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兵马俑车士俑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07:19:16 体裁作文
兵马俑车士俑体裁作文

篇一:秦兵马俑之各种俑

各种俑

军士俑

车士,即战车上除驭手,驾车者之外的士兵。一般战车上有两名

军士,分别为车左俑和车右俑。车左俑身穿长襦,外披铠甲,胫着护腿,头戴中帻,左手持矛、戈、戟等长兵器,右手作按车状。车右俑的装束与车左俑相同,而姿势相反。他们都是战车作战主力,但据文献记载,他们在兵器配置和作战职责上有着一定的区别。从秦俑坑战车遗迹周围发现的兵器看,秦代战车上的车左和车右均手持戈、矛等格斗用长兵器及弓弩等致远兵器,说明战车上车左、车右的分工并不十分明确。在战车上,除了矛驭手和车左、车右俑外、还发现有指挥作战的军吏俑。军吏有高低之分,负有作战指挥的职责。[5]

跪射俑

)

跪射俑与立射俑一样,出土于二号坑东部,所持武器为弓弩,与立射俑一起组成弩兵军阵。立射俑位于阵表,而跪射俑位于阵心。跪射俑身穿战袍,外披铠甲,头顶左侧挽一发髻,脚登方口齐头翘尖履,左腿蹲曲,右膝着地,上体微向左侧转,双手在身体右侧一上一下作握弓状,表现出一个持弓的单兵操练动作。在跪射俑的雕塑艺术中,有一点非常可贵,那就是他们的鞋底,疏密有致的针脚被工匠细致地刻画出来,反映出极其严格的写实精神,让后世的观看者从秦代武士身上感受到一股十分浓郁的生活气息。

并且,跪射俑是所有出土的兵马俑中,惟一的发现时就极其完整的兵马俑。他身后的铠甲上还有红色,令人惊叹。

军吏俑

军吏俑从身份上讲低于将军俑,有中级、下级之分。从外形上看,头戴双版长冠或单版长冠,身穿的甲衣有几种不同的形式。军吏俑除了服饰上与将军俑不同外,精神气度上也略有差异,军吏俑的身材一般不如将军俑体魄丰满魁伟,但整体上比较高大,双肩宽阔,挺胸伫立,神态肃穆。更多的表现出他们勤于思考,勇武干练的一面,有的思念家乡。[5]

驭手俑

驭手俑为驾驶战车者,在三座俑坑中均有出土,他们身穿长襦,外披铠甲,臂甲长及腕部,手上有护手甲,胫着护腿,脖子上围有颈甲,头上带有巾帻及长冠,双臂前举作牵拉辔绳的驾车姿态。由于古代战争中战车的杀伤力极强,因而驭手在古代战争特别是车战中,地位尤为重要,甚至直接关系着战争的胜负。

军吏俑

军吏俑,俗称将军俑,在秦俑坑中数量极少,出土不足十件,分为战袍将军俑和铠甲将军俑两类,其共同特点是头戴鹖冠,身材高大魁梧,气质出众超群,具有大将风度。战袍将军俑着装朴素,但胸口有花结装饰,而铠甲将军俑的前胸、后背以及双肩,共饰有八朵彩色花结,华丽多采,飘逸非凡,衬托其等级、身份,以及在军中的威严。[5]

百戏俑

与宫廷杂耍、表演有关。已修复的几件陶俑,举止神态各异,滑稽可笑,有的像是持竿者,有的像是角斗士,有的还有“啤酒肚”,腰间系着小裙子,为当时杂耍打扮,呈现出明显的百戏特色。百戏俑坑平面呈“凸”字形,坑体东西长40米,西端宽16米,东端宽12.3米,该陪葬坑总面积约800平方米。

篇二:秦兵马俑

陶制,高197厘米,秦俑,陕西西安临潼秦始皇兵马俑一号坑。秦始皇的兵马俑分步兵俑和骑兵俑两个主要兵种,秦始皇的兵马俑分步兵俑和骑兵俑两个主要兵种,每个兵种又有士兵、军吏和将军的区别。 这些雕像虽然都是类型化的人物,但并不千篇一律,几乎每一件陶俑都有其典型的性格特征。以将军俑为例,秦朝的雕塑家们不仅塑造了不同的外形特征,而且还创造了不同的个性和气质。有的聪慧机敏,血气方刚,有的深谋远虑,运筹帷幄,还有的老成持重,遇事不惊??雕塑家们在艺术上的处理是如此得出色,以至于我们感觉到他们距离自己并不遥远,都是实实在在、有血有肉的人物。这件“将军俑”就是很好的例子。 雕像中的将军高180厘米,体格健壮 ,身材高大,前庭饱满,二目炯炯有神。他头戴燕尾长冠,身披战袍,胸前覆有铠甲,双手相握置于腹前,它们有的握着铜戈,有的擎着利剑,有的拿着盾牌。脚上蹬着前端向上翘起的战靴,头发大多挽成了偏向右侧的发髻。他的神态刚毅自然,沉稳平静,表现出身经百战,临危不惧的大将风度和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的百倍信心,是当时秦朝威震四海的强大军队中上层武官的真实写照。 将军俑是目前俑坑中级别最高者,在战争中起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秦俑坑中将军俑的发现也屈指可数。将军俑和军吏俑、一般士兵的最大区别是:将军俑头戴箸冠,军吏俑头戴版冠和云长冠,一般士卒则没有以上两种帽子,则戴介帻或束发挽髻。将军俑除具有以上特点外,还身材魁伟、高大,上身戴有领(转 载于:wWw.SmHaIDA.cOM 海达 范文 网:兵马俑车士俑)出土的数量较多,依其装束的不同,可分为三种:(1)身穿齐膝长襦,外披带彩色背带和彩色花边的前胸甲(无背甲),下穿长裤,足登翘尖履,头戴双版长冠。左手按剑,右手持物不明。神情肃穆,有一种威严的魅力。(2)身穿前后摆下缘平齐的彩色鱼鳞甲,头戴双版长冠。左手按剑,右手持戈、矛兵器,立于步兵俑之中。神态威猛,说明他是位身先士卒的中级军吏。(3)不穿铠甲的轻装军吏俑,身穿长襦,下穿短裤,腿扎行滕,头戴双版长冠,位于轻装步兵俑行列中。

武士俑(一号俑坑出土)

有的穿短靴,有的穿方口齐头翘尖履。双臂自然下垂,右手作提弓弩状。此类圆髻铠甲俑,一号兵马俑坑内目前共出土155件,其中有84件是跟随战车的隶属步兵俑,其余71件是独立步兵俑。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的步兵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花、肩花。[1] 每个兵种又有士兵双臂自然下垂,右手作提弓弩状。此类圆髻铠甲俑,一号兵马俑坑内目前共出土155件,其中有84件是跟随战车的隶属步兵俑,其余71件是独立步兵俑。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的步兵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俑的发髻部位于头顶的右侧,反映了秦人尚有的习俗。交领右衽长衣属于汉服,而短靴和腰际束的革带属于胡衣,显示了秦朝时民族文化的融合已深入到人民的生活。左面第一个武士俑身上有一刻文“尚”字,为陶工名,是此件陶俑的制作者。

铠甲武士俑(局部 三号俑坑出土)

出土于三号俑坑南区的甬道内,是担任警卫任务的卫兵,秦国称为短兵。俑身穿铠甲,脑后绾六股宽辫形的扁髻。右臂前曲,右手作持长兵状,威然挺立,神态英武。身体的塑造手法比较简洁,无过多的虚饰。面部的雕刻细腻,风格明快。眉毛经过艺术夸张,塑得棱角

分明,远看使面目的轮廓更加清晰。面部施粉红色,眼睛绘白睛黑珠,炯炯有神。此俑是三号俑坑中比较成功的佳作。

军吏和将军的区别。 双臂自然下垂,右手作提弓弩状。此类圆髻铠甲俑,一号兵马俑坑内目前共出土155件,其中有84件是跟随战车的隶属步兵俑,其余71件是独立步兵俑。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的步兵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俑的发髻部位于头顶的右侧,反映了秦人尚有的习俗。交领右衽长衣属于汉服,而短靴和腰际束的革带属于胡衣,显示了秦朝时民族文化的融合已深入到人民的生活。左面第一个武士俑身上有一刻文“尚”字,为陶工名,是此件陶俑的制作者。

铠甲武士俑(局部 三号俑坑出土)

出土于三号俑坑南区的甬道内,是担任警卫任务的卫兵,秦国称为短兵。俑身穿铠甲,脑后绾六股宽辫形的扁髻。右臂前曲,右手作持长兵状,威然挺立,神态英武。身体的塑造手法比较简洁,无过多的虚饰。面部的雕刻细腻,风格明快。眉毛经过艺术夸张,塑得棱角分明,远看使面目的轮廓更加清晰。面部施粉红色,眼睛绘白睛黑珠,炯炯有神。此俑是三号俑坑中比较成功的佳作。

将军俑

高:196cm 重:240kg

是秦代的都尉,起着指挥、统帅作用。头戴双卷尾冠,足穿方口翘尖履,身穿双重长襦,外披彩色鱼鳞甲,或着长袍,有的显现雄壮威武,或显现气宇轩昂表现儒将之风。

军吏俑

高:196cm 重:166kg

头戴长冠,身穿交领长襦,腰间束带。神情沉着稳健,是个轻装的下级军吏。

车士俑

高:190cm 重:170kg

秦俑坑的战车基本上有三名成员,驭手负责驾车,车两旁是保护驭手的兵卒。

战袍武士俑

高:190cm 重:240kg

免冠束髻,身穿短袍,挽弓携箭,这种不带头盔,不着铠甲的武士,更显现秦军英勇善战和大无谓的精神。

跪射俑

高:186cm 重:240kg

身穿齐膝长襦,外披铠甲,头冠圆形发髻,双目凝视前方,两手做持弓弓箭状。 立射俑

高:186cm

此俑为不着铠甲的轻装步兵俑,在一个方阵中,要轮番射击不伤自己人,会有立姿和跪姿两种射击方式。

铠甲武士俑

高:183cm 重:190kg

披甲站立,或免冠,或头戴软帽,腿扎行膝,脑后绑六股宽辩行扁髻,个个神情严肃恭谨。

此外还有骑士俑、御手俑、跪坐俑等等。

这批立射俑均出土于二号兵马俑坑东北角的 弩兵方阵内。其装束和姿态基本相同,都是不穿铠甲的轻装步兵俑,造型准确,形象逼真。其姿态是:左足向左前方斜出半步,双足成丁字形,左腿微

弓,右腿后绷;左臂向左侧半举,右臂曲举于胸前。头和身体微向左侧转,昂首凝视左前方。这种立姿当为持弩发射的预备动作。《吴越春秋》记载:(越王对陈音说),“愿复闻正射之道。陈音对曰:臣闻射之道,左足纵,右足横;左手若扶枝,右手若抱儿。右手发,左手不知,此正射持弩之道也。”文献与实物两相对照,基本吻合。从此俑双手的手掌伸张看,说明手里没有持弩,仅是作持弩的习练动作。其足法、手法、身法都合理合度,非常科学。反映了秦始皇时代的射击技艺已达到很高的水平,形成了一套规范的模式,并为后代所继承。

立射俑

高178厘米

陕西省临潼县秦始皇陵兵马俑一号坑出土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藏

立射俑为一号车马坑内弩兵。头上免盔束发,发髻偏于头的右上方,身穿交领右袵短褐,腿扎行縢,足蹬薄底方口浅帮齐头履,并紧系鞋带。头左转前视,左肩斜向下,手直掌,右手半举于胸,左腿曲向前,右腿直向后蹬,似拉弓搭箭。精神饱满,姿态有力,双目机警,薄唇紧闭,神态庄严,身体魁梧,英武刚强,神采奕奕。立射俑写实、细腻的创作手法,生动地刻画了秦国兵士奋勇作战的形象。

兵马俑的造型一般都是中央垂直,左右均衡对称,动作较小,缺乏曲线的旋律感。而立射俑是动态的写实,在中国古代雕塑史上是比较少见的杰出作品,那头微侧转,绷着嘴,鼓着劲,严肃认真的神情,和动作互相呼应,栩柯如生。反映了两千多年前的中国雕塑艺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在秦始皇兵马俑二号坑中,有一个弓弩兵方阵,由立射俑和跪射俑组合而成,阵表是立射俑,阵心是跪射俑,每列8个,共20列,共有跪射武士俑160个。

之所以称之为跪射武士俑,是因为它们与秦俑坑中众多的陶俑形状不一,它们在坑中的姿式不是立姿,而是跪姿,上体伸直并和头略转向左侧,双目凝视左前方,双手在胸的右侧一上一下握着弓弩。

跪射俑与立射俑一样,出土于二号坑东部,所持武器为弓弩,与立射俑一起组成弩兵军阵。立射俑位于阵表,而跪射俑位于阵心。跪射俑身穿战袍,外披铠甲,头顶左侧挽一发髻,脚登方口齐头翘尖履,左腿蹲曲,右膝着地,上体微向左侧转,双手在身体右侧一上一下作握弓状,表现出一个持弓的单兵操练动作。在跪射俑的雕塑艺术中,有一点非常可贵,那就是他们的鞋底,疏密有致的针脚被工匠细致地刻画出来,反映出极其严格的写实精神,让后世的观看者从秦代武士身上感受到一股十分浓郁的生活气息。上体笔直挺立,下部是右膝、右足尖及左足抵地,三个支点呈等腰三角形支撑 .

骑兵俑是秦始皇兵马俑中一种。骑兵俑上身着短甲,下身着紧口裤,足蹬长筒马靴,一手牵拉马缰,一手提弓,陶马背上塑鞍鞯,头上戴着络头、衔、缰。俑和马的大小与真人、真马相似,造型准确,形象逼真。马身长约2米,通首高1.72米。骑兵俑身高1.80米,立于马前,一手牵拉马缰,一手作提弓状。骑兵俑的铠甲比步兵和车兵的甲衣短,长度仅及腰际,双肩无护肩甲,这样便于骑马和操持弓弩。上衣为窄袖口,双襟交掩于胸前,长度及膝,这样抬腿上马比较方便。神情自若。下身穿长裤,足登短靴,头戴圆形小帽,帽上有带扣结颔下。骑兵俑的服饰是秦人服饰与古之“胡服”交融历史中最典型的例证之一。

骑兵俑4匹马一组,3组一列,排成整齐的长方形骑兵阵,气势威武,生动地展现秦始皇时代骑兵的真实形象。骑兵的行动轻捷灵活,能离能合,百里为期,千里而赴,出入无间,被称为[离合之兵]。正因机动性强,如鸟散云合,变化无穷,所以战国时代的骑兵已经成为战争中的一支非常的重要力量。

二号兵马俑坑内出土了一批骑兵俑及马,计有陶质鞍马116匹,每匹马前立有牵马的骑士俑1个。

御手俑头绾扁髻,戴单板长冠,褐色铠甲,无披膊,下穿长裤,足蹬方口履,双臂前举作执辔驾驭状。秦代战车上有甲俑三件,中间驾车是御手俑,车士俑居左右两侧。御手俑的职责是驾驭车马,保护车马进退得宜,并兼当主帅受伤可以代替其执掌指挥工具金和鼓。 御手俑是秦代战车的重要组成部分,再现了战车士,即战车上除御手以外的士兵,一般战车上有两名车士,分别为车左俑和车右俑。车左俑身穿长襦,外披铠甲,胫着护腿,头戴中帏,左手持矛、戈、戟等长兵器,右手作按车状,车右俑的装束与车左俑相同,而姿势相反。他们都是战车作战的主力,但据文献记载,他们在兵器配置和作战职责上有着一定得说明战车上车左、车右的分工并不十分明确,在战车上,除御手和车左、车右俑外,还发现有指挥作战的军吏俑。军吏俑有高低之分,负作战指挥权。 车部队行进作战的情形。

秦兵马俑导游词

各位尊敬的游客: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古城西安,我就是你们这回西安之旅的导游。今天参观的第一个景点是世界遗产之一,秦兵马俑。好了,我们现在已经到了秦始皇陵园,请大家按次序下车。 的规模宏大。目前已发掘了三个俑坑,总面积近20000平方米,差不多有平时的50个篮球场那么大,坑内有8000个左右。

现在我们来到的地方是一号坑,也是三个坑中最大的一个俑坑,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总面积14260平方米,你看都点了三个俑坑总面积一半还多呢!既然面积那么大,那么数量也非常多,有6000多个。一号坑上面已经盖起了一座巨大的拱形大厅,我们可以走进大厅再细细游赏,游览时也要注意安全哦!

你们请看,那身材魁梧,头戴曷冠,身披铠甲,手握宝剑,昂首挺胸的就是将军俑。有的神态自若,目光炯炯,一看就知道是久经沙场,重任在肩;有的则是颔首低眉,若有所思,好似在考虑如果作战,战胜敌人。满是大将风范。

再看那些武士俑,各个体格健壮,它们身穿战袍,披挂铠甲,脚登前端上翘起的战靴,好

篇三:秦始皇陵兵马俑(陈仕锋)

秦始皇陵兵马俑

一、 重要概念

1、 兵马俑:古代用来殉葬的兵马形象的陶俑,包括将士以及战车、

战马和兵器,属于墓葬雕塑的一个类别。兵马俑多用陶冶烧制

的方法制成,先用陶模做出初胎,再覆盖一 层细泥进行加工

刻划加彩,有的先烧后接,有的先接再烧。(先秦尤其是商周

时期盛行人殉,到了战国时期,由于战争和生产的需要,对于

人殉制度作了进步的改革,秦献公元年即公元前384年,废

除了秦国自秦武公以来实行了三百多年的以人殉葬制度。) 2、 秦始皇陵: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秦始皇的陵墓,位于中国陕

西省临潼区城东5公里处的骊山北麓。建于公元前246年至

公元前208年,历时39年。秦始皇陵筑有内外两重夯土城垣,象征着都城的皇城和宫城。陵冢位于内城南部,呈覆斗形,现

高51米,底边周长1700余米。据史料记载,秦陵中还建有

各式宫殿,陈列着许多奇异珍宝。秦陵四周分布着大量形制不

同、内涵各异的陪葬坑和墓葬,现已探明的有400多个。考

古发现地宫面积约18万平方米,中心点的深度约30米。陵

园以封土堆为中心,四周陪葬分布众多,内涵丰富、规模空前,除闻名遐迩的兵马俑陪葬坑、铜车马坑之外,又新发现了大型

石质铠甲坑、百戏俑坑、文官俑坑以及陪葬墓等600余处,

数十年来秦陵考古工作中出土的文物多达10万余件。(司马

迁《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并

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

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

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

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3、 秦始皇陵兵马俑:兵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于陕西西

安临潼区秦始皇陵兵马俑陪葬坑内,有三座,分别为一号坑、

二号坑和三号坑,位于陵园东侧1500米处,坐东向西,呈品

字形排列 ,三座俑坑占地面积达2万多平方米。至2012年已

发现和真人、真马大小相似的陶俑、陶马近8000件。有车兵、

骑兵和步兵等不同的兵种,排列整齐有序。1974年3月,西

杨村民杨志发、杨培彦等人在不长庄稼的柿林之上开始了抗旱

打井的工程,当他们挖到2米深时,发现了红烧土块;3米深

时,发现了陶俑的残断躯体;4-5米深时,发现了砖铺地面、

铜镞、铜弩机,以及8个残破的陶俑。

第一次发掘:1974年7月15日,省文物局派出了秦俑考古

队开赴发掘现场。随后,西北大学考古专业的师生也前来支援。

他们在965平方米的试掘方内清理出与真人真马相仿的陶俑

500余件,陶马24匹,木质战车6乘和大批青铜兵器、车马

器。通过试掘和钻探,一号兵马俑坑总面积14260平方米,

内含陶俑、陶马约6000件。1976年,国务院决定在一号兵

马俑坑遗址上建立展览大厅。1976年4月23日在展览大厅

基建工程进行时,在一号兵马俑坑的东端北侧,又发现了二号

兵马俑坑。接着 ,同年5月11日在一号兵马俑坑的西端北侧,

发现了三号兵马俑坑。

第二次发掘:1986年考古专家对一号坑的中部和北部进行第

二次发掘,面积也达2000平方米,后因故中途停止,原因不

详,时间仅维持一年。

第三次发掘:2009年6月13日,秦始皇陵博物院获得考古

团队领队资质后,就启动了秦俑一号坑第三次发掘。本次发掘

地点位于一号坑北侧中段,考古编号为T23方,面积400平

方米。至2012年底,共出土战车2乘、陶马3组12匹、陶

俑170余件、小件器物近400件(组);清理战鼓、箧(qiè)、

兵器柲(bì)、弓弩、箭箙、韬等重要遗迹数十处。且在次挖

掘中发现了大量彩绘的秦俑,并成功保存一部分下来。

秦俑坑中出土的陶俑可划分为四个级别:高级军吏俑、中级

军吏俑、下级军吏俑、一般武士俑。其区别主要表现在服饰

冠带上。或区分为步兵俑和骑兵俑两个主要兵种,每个兵种

又有士兵、军吏和将军的区别。(步兵俑、军吏俑和将军俑

(高级军吏俑)、车士俑、立射俑、跪射俑、武士俑、骑兵

俑、文官俑、百戏俑—相当于文工团)

步兵俑 坑中步兵俑的数量最多,约7000件,以地位高低区

分,有军吏俑和一般士兵俑两大类。军吏俑中又有高级军吏

俑(俗称将军俑)、中级军吏俑和下级军吏俑的区别。一般

士兵俑中又有轻装步兵和重装步兵的区别。区别上述各类俑

的主要标志是冠饰、甲衣和履等。 军吏俑 军吏俑从身份上讲低于将军俑,有中级、下级之分。从

外形上看,头戴双版长冠或单版长冠,身穿的甲衣有几种不同

的形式。军吏俑除了服饰上与将军俑不同外,精神气度上也略

有差异,军吏俑的身材一般不如将军俑体魄丰满魁伟,但整体

上比较高大,双肩宽阔,挺胸伫立,神态肃穆。更多的表现出

他们勤于思考,勇武干练的一面。

将军俑 也叫高级军吏俑是目前所知俑坑中级别最高者。将军在

战争中起举足轻重,因而秦俑坑中将军俑的发现也屈指可数。

将军俑和军吏俑、一般士兵的最大区别是:将军俑头戴箸冠,

军吏俑头戴版冠和云长冠,一般士卒则没有以上两种帽子,则

戴介帻或束发挽髻。将军俑除具有以上特点外,还身材魁伟、

高大,上身戴有领花、肩花。

车士俑 也叫驭手俑。车士,即战车上除御手(驾车者)这外的

士兵。一般战车上有两名车士,分别为车左俑(驭左俑)和车

右俑(驭右俑)。车左俑身穿长襦,外披铠甲,胫着护腿,头

戴中帻,右手持矛、戈、戟等长兵器,左手作按车状。车右俑

的装束与车左俑相同,而姿势相反。

立射俑 在秦俑中是一个较为特殊的兵种,出土于二号坑东部,

所持武器为弓弩,与跪射俑一起组成弩兵军阵。立射俑位于阵

表,身着轻装战袍,束发挽髻,腰系革带,脚登方口翘尖履,

装束轻便灵活。

跪射俑 与立射俑一样,出土于二号坑东部,所持武器为弓弩,

与立射俑一起组成弩兵军阵。立射俑位于阵表,而跪射俑位于

阵心。跪射俑身穿战袍,外披铠甲,头顶左侧挽一发髻,脚登

方口齐头翘尖履,左腿蹲曲,右膝着地,上体微向左侧转,双

手在身体右侧一上一下作握弓状,表现出一个持弓的单兵操练

动作。

武士俑 即普通士兵,作为军阵主体,在秦俑坑中出土数量为最,可依着装有异分为两类,即战袍武士和铠甲武士。他们作为主

要的作战力量分布于整个军阵之中。战袍武士俑大多分布于阵

表,灵活机动;铠甲武士俑则分布于阵中。两类武士皆持实战

兵器。

骑兵俑 出土于二号坑,有116件,多用于战时奇袭。由于兵

种的特殊,骑兵的装束显然与步兵、车兵不同。他们头戴圆形

小帽,身穿紧袖、交领右衽双襟掩于胸前的上衣,下穿紧口连

档长裤,脚登短靴,身披短而小的铠甲,肩上无披膊,手上无

护甲。衣服短小轻巧,一手牵马,一手持弓。二号坊出土的骑

兵形象,是迄今为止中国考古史上发现的最早的骑兵实物。因

而对研究当时骑兵服饰和装备提供了十分珍贵的考古资料。

文官俑 是兵马俑中的一个奇特种类,数量稀少。文官俑恭谦而

立,低眉颔首,腰挂书刀、背背砥石,整装在岗。 文官俑位于

6号陪葬坑,室内有12尊大型陶俑,其中有8尊文官俑,它

们一个个头戴长冠,冠带系于颏下,带尾系成蝴蝶结。身穿长

襦,腰束革带,下身着长裤,脚穿齐头方口浅履。

百戏俑 是秦兵马俑的又一新种类,百戏俑坑位于秦陵东南部内

外城间,北距石铠甲坑仅35m。截至2013年,百戏俑出土的

陶俑个体在30件左右,大多还没有修复,百戏俑头部缺失,

上身赤裸,腰系短裙,他的姿势也十分奇特,右手搭于左肘处,似乎正在进行娱乐表演。 4、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是建立在兵马俑坑原址上的遗址性博物

馆。1975年国家决定在俑坑原址上建立博物馆,经过四年多

的 筹建,至1979年9月底,雄伟的一号俑坑遗址展览大厅

及部分辅助性建筑竣工落成,同年10月1日开始向国内外参

观者展出。1986年将兵马俑博物馆的二期扩建工程正式列为

陕西省的重点工程项目,扩建的主要工程是建造二号和三号兵

马俑坑遗址大厅,以及文物库房、文物综合陈列厅等二十余项

配套设施工程。总建筑面积45000平方米,总投资4850万元。

1989年9月27日,三号兵马俑坑对外开放。二号兵马俑坑

遗址大厅的基建工程于1988年动工,1993年底主体工程竣

工,1994年开始发掘和对外展出。

二、 相关问题

1、 为什么说兵马俑坑是秦始皇的陪葬坑?(袁仲一)

2、 陈景元猜测兵马俑的主人是宣太后的理由有哪些?

3、 秦兵马俑最早发现于何时?历史上有无记载?

4、 秦俑坑中出土的陶俑共划分为几个级别?其区别表现在哪些方

面?

5、 兵马俑的兵器去哪儿了?

篇四:关于秦兵马俑的资料

关于秦兵马俑的资料

秦始皇陵兵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个类别。古代实行人殉,奴隶是奴隶主生前的附属品,奴隶主死后奴隶要为奴隶主陪葬,是殉葬品。兵马俑即制成兵马(战车、战马、士兵)形状的殉葬品。

秦始皇陵位于距西安市30多千米的临潼区城以东的骊山脚下。世界经度109.2733, 纬度34.3853,中国陕西西安临潼以东30多千米。

据《史记》记载:秦始皇从13岁即位时就开始营建陵园,由丞相李斯主持规划设计,大将章邯监工,修筑时间长达38年。秦始皇陵兵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于陵园东侧1500米处。秦始皇兵马俑陪葬坑坐西向东,三坑呈马字形排列。1978年,前法国总理希拉克参观后说: “世界上有了七大奇迹,秦俑的发现,可以说是八大奇迹了。不看秦俑,不能算来过中国。

高级军吏俑,俗称将军俑,在秦俑坑中数量极少,出土不足十件,分为战袍将军俑和铠甲将军俑两类,其共同特点是头戴鹖冠,身材高大魁梧,气质出众超群,具有大将风度。战袍将军俑着装朴素,但胸口有花结装饰,而铠甲将军俑的前胸、后背以及双肩,共饰有八朵彩色花结,华丽多采,飘

逸非凡,衬托其等级、身份,以及在军中的威严。车士,即战车上除驭手,驾车者这外的士兵。一般战车上有两名军士,分别为车左俑和车右俑。车左俑身武士俑即普通士兵,作为军阵主体,在秦俑坑中出土数量为最,可依着装有异分为两类,即战袍武士和铠甲武士。他们作为主要的作战力量分布于整个军阵之中。战袍武士俑大多分布于阵表,灵活机动;铠甲武士俑则分布于阵中。两类武士皆持实战兵器,气质昂扬,静中寓动。驭手俑为驾驶战车者,在三座俑坑中均有出土,他们身穿长襦,外披铠甲,臂甲长及腕部,手上有护手甲,胫着护腿,脖子上围有颈甲,头上带有巾帻及长冠,双臂前举作牵拉辔绳的驾车姿态。由于古代战争中战车的杀伤力极强,因而驭手在古代战争特别是车战中,地位尤为重要,甚至直接关系着战争的胜负。

秦俑彩绘主要有红、绿、蓝、黄、紫、褐、白、黑八种颜色。如果再加上浅浓淡不同的颜色,如朱红、粉红、枣红色、中黄、粉紫、粉绿等,其颜色就不下十几种了。其中有些彩绘技法为汉代所继承。陶俑、陶马彩绘严格模拟实物,但在色调的掌握上以暖色为主,很少使用冷色。红、蓝、绿等色调的使用,巧妙地表现出秦军威武。

兵马俑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不可低估,而兵马俑更是全世界的一个奇迹,他让外国人赞叹,让中国人骄傲!

秦始皇自13岁即位就开始为他在骊山修建陵墓,统一六国后,又从各地征发了十万多人继续修建,直到他50岁死去,共修了37年。他死后2个月,尸体运回咸阳,举行丧葬仪式。入葬时,秦二世胡亥下令,将秦始皇的宫女一律殉葬,修造陵墓的工匠也一律殉葬墓中。

走进博物馆的大厅,只见在地下5米深的地方,整齐地排列着上千个像真人大小的武士全身呈古铜色,高1.8至

1.97米,一个个威武雄壮,真是气象森严,令人望而生畏。还有如真马大小的陶马32匹。陶马4匹一组拖着木质战车。 兵马俑的排列是3列面向东的横队,每列有武士俑70个,共210个,似为军阵的前锋。后面紧接着是步兵与战车是的38路纵队,每路长约180米,似为军阵主体。左右两侧各有一列分虽为面南和面北的横队,每队约有武士俑180个,似是军阵的两翼。西端有一列面向西的武士俑,似为军阵的后卫。武士俑朋的身穿战袍,有的身披铠甲,手里拿的青铜兵器,都是实物。组织严密,队伍整肃。几十匹战马昂首嘶鸣,

攒蹄欲行。整个军处于整装待发之势。

威武雄壮的军阵,再现了秦始皇当年为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而展现出的军功和军威。

这批兵马俑的艺术史上具有很高的价值。兵马俑的塑造,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而创作,艺术手法细腻、明快。陶俑装束、神态都不一样。光是发式就有许多种,手势也各不相同,脸部的表情更是神态各异。从它们的装束、表情和手势就可以判断出是官还是兵,是步兵还是骑兵。这里有长了胡子的久经沙场的老兵,也有初上战场的青年。身高达1.96米的将军俑,巍然直立,凝神沉思,表露出一种坚毅威武的神情。那个武士俑,头微微抬起,两眼直视前方,显得意气昂扬而又带有几分稚气。那个身披锨甲,右手执长予,左手按车的武士,姿势动作显示出他是保卫的车士俑。

总之,陶俑具有鲜明的个性的强烈的时代特征。这批兵马颂是雕塑艺术的宝库,为中华民族灿烂的古老文化增了光彩,也给世界艺术史补充了光辉的一页。

1、吉札金字塔

金字塔是古代埃及王自己修建的陵墓。埃及的吉札金字塔被古代世界七大奇之一。在埃及的大小金字塔,大多都建筑於埃及第三到第六王朝。些有4000多年历史的金字塔主要分在首都及尼河上游西岸吉等地。

吉札金字塔左便属于卡夫拉王,右边属于库夫王,附近连著一座是狮身人面像.主要建材石灰岩,部分为花岩。 埃及共金字塔八十座,其中最的一座金字塔是在公元前2600年左右建成的吉札金字塔,全部都是由人工建成。古代埃及人如何把坎石雕刻及砌成陵墓,陵墓内部的通道和陵室的局宛如迷,古代埃及人是用什么方法建造它呢?

2、宙斯神像

宙斯是希腊众神之神,为表崇拜而建的宙斯神像是世上最大的室雕像,宙斯神像所在的宙斯神殿是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源地,部份奥运项目就曾在此行。址位於希腊西海岸奥林比亚(Olympia)的古城中。

宙斯神殿建於公元前470年,於公元前456年完工,由建筑师Libon设计,宙斯神像由雕刻家Pheidias。神殿是以表面铺上灰泥的石灰岩建成,殿顶则使用大理石兴建而成,神殿共由三十四高17米的科林斯式(Corinthian)支柱支著,神殿的面41.1米乘107.75米。

篇五:西安兵马俑社会实践报告

2012暑期社会实践

--关于秦始皇兵马俑的参观学习

班 级:

姓 名:

带队老师:

390411班 宋满祥

现代社会着重精神文明建设,社会各界对名胜古迹及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近几年来也更为关注,在西安实习的时间中,我们也有幸来到秦皇陵,我们在一睹一代王朝的恢弘宫殿的同时,同时了解国家最新的文物保护工作的运行情况,瞻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风采,这对我们提升自我社会意识和社会公德,提高历史修养和古中国艺术涵养都有很大得帮助。

秦皇陵的社会实践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一, 通过学习了解秦皇陵的历史祭奠和现代风貌;

二, 通过参观兵马俑来系统感受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风采;

三, 通过论文与讨论来总结此次社会实践的具体收获。

正文:

1. 兵马俑的历史:

秦始皇陵位于距西安市30多千米的临潼区城以东的骊山之北。世界经度

109.2733, 纬度34.3853。 据《史记》记载:秦始皇从13岁即位时就开始营建陵园,由丞相李斯主持规划设计,大将章邯监工,修筑时间长达38年之久。

秦始皇陵兵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于陵园东侧1500米处。秦始皇兵马俑陪葬坑坐西向东,三坑呈品字形排列。最早发现的是一号俑坑,呈长方形,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深约5米,总面积14260平方米,四面有斜坡门道,左右两侧又各有一个兵马俑坑,现称二号坑和三号坑。俑坑布局合理,结构奇特,在深5米左右的坑底,每隔3米架起一道东西向的承重墙,兵马俑排列在过洞中

1974年3月,在陵东的西杨村村民抗旱打井时,在陵墓以东三里的下和村和五垃村之间,发现规模宏大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坑,经考古工作者的发掘,才揭开了埋葬于地下的2000多年前的秦俑宝藏。1975年国家决定在俑坑原址上建立博物馆。1979年10月1日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开始向国内外参观者展出。2009年6月13日下午1点多,秦始皇陵兵马俑一号坑再次开掘,之后在一号坑北部中段,又出土彩兵马俑。

秦始皇兵马俑陪葬坑,是世界最大的地下军事博物馆。

秦始皇兵马俑是世界考古史上最伟大的发现之一。1978年,法国前总理希拉克参观后说:“世界上有了七大奇迹,秦俑的发现,可以说是八大奇迹了。不看秦俑,不能算来过中国。”从此秦俑被世界誉为“八大奇迹”目前已挖掘出3个俑坑。

2. 三种俑坑:

一号俑坑:

一号坑的发现,缘于1974年3月,秦兵俑面世,当时西杨村农民在村南打井,井口刚好开在一号坑的东南角。1974年7月中旬,由陕西省博物馆、文管会、临潼县文化馆联合组成的考古发掘队进驻秦俑坑工地。随着工作范围的不断扩大,1976年-1978年,考古队又增添了考古、保护、照相、修复等方面的人员,新生力量的加强,各项工作的开展,使考古队一时显得异常热闹。一号坑发掘工作全面开展,10多个修复组展开对兵马俑的大规模修复。

二号俑坑:

如果说一号坑的发现,是农民打井偶然发现的话,二号兵马俑坑则是考古工作者经过钻探的科学发现。这里边就没有那么多的曲折而有趣的故事了。1976年4—5月间,考古队在一号坑的东端北侧有目的的钻探工作中,于4月23日又发现了一个有兵马俑的坑。

二号坑保护大厅竣工后,正式的科学考古发掘工作就要开始了。1994年3月1日,在二号坑保护大厅内举行了隆重的二号坑开工典礼,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张德勤亲临现场,宣布了二号坑发掘工作的正式开始。为了保证这一重点考古工程的科学化、规范化,国家文物局专门成立了二号坑专家组,以指导考古发掘工作。

秦始皇二号俑坑呈曲尺形,位于一号坑的东北侧和三号坑的东侧,东西长96米,南北宽为84米,总面积约为6000平方米。坑内建筑与一号坑相同,但布阵更为复杂,兵种更为齐全,是3个坑中最为壮观的军阵。它是由骑兵、战车和步兵(包括弩兵)组成的多兵种特殊部队。二号坑建有1.7万平方米的陈列大厅,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的现代化遗址陈列厅。二号坑有陶俑陶马1300多件,战车80余辆,青铜兵器数万件,其中将军俑、鞍马俑、跪姿射俑为首次发现。二号坑东、西两端各有4个斜坡门道,北边有2个斜坡门道,俑坑坐西面东,正门在东边。坑内布局分为4个单元。 第一单元,位于俑坑东端,四周长廊有立式弩兵俑60个,阵心由八路面东的160个蹲跪式弩兵俑组成。弩兵采取阵中张阵的编列,立、跪起伏轮番射击,以弥弩张缓慢之虞。 第二个单元,位于俑坑的右侧,由64乘战车组成方阵(车系木质,仅留遗迹)。每列8乘,共有8列。车前驾有真马大小的陶马4匹。每车后一字排列兵俑3个,中为御手拉马辔,另两个分别立于车左和车右,手持长柄兵器。 第三单元,

位于中部,由19辆战车,264个步兵俑和8个骑士俑组成长方形阵,共分3列。每匹马前立骑士俑一个。,一手牵马缰,一手作拉弓状。每乘车后除三名车士外,还配有8~36个步兵俑。 第四单元,位于军阵左侧,108个骑士俑和180匹陶鞍马俑排成11列横队,组成长方形骑兵阵。其中第1、3列为战车6辆。每匹马前,立胡服骑士俑一个,右手牵马,左手拉弓。而俑坑内的108件骑兵俑是我国考古史上首次发现的数量众多的古代骑兵的形象资料。在服饰装束及高度等方面都是严格模拟古代骑兵的战时形象。与步兵、车兵俑显然不同。它头戴圆形小帽,帽子两侧带扣系在颌下,身着紧袖、交领右衽双襟掩于胸前的上衣,下穿紧口连裆长裤,足磴短靴,身披短而小的铠甲,肩上无披膊,手上无护手甲。衣服具有短小轻巧的特色,铠甲显得简单而灵活。骑兵俑特殊的装束也与骑兵的战术特点密切联系。

三号俑坑:

三号坑的发现,同二号坑一样,是考古队经过钻探的结果。继一、二号兵马俑坑之后,1976年5月11日,又在一号坑西端北侧25米处,钻探发现了一个陪葬坑,根据发现的先后,编号为三号坑。

三号坑南距一号坑25米,东距二号坑120米,面积约为520平方米,整体呈凹字形,由南北厢房和车马房组成,车马房中有一辆驷马战车及四件兵马俑,三号坑共可出土兵马俑68个。从3号坑的内部布局看,应为一二号坑的指挥部。三号坑是三个坑中唯一一个没有被大火焚烧过的,所以出土时陶俑身上的彩绘残存较多,颜色比较鲜艳。春秋战国之前的战争,指挥将领往往要身先士卒,冲锋陷阵,所以他们常常要位于卒伍之前。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战争规模的增大,作战方式的变化,指挥者的位置开始移至中军。秦代战争将指挥部从中军中独立出来,这是军事战术发展的一大进步。指挥部独立出来研究制订严密的作战方案,更重要的是指挥将领的人身安全有了进一步的保证。这是古代军事战术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三号秦坑是世界考古史上发现时代最早的军事指挥部的形象资料。建筑结构,陶俑排列,兵器配备,出土文物都有一定的特色。它提供了研究古代指挥部形制、卜占及出战仪式,命将制度及依仗服的服饰、装备等问题的珍贵资料。

3. 我所看见的兵马俑

走进博物馆的大厅,只见在地下5米深的地方,整齐地排列着上千个像真人大小的武士全身呈古铜色,高1.8至1.97米,一个个威武雄壮,真是气象森严,令人望而生畏。还有如真马大小的陶马32匹。陶马4匹一组,拖着木质战车。

兵马俑的排列是3列面向东的横队,每列有武士俑70个,共210个,似为军阵的前锋。后面紧接着是步兵与战车是的38路纵队,每路长约180米,似为军阵主体。左右两侧各有一列分虽为面南和面北的横队,每队约有武士俑180个,似是军阵的两翼。西端有一列面向西的武士俑,似为军阵的后卫。武士俑朋的身穿战袍,有的身披铠甲,

手里拿的青铜兵器,都是实物。组织严密,队伍整肃。

几十匹战马昂首嘶鸣,攒蹄欲行。整个军处于整装待发之势。威武雄壮的军阵,再现了秦始皇当年为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而展现出的军功和军威。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