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初中作文 > 教育资讯

流浪者樱花泪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11:13:07 初中作文
流浪者樱花泪初中作文

篇一: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达摩流浪者)

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当你试图放弃一个你知道是正确的事情的时候,希望你能再看看这句话。

这句话是罗永浩在《我的奋斗》一书中,写给年轻人的忠告。很喜欢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这句话。书中提到它是摘录至凯鲁亚克的书。便用百度搜索得知其出于杰克·凯鲁亚克的《达摩流浪者》,之后买了本读读,这也是我常用的读书“伎俩”——按图索骥。此生无望高富帅,人丑就该多读书。好了不废话了,下面是一些感悟,也可以看成书评。

没看《我的奋斗》之前,我并不认识凯鲁亚克。不过要说到他的另一本书《在路上》想必大家都会知道。书的背景是上世纪50年代,当时美国工商业和机械文明快速发展,中产阶级快速膨胀。同时也出现了一批以背包为革命武器的“流浪者”,他们把自身从社会桎梏中脱离出来,去追寻自我的本性,以及对灵魂热烈而惨切的呼唤,他们被称为“垮掉的一代”。

这是一部献给中国唐代诗人寒山子的小说,同时也是一本自传式小说,献给寒山子也可以理解成是献给作者的好友加里·斯奈德(书中贾菲·赖德的原型)。加里·斯奈德是当时颇具影响力的诗人,他曾以寒山子的诗作为教义发起了美国寒山运动(Cold Mountain Movement)也就是嬉皮运动。加上“垮掉的一代”的领头人物凯鲁

亚克此书的影响,寒山子这个中国诗人毅然成为了该派的宗师爷了。那么寒山子到底是谁?他是怎样的一个人呢?寒山子现存的史料记载并不多,他是一位白话禅宗诗人,厌倦都是生活而长期隐居在浙江的天台寒岩之中,国人对他了解并不多,至少我是不了解,从小到大读的古诗都没有他的。饶有韵味的是在日本,他被公认为禅宗大诗人,对其诗评价颇高。由想起毛概老师杨教授说的白居易故居的段子。去白居易故居要爬很长的一段路,路的两旁立满了石碑,据说这些都是日本文人自己掏腰包立的,以此来表达对白居易的敬仰。白居易的诗号称妇孺皆知,寒山子的诗也同样很白话,人间寒山道,寒山路不通。夏天冰未释,日出雾朦胧。似我何由届,与君心不同。君心若似我,还得在其中。这也是他们的诗在日本得以广泛传播的主要原因。中国诗歌传统强调含蓄蕴藉重视语言的雅致和典故隐晦,这对外国读者来说增加了阅读与理解的难度,这也很好的解释了“寒山热”“居易热”并不是像老师说的文化悲哀。当然寒山子其人其诗由中国传到日本,再由日本传到美国,并让寒山子成为了在美国被奉为“垮掉的一代”的鼻祖,最后循环而归回到中国,在港台大陆引起巨大反响,再看看美国大片《花木兰》《功夫熊猫》,不得不说我们的文化工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挖掘任重而道远。

“现代人为了买得起冰箱,电视,汽车和其他他们并不需要的垃圾而做牛做马,让自己监禁在一个工作-生产-消费-工作-生产-消费的系统里”这是雷蒙(原型是作者自己)在书中描绘的生活方式。放到

现代来说,也很有意义。喜欢雷蒙的一首诗:是谁开了这个残忍的玩笑,让人们不得不像老鼠一样,在旷野中疲于奔命。“他们住在高级的房子里,在同一个时间看着相同的电视节目,以一种思维方式思考着事情,他们是被机械文明奴役的人”他们是疲于奔命的老鼠。如此雷蒙选择了上路。要么读书,要么旅行,心身必须有一个在路上。一个背包,一台单反,一颗说走就走的心。这是很多人的上路宣言,确切的说是旅行宣言。吴伯凡老师说 旅行是一种场景的切换,以获得心灵新体验,感悟,以至于重新回到原先的场景时有或多或少的蜕变。如果旅行只是去景点转了一圈,啥也发生啥也没改变,那只是出了一个比较远的地方逛了躺街。

“达摩”一词是佛法之意,“达摩流浪者”便是禅疯子,这群禅疯子在苦旅中以禅佛相随,在沙滩上,在森林里,在峡谷边,在玫瑰花丛旁,在酒吧,在“雅雍”之间,无时不在论调禅法“空”。“色不已于空,空不异于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是表象,是可感触的,并不单指情色,空即是虚无,是不可触摸的,色空是对立又统一的。曾几何时,我也认为生活了无趣味,到如今承认“空”,与过去和未来通通和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念过去,不畏将来。正如金刚经所言:一切皆有法,如梦幻泡影,如露如电,应作如是观。书的最后,雷蒙来到孤凉峰冥思沉吟当瞭火员结束之后,对着对着小屋和山峰一笑,转身走下山径,往世界回转去。像是参悟了一切,热泪盈眶。

永远对社会充满信心和斗志才是一个正确的态度,千万不要被那些浮躁的但是听起来非常舒服的话所困惑。比如说,我混的不好是体制问题,我学的不好是教育制度的问题,把责任和压力都推给了学校和社会,似乎自己心里好过一些。其实在别人看来,都是你SB的问题,再没有第二个答案了。

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篇二:萨拉萨蒂《流浪者之歌》赏析

《西方室内弦乐艺术赏析》期末论文

情感的盛宴——萨拉萨蒂《流浪者之歌》赏析

提到《流浪者之歌》,多数人的脑海中浮现出的是绚烂的演奏技巧和深沉的、伤感的旋律。在这一首曲目中,萨拉萨蒂运用恰当的手笔描绘了吉普赛民族性格的几个侧面,并使小提琴的旋律性与技巧性得到了相当完美的结合。

《流浪者之歌》是一首情节性极强的乐曲,仿佛一首诗歌,一个故事,一点点的将吉普赛民族的性格展现在我们眼前。诗歌有起承转合,故事有跌宕起伏,歌曲同样有情节的起始、发展和高潮。而在我眼中,若论到情节的跌宕、情感的丰富,《流浪者之歌》无疑是独奏曲中的佼佼者。在短短的几分钟之内,它用四个部分让我们经历了剧烈的情感变化。

乐曲的开始,强而有力的管弦乐齐奏和主奏小提琴充满忧伤的旋律,就如同一篇文章精彩而简短的开头,将人们带入了吉普赛民族的情感世界。第二部分,以变奏和反复做技巧性极强的发展,轻巧的泛音和华丽的左手拨弦展现了丰富的主题。在这一部分,乐曲一点点的向我们诉说吉普赛民族的美丽和忧伤,仿佛美丽的吉普赛女郎含泪的倾诉,让人既惊叹于女郎的美丽,又唏嘘于她颠沛流离、饱受歧视的生活。随着少女的倾诉,忧郁而伤感的情绪一点点积蓄在心中,终于,在乐曲的第三部分,悲伤的情绪达到顶点。装上弱音器的小提琴,奏出充满伤感情调的旋律,将悲伤的情绪渲染到了极致,仿佛是少女倾诉后的沉默,不仅倾诉者陷入深沉的哀伤,听者亦入境,唏嘘落泪。此情此景,恰如白居易《琵琶行》中,琵琶女一曲终了,“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若是乐曲就此结束则罢,出人意料的却是,乐曲行至此处,急变为极快的快板,就仿佛突然传来的将这沉重的沉默打破的窗外的歌声和舞蹈。哭泣的女郎被其鼓舞,擦干泪水重展笑颜,将哀伤和忧郁抛开,加入到这一场愉快的狂欢中,为满座的倾诉者献上绝世的曼妙舞姿,而听众们经历了方才感同身受的悲伤,再看吉普赛女郎且歌且舞,则更加体会到了这舞蹈中蕴含的飞扬的、极致的美。情绪一点点的高涨,朝气蓬勃的趋于高潮,闪电一般的结束,让人沉浸在余韵中,不能自拔。

由一开始的忧郁、悲伤、到最后极致的欢喜,这样一首乐曲引导着我,沉浮在其缓缓展开的情绪中,且哭且笑,短短几分钟,却仿佛看完了一场跌宕起伏的人间戏剧,经历了情绪剧烈的跌宕起伏,回肠荡气,酣畅淋漓。

音乐是一种神奇的艺术,在高度的抽象和概括之下,它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表现力,蕴藏着丰富的内涵,丰富到即使千千万万人听过,但每个人总能听出其中的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的理解。因而,像《流浪者之歌》这样的情感与内容均十分丰富的作品,不同的演奏者总能为听众呈现不同的听觉体验。每一个演奏家,理解不同,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便有差别。穆特的《流浪者之歌》,情感外露,细腻而浪漫,她呈现出的故事主人公像是一位浪漫美丽的吉普赛少女,时而柔美,时而浪漫热情。而海菲兹的《流浪者之歌》,丰富的技巧使得情感更加含蓄,他呈现出的叙事主人公,则更像一位已然经历了人世风霜的吉普赛妇女,悲伤的情绪更加内敛而深沉,即使是狂欢中,也带有沉稳和持重。每一个版本,每个人的理解与喜好更是各有不同。

但忽视这所有的时间的、空间的差距,《流浪者之歌》无论是对于演奏者还是听众,都无疑是一场情感的盛宴。与如今快餐文化和市场经济下的快餐式廉价音乐不同。廉价的音乐只能取悦耳朵,其背后的内涵与情感经不起推敲与发掘,因而其生命周期仅限于耳朵的从新鲜到厌倦的过程。而《流浪者之歌》,其经过作曲家凝练、抽象概括的丰富情感,需要用心去感受、聆听,并在情感的共鸣中达到精神的欢愉,它跨越了时间空间的界限,让听众得以与作曲家、与演奏者进行心灵的交流,只要人类灵魂之美没有变质,其生命便绵延不绝,不断为人们带来新的感动。不仅《流浪者之歌》,所有音乐史上不朽的名曲也是如此,它们作为人类珍贵的精神食粮,不论何时何地,都是人类最极致的、情感的盛宴。

篇三:萨拉萨蒂《流浪者之歌》赏析

幸福的流(来自:www.sMHaiDa.com 海 达范文网:流浪者樱花泪)浪

——听萨拉萨蒂《流浪者之歌》

“酸橙和桃金娘的沉默。纤细的草丛中的锦葵。修女在一块稻草色的布匹,刺绣桂竹香。枝形吊灯里,七只,五光十色的鸟儿飞翔。教堂在远方咕哝,犹如一头仰卧着的熊。她如何缝纫!多么优美!在稻草色的布匹上,她想刺绣,她的幻想之花。何等的向日葵!何等的,金属饰片和丝带的木兰花,祭坛上面的布匹上的,何等的番红花和月亮!五颗葡萄果实,在附近的厨房里变甜。割划在阿尔梅里亚的,基督的五个伤口。穿过修女的眼睛,两个骑手驰骋。最后一声喃喃低语,带走她的贴身背心。凝视着笔直的远方的,云朵和山岗,她的糖之心,和马鞭草破碎。哦,多么高的平原,那上面有二十个太阳!她的幻想看见正在冻结的,多么停滞的河流!然而她继续绣花,同时,伫立在微风中,光芒在高高的,花格窗里下棋。”很喜欢洛尔迦的这首诗《吉普赛修女》,吉普赛修女独自绣花,绣她心中的向日葵、木兰花、番红花和月亮。她对生活充满热情,充满了美好的幻想,她热爱远方的云朵、平原和山岗,但是那不属于她,她把心中的向往交给骑手,把生活留给自己,继续她手中的刺绣。

听萨拉萨蒂的《流浪者之歌》时,不由地和诗中吉普赛修女的形象联系起来,觉得有某种相通之处,听的时候也引发了不少感触。第一部分一上来就用小提琴强有力地演奏出来,节奏活泼明快,富于变化, 把吉普赛人那种倔强而热情的性格带到了人们面前。虽然一直是流浪的生活,但无法抑制心中的热情和幻想。第二部分我觉得很难去把握整体的基调,变化依然很多,曲调既有缠绵低婉又有热情奔放,幽怨中又充满力量,正表现了吉普赛人的丰富的感情世界, 而这也是他们长期的流浪生活所形成的刚强而忧郁、浪漫而痛苦的民族性格。第三部分真的算是最饱含深情、催人泪下的了。曲调幽静舒缓、优美哀伤,“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把吉普赛人流浪生活的痛苦与不幸表达得淋漓尽致,很能让人产生感情上的共鸣。

舒缓的曲调反复吟咏,但在幽怨的曲调中似乎可以听出吉普赛人对生活的热爱与美好的憧憬,他们的浪漫与坚持让他们并不被流浪生活的辛酸压倒,正像上面那首诗中的吉普赛修女,外面的世界不属于她,但她会让自己的向往跟随骑手的脚步,她还要每天做着刺绣,于是她便绣起了她心中的向日葵、木兰花、番红花和月亮,生活的单调与辛酸从来不会压倒心中的幻想与坚持。就在第三部分听得忧郁感伤之时,曲子转入了第四部分,节奏突然加快,曲调变得泼辣奔放、充满变化,似乎又一下子让人充满了力量,活泼流畅的旋律产生极强的画面感,使人联想到吉普赛人正跳着狂欢的舞蹈。有前面舒缓的曲调突然变得奔放,体现了吉普赛人的感性与乐观,多余的无奈与苦难不必去表达,只需要用他们的热情与乐观去书写流浪的一生。乐曲至此结束,让人经过了一番忧伤痛苦的洗礼之后又汲取了充足的力量去面对生活,正像那吉普赛修女,依然在绣花,只不过这时她已经看到了高高的花格窗上,光芒正在下棋,平原上还有十二个太阳在照耀,这一切足以支撑她继续绣完手中的花。而这种热情与乐观也足以支撑吉普赛人世世代代的流浪。

我们或许很难理解为什么吉普赛人会选择世世代代去流浪,但我们又何尝不是在过一种流浪的生活,如果车的方向是指向家,那么你毕竟离开过,如果车的方向是远离家,那么又是一段流浪的生活开始了。但是没有什么不能承受的,生活的节奏之快让我们似乎成了陀螺,一直被或长或短的鞭子鞭打着,围绕着自己都不知道是什么的东西旋转,时常会忘记自己内心对生活的热爱与幻想,这才是心灵深处永恒不变的家啊。如果能一直记住通往心灵家园的路,那么流浪还有什么可怕的呢?我想,这就是音乐带给人的启迪和力量吧!

篇四:歌词樱花的眼泪

樱花的眼泪 那一年那个月那一日那个樱花树下 他吻她着笑着直到声音都沙哑 美好记忆来去匆匆静止不喧哗 她失去了生命将他无言的留下 刻骨铭心的爱不用事实证明 有感觉心就可以完全的体会 刻骨铭心的痛不用语言表达 她他和她的他总会有落差 花在空中飘落 一片一片拼凑不成花朵 心在风中飘落 零零碎碎到下个世纪末

花 花在空中飘落 一片一片拼凑不成花朵

心 心在风中飘落 零零碎碎到下个世纪末

花 花在空中飘落 一片一片拼凑不成花朵

心 心在风中飘落 零零碎碎到下个世纪末 初春的阳光在他的身上慢慢的爬

仿佛又看到那张脸如此纯情卡哇 没了她他的世界无情的倒塌 她是否也在另一世界想着他 那一年那个月那一日那个樱花树下 如果他不曾认识她她不曾爱过他 这场悲剧是不是就不会萌芽 想着想着他又想起女孩可爱的发卡 他如果是牛郎 她如果是织女 每年会有那么一个七月七 可以诉说可以抽泣可以让他看到她的心 极淡的空气里流动一种无处可置的心情 樱花飘落暖暖的温馨今天却冷的像冰 你知道我的心 花在空中飘落 一片一片拼凑不成花朵 心在风中飘落 零零碎碎到下个世纪末

花 花在空中飘落 一片一片拼凑不成花朵

心 心在风中飘落 零零碎碎到下个世纪末

花 花在空中飘落

一片一片拼凑不成花朵 心 心在风中飘落 零零碎碎到下个世纪末 在很久很久以前 留在你身边的人是我 留在我心底的人是你 留在我们周围的是回忆 留在这个城市是我们过去的足迹 我们过去的甜蜜 过去那样爱着我的你 这个世界无论我们怎么努力 仍有些事是我们做不到的 想一个人不难 难的是如此想你却不能贴近你 我会的 我会在另一个世界 看到你的笑脸 听到你的思念 闻到你的呼吸 这是我爱的宿命

我逃不过你 我离不开你 我逃不过你 我离不开你

篇五:赏析印度影片《流浪者》

赏析印度影片《流浪者》

《流浪者》是一部经典的印度电影,公映后曾轰动一时,获得了1953年戛纳电影节大奖。《流浪者》是印度现代电影人的一部力作,创作背景是印度现代社会在废除种姓制后暗烙在人民身体的阶级印记。

主要剧情是:印度上流社会中很有名望的大法官拉贡纳特,信奉这样一种哲学:“好人的儿子一定是好人;贼的儿子一定是贼”,即以血缘关系来判断一个人德行的谬论。法官拉贡纳特根据“罪犯的儿子必定追随其父”的荒谬理论,错判强盗的儿子扎卡有罪,扎卡越狱后被迫成了强盗,决心通过掳走法官的妻子进行报复。拉贡纳特果然中计,认为妻子腹内的孩子来历有些可疑,并将妻子赶出家门,致使妻子在大街上生了拉兹。拉兹跟着母亲在贫困中长大,扎卡又威胁引诱拉兹做了贼。拉兹在饱经流浪和偷窃生活后,重遇童年好友丽达,二人真挚相爱。拉兹痛恨自己的偷窃堕落生活,渴望以自己的劳动谋生。但是,扎卡继续逼迫他,工厂辞退他,亲生父亲的荒谬理论更使他前途无望,所有的一切都使他绝望。最后,拉兹为救母亲,杀死了强盗扎卡。当拉兹因企图谋杀拉贡纳特,父子出现在法庭上,丽达为拉兹辩护时,揭示了事情真相,法官的良心受到了谴责,法官荒谬的理论也不攻自破。

影片《流浪者》主要是通过插叙的方式,以法庭审判拉兹谋杀为开始和结束,拉兹的辩护律师丽达向世人讲述了拉兹可怜的身世和坎坷的经历。影片非常生动形象地描述了拉兹摆脱罪恶的环境和据说是

其父母遗传下来的影响的过程,以及法官父亲和为他所遗弃而成为流浪者的儿子之间尖锐的冲突,向世人证明了:人的性格和习惯是受客观环境和主观因素所影响的,并不是父母遗传下来的;生活中的好的影响也是可以使一个所谓的潜在的罪犯变成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同时,影片还深刻地批判了“好人的儿子一定是好人,贼的儿子一定是贼”这一荒谬的“血统论”, 辛辣地抨击了当时印度社会的黑暗和等级制度,歌颂了纯洁的爱情和人道主义。而且,事实上整个影片都是围绕批判“好人的儿子一定是好人,贼的儿子一定是贼”这一谬论展开的。

影片中的人物刻画比较突出,人物心理描写很细致,能让观众抓住影片中人物的特点,很好地引发观众的共鸣、激起观众的义愤。影片《流浪者》中刻画了几个鲜明的人物形象:有内心善良却为生活所迫而做贼的拉兹,美丽高贵、忠于爱情、能言善辩的律师丽达,善良的母亲里列,一生信奉“好人的儿子一定是好人;贼的儿子一定是贼”却到最后才醒悟的法官拉贡纳特,可恶的强盗扎卡。再加上演员成功的表演,使得这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顿时出现在观众的脑海中,并停留了下来。其中,法官拉贡纳特“好人的儿子一定是好人;贼的儿子一定是贼”的谬论给人印象很深,让人深感气愤,最后对这一谬论淋漓尽致的批判也大快人心。

影片《流浪者》也有印度电影常有的特征:关于爱情和苦难,而且很感人。一个被所谓“上流社会”家庭所遗弃的男孩子的命运,博得了观众无限的激动与同情。拉兹的生活本来可以很幸福,拉兹的命

运本来可以很顺利。但是,由于他的父亲信奉“贼的儿子一定是贼”的谬论,将扎卡判成罪人、逼成强盗,使得扎卡为报复他父亲而绑架了他母亲,最终也改变他和他母亲的命运,使得他们陷于贫困。当拉兹重遇童年好友丽达,并与丽达真挚相爱时,本来观众是高兴的。然而,又是他固执的父亲,使得他的幸福落空了,并面临着被判死刑。虽然如此,丽达还是不离不弃,并为他辩护,也使得他父亲醒悟了。拉兹和他母亲的遭遇使观众流出了同情的眼泪,那么拉兹和丽达的爱情则使观众倍感安慰和真心祝福。

影片《流浪者》还一个很大的特征——很多印度民间歌舞,也正是这一特征让它被很多观众记住了,给人的印象是:印度真是一个能歌善舞的国度。影片《流浪者》的成功与它成功的配乐是分不开的,音乐能够很好地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渲染烘托气氛、表现画面难以表达的意思、为故事的发展做铺垫,还能感染观众的情绪、引起观众的共鸣。

例如:影片开始时,在法庭上,拉贡纳特和丽达的出场,都配有强烈而紧张的音乐,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并将他俩联系起来;当丽达和拉兹相认之后,丽达的歌舞和音乐给人非常愉悦的感觉,表现了丽达的喜悦和高兴;还有丽达和拉兹在沙滩约会时的歌曲和音乐,很好的表现了人物当时的心情;还有丽达生日宴会上的歌舞,很有感染力;等等。影片《流浪者》中的音乐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欢快的音乐能感染观众的情绪,让观众也沉浸其中并有随着音乐起舞的冲动;同样,那悲伤地音乐也使观众为剧中人物

伤心、感叹。

虽然,影片《流浪者》是一部反映印度社会黑暗面的老电影,但是在今天也是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的,时刻提醒着我们不要为陈旧的观念所束缚,要与时俱进、更新观念。影片《流浪者》中的故事严谨、插曲动听、制作质朴、影像亲切,在内容和拍摄上都比较好,是一部很值得一看的老电影。

初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