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老井小说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11:12:11 字数作文
老井小说字数作文

篇一:(一)小说

专题五 文学类文本阅读(选考)

(一)小 说

1.(2014·重庆卷)阅读下文,完成(1)~(5)题。

东坛井的陈皮匠

何 晓

①一个地方只要历史长了,就会产生些离奇的故事。

②古城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当你花费了比去欧洲还要多的时间,从大城市曲里拐弯地来到这里时,疲惫的身心会猛然因眼前远离现代文明的古奥而震颤:唐宋格局、明清街院,这化石一样的小城里,似乎每一扇刻着秦琼尉迟恭的老木门后面,都有一个传承了五千年的大家族在繁衍生息??而每一个迎面过来的人,他穿得越是普通,你越是不敢小瞧他,因为他的身上自然地洋溢着只有在这样的古城里生长的人才有的恬静和自信,哪怕他只是一个绱鞋掌钉的小皮匠。

③沿袭着“食不过午”老规矩的,似乎只有传统小吃。但古城里曾经严格遵守另一种做生意“时不过午”老规矩的,却还有一个人,那就是东坛井的陈皮匠。

④东坛井是一条老街,街头有一口叫东坛井的千年老井。老井现在是文物,周围砌了台子,被重点保护了。陈皮匠的家就是陈家大院子,在老井东边,大院有两套天井一个后花园,一栋小巧的绣楼,后面一套天井是皮匠的藏书室。陈家大院子的正门在与街面丁对着的巷

子里,除了家人进出,平时总关着。隔了街道,皮匠的摊子在老井西面的醋吧街沿上。皮匠从十九岁开始就在那里摆摊,没人说他不能在那里摆摊,他是这条街上最正宗的土著。

⑤皮匠的手艺好,补的鞋既巴适又牢实。了解他的人都说:可惜哟,一个老高中生,灵巧得能绣花,随便做啥也能成气候嘛,去当皮匠。皮匠才不这样想,他悠闲自在地守在摊子上,不管生意好坏,中午十二点都要准时收摊。他上午挣了多少钱,下午就要买多少钱的书。古城收售旧书和收藏旧书的人,都认得他,晓得他在意哪一类书,只要看到他来了,立马抱一摞出来任他选。钱不够,也没关系,第二天拿来就是了。古城的人都爱老书,或者自己读,或者倒来倒去当古董卖。

⑥晚上,皮匠一般都待在他的藏书室里。至于他在里面干些啥,皮匠娘子从不过问。要休息的时候,只是在外面喊:老汉,等你哈。皮匠听了,先咳嗽一声,然后才出来。

⑦皮匠的生活一直都像这样,很平静。古城其他人的生活也很平静——直到上个月皮匠的女儿回来。

⑧女儿是在上飞机的时候才打电话说要回来的。黄昏时,女儿回来了,后面还跟了一个干巴老头。女儿一进屋就介绍说:这是我的导师,历史学家牟汉达教授。爸爸,老教授想看看我们的族谱。

⑨皮匠一听来人是历史专家,心里就已经有数了。第二天,皮匠和女儿陪着教授在藏书室里整整待了六个小时,这六个小时里,从《续〈资治通答〉长编》《宋人轶事汇编》《宋史选举志》到《南充史志》

《保宁府志》《将相堂记》《重修三陈书院记》《陈氏家谱》??教授一直在翻书,皮匠的女儿一直在拍照,皮匠一直在回答教授的提问。

⑩他们终于从藏书室里出来时,教授说:你已经有了我想有的一切。

?皮匠回应说:我这一辈子,就等这一天哩。

?数月后,一篇学术论文震惊了整个历史学界:《南宋三陈故里之重考》。而同时被震惊的还有古城的官员、文人和实业家:那么著名的历史人物原来是古城人啊!于是,古城迅速掀起了一股宣传、发现、挖掘的热浪,无限的商机突然摆在了眼前,安静的古城人一下子变得疯狂了!一批又一批的游客被导游带来参观陈家大院,一批又一批的说客拥来劝皮匠合伙开发陈家大院??皮匠想:这东坛井陈家大院的大门,怕是再也关不上了。

?收到女儿寄回的报纸、杂志,皮匠认认真真地把老教授的论文和与论文相关的评论文章,读了一遍又一遍。然后他歇了十多天业,把家里的藏书整理出来,重新造册,一一核对之后,全部送给了牟汉达教授。

?从此,陈皮匠和古城的其他皮匠一样,下午也要补鞋了。

(有刪改)

(1)怎样理解文中“了解他的人都说:可惜哟,一个老高中生,灵巧得能绣花,随便做啥也能成气候嘛,去当皮匠”这句话的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陈皮匠聪明灵巧有文化,志向却与众不同;②古城人不理解陈皮匠的选择。

(2)文中第②段的环境描写,突出了古城怎样的特点?这对塑造陈皮匠的形象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突出了古城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色彩和丰厚的历史底蕴。②为陈皮匠鲜明的性格特征的形成,提供了环境依据。

(3)陈皮匠的藏书有什么特点?请根据文本予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内容与古城文化、家族历史紧密相关,如《续〈资治通鉴〉长编》《南充史志》《保宁府志》《重修三陈书院记》《陈氏家谱》等。②数量多:陈皮匠用大半生的时间收集老书,教授在书房忙活六小时,陈皮匠用十多天才把书整理完。

(4)陈皮匠为什么要把自己费了不少心血得来的藏书送给牟汉达教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陈皮匠藏书不只是爱好,其心愿更是在于彰显古城的文化底蕴和家族的历史荣光;②他并非专家,难以深究藏书的学术价值和丰厚内涵;③他认真阅读了牟教授的论文和相关评论,认定牟教授是能进一步挖掘藏书价值的人。

篇二:小说笔记

四、杨争光的小说

杨争光,男,1957年生于陕西乾县,1978年考入山东大学中文系。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先写诗歌后写小说。

《黑风景》 (1990年《收获》第一期)

《赌徒》 (1991年《收获》第一期)

《老旦是一棵树》 (1992年《收获》第二期)

《从两个蛋开始》 (2000年《收获》第三期)

《流放》、 《棺材铺》 电影编剧《双旗镇刀客》、 电视剧编组之一《水浒》、 总策划《激情燃烧的岁月》

1. 杨争光小说的审美特性

[陕北农村的镶嵌画]—土窑洞、土炕、裹白手巾的农民、以人为本的小说。

“就我的创作来说,我更像一个游击队员,我不知道我是不是属于‘后寻根主义’,也有人把我归为‘先锋派’、‘乡土派’、‘新历史传奇派’,他们都有他们的道理。但我想,对于一个作家的创作来说,吃喜欢吃的,做喜欢做的,最好是‘我派’。无论你什么派什么主义,读者不喜欢读,你就得干瞪眼。”

A. 揭示出贫瘠地区人们内心的贫乏和外在行动的麻木

短篇小说《叛徒刘法郎》

B.对生存状态的关注和对传统文化的选择批判

短篇小说《罗过》

C.揭示出比物质贫乏更可怕的是精神上的贫乏

表现为对他人的死和自己死的双重麻木~~~~

《黑俊》、《死刑犯》、《耳林和马连道的笑模样》、《高坎的儿子》、《他好像听到了一声狗叫》

D.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

《万天斗》、《洼牢的大大》

洼牢的大大:

---我日他妈不弄了,我!

---我日他妈弄了一辈子,我!

---我日他妈给谁弄,我!

2. 杨争光小说的美学风格

潇洒——即化孤独和悲哀为喜剧:以悲剧始;而以喜剧终,怜悯中微带讽刺,尊重中不无调侃,始终与描写对象保持一定的距离。

此外,其小说还体现出一种哲学抽象意味

《黑风景》中土匪头老眼说:人总要有点什么事。无事生非哩,你没听人这么说!(no zuo no die)

第四讲 现代观念小说

该类型的小说,主要体现了现代的生活观念和行为方式,并构成新潮小说的第二个层面。

代表作家

首席作家是刘索拉,其次是王朔、徐星和一批校园里的大学生

刘索拉

刘索拉,女,陕西志丹人。1955年出生于北京,1983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 主要音乐作品:

激光唱片《蓝调在东方》、《中国拼贴》、《缠》、《六月雪》及《春雪图》等。

(转 载 于:wWW.smHAida.cOM 海达范文网:老井小说)

小说集有《你别无选择》、《蓝天绿海》、《浑沌加哩格楞》

现为作曲家、小说家、人声表演艺术家,定居纽约,在作曲、演出、写作之余,亦经常受邀到各大学演讲。

三部代表中篇:

《你别无选择》 《人民文学》1985年三期

《蓝天绿海》 《人民文学》1985年六期

《寻找歌王》 《钟山》1986年一期

二、特征

写作只不过是别一种生活景色。就像上街走走,到商店买件漂亮的连衣裙一样。

1、 生存批判的主题

如果说,寻根小说激发了文化批判的话,现代观念小说的历史效果则是生存批判:

—反常规,是其重要主题

《你别无选择》中的主人公:

李鸣已经不止一次想过退学这件事了。有才能有气质富于乐感,这是一位老师对他的评语,可他就是想退学······

《你别无选择》的特点和意义

该小说节奏明快,旋律流畅,整个叙述疯疯癫癫,但引起轰动的原因在于它所展示的那种行为。它是一纸宣言,向社会宣告一种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的确立。

[美]海勒 《第二十二条军规》 (黑色幽默)

[美]赛格林 《麦田里的守望者》

前者的情绪和行为是无可奈何的苦笑和别无选择的自嘲,而刘索拉则变成了一种潇洒。

把卓别林扮演的流浪汉的悲苦变成了不太愉快的表演。

3、 平民性

在社会面前保持一种自尊,自爱和自我

再冷酷无情的生活面前保持一点儿人的自尊,或者蕴藏一部分不让流失的人情。

三、王朔的小说

1958年生,北京人

王朔是现代观念小说的集大成者,坚守此阵地的最后一人。但用小说坚守已很艰难,故转而直接进行干预

[无知者无畏]的目的:向传统的现存的规范思维模式宣战,唤起或搅起人们的变革意识和变革的思想涟漪

主要作品

空中小姐 顽主 过把瘾就死 动物凶猛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我是你爸爸

永失我爱 爱你没商量 看上去很美

王朔小说主人公的特点

主人公形象大致不变(多为男性青年)。以固定的视角叙述大同小异的故事

其人物形象是蒋子龙《赤橙黄绿青蓝紫》中的刘思佳和徐怀中《西线轶事》中的刘毛妹形象的系类延伸

这些形象大多年纪轻轻,但各个仿佛饱经风霜,熟谙世故。骨子里正直善良,行事却玩世不恭;举止老练,却又城府在胸。

一方面嫉恶如仇,行侠仗义,却又标榜看破红尘;

一方面是成熟的男人,却又不屑于自己的成熟。

如果这个世界上还有痛苦的话,那么,就让我一个人来承担吧,为了爱!

王朔小说的意义

在于使年轻的读者自信起来,并在生活中得到某种确定的启迪。

现代观念小说的未来

发展前途不乐观,因为它们的意义对于一种尚未开化的封闭空间来说,在于输入嬗变因子,而生存方式的演变一旦正式开始,其意义也就逐渐消失了。

要生存,就得时时走在时代的浪尖上。

第五讲 寻根文化小说

一、 产生的背景

许子东 (华东师大学者)认为:1985年以后小说出现三中趋向:社会文学、探索文学、通俗文学,且都发展到一个引人注目的高度。

寻根是1985年的一支流,主流是通俗文学向严肃文学提出挑战。

1985年出现的探索小说存在两种趋向:

其一是向前看:如张辛欣《北京人》,关注现实,反思历史;刘索拉等表现现代人的骚动。 其二是向后看:也就是寻根,主要是寻优跟。如莫言的《红高粱》系列;郑义的《老井》、《远村》努力挖掘支撑普通人生存的精神力量;李锐的《眼石》、《合坟》揭示出支撑吕梁山地区普通百姓生存的精神力量。

1、 寻根产生的过程

1984年杭州会议是寻根文学出笼的起点。

会后发表的文章:

韩少功《文学的根》 (后被称为寻根派宣言)

郑万隆《我的根》 ( 《上海文学》1985第五期)

李航育《理一理我们的根》 ( 《作家》1985第六期)

《文艺报》文章《他们在寻根》

周政保《小说创作的新趋势——民主意识的强化》 ( 《文艺报》1985年10月号) 接着,阿城,郑义,贾平凹的理论文章陆续发表

寻根思潮最初始于美术界:

陈丹青《西藏组画》

琪复古思潮影响到音乐界(谭盾《风雅颂》 )

舞蹈界(舞剧《丝路花语》 )

电影界( 《黄土地》 )

各种艺术门类互相影响。

小说最早的寻根的是李陀( 《七奶奶》 )

1984年在通信中提到寻根

贾平凹的《商州初录》亦有寻根意味

文学界最早出现的寻根之作是诗人杨炼的《诺日朗》 小说最晚,但很快上升到理论高度,

1984年,张承志《北方的河》系类作品发表,揭露出作家们梦寐以求的走向世界的愿望,但也存在苦恼:用什么走向世界?

加西亚·马尔克斯[哥伦比亚]的魔幻现实主义《百年孤独》给作家们的启示。 全球意识的交融给作家们的启示。

2、 寻根文学产生的背景

a. 姊妹艺术样式的影响

b. 拉美爆炸文学的影响

c. 当时文化热的影响

d. 全球意识的交融

e. 反思文学的影响

f. 寻根被提高到了理论的高度

3、[根]是什么?

包含的内容:

其一是民族集体无意识

其二是民族文化的心理结构

二、 作家的个性化寻根

1、 从原始文化中寻找现代素养

郑万隆的异乡异闻系类( 《老棒子酒馆》 )

2、 揭示整个民族在历史积淀下产生的心理,寻找生存的内驱力

《合坟》 (死亲)、《眼石》 (换亲) 揭示了支撑吕梁山百姓生态的深层心理结构。 李航育[葛川江系列]揭示支撑特定地区百姓世世代代生存的精神、生命形态。生存方式。 ( 《鱼老儿》、话剧《北京大爷》 )

3、 从民俗文学。风俗文学的角度重新认识文化传统,寻找民族特有的价值观念

和与众不同的审美模式。

贾平凹的《商州初录》、 《浮躁》、 《高老庄》 ----借田园山水,描摹民情世风 阿城的《棋王》寻找特有的民族价值观与审美意识

《孩子王》山村孩子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渴望

《树王》对中国传统文化[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认同

韩少功则关注湘西地域文化

三、 寻根作家的共同寻根追求:

1、 对民族历史文化背景的强烈追求

2、 力图在深厚文化背景的显现和历史、现实及未来的融合中,把握人生

3、 追求哲学意识的渗透

四、寻根文学的不足:

王东明《寻根文学从亢奋到虚脱》 :

其一:寻根的身体力行的理论准备不足,仓促上阵;

其二:存在盲目性

其三:文化视野的排斥,偏爱通俗文化和地域文化。

五、 关于后寻根文学

后寻根文学的几种形态:

1、 仍然是寻根文学的一种延续。作者为一群被认为是探索中的年轻人

篇三:中国当代文学作品推荐阅读目录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推荐阅读目录

小说:

孙 犁:《铁木前传》

杜鹏程:《保卫延安》

王 蒙:《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

萧也牧:《我们夫妇之间》

路 翎:《洼地上的战役》

宗璞:《红豆》

赵树理:《登记》、《锻炼锻炼》、《三里湾》

梁 斌:《红旗谱》

杨 沫:《青春之歌》

罗广斌、杨益言:《红岩》

吴 强:《红日》

曲 波:《林海雪原》

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欧阳山:《三家巷》

浩 然:《艳阳天》、《金光大道》

茹志鹃:《百合花》

陈翔鹤:《陶渊明写〈挽歌〉》

白先勇:《永远的尹雪艳》、《游园惊梦》

陈映真:《将军族》

柳 青:《创业史》

姚雪垠:《李自成》

张 扬:《第二次握手》

老舍:《正红旗下》

余易木:《春雪》、《初恋的回声》、《荒谬的故事》 靳 凡:《公开的情书》

赵振开:《波动》

刘绍棠:《蒲柳人家》

刘心武:《班主任》、《钟鼓楼》

卢新华:《伤痕》

礼 平:《晚霞消失的时候》

张 洁:《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沉重的翅膀》、《无字》

高晓声:《李顺大造屋》、《陈奂生上城》、

古 华:《芙蓉镇》

叶蔚林:《在没有航标的河流上》

莫应丰:《将军吟》

李国文:《冬天里的春天》

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

张贤亮:《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冯骥才: 《神鞭》、《三寸金莲》

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

王 蒙:《春之声》、《活动变人形》

丛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

遇罗锦:《一个冬天的童话》

路 遥:《人生》、《平凡的世界》

谌 容:《人到中年》

陆文夫:《美食家》

汪曾祺:《受戒》、《大淖纪事》、《异秉》

邓友梅:《那五》、《烟壶》

凌 力:《少年天子》

李 准:《黄河东流去》

王安忆:《小鲍庄》、《小城之恋》、《米尼》、《长恨歌》、《众声喧哗》

张辛欣:《我们这个年纪的梦》、《在同一地平线上》 戴厚英:《人啊,人》

邓 刚:《迷人的海》

陈村:《少男少女,一共七个》

铁 凝:《哦,香雪》、《没有纽扣的红衬衫》、《玫瑰门》 霍达:《穆斯林的葬礼》

刘索拉:《你别无选择》

徐 星:《无主题变奏》

张承志:《黑骏马》、《北方的河》、《心灵史》

梁晓声:《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史铁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务虚笔记》

莫 言:《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白狗秋千架》、《拇指拷》、《檀香刑》、《生死疲劳》

韩少功:《爸爸爸》、《马桥词典》、《日夜书》

郑 义:《老井》

贾平凹:《鸡窝洼的人家》、《腊月、正月》、《浮躁》、《废都》、《秦腔》

阿 城:《棋王》

张抗抗:《北极光》

李贯通:《洞天》

李存葆:《高山下的花环》

阎连科:《受活》、《四书》

张 炜:《古船》、《九月寓言》、《你在高原》

残 雪:《苍老的浮云》、《山上的小屋》

扎西达娃:《系在皮绳扣上的魂》、《西藏,隐秘岁月》 马 原:《冈底斯的诱惑》、《虚构》

余 华:《十八岁出门远行》、《现实一种》、《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第七天》

孙甘露:《信使之函》

格 非:《褐色鸟群》、《春尽江南》

刘震云:《塔铺》、《一地鸡毛》、《故乡天下黄花》、《一句顶一万句》

李锐:《厚土》、《无风之树》

刘 恒:《狗日的粮食》

方 方:《风景》、《水在时间之下》、《涂自强的个人悲伤》 池 莉:《烦恼人生》、《不谈爱情》、《生活秀》

尤凤伟:《石门夜话》、《小灯》、《中国一九五七》 徐小斌:《双鱼星座》、《古典悲剧》、《缅甸玉》 叶兆言:《花煞》

陈忠实:《白鹿原》

杨绛:《洗澡》

苏 童:《妻妾成群》、《米》

王小波:《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革命时代的爱情》

王朔:《顽主》、《动物凶猛》

林 白:《一个人的战争》、《北去来辞》

陈 染:《私人生活》

迟子建:《世界上所有的夜晚》、《额尔古纳河右岸》 阿来:《尘埃落定》

红柯:《西去的骑手》、《乌尔禾》

刘庆邦:《鞋》、《神木》、《平原上的歌谣》

李洱:《花腔》

熊召政:《张居正》

叶广芩:《采桑子》、《状元媒》

篇四:当代文学(3)必读小说篇目

中国当代文学(3)必读小说

1、刘心武《班主任》

2、卢新华《伤痕》

3、陈国凯《我该怎么办》

4、郑 义《枫》、《远村》、《老井》

5、刘 克《飞天》

6、鲁彥周《天云山传奇》

7、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

8、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

9、茹志鹃《被剪辑错了的故事》

10、张一弓《犯人李铜钟的故事》

11、谌 容《人到中年》

12、张 弦《被爱情遗忘的角落》

13、王 蒙《蝴蝶》、《活动变人形》、《春之声》

14、张贤亮《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习惯死亡》

15、古 华《芙蓉镇》

16、高晓声 《李顺大造屋》、《陈奂生上城》

17、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

18、何士光《乡场上》

19、李国文《花园街五号》

20、贾平凹《腊月·正月》、《小月前本》、《商州初录》、《天狗》、《废都》

21、路遥《人生》、《平凡的世界》

22、柯云路《新星》

23、汪曾祺《受戒》、《陈小手》

34、阿城 《棋王》、《树王》、《孩子王》

25、王安忆《小鲍庄》《小城之恋》、《荒山之恋》、《锦绣谷之恋》、《岗上的世纪》、《我爱比尔》、《长恨歌》 26、张承志《黑骏马》

27、韩少功 《爸爸爸》

28、李杭育《沙灶遗风》、《最后一个渔佬儿》

29、刘索拉《你别无选择》

30、徐 星《无主题变奏》

31、马 原《冈底斯的诱惑》、《虚构》

32、残 雪《山上的小屋》、《黄泥街》

33、莫 言《透明的红萝卜》、《红高梁》、《丰乳肥臀》、《檀香刑》、《蛙》

34、格 非《迷舟》、《褐色鸟群》

35、余 华《十八岁出门远行》、《现实一种》、《活着》、《许三观卖血记》

36、苏 童《妻妾成群》、《红粉》、《米》

37、池 莉《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太阳出世》

38、方 方《风景》、《行为艺术》、

39、刘震云《单位》、《一地鸡毛》“故乡系列”(《故乡天下黄花》、《故乡相处流传》、《故乡面和花朵》)

40、刘 恒《狗日的粮食》、《伏羲伏羲》、《白涡》

41、王 朔 、《空中小姐》《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顽主》《一点正经没有》《我是你爸爸》

42、陈忠实《白鹿原》 43、叶兆言《夜泊秦淮》(《状元境》、《十字铺》、《半边营》、《追月楼》)

44、谈 歌《大厂》

45、何 申《穷县》

46、关仁山《九月还乡》

47、刘醒龙《凤凰琴》、《分享艰难》

48、张 旻《校园情结》

49、何 顿《生活无罪》

50、朱 文《我爱美元》

51、张 欣《爱又如何》

52、邱华栋《哭泣游戏》

53、张 洁《爱,是不能忘记的》

54、铁 凝《麦秸垛》、《玫瑰门》、《棉花垛》、《青草垛》、《笨花》

55、毕淑敏《预约死亡》、《拯救乳房》

56、陈 染《与往事干杯》、《私人生活》

57、林 白《一个人的战争》

58、徐 坤《遭遇爱情》

59、卫 慧《上海宝贝》

60、棉 棉《糖》

61、盛可以《北妹》

62、王小波《时代三部曲》(《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

63、韩 寒《三重门》

64、郭敬明《幻城》

65、春 树《北京娃娃》

66、张悦然《樱桃之远》

67、李傻傻《红×》

68、蔡智恒《第一次亲密接触》

69、安妮宝贝《告别薇安》

2012级汉语言文学专业五个班的同学:

在本学期第十一周至第十六周(2013年5月份开始),我基本上按照上面的顺序和同学们一起重点学习这些小说,请同学们现在开始阅读这些小说;在上课时,我会让同学在课堂上复述这些小说的主要内容以及自己对这些小说的理解。谢谢!

李自国

篇五:历史题材小说的道德抉择

历史题材小说的道德抉择

本文关键词: 历史题材 小说 道德抉择 文化

【内容提要】新时期以来的历史题材小说创作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对转型期中国社会现实与道德的艺术性思考中,许多历史小说作家采用历史判断与道德判断的双重视角,从文化的高度观照历史,向我们展示了全新的历史画卷,塑造出具有丰富历史内涵的人物形象。在近20年的历史题材小说创作中,还出现了所谓“零度情感”的叙述姿态和对大量丑恶社会现象的描写。这类文学现象的出现,既有其合理性,但也必须注意到它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即使全面进入市场社会,作家仍应考虑作品的社会效果。作家的社会良心是作家在进行文学创作时必须时时顾及的。

【关 键 词】历史题材小说/道德判断/历史判断/社会效果

道德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是人们调整自身与他人及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所以,道德是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当我们考察历史题材小说创作中的道德因素时,不仅要审视这些小说中的道德内涵,还要审视作家是持怎样的道德观来看待与表现历史生活的,我们特别关注二十多年来中国历史小说作家在这一问题上的观念的演变,以及这种演变与我们的社会生活发展的内在关系。

一、历史判断与道德判断的两难选择

粉碎“四人帮”之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进展,我国的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物质生活有了较大幅度的改善,我们的生活方式乃至生活观念也与此前的日子有了很大的不同。如果用一二百年后的眼光看今天的中国,我们会发现,二十多年来的中国正处在一个社会的转型期中,这种转型,不仅使建立于20世纪50年代的计划经济体系向市场经济体系转化,而且推动着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古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转化。改革开放犹如飞流直下的激流,冲击着五千年农业文明,传统的道德、信仰、习俗和精神生活受到严重挑战。问题的复杂性还在于当新事物降临的时候,难免泥沙俱下,鱼龙混杂;而我们抛弃旧事物时,又可能泼脏水连带扔掉了婴儿。旧的道德、信仰、习俗等等受到冲击时,并没有新的精神现象可以现成地取而代之,更有甚者,旧时代的一些精神糟粕会沉渣泛起,填补精神世界失衡出现的真空。所谓信仰危机,所谓精神价值危机,正是对转型期社会文化无序状态的一种恰当的概括。

我们的许多作家面对这样的社会现状,心情是非常复杂的。一方面,国强民富,仓廪实,衣食足,这是几千年来中国人的梦想,在今天的改革开放政策下终于基本实现,对这样的历史进步不支持、不赞颂,显然不是一个正直的文学家的公正姿态;但是,对当前的人文精神流失、道德秩序混乱、人际关系虚伪、精神信仰缺席的现象视而不见,也是对号称“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文学家的社会职责的亵渎。这种复杂的心情,或公开或隐晦地表现在他们的作品中,造成了二十多年来中国当代文学的一大景观。在现实题材的小说中,因偏重的角度不同,作家们大致可分成两大阵营。

第一类作家,基本持历史进步观,他们比较侧重用理性的眼光观察社会,关注国计民生,欢呼社会进步,对那些阻碍社会发展的东西深恶痛绝,以笔为枪,口诛笔伐,必欲赶尽杀绝而快之。新时期以来风行一时的反封建题材小说和改革小说如《陈焕生上城》、《爬满青藤的小屋》、《井》、《被爱情遗忘的角落》等,就是这种观点的代表。

第二类作家则对这种“历史的进步”持怀疑的态度,他们更注意这种进步给社会带来的负面效应。王润滋的《鲁班的子孙》、张炜的《秋天的思索》和《秋天的愤怒》、李杭育的《最后一个渔佬儿》等一批小说相继发表,作品的主题或多或少包含着对传统美德失落的惆怅乃至愤怒。也有的小说直接描写和歌颂传统道德,如汪曾祺的《大淖记事》、《岁寒三友》,郑义的《远村》、《老井》等,都可归入这一类。

我们如果把前一类小说称之为坚持历史判断的作家,后一类小说家可称为坚持道德判断的小说家。前一类作家坚持以是否推动历史进步为评价人物或事件的惟一标准,他们信奉老黑格尔那句“恶”是推动历史进步的动力的著名格言。后一类作家相对于物质层面来说,更看重精神层面的东西。所以,任何道德、习俗、文化层面的退化,都令他们不能忍受。这两类小说,对立而又和谐地存在于新时期以来的当代文坛中,它们代表了当代知识分子对转型期中国社会现实与道德的艺术性思考。

与现实题材的小说一样,历史题材小说创作中,同样存在着这样的思考。湖北作家杨书案可以说是历史题材小说创作中第一类作家的代表。他著有《九月菊》、《长安恨》、《秦娥忆》等近十部长篇历史题材小说,其中,《孔子》、《老子》引起了我们的注意,作家的写作用意很显然,就是想借用中国古代这两位著名的思想家的学说与事迹,来反衬世风日下的现实社会。杨书案是一个有强烈现实关怀的作家,对自己创作历史题材小说的目的很明确,他这样说:“历史小说家并不是想钻到故纸堆里,而是关心着国家和民族,关心着现实,是现实的感觉逼着我们去写历史。”[1 ]这种观点可能代表了一部分历史小说作家的想法。但是,在实际创作中,作家完全站在传统道德的立场上来评价

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情况并不多见,较多的倒是小说家站在历史唯物主义或者历史进化论的立场来抒写历史,褒贬历史人物。如《李自成》、《星星草》、《戊戌喋血记》、《庚子风云》、《义和拳》、《大渡魂》、《白门柳》、《少年天子》、《曾国藩》、《康熙大帝》、《雍正皇帝》等作品,都是从这样的基本历史哲学立场出发评价历史的。

这样说,是否意味着大部分历史小说家都是站在历史判断的立场来进行创作的呢?不。当我们仔细阅读这些历史小说后发现,在这一问题上,事情要复杂得多。事实上,很多历史小说家都使用了历史判断和道德判断的双重立场来表达他们对历史的认识。凌力的《倾城倾国》、《少年天子》、《暮钟晨鼓》和二月河的《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就是这类小说的代表。

凌力和二月河的两组清朝系列历史小说,都是以清代皇帝作为小说主人公的。从思想立场上说,两位作家都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对皇太极、顺治、康熙、雍正和乾隆等几位皇帝作了比较客观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上为他们翻了案。我们知道,清代皇帝在我国的文学作品中向来形象不佳。清末以来人们基本从两个角度对清代皇帝开展批判:其一是汉民族正统观,从这一观点看,清朝统治是外族对汉人的奴役,所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作为这一外族入侵者的最高统治者,皇帝们自然会受到最激烈的攻击。其二是阶级论学说,从这一角度看,清朝皇帝是封建统治阶级的政治代表,当然也是受批判的对象。两位作家之所以能在这两种观点之外提出新的见解,与整个思想文化界的大气候有关,也是他们个人对历史进行了深入研究的结果。他们的思路显然是历史主义的,他们把清朝皇帝与明朝的最后三位皇帝作了比较,得出的结论是:清代前半叶的这几个皇帝的政绩,无论是对当时老百姓的生存还是对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都要远远好于明代那几个末代皇帝!凌力在《暮钟晨鼓》的后记中,引用了台湾作家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的一段话,很能够代表这两位作家的观点:

站在当时的民族感情上,由汉人组成的明王朝的覆灭,使人悲痛。但站在中国历史的高峰回顾鸟瞰,我们庆幸它的覆亡。明王朝本世纪(十七)的疆域已萎缩到三百余万方公里,而仍继续不断萎缩,内政的改革根本无望,只有越变越坏。如果拖下去,拖到十九世纪,跟东侵的西洋列强相遇,我们可以肯定地说,中国会被瓜分,中国人会成为另一个丧失国土的犹太民族,而且因为没有犹太人那种强烈的宗教感情作为向心力的缘故,将永远不能复国。至少,注意一点,二十世纪清王朝一再割地之后(总共割掉了一百五十余万方公里),中国仍有一千一百四十万方公里,比明王朝要大三倍,使中国具有翻身的凭借。[2]

这话很有道理,但却透露出十分强烈的理性色彩。作为小说作家,凌力和二月河并没有停留在这样的理性判断上,因为理性判断常常只要用几句话构成推理与结论就可以了。例如二月河为雍正翻案,的确做了大量的资料查阅工作。他得出的结论是,雍正虽然以酷政闻名,但他在位17年,勤勤恳恳,事必躬亲,光御批就有几百万字,折合每天一千多字。清初所谓的康乾盛世,没有雍正朝承前启后的17年,能“盛”得了吗?这道理倒也能服人,但并不能把人们心目中一个坏皇帝的形象彻底翻过来。所以,凌力和二月河几乎不约而同地从道德判断的角度为这些皇帝们翻案。例如在凌力的《倾城倾国》中,我们看到了两个皇帝的形象。一个是明崇祯皇帝朱由检,对他的描写,凌力与姚雪垠有很大不同。在姚雪垠看来,崇祯不像一般的亡国之君,他给人的印象是宵衣旰食、刚毅有为,力图做一个中兴之主,可惜明王朝到了末年,气数已尽,整个政权已经十分腐朽,无论经济、政治和军事的历史条件都为这个王朝决定了必然灭亡的趋势。作者把一个皇朝覆灭的责任,主要归咎于整个社会政治体制和统治集团的腐败,而不是亡国之君朱由检。《倾城倾国》对朱由检就没有如此宽容,我们在小说中看到,他刚愎自用,信任权奸、宦官,对真正忠于国家的官员却猜忌、排斥,貌似精明,实际上却昏庸得可以。他疼爱的田妃仅仅因为背着他弹奏《高山流水》,便令他对这个爱妃顿生猜忌,非搞个水落石出不可。这样一种不能容人的性格,如是常人尚可,若为人君,则肯定是大忌。处死袁崇焕、孙元化这样的国家栋梁之才,被皇太极的小福晋称之为“自毁长城”,也与朱由检的性格有很大关系。形成对照的是,在这样一位对下属异常严峻甚至有些刻薄的皇帝身边,他宠信的大臣周延儒、温体仁等人却勾心斗角、结党营私,生活也极度糜烂腐化。小说第六章第一节描写的周延儒家的宴乐,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周延儒们深信,只要瞒住皇上一人,便什么事都可以干。这样的国君,焉能不亡国?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作家为我们塑造了另一个皇帝形象,那就是清朝开国之君皇太极。作品以十分简练的笔墨,既写出了这位皇帝的奸诈、诡谲的一面,又写出了他的雄才大略、宽阔胸襟。他敢于大胆任用汉官范文程,对自己的一位聪明的小福晋布木布泰(即后来的庄太后)也十分信任。他们的一些规劝的话,只要讲得有理,即使逆耳,他也勇于接受。与朱由检身居深宫统治国家的做法不同,皇太极常常身先士卒出现在前线,甚至还化装冒险深入明朝的腹地侦察。所以,朱由检常常被一叶障目,作出错误的决策,而皇太极则能明察秋毫,令形势朝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凌力正是在这样的描写中,不仅完成了对这两位皇帝的历史判断,同时也完成了道德判断。

二月河对雍正的艺术塑造,可能是近二十年来对一位著名的历史人物进行的最大胆的翻案。而这位作家的这一翻案,也是历史判断与道德判断并进。二

月河对雍正新形象的设计,缘起于他对这位皇帝的深入研究。他认为,雍正是一位对中国封建社会历史的第三个高峰作出过突出贡献的统治者,他之所以在后世被描绘成一个阴险、残忍、毒辣的坏皇帝,与当时皇族中争夺帝位的斗争激烈、他的政敌太多有关,也因为康熙晚年政纲松驰、政治腐败,他继位时不得不用重典治理,因而引起各级官员的抱怨。以这样一种理性认识为基础,二月河在《雍正皇帝》中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全新的雍正。然而,与凌力一样,在雍正这个艺术形象上,作者不仅使用了历史判断,同样也充满着道德判断。你看,雍正在《康熙大帝》中一出场,就是一个“冷面王”的形象,为了国家和皇族的利益,他不惜触犯那些有很硬后台的盐商,又与弟弟胤祥一起支持清官施世纶保护张五哥等小百姓,活脱脱是一个清正贤明的好皇子形象。在小说中,雍正虽然表面上冷,但心里却情感充沛,爱父亲,爱兄弟,爱百姓,一心为父皇、为社稷、为天下苍生,他不像太子胤réng@①那样荒淫无耻,连父皇的妃子也要奸淫;也不像八阿哥,正事儿不干,却结党营私,培植党羽,整天窥视着皇位继承权。雍正即位后,又大张旗鼓地推行改革,如摊丁入亩、清理亏空、火耗归公、改土归流等等,从而为乾隆时期的鼎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虽然作者也有意识地刻画雍正性格中阴毒的一面,例如在他继位之时,把帮助他夺取帝位的坎儿、性音、文觉等人秘密处死,就可见一斑。但这方面的描写总体上份量太轻,并没有受到读者的注意。倒是在有些时候,作者还有意无意地为雍正作道德辩护。例如雍正软禁十四阿哥后,又强行从这位政敌兼亲兄弟身边夺走他心爱的女孩子引娣。这件事从道德上说应该是雍正的一大污点,然而,作者却编造了一个纯情的故事,因为引娣与当年和雍正有一夜鱼水之欢的情人小福很像(其实引娣就是他和小福的女儿),才使雍正把引娣留在了身边,并对她言听计从,从而最终感动了引娣,自愿投抱于他。而当引娣的真实身份揭示出来后,这一对自感罪孽深重的父女最终都选择了死。在这个似浪漫非浪漫的故事中,雍正对引娣的情感,被作者描写得十分柏拉图化,从而掩盖了雍正强夺弟弟所爱的卑劣行径。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在近二十年的历史小说创作中,多数历史小说作家并不直接标榜自己从道德判断的角度重现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但在创作实际中,这种历史判断与道德判断交错重叠的现象,却相当普遍。

二、后政治道德化:道德与政治的疏离

所谓政治道德化,指的是文学上的政治判断与道德判断的重合和统一,作者依靠道德判断的力量来强化作品的政治判断,它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泛道德化特色有关。中国是一个重道德的国家,从家族制度中产生出来的中国封建道德,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