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良丰富高贵的赏析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2 16:09:59 体裁作文
篇一:善良丰富高贵
善良·丰富·高贵
那天,我轻轻地走近你,带着稚嫩、带着梦想、也带着云彩。此后的日子平静得如一面镜子,没有声响、没有浪花、也没有波纹。在岁月的宁静中,三尺讲台,一支粉笔为我的生命增添了许多柔和感。
我徜徉在弯弯曲曲的乡间小道上,听着路旁丛林里的鸟儿鸣唱,在感到轻松愉悦的同时,我问自己:前人为你铺了路,你能心安理得?你将为后人做些什么?
转眼间,从事教育工作已快三年,在这三年的时光里,我也曾多次迷茫、似乎走到了路的尽头,在走投无路的同时,我问自己:是停滞不前,是随遇而安,还是另谋出路?
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了银幕上屡屡报出的关于教师的负面消息:猥亵学生、变相体罚、灯红酒绿等这些令人作呕,令人不齿的事情。在今天这个教师地位每况日下的社会,就是因为存在个别这样的教师,才使得社会各界人士以点概面地大肆诋毁教师形象,我深深地憎恶这些败坏我们千千万万个教师名声的败类,在这些人面前,我怀念着善良、丰富和高贵。
善良,生命对生命的同情和关爱。我们活在这个世上,不免要承担各种责任,责任就是对自己要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每一种选择都有它不得不这样选择的理由。选择教师这一职业只有做到不计名利,乐于奉献,才能有所作为;只有做到心中有爱,忠诚教育,才能有所担当。承担对学生、对教育付出的责任,用语言播种,用彩笔耕耘,用汗水浇灌,用心血滋润,就是教师的善良。 丰富,人的精神能力的生长、开花和结果,是上天赐给万物之灵的最高享受。谋教要实、兴教要实、做人要实。面对讲台,背靠黑板,在时光的长河里,把一个又一个的45分钟,用辛劳汗水和智慧编织成无数耀眼的光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老师的务实工作作风才是丰富教师本身教学生涯的真正源泉,精神的快乐远远高于肉体的快乐,丰富的心灵是幸福生活的先决条件。在开展工作时要尊重教育规律,尊重客观事实,尊重学生的基本情况,同时表里如一善始善终,这样才不会辜负了上天的赐予。
高贵,这是许多时代里最重要的价值,被看得比生命还重要。作为一名乡村教师,依山而立,雄壮的骨骼挺拔如松,高洁的灵魂灿烂似霞,作为一名乡村教师,高贵就是明知那间教室里放飞的希望,守巢的是自己;高贵就是写上那块黑板定下的真理,擦去的是功利;高贵就是高举那根粉笔画出的彩虹,流下的是泪滴;高贵就是走着那清贫如洗的人生,满载的是师生情谊。
教师的情操应该是高尚的,对社会主义祖国充满了挚爱;用于探索真理,捍卫真理;热烈追求新知识,掌握新的教学方法;赞美并支持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人和事,憎恨并唾弃社会上不时冒出来的各种丑恶现象。教师的善良、丰富和高贵是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犹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学生的茁壮成长中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我们也应该时常自问:是否滥用了赋予我们的职权,逾越了道德底线?是否出于对权力的恐惧、地方势力的压迫和功名利禄的诱惑而扭曲自己的言行?是否因为生活的重荷,而变得日渐势利、鄙俗?是否因为同情的匮乏、情感的冷漠,而时常忽略了那些需要我们关爱和呵护的心灵?是否因为失去知识的活泉,而使课堂变得极其乏味、毫无创造力?
我听见一切时代的精灵在向今天的教师们呼唤:教师啊!你要有善良的本质,丰富的心灵,高贵的灵魂,这样你才无愧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的称号,你才能成为党和人民满意的教师。
善良,丰富,高贵——令人怀念的品质,师之为师的品质,我期待更多的同行拥有它们!
篇二:阅读丰富善良
阅读 丰富 善良
著名的哲学家周国平曾出版一本散文集《善良丰富高贵》,他在《善良丰富高贵》这一章节中说:“如果我是一个从前的哲人,来到今天的世界,我会最怀念什么?一定是这六个字:善良,丰富,高贵。”善良的人,总会给别人带来温暖,这样的人看到别人有困难,会主动伸出援助之手,被别人伤害了,也会选择原谅??丰富的心灵是幸福的真正源泉,精神的快乐远远高于肉体的快乐;集善良、丰富于一身的人,也必定是一个灵魂高贵的人。
阅读,让我成为一个内心丰富的人。工作之余,捧一本喜欢的书籍,坐在充满阳光的书桌旁,一读就是几个小时。品味书中作者语言的柔美、细腻,感慨书中人物命运的多舛??在书中,我认识了一位崇尚自由、不为世俗所羁绊的奇女子三毛。三毛的一生充满了悲剧色彩。初中时因为被数学老师羞辱而辍学,后到西班牙留学,在这里他遇到了一生的挚爱——荷西。荷西对三毛的感情令人为之动容,为了帮助三毛完成游览撒哈拉沙漠的愿望,他特意提前来到沙漠找工作、租房子,只为了能和三毛在一起,宁愿忍受沙漠生活的艰辛。就是这样一位至情至性之人,在和三毛共同生活了七年后,却在一次潜水作业时不幸遇难,丧失丈夫的三毛曾一度想要追随丈夫而去,最终在父母、朋友的劝解下而重新站起来面对新的生活。后来,她又喜欢上了西部歌王王洛宾,她想要和这位已年近花甲的老人相互扶持,终因性格、经历等方面的不同,使她和王洛宾最终没能走到一起。三毛自杀了,她说:“人的一生不在于长短,而在于是否痛快的活过。”三毛一生走遍了大江南北,该看的看了,该经历的也经历了,所以,她没有什么可留恋的了,“死”对她来说是一种解脱。我佩服三毛,在那个年代,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她敢做敢为,不求世人都能理解,但求自己问心无愧。
阅读,让我的心变得柔软。还记得读周国平的纪实文学作品《妞妞 一个父亲的札记》时,我为周国平在他女儿身上所付出的一切而
感动。妞妞是一个聪明、伶俐、可爱的孩子,但不幸的是在她刚出生不久,就被查出患有恶性眼底肿瘤,生命即将消失。这么小的孩子,美好的生活才刚刚开始,就要夭折。对于作者来说,真是晴天霹雳!为了让孩子在活着的时候,能够得到多一点的关爱,周国平无时无刻不想呆在女儿身边,因为他怕错过女儿成长的每个瞬间,为此他推掉了很多不必要的应酬。在对女儿无微不至照料的同时,他还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记录下女儿成长的点点滴滴。多么深沉的父爱!妞妞既是不幸的又是幸运的,她因生命太短暂而不幸,又因有了一位这样细心、慈爱的父亲而幸福。从作者对女儿的融融父爱中,我领悟到:每个生命能来到这个世上都是不容易的,我们要敬畏生命,要以一颗善良的心来对待孩子。
俄国作家托尔斯泰说:“人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一个勤于读书看报,勤于思考和实践的人,会变得睿智、儒雅、大度、自信。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不仅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还可以改变我们的心态,在经典与大师的指引下,让我们这些世俗之人都能够快乐的阅读、幸福的生活。
篇三:答案解析
答案解析
一、1.答案:快手刘对“我”的发现感到惊奇,接着想到了应对办法却故弄玄虚,成功表演后显得十分得意。
2.【解析】此题考查对语段作用的分析能力。第一步,明确第⑥段写了什么内容;第二步,思考该段内容与上下文的关系,回答结构方面的作用;第三步,从该段内容与表现人物、揭示主旨等的关系角度考虑内容上的作用。
答案:承接上文,交代了“我”的离开,收束对快手刘的回忆;引出下文,为再次见到快手刘作铺垫。暗示随着时间的流逝,快手刘人生际遇将发生改变。
3.答案:帮助快手刘完成戏法,摆脱窘态,让孩子们相信快手刘的戏法,不再为难他。表现了“我”对生活在社会底层小人物命运的同情和关注。
4.【解析】此题考查对语言的品析能力。要根据题目要求,结合全文比较分析,先回答快手刘说这两句话时不同的语气和内心活动,然后综合起来比较,回答这两个句子共同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特点,又着重突出了什么。
答案:(1)表现了快手刘表演成功后神气十足。(2)快手刘近乎在哀求,显得底气不足。两句话都能表现快手刘的精明、朴实和善良;也使人感到快手刘手脚渐渐不灵,状况大不如前。
5.答案:“快手刘”是小说主人公的绰号,他始终是“我”心中名副其实的快手刘,以“快手刘”为题,可以交代人物身份,暗示人物遭
遇,凸显人物特点,也更能表现“我”对“快手刘”这类人物的喜欢和同情。
二、1.【解析】本题考查对语段的概括能力。注意题目的提示,概括时两件事中都要有“老师”,第一件事要概括出老师在课堂上发现了“我”的什么状况,如何对待“我”的。第二件事则要讲清楚老师的健康状况,什么都不记得了,但还记得当年自己的课堂教学情况。 答案:“我”上课走神,老师引导“我”集中注意力并积极发言 老师脑梗严重,仍记得当年的教学情景
2.答案:(1)因为老师已经巧妙地提醒了走神的学生,“若无其事”正是为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不想让学生尴尬,体现出老师对学生的关爱和巧妙的交流艺术。
(2)看到老师的病情,伤心、难过之情难以控制,体现了“我”对老师深深的爱怜、痛惜。
3.【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语言的赏析能力。这两句话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赏析时应先分析比喻修辞的作用,然后分析句子中所蕴涵的人物的情感。
答案:示例一:①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学生头发的美,字里行间流露出赞美之情。从而表现了老师高超的语言艺术,也表现了老师的细心、爱心,对学生的观察细致入微。示例二:②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师的亲切温和,表现了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对学习内容的领悟,也表现了学生对老师的关爱心领神会。
4.答案:第一个“好!”表现的是一个善于鼓励学生的老师;第二个“好!”表现的是一个热爱本职工作的老师。
5.【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要紧扣“感受最深”和“交流”来回答,讲清楚这次课堂交流的内容,以及师生间在课堂上难忘的表现。 答案:示例略。“交流”能较好地体现“感受最深”,表达通顺即可。 三、1.【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主要情节的概述。按照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以“妈妈”的口吻,简要地概述。
答案:我把房子租给了海德。海德与我们一家人融洽相处,给我们家尤其是尼尔斯带来了积极影响。后来他离开了,我不认为他欠我们什么(后来,我烧毁了海德离开时留下的支票)。
2. 答案:(1)“哼”字活画出杰妮大婶说话时不屑的神态和语气,从而表现了她对海德的不欣赏、不信任,以及对妈妈做法的不认同。(2)“亮出”运用动作描写,生动地写出妈妈收到海德的支票时内心的喜悦和自豪感,从而表现出她对海德人品的肯定与维护,同时也是对杰妮大婶先前态度的有力回击。
3.【解析】本题考查文章的写作技巧。阅读第?段,联系上下文可以看出,克瑞波的出场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为下文作了铺垫。 答案:推动情节发展,让小说扣人心弦,为后文妈妈烧支票作铺垫。
4.答案:示例一:从妈妈不调查海德的背景,不向他预收租金,可以表现出她淳朴、信任他人的性格特点;雷雨天她邀请海德与“我们”一起呆在温暖的厨房,表现出她心地善良,关爱他人的性格特点;烧毁海德留下的支票,表现出她对人怀有感恩与宽容之心;她“不喜欢
我们天黑上街”,和孩子们一起沉浸在书的世界里,鼓励尼尔斯代替海德先生读书等言行表现了她关心孩子成长,而且教子有方。示例二:海德随身携带大量书籍,可见他见识丰富;他辅导尼尔斯高中课程,并教他拉丁文,为“我们”全家朗读,把“我们”带入书的世界,可见他有一副热心肠,善于与人相处,讨人喜欢。但最后留下假支票,说明他不够诚信,令人遗憾。
四、1.【解析】此题考查对环境描写作用的分析能力。环境描写的一般作用有: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等。此处环境描写处于小说开头部分,作用应为渲染气氛、为情节发展作铺垫。渲染了怎样的气氛,要细读这段描写后用恰当的词语概括出来。
答案:开头的雪景描写营造了一种凄清、冷寂的氛围,为故事的发展作了很好的铺垫。
2.答案:有同情心,扶危济困,他留下男孩的青花瓷瓶,给男孩救命钱,并告诉男孩钱不够还可以再来拿。性情温和,对男孩和自己的妻子,耐心而沉着。机敏,善于经营,当铺的生意做得红红火火。
3.【解析】此题考查对语句的品析能力。进入角色体会“忽然皱起了眉头”暗示了什么,反映出老板娘当时怎样的心理。老板娘在文中是个次要人物,其作用在于侧面烘托主人公——老板,因此,解答此题还要答出该细节表现了老板怎样的品质。
答案:形象地写出了老板娘的担忧和焦急,从侧面表明青花瓷瓶有可能是赝品(或仿品、假的),也反衬出老板故作糊涂的善良。
4.答案:示例一:这样安排好。从老板娘对青花瓷瓶的强烈怀疑,到
小说结尾男孩母亲下跪,都已经清楚地暗示了青花瓷瓶是假的,没有必要再给出明确答案。这样安排,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思考空间,使小说的意蕴更为深远丰厚。 示例二:这样安排不好。小说如果明确指出青花瓷瓶是假的,就能更鲜明地表现出老板拿钱给男孩纯粹是出于帮助人的目的,不带有商业色彩,也能更好地突出主题,有利于突出老板扶危济困的美德。
五、1.【解析】此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作者既对U师傅的言行进行了直接描写,又通过他人之口丰富了读者对U师傅的认识,属于间接描写。分析U师傅的形象特点,既要关注直接描写的语段,又要关注其他人物对U师傅的评价。尽量用原文中词句回答。
答案:U师傅的形象特点:学问渊博、优雅平静、精致高贵、小心翼翼怕惊扰别人。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2.答案:加点的部分,通过对D的动作描写,表现了D被U师傅的学问震服的神态,从侧面突出了U师傅学问渊博,生动传神。
3.【解析】此题考查对文段作用的理解能力。小说开篇段落的一般作用:交代背景,引出下文,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等。细读选文第1段,根据具体内容,根据自己的感受分条回答即可。
答案:①交代了人物与众不同的形象;②引发人们的兴趣;③引出下文有关情节。
(来自:WwW.smhaida.Com 海达 范文 网:善良丰富高贵的赏析)4.答案:小说中U师傅和D的处境都比较艰难,但他们并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心存梦想,乐观向上,在有限的环境中追求着人生的价值。 启示(提示):必须和小说中U师傅和D共同的生活态度一致。
篇四:墓园哀歌赏析
REVIEW
/ 名作欣赏 MASTERPIECES REVIEW/
白昼(象征生命)即将过去,夜幕已然降临,教堂的
钟声鸣响,似在为即将逝去的白昼敲起的丧钟。田野
上,牛群哞哞叫着顺着蜿蜒曲折的小路前行,农夫忙碌
了一天疲惫不堪,此时步履沉重地走在返家途中。整
个世界,除了甲虫飞行的嗡嗡声与远处令人昏沉的羊
铃声,只有一片黑暗。“我”在墓园独自喁喁而行,只偶
尔听到猫头鹰的叫声,陪着“我”的只有老树下的荒冢
里长眠着的村民们。一幅悲凉、萧索、孤寂、凄美的画面
与意境,而意境的营造正是由于诗人对各种意象的巧
妙运用和结合。如日暮意象:晚钟、黄昏、疲惫的农夫、
昏沉的铃声;如萧索与荒凉意象:猫头鹰诉苦般凄厉的
叫声、腐朽的草堆、窄狭的墓穴;诗人用丰富的感官意
象来写景。如听觉意象:长鸣的丧钟声、牛群的哞哞声、
甲虫的嗡嗡声、令人昏沉的羊铃声、寂静的夜晚猫头鹰
的叫声;如视觉意象:草地上蜿蜒远行的牛群、疲惫不
堪的农夫、闪动微光的大地、苍茫的暮色。如动觉意象:
前行的牛群与步履沉重的农夫;如静觉意象:一片肃穆
与寂然。感官意象的反复出现与彼此对照,强化了阴
郁的气氛和痛苦的情感,有力地表达了诗歌的主题。
诗人同情这些贫穷的村民,在第五节运用意象描
绘了一幅清晨村民们惬意的画面:
芬芳四溢的晨风轻松的呼唤,
泥草窝里小燕子的细语呢喃,
公鸡的啼鸣和回荡的号角声,
都唤不醒他们在地下的长眠。
短短四行诗,句句有意象。其丰富的意象有嗅觉意
象(如散发着芬芳香气的晨风)、听觉意象(如公鸡的高
声啼鸣,及回荡的号角声)、视觉和动觉意象(如小燕子
在屋檐下低飞,细语呢喃)??为读者营造出一幅惬意
的画面:清晨公鸡长鸣叫早,村民走出屋外,闻着空气
中散发的清香,看着屋檐下小燕子轻舞的身姿,听着其
啾啾的叫声;远处传来呜呜的号角声,那是伙伴们在召
唤他去打猎??然而他们现在长眠于地下,这一切都
永远不能享受了,他们只能躺在窄狭的墓穴里。乱草
丛生,他们的坟堆破败,已成荒冢。诗人对村民的同情
不言而喻,诗歌的主题借以表达出来。
二、典雅的语言与优美的音韵
诗人还选用富有意韵和恰当音长的词汇来营造意
境,通过声音加强意义,表达情感。这首诗中的声音安
排可谓妙不可言,其中多个长元音和双元音的完美配
合,有效地制造出舒缓悠长的节奏,衬托出诗人所处的
苍茫暮色和孤寂阴郁的情怀。诗中双声词和短音词等
的使用也都恰到好处,达到音与义的完美结合。其和谐
的音韵,也制造出优美的节奏与音乐性。
长元音和双元音具有特殊的音乐效果。以首节为
例,诗人多采用长音词(指含长元音和双元音的词汇),
将其音效表达得淋漓尽致。首节首行用cur (few), to
(lls), par(ting), day,把回荡的丧钟声、黄昏时分的沉沉
暮霭、沉寂的气氛完全烘托出来,渲染出阴沉、悲凉、凄
清的氛围,给全诗定下哀婉凄美的基调;第二行的low
(ing), herd, slow(ly), over, lea暗示牧群低沉、悠缓的声
音,进一步渲染哀伤、忧郁的情调;第三行的plow(man),
home (ward) , plods, weary, way描绘了村民的疲惫、拖
沓与步履的沉重;第四行的leave, world, dark(ness), me
则绘出一幅孤独、静寂、凄凉的黄昏笼罩的墓园图景。
此外,长元音和双元音被置于重读音节中,在制造工整
的节奏的同时,使气氛被渲染得更加浓郁。
除了长音词,诗人在同一诗行中还使用了若干双
声词 ,如 lowing, lea; plowman, plods; weary, way;
solemn, stillness; moping, moon; heave, heap; breezy,
breathing; swallow, straw, shed??在首节第二行的七
个单词中,就有两对双声词:ploughman, plod; weary,
way。双声词产生头韵,同时,使诗歌具有优美的音韵,
音韵与词义完美结合,其绵延不绝的音乐效果,有利于
衬出一种缓慢、沉重、静默的墓园暮色。
在长元音和双元音等构成的音韵中,也间隔有短
音,如首节首行诗句中的knell一词。Knell是短音词,它
被安置于长元音和双元音之中,似在说明钟声的每一
击的短暂,象征白昼的一去不复返。在诗的第11节,诗
人表达了无论贫富卑贱,死者永不能还魂复生的哲理,
在行末选用了bust,dust,breath,death四个短音词,在呈
现优美的韵律的同时,表现了逝者的一种无可挽回。
长音词与短音词参差有致,也制造出美的效果。
苍茫的暮色中一片肃穆与寂然,偶尔塔楼上的猫
头鹰惨叫几声,更增加了悚然的气氛。猫头鹰闷闷不
乐,因为有人干扰了它的休憩。诗人用动词mope,而不
是形容词unhappy或gloomy等修饰猫头鹰,似乎强化了
猫头鹰的郁闷之情,既化静为动,又巧妙地烘托出那种
悲凉的氛围。
拟声词的运用更增加了墓园的画面感和真实感。
牛群的哞哞声(low),甲虫飞行的嗡嗡声(drone),羊铃的
叮当声(tinkling),小溪的潺潺流水声(babble)等,使读者
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正同诗人一起在墓园里感受、感
伤、感慨、感喟一般。
三、严谨的格律与完美的形式
《墓园哀歌》节奏整齐,结构匀称,韵脚严格,具有
形式上的整饬美。
诗歌采用了五步抑扬格的格律,即每行由含五个
重读音节和五个非重读音节的词汇组成,有规律地按
照一轻(非重读音节)一重(重读音节)的方式排列,自
然地形成其一弱一强的节奏,及一升一降的旋律。五
个音步构成五次强弱升降的变化,起伏连绵,非常适合
/诗文品鉴
诗文品鉴113/ 名作欣赏 MASTERPIECES REVIEW/
凄美 优美 完美 无穷之诗美
———《墓园哀歌》的审美解读
⊙白艾贤[太原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太原 030024]
摘 要:托马斯·格雷的《墓园哀歌》处处散发着美的气息,其意境哀婉凄美,其音韵和谐优美,其形式整饬完美。此外,
其充溢着语言的典雅之美,感情的真挚之美,哲理的思辨之美,丰富的意象之美,委婉的修辞之美,质朴的自然之美
等,使全诗呈现出无穷的诗之美。
关键词:哀歌 美 意象 音韵
托马斯·格雷(1716—1771)是英国伟大的感伤主义诗人,其代表作《墓园哀歌》常被誉为是英国18世纪最完美
的诗歌,甚至是历来最好、最著名的英语诗歌,诗人因此被授予“桂冠诗人”的称号。 诗歌描写了夜色已晚、暮色苍茫的墓园里,诗人独处独行时的感受与思考。全诗共32节,128行,字里行间处处
散发着美的气息,其可圈可点之处数不胜数。诗的1至3节写景,描绘了一幅凄美、哀婉、萧索、悲凉的墓园夜景;第4
节开始引入主题进行抒情:对长眠在地下的那些贫穷、未受过教育的村民的同情,和对那些高贵、傲慢、谄媚、争权
夺利者及暴君的鞭笞和蔑视等。诗人展开想象的翅膀,遐想和沉思那些村民在世时的场景等,感喟他们的命运不
济。诗人还展开冷静而又深含哲理的思辨,认为无论贫富贵贱,死亡面前人人平等。诗歌语言典雅,音韵和谐,格律
谨严,结构匀称,意象丰富,意境悠远,感情真挚,哲理深刻,令人百颂不厌,具有无穷的诗之美。
一、丰富的意象与凄美的意境
诗篇伊始,诗人借助丰富的意象为读者营造出哀婉凄美的意境。所谓意象,就是用具体的形象或画面来表现
人们在理智和情感方面的体会和经验。意象作用于读者的理智与感官,从而唤起某种感觉并暗示某种感情色彩。
读者在意象的指引下可迅速进入诗的意境。
按照意象诉诸人的感官的方法,可把意象分为听觉意象、视觉意象、嗅觉意象、味觉意象等,亦可分为动觉意象
和静觉意象。《墓园哀歌》中充满了丰富的意象,尤其在诗的前三节的写景与第四节的入题部分:
晚钟敲响为将逝的白昼长鸣,
牛群哞哞着在草地蜿蜒远行,
疲惫的农夫归途中蹒跚走过,
将整个世界留给了黑暗和我。
大地上闪动的微光逐渐消退,
四周弥漫着一片肃穆与寂然,
只听见甲虫在空中嗡嗡乱飞,
昏沉的铃声为远处羊群催眠。
只听见远处青藤披裹的塔上,
一只忧郁的猫头鹰对月抱怨,
怪有人在她的深闺附近游逛,
打扰了她那古老幽静的庭院。
峥嵘的榆树下,扁柏的荫里,
许多的荒冢在烂草堆中隆起。
那些没有受过教育的村民们,
个个躺在窄狭的墓穴里安息。
诗 文 品 鉴
诗文品鉴112/名作欣赏
MASTERPIECES
/ 名作欣赏 MASTERPIECES REVIEW/
于表达感伤的情绪。
在诗节行数的选择上,诗人摈弃了前人所常用的英
雄双行体(即每节两行),而采用了四行体诗的形式。全诗 32个诗节,全部采用abab的韵脚,这种交叉押韵的形式形 成了一个连续的诗意。每个诗节单独成章,又与其他诗 节配合成篇,诗意不断前行,有利于表达诗歌的主题。 全诗共128行,均采用五步抑扬格和交叉押韵的形 式。此外,每行句式的长短基本一致,没有过长或过短 的诗行;所有诗行全部是单行诗顶格,双行诗统一缩 格,形式上非常匀称、整齐。
诗歌着意营造悲凉、哀婉、凄美的意境,多采用了 长音词。在表达死而不能复生之意时,则有意选择了短 音词,象征他们的生命短暂而戛然而止;诗人想象村民 们在世时清晨的情景,说如此惬意的场景他们无从再 享有时,则刻意在单行选用了长音词,双行选用了短音 词,似乎是诗人为此而发出的一长一短的感叹一般。 双声词在同一诗行多次出现,且多为重读音节,即 扬格,也增强了诗行的音乐性与美感。
总之,整首诗形式完美,音韵和谐,诵读起来琅琅上
口,在语感、听觉和视觉上都给人和谐、均匀的美的享受。
四、无穷之诗美
《墓园哀歌》的诗之美还表现在委婉的修辞、真挚 的情感、质朴的自然以及富含哲理的思辨等中。
诗中没有完全使用直白的语气,其修辞手法比比皆
是。如比喻,诗人把白昼比作生,而将黑夜比作死。除此明 喻外,诗中还有暗喻、转喻等。如移就,The plowman
homeward plods his weary way。此处,weary非用来修饰
way,而是修饰plowman,表现农人忙碌后的疲惫。如双关, lowly bed 中的bed既指农人的床榻,又指他们的墓穴; lowly一词既指农人长眠于地下,又指他们身份低微。如拟 人,诗人将Ambition, Grandeur, Memory等均比拟为人,使 得原本抽象、无生命的事物被幻化成一个个具体的人,给 语言增添了生动感,使抽象无形的人类特点具备了生活
的鲜活气息。如借代,第12个诗节中的heart与hand用来指 人,是部分代替整体。诗中还有巧妙的用典,如用 Hampden, Milton与Cromwell代指拥有此三般才能的农 人。种种修辞手法的妙用令诗意丰富而婉转,透出一种诗 之美。
诗人在《墓园哀歌》中表达了对村民们真挚的感
情。诗人深切同情下层默默无闻的人民,赞美他们淳 朴善良的品质,惋惜他们无机会施展才华。诗人同情贫 苦的老百姓,他展开想象的翅膀,勾勒出一幅他们清晨 起来、白日工作、晚上回家时的情景,以及他们所享受 的家常的快乐,如晚上下工回来,妻子忙着招呼、收拾、 做饭;孩子们一个个跑去迎接父亲,还争相爬上父亲的 膝头,抢着让父亲吻吻自己??诗人想象他们的另外 一种命运:如果他们受过教育,也许他们会执掌权杖, 会精通音律,会成为反抗权贵的英雄,会成为伟大的诗 人。然而,由于贫寒,他们不曾接受教育,没有知识。诗 人由衷地感慨道:这就像纯净的玉石被淹没在幽深的 海底,像吐艳的鲜花开在无人可知的地方一样。但是, 正因为此,他们才拥有美德,不会去作恶、犯罪,不会去 屠戮、残忍,他们拥有良知,走的是正道。
哲理的思辨之美也闪现在这首诗中。诗人在诗中
思考死亡,由此展开思辨性的议论。诗人认为,无论贫 富贵贱,人人在死亡面前是平等的。无论你出身多么 高贵,权势多么显赫;无论你拥有多少美好的事物,多 么巨大的财富;无论你如何的雄心勃勃,一生如何的辉 煌荣耀,你都同贫穷卑微的老百姓一样,终将走向死 亡。即使有人为你树碑立传,为你塑像,为你向死神求 情,你都同样归于尘土,不可能死而复生,还魂人间。既 然如此,那你又有何可炫耀、傲慢之处呢?你又有何理 由瞧不起贫穷的老百姓呢?
诗中还表达了质朴的自然之美。如写到一位青年, 早晨天刚发亮就去往高地“去会晤朝阳”,脚边露珠莹 莹;老树婆娑,树根盘错,中午青年悠闲倦懒地躺在树 下,身边小溪潺潺流过??青年闲适地生活在自然之 中,质朴的自然之美跃然纸上,诗人对自然的向往之情 也溢于言表。
总之,《墓园哀歌》的通篇上下、字里行间均散发着
篇五:华兹华斯赏析
华兹华斯《孤独的收割人》赏析
华兹华斯是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杰出代表,“湖畔诗派”代表诗人,长期生活在英国西北部的山地农村,其诗多描写农村的自然风光,村姑老翁,民风俗情。风格质朴,清新,不假雕饰,有“大地诗人”,“自然诗人”的称号。《孤独的收割人》是他的代表作,已收编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据说有一次华兹华斯游历英格兰高原的时候,他看到一位年轻姑娘一边在收割麦子,一边放声歌唱,歌声婉转动听,好不凄凉。这个场景给诗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后来他以此为题材,加上虚构想象,创作了这首诗。诗歌分三节,以孤独的收割人的歌声为线索,多侧面、多角度描绘忧郁动听的歌声,着重表现了一个孤独的收割女真实而丰富的内心世界。下面,我将结合顾子欣的译本,从四个方面对“孤独的歌声”略作赏析。
(一)以画面烘托歌声。“你看!那高原上年轻的姑娘,/独自一人正在田野上。/一边收割,一边在歌唱。/请你站住,或者悄悄走过!/她独自在那里又割又捆,/她唱的音调好不凄凉;/你听!/你听她的歌声,/在深邃的峡谷久久回荡。”诗歌第一节描写年轻姑娘一边劳动一边歌唱的情景,营构了一幅视野辽阔,色彩鲜明,层次清晰,构图和谐的图画。画面的背景由远及近,依次呈现。远景是高原峡谷,明丽秋空;中景是辽阔田野,微风拂拂;色彩是麦浪翻滚,金黄灿烂;近景是一个年轻健壮的姑娘,站在原野上,一边劳动,一边歌唱,她是这幅高原收割图的主体和主角。诗人一开篇就把歌咏的对象(劳动者)放在高原田野上,非常高大醒目,具有很强的视觉中击力。特别是她一边劳动,一边歌唱,她的歌声“好不凄凉”,“在深邃的峡谷久久回荡”。空旷宽阔的高原田野,高远清爽的明丽秋空,遍地金黄的风舞麦浪,这种“大场面”、“深背景”的描写极富立体感,巧妙地烘托出歌声的高吭悠扬,给人以空谷传音,哀转久绝之感。雄浑苍茫的自然,辛勤劳动的姑娘,凄婉动人的歌声,三者和谐统一,构成了一种独特清幽的美,而诗人的心灵也已经融合在这美的境界中,因而诗人如醉如痴,流连忘返。
(二)以鸟声烘托歌声。诗歌第三节写道:“在荒凉的阿拉伯沙漠里,/疲惫的旅人憩息在绿阴旁,/夜莺在这时嘀呖啼啭,/也不如这歌声暖人心房;/在最遥远的赫伯利群岛,/杜鹃声声唤醒了春光,/啼破了海上辽阔的沉寂,/也不如这歌声动人心肠。”诗人设想两幅画面,分别两次运用烘托手法来突现姑娘歌声的优美迷人。第一幅图景是夜莺欢唱。在荒凉沉寂的沙漠里,孤独的旅人饥饿难忍,疲惫不堪,几乎陷入了一种无助无奈的绝望之中,这时,传来一阵阵清脆婉转的夜莺欢唱。对于濒临绝境的旅人来说,这天籁之音无异于一份甘露,一线光明,一眼清泉,一份生意,给人以极大的鼓舞,给人以生的勇气和新的希望。大漠孤魂反衬出夜莺啼啭的温馨宜人,但诗人说夜莺的“嘀呖啼啭”也不如这歌声暖人心房,又以夜莺反衬歌声,突出姑娘歌声的鼓舞人心,激活希望的迷人魅力。第二幅图景是杜鹃报春。诗人用赫伯利群岛的荒凉寒冷,用汪洋大海的沉寂黑暗来反衬杜鹃报春的响亮动听,杜鹃声声,驱散了寒冷,打破了沉寂,宣告冬天已经结束,春天就要到来。这是多么激动人心的消息啊!字里行间溢露出一种激动和喜悦。诗人又说“杜鹃声声”也不如这歌声动人心肠,再一次反衬出劳动者歌声的激动人心,生机活现的特点。整节诗歌,两次类比设喻,两次烘托映衬,通过极富形象感的画面,引发读者的诗意联想,让读者在美妙的想象中去体味劳动者的内心世界。孤独的姑娘,辛勤的劳动者,她的歌声“暖人心房”,“动人心肠”,传达出一份对生活的热爱,对希望的礼赞,对困厄的藐视,这不正是我们跋涉人生所需要的一种可贵的精神力量吗?
(三)以猜测烘托歌声。诗歌第三节前半部分描写诗人对歌声的猜测感悟。“谁能告诉我她在唱些什么?/也许她在为过去哀伤,/唱的是渺远的不幸的往事,/和那很久以前的战场?/也许她唱的是普通的曲子,/当今的生活习以为常?/她唱生活中的忧伤和痛苦,/从前
发生过,今后也这样?/不论姑娘在唱些什么吧,/歌声好像永无尽头一样。”对于一个不期而遇的普通劳动者,对于一个孤独的收割人习以为常的歌唱,华兹华斯能保持一份平等关爱,一分真挚善良,一份设身处地的理解体察,这正是一个人道主义作家的高尚情操所在。他听出,他猜想:姑娘也许在为过去哀伤,为不幸悲叹,为战争垂泪;也许是为司空见惯的生活而歌唱。她歌唱过去,她歌唱未来,她歌唱劳动,她歌唱自然,她歌唱痛苦和忧伤,她歌唱幸福和希望??“不论姑娘在唱些什么吧,/歌声好像永无尽头一样”,她就是这样一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劳动者,像脚下的大地一样质朴、沉实,像田野麦穗一样充实、坦荡,像深秋高空一样宽容、忍耐。她用歌声来面对生活,她用劳动来建立尊严,她用胸怀来拥抱自然,拥抱生活,她就是这样一位坚忍顽强、朴实乐观的劳动者,一位可敬可赞的好姑娘。诗人一气铺排,对她的歌声所包含的内容作出种种猜测感悟,引领我们在歌声中、在想象中去了解一个劳动者的内心世界。善解人意的体察,丰富复杂的内容,巧妙地烘托出姑娘歌声的感情意蕴,让我们透过歌声,了解到一个劳动者的高贵的灵魂。我们心间,有孤独的收割人作伴,我们一生不孤独。
(四)以感受烘托歌声。诗人特别注重从自己独特的心理感受这个角度来体察劳动者的歌声,以自己的心理感受的描写来烘托歌声的优美迷人。第一节诗人以旁观者或过路人的身份提醒劝告读者,“请你站住,或者悄悄走过”,无声无息,不动声色,别打搅了沉醉在劳动和歌唱当中的姑娘。只管看,只管听,看高原秋空勾勒出的劳动者的美丽剪影,听回荡幽谷,好不凄凉的收割人的优美歌声。“你看你听”的小心提醒,或站或行的静观默察,这些独特心理感受无一不烘托出姑娘歌声的感人肺腑,沁人心脾。诗歌第三节后半部分简直把诗人那种沉醉不醒,痴迷神往的神态写绝了。“我凝神屏息的听着,听着,/直到我登上高高的山岗,/那乐声虽早已在耳边消失,/却仍长久地留在我的心上。”诗人聚精会神地听,漫不经心地走,完全沉浸到了劳动者的忧郁凄美的歌声里,不知不觉已登上了高高的山岗。当他意识到姑娘已从他的视野中消失,歌声已从他的耳际消逝时,他的心还长久地沉浸在歌声美妙动人的世界里呢!真是“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读着这些情真意切的诗句,我们何偿不被诗人的痴迷,姑娘的深情所深深打动呢?诗歌第二节写歌声“动人心肠”“暖人心房”,第三节写诗人丰富多彩的联想感悟,其实都是以心理感受的描写来烘托歌声的艺术感染力。。
《我好似一朵流云独自漫游》是华兹华斯抒情诗的代表作之一,写于1804年。据说此诗是根据诗人兄妹俩一起外出游玩时深深地被大自然的妩媚所吸引这一经历写成的,体现了诗人关于诗歌应描写“平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emotion recollected in
tranquility)这一诗学主张。全诗可以分成两大部分:写景和抒情。诗的开篇以第一人称叙述,格调显得低沉忧郁。诗人一方面竭力捕捉回忆的渺茫信息,另一方面又觉得独自飘游,可以自由自在地欣赏大自然所赋予的美景。他把自己比作一朵流云,随意飘荡,富有想象的诗句暗示诗人有一种排遣孤独、向往自由的心情。在他的回忆中,水仙花缤纷茂密,如繁星点点在微风中轻盈飘舞。诗中的“舞”意象鲜明,几乎贯穿了整个诗篇:第一节出现了水仙花翩翩起舞的情景;第二节写出了水仙花的繁多;第三节中粼粼波光与水仙齐舞,交相辉映,共同绘制成一幅赏心悦目的情景。诗人力图在一种迷离、恍惚和模糊的瞬间感受中去领悟人生的真谛。记忆中那一望无际的、连绵不断的金黄色水仙花在湖边迎风舞蹈的姿态?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lu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路鹩幸恢志窳α苛?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ren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人振奋,给他孤独的心灵带来了欢乐:“水仙花在我的心灵闪现,使我在幽独中感到欣然”。在诗人的笔下,大自然的美景具有治愈人们心灵创伤的能力。华兹华斯正是凭着这样一种艺术的直觉,将自然美与人类之间的联系揭示得淋漓尽致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