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登居庸关长城结束语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7 11:23:43 体裁作文
登居庸关长城结束语体裁作文

篇一:居庸关长城之行

居庸关长城纪行

建陵中学初二(2)班 胡义晗

暑假过半,终于来到了向往以久的首都北京,一个令人微醉的古城,有山有水,对!这是一个引发人们思古幽情的好地方,当然在北京,这种能进行情感发醇的地方太多了。在天安门广场上观日出,在八达岭看日落,在颐和园泛舟,在紫禁城徘徊,在香山赏赏红叶,在碧云寺听听钟声,但决不能忘了居庸关,忘了居庸关长城。

沿着公路北上,地势渐高,到了北京的西北郊就是山区了,山高起来了,树密起来了,人们的心也不禁激动起来了。突兀的山石上密密地排着万倾森林,不时显露出裸露的黄色岩体,宛如绿毯上的小团花,走着走着,离得近了我们便惊奇的发现那一缕灰白的细线盘绕在刀刃样的山脊上,仿佛风一吹就能飘下来似的。那就是长城,时近中午,我们来到了居庸关脚,下车后最惹眼的并非长城而是居庸关的主塔楼,塔楼高近十米,雕梁画栋,飞檐之下景有一匾,上书“天下第一雄关”。举目望去,银龙样的长征伏着苍山,龙爪样的烽火台距在嶙峋的峰石之上,居庸关的长城比八达岭长城陡得多,窄得多,原始得多,自然也更难爬,可是我们还是上去了,誓要登顶。

比起爬山,爬长城算是容易多了,但由于每级台阶都很高,每步都更费力,所以几百步下来还是头脑发胀,两腿发痛,好在途中烽火台成了良好的休息室,强烈的边塞风通过窗口吹进来,撕掠着人们的心弦,不得不使人回忆到那些硝烟弥漫的历史。

上至最后一段陡坡下,我与父亲在此伫立良久,我们在考虑上还是下,父亲的体力将近临界,我还行,现在距离顶峰仅有200米路程,犹豫一阵,我还是说了一句:“上”。

窄窄的路途仅供两人侧身并行,人自然也少了,不是所有人都能爬到这儿的,最后的几步,地面陡然开阔,仿佛是故意欢迎我们一样,至高点的瞭望台上,四周山色尽收眼底,一簇簇笔直的松塔,一丛丛墙外的野草,苍山如海,山峰是翻腾的碧波,远处滚滚车流流光溢彩,又是一条长龙,还有那一竿两竿修竹,三点五点野花,真是如置仙境。

下山就快多了,但必须小心,到了缓坡就一路跑下去,一直回到车上。 照着习惯,我回首一望面前的长城雄关。脚下的长城只要一步接一步方可登顶,在学习的“雄关漫道上,恐怕需要更大的精力和毅力,暑假一过,新学年如期而至,又要从头开使攀登这座长城,相信不管多高的山都能登顶,在学习上只要精诚所至,也定能饱览风光。

篇二:长城导游词-居庸关,八达岭长城

长城导游词 题二:居庸关、八达岭长城

题二:居庸关、八达岭长城

讲解顺序:

1:开场白

2:北京境内的长城

3:八达岭

4:关沟

5:居庸关

6:京张铁路与詹天佑

7:结束语

(共2244字)

开场白(略)

长城是我国古代一项伟大的防御工程,它是中华文明的见证,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

经历了秦、汉、明,三次修筑的高峰。长城在中国有很多段。比如,有山海关长城、嘉峪关长城。北京段的长城有司马台、慕田峪、金山岭长城等,那我今天主要介绍的是北京段八达岭长城。

八达岭长城位于北京的延庆县,地处关沟的最北端。从这里往北可到延庆、赤诚;往南可到昌平、北京城;往西到大同、张家口;往东到永宁、密云,四通八达,所以叫八达岭。

八达岭长城由关城、墙体、敌台、烽火台、排洪沟等一系列的建筑设施构成。

八达岭的关城建于明朝中期,呈不规则四方形。因地势而建,所以并不是正南正北的。东西各开一座城门,四周围以城墙,形成了一个瓮城的形制。面积有5000平方米,东西城门间距是约64米。东边城门上写“居庸外镇”;西边城门上写“北门锁钥”。关城内墩台高大,关城入口处南侧有一门明崇祯年间铸造的大炮“神威大将军”。

关城与长城墙体相连,墙体平均高7.8米。横切面成梯字形,下宽上窄。墙基处平均宽

6.5米,墙顶处平均宽5.8米。可容10人并进5马并骑。墙体内是黄土夯筑,外面包砌的花岗岩条石城砖。墙体内侧每隔不远处,修建有一个登城用的券门。用石质台阶与墙顶相连,当时戍边的战士就是从这里上下长城的。墙顶两侧砌有高低不同城墙,内侧较低,高约1米左右,叫宇墙或者称作女儿墙。外侧是齿轮状的垛墙或者叫雉堞,高约2米,上有望孔,下有射孔。墙顶上还设有排水沟和吐水嘴。吐水嘴做成长长的石槽伸出墙外,以防止雨水冲刷墙体。从这个细微之处,就可以看出古代工匠建筑工程品质之细;墙面严丝合缝,杂草难生,说明建筑工艺水平之高。

与墙体相连,高出墙体的是敌台。这里要说明一个误区,很多人认为长城上一个一个相连的小房子状的城楼是烽火台。其实不是,它们是敌台。敌台四面开有望孔和箭窗,远处望

去就像是一个碉堡。里面隔成回字形、工字型、日字型不同的隔断,用券室相连。分别用于士兵居住,粮草存放,武器弹药等战略物资的贮备,以便打仗之用。

烽火台是在长城墙体外侧,独立建筑在山顶处或在长城的拐角处的攻防设施。古时用于传递信号,白天点烟叫烽,夜晚点火叫燧。

古代打仗时,长城沿线驻扎着士兵。兵力分配是每一个敌台设1个台长,管60名士兵。60名士兵分成两队,30人守台;30人守长城的垛口。每5个人一组,每个组还设有1个小组长。根据地势的陡缓,按照城垛的排列,一般缓坡处的城垛配置4至5名士兵,较陡处配2至3名士兵,最陡处配1名士兵。

长城上还得配有士兵1个月的口粮,武器,淡水等战略物资。古代打仗的武器,现在看来比较落后。可在当时还算比较先进,如佛郎机火炮、铁铳(炮管状的射击火器)、弓箭、礌石(大块石头)、火药、木棒、号旗、锣鼓等。根据战况和士兵人数的不同,战略物资配备相应增减。

八达岭修筑在一条长长的沟壑的最北端,两山加一沟,如此重要的交通要道,向来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那在古代战争中八达岭的重要性,就无需在赘述了。

这条沟壑有四道关,南口、居庸关、上关和八达岭。全长约20千米,古时叫关沟,现在已经修成八达岭高速公路了。

关沟两侧有七十二景,如仙人枕、点将台、拴马桩、五郎像、望京台、白凤冢等。但最有名的是列入燕京八景名录里的“居庸叠翠”。

居庸关一带峰峦叠嶂、林木葱郁、山花烂漫,乾隆皇帝曾御笔提写“居庸叠翠”,刻成碑立于关城东南侧。

那居庸关被现在人称为“天下第一雄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吕氏春秋》中记载“天下九塞,居庸其一”。距今至少有2500年的历史。可见秦始皇统一六国时,“居庸要塞”就已经存在,归燕国管理。到了明朝,明长城北京段又有“内三关”,紫荆关、倒马关和居庸关。居庸关又是其中之一。被称为“绝险”。

居庸关长城是后修的。可在这里有一座云台,是元代遗物。云台用汉白玉砌筑,下大上小,台顶面积310平方米。台上原有三座覆钵式藏传佛塔,但后来毁于战火。云台上的雕饰是藏传佛教的图案与文字。藏传佛教图像有券门四角雕的金刚杵,券门面雕刻的6种动物形象组成的法相装饰。券洞顶部正中平面雕刻5个曼荼罗,券洞顶部斜面两侧雕十方佛,十方佛之间雕千佛,券洞四边雕四大天王,共有佛教造像2215尊。这些雕刻全部都是元代艺术精品。雕刻的文字分布在券门两侧墙壁上, 内容分别是用梵文、藏文、八思巴蒙文、西夏文、维吾尔文和汉文6种文字镌刻的陀罗尼心经、十字密言和造塔功德记等。这6种文字是研究我国古代文字的重要资料。因此云台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

与关沟平行的还有一条铁路,叫京张铁路,是由清末爱国主义工程师詹天佑主持修建的。我们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第一条铁路。1905年开工,1909年建成,同年10月通车,全长

200多千米。八达岭地区地势复杂,技术难点多,詹天佑设计了人字型铁路,成功解决了火车转弯的难题,并且还打通了一条长达1091米的隧道。这在当时的外国人眼中堪称奇迹。现在在青龙桥火车站树立的铜像就是詹天佑,而且还立有纪念碑,建造了詹天佑纪念馆。

长城是中国悠久历史的见证。工程之巨大,耗时之长,动用工匠之多,在世界史上都堪称奇迹。在那个没有机械和现代起重设备的年代,中国人能自己修筑这样一条绵延万里的长征,真可称得上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在中国建筑史上留下了璀璨的一页。

长城在历史上一直被称作是防御性能的墙,我看不然。长城真正起到的作用应该是把农业和畜牧业彻底分开,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民族与民族间的贸易、文化等诸多方面的交流。是民族融合的纽带。同时保护了亚欧大陆桥,尤其是丝绸之路,让东西方的古老文明能够很好的连接在了一起。

那今天的长城是世界文化遗产,中外游客到北京的必游之地。长城就给您介绍到这里,谢谢。

结束语(略

篇三:居庸关长城导游词

居庸关长城导游词

居庸关长城导游词

居庸关是万里长城最负盛名的雄关之一,其帝绝险,自古即为北京西北的屏障。居庸关建在一条崇山夹峙,长达约20公里的沟谷之中,这条沟谷就是京畿著名的" 关沟"。

居庸关城两侧皆"高山"耸立,峭壁陡不可攀,关城雄踞其中,扼控着南下北京的通道。这种绝险的地势,决定了它在军事上的重要性,古代军事家,称其为"控扼南北之古今巨防"。唐代边塞诗人高适,在描叙居庸关路险关雄时写道:"绝坡水连下,群峰云其高 。

居庸之名,据元代人记载是秦始皇修长城时,徙居庸徒于此而得名。庸就是强征来的民夫士卒。其实居庸之名早于秦始皇统一全国之前就有了。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吕氏春秋》中就有:"天下九塞,居庸其一"的记载。在著名的太行八陉中,居庸关排列第八,即控扼军都山的军都陉。居庸关在漫长的岁月中,虽始终是兵防重镇,但却屡易其名,三国时称"西关",北齐时改"纳款关",唐时又先称"蓟门关",后改"军都关"。由辽以后金、元、 明、清至今,便始终称居庸关 。

朱元璋灭掉元朝建立朱氏政权后,于洪武三年(公元1370 年)便派开国元勋徐达修筑了居庸关城,这是明代修建长城关隘最早的记载。由此可见,居庸关战略地位之重要。徐达所建关城,是很大的。古书记载:"跨两山,周一十三里,高四丈二尺。"居庸关城建立后,于此置守御千户所,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又升为卫,统领五个千户所。 居庸关自洪武建关后,历代都有修建,较大的一次是景泰初年。土木之变以后,当时兵部尚书于谦奏明皇上:居庸为京师之门户,宜亟守备,以佥都御使王镇守重修居庸关。居庸关尚存的南门门额所嵌:"居庸关"石匾上就有"景泰伍年捌月吉日立"的题记 。 居庸关,也是万里长城雄关险隘中,经受战火洗礼较多的一座关隘,这里曾导演出几场决定朝廷命运的战事。

北宋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金灭辽,就是先打下的居庸关,而后挥师南进,直取辽都燕京的。

金朝后期,蒙古族部队曾多次攻陷居庸关。但嘉定二年>导游词(公元1209年)元太祖率大军进攻居庸关时,因金兵凭险坚守而久攻不下。最后蒙古兵转攻紫荆关,然后绕经涿、易二州由关里向外,两面夹击,才攻陷了居庸关。

明军灭元,也是先攻下居庸关,而后长驱直入,一举拿下元大都北京城的。277年后,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又是攻取居庸关,而后进军北京,推翻了腐朽的明王朝。 在历史上,居庸关虽饱经了战火,但更多的时候,这里则是一派和平的景象。1971年在内蒙古和林格尔发现的一座东汉墓中,有一幅《使君从繁阳迁度关时》的壁画,生动地描绘了当时居庸关车马往来繁华情景。这幅珍贵的壁画足以说明,居庸关两千余年前,就已是沟通长城内外的重要门户了......

篇四:居庸关长城

居庸关长城

长城在中国有很多段。比如,有山海关长城、嘉峪关长城。北京段的长城有司马台、慕田峪、金山岭长城等,那我今天主要介绍的是北京段居庸关长城。

关沟两侧有七十二景,如仙人枕、点将台、拴马桩、五郎像、望京台、白凤冢等。但最有名的是列入燕京八景名录里的“居庸叠翠”。居庸关一带峰峦叠嶂、林木葱郁、山花烂漫,乾隆皇帝曾御笔提写“居庸叠翠”,刻成碑立于关城东南侧。

那居庸关被现在人称为“天下第一雄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吕氏春秋》中记载“天下九塞,居庸其一”。距今至少有2500年的历史。可见秦始皇统一六国时,“居庸要塞”就已经存在,归燕国管理。到了明朝,明长城北京段又有“内三关”,紫荆关、倒马关和居庸关。居庸关又是其中之一。被称为“绝险”。

居庸关长城是后修的。它两侧皆“高山”耸立,峭壁陡不可攀,关城雄踞其中,扼控着南下北京的通道。这种绝险的地势,决定了它在军事上的重要性,古代军事家,称其为“控扼南北之古今巨防”。唐代边塞诗人高适,在描叙居庸关路险关雄时写道:“绝坡水连下,群峰云其高 。

居庸之名,据元代人记载是秦始皇修长城时,徙居庸徒于此而得名。庸就是强征来的民夫士卒。其实居庸之名早于秦始皇统一全国之前就有了。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吕氏春秋》中就有:“天下九塞,居庸其一”的记载。在著名的太行八陉中,居庸关排列第八,即控扼军都山的军都陉。居庸关在漫长的岁月中,虽始终是兵防重镇,但却屡易其名,三国时称“西关”,北齐时改“纳款关”,唐时又先称“蓟门关”,后改“军都关”。由辽以后金、元、 明、清至今,便始终称居庸关 。

朱元璋灭掉元朝建立朱氏政权后,于洪武三年(公元1370 年)便派开国元勋徐达修筑了居庸关城,这是明代修建长城关隘最早的记载。由此可见,居庸关战略地位之重要。徐达所建关城,是很大的。古书记载:“跨两山,周一十三里,高四丈二尺。”居庸关城建立后,于此置守御千户所,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又升为卫,统领五个千户所。

居庸关自洪武建关后,历代都有修建,较大的一次是景泰初年。土木之变以后,当时兵部尚书于谦奏明皇上:居庸为京师之门户,宜亟守备,以佥都御使王镇守重修居庸关。居庸关尚存的南门门额所嵌:“居庸关”石匾上就有“景泰伍年捌月吉日立”的题记 。居庸关,也是万里长城雄关险隘中,经受战火洗礼较多的一座关隘,这里曾导演出几场决定朝廷命运的战事。北宋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金灭辽,就是先打下的居庸关,而后挥师南进,直取辽都燕京的。金朝后期,蒙古(转 载于:wWw.SmHaIDA.cOM 海达 范文 网:登居庸关长城结束语)族部队曾多次攻陷居庸关。但嘉定二年(公元1209年)元太祖率大军进攻居庸关时,因金兵凭险坚守而久攻不下。最后蒙古兵转攻紫荆关,然后绕经涿、易二州由关里向外,两面夹击,才攻陷了居庸关。明军灭元,也是先攻下居庸关,而后长驱直入,一举拿下元大都北京城的。277年后,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又是攻取居庸关,而后进军北京,推翻了腐朽的明王朝。

居庸关云台始建于元代,原是一个过街塔,后人以其“远望如在云端”称之为“石阁云台”。云台是用汉白玉砌成,台顶面积为310平方米,台下正中开辟券门,券门顶部呈多边形,券门及券洞内内遍布雕刻。云台上雕饰了藏传佛教图像文字。券门四角雕有金刚杵,券洞顶部正中平面上雕有5个曼陀罗,券洞顶部斜面两侧雕十方佛,券洞四隅雕四大天王,佛像共2215尊。并在两侧壁用梵文、藏文、八思巴蒙古文、西夏文、维吾尔文、汉文六种文字镌刻《陀罗尼心经》、《十字密言》、《造塔功德记》等。云台是我国目前现存最早最大的一座过街塔,是元代的艺术珍品。居庸关一带风峦叠翠,林木葱郁,山花烂漫,是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太液秋风、琼岛春阴、金台夕照、蓟门烟树、西山晴雪、玉泉趵突、卢沟晓月、居庸叠翠),乾隆皇帝御笔题写“居庸叠翠”,刻碑立于关城东南侧。

与关沟平行的还有一条铁路,叫京张铁路,是由清末爱国主义工程师詹天佑主持修建的。我们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第一条铁路。1905年开工,1909年建成,同年10月通车,全长200多千米。八达岭地区地势复杂,技术难点多,詹天佑设计了人字型铁路,成功解决了火车转弯的难题,并且还打通了一条长达1091米的隧道。这在当时的外国人眼中堪称奇迹。现在在青龙桥火车站树立的铜像就是詹天佑,而且还立有纪念碑,建造了詹天佑纪念馆。

长城是中国悠久历史的见证。工程之巨大,耗时之长,动用工匠之多,在世界史上都堪称奇迹。在那个没有机械和现代起重设备的年代,中国人能自己修筑这样一条绵延万里的长征,真可称得上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在中国建筑史上留下了璀璨的一页。

长城在历史上一直被称作是防御性能的墙,我看不然。长城真正起到的作用应该是把农业和畜牧业彻底分开,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民族与民族间的贸易、文化等诸多方面的交流。是民族融合的纽带。同时保护了亚欧大陆桥,尤其是丝绸之路,让东西方的古老文明能够很好的连接在了一起。

昭君出塞

(“塞”指长城要塞,塞外指今内蒙古中部和西部一带。) 王昭君,名嫱,字昭君,原为汉宫宫女。公元前54年,匈奴呼韩邪单于被他哥哥郅支单于打败,南迁至长城外的光禄塞下,同西汉结好,约定“汉与匈奴为一家,毋得相诈相攻”。并三次进长安入朝,向汉元帝请求和亲。后宫里有很多从民间选来的宫女,整天被关在皇宫里,很想出宫,但却不愿意嫁到匈奴去。管事的大臣很着急。这时,有一个宫女毅然表示愿意去匈奴和亲。她名叫王嫱(qiáng),又叫昭君,长得十分美丽,又很有见识。管事的大臣听到王昭君肯去,急忙上报元帝。元帝就吩咐大臣选择吉日,让呼韩邪和昭君在长安成了亲。单于得到了这样年轻美丽的妻子,又高兴又激动。临回匈奴前,王昭君向汉元帝告别的时候,汉元帝看到她又美丽又端庄,可爱极了,很想将她留下,但已经晚了。

据说元帝回宫后,越想越懊恼,自己后宫有这样的美女,怎么会没发现呢?他叫人从宫女的画像中再拿出昭君的像来看,才知道画像上的昭君远不如本人可爱。为什么会画成这样呢?原来宫女进宫时,一般都不是由皇帝直接挑选,而是由画工画了像,送给皇帝看,来决定是否入选。当时的画工给宫女画像,宫女们要送给他礼物,这样他就会把人画得很美。王昭君对这种贪污勒索的行为不满意,不愿送礼物,所以画工就没把王昭君的美貌如实地画出来。为此,元帝极为恼怒,惩办了画工。王昭君在汉朝和匈奴官员的护送下,骑着马,离开了长安。她冒着塞外刺骨的寒风,千里迢迢地来到匈奴地域,做了呼韩邪单于的妻子。她到匈奴后,被封为“宁胡阏氏”(阏氏,音焉支,意思是“王后”),象征她将给匈奴带来和平、安宁和兴旺。

昭君慢慢地习惯了匈奴的生活,和匈奴人相处得很好。她一面劝单于不要打仗,一面把中原的文化传给匈奴,使匈奴和汉朝和睦相处了60年。昭君死后葬在匈奴人控制的大青山,匈奴人民为她修了坟墓,并奉为神仙。昭君墓即青冢。

孟姜女哭长城

传说很久以前江苏松江府有个孟家庄,孟家庄有一老汉善种葫芦。这一年他种的葫芦长得非常繁盛,其中一棵竟伸到了邻居姜家院里。孟、姜两家非常交好,于是便相约秋后结了葫芦一家一半。到了秋天,果然结了一个大葫芦,孟、姜两家非常高兴,把葫芦摘下来准备分享。忽听葫芦里传出一阵阵小孩的哭声,孟老汉非常奇怪,便用刀把葫芦切开一看,呀!有个小女孩端坐在葫芦中,红红的脸蛋,圆嘟嘟的小嘴,很是惹人喜爱。姜家老婆婆一看,喜欢的不得了,一把抱起来说:“这孩子就给我吧!”可是孟老汉无儿无女,非要不可,两家争执起来,一时间不可开交。到后来,只好请村里的长者来断。长者说:“你们两家已约定葫芦一家一半,那么这葫芦里的孩子就

算你们两家合养吧。”于是小姑娘便成了姜孟两家的掌上明珠,因孟老汉无儿无女,便住在了孟家,取名孟姜女。斗转星移,日月如梭,孟姜女一天天地长大了,她心灵手巧,聪明伶俐,美丽异常,织起布来比织女,唱起歌来赛黄莺,孟老汉爱如珍宝。 这一天,孟姜女做完针线,到后花园去散心。园中荷花盛开,池水如碧,忽然一对大蝴蝶落在池边的荷叶上,吸引了她的视线,她便轻手轻脚地走过去,用扇一扑,不想用力过猛,扇子一下掉在水中。孟姜女很是气恼,便挽起衣袖,探手去捞,忽听背后有动静,急忙回头一看,原来是一个年轻公子立在树下,满面风尘,精神疲惫。孟姜女急忙找来父母。

孟老汉对年轻人私进后花园,非常生气,问道:“你是什么人,怎么敢私进我的后花园?”年轻人急忙连连请罪,诉说了原委。原来这个年轻人名叫范喜良,本姑苏人氏,自幼读书,满腹文章。不想秦始皇修筑长城,到处抓壮丁,三丁抽一,五丁抽二,黎民百姓怨声载道。范喜良急忙乔装改扮逃了出来。刚才是因饥渴难耐,故到园中歇息,不想惊动了孟姜女,边说边连连告罪。

孟姜女见范喜良知书秉礼,忠厚老实,便芳心暗许。孟老汉对范喜良也很同情,便留他住了下来,孟姜女向爹爹言明心意,孟老汉非常赞成,便急忙来到前厅,对范喜良道:“你现在到处流落,也无定处,我想招你为婿,你意如何呀?”范喜良急忙离座辞道:“我乃逃亡之人,只怕日后连累小姐,婚姻之事万不敢想。”无奈孟姜女心意已决,非喜良不嫁,最后范喜良终于答应。孟老汉乐得嘴都合不上了,急忙和姜家商议挑选吉日,给他们完婚。

孟家庄有一无赖,平时喜欢拈花惹草,无所事事,多次上门求亲,孟老汉坚辞不允,他便怀恨在心,伺机报复。如今听说了范喜良之事,便偷偷地到官府去告了密,带着官兵来抓人。这时孟家还蒙在鼓里呢,他们刚刚新婚三天,仍沉浸在喜悦之中,忽然哗啦啦一声,大门被撞开了,一群官兵冲进来,不由分说,把范喜良绳捆索绑就要带走,孟姜女急忙扑上去,被官兵一把推开,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夫君被官兵带走了。 自此孟姜女日夜思君,茶不思,饭不想,忧伤不已。转眼冬天来了,大雪纷纷,姜女想丈夫修长城,天寒地冻,无衣御寒,便日夜赶着缝制棉衣,边做边唱起了自编的小曲:“月儿弯弯分外明,孟姜女丈夫筑长城,哪怕万里迢迢路,送御寒衣是浓情。” 一夜之间,做好棉衣,孟姜女千里迢迢,踏上路程。一路上跋山涉水,风餐露宿,不知饥渴,不知劳累,昼夜不停地往前赶,这一日终于来到了长城脚下。可长城下民夫数以万计,到哪里去找呢?她逢人便打听,好心的民夫告诉她,范喜良早就劳累致死,被埋在长城里筑墙了。孟姜女一听,心如刀绞,便求好心的民工引路来到了范喜良被埋葬的长城下。坐在城下,孟姜女悲愤交加:想自己千里寻夫送寒衣,尽历千难万险,到头来连丈夫的尸骨都找不到,怎不令人痛断柔肠。愈想愈悲,便向着长城昼夜痛哭,不饮不食,如啼血杜鹃,望月子规。这一哭感天动地,白云为之停步,百鸟为之噤声。直哭了三天三夜,忽听轰隆隆一阵山响,一时间地动山摇,飞沙走石,长城崩倒了八百里,这才露出范喜良的尸骨。

长城倾倒八百里,惊动了官兵,官兵上报秦始皇。秦始皇悖然大怒,下令把孟姜女抓来。等孟姜女被抓,秦始皇一见她生的貌美,便欲纳她为正宫娘娘。孟姜女说:“要我作你的娘娘,得先依我三件事:一要造长桥一座,十里长,十里阔;二要十里方山造坟墩;三要万岁披麻戴孝到我丈夫坟前亲自祭奠。”秦始皇想了想便答应了。 不几日,长桥坟墩已全都造好,秦始皇身穿麻衣,排驾起行,过长城上长桥,过了长桥来到坟前祭奠。祭毕,秦始皇便要孟姜女随他回宫。孟姜女冷笑一声道:“你昏庸残暴,害尽天下黎民,如今又害死我夫,我岂能作你的娘娘,休可妄想!”说完便怀抱丈夫遗骨,跳入了波涛汹涌的大海。一时间,浪潮滚滚,排空击岸,好像在为孟姜

女悲叹。 河北省秦皇岛山海关被后人认为是“孟姜女哭长城”之地,并在那里盖了孟姜女庙

定城砖的传说

定城砖指放置在嘉峪关西瓮城门楼后檐台上的一块砖。 相传明正德年间,有一位名叫易开占的修关工匠,精通九九算法,所有建筑,只要经他计算,用工用料十分准确和节省。监督修关的监事管不信,要他计算嘉峪关用砖数量,易开占经过详细计算后说:"需要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块砖。"监事管依言发砖,并说:"如果多出一块或少一块,都要砍掉你的头,罚众工匠劳役三年。"竣工后,只剩下一块砖,放置在西瓮城门楼后檐台上。监事管发觉后大喜,正想借此克扣易开占和众工匠的工钱,哪知易开占不慌不忙的说:"那块砖是神仙所放,是定城砖,如果搬动,城楼便会塌掉。"监事管一听,不敢再追究。从此,这块砖就一直放在原地,谁也不敢搬动。现在,此砖仍保留在嘉峪关城楼之上。冰道运石当初,修建嘉峪关城时,需要成千上万块长2米、宽0.5米、厚0.3米的石条,工匠们在黑山将石条凿好后,却人抬不起,车拉不动,且山高路远,无法运输。大伙儿边凿石条边发愁,眼看隆冬季节就要到了,石条还没有从山里运出一块,若要耽误工期,没有工钱是小,这脑袋可就难保了。大家正在长嘘短叹,这时,忽然山顶一声闷雷,从白云中飘下一幅锦绸,众工匠赶紧接住,只见上面若隐若现有几行字,大家看后恍然大悟,按其行事。等到冬季到来后,众人从山上往关城修一条路,在路面上泼水,让其结成一条冰道,然后把石条放在冰道上滑行运输,结果非常顺利的把石条运到了嘉峪关城下,不但没有延误工期,反而节省了不少工期。众工匠为了感谢上苍的护佑,在关城附近修建庙宇,供奉神位,并成为工匠出师后必须参拜的地方。

山羊驮砖

嘉峪关城,城墙高9米,还要在城墙之上修建数十座大小不同的楼阁和众多的垛墙,用砖数量之大是非常惊人的,当时,施工条件很差,没有吊运设备,全靠人工搬运。而当时修关城所用的砖,都是在40里以外的地方烧制而成。砖烧好后,用牛车拉到关城之下,再用人工往上背。由于城高,唯一能上下的马道坡度大,上下很困难,尽管派了许多人往城墙上背砖,个个累得要死,但背上去的砖却仍然供不应求,工程进展受到了严重影响。一天,一个放羊的孩子来到这里放羊玩耍,看到这个情景,灵机一动,解下腰带,两头各捆上一块砖,搭在山羊身上,然后,用手拍一下羊背,身子轻巧的山羊,驮着砖一溜小跑就爬上了城墙。人们看了又惊又喜,纷纷仿效,大量的砖头很快就运上了城墙。

击石燕鸣

相传,古时有一对燕子筑巢于嘉峪关柔远门内。一日清早,两燕飞出关,日暮时,雌燕先飞回来,等到雄燕飞回,关门已闭,不能入关,遂悲鸣触墙而死,为此雌燕悲痛欲绝,不时发出"啾啾"燕鸣声,一直悲鸣到死。死后其灵不散,每到有人以石击墙,就发出"啾啾"燕鸣声,向人倾诉。古时,人们把在嘉峪关内能听到燕鸣声视为吉祥之声,将军出关征战时,夫人就击墙祈祝,后来发展到将士出关前,带着眷属子女,一起到墙角击墙祈祝,以至于形成一种风俗。

万年灰与燕京城

人们都说,是秦始皇最早修的万里长城。其实开始的长城并不是他修的。早在秦始皇之前的春秋战国时,有个燕王,他的国土小、兵马少、力量弱,随时都有被邻国吃掉的危险。为了保住国土,燕王就征用了民夫,在他的国土边界山顶上筑起高高的城墙,以防外敌入侵。 因为那时还没有石灰,他筑的城墙,石、砖都是用泥抹的。为了抢时间,早日修好城墙,他下令冬天也不停工。天冷,和泥得用热水,因此,民

夫们就把大铁锅抬到工地上,用三块石头支起来,添柴烧开水。天长日久,铁锅被烧了个大窟窿,满锅的水全漏光了;把锅下的火浇灭了。可民夫们也意外地发现,水洒在支锅的石头上,热石头遇到水就炸开了,炸出许多白面面,民夫们瞅着、想着,好生奇怪。有个人把这白面面用水和和,觉得比泥还滋润,还有粘性,就把它抹在石条和砖缝里。 第二天,民夫们发现,用这白面面抹的石条和砖缝,要比用泥抹的结实的多。燕国人得到了启发,从此,就烧石灰,来抹城墙缝。 后来,秦始皇统一了中国,为了保住他的皇上宝座,也仿照燕王的办法兴工修起了万里长城。动工时,他下了一道旨令,让原来的燕国人包揽烧石灰的活儿。因此,那时修长城所用的百灰,全是燕国人烧的。长城修到哪儿,就在哪里山坡上烧灰,而且烧的灰质量非常好,被后人称为万年灰,意思是万年不变质。 长城修完后,别的民夫各回各地。因燕国人烧灰有功,秦始皇又拔下金银,建了个城镇,专为燕园人居住,这城镇就是现在的北京。因此,那时北京叫燕京,燕国人烧灰用过石头的山统称为燕山山脉。 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历时达2000多年,总长度达5千万米以上。我们今天所指的万里长城多指明代修建的长城,它西起中国西部甘肃省的嘉峪关,东到中国东北辽宁省的鸭绿江边,长635万米。它象一条矫健的巨龙,越群山,经绝壁,穿草原,跨沙漠,起伏在崇山峻岭之巅,黄河彼岸和渤海之滨。古今中外,凡到过长城的人无不惊叹它的磅礴气势、宏伟规模和艰巨工程。长城是一座稀世珍宝,也是艺术非凡的文物古迹,它象征着中华民族坚不可摧永存于世的意志和力量,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整个人类的骄傲。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约公元前220年,一统天下的秦始皇,将修建于早些时候的一些断续的防御工事连接成一个完整的防御系统,用以抵抗来自北方的侵略。在明代(公元1368~1644年),又继续加以修筑,使长城成为世界上最长的军事设施。它在文化艺术上的价值,足以与其在历史和战略上的重要性相媲美。 自然博物馆

北京自然博物馆位于首都南城中轴线上的天桥地区,背靠世界文化遗产天坛公园,面对现代化的天桥剧场, 具有特殊的文化环境。

北京自然博物馆是新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筹建的第一座大型自然历史博物馆,主要从事古生物、动物、植物和人类学等领域的标本收藏、科学研究和科学普及工作。博物馆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4,000平方米,展厅面积8,000平方米。

北京自然博物馆的馆藏标本约20余万件,其中有相当数量为国家一、二类保护的动物植物标本,还拥有一定数量的模式标本以及具有特殊意义的珍贵标本,许多标本在国内、国际上都堪称孤品,包括世界闻名的古黄河象头骨化石、长26米的巨型马门溪龙、世界上最早鸟类之一的三塔中国鸟以及完整的整窝恐龙蛋化石等。

北京自然博物馆现有四个大型基本陈列:古生物陈列(古爬行动物厅、古哺乳动物厅、生物起源和早期演化厅、(脊椎动物的繁荣厅)、植物陈列(绿色家园厅)、动物陈列(动物—人类的朋友厅,动物的奥秘厅)、人类陈列(人之由来厅)。这四个陈列构筑起一个地球上生命发生发展的全景图,并以生物进化为主线,以生物多样性为主要展示内容,向观众普及生命科学知识。

中国国家博物馆

中国国家博物馆(National Museum of China)位于北京市中心天安门广场东侧,东长安街南侧,与人民大会堂相对称布局,是一座系统展示中华民族文化历史的综合性博物馆,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之一。国博藏品数量为100余万件,集收藏、研究、展览于一身。2011年3月1日国家博物馆新馆竣工。藏品数量为100余万件,展厅数量为49个,设有“古

篇五:长城的历史及居庸关、八达岭长城。

长城的历史及居庸关、八达岭长城。

讲解顺序:

1:开场白

2:长城的历史沿革(三次高峰)

3:八达岭

4:关沟

5:居庸关及云台

6:詹天佑及京张铁路

7:结束语

(共3338字)

开场白(略)

长城是我国古代一项伟大的防御工程,它是中华文明的见证,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

中国最早修筑长城大约是在公元前7世纪前后的春秋时期。那时群雄逐鹿,狼烟并起,各个诸侯国为了抵御外族侵略纷纷修筑狼烟台(烽火台)传递军令信号,而且还在自己的城外修筑防御性能的墙,以加强对自己本国的保卫。

在秦始皇统一中原以前,共有20多个诸侯国修筑过这种防御性能的城墙。“战国七雄”中的楚国、赵国、燕国,还有齐国都相继修筑过长城。齐国修筑的长城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长城遗址中保存最多的。

秦始皇统一中原以后,中国历史上依次出现了三次修筑长城的高峰,它们分别是秦、汉、明。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国家。为了防止外族侵略,秦始皇曾派大将军蒙恬率30万军民北上修筑长城,把秦、赵、燕三国的旧长城连在一起。形成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长达7000千米的长城。

到了汉代。汉武帝刘彻,为了抵御匈奴的侵扰和保护新开发的丝绸之路。在西起新疆罗布泊,东至辽东,修筑了长达1万余千米的长城。汉代修筑的长城是中国历史上单位时间修筑长城最长的。

到了明代。大明王朝建立不久,为了防止蒙古残余势力的南侵和抵御东北女真各部族的崛起。朱元璋在建国元年,就派大将军徐达北上修筑长城,直到明朝灭亡。在大明王朝,这200多年里修筑长城,从未间断。大规模修筑就多达18次之多。形成了西起甘肃嘉峪关,东至辽宁鸭绿江边的虎山,全长7000多千米的明代长城。

明代在长城沿线设立了9个防备区域,设总兵,称“九边九镇”,它们分别是辽东镇、薊州镇、宣府镇、大同镇、山西镇、延绥镇、宁夏镇、固原镇、甘肃镇。加上后来北京段的昌平镇和真保镇。形成“九边十一镇”的防御体系。

现在我们能看到的明长城经过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它们分别是辽宁、河北、北京、天津、山西、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长城在中国有很多段,如有山海关长城、嘉峪关长城。北京段的长城有司马台、慕田峪、金山岭长城等,那我今天主要介绍的是北京段八达岭长城。

八达岭长城位于北京的延庆县,地处关沟的最北端。从这里往北可到延庆、赤诚;往南可到昌平、北京城;往西到大同、张家口;往东到永宁、密云,四通八达,所以叫八达岭。

八达岭长城由关城、墙体、敌台、烽火台、排洪沟等一系列的建筑设施构成。那接下来我分别介绍一下:

关城建于明朝中期,呈不规则四方形。因地势而建,所以并不是正南正北的。东西各开一座城门,四周围以城墙,形成了一个瓮城的形制。面积有5000平方米,东西城门间距是约64米。东边城门上写“居庸外镇”;西边城门上写“北门锁钥”。关城内墩台高大,关城入口处南侧有一门明崇祯年间铸造的大炮“神威大将军”。

关城与长城墙体相连,墙体平均高7.8米。横切面成梯字形,下宽上窄。墙基处平均宽

6.5米,墙顶处平均宽5.8米。可容10人并进5马并骑。

墙体内是黄土夯筑,外面包砌的花岗岩条石城砖。

墙体内侧每隔不远处,修建有一个登城用的券门。用石质台阶与墙顶相连,当时戍边的战士就是从这里上下长城的。

墙顶两侧砌有高低不同城墙,内侧较低,高约1米左右,叫宇墙或者称作女儿墙。外侧是齿轮状的垛墙或者叫雉堞,高约2米,上有望孔,下有射孔。

墙顶上还设有排水沟和吐水嘴。吐水嘴做成长长的石槽伸出墙外,以防止雨水冲刷墙体。从这个细微之处,就可以看出古代工匠建筑工程品质之细;墙面严丝合缝,杂草难生,说明建筑工艺水平之高。

与墙体相连在同一平面上的平台,叫墙台,又叫马面。它的作用是一个小操场。用于士兵们习武、操练。打仗时士兵可以在平台上巡逻,或者在平台上和敌人进行肉搏战,停战期间还可以在平台上搭建临时的帐篷,供士兵休息。

与墙体相连,高出墙体的是敌台。这里要说明一个误区,很多人认为长城上一个一个相连的小房子状的城楼是烽火台。其实不是,它们是敌台。敌台四面开有望孔和箭窗,远处望去就像是一个碉堡。里面隔成回字形、工字型、日字型不同的隔断,用券室相连。分别用于士兵居住,粮草存放,武器弹药等战略物资的贮备,以便打仗之用。

烽火台是在长城墙体外侧,独立建筑在山顶处或在长城的拐角处的攻防设施。古时用于传递信号,白天点烟叫烽,夜晚点火叫燧。一旦有敌人来袭,烽火台上便点燃烽燧报信。在天气晴好,能见度高的白天。燃起的狼烟在几公里外,清晰可见。这可是在当时没有电话、传真机等现代通信设备的情况下,战略情报传递最快,战略意图表达最清晰的一种通信手段。

使用烽燧传递信号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出现,汉代形成制度,到了明朝长城各段用烽燧传递军事情报就已经非常普遍了。明代历史上有明确记载,如果敌人人数在百人以上燃一烟点一炮;五百人两烟两炮;千人三烟三炮;五千人四烟四炮;万人五烟五炮。

古代打仗时,长城沿线驻扎着士兵。兵力分配是每一个敌台设1个台长,管60名士兵。60名士兵分成两队,30人守台;30人守长城的垛口。每5个人一组,每个组还设有1个小组长。根据地势的陡缓,按照城垛的排列,一般缓坡处的城垛配置4至5名士兵,较陡处配2至3名士兵,最陡处配1名士兵。

长城上还得配有士兵1个月的口粮,武器,淡水等战略物资。古代打仗的武器,现在看来比较落后。可在当时还算比较先进,如佛郎机火炮、铁铳(炮管状的射击火器)、弓箭、

礌石(大块石头)、火药、木棒、号旗、锣鼓等。根据战况和士兵人数的不同,战略物资配备相应增减。

八达岭修筑在一条长长的沟壑的最北端,两山加一沟,如此重要的交通要道,向来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那在古代战争中八达岭的重要性,就无需在赘述了。

这条沟壑有四道关,南口、居庸关、上关和八达岭。全长约20千米,古时叫关沟,现在已经修成八达岭高速公路了。

关沟两侧有七十二景,如仙人枕、点将台、拴马桩、五郎像、望京台、白凤冢等。但最有名的是列入燕京八景名录里的“居庸叠翠”。

居庸关一带峰峦叠嶂、林木葱郁、山花烂漫,乾隆皇帝曾御笔提写“居庸叠翠”,刻成碑立于关城东南侧。

那居庸关被现在人称为“天下第一雄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吕氏春秋》中记载“天下九塞,居庸其一”。距今至少有2500年的历史。可见秦始皇统一六国时,“居庸要塞”就已经存在,归燕国管理。到了明朝,明长城北京段又有“内三关”,紫荆关、倒马关和居庸关。居庸关又是其中之一。被称为“绝险”。

居庸关长城是后修的。可在这里有一座云台,是元代遗物。云台用汉白玉砌筑,下大上小,台顶面积310平方米。台上原有三座覆钵式藏传佛塔,但后来毁于战火。云台上的雕饰是藏传佛教的图案与文字。藏传佛教图像有券门四角雕的金刚杵,券门面雕刻的6种动物形象组成的法相装饰。券洞顶部正中平面雕刻5个曼荼罗,券洞顶部斜面两侧雕十方佛,十方佛之间雕千佛,券洞四边雕四大天王,共有佛教造像2215尊。这些雕刻全部都是元代艺术精品。雕刻的文字分布在券门两侧墙壁上, 内容分别是用梵文、藏文、八思巴蒙文、西夏文、维吾尔文和汉文6种文字镌刻的陀罗尼心经、十字密言和造塔功德记等。这6种文字是研究我国古代文字的重要资料。因此云台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

与关沟平行的还有一条铁路,叫京张铁路,是由清末爱国主义工程师詹天佑主持修建的。我们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第一条铁路。1905年开工,1909年建成,同年10月通车,全长200多千米。八达岭地区地势复杂,技术难点多,詹天佑设计了人字型铁路,成功解决了火车转弯的难题,并且还打通了一条长达1091米的隧道。这在当时的外国人眼中堪称奇迹。现在在青龙桥火车站树立的铜像就是詹天佑,而且还立有纪念碑,建造了詹天佑纪念馆。

长城是中国悠久历史的见证。工程之巨大,耗时之长,动用工匠之多,在世界史上都堪称奇迹。在那个没有机械和现代起重设备的年代,中国人能自己修筑这样一条绵延万里的长征,真可称得上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在中国建筑史上留下了璀璨的一页。

长城在历史上一直被称作是防御性能的墙,我看不然。长城真正起到的作用应该是把农业和畜牧业彻底分开,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民族与民族间的贸易、文化等诸多方面的交流。是民族融合的纽带。同时保护了亚欧大陆桥,尤其是丝绸之路,让东西方的古老文明能够很好的连接在了一起。

那今天的长城是世界文化遗产,中外游客到北京的必游之地。长城就给您介绍到这里,谢谢。

结束语(略)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