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书声琅琅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5 08:50:45 作文素材
书声琅琅作文作文素材

篇一:书声琅琅,议论纷纷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2B-0073-01

何谓本色?《现代汉语词典》对“本色”的解释为:“本来的面貌,原有的性质或品质。”笔者认为,回归本色的语文,要以读为本,要以生为本,要凸显情味,要删繁就简,返璞归真,真正体现出“书声琅琅,议论纷纷”的课堂氛围,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本色。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主要从下面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以读为本,让课堂书声琅琅

朗读是学习语文的有效方法之一,自古以来人们就把“书声琅琅”作为有效课堂的主要标志。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由此可见,只有以读为本,把朗读贯穿于语文课堂,让学生在读中充分感知、品味,获得知识,明辨是非,才能使语文教学变得简约,回归语文本色。

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第十一册《草原》一课时,在学习第一自然段时,我坚持“以读为本”的教学原则,以加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首先我让学生听配音朗诵,在优美动听音乐的感染下一下子把学生带到了风光无限美好的大草原,在这种教学情境下,学生的读书兴趣被激发,我让学生自由读,边读边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充分体现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教学古训,然后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让学生进行评价,再练读,在反复朗读中,学生读出了感情,品出了意境,感悟到了作者笔下草原的美。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采取不同的朗读方式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让学生有目的地读,有选择地读,多种形式地读,达到以读促学、以读代讲的目的,课堂教学书声琅琅,更具活力,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本色。

二、以生为本,让课堂议论纷纷

语文新课标(2011版)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文本、学生和教科书编者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师生之间心灵的交流、思维的碰撞过程,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搭建一个学习与交流的平台,使学生在议论纷纷的课堂氛围里不仅对课文内容有深刻认识,而且使学生的质疑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学贵有疑。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首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其次,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鼓励小组合作探究,进而获取知识,充分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最后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根据学生讨论问题的情况,及时进行点拨,引导,确保语文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第十二册《孔子游春》一课时,我是这样处理的,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说说自己有什么疑问,有学生就提出了孔子对学生说水的道理那段话不是很明白。有学生说:“为什么说泗水河畔的春意更浓了,这句话还有其他意思吗?”在学生提出质疑以后,我没有就学生的疑问直接进行回答,而是把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小组内就自己的疑问进行交流探讨,然后在小组充分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汇报,全班共同学习交流看法,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中,学生的学习形式更灵活,对问题的看法更独到,真正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教学效果更好。

在语文教学中,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结合教材内容特点让学生说一说,议一议,课堂既简约,又避免了课件华而不实,学生在这样的课堂里可以真正有所得,有所获,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本色。

三、凸显情味,让课堂情意浓浓

情感是人类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体验,文章不是无情物,每篇课文都蕴含着作者深深的情感,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从“情”字入手,紧扣学生心弦,可以架起生本有效沟通交流的平台,从而使学生在“披文入情”的过程中,让语文课堂显得情意浓浓,彰显语文本色。

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第十册《二泉映月》一课时,采取了抓住文中重点词句体会文章情

感的教学方法,为了使学生深切体会到阿炳的苦难生活,以及他创作《二泉映月》的艰难历程,我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感受最深刻的句子仔细品读,然后说说自己从这些句子中读出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在教师充分放手的前提下,学生纷纷打开课本,深入文本进行阅读,在交流汇报时,有学生说从“阿炳双目失明,靠卖艺为生”感受到他的生活十分艰难,很苦。这时我又抓住“卖艺为生”这个词语大做文章,让学生想象,冬天大雪纷飞,寒风刺骨;夏季骄阳似火,烈日炎炎;以及生病时,下雨时,双目失明的阿炳走上街头卖艺的情境,在这种教学情境下,学生的情感被激发,与作者的心情、与阿炳的心情紧密相连,同呼吸,共命运,语文课堂充满了情味,学生对主人公命运的体验更加深刻。

在语文教学中,紧扣教材文本,教师如果能够为学生创设出适合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基调,将会极大地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细胞,从而增强情感体验,自觉地融入到教师精心营造的课堂氛围中去。

综上所述,书声琅琅,议论纷纷,情意浓浓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彼此之间是交互作用,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使语文教学回归本色,必须合理运用这几个教学环节,使它们真正为语文课堂教学服务。

篇二:书声琅琅 琴韵悠悠

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古典诗词教学表现出较强的功利性。在许多学生看来,诗歌的内涵高不可攀,如冰川雪峰一般难以亲近;在许多中学语文教师看来,诵读诗词是在浪费时间,不如做几道题来得实在。于是,我们的语文课堂再也难以看到那摇头晃脑的身影,难以听到那琅琅的读书声,取而代之的是茫茫的题海和刷刷的做题声。“三味书屋”中寿镜吾先生那如痴如醉的读书神情――“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恐怕也成为遥远的回忆。

语文老师,作为诗词阅读的引领者,如果能跳出单纯的技术层面指导,借助某些方式,既做相荡之水,又做相击之石,点燃学生学习诗词的热情,唤醒学生内心的情绪积淀,引导学生将泉水倾听成琴声,将枯树抚摸成硕果,和学生一起感受诗词的意蕴和韵味,领略诗词无可比拟的魅力,相信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自己都是一件幸福的事。但如何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对诗词的鉴赏兴趣和能力”的要求呢?

听完刘占泉老师的《语文教学论》中吟诵小专题,笔者与老师心有戚戚焉。

一、吟咏诵读,把握辞气

宋词以其典雅的语言,悠远的意境、丰富的内容和深沉的情感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颗宝石,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风神,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加强诵读涵咏,在诵读涵咏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学习宋词首先得吟咏诵读。引导学生通过有声的朗读,借助音节的抑扬顿挫感获作者沉淀在词中的辞气。通过对文章辞气的诵读演吟,激起与作者类似的情感反应,进而顺势进入作者的心灵世界,真切地感受作者丰富的情感。吟咏诵读的方式有很多,笔者认为最主要的有以下三种:

(一)教师范读

正所谓“言传身教”,想让学生诵读,教师自己首先就得做好示范。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可以让学生视其人,闻其声,悟其情,更加直接的体会宋词的内容和感情。

特级教师于漪在《往事依依》中回忆她中学时代的国文老师时写道:“国文教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诵。记得一次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不用说,这首词我至今还能背得滚瓜烂熟。我就是从那时开始爱读辛弃疾词的。”

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一辈子的,教师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朗读是点燃学生朗读的火焰,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歌声。但是,值得强调的是,教师范读应注意时机,不可一上课就上来范读。正如孔子所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当学生有了自己的朗读品味,想读而读不好的时候,教师再予以示范,给予启发,这样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又可避免让学生陷入先入为主的感情套路化模式化之中,防止抹杀学生对文本的个体体验和品味,有利于学生个性化朗读能力的培养。

如在教学《声声慢》时,我先请学生尝试用自己的声音表现自己的解读。结果发现大部分学生的朗诵虽很认真,但都有些“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意味,学生对这种婉约的小情小调,自己也不太满意。于是,我来范读,“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由浅入深、字字哽咽,我朗诵着,设身处地地进入了李清照心灵的深处,感受她那痛彻心扉的迷惘与凄凉,倾尽生命的寻寻觅觅,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再传递给学生,我看到学生的表情随着我表情的变化而变化,眸子里闪烁着泪光,这种感情传染了整间教室,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看到我的范读后,学生们更是劲头十足,朗读得更加专注,更加动情了。

(二)学生诵读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在教师的范读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反复地诵读,整体感知诗词,品

味诗词的意境才是最终的目的。实践表明,以朗读带解析,往往比教师单纯的分析讲解效果更优越。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除传统的齐读、单人朗读、比赛读等形式外,还可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朗读形式。

比如,我把《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声声慢》这两首风格迥异的词放到一起,请一男生读《念奴娇?赤壁怀古》,一女生读《声声慢》,一阴一阳,一柔一刚,一婉约一豪放,两人的诵读句句交错,让听者在对比中感到李清照的凄迷和无奈,感受苏轼的豪放和旷达。无形中也让其他学生听众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什么是婉约和豪放,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同时,由于每一首宋词的文词有限,为了使感情能进一步淋漓尽致地抒发,还可在词前或词中插入串词,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词和解读文本,增强朗读的效果。

(三)“裸读”与理解相结合

要想准确、富有情感地通过有声语言再现诗词,必须建立在对作品的充分理解基础上。但我反对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分析讲解、知识传授以及标答式的分析结论上。真正的好词,都有一份委婉曲折、含蓄蕴藉之美。我希望学生从“裸读”开始,以文字为凭依,吟咏、聆听宋词那每一个汉字组成的参差错落、音韵和谐之美,用真情去解读,用智慧去品味,用生命去体验,亦是真色。

二、配乐吟唱,相互裨益

宋词是“奏着音乐的哲学”,是兼具文学性和音乐性富有音乐美的文学样式。每一首词都有一个词牌,都可以和乐而唱,音乐可以强化宋词的感情,丰富宋词的表现力,提升宋词的感染力。

比如,在吟咏《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器乐班同学现场用龚一和罗守诚合作的琴箫合奏《赤壁怀古》为朗诵的同学配乐。曲调典雅细腻,愁而无伤,中国的古典音乐和宋词完美结合,学生的朗诵在空灵淡远的琴音和温柔敦厚的箫声的衬托下,时而高亢,时而苍凉,透过感官直达心底,在心灵深处回旋、激荡。

声乐班同学激情演唱了音乐理论家青主依据原词谱曲的《大江东去》。歌曲旷达雄迈、悲凉苍劲,一下子就抓住了所有的听众。我们似乎和词人一起站在江边一至高点上,看长江东去,叹人生沉浮。作曲班同学更是结合自身专业特长,为词作谱曲,用音乐对文学作品进行再创造。

三、深度揣摩,引发争鸣

古人说“诗无定解”,好诗没有终结的诠释。不同的人读同一首诗,或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不同心境对诗的鉴赏都会有所差异,读诗的乐趣也在于此。所以在教学中,我非常尊重学生对诗词的个性化解读。

比如在诵读《念奴娇?赤壁怀古》最后两句“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时同学们进行了探索与争鸣。有些同学声调低沉,透出消沉、感伤,而另一些同学截然相反,他们语调高昂,洒脱而达观。他们各执己见,互不相让。

对于这两种处理方式,我没有急于给出答案,而是引导学生回顾了苏轼之前的作品《江城子?密州出猎》和《定风波》。介绍了林语堂《苏东坡传》和余秋雨《苏东坡突围》中对苏轼的评价后告诉学生,老师更倾向后一种看法,因为它在困境中更能带给自己精神的力量。

四、尝试仿写,提高能力

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书简》中说:“我国有句老话:‘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来也会吟。’过去我国学习诗文的人大半都从精选精度的一些模范作品入手,用的是‘集中全力打歼灭战’的办法,把数量不多的好诗文熟读成诵,反复吟咏,仔细揣摩,不但要懂透每字每句的确切意义,还要推敲出全篇的气势脉络和声音节奏,使它沉浸到自己的心胸和筋肉里,等到自己动笔行文时,于无意间支配着自己的思路和气势。”

在引领学生对宋词反复诵读和吟唱之后,我鼓励学生尝试仿写,哪怕只是“涂鸦”。

高中生正处在花样年华、诗意萌发的阶段,我们的语文课堂也应书声琅琅,琴韵悠悠。鼓励学生在“题海”的缝隙,朗诵些诗词,吟唱些诗词,写点诗词吧!这与大纲中提出的“培养和提高学生对诗词的鉴赏兴趣和能力”的要求并不相悖,相反激发学生的诗情,欣赏他们的诗意,相信无论过去多少年,他们都会感念语文所带来的诗意生活。

篇三:书声琅琅

没有去过长城,但能感触于那一种雄伟;没有去过大海,却能体验那一种汹涌。阅读,是一种奇妙的旅行,能让你感受到别样的风景。 若是阳春三月,风和日丽,也不赖,一本《柳河东诗集》马上把你带到了那个“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的京城圣地。看着“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条,”的风情万种,看着“万紫千红总是 春”的繁华似锦,心已醉了。难道不够美吗?

你也许会说,这些的确美,但难道就只有这些风花雪月春华秋实 吗?怎么会?

读书之乐不止在于人生中美丽的风光,更在于人间悲喜剧。

一丝寂寞,一丝惆怅,虽没那种秉烛而读的情趣,然而 于静夜之 中,万物寂寥之时,慢慢翻开那一部《红楼梦》,感叹那“乃艳同悲,千红一哭”的故事。怎么能不感动,不 怅然有所失?不知不觉中,生命早已溶化得无影无踪,只剩下淡淡的空气。 初一十六班 孟颜玲 尔后,再来一本名古垂今的《三国演义》,浮现 在眼前的, 便是另一番景象。狼烟四起,群雄并立。关云长杯酒之间斩了华雄;曹孟德举手之间灭了袁绍;周公瑾谈 笑之间樯橹 灰飞烟灭;诸葛亮悲愤而成《出师表》……这一幕一幕的群臣相斗诸侯相争的表演,让人心弦紧绷。 生命一下子和那个动荡的年代融合了。

著有“山东第一”的鲁迅,尖锐的笔尖,每 发出 震耳欲聋的响声。每每读到中国近代那段屈辱的历史时,我只能大呼两个人的名字,一个是鲁迅, 另一个还是鲁迅。

有人曾说:你不能增加生命的长度, 但你可以改变生命的宽度,你不能改变生命的宽度,但你却可以改变生命的深度, 不知不觉中,读书使我的生命变宽变深。他让我知道何为酸甜苦辣,却何为人处事。读书?怎不是一种乐趣?我问自己,人为什么要读书?如果没有书,世界将会怎样?

回望巍巍中华五千年,有多少文人墨客对书籍情有独钟,对于读书,他们又有多么热烈的情怀:还记得那一声“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吗?这一声呼喊留给后代几多震撼,几多警觉?!因此,无论从民族进步还是人人发展的角度来说,都应该提倡读书。

篇四:书声琅琅的三年级

九月:一周,开始与朗读和持续默读

第一天

1、开学送给三位新生一本注音读物。书,与其说是送给孩子的不如说是送给他们父母“看”的,要想让他们尽快融入班级,尽快杨曾读书习惯,家长的理解和支持是不可缺少的。

2、当孩子顽劣的时候,你一定会强迫他懂礼仪、做家务。那么,当孩子不想读书的时候,难道不应该实施强制手段,逼他读书吗?这也是很重要的事情啊!

3、要经常和任课老师沟通,不让孩子从一门课、一部分人开始变得油滑、混乱。更不能因为个别学生的恶劣表现,影响班级教学。 三次拥抱

1、孩子的离开,不仅是老师的不舍,也有孩子的不舍,但是他们不管到什么地方,都能是优秀的,那么我的心情也是很释然的,很自豪的。

2、孩子的双臂,紧紧搂着老师德脖子,同时,将头一动不动地伏在教师的肩上,这中间,谁也没有说话,只有楼下的雨声---沙沙,沙沙。

3、我相信,祝福和期待是一种生命的力量。我以为,此间表达的,并非一人、一家的祝福和期待。

4、一念心清静,莲花处处开。一花一净土,一土一如来。

一周,开始于朗读和持续默读

1、全世界最好的准备学历测验的方法就是,当孩子还小的时候,在床边读书给孩子听。如果孩子觉得这是个美好的经历,他们就会开始自己阅读。

2、在学生还小的时候,在教室里读书给孩子听,如果学生觉得这是个美好的经历,他们就可能喜欢上阅读---朗读。

3、为什有些孩子热衷于阅读,而有些孩子却完全不读呢?其实差异就在于站在教室前面的那个人---教师。几乎每一个热爱阅读的班级中,老师都定期地给学生们朗读。

4、吉姆﹒崔利斯的提醒甚得我心:持续默读的时间里,学生不需交换读物。此外,如同听音乐一样,教师在其他时间,根据课时宽裕程度、学生表现及课间调节的需要,给孩子讲绘本、朗读故事。 秋的味道

1、人在夏季会变笨。吉姆﹒崔利斯的话教师最有感受。由于父母对孩子学习重视程度的不同,漫长一个暑假下来,往往是好的更好,差的几乎把一学期里艰难收获的几个歪瓜裂枣又送还老师了。

2、对全班有益的做法是:开学伊始,就严丝合缝地抓紧、抓牢。学习、秩序、卫生一样都不放松---他们相互作用,他们是一个整体,他们共有一个严肃的名字叫“班风”。

有信念的小花

1、好风习习,书声琅琅;童音起处,神清气爽。

2、母语学习,讲究的是举一反三,忌讳的是打一口井。语文能力的获得,不该,也不可能全靠教材。对于薄弱孩子,教材收个五六成,加上只能混个“字儿熟、口儿顺”的日有所诵、手不释卷---东一点、西一点打些野食---几下里搂来,其收成,必定要比盯住教材死抠硬练可靠得多,也活泛、有趣得多。

“ 够不够”和“一对一”

1、对于孩子来说,单靠老师的引导是不够的,他们能否走上阅读的路,上路是迟是早,还要看各人根器的利钝,还要看各人父母重视的程度和付出的力度,说白了,是要看身为父母的,是否愿意、是否能够做到一对一地伴随和培养。

2、帮助孩子延长集中注意力的时间的最好方式是与他一对一地相处,也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3、改善有学习苦难的孩子的语言问题时发现,一对一教学对帮助孩子集中注意力特别有效。读故事给孩子听,并留意他们听故事时的反应,可以带来很多好处。所以,如果可能的话,家长最好给每个孩子单独读故事听。

4、语言发展迟缓的孩子越来越多,他们似乎缺乏学习的动机,想象力有限,注意力无法集中,而且对于遵循一些指导

也有困难。

5、家长往往以为教学是学校、老师的事情,以为教师要求亲子共读,其实推卸责任。他们愿意做的,也只是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补习班。

6、起始年段的付出,每一份都有回报;如果持之以恒,回报是无与伦比的美好和丰厚。

7、不扶自直的天才自然是有的,正如油盐不进的顽石也是有的,好在那都是百里挑一的个例—而教育所面对、所能发生作用的,永远是中等资质的大多数。

8、一周一两次,对于上等资质的孩子和智慧型的家长,这样的朗读,这样的苦口婆心,是火种。对于另一类家庭的另一类孩子,一周一两次的朗读,是诱使他们亲近阅读的唯一契机。

《书声琅琅的三年级》读书笔记四 第一次习作

1、习作就是,把你做的、想的、看见的、听到的记下来就行了。

2、好文章是读出来的、写出来、自己用心琢磨出来的---而不是老师教出来的。

3、作文,是花朵,要多少丰沃的泥土,才能成就花朵的芬芳和美丽啊。

4、当孩子们把习作当做日记的时候,当日记成为孩子的心泉流淌的时候---写作,就行在了康庄大道。

珍贵的礼物

1、儿童背诵的重要性大家已经知道。相对于早就盛行的儿童读经,我更赞同背诵从童谣童诗开始。

2、低年级段、儿童识字原本不多,通过拼音来读诵,其目的,除了积累语言、接受艺术熏陶以外,还有一个实实在在的好处,就是在兴趣盎然的读背中,不知不觉,聚沙成塔地增加识字量,增强理解力及对语言的感受力。

3、课本之外的读诵,要想持久可行,就应当是不求甚解、简单清浅和充满童趣的。

4、我们所背的儿童诗很多来自台湾,其实儿童诗写起来并不难,只要我们有心:童心、耐心和发现美丽的“花心”。

5、当孩子健康快乐,他们就更有可能成为文化的传承人和创造者。

6、生长---发展,是继承的唯一途径。

7、生有不死精神,然后有不死的文化。文化为人而存在。

8、文化的衣衣在于使人幸福---绝不是其他。

篇五:晨诵经典书声琅琅 午写汉字翰墨飘香

晨诵经典书声琅琅 午写汉字翰墨飘香 对于习惯的养成,不仅苏霍姆林斯基重视,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和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也十分重视,他们也一再强调语文教学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然而平日里,每当谈到学生的学习问题时,不少教师都众口一词:习惯太差。其实很大原因是教师在日常教学与管理中未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学习习惯的培养。为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读写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写字习惯,丰富教学活动,提升学校文化内涵,建设“书香校园”,我校全面推进“晨诵·午写·暮读”活动。

一、展诵读之羽翼,沐言语之芬芳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学生的智力生活仅局限于教科书,如果他做完了功课就觉得任务已经完成,那么他是不可能有自己特别爱好的”。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凡是那些除了书以外什么也不读的学生,他们在课堂上掌握的知识就非常肤浅。”他还说,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再阅读。因此,要增加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必须大量地阅读课外书籍,从书中获取丰富的精神养料。让学生从小背诵最有价值的经典,使儿童常常耳濡目染于圣贤的智慧思想之中,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老师要给学生安排定时、定量的诵读内容,使学生可以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日有所读,日有所获,从而养成良好的朗读背诵习惯。同时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养成积累材料的习惯。通过不断的积累、感悟和熏陶,素养一定会得到逐步提高。

1.精心选择,诵读积累

经典文化如此丰富,是否更应该让孩子循序渐进地进行诵读呢?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所以,学校对学生的诵读内容进行规划,把经典的内容融入各年级段。当然,在挑选诵读内容时,尽量避免和教参上的选文内容相冲突,对教参所选入的其他内容进行拓展,本着提高孩子语言表达能力的宗旨,鼓励高年级学生在诵读之余,还可以进行一些相应的摘抄积累。

2.不同学科,多样诵读

晨诵的宗旨是让学生过一种幸福而完整的生活,所以,不妨多一些形式来表达,完全不必局限于“诵”这个形式,更不必过于庄重严肃,让孩子感到拘谨,孔子说过,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我们认为,诵读的形式自然也应该多一些。我们针对不同学科特点,采用多种形式的诵读。

(1)语文晨诵:老师完全可以在孩子晨诵时给孩子以音乐的享受,让诗歌的意蕴在黎明时驻足孩子的心灵,如果能做到在经典中且歌且行,那么,语文丰富的表意功能和独特的文采性将发挥得淋漓尽致。所以清晨诵读的时候,我们的老师都能与学生一起朗诵、一起感受、一起陶醉,一起激励,教师、学生、文章三者交织在一起。每天早上,伴随着优美的音乐,用“开启语+不同形式的晨诵+结束语”,学生始终以饱满的精神状态诵读,能采取灵活多变的方式,或领读,或

齐诵,或PK,或带手势、带表情配乐朗诵。每个孩子都亮出自己的声音,感受自我的存在。以诵为主,不过多进行技巧指导,以体验、感悟、吟诵、玩味为主,领略优美的语言、感受诗歌所传达的感恩、优美及音乐感,丰富了儿童当下的生命,养成一种与黎明共舞的生活方式。

(2)数学晨诵:当然晨诵不仅仅只是语文,数学也可以开展晨诵。我们组织数学老师,开展数学晨诵,主要以口算的形式为主。①听算式口算训练:由教师口头读题,学生只需记录结果,然后汇报、对照。这样,既可提高了学生的专注程度,也使学生自然地投入到口算训练中。②视算式口算训练:教师直接出口算卡片,让学生回答出结果。③编题互检式口算训练:学生编出口算练习,然后任意指定同学回答。④限时口算训练:利用口算题卡,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完成相应数量的口算题。

(3)英语晨诵:英语课的晨诵与语文课的晨诵是相通的,它完全符合语文晨诵的一些理念和操作流程,因此英语晨诵也不仅仅从单词着手,而是更多的着眼于句子、小诗的节奏、趣味,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英语的美。我们的英文晨诵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跟读磁带,模仿单词发音。每周五的晨读时间,将重点放在单词上,通过这段时间的练习,学生们发音有了明显的提高,正确率也提升了很多,同时对于单词的掌握也熟练了许多;

第二,跟读课文,做小小配音员。伴随着课文的学习,由于老师在课堂上给学生朗读课文的时间很少,晨诵活动刚好为老师们提供了一次机会,于是,只要班级有英语晨诵,各班班主任就会打开多媒体,让学生观看的同时,模仿发音,然后出现字幕,让学生来分角色,为课本重新配音,很有趣,学生们这时候就会很踊跃。

第三,唱歌,说韵句,读小诗,英文课本每一模块都设有一首歌或者韵句或者小诗来欣赏,那么与其欣赏,不如让学生真正掌握,这时老师会在早上准备好音乐,教师里会有一名英语组长和学生们一起唱歌,说唱韵句,读读小诗歌,这时候的学生们也很认真,因为他们要学会让其他人羡慕的英文歌了。通过晨诵,养成了一种与黎明共舞的生活方式,习诵、领略优美的英语,感受美好的儿歌(诗歌)所传达的感恩、优美及音乐感。让孩子的灵魂、精神因诗歌而获得充分的舒展。

总而言之,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形式都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且都使学生对晨诵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从而语言能力也得到大幅度提升。

3.教师引领,提升质量

有人说:“中文读起来抑扬顿挫,铿锵婉转,加上汉语言特有的双声、叠韵、叠音等修辞手法,在听觉上天生富有音乐和节奏感,令人不禁产生“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美感。用这样一段文字来表达语文的美丽,其实再贴切不过了,所以,

教师首先是美的欣赏者,其次才是美实践者,要想欣赏美、感受美,教师首先要具备扎实的诗词朗诵技巧,通过读,将作者的感情、诗歌的意境和诗词作品的语言美再现出来。教师的引领大概分为三步:1.分析想象感受,把握作者感情。2.表现形象特点,再现诗词意境美。3.读出韵律节奏,显示诗词的音乐美。低年级的孩子,我们鼓励老师们多采用表演朗读的方式最能突出语言的美。为了起到较好的晨诵示范作用,我们常常看到,教室里老师让孩子一边看晨诵内容,一边听示范,这样教师既放得开,孩子也在写中受到了诗词意境的熏陶,为下面的诵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

4.积极评价,适当奖励

奖励对孩子的诱惑力还是很大的,为了鼓励调动孩子们的朗读积极性,老师们经常采用的方式是开展诵读竞赛,四个大组展开竞赛,同位比赛,男女生比赛,对于诵读熟练,有感情,积极性高涨的获胜者,会给予小粘贴的奖励,每周进行“阅读之星”的评比,获得奖励最多的同学,每周得到阅读喜报,让孩子享受阅读的乐趣。

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没有朗读过名著的心灵是粗糙的,没有被感动过的情怀是枯涩的。没有被厚重的经典名著洗礼过的人也许无法拥有细腻的心灵。晨诵犹如一道亮丽的风景,为我们带来了一片生机,它时时唤起学生创造的灵性,奏响学生心中美文经典的琴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充满激情的美好情怀,健全学生的人格魅力,提高了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与文化底蕴。让读书成为学生一生的习惯,让诵读奏响生命的乐章。

二、立字育人习惯,墨翰尽满飘香

汉字是距今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中华民族悠悠五千年创造了的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其中汉字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成为中华民族和全世界人民共同的宝贵财富。古人云:字如其人。美好的字体可以表达一种情愫、一种心境、一种追求。写字是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养的过程。

经过一年的午写与之前相比我们更是步入了正轨。由语文老师或班主任每周统一制定练习的内容,指导重点,每一个偏旁选课本中的三个生字,每天中午练写一行。重视培养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朱子家训》中把写字要领概括为“身正、心静、气顺、自然”。正确的写字姿势不仅是写好字的前提,而且有利于学生身体健康。从一年级就要重视培养学生正确的书写姿势,最基本的要做到“三个一”:手指离笔尖一寸,胸离桌面一拳,眼睛距书本一尺。在平时写字和作业中,要严格要求,反复强化训练。有了正确的写字姿势,还要有“认认真真”的写字态度。教学中教师要经常地严格要求、监督和激励,使学生养成“提笔即是练字时”的良好书写习惯,中高年级语文课堂学习,不可能有充分的练字时间,课下又不能留过多练习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要提高学生的写字质量,重在平时的训练,把每一次的作业、练习、日记、作文看成是一次写字

练习,认真对待,树立“提笔就练字”的意识。

要激发学生练字的兴趣。在指导练字过程中,我们的老师都有意识的渗透华夏民族的汉字文化,汉字的演变过程,每个时期的不同特点,穿插讲一讲一些著名书法家练字的小故事,如《王羲之与王献之》故事、欧阳询是怎样读帖的、柳公权“笔谏”的故事。欣赏名家的书法作品,领略汉字文化。

我们常说,坚持讲求写字的质量,要求学生按照笔画、笔顺、间架结构的规范标准把字写好,做到笔笔到位,字字工整。那么,如何做到呢?

首先培养学生“读”字的能力,把字写端正、美观。所谓“读”字能力,就是通过仔细观察,准确把握字的间架结构和关键笔画,书写时做到“意在笔先,笔居心后”。在实际中,我们主要采用“五步法”来教学。

(1)看字形。用投影将生字映示或直接利用书上生字,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对字形整体感知。

(2)析结构。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弄清字的结构及关键笔画。

(3)记位置。在写字教学起始阶段,要指导学生记住一些关键笔画的位置,以田字格横中线和竖中线为标准。特别是主笔画和压线笔一定要写好。如“木”的竖要写在竖中线上。

(4)练字体。放轻音乐,让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加强巡视,给予及时的表扬、鼓励和纠正。

(5)评议字。通过练习,再来评议一下,可以集中评某一个人的字,可以同学互评等。

然后培养学生“辨”字的能力,在比较辨析中进一步完善。

学生在“读”字之后,再在田字格本上练习。写完后,再与例字相比较,进行“辨析”比较,然后自己再写。教师发现书写时共同的问题,可以利用投影仪在大屏幕中一块点评,也加强了学生的观察辨析能力。这样之后让学生再观察,针对问题练写。然后同桌互相点评,说说优点,找找缺点,自己再进行练习。这样一个练字的过程就不是简单的重复劳动,虽然学生对一个字只练习了几遍,但一个比一个有进步,由这一个字能够学习到其他带有相同偏旁的字的写法,由这一个字能够学习到同类具有相同结构的字。这样就起到了点带面的作用。当然有的学生已经形成了自己书写的不良习惯,观察时能够说出笔画的位置关系,自己写的时候又恢复已有的习惯,这就需要教师单独指导,让学生反复练习。通过一个阶段的书写练习,要进行针对性地讲评。用好坏不同的几篇作业进行对比,或者把同一个学生的前后几次作业进行对比,肯定学生取得的成绩,并指出学生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方法。在讲评之后,再留一些时间让学生当场按照指导的方法进行练习,立竿见影,以达到指导的效果。最后自评、互评,小组中选出优秀作品,全班展示。通过榜样的力量带动学生练字的积极性,给进步的同学以鼓励,同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三、暮读博览群书,最是书香致远

“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倡导读书就是倡导做人的品位。让学生有兴趣读书,有时间读书,有能力读书,“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是每一位教育者的责任。学生读书,尤其读经典的书,接受的不仅仅是语言的积累,更是文化的传承,精神母乳的哺育。学校目前打算把存储的理念引进阅读,为每个同学建立“电子阅读存折”,每一位同学参照阅读存折中的阅读书目,天天晚上进行自主阅读。一二年级学生每天坚持读书不少于20分钟,三四五年级每天坚持读书不少于30分钟。每周语文教师要根据家长填写的阅读评价,结合学生做的摘录笔记、批注等进行总结反馈,评选“阅读之星”。学期末,学校统一组织考级认证,颁发“阅读小学士”“阅读小硕士”“阅读小博士”证书。 “晨诵·午写·(转载于:www.smhaida.com 海 达 范 文网:书声琅琅作文)暮读”是我们倡导的一种回归朴实的生活方式,是我校立足实际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培养良好习惯,丰富知识底蕴,营造“书香校园”的一项重要举措。我们会继续努力,为营造一种“书香校园”,为把每个孩子培养成为有知识有修养的人才而努力。

作文素材