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坏脾气的玛格丽特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07:14:15 体裁作文
坏脾气的玛格丽特体裁作文

篇一:无法逃脱悲剧命运的玛格丽特

无法逃脱悲剧命运的玛格丽特

作者:张琳

来源:《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2014年第06期

摘要:《茶花女》中法国作家小仲马塑造了一个不屈服于命运,追逐自由,追求真正爱情的妓女形象玛格丽特,全书充满了浓重而独特的悲剧色彩,是一部影响深远的巨作,本文从社会角度和任务性格角度对《茶花女》的悲剧色彩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玛格丽特;社会;性格;

玛格丽特是个从乡下来的无知少女,因受巴黎浪漫奢华生活的诱惑,陷入纸醉金迷的生活,后因职业和病情,自卑敏感,但内心仍坚持着那份纯净和善良,在阿尔芒的真爱面前,她对幸福生活充满了希望,正是她的这种性格,让她牺牲自己,成全了别人,最终孤独凄凉的死去。整个故事为读者讲述了主人公玛格丽特悲惨的一生,她的命运也象征着当时无数茶花女的命运。

一、《茶花女》的社会悲剧

受当时资本主义的压迫,玛格丽特的家境极尽贫困,怀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和期望,玛格丽特和其她女孩子一样带着梦想来到了城市,初到大城市的她只能从普通店员做起。在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上层人民灯红酒绿,无限奢华,底层人民却是流落街头,三餐不饱,衣不蔽体,贫困不断折磨着初到城市的玛格丽特,让她无法忍受,终不能抵挡豪华生活的诱惑,从此开始了她的卖笑生涯。为了更好的拥有更好的生活,玛格丽特最终沦为妓女,后因其喜欢茶花,被人们唤作“茶花女”。玛格丽特深陷肮脏黑暗,却依旧渴望纯洁和美好,她不满足于生活现状,深觉自己所处地位卑微可耻,因此便与社会环境产生了矛盾和冲突。

《茶花女》深刻的反应了当时社会的丑陋,它无情的把人变成了玩物,却堵住了她们恢复人性的道路,一旦堕落,便永远深陷黑暗。当玛格丽特被真爱打动,爱上另外一个世界的阿尔芒时,她开始了与命运的不断抗争,如果玛格丽特能够在鄙夷中无声无息的度过,或许不会引起社会的关注,最终不会被人们所记起,但是她没有,她渴望回到阿尔芒所处的世界,和相爱的人相思相守,从此过上纯洁的生活,对阿尔芒深深的爱支持着玛格丽特打破这个社会形成的规则。她费尽心思要和阿尔芒在一起,与一直给予她经济来源的公爵断绝来往,从此骂名无数,甚至公开的与公爵抗争,为了爱情她用尽了所有的办法,这种不顾一切的挣扎,造就了与阿尔芒分别后的无尽痛苦。让玛格丽特在悲剧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不是她作为妓女的身份,而是她试图打破社会规则,想要做回正常人的思想。

二、主人公的性格悲剧

播种一个行为,收获一个习惯,播种一个习惯,收获一个个性,播种一个个性,收获一种命运,这句谚语我们耳熟能详,性格是在个人的遗传基础上形成的独特人生态度和习惯,它决定着人生的方向和追求。在遗传的基础之上不同的环境会导致性格发生不同的变化,我们依据个人的性格做出不同的选择,最后也会产生不同的人生过程和结果。中国历史上的刘邦和项羽就是因为其两种极端的性格,最终产生了不同的悲惨命运。《茶花女》一书中玛格丽特的性格也是她最终走向悲剧的主要原因之一。

十九世纪的法国巴黎,上流社会的人用投机得来的财富在社会形势中寻求开心,淫欲,金钱,享乐,污秽充斥四周,玛格丽特最终沉沦,用身体交换了奢华的生活,她喜欢漂亮的衣服,爱豪华的住所,生活过的放荡狂滥。渐渐的玛格丽特被虚荣和贪婪所吞噬,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饭来张口的糜烂生活,她的精神极度的空虚,开始游戏人生,夜夜歌舞,就是这样日日夜夜的糟蹋自己,也越来越没有自己。在她接受阿尔芒的爱,成为阿尔芒的情人之后,也一度无法自拔,无法放弃眼前纸醉金迷的生活,她继续为了金钱接待其他情人,一边是爱情,一边是奢华的生活,玛格丽特贪婪着一切。是玛格丽特贪婪虚荣的性格让她沦落为妓女,靠出卖肉体,来获得物质的满足。是她的性格让她选择了这个摧毁她的一生的职业。

虽然她的性格使然,让她选择了沦为资产阶级上流社会的名妓,但是她身上有着农村姑娘与生俱来的纯朴和善良,这种美好是她人生的信仰。对于一个从在自己身上谋取暴利的人,玛格丽特却依然能够宽容并善待她,不与其斤斤计较。

玛格丽特在遇到真爱时,作为一位名妓仍旧希望自己的爱情纯洁无暇,无关金钱,没有一些杂质。她和阿尔芒去了偏远的村庄,想永远幸福平静的生活,告别以前生活的耻辱,洗尽铅华重新做人。为了爱情她可以牺牲自己的一切,变卖了以前的珍贵首饰和马车,来减少生活压力,她不想爱人索取,只是想证明他们的爱情不沾染一丝一毫的铜臭。首饰和马车无法和他们之间的爱情相提并论,她更不希望阿尔芒承受生活生的经济压力,她想要最简单的幸福生活。 在面对阿尔芒的父亲以她的爱人的利益为砝码,强迫她做出退让和选择时,玛格丽特选择了退让,她是那么的渴望他们的新生活,但是为了爱人的前途和地位,她是那么的善良,那么的无私,当面对阿尔芒的误解和报复时,她选择了默默隐忍,玛格丽特的性格决定了她如今做出的痛苦抉择。

三、玛格丽特悲剧命运的思考

玛格丽特的悲剧是黑暗的资本主义社会悲剧色彩的典型,在这个充满肮脏和丑陋的社会,一个农村来的柔弱姑娘,几乎没有挣扎和反抗的能力,她社会地位卑微,家庭生活极度困顿,但是却有一个纯朴善良的心灵,她渴望美好幸福的生活,正是这种对美好的渴望和万恶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冲突,现实让她不得不选择放弃真爱,善良的性格让她不得不为爱人的名声和前途着想,她做出了最大的挣扎和反抗,却仍旧无能为力,最后孤独凄凉的结束了自己的一生,玛格丽特的人生悲剧是对资产阶级统治下的贪婪无耻、荒淫无度、万恶残暴的社会的一种无声的

痛斥和讽刺,让人们看到人情的冷漠,以及对现实社会的憎恶和不满,社会的悲哀归根结底是人性的悲哀。

四、结束语

玛格丽特本性是一个纯洁善良的少女,初入社会却懵懂无知,社会阶层的残忍和虚荣心让她堕入风尘,但内心深处的纯洁和善良一直都在,这让她选择了放弃自己的幸福来成全别人,最终却孤独离世,性格造就了她的命运。我们生活在一个不同于玛格丽特的时代,但是本身的性格也决定着我们的命运,所以命运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只有努力认真的生活,命运之神才会对我们微笑。

参考文献:

[1]周榕.无法逃脱悲剧命运的玛格丽特—《茶花女》的悲剧色彩浅析[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3.(3).84

[2]孙琼琼.谈《茶花女》中玛格丽特的性格与命运[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4.2.(2).65

[3]姚羚羚. 刍义《茶花女》的悲剧性[J]文学教育.2012.6.23

篇二:秀雅纯洁的玛格丽特

秀雅纯洁的玛格丽特

作者:徐雪花

来源:《新课程·上旬》2013年第01期

摘 要:对法国小说家小仲马的《茶花女》中玛格丽特的生活进行了描述,对她的性格进行了剖析。

关键词:《茶花女》;玛格丽特;独立;自尊;善良无私

《茶花女》是法国小说家小仲马的成名作,也是目前世界上广为流传的名著之一,小说一经问世便受世人的青睐。经过时间的检验,她更证实了自己的价值,不愧为世界文化的瑰宝。 《茶花女》叙写了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小说的主人公玛格丽特本是一位贫穷的乡下姑娘,为谋生来到巴黎,不幸落入风尘,做了妓女,并染上挥霍钱财的恶习。她终日寻欢作乐,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后为男主人公阿尔芒的一片赤诚所感动,彼此相爱。她宁愿洗净铅华,抛开唾手可得的奢华生活,与阿尔芒去远离市区的乡间过隐居的田园生活。可不幸的是,阿尔芒父亲的出现粉碎了她的美梦,她不得不忍痛离开阿尔芒,并在阿尔芒的误解和报复中饮恨黄泉。

茶花女天资聪颖貌美,虽身陷泥淖,却如泥中白莲,那样秀雅纯洁。她出入酒楼歌舍,靠卖笑为生,她在物质生活上极其奢靡,挥霍无度,以摧残自己的身体来麻醉精神,然而纸醉金迷的生活却从未能腐蚀掉那颗纯洁的心灵。她倔强而又自尊,敢于拒绝那些认为“她不会介意”的公子哥们。那些达官贵人和家财万贯的阔佬们,任其挥金如土,甚至为其倾家荡产,她也不为所动。茶花女在风尘之中,经历岁月的打磨,早已明白自己不过是有钱人炫耀身份的附属品,那些富豪们对自己狂热的追逐也并非出自真心,不过是为了满足他们自己的虚荣心。茶花女对一切都能抛弃。她曾不顾女友的一再劝诫,对富有的N伯爵轻蔑而冷淡,却对仅有微薄资产的阿尔芒以心相托。阿尔芒并没有送给玛格丽特任何贵重的礼物,也无法提供奢侈的生活,但他对茶花女的问候,对她健康的关切,叩开了玛格丽特的心扉,让玛格丽特感知到了他的真心实意。玛格丽特把真爱和以往的逢场作戏区分开来,她从不花阿尔芒的一分钱,甚至瞒着阿尔芒变卖、典当自己的财物,为两人的将来做打算。茶花女在爱情中所表现出的独立与自尊,令人折服!

茶花女的命运颇似中国的“三言二拍”中的杜十娘。两者都是受歧视、遭凌辱的不幸女子,有着相似的遭际。不同的是,杜十娘是在期盼中等待着爱情,而茶花女是在沉沦中邂逅真爱,然而一旦真爱来临,就会全心全意地培育着不堪一击的爱情。

玛格丽特自从结识阿尔芒以后她就向往过宁静的生活,她曾与阿尔芒在乡间度过了一段短暂的幸福时光,她希望这种幸福能持续下去,下决心和以往的生活决裂,然而阿尔芒父亲的出现,让玛格丽特的美梦化为泡影。茶花女为了阿尔芒一家的名誉和利益,毅然放弃自己的幸

福,怀着崇高的情感离开了阿尔芒,回到从前的生活。放纵无节制的生活再度加重了她的病情,也加速了她的死亡。她在弥留之际写给阿尔芒的信凄惨断肠,字字包含真情,流露出对阿尔芒的思念,述说自己离开阿尔芒不为人知的原因,希望解开阿尔芒的误会,在死前得到阿尔芒的谅解。她对真爱的执著已是感人至深,更何况她为真爱不顾一切的付出,怎能不催人泪下?

阿尔芒父亲为了他的儿子能干一番事业,为了他所谓的家族体面,为了自己女儿的幸福婚事,他“庄重”“正直”地要求另一个女人舍弃自己的幸福来成全。可怜的玛格丽特想过上一般女人的生活也只能是奢望。阿尔芒父亲的自私虚伪,也更折射出玛格丽特的善良无私,女性伟大的人格。

鲁迅先生说:“所谓悲剧就是将美好的东西撕毁了给人看。”茶花女的命运就是一曲悲剧。她的消亡令人痛惜,原因就在于她的美好,不论外貌,更在于心灵。玛格丽特身上的那些高贵的品质就像一粒粒的珍珠在熠熠生辉。

《茶花女》是一部经典著作,作者成功地塑造了玛格丽特这一形象。不论时光流转,玛格丽特就如同黑夜中绽放的白茶花,将永远摇曳在读者的心中。

(作者单位 湖北省鄂州市二中)

篇三:茶花女中玛格丽特悲剧命运的解析

安阳师范学院本科学生毕业论文

《茶花女》中玛格丽特

悲剧命运解析

作 者 崔文尧

专 业 英 语

年 级 2009级本科

学 号 090401049

指导教师论文成绩 日 期

系 (院)

学生诚信承诺书

本人郑重承诺: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安阳师范学院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所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签名: 日期:

论文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安阳师范学院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签名: 导师签名: 日期:

《茶花女》中玛格丽特悲剧命运解析

崔文尧

(安阳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 河南 安阳 455000)

摘 要:法国著名剧作家小仲马的《茶花女》以悲剧为主线,痛斥资本主义制度的黑暗。茶花女作为风尘女子,是文学形象中典型的妓女形象。她善良且富有牺牲的精神、孤高傲世及坚毅的性格是其走向悲剧的重要原因,但是她悲惨的身世、消极的生活态度以及执着的爱情观也加速了她的凋零。同时,男权社会下的社会道德、宗教礼数也是她悲剧命运的侩子手。通过对玛格丽特悲剧命运原因地的分析,反思了茶花女给后人留下的思想意义。

关键词:《茶花女》;爱情;性格;悲剧;命运

《茶花女》是小仲马的代表作,女主人公玛格丽特因为随身装扮总少不了一束茶花,故人称“茶花女”。在《茶花女》中,小仲马美化了主人公的形象,虽然玛格丽特因生活所迫沦为娼妇,但内心仍然保留着质朴善良的美德,不惜牺牲自己的幸福去成全她的情人阿尔芒的家庭声誉。这也是人物形象的一个亮点所在:一个善良、让人爱怜、同情的妓女,却没能得到自己的幸福,让人心痛。

一、茶花女的悲剧命运

玛格丽特原是一个纯洁无邪的乡下姑娘,家庭的贫困迫使她来到浮华的都市巴黎,靠自己的美貌和青春,卖笑求生,成为资本主义上流社会的玩物、红极一时的高级交际花。她承恩受宠,享受着男人给予她的奢华生活,但她清楚自己的真实处境与地位,不过是一个人尽可夫的下等女人,是“一个快乐的时候比痛苦还要悲伤的女人”[1],“会在毁灭了别人又毁灭了自己以后,像一条狗似的死去”。[2]玛格丽特意识到了自己身世的可悲,感受到了环境的腐恶,她在努力挣扎,渴求着纯真。玛格丽特“是个快乐与忧伤、纯真与卖笑的混合体”[3],过着纸醉金迷、腐化堕落的生活。奢华糜烂的生活让她欠下了一身债,需要男人来替她偿还。玛格丽特与年老的公爵、年轻的伯爵来往,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获取大量的金钱以支付庞大的开支。然而,玛格丽特自从获得了阿尔芒的真挚爱情后,就断绝了与公爵和伯爵的往来,没有了男人地供养,以及阿尔芒最后地离去,可怜的姑娘就在“外表富丽堂皇的贫困中死去”。

二、茶花女悲剧原因分析

(一)玛格丽特悲剧命运的主观原因

玛格丽特是一个来自贫苦乡下的姑娘,虽然她堕入迷途,过着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糜烂生活,不幸染上肺病,但却因其消极的生活态度而加速了她地消亡。即使如此,也始终掩盖不了她的善良和富有牺牲的精神,为了自己爱人的家庭声誉,她心甘情愿地放弃自己的爱情,悄无声息地离开阿尔芒,并一个人独自承受着所有的委屈和痛苦,也正是她坚毅的性格给她勇气去承受这一切,她可以为了爱的人努力与社会抗争,也曾为了阿尔芒真挚的爱情而变得乐观,但面对现实,她选择了再次消极、堕落。

1、善良孤傲的性格

作者小仲马用“茶花女”来称呼女主人公,除了象征着玛格丽特善良高尚的品格和完美无暇的内心,更多地是用来比喻玛格丽特不幸的命运,她像一朵盛开的鲜花,却因狂风暴雨的无情摧残而过早地衰萎、凋零直至死亡。

玛格丽特来自农村,出身贫寒,只身来到巴黎谋生,却不幸坠入风尘,由于阶级出身和地位低下,她只能屈辱地生活在肮脏的环境中,承受着非人的待遇,但是茶花女作为一个高级妓女,也喜欢奢华、放荡的生活,喜欢漂亮的衣服、马车和钻石,为了这些奢侈品,她甘愿作男人的玩物。另外,她内心的自暴自弃事实上是一种忘却现实的需要,她过着寻欢作乐的生活,为了加速她悲惨的结局,她拒绝治好她的肺病。但她也反抗社会,喜欢戏弄初次见面的人,因为“她们不得不忍受每天跟她们见面的人的侮辱,这无疑是对那些侮辱的一种报复”[2]。她还经常愤愤不平地说她们不再属于自己,她们不再是人,而是物,他们讲自尊心的时候,他们的情妇排在前排,要他们尊敬的时候,他们的情妇却降到末座。或许正是因为她看透了人间的虚情假意,反而更加看重,也更加渴望拥有真正的爱情,在她被人玩弄的躯体里,还是始终深藏着“不教泥淖陷渠沟”的灵魂。

另一方面,即使她处于一个虚假的生活表象下,她也始终保持着清醒的自我意识和美好的人生理想,一直渴望摆脱那种被人践踏和蹂躏的卖笑生涯,希望能过上普通女子的正常生活,在与阿尔芒相识后,阿尔芒的真挚爱情更加促使她产生改变非人生活的愿望和行动。“顷刻之间像一个疯子似的,我在你的爱情的上面建筑了一个未来世界”[2]。理想被她高度的理想化了,为了追求这一理想,她倾注了全身心,付出了巨大代价,甚至是生命。她抛弃了已经成为生活必须品的豪华住宅、马车和社交,和阿尔芒来到乡间隐居。她非常珍惜这份最为普通的爱情,为了使爱情不留下职业的痕迹,她拒绝了视她为女儿的老公爵一年七万法郎的巨款。她偷偷卖掉了自己的首饰、马车来还债以减轻爱人的经济压力。在阿尔芒的父亲来到她和阿尔芒在乡下的住处劝她离开他时,为了爱人的前途和家庭名声,她忍痛和阿尔芒分离,回到巴黎旧日的生活圈里去。为了减轻阿尔芒失去爱情的痛苦,她还做出种种假象让他羞辱自己而独自咀嚼伤心、委屈而不久缠绵病榻弃他而去,弥留之际还痛呼:“生命在我面前逃去,我可要把它抓住??”。[2]她对生活的追求直到生命的尽头,为了摆脱风尘,追求光明她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最后,玛格丽特天真的性格以及理想化的爱情观蒙蔽了她的双眼,让她错误地认为阿尔芒就是她所追求的真爱,可以帮她摆脱堕落的生活,然而阿尔芒的自私、虚荣以及对玛格丽特的不信任也是造成玛格丽特悲剧的重要原因之一。

24岁的外省青年阿尔芒在巴黎读完大学取得了律师资格证之后,并没有立刻去找一份工作,而是把文凭放在口袋里,也让自己过几天巴黎那种懒散的生活。他凭着祖传的每年八千法郎的收入,在巴黎租了房子,雇了佣人,养了一个“小家碧玉,温柔而多情”的情妇,同时还和朋友一起出入各种风月场所寻欢作乐。也正是因为此,他邂逅了巴黎名妓外号“茶花女”的玛格丽特小姐,并立刻对她展开了追求。正如书中所说的那样,在风月场中追求女人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用钱,一种是用情。阿尔芒在当时也算是有几个钱的“小资”,但是他的收入远远不够玛格丽特挥霍,甚至连维修她的马车都不够。于是阿尔芒用“情”来追求玛格丽特,最终如愿以偿。然而当面对玛格丽特的一片真情时,阿尔芒却始终不肯相信妓女也会有真正的爱情,所以从占有玛格丽特的第二天起,他的心里就被猜疑所占据,第三天就认定玛格丽特欺骗他而发出了一封羞辱和谴责玛格丽特的绝交信。然而,当他的朋友祝贺他得到了“可以替他争面子的不容易到手的漂亮情妇”[2]玛格丽特后,在虚荣心理的作用下,他立刻后悔起来,并给玛格丽特发出了一封请求宽恕的信。由此看来,在阿尔芒的心中,占有巴黎名妓的虚荣心分量要远远重于对玛格丽特爱情的分量。也就是说,他真正想要的是满足他的虚荣心,而不是一个普通女人的爱情。

真正的爱情往往能使人变得崇高,然而阿尔芒在得到玛格丽特后,不但没有变得崇高

起来,反而更加堕落了。他整天除了享受拥有巴黎名妓的虚荣和快乐外,就是去地下赌场赌博来增添一点供他挥霍的金钱,全然不顾玛格丽特维持巴黎名妓排场的费用其实是来自其他几个男人的供养这一事实,也丝毫没有考虑应该怎样尽快让玛格丽特过上正常人的生活。由此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出,阿尔芒对玛格丽特的所谓的爱情是多么的微不足道。更加令人气愤的是,在玛格丽特因阿尔芒的父亲的要求给他写了一封分手信后,他立刻就否定了玛格丽特为他付出的一切真情,不择手段地对玛格丽特施加报复,最终直接导致了玛格丽特的悲惨死亡。

2、消极的生活态度

玛格丽特作为名噪一时的高级妓女,过着生不如死的生活,她跑遍巴黎各大剧院和交际场所,整天被达官贵人、老爷、少爷包围和玩弄,成为荒淫无耻的贵族老爷们的玩物和商品。玛格丽特对自身的处境深有感触地说“我们这种人,一天换不到情人们的欢笑,一天满足不了他们的虚荣,他们就会抛弃我们。”[2]“我们再也不是我们自己的了,我们再也

[2]不是活生物,只是些死东西罢了。”在玛格丽特眼中,对于自身的卑贱、痛苦以及未来等

待他们的结局都似乎有着清晰的认识。在奢华的生活中,玛格丽特逐渐领悟了其自身所处群体的人性特点,对于未来,除了悲观消极,玛格丽特没有丝毫奢望。

如果没有与阿尔芒相遇,这样一个女子,在享受了人间一切繁华,油灯枯尽之后,最终会在人们的鄙弃中黯然逝去。可是阿尔芒对她真挚的爱情打动了她,她开始逐渐发生改变,开始想尽一切办法争取与阿尔芒在一起,对于伯爵,她选择了彻底地决裂。玛格丽特一直积极努力争取更多的时间来单独与阿尔芒在一起,也试着慢慢改变那种花天酒地的生活,学会适应安静健康的生活方式。她也决心要和过去彻底诀别:“我们一定会很幸福,我们将永远平平静静地生活,我将永远告别那种我现在感到羞愧的生活。”[2]她为了阿尔芒彻底改变了自己,从前的生活方式被完全抛弃,他们就像普通夫妻那样恩爱生活,互相关心呵护,一起散步嬉戏,平静而惬意。可也正是因为玛格丽特对于这份爱情的珍视,才会导致她与阿尔芒分离之后的万分痛苦与迷茫,她重新回到让她堕落的、污秽不堪的生活中去,重新开始了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生活,最终走向死亡。

3、执着的爱情观

玛格丽特在糜烂的生活中,仍然保持着一颗纯洁、善良和高贵的心,保持着她独立的人格和美好的理想。她渴望得到纯真的爱情,因为爱情是玛格丽特改变生活的唯一途径。阿尔芒的真心让她感受到了人性的温暖,找到了生存的意义。为了爱情,她放弃了她所爱的骄奢华贵的物质生活,找回了曾经迷失的自己,她开始变得朴素坚强、勇敢贞洁。当爱人受到伤害时,她勇敢地选择了放弃生命来成全爱情,玛格丽特对待自己的爱情,既执着又坚强,无疑,爱情是玛格丽特对生活唯一的希望和要求,只要拥有爱情,她就可以放弃一切,可以坚强地面对生活的困难。

为了和阿尔芒过上正常人的生活,她不惜变卖家产,为了维护她与阿尔芒之间感情的纯洁,不使这爱沾上丁点买卖的味道,她宁愿“牺牲一切”,也绝不向他要钱,她满怀深情地对阿尔芒说:“我爱你爱地简直连我自己都不相信,我们会幸福的,我们要宁静的生活,我要和那种使我现在感到脸红的生活告别。”[2]可以说,在和阿尔芒交往中,茶花女那朴实善良、出淤泥而不染的性格,积极追求正常生活、抗争屈辱命运的精神已经得到了最充分(转 载 于:wWW.smHAida.cOM 海达范文网:坏脾气的玛格丽特)地显露。但是,她内心异乎寻常的不安,她不惧怕贫穷地威胁,只是担心她过去的生活会给她所憧憬的幸福未来笼罩上阴影,阿尔芒的父亲迪瓦尔先生的突然出现应验了她的担忧,但她并不是软弱的,为了捍卫自己的幸福,面对迪瓦尔先生的粗暴干涉和无理指责时,也显出了坚定不移的决心:“这是我的家,我有我的权利。”[2]并且拿出当票和借据,证明自己是真诚的,为了爱愿意做出牺牲,然而当迪瓦尔先生改用“慈父般的态度”、“充满深情的声调”让茶花女明白,她对阿尔芒的爱情是如何破坏了阿尔芒的前途和他们整个

篇四:每一口都是惊喜的玛格丽特

每一口都是惊喜的玛格丽特 菜谱简介

玛格丽特小饼干,听上去很可爱的名字哦,饼干的外形像名字一样可爱,像一个个小花朵散发着迷人的香气。据说这是烘焙爱好者的入门练手小点心,很容易做成功而且味道很好吃,过程简单原料好找,还会有一种成功的幸福感,尤其吃到嘴里入口即化的口感就更幸福了~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把普通的鸡蛋黄换成咸鸭蛋黄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哦!

材料

低筋面粉 100克

无盐黄油 100克

咸蛋黄 4个

糖粉 60克

盐 1克

奶粉 20克 玉米淀粉 100克

做法

1.煮熟的咸蛋黄取出

2.放在筛子上过筛备用

3.室温软化的黄油、糖、盐混合一起打发

4.打发黄油,打至颜色变浅且呈羽毛状

5.然后把咸蛋黄加入打发好的黄油里搅打均匀 6.低筋面粉、玉米淀粉、奶粉混合过筛到黄油里,然后搅拌均匀直至用手把它们混合在一起(如果感觉很干就适当的加一些牛奶) 7.取大约6克的面团分别揉搓成圆球

8.手用指轻按中部,形成轻微开裂的花纹(轻轻地慢慢按下去,否则很易松散开) 9.烤箱预热到5-10分钟 190度温度烘烤15-20分钟左右,每个烤箱不同,需要慢慢研究。

篇五:绘画的沉思者——玛格丽特

绘画的沉思者

——浅析超现实主义大师雷内·马格里特

课程名称: 美术史与美术作品欣赏 学生姓名: 李修然 学生学号: 1203080106 指导老师: 周巧云 学 院: 土 木 建 筑 学 院 专业班级: 建筑0801班 完成时间: 2010年4月 联系方式: 15116331098

绘画的沉思者

——浅析超现实主义大师雷内·马格里特

[摘要] 作为超现实主义运动中的一朵奇葩,雷内·马格里特以其独特的视角,丰富的想象,严谨的理性,为世人呈现了一幅幅传世画作,为我们打开观察社会的一扇独特的窗。

[关键词]超现实 绘画 理性 想象 寓言 思想

冷峻,淡定,坚毅,理智,这位绘画界的思想大师以一种傲然独立的姿态出现在我们视线中,身后是其特色鲜明的肖像画。

马格里特,比利时人,1924年的20世纪比利时最接杰出的超现实主义画家。出生于莱西讷。曾在布鲁塞尔艺术学院学习,后受到契里柯(《爱之歌》)的影响,开始超现实主义绘画的探索。1927年迁居巴黎,进入创作的旺盛期。

生平及概述

纵观其生平,马格里特少时丧母,服过兵役,经历二战,先后两次加入又两次退出比利时共产党组织,举办过若干次画展,最后在布鲁塞尔度过余生。其丰富的个人经历,对其画作不无影响,尤其是他遇到的几位绘画界的大师。雷尼·马格里特无论在出道之前,还是在成为比利时超现实主义代表人物之后,一直在勤奋创作。除了绘画作品,他自己还编导和摄制电影,利用当时的新科技手段进行超现实主义实验。

马格里特一生的风格变化不大,他不受流行的新技巧影响,而专注于创作奇幻的、恐怖的、充满特殊构想的形象。他的绘画作品仿佛谜语一般让人猜想,作品里浮现一种死寂的安静,表达的观点含括了从政治到哲学的理性世界,对于其他大师们常用的有关男女情爱的题材,马格里特极少涉及。他是一位用形象来表达哲理的艺术家,用诗人的眼睛与哲学家的思辨方式将习常的景象与事物神奇地结合在一起,把真实的生活内容用幻想空间的奇思异构呈现给人们。他的宗旨是“以发现物体可能永远不被注意的方式来呈现”,要从这些似是而非的形象后面选择到真实的答案,寻找到生活的本质——那才是真正属于马格里特的世界。 超现实主义的领军人物布莱顿称马格里特的作品是“最清晰的超现实主义”。马格里特的创作对西方现代绘画,特别是对达利、马宋及年轻一代的

波普艺术家有较大的影响。

超现实主义

超现实主义作为文艺界和艺术界共同的流派,形成于两次世界大战的欧洲,那时西欧的达达派正处于退化的困境之中。超现实主义一词是由现代派诗人阿波利奈尔在1917年首次使用的,并在西方现代视觉艺术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布莱顿认为诗人和艺术家所表现的梦幻和潜意识,是属于另一个世界的现实,人们只有在那个一个世界里才能摆脱一切束缚,最直率的显示人的纯真。在超现实主义宣言中,超现实主义被定义为纯粹的精神的自动主义,企图运用这种自动主义,用口语或文字或其他的任何方式去表达真实的思想过程。他是思想的笔录,不受理性的任何控制,不依赖于任何美学或道德的偏见。超现实主义,建筑在对于一向被忽略的某种联想形式的超现实主义的信仰上,建筑在对于梦幻的无限力量的信仰上和对于为思想而思想的作用的信仰上。

因此,超现实主义艺术和立体派,风格派等等艺术流派不同,它并非一种风格,而是针对生活和社会所持的一种态度。

布莱顿解释说,超现实主义比达达派的文化目的和纲领都更为严肃。可以这样说,达达派成员们是打开敏感的社会之躯,并截去一到两部分肢体的学徒式外科医生,而超现实主义成员则用一些治疗和处方来探查那些露肉的伤口。马格里特的画作中,通过对人们司空见惯事物的描绘,令人们发现了观察这个社会不一样的视角。

超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体系中所谓的“偏执狂批判”源于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学说,即指挖掘潜意识境界的一种执拗的思维方式。在创作中,画家会把毫不相干的事物硬凑在一起,似乎是一种梦呓。与立体主义,野兽主义着重解决“怎样画”问题不同,超现实主义画家要解决的是“画什么”的问题,而在怎样画的问题上是相当自然主义的。在超现实主义画家的画面中,我们看到的是莫名其妙,极其真实的荒诞,是精神世界中内容。

部分作品

马格里特的绘画风格基本保持了被称之为精密、神秘的现实主义,或魔幻现实主义的超现实主义风格。他的作品常常赋予平常熟悉的物体一种崭新的寓意,或者将不想干的事物扭曲的组合在一起,给人荒诞、幽默的感觉。作品真实地表现日常场景,不作变形歪曲,但事件与细节的意外组合,产生奇特怪诞的神秘意味,如同睡眠中醒来一瞬间,在不清醒状态下所产生的错幻视觉。而超现实主义画家所依据的佛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在这类看似荒唐错乱的意象拼贴后面,是一个人的最为真实的心理内容。马格里特把无意识或潜 意识的内容给予视觉化,他的每一件作品都给自己提出一个个的问题。具有超凡的想象力,形成了超现实主义绘画中独具一格的画风。

他的作品大致分为两类,一类为神秘超现实主义,一类为哲理性超现实主义。 在第一类中,画家用看似平常的景象,组织成舞台般的布景,人物和环境都是道具式的,一声不响,却静得有些奇怪,令人感到丝丝恐怖。如《受威胁的凶手》,《肖像》。

第二类,画家用同样平平常常的个体组成一眼看上去就有点反常的场面,却禁不住引人思索。在《错误的镜子》中,画家用一只充满画幅的眼睛,反证似的为超现实主义做了一个辩解。

斗下面却清晰的写着“这不是烟斗”这句话,从而混淆了图画的真实性。 马格里特说,“一个显而易见的事件,可以被它显而易见的那一面所隐藏。”他画过许多与眼睛相关的作品,视觉上的写实主义与情境中的超现实主义构成悖论,让人们对视觉经验与理性逻辑之间的冲突感到困惑担忧,马格里特用清晰而写实的画面去扰乱理性思维的正常逻辑,利用制造出来的这种矛盾去揭示生活本身的深奥、复杂甚至荒谬。他的意思包含了:我们看似真实并加以描述的东西不一定是真正的真实。如此辩证的观察事物的方式,不禁令我们联想到哲学思维中某些东西,叹服于马格里特深刻的思想。

马格里特阅读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的一本名著《变形记》,受到书中所述景象的启迪,绘成了这一幅《集体发明物》(如图二)。马格里特爱画大海,又富幻想。画上这条半人半鱼与以往常被人幻想地描绘的“美人鱼”正好在形象上倒置了,不是上身为美人,而是下身为女人形。他幽默地根据卡夫卡的小说描写,来一种突兀的转换,以表明它虽不是民间神话所常出现的样子,但也是一种幻想物。幻想,是人类生活的享受,也是一种权利。我们不得不钦佩马格里特丰富的想象力。

马格里特认为物体的形象与物体的名称之间并不存在确定的或不可转移的关系。绘画就是打破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参照系。布莱顿评价他的作品

言和思想置于视觉形象之下,通过词语与符号间的微妙关系,打破了逻辑因果关系的常规。”所以,有了《单词的使用》(图三)。

画家用拘谨,然而十分干净的色彩,光洁地画出一个室内环境。右边一个楼梯通向无路可走的墙面。地板上有一法语单词Sirene,其中字母i 被一截手指和手指尖上飘浮着的圆球形象所代替。这个模型在地板上投下了一道阴影。画上所写的这个单词,与环境的联系不可捉摸。用马格里特的话解释,就是“事实经验经过错位后所形成的梦”。

往没有真实的肖像,而以其他景物如海景,景物等代替,观者为之目瞪口呆。他真正的所谓肖像,尤其是特写式肖像,却从来不画脸部。这里的《戴圆顶硬礼帽的男子》(图四)就是一例。戴圆顶硬礼帽、穿黑大衣的绅士即是马格里特本人。他用一只偶然飞过脸前的鸽子挡住他的容貌。据他自己解释,他要与巴黎大多数超现实主义画家相反,藐视用色彩作人物肖像,他只想告诉观众,画上的肖像不过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中产阶级市民。不是让人物背过脸去就是用偶然事物来遮挡。这是他的超现实派肖像画的另一特色。

与其他超现实主义大师的比较

他与达利、米罗等超现实主义画家不同,认为人不必在睡熟了才做梦,在光天化日之下,?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wo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我不峤盗佟;锏囊磺校褪且恍┭泼眨由献置眨峙氯魏?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ren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人难以说清它的本意。人们观后,只能把谜永远保存在记忆里。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