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小学作文 > 教育资讯

人生旅途中,我们有时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23:21:52 小学作文
人生旅途中,我们有时小学作文

篇一:南通三模作文评分细则

南通市2015届高三第三次调研测试

作 文 评 分 细 则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人生旅途中,我们有时会觉得无家可归。但人性的可贵之处在于追求永恒的归宿,这种归宿常常隐藏在人的灵魂深处。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一、审题与立意

1.对“材料作文”的认识:材料是多义的,角度、立意有多种。但考生在“自选”“自定”时不能超越“材料”能指、所指的“固定范围”,不能任意发挥、无边无际。

2.对本次作文材料的理解:材料为两句话,前一句指出“无家可归”的人生现象,后一句强调追求人生归宿的可贵;如将前后句联系起来看,根据材料作文审题的整体性原则,第一句话中“家”和第二句的“人生归宿”的内涵更为明确,即“精神家园”。整则材料的中心非常明确,即寻找精神家园,让心灵获得慰藉、安顿。

人在困境、彷徨状态中,甚至在安逸状态中,都有可能出现灵魂的空虚、茫然,人的意志会变得消沉,精神会变得萎靡。如何振奋精神、提升斗志?唯有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古往今来,各个领域的杰出人物之所以杰出,并不仅仅因为他们在各自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或地位,而是因为他们足够清醒,能够在困境、彷徨状态中探求自己的精神家园,并为之而奋斗。即便在当今的安逸状态中,在追求物质文明的同时,明智的人也会有着寻求精神家园的深思和举动,力避精神的茫然、颓废。一个人如此,一个民族更是如此。

3.本次作文材料的立意:作文材料从人性的角度命题,但写作时可化抽象为具体。既可写个体人生追寻“精神家园”,也可从“乡村”“文化”“艺术”“民族”等大的角度入手,联系其领域的某个方面,紧扣追求“精神家园”这一核心概念,深入剖析或生动描述,表现某种特定的价值追求,展现正能量。

需要注意的是,材料为结论句,考生的作文不能仅证明此结论的正确,须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情感体验、理性认知,力求在新颖和独特上下功夫,在细腻中挖掘真情,在思辨中显现灼见。

二、判 分

1.判分原则:作文阅卷要公正公平;坚持内容与形式统一的原则,注重考查考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能力,要从切题、立意、选材、结构、文体等写作基本能力和语文素养诸方面进行全面衡量,综合量分。 符合文体要求,指符合考生选定文体的要求。须注意的是,若出现具有个性化文体样式的作文,如杂文、剧本、.....

故事新编等,只要运用恰当,要敢打高分。

2.判分等级:一类63~70;二类56~62; 三类49~55;四类42~48;五类28~41;六类27分以下。

3.几点说明

【立意】

①立意偏差,但未完全偏,勉强符合题意,原则上定为四类卷;若语言功夫好,可适度上浮。

②立意从材料的某一词语或某一句话而来,断章取义,偏离材料基本含义。尽管立意不准确,但语言功夫尚可,此类作文原则上定为四类卷及以下。

③立意与和行文完全与材料无关,此类作文定为五类卷及以下。

【文体】

记叙类文章要形象鲜明、感情真挚,切忌平淡叙事;议论类文章言之有据、辩之有理,切忌泛泛而谈。对于体

裁创新,立意准确,语言精当,可适当提高一档,以适应2015年江苏《高考说明(语文)》的要求。

【其他】

①作文评分应坚持兼顾“语文素养”。凡词汇贫乏、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者,凡前言不搭后语、逻辑思路混乱者,凡书写潦草、错别字、病句较多者,一律下浮一个档次;严重者直接判入六类卷。

②如作文达到三基本:立意基本准确,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就应该在48分以上判分。以充分肯定的态度正确对待学生作文,有利于在最后阶段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③对有特色的作文,如文体创新、见解独特、立意新颖、富有生活情趣等,应勇于打高分,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甚至创作的积极性。

④文体模糊不明,最高不超过41分;文体不伦不类,且语文素养较差者,视为六类卷。

4.个案处理 ①确认抄袭,其中有三分之二以上的篇幅与原作相同,最高不超过20分;内容基本相同的,最高不超过10分。 ②写成诗歌的,一律提交阅卷组长处理。

③完篇而字数不足,正常评分之后,再扣字数不足分,每少50字扣1分,扣满三分为止;明显未完篇的文章,视篇幅和内容的实际情况而定,但最高分不能超过46分。(不满100字,0~5分;200字左右,6~10分;300字左右,11~20分;400字左右,21~30分;500字左右,31~40分;600字左右,41~46分);未完篇的文章不再扣字数不足分。

④游戏考试、游戏人生、语言格调很低的“问题卷”,最高不超过40分;凡思想感情庸俗低下,即使切题,最高不超过20分;如果内容恶俗不堪,最高不超过10分。

⑤卷面、错别字扣分,每错(别)一字扣1分,扣满5分为止。

⑥缺作文题,扣2分。

三、标杆文

晚晴小筑

黛瓦白墙浸润在微醺的霞光中,眼角眉梢都是沉静安宁的韵味。

一座泛着古韵的馆舍,便是木心先生的纪念馆了。

文学馆内整齐铺开的稿纸上——字迹清俊,翩雅优美,像一只只灵蝶,载着先生永不停息的脚步,追寻先生灵魂深处永恒的归宿——艺术之归宿,生命之归宿。

细细数完,先生从文革狱中带出的稿纸只有六十六张。

现在想来,狱中的十八个月中,最残忍的不是潮湿冰冷的牢房,不是如牲畜般的吃食,而是对先生精神的折磨。这是让人易在精神上彷徨迷失、觉得无家可归的摧残,比身体的折磨更加恐怖,文革狱中崩溃的知识分子不在少数。

所幸的是,先生因着灵魂深处对艺术的追求清醒了过来。在本该写交代材料的白纸上用诗意的语言勾勒一幅幅美好的图景,用白纸画就的黑白琴键弹奏着心中流淌已久的萧邦与莫扎特。原本彷徨迷失,无家可归的心灵,在艺术的美感中找到了归宿,寻到了生命价值之所在。

先生在苦难中明白灵魂深处隐藏的归宿,即在艺术中获得生命的美感与满足感,即在追求艺术中实现生命的价值。

乔伊斯说:“流亡,是我的美学。”而先生只说:“美学,是我的流亡。”于是出狱后的八十年代,先生与陈丹青等人同赴纽约深造。先生在彼开设美学讲堂,五年讲学,并写下《文学回忆》,后成为散文被美国知名大学收录教材的中国第一人。

“我本该放手,可我从未停止痴缠。”先生笔耕不辍、从未停止艺术追求的执念,是一种艺术家们对追求永恒归宿的执念,其本质是渴望在艺术中实现短暂生命的永恒价值,寻找灵魂深处的艺术之归宿,生命之归宿。相比之下,现下许多灵魂彷徨,那些因现实冰冷而觉得无家可归的人,更应该多思考灵魂的归宿在何处,而非漫无目的只知汲汲营世。

凉意顺着领口探入,晚风穿过木制的窗吹开凌乱的思绪,再低头,清俊的字迹也带上了些永恒的意义,肉体不再,其文字却永传后世。

我仰望馆中先生黑白的肖像,心生敬意之时,亦在思考我灵魂的归宿。

[点评]本文以木心先生的经历为线索,紧扣精神家园主题,以木心先生的经历和言说诠释人生归宿,以作者参观木心纪念馆的内心感想作结,给人以启迪。文章结构精巧,语言灵动,感情真挚。故判为一类上,70分。

身处茅屋心有歌

我很喜欢周国平先生的一句话:“富人用金钱为自己的肉体铸造了金碧辉煌的家园,然而他们的灵魂却无处安放。”

此言得之。真正的家园绝不是雄伟壮观的建筑,而是灵魂的栖息所。漂泊在外的游客会无家可归,而心有永恒归宿的人却绝不会迷路。

犹记留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杜甫,贬至远地,背井离乡,贫困潦倒,算得上是无家可归了。然而在秋雨凄迷、狂风肆虐中,他却嘶吼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灵魂之声,他的追求,便是那“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高尚情操,肩担天下,心系苍生。身处茅屋心有歌,唱出灵魂深处的声音,唱出追求一世的壮志,穿越千年依旧回声不绝。即使他被贬至天涯海角,他的灵魂早已扎根于历史的书页,寄托一位伟大的诗人对苍生的鞠躬尽瘁,虽死而不已,这便是他永恒的归宿,灵魂的家园。颠沛流离乱不了他生命的脚步,他像巨人,守护在心灵的净土。

不由得感慨,心有追求,才能坚定向前。灵魂得以安放,脚步才不会迷茫。无处可居,便四海为家。秉守一方心灵净土,才是人类应有的追求。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苏轼便是这样。居住的处所终究是肉体的巢穴,斗转星移、时变世迁,终有一日华为土灰。而苏轼内心坚守的纯净、淡泊、雅致、随遇而安却成了他永恒的庇护所,无坚不摧,直至永远,那便是灵魂的力量,是人性的家,始终驻足在你的内心,指引你坦然应对人生百事。一个人确实应该有这样的追求。灵魂的操守会让你永远不会忘记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你永远都不会孤独。正如叹息“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的文天祥,辗转流离,何谈家园?他又疾呼“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报国献身的感人情怀便是他整个生命的追求。纵他滩头漂泊,洋里流浪,初心不变,他依旧有处停泊,有所栖息。万古留名,化为永恒。

纵使身处茅屋,也可高歌无畏。心有追求,才可让灵魂安身立命。泥砖终会腐朽,心灵的家园却永恒不变,红尘掀起巨浪,也污浊不了你的本心。

[点评]本文以杜甫、苏轼、文天祥的生活际遇和人生感叹揭示他们对精神家园的理解,既关乎现实的家园,又联系精神的家园,构思巧妙,不落窠臼。语言凝练而又兼具抒情意味,显示作者的文化底蕴。但文中对杜甫的叙述、评价不够贴切,故判为一类中,66分。

故乡?故乡人

故乡,一个曾让我无数次心动的词。可如今踏上这故土,望着眼前景,我茫然而无所适从,似无家可归的游子木讷地站在曾松软的泥土上。

风吹打着我的脸,我的思绪被拉回从前。记忆中,耳边不时传来故乡人的吆喝声,即使是烈日高照仍不曾止息片刻。他们的微笑与汗水在阳光下散发着无尽的光芒。每至日中,我总爱跑到河边,与三五头水牛嬉戏玩耍。它们有着灵动的大眼睛,常载着我游来游去。它们摇动我的衣角一缕。时而潜入水中,时而浮出水面与我逗乐。夜未深,母亲便邀请三五邻居,在家前摆上八仙桌,共进晚餐。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享“灯下草虫鸣”的宁静安逸,吟“风吹稻花香”的甜美歌谣,饮一壶“寻常百姓家”的清酒,道一天丰富生活的多姿。记忆中,仿佛故乡就是故乡人永恒的归宿,故乡在,家,便是在的了。

“吧嗒——”一滴雨水滑过我的脸庞,将我拉回现实。我望着面前的四亩三分地被重重的高楼环绕,望着远处升起的不是炊烟袅袅而是浓烟阵阵,望着老家的巷口人影稀疏,墙上的瓦片片斑驳,我的心揪得硬生生地疼。你们,我那熟悉的故乡人,你们哪里去了?我那熟悉的故乡,也许再也不在了。抬起头,一位老人坐在家门口,空洞地望着远方。

我不忍心在踏入故乡深处,我似无家可归的的孩子,在漫无边际的世界渴求灵魂的归宿。

照例又是过年,我随着母亲再回到这片土地。一大早,我便被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吵醒。推窗望去,只见原本冷清的故乡路上是无数探亲回乡的故乡人。他们西装革履,穿着时尚,可脸上的笑容又透着一丝淳朴,一丝厚重。久违的爽朗笑声又传入耳。天还是那样的蓝。

我偷过薄薄的雾气,又看见高耸入云的摩天大厦,我看见平整笔直的水泥路旁的花团锦簇,不禁思绪万千。 是呀,我的故乡人不是忘记这美好的故乡,他们或政界精英、商界大亨,或硕士博导,满腹诗书,或历经苦难,仍未成就。可人这一生的旅途中,定音定调定位,前途充满未知数。你或许会无家可归,可故乡的烙印却像纹身的花纹,一辈子难以磨灭。我亲爱的故乡人,并不是忘记故乡,他们将故乡藏在心中最柔软的角落里,用一颗奋斗创业,闯荡世界的追求的心,将故乡建设得更加美好!

故乡,一个让故乡人无数次心动的词……

我看见那坐在家门口的老人笑得那样欣慰,那样甜。

[点评]本文由回忆从前故乡温馨动人的情景而生对现实故乡的失望,再到过年时看到故乡人对故乡的热爱,从而悟出故乡人“将故乡藏在心中最柔软的角落”,超越了为失去故乡而伤感的泛泛之作,立意昂扬。前后文虽有生活情形的对比,但涉及“永恒的归宿”笔墨过少。故判为二类中59分。

永恒的归宿

佛说:“勘破、自在、放下。”

人生旅途中,我们总是马不停蹄地奔往下一个目的地。滚滚红尘中,多少人为名,奔波劳累;为利,辗转反侧。一念起,风生水起;一念落,万劫不复。在追逐名利的路途上,我们似流浪儿一般,一直在路上,觉得无家可归。

勘破这繁华的虚幻,自在地去追寻,放下名与利的浮华。淡泊,往往是人们灵魂深处永恒的归宿。

沿着遍布苔藓的阶梯,拾级而上。映入眼帘的青青草色,与几竿修竹相互映衬。没有富丽唐皇的装饰,没有歌舞升平的欢闹,有的只是那一间陋室,那一架未经修饰的古琴与几本经书。出身于书香门第的他,在官场沉浮,便贬后毅然放下过往的浮华名利,没有丝竹乱耳,亦没有案牍劳形,有的只是与挚友的畅聊,闲情时的几曲琴音和抄写佛经。在无数人历经起伏后依旧决定奋不顾身地追逐时,刘禹锡,他勘破、自在、放下,用淡泊宁静为自己搭建了灵魂深处永恒的归宿,便得“惟吾德馨”经久不息地弥散开来。

南山的轮廓在云雾缭绕下若隐若现。山脚下的那户人家,炊烟袅袅。陶渊明,一生几仕几隐,最终他放弃了一切的荣华富贵。在南山的脚下,筑起道道篱笆,庭前把酒,采菊东篱。闲来无事之时,对月吟诵几首诗。没有了官场的尔虞我诈,没有了官员的阿谀奉承,一个人赏尽南山美景,对山林间鸟雀对话,对清风明月对饮,与菊共赏秋

色。陶渊明,他勘破、自在、放下,抛弃了富贵名利,用淡泊闲适为自己筑造了灵魂深处永恒的归宿,让“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流传后世。

加西亚?马尔克斯曾说:“这世上所有的灿烂,终究都要用寂寞来偿还。”

天地沙鸥,我们微若介子。

每个人都无法逃脱这个浮士绘世界所带给我们的繁华与绚丽。我们在这条路上永不停歇地追逐,遗忘了归宿,觉得无家可归的无依无靠无着落。但人性的可贵之处便在于追求永恒的归宿。

深藏于灵魂深处的那份淡泊,那份闲适,那愿意抛掷名与利的勘破、自在与放下,便是心中永恒的归宿。

[点评]本文紧扣佛家“勘破、自在、放下”的信条,运用抒情化的语言,结合刘禹锡和陶渊明的人生境况阐述了自己对人生归宿的理解,主张用“淡泊宁静”筑造灵魂深处永恒的归宿。但刘禹锡和陶渊明的用例无本质区别,有罗列之嫌,且对佛家语欠必要的阐释。故判为二类中60分。

吾心安处是“故乡”

倦鸟归林,落日归山,人生路上的我们该如何安臵迷惘的自我?不如静心凝神,回到灵魂深处,吾心安处,即是“故乡。”

行走在人生路上,两旁的灯红酒绿,缭乱人眼;遍生的荆棘,阻绊脚步。渐渐地,我们迷失自我,头晕眼花,兜兜转转,又回到了原点。前进的道路曲折回环,好似一个迷宫,在我们的迷惘前进中,扰乱头脑,将一切如麻绳一般扭曲扯结,将疲惫的我们如困兽般束缚,再难逃离这苦海。

这时,应静下心来,回到灵魂深处,找到内心的归宿,将浮躁迷惘的头脑唤醒,坚守着本心,重新整理自己,目标明确,一往无前。

马尔克斯,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他将魔幻的虚无繁华结以坚锐的现实,构建出心中的理想王国。他没有因繁华的虚无世界迷失自我,坚守着心中的那份信念,驾着现实的风帆,将魔幻现实主义传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吾心归处,既是归宿。找到内心的归宿,便是为人生定下了目标。行走在人生路上,既已有了目的地,便无所谓风雨,无所谓迷乱。任他世事烦忧,我自是朝着归宿前进。

既然有了远方,那便风雨兼程。风雨之中,柏拉图奋步疾走,奔向心中的“理想国”。钱钟书挑灯夜战,书写下国学新的篇章。

外界的风雨,纵然再大,在既定的心湖中亦是波澜不兴。世事浮沉波上舟。静心、凝神,任他世事烦扰,心台亦一尘不染。心中只有那一个目标,不因外物的影响而有所改变。

既已确定了归宿,那便不要轻易改变,保持灵魂的安宁平和才能给前进中的身躯以更好的指引。正如弘一法师所说:“宁静止水以居心”,心如止水,才能更好地映照出现实,风雨之中,指路的明灯才会经久不灭。“非宁静无以致远。”持一颗宁静的心,去涵养疲惫的身躯,让迷惘中的头脑得以清醒。

静心,凝神,迷惘之时,回到内心,坚定信念,持内心本真,一往无前,吾心安处,即是“故乡”,获得永恒的安宁,达到理想的境地。

[点评]本文结构清晰,语言凝练,扣住题意陈述回到灵魂深处的观点,强调找到内心的归宿便是为人生定下了目标,但并未涉及人生归宿的实质。虽提出为人生定下了目标,要风雨兼程,不要轻易改变,但有套话之嫌。故判为三类中53分。

篇二:人生旅途中,我们有时会觉得无家可归(一)

作文(7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人生旅途中,我们有时会觉得无家可归。但人性的可贵之处在于追求永恒的归宿,这种归宿常 常隐藏在人的灵魂深处。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 套作,不得抄袭。

灵魂未灭,音乐永生(65分)

晚晴小筑

作者:沈卉 70分

黛瓦白墙浸润在微醺的霞光中,眼角眉梢都是沉静安宁的韵味。

一座泛着古韵的馆舍,便是木心先生的纪念馆了。 文学馆内整齐铺开的墙纸上——字迹清俊,翩雅优美,像一只只灵碟,载着先生永不停息的脚步,追寻先生灵魂深处永恒的归宿--艺术之归宿,生命之归宿!

细细数数,先生从文革狱中带出的稿纸我只有六十六张。 现在想来,在狱中的十八个月中,最残忍的不是潮湿冰冷的牢房,不是如牲畜般的吃食,而是对先生精神的折磨。这是让人在精神上彷徨迷失,觉得无家可归的摧残,比身体的折磨更加恐怖。文革狱中崩溃的知识分子不在少数。

所幸的是,先生回看灵魂深处对艺术的追求清醒了过来。在本该写交代材料的白纸上用诗意的语句勾勒一幅幅没好的图景,用白纸花酒的黑白琴键弹奏着心中流淌已久的肖邦与莫扎特。原本彷徨迷茫,无家可归的忠灵,在艺术的美感中找到了归宿,寻到了生命价值之所在。

先生在苦难中明白灵魂深处隐藏的归宿,即在艺术中获得生命的美感与满足感, 即在追求艺术中实现生命的价值。

乔伊斯说,“流亡,是我的美学”,而先生只说,“美学是我的流亡”;浴室出狱后的八十年代,先生与陈丹青等又同赴纽约深造。先生在彼开设美学讲堂,五年讲学,并写下《文学回忆录》。后成为散文被美国知名大学收录教材的中国第一人。

“我本该放手,可我从未停止痴缠”,先生笔耕不辍,从未停止艺术追求这是一种艺术家对追求永恒归宿的执念。其本质是渴望在艺术中实现短暂生命的永恒价值,寻找灵魂深处的艺术之归宿,生命之归宿。相比之下,眼下许多灵魂彷徨,那些因现实冰冷而觉得无家可归的人,更应该多思考灵魂的归宿在何处,而非漫无目的的只知汲汲营世。

凉意顺着领口深入,晚风袭过木质的窗,吹乱凌乱的思绪,再低头,清俊的字迹也带上了些永恒的意义,肉体不再,其文字却永传后世。

我仰望馆中先生黑白的肖像,心生敬意之时,亦在思考我灵魂的归宿。

木心,1927年生于浙江桐乡乌镇东栅。本名孙璞,字仰中,号牧心,笔名木心。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1982年定居纽约。2011年12月21日3时逝世于故乡乌镇,享年84岁。

中国当代文学大师、画家,在台湾和纽约华人圈被视为深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英和传奇人物。出版多部著作。

径山之行

作者:袁媛 63分

时光如水自梦里流泻而过,白云蓬勃留下碧痕浅波……

那年盛夏的太阳是帕瓦罗蒂的太阳,沐浴着娇慵柔情的阳光,一家人,从古荡坐车到余杭,前往径山山顶的万寿禅寺进香,一程又一程的野风吟诵着我们轻快愉悦的背影。

径山是天目山的余脉,我们一行人在山间徐行。山道两旁层叠的红松林依次向我们走来,仿佛大山的眼睛含情脉脉地望着我们,探索千年径山永恒的秘密。

缓缓穿行在清凉惬意的山间,红松枝在脚下“喳喳”作响,我静伫立于一片红松林前,亿起《径山志》中记载,这片红松林已有千年的历史。我伸出温柔的手掌轻抚这一红松枝,仿佛千年流淌的血液涌动其中,让人不禁想到生命的无穷,精神的永恒。

掩卷沉思,人生旅途中,我们有时会觉得无家可归,无法寄托生命的精妙之处。在纷扰的物质生活中劳心累心,渴望享受着静静欣赏一片红松林的生命境界,以寄寓内心真实的情惑。

行至半山腰,随众人一起在万寿阁休憩。目光相逢处,阁中一位师傅正在为游客沏一壶径山自产的径山茶,只见他轻捻一撮撮茶叶,一点点将茶壶填满,随着热水的涌入,茶叶在壶中飞速旋转。捧上一盏温暖可人的茶,细看着茶叶在这青黄古韵的茶杯中浮浮沉沉,仿佛袅袅飘出一条古朴丝绸的苍翠味道。轻呷一口,满口清新淡雅,舒怀惬意。

欣赏着茶叶的沉沉浮浮,不禁想到古人对茶的执着喜爱。从茶中品悟人生,从茶中明白许多精神意义,发掘灵魂的深深处。东坡爱吃茶,在茶中寄寓他的前半生遭遇感慨,却又是在茶中寻找到内在的精神追求,从而能够超然放达。

走出万寿阁,父亲拾起一枚精致的红松放于我手中。我于掌内托起细看:青褐色的松子,沿着整齐的纹路,朝着同一方向旋开,在顶端聚成玫瑰一般的形态。轻嗅,仿佛觉然闻着四季的气息,生命的芬芳,内在的饱满与活力。

重遇红松林时,我引颈仰望,削直的红松直插云霄,追求着伟大的灵魂高度,也许它从不孤独于生命旅途。

远远地听见山顶始建于唐朝的万寿禅寺的钟声传来,“咚嗡——咚嗡——咚嗡——”,那空灵寂寥的钟声,让我想起了“大音希声”的境界,仿佛来自千年以前,呼应着径山的静谧永恒。古时仁者常以山自喻,正像着他们追求伟岸博大的胸襟,在经纬着的宇宙中找到自身永恒的归宿,获得精神上的饱满充实。

孙犁在《书衣文斋》中道出:“四月初晴,暖光满堂,平凡岁月而已,甚远。”我望着天边渐行渐明的晨曦,体会着径山“平凡岁月”中精神归宿的哲思,甚远。

灵魂深处的时光

作者:於文 63分

我想沿着一路乡情的鸿爪回家,回到的不是一个有具体地址的空间,而是一段不知何时起始何时终结的(阳)时光。

那段时光是一种时时都会发作的相思病,藏在灵魂深处。

那时,我光着脚,裸着膀子,轻轻松松就能爬上老家院子里那棵上了年纪的白果树。月光泻在庭院里就如一段段华美的流苏,墙角的栀子花自顾自得的开放了,那香味把小猫小狗熏得醉意十足,跌跌撞撞晃入梦中。我在树上,悠闲地瞅着天上熠熠生辉的星辰而忘记了烦恼。远处传来的稻花香里,传来蛙声一片,我总认为那是乡村故事里最辗转的乐曲。

那时,我呆在爷爷的水稻田旁,偶尔兴起,就撒了欢地在田埂上乱跑,吓得田埂上的青蛙一个接一个地跃入了水中。从东边的芦苇荡里扯下一支芦苇来,让爷爷帮我把两边的叶片砍去,把一头削尖,做成一把电视里才有的绝世宝剑。我用这把剑把爷爷田旁的稻草人扎成了麻花,扯着嗓子朝爷爷喊:“瞧,爷爷,我把你的金毛狮王打败咯!”爷爷一边眯着眼笑,一边小声叨叨:“又得重扎个草人啦!”

卡尔维诺曾说,人总把四处流浪当做生活的意义,然而这不过是为了掩饰他至今未曾找到可以驻足的地方和驻足的时光。 幸运的是,我找到了。每当我苦于苍茫大地寻觅一处可以停泊的港湾时,关于童年关于乡村的那段时光总会从灵魂深处慢慢涌上心头。

比如每当夏季来临,燥热搅得人心绪不宁的时候,我就会想起和爷爷一起在树下纳凉的事,那时爷爷总睡在那张吱吱响的老藤椅上,轻摇蒲扇,倒上一杯米酒,给我讲那过去的故事。

比如在城市的匆匆人群中忽然迷失方向,不知归路的时候,就会想起奶奶奔走在泥泞的乡间小路上,呼唤我的小名的事。那时,无论我跑得多远多久,是迷失在交错的阡陌小路还是徘徊在茂密的树林里,奶奶总能找到我,而我总能听见奶奶的急切的呼唤声。从那时起,心里就萌发起一个坚定地信念:我永远不是无家可归的人童年的时光永远都能牢者我,找到回家的路。 童年躺在乡下的摇篮里,听着小桥流水的催眠曲,慢慢入睡。那段时光之于我,正如东北高密乡之于莫言,遥远清平湾之于史铁生,是灵魂深处的记忆,是永远的精神归宿。

篇三:2015届南通三模作文范文

南通市2015届高三第三次调研测试

作 文 评 分 细 则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人生旅途中,我们有时会觉得无家可归。但人性的可贵之处在于追求永恒的归宿,这种归宿常常隐藏在人的灵魂深处。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一、审题与立意

1.对“材料作文”的认识

材料是多义的,角度、立意有多种。但考生在“自选”“自定”时不能超越“材料”能指、所指的“固定范围”,不能任意发挥、无边无际。

2.对本次作文材料的理解

材料为两句话,前一句指出“无家可归”的人生现象,后一句强调追求人生归宿的可贵;如将前后句联系起来看,根据材料作文审题的整体性原则,第一句话中“家”和第二句的“人生归宿”的内涵更为明确,即“精神家园”。整则材料的中心非常明确,即寻找精神家园,让心灵获得慰藉、安顿。

人在困境、彷徨状态中,甚至在安逸状态中,都有可能出现灵魂的空虚、茫然,人的意志会变得消沉,精神会变得萎靡。如何振奋精神、提升斗志?唯有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古往今来,各个领域的杰出人物之所以杰出,并不仅仅因为他们在各自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或地位,而是因为他们足够清醒,能够在困境、彷徨状态中探求自己的精神家园,并为之而奋斗。即便在当今的安逸状态中,在追求物质文明的同时,明智的人也会有着寻求精神家园的深思和举动,力避精神的茫然、颓废。一个人如此,一个民族更是如此。

3.本次作文材料的立意

作文材料从人性的角度命题,但写作时可化抽象为具体。既可写个体人生追寻“精神家园”,也可从“乡村”“文化”“艺术”“民族”等大的角度入手,联系其领域的某个方面,紧扣追求“精神家园”这一核心概念,深入剖析或生动描述,表现某种特定的价值追求,展现正能量。

需要注意的是,材料为结论句,考生的作文不能仅证明此结论的正确,须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情感体验、理性认知,力求在新颖和独特上下功夫,在细腻中挖掘真情,在思辨中显现灼见。

二、判 分

1.判分原则

作文阅卷要公正公平;坚持内容与形式统一的原则,注重考查考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能力,要从切题、立意、选材、结构、文体等写作基本能力和语文素养诸方面进行全面衡量,综合量分。

符合文体要求,指符合考生选定文体的要求。须注意的是,若出现具有个性化文体样式.....

的作文,如杂文、剧本、故事新编等,只要运用恰当,要敢打高分。

2.判分等级

一类63~70;二类56~62; 三类49~55;四类42~48;五类28~41;六类27分以下。

3.几点说明

【立意】

①立意偏差,但未完全偏,勉强符合题意,原则上定为四类卷;若语言功夫好,可适度上浮。

②立意从材料的某一词语或某一句话而来,断章取义,偏离材料基本含义。尽管立意不准确,但语言功夫尚可,此类作文原则上定为四类卷及以下。

③立意与和行文完全与材料无关,此类作文定为五类卷及以下。

【文体】

记叙类文章要形象鲜明、感情真挚,切忌平淡叙事;议论类文章言之有据、辩之有理,切忌泛泛而谈。对于体裁创新,立意准确,语言精当,可适当提高一档,以适应2015年江苏《高考说明(语文)》的要求。

【其他】

①作文评分应坚持兼顾“语文素养”。凡词汇贫乏、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者,凡前言不搭后语、逻辑思路混乱者,凡书写潦草、错别字、病句较多者,一律下浮一个档次;严重者直接判入六类卷。

②如作文达到三基本:立意基本准确,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就应该在48分以上判分。以充分肯定的态度正确对待学生作文,有利于在最后阶段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③对有特色的作文,如文体创新、见解独特、立意新颖、富有生活情趣等,应勇于打高分,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甚至创作的积极性。

④文体模糊不明,最高不超过41分;文体不伦不类,且语文素养较差者,视为六类卷。

4.个案处理

①确认抄袭,其中有三分之二以上的篇幅与原作相同,最高不超过20分;内容基本相同的,最高不超过10分。

②写成诗歌的,一律提交阅卷组长处理。

③完篇而字数不足,正常评分之后,再扣字数不足分,每少50字扣1分,扣满三分为止;明显未完篇的文章,视篇幅和内容的实际情况而定,但最高分不能超过46分。(不满100字,0~5分;200字左右,6~10分;300字左右,11~20分;400字左右,21~30分;500字左右,31~40分;600字左右,41~46分);未完篇的文章不再扣字数不足分。

④游戏考试、游戏人生、语言格调很低的“问题卷”,最高不超过40分;凡思想感情庸俗低下,即使切题,最高不超过20分;如果内容恶俗不堪,最高不超过10分。

⑤卷面、错别字扣分,每错(别)一字扣1分,扣满5分为止。

⑥缺作文题,扣2分。

三、标杆文

晚晴小筑

黛瓦白墙浸润在微醺的霞光中,眼角眉梢都是沉静安宁的韵味。

一座泛着古韵的馆舍,便是木心先生的纪念馆了。

文学馆内整齐铺开的稿纸上——字迹清俊,翩雅优美,像一只只灵蝶,载着先生永不停息的脚步,追寻先生灵魂深处永恒的归宿——艺术之归宿,生命之归宿。

细细数完,先生从文革狱中带出的稿纸只有六十六张。

现在想来,狱中的十八个月中,最残忍的不是潮湿冰冷的牢房,不是如牲畜般的吃食,而是对先生精神的折磨。这是让人易在精神上彷徨迷失、觉得无家可归的摧残,比身体的折磨更加恐怖,文革狱中崩溃的知识分子不在少数。

所幸的是,先生因着灵魂深处对艺术的追求清醒了过来。在本该写交代材料的白纸上用诗意的语言勾勒一幅幅美好的图景,用白纸画就的黑白琴键弹奏着心中流淌已久的萧邦与莫扎特。原本彷徨迷失,无家可归的心灵,在艺术的美感中找到了归宿,寻到了生命价值之所在。

先生在苦难中明白灵魂深处隐藏的归宿,即在艺术中获得生命的美感与满足感,即在追求艺术中实现生命的价值。

乔伊斯说:“流亡,是我的美学。”而先生只说:“美学,是我的流亡。”于是出狱后的八十年代,先生与陈丹青等人同赴纽约深造。先生在彼开设美学讲堂,五年讲学,并写下《文学回忆》,后成为散文被美国知名大学收录教材的中国第一人。

“我本该放手,可我从未停止痴缠。”先生笔耕不辍、从未停止艺术追求的执念,是一种艺术家们对追求永恒归宿的执念,其本质是渴望在艺术中实现短暂生命的永恒价值,寻找灵魂深处的艺术之归宿,生命之归宿。相比之下,现下许多灵魂彷徨,那些因现实冰冷而觉得无家可归的人,更应该多思考灵魂的归宿在何处,而非漫无目的只知汲汲营世。

凉意顺着领口探入,晚风穿过木制的窗吹开凌乱的思绪,再低头,清俊的字迹也带上了些永恒的意义,肉体不再,其文字却永传后世。

我仰望馆中先生黑白的肖像,心生敬意之时,亦在思考我灵魂的归宿。

[点评]本文以木心先生的经历为线索,紧扣精神家园主题,以木心先生的经历和言说诠释人生归宿,以作者参观木心纪念馆的内心感想作结,给人以启迪。文章结构精巧,语言灵动,感情真挚。故判为一类上,70分。

身处茅屋心有歌

我很喜欢周国平先生的一句话:“富人用金钱为自己的肉体铸造了金碧辉煌的家园,然而他们的灵魂却无处安放。”

此言得之。真正的家园绝不是雄伟壮观的建筑,而是灵魂的栖息所。漂泊在外的游客会无家可归,而心有永恒归宿的人却绝不会迷路。

犹记留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杜甫,贬至远地,背井离乡,贫困潦倒,算得上是无家可归了。然而在秋雨凄迷、狂风肆虐中,他却嘶吼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灵魂之声,他的追求,便是那“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高尚情操,肩担天下,心系苍生。身处茅屋心有歌,唱出灵魂深处的声音,唱出追求一世的壮志,穿越千年依旧回声不绝。即使他被贬至天涯海角,他的灵魂早已扎根于历史的书页,寄托一位伟大的诗人对苍生的鞠躬尽瘁,虽死而不已,这便是他永恒的归宿,灵魂的家园。颠沛流离乱不了他生命的脚步,他像巨人,守护在心灵的净土。

不由得感慨,心有追求,才能坚定向前。灵魂得以安放,脚步才不会迷茫。无处可居,便四海为家。秉守一方心灵净土,才是人类应有的追求。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苏轼便是这样。居住的处所终究是肉体的巢穴,斗转星移、时变世迁,终有一日华为土灰。而苏轼内心坚守的纯净、淡泊、雅致、随遇而安却成了他永恒的庇护所,无坚不摧,直至永远,那便是灵魂的力量,是人性的家,始终驻足在你的内心,指引你坦然应对人生百事。一个人确实应该有这样的追求。灵魂的操守会让你永远不会忘记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你永远都不会孤独。正如叹息“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的文天祥,辗转流离,何谈家园?他又疾呼“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报国献身的感人情怀便是他整个生命的追求。纵他滩头漂泊,洋里流浪,初心不变,他依旧有处停泊,有所栖息。万古留名,化为永恒。

纵使身处茅屋,也可高歌无畏。心有追求,才可让灵魂安身立命。泥砖终会腐朽,心灵的家园却永恒不变,红尘掀起巨浪,也污浊不了你的本心。

[点评]本文以杜甫、苏轼、文天祥的生活际遇和人生感叹揭示他们对精神家园的理解,既关乎现实的家园,又联系精神的家园,构思巧妙,不落窠臼。语言凝练而又兼具抒情意味,显示作者的文化底蕴。但文中对杜甫的叙述、评价不够贴切,故判为一类中,66分。

故乡?故乡人

故乡,一个曾让我无数次心动的词。可如今踏上这故土,望着眼前景,我茫然而无所适

从,似无家可归的游子木讷地站在曾松软的泥土上。

风吹打着我的脸,我的思绪被拉回从前。记忆中,耳边不时传来故乡人的吆喝声,即使是烈日高照仍不曾止息片刻。他们的微笑与汗水在阳光下散发着无尽的光芒。每至日中,我总爱跑到河边,与三五头水牛嬉戏玩耍。它们有着灵动的大眼睛,常载着我游来游去。它们摇动我的衣角一缕。时而潜入水中,时而浮出水面与我逗乐。夜未深,母亲便邀请三五邻居,在家前摆上八仙桌,共进晚餐。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享“灯下草虫鸣”的宁静安逸,吟“风吹稻花香”的甜美歌谣,饮一壶“寻常百姓家”的清酒,道一天丰富生活的多姿。记忆中,仿佛故乡就是故乡人永恒的归宿,故乡在,家,便是在的了。

“吧嗒——”一滴雨水滑过我的脸庞,将我拉回现实。我望着面前的四亩三分地被重重的高楼环绕,望着远处升起的不是炊烟袅袅而是浓烟阵阵,望着老家的巷口人影稀疏,墙上的瓦片片斑驳,我的心揪得硬生生地疼。你们,我那熟悉的故乡人,你们哪里去了?我那熟悉的故乡,也许再也不在了。抬起头,一位老人坐在家门口,空洞地望着远方。

我不忍心在踏入故乡深处,我似无家可归的的孩子,在漫无边际的世界渴求灵魂的归宿。

照例又是过年,我随着母亲再回到这片土地。一大早,我便被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吵醒。推窗望去,只见原本冷清的故乡路上是无数探亲回乡的故乡人。他们西装革履,穿着时尚,可脸上的笑容又透着一丝淳朴,一丝厚重。久违的爽朗笑声又传入耳。天还是那样的蓝。

我偷过薄薄的雾气,又看见高耸入云的摩天大厦,我看见平整笔直的水泥路旁的花团锦簇,不禁思绪万千。

是呀,我的故乡人不是忘记这美好的故乡,他们或政界精英、商界大亨,或硕士博导,满腹诗书,或历经苦难,仍未成就。可人这一生的旅途中,定音定调定位,前途充满未知数。你或许会无家可归,可故乡的烙印却像纹身的花纹,一辈子难以磨灭。我亲爱的故乡人,并不是忘记故乡,他们将故乡藏在心中最柔软的角落里,用一颗奋斗创业,闯荡世界的追求的心,将故乡建设得更加美好!

故乡,一个让故乡人无数次心动的词……

我看见那坐在家门口的老人笑得那样欣慰,那样甜。

[点评]本文由回忆从前故乡温馨动人的情景而生对现实故乡的失望,再到过年时看到故乡人对故乡的热爱,从而悟出故乡人“将故乡藏在心中最柔软的角落”,超越了为失去故乡而伤感的泛泛之作,立意昂扬。前后文虽有生活情形的对比,但涉及“永恒的归宿”笔墨过少。故判为二类中59分。

永恒的归宿

佛说:“勘破、自在、放下。”

人生旅途中,我们总是马不停蹄地奔往下一个目的地。滚滚红尘中,多少人为名,奔波

篇四:人生旅途中,我们有时会觉得无家可归(二)

归来吧!我纯粹的灵魂

作者:夏颖 65分

偶觅得三毛的一句箴言:“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儿便都是流浪。”换言之,人生的途旅过客匆匆,唯有让心灵在灵魂的深处找一个地方落脚,人们方能在颠簸中追求一个永恒的归宿。

晚风倾起黄昏,静坐光阴一隅,聆听岁月寂寂,总有一段情恩惹人思量。

“千夫诺诺,不如一生之谔谔”,黄裳,手执用他那尖锐的笔锋与浮世对立,用他那不屈的“火气情深”追求真趣味,这样一位倔强的真名士,不妥协,只为追求灵魂深处道德与原则的准线,在灵魂深处追求一个永恒的归宿。

“不为自己求安逸,但愿众生得离若。”弘一法师,脚踏芒鞋,托钵空门,用自己缤纷花瓣过时,依然掉衣改清辉的姿态,寻找众生的太平与美好,他所追求的不是自身的享乐,而是用自己灵魂深处的悲悯之心,为众生祈福,为自己求一个精神的寄托之所,寻找一个永恒的归宿。

这些人在举世欲知时,仍然立着清朗的心,追求灵魂的栖息,如新桐初引,在缤纷花瓣过时依然绣着立禅的心,追求永恒的归宿,如绥饮清露。

岁月蹉跎,荣辱祐尽,繁华过后的落寞,在这秋风秋色里浓浓淡淡,牵牵绕绕。 在这万般千太的浮世绘中纷乱复杂的名利场里人们无一幸免的被岁月的河流搁浅。多少人整天忙碌于金钱与名利的追求,精神里只留下了这些浅层次的东西充斥的,面对人生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无从回答。最终连自己也被丢失在路口。究其源头,便是缺少来自灵魂的呼吸与指引,只能在灵魂深处流浪与徘徊,灵魂深处缺少一个落脚的地方,到哪儿便都是流浪。

但,何为追求灵魂的归宿,这是否只停留在表上之上?

窃以为,追求灵魂的归宿是人生的一种沉淀,是人生弥漫出更多的况味。对于隐者来说,能够偕夕阳伴晨曦,便是他人生追求的归宿;对于诗人来说,能够吟诗作对,便是他人生追求的归宿。因为这些都是他们灵魂深处呼吸与渴望的

归来吧,我纯粹的灵魂,在灵魂深处,寻找一块精神的栖息之地,做一个值得被岁月拾起的人,增加人生的厚重。

心的归依

作者:冒宇琪 65分

心若没了归宿,到哪里都是流浪。

朝歌夜弦里,灯红酒绿下,太多年轻人把心落在了名利场,浮生绘,回到富丽堂皇的家中,恍如隔世,无家无归的寂寞与空虚紧锁你的身躯,让你无法给心灵一个“家”。

沧海霁月,落崖炼风,迂客骚人,把心伴于真纯,安于恬然,归于宁静。王安石用“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幽静氤氲出一个真纯的世界供心栖居;陶潜以“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因受勾勒出一座恬静的小屋让人休憩;而林浦、东坡、太白更是以舟作伴,随心飘流,以天为盖,地为庐,身心皆归于超然之境,享受永恒的安宁。

三毛说:“心灵没有栖居之所,到哪里都是去流浪。”

生活就是充满鲜花和无限可能性的现实的梦。而我们易沉溺于美好的华春文境而把心弃了,思无家可归的惘然。且不说伟人如何给心安家,单看以炎黄二字广布善心的老人张纪清,

一摞不留名的汇款单,一抹赢弱而倔强的背影,追求内心丰腴与安宁的同时,拒不囿于物质生活的简朴,粗茶淡饭如何?布衣陋鞋如何?无车无房又如何?当一张张汇款单平整的压于枕下,当一个个孩子笑容如花,当一座座学校书声琅琅,他知道,身的流浪换来了心的安居,默默无私的给予给了他精神上,灵魂深处前所未有的归属 ,心从“小家”迷离,恬恬然住在了“大家”之中。

当三毛目光赫然投向撒哈拉,当马尔克斯坚定的扑向文字之塔,当 罗诗意的栖居瓦尔登湖畔,我感觉到,心灵的归属感溢于他们的身心,屋室不在身边,却有了一个渺远而坚固的家,而这种归属感源于灵魂的释然与满足,世界之大,处处无家处处家。

心理学有种说法:“当一个人的心归于沉静,即使风餐露宿也不会有无家可归之感。”我想,灵魂的安宁早已让他的心底筑起一垛坚固的堡垒,任凭生活的大风大浪,也冲不垮,这正是永恒最为直接的体现。

有人感慨,昨天又昨天,任谁都逃不出时间的尊严。

而我渗悟,心灵的丰腴,灵魂的宁静,正是人一生永恒的皈依。

车若又离了,心若又静了,无妨,你并不在流浪。

柴门青苔路

作者:顾添培 64分

“愿你的生命中有足够多的云翳,来造就一个美丽的黄昏。”云翳或许在人生旅途中常有,或许你迷惘无家可归,但请守住灵魂深处美丽的黄昏。

柴门青苔路,庭前往来无车马,而庭阶寂寂,柴门之家可能早已被繁忙而又繁华的城市遮蔽,但若不懈追求这样一份永恒的归宿,在灵魂深处发芽,青苔路亦是生机勃勃。

想起明诚易安,那个长袖如风立尽中宵的女子于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最幸还是抵达灵魂深处,息息长存。国破家亡,丧夫之痛于一时间倾注在她身上,她就像个迷路的孩子,难觅归途,庆幸的是她在灵魂深处觅得一份光亮,允她此生??,婉约采词成为她的精神食粮,也成了她生命的另一种延续,她为追求这样一份永恒的归宿,乐此不彼。

人总有迷途之时,可是心中永远会有一方许你此生安度。

娱乐圈太大也太深,数不清的通告,扑面来袭的记者,有多少明星觉得家成了一种奢侈,回家,有家吗?葛优告诉我们“上山下山”是两份境界,来比喻娱乐圈最恰当不过。上山时,一切你都未知,你处在上升的曲线上,可能会忘记山脚的风景,但下山时,所见之景已不觉新鲜,因为一切早已存于心间,最终回到山脚,回到归宿。

昔时柴寂扉扉,青苔铺满台阶,如今心中叩首,终归平静,一切自在心中。

周国平曾说:“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我想,这安静绝不是外在世界的安静,这应是内心灵魂深处的安静,在喧嚣浮躁的尘世,灵魂深处成为永恒的归宿。

归宿,不是一个可以蜗居的地点,是可以存放灵魂的栖息地,它可以如柴门青苔路般简陋平淡但绝不要喧嚣浮躁的金碧辉煌

人生旅途中 我们有时

,我们可以没有安身立命之所但绝不能遗失灵魂深处的半亩花田,我们要去追求灵魂丰腴,给自己一份归宿。

如若站在灵魂的制高点,你便能窥见最美的自己是真的,能看见人生沿途的风景是真的,最真的是,哪怕风之晨雨之夕,灵魂深处也是你最长久的栖息地。

柴门半掩,青苔铺阶,在等一个寻永恒归宿的人。

于灵魂深处寻觅永恒归宿

作者:许圆 65分

人情有如红梅白雪,世事不过净水清风,生于红尘,我们应像梅花一样在风尘中修炼。在灵魂深处寻觅永恒归宿,不觉内侍孤独,只觉内心满足,回归本心,看尽世间繁华,风骨依旧。

千古繁华,人间乐事,城面旧影纷至沓来,浅斟低唱品文学,行云第下忆古今。 依然记得她——萧红,乱世中,烽烟里,独自一人逃离封建枷锁,奔向内心向往的自由天堂。她孑然独变,只因思于本心,纵使经历坎坷,风雨无常,也终写下属于自己的黄金时代,寻觅到灵魂深处的归宿。

至今不忘他——沈从文,曾经低吟“我走过无数的桥,看过无数的云,喝过无数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纪的人”。尽管十年文革将他身心磨灭,却依然笑看风云,内心拥有一座边城,在灵魂深处静看红尘,栖居于永恒的归宿中。

陌上客,缓缓归。有人倚着柴门,看尽人间芳菲;有人听雨楼台,追忆风华年少;有人打马天涯,萍踪浪迹;有人无家可归,漂旅人世。也许他们一路寻觅永恒归宿,驻留多次,兜兜转转,殊不知,早已远离人生轨道,远离心灵深处,灵魂无处搁浅,归宿便也无法安定。泰戈尔曾说过:“我的心是旷野的鸟,已经在你的眼睛里找到了归宿。”诚然,内心不管有多迷茫,前途有多未知,都在寻觅一处归宿,让内心安定,不再摇摆。都说红尘如戏,可到底还是要在人群中去谋生,在岁月遗留的缝隙中寻觅永恒归宿。不如回归灵魂深处,坚守本心,任窗外云来云往,花开花落,我心自有云白山青。无需盲目前行,刻意追求,只需回归灵魂深处,安于本心,如此,便不需体会无家可归,有的尽是知足安然。

既知流光短如春梦,须趁花谢之时,相邀饮酒行令,醉到酒深鱼残,回归灵魂深处,寻觅永恒归宿。在外漂泊,心灵远航终究都需要归宿,回归灵魂,守于本魂心,如此便可看尽似水辰光。

于灵魂深处寻觅永恒的归宿,做一个秋水女子,枯柴随意,坚守内心,在温和的时光里,莫失莫忘,和幸福双双终老!

居无别处

作者:顾禹涵 63分

雪小婵言:“我们居无别处。”说得真是好。

自思想的白玉兰在体内嘣嘣地绽开,我们便开始追寻,追寻一场灿烂的花事,追寻一次盛大的绽放,或许一路飘遥的风雨会让你的心,无处歇脚,但不要让灵魂,觅不到归处 所以,请将你的心,请将你的心,轻放在信仰的蕊中,因为他们,居无别处。

萧瑟黄昏,翻看一代名士张伯感慨,心酸到泪湿,曾倾家荡产为收得《平复帖》、《游春图》,曾一次又一次为了抢救国宝拼尽全力,纵然在文革中落得连一张户口都没有,纵使吃上一口饱饭都成了奢望,,他却仍会峭立在博物馆中,欣赏一幅幅臻囊,仍会在笔墨间,书下“素心花对素心人”的心清镜明,因为心有信仰,不管几度风雨,张伯的心中,一直有花开繁盛,灵魂归于山青水月。

然,望而今,却有多少人沉迷于声色犬马,在当今浮华宝梦的泡沫中慢慢幻灭成影,他们将心依附在短暂的烟火繁盛下,误以为这目醉神迷便能成永恒的归宿,迷了方向,失了信仰,一瞬的繁华尽成枯叶,风吹烟卷,俩月,尽为荒芜。

是谁说,倾宇宙之力着眼于心中的方向,生命才能饱满,确实,天地洪荒,漫漫长路,多少玉壶光转,凤箫声动,鱼龙尽舞,迷茫了双眼,迷茫了路。宝马雕车看满路,蓦然回首可能早已不知归处,但是,若将你执着的,苍绿的信仰种于心园,让清莲立于此心安处,翠拂行人首,指冷玉笙寒,指点了的,便也是满园春色。

寒山曾于素贞心扉中提笔写道:“圆满光华不磨莹,挂在春天是我心。”是了,心即月,月即心,若将居无别处的心,挂在清寒的月中,就像是撒哈拉沙漠上三毛执着的背影,就像是列国土地上孔丘碾下的车辙,就像星空漩涡下梵高勾勒的明亮的向日葵,抑或是“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的汪国真的坚强。“长风浩荡,心澄气静,就算是一颗青禾,也能燃烧了生命的孤寂,在葱葱日月中,信仰于光,追寻到了永恒的价值。

我不知道,为什么春水东流,为什么孤雁南飞;我不知道,为什么向日葵执着于太阳,为什么鲤鱼信仰者腾跃成龙。但我想,我知道——

若是你的心,在风雨中,居无别处,请把它,放在信仰的蕊总,寻觅一生执着。

篇五:精神的归宿高三年级范文

2015届南通市高三三模考场佳作汇编 2015-05-10

【原题回放】

阅读下面几则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人生旅途中,我们有时会觉得无家可归。但人性的可贵之处在于追求永恒的归宿,这种归宿常常隐藏在人的灵魂深处。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和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15年南通市高三三模作文)

【佳 作】

找一找家吧 高三(1)班 王思根

家,一个模糊而又清晰的概念。说起家,我们想起那个温暖、有着父母关爱的港湾。

可我们却常常感觉无家可归。有时我们会突然间明白“我们在心里想念的那个家,只是由家的温馨和安宁养育起来的一种抽象的感觉罢了”,“那个可遮风挡雨的实在的家”给予我们亲情和温暖,但“并不能从心灵深处抹去无家可归的感觉”。诚如高考,拼搏奋斗给予我们成就感和现实生活作为回报,却永不会是生命激情喷薄的出口。

有人说,寂寞是一场修行,然而我们没有人不惧怕孤独。落寞的旅途中,我们总渴望着一种归宿,因此我们努力寻求那个生命意义上的家。

川端康成说,即使沦于赤贫,我的心和文学也再不可分割了。毕淑敏也在《我的五样》中划掉空气,阳光,水和鲜花,留下手中的一支笔。他们也曾或凌晨未眠或犹豫徘徊地探求自我的归宿,也曾有过内心无家可归的怅惆,但他们最终找到了——他们把心灵安放在笔尖,用笔在灵魂深处绘出一片群星闪耀的、康德始终仰望的星空。这星空便成为他们的家,一个超越孤独的个人的“高蹈世界”。

不同的人内心自有不同的星空,或如钱钟书笔下的恬然淡泊,或如张烨诗中的阳光跪在面前,或如长次郎含着黄昏的夕暮茶碗。他们的世界各不相同,但共同的可贵之处就在于找寻到自我生命的诉求,然后倾尽灵魂的力量来构筑一方家园。

他们找到了个人永恒的归宿,成就一个真正的人,但有另外一些人远远地超越了自我的狭隘,他们以大写的人格追求具有普世意义的精神家园。

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一种境界,以天地为家,以生民为至亲,打扫家屋般安定天下。爱因斯坦、鲁迅、左拉、雨果??他们反抗暴行,他们维护人权,他们为正义辩护,他们为自由呐喊。“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鲁迅如是说。因他们胸怀天下,整个宇宙都是他们的家,他们到哪里都有归宿。他们完成了从无家可归到到处为家的超越。

我们无法苛求每个人都有济世情怀,那毕竟是少数人。但我们应该扪心自问,我们有家吗?正值青春的我们或许生命才刚刚起步,但我们应该考虑我们将到底何去何从。

一眼就看穿的人生不是我的归宿,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那世界在我的灵魂深处。

此心安处是吾乡 高三(1)班 胡明月

“人之一生,苦也罢,乐也罢,得也罢,失也罢,要紧的是心中的一潭清水里不能没有光辉。”贾平凹如是说。

凤阙龙楼,雕阑玉砌只是冷冰冰的物什。心之安处,才称其为家——心灵的归宿。

物欲横流,纸醉金迷,多少人迷失在高楼林立的都市里。一切发生的太快,说的话可被风吹走,做的事可被时间遗忘,他们站在高楼大厦的顶端却再也望不见家乡,因为心灵的迷失,不断丰富物质生活的同时,忘记了给心灵的营养。不断装饰房子,却忘记装点心灵的归宿。

古人很擅长打造内心的桃花源,官场失意了,他们归隐田园,带月荷锄,谪居寂寞了,他们寻寺问塔,漫步于清幽小巷。不仅文人如此,乡野村夫也这般。罗素游览中国,雇轿夫将他抬上山去,到山顶之后,他高兴地欣赏美景,看见轿夫们正惬意地抽着旱烟,聊着天,他大为不解,劳累的工作似乎并未成为轿夫们抱怨的对象。这位被工业化的煤烟熏得太久的大工业英才子怎么能理解中国人内心的安闲呢?乡野村夫的心中自有一片桃花源,在那里“野渡无人舟自横。”

反观当今,被社会的风霜吹凉了热血的蚁族们仍在大都市里迷茫,房子长期霸据人们生活的中心,放弃爱好,放弃精神享受,只为尺寸之地,似乎那扇小小的铁窗就是奋斗的全部。却放任心灵无家可归。曾经,犹太民族连家园都没了,可没有土地,他们有资本,没有资本他们有智慧,自强不息的信念支撑整个璀璨的文明。可见内心的归宿才是人们追求的根本。

苏东坡有诗:此心安处是吾乡,被贬黄州,他竹杖芒鞋,宠辱不惊,流放岭南,他吟出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仿佛锦锈江山,处处都可为乡,你有锦堂风月,我有世处桃源,从来也不逊色。那些住在琼楼玉宇里,夜夜笙歌的权贵们不免也相形见绌。

此心安处,即是吾乡。人之一生,不必追求轻裘肥马,不必艳羡华美居室,心若莲花自倾城,不妨带一蓑烟雨,守一弯清凉月,追求内心的安稳寻找心灵的桃花源,在那里,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踏上心灵的归程 高三(1)班 崔思敏

想起周国平。

一个才子,被命运放逐到偏远的山村,要命的是他内心的理想被隔离,可他在日记中写道:“生活苦吗?环境乏味吗,但我不羡慕任何人,人是要有点精神的”。多么掷地有声的一句话,被命运玩弄的他并没有迷失了自己,何故?因为他找到了心灵的归程,坚定地向前迈出,踏上心灵的归程,成为心灵的国王。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有多少人浑浑噩噩,被卷入了物质的横流中,找不到归路,被名利的漩涡,鲜花掌声的抬捧的心灵早已长满荒草。真正能做到回归心灵的人又有几人呢?所以说,这样的人也才弥足珍贵。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莫言说过:“不能因为名声大就目空一切”,莫言是清醒的,他能拨开名利的浓雾,点亮心灵的归程。如今,他仍然会呆到山东高密老家创造作品,谁又会否认这样的莫言才更觉得安稳,幸福呢?

心怯懦,纵鸠占鹊巢,亦怀不安之虞,心强大,纵拿破仑矮小,亦能铁蹄平欧洲,盖好心灵之处的房子,亦世界风雨雷鸣,狂风呼啸,自己亦能品一杯青茗,淡然处之。勃拉姆斯是古典音乐主义的崇高捍卫者,可在他的那个年代,激进颠覆的格瓦纳,炫技夸张的李斯特沉浸在自己的狂欢主义浪漫中,引起了人们对勃拉姆斯的质疑,于是他作品中的小心谨慎,含蓄严谨都成了被人嘲笑的话题,可勃拉姆斯坚守自己的内心,不因他人便改变了归往心灵的路,在众人的不屑中,他坚定了迈向心灵的路,最终硬是在那个时代划下了浓重的一笔,勃拉姆斯回到了内心的家,遮蔽了一切的风雨。

中国自古崇尚积极入世,可出世又未曾不是一种乐趣呢,你建功立业,我在内心修篱种菊,你弛骋疆场,我在内心化成一只蝴蝶,台湾苦行僧人周梦蝶做到了,他的一生只有一间老房子,一张书桌和柜子,他说:“我只想做一只蝴蝶,”他当过守墓人,摆过书摊,他没有亲朋好友,却有一群年轻人慕名请教他,在热闹的世界背后,他独自冷清,在冷清背后,世界依然嚣闹。周梦蝶在内心建了座花园,万紫千红,绚丽多彩,他在这花园中翩翩起舞,他找到了他的归宿,纵世界繁华,我亦安心成蝶。

踏上心灵的归程,成为心灵的国王。

荒原独步,心有所向 高三(2)班 仲旭

人终其一生,无非就是在探寻自己生活的意义而已,这条灵魂之路或许漫长而又孤独,或许永无止境而又充满坎坷,但谁又想停下呢?

只要心中有了归宿,荒原独步又何妨?

每个人的灵魂深处都有一个荒原,荒原上只有一条小径,人从一出生就在这条小径上前行,或许迷茫过,失落过,但没有停下过。就如同杰克·凯鲁亚克的《在路上》,没有人停下为生活奋斗的脚步,即使社会再怎么黑暗。我也要活下去,不为成功与赞扬,只因为这是一条必须要走的路。或许人的高贵就在于不会停下追寻的脚步,只要心灵饮着热血,我就要将属于自己的灵魂之路走到尽头。

这既是一场旅行,又像是一场战争,在这里没有风,没有云,没有声响,只有孤独陪伴。失落,绝望会成为你前行的敌人,将你缠死在前行的路上。不由想到文革,在那个时期,民主与文学的源头被人捣烂摧毁,思想的大地荒芜一片,无数文人哀嚎着时代的悲伤。老舍,一个孤寂绝望的思想者化为一个孤冢停在了思想的路上。而还有一群人,透过黑幕看到了灵魂的归宿,于是咬牙前行,穿越了这绝望的土地。再如,沈从文先生,生活的苦难中,他脱下镣铐,孤独地行走在路上,在湘西寻到了真正的归宿,他用文字将他的欣喜与希望传递给受难的兄弟姐妹以及后来的我们。至今,我犹能感受到一位思想者在荒原独步留下的坚定信念和不屈追求。“星斗其文”,亮绝赤县,或许,老舍若将这条路走完也更能耀若星辰吧。

坚持,坚持,再坚持,当你快坚持不住的时候再撑下去,你就成功了。无数的思想者在荒原上的呐喊,都渴望走向归宿。但其中有些人却停下了脚步,不是因为死亡,而是因为堕落。如今的社会呈现出了什么?学员作弊,商家违法,官员贪腐,一切的种种都都是对心灵归宿的背叛,既然已失去了追求,生命还有什么意义?在灵魂归巢的路上没有停下的理由,若非要为坚持寻找理由,那么请你沉寂吧。

在荒原上前行,要坚定自己的步伐,不求一定要达到归宿,但是你一定要前进。小径旁自会有花儿盛开,在这空寂的世界为你装点美丽。

翻开历史的书卷,你会发现带着滚烫的热血的一串串名字,他们展示着一位位思想者在荒原上的独步,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这已经不是一个人的行走,而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在寻求生命的归宿。不仅要为自己,也要为血脉中流淌的传承前行。

伴着思想者的身影,在这荒原上独步吧,心有所向,一路花开。

寻求灵魂的巢 高三(2)班 仲港其

人生路途漫长,我们常会感到迷茫,认为自己无家可归。但如果我们在灵魂筑巢,建立永恒的归宿,便不会失去家园。

诚如海德格尔所提倡的诗意的栖居,它要求我们在灵魂的巢上修篱种菊,去寻求永恒的精神家园。 然而,经济的腾飞,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却并没有相应地提高国人的精神水准。现实相反,在物质与欲望的冲击下,反倒丢了灵魂的巢。一如冯骥才的小说所体现的,无家可归的猫恰恰反映了人性美好一面的丧失,猫儿的惨叫与哀求正一遍遍撞击着本就摇摇欲坠的灵魂之巢。惨叫的消失印证了巢穴的丢失,这种撞击不痛吗?还是人们心已麻木,或者干脆没有了心呢?

我们常误把房屋理解为永恒的归宿,因此社会上多了一批又一批的房奴。没有成为房子的主人,却沦为了房款的奴隶,这是我们渴求的家园吗?

不由想起“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精神境界。生活在陋巷又如何?只要自己寻求的灵魂之巢里馨香扑鼻,百花齐放,那么即使失去了华屋丽室也不顾惜。而既然已经寻找到了灵魂里永恒的归宿,建立了永恒的精神之巢,住在豪华别墅抑或身处僻巷陋室甚或苍茫荒原又有什么差别?

我们打开窗户,期待青鸟的到来,可飞来的总是蝙蝠,但我们仍然不会关闭窗户。追寻灵魂的巢穴,我们需要有坚持不懈的毅力和永不妥协的意志。一如林和靖,隐居西湖之畔三十余年,不曾踏入繁华杭州城一步。以梅为妻,以鹤为子,这需要多么坚强的意志呀,不受外界的诱惑,只为追求心中属于自己的灵魂之巢。我想,他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便是其灵魂之巢的注脚吧。

我们歆羡周汝昌对红学的坚守,但若少了他内心灵魂之巢所提供的那份平静,怕也被社会喧嚣、名利潮流所裹挟,乃至陷入一个庸人的境界而不可自拔。感谢灵魂之巢的护佑,正是有了它,才成就了一位又一位大师。

我们去寻求灵魂深处永恒的归宿,巢里的青鸟会为我们指明方向。

灵魂的归宿 高三(3)班 乔浩

漫步在河边,看远处炊烟袅袅,白云悠悠,久已枯竭的心灵之泉竟又汪出一泉活水来。

离家时,母亲不舍而父亲只是淡淡的说了一句,当你心觉得无家可归时,便沿着河道走走吧。从未把这句话放在心上,可当我内心深处生出一种无家可归之感时,这句话竟涌现在我的脑海里。

幼时的家颇有些诗意。沿着小河慢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可谓是尽收眼底。春日里,柳絮飞扬;夏日,荷花摇曳;秋天时,仍有一抹绿意在红黄中摆动;冬日,银装素裹中,仍有一阵阵的幽香在空气中流动。走着走着,便能看见驻扎在河边的屋子了。对,那就是我家!

时常,掏鸟窝或是爬到槐树上折取清香的槐花,抑或是和小伙伴们擒着网,对鱼儿围追堵截。那时的一切,竟从未离开过小河。

如今,在这座城市里生活,灯红酒绿塞满了我的生活。尤记得初到这座城市的情景,是人山人海,是车水马龙,是尘世喧嚣,是今生注定我只一人。无他人的扶助,只能一步一步以泥泞中跋涉,那时的我,心中只有一个字,拼!竟能让那么弱小的自己在城市里站住了脚。但总觉得,这不是我的最终归宿。

总会让自己不经意的就陷入了迷惘,而忘记了手中的事,同事也看出我状态有问题,便让我放下手中的事,好好休息。走出公司,走进自己的住所。却又走出自己的住所,毫无目的的在街上游逛,我的家在哪里?什么才是我永恒的归宿?

长期奋斗后的轻松,竟仿佛一下将我的精神抽干似的,总会让自己迷惘,我的归宿是什么?父亲的话提醒了我,沿着河道走吧,那里有遗失的美好!

渐渐的,沿着河道漫步的次数越来越多了。那终究是外在的,不能成为自己长久的归宿。沿着河道慢走,幼时的记忆回来了,遗失的精神回来了,终于找到自己的归宿了。

那条只存在灵魂深处的河,你便是我永恒的归宿。你活在我的心灵深处,让我能随时能享受到家的温暖。若没了你,我该去哪里寻你呢?

那一条浅浅的小河,我的灵魂的归宿。

心灵的归宿 高三(4)班 洪秋月

箫疏篱畔,夜雨霏霏,是谁踏上了归宿,湿了衣裙,湿了梦乡?故乡的雨步履蹒跚??你可知道血液在流动,时间再流逝?只为寻那落殇时节永恒而美好的归宿。

窗外云卷云起,牵起了惆怅。

风儿撩起浓雾,记忆模糊之处,依可见那婆娑的背影,在天地间四转晃悠,时而抬头望望蓝天白云,时而聆听禽鸟惆瞅,时而俯身看水中雨儿嬉戏??你陶醉了,陶醉于着巨大的麦浪之上,陶醉于这令人迷醉的麦香上。你轻轻抚摸着小草的头儿,小草微微向你点头示意,友好的示出红白相间的笑话,你心满意足地笑了,一路哼着小曲儿自由自在地漫步于田野之间??

轻烟 散入偌大的院落,老远就听见家中大黄狗的吠声,你坐在摇椅里品着香浓的茗茶,看着那株激情澎湃的石榴树绽放出她最红火的热情,不时有几只小鸟调皮的向你露出诡异的笑容,接着便是一阵清凉,“哗”一下从你眼前掠过,你无奈地摇了摇头,心中却有着说不出的快乐。老母鸡带着一窝小家伙在院落里横行,你瞥了它们一眼,随即洒出几片白菜叶子,它们便美滋滋地老实了;“嘎嘎”几只鸭子像孕妇一样,摇摇摆摆地踱了出去??你悠然地躺在摇椅里小睡了一会儿??

岁月的巨型机器碾过,在一生“隆隆”声中惊醒的你,望着那机械的大型动物吞噬着麦田,你的心像是在被什么啃食,深陷的眼睛里流露出你痛苦的表情,本来应该高兴的,可为何如此焦躁不安?田间茂密的大树被两个穿着制服的人大卸八块,装上卡车“呼呼”地运走了,留下的只是一缕卡车排下的尾气。推土机无情地将小河填平??看着这一幕,你的表情漠然??步履蹒跚的你,一路跌跌撞撞,失魂落魄的你,无奈地摇了摇头,在叹息声中悄悄地离开了??

城市化的进程,将你的世界给带走了,那碧绿,那浓郁,那美丽只能在梦中去寻找??

而恰恰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有时会觉得无家可归。但人性的可贵之处在于寻找永恒的归宿,这种归宿常隐藏在人的内心深处。我的美丽的故乡深深地埋在了我的心里??

花开花落,风而微起,一片绿叶悄悄盘旋,旋起了最美好的回忆,卷起思念,然后,落在了我的心上蔓延成了整片森林,这是你我共同的归宿。

回首间,野花满地,禽鸟惆瞅。

最是那初心的安详 高三(5)班 单媛媛

“一剪闲云一溪月,一程山水一年华。一世浮尘一刹那,一树菩提一烟霞。”白落梅深谙人生。于我而言,这才是人性永恒的归宿。

繁花似锦后掩不住的是荒凉。因而无家可归的感觉常常充斥内心,而我们应该做的就是追求灵魂深处的永恒的归宿。做回本真,追求自我。

这个世界早已不是熟悉的世界,“人事全非”这个词,面目平静内相狰狞。物欲横流,流尽了血汗;彩灯闪烁,烁干了安宁。喧嚣街头,混沌名利场,到处都是梦碎的声音。徜徉清泉,寻回自己的渴望已蓄势待发。

但,经历过名利的篡改和撰传之后,谁还能保持初心?欣赏“银烛秋光冷月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的幽美静谧,徜徉心灵的一片花好月圆?曾经的弃妇鱼玄机沦陷了,“看世人,为我疯!癫!痴!傻!贪!嗔!怨!怒!五毒不清!六根不静!七情已生!八风凌冽!”如此功利化的追求只换得无家可归之感伴人头落地。她的归宿是短暂的,她的归宿也是肤浅的。如此这般,只会换得荒凉悲剧结局。

相此而言,“一生复能己,倏如流电惊”的陶潜显得多么智慧!辗转与官场几十载,最后选择回归自我,寻求他灵魂深处的归宿,赢得了苏轼的千古奇赞:”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同样,梅妻鹤子的林逋赢得了好友王十朋对其”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评价。”暗香和月入佳句,压尽千古无诗才。“想必,他们都是值得的,只因他们保持初心,追求归宿的安详。

“名乎利乎道路奔波休碌碌,来者往者溪山清静且停停。“这是李渔的永恒归宿;”究史研经敬畏耕堂抨丑怪,淡泊名利依然淀水妙莲花。“这是刘墉的灵魂追求。于我们而言,则需去追求灵魂的归宿,初心的安详。

追求自我,保持初心是一种形而上学的立身手段。是像迟子建,在炒米胡同里,谛听鸟儿在夜半林梢的一声悄吟,细窥秋虫在残红里一阵惊人的情思;是像王开岭,以一份温柔的心,静炼一场惊心动魄的雪······

繁华若真若一梦,过而无痕多好,但这却是难以企及的。想要抛却无家可归的感受,我们则需保持自我初心,追求自己灵魂深处的归宿。

我愿在我的世界里,听风拂来,待雨来过,煮一盏自己的浮世清欢。

听从来自心海深处的声音 高三(6)班 赵秋仪

在生命的长廊中,有人左顾右盼,四处彷徨,就像无家可归的流浪汉,漂泊到哪里,哪里就是归宿。然而,有这么一行人,他们循着直线坦然笃定地向前走着,步履沉着而稳重。因为他们皈依了灵魂,于是他们有目的有追求,收获了一路的芳香。

人生何处皆可成归宿,然而只有人的灵魂深处才是永恒的归宿。时常叩击自己的灵魂,探求灵魂的深度,遵从来自心海底处的声音,让自己有个家,可以抵御一切风和日丽的归宿。那么即使明天天寒地冻,路遥马亡,亦能从容淡定,简车从行。

一代高僧弘一法师刳去心上的蒙尘,剔除世俗的纷扰,在青灯古佛下点亮了幽幽禅河不尽灯。在清心寡欲中收获了心灵的自由,皈依佛门,亦即皈依灵魂,从此外界喧嚣不再属于他,他只与自己的灵魂对话,,于是他乐享青天白日,乐求明镜止水。

世间的杂念奢欲会让我们的心灵蒙上尘埃,叩击灵魂,不再有惊心动魄的回响。所以还心灵一片净土,才会让我们在迷茫中寻到归路。

三毛孤身一人在撒哈拉沙漠中流浪,风沙摧磨着她,寂寞侵蚀着她,岁月将皱纹刻在她的脸上,而她的心却澄澈如秋水,没有丝毫涟漪。因为她在独处中学会了静思冥想,独处让她静下心灵,,思索人生,在对生命的探求中站成了一棵树,只愿在清风中看守月亮,没有悲欢的姿势,只有永恒的信念。

外界的喧嚣嘈杂会打扰我们的心灵,让心不再安宁。而独处就是我们思索的基础,不要害怕寂寞,寂寞才最能测度生命的厚度,独处让我们认清正确的归路。

“书中自有颜如玉”, “书中自有黄金屋”,历来文人墨客都将读书奉为一生需一直坚持的事。正如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马拉拉所说:“我们手中的书和笔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武器。”书能拓展我们灵魂的深度,在与书的对话中,我们的思想得到了升华,灵魂也得到了洗礼。书让我们更坚定执著,在人生归路中排除万难,坚持抵达终点。

抹去心灵上的尘埃,学会忍受寂寞的独处。在书中寻找一番天地,我们就不会无家可归。生命之路会将我们送达灵魂深处,在那里,一切都安好,一切疲惫都得以安慰.听从来自心海深处的声音,让我们有个家。

跟着灵魂的脚步 高三(7)班 徐小建

不知你是否会感到迷茫?不知你是否会有一丝彷徨?走在人生的旅途上,或许你会觉得无家可归,但不要害怕,在你灵魂深处有你永恒的归宿。

物换星移光阴转,花开花落几度秋。滚滚江水淘出了多少英雄。荀子穷究学问,至八十而周游列国;嵇康跟着他灵魂的脚步,于竹林间畅饮,以风为曲,以水为舞。在打铁声的伴奏下叩开心灵的大门,纵然头断血溅,也要化作一豹尾,鞭打着腐朽王朝.英勇就义,那一曲《广陵散》便是灵魂的召唤。

中国古人如此,西方文人又何曾逊色。普希金未被咖啡羁绊,他要追随自己的灵魂;陀思妥耶夫斯基虽穷困潦倒,身体被禁锢,但他追随灵魂的狡辩却从未停止;更值得称道的恐怕非托尔斯泰莫属,托翁出身贵族,但他却感到这里不属于他,他感慨无家可归。于是,他在那阳光明媚的草地上接济穷人,获得心灵上的满足。他毅然走上了脱离贵族之路,他要去追求永恒的归宿。终于,他追上了自己的灵魂。

巴尔扎克一生劳累不堪,为写作,他英年早逝,但他40岁的生命却创造了永恒的价值,一部《高老头饱含父爱,他的灵魂深处定当如此。雨果笔下的卡西莫多在钟楼中找到了自己的归宿,为人们服务便是他灵魂所需。

余秋雨说塞万提斯是一位让人心疼的大师。对此,我不敢苟同。塞万提斯虽历经常人难以承受的磨难,但他找到了自己永恒的归宿,他跟着自己灵魂的脚步,写就了著名的《堂吉诃德》。他将会一直陪伴在灵魂身边,在灵魂深处寻找归宿。

我们有机器和制度却没有文明,我们有很多声音却没有真理,我们有众多情感却无从归依,我们来自同一个良心,却各自藏起。

这句话让我思绪万千,感情无处归依该是多么可怕的事情。没有追随灵魂的心,永恒的归宿无从谈起。它们终将化作流浪子四处徘徊。

高楼大厦林起,是,我们需要一隅之地来安身立命。但也不可以牺牲灵很的寄托为代价。成都草堂已不再是“风卷毛草”的破屋,吊脚楼被拆,福建特色失色。试问,若干年后,你是否能找到灵魂的脚印?

请跟上灵魂的脚步,去追求永恒的归宿。

灵魂的皈依 高三(9)班 郑浩

鸟儿向往蓝天,鱼儿思归大海,而游子,心系家乡,却不整日消沉,而是于灵魂深处寻求精神的踏实与满足。

人世浮沉,沉溺于无家的寂寥、漂泊和虚浮中实属不智。人性可贵,我们当追求永恒的归宿,寻得精神的寄托,灵魂的皈依。

林清玄在《红心番薯》中叙写其父亲。写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里,番薯的香味竟能穿过多年的烽火,勾起一个战士的思归愁情。大陆与台湾一脉同源,最终却分隔两地,但在他的父亲眼中,中国与台湾只不过是芋头与番薯的区别,而这番薯也成了他灵魂深处的热爱,精神的依托。地理上的遥远距离始终无法使其与大陆那踏踏实实的印记消散。

忆起李安。他在国立艺专毕业后长时间的沉寂让他几乎无法忍受,人生浮沉,让他与环境产生了一种游离般的无力感。但他终究没有沉沦,六年的沉寂后迎来一朝的爆发。在那六年里他整日埋头于好莱坞电影结构的研究中,电影成为他唯一也是全部的精神依托,那种飘渺游离感终敌不过精神上对于电影的执着追求,灵魂皈依。

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谈及古时贤人志士,批判其为追求高风亮节而“蓄意”隐居,认为他们的隐居情怀只是在与社会对阵后败下阵来的顾影自怜。而我却认为,古人隐居在于追求精神的寄托和归宿,追求隐逸自然没有过错,我们又何必于今时今日痛批起隐居行为呢?他们能从现实中抽身,独自踏上属于自己的桃花源。在这条灵魂皈依的路上,他们摆脱羁绊,获得自由,时至今日,我想我们更多的应该是产生敬畏而非批判。

然后,现实中悲剧却又发生地太多,顾城于抑郁中死去,张国荣从24楼自坠而亡,王国维化作湖中一道清波。精神上的无所依靠竟让一个个闪耀的名字无端地暗淡下去,历史或许本不该如此,他们的人生或许亦应有更多的绚烂华章,只因缺少精神的寄托而无处安放他们那跃跃欲试的灵魂。我想精神的无为应由精神填补,人生才能更加完满。

在灵魂皈依的路上,我们应该走得更远。

灵魂不漂泊 高三(10)班 崔丽婷

北岛曾言:“如果你是条船,漂泊就是你的命运,可别靠岸。”我们也确是那条在人生旅途上漂泊的船。 可漂泊不是为了漂泊,它只是一种行为状态,一种行为追求,只求灵魂不再漂泊。

有人说,我们怀揣着自己的颜色,往一心想要到的地方去。我想,那地方并非一个地理位置。再次回忆那封有名的辞职信:“这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到哪里去看看?其实不是真的去世界的某个角落,而是能让灵魂发声,从此灵魂不再迷惘漂泊的地方。

而人们常常漠视灵魂的哭泣,应付着生活里些许计算,抵抗着命运偶尔不怀好意。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迷惘磨灭多少曾坚定不移的心。

只因世界乱云飞渡,便看不清最初的天空。

何处是归程?

当困惑、犹豫、懦弱来袭,就倾听灵魂的消息,她会以空灵渺远之音唤醒沉睡的心。去吧,去寻找生命的价值,人生的意义,那不是钱,不是房子,不是车子,不是票子,而是对生命存在的感知,是每一季

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