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一将功成万骨枯图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09:29:13 体裁作文
一将功成万骨枯图片体裁作文

篇一:一将功成万骨枯:二战中最血腥的五大战役

一将功成万骨枯:二战中最血腥的五大战役

七十年前,二战横扫欧洲,将世界上所有主要军事力量卷入其中,只留下一片腥风血雨和破败不堪的景象。至少5千万人在这场规模空前的战争中丧命,因此二战也被认为是历史上最血腥的战争。

1939年,德国大独裁者及野心家阿道夫?希特勒的权利欲望膨胀到了极点,并开始对波兰发动侵略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由此拉开序幕。德国,意大利,日本等国组成了轴心国,而它们的对手则是由英国,法国,苏联,美国等强大国家组成的同盟国。一直到1945年,美国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市分别投下了原子弹,战争才得以结束。

在二战中,这些世界强国纷纷使用设计先进的炸弹和武器作为效率超群的杀人机器,因此不难想象若干人类史上最血腥的战役也就应运而生。我们将在本文中为您介绍五场最惨烈的战役,每场都有数以千计,甚至是数以百万计的生命就此牺牲。

当我们历数这些战役,您会注意到根据不同的资料来源,这些战役中的确切伤亡数字(不仅包括死亡人数,还包括受伤,患病和失踪的人)往往各不相同,而且颇多争议。另外,“战役”这个词也没有严格定义,有人仅仅用它来指代发生在一个特定地区内的短时间冲突,也有些人对战役的定义较为宽泛,包括了大规模军事行动。

我们将从太平洋战区中最血腥的战役开始。

点击图片进入下—页

冲绳岛战役

虽然列表里的大部分战役都发生在欧洲和苏联战场,冲绳岛却是太平洋战场上最血腥的大战之一。这次战役被认为是规模最大的海陆空一体化战役,持续了数月之久,双方伤亡人员数以千计。

点击图片进入下—页

冲绳岛是琉球群岛中最大的岛屿,隶属日本管辖,地处美国对日战争中的重要战略位置。1945年3月,美国开始进攻日本,日本军方采用毁灭性的空袭对其进行反击,神风敢死队员故意驾驶飞机冲向美国军舰,意图同归于尽。在美国军队获取更多阵地,并失去海军支援后,日本也开始发动大规模地面反击。虽然美国最终取得这场战役的胜利,但其过程却充满艰辛,直到6月才告结束。

在冲绳岛战役中,日本军队至少损失了10万兵力,美国方面也消耗了至少12000人。这还不包括受伤人数,美军在战斗中受伤士兵数量高达36000。最惨痛的是,有人估计冲绳岛战争中,至少有15万日本平民丧生。

诺曼底登陆战

1944年6月6日早上,同盟国发起攻势,这一天如今也成为了着名的“D-Day”。英国、美国和加拿大军队抢攻了诺曼底沿岸的5片海滩。从早上开始,同盟国就开始利用空军轰炸

驻扎在此的德军。尽管盟军希望能够出其不意,但德军多少已经做好准备,在进行了激烈抵抗后才让出阵地。在其后的几个月内,同盟国成功夺取了周边的一些城镇,包括色堡和卡昂。 这场袭击持续了数月之久,直到8月末才结束。双方的伤亡人数都很惊人:据有关方面估计,德国至少伤亡32万(3万人死亡,8万受伤,剩下的为失踪人员),而同盟国的伤亡数字也高达23万(死亡人数超过4.5万)。

点击图片进入下—页

阿登战役

诺曼底战役之后,同盟国开始向比利时进军,形势看似有所好转。他们本以为纳粹势力应该已被极大削弱。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在1944年寒冬,当盟军正在茂密的比利时森林里前行时,轴心国发起了强势反攻。

1944年12月,由于天气不佳,同盟国空军支援部队无法起飞,希特勒军队借此机会进行猛攻。在几周内,纳粹军队和他们的虎式坦克所向披靡,盟军不得不向后撤退数里。然而到了圣诞节时,局势得到逆转。次年1月中旬,同盟国军队奋力前进,夺回阿登森林最初的据点。希特勒在战争中的最后挣扎仍是徒劳无功。

点击图片进入下—页

有人认为这场战役对美国人来说是最血腥的战斗。19000士兵丧生,至少7万人受伤或失踪。相比而言,英国伤亡人数为12000,200人死亡。德国同样是伤亡惨重,伤亡人员大概为10万。 斯大林格勒战役

1942年中,纳粹的目光落在了斯大林格勒。这座城市铺展在伏尔加河沿岸,它不仅是可以生产军用物资的工业城市,更是入侵苏联的重要战略要地。纳粹对这座城市进行了疯狂的空袭,陆军兵力也超过15万,并配有约500辆坦克。

纳粹指挥本以为可以轻松取胜,但苏联军队却对其进行了百折不挠的反击,战役如火如荼地持续了五个月,大街上到处都是枪声。到了11月,苏联进行大规模反攻,把侵略者逼退。德国军队精疲力竭,1943年2月,他们投降了。

这是一场决定性战役,将战争的形势导向了有利于同盟国的方向。虽然苏联取得了胜利,但他们却遭受了比敌人更加惨重的人员伤亡。轴心国伤亡人数大概80万人,苏联方面却超过100万。除此之外,大约40000市民在此战役中身亡。

列宁格勒战役

篇二:第一次曝朝鲜战争真实的众生相——一将功成万骨枯

第一次曝朝鲜战争真实的众生相——一将功成万骨枯

第一次曝朝鲜战争真实的众生相——一将功成万骨枯.

题图:朝鲜战争中,韩国丑化中国的宣传画

难怪有宁愿自伤都拒绝登上上甘岭的连长,他早已预见了结局--惨烈,九死一生。

最近的一系列采访是关于六十年前的朝鲜战争。我们所走访的近四十位老兵一共产生了上百万字的场记,从他们各自的身份、经历,为我们描述了一个个纤毫毕现的士兵的人生。我们从他们身上所关心的并不是战争的形势与全盘的历练,我们关心的是他们如何走上战场,通过怎样的方式,又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最后,影响到了什么。

政治思想工作--毫无疑问在当时是重中之重。除了分得田地的贫苦农民出于对共产党的感激之情参军的之外,还有一部分由国民党军校所接管的学生,以及敲锣打鼓不断去往家中动员而不得不参军的年轻人。在当时没人敢说不。“拒绝”是不可想象的,如同后来的各项运动,你无法表态,只能跟随。有一位老兵曾感慨地说:“我父亲天天在家哭,不想让我去,那是去打仗啊。”但最终仍然是“不可能不去的,不可能,不可能的”。

一位南京通讯学校毕业的士兵当时对于当兵这事颇感可耻:“我们毕业是当官的呀,当兵多难堪啊,什么人当兵?下九流才当兵呢。去到部队,战友问我家里人咋样?我说没人了。我啥都不说。”

一位名叫马发泉的士兵,家中共七口人参军,两个哥哥、姐夫、外甥。也有在村口小卖部卖东西的小年轻,被经过的部队吸引,一句“小鬼,跟我们一起当兵去”,便就此离家,去往了朝鲜战场。

他们不知道前路等待他们的将会是什么。“部队宣传说美国佬都是学生,没打过仗的,还不如我们的炊事班呢,速战速决,打完就回国。”

诸如此类的宣传比比皆是,或者将杜鲁门画成一个大鼻子,然后对广大士兵说这是美国大土匪头子,打倒杜鲁门,为了世界

和平,等等此类。最为普遍的说法通常是:“美国佬率领联合国来侵略朝鲜,已经打到我们东北土地上了。”士兵们便在此种情绪的鼓舞下,怀揣着轻松而美好的愿景跨过了鸭绿江。

因“速战速决”而导致的轻装上阵,使得大批士兵在朝鲜战场冻伤。我们采访到的一位士兵因双脚冻伤而不得不和其他六位战友在雪地中爬行了一个星期,无法跟上部队,四处寻找可支援他们的朝鲜老百姓。也有哼着歌上战场的家伙,刚上战场便发现敌人炮火猛烈,“我们班长抬头想观察一下形势,敌人一枪就撂倒了,我吓坏了,当时就开始发抖”。

从国民党学校出来的士兵,后来不得不由衷地感慨:“说到思想政治工作,还得说毛泽东。”“意志第一,武器第二,我们是战无不胜的部队。”从这些人的访谈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是如何在这些连篇累牍的宣传中获得自信,并相信这是一场“很容易赢得的战争”。意识形态方面的宣传在我们的采访中占据了较大的比例。那些十七八岁的年轻人,相当多的人完全相信并听从了这样的宣传。极少数开小差者也纷纷被抓回。但不太统一的说法是:“有的被判了十五年徒刑。有的本来是排长,被降为炊事员,也只好去了朝鲜。”

我们所采访到的除了一位是营级教导员之外,其余的都是普通士兵或是战地护士,他们基本不清楚战争走势,用其中一位士

兵的说法解释就是:“十七八岁啊,就是小孩嘛,他们怎么样我们就怎么样,谁跟你说这些,说休息就休息,说开枪就开枪。”

战争本身的残酷性无需多言。走着走着,后面的人被枪炮击中。“我们到处找副营长的头,打出三十多米,血喷得到处都是。”据我们了解,营级以上干部牺牲会装进棺木运回祖国,而其他人则在朝鲜当地掩埋,“就是找个地方埋了,插块木碑,刻个名字,过几个月再来找,可能什么都没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故事颇多,比如一位“死了三回的连长”。他牺牲后,士兵将其尸体从战场上抢回来,结果士兵及连长尸体中途被炮弹击中,再次捡拾后,装载死亡士兵的车辆又被敌机炮弹击中,这次击中的结果便是--什么、什么都没有了。

还有怯战者,厌战者。“一位姓车的连长,上级命令他带部队上上甘岭,按惯例他带着警卫员先去勘察地形,但看来看去,他觉得这是一场无法打赢的战役,他带上去的士兵可能会全部牺牲。”这位连长趁人不备,掏枪给自己的手上打了一枪,后来被医生查出是自伤。抗日战争时期,他曾带三个人从日军手里将被俘虏的团长抢了回来,他曾是团长的救命恩人。然而,团长最终不得不流着眼泪宣布将该连长枪毙,定性为厌战。

还有更为令人唏嘘的故事,一百二十四人的连队上上甘岭,二十四小时后只有八人走下山岗。唯一一个没有上去的炊事员,看见活着下来的战友格外亲切,忙不迭地去挑水准备给大家煮开

水喝,不料被炮弹击中,死在水源地旁,而那八个刚刚走下战场的士兵,一脸死亡笼罩的表情,麻木、沉默,仍在等待着战友一会儿烧开后会送来的水。

我还想让大家在脑海中复盘这样一个故事:两个身高不到一米七的中国士兵,押送六个美国俘虏去后方,其中有白人有黑人,走了两个小时后,美国士兵因疲惫而拒绝再走,其中一位中国士兵警告无果后,两枪击中其中两位俘虏胸口,另外四人连忙起身赶路。未开枪的那位中国士兵从那两位死亡的俘虏身上搜出两张照片,他看了看,那个全家福的合影,那个原本在遥远的美利坚土地上与自己一生都不可能产生交集的人,他注视了一会儿,扔下照片,起身赶路。照片落在那两具尸体旁。它们一起停留在了那里,没有结局。

这是战争所释放出的黑色迷雾。就像你面前那位老者,在长久的沉默后,嘴里嘟囔着几句重复的话:“不说了,不说了,都六十多年了,还说它干嘛。”

很少有人能面对那样的场景,并在经历了这所有一切后试图让他人感同身受。沉默,或许是与接下来的岁月和谐共处的唯一方式。当你目睹自己的哥哥在不到三十米的距离被敌人击中,却不能施以援手;当你在清晨的薄雾中看见换班的战友忽然投敌,你举起枪,是开还是不开?一个小时后,从对方的阵营中传来他的广播声“这里有罐头,有可乐,他们对我很好”时,你是何种

篇三:图片两组

图片两组

诗海拾贝

己亥岁

曹 松

②泽国江山入战图, 生民何计乐樵苏。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注】 ①唐僖宗广明元年。②打柴为“樵”,割草为“苏”。

【赏析】 前两句描绘了一片河山都已绘入战图,人民流离失所、挣扎于生死线上的战乱图景。樵苏生计本来艰辛,无乐可言。然而,流离失所、挣扎于生死线上的“生民”能平安打柴割草,也就快乐了。只可惜这种樵苏之乐,亦不可复得。用“乐”字反衬“生民”的不堪其苦,耐人寻味。“凭”字,意在“请”与“求”之间,语调比言“请”更软,意谓:行行好吧,可别提封侯的话啦。词苦声酸,全由此一字推敲得来。最后一句,用了强烈的对比手法,以“一”与“万”、“荣”(成)与“枯”的对照,突出枯骨的意象,揭示出一将封侯,万人丧生的现实本质,表达了作者感叹战争无情,并讽刺一些功成名就、黩武好战的将军。

【思考】 诗的最后一句“一将功成万骨枯”概括有力,字字千钧,令人感动,成为警世名句,请从表现手法上加以赏析。

【提示】 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

语林撷英

1.真相是最好的照片,最好的宣传。

(罗伯特·卡帕)

2.对于伟大的摄影作品,重要的是情深,而不是景深。(皮特·亚当斯)

3.相机是顺畅地邂逅那另一个现实的手段。(杰里·于尔斯曼)

4.相机是我的工具。透过它,我给周遭的事物一个理由。(安德烈·凯尔泰斯)

5.摄影是一个工具,用来处理大家都知道但视而不见的事物。我的照片是要表现你看不见的事物。(埃米特·戈温)

6.不是每个人都信任绘画,但是人们相信摄影。(安塞尔·亚当斯)

7.我深深知道照片中的人都是我的手足——即使它们反映的经常是另一种族受难的形象。

(史密斯)

8.新闻照片是不能组织的,摄影记者不能去干预事件,只能从中选择那些最能说明问题的镜头。

(加里宁)

1.字音辨识

(1)单音字

撤离(chè) 集中营(yínɡ) 侵略(lüè) ...

吸饱(bǎo) 瞬间(shùn) 悬赏(xuán) ...

(2)多音字

chè?撤?离

2.字形辨认 ??shè?慑?服?niè?蹑?足??niè?镊?子shè?摄?影 ??

清chè?澈? ?车zhé?辙???sā?撒?手

3.词语辨析

宁静·平静

都可以指(环境、心情)安静。

“宁静”侧重于安静,常形容环境,有时也形容心情。“平静”侧重于没有不安或动荡,常用来描写江河湖海的表面水波不兴或形容心情、表情、态势、时局等。

填一填:

本月早些时候,葡萄牙球星罗纳尔如愿捧得了金球奖,但直到现在他才能平静下来面对媒体敞开心扉:我的职业生涯正处在巅峰,但我已经遥想退役后的宁静生活。

4.词义辨误

(1)老战士说自己经历过敌人的包围扫荡,还有美式的72发排炮的轮番轰击,死里逃生....的他戏称自己是从尸体堆里爬出来的。

辨一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臭名昭著的索马里海盗、绰号“大嘴”的穆罕默德·阿布迪·哈桑,日前宣布金盆洗手,....

结束海盗生涯。

辨一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肯尼亚大学遇袭案后,政府宣布实行为期两周的宵禁,以防止袭击和犯罪活动。21岁的大学生伽马·穆罕默德对记者说,恐怖分子的行径震撼人心,近期实行这样的宵禁很....

有必要。

辨一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死里逃生:从极危险的绝境中逃生,而保全了生命。使用正确。(2)臭名昭著:坏名声人人都知道。使用正确。(3)震撼人心:指某件事对人内心震动很大。常用褒义。使用错误。应用“骇人听闻”。

[作者卡片]

[背景呈现]

本课两组图片展现的大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些真实的场面。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于

1939年,历时6

年之久,先后有61个国家、地区参战,波及20多亿人口。作战区域面积2 200万平方千米。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9 000余万人,直接战争费用13 520亿美元,财产损失高达4万亿美元。

[知识链接]

摄影散文:图片与散文的有机结合,更强调对图片的联想与想象,强调对图片的新的发现、新的理解、新的创造与生发。

1.对于本课所选的两组图片,你有何感想?

我的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略。

2.为什么第二组图一上人们的笑容是那么灿烂?

我的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图一记录的是中国重庆人民听到日本侵略者投降的消息后欢呼的场面,画面上的每个人,脸上带着由衷的笑容。要理解画面上普通老百姓兴奋的神态,就需要知道中国人民遭受的苦难,所以一旦和平来临,就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幸福和喜悦。这也反衬出战争的罪恶。这一图片表现了人类对和平的渴望。

1.标题“图片两组”下的一段文字有什么作用?

[名师指津] 注意抓住文字中的时间、地点、事件等信息进行概括。

[我的理解] ①从总体上介绍摄影作品的特点。②总括本文两组图片的内容,交代两组摄影作品的主题——战争与和平,同时引导读者对图片的思考。

2.在缺乏机械设备,只能依靠人力作业的情况下,20多万各族劳工紧张施工修建滇缅公路的场景我们联想到什么?

[名师指津] 注意结合图片中劳工靠人力挖掘山路的场面以及图片下的文字注释进行分析。

[我的理解] 能使人产生多方面的联想,如:①战事的紧急;②施工的艰难;③各族人民的抗战热情;④中华民族不屈的意志;⑤人类战胜一切邪恶势力的决心。(言之成理即可)

3.《图片两组》中,第一组图片的摄影者各不相同,但有三幅都拍到了儿童,这是为什

么?

[名师指津] 结合儿童的特点和战争对他们的迫害思考作答。

[我的理解] 孩子是人类的希望和未来,他们本应无忧无虑、健康快乐地成长,但残酷的战争剥夺了这一切。以他们为题材,更能控诉战争的残酷和罪恶。战争中儿童的悲惨遭遇更能激发人的同情心,更有感染力。

4.关注每幅图片中的细节,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解读作品的主旨,说说你在课文第一组图片中发现的细节。

[名师指津] 注意抓住图片中的人物外貌、动作和周围环境等细节进行分析。

[我的理解] (示例)图一,炸毁的火车站,废墟中儿童哭号的嘴巴。

图二,筑路者抡起简陋的镐头,开凿着坚硬的岩石。

图三,被俘“士兵”,稚气未脱的脸蛋,撑不起的宽大军服。

图四,路的一侧,横排的尸体;路上,小男孩,从容的步伐,平静的表情。

5.请为第一组图片中的每幅图片加一个小标题。注意标题要符合图片所表现的内涵,语言符合图片的风格,并说说这四幅图片所表现的主题。

[名师指津] 标题应以人物为主,主题要突出战争的罪恶。

[我的理解]

6.第二组图片中的“图二”“图三”的主题是什么?

[名师指津] 注意图片注释中1946年德国战俘回家及2009年5月9日欧洲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日的时间节点和两幅图片中的对象的特殊性。

[我的理解] 反法西斯战争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但是战争双方,每个卷入战争的国家和人民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林立的墓碑,被夷为平地的家园,这是战争留给人们的永不愈合的疮疤。正如弗朗索瓦·费奈隆所言:“所有的战争都是内战,因为所有的人类都是同胞。” 因此,以史为鉴,反对战争、维护和平才是我们真正应该走的道路。

7.“第二组”选取的德国总理勃兰特向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下跪道歉的照片有什么现实意义?

[名师指津] 结合德国对二战的认罪态度和当前日本的做法思考作答。

[我的理解] 德国总理勃兰特用“惊世一跪”向二战中无辜被纳粹党杀害的犹太人表示沉痛哀悼,并虔诚地替纳粹时代的德国认罪、赎罪。这表明了德国敢于直面历史,勇于承担历史罪责的态度。同时,德国利用一切机会向受害国人民认罪,并以实际行动清算过去,赢得了过去受害国政府和人民的谅解和信任。反观日本对战争责任的冥顽态度,德国的做法足以令他们汗颜。日本政府应该正视历史,向所有遭受过日本侵略的国家和人民赔罪,不要在军国主义道路上越滑越远,不要把战争再次强加在世界人民的头上。

图片是瞬间的永恒,图片把思想直接诉诸视觉,有文字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透过一

幅幅图片可以想象到发生在昨天的故事,听到人物的心灵之声,就第一组图片说说你所理解的画外音。

[名师指津] 注意结合图片的主要对象和图片的主题进行思考。

[我的理解] 图一,人们慌乱的脚步,此起彼伏的爆炸,流淌着的鲜血,惨不忍睹的尸体,如山坍塌的断壁残垣,受伤的小男孩孤独无助地发出撕心裂肺的哀号:“妈妈,你在哪里?”

图二,衣衫虽烂,工具虽简,可是为了尽早结束战争的苦难,瘦弱的人们要用血汗在绵延的群山中开劈出一条赢得和平的道路。

图三,窄小的双肩架不起肥大的军衣,稚嫩的脸庞却浮起稚气的笑容。战争啊,你恶魔

的双手变出了噩梦样的魔术。

图四,为什么他见到堆积的尸体而不惊恐?是他已经见得太多,还是已经麻木?集中营里的童年生活会给他的一生留下什么样的创伤?

哭号的儿童???镐头筑起的滇缅线 ???第一组?被俘的“士兵” ? 战争苦难???走过集中营的小男孩????胜利了??你在哪里?第二组??废墟家园 ? 渴望和平

????“惊世一跪”??

以小见大 见微知著

?写法指导

本文选入的图片多处运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如:士兵稚气的笑容、小男孩从容的步伐、人们脸上的微笑等细节揭露战争的罪恶及人民对和平的企盼。可以说摄影者都通过凝固的瞬间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渴望,对美好明天的向往。

要运用好“以小见大”的手法,就要从小处的细枝末节得到整个结构或大的道理。可以灵活运用“以小见情”“以小见德”“以小见理”等手法使文章主题变得更重大、更深刻。

?随堂练笔

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写一段表现亲情的文字。字数在300~400之间。

?范文示例

在交叉路口转弯的时候,我的脚踏车把一位陌生先生的右脚踝压伤了。本来我可以安全避闪的。当我看到那位先生一手牵着一个刚会走路模样的小男孩,一手牵着一个步履蹒跚的年老中风病患者时,我立刻紧急煞车把车头偏向一边,就在这时,他突然急速跨前一步,自己撞了上来。

篇四:高考诗歌鉴赏真题

诗歌鉴赏—2010模拟新题分类汇编

1、【2010?南开中学考前模拟】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6分)

岩居僧

赵师秀

开扉在石层,尽日少人登。

一鸟过寒木,数花摇翠藤。

茗煎冰下水,香炷佛前灯。

吾亦逃名者,何因似此僧?

(1)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岩居僧的形象。(3分)

(2)前人评价该诗“写飞鸟用一‘过’字,十分精练”,

谈谈你对诗中“过”字的理解。(3分)

【答案】(1)①远离俗世:开扉在石层:尽日少人登。②淡泊、平静:一鸟过寒木,数花摇翠藤。⑨品性高洁:茗煎冰下水,香炷佛前灯。(每点1分)(或:远离俗世,生活俭朴,心境淡泊,品性高洁。)

(2)“过”有“路过”“经过”之意:(1分)这里写出了“飞鸟”既不急于归巢,也不陶醉山林,只是经林间翩然飞过的自然状态,(1分)其无忧无虑、无欲无求的特点,衬托出“岩居僧”淡泊的心境。(1分)

【解析】(1)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人物形象要从他的兴趣、爱好(嗜好)的角度入手,一个人的居住环境、着装等也往往能透露其志趣。岩居僧生活在花草人鸟稀少的“石岩”,他用“冰下水”煮茗,用“佛前灯”燃香。可见这是一位淡泊、高洁而又远离尘俗的隐者。

(2)考查诗歌的语言。语言的赏析应包括四方面的内容:字面义+文中义,画面内容,表情达意的作用,表达技巧及其效果。

【诗歌鉴赏】这首诗的味道在开头结尾的“石层”和“此僧”的遥相呼应。这是作者的得意处。读不出,就不理解作者的苦心经营。石和此读音相似,層和僧字根相同,若此,石层和此僧便巧妙地形成呼应。正因为把门开在岩石上,导致苦行僧的孤傲或傲岸,这是很少有人来往的原因,因为没有几个人

一将功成万骨枯图片

能达到这种高度。

“一鸟过寒木”和“数花摇翠藤”表面看是没有什么联系的,但诗人的这种表现方法,使这两种事物仿佛有了一种关系。好像是因为“一鸟过寒木”的原因,导致“数花摇翠藤”的结果。由此益发证明:“开扉在石层”和“何因似此僧”之间确实存在一种联系。这正像我煎茶烧的却是冰下的水,而供佛的香居然烧着佛像前的灯,这一切都是自相矛盾的,就像岩居僧和逃名者的行为和目的的自相矛盾一样。

2、【2010?福建晋江四校联考】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己亥岁感事

唐?曹松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①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注释】①打柴为“樵”,割草为“苏”。

★(1)诗的开头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请简要赏析(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的最后一句“一将功成万骨枯”概括有力,字字千钧,令人感动,成为警世名句,

请从表现手法上加以赏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一片河山都已绘入战图,人民流离失所、挣扎于生死线上的战乱图景。(3分)

(2)最后一句,用了强烈的对比手法,以“一”与“万”,“成”(荣)与“枯”的对照,突出枯骨的意象,揭示出一将封侯,万人丧生的现实本质,表达了作者感叹战争无情,并讽刺一些功成名就,黩武好战的将军。(3分)

【解析】(1)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回答时包括三个方面:(1)是什么形象;(2)形象的具体特征是什么;(3)形象的意义是什么(作者情感)。图景就是画面的意境,要看画面选取了什么意象,意象的特点是什么,再结合作者、背景来回答。百姓为何乐不起来?因为家园移入“战图”。

(2)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诗句赏析包括:含义+画面,手法+表达效果。回答时要扣住诗歌的主旨。

【诗歌赏析】诗句不直说战乱殃及江汉流域(泽国),而只说这一片河山都已绘入战图,表达委婉曲折,让读者通过一幅“战图”,想象到兵荒马乱、铁和血的现实。前两句虽然笔调轻描淡写,字里行间却有斑斑血泪。这就自然逼出后两句沉痛的呼告,末句更是一篇之警策:“一将功成万骨枯”,运用了强烈对比手法:“一”与“万”、“荣”与“枯”的对照,令人触目惊心。“骨”字极形象骇目。它们从不同侧面揭示了封建社会历史的本质,具有很强的典型性。前三句只用意三分,词气委婉,而此句十分刻意,掷地有声,相形之下更觉字字千钧。

3、【2010?山西太原调研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虚堂

寇准

虚堂寂寂草虫鸣,欹枕难忘是旧情。

斜月半轩疏树影,夜深风露更凄清。

[注] 寇准(961—1023),北宋政治家、诗人。因刚直不阿,两次罢相。

(1)本诗前两句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做简要分析。(4分)

★(2)本诗后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答案】(1)首句用草虫鸣之动来反衬夜静,正因“寂寂”才能听见虫鸣;起笔的“虚”字语涉双关,一是空堂之分外空寂,一是诗人心灵的孤寂。(“以动衬静、“双关”或“寓情于景”各2分,共4分。大意正确即可。)

(2)月光斜照在半截窗户上,又把稀疏的树影投在堂屋的地上,夜半更深的风露渐浓,营造了一种凄清的意境。环境的凄清是作者心境凄然的折射,暮年迁谪,写出了诗人难忘旧情的凄楚之感。(景物描写2分,作者情感2分,共4分。大意正确即可。)

【解析】(1)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寂”与“鸣”相对,可见使用的是反衬(或对比),第二句寓情(“旧情”)于景。“虚堂”双关,既指堂空,也指诗人心空。

(2)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评价诗歌的情感。第一小问就是描绘画面,第二小问则结合前两句分析诗人的情感。再结合注释中关于作者两次罢相的经历不难理解作者的心情。

4、【2010?北京宣武区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问题。(7分)

好事近?渔父词

朱敦儒

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活计①绿蓑青笠,惯披霜冲雪。

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

[注]①活计:生计,谋生的手段。

★(1)这首词的上阕表现出一个怎样的渔父形象?结合作品简要分析。(3分)

★(2)结合作品简析下阕“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二句表现出的意境。(4分)

【答案】(1)“摇首出红尘”示其超脱;“醒醉更无时节”示其疏放;“惯披霜冲雪”示其勇毅:上阕表现出的是一个无拘无束、潇洒率性的渔父形象。

(2)这二句写夜色降临,微风不起,垂钓的丝线平静悠闲,天上和水中是同一钩新月(1分)。词人表面写“风定”与“丝闲”,内在里是写“心定”与“人闲”(1分)。词人写“新月”及水面的清明,意在表现人内心的清新与通透(1分)。这幅月下独钓图所呈现出来的闲适、安详的意境正是词人所追求的人生境界(1分)。这幅月下独的钓图所呈现出来的闲适、安详的意境正是词人所追求的人生境界(1分)。

【解析】(1)“渔父”在古诗文中是“隐者”、“超脱”、“率真”的象征。诗中的“渔父”生活上“无时节”,着“绿蓑青笠”去“披霜冲雪”、“出红尘”,可见其洒脱、疏放的性格。本题3分。结合作品简析2分(任选两处分析即可);结合1分。意思对即可。

(2)注意揣摩词人透过画面所揭示的志趣:“风定”、“丝闲”恰是词人“心定”、“心闲”的写照,新月的清新、通透正是词人内心的清新的体现。本题4分。句意;结合作品简析2分;结论1分。意思对即可。

【诗歌赏析】开头一句表明自己放弃官场生活的坚决。“摇首”二字很形象,既对“红尘”否定,又不置一辞,这是一种轻蔑不屑的态度。语言明快质朴,同时又极传情,一种超脱尘世的轻快感溢于言表。三、四句则进而写渔父生活,是词人恬淡自适的惯常生活状态的折射。下片进一步表现闲适生活的可爱。作者用洗炼的笔墨勾勒出一幅清雅的图画。“钓丝闲”、“新月”,写水静,空静,一切皆静的周围环境。一只缥缈的孤鸿,明灭于远空,那是静的背景上的一个动点,而它的动感不是来自位置的移动而是来自光线的变化。这首词上片以抒情起,下片以写景结,用简笔勾勒出词人闲适生活的一个断面。词中写实与象征手法结合,意境完整高远而又空灵。

5、【2010?安徽蚌埠三检】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8分)

从军行

李白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从军行

刘长卿

回看虏骑合,城下汉兵稀。

白刃两相向,黄云愁不飞。

手中无尺铁,徒欲突重围。

★(1)李诗的“独”字历来为人称道,说说这个字为什么用得好。(4分)

(2)两道诗所写的战争都是败仗,但主人公的精神状态并不相同,请结合两首诗的内容简要分析。(4分)

【答案】(1)“独”字,刻画出一位勇武过人,力挽狂澜的英雄,给人以顶天立地之感。(4分)

(2)李诗主人公出征的铁甲都已破碎不堪,陷入敌军重重包围,却并不丧气,而是显出豪

气豪情,杀开重围,绝处逢生。刘诗主人公也是处于敌军重重包围,外无援兵,内无力自守,陷于一种绝望的境地,情绪悲凉沉重。(4分)

【解析】(1)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答题思路包括: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考查评价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情感。考生可以先从时代背景入手:李白时代国力强盛,自信自豪是时代的强音;安史之乱使刘长卿时代国力衰微,悲叹伤怀是时代的折射。再结合诗歌意境不难判断。

【诗歌赏析】李诗:这首诗以短短四句,刻画了一位无比英勇的将军形象。诗所要表现的是一位勇武过人的英雄,而所写的战争从全局上看,是一场败仗。但虽败却并不令人丧气,而是败中见出了豪气。“独领残兵千骑归”,“独”字几乎有千斤之力,压倒了敌方的千军万马,给人以顶天立地之感。诗没有对这位将军进行肖像描写,但通过紧张的战斗场景,把英雄的精神与气概表现得异常鲜明而突出,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将这场惊心动魄的突围战和首句“百战沙场碎铁衣”相对照,让人想到这不过是他“百战沙场”中的一仗。这样,就把刚才这一场突围战,以及英雄的整个战斗历程,渲染得格外威武壮烈,完全传奇化了。诗让人不觉得出现在眼前的是一批残兵败将,而让人感到这些血泊中拚杀出来的英雄凛然可敬。象这样在一首小诗里敢于去写严酷的斗争,甚至敢于去写败仗,而又从败仗中显出豪气,给人以鼓舞,如果不具备象盛唐诗人那种精神气概是写不出的。

6、【2010?浙江温州二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2-23题。(6分)

千秋岁①

[宋] 秦观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会②,鹓鹭同飞盖③。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注】①绍圣元年(1094年),秦观因元祐党祸,贬杭州通判,又因御史刘拯论增损《神宗实录》,中途改贬监处州酒税,此词作于处州任上;②西池会:元祐七年三月上巳,诏赐馆阁花酒,游金明池,琼林苑,与僚友西池宴集赋诗唱和;③鹓鹭:指朝廷百官;飞盖:形容车辆之疾行。

★(1)“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一句中“乱”和“碎”,用词极为工致,“乱”写出了花的 ;“碎”写出了莺声的 。(2分)

(2)近人夏闰庵云:“此词以‘愁如海’一语生色,全体皆振,乃所谓警句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如海之愁”有哪些内涵?(4分)

【答案】(1)“乱”字写出花的纷繁、摇曳;“碎”字写出莺声的清脆、杂乱。(2分)(答对一处得1分,意思相近即可。)

(2)①“飘零疏酒盏”一句,他乡逢春,因景生情,亲友离别,产生飘零憔悴之愁;②“忆昔西池会”一句,抚今追昔,政治风云变幻,同僚好友多被贬谪,天各一方,有忆念故人之愁;③“日边清梦断”一句,青春年华消逝,政治理想破灭,有抱负难伸之愁;④“春去也”一句,暮春时节,落红无数,感叹岁月流逝,良时难再,有惜春伤己之愁。(4分)(联系诗句简要分析,答对1点得1分,答对2点得3分,答对3点得4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1)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花影乱”、“莺声碎”两句分别写花影和莺声。“乱”,散乱;“碎”,杂乱。

(2)考查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题干要求结合整个作品进行概括,因此要逐句逐句的结合起来归纳。

【诗歌赏析】上片前四句用“乱”和“碎”来形容花多,同时也传递出词人心绪的纷乱,荡然无绪。可谓以乐景写哀情,给人以凄迷的感受;后四句写他乡逢春,因景生情,引起词人飘零身世之感。现实的凄凉境遇,自然又勾起他对往日的回忆。下片“飘零疏酒盏”一句,他乡逢春,因景生情,亲友离别,产生飘零憔悴之愁;“忆昔西池会”一句,抚今追昔,政治风云变幻,同僚好友多被贬谪,天各一方,有忆念故人之愁;“日边清梦断”一句,青春年华消逝,政治理想破灭,有抱负难伸之愁;“春去也”一句,暮春时节,落红无数,感叹岁月流逝,良时难再,有惜春伤己之愁。此词以“春”贯穿全篇,“今春”和“昔春”,“盛春”到“暮春”,以时间的跨度,将不同的时空和昔盛今衰等感受,个人的命运融合为一,创造出完整的意境。

7、【2010?天津南开区一摸】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舟下建溪

宋?方惟深

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

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1)这首诗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3分)

答:

★(2)诗的末句“系舟犹有去年痕”中“犹有”一词能否换成“应有”?请简要说明原因。(3分)

答:

【答案】(1)客船、月色昏黄、“无灯”、荒野(小)店、半死枫树,这一切暗淡朦胧,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 引诗中词句、概括凄凉氛围、表达孤寂心绪各1分)。

(2)可以有三种答案(答出其一即为正确): ①“应有”更好。“应有”二字蕴含丰富,传达出了诗人在孤寂中力寻旧影时的复杂心情,其中既有希冀与自信,也有失意与怅惘,更有寻而未见的不甘心,可谓传神之笔;“犹有”二字则无此意趣。②“犹有”更好。“犹有”二字,自然道出,却出人意料,去年系舟的痕迹还保存到现在,说明在此停留的旅客不多,进一步传达出了诗人那种孤寂怅惘的心绪;而“应有”二字却不能道出此意。③二者各有其妙。(理由见上) “心情”只要答出其中一个方面即可,不要求全面。只答出哪一个更好而没有具体分析的,不给分。

【解析】(1)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答题步骤:诗人选取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氛围(意境),寄托了怎样的情愫。分析时一定要引用诗句,不可脱离文本空发议论。

(2) 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这种比较鉴赏题要结合诗句,能自圆其说就好。回答时应包括:该词语的字面义和诗句义,描绘的画面,表达的情感。要结合诗句比较其优劣。

【诗歌赏析】这是一首描写旅途夜泊的七言绝句。诗中选用最有特征的景物,写出荒村月夜泊舟的静谧境界。诗人通过精心选材,巧妙构思,虽是信笔直书,却使人感到如临其境。诗中开头的“客航收浦月黄昏”化用林逋《山园小梅》“暗香浮动月黄昏”诗句,“野店无灯欲闭门”则化用韦应物《滁州西涧》的名句“野渡无人舟自横”,皆不露痕迹,另出新意,隽永可爱。“月黄昏”三字为两诗营造氛围,表达心绪定下了基本色调。客船、“无灯”野(小)

篇五:古诗名句集锦

政治篇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三国 魏)曹操《蒿里行》

力览前贤国与家,成由节俭败由奢.(唐)李商隐《咏史》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唐)曹松《乙亥岁》 位卑未敢忘忧国.(宋)陆游《病起书怀》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明)于谦《入京》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清)龚自珍《乙亥杂诗》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唐)陈陶《陇西行》

气节篇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南北朝)鲍照《拟行路难》

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唐)李颀《送陈章甫》

壮志篇

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三国魏)曹植《赠白马王彪》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晋)陶渊明《读山海经其二》 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 陆龟蒙《别离》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唐)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经.(清)谭嗣同《绝命诗》

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宋)包拯《包拯集》

山僧不识英雄主,何必哓哓问姓名 (明)朱元璋《题寺壁诗》

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清)秋瑾《鹧鸪天》

人物篇

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汉)李延年《佳人歌》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唐)杜甫《蜀相》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唐)白居易《长恨歌》

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唐)张祜《集灵台》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宋)潘阆《酒泉子》 大将南征胆气豪,腰横秋水雁翎刀.(明)世宗皇帝《送毛伯温》

解名尽处是孙山,余人更在孙山外.(宋)孙山《合壁事类》

景物篇

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清)王士祯《题秋江独钓图》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宋)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水清石出鱼可数,林深无人鸟相呼.(宋)苏轼《腊日游孤山访勤惠恩二僧》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唐)岺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唐)贾岛《题李凝幽居》

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宋)陆游《剑门道中遇微雨》 红杏枝头春意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阑干.(宋)王安石《春夜》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唐)杜牧《江南春》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以胜烟柳满皇都.(唐)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其一)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唐)王维《观猎》

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唐)贾岛《忆江上吴处士》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唐)孟浩然《过故人庄》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宋)卢梅坡《雪梅》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唐)韦应物《滁州西涧》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宋)晏殊《寓意》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宋)赵师秀《约客》 唉乃一声山水绿.(唐)柳宗元《渔翁》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唐)王驾《雨晴》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唐)杜牧《赠别二首》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唐)王湾《次北固山下》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唐)王昌龄《从军行》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唐)张谓《早梅》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晋)陶渊明《移居》

读书之乐乐如何 绿满窗前草不除.(元)翁森《四时读书乐》

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唐)杜甫《题柏学士茅屋》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章.(元)元遗山《论诗》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写作篇

一诗千改始心安,头未梳成不许看.(清)袁枚《遣兴》

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唐)贾岛《题诗后》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唐)杜甫《偶题》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宋)陆游《文章》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 .(唐)卢廷让《若吟》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唐)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清)曹雪芹《题红楼梦》

惜时篇

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晋)陶渊明《杂诗》

世间何物催人老,半是鸡声半马蹄.(清)王九龄《题旅店》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须取少年时.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唐)无名氏《金缕衣》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宋)蒋捷《一剪梅》

公道世间唯白发,贵人头上不曾饶.(唐)杜牧《送隐者一绝》

哲理篇

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元)高明《琵琶记 蔡公逼试》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唐)贾岛《剑客》

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宋)唐庚《唐子西语录》

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唐)裴休《宛录》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唐)李白《把酒问月》 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唐)李白《江上吟》 古来才大难为用.(唐)杜甫《古柏行》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唐)杜甫《戏为六绝句》此时无声胜有声.(唐)白居易《琵琶行》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唐)刘希夷《代白头吟》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宋)苏麟《献范仲淹诗》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唐)秦韬玉《贫女》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唐)虞世南《蝉》

始知锁向金笑听,不及林间自在啼.(宋)欧阳修《画眉鸟》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唐)罗隐《蜂》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宋)王安石《题张司业诗》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唐)杜甫《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南北朝)王籍《入若耶溪在》

宁知霜雪后,独见松竹心.(南北朝)江淹《效古》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唐)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情.(唐)李商隐《晚晴》

片玉若磨唯转莹,莫辞云水入庐峰.李群玉《劝入庐山读书》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宋)王安石《孤桐》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宋)王安石《登飞来峰》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宋)曾公亮《宿甘露僧舍》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唐)刘禹锡《浪淘沙》

友如作画须求淡,山似论文不喜平.(清)翁照《与友人寻山》

风情篇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归.(汉)乐府民歌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唐)刘禹锡《竹枝词》

只因误识林和靖,惹得诗人说到今.(宋)王慕漪《梅》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宋)程颢《秋日偶成》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地心茫然.(宋)苏轼《寄吴德仁兼简季常》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唐)孟郊《登第》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宋)苏轼《春宵》 侯门一入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唐)崔郊《赠婢》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宋)岳飞《小重山》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翻手作去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唐)杜甫《贫交行》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证琵琶幽怨多.(唐)李颀《古从军行》

友爱篇

一曲离歌两行泪,不知何地再逢君 (唐)韦庄《江上别李秀才》

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宋)晏殊《木兰花》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宋)朱淑真《生查子》 万人丛中一握手,使我衣袖三年香.(清)龚自珍《投宋于庭》思悠悠,恨悠悠,恨到何时方始休.(唐)白居易《长相思》

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宋)张先《千秋岁》

十年别泪知多少,不道相逢泪更多.(明)徐熥《酒店逢李大》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唐)白居易《长恨歌》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唐)白居易《长恨歌》

1.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唐.杜甫《偶题》

2.一日不作诗,心源如废井——唐.贾岛《戏赠友人》

3.作诗火急追亡逋,情景一失后难摹——宋.苏轼《腊日游孤山访惠勒思二僧》

4.文章自得方为贵,衣钵相传岂是真——金.王若虚《论诗诗》

5.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清.黄遵宪《杂感》

6.纵横正有凌云笔,俯仰随人亦可怜——金.元好问《论诗三十首》

7.须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随人脚后行——宋.戴复古《论诗十绝》

8.天籁自鸣天趣足,好诗不过近人情——清.张问陶《论诗十二绝句》

9.春江秋月冬冰雪,不听陈言只听天——宋.杨万里《读张文潜诗》

10.莫将死句入诗中,此诀传来自放翁——清.袁枚《仿元遗山论诗》

11.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金.元好问《论诗三十首》

12.预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觉陈——清.赵翼《论诗五绝》

13.不求好句,只求好意——宋.欧阳修《吊僧诗》

14.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宋.陆游《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

15.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里——唐.刘禹锡《董氏武陵集记》

17.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唐.杜甫《戏为六绝句》

18.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唐.贾岛《题诗后》

19.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唐.卢延让《苦吟》

21.爱好由来落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清.袁枚《遣兴》

23.论文期摘瑕,求友惟攻阙——清.黎志远《汉阳舟次》

25.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谢空山丘——唐.李白《江上吟》

27.杜诗韩集愁来读,似倩麻姑痒处抓——唐.杜牧《读韩杜集》

28.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古诗名句分类二:事理哲理

2.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汉乐府民歌《君子行》

3.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汉乐府民歌《城中谣》

4.?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wo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我獍倭陡?化为绕指柔——晋.刘琨《重赠卢谌》

7.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唐.孟浩然《江上寄山阴崔少府国辅》

10.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唐.杜甫《前出塞九首》

11.物情无巨细,自适固其常——唐.杜甫《夏夜叹》

12.春花无数,毕竟何如秋实——宋.陈亮《三都乐》

13.功高成怨府,权盛是危机——宋.王迈《读渡江诸将传》

14.万物兴歇皆自然——唐.李白《日出行》

19.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唐.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21.寅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少年——唐.李白《上李邕》

22.假金方用真金镀,若是真金不镀金——唐.李绅《答章孝标》

24.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唐.刘禹锡《杨柳枝词》

25.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唐.刘禹锡《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

27.尔曹身为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唐.杜甫《戏为六绝句》

28.只看后浪催前浪,当悟新人胜旧人——宋.释文向《过苕溪》

33.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宋.苏麟《断句》

34.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宋.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

36.一湾死水全无浪,也有春风摆动时——元.戴善夫《陶学士醉写风光好杂剧》

37.从来好事天生俭,自古瓜儿苦后甜——元.白朴《阳春曲.题情》

38.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明.顾炎武《又酬傅处士次韵》

古诗名句分类三:友谊爱情

1.嘤嘤鸣矣,求其友声——《诗经.小雅.伐木》

3.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诗经.卫风.木瓜》

4.结交在相知,骨肉何必亲——汉乐府民歌《箜篌谣》

5.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三国.魏.曹植《赠白马王彪》

7.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唐.张九龄《送韦城李少府》

8.少年乐新知,衰暮思故友——唐.韩愈《除官赴阙至江州寄鄂岳李大夫》

9.以文常会友,唯德自成邻——唐.祖咏《清明宴司勋刘郎中别业》

11.人生结交在终结,莫为升沉中路分——唐.贺兰进明《行路难五首》

12.人生交契无老少,论交何必先同调——唐.杜甫《徒步归行》

13.友如作画须求淡,山似论文不喜平——清.翁照《与友人寻山》

15.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汉.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16.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

17.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唐.王维《相思》

19.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宋.欧阳修《生查子》

20.一日不思量,也攒眉千度——宋.柳永《昼夜乐》

22.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唐.崔护《题都城南庄》

26.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唐.白居易《长恨歌》

27.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唐.李益《写情》

古诗名句分类四:学问成才

2.学非探其花,要自拨其根——唐.杜牧《留诲曹师等诗》

3.十年磨一剑——唐.贾岛《剑客》

4.不是虚心岂得贤——宋.王安石《诸葛武侯》

5.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唐.杜荀鹤

6.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7.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宋.苏轼《送安惊落第诗》

10.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晋.傅玄《杂诗》

12.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唐.孟郊《劝学》

14.逢事独为贵,历代非无才——唐.陈子昂《郭槐》

15.黄金无足色,白璧有微瑕.求人不求备,妾原老君家——宋.戴复古《寄兴二首》

16.南山栋梁益稀少,爱材养育谁复议——唐.柳宗元《行路难》

17.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唐.白居易《放言》

18.世上岂无千里马,人中难得九方皋——宋.黄庭坚《过平舆怀李子先时在并州》

古诗名句分类五:乡思离情

2.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汉乐府民歌《悲歌》

3.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汉.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8.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宋.李清照《菩萨蛮》

10.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王建《十五日夜望月寄杜郎中》

11.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唐.司空图《漫书五首》

12.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唐.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15.悲莫悲兮生别离——战国.楚.屈原《九歌.少司命》

16.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汉《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17.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隋.薛道衡《人日思归》

18.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南唐.李煜《清平乐》

21.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唐.杜甫《赠卫八处士》

25.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唐.韦应物《寄李儋元锡》

27.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唐.杜牧《赠别》

28.门外若无南北路,人间应免别离愁——唐.杜牧《赠别》

29.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宋.黄庭坚《寄黄几复》

30.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唐.赵瑕《江楼感怀》 古诗名句分类六:愁恨悲欢

1.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诗经.小雅.小雯》

4.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唐.杜甫《梦李白》

9.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唐.秦韬玉《贫女》

11.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唐.白居易《长恨歌》

13.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宋.陆游《书愤》

19.人到愁来无处会,不关情处总伤心——宋.黄庭坚《和陈君仪读太真外传》

20.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清.黄仲则《癸已除夕偶成》

22.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唐.孟郊《登科后》

23.陶陶然乐在其中——唐.杨炯《登秘书省阁诗序》

24.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5.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唐.杜甫.同上

古诗名句分类七:爱国忧民

2. 寸寸山河寸寸金——清.黄遵宪《赠梁任父母同年》

4.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战国.楚.屈原《国殇》

7.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唐.戴叔伦《塞上曲二首》

10. 读书本意在元元——宋.陆游《读书》

11.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宋.陆游《示儿》

12.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宋.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13. 楚虽三户能抗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宋.陆游《金错刀行》

14. 胸中有誓深于海,肯使神州竟陆沉——宋.郑思肖《二砺 》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