的欲望。兴趣的激发方式有很多渠道,如积极开展语文课外活动,让学生真正参与语文教学活动,锻炼他们的能力,扩大学生知识面,让他们对语文产生浓厚兴趣。再如要求学生写社会调查报告,使他们作文有东西可写,能对生活进行思考,能洞察社会现象,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写作的积极性。新课标关于写作的总目标中提出:“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这里提出了“根据日常生活需要”的要求,认为写作是“学生对外部世界认识后进行表述的过程”。这就告诉我们,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应该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学生作文素材的源头活水来自社会来自生活,当然也不能忽略阅读,为此,要真正达到《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就要敢于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在生活的广阔空间里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抒发自己的情怀,只有这样,才能突破作文教学的瓶颈,真正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三、合作探究,正确引导

我们知道,巴金的文学理论知识,绝对不可能与周扬匹敌,但是我们从来没听说过,周扬有什么作品能与《家》相提并论的,这就是说写得一手好文章,写作知识不及格的人绝不是个别的特例。那么同样的道理,作文知识和能力之间有必然联系,但是知识到底在写作中能起多大作用,却很值得怀疑。对我们写作有益的倒是一种沙龙式对话,能给大家写作得失以启发。个人认为作文评讲课就应是“沙龙”式是比较好的,就一个作文题或一篇作文,展开广泛的对

话。作者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同学们可以发表自己的评论,不同意见可以辩论,老师也只是其中普通的对话者。这时候,教师只是一个裁判或者是议论的引导者。讨论的话题,绝不纠缠所谓写作知识和写作理论,也绝不拘泥于教材的写作内容;完全以学生的习作为话题,以鲜活例子为讨论的出发点。这样的作文评讲课,学生才能成为“主体”,非常投入,效果是很不错的。

这只是本人的一管之见,目的在于抛砖引玉而已!

【参考文献】

1.周世辉:如何突破写作“瓶颈”[J],作文周刊(高中版),2009.22.

2.魁学贞、周剑英: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思考[J],新课程(中学),2012.2. (作者单位:546100广西来宾市

篇三:走出农村作文教学的“瓶颈”

走出农村作文教学的“瓶颈”

作文,是语文基本功中最重要的内容,也是衡量和体现学生其他语文技能的重要标志。对于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来说,作文成了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在语文教学中,一直存在着学生怕写作文,老师怕改作文这种情况,为了写好作文,师生都必须付出许多努力,但常常收效不大。常常是学生一提到写作文便愁眉苦脸,拿起笔只觉得头脑空空。即使有些同学写了,那也只是寥寥几笔,敷衍了事,根本达不到作文训练的目标要求。那么,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又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培养习作兴趣,让学生在习作时做到“胸有成竹,信手拈来”呢?通过近几年的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我认为,小学作文教学应注重以下几点:

一、注重平时“好词佳句”的积累

作文也像语文基础知识一样需要积累,特别是好词佳句、精彩片断。每个学生的生活经历是有限的,加上农村的孩子见识又少,除了现实生活中的极少部分事情能为学生亲身经历外,对生活的认识还得靠学生进行大量的、广泛的阅读和交流。

首先,根据课文内容来积累。“重视文本”也是新课标的要求,而且很多课文的思考练习中都出现“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摘抄好词、佳句”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摘抄中积累材料。如果学生能掌握一些好词佳句就为写作做好了铺垫,能够让他们有词可用、有话可说。

其次,通过写日记来积累。坚持写日记是积累材料的最好方式,也是练笔的最佳途径,由于日记的内容很广,可写听到的、看到的、也可写想到的。总之,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可无拘无束地在日记中表现出来。这样就让学生有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也能够写真实的事情。比如:每参加一次班级活动,搞完一次义务劳动,都可让学生把当时的情景和感受用日记的形式写出来。

再次,通过课外阅读来积累。课外阅读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能获得思想上的感悟和写作技巧上的借鉴。学生在长期的大量阅读中会感受到语言文字之美妙,在体验中受到良好的熏陶。这样,学生在习作时,便不会觉得“头脑空空”了。

二、注重观察,收集身边的作文素材

生活犹如一本书,丰富无比,广阔无垠;生活更像一座宝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那么就要从观察开始。在生活的每一刻,任何一件事情都有可能成为学生观察的对象,如一棵草,一朵花,一只蝴蝶??学生可能在不知不觉中观察着,但这些印象他们可能很容易就遗忘了。那么我们可以利用习作课或口语交际课,让学生讲讲身边的事和物,引导他们去思考、去观察。在观察中引导学生变换角度,全面观察,然后相互交流。

比如,春天让学生们觉得很美,那我们就应领学生们去观察、体会春天美在何处?让学生在仔细观察中品味春天里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秋天是丰收的季节,我们就让学生走进田野,走进山间,去观察秋天,去体会秋天,去领悟秋天。有了这样的有意观察,相信学生再去写作文时,便不会觉得无话可写了,他们会写出自己的真实

感受,会让他们的文章充满真情实感。在生活的海洋里,有着取之不尽的素材,要更多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会有意地观察身边这些素材,才会让他们的作文因生活而闪亮,习作再也不是头疼的事,而是一件快乐有意义的事了。

三、注重作文的评价,捕捉闪光点

教师的评价对学生十分重要。评价得当,能激励学生敢于作文、乐于作文,因而对学生的文章不能千篇一律,也不能一棒打死。应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给予不同要求的评价,对基础好的学生要有较高的要求。基础差的哪怕是用了一个好词、一个佳句也应该及时表扬。例如有一次,我发现一个平时作文很差的学生在文章中准确地用了一个表示在别人急需时给以物质上或精神上帮助的词语“雪中送炭”,那是在《再见了,亲人》这课所学的一个新词,于是我在评语中这样写道:能把学过的知识运用于自己的习作中,你做得很好,老师希望你今后能多看点书,认真作好记录,相信你的作文会更上一层楼!这样做,就能让一些差生得到鼓励,增强自信,敢于习作。还可以利用一些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比如谁的习作有真实性,可以让学生念给大家听,告诉大家他是怎么写的。比一比谁进步的快,让学生们在你追我赶的气氛中快乐地习作。

总之,“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要让学生多去进行写作的实践,要让学生养成善于积累好词佳句和写日记的习惯,要引导他们不断观察生活,不断去写,学生才会进入会写、爱写、愿写的境地——走出农村作文教学的“瓶颈”。

篇四:突破作文升格的瓶颈

突破作文升格的瓶颈

作者:彭春炜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9年

这些事实告诉我们:人无完人。因此,那种要求十全十美、过于求全责备的择友方法,是不正确的。

原稿写到牛顿、爱迪生、爱因斯坦等伟人在晚年的科学研究中所犯的错误,没有作必要的交待,语言粗线条,论据缺乏可信度和说服力,因此,论点无法得到有力的支撑。修改稿交待了三位科学家在晚年时期的错误,读者有了了解,对“人无完人”的观点就信服,从而由“人无完人”的观点推出“择友不宜过于求全责备”的观点,也就更加具有说服力了。

二、繁则简之

病文特征:所列事例记叙得非常详细,议论文不像议论文,记叙文不像记叙文,读者看后一头雾水,不能有效论证论点。

升格要领:简化累赘多余的、次要的、不能表现主旨或缺乏表现力的记叙成分,使繁杂的材料变得精干、简明扼要。下面是习作《坚守心中的良知》前后修改的对比。

原稿:良知,是每个人心中的道德底线,切莫超越。有了良知,就知道什么该干,什么不改干,干了不该干的事于心不安。良知一旦沦丧,人性也就泯灭了。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大道理懂得很多,高调唱得很好。可是在功利面前,那片原属于良知的心田,干枯龟裂,黯然失色。

据5月27日的《青年参考》报道:5月17日18时15分,河南消防总队抗震救灾突击队在什邡市蓥峰实业总公司穿心店生产基地综合大楼废墟下,经过70多个小时的艰苦奋战,成功营救出一名被困124小时的31岁茶楼女工卞刚芬。

一个半小时后,与记者同驻某师师部的武汉一家报纸的摄影记者气冲冲地说:“简直太乱了,我都被推倒在地了,有的记者真是太过分了!”通过他的描述得知,当卞刚芬被救援人员抬出来的一刹那,几十名记者蜂拥而上,不顾武警的阻止,将其团团围住拍照,以至于现场的武警指挥官动了怒,才能挤出人群,将卞刚芬抬上救护车。一名现场医护人员不满地说:“生还者刚被救出来的时候,眼睛蒙的布太薄,照相机的强光会对她的眼睛产生强烈刺激,会伤了她的,你们记者就不能照顾点吗?你们要抢新闻,可我们抢的是生命呀!”

现场的一名美国记者和一名韩国记者。这两名记者都是特大灾难报道的“老手”,经历过印度洋海啸和伊拉克战争的报道。他们参与抢拍,他们说:“记者太多太乱了,我们担心妨碍救人,所以就闪到一边了,那不是抢新闻的时候。”

试问这些记者们,心中的良知到哪里去了?

原稿800字左右,而记者抢新闻的材料竟有400多字,显然处置不当,必须大刀阔斧,加工取舍。文章用这一特定情景,表现记者缺少悲悯之心,从而突出切莫丢弃心中的良知的主题。所以可以把次要材料——消息的来源、摄影记者的描述、外国记者的情况统统删去,把救援的经过压缩,把医务人员的话改叙,保留

改稿:……汶川大地震,当救援人员在一座大楼废墟下,艰难救出一名被困124小时的茶楼女工卞刚芬的一刹那,几十名记者蜂拥而上,不顾武警的阻止,将其团团围住拍照,以至于现场的武警指挥官动了怒,才能挤出人群,将卞刚芬抬上救护车。照相机的强光对伤者的眼睛产生强烈刺激,现场医护人员也很不满。一心想拍到独特的有价值的照片,这无可厚非,但“抢新闻”重于“抢生命”,缺乏了悲悯之心,体现出的只是一种职业的冷漠。一个以人为本的现代社会,绝不允许丢失心中的良知。

前后对比,可以看出修改后的材料重点突出,简洁明了,还留出篇幅再用其它材料:2007年感动中国人物陈晓兰,坚持维护医疗环境纯洁,坚守作为一位医生的良知。这样,论据典型、充分了。

三、离则合之

病文特征:材料引述的倾向和指向偏离论点的需要,甚至游离于论点之外。

升格要领:根据论点的需要进行定向叙述,即要分析论点中所限定的要素,按照限定的要素进行叙述,使材料与论点相吻合。

有一篇习作《压力与奋斗》,作者提出了“奇迹往往是在压力中产生的”的论点,然后用了这样的材料:

十九世纪最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早年从事商业,可连连败北,以致债台高筑。后来转写小说,便得心应手。他善于寻找能发挥自己长处的空间,经商不通转向文坛,扬长避短,从商界的失败者成为大文豪。

这个材料虽然讲到巴尔扎克“债台高筑”,有“压力”之意,但这个事实的侧重点是写巴尔扎克的“扬长避短”,用这个论据作为论证“奇迹往往是在压力中产生的”的论点,不典型,不得力,不能有效地为论点服务。根据文章题目和这个论点,引述的材料必须具备以下三个要素:

(1)要有“压力”;(2)要有“奋斗”;(3)经过奋斗后取得成功。于是,改变了对材料的引述角度:

奇迹往往是在压力中产生的。十九世纪最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早年从事商业,惨遭失败,负债累累,他遭遇了强大的压力。为了还债,他不得不夜以继日地发奋写作,用版税来打发债主。终于奇迹般地写出了《人间喜剧》等几十部长篇小说。从巴尔扎克的成功之路可以看出,外在的压力和自身的奋斗是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人生中,压力是无法避免的。然而,压力并不是阻力。相反,乐观主义者把它作为人生的催化剂。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没有动力就没有奋斗,没有奋斗就没有成功。

这样一改,就符合论点所需要的三个要素了,材料足于证明论点。

四、缺则补之

病文特征:文章的观点具有两面或多面性,而材料是单面性。材料缺损,论证不严密。

升格要领:另补不同性质的材料,或根据文章的内容,从不同的角度对原材料进行审视,使其呈现多面性,从而能一一支撑观点的各方面。请看习作《每个人都有一个富矿》两个论据材料的修改。

原稿:每个人身上都有一座巨大的富矿,开采什么,怎样开采,是大有讲究的。充满拼搏勇气、积极用世,人生就增值;沉溺享乐安逸、消极避世,人生就贬值。英国著名的发明家瓦特是一个深知开采生命矿藏造福人类的人,他孜孜不倦地致力于科学事业,发明了蒸汽机,为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于是,他从一个一贫如洗的无名小卒,一下子成为名利双收的大人物,获百万税利。罗琳将《哈利·波特》系列小说推出上市,获利超过10亿美元,财富超过了英国女王。坚持写作使她的人生迅速增值。

改稿:……伏尔泰和瓦特同样拥有84年的生命,但生命走向却不一样。伏尔泰是一位深知开采生命矿藏的人。这个平民出身的启蒙者,早年受尽了权贵的凌辱,蹲过巴士底狱,被流放过英伦三岛,但他战而愈强,老而弥坚。或斡旋于皇室,或韬晦于宗教。时而以《哲学通讯》启迪民众,时而以《百科全书》召唤同道。他用智慧为自由铺展了道路,最后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并为人类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84年的生命大放异彩。可是蒸汽机的发明者瓦特就不那么善于珍惜自己的生命富矿了。他在20岁就一举成名,获利百万之后,便心满意足地贪恋起了衣食无忧的舒适生活,一直到84岁在科学上再也无一建树了。一座生命的富矿就这样处于封尘之中,后人无不为之叹惋。

原稿中的瓦特和罗琳两个都是善于积极开采生命富矿的事例,都能证明“人生增值”,而不能证明“人生贬值”。另外,所表达的都是经济价值单方面的意义。修改稿将罗琳事例换成伏尔泰事例,对瓦特则宕开一笔,从反面审视。这样一正一反,对应观点的两面,论证就周密了。

事实上,作文学生自改也好,互改也好,不仅仅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更多的还是“不为也,不能也”。让学生自己动手去修改,学会怎样修改,并坚持践行,写作知识不断得到重构、更新和生成,这是突破作文升格的瓶颈的上策。夸美纽斯在《大教育论》里说:“寻求一种方法,让教师尽量地少教,而使学生尽量地多学。”在忙于传统程式化教学的一线教师是否能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到更有实效性的教学环节上呢?寻求一种方法,让作文教学解放自己,提高学生吧。

彭春炜,语文教师,现居浙江衢州。本文编校:王玲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