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麦田里的守望者下载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21:31:12 字数作文
麦田里的守望者下载字数作文

篇一:麦田里的守望者

麦田里的守望者

剧情简介:

该书的主人公霍尔顿是个中学生,出身于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他虽只有16岁,但比常人高出一头,整日穿着风雨衣,戴着鸭舌帽,游游荡荡,不愿读书。他对学校里的一切——老师、同学、功课、球赛等等,全都腻烦透了,曾是学校击剑队队长,3次被学校开除。又一个学期结束了,他又因5门功课中4门不及格被校方开除。他丝毫不感到难受。在和同房间的同学打了一架后,他深夜离开学校,回到纽约城,但他不敢贸然回家。当天深夜住进了一家小旅馆。他在旅馆里看到的都是些不三不四的人,有穿戴女装的男人,有相互喷水、喷酒的男女,他们寻欢作乐,忸怩作态,使霍尔顿感到恶心和惊讶。他无聊之极,便去夜总会厮混了一阵。回旅馆时,心里仍觉得十分烦闷,糊里糊涂答应电梯工毛里斯,让他叫来了一个妓女(十五块钱到第二天,五块钱一次)。妓女一到他又紧张害怕,给了妓女五块钱打发她走了,可妓女要十块钱。后来妓女找毛里斯来找事,毛里斯把霍尔顿打了一顿,拿走了他们要的五块钱。

第二天是星期天,霍尔顿上街游荡,遇见两个修女,捐了10块钱。后来他的女友萨丽去看了场戏,又去溜冰。看到萨丽那假情假义的样子,霍尔顿很不痛快,两人吵了一场,分了手。接着霍尔顿独自去看了场电影,又到酒吧里和一个老同学一起喝酒,喝得酩酊大醉。他走进厕所,把头伸进盥洗盆里用冷水浸了一阵,才清醒过来。可是走出酒吧后,被冷风一吹,他的头发都结了冰。他想到自己也许会因此患肺炎死去,永远见不着妹妹菲苾了,决定冒险回家和她诀别。

霍尔顿偷偷回到家里,幸好父母都出去玩了。他叫醒菲苾,向她诉说了自己的苦闷和理想。他对妹妹说,他将来要当一名“麦田里的守望者”:“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在那混帐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后来父母回来了,霍尔顿吓得躲进壁橱。等父母去卧室,他急忙溜出家门,到一个他尊敬的老师家中借宿。可是睡到半夜,他发觉这个老师有可能是个同性恋者,于是只好偷偷逃出来,到车站候车室过夜。

霍尔顿不想再回家,也不想再念书了,决定去西部谋生,做一个又聋又哑的人,但他想在临走前再见妹妹一面,于是托人给她带去一张便条,约她到博物馆的艺术馆门边见面。过了约定时间好一阵,菲苾终于来了,可是拖着一只装满自己衣服的大箱子,她一定要跟哥哥一起去西部。最后,因对妹妹劝说无效,霍尔顿只好放弃西部之行,带她去动物园和公园玩了一阵。菲苾骑上旋转木马,高兴起来。下起了倾盆大雨。霍尔顿任大雨把全身淋湿,坐在长椅上,看菲苾一圈圈转个不停,心里快乐极了,险些大叫大嚷起来,霍尔顿决定不出走了。

回家后不久,霍尔顿就生了场大病,又被送到一家疗养院里。出院后将被送到哪所学校,是不是想好好用功学习,霍尔顿对一切一点儿也不感兴趣。

最喜欢的语句:

我最喜欢这段“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群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帐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还有最后霍尔顿看着他妹妹菲比骑木马时说的那句,具体怎么说的忘了。很喜欢霍尔顿。

篇二:麦田里的守望者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

那天去书店,我从一大堆世界名著中挑了一本很薄的书,名字叫《麦田里的守望者》,在我拿起这本书时,我没有想到这么薄的一本书会对我产生这么大的影响,使我感触很深,我觉得这本书的形式和内容都很出色.

美国的五十年代是一个相当混乱的时期,二战的阴云尚未散去,冷战硝烟又起.一方面科技发展迅速,而另一方面,人们缺乏理想,意志消沉,在自己无力改变的社会大背景下,过着混混噩噩的生活.于是,"垮掉的一代"出现了,霍尔顿就是其中的一员,他抽烟酗酒,不求上进,但是,他还不至于沦落到吸毒,群居的地步,因为在他心底,一直还存有美丽而遥远的理想---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我们生活的这个国度,这个时代正处于巨大的变革之中,一切都在日新月异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与50年代的美国确实有些相象.社会不断进步,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发生变化,很多人开始迷茫,消沉,他们逐渐遗忘自己的理想,没有了最初的热情,开始向往平庸.

我们是一群生活在新时代的孩子,自然已经习惯了困惑和烦恼,但是我们应该集中精神看准我们的前方,我们的路,我们应该是一群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假如霍尔顿没有他纯洁的理想,那他就会堕落到底,是他的理想让他活下来.理想是人的

指路明灯,它带着人走向未来,走向光明.我们的人生才刚刚开始,纵然生活让我们这代人有些迷惘和彷徨,但一切不过是暂时的,不就都会过去,我们现在最需要的,就是我们的理想. 是的,有理想就有希望,希望就在明天,明天会更美好!

篇三:麦田里的守望者

麦田里的守望者

她像一颗饱满的果实,果皮是梵高的画布,果核是海德格夫对大地的阐释,时不时还有几个海子骑着麦穗射向天空。

我会站在一道破悬崖边上,我要做的就是抓住每个跑向悬崖的孩子

篇四:麦田里的守望者读书报告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

那天去书店,我从一大堆世界名著中挑了一本很薄的书,名字叫《麦田里的守望者》,在我拿起这本书时,我没有想到这么薄的一本书会对我产生这么大的影响,使我感触很深,我觉得这本书的形式和内容都很出色。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主人公是16岁的中学生霍尔顿.考尔德,他出生于纽约一个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学校里的老师和家乡强迫他好好学习,为的是出人头地,以便将来买辆凯迪拉克。而他在学校一天到晚所干的,就是谈女人、酒和性,他看不惯周围的一切,根本没心思用功读书,因此老是挨罚。到他第四次被开除时,他不敢回家,便只身在美国最繁华的纽约城游荡了一天两夜,住小客店,逛夜总会,滥交女友。他在电影院里百无聊赖地消磨时光,糊里糊涂地招了妓女,情不自禁地与虚荣的女友搂搂抱抱。与此同时,她的内心又十分苦闷,企图逃出虚伪的成人世界,去寻找纯洁和真理。这种精神上无法调和的极度矛盾最终令他彻底崩溃,躺倒在精神病院里。

一开始读《麦田里的守望者》,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喜欢,因为几乎每一段文字都会夹杂着一两句“他妈的”或者是“混账”之类的粗口,这是在其他书里还没有遇到过的情况。另外,读了一大半书后,也没有发现有什么是能和麦田里的守望者能扯上关系的。可是,我想,既然作者能用这几个字作为书的标题,一定有它的合理之处,那么麦田里的守望者究竟指什么呢?带着这个疑问,我有接着往下读。其实,说实在的,一开始,我真的不太喜欢该书的主人公霍尔顿。他的颓废、消极、满口的脏话让我难以理解,甚至无法忍受。可是,渐渐的才发现,原来霍尔顿的彷徨、叛逆、玩世不恭都是有原因的,是因为当时所处的环境使他变得抑郁、忧伤、病态。在这种环境的压迫下,他别无选择,他只好渐渐地掩藏起他那颗敏感、脆弱而又善良的心。

或许,从表面上看来,霍尔顿不求上进、挥霍无度,他还不学无术、却总在抱怨,但是如果你细细地品味过这本书,你会发现霍尔顿其实有它天真和善良的一面。虽然,他看似对所有事情都是否定的,对所有人都是怀疑的。但事实上,他懂得欣赏,懂得爱,他感情丰富,他细腻敏感。他是一个真正热爱生活的孩子,在他的心灵深处对幸福有着很大的期待和渴望。 “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那么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账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这是霍尔顿对他的妹妹菲比说的一段话。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到,霍尔顿渴望幸福,可是幸福却是那么的遥不可及。他不过是想离开那个浮躁的地方,找一片纯净的麦田,过简单的生活,寻找简单的幸福。可是,他就一个这么简单的愿望,也难以实现,这就是霍尔顿的悲哀。

我们是一群生活在新时代的孩子,自然已经习惯了困惑和烦恼,但是我们应该集中精神看准我们的前方,我们的路,我们应该是一群有理想有抱负的人。.理想是人的指路明灯,它带着人走向未来,走向光明.我们的人生才刚刚开始,纵然生活让我们这代人有些迷惘和彷徨,但一切不过是暂时的,不就都会过去,我们现在最需要的,就是我们的理想. 每一个孩子,以及每一个曾经是孩子的大人们,都一定在成长的路上,或多或少有过霍尔顿式的叛逆。早晨醒来时突然就厌倦了这样的生活,或者不如意的时候在心里小声地抱怨漫骂,再乖再听话的孩子,都一定有过。那些一闪而过的念头,被生活的洪流瞬间卷走。于是我们最终还是会顺着一条直线一样平滑的轨迹走下去,没有半点角度偏转。只有极少数的,脱离了原本的轨迹,被内心的意愿带去没有尽头的远方。好象霍尔顿那样,无法接受这个世界的真相。于是放弃伪装和妥协,生活在程序之外。我不能说,究竟那一种生活是会更

幸福,更光明。但是我在霍尔顿身上,看到的是一种在任何时代都终将不会被磨灭的真诚。每次读《麦田里的守望者》,都会被这种粗糙的真诚所打动。霍尔顿看不惯周围的一切,他没有办法和其他人一样麻木地在这种虚伪肤浅世俗势利的环境当中混沌过日。在他坏孩子的外表下,其实藏着一颗纯真执着不愿同流合污的赤子之心。正因为这颗比其他人更敏感高贵的心,将他带离那个混乱的学校和人群,而被他人视为异类。想起来,真的很讽刺。 其实,霍尔顿的迷茫和矛盾,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迷茫和矛盾,而是每一个处在青春期的孩子的通病。无论在五十年代,八十年代,甚至往后的未来,未来的未来,只要人类存在,它便不会消失——当我们有一天突然发现到这个世界不符合我们的梦想的时候,有人苦闷,有人挣扎,但绝没有一个人,会轻易地就接受事实。于是迷茫和矛盾,生生不息,无限循环。霍尔顿选择了一种消极的逃避方式,带着一点倔强,一点恐惧,一点不安的复杂心理,在纸醉金迷的纽约城游荡了一天两夜。事实上,我们更多的人最终是无奈妥协,无力对抗,连半天脱离轨道的时间都绝不允许。掖藏着心里小小的愤世嫉俗,隐忍着冲动的暴躁情绪,小心翼翼地生活。

愿望越长越大,越长越重。终于连同我们的翅膀一起扯下。霍尔顿说,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我们穷其一生都在寻找,寻找我们的信仰,我们的追求,我们的梦。尽管在美好理想和残酷现实的巨大落差面前有点心虚,有点犹豫,那也只是一时的。没事的,等长大就好了。长大就没事了。我常常在心里这样小声安慰自己。在我看来,所有不正常的情绪都只是因为我们还太年轻,太不成熟。所谓的青春叛逆期,我猜,也许只是任性的彼得潘搞的孩子气的鬼把戏吧。而每个长大了的孩子都要一一向彼得告别。就此告别,从此不见。不见了,困扰我们整个少年时代的稚嫩得还未经风雨的惆怅,没来由的忧伤和恐惧,一点点隐没在来时路的风景里,一点点被风吹走,还有一点点,亦不需要刻意躲避。因为过不了多久,连我们自己都要忘记了。

可是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我们曾经多么艰难地走在这条被无数前人踩出来的路上。而我们之后,依旧有前赴后继的孩子,带着同样悲壮和矛盾的心情,义无返顾地追随至此。 你知道,一个人的战争才兵荒马乱,最让人无力抵抗。所以经历了青春期种种心灵考验的预演,我们也许已经坚强得足以面对人生的任何挑战。我们是空前绝后的一代人,背负着两代人的梦想及整个社会的责任。仿佛众望所归。

于是,当我们平安无事地走出青春的迷宫,整个世界都是我们的

篇五:《麦田里的守望者》受欢迎原因的分析

摘要: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塑造了三位“守望者”形象:霍尔顿、安多里尼与菲苾。霍尔顿是正在成长中的“守望者”,安多里尼和菲苾则分别代表了过去和未来的“守望者”形象。三者一起揭示了“守望者”们的运动轨迹,即从对抗到妥协,再从新的对抗到新的妥协的不断循环的过程。

关键词:守望者;对抗;妥协

1951年,随着《麦田里的守望者》一书的出版,J·D·塞林格就被认为二战后最负盛名的美国小说家之一。他的这部成名作有“现代经典”之誉,曾在50年代的美国,尤其是青少年间风靡一时。小说的主人公霍尔顿被评论家定义为“不适应环境的主人公”的典范。从他72小时的流浪生活过程中,读者看到了他精神上的迷惘、沮丧、矛盾与抗争,体会到成长的艰辛。本文试分析霍尔顿与环境格格不入的原因及他最终与外部世界达成和解的方式与途径。一虽然霍尔顿出身于富裕的商人家庭,在一所收费昂贵的大学预科学校读书,然而他一点儿都不快乐。相反,他常常感到孤独、沮丧,甚至“我希望我已经死去了”。他完全不能适应他周围的环境,拒绝接受成人世界的各种准则和规范。他的这种与社会环境的隔离是由他敏感的个性、深刻的洞察力与对成人世界理想的幻灭造成的。

1.敏感的个性

霍尔顿表面上显得玩世不恭:他四门科目不及格,言语粗俗,抽烟喝酒,热衷于谈论性问题。但不容忽视的是,在他叛逆姿态的背后隐藏着一颗易感、敏锐且极为柔弱的心灵。霍尔顿的敏感在于他总是能准确地感知他人微妙的心理和处境,并时常为他人的弱点、不幸乃至与己无关的错误而无端地感到难过。比如他与历史教师之间的那段小插曲就说明了这一点。霍尔顿自知历史考试通不过,为使老师在判他不及格时不至于太难堪,他事先在试卷下附了封短信,以减轻老师的心理负担。结果愚钝麻木的斯宾塞先生竟在霍尔顿来访时,将他的试卷和信大声读给他听,成人情感的漠然与孩子的体贴敏感构成了强烈的反差。同样,宿舍的“手提箱”事件也充分体现出霍尔顿对他人境况的体察。为避免使用廉价手提箱的室友产生自卑感,细心的霍尔顿特意将自己昂贵的真皮箱子藏到了床底下。然而这一体贴他人的行为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因为他的室友想让别人看到这箱子。如此一来,这位室友便有可能被视作是箱子的主人。霍尔顿在回顾自己三天的经历时,似乎在不停地为种种不尽完美的人或事而感到难过:他为邋遢讨厌的阿克莱难过,为“只吃烤面包片和咖啡”的修女难过;他甚至为丑姑娘们和当妓女的桑妮难过。他总是感到难过是因为他对生活里的缺憾几乎具有一种直觉的本领。事实上,无论是丑陋的还是美好的事物都能给他纤弱的神经带来强烈的震憾,用他自己的话说,是“简直要我的命”。

2.深刻的洞察力

霍尔顿品性中使他免于成为令人反感的角色的一个因素就是他自然天成的聪明和敏锐的洞察力。霍尔顿在易感的同时具有十分冷静犀利的目光,他能一眼看穿表象之下隐藏的真相,并抓住问题的症结所在。在这点上,霍尔顿颇有早熟的智慧。在小说的第十七章中,他向菲苾陈述的那一番否定学校作用的言辞代表了他在小说进程中不断发展的洞察力。他把自己视为一个敢于向已经制度化了的教学恶魔挑战的勇士,并发出了愤怒的声讨:“到处都是假模假式,要你干的就是读书、求学问、出人头地,以便将来可以买辆混帐凯迪拉克;遇到橄榄球队比赛输了的时候,你还得装出挺在乎的样子,你一天到晚干的,就是谈女人、酒和性;再说人人还在搞下流的小集团。”在霍尔顿的词汇中最主要的一个词就是“假模假式”。他本能地感觉到了成人世界中装腔作势背后的虚伪和冠冕堂皇下掩盖的恶俗无处不在。例如,在欧尼夜总会听欧尼演奏钢琴曲时,霍尔顿敏锐地看出欧尼哗众取宠的卖弄,他极其厌恶这种在艺术上的花哨做法,“他卖弄本领,傻里傻气地把那些高音符弹得像流水一样,还有其他许多油腔滑调的鬼把戏??”和女友萨丽一起看戏时,霍尔顿在演员夫妇身上也看到了同样的毛病,他一针见血地

指出,“你不管做什么事,如果做得太好了,一不警惕,就会在无意中卖弄起来。那样的话,你就不再那么好了”。不可否认,霍尔顿非凡的洞察力使他对世界获得了深刻的认识。在他追求精神上的完美的同时又使他与世界产生了隔阂,使他在现实生活面前感到无所适从。

3.对成人世界的幻灭

世俗生活的卑劣常给敏感的霍尔顿造成毁灭性的精神创伤。这世界卑劣的一面首先表现为实利主义。势力、庸俗的市侩习气充斥着社会的每个角落,空虚无聊的物质享受似乎蚀空了理想的价值内涵。人们“都把汽车当宝贝看待,要是车上划了点痕迹,就心疼得要命??”。汽车成了生活的中心,连读书也只是为了“将来可以买辆混帐的凯迪拉克”。对这赤裸裸的拜物主义霍尔顿感到深恶痛绝,他“不喜欢汽车这玩艺儿”,而“宁可买一匹混帐的马”,因为“马至少是通人性的动物”。霍尔顿鄙视这个受金钱统治的城市,诅咒人们为追名逐利而进行的尔虞我诈。同时,世界也表现出极其残暴的一面,生活中潜伏着暴力、死亡和各种不可知的因素。霍尔顿似乎无法摆脱死亡的阴影。弟弟艾里的死实际上过早地给霍尔顿造成了心灵创作,艾里病死时,才十三岁的霍尔顿“用拳头把汽车间的玻璃窗全打碎了”,而且,潜意识里他也一直拒绝接受这一悲伤的事实。同学詹姆士·凯瑟尔跳楼自杀的惨剧同样强烈刺激了他本来脆弱的神经。霍尔顿对他最信赖的老师安东里尼先生也感到失望,当他一觉醒来发现这位师长竟是个同性恋者时,对他来说,这无异于所有希望的破灭。至此,他对成人世界彻底绝望了。二然而,必须承认的是,世界的本来面貌是卑劣和美好常常不可思议地混杂在一起,交织并陈,并非总是泾渭分明、截然分开的,呈现出令人困惑的纷繁杂乱。承认生活的美好必须以接受生活的卑劣为前提,反之亦然。接受这一悖论则意味着抛弃“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达到对生活的真正理解。当霍尔顿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 他也意识到了坠落“悬崖”的必然性。这对他来说是一次非常痛苦的思想经历,因为他已经敏锐地洞察到了成人世界卑劣的一面,但是敏感的他又渴望美好的事物,他孜孜以求的人间友爱与温情也只能在这个人类世界中寻找。所以他不可能使自己完全脱离社会,不管他多么不情愿迈入成人世界的领地,他最终还是凭着富有同情的爱心与顿悟接受了现实,并与“假模假式”的社会取得了和解。

1.爱与同情

正如评论家沃伦·弗伦奇所指出的,“塞林格似乎更为关注人类所处的困境所带来的后果,而不是这种困境的起因”。因此他的最终目的是在一个远非完美的世界里寻求生存的坚实基础。在塞林格看来,人类的爱与同情可以拯救主人公绝望的心灵,使主人公走出自己的精神困境,重新建立对生活的信心。在《麦田里的守望者》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霍尔顿对现代人的不幸和苦难发自肺腑的同情。他对人间不平感受最深的是同胞的冤屈而不是个人的恩怨。同妓女桑妮的相遇就突出地表现了他的仁爱与宽厚。虽然他让桑妮到了他的房间,后来却不愿意碰她,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对桑妮的同情与怜悯。这个年龄同他相仿的女孩子过早地失去了本应属于她的那份单纯,这使霍尔顿非常难过:“我并没动情,只觉得十分沮丧。”他为桑妮的堕落而痛心,并希望自己能够帮助她。霍尔顿没有碰她,是想保护她的而非他自己的纯洁。无论从精神上还是肉体上,他都不可能对这个正在落下“混账悬崖”的姑娘再落井下石。因此,霍尔顿在忍受自身痛苦的同时,又对人类生活中的全部凄凉与恐怖怀着深厚的同情与宽容。他太仁慈、太善良,以至于不可能真正地“恨”。正如他对安东里尼说的:“你说的关于痛恨的那番话并不正确??。你真的说得不正确。我痛恨的人并不多。有些人我也许能痛恨那么一会儿??这点我承认——可我的意思是说我痛恨的时间并不长。我要是有一阵子不见他们,要是他们不到我房里来??我反倒有点儿想念他们。我是说我反倒有点儿想念他们。”霍尔顿的爱不仅包容了他感到亲近的人,而且包容了他不喜欢的,甚至那些深深地伤害过他的人,如对他打击最大的安东里尼。在离开老师的公寓后,他开始怀疑“或许是我自己猜错了,他或许并不是在那儿跟我搞同性恋。”而“既便他是个搞同性恋的,他待我当然非常好。我或许应该回到他家去。”霍尔顿的最后一段话更加明确无误地表达了他深深的爱心:“我只知道我很想念我所

谈到的每一个人。甚至老斯特拉德塔和阿克利,比方说,我觉得我甚至也想念那个混账毛里斯哩。”如果爱要在当今世界上得以立足,那么它只能存在于同情与宽容之中。凭着这份爱,霍尔顿终于同严峻的现实妥协了。他对“假模假式”的伪君子的思念暗示着他重新回到现实世界的可能性。出于对邻人同胞的兄弟之情,他放弃了逃避的念头而向一个他认为腐败、堕落的社会作出了最大限度的让步。他亲身经历的痛苦使他深刻地体会到“爱”的珍贵与不可缺少,并学会了去爱那些他所“痛恨”的人。

2.顿悟人类的爱与温情

使饱受创伤的主人公走向了精神复苏,但彻底实现自我救赎仍需要达到一种对生命、宇宙“悟”的境界,这就是禅学的“顿悟”。塞林格早在40年代中期就对禅学和东方神秘主义思想产生了浓厚兴趣,面对一个卑劣似乎多于美好的世界,敏感纤细的塞林格式人物的确面临一种易为生活所伤害的命运。因而,不难理解他们最终选择禅学作为自我救赎的道路。这种神秘主义的顿悟在《守望者》的结尾已初露端倪。在纽约游荡了三天的霍尔顿情绪跌至最低点,然而,看着骑木马的菲苾,霍尔顿突然感到一阵突如其来的狂喜:“突然间我变得他妈的大叫大嚷起来,我心里实在快乐极了,我老实告诉你,我不知道什么缘故”。显然,这种无由来的狂喜类似一种神秘的宗教体验。狂喜降临前,霍尔顿达到了一种顺乎自然的姿态,他站在象征再生的雨水里,不再从猎人帽里寻求逃避,随释然状态的(来自:www.sMHaiDa.com 海 达范文网:麦田里的守望者下载)来临,霍尔顿获得了人生顿悟的一刻。尽管霍尔顿回家后病倒了,又住进了精神疗养院,但这只是他所经历的精神危机的余波,而不应看做又一次危机的爆发。在小说的最后一章,霍尔顿所说的几句话颇有禅宗隐语的味道,暗示着生活不可捉摸的特性和一种超然的生活姿态。可以肯定,霍尔顿即使未实现精神的彻底康复,多少已具备了痊愈的内在智慧和力量。无论如何,霍尔顿将回到现实世界。虽然它使人厌恶和反感,但同时也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当霍尔顿意识到他同这个世界不可分割的联系时,便怀着一颗“博爱”之心原谅和忍受了一切。当然,无论他怎么变,他都不可能变成第二个斯特拉德莱塔。他也许会在表面上受到一些污染,但他的内心将保持洁净。他所谓的“想念”并非意味着对“伪君子”们的无条件的接受与认同,而是暗示着一种居高临下的宽容。因此他的妥协是有所保留的,它包含着他在心理和情感上与社会的隔膜:“他将永远同这个社会的价值观念格格不入,并且在某种意义上将永远是这个社会的局外人。”正如欧内斯特·琼斯在评论《麦田里的守望者》时所说,“这部小说写出了继卢梭之后每一个敏感的16岁少年的感受,当然也写出了我们每一个人确信我们已经感受到的东西,为我们提供了我们所有人的一段个人历史”。

参考文献:

1.施咸荣译.麦田里的守望者[M].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

2.Alexander,Charlotte A.J.D. Salinger’s the Catcher in the Rye[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Simon and Schuster国际出版公司,1997

3.尚晓进.精神危机与自我救赎[J].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01,(2);196—209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