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高中作文 > 教育资讯

《游子回家》教学课件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21:27:42 高中作文
《游子回家》教学课件高中作文

篇一:《游子回家》1

灵宝市实验小学活页教案

姓名 年级 五 学科 品 德 总课时 年 月 日

3.阅读教科书第81页的课文、第83页有关香港的资料和历史年表。

4.识图。中国政区图和教科书第82澳门特别行政区在全国的位置图。(1)知道香港特别行政区位于我国大陆最南端的珠江口东岸;

2)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范围包括香港岛、九龙和新界。

5.交流讨论。“香港是怎样从祖国分割出去的?”学生应该知道以下过程:禁烟运动一鸦片战争一《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一英国强租九龙、新界,香港从此从祖国分割出去。

6.播放歌曲《东方之珠》。

7.交流讨论。要点: (1)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国的强大终于迫使英国政府不得不把香港归还给中国。1997年7月1日起,我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2)播放录像或出示资料:中英两国举行的香港政权交接仪式。 (3)香港回归以后,成立香港特别行政区,归中央政府直接领导,在那里仍然实行资本主

义制度,这就是“一国两制”。

8.阅读教科书第84页乐乐的话,认识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和区徽的含义。

9.教师总结。

篇二:游子回家1

(本课获2009年天山区第七届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

说课、教案、反思、评课

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教材五年级上册

《游子回家》

<说课>

【教材分析】

"游子回家"是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们同有一个家"中第二个主题"炎黄子孙的心愿"的第一个主题活动。教材通过历史年表,让学生知道列强侵占我国领土的屈辱史和中国人民站起来,收回领土、行使主权的豪情。通过图片和文字,介绍了学生学习需要了解的香港回归重大历史事件,知道这是中华民族的盛事,也是世界和平与正义事业的胜利。1997年7月1日这一天,将作为值得人们永远纪念的日子载入史册。了解到"一国两制"的重要政策,不仅是解决历史遗留下来的香港问题的最佳方案,也是香港回归祖国后保持长期繁荣稳定最佳制度安排。使香港不仅继续保持原有的优势,而且从祖国内地获得了更强有力的支持,形成了与祖国内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充分展示了香港十年回归的风采。

【学情分析】

生活中,学生对此已经比较了解、熟悉。课前学生通过上网、去图书馆、观看电视、收听广播、调查访问、旅游参观等多种途径搜集资料,了解香港、回归等重大历史事件,知道"一国两制"的重要政策。初步了解香港的历史以及香港回归后的发展,让学生们理解香港回归是由于祖国的强大,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使学生为祖国的强大感到骄傲,培养他们从小树立发奋图强的责任感。

【设计思路】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指出品德与社会课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而此价值在于把陌生于人的外在世界转换成人的生活世界,建构起人与世界的活泼生动、富于意义的联系,与儿童本身的联系,才可能使课程变得对儿童有意义。因此,在本活动主题设计我以"探究---体验"为基点,采用了教材中的历史知识为"点"状呈现给学生,通过探究香港的历史和回归,点燃了学生体验的情感火花,使之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通过内化、感悟、生成爱国的道德情感品质。

<教案>

【活动目标】

1、增进爱国主义的情感、态度和民族自豪感。

2、理解"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从而增进对于祖国的责任感。 3、知道香港回归祖国的重大事件,知道"一国两制"的重要政策。

【重难点】 重难点是让学生理解到被割让和被占领是由于国家的落后与政府的腐败软弱,回归则是国家的发达与强盛。

课前活动:师生齐唱《大中国》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揭示主题

师:(出示中国地图)我们的大中国呀,好大的一个家。在这个大家庭里,有着不可分割的每

一寸土地,更有着割舍不断的血溶于水的赤子之情。大家还记得那永远值得纪念的日子

吗?1997年7月1日,这是一个让13亿炎黄子孙和海外游子为之振奋的日子。就在这一天,香港这个游子终于回家了,回到祖国的怀抱。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游子回家》。

【设计意图:利用课前播放的歌曲《大中国》资源,先让学生在听、看、想等多感观的刺激,感受祖国母亲大好河山的风光景色,然后教师用简明言语直接点题。】

二、交流资料 形成问题

1、了解香港的地理位置

2、香港是由哪些部分组成?

3、小结:香港虽然面积不大,但位置却很重要,不但是我国海上航路的重要港口,同时也是太平洋和印度洋航线上的重要港口,与世界各大洲之间的海运和航空运输都十分方便。

4、疏理归纳 形成探究

(师在学生提出的探究问题中,进行疏理归纳出--割让、回归、风采)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资料交流,了解到香港特殊的地理位置,知道香港区区域的范畴,使学生初步对香港有了大概的感知,此时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走进香港,让学生对香港充满探究的愿望,最后教师在学生想探究的问题中进行疏理归纳,形成探究(来自:www.sMHaiDa.com 海 达范文网:《游子回家》教学课件)本活动主题的三个问题。】

三、问题探究 明理激情

1、回顾历史

师:课前,同学们已经通过各种渠收集了许多有关香港历史的资料。下面,请拿出香港被割让的历史资料在小组内交流,并推荐一位代表准备汇报。

① 小组内资料交流

② 小组代表汇报

③ 阅读文本

师:书中是怎样描述的呢?

④ 观看历史,谈感受

师:看到这种场面,你有什么话想说?

⑤ 小结:

师:虽然历史已经过去,但警钟依然长鸣,作为中国人,让我们铭记这段屈辱的过去,记住"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

【设计意图:由于香港的历史时间跨度大,过程复杂,特别是要弄清香港是怎样从祖国分割出去的?对小学生来说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因此我把重点放在让他们理解到被割让和被占领是由于国家的落后与政府的腐败软弱造成。并且通过收集材料、交流材料,让学生获得初步感知,再精选香港被英军侵占的历史画面,引领孩子走近那似曾相识却又陌生的历史情境,还原历史故事中所蕴含的情感,并畅谈感受,从中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牢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起到共鸣的效果。】

2、重温回归

① 观看回归视频

② 畅谈感受

师:看到此情此景,你想说什么?

③ 一国两制

师:什么是一国两制?

④ 了解区旗和区徽

师:谁来说说香港的区旗和区徽的含义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重温香港回归的历史时刻,在一幅幅的画面中充分感受到祖国的繁荣昌盛,激发学生心中爱国之情的自豪感。进而让学生抒发自己内心的感受,并认识到香港的顺利回归是由于祖国的强大,是得益于"一国两制"的重要政策。】

3、展示风采

① 发展概况

师:同学们也许从电视上,网络上,书上…….多方面感受到香港回归后的发展。谁来举

个例子说一说?

② 香港之旅

【设计意图:通过了解香港回归后的发展,学生的心中油然而生想去香港游玩的欲望,教师在此创设 "香港之旅",再次感受到回归后的香港的繁荣兴旺,这是祖国强大的体现,激发学生爱国之情,渗透责任感意识,增强学生责任感。】

四、归纳总结 拓展延伸

师:这节课,同学们通过上网、去图书馆、观看电视、调查访问、旅游参观等多种途径搜集资料,对香港有了较深的认识,提出了很有价值的问题。希望同学们运用这节课所学的方法,继续探究澳门、台湾。

【设计意图:活动虽已结束,但是探究的脚步依然在延续,此环节为探究澳门、台湾埋下伏笔。】

【板书设计】

炎黄子孙的心愿

游子回家

香港区旗 割让 落后

区徽 回归 强大

风采 发展

<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不仅初步了解了香港被割让的历史及回归祖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而且知道了"一国两制"的重要政策。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在学生的知识结构得到逐步完善的同时,不但认识图形能力、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而且学生的情感体验融入于整个活动之中,回顾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找准前后单元的衔接点。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课程要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要贴近儿童生活,反映儿童需要。要让儿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本课程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就是儿童的社会生活。课程的内容紧紧围绕儿童由近及远的社会生活来组织,学习有关社会生活的常识,感受社会生活的美好,懂得社会生活的规范,掌握参与社会生活的知识和能力。

基于以上要求,我注重在教学中以儿童生活为基础,紧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挖掘课程资源。在教学本课时,我设计了这么一个问题:看到香港,你想说什么?这个环节贴近学生的生活,由于晋江市是侨乡,相当一部分学生的亲人就定居香港,甚至有的学生去过香港旅游,香港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因此,此话题可以说符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在课堂上学生畅所欲言,言语中充分流露出对香港的憧憬和祝福。为了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到香港,我引导学生复习第二单元中"认一认祖国政区"时,为本课教学找准了衔接点,使教学资源前后融会贯通,可谓是前者为后者做好了铺垫,后者为前者的延伸。进而我使用了多媒体课件,又使用了中国政区图,激发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充分地整合了教学资源为教学服务,有效地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

二、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体验,使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出发点不在于课程的严谨与教学的结构规范,而在于学生的可接受性,其目标与归宿自然是学生的生命需求。走向生命课堂,才能体现出人文的引领,才能体现出学生的生命体验。当我们以整体性的教学视角来关注人文性、个体性、交往性的时候,一个生活的场景自然展开,生活不能等同于教学,但是经典的生活就是教学的模型,就是生命课堂的结构支撑,学生的生命就能得到和谐的发展。我在整个活动中,充分考虑到教学的整体性,于是在课前安排了师生的活动--MTV《大中国》,让学生置身于充满欣欣向荣祖国的大好河山之中,领略祖国秀丽的山河,欣赏祖国的灿烂文化……充分感受到祖国母亲的繁荣

昌盛,此时那份浓浓的爱国之情已然在学生心中流淌着,涌动着。我话锋一转,直接点题,在这个大家庭里,有着不可分割的每一寸土地,更有着割舍不断的血溶于水的赤子之情。1997年7月1日,游离在外长达155年的香港这个游子终于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中,一切都是那样水到渠成,紧接着进一步引导学生疏理归纳,形成探究问题。在探究活动中,我采用了资料的交流、与文本的对话、观看历史等多种形式,形成一个多维学习体,使课堂活动沉浸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情景之中,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突破本课的重点同时也是本节的难点,香港被割让和被占领是由于国家的落后与政府的腐败软弱,我利用了多媒体课件播放了鸦片战争的历史视频,让学生直面历史,拉近了学生与历史的距离,让学生置身于历史的海洋之中,一时间,学生的激情、生命体验一再被唤起,道德情感与道德认识得到了双重建构。以此同时,课堂上学生的发言让我异常惊喜,"我非常愤怒,为什么清政府不组织军队进行反抗?""我非常痛恨清政府,为什么他们没有一个敢出来撕毁条约?""我觉得如果一个国家落后了,就会受到别人的欺负。"这一系列生成问题,在学生的脑海中涌现,在交流中生成,这就是生命力的课堂的涌动。在课接近尾声时,由于学生的兴趣点仍高涨未退,于是我又乘机创设"香港之旅"之情境,带领学生到香港玩一玩,学生在观看香港风景时,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不由自主地发出"哇!哇!哇!"的赞叹声延续。当学生发出的一声声啧啧的赞叹时,我想,学生已在多维活动中得体验,内化生成道德品质与道德情感,使课堂活动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与生机。

三、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探究是课堂教学的真谛,是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思维的源泉。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探究学习的载体。探究的过程是学生的兴趣与好奇支配之下的全身心投入的过程,所以学生能乐于接受,并能从中体验到学习的魅力与学习的精彩。在课前活动时,我以《大中国》MTV播放,引导学生充分感受祖国的壮丽山河和民族文化后,引出香港,指导学生在中国政区图上找到香港,当学生看到香港后,话匣子一下子开了,学生根据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和亲身的体验畅谈了香港在学生心中的印象以及心中的祝福。随之,我又抛出一个问题:对于香港,我们还想探究什么问题?此时学生探究的欲望被激活了,迫不及待地提出想要探究的问题:"我想了解香港回归后的发展。""我想了解香港被割让的历史。""我想了解香港是怎样回归的。""我想了解香港回归后的经济发展情况"……于是我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探究的时间与空间,随后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收集到的资料,并推荐代表在班上进行交流,而后引导学生阅读文本,观看历史视频,进行信息的互补,将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置身于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实现了学生对自身知识、技能、情感等方面内在的建构。

在教学中,我也深深地感悟到:品德与社会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想要对学生进行深入浅出的科学、道德、生活教育,教师本身应该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素养,才能够厚积薄发,在课堂交流中正确无误地教学。在这个方面我还需要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这样才能避免上课时遇到"心中无底,不敢开口"的尴尬。 <评课>

为了避免学生被动式接受香港历史事件,在预设中,让学生通过上网、去图书馆、观看电视、调查访问、旅游参观等多种途径搜集资料,多方位让学生了解香港从被割让、被占领回归的历史,初步了解香港、回归等重大历史事件,知道"一国两制"的重要政策,理解"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从而增强对于祖国的责任感,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增进民族自豪感,树立做了不起的中国人的志向。本教学活动设计具有三大特色:

一、紧扣主题,挖掘资源。品德与社会课程承担着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任务,课程资源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要使学生广泛地接触和了解生活、了解社会,就必须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以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在具体教学中,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教学内容可以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包括社会生活中对儿童发展有意义的题材,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联系起

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及时丰富、充实课程内容,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以满足学生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与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因此,课前播放的歌曲《大中国》资源利用,让学生沉浸在听、看、想等多感观的刺激,感受祖国母亲大好河山的风光景色,老师直接点题明了,学生的学习兴奋点也被激发出来。利用中国地图与香港特别行政区区图,让学生直接感观到的是香港是由哪几部分组成和它重要的地理位置,为探究香港被割让、被侵占的过程做到有利的铺垫。利用学生课前收集到的香港被割让的历史资料在小组、全班交流,一是达到共享资源,二是在师生、生生在交流互动中,学生资料的处理与筛选能力得到培养;文本的历史年表让学生一目了然,影片的观看深化了学生认知感受、内化与生成。整个预设流程,可以说是紧紧围绕主题,让多种资源得到了有机融合,三维目标达成预设与生成和谐统一。

二、生成问题,亲历探究。探究性学习是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立足于探究、解决学生关注的一些社会问题。因此,它具有教学内容、教学空间、学习方法、思维方式、收集信息的渠道及师生关系等方面的开放性。对于教学重点与难点是这样处理的,在学生对香港特殊的地理位置及香港区域的范畴都有一定的了解,及时抛出一个问题:对于香港,你们还想探究什么问题?在学生提出的问题中,进行疏理归纳、生成探究的问题:割让、回归、风采。让学生在充分的探究时间与空间中去发现、去思考、去感悟、去生成……

并在互动交流、文本阅读、观看视频进行信息的互补,(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在理解香港从被割让、被占领回归的历史这部分内容时,原来只能听学生的资料交流与资料文字的介绍了解到,还无法做到一目了然的效果。因此,在香港行政区区图中,拟出三条线索:①1842年被迫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正式割让了香港岛。②1860年,英国双迫使清政府签订了《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的中国领土。③1989年,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租期"99年。再加上文本中的历史年表,学生在历史演变的长河中,知道了香港被英国侵占的过程,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重点与难点。)将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学生对自身知识、技能、情感等方面内在的建构,使学生在置身于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科学的价值观以及积极的学习品质、学习态度等,可以实现学生的综合发展。

三、关注体验,把握生成。教学要关注体验,不但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而且还要关注学生亲历亲为。由于体验常常是从对事物的直接感受开始形成的,因此,亲身经历和直接经验对于体验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活动中,创设多维角度,让学生在亲历回顾了历史→重温回归→展示风采三个环节中,让学生从视觉的感知、歌曲的欣赏、银屏的回放、图片的展示……多重感观的刺激,课堂中时时都会奔发出让我们意想不到的问题与充满灵动的思考,不但让学生再次亲历了香港的历史,同样我们老师也置身于其中,这就是生成。活动的预设在完美,但是课堂活动是变化的,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只有把握好生活资源与预设文本有机结合,这才是真正课堂活动。

篇三:游子回家2

灵宝市实验小学活页教案

姓名 年级 五 学科 品 德 总课时 年 月 日

篇四:不跟陌生人回家 说课稿

安全说课稿《不跟陌生人回家》

一、说教材

前不久,在我所在小区里,又发生了一起小孩被拐的事例。这给家庭带来了很大的痛苦,所以孩子的人身安全问题再次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我们作为教师,一定要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培养孩子的警惕性,引导孩子多了解一些自我保护的常识,与其他各个方面共同努力,确保小孩安全健康的成长。本节内容选自《我的安全我知道》(1-3年级)第一单元第6课。这是一节具有非常重要现实意义的课。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不能轻信陌生人的话,不跟陌生人回家。

能力目标:学会用合法的手段机智灵活的处理问题,避免自己身陷险地。

情感目标:通过引导教学法和情景教学法,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懂得不能轻信陌生人的话,不跟陌生人回家。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孩子比较单纯,接触的人和事不是很多,经不起诱惑很容易上当受骗,所以本课的重点在于告诉他们不要轻信陌生人、不跟陌生人回家。难点在于面对危险如何自救。

四、说教学方法

根据孩子的认知水平、实际情况和教材自身的特点,我采用了讨论法、引导教学法和情景教学法。

五、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必须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可见兴趣就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力量源泉。为此,课一开始,我设计了这样的情境导入:“孩子们,放学的歌声响起来了,又到了我们的放学时间了,我们今天跟一位新朋友东东一起排队回家吧!”在孩子们欢呼雀跃之时,我紧接着问:“我们回家都有谁来接呢?”根据孩子们各种各样的回答,我顺势揭示出今天的课题:不跟陌生人。低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喜欢动态发展的课堂。我采用的这种情境导入法,既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把他们带入生活情境,又为后面的学习作好铺垫。

第二个环节:自主探索,深化认知。

在这一环节,我以媒体课件为载体,运用多媒体教学法,通过让孩子们说一说、辨一辨、学一学、谈一谈四个步骤,步步深入地引导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放学氛围”中了解这课的安全常识。 第一步:途中遇阻想计策。

当孩子们高高兴兴地沉浸在我创设的“和东东一起放学”的情景时,而“东东的爸妈没有来接他”这一问题的出现,让孩子们高兴的气氛戛然而止。此时,让孩子们说说:我们该怎么帮助东东呢?我们能给东东想想办法吗?我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自主获得,并让他们说一说:你帮东东想了什么好办法?你觉得东东该怎么做呢?学生通过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对“放学时,爸妈没有准时

来接”该如何应对的问题也有了初步认识。

第二步:途中见闻识危险。

在孩子们初步感知“放学时,爸妈没有准时来接应对办法”的基础上,我会在让孩子们观察“东东在等爸妈来接”地途中出现的一个问题,(播放课件:动画)利用观察法让学生仔细看一看。看的过程中辨一辨:东东该不该跟这位不认识的阿姨回家呢?接着让孩子们来说一说:如果东东跟这位阿姨回家了又会发生什么事呢?在这一过程中,我一直以一个引导者的身份出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用眼睛去看,用脑子去想,用语言去表达。孩子们牢记我们不能轻易地相信陌生人的话!我们更不能跟陌生人回家!

第三步:途逢警察学知识。

在孩子们了解东东不该跟陌生阿姨回家后,我运用多媒体继续播放动画,让孩子们仔细观察,假设你是救了东东的警察,你会告诉东东哪些自救知识呢?又是一个观看动画的教学环节,孩子们的兴致再一次得到点燃,在兴趣盎然中,孩子们一个个认真观察。通过当警察的亲身体验中,他们从警察身上学会了自救常识,

第四步:到达目的谈收获。

当课堂的情境引领孩子们平安到达目的地—东东家时,我引导孩子们谈谈自己陪东东放学回家这一路的收获,在孩子们的畅所欲言中,“不跟陌生人回家”“遇见陌生人时自救方法”,这些知识已经牢记孩子们心间。

第三个环节:回归生活、升华情感

新课标指出:教育要回归生活,促进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在东东得救后,为了让他们进一步懂得“不能跟陌生人回家”的重要意义,我联系生活创设了如下情境:

1、在家门口玩,有陌生人要带你玩或去买好东西吃,你怎么办?

2、在商场,你和爸妈走失了,有陌生人要带你找爸妈,你怎么办?

3、你一个人在家,有人敲门怎么办?

组织孩子讨论,教师深入其中直接指导,这样安排可以给予孩子更多思考、与同伴交流的时间,在孩子们的情感得到升华,进一步懂得不能跟陌生人走的重要性。这样孩子们也就能真正明白:只有安全记心间,才能快乐生活每一天。

篇五: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贯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的思想及具体目标,全面完整地体现《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要求,贯彻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课程目标,有机融合各相关学科领域的内容,积极探索综合课教材编写的体系、途径和方法。教材内容的选材和呈现方式有助于启发教师的思维,引导教师学会利用和开发地方教育资源,进而帮助教师创造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正处于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求知欲强,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参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但他们缺少社会经历。五年级的学生对待事情有着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具有判断是非的能力,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但做事又有片面性,还需教师指导。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育内容由三个单元构成。单元主题下设课文主题,每个课文题均来一个引导学生学习、研讨的话题,下面又生成多个小话题。本册教材内容主要包括:

1、了解一些中华民族古老的历史和传说,知道四大发明的内容,知道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和文化在世界的领先位置以及它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促进作用。知道孔子、孙武、郭守敬、李时珍等文化伟人的主要成就及对世界文明的影响。萌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

心。

2、知道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了解我国的地理位置、领土面积、地域范围、国土疆域、行政区划、首都、人口、资源、地势、地形,概括地知道我们的祖国;知道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国的领土神圣不可侵犯;概括了解我国的自然概况;知道黄河、长江是养育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华夏文明的摇篮。通过学习和探究,体验并感悟我们祖国的广阔疆域和壮丽河山,由衷地产生爱国的情感,对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感到骄傲,产生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培养国家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

3、知道我国拥有56个民族,知道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重大历史事件,知道“一国两制”的重要政策。知道台湾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国领土神圣不可侵犯。了解华人、华侨遍布世界各地,以中国人勤劳、刻苦的美德创建并开拓着事业,为所在国家的建设

和发展做出贡献。他们有着割舍不断的中国情结,并把中华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同时也为祖国的发展不断地做出贡献。初步理解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与文化传统都有自己形成的原因,懂得文化多样性的积极意义,以及各个民族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贡献,进一步提高识图能力、收集资料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1、 能够进行简单的调查、探究活动,学习收集资料,不断提高地图学习的能力,发展空间思维能力,在讨论中能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不断提高表达能力。

2、乐于了解和欣赏不同民族的文化历史,形成各民族间相互了解、相互尊重、团结友爱的情感和态度,深化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3、初步学会阅读简单的史料,初步具有对所掌握的史料进行简单的探究、概括和归纳的能力,初步学会评价历史人物。

五、教学措施:

小学思想品德课是一门教育性、情感性很强的课程,“激情、明理、导行”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三要素,而激情则是重要因素。因此,思想品德课更要摒弃空洞说教,注重情感教学,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参与教学的各个环节,在愉悦的情绪状态中学习、掌握、深化道德认识,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

1、以趣激情,导入新课。依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善于发现和利用教材中能激发学生情感的因素,力求把课导得巧妙、新颖、有趣,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使学生的学习情绪不断高涨。以趣激情的导课方法多种多样、因文而异、因人而异。

2、渲染课堂气氛,产生情感共鸣。小学生善于直观体验,侧重形象思维、易受感动。我要力求将课文中的道德知识点与学生情感上的激发点结合起来,利用现代媒体手段,把静态的文字、抽象的术语、干巴的数字变成形象生动的语言或画面。让学生在具体认知中受到感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激起敬慕道德榜样行为的情感。

3、精心设计问题,增强心理体验。要让学生理解课文、明白道理,很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根据教材的重难点,精心设计一些富于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并借助假设联想、想象对比、角色互换、心理移位等心理体验,把学文与明理,知识上的接受与情感上的认同有机结合起来。

4、情理交融,辨析导行。学生要将学文明理中形成的道德认知化为具体实践中的道德行为,“辨析导行”十分重要。要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教材重难点,有的放矢地设计一些富有思考性、启发性、导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辨析正误,从中提高道德判断能力。

良好的思想品德体现于具体的道德实践,思想品德课还必须安排一定时间供学生实践,在导行训练和实践中,让学生不仅巩固道德认知,培养道德行为和能力,而且萌生崇高的道德情感。我要热情鼓励、积极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让学生产生成功的欢乐情感体验,从而顺利地实现课堂教学的目标。

六、课时安排

一 寻根问祖:

1、文明的曙光

(3)与历史为伴 1课时

2、伟大的发明

(1)传递文明的纸 1

(2)“文明之母”------印刷术

(3) 沟通全世界的指南针 1

(4)火药加快了人类前进的脚步

3、杰出的智者

(1)思想家孔子 1

(2)伟大的军事家孙武 1

(3)探寻古代科学家的足迹 1

(4)学习写家史 1

二 、可爱的祖国:

1、我们生息的国土

(1)俯瞰祖国大地 1

(2)绕着边境走一圈 1

(3)认一认祖国政区 1

(4)首都北京 1

(5)三级阶梯上的国土 1

(6)多与少的问题 1

二、可爱的祖国:

2、沿着江河走下来

(1)黄河东流去 2

(2)长江的诉说 1

三 、我们同有一个家:

1、走进民族大家庭 1

(1)一起采集民族之花 1

(2)民族一家亲 1

(3)打开天山脚下的民族之花 1

2.炎黄子孙的心愿

(1)游子回家 1

(2)宝岛孩子的心愿 1

课时 课时 课时 课时 课时 课时 课时 课时 课时 课时 课时 课时 课时 课时 课时 课时 课时 课时 课时 课时 课时 课时 1 1

高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