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小学作文 > 教育资讯

章台夜思,韦庄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21:20:27 小学作文
章台夜思,韦庄小学作文

篇一:章台夜思题目和答案

章台【注】夜思

韦庄

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孤灯闻楚角,残月下章台。

芳草已云暮,故人殊未来。家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

【注】章台:即楚灵王行宫章华台,故址在今湖北省监利县西南。

练习题:

(1)“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4分)

(1)【参考答案】(1)“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运用拟人的修辞(1分)。诗人赋予“清瑟”以人的情感,让人感觉清越的瑟声在埋怨漫长的夜晚,缭绕的弦声在风雨中哀鸣(1分)。

(2)本诗的题为《章台夜思》,有人认为这首诗全篇未现一个“思”,却“秋思”不断,令人回味,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6分)

(2)第一二联选取典型的意象,如“清瑟”、“遥夜”、“风雨”“孤灯”、“楚角”“残月”等,营造了凄凉的秋思氛围,展现了“思”的意境,引出了思的具体内容(2分)。诗的第三直接描写“秋思”的内容:时当秋节,芳草已暮,韶华已逝,故人不来,孤独凄寂(2分)。第四联进一步揭示“秋思”内容:乡思难寄,秋雁南回,羁旅淹久,感情真挚,悲凉凄楚,令人肠断(2分)。

既写出了“思”的背景,渲染了凄凉的气氛(1分),也奠定了全诗哀凄的情感基调(1分)。

篇二:章台夜思赏析

章台【注】夜思

韦庄

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孤灯闻楚角,残月下章台。

芳草已云暮,故人殊未来。家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 【注】章台:即楚灵王行宫章华台,故址在今湖北省监利县西南。

赏析:这首五言律诗是怀人思乡之作,大概是寄给越中家属的。

首联借清瑟以写怀。泠泠二十五弦,每一发声,恰似凄风苦雨,绕弦杂沓而来。长夜漫漫,枯坐一室的诗人谛听着这样凄神寒骨的音乐,必会倍感哀怨。瑟是古代的一种弹拨乐器,其声悲怨。相传“泰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汉书·郊祀志》)。古诗中,瑟是一个常见意象。多与别离之悲相联系。如钱起《归雁》“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是说瑟的音乐魅力使雁不胜清怨飞来了。古代别离、行旅、闺怨、边塞诗中,“瑟”与“雁”这两个意象,常常连带着出现。瑟曲中有《归雁操》,脱胎于湘灵鼓瑟之神话,即湘江女神为表达对死于苍梧的丈夫——舜的思念而鼓瑟。朱光潜先生说“写景必显,写情必隐”,这两句托伤情于瑟曲,此为隐;且诗人又用“怨”“哀”二字加以强调、凸显,使之为全篇定调。

颔联以繁笔铺陈,用“孤灯”“楚角”“残月”“章台”等常见意象加以层层渲染,突出“夜思”之苦。上句是写诗人困守寓所,孤灯独坐,又听到苍凉悲切的“楚角”声,其内心当是很酸楚的。守城戍卒的思乡之曲极易勾起游子的乡愁。唐诗中,“角”与“雁”这两个意象亦常连带出现。如李涉《晚泊润州闻角》诗云“惊起暮天沙上雁,海门斜去两三行”,连江渚上的大雁都不忍闻此角声而惊飞,可见其声之凄恻。一样的,这一联竭力不提听者感受之如何,而径直以实景烘托——“残月下章台”,写一钩残月挂柳梢,那清幽、昏黄的光在地上筛下班驳的影子。诗人望月怀人,多么渴望能与亲人故旧团聚啊!残月未圆,更增几许凄凉。这一联对仗工稳,用词平易而有余味。“章台”是唐诗之通用意象,原为汉代京城长安街道名,街多柳树,唐时称为“章台柳”,以后章台成了“柳树”的代称。如李商隐《赠柳》:“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沈伯时《乐府指迷》说“炼句下语,最是紧要,如说桃,不可直说破桃,须用‘红雨’、‘刘郎’等字。如咏柳,不可直说破柳,须用‘章台’、‘灞岸’等字”,此说未免极端,但也说明隐喻是唐诗语言的一个鲜明特点。

颈联点题,揭示所思的原因——“故人殊未来”。诗人用“芳草已云暮”起兴,衬托其守侯之苦。“云暮”,即“迟暮”之意。芳草绿了,又枯了;而故人依然久久未来,可见诗人的失落与怅惘。“芳草”亦是唐诗常见意象,多指代春天,或象征美好的青春等。韦庄诗常用“芳草”喻指美好时光之难永驻。如其《残花》诗云:“江头沉醉泥斜晖,却向花前痛哭归。惆怅一年春又去,碧云芳草两依依。”以碧云、芳草依依衬托美人迟暮,韶华不再。又如《台城》诗:“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乌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以江草依旧喻指沧海桑田、物是人非。“已”、“殊”两字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了诗人内心望穿秋水而不得的失落。

尾联承“故人”一句递进一层,揭出思乡之苦。“殊未来”,长期不知“故人”音讯,凶吉未卜,于是他想到了写家书;可是山长水远,“乡书不可寄”,这就更添几分悲苦。结句以景收绾。“秋雁又南回”,点出时当冷落的清秋节,每每看那结伴南飞的大雁,诗人内心就不禁情潮翻涌,秋思百结。着一“又”字,说明这样郁郁寡欢的日子,他已过了多年,可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他也无可奈何;这就将悲情推到了一个高潮。这两句意境,与李白的“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一样,空灵幽邈,含情无际。

这首诗层次清晰,章法严密。前半写景,景中寓情;后半叙事,事中寄慨。而慨叹故人、故

乡的久违。又是前半首所抒悲情的原因,前后联系紧密,浑成一体。

篇三:章台夜思⑴

章台夜思⑴

清瑟怨遥夜⑵,绕弦风雨哀。

孤灯闻楚角⑶,残月下章台⑷。

芳草已云暮⑸,故人殊未来⑹。

乡书不可寄⑺,秋雁又南回⑻。

⑴章台:即章华台,宫名,故址在今陕西长安。在今湖北省监利县西北。《左传·昭公七年》:“楚子城(筑)章华之台。”

⑵瑟:古代弦乐器。多为二十五弦。弦乐器,这里指乐声。清瑟,即凄清的瑟声。遥夜:长夜。

⑶楚角:楚地吹的号角。其声悲凉。⑷下:落下。

⑸芳草:这里指春光。已云暮:已经晚暮了,指春光快要消歇了。云:助词,有“又”义。⑹殊:竟,尚。

⑺乡书:指家书,家信。不可寄:是说无法寄。

⑻雁又南回:因雁是候鸟,秋天从此南来,春天又飞往北方。古时有雁足寄书的传说,事书《汉书·苏武传》。

白话译文清怨的瑟音响起在迥远的夜空,萦绕着弦索,似可闻风声悲啊雨声哀。孤灯相对,偏又闻楚地悲凄的画角;残月一钩,渐渐坠落在楚王行宫章华台。芳草渐黄啊岁时渐晚,旧日的相知,你究竟为何还未来。写就了乡书,我不知向何处寄送;只见那行秋雁,又开始南回。

文学赏析这首五言律诗是怀人思乡之作,大概是寄给越中家属的。

首联借清瑟以写怀。泠泠二十五弦,每一发声,恰似凄风苦雨,绕弦杂沓而来。长夜漫漫,枯坐一室的诗人谛听着这样凄神寒骨的音乐,必会倍感哀怨。瑟是古代的一种弹拨乐器,其声悲怨。相传“泰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汉书·郊祀志》)。古诗中,瑟是一个常见意象。多与别离之悲相联系。如钱起《归雁》“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是说瑟的音乐魅力使雁不胜清怨飞来了。古代别离、行旅、闺怨、边塞诗中,“瑟”与“雁”这两个意象,常常连带着出现。瑟曲中有《归雁操》,脱胎于湘灵鼓瑟之神话,即湘江女神为表达对死于苍梧的丈夫——舜的思念而鼓瑟。朱光潜先生说“写景必显,写情必隐”,这两句托伤情于瑟曲,此为隐;且诗人又用“怨”“哀”二字加以强调、凸显,使之为全篇定调。

颔联以繁笔铺陈,用“孤灯”“楚角”“残月”“章台”等常见意象加以层层渲染,突出“夜思”

之苦。上句是写诗人困守寓所,孤灯独坐,又听到苍凉悲切的“楚角”声,其内心当是很酸楚的。守城戍卒的思乡之曲极易勾起游子的乡愁。唐诗中,“角”与“雁”这两个意象亦常连带出现。如李涉《晚泊润州闻角》诗云“惊起暮天沙上雁,海门斜去两三行”,连江渚上的大雁都不忍闻此角声而惊飞,可见其声之凄恻。一样的,这一联竭力不提听者感受之如何,而径直以实景烘托——“残月下章台”,写一钩残月挂柳梢,那清幽、昏黄的光在地上筛下班驳的影子。诗人望月怀人,多么渴望能与亲人故旧团聚啊!残月未圆,更增几许凄凉。这一联对仗工稳,用词平易而有余味。“章台”是唐诗之通用意象,原为汉代京城长安街道名,街多柳树,唐时称为“章台柳”,以后章台成了“柳树”的代称。如李商隐《赠柳》:“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沈伯时《乐府指迷》说“炼句下语,最是紧要,如说桃,不可直说破桃,须用‘红雨’、‘刘郎’等字。如咏柳,不可直说破柳,须用‘章台’、‘灞岸’等字”,此说未免极端,但也说明隐喻是唐诗语言的一个鲜明特点。

颈联点题,揭示所思的原因——“故人殊未来”。诗人用“芳草已云暮”起兴,衬托其守侯之苦。“云暮”,即“迟暮”之意。芳草绿了,又枯了;而故人依然久久未来,可见诗人的失落与怅惘。“芳草”亦是唐诗常见意象,多指代春天,或象征美好的青春等。韦庄诗常用“芳草”喻指美好时光之难永驻。如其《残花》诗云:“江头沉醉泥斜晖,却向花前痛哭归。惆怅一年春又去,碧云芳草两依依。”以碧云、芳草依依衬托美人迟暮,韶华不再。又如《台城》诗:“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乌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以江草依旧喻指沧海桑田、物是人非。“已”、“殊”两字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了诗人内心望穿秋水而不得的失落。

尾联承“故人”一句递进一层,揭出思乡之苦。“殊未来”,长期不知“故人”音讯,凶吉未卜,于是他想到了写家书;可是山长水远,“乡书不可寄”,这就更添几分悲苦。结句以景收绾。“秋雁又南回”,点出时当冷落的清秋节,每每看那结伴南飞的大雁,诗人内心就不禁情潮翻涌,秋思百结。着一“又”字,说明这样郁郁寡欢的日子,他已过了多年,可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他也无可奈何;这就将悲情推到了一个高潮。这两句意境,与李白的“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一样,空灵幽邈,含情无际。

这首诗层次清晰,章法严密。前半写景,景中寓情;后半叙事,事中寄慨。而慨叹故人、故乡的久违。又是前半首所抒悲情的原因,前后联系紧密,浑成一体。 作者简介韦庄(约836─910),唐末五代诗人、词人。字端己,谥文靖。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市东南)人。唐初宰相韦见素后人,诗人韦应物四世孙。少孤贫力学,才敏过人,疏旷不拘,任性自用。公元880年(广明元年)陷黄巢兵乱,身困重围。后逃至洛阳,赴润州入周宝幕府,开始了为期十年的江南避乱生涯。公元894年(乾宁元年)进士及第,历任拾遗、补阙等职。公元901年(天复元年)入蜀任王建掌书记。仕蜀十年间,为王建扩展势力,建立政权出谋划策,蜀之开国制度多出其手,官至门下侍郎兼吏部尚书同平章事。其诗极富画意,词尤工,与温庭筠并称“温韦”,同为“花间派”重要词人。存诗320余首。有《浣花集》。

篇四:2012届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卷:诗歌鉴赏(三)(陕西))

2012届高三二轮专题卷:诗歌鉴赏(三)(陕西)

一、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8~9题。

诣红楼寻广宣①不遇留题

李 益

柿叶翻红霜景秋,碧天如水倚红楼②。

隔窗爱竹无人问,遣向邻房觅户钩③。

注:①广宣:一位善诗的僧人,与作者常有往来,诗酒唱和,过从甚密。

②红楼:长安城东北角的安国寺内朱红色的大楼,巍然屹立,富丽堂皇。

③户钩:开门的工具。

8.诗歌第二句中哪个字用得最妙?试简要赏析。(5分)

9.请找出三、四句的细节描写,并分析其妙在何处。(6分)

8.“倚”,“倚偎之意”,湛蓝的天空如水洗过一般明净高远与红楼相依相偎,(2

分)运用拟人手法(1分),描绘出红楼高耸入云的雄姿,流露出诗人对秋日红

楼景色的喜爱之情。(2分)

9.细节:觅户钩(2分)

妙处:诗人访友不遇,并不返回,而是反客为主,寻找开门的工具,看似唐突

无理,实则无理而妙,可见诗人对竹子的喜爱,(2分)以及诗人对这里的熟悉、

和主人相知之深。(2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的这首宋词,完成8-9题。

八声甘州 寄参寥子

苏轼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不用思量今

古,俯仰昔人非。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记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处,空翠烟霏。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约它年、东还

海道,愿谢公①雅志莫相违。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注】①谢公:即谢安,东晋名士、宰相,早年曾隐居东山。

8.“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一句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请分析其表达作用。(5分)

9.词的下片蕴含了词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8、拟人。(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物象变化快的特点,(2分)表现了诗人对世事沧桑变

化的感慨和对友人的不舍之情。(2分)或:比喻。(1分)以潮涨潮落比喻人世的聚散离合,

(2分)表现了诗人对世事沧桑变化的感慨和对友人的不舍之情。(2分)

9、表达了对与参寥子在杭州交游生活的回忆和留恋之情及对二人友情的珍惜;(2分)表达

了离别之际对参寥子的劝慰和自我宽慰之情;(2分)还表达了自己归隐超脱的志向。(2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11分)

章台夜思

韦庄

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孤灯闻楚角,残月下章台。

芳草已云暮,故人殊未来。家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

8.“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赏析其作用。(6分)

9.本诗的题目为“章台夜思”,有人认为这首诗全篇未现一个“思”,却“秋思”不断,令人回味,

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结合具体的内容进行阐述。(5分)

8.(6分)“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2分)一个“怨”字,赋予“清

瑟”人的情感,清彻的琴瑟撩人幽怨,让人彻夜难眠,就好像风雨绕弦使人生出无尽悲哀。

(2分)这样写,既为“思”设计了背景,渲染了气氛,又为全诗定下了基调。(2分)

9.(5分)同意。(1分)本诗以“夜思”为题,全篇虽未现一个“思”字,却选取了一系列引人

“思”情的意象,如“清瑟”、“遥夜”、“孤灯”、“残月”、“故人”、“秋雁”等,展现了“思”的意

境。(2分)诗的三、四联更是直接描写“思”的内容:时当秋节,芳草已暮,韶华已逝,故

人不来,乡思难寄。诗人将自己的无限秋思展现在读者面前,表达了怀人思乡之情。(2分)

四、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的首宋诗,完成9-10题。

定林① 王安石

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

但留云对宿,仍②值月相寻。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

注:①定林:寺院名,位于金陵(今南京)。北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王安石第二次被

罢相后,归隐金陵。他经常到定林寺游玩休憩,并写过不少诗作,这是其中最为出色的一首。

②仍:又。

9、简析第三联中诗人表现情感的手法。(5分)

10、诗人为什么认为“悲虫”也会有“好音”?结合全诗简要解析。(6分)

9、参考答案:“宿”和“寻”皆为人的动作,运用拟人手法,把“云”、和“月”人格化。

诗人欲和白云对宿,又逢明月相寻,写出在定林流连忘返的愉悦心境。

10、参考答案:诗人被罢官后,寄情自然山水,认为只要超越凡尘,便能随处得到自己

的快乐,即使悲鸣的虫声也是美妙的音乐。

背景解读: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两宫太后、皇亲国戚和保守派士大

夫结合起来,共同反对变法。因此,王安石在熙宁七年(1074年)第一次罢相。次年复

拜相。王安石复相后得不到更多支持,不能把改革继续推行下去,于熙宁九年(1076年)

第二次辞去宰相职务,从此闲居江宁府。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此

前的新法都被废除。王安石不久便郁然病逝。

五、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破阵子 李煜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

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

宫娥。

【注释】:①烟萝:草树茂密,烟聚萝缠。

②沈腰:南北朝时诗人沈约在朋友信中有“老病百日数旬,革带常应移孔”的

句子,后人用“沈腰”指人瘦 ;潘鬓:晋代文学潘岳在《秋兴赋序》里说他三十

二岁时头发就开始花白,后以“潘鬓”作为中年鬓发初白的代称。

8、这首词的上篇写了四十年来家园的哪些景象?“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

鬓消磨”用了什么艺术手法?(6分)

9、这首词中怎样运用对比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结合上下篇作

简要分析。(5分)

8、山河辽阔,宫阙巍峨,花草茂美(2分,两点3分,三点4分);化用典故(2分)

9、上阕极言太平繁华景象,(1分)下阕写词人被俘后的凄凉生活,(1分)两相对比,烘托出了作者深沉的哀愁。(答出“哀愁”类或者“亡国之痛”或“离别之苦”类即可得3分)

六、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① 柳宗元

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

方同楚客怜皇树,不学荆州利木奴。

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

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

注释:

①柑为橘树一种。本诗写于作者贬官柳州时期。

②皇树,即橘树。屈原〈橘颂〉中有“后皇嘉树,橘徕服兮”之句。

③三国时丹阳太守李衡曾想通过种橘发家至富,给子孙留点财产。

8.诗中哪个字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情感?结合诗句分析颈联中用何种手法抒发了这种情感?(6分)

9.对诗的尾联历来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是作者希望橘树成林,清姚鼐则说作者“恐见(柑)这成林也。”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看法。(5分)

8.答:颌联的“怜”字集中体现了作者对橘树的喜爱之情。颈联作者运用比喻和想象的手法,将橘花和橘实比作“喷雪”和“垂珠”,想象橘树开花结实,生动而形象。“几岁”和“何人”都承上文“怜”字而来,“怜”之深所以望之切,深切的期望表现出作者对橘树的喜爱之情。

9.答:我认为作者希望橘树成林。作者不论首联中“新”、“遍”二字对橘树嫩绿和茂盛的描绘还是颈联对橘树开花结实的想象,都表现了对橘的喜爱之情,自然也渴望自己亲手栽种的橘树成林;颔联更是一正一反用屈原怜橘和李衡谋利的典故,以像屈原一样爱橘表现了自己的志向,橘在作者眼中是高洁的象征,渴望橘树成林滋养自己正是作者未在

贬谪后消沉,坚守节操的体现。(我同意姚鼐所说的作者“恐见甘之成林也”。作者是被贬谪于此,无论写现实的还是想象的橘之繁盛都只能反衬出作者沉沦于此的落寞与苦闷,以屈原白比更是有对被贬谪的不满之意。尾联只是故作达观语,表面说等到柑树成林的时候,它的果实滋味还能够供养我这个老人的,实际是感伤自己迂谪时日已久,唯恐延续到黄柑成林,自己还能亲尝。)(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七、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第9题

咸阳值雨 温庭筠

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濛隔钓船。

还似洞庭春水色,晓云将入岳阳天。

9、(1)“万点空濛隔钓船”一句中“隔”字精当传神,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5分)

(2)本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结合全诗分析。(6分)

(1)“钓船”是诗中实景,诗人用一个“隔”字,便把它推到迷蒙的烟雨之外(2分),若隐若现,似有似无,象是要溶化在设色清淡的画面里一样,有超于象外的远致(3分)(大意对即可)

(2)虚实结合(联想或想象也可以)。(2分)这首诗前两句实写咸阳烟水空蒙的雨景,后两句“还似”二字将洞庭晓景和咸阳雨景联系起来,突出了景色的烟水空蒙,描绘出了一幅壮阔飞动、无比清奇的图画,虚写洞庭湖气蒸波撼的春色,由实入虚,以虚衬实,有力突出了山水清清旷迷离之美。作者着意描写巴陵湖畔的云容水色,其目的在于用它来烘托咸阳的雨景,使它更为突出。这是一种借助联想,以虚间实,因宾见主的借形之法,将两种似乎无关的景物,从空间上加以联系,构成了本诗在艺术上的特色。(4分)

八、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访中洲

[宋]姚镛

踏雨来敲竹下门。荷香清透紫绡裙。

①相连未暇论奇字,先向水边看白云。

[注]①奇字:一种异于小篆的字体。

8.本诗被访者并未出现,诗人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写出了“被访者”的形象?请简要分析。(5

分)

9.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访者”形象?请结合全诗鉴赏分析。(6分)

8.侧面烘托。(2分)诗人通过对“被访者”居住环境的描写,如他傍水而居,门前种有修

竹,旁有荷花池,清香四溢,从侧面烘托出了被访者高雅隐逸的形象。(3分)

9.“访者”是一个格调高雅,充满意趣的清逸之士。(2分)他访友不择晴日,而是踏雨而

来,来访本是为了和好友探讨“奇字”,这本已不是什么经世致用之务,可是还没来得

篇五:【步步高】2015高三语文总复习(浙江专用)【配套文档】考点综合提升练(二)分诗体综合训练

考点综合提升练(二) 分诗体综合训练

一、诗

1.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在金日作三首(其一)

宇文虚中

满腹诗书漫古今,频年流落易伤心。

南冠终日囚军府,北雁何时到上林。

开口摧颓空抱朴,胁肩奔走尚腰金。

莫邪利剑今安在,不斩奸邪恨最深。

不 眠

高士谈

不眠披短褐,曳杖出门行。

月近中秋白,风从半夜清。

乱离惊昨梦,漂泊念平生。

泪眼依南斗,难忘故国情。 注 ①金国陷汴京,掳徽、钦二帝。宇文虚中因出使金国而被软禁,后因谋划南归而被杀,高士谈也因此事被杀。②摧颓:蹉跎失时。③抱朴:恪守质朴。④胁肩:谄媚讨好的样子。

(1)两首诗中,宇文虚中用________,高士谈用________等词语直接表达了对家国的思念之情。

答案 伤心 难忘

(2)简要分析两首诗的抒情方式的异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相同点:两首诗都是用了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宇文虚中的诗用“伤心”表现流落金国、思念家乡的悲凉之情,高士谈的诗用“难忘”表现对家国的思念之情。不同点:宇文虚中的诗多用典故,比如“南冠”(囚徒)“北雁”(苏武)“干将莫邪”等;高士谈的诗描写夜晚的美丽,以乐景写哀情,反衬诗人思念家国的悲凉之情。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晓望[] 注②③④①

杜 甫

白帝更声尽,阳台曙色分。

高峰寒上日,叠岭宿霾云。

地坼江帆隐,天清木叶闻。

荆扉对麋鹿,应共尔为群。 注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杜甫当时流寓夔州瀼西。

(1)诗歌描写了________(季节)的景色。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意象中可以看出。

(2)结合诗句,请简要分析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秋季 清朗的天空、飘落的木叶

(2)诗人只能与麋鹿为友,表达了诗人流落西南、亲朋离散的孤独,被朝廷弃置的失意与无奈。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苏州

苏舜钦

东出盘门刮眼明,萧萧疏雨更阴晴。

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

万物盛衰天意在,一身羁苦俗人轻。

无穷好景无缘住,旅棹区区暮亦行。 注 ①苏舜钦:字子美,北宋诗人,诗与梅尧臣齐名,世称“苏梅”。这首诗是诗人过苏州时流连光景之作。②区区:即“仆仆”,形容旅途劳累困顿。

(1)诗的颔联写景,颇具特色,请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评论家认为,此诗“以清切闲淡为主”,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运用拟人手法,写绿杨白鹭的自得,写山水有情;以色彩表现美景,“绿杨白鹭”,“绿”“白”相间;远近结合,“近水”“远山”结合,画面生动。

(2)意象清新,选取“绿杨”“白鹭”“近水”“远山”等意象,气清水秀,别有韵致。语言朴素,不事雕琢,清新自然。情感平实,坦然面对万物变化和人生盛衰。

4.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

章台夜思

韦 庄

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

孤灯闻楚角,残月下章台。

芳草已云暮,故人殊未来。

乡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

(1)从题材来看,这首诗属于________诗。 ②①

答案 思乡怀人

(2)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本诗的前两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首联既为诗人的“夜思”创设了背景,渲染了悲凉的气氛,又为全诗奠定了孤独、凄凉的感情基调。颔联从听觉、视觉的角度进行描写,用“孤灯”“楚角”“残月”“章台”等意象加以层层渲染,突出诗人寄居他乡的孤独、凄凉。

诗歌鉴赏 这是一首思乡怀人之作。诗歌以“章台夜思”为题,开篇却不写“思”,而写秋夜所闻,为诗人的“夜思”创设了背景,渲染了气氛。颔联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进行描写,写尽寄居他乡的孤独、悲凉。诗歌的后两联点明了“思”的内容:芳草已暮,韶华已逝,故人不来,乡书难寄。最后一联点出时当秋季,更令人愁思不断。这一联和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的“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有异曲同工之妙。全诗一气呵成,感情真挚,幽怨清晰,感人至深。

二、词

5.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鹊桥仙·夜闻杜鹃

陆 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1)词从景写起,通过________________等意象,渲染出______________的氛围。 答案 “茅檐”“蓬窗” 悲凉、凄清

(2)请赏析这首词衬托的艺术特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以静衬动。以“林莺巢燕”的无声,反衬杜鹃啼声的分外清晰、刺耳。 ②以“月夜”反衬作者的独自飘零,表达作者内心的凄苦。

③以杜鹃啼声本就悲戚,衬托作者半生漂泊、志业未遂,更添一重羁愁。

6.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点绛唇·春日风雨有感

陈子龙[] 注

满眼韶华,东风惯是吹红去。几番烟雾,只有花难护。

梦里相思,故国王孙路。春无主,杜鹃啼处,泪染胭脂雨。 注 陈子龙:字卧子,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崇祯十年进士,曾任绍兴推官和兵科给事中,清兵攻陷南京,他和太湖民众武装组织联络,开展抗清活动,事败后被捕,投水殉国。

(1)这首词运用象征手法,“东风”象征________,“红(花)”象征________。

答案 清兵南下 自己热爱的人民和明王朝

(2)请简要分析这首词的思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全词由白天所见所感写到夜晚所梦。“满眼”两句写白天所见,“几番”两句写由所见而生的感叹,“梦里”后面几句写梦中浮现出故国的道路和落花染红的惨景。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贺新郎

辛弃疾

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注

醪妙理?回首叫、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注 《停云》:陶渊明有《停云》诗,写饮酒与思念亲友之事。

(1)“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全词在抒发情感上主要运用了哪种手法?词的下阕,表达了词人哪些复杂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拟人。表现了刚直厚重而不失洒脱,充满生命活力的词人形象。

(2)运用典故。对知交的思念和感激之情,对追名逐利者的讥讽之意,积极进取、壮心不已的豪迈之情。

8.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

后庭花

许 棐

一春不识西湖面。翠羞红倦。雨窗和泪摇湘管。意长笺短。 知心惟有雕梁燕。自来相伴。东风不管琵琶怨。落花吹遍。

(1)从题材来看,这是一首________词。

答案 闺怨

(2)请从景与情的关系的角度,赏析全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此词因情设景,情景交融。西湖春色美,离人愁怨深,因此“一春不识西湖面”;迷蒙的春雨与迷惘的春思,琐碎的雨声与烦乱的心绪,梁燕的相伴与人的孤寂,落红阵阵与琵琶流怨,这些景与情都交融在一起。

诗歌鉴赏 这是一首闺怨词。词人以少妇的口吻、女性的角度展露抒情主人公的心曲,

实质上是词人设身处地的一种体察性的描绘,亦即词人情感在描写对象上的投射和渗透。词作通过“西湖”“湘管”“梁燕”和“落花”这四个意象多方位、多层面地展示了抒情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描画出一条具有个性特征和特定情境的人物情感律动线。词作写人,重在摄神,仅疏疏几笔,便勾勒出了动态,揭示了心理,渲染了环境气氛,读来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三、散曲

9.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中吕]快活三·叹四美

无名氏

良辰媚景换今古,赏心乐事暗乘除,人生四事岂能无?不可教轻辜负。唤取,伴侣,正好向西湖路,花前沉醉倒玉壶,香滃雾,红飞雨。九十韶华,人间客寓,把三分分数数,一分是流水,二分是尘土,不觉的春将暮。西园杖屦,望眼无穷恨有余,飘残香絮,歌残白苎,海棠花底鹧鸪,杨柳梢头杜宇,都唤取春归去。 注 ①滃:飞散。

(1)“人生四事岂能无”一句中,“四事”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良辰 媚景 赏心 乐事

(2)“望眼无穷恨有余”一句有什么作用?其中“恨”的原因有哪些方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用:①呼应上文,收束全曲;②直抒胸臆,点明主旨。原因:

章台夜思 韦庄

①韶华飞逝,人生苦短;②壮志未酬,怀才不遇;③春景虽美却无法挽留。

10.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蟾宫曲·九日

张可久

对青山强整乌纱,归雁横秋,倦客思家。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注 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中国人素有登高思乡习俗。②对青山强整乌纱:意为自己勉强登高。“乌纱”泛指帽子。③归雁横秋:“横秋归雁”的倒装句式。④金杯错落:酒桌上觥筹交错。

(1)你认为这首元曲中揭示主题的是哪一句?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来表达主题?请联系具体内容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倦客思家。”从标题“九日”及全文内容看,本文主题应为重阳佳节游子②③④①①

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