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致台湾同胞声明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05:25:35 作文素材
致台湾同胞声明作文素材

篇一:写给台湾同胞的一封信

写给台湾大学生的一封信

亲爱的台湾同胞:

我是湖南工艺美术学院学院的一名在校学生.您们和我们都是中国人,作为中国人,我们心灵相通,我们心心相印,我们都渴望祖国能够和平统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团结,共同建设我们美好的祖国,我们永远是一家人!

在说这句话的时候,我不禁想起了余光中老师的一首诗《乡愁》中的最后几句:“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未来啊, 乡愁是一座桥梁, 你来这头, 我去那头。” 这首《乡愁》虽然不是很长,只有短短的几句话。可是,这短短的几句话,却深刻地表达了余光中老师无法磨灭的爱国之情和对祖国深深的眷恋。我想,余光中老师是想让我们明白并且记住:大陆和台湾,母子情深,是不可分开的一家人!

近些年来,台湾同胞们渴望中华统一的呼声愈来愈高。支持两岸统一的马英九得以连任;而大肆宣扬”台独“的陈水扁、蔡英文却节节败退、次次败选。难道这些仅仅是个巧合吗?不,不是的!因为你们----亲爱的台湾同胞们知道,台湾与大陆,都是一家人!都是中华民族的儿女!都是堂堂正正的炎黄子孙!骨子里流淌的,都是中华民族的血脉!应该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而“台独”即是“台湾独立建国”的简称。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台湾与中国从此断绝了血缘关系。不过还好,我们台湾同胞们,选择了两岸统一!选择了两岸友好往来!

亲爱的台湾同胞们,我相信,总有一天,我们的宝岛台湾,一定会回到祖国温暖的怀抱。我们永远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篇二:写给台湾同胞的信

写给台湾同胞的信 台湾的小朋友:

致台湾同胞声明

你们好!

你们收到这封信的时候,可能会感到十分惊讶,因为你们不知道我是谁,不过这没关系,其实我也不知道你是谁.也许,你和我一样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小女孩,或者是一个志向远大的小男孩,这都无所谓,只要我们是同一颗心,同在中国母亲的怀抱,

首先,我要自我介绍一下,我的名字叫朱蓓琪,我是来自美丽又繁华的深圳,所在的学校是荔园小学.我五年级了,不知道在海峡那边的你是几年级的学生.我性格开朗,活拨,是个无忧无虑而快乐的女孩.我可能和别的小朋友不太一样,因为我是一个国际华人,我生于一个美丽又富裕的国家---加拿大.我爱我的国家,但是,我更爱自己所生活的地方.

加拿大位于北美洲北部,东临大西洋,西濒太平洋,西北部邻美国阿拉斯加州,东北与格陵兰隔戴维斯海峡遥遥相望,南接美国本土,北靠北冰洋达北极圈.海岸线约长24万多公里.东部气温稍低,南部气候适中,西部气候温和湿润,北部为寒带苔原气候.加拿大境边界长达8892公里,为全世界最长不设防讲解线,同时也是世界上海岸线最长的国家.加拿大是世界上的第二大国,国土面积仅仅于俄罗斯,但仅有3,500万居民在此居住,人口密度非常低.加拿大的首都是渥太华,主要城市为多伦多,蒙特利尔和温哥华,而我,就生于富饶的温哥华.

我在2001年2月6日出生在温哥华,在出生不久,我便坐飞机飞回了国,当我第一次看到这个世界,看到中国时,我便把自己的全部交给了它,然后就投进了中华母亲的怀抱.我在中华母亲的怀抱中成长,中华母亲用心地养育我,呵护我,我要感谢中华母亲.不知道你是否也要感 谢中华母亲对你的呵护.

亲爱的台湾小朋友,让我们隔海相望,等着我们团聚的那一刻.如果你愿意与我交朋友,就回信吧,让我们共同描绘21世纪的蓝图.

祝你

天天开心,学习更上一层楼!

你的远方朋友 2012年3月6日

篇三:台湾

台 湾 个 人 游 办 证 指 引

只受理有广州市正式户籍客人

Z—台湾-120830

一、 办理往来台湾通行证(需时十五个工作日)

该审批表除了填写个人资料外,还要注意: 1. 正确填写《大陆居民往来台湾地区申请表》。

(1)“申请类别”:选择“通行证和签注”,

(2)“申请签注种类”:选择“个人旅游(G)”

3 办理往来台湾通行证(与办理港澳通行证方法相同):

⑴ 省、市属单位人员到户口所在地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处办理。区属单位及其他人员到户口所在地区公安分局、县级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部门办理。70

岁以上长者和

12岁以下小孩可由子女或父母代申请.

⑵凡属于登记备案的国家工作人员、金融系统工作人员申办大陆居民往来台湾地区通行证必须由单位出具意见,否则,由此造成的一切后果由本人承担;

注意:如已持有台湾通行证,原签注已过期需按以上步骤重新到公安局办证中心办理新签注。

二、办理入台证所需资料(办证需七个工作日)

1.《大陆居民往来台湾通行证》有效期为五年,个人旅游签证(G签)有效期为六个月

2.台湾入台证有效期三个月,由送审之日起计算,在台最长可停留十五天。

3.入台证办理时间:资料齐全七个工作日出证【但由于资料相对较多且入台每天赴台名额有上限,名

额满将顺延出证日期,敬请提早办理】

4. 游客须提供真实的办证资料,如提供虚假资料而导致拒绝办理入台证,所有责任及损失由客人承担。

人出行计划,请客人注意递交资料给我司的日期。

2.由于入台证已含旅游意外保险,如客人出发日期有所更改,请务必书面通知本社,

否则旅游意外保险将失效或被拒绝入境,所产生的所有损失由客人自行承担。

特别提示:1客人入台证资料递交齐全后送证,为免因入台证有效期过期导致影响客

1【样本一】存款证明

2.【样本二】单位年薪证明样本—用贵公司抬头纸(须有公司名称、地址、电话及传真号码)

(以上办证指引和样本仅供参考,请以大陆公安机关办证中心和台湾办证部门规定为准。)

篇四:台湾文学概论

台湾文学概论

台湾是中国的领土,是中国人用血和泪写成的一部历史。在近代史上,由于清政府腐败无能,对内高压,对外投降,甲午战争失败,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割台给日本,从此台湾成为日本的殖民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台湾又长期孤处岛上,这样使台湾成为一块特殊的领域,台湾文学也因为这些历史因素而成为一种“边缘”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特殊地位。虽然由于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自然环境的不同,大陆和台湾文学在许多方面存在着重大差异,诸如作家队伍的组成,作家的学识、素质,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文学思潮和流派,甚至表现和文字技巧等都存在着差异。但不管有多大不同,它们都是中国人写的,是用汉语言文字写的,是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是继承中国文学传统的,文学品种、体裁也基本上是一致的。虽然各具特色、观念见解不一,但都是中国文学这一点是不变的,它们是母体文学的一种延伸、补充和扩展。主要原因在于:

1、有五千年历史的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和生命力,是中华民族统一的基础,不易为其他民族文化所消解同化。

2、炎黄子孙无论在何时何地和任何条件下总以传播中华文化为己任,即使是在外族统治的血腥镇压下或全盘西化的摧残下,他们也总是奋起抗争,坚持创作,维护自身的文化。

3、海峡两岸统一在望,两岸沟通日益频繁。正因为同种同文同传统,富有血缘地缘亲缘心缘情缘之故,台港澳从未与母体文化割断过。

一、台港文学的历史地位和意义

台湾是中国领土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丰富的中华文化的历史积淀,虽然曾有过沦为殖民地的屈辱历史,但坚韧的向心力总也不曾使它脱离过祖国民族的母体。秉承着光辉的民族传统,在特定的区域内滋长的台湾文学,无疑构成了中国文学不可或缺的环节。正是在参与祖国文学大业的过程中,台湾文学也显示了其自身的历史价值主要表现为:

1、丰富、延展了中国文学反映生活的空间。

台湾作家对本地区中国人生活各方面的独特写照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留下了台湾同胞的身影和心影。在他们的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当地的都市霓红、渔村灯火、社会生活和市民心态。这类作品在不同的时空纬度上,以新鲜的内容充实、丰富了现代中华文学的画卷,使中华文学以一种更为多彩的面目呈现出历史的新变。

2、真挚、生动地描写了曾沦为殖民地的中国人的“孤儿”意识,描写了他们的生存困境,以及各种表现的“中国情结”,丰富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感情色彩与精神结构。 由于历史的原因,台湾曾沦为日本的殖民地。浓厚的“孤儿意识”和“漂泊感”以及寓居海外而恋念故国的“中国情结”在台湾作家笔下表现的特别强烈、明显,《亚细亚的孤儿》、《纽约客》、《台北人》、《台湾人三部曲》、《乡愁》等作品可为适例。即使像《白玉苦瓜》、《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这类作品,也从不同的侧面和深度上,对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和才生存现状,展开了自己独特的思考。

3、由于拉开了时空的距离,台湾作家获得了独特的关照角度和聚焦点能以另一种眼光和标准价值,表达对中国内地生活的体认、反思。

生活在价值标准、审美趣味及历史眼光有异于特定的中国某一历史时期的异地,也就很自然地获得另一种打量中国内地生活、历史传统的眼光、角度、距离,从某些方面可能得到

“身在其中”的大陆作家所未曾得到的体认,从而形成有意义的返观、回顾,甚至有一些更深入独特的见地,能准确地、深刻地认知中国大地发生的一切,无疑是有益的。这在陈若曦《尹县长》、林海音《城南旧事》等人的作品中都有表现。

4、中华文化和文学传统在海外华文文学中的继承、衍变、发展,怎样赋予古典传统以现代生机,提供了在另一种文化背景下,同质异象文化的当代生成的各种经验教训。

在海外华人的创作中,很多作家的作品或隐或现地呈现了它们与中华文化传统之间的内在传承联系,从中国古典诗词到中国古典小说,从孔孟老庄到周作人、徐志摩等的散文,都可以在他们的作品中看到其影响,而在表现新的时空中的华人生活是又给予了现代化的处理。

二、台湾文学的特点

近四十年来,台湾文学发展相当快,实绩显著、令人刮目相看。

由于台湾当局在政治上、经济上一向依赖美日的支持和援助,以及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同西方国家的频繁交往,一度导致全盘西化。在中西文化的激烈冲击下,文学思潮屡变,文学流派丛生。然而台湾毕竟是中国人的天地,欧风美雨无法冲淡中华民族的固有文化,台湾文学始终以严肃文学占据主导地位,并沿着多元化的道路前进;作家队伍迅速壮大,涌现了一大批重要作家,产生了大量优秀作品;对外交流频繁,在创作上标新立异,不断开拓,路子越走越宽。

三、台湾文学的局限

台港文学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客观地讲,也存在着弱点。这主要因为台港文学先天不足,后天失调。台港都有不同程度的殖民地史,中文文学受到禁锢,再加上皇民化和殖民化的摧残,文学事业受到扭曲、挫折,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在挣扎中求发展。台港澳三地都是小海岛或小块土地,自然环境不利于作家创作,种种诱惑也不利于潜心研究。身受政治干涉和物欲横流的诱惑。作家队伍不稳定,外流多,不易产生杰出作家和重要作品。与母体长期隔离,以致一度误入西化歧途。商品经济猛烈冲击,“消费文化”泛滥成灾,导致文学出现滑坡现象。此外,缺乏组织、指导、支持,山头林立,门户森严,出版困难,稿酬偏低,福利、版税无保障等等。

四、台湾文学的发展进程

台湾文学以1945年为界,可以大致分为光复前和光复后两个大的时期。

(一)光复前台湾文学简述

从1895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在半个世纪里,台湾一直处于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之中。光复前的台湾文学,以1920年为界,分为性质不同、面貌迥异的两个发展阶段——旧文学与新文学。

1、旧文学: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开发台湾最早的文字记载《三国志?吴志》当时称之为“夷洲”,陈稜被台湾人称为“开山祖”,1627年澎湖列岛正式列入版图,元朝在台湾设

置巡检司。1855年台湾独立成省。

明末,沈光文随郑成功来到台湾,才开始播种旧文学,创立了东吟社写诗吟词,多写台湾的风土人情,是台湾有文学最早的记载,于乡愁中燃烧着慷慨悲愤的爱国情思。自清初到鸦片战争,台湾旧文学逐步传播,其作品主要是由大陆到台湾的宦游文人之作,如陈梦林的《游台诗》、蓝鼎元的《鹿洲全集》等,宦游文人由大陆来,居官数载即去,难以深入民生疾苦中去,故多属于文献性的史书和个人的述怀之作,但仍有传播中华文化的积极意义。到了清朝乾隆年间,台湾本土作品已经开始出现,如王克捷的《台湾赋》、章甫的《半崧集》、蔡廷兰的《香草诗草》等,这些文人较宦游文人能触及庶民生活,但未能形成稳定的阶层。 鸦片战争前的台湾旧文学,反映现实比较深刻的是郁永河的《稗海记游》。它除了记叙了台湾风物外,主要反映了北投采硫矿工的凄苦生活、汉蕃矛盾和土著遭到欺压的现实,笔力敏锐,语言简约。

自鸦片战争至乙未割台,民族和阶级矛盾日趋严重,旧知识分子的思想逐渐觉醒,保家为国的民族思想和变革思路,较多体现在当时的文学作品中。如望凯泰的《台湾杂咏三十二篇》,劝导人们起来打破吸食鸦片、生活奢侈等陋习,另还有丘逢甲、陈继英等的作品,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到了清末,台湾的旧文学才真正开花结果。

日本统治台湾前期的25年间,虽有少数返回大陆的文人的抒发乡愁的作品,或如洪弃升那样留踞台湾,闭门写作,不与统治者交往,留有《寄鹤斋诗话》。但台湾就文学总体上已经沦为殖民统治的工具。日本侵略者在进行武力镇压和掠夺土地,逐步巩固他们统治的同时,对旧士绅阶层奉行怀柔政策,扶持“击钵吟”体旧诗,歌舞升平,吹嘘“王道乐土”,一些附庸风雅、阿谀奉承之士组织“击钵吟”,对酒酬唱,吟哦风月。

“击钵吟”体诗的风靡,标志着台湾旧文学的衰落。

严酷的殖民统治的社会现实,使人们渴望着一场新文学运动的到来。在台湾本身的社会要求和大陆“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影响下,台湾文学的历史迈进了一个崭新的时期。

2、新文学:

1920年7月,在东京的台湾留学生组织了“新民社”,以蔡培火为发行人,创办了综合杂志《台湾青年》,进行唤醒民众的民族意识,创立新思想的思想文化启蒙运动,揭开了台湾新文学的序幕。《台湾青年》创刊号的卷头词指出,台湾的文化已经落后于世界文化的大势,台湾青年应赶快觉醒。广博地倾听内外的言论,将应取的东西,无大小之别,取之为我涵养,将自己的民族引向自新自强之途。

从1920年至1945年,是台湾新文学时期。这一时期台湾新文学经历了萌生、发展和挫折的艰难历程,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其基本倾向是反殖反帝反封,高张“科学”、“民主”大旗,并在反帝反封的现实主义方向上与大陆“五四”新文学运动保持了大体上的一致。

(1)动员期:(1920—1925)

1920年7月至1925年8月,台湾新文学运动萌芽,主要是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开展思想启蒙与理论倡导,作品以介绍大陆新文学为主,本土作家的创作仅有追风的《她将往何处去》等5篇,虽很稚拙,但在台湾文坛上却有重大意义。 在台湾新文化运动中,最有实际效果的是台湾文化协会(简称“文协”)的活动,它成立于1921年10月17日,发起人是蒋渭水、吴海水、林献堂等。既是文化团体,也是政治团体,它以揭橥启发民智、灌输民族思想、提倡破除迷信,建立新道德观念、改造社会为目的,最终任务是“唤醒台胞的民族意识,摆脱日本统治”。“文协”的活动主要是从文化工作入手,宣传抗日民族思想。

新旧文学之间的激烈论战,是台湾新文学萌芽期发生的最重大的事件,它清除了旧文学

的基地,为新文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最早抨击吟风弄月的旧文学,主张文学应传播文明思想、促进社会改革的是甘文芳的《实社会与文学》和陈炘的《文学与职务》,但这两篇文章均用文言文写成,没有捕捉到“五四”新文学的潮流;而最先提出用白话文进行写作的陈端明的《日用文鼓吹论》则止于简明的白话文利于启发民智,未能论及白话文与建立新文学的关系,因此,也未抓住关键。而后,从大陆回台的黄呈聪、黄朝琴分别发表的《论普及白话文的使命》和《汉文改革论》,才将大陆的白话文运动与台湾也应使用白话文联系起来,方向比较正确。而在新旧文学论战中,抨击旧文学、提倡新文学最力的当推张我军。

与张我军一道站在新文学阵营参加论战的还有许秀湖、蔡孝乾、前非、懒云等,以连雅堂、黄衫客、闷葫芦生等为代表的一批旧文学的维护者虽然极力反抗,但在新文学主张者的理论攻势下。拿不出像样的货色来,很快便溃不成军了。

(2)推进期:(1926—1930)

这一时期台湾民族革命运动空前高涨,此时的新文学运动比萌芽期更深入的发展。首先表现在理论上有许多新的突破,这种突破有一个共同特点,即理论上探讨已不停留在介绍祖国大陆新文学运动的经验,不再止于对旧文学的批判,而是开始转向文学自身的研究,即如何按照台湾的历史和现实特点来发展台湾的新文学。

本时期理论上的新问题是罗马字运动、台湾话文运动、乡土文学口号的诞生。

罗马字运动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就开始了,最热心的倡导者是蔡培火,但因本民族与日本人的原因而趋于流产。

台湾话文运动是白话文运动的继续和深入。该运动是在保存和整理台湾话的基础上出现的,其主张根本点是将台湾话文字化,并用以代替文言、日语,以至白话文。从当时来讲,是为了抵制日本人的同化政策;同时丰富生动的台湾话便于写出具有地方色彩的作品,但台湾话也有缺陷和局限性,有很多不能被大陆读者所接受,因此对于该运动,廖毓文、朱点人等持反对意见。

乡土文学的口号,首先是台湾屏东人黄石辉提出的,他先后刊出《怎么不提倡乡土文学》、《再谈乡土文学》两文,详细提出了“乡土文学”这一概念,他认为文言文、白话文是“贵族式”的,与劳苦大众无关,应该提倡和建设描写的是台湾的风物、为广大劳苦群众服务的乡土文学。虽然这一主张在当时遭到廖毓文、朱点人等人的反对,但建立乡土文学无论在战时或战后都成为台湾文学的主要潮流。

1926年初,新文学开始显示出创作实绩。这一年的元旦,《台湾民报》第86号发表的短篇白话小说《斗闹热》(赖和)和《光临》(杨云萍),一般被称为台湾新文学有了实质性收获的肇始。此后的整个20年代后期,台湾新文学主要以《台湾民报》为阵地,培养了大量优秀的作家如赖和、杨云萍、张我军等,创作了大量的新文学作品。

小说在体现新文学运动的实绩中居于领先地位。据不完全统计,在这五年内创作小说近30篇,相当于动员期的4倍。如张我军的《买彩票》,赖和的《一杆称仔》、《不如意的过年》,杨云萍的《黄昏的蔗园》、《秋菊的半生》,杨守愚的《凶手不免于死亡》、《谁害了她》、《十字街头》等。

诗歌创作也有新的发展。据统计,见于各种报端的新诗不下于百首。张我军的新诗集《乱都之恋》是台湾新文学运动的第一部白话诗集,抒发了诗人在离乱中留恋故土的感情。此外,杨华、来回、杨守愚也发表了一些很有价值的新诗,把新诗运动向前大大推动了一步。 散文创作较少,主要有赖和、蒋渭水、林献堂等几人。戏剧运动从五四运动以后就开始了,而创作现代新剧最早见于1924年8月张梗的独幕历史剧《屈原》。同年9月《台湾民报》发表了逃尧的独幕剧《绝裙》。20年代后期,还发表了《巾帼贡献》、《平民的天使》、

《反动》等剧本。同时,还开展了戏剧美的讨论、关于歌仔戏的改革问题的讨论。

综观20年代后期台湾新文学的创作,可以看出:它强烈的反帝反封精神,与当时大陆新文学运动保持了方向上的一致性;由于台湾的完全殖民地化。其作品的反帝色彩和民族意识,又较之大陆同一时期的作品更加强烈。当然,在艺术技巧上,不少作品还欠成熟,如篇幅短小、故事情节简单、结构平直、人物性格刻画地不够鲜明,创作上重思想轻形式技巧等,但同动员期的创作相比,却明显前进了一步,使得台湾现代文学从一开始就前进在一条坦荡开阔的现实主义和民族化的道路上。

(3)高潮期:(1931—1936)

30年代的政治运动转向低潮而文学运动却进入鼎盛时期,有来自日本、祖国大陆等外部原因,也有本岛内部的原因:日本殖民当局的轻视、前两个时期的准备,因此,台湾的新文学进入了一个空前繁荣的时期。

30年代前、中期,台湾新文学运动的推进和创作,较之20年代有了明显的变化和不同的特色,主要表现在:

①新文学运动的步伐由散漫趋向统一。

20年代的作家是在白话文学的路向下从事创作的。1932年,旅日台湾学生张文环、王白渊等组织台湾艺术研究会,这是台湾青年在日本成立的第一个纯文艺性团体,同年,旅日台湾学生张文环等组织台湾文化协会;1934年5月,在台中市召开了全岛文艺大会,约80余位作家参加,成立了台湾文艺联盟,共同为新文学的发展而奋斗。

②新文学的主要阵地有报纸副刊转向文艺期刊。

20年代,《台湾民报》副刊为新文学的主要阵地;30年代,它虽然仍发表新文学作品,但其重要性已不及《南音》、《福尔摩沙》、《先发部队》(《第一线》)、《台湾文艺》、《台湾新文学》等文艺杂志。

《南音》杂志于1932年1月1日发行,1932年11月8日停刊,共出了12期,其中9、10、12各期因刊登反日作品被禁,实际只出了9期。该杂志不仅强调新思想、新方法,并且提倡各个流派兼容并包,但它在第八期刊头词中又否定“贵族文学”,否定普罗文学,并提倡所谓“第三文学”,把文艺大众化问题从乡土文学中除去,也体现了编者的局限性。 《福尔摩沙》创办于台湾艺术研究会成立之日(1932.3.20),该杂志的任务有两方面,“在消极方面,想去整理研究从来微弱的文艺作品,来吻合于大众脍炙的歌谣传说等乡土艺术;在积极方面,由上述特种气氛所产出的我们全副精神,从心里新涌出我们的思想及感情,决心来创造真正台湾人所需要的新文艺。”这表明它是一个纯文艺刊物。在台湾艺术研究会历时一年多的活动期间里,共出了三期《福尔摩沙》,发表了一批重要的文章和作品,其作家们不仅采用了本民族的传统手法进行写作,而且因为创办人“皆是在日本各大学正在专攻文学、哲学或美术的学生,所以他们能运用西洋近代文学的方法来创作文学和推动文学运动” 《台湾文艺》是“台湾文艺联盟”于1934年11月5日创办的杂志,每月出一期。该杂志“不是吟花弄月、无病呻吟的刊物,更不是为艺术而艺术所谓艺术至上主义或浪漫主义的刊物,而是为人生艺术、为社会而艺术的一种富有创造意识的杂志”,从创办伊始,它就担负起拯救民族、团结作家,发展台湾民族文学的神圣使命,从而成为台湾人民进行抗日斗争的重要文化阵地。《台湾文艺》从创刊至1936年8月28日发行第三卷第七、八月合刊为止,共出了十五期,历时一年又十个月,是台湾现代文学史上寿命行动上较长的杂志之一。 在台湾现代文学史上,除杨逵、叶陶夫妇主编的《台湾新文学》,没有其他杂志的成就可以同《台湾文艺》相比。《台湾新文学》于1935年12月28日诞生,1937年6月5停刊,其间曾于1936年第八期出了“高尔基特辑号”,同年11月号还发个了一篇《悼鲁迅》的署

篇五:明月寄相思——致台湾同胞的一封信

明月寄相思——致台湾同胞的一封信

亲爱的台湾同胞,你们好,

我是青岛市的一名初中生。首先祝大家中秋节快乐!中秋节,本是一个合家团聚的日子,而你们,却还在祖国的那一边,至今没有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祖国这块大大的月亮始终残缺了一块,如果你们能和我们一起过中秋节那该多好啊!

我虽然没去过台湾,但从语文书中仿佛看到了那如梦幻般的日月潭,景色迷人的阿里山 ……我多想亲口尝一尝味甜多汁的石榴、文旦柚……美丽的宝岛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们都是黑眼睛、黄皮肤,都是炎黄子孙,都是喝同样的水长大的,为什么因为一道海峡而离开了祖国?为什么不能团聚?

历史课上,郑成功收复台湾的事迹我不知听了多少遍,为了祖国的统一,我们的祖先不知付出了多少心血,他们为了使祖国不丢一寸土地,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我们是他们的后代,为什么不能为祖国领土的完整贡献一份力量呢?台独分子一心想要把台湾与祖国大陆分开,这不是分裂祖国的痴心妄想吗?我想,这是我们两岸同胞所不能答应的!

当你们的对岸发生地震、雪灾等自然灾害的时候,你们没有置之不理,而是伸出援助之手,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众志成城,这不证明了我们海峡两岸同宗同祖,同命相连,一心一意想要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的愿望吗?

虽然现在到台湾还不是很方便,需要办理大量手续,但我相信,

在不久的将来,台湾与大陆之间的来往只需要一张飞机票!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相信在几年以后台湾也必然回归,到那时,我们就能一起过中秋节了!还记得“七子之歌”吗?“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 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湾……”你们也是七个孩子中的一个,其他六个孩子都回归了,就差你们了!回来吧!同胞们!让我们在祖国的怀抱下共同成长!

刘百平

2011年9月11日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