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小学作文 > 教育资讯

人民大会堂大礼堂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01:23:16 小学作文
人民大会堂大礼堂小学作文

篇一:人民大会堂资料

人民大会堂位于北京天安门广场西侧,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开会的地方,也是国家领导人和人民群众

举行政治、外交活动的场所。

人民大会堂坐西朝东

人民大会堂远景

节日里的人民大会堂

人民大会堂建于1959年,建筑面积达171,800平方米,比故宫的全部建筑面积还要大。大会堂壮观巍峨,黄绿相间的琉璃瓦屋檐,高大魁伟的廊柱,以及四周层次分明的建筑,构成了一幅天安门广场整体的庄严绚丽的图画。 人民大会堂正门面对天安门广场,正门顶上镶嵌着国徽,迎面有十二根二十五米高的浅灰色大理

石门柱,进门便是典雅朴素的中央大厅。厅后是宽达76米,深60米的万人大会场,大会场北翼是有五千个席位的大宴会厅;南翼是人大常务委员会办公楼。大会堂内还有以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名

称命名、富有地方特色的厅堂。

人民大会堂位于北京西长安街天安门广场西侧。是党和国家及各人民团体举行政治、外交和社会活动的重要场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开会和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办公地点。人民大会堂为建国10周年首都十大建筑之一,1959年9月竣工。坐西朝东,南北长336米,东西宽206米,高46。5米,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7。18万平方米。建筑平面呈"山"字形,两翼略低,中部稍高,四面开门。外表为浅黄色花岗岩,上有黄绿相间的琉璃瓦屋檐,下有5米高的花岗岩基座,周为环列有134根圆形廊柱。正门柱直径2米,高25米。四面门前有5米高的花岗岩台阶。人民大会堂由中国工程技术人员自行设计、施工,在10个月内建成。建筑风格庄严雄伟,壮丽典雅,富有民族特色。内部设施齐全,有声、光、温控制和自动消防报警、灭火等现代化设施。建筑主要由3部分组成:中部为可容纳万人开会的大礼堂,北部为可设5000坐席的宴会厅,南部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楼。

(图:装修后的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

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

中央大厅:“金色大厅”实际上是位于人民大会堂三层的中央大厅,也是大礼堂和小礼堂的前厅。原为前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常沙娜教授设计,设计风格细致淡雅,充满中国古典意味,天花采用了中国

篇二:人民大会堂建筑的论述

人民大会堂建筑的论述

摘要:人民大会堂是我国近现代优秀建筑的代表,它的意义不仅在政治上重要,而且就本身建筑背景、历史意义及建筑特点也有独到之处,本文就从这三个方面来探究人民大会堂。重点讲述它的建筑背景和特点。

人民大会堂作为开国十周年十大标志性建筑之一,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即使到了今天这个高速发展的21世纪,它也毫不逊色,而且它还担当起承办国家重要会议的任务。因此,我们有必要详细地解它的每一个方面。

背景 早在1965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北戴河召开扩大会议。会议决定为庆祝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在北京建设一批包括万人礼堂在内的重大工程。万人大礼堂的地点,选定在天安门前,其建筑设计方案同改建天安门广场一起考虑。据当时担任人民大会堂总建筑师的张钟先生回忆,当时搞设计,曾提出要按共产主义大协作的精神来参加评比竞赛,为了不束缚参赛者的聪明才智和独特见地,对工程建设只列名称、项目、规模,不提具体的功能要求。只提出是在广场西侧,面向东方。9月8日外地专家到北京后,设计工作正式拉开序幕。设计师们多次研讨,交流各自的创作体会。不分昼夜地连续争分夺秒,连续工作,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拿出各自的最佳创作方案。在短短的一个多月时间里,设计师们提出84个平面方案189份立体方案,并选择其中较有特点的8个方案向全国27个省和12个市征求意见,然后再综合成3个方案,最后经周恩来总理审定,并经中央书记处和

中央政治局讨论同意为现在建成的方案。

这个方案是由当时任北京市规划局总建筑师赵冬日和沈博等同志创作完成的。对此赵冬日设计大师曾在1960年2期《建筑学报》以《从人民大会堂的设计方案评选谈新建筑风格的成长》为题发表文章,他认为,“方案多种多样,各不相同。有略加装饰的、大玻璃窗形式,有重檐翘举、彩画琉璃的形式,有均衡对称,庄严整齐的形式,也有破格奇巧的形式。在评比展览会上真是琳琅满目、色彩缤纷。这许多各具特点、独树风格的建筑方案,相互提供了取之不竭的素材资源,为设计方案的成熟优化提供了广阔肥沃的田野。”

当时提出的国庆工程总规划建筑面积为50万平方米左右,大会堂7万平方米。最初规划只是一个万人大礼堂,后周恩来总理亲自提出要增加一个5000座位的宴会厅和若干中型会议厅。彭真同志时任人大常委会秘书长,他托张苏等人提出,要为人大常委会开会和日常办公提供场所。这样,7万平方米是绝对打不住的。如何解决好这个问题成为当时的关键。当时任北京市委副书记的刘仁同志起了重要作用。他对大会堂的性质和要求了如指掌并敢于突破,他选定赵冬日等人重新进行方案设计。赵冬日率领他的工作班子,结合天安门广场改造的需要,在用地规模、建设规模等方面,做了很大的变化。用地面积由原来的37800平方米放大到71400平方米,建筑面积由原来限定,70000平方米,扩大,171800平方米,新方案的设计比原限定的指标要高出许多。

新方案的出台,也引起了不少专家、设计师们的争论。但此时的

大会堂工地,已是人声鼎沸。为能够确保工程的按时完成,超过万人的建筑施工队伍开进工地,千军万马齐上阵的劳动场面已经展现在人们面前。为了能够统一思想和认识,周总理召集了扩大的专家会议。会上,周总理充分听取了各方意见和建议,并谈了自己看法和观点。周总理的谈话,深人浅出,动人肺腑,与会者心服、口服。对于从事工程设计的人来说,可说是指明了方向,更显亲切、深刻。

1958年10月16日,张镈大师被告知,市委和市政府决定,大会堂的全部设计由北京任总建筑师,统管全部设计工作。工程主持人,明确了以阮志大和姚丽生二位为主;电气以王时煦为主。并要求在5 天内完成正式的初市建筑设计院来完成,院里任命主任总工朱兆雪同志负责结构,张镈步设计,确定柱网层高,做好内部三个组成部分的功能分区及平、立、面设计图。

人民大会堂是制定国家大政方针及政策、法律的场所,同时也是全国各民族大团结的象征,是人民当家作主的象征。所以说,人民大会堂的建筑艺术,在形象要求能够反映出中国人民的伟大气魄和国家美好的前景。既要庄重,又要活泼;既要朴素,又要壮观。设计师们为此可谓倾尽全力,统尽脑汁。在建筑周围饰以柱廊,是古今中外设计纪念性建筑所常用的手段。

大会堂在建设中,遇到了许多的问题和困难,最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时间紧,是规模大,三是难度高。

时间紧。大会堂于1958年8月确定,9月征集设计方案,10月开工,1959年9月完成。在如此之短的时间内,完成如此巨大的工

程,此举前无古人。曾参加过大会堂设计的李国胜先生回忆:加班加点属正常工作,白天晚上连轴转一点儿也不新鲜。因工期紧张,在设计方案没有完成时,施工人员已开进了施工现场,设计人员也只好到现场去搞设计。有时施工图纸只画一半儿,就先拿去晒完给施工单位,让其照图施工,设计师则接着将没画完的图纸继续画完。那时,设计有“三结合”的提法,即设计人员,施工单位和业主单位三方共同研究、协商,遇到问题和困难时共同想办法解决。

当时人员多,任务重,而组织好各个环节的协调工作是非常重要的。负责结构设计的郁彦、张浩二人密切配合,一个技术好就从设计上多加指导,一个组织能力强就多搞一些组织协调工作,由于二人的互相帮助,提高了工作效率。

规模大。大会堂包括万人大礼堂、宴会厅、人大常委办公楼三大部分,建筑总面积达171800平方米。

人民大会堂经过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和众多施工建设者的努力,经过10个多月的时间胜利建成。周恩来在《伟大的十年》一文中说“北京的民大会堂这样大的建筑,只用了10个多月的时间就建成了,它的精美程度,不仅远远超过我国原有同类建筑水平,在世界上也是属于第一流的。”

人民大会堂也受到了当时来访的各国友人及贵宾的盛赞,他们对如此巨大的建筑,在短短的10个多月的时间内,以高速度、高质量、高效率地建成表示惊讶、赞赏和佩服。在1959年年底,前苏联曾专门派出一个代表团,来了解大会堂的设计和建设情况,并向我们索要

一些技术方面的资料。

建筑特点 我来到人民大会堂面前,发现人民大会堂四周围采用高大挺拔的圆柱,在保留了传统建筑风格的基础上,在比例、柱头与柱基处理方面有所发展。通过资料,了解到所有的柱高均为柱径的12.5倍。这比西方古典建筑和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比例都高,在柱头与柱基的处理上,则采用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卷草花纹,给人以古朴、大方的感觉。

总体外观:人们大会堂为了与天安门广场和周围建筑相呼应,采用了简洁、明确的手法。在澹头的处理上,设计师采用了平顶琉璃檐头,保留了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并加以适当发展。在台基部分为了突出建筑的雄伟,设计师将5米高的台基分成上下两段。这样既可满足功能上、技术上、经济上的需要,同时也更接近人们的活动习惯。这种多台级、宽台阶的处理手法,使最终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大会堂不再是高不可攀的宫殿,而是供集会与娱乐的场所。

色彩搭配:在色调处理上设计师更费思量。屋槽部分选用黄、绿两种颜色,较好地突出了屋澹的立体感。外墙及一般廊柱选用了明朗的淡黄色,以摆脱传统古建中暗红或灰色的压抑感。东、北两面的人口 ,使用了灰色大理石廊柱,在色彩和用料上使主要大门更加出。

组成结构特点:大会堂的三个组成部分,即大会礼堂,国宴大厅和人大常务委员会办公楼,在设计时力求三者各有其独立的机能,又是互相联系、能共同使用的整体。根据现在使用的情况来看,

篇三:人民大会堂施工现场

脚手架工人在人民大会堂的施工中的高超智慧

[档案解密]十个月建成——人民大会堂背后故事

建国10年大庆时党中央决定在北京建十大建筑

众所周知,五十年代时的十大建筑,可以说完全是以政治为背景所产生的结果。已故的

著名建筑大师、人民大会堂总建筑师张铺先生曾回忆道:当时中国的“大跃进之风已经鼓动起来,而中苏关系却趋于恶化,赫鲁晓夫在自夸其“土豆烧牛肉式的共产主义同时,大肆攻击中国的大跃进搞糟了,“穷得没有裤子穿。因此,当年中共中央在北戴河召开会议时,提出要在经济建设方面有所突破,要搞几项经典工程,向世界证实中国的新面貌及实力。

年9月初,党中央决定在北京建十大建筑。人民大会堂是十大建筑中规模最大,内

容最复杂,要求最高的建筑之一。建成后的人大会堂不仅将作为国内高层政治活动的中心,而且它还将成为国家领导人接见宴请各国贵宾的场所。为此,全国人民对它寄予很高的期望。希望它无论从内部功能布局,到外部建筑形象都既要能反映出我国社会制度的优越,又要能体现解放了的中国人民具有扭转乾坤,振兴祖国的英雄气概;既要反映10年来建设事业的光辉成就,又要集中体现出数千年来中国文化的灿烂和艺术的辉煌。

在建设人民大会堂之前,首先要决定工程的具体内容、建址、周围的环境规划和建筑物

的规模、定额等等,经北京市政府研究提议和中央决定,将人民大会堂和另一座国庆工程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选址建在天安门广场的东西两侧。这两座建筑建成之后与原有的天安门、正阳门东西南北各据一方,构成天安门广场的长远格局。

我国是个拥有亿万人口的泱泱大国,因此需要根据发展规律来推算建筑物的规模大小。

人民大会堂的主要内容最初提出要有一个万人礼堂和一个5000人宴会厅,之后又增加了常委会常驻人员的办公大楼,建筑面积从初步估计的70000平方米增至约160000平方米,其面积之庞大、功能之复杂、设备之众多、体量之厚重在世界建筑史上实属罕见,建成后的总面积将超出明清两代建成的故宫内全部建筑面积之总和。短期内要完成这样一个巨大的工程,实在是一桩不可思议的事。

人民大会堂是全国各地专家集体智慧创作的结晶

同年9月6日,北京副市长万里召集北京千名建筑工作者会议,做出关于国庆工程的动

员报告。除了组织北京的34个设计单位外,还邀请了上海、南京、广州、辽宁等省市的数十名建筑专家共同商议方案创作,对工程先后提出了400多个规划设计方案。

人民大会堂不同于一般大型公共建筑,它的性质、内容、条件、规模、工期等都因受城

市发展规划及设计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所以一开始不可能提出正规的设计任务书。建人民大会堂必然关系到天安门广场的发展规划,又如设计内容中全国人代会会场的规模及举行国宴会厅大小等都要预计到将来的发展,并且无先例可循。在这种情况下,敬爱的周总理在百忙之中亲自领导和过问这一工程,他老人家运筹帷幄,胸有成竹,首先摒弃了国际上惯用的封闭式方案设计竞赛法和发包投标的施工方式。对方案设计创造性地采用了集中全国各地的建筑专家学者,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参加方案设计,分阶段限期交卷的方式。完成首轮设计后,在总理亲自主持下,大家一起讨论、分析、评比、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在此基础上再进入第二轮创作,如此顺序的一轮轮进行。经过7轮审议归纳、修改、提高,逐步集中之后,在内容、规模、定额以及平面布置立面效果总体规划上,均已达到了最理想的阶段并选出了最佳方案,最后由总理批准实施。这种在世界建筑界中绝无仅有的方案设计竞选是一种创造性的独特的方式,可以称之为“半开放式的集体创作方案竞赛。

全国各地的专家到京之后,于1958年9月8日开始工作,在创作过程中不断得到总理

的鼓励与启发,总理首先要大家在设计时解放思想,破除迷信,大胆创新;在建筑艺术风格上应古今中外兼收并蓄,一切精华皆为我用,在整个设计过程中贯彻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双百方针,要大家集思广益,取长补短,精益求精,做到适用、经济、美观,使参加设计者人人心情舒畅,思路开阔,情绪高昂,无拘无束地发挥每个人的才智和技能,因此提出了许多优秀的设计方案,最后汇总选出一个最佳方案,仅用了35天就胜利地完成了人民大会堂工程的第一战役。

赫鲁晓夫不相信中国人十个月就建好了大会堂

年10月14日,经北京市政府和中央评审,从中选定和批准了实施方案。人民大会

堂进入正式设计,施工阶段时,问题成堆,千头万绪,错综复杂,而时间紧迫,不容反复,为此必须打破常规,创造出一种革新的设计施工方法才有可能在如此紧迫的期限内,完成这项史无前例的特殊工程。于是在周总理亲自顾问下,由北京市有关局院领导组成工程总指挥部,研究制定出一套创造性的“三边建设方法即:边设计、边供料、边施工的新方法,设计单位自1958年10月30日起,随着向工地交付第一批基础施工图,就开始陆续下驻现场,与工地密切配合,进行现场设计,制图,并与材料供应和施工做法相结合。

当时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万人礼堂的空间处理问题,因为这个能同时容纳一万人的礼堂,

空间实在庞大,单观众部分:深60m,宽76m,高达32.5m可以装进整个天安门城楼,如此高大的空间,如处理不当必然会直接影响到每个与会者的心理情绪,空间处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设计的成败问题。

因为一般建筑物的空间,大多是由顶棚,地面,4面墙体6个平面相交,形成一个有棱

有角的长方形立方体空间,如果万人礼堂,也同样处理,人在如此高大的空间内必然会觉得单调乏味。试看西方传统的教堂建筑有意识地将礼拜堂做得高大,前面神坛又做得高耸尖挺,使信徒们参拜时一进教堂就心理上觉得自己十分渺小,而上帝则高高在上显得非常神圣高大,这是一种以物质为主,“物使人从的手法。为此,万人礼堂决不能沿此惯例做成一个有棱角的长方形大空间。这个问题一时间困扰了我们,只得向周总理汇报告急,他老人家经过思索,吟了两句唐代诗人王勃的《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示意我们人在海阔天空的大自然怀抱中,非但不觉得自己渺小,反而觉得心旷神怡,悠然自得,如果将大礼堂的顶棚圆曲而下与墙体连成一体,如同水连天,天连水,水天一色,浑然一体的话,那么人在其中不是很自然地不会有渺小和单调的感觉了吗?总理的话让人茅塞顿开,最难解决的设计问题很快就迎刃而解了。

年7月底,历(来自:WwW.smhaida.Com 海达 范文 网:人民大会堂大礼堂)时280天全部主体工程胜利完成。工程进入内部装修阶段,这是涂脂

抹粉的精细工程,也是“画龙点睛的最后一道工序,可是当时从7月底到国庆节前全部竣工的期限已剩一个多月,只有创造奇迹,否则已绝无完成的可能。

工程施工主持人阮志大被召到工地指挥部开会,与工地主管、工程师和架子工、木工师

傅们一起,专门研究如何突破难点。最后大家一致认为要完成如此艰难的任务唯有一条道路可走,就是集中兵力进行大兵团作战,在万人礼堂,整个空间内全面开花,各工种各就各位。同时展开操作,使之一气呵成。但难就难在吊顶棚时必须从地面起满搭30余米高的满堂脚手架,这就势必占去地面,造成无法同时铺设双层地板和安装排列近一万套桌椅座席的局面。经过大家集思广益,研究讨论,提出了若干设想,最后采纳了工人师傅提出的从钢屋架上临空绑杉槁,创造性的形成悬空的吊挂脚手架,从建筑角度又提出需按照钢屋架的6m单距和3m节点间隔为绑扎下垂杉槁,当完成吊顶棚抽出杉槁后留下的圆孔,即可利用来安装灯具和通风口从建筑上采用精巧明亮的灯饰,将千百个施工孔填补,构成一个满天星的顶棚,星光灿烂,绚丽无比。按照这个方案实施,在一个巨大无比的圆弧空间内,墙、顶、地、舞台口、二层挑台八九个工作面同时施工,形成千军万马,气势豪壮,令人震奋的壮观场面,大家称之谓“圆弧大战!这一战役终于在国庆节前胜利告捷。

无独有偶,这时五千人宴会厅也行告急,该厅南北长76m,东西宽102m,顶棚最高处

15.15m,可整整吞下一个足球场。如此巨大的场地,按正规装修操作程序,顶棚与地面根本不可能同时进行,因为顶棚装饰与礼堂不同,没有满天灯饰,所以也不能采用悬挂脚手架的办法,在此紧急关头,施工与设计结合又创造出一种新颖的移动式脚手架。这是首先在一台

带有4个轮子的1平方米见方的平板车上,中央树起一根通天杉槁柱,然后从其根部如开放的雨伞那样向上绑扎若干根散开的杉槁,上面再装上一层大于平板车几倍的脚手板,形成一辆辆可移动的脚手架。随着车的移动,上可安装平顶灯饰,绘制沥粉彩画,下可同时铺装地板,互不干扰,巧夺天工,多快好省地完成了如此繁重的任务。

建成后的人民大会堂气势宏伟,庄严壮丽,它对面新建的革命历史博物馆及其左侧的天

安门和右侧的正阳门,在布局规划上四面各据一方,构成一个500米×900余米举世闻名的雄伟、肃穆、开阔、明朗的天安门广场,广场中央偏南矗立着雄伟的人民英雄纪念碑。这一组建筑群在不到一年期间即神话般地展现在全世界人民面前,如此巨大的成就,使全世界为之震惊信服,敬佩和赞美,人们惊叹着这人间奇迹,但也仍有少数怀有敌意的人抱着偏见,轻视甚至不相信我们的成就。前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就是一个代表人物。当人民大会堂刚刚建成,他就迫不及待地与驻北京苏联大使馆联系,询问是否属实,当听到使馆人员答复:“我们都是亲眼目睹工程天天节节上升,拔地而起,现在已巍然屹立在天安门广场上了时,他

仍然半信半疑,不以为然,第二年他来北京访问,亲临现场之后,在事实面前才默默无言了。

万人礼堂和五千人宴会厅在当时世界上尚无先例

人民大会堂整个工程全部采用了我国自产自制的国货,贯彻了自力更生的国策方针。整

个工程共绘制了3600余张正式施工图纸,若计入方案草图、透视渲染效果图、初步设计和技术设计图、竣工图等就可达数万张了。

人民大会堂占地15公顷,总建筑面积171800平方米,比故宫全部建筑面积还要大。建

筑的平面为山字形,中心部分高度为46.5米。整个建筑周围有134根廊柱,向东的十二根浅灰色大理石门柱高25米,直径2米,4个人手牵手才能环抱过来。屋檐是黄绿相间的琉璃瓦,正门顶上镶嵌着金光闪闪的国徽,直径达4米。工程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和钢层架结构,中部是万人大礼堂,北部是五千人的宴会厅,南部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楼,中央大厅将三部分连接成一个整体。南北长336米东西宽206米,中央部分为5层,高46.5米,南北两翼为4层,高31、37米。人民大会堂内设置的万人礼堂和五千人宴会厅,在当时世界上尚无如此规模的先例。位于北部的宴会厅,是接待世界各国贵宾和友人的国宴活动场所。宴会厅顶面和回廊有彩画藻井,将大厅装扮得格外富丽堂皇。它东西长102米,南北宽26米,面积相当于一个国际标准的足球场地。在这里可同时举行5000人座席的宴会或10000人的酒会。

中部的万人大礼堂,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主会场。会场宽76米,纵深60米,高32

米,分上、中、下三层,可容纳10000人同时在此开会。屋顶钢梁重达600多吨,如此大空

间、大承重,竟未用一根柱子,令人称奇。万人大会堂弯隆形的顶篷,中心有红宝石般的五星灯,周围辐射出70道光芒线和40个葵花瓣,纵横密布着500个满天星灯,灯光齐明时,似满天星斗,和淡青色的壁板相映,“水天一色的灯火奇观便显现出来,煞是壮观奇妙。在会场内除了有声、光、电、空气调节等装置外,还设有各种现代化设备,如同声翻译12种语言的装置;暗装的建筑物中的转播电视的设备和灯光等。

笼式避雷网更是给大会堂罩上了一个巨大的罩子。使其免受雷击之灾,此项设计当时比国外同行在理论上的研究提前了18年。

专家茅以升为“万人礼堂”起名为“人民大会堂”

年初秋,首都人民大会堂巍然屹立在天安门广场。当时人民大会堂称“万人礼堂。敬爱的周总理带领茅以升等专家视察这座壮丽的大厦时,对大家说:“咱们给万人礼堂起个什么名字好呢?大家都说:“请总理起个名字吧。周总理亲切地回答:“还是大家起名好,集思广益嘛!然后他发给每人一张白纸。

茅以升斟酌良久,在纸上写了“人民大会堂”几个字,周总理看后兴奋地说:“人民大会堂,这个名字起得好!就这样万人礼堂被起名为“人民大会堂。

后来周恩来总理在建国国庆十周年时,对这项建设给予了高度评价:“北京的人民大会堂这样大的建筑只用了十个多月的时间就建成。它的精美程度,不但远远超过我国原有同类建筑的水平,在世界上也是属于第一流的。

人民大会堂落成后迎接的第一个重大活动是国庆10周年晚会。当时晚会首演式非同寻常,它要展示的是新中国短短十年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以及中国人民昂扬的风貌,因而集中了当时有时代精神的一批优秀节目,其中有李德伦指挥的大型交响乐团,有李志民上将指挥的《将军大合唱》,有著名演员李少春领衔主演的京剧《大闹天宫》,有民族舞剧《宝莲灯》以及著名歌唱家郭兰英的独唱等。

鲜为人知的是,这场晚会的艺术总监是由周恩来总理担任。在大会堂排练过程中,来自不同单位上千人的演员和工作人员,在周总理指挥下,井然有序、恪尽职守。特别是参加《将军大合唱》的一百多位身经百战的将军,在排练时像战士一样服从命令听指挥。他们把排练当作政治任务,一丝不苟,周总理对他们普通一兵的本色大加赞扬。那场演出非常成功,毛泽东主席还邀请许多友好国家的领导人一起观看,反响强烈。由中国人自行设计,仅10个月就竣工的人民大会堂是中国建筑史上的一大创举。以后的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政协会议、以及重要的国事访问都在这里进行,几乎每时每刻,北京人民大会堂都成为无数镜头的焦点。

篇四:人民大会堂 北京人民大会堂 01064174379

北京人民大会堂(人民大会堂)

电话:01064174379 baochenyangguang@126.com

人民大会堂的建设来源于195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十周年纪念日,中国共产党、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决定兴建十大建筑,展现1949至1959年十年来的建设成就。这些建筑追求建筑艺术和城市规划、人文环境相协调。人民大会堂为建国10周年首都十大建筑之一,完全由中国工程技术人员自行设计、施工,1958年10月动工,1959年9月建成,仅用了10个多月的时间就建成了。创造了中国建筑史上的一大创举。人民大会堂集中了当时全国各地的建筑材料,建筑工人加班进行建设,仅仅用了10个月就完成了从设计图纸到从内到

外所有装修及设备的安装调试。

人民大会堂壮观巍峨,建筑平面呈“山”字形,两翼略低,中部稍高,四面开门。外表为浅黄色花岗岩,上有黄绿相间的琉璃瓦屋檐,下有5米高的花岗岩基座,周围环列有134根高大的圆形廊柱。人民大会堂正门面对天安门广场,正门门额上镶嵌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正门迎面有十二根浅灰色大理石门柱,正门柱直径2米,高25米。四面门前有5米高的花岗岩台阶。人民大会堂建筑风格庄严雄伟,壮丽典雅,富有民族特色,以及四周层次分明的建筑,构成了一幅天安门广场整体的庄严绚丽的图画。内部设施齐全,有声、光、温控制和自动消防报警、灭火等现代化设施。人民大会堂建筑主要由3部分组成:进门便是

简洁典雅的中央大厅(只是门厅不设座位)。厅后是宽达76米、深60米的万人大会堂;大会场北翼是有五千个席位的大宴会厅;南翼是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办公楼。大会堂内还有以

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名称命名、富有地方特色的厅堂。

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北京市文物局二OO七年十二月十九日将人民大会堂建筑经北京市

政府批准列入《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名录(第一批)》。

建造始末

进入1956年,中国提前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特别是全国人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共产党在全国各族人民心目中有着极高的威信,广大人民群众渴望能直接听到党中央的声音。于是,从1956年起,便酝酿在北京建设一个大型的礼堂,以供党中央开会使用。这个呼声到1958年时变得更加高涨。1958年7月,北京市规划局专门去莫斯科考察,准备筹建一座能够容纳万人的礼堂。8月,中共中央做出指示,为庆祝建国十周年,中央设想在北京建一批包括万人大礼堂在内的重大建筑工程,这些工程还有革命博物馆、历史博物馆、国家剧院、军事博物馆、科技馆、艺术展览馆、民族文化宫、农业展览馆等。这些重大建筑必须在1959年国庆节时投入使用。于是,建造万人

大礼堂的战斗打响了。

1958年9月8日,中共北京市委书记处书记、北京市副市长万里在中央电影院向在京的设计、施工单位的专家做动员报告。他指出,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做出了1959年要大规模地庆祝建国十周年、展现中国各方面成就的决定。届时将邀请外宾和华侨来参加国庆活动,需要建设万人大会堂和5000人的大宴会厅以及居住的宾馆等重点工程。这些工程要少而精,既实用,又美观;既保证质量,又讲究艺术,且要具有民族风格和特色。同时,万里还对其它几个重大建筑项目做了明确指示。

报告会结束后,根据中央指示,向各地的建筑专家发出了邀请信,共同进京研究相关工作事宜。由于各省、市、自治区领导对这次邀请极为重视,所以各地被邀请的建筑专家在9月10日晚就已到齐。到京后,有关方面便立即要求各路专家在五天之内拿出第一稿方案。

9月15日,第一稿方案如期完成。到9月20日,专家组已经进行了第三稿方案的设计。面对如此快的进度,刘仁、郑天翔、万里等要求专家们再广开思路,解放思想,不拘一格。

应当承认,许多建筑专家在解放后确实做过不少建筑设计工作,但他们从未设计过规模如此宏伟和高质量的建筑物,所以,三稿所提出的方案仍属老一套者居多。同时,由于老专家间不好互提意见,设计方案进展不大。由于方案定不下来,一切工作就无法正常进行,

各方面的领导对此都很着急。

周恩来得知这个情况后,专门指示专家组还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要广泛发动群众,可以让一些优秀青年专家参加到方案设计中来。根据周恩来的指示,专家组的青年人逐渐多了起来。由于年轻人思想解放,老框框少,与老专家结合在一起便能互相促进、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经过新老专家的反复研究,专家组主要在以下5个问题上存在较大争议:一是大会堂的地基是在天安门前正阳门部位,还是在天安门广场西侧;二是大会堂的高度是否可以超过天安门;三是大会堂和革命历史博物馆的距离是350米、400米,还是500米;四是大会堂要不要大屋顶;五是纪念碑左右是摆两个建筑物还是摆四个。

经过最后研究讨论,北京市委在四稿的基础上,就专家组提出的问题做出如下决定:一是大会堂的位置在广场西侧,包括宴会厅、会议室等辅助设施;二是大会堂的高度可以超过天安门,但要注意协调;三是大会堂和革命历史博物馆的距离为500米;四是纪念碑左右各摆一个建筑物;五是在形式上要尽量发挥大家的创造积极性。决定最后报请总理审定。

根据市委指示,专家组随即又拿出了第五稿方案。上级对专家组提出的“大会堂正门中心是否正对纪念碑的中心”、“宴会厅的位置在大会堂南边还是北边”、“大会堂和革命历史博物馆是否完全对称”三个问题给予了答复:“大会堂正门中心不要正对纪念碑,其余问题可发动建筑专家们进一步研究。”此后,专家组又在1958年10月4日拿出了第六稿方案。

1958年10月6日,国庆工程设计总指挥部将大会堂、革命历史博物馆和国家剧院的第六稿方案送到中南海总理办公室,请周恩来审定方案。周恩来听了汇报后,又认真地看了各个方案,然后指着北京建筑设计院的方案,用商量的口气说:“大会堂是不是这个方案比较好一些?”同时又指着一个设计有大屋顶的方案说:“这个可以作美术馆的建筑形式。”接着又说:“革命历史博物馆可以和大会堂基本对称,但建筑面积要小一些,做成一实一虚。”关于万人大会堂内部的形式,设计方案已有圆形、方形、六角形、扇形和椭圆形等几种形状。周恩来审视了一会儿又说:“大会堂要看得好,听得好,是不是可以采用这种形式?”说着,他用笔在纸上画了一个近似的马蹄形,又补充说:“你们研究一下,是不是这样好一些?”

从中南海回来后,专家组根据周恩来的指示,又做出了第七稿方案。1958年10月9日,当第七稿方案送交总理同意后,选取七稿中较有特点的八个方案,制成照片,向全国27个省及一些大城市进一步征求意见。

经过前7稿方案的探讨,专家组共做出84个平面图,189个立体图。之后又请清华大学、北京建筑设计院和北京市规划局分别组织少数有经验的建筑师,在发往全国的8个方案的基础上各做一个综合方案,以便最后提请总理审定。至此,外地来京参加国庆工程设计的专家陆续离京。1958年10月14日,周恩来审查了专家组送交的由清华大学、北京建筑设计院和北京市规划局设计的3套方案。他首先详细地看了3套方案的平面图和立体图,同时,还反复查看了规划局的设计方案,从远及近,又由近及远,并一再征求在场同志的意见,最后决定采用北京市规划局的设计方案。

内部设计

中央大厅

东门是人民大会堂的正门,也是万人大礼堂的入口处。在5樘金黄色铜门上方悬挂着巨大国徽。门前有开阔的广场,也是举行欢迎国宾仪式、检阅三军仪仗队的地方。

篇五:人民大会堂新中国的建筑奇迹

人民大会堂新中国的建筑奇迹

人民大会堂外景。这座标志性建筑从破土动工到全部完工,历时仅10个月。(资料图片)本报记者周民摄 ■那一刻

1959年9月10日,人民大会堂落成。

■亲历者

李国胜:76岁,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退休职工,参与人民大会堂结构设计,现任人民大会堂顾问,居住北京。

张文雪:76岁,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退休职工,参与人民大会堂勘察工作,现居北京。

侯文长:85岁,北京市建工集团一建公司离休干部,曾为人民大会堂工程第二指挥部指挥,现居北京。 如果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那么被誉为建国初期十大建筑之首的人民大会堂无疑是新中国建筑史上的一曲华丽乐章。

承载了重要的政治意义、宏伟的建筑规模以及博采众长的设计风格,这座共和国的标志性建筑从破土动工到全部完工,历时仅10个月,堪称奇迹。

建筑面积扩大一倍多

1958年9月初,国内30多位建筑界顶级专家先后收到一份内容几乎相同的加急召集文件。文件发自北京市政府。

文件要求:名单所列人员迅速赶到北京。 30多位专家星夜赶路,到京后才知道他们此行的目的:用最短的时间设计一座属于人民的大会堂。

原来,1958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就作出决定:为迎接新中国诞辰10周年,要在北京建设一批重点工程,时称十大建筑。人民大会堂是重中之重。

根据当时的要求,大会堂建筑面积必须限定在7万平方米内。万人大礼堂、5000人宴会厅以及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楼,这么多的内容怎么合理安排在7万平方米内?时任人民大会堂结构设计组设计师的李国胜说,他们当时心里直发虚——无论怎么精打细算,设计出的方案都显得“小家子气”。

北京市规划局大着胆子提交了一个建筑面积超过原要求一倍多的设计方案。

周总理亲自拍板:“就用这个!”

紧接着,北京市规划局建筑设计院(现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前身)快马加鞭地设计图纸。最终,人民大会堂总建筑面积从原定的7万平方米扩大到17万余平方米,大大方方地落在了图纸上。

十八台钻打擂台

建筑专家们忙于设计时,北京市地质地形勘测处(现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前身)已开始在天安门广场上打起了前战。

1958年9月9日,勘测处连夜调集在远郊各地执行钻探任务的工作人员回市里为人民大会堂进行前期勘察。

“‘十八台钻打擂台’,现在还在院里流传着哩。”老工人张文雪至今清晰地记得勘察工地上的那段佳话。

天刚亮,工地上迅速支起18台手摇钻。工作人员一声令下,擂台赛热火朝天地开始了。工人们几人一组,负责一台机器埋头钻探。工作人员奔走于各个小组之间统计数据。

天暗下来,工地上高高挑起一盏盏煤油灯,夜晚从不沉寂。有人实在困了,找个屋檐倒下就睡。张文雪的梦常常关乎第二天一大早公布的比赛结果。

前两个阶段的勘察工作顺利地完成了。

1958年10月28日,天安门广场上热热闹闹地响起一阵机器的轰鸣——人民大会堂破土动工。第三阶段的勘察工作随即启动。

有一天,工人们正在挖土,突然有水汩汩地冒出来。经勘察,一个埋在地下的秘密被揭开了:人民大会堂设计场地下方竟然有三条古河道。

工作人员判定其中两条分别是元、金两朝城墙的护城河故道,另一条是几万年前的永定河古河道。这么复杂的地形能够支撑上部建筑吗?所有人都捏了一把汗。最终,经专家讨论,在古河道地区采用特殊的箱形基础,以保证建筑的安全性。事实证明,当年针对如此复杂的地形所做的一系列处理是成功的。

万人礼堂无柱子

1959年5月,宴会厅和人大常委会办公楼两大主体都已进入到外部装修阶段。万人大礼堂里却因为结构复杂、空间范围大,仍然在进行结构施工。

由于当时的负责人积劳成疾,在国庆工程办公室工作的侯文长紧急受命,担任人民大会堂工程第二指挥部负责人,主抓万人大礼堂工程。

今天我们看到的万人大礼堂宽76米,深60米,中部高32米。这么大的空间里没有一根柱子,无论从哪个方向都能没有遮挡地看清主席台。

可是,当年侯文长刚一上任,如何形成无遮挡视觉效果的问题就使他犯了难。

设计人员研究决定,采用大跨度的钢桁架代替柱子进行支撑。这意味着要在东西两侧大墙上安装12榀7米高60.9米跨度的大钢架。

问题随之而来,以当时的条件,这样的“庞然大物”如何吊装到几十米的高空?

请来的苏联专家建议:用两台起重机分别吊起钢桁架的两侧进行吊装。没想到,由于两边同步起吊的问题无法解决,吊起来的轻型钢架竟拧成了“麻花”。

苏联专家也没了主意。三天三夜冥思苦想后,一位有经验的老起重工想了个“土办法”:将两个人字形支架立在人民大会堂的两面墙上,以墙体为支撑点,进行吊装。

老工人哨子一吹,两边工人们一同协作,大钢架缓缓起吊——成功了。

水天一色的屋顶

有了钢架,紧接着就涉及到屋顶的设计。周总理来现场视察内部装修模型时,对屋顶的设计风格提出的要求是:水天一色。

设计方案新鲜出炉。屋顶呈穹隆状,内部设计三圈带有水波形状的暗灯槽,上面分布500个灯孔。穹顶与墙壁均设计成淡青色,两者之间圆角自然过渡,浑然一体。打开顶灯,人仿佛置身浩渺星空,顿生“天人合一”之感。

然而,诗情画意的设计却在实践中遭到冷遇。

“想得挺好,可圆角的三维施工图纸没人画得出来。”侯文长犯了难:没有图纸,让工人们怎么施工?

距离大会堂竣工的期限不足四个月,好的创意变不成现实,工程再次陷入僵局。这时,一位老工人的一句话提醒了大家:“公共汽车的顶子不是弧形的吗?”

醍醐灌顶。一行人随即坐了一整天公共汽车,仰着脖子研究弧形顶。然后又跑到公共汽车修理厂,解剖了一辆旧公共汽车的顶子,“依葫芦画瓢”绘制出了小样。

数百人“高空杂耍”

1959年5月下旬,距离工程竣工仅剩下三个月。万人大礼堂进入内部装修阶段。按照一般程序,纷繁复杂的内部装修根本无法在不足100天内完成。

想要成就奇迹,就必须“压缩时间”。道理侯文长明白,可是地面在铺地板,吊顶也需要从地面搭架子。类似的空间冲突怎么解决?

一位经验丰富的架子工想出了“高空杂耍”的办法:把一根根杉篙一头固定在钢桁架上,另一头垂在半空中,工人们像“猴爬杆儿”一样,脚别着杉篙,头朝下“噌噌噌”从钢桁架上顺着杉篙爬下来,吊在半空中。 几百人倒悬高空,颤颤巍巍地搭出悬空的架子。侯文长说:“那是整个大协作里面最精彩的一幕。”

就这样,万人大礼堂被分成天外有天的八层空间。4000多名工人分布其中。侯文长站在工地上,极目四望:从地面到屋顶,满是忙碌却有条不紊的工人。铺地面、安楼板、吊天棚……十一个工段平行流水、立体交叉,同时高速进行。

“场面很壮观,让人看了震撼得心怦怦跳。”侯文长很骄傲:本需要半年以上才能完成的任务,仅用了40天。

验收时一场虚惊

1959年8月,大部分工程都进入验收阶段。万人大礼堂也终于完成了内部装修,加入验收队伍。

侯文长心里叨念:“验收了,千万别出什么岔子。”

可是一天后半夜,万人大礼堂里却突然传出一阵爆裂声。侯文长和所有工作人员一下子绷紧了神经。

现场立即高度警戒,任何人不准进入。十周年庆典近在咫尺,安全问题容不得半点差错。这爆裂声从何而来?

工作人员仔细检查,发现地上满是小米粒大小的碎玻璃。原来是万人大礼堂二层的多盏花灯在试运转过程中禁不住高温爆裂了。

虚惊一场。侯文长连夜召集生产厂家,将整个大礼堂的破碎灯盏全部更换,逐一仔细检测后,大礼堂灯火通明三天三夜,再没有出现一盏损坏,这才通过了验收。

600人午夜饺子宴

万人大礼堂内的收尾工作是在每个座位上安装当年堪称“高科技”的翻译工具——译意风。

接收设备共3700多套,是由南方的一家无线电工厂生产的。时间紧迫,周总理要求厂家测试完以后派专人、专机直接送到大会堂现场。

约定交设备的当天,从各指挥部抽调来的600名高级木工在万人大礼堂内,只等设备一到马上安装。

晚上10点多,空运的译意风终于到了。午夜,万人大礼堂内,工人们争分夺秒。侯文长抬头却见一辆平板三轮悠然而至。碗、筷子、醋、大蒜……好几笸箩的饺子——为了最后这场“战斗”,后勤部门连夜包了饺子,给工人们送来了!

侯文长赶紧招呼600名木工停下手里的活,围坐在万人大礼堂的空地上。午夜饺子宴热热闹闹地开了席。席罢,仅半宿时间,3700多套译意风全部安装完毕。 1959年8月底,人民大会堂全部工程完工,前后历时仅10个月。

当年9月10日,人民大会堂举行落成仪式。

宴会中用棉袄消防

1959年9月30日晚,富丽堂皇的人民大会堂举行盛大宴会,国内代表、多国外宾和海外华侨应邀出席。10个月内完成的奇迹之作,第一次展现在世人面前。

宾客们沉浸于这座宏伟建筑带来的视觉享受中。然而他们不知道,此时他们头上的吊顶内正藏着50多名手拿棉袄的工人。

原来,当年人民大会堂采用木龙骨吊顶。吊顶内大量的木材之间安放着很多电线,一旦着火后果不堪设想。可吊顶上又无法提水进去。如何消除消防隐患?30日中午,北京市委和公安消防部门提出这个问题后,一度考虑临时取消宴会。工程负责人当即拍了胸脯:安全问题能够保证,晚上的宴会可以照常举行。

当晚,尚未离开施工组的50多名工人,每人手拿一件棉袄,提前爬进了宴会厅的吊顶里。

晚宴开始了,吊顶里的50多双眼睛紧盯着四周的电线,时刻准备着一旦出现打火现象便立即用棉袄扑灭。侯文长不时抬头朝华贵的水晶向日葵吸顶灯望过去。好在一切顺利。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人民大会堂在保持原有风格的前提下进行了一轮现代化的维修改造。将原来的木龙骨吊顶更换成钢龙骨吊顶,增设了现代化的消防设施,用棉袄消防永远地成为历史。

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